医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社会、学校、医学生三个角度为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指导对策。【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对策近年来,伴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进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日益突现。医学生作为曾经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在近几年的扩招中也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医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加强医学生就业观教育 破解医学生就业瓶颈

【摘要】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医学人才服务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另一方面大量的医学生却处于就业的边缘,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破解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内因是根本,在影响医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医学生就业观的偏颇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医学生就业观现状,加强医学生就业观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观;教育;瓶颈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口腔系、公共卫生系2011届共计370名毕业生,通过深入学生宿舍与毕业生座谈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资料。调查时间2010年11月到2011年1月,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占我校2011年毕业学生人数的45%,使用电脑统计数据,得出相关指标。

1.2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深入学生宿舍,通过现场调查和座谈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就业观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①调查显示在对就业地区的首选上,27.3%的同学选择西安,56.8%的同学选择生源地;11.4%的同学选择省内大城市。②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对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政府组织“三支一扶”计划的看法42.9%同学表示支持,但自己不会参加,22.4%的同学非常支持,自己愿意参加,14.9%的同学不支持,19.7%的同学不了解。③如理想就业很困难你是否愿意到基层或者偏远山区就业,58.9%同学表示实在没有机会时可以接受,23%的同学表示乐于接受,18.1%的同学表示坚决不接受。④调查显示,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排在前四位的是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社会关系,当问及他们认为的综合素质指什么时,他们表示专业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的综合。⑤认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首要条件排在前三位的是,专业能力67.3%、父母或其他社会关系24.3%,请客送礼、学校推荐8.4%。⑥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现实不能统一的主要原因,44.9%的本科生认为没有社会关系,41.4%认为自身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差,13.8%同学认为学校推荐力度不够。⑦占调查人数28.9%的女生表示性别歧视是自身就业期望与现实不能统一的重要因素。

以上结论显示医学毕业生认为就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力与人际关系并重,其中人际关系尤为重要,人际关系不到位是导致其就业失败的主要构成因素。这种偏颇的就业观可能导致广大毕业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矛盾,加强医学生就业观教育已显得尤为迫切。

2.对策探讨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受调查的医学毕业生就业的自主意识、素质意识、商品意识浓烈,淡漠社会责任,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过多考虑竞争手段而忽视完善人格的陶冶。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毕业生个人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个人的问题,牵动了毕业生的家庭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既有的就业环境深刻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目前的医学生就业市场尚在建立之中,国有卫生企事业单位仍是用人的主体,而卫生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就业中的“关系竞争”潜性优势,容易使医学毕业生滋长“关系优于素质”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就业市场不完善的表现。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医学生观念的转变,有关部门应加强就业的宏观调控,加强就业竞争机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单位要树立“人才为本”的人才观,加强人才引进的透明度,为医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2 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相关调查中当问及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学生们有72%认为就业指导课对其就业有帮助,当问及还应加强哪些指导时,学生们认为目前学校就业指导课最迫切需要讲解的是就业观念的引导、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同时加强招聘会质量,积极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开展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并做专门的指导是学校就业工作应努力的方向。因此,适时和及时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向毕业生广泛宣传有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分析就业形势,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择业目标,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开展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小城镇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的双向选择推荐会,使毕业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实际也很精彩,走出恋家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革命导师马克思对青年人择业的至理名言给大学生就业指明方向:“我们选择职业时应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1]广大医学毕业生只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在就业中恰当地定位,顺利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4.

本文属西安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09RKX2)。

作者简介:张明霞(1980-),女,陕西商洛人,西安医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明霞

医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社会、学校、医学生三个角度为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指导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对策

近年来,伴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进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日益突现。医学生作为曾经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典型代表,在近几年的扩招中也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继2004年之后,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递增,医学毕业生走上了就业大众化的道路。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8年医学类毕业生人数为46万人左右,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人数增加至62万人左右,占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0%,较2008年增加了29%,医学毕业生数量的日益递增,让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方面

1.城乡差异、区域差距过大,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由于当前我国城乡、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差异与区域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大多医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医学生的这种就业地域选择,让原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缺乏的小城镇、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更加贫乏,更造成城乡差异与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当前户籍制度的屏障使人才缺乏流动性,即便流动,就难易程度而言,从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或者乡镇容易,反之则难。以上这些现状,必然促使医科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假如首次就业未能留在大城市,工作转换的高成本,人才流动的相对迟缓,都增加了就业后从乡镇及西部地区返回大城市的难度。

2.宏观就业政策导向力度有待加强

我国每年都出台了大学生“三支一扶”与“西部计划”的相关优惠政策,纵观近几年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难发现,相关政策对于医科大学生的吸引力在逐年增加,即优惠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仔细参读具体政策,发现学费减免制度对于家庭贫困大学生吸引力较强,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加分制度依然是引导大学生在基层短暂服务后再回城市工作。政策的针对对象面窄,同时政策不利于医科大学生长期在基层服务,对于我国整体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宏观就业政策要着眼于如何留住人才,并在此方面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医科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学历盲目追高,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

当前许多医疗机构在用人取向上盲目追求高学历,医学本科生的水平能够满足要求的临床实践岗位要研究生,研究生能够胜任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并重的岗位要博士生,最后在博士生当中还要以海归博士与国产博士进行层次划分,用人的学历起点盲目追高,少有考虑用人岗位的实际需求。显而易见,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背后,医学本科生处于绝对弱势的就业地位,因其处于医学学历层次的低端地位,难以得到就业市场的追捧。

(二)学校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偏离

从一般意义而言,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相关工作。从广州医学院医学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90%左右的毕业生在医院当医生。当前,医院一方面看重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更看重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要求医学生不仅能够看病,更加能够关注看病的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的改变,对医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调整专业结构,改变以往重医学,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习培养形式一元化

医学本科生因其高度的专业性,他们的就业途径一直比较单一,大多数医学生都以毕业后去医院工作作为自己最理想的归宿。产生这种就业去向单一的原因与医学院校实习培养形式有一定关系。因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实习地点只有医院,学生通过在医院的实习得到了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就业的理想对象——医院。然而,这种一元化的实习形式,缩小了学生的就业视野,减少了学生与医院以外的医疗卫生相关单位的接触机会,进而使医学生的就业面大受影响。

(三)学生方面

1.就业去向一元化

医学本科生因其高度的专业化,目前来看,就业去向单一。大多数医学生都在医院就业。笔者曾与广州医学院医学本科生讨论就业去向问题,95%的学生坚持毕业后去医院就业。究其原因,他们认为医学专业专业性很强,在医院就业一方面专业非常对口,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例如:秘书工作可能不论什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做,但是医生就只有医学专业毕业生才能做,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让他们今后工作的技术含量高,职业发展路线明确(职称的评定),工作必然相对稳定。正因为固守这种观念,从而导致医学生的就业无法走多元路线,而医学生的日益增多与医院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使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困难局面不可避免。

2.固守“精英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

医学生因其“精英教育”、“天之骄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求职中非大城市的医院不进,大城市中非三甲医院不进,来自大城市的医学本科生不愿意去小城市,来自小城市的医学本科生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获得到大城市读书的机会,更加不愿意回到小城市。据陈烈对医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被问到“你将来毕业了会不会选择回到农村为缺医少药的农民送医送药”时,84.9%的医学生表示,自己当初不顾学医时间长,学费高,选择医学专业就是为了能够留在大城市的大医院。这些医院医疗设备好,病源丰富,经济效益好,当然是求职的首选。[1]于是,大城市中的三甲医院挤破门槛,但大城市的社区医院、小城市的医院、乡村的医院无人问津。医学本科生抱着“宁做大医院一条虫,不做小医院一条龙”的择业标准,让整体就业流向过于集中。于是,大医院人才过剩,小医院人才缺乏,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衡。

3.就业意识薄弱滋生“啃老一族”

据笔者对广州医学院医学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医学本科毕业生中的“啃老一族”也应运而生。由于广州医学院中广州市生源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5%左右,而广州市生源的学生就业较之广东省其他地市学生的就业更难。究其原因,广州市生源的学生对于毕业的就业地域十分坚持,即一定要留在广州市就业,同时因广州市生源的学生家庭起点较高,对于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经济效益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广州市人才竞争激烈程度因其地域的吸引力而日益增加,医学本科生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因此,广州市生源的医学生因其不愿意选择与自己期望相差甚远的工作,终而成为闲在家中的“啃老一族。”

二、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社会方面

1.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清除体制性障碍

户籍流动有利于淡化大学生的一次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激励医学生做出“先回乡再回城”的就业决策,从而减少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体制内与体制外就业二元结构造成的收入差异与政策差异,致使医学生对城市就业,尤其是大城市的体制内就业过度偏好。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要着力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体制性因素进行改革,减少城乡差异、区域差异,达成人才资源地区间的合理配置。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就业政策,引导医学生去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

当前,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充裕,西部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急需医学专门人才充实医疗队伍,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对于此种大城市医学人才过剩,西部边远地区医学人才不足的医疗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现状,国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导向政策,有计划地调配医疗资源,进而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西部及边远地区要吸引医疗人才,关键是要有吸引医疗人才的宏观政策。

以广州医学院为例,2009年由于国家颁布了较以往更优惠的“三支一扶”与“西部计划”优惠政策,报名参加“三支一扶”与“西部计划”的学生明显增加。在2009年的西部计划政策中规定,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在西部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服务3年,可以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制度;2009年广东省“三支一扶”政策规定,大学生在基层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后,3年内报考省内公务员笔试成绩加3分,3年内参加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加10分。对照往年,09年国家对于大学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的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增加,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费助学贷款代偿制度主要是对贫困大学生较有吸引力,而考试加分政策将大学生去基层服务介定成一个阶段行为,大学生服务期满将通过享受此种优惠政策回城。整体优惠政策未着力于为基层留住人才,力度不够。国家在宏观政策制定中应更多考虑通过提升西部城市与基层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给予他们在当地发展成才的充分空间,以待遇留人、环境留人吸引他们长期服务当地,从而相应解决医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转变用人观念,克服用人高消费

医疗用人单位应充分利用扩招后医学毕业生资源充足的历史机遇,积极储备各层次的医疗人才,克服对学历的盲目追高,减少用人高消费。从而,使医学本科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政府部门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制止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切实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学校方面

1.追踪调研医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果大学是“人才培养工厂”,那么大学生就是大学的“产品”,产品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人才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是大学首当其冲应该考虑的问题。医学院校要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学校的历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研,了解人才与用人市场用人要求的切合度,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修正。

医学本科生就业的集中地是医院,近年来,患者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院经常要被动地、应急式的处理医闹问题。这种医患关系的变化要求医生不仅关注病人的病,更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心态,不仅要对病对症下药,更要对病人进行心理抚慰,避免见病不见人机械医疗方式。当前状况对医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院校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生。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行业蓬勃兴起,这些行业是医学生就业的新渠道。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教育的同时进行医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以顺应新的医疗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从而拓展医学生的就业途径,实现多元就业。

2.建立多元实习渠道,促进医学生多元化就业

当前,医学生的实习单位多为医院,一般而言,各个医学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自己的附属医院为实习主阵地的实习点。纵观广州医学院历年来的实习就业经验,部分学生曾通过实习最终在实习医院就业。医学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医院的医生、领导接触甚密,表现优秀的医学生可能通过实习为实习医院所接纳,终而在实习医院就业。但是,医学院校的实习点基本上都是一些医疗技术先进、医疗资源丰富的三甲医院,此种医院对于医学本科生的需求非常少,从而导致医学生通过在这些医院实习而就业的机会很小,大大缩小了实习中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医学院校应该增设一些二甲医院、社区医院以及地方医院作为医学本科生的实习点,让医学本科生与就业匹配程度较高的实习点在实习中相互了解,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医学院校不能仅仅将实习点的类型局限于医院,应该将各种类型的医疗相关单位纳入自己的实习点,让医学生在实习单位类型上有更多选择,从而实现医学本科生就业的多元化路径。

(三)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就业

作为医学生应该要了解国家的宏观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定位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具体而言就是实现自我就业观念的两个转变:第一,实现精英就业观向大众就业观的转变。医学生不要将自己依然定位为“时代精英”、“天之骄子”,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第二,实现从一元就业观向多元就业观的转变。医学本科生相对于更高学历层次的医学生而言,可塑性更强,不要偏执于专业对口,要尝试到与医学相关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养老院等单位;尝试到新办的外资或私营医院就业;尝试成为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公安部门的法医、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派出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等。

2.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是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竞争,医学生要想获得就业市场的追捧,必须提升自我素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首先,医学生应重视自己的工作能力,即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医学生也应重视医学专业课程以外知识的学习,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第二专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就业途径。最后,医学生要注重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陈烈.医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调适[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7-109.

[2]何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6-87.

[3]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5-96.

[4]张文学,康志勇,丁振国.武汉地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现状分析[J].2011,2.

[5]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1-85.

基金项目:广州医学院2010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L109101);广州医学院2010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L105094)。

作者简介:张婕琼(1979-),女,湖南邵阳人,广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婕琼

医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新时期医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完善基层就业保障制度、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就业形势;医学生;就业对策

引言

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政策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就指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定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将继续增加,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医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对2004—2007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就业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1]。新的就业形势对医学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对如何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时期就业形势呈现的特点

(一)专业需求差别大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2009年3届,就业量排前100位的专业小类中,临床医学排在就业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的第一位。而且医学类有三个专业排在2009年本科失业率前十的名单中,分别是中医、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①根据我院2010年11月份招聘会现场的数据统计,部分医学类小专业受到基层医院的青睐,影像专业依然高居榜首,护理、妇产、麻醉、检验等专业市场需求也比较大。大临床专业虽然需求的总人数较多,但依然供大于求。相反临床分流出去如骨外、皮肤、急救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乐观。

此外,医学生就业性别差异依然存在。男生由于体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业状况优于女生,部分招聘医院直接注明本专业仅限男生或男生优先。护理专业男生人数一直偏少,供不应求。急诊室、ICU、手术室也更倾向于男生。

(二)用人单位要求高

卫生事业的加速发展对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0年招聘会后的座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反映很多毕业生与他们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部分用人单位现场组织专业知识考试,考察学生的真才实学。当然平时表现优秀,招聘会现场侃侃而谈,通过自己的能力说服招聘考官当场就签约的也不在少数。这就是为什么特长生和学生干部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

医学生由于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就业方向相对单一。多数毕业生认为临床医生待遇丰厚、专业对口,将临床医生视为自己的理想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自愿从事科研、行政及其他工作的学生比例很小。近年来虽然基层就业有了更多的政策保障,但从我院招聘会的结果来看,近九成的医学本科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工作。部分医学专科生也宁愿选择留在城市的私立医院。农村学生想摆脱一直以来生活的艰苦环境,城市学生更不愿意放弃已经习惯了的优越条件,城市生活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哪怕是地级城市、县级城市。毕业生在招聘会现场往往反复挑选、比较,处处投简历,不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害怕作最后的抉择,这种徘徊的心态让就业单位认为应聘者缺乏诚意,不稳定,最后的结果是毕业生错过很多就业良机。

(四)供需不平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达631万人,据卫生部最新数据统计,其中医学类毕业生将达119万,近几年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上升,从1999年开始,我国加大了教育投入,普通高校开始扩招,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首次突破一千万,从这一年开始,毕业生的人数也有了大幅的增长。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福瑞医生人才网统计,自2003年以来,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从12 207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55 458人。毕业生从稳定和工作压力小等角度出发,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首选公立医疗单位,而对民营、股份、集体所有制医院不屑一顾。形成了需求小的大家蜂拥而至,需求大的却较少有人选择[2]。

二、医学生就业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保障制度

农村等不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市场,医疗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但是医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意“奉献农村医疗事业”的观念让就业局面陷入尴尬境地。因此,不断完善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缓解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和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间的矛盾是提高医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2009年4月出台了新医疗改革方法,其中提到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2月发展改革委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审议意见”中指出中国将抓紧研究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工资、津贴和社会保障等相关福利待遇问题,以鼓励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工作。以四川省为例,2010年7月《四川省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通过并实施,“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这项任务指出要制订农村医疗岗位需求计划,启动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乡镇卫生院招收500名定向免费医学生,引导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开展全科方向和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为期3年的专科住院医师培训。①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将出台更多的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医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提供更大的动力。

(二)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值得注意的矛盾,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的提高跟不上国民经济技术提高的速度。大学生提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适用或陈旧”、“培养学生主动能力不够”是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个方面。1999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与医学生就业息息相关。

其一,人文素质。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每天都有大量的医疗投诉事件,用人单位对医科生的人文素质更加看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确定为:“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医学生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拓展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3]

其二,专业素质。医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指医学生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医学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学管理,科学地设置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的课程结构。由于医学课程本身的枯燥性,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其三,心理素质。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单一,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加上就业人际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工作劳动强度大,而且随时可能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

加强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关系到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解决医学生就业最直接的途径。但是现在很多的医学院校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还没有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形成系统、科学和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高等医学院校首先应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平衡好招生、教学和就业三项主要工作,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并贯穿于医学生五年学习的始终。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指导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通过讲座等形式宣传就业形势,让医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提早为迎接竞争挑战作准备。同时应帮助指导高年级学生协调好就业、实习和考研的矛盾,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缓解就业压力。

(四)逐步规范医学生就业市场

建立健康、有序的就业市场,促进医学生公平就业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不良之风的滋生和蔓延,就业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各种“潜规则”、“暗箱操作”等充斥。例如:据招生就业处的老师反映,我院每年几乎都会有毕业生遭遇用人单位违约的困境;还有比较普遍的就是“缺乏人脉关系就缺乏就业优势”;另外就业市场上存在的学历歧视、学校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就业公平,亟待解决。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良之风,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作用逐步规范好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教育者、学校及社会应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协作,做好医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天骄.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医科大学,2009:6.

[2]姜鹏,孟令军,刘.医学生就业取向对就业的影响研究[J].高教研究,2008,(9):1095.

[3]梅人朗,陈刚,杨益,等,编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4]MyCOSInstitute.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张莉莉.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43.

作者:丁玉兰

上一篇:中职钢琴教学论文下一篇:创新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