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难忘的一幕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满分作文难忘的一幕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和阅卷组长的角色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8月初,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的《教学月刊》社的同名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在这篇文章之前,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建新披露了评分经过,并作了点评。因文章运用了大量生僻的字词与名人名言,迅速引发巨大争议。陈建新也因此被曝20年来持续担任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同时又编著高考作文实训书、到各地中学开讲座,疑似“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通报称,《生活在树上》的作文成绩评定符合规范,但陈建新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严重违反了评卷工作纪律,决定停止其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包含高考阅卷)。8月21日,教育部官网发文称,事发后,教育部考试中心第一时间约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要求立即开展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强调要坚决维护高考评卷和命题工作公平公正。

但实际上,在近20年来的高考历史上,陈建新并不是第一个披露考生作文的人。还原这场高考满分作文风波的经过就会发现,在“一考定终生”的压力之下,学校、老师、作文期刊社、家长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场自发的共谋。
满分是如何出炉的

《生活在树上》在一评时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次评分时给了55分,最终,阅卷组中的审核组给出了60分的满分。李楠是此次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的一名老师,此前也多次参与阅卷。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考作文阅卷组人员主要由各地教研员、中学老师、浙大老师组成,前两者构成直接批卷的主力军,组成阅卷小组,审核组由浙大老师担纲,负责复查几次评分分差过大的试卷。每篇作文要经过三评,三次评分间分差超过一定数值,则由审核组仲裁。审核组还负责评分细则的制定及满分作文的评定。

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阅卷在7月13日到21日间进行。审核组比中学老师更早进入角色,他们需挑选出十几份打好分、各个层级的样卷及评分有争议的讨论卷,制定出评分规则初稿。中学教师到岗后,拿到样卷讨论,将评卷建议提交至阅卷小组组长处,小组组长再和审核组商议,定出评分细则,接着开始试评、正评。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这次浙江高考共有8个作文评卷小组,共200多人,审核组有六七人。审核组话语权较大,陈建新既是作文阅卷大组组长,也是审核组组长。
2019年,陈建新在一个讲座上传授高考作文得高分、以及有哪些雷区等经验。

李楠是在今年阅卷约进行一半时见到那篇《生活在树上》的。当时,作文已经过三评,即有39分和两个55分,陈建新在和审核组成员讨论这篇作文的得分,并暂定为55分。而确定为满分是在所有作文阅卷结束后,将接近满分的试卷对比作出的决定,这一过程由审核组完成,中学老师基本不参与。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过去近十年里,每一年浙江省都会评定出10篇左右不同风格的高考满分作文。今年这篇《生活在树上》位列10篇满分作文中的第7篇,并不是10篇作文中的最优者。《教学月刊》社编辑部本打算在9月号刊登10篇满分作文及点评,为了预热,先在公众号上发表了这一篇。此次风波后,其余文章和点评将不再发表。

对这篇作文,陈建新给出了“文字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深刻与稳当俱备”的评价。多位参与此次高考作文阅卷的语文教师说,这篇作文能得满分,是因其切合题意,表达出考生的思想和观点,反映出考生一定的阅读积累。对于文中出现诸多生僻字词、哲学概念,评分时已查证。

但作文公布后还是非议滔天。知名作家马伯庸给出了辞不配位的评价。北大历史系教授陆扬则在微博中,指出多处文章用词及引用不当,曲解典故,“从头到尾处处都是语义含混、逻辑不通的句子”。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该作文思想平庸,词汇堆砌,用词诘屈聱牙,是其最大问题。他觉得这篇作文不宜给满分,“其实,第一位老师给39分是对的,只可惜这回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却被多数人和权力否定了。”

但李楠表示,作文能评多少分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要将其放到真实的阅卷语境下去考量,即和其他考场作文对比,“要看其他考生的作文写得怎么样”。阮天是多次参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一位资深语文老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你看到一堆离题作文后,突然看到一篇让你眼前一亮的文章,很有可能情不自禁就要给它打高分”。在他看来,这或许是这篇文章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陈建新的点评中提到,本届高考中,通过用滥了的名人名言引证来充门面和填充字数的作文太多了。
披露满分作文实为多地惯例

8月2日,《生活在树上》首发在教学月刊微信公号上,一天多后就被删除。《教学月刊》社一位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这是因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进行中,此时发布文章可能不是很合适。
高考考場上考生作答语文试卷。图/中新

李楠说,这次刊登作文是浙江省写作学会和月刊社编辑部的一次合作,为的是今后写作学会能够在月刊社主办的《作文新天地》上指导学生作文写作,“写作学会找到陈老师,让他点评一下作文”。《作文新天地》是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小学作文期刊,在浙江省师生中有一定影响力。

根据浙江省写作学会发布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说明称,省写作学会与《教学月刊》这次合作,是由学会会员提议,会长赞同,然后再通知陈建新加入的,陈建新并非主导。

郭吉成是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特级语文教师,也是浙江省写作学会理事,参与高考作文阅卷20多年,担任作文阅卷小组组长18年。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写作学会是浙江省一级学术组织,创办已有几十年,由大中小学教师及工商企业家等组成。这次合作是为了给满分作文的发布找一个统一出口,“而且保证发布的满分作文是真的”,进而选择了《教学月刊》社。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关于这篇满分作文及对陈建新的调查通报。教育考试院科研宣传处处长鲍夏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陈建新的违规之处,在于未经允许擅自将作文答卷公开,同时还公开了作文由最初39分到最终确定为满分的评分过程。依据浙江省高考评卷工作规则和评卷教师责任书,评卷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考生作答情况外传,未经考试院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泄露评卷工作内容。鲍夏超称,这样的规定一直都有,教育考试院从未允许公开满分作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向各省级招委会、教育行政部门等下发的评卷管理办法中,提到评卷人员不得将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的答案及评分细则,评卷工作内部文件、资料、答卷等带出工作场所,评卷情况不得外传,不得记录考生作答情况等。早在2009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國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即有上述规定。

但实际上,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现身”并非首次。记者查询发现,在《作文新天地》上,从2010年~2019年,每年9月刊都有当年高考满分、问题作文的发布及点评,郭吉成担纲了绝大部分年份满分作文的点评。他说,自己是《作文新天地》的特约编辑,几乎每年杂志社都向他约稿,阅卷组在改完试卷后,会将满分作文给他。

在另一本名为《中学生天地》的刊物上,从2015年到2019年,每年9月刊也都有当年考场作文及以陈建新为代表的作文阅卷组或其他阅卷小组组长的点评。《中学生天地》由浙江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因其官方背景,比《作文新天地》在浙江省内有更大的订阅量。2017年9月份《中学生天地》上,刊有特稿《2017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大赏》《阅卷大组评高中低三段》,作文提供及总评为陈建新和郭吉成。2016年9月,登有《阅卷大组评各档次高考作文》。近一两年,陈建新、郭吉成及其他阅卷组成员都位列《中学生天地》的编委。记者就相关问题致电《中学生天地》编辑部,对方称“不便接受采访”。
7月16日上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高考阅卷现场。图/IC

对于《中学生天地》与《作文新天地》刊登考场作文一事,鲍夏超称不知情,并称市面上很多满分作文都是假的。前述浙江某地资深语文老师阮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往年高考作文评阅管理相对宽松,样卷可以在阅卷结束后带出阅卷点,但今年被要求上交。

但在全国各地,每年都有高考满分作文流出,无论是媒体、老师、学生,抑或家长,都对满分作文及其作者有着热切的关注和追逐。2001年,以古白话体写作的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高考刚结束不久的当年7月就被发表在《扬子晚报》上。2004年自主命题后,《扬子晚报》当年又刊登了“高考拔尖佳作集锦”,2005年,刊登优秀作文时,特别请当年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写了推荐词。此后十余年间,除了刊登不同分数的优秀作文,还会邀请中学教师、作家、记者等写“下水作文”。何永康也在2006年、2007年出版了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

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出版社主办的《语文学习》杂志则从1980年起,就刊登有当年高考作文的选评,近些年,每年《语文学习》都会从各地分别选取两篇优秀作文,请当地教研员或中学老师评析。北京此前也有每年公布满分作文的惯例,但从2017年起,就不再公布满分作文,有观点认为,这是为了避免满分作文的指挥棒效应。而在市面上,各类真真假假的满分作文大全层出不穷,永远不乏追逐者。

在《生活在树上》点评结尾,陈建新写道:“文章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但王旭明认为,“文章晦涩,却打成满分,又公开发表出来,这分明是让大家去模仿”,将这一作文公布行为本身就是荒唐的,会让人觉得把作文写得难懂,就能得满分。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也建议称,“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20年的作文阅卷组长

从2000年起,陈建新就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据浙大官网介绍,陈建新,1954年生,任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写作学会理事、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研究和教学。据多位参与高考作文阅卷和浙大人文学院的教师称,几年前,陈建新已从浙大退休。

过去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学科的阅卷点一直设在浙大。更早前,语文阅卷工作由尚未被并入浙大的杭州大学中文系承担。陈建新是杭大中文系1978级本科生,80年代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他担任作文阅卷组长之前,这一职位由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荩担任。鲍夏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评卷人员的选定由高校评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向考试院备案。对于作文这类评阅分值较大、主观性较强题目的评阅,考试院希望由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承担,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作文阅卷组长至少要有5年以上教学教研和多年评卷经验,任期上限无明确规定。

但理想和现实间实有不小差距。多位参与作文阅卷的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责任重大,但待遇不高,老师们普遍不愿接手。外界以为陈建新是“长期把持甚至是霸占”组长一职,但其实是因为找不到人接盘。早在六七年前,陈建新就提出不再担任作文阅卷组长,并开始培养浙大人文学院另一位年轻教授“接棒”,该教授过去几年来一直在审核组,担任作文阅卷大组副组长,但不愿意当组长。对大学老师来说,参与高考阅卷需要投入一段封闭、完整的时间,评卷本身对其发论文、做课题又没多少增益。

这一矛盾在中学教師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按照规定,参与作文阅卷的评卷员要有3年以上教学教研经验,有一定评卷经验,具备中级以上职称,通常由省考试院将名额分配到各地,各高中选派人员参加。但多位老师称,由于多年考生报名费上浮有限,使得阅卷教师的报酬也难以提高,参与高考阅卷远不如在学校上课或帮地区统考阅卷获得的收入高,这造成有经验的高中教师不愿前来,学校只能派年轻教师参加,“老师们每年都几乎全部换一遍”,甚至有的学校老师通过抓阄来决定谁参与作文阅卷。

但理想和现实间实有不小差距。多位参与作文阅卷的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责任重大,但待遇不高,老师们普遍不愿接手。外界以为陈建新是“ 长期把持甚至是霸占”组长一职,但其实是因为找不到人接盘。

阮天举例说,每天作文阅卷的时间是从早上8点半到中午12点,下午从1点半到5点半。在将近10天里,200多人共计要评阅浙江省近26万考生的作文,平均每天每位老师的阅卷量大约400份,平均下来不到1分钟就要评阅完1篇作文。而每位老师的报酬在过去两年里才突破3000元,这之前七八年间,阅卷报酬只有2000多元。

温儒敏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语文阅卷老师补贴过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甚至低于做清洁的小时工的报酬。大学难以抽调教师,只好越来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研究生去阅卷,而年轻人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往往按照大学课程中对作品的评价或个人喜好阅卷,评分的标准波动较大。高中语文教师去阅卷,目的往往是为了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阅卷思路,以便备考。

阅卷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阮天说,他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评阅的一篇作文给出了50多分的成绩,但另一位阅卷老师因为没有看到文中提及题目中的关键词,便以为离题,只给了30多分,最终,经过审核组仲裁,这篇作文评定为50多分。而在河北邯郸涉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马骏强所写的一篇《浙江阅卷:严打“套话作文”,力倡“真情作文”》的文章中提到,2007年,对于一篇考场“套话作文”,一线老师认为文采飞扬,给出了49分的评分,但阅卷组只给了22分;而对于另一篇2006年高考作文的讨论卷,一线教师认为考生文章过于含蓄,点题不到位,只给出28分,但最后阅卷组给出53分。

一位多次参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对此建议说,“应增加阅卷老师人数,提高阅卷老师待遇,现在改卷子还是太快了,那么少人没办法的,全国都一样。”

曾担任过三届杭州市政协委员、执教于杭州学军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金新认为,关键还是要提升阅卷者的素质。在他的观察中,中学里,有不少手不堪笔的语文“笔盲”教师。

王旭明认为,对于阅卷者的任期,应予以制度设计,保证3~5年更换,确保新鲜血液的补充、人员的正常流动以及阅卷质量。鲍夏超说,关于陈建新连任20年担任阅卷组组长,有关部门已注意到。但他坦言,挑选到资深、优秀的作文阅卷老师是不容易的。
应试还是生意?

身为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还出高考作文辅导书,到各地中学作讲座。在其2016年主编、2017年再版的一部《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封面,写着“高考作文新趋向,阅卷专家领衔打造”,对陈建新的介绍包括“2000年至今任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他还曾担任上海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北京创新作文大赛评委多年。这本书编委基本为浙江各地中学特、高级教师,及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并担任阅卷小组组长的人,定价30元,收录了9篇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十余篇高分及待提升作文,并附有点评。在另一部2019年底出版、陈作为主编之一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中,一共收录了60余篇2016年~2019年浙江高考满分及各个等级的考场作文,定价59元。

陈建新的身影还出现在各地教育局、中学组织的讲座中。曾执教于杭州学军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金新曾在网络上发文称:每年高考前夕,浙江一些重点高中为了本校考生能作文得高分,都会在关键时刻邀请陈建新作报告,取临门一脚之意,陈建新还得了一个“陈临脚”的雅号。

2019年3月,陈建新到湖州德清一中参与高考语文备考研讨,给全县语文教师作了《漫谈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的讲座。2017年4月、2018年5月和10月,他分别到杭州学军中学、浙江省萧山中学、杭州第四中学给学生开展高考作文专题讲座。陈建新还开设了名为《高考阅卷名师给考生的考场作文密训课》的网课,在各大平台付费159元至199元不等。《中学生天地》2020年7月、8月刊的封底上,还打出杂志联手以陈建新为首的浙江语文教学界权威人士开展名师语文课的广告,讲座内容包括高考冲刺阶段作文备考攻略,写好一篇议论文……

在各地作讲座、出书的远不止陈建新一人。过去几年里,郭吉成每年都会应邀到浙江省各地中学为高三学生讲解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徐桦君也会在高考前到各个学校给学生传授得分秘籍,在全国各地,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鲍夏超称,关于阅卷老师出书、讲座,目前浙江省尚无明确规定,但如果在讲座过程中泄露包括评分细则、满分作文等在内的评卷信息,则属于违规,而打着“阅卷专家”的名号讲座、出书也并不合适。

依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通报,对于网民反映的陈建新的其他相关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评卷人员擅自使用评卷信息出书讲课等属于明显违规行为,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问责处理。”

在王旭明看来,陈建新既作为阅卷组组长,又在平日里对学生高考作文进行指导,很容易由始至末对学生的日常写作再到考试造成影响,形成一定的导向性,甚至可能影响高考公平。

在各类讲座中,陈建新一方面在不遗余力地打击着“套话”作文,一方面又在传授着广大考生各类应试技巧。关于这篇满分作文事件,记者多次电话和短信联系陈建新,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文中李楠、阮天为化名)

作者:杜玮

第2篇:难忘的一幕(300字)作文

精选作文:难忘的一幕(300字)作文

令我盼望已久的拔河比赛终于来临了,那一刻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幕啊!

那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们的拔河比赛。老师让我们在比赛前做好准备。接着我们就来到了赛场。赛场简直成了战场。各个成员搓手擦掌,像一只失去控制的公牛跑来跑去。嘟比赛正式开始。我们班的大个子李健豪,一把抓住绳子,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的往后拔,身体也慢慢往后倾斜。拔了许久,双方的绳子都几乎没有动过。我们班的大个子李健豪的脸也已成了红苹果,看起来力气也快用尽了。最后对方的战友们再也使不出吃奶的力气了,就让我们给赢了。经过第一场的胜利,我们第二场和第三场比赛也坚持不懈的冠军冲去,最后我们班以冠军的名义获得了年级的第一名。比赛后,同学们都蹦蹦跳跳地、吵吵闹闹地,简直就像个菜市场。

拔河比赛真是令我难忘啊!广东东莞东城区第三小学五年级:rorvortr 篇一:难忘的一幕作文650字

难忘的一幕作文650字

难忘的一幕作文650字—日出日落,花谢花开,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记忆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彩,脑海中如同放电影般闪过一个个画面,最终,定格在难忘的一幕。

我家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猫,他的眼睛总是闪着灵动的光彩。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看猫,发现它的窝里有一个小肉球,发出娇弱的猫叫声,“小猫出生了!”我兴奋地大喊。“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又不喜欢小猫!”爸爸一脸的厌恶。我赶紧捂住了嘴巴,爸爸不喜欢小动物,嫌它烦,如果爸爸忍受不了,会不会伤害小猫呢?应该,不会吧,小猫这么逗人喜欢。但,往事都难预料

一个下午,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去看小猫。可是,我始终没看到小猫的身影。不好!一个可怕的想法从我脑中闪过。我一个箭步冲到爸爸面前:“爸,小猫呢?”“送人了,它太烦了,每天叫个不停”爸爸满不在乎的神情触怒了我的情绪,“爸,你怎么这样?太过分了!”我摔门而去,走到小猫的窝前,我像被一盆冷水浇湿了身体,浑身冰冷。这时,我看到一个孤零零的身影,是母猫。它应该不会伤心吧,可能它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可是它眼中异样的光芒却否定了我的想法。

它,竟然哭了!它的双眼黯淡无光,空洞而无助地看着窗外。也许,它曾想挽回自己的孩子,却有心无力,也许,它还存有一丝期望,盼着孩子回来,然而,这只是幻想,一捅就破的窗户纸。一个母亲,看着亲生骨肉离去,却无能为力,这确是世间最大的痛苦。它的嘴巴抽动着,似乎在呼唤它的孩子,却只换来死一般的寂静。晶莹的泪珠从乌黑的双眼中滑落,粉碎成一片虚幻。我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

母猫的泪水,动物界的亲情,人类有爱,动物也并非无情。母爱无处不在,如同一条无形的红线,牵扯着你我。只是,你没有发现。

篇二:难忘那一幕

难忘那一幕

站在人生的舞台上,故事就已经开始。总觉得有那么几幕,不会被时间的潮水冲淡,永远流淌在记忆的长河之中,不会被泥沙带走。这人生舞台上的一幕幕,也许意义重大,也许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美丽无比,也许丑陋不堪,也许美好,也许悲伤?? 还记得那是我的

匆地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不要紧张,你准备得已经很充分了,只要正常发挥,一定没问题!” 伴随着一阵掌声响起,我走到拉开帷幕的舞台中央,悠扬的《雪绒花》在大厅里响起。那美妙的音符仿佛有了魔力,让原本有点紧张的我逐渐放松下来。回荡在大厅里的音乐带我走进了一个雪的世界,空中仿佛飘来一片片小雪花,她们好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蹦蹦跳跳地落到大地上,我也随着她们一起旋转、旋转??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把我从幻想的世界拉回了现实,我的演出成功了!

第3篇:丹东市中考满分作文-触动心灵的那一幕

触动心灵的那一幕

夕阳,落日的那一刻光辉不再,耀眼不再,剩下多少对过去的叹息,可惜那只是过去,一切似流水过去,可夕阳亦有它独自异样的美。没有晨曦那样的朝气,没有正午那样的烈日,只是像个少女般温存,恬静,如此温和,怎能不心动?夕 阳下,草地上,那对近不惑之年的夫妇双双坐在草坪上,一起目送着夕阳的余晖。深情对视,笑魇如花„„蓦地,那位妇女怔了怔,皱了皱眉,倏地站了起来,慢慢 踱步到她丈夫的背后,弯下了那有些的臃肿的背。细长的手指,在她丈夫已开始稀疏的头发中摸索着。突然眼中一亮,用小手指熟练地勾出那一根银丝,食指和拇指 轻轻一拈,一皱眉,硬生生地将那根微微泛白的银丝扯下。然后直起身,展开紧缩的眉头,继而弯下腰重复着之前的动作。每每妇女找出一根银丝就会露出十分孩子 气的胜利的表情,而她丈夫只是含笑任她随意“蹂躏”他的头发。时间久了,那妇女似乎有些疲惫,直了直腰,捶了捶有些酸痛的背。她丈夫似乎感觉到有些不对 劲,回身看见妇女露出吃力的表情,于是站起身,将妇女缓缓扶下,而自己坐在妇女背后,用不大不小,恰有节奏的捶着。那一幕,简简单单的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恐怕夕阳再美也美不过那一幕,如此温馨,如此和谐。

没 有任何的言语,没有过多的交流,有的只是多年“心有灵犀”的默契。相视一笑便知对方的“喜怒哀乐”。这需要多少年的磨合,经历多少风霜雪雨。还记得妈妈最 艰难的时候,爸爸总是不曾怠慢地照顾她,不会离开半步,不曾有任何怨言;当妈妈浑身插满管子时,眼角泛红的爸爸颤抖的手紧紧握住妈妈有点冰冷的手,仿佛只 要一不小心,妈妈脆弱的生命就会消失„„

她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希望。她们尽管不如我们年轻,有活力,可亦有自己的精彩生活,亦有她们这一代人的潮流。岁月能改变他们的容貌,可是消磨不了她们依旧年轻的心„„

思绪飘回,脚不由自主地向那对夫妇走去,才发现原来是爸爸妈妈„„只是那一幕,在心灵深处不会忘„„夕阳下,草地上,那对夫妇,那一根根微微泛白的银丝,再美的夕阳或许也不过如此„„

第4篇:难忘的一幕

双手捧着它的照片,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那样直直地瞪着我,似乎在朝我呐喊。无奈与孤独充溢心中,使我又想起了那伤心的一幕。

那日,我正与小乐乐——我心爱的宠物狗,一起玩耍。但一个坏消息传来,瞬间将我击垮,原先其乐融融的气氛顿时烟消云散:妈妈要把小乐乐送回乡下爷爷家,而且就在今天!时间似乎停止了,空气顿时凝固,使我喘不过气来。任小乐乐在我身边蹭来蹭去,我犹如一个雕像般伫立在那儿,一动不动。原来妈妈当初不是在和我说气话,而我就在这不以为然中丢掉了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乐乐,冷不丁的成了一个“大笑话”。

我一直抱着小乐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金黄的毛发,直到妈妈轻轻叩响我的房门。“车已经到了,乐乐该走了。”我们都沉默着。渐渐地,我松开了双手。机灵的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当妈妈想要抓它的时候,他一个劲地奔跑,躲闪。甚至在妈妈逮住它的时候,他还是紧紧咬住我的裤腿不放,但最后他还是被无情的带走了。我一直坐在床上,看着它远去的背影。猛然,他转过头来,用他那两只大眼睛望着我,那目光似乎在哀求,在呐喊:“小主人,快来救救我!我不想离开你„„!”我快步跑过去,想把小乐乐从妈妈怀中夺过来,可妈妈忽地一下关上了大门,把我和乐乐就这样关在了门的两边。

蓦然,楼道里传来乐乐凄惨的叫声,就如一把冰凉,无情的匕首,把我的心刺得好痛。

现在,只剩下我,无助,孤独,懊悔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时间好似就在那一刻定了格,让我一遍又一遍想起小乐乐离我而去时,那无助的眼神,从期待变成挣扎,从挣扎变成无奈,似乎在嘲笑我的软弱!

空气里混着苦涩的咸味,这时才猛然发现一滴涩涩的泪早已悄然落下。与乐乐分别的那一幕,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即墨市二十八中初一:黄楚君

第5篇:难忘的那一幕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经历那一幕幕难忘的画面,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一幕幕的画面就如同溪水中的浪花,有的已经随着时光的飞逝流向大海,而唯有一朵,却时时在我心中涌现。

那天早晨,我和妈妈一同到公园晨练,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枝摇摆着,婀娜的舞姿让人陶醉。不知是哪个顽皮的孩子向水中扔了块石头,水面上变泛起了涟漪,一圈圈的荡漾开来。“空气真清新啊”妈妈说,我点点头,我们继续向前走着,到了石凳边,我看到了令我难忘的一幕。

石凳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都已白发苍苍,可老爷爷面色红润,精神的很,而老奶奶就不同了,面色苍白,一看身体就没有老爷爷那么好。“还是早晨的空气好啊!”老爷爷一边说,一边将老奶奶从石凳上扶起来,只见他一手扶着老奶奶的胳膊,另一只手拦着老奶奶的腰,动作格外熟练。“是啊”我听见老奶奶无力的回答着。“你看,现在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是多么美丽啊,你呀,要赶快让自己好起来,等你身体上的病好了,腿也好了,我就带你一起去游览各处的风光,咱们去爬华山,去登长城,去看故宫,辛苦了一辈,也该趁着现在好好放松了。现在,我陪你多锻炼锻炼,将来就可以„„”

老人的身影已经越来越远,只见他们互相搀扶着,他们之间的爱,已经化成了一股濡以相沫的亲情,过去,多少的日子里他们不离不弃,多少的日子里他们风雨同舟,现在,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依然携手同行,面对病魔,他们还是一起战胜。尽管他们的身影已经在我的视线中消失,可那股亲情的暖流,却在我的心中荡漾着美丽的涟漪。

那一幕,在我心中常常浮现,让我每每想起,心中仿佛有一缕阳光温暖着我。

初二:烟花日和

第6篇:难忘的那一幕

时光常常在我们不经意时溜走,但有时又把我们定格在那永恒的瞬间,或使我们彷徨,或使我们流连,或使我们感动,或使我们深思.……(开篇由一丝感慨入题,运用排比,干脆

利落而又文采斐然。)

前不久,我就遇见过这么一幕。那是过端午节的前一天,正是我们镇逢集的日子。难得有假期,我带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一大早就去逛街。大街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两旁店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家争相销售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各色小吃、水果的香甜味道……整条大街到处洋溢着节日前热闹的气氛。(描述大街上的喜庆气氛,既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合理化背景,又反衬了人物的悲惨境遇。)

我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边吃边四处闲看。老远看到一堆人围在路旁的一根线杆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快步跑过去,钻进了人群。眼前出现的情景和节日的氛围极不协调。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的男人匍匐在飞扬的尘土中,右边的裤管瘪瘪的压在身下,紧挨在他身边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被上躺着两个黑乎乎的小孩。男人的面前摊着一张还算得上干净的白纸,上面满是歪歪扭扭的字,一个已经斑驳的瓷钵压在一个纸角上,里面零星地散落着不多的硬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三两笔就把一个乞讨男人悲苦潦倒的形象呈现在眼前,实属传神。)

“啧啧,真是可怜,一条腿不算,还是个哑巴,拉扯着两个没娘的孩子,可咋活呀!”一个老太太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往那瓷钵中放了几元硬币(简短一句话既交代子乞讨者的境况又体现出老太太的慈善;与下文众人的麻木形成对比。)

“可怜什么啊,都是装出来的,没准是—个骗子呢!”一个烫着大波浪的妇女鄙夷地说。

“是啊,是啊,现在装可怜骗钱的人可多了。”几个人也随声附和。(语言精炼,寥寥数

语把旁观者的冷漠刻画入微。)

我伸手摸了摸兜中剩下的零钱,听到他们的话,又把手缩了回来。(“伸”“缩”两个字

写出了我的矛盾心理。)

“让让,让让,有什么热闹好瞧啊?”两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用锃亮

的皮鞋拨弄了下摊在地上的纸。

其中一个皱着眉头道:“我当有什么好看的,原来是要饭的啊。像这样的人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着让人恶心!”(尖刻的语言背后站着一个丑陋的灵魂。)

“是啊,是啊,看着就让人倒胃口。”另一个随声附和。

第7篇:【中考满分作文】《难忘那深情的目

北达教育旗下北京中考网010-62754468

【中考真题】

请以“难忘那的目光”或者“别用的目光看”为题

【满分佳作】

难忘那深情的目光

我曾经是一名猎人,枪法精准,技艺高超,被人们誉为“猎神”。记忆中,那深情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我,令我永生难忘。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老母亲病得十分严重。一位老中医告诉我,狼的胆也许对母亲的病有一定的疗效。于是,冒着大雪,我在森林中安上捕兽夹,等待着狼前来“拜访”。不一会儿,一只小狼懵懵懂懂地来到捕兽夹前。也许它涉世不深,还不知道这是个陷阱,见了肉便迫不及待地咬下去。殊不知,这一咬,触动了捕兽夹的机关,一下夹住了它的四条腿。我听见了它撕心裂肺般悲哀的嗥叫。

凭我多年打猎的经验,它的这种叫声是在向同类发出求救信号。果然,不多久,我看见一只母狼飞奔而来,在小狼身边转来转去,发出几声无奈的嗥叫。

小狼也许绝望了,它再次嗥叫了几声,凄楚而无助。这时,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在我眼前:母狼俯下身,用嘴使劲去咬小狼腿上的铁夹,全然不顾小狼痛苦的嗥叫,企图用自己锋利的牙齿咬坏铁夹,救出小狼。

然而,过了几分钟,母狼发觉自己这样做只是徒劳,且不断加剧了小狼的痛苦。于是,它不得不放弃这一企图。它长长地嗥叫了一声,哀婉凄凉。它深情地看着小狼,目光中充满了无限的怜爱。

我情不自禁地上前,在距离它们两三米远的时候,它们发现了我。我想,母狼一定会愤怒地朝我扑来。但,我想错了。在冰天雪地里,母狼的四条腿像忽然抽筋一样蜷缩下去,它向我跪了下来,眼里流露出企盼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为了小狼,为了自己的孩子,母狼丢掉了野性和残暴,抛弃了尊严,自愿屈辱地向“敌人”跪了下来!

我想起了老中医的话,颤抖着双手举起猎枪。母狼跪着挪到小狼身边,躺下,给小狼喂奶。小狼因为痛,不吃。母狼强行把小狼按住,逼它吃。一会儿,母狼依然跪着,用身体挡住小狼,没有急躁,没有愤怒,没有挣扎,就那么平静地、淡淡地、深情地看着我。我泪眼模糊,双手颤抖个不停,我狠心地扣动了扳机——

“砰”的一声,枪响了。我泪流满面,跪了下来,向着母狼倒下的身躯磕了三个头。然后解开捕兽夹,扛起母狼,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家。

自此,我不再打猎。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令阅卷老师眼眶发湿的歌颂母爱的小说,不管现实中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节,但考生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同亲身经历的动作、心理、神态描写,震撼人心的感人语句,琅琅上口的大量短句,感天动地的爱心和孝心,都让阅卷老师不吝赐分。

北达教育旗下北京中考网010-62754468

上一篇:党员发展整改报告下一篇:给医生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