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整改维护群众利益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专项整改维护群众利益

群众非理性诉求的表现及其合法利益的维护

摘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们党和人民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但要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还需要更好地实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我们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但是,也必须清醒看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在人民群众当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建设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关键词:依法治国;利益;化解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人们对“依法治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反腐”的热点话题的聚焦,对法治化的强调成为其中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从党内法规到发挥制度刚性,从按先党纪后国法的程序实践,再到违法官员被依法依规惩处,“依法治国”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我们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人民群众当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建设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一、法治视野下社会群体非理性诉求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社会的改革转型与快速发展导致了多元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凸显甚至不断激化,为了平衡利益冲突,相关诉求必然产生,但是由于社会中诸多问题都具有复杂性,使得许多利益诉求的表达往往容易偏离法制軌道。首先,从诉求主体身份的多元化来看,不仅有农民、工人、上班族、个体经营户,而且有城市拆迁户、上访者等双重身份,甚至是多重身份的利益个体。其次,从诉求问题的客体来看,诉求问题涉及的层级也不是单一的,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增大了诉求问题能妥善迅速解决的难度。最后,从诉求的内容来看,所涵盖内容的范围也是在不断扩大,种类多样化,往往涵盖了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入学、就业、煤矿经营纠纷、拆迁补偿纠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从理论上来说,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当事一方或者双方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是理性诉求。但如果采取偏激手段,不依照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不合理诉求,那就成为“非理性诉求”了。近年来,随着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法制观念也深入人心,但在个别地方、一些领域内仍然存在“非理性诉求”增多或者激化的趋势,它们往往通过围堵、冲击党政机关,或堵塞交通,或威胁、侮辱、殴打工作人员,或纠缠闹事等过激行为的形式来表现,然而,往往当这些行为发生之后,它们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是成了事态恶化的“导火索”,演化成负面舆论的“风向标”,从而引人深思。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究。

1.从心理层面来说,政府处理诉求能力滞后与群众需求无法充分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政府的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尽可能地去满足群众提出的合理的利益诉求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必须兼顾为公众服务和实现社会公正两者之间的平衡。随着公民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多地向政府提出诉求,群众对政府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政府办事能力的希望值也越来越大。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体制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正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也不断地完善,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并不是群众提出的每个诉求,都能得到政府快速有效的解决,有些诉求甚至会石沉海底,一直得不到解决。诉求得到满足的愿望落空,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矛盾就会升级,少数群众的情绪,在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很容易失控,而产生一系列过激行为,他们通过上访、闹事、围堵、游行抗议等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甚至会对政府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政府在其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尊重也会随之降低。

2.从管理层面来说,基层组织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管理者,没有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凸显,社会情绪相应地表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复杂而又多变等特性,群众的理性与非理性情绪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者能够加强对群众需求基本态势的把握,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还要能切实做好群众情绪疏导工作。在农村、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学校等等基层单位,几乎都设有基层组织。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基层组织,引导农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是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基层组织理应履行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等职责[1]。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涣散,忽视了作为党员的先进性的示范作用,不主动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难题,不主动去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的自觉性,基层组织形同虚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70%以上的人口是在农村,处理好广大农民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却更为凸显。由于农民本身的教育水平都偏低,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他们很难去找到最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诉求,也很难分辨自己的诉求方式是否合乎法律,所以,如果我们农村基层的领导干部,不多走访群众,了解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难题,许多非理性表达诉求的行为往往就会产生,然而,我们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却观念单薄,理想信念动摇,干部作风不扎实,思想状况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也不相适应,并没有去切实地做好群众工作。

3.从教育层面来说,群众思想上教育引导的缺失也是应该引以为重的一个原因。由于基层组织的实质弱化,导致基层群众长时间缺乏切实有效的精神引导,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下,每个人在趋炎附势地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态势下,人们打破了以前那种传统保守的思维定式,变得带有功利性、激进性,人们的思想常常伴随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色彩。每个人都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并且试图着通过一切可以尝试的机会来实现,这就使人们的行为都站在了理性与非理性、合法与违法的临界点上。正因为是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下,国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才是刻不容缓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层面的觉悟,因此使得我们的人文社会发展滞缓,道德教育缺失,而且,生活中社会示范的积极作用不多,缺乏对群众进行规范性的积极引导。因此,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也是必要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都处于不了解的状态,缺乏依法办事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意识淡薄,人们普遍认为,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不闹是不会解决的,只有闹甚至于大闹,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2]。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他们也就很难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法治视野下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措施

面临现在非理性诉求的案例不断增加的趋势,一些案例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和激烈程度之大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也渐渐意识到群众非理性诉求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但会大大增加我们国家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会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在正视矛盾、诉求和非理性诉求增加的同时,如何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是我们现阶段应该着力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协调好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众之所以会产生非理性诉求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尽可能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因此就需要拓宽农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渠道,并且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的机制。在发挥各种已有调解机构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各个社会团体在社会中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该强化各办事单位对群众合理诉求的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加强部门接访,收到群众诉求就及时明确责任人及其相关信息[3]。按法律问题解决到位、过错责任追究到位、解释疏导教育到位、实际困难帮扶到位[4]。在此之前更需要确立严格的办事流程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時间期限,避免办事人员办事效率和办公时间上的拖沓、推诿等失职失责的现象。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救助机制,除了使得一些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保险、教育补贴等这些社保制度能公开透明、运行通畅外,领导干部可以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搭建沟通平台,拓宽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渠道,着力解决干群之间沟通不畅、互相猜疑等问题,把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2.强化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群众非理性诉求的行为,群众非理性诉求虽然呈激进、对抗态势,但归根结底是寻求利益平衡,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往往都不是群众的第一选择,有的甚至是无奈之举,同时,也应该看到,只要不断地改进工作,努力实现利益的基本平衡,正确引导群众,非理性诉求也是可控的。所以,努力实现群众利益的平衡,最好是防患于未然,准确把握群众心理、事前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贴近群众生活的基层组织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做好民生工作作为理顺群众情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走访群众,关注民情,了解群众,掌握群众的主要思想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好理顺群众情绪的工作[5]。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关注民情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审慎鉴别群众情绪,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就要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有效地去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也要耐心的进行疏导劝说,用至情至理的方式,力求让群众清楚地识到自身诉求行为的正确性,“百姓之事无大小”,群众正是从党和政府对他们身边的小事以及切身利益的关注和积极去作为,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加强群众教育,提升人们对自身诉求行为的正确认识。随着现今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凸显,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也在增强。因此要树立人们对自身诉求行为的正确认识,首先就是要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引导,努力净化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杜绝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在社会进一步传播和蔓延,尽全力为群众创造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应该在生活中多树立一些典型的示范或者多创办一些公益的活动,使人们能够更多地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自觉培养友爱互助的人文精神,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秩序。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法制宣传。将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宣传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文件条例,依法规范群众诉求行为,另外,还可以不定期的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法律顾问服务或者政府人员法律咨询服务,扩展“法律援助”的范围,使人们遇到疑惑时,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诉求问题。

出现矛盾和问题不可怕,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重点和关键。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运用合法手段,履行法律程序,充分合理表达诉求,才能有助于问题更快、更好地解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找政府或相关部门表达诉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行使国家赋予人民的权利。但是,如果脱离了法律轨道,遇事不经仔细思量,采取过激行为,甚至于违反了法律的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应该在法制轨道内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把依法反映诉求当成一种自觉,把依法维权当成一种习惯,利用法治的力量,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陈静,吕庆春.群众路线的现实问题与机制构建[J].理论探讨,2013(6):136-139.

[2]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王梅枝,王乾.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表达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2007(7):32-33.

[4]李冬春.法院涉诉信访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30.

[5]钱朝阳.张闻天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河海大学,2008:25.

作者:闵泽琼 陈琛

第2篇:2020年城管局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整改工作方案

根据省委、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为专项整治漠视群众利益问题整改工作部署,按照局党组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具体安排,为扎实推进“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现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标

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查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敷衍整改;河道、湿地乱占、乱推、乱建;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气)正常使用和日常维修养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基层漠视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为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整治内容及整治措施

坚持抓重点带全面,聚焦基层影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按照城市管理职责职能,重点解决城管惠民、利民问题,着力整治和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整治内容:坚决纠正治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不闻不问、敷衍整改等突出问题。

整治措施:1.制定台账,强化责任。制定污染问题整治任务台账,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目标到人,责任到人,倒排工期,强力推进;2.强化督查,立整立改。成立专项督查组持续进行督导检查,做到检查全覆盖,整改无死角。对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推进迟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按照相关规定严肃查处。各县(市、区)城管部门要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常监管,落实环境污染防治整治要求,确保环境安全。

责任领导:xx

牵头科室:xx

责任单位:市环境和卫生管理处、市市政管理处、市城区河道管理处、市白河湿地公园管理处,各县(市、区)城管部门等。

(二)整治内容:坚决纠正治理河道、湿地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整治措施:1.加强河道日常管理。加强日常监管,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河道垃圾打捞、清扫、收运工作;2.加强部门联动。加强与水利主管部门互联互通,及时上报河道、湿地乱采、乱占等问题,配合做好行政执法工作;3.强力打击河道乱建行为。依法强力打击河道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各县(市、区)城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河道、湿地的日常监督管理,与水利主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确保河道、湿地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责任领导:xx

牵头科室:xx

责任单位:市湿地公园管理处、市城区河道管理处、市城市规划监察支队,各县(市、区)城管部门等。

(三)整治内容:坚决整治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例如发布虚假房源信息、违规收费、恶意克扣押金租金、威胁恐吓承租人等问题。

整治措施:1.组织城管执法队伍学习研究房屋租赁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提升管理执法能力水平;2.依照《xx市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配合住建、房管、市场监督、公安等部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依规对房地产中介机构住房租赁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责任领导:xx

牵头科室:xx

责任单位:市城市建设监察支队,各县(市、区)城管执法部门等。

(四)整治内容:坚决纠正治理涉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气)正常使用和日常维修养护中存在的各类民生问题。

整治措施:1.做好运营管理,确保安全。各县(市、区)燃气主管部门应监督乡镇燃气特许经营企业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定履行相关义务。各县(市、区)燃气主管部门要依据《xx省城镇燃气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督促燃气经营企业履行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向农村加派专业安全巡查人员、维抢修人员或采取委托经燃气专业培训合格后的农村常驻人员,充分结合当前农村供用气特点,制定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用气的安全指导,帮助用户安全用气。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搞好应急处置。各县(市、区)燃气主管部门、各供气企业要抓紧完善燃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水平,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伤。要建立健全农村燃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指挥协调好本地区农村燃气行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要充分整合现有人员、设备等资源,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抢险救援队伍,认真开展定期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加强宣传培训,夯实基础。各县(市、区)燃气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群众燃气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加强农村地区安全用气宣传教育。燃气企业要充分发挥安检员、抄表员同时身兼宣传员的作用,通过入户的有利时机,面对面告知用户使用燃气时应注意的事项,正确指导用户安全用气,防止事故发生。

责任领导:xx

牵头科室:xx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燃气主管部门,xx华润燃气有限公司、xx蓝天燃气有限公司、xx中燃燃气有限公司等。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工作部署,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市城市管理系统内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市城市管理局成立了漠视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此次专项整治活动在市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进行,与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步进行。各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城管部门要参照此方案,认真排查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成立领导小组、确定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整治联络专干,并及时上报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坚持统筹推进。各单位要将专项整治工作与其它活动、治理有效融合,与推进中心工作相结合,统筹安排、科学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宗旨,牢固树立为民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切实做到承诺践诺,以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力落实,确保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四)强化问题整改。对于专项整治期间发现的问题,要形成整改问题清单,制定整改台账,明确整改任务,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到位。对于主题教育期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查立改;对于需要长期坚持整改的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时常敲敲警钟,巩固和深化整治成效。

(五)报告整改情况。各县(市、区)城管部门、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各县(市、区)燃气主管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立即开专项整治活动,x月底前上报工作成效,以后每月xx日前报送当月专项整治工作进展、解决的突出问题、发现的典型案例等情况。

第3篇: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活动自查整改报告

“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

专项活动自查整改报告

我局自《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活动开展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排查和剖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和不廉洁等突出问题。

通过此次专项检查活动,发现了我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了整改。进一步端正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规范了执法行为,改进了执法作风,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使我局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执法上为了群众。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三种意识”更新执法理念

强化求真务实意识。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是加强思想作风的建设。在整改过程中我局一是要求全局执法人员要端正思想作风,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二是不回避矛

盾,脚踏实地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注重立足本职工作,找准切入点,大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焦点、难点问题。

强化服务群众意识。在执法工作中,坚持以“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支持”作为检验标准,采取多项举措服务群众。一是严格各项工作纪律,严禁迟到早退,对违纪行为及时通报批评;二是坚持并完善与群众联系的制度,多渠道了解群众的要求,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强化执法质量意识。一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公正高效地查处每一个案件;二是建立健全了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加强对执法案件案前、案中、案后的监督制约,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教育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坚决一查到底,执法不打折扣、不变形、不走样,确保案件质量。

二、采取“三个步骤”规范执法行为

加强执法制度规范。一是规定了办案的程序步骤,对办案人员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不准干什么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界定了执法的权限和标准要求。二是完善执法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高检院的纪律要求,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对

案件的跟踪监督,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狠抓执法不文明和为检不廉、违规违纪等问题。

加强执法过程规范。一是严禁出现刑讯逼供、打骂体罚、暴力取证等侵犯案件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二是规范对扣押冻结涉案款物的保管,应上缴款物要及时上缴,该返还款物及时返还。三是严禁出现超时讯问、违规羁押案件当事人等问题。四是认真执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五是加强办案安全,建立办案应急机制,对每个犯罪嫌疑人建立安全预案。严格按照执法规范执行,将执法行为与个人年终考核挂钩,严禁出现违法行为。

加强完善规范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以监督促公正,以制约促规范,确保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依法向社会公开执法的标准、过程和结果,把执法活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强化检察机关各诉讼环节之间的制约,实行过程控制、跟踪监督和实时预警,把办案的管理和监控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三是探索建立业务、队伍与信息化“三位一体”机制。积极推行网上办案、网上监督、远程侦查指挥和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严密规范执法活动。

通过以上自查跟整改,我局干警在思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一是通过不断深化学习,使执法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对作

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在作风建设、制度管理、业务机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执法作风有了明显改进。二是通过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和执法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办案人员自觉养成规范执法的行为习惯,在执法过程中都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杜绝了执法中的随意性。三是通过业务技能的学习,使执法人员查办案件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道德品质的培养,使执法人员具备了公正执法、坚持正义、刚正不阿的品德,以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事实负责的原则,办好每一个案件。

乌拉特后旗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

二O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第4篇:坚持群众路线 维护群众利益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着眼党的奋斗历程和执政使命,着眼“两个100年”目标和中国梦,深入阐述了群众路线对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阐明了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明了实践路径,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

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最根本的就是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予以坚持和贯彻。无论是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还是改革时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万水千山,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秘诀。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将一事无成。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反复告诫“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反复强调“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强调的这“三个必然要求”,其最终的精神指向也正在于此。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以什么样的心态做好群众工作,关系党群干群密切程度,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在“真”字上下功夫,对待群众要怀着一颗真心,充满一份真情,倾注一片真意,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具体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怀着真心尊重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历史的创作者。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员干部要怀着一颗无比敬重的心情对待群众,把群众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家人,就连我们自己在履行公职之外,其实都是老百姓,看不起老百姓就等于看不起自己。真心尊重群众,要从行动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热心接待群众的来访,耐心解答群众的咨询,诚心接受群众的建议,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

2、充满真情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方针政策是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得来的,工作思路是从群众实践中启发得到的,群众路线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法宝。毛泽东同志曾把干群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懂得群众所思、所难、所盼,把工作做到百姓家里去,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努力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深水鱼”。

3、倾注真意服务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既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用真意服务群众,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民生事业建设上来,把主要心思倾注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看病、就业、上学等基本民生问题。实践证明,谁抓住保证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点,谁就牢牢把握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权,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朴实的,只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开展各项工作就能轻松自如。

作为一名公务员,如何在本职岗位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追求理想、坚定信念 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建筑行业和人民防空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标准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

(二)要有责任,有抱负,有担当

要以过去的雷锋精神、现在的郭仁义等英雄模范为榜样,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履职,全力付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扎实做好抗震防震人防工作。

(三)要有纪律、有约束、为民、务实、清廉 自觉遵守八项规定,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在思想上筑守法纪防线,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

(四)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公务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公务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公务员,要把传统的“领导”角色转变为彻底的“服务”角色,忠实履行职责,沉下身心去了解群众的需求,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总结和提炼群众的经验。要坚持“从群众中来”——正确认识和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使决策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群众利益。坚持“到群众中去”——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群众利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014-4-7

第5篇:拓宽纠纷工作领域 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论文摘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其本质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特征和主要环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对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纠纷工作 维护职工利益 和谐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社会转型加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体现在群众的纠纷上,就表现为纠纷类型的复杂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等。若不能正确、及时地化解和处理,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民转刑案件的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自觉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贯穿始终,不懈努力。那么如何如何拓宽纠纷工作领域自觉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利益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提高认识

首先应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全力以赴,上下努力,共同抓好纠风评议工作。同时以民主评议纠风工作为切入点,认真整改,狠抓纠风工作,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以纠风和民主评议行风的实际成果促进行业作风建设。

二、 要明确纠风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深入开展纠风工作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表现。

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体现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每个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行动中。而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基本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观点,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诠释。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党初期还是在执政以后,都把关心群众利益提到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高度来看待。尽心竭力地为群众解难排忧。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群众这个基础。因此,虽然纠风工作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但却是一项“小”中见“大”,凝聚民心,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

第二,抓好纠风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纠风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虽然属于廉政建设的范畴,但与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党风正,可以带动政风和行风好转;党风不正,也会影响到政风和行风不正。党风中的突出问题大多在政风和行风中都有反映。但政风与行风优、对党风的好坏又有直接的作用。因此,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也更大。我们要自觉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来把握纠风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三、纠风工作采取的对策:

(一)拓宽纠风工作思路,增强纠风工作针对性

针对不正之风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这首先要将不正之风的特点弄清,搞清它们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领域,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找到病灶,才好“因病施治”,否则只能盲目抓瞎,表面上纠得轰轰烈烈,也不过是热闹好看而已,

纠一些皮毛,打蛇打不到七寸,反而使不正之风变得更加隐蔽。

(二)整合各种监督力量,增强纠风工作实效性

不正之风存在于各个领域,存在于不同的群体,我们要将各种监督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因为不正之风的产生,原因相当复杂,不是一个部门和单位所能完成纠正的,不能单枪匹马,更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疲于应付,这里打那是冒,起不到实际性的效果。

(三)完善纠风考评体系,增强纠风工作主动性

为增强纠风工作的主动性,要不断强化责任,明确单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还要将纠风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自上而下的纠风工作考评组织网络体系;将纠风工作纳入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纠风工作做到人人有责,责有人领。

(四)健全纠风监管体制,增强纠风工作规范性

纠风工作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内容多,所以要不断健全监管体制。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对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可能发生不正之风的重点区域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增强纠风工作的规范性。不能使纠风工作处于一种有举报,才有人去查,查了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对于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今后如何防范、责任的追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要定期召开责任部门和聘请的纠风工作监督员参与的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情况,形成一出现苗头性的问题就会立即被发觉,及时整改,不至于使之形成一股风气或对社会、群众造成影响和危害后才去进行治理的散乱状态。

(五)加大惩防并举机制,增强纠风工作长期性

纠风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和全社会的对不正之风的识别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强化制度的规范性,健全治理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使不正之风没有藏身之地。特别是事

关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整治和打击的力度,形成高压势态,加大纠风工作责任追究的力度,对不正之风中有腐败行为的人依法依纪进行处理,绝不手软。

四、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思路

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纠纷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用矛盾纠纷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处理原则

首先,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制度的创新,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发展,扩大调解工作领域,完善调解组织网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调解工作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其次,在基层党支部的指导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每个人民调解员要深访调查,了解分析新时期人民群众纠纷的新特点及产生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寻求解决纠纷的有效办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妥善地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群众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再次,在排查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对社会上一些深层次的较复杂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特别是要做到“两个加强”(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排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排查)、“四个防止”(防止自杀事件,防止刑事案件,防止群众械斗,防止群体性上访)。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创立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时,将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是非争论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归纳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在新形势下,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

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成功经验运用到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特别是要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

(三)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事实充分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干部素质不高,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群众之间矛盾,而且自身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有根本保证。这是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根本条件。

五、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民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关系到执政党的领导地位问题。我们党要体现执政为民这一宗旨就要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到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

(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我们党作为人民群众最忠实的代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颠倒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否则,就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同时,最重要的是还必须充分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始终把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置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首位。要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普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党政干部要树立三种观念,加强自身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其职业活动特征就是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其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权力的应用及其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可以用来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正确认识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党政干部的天职,恪尽职守是最重要的从政道德。各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手中权力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反对以权谋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法制的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搞以权代法。 其次,要树立勤政为民的服务观。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领导就是服务”,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党政干部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党政干部来说,确立执政为民的观念,就是要当好公仆,就是要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联、受群众欢迎的事业上来,努力为他们谋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再次,要树立克已奉公的廉政观。廉洁作为党政干部的从政之道,其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洁身自好,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奉公”。要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金钱、物质、美色的考验。要时刻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那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期望。

第6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积极构建和谐四川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29 作者:张学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和谐四川,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一、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四川,符合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许多问题的产生,大都是因为群众利益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抓住了群众利益这个关键,就牢牢把握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推进和谐四川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真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川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以及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相当突出。在定政策、作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强化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形成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只有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四川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化解利益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征。从四川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特别是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国企改制、乡镇负债等问题比较突出。建设和谐四川,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有效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解决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把利益差别与矛盾冲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只有积极稳妥地化解各种利益矛盾,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在稳定、和谐、规范、有序的状态下健康运行。

二、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夯实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物质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所在,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的可能,建设和谐四川才有雄厚的基础。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发展不足是四川面临的大问题。建设和谐四川,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提出并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千亿元台阶,2004年达到6556亿元,增长12.7%,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目标。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3%,2004年达到672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四川近70%人口是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前全免农业税,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利益和实惠。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讲,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着力构建有利于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四川的社会事业更显滞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文化、卫生、体育、职教、环保、科技等专题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基础教育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4年,全省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50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624.9万人,试点县参保率达57.6%。坚持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2004年,我省文化产业总资产达到484亿元,总收入279亿元,均居西部省份第一位。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弥补欠账,创新体制增强活力,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生态四川”,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四川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全省累计退耕还林80.6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7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9%。以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为重点,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水质明显提高,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设和谐四川,必须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认真贯彻节约能源资源这一基本国策,坚持开发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生态四川”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建设和谐四川,不仅要夯实物质基础,而且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在注重效率、承认合理差距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利益均衡机制,避免利益格局失衡,切实维护社会公平。

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川区域特征明显,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我们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发展思路、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鼓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成都平原地区加快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同时,切实加大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先后召开了一系列现场会,特别是把人口占全省60%的丘陵地区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加快发展步伐,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全省各地城乡面貌迅速改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完善社保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络”。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50.9万人,2005年新增30.7万人。着力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保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全省实施“低保”152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畅通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利益冲突。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我们认真总结近年来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公开办事制度的同时,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利益诉求。在全省开展公安大接访,纪检监察机关开通廉政举报电话,对教育收费、水电气价格调整等事项实行听证,及时听取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解决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切入点。必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切身利益。

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征地拆迁特别是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是一个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伴而生的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足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制定并落实各项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失地无业农民和城市拆迁群众的生活、生计问题。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明确时间进度和考核标准,要求各地限期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问题。目前,全省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有序推进,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正在得到积极解决。全省失地农民纳入低保20.2万人,纳入医疗保险20.8万人,农转非人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社会保障缺失、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四川是劳动力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整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了一批违规违法企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就业招聘、子女入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努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障碍。大力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提升劳务人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全省2004年投入劳务培训经费6100万元,共培训农民工513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同比增加406元。

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四川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历来很重。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来抓,在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支持和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面临的现实困难,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2004年有20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贫困学生书本费、学杂费,增加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全省222.4万贫困学生直接受益。认真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在部分丘陵地区推广实施“红层找水”工程,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难、吃不上清洁水的问题。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和安置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有着落、生产有保障。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腐败行为严重侵害群众利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抓点带面,纠风整纪,狠刹收受“红包”、买官卖官、干部赌博、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等歪风,着力解决带普遍性的党风政风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官商勾结、违规开矿的问题,明确提出“关键在干部,要害是利益”,在全省大力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坚决打破非法利益格局。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和谐四川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第7篇:维护群众利益纠正不正之风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纠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结合、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狠抓干部队伍作风纪律整顿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如何才能做到维护群众利益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措施:

1、强化教育、源头治理,是纠正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

加强不正之风的源头治理,经常地、持久地强化对各行业、各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的教育,“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使这些干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树立起“三个代表”思想的行政理念和“八荣八耻”道德规范,从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能和职权,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的风源,才能实现纠风工作的治本效果。

2、严明纪律、强化监督,是纠正不正之风的重要环节

要有严明的工作纪律,使每一个行政执法人员从事公务时都必须认真执行规则,严守纪律,接受监督,不超权、不越权、不推诿、不违规,否则就要受到责任追究。要认真研究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端正工作作风的有效措施和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实行阳光服务,强化对热点部门和与群众联系紧密的行业以及公权人员的监督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和明查暗访的力度,要持久地将职能部门的权力运行全过程置放在强有力的、多方位的监督之中,推进阳光工程的进程,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和行业,都要求做到挂牌上岗、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依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监督电话,以增加行政透明度,消除“暗箱”作业的弊端,接受社会监督,有效地杜绝不正之风的发生。此外,还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公开曝光、追踪报道、公布处理结果等,形成强大的正义之声,防止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滋长和蔓延。

3、围绕“热点”、评议行风,是纠正不正之风的主要手段

民主评议行风,是纠风工作的一个创举,是把民主监督机制引入纠风工作的成功实践。民主评议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要把注重实效作为民主评议的核心,不能走过场。评议的内容要有重点、有标准。要把评议搞深搞透,问题不解决不收场。要注重整改,实实在在地解决一批问题。要坚持“纠建并举”的纠风方针,把民主评议行风和纠风专项治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要把民主评议结果和部门行业的全面工作考评挂钩,与单位领导的进步挂钩,只有这样,评议活动才能奏效,行业不正之风才能明显遏制,才能得人心、稳民心,才能增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查办案件、典型警示,是是纠正不正之风的有力保证

不查办不正之风典型案件就没有震慑力和说服力,就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纠正效果。所以,对于一些顶风违纪、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行为,必须拿起惩治不正之风的利剑予以坚决打击,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该纪律处分的一定要予以纪律处分,绝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气,打击歪风,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10

上一篇:铝加工厂工作总结下一篇:节假日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