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谈恋爱弊端

2023-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谈恋爱弊端

大学老师教你谈恋爱

“如果以下的男性品质换算成金钱,而你的手里只有五块钱,你会怎么选?”武汉理工大学职业发展教研室教师张晓文在大屏幕上列出这道题,课堂上的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帅气的外表三块钱,忠诚三块钱,富有三块,浪漫一块,身体健壮一块,风趣幽默一块,聪明机智一块。”大二学生邹涛把这道题发给在长沙上大学的女朋友,问她怎么选,女朋友夸了他一通,“你身上的品质远远不止五块钱。”

大部分学生都优先选择了“忠诚”。一个高个子、声音洪亮的女生站了起来,她是第一个选择“富有”的女孩,她认为物质是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基础。底下有学生鼓掌,张晓文鼓励她说:“这是非常诚实的答案。”

另一位娇小的女生站起来,给出一个新的思路:“找男朋友和找老公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男朋友,她会选择帅气的外表、身体健壮和幽默风趣;如果是结婚对象,她会选择忠诚、浪漫、身体健壮。有个男生私下嘀咕:“讲这么多有什么用,还不是要有钱。”碰到价值观不同的学生,张晓文也想站出来理论一番。这是《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上脑力激荡的时刻,各种观点在交锋。

这些年,《爱情心理学》一直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张晓文后来又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课,其他高校也将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还有媒体称,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开设婚恋课。这是张晓文不曾预料的,她十年前开设《爱情心理学》,“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认识爱情,或者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不是把你培养成一个爱情高手”。

一堂课,十秒被抢光

邹涛提前坐在电脑前,选课时间一到,他准备快速抢下张晓文的选修课《爱情心理学》。这一次,全校有1400人选了这门课,最后只有100多人选上了。

抢课成功后,邹涛松了一口气。他和女朋友高中时就在一起了,上大学后,异地恋中的邹涛遇到不少烦心事,他想这个课程可能对自己有帮助。

“十八九岁的男孩女孩,正是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的年纪。但他们往往不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缺乏与异性相处的能力。”张晓文做过辅导员,当过心理健康老师,她很清楚这个年纪的学生在迷茫什么。她曾开过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学生们总是催促她“先讲爱情吧”。

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上,大学生们往往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张晓文说,女孩基本不用教,她们可能会面临很多选择,这个时侯需要帮助她们认清现实,而男生更需要的是鼓起勇气、树立信心,他们是不一样的。

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面,人们普遍认为爱情不值得学,不该学,年纪大了自然就会。“这其实是最可怕的观念。”张晓文觉得,真心愿意学习的人,收获幸福的可能性会更大。

2011年,张晓文决定开设《爱情心理学》。四年前,《爱情心理学》上了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张晓文记得,第一期开课时就有13万多的选课量,讨论区有20多万的帖子。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程,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情感心理学》、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等等。

与其他婚恋课不同,《爱情心理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张晓文很少强调自己的观点,“它不是一门鸡汤课,更没有人生忠告”。她结合现实个案,让学生们开展讨论。

《爱情心理学》第一章是讲人际吸引,“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看脸的世界”。在课堂上,她一般先讲一下友情,然后是关于爱的表达,之后会谈一些爱情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其实很难获得爱情,孤独也是很重要的篇章。张晓文还会提及失恋的应对,关于大学的爱情与性等。

新西蘭奥克兰大学性别与教育研究博士崔乐在研究中发现,国内一些高校的恋爱课往往有很强的实用性,“一些课程除了会介绍关于搭讪、撒娇、沟通等相关的技能外,教师还会化身红娘,把课堂变成相亲现场”。上海大学《爱情心理密码》的课堂上,老师收集了一份正在谈恋爱的学生名单,并让这些学生分享恋爱的经验。

崔乐建议,教师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于婚恋,应当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反思主流的性与性别规范,提倡性与性别的多元平等,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正的性别秩序。“比如说,我们是引导学生进入婚姻,视婚姻为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标,还是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反思主流的婚恋观念,尊重多元的亲密关系实践?”

年轻人都不恋爱了

张晓文曾受邀去计算机学院讲课,她发现学生们都一脸懵懂。张晓文忍不住发问,底下有学生小声回应:“老师,我们连恋爱都没谈过。”男生们普遍觉得生活压力大,认为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恋爱?女生们有很多也更愿意追求事业,觉得未来可以和闺蜜一起生活。

有一次线上上课,有个男生觉得现在没必要谈恋爱,他认为:“男人有钱了,女人就会扑上来。”张晓文立刻反驳他:“这种话表达出来,好女孩就会离你很远。而且你有钱时想找的那些女孩,也未必是你真心想要的。”

张晓文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断地维护亲密关系。但现在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爱情是,在一起很简单,只要遇到一点困难,两人就会立刻分开。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位男生站起来分享,自己谈恋爱三周就分手了,他的理由是:“我每天早上要给女朋友占座位,中午要陪她吃饭,每天要陪她八小时……我觉得好累,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打游戏。”

听到这些,张晓文为他惋惜,为什么现在爱情变得像速食,来得快、去得快?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忍让。“大家都不愿意付出和忍耐,现在所有的奉献牺牲这些词全部变成了贬义词,助人型人格、付出型人格现在都慢慢消失了。”张晓文说。

这种趋势看下去也很可怕,大家又孤独又难受又压抑,其实并没有幸福可言。这让张晓文隐隐觉得,高校婚恋教育势在必行,需要大力地去引导学生们。

脱单不是最终目的

有的学生线上、线下听了三遍,张晓文问他怎么还来啊,学生回答,还没有脱单啊。“他们想多了,就是一些自我表达、与他人交往这种基本的技巧。”张晓文说。有时,她在课堂上也会传授一些技巧。大部分学生没有恋爱经验,他们可能有喜欢的人,只是在观望等待。为了鼓励他们做出行动,张晓文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们在本学期找到一个异性朋友,她还让学生制定一份详细的脱单计划。有人在作业里写道:“三天内,要勇敢地坐到喜欢的人身边。”

尽管脱单的学生能直接获得满分,但张晓文表示,脱单不是这门课的最终目的,“对爱情要有敬畏之心,学会维持亲密关系,这才是目的”。

邹涛也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能会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对未来不会过于焦虑,内心会有一个方向感。他和女朋友谈恋爱三年了,每次课后,邹涛总会将张晓文提出的问题和讨论,在QQ上发给女朋友。上一节课中,张晓文提到女生耍小脾气小性子,是为了看看男生有没有担当和责任心,邹涛觉得在理,以后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

张晓文每天仍在接收无数人的爱情故事。自从在慕课平台上课,很多人给她写信求助,多是在情感经历中遇到了困惑。张晓文一般会以鼓励为主,若对方有特别严重的情绪问题,她会主张去看心理医生。

授课的过程中,她也在感受这门课的意义。有一次,张晓文让学生们画一条生命线,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遇到的好事向上画一个箭头,坏事则向下画。一个学生的生命线上,所有的箭头都是朝下的。这个男孩个头矮小,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被点名时总是结巴、脸红。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后来,他父亲出车祸去世,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张晓文仔细看了他的生命线,发现有一个小小的箭头是朝上的,旁边写着“遇见晓文老师”。

(摘自《Vista看天下》)

作者:王一博

第2篇: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影响

摘 要: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恋爱行为也因为家庭经济的因素而不同,本文对于一批1986年至1992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跟踪调研、访谈。得出结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本文对这种现象的成因、特点、影响都作了阐述分析,希冀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庭;经济因素;恋爱

一、家庭经济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童年成长环境对于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个孩童的成长环境中,经济状况是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可能比来自富裕家庭环境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精神失调的症状和不适应社会的功能,从更广的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几乎和儿童每一个领域机能的不理想状态都有关。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家庭贫困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消极的社会情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因家庭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将随着儿童的长大,带入校园中,影响已成为大学生的儿童的婚恋心理和行为。

二、以往的相关研究

但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关注方向多集中在家庭经济因素对儿童人际相处、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影响。如张克荣,蒋建刚提出了解家庭贫困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以激发家庭贫因学生解困的自我主体能量为主要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分析了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慧民,李越美证明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但家庭结构和父母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和支持的作用更重要。郑洁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尉建文则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家庭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也越高。

三、本文对两类型学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本文对两类学生的分类依据

本文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的分类,是根据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水平、家庭是否居住在农村、家中父母是否有工作、家庭月收入水平四个要素来进行区分的,月消费水平或是从家中接受的生活费≥2000元,家庭月收入≥12000元,父母都有工作,城市户口并居住在城区,满足四个要素中的三个,即视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反之,如果四个条件中有三个不满足,即视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

本文调样本89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为15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为74人。

2.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形成圈子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的盛行

圈子观念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在这一群体中大行其道,这些学生经常以“一起出去玩”的形式来相互熟悉。一个人想要认识另一个人,就会去寻代他(她)周边的人,约出去一起玩乐,从而建立关系。就调研的学生来看,并非是一入学就会形成圈子,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历共同的消费或是玩乐的过程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基于共同认知的圈子。这圈子是隐性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共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认知和行为的默契,他们会对事物有共同的看法,面对某些情况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同时,与圈子相随伴而来的,是新的网络交友的形式,这部分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他们会熟练使用微信、陌陌,用这些网络工具“钓”人,“钓”人之后,又会用这些交友工具保持联系,互通消息状态,进行下一步发展。其中的“老手”熟知各种微信、QQ群,这些群或带有男女提供约会的作用。调研之中,有一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利用“陌陌”不止一次和校外女性发生关系,他们通常是通过网络先看照片,然后利于微信或是陌陌开始网络聊天,经过初步熟悉之后,会谋求见面,常会在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而后“自然而然”发生关系,之后视双方的意愿,短期或是长期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有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群体才可能“玩得起”,这中间各种有形无形的消费包括价值不菲用于讨对方欢心的礼物,或是在酒吧里点酒、各种娱乐,开车接送等,而且要求熟知其中的“门路门道”,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清贫甚至一般的学生,他们一则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二则不是长期适应这个过程,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即使有心踏入这个门槛,也无法进入。后来又和另处几位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探讨,结论是由于家庭状况一致带来的学生聚集抱团,在抱团的基础拥有的共同的“兴趣”,共同活动,然后就有了一起泡酒吧,一起参加这样活动,这佐证了郭艳蕊的观点,即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容易因为经济因素而产生小团体现象。

(2)较高的消费水平和更多的社交活动

这些家庭背景条件优越的学生,其本身对于这些“玩”的内容非常熟悉,他们可以熟练的在吧台上玩游戏,熟练的点酒,熟练的在KLV中飚歌,清楚请客时如何配菜,知道本地那些地方好,价钱如何?这似乎成了为他们的一种社会技能,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他们的这种技能更加完备,而这种技能是和他们优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也是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恋爱行为上呈显猎奇、玩乐的学生,看上去大都相貌俊秀且善于打扮,一则本身这种游戏性质的猎艳很大程度上看“颜值”,长相是他们猎艳的重要资本之一,更好的长相有利于他(她)约到感兴趣的人,二则因为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撑,他们有条件进行潮流且靓丽的打份,为自己在外貌上加分。调研之中,发现这些学生中的女生多关注衣服搭配、一些奢侈品、旅游等方面,男生则对于车、股市之类感兴趣,这些爱好都是家境条件不好的学生较少关注的。

(3)发生性关系比例更高、年龄更早且有异化的趋势

同时,对谈恋爱有猎艳、玩乐态度的这部分家庭济经较好的学生,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也比家庭经济较差或是一般的学生更高,参与调研的15位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的同学中,有12位同学承认自己有性经历,其中一半学生有多个性伴侣。这12位同学中11位有两次及以上的恋情,开始恋爱的年纪也大多在高中。

在这些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身上,恋爱观上还有某些异化的趋势,调研之中,有女孩子是同性恋,她向调研的辅导员说明,学生的同性恋群体是存在的,常用“飘飘”、“拉拉”、“玻璃”来对女生男生的同性恋群体或个人进行称谓,她加了数个“拉拉”微信群,而这些群只有熟悉的人引导才能进入这些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找到合适的对象之后,你也可以选择扮演强势的,或是弱势的那一个,这取决于你的喜好,且不用担心会有泄密,微信等新的媒体在这些群体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大,葛营营在2014年的调查发现,35.8%的同性恋用移动客户端来获取信息,而同性恋群体中,月生活费用超过2000元的达21.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学生群体同性恋有增大的趋势。

3.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发生恋爱的比例小、发生性关系比例低

相对的,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不好的大学生,对于婚姻恋爱更为保守。这一群体中恋爱的比例比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低

,在调研过程中,家庭经济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学生,数量比家庭经濟好的学生更多,但在74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同学中,恋爱的数量只有34位,比例为46%,恋爱的次数也更少,其中18位同学是首次恋爱,而承认发生过性关系的只有17人,男生12人,女生5人,对象也是关系确定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到了谈婚嫁的地步之后才有发生关系,可见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对于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就越保守。

(2)校园生活中精神压力较大,婚恋更多考虑经济水平和将来发展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在恋爱期间往往精神压力较大,他们所关心的常常是前途和将来,特别是由大一进入大二、大三和研究生期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了大一刚刚上大学时的激情,开始思考将来的发展,这时上的课程似乎和将来的发展关系很小,而平常的空闲时间又较多,学生自己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填补日常的空虚,对于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焦虑情绪开始普遍涌现,调研过程中,一个同学形容同寝室一位家境较差的同学面对焦虑时说:“到了晚上12点,我突然看到他溜下了床,伏在桌子上,突然就哭了,低着声音,不让我们听见,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年龄大了,担心将来怎么办。”

这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恋爱中,恋爱行为更多的也要考虑将来。调研之中一位男生说:“有人能看得上我就很好了,不敢要求别的,只要能过日子。”另一位参加调研的同学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这样的话,心里才有底。”

在这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学的恋爱观中,常会将将来怎么办?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部分同学甚至因为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想在学校发生恋情,本次的调研样本中,女生较男生在经济、未来的考虑更多,在调研的样本同学中,一位异地的女生,属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自身外貌条件好,面对许多男生的示好,她向辅导员表示:“等毕业了回家后再考虑吧,现在即使勉强接纳,将来也是走不到一起的。”,这证明了李春秋,曹慧,张建新,史占彪的结论,女大学生在选择爱情的另一半时,有更高的经济取向性格取向。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

只有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引导,首先要了解到学生的情感状况,在这个基础上,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引导学生,或是走出误区,或是改正自己的心态重新建立恋情,或是正视心中不好的记忆,走上正确的心理路程,这是高校教育中珍贵的“心理关怀”部分,也是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之外的心理教育。

作为大学教育者,无法改变学生已有的家庭背景,那么应当教育学生有:“不做富人的子孙,做富人的前人”的志气,引导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认识到家庭条件给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的错误观念和消极的行为,这些错误的观念包括因为家庭贫因而带来的消极的婚恋观和不敢和异性接触的自卑的心理,也有因为家庭条件较好而带来的不负责任,玩弄感情的放浪心理,秉持“中正之道”,在校园中应当提倡文明、负责、平等、真诚的爱情价值观。

本文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访谈中,许多被访者会有意识进行隐瞒,如是否发生了性关系,是否有人流行为,许多学生会对此避口不谈或是提供假信息,这造成了信度的不足,还有样本数量的不均衡,在校园内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只占15%甚至更少,在作为参考样本时太少,造成了效度不足,这都是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改善的问题,另处限于篇幅,对一些其他方面的探讨,如家乡地和未来发展地对于大学生婚恋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园婚恋的不同,家庭经济不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园婚恋的不同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浩强,张庆林.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Sheldon Cohen,Nancy Adler,Cunery M Alper,Willian J Doyle.John J Treanor,Ronald B Turner,“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ceonomic statu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cold,Heath psychology,27(2008).

[3]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4]张克荣,蒋建刚.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分析:人生挫折的干预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1998(2).

[5]李慧民,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2).

[6]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尉建文.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J].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08).

[8]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顿艺(1987—),男,土家族,湖北恩施建始人,硕士生,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助教,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顿艺 谭梦 武文燕

第3篇:对大学生快餐恋爱的剖析

【摘要】文章整理了历史的变化、分析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积极的思路,即恋爱中发挥理性的主宰,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升华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解决大学生快餐恋爱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理性;快餐恋爱;大学生;高校管理

大学生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历来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这个群体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往的环境特征都使得恋爱成为必然,也就构成大学生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普遍问题。近些年大学生恋爱现象不断升级,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让教育者始料不及,也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的诸多争议,更成为高教部门考查调研的热点和焦点。此时,客观地梳理恢复高考三十年来大学恋爱管理的转变过程,人性地分析大学生恋爱现象,诚恳地给予积极可行的建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提升和全面发展定然会起到强化作用。

一、大学生快餐恋爱是从传统的反叛中滋生的

恢复高考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识和管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模式的过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人们都把恋爱看作低级趣味的时候,高等教育当然地对大学生恋爱实行全盘禁令。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条例等文件中,明文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甚至批评、处分、歧视谈恋爱的学生,并在学生毕业时有意将恋爱双方分往不同地区工作,造成人为的分居两地或劳燕分飞。这种管理模式与人性相违背,结果是大学生恋爱有禁不止,暗中进行的不少,地下恋人颇多。

九十年代,恋爱被从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认知和管理也随之有了质的变化。九十年代初,高校对学生恋爱的管理变得宽松,基本不提倡不反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开场合还是不主張学生在学期间恋爱。九十年代中期,高校对学生恋爱主张加强正面引导,尽量减少和避免恋爱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是默认了在校期间可以谈恋爱。从旧传统压抑下解放出来的人性必然反叛传统,难避膨胀。一时间高校学生恋爱成风,双双对对,花前月下,热闹起来。九十年代末,在校大学生能否恋爱已不是问题,高校管理呈空白状态,大都没有制定实质性的管理条例,大学生恋爱基本是放任自流。

到了本世纪,人们对传统恋爱观的反叛更加强烈,社会上出现了爱情泛化的潮流,大学校园里恋爱显现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扩张,快餐恋爱现身。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就开始了恋爱起跑;恋人行为举止越来越张扬,校园内随处可见恋人相拥、搂抱,甚至亲吻、抚摸,即使课堂也不能幸免。对此,教师反感,不少学生也厌烦,而高校的管理基本瘫痪,不闻不问。只要不出事,学校就不会主动管教。进而恋人出外租房同居,女生人工流产,因恋爱矛盾引起的激烈冲突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恋爱影响学习成绩导致退学等不为鲜见。至此,教育部门不得不酝酿制定关于大学生同居、结婚、生育的管理条例,一些销售商也适时地在校园内外安放避孕套自动售货设施,围绕上述现象的相关话题被各媒体炒得火热。这些都对大学生快餐恋爱起着变相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十年间,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管理经历了从禁止、管制到放开,再到变相放任的极大转变,由主动变被动,化传统为潮流。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变化表现出某种程度上认识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大学生的人生关怀。当然地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赞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变化也难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助长了大学校园不良的恋爱风气,催生了大学生快餐恋爱,同时置大学恋爱管理于一种无奈和苍白。导致的不良后果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担忧,不少大学生也对校园内日渐嚣张的恋爱氛围很是反感,把这称为大学校园的另一种“污染”。

二、现阶段大学生快餐恋爱观的缺损及偏差

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宽容,高校对学生恋爱的管理也越来越模糊、松散和边缘化,在校大学生获得了恋爱的绝对自主权,却也产生了由此带来的认识和行为上的缺损及偏差,形成了所谓的“快餐恋爱”。

快餐恋爱是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不道德的现象,更是违背人性的。因为:

(一)快餐恋爱放任感性,漠视理性

据本文作者对在校大学生恋爱认知的调查显示:不少学生认为恋爱就是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认为轰轰烈烈的恋爱必须“放任感性,放逐理性”。有的学生以为恋爱就意味着性爱,因而放纵自己的欲望,双方了解不深就踏入了最后阶段。

一般地分析大学生恋爱现象,不难发现个中原由:第一,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好奇,希望接触异性,了解异性;大学生活枯燥单调,希望恋爱的刺激为生活增味添彩;远离家人的孤单,需要恋爱排解内心的寂寞;时间的富裕,恋爱可以度过无聊的时光;情感的空虚,恋爱能够填补感情的需要……第二,从大学生活环境变化的角度看,大学生摆脱了多年沉重的学习压力,挣脱了以往老师和家长的管束,有了富裕的能量,需要寻找新的释放点;有了自由的权利,渴望尽情地使用和享受;大学又为他们提供了朝夕相处,广泛接触的平台。鉴于以上若干因素,大学生恋爱在所难免也无可指责。“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只停留于作生理的、心理的、环境原因的分析,停留于强调大学生的自然需求、生理特性、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更像是在为大学生非理性恋爱找寻理由,提供依据,进行论证。从效果看,这无异于蛊惑大学生去恋爱,任凭欲望摆布;误导大学生放大恋爱的必然性,张扬恋爱的非理性因素;让大学生误以为恋爱是一剂良药,可以化解大学期间许多烦恼,填补大学生活的诸多空虚;更加助长校园内日益非理性的快餐恋爱之风,给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可见,在非常宽松的校园环境里,在大量不良社会现象影响下,在相当偏激的舆论导向助长中,大学生形成了疏于理性的恋爱观和过度感性的恋爱风气。

(二)快餐恋爱放任情欲,疏于情感

大学生恋爱不同于社会其他成员,他们没有强烈的名和利的目的,没有确定的婚姻目标,对恋爱的责任认识不清,对恋爱的发展方向不十分在意。许多大学生仅把谈恋爱看作大学生活的既定部分,是学习、体验、尝试、累积经验的阶段,并不认真对待。这使得现在大学生恋爱快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恋爱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早,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认识到肉体接触的过程越来越短。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怀抱“要在大学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的计划和对异性很强的猎奇心理,往往入学后短期内就匆忙“上阵”,自然会出现以下情况:其一,对恋爱对象的选择不审慎,“先谈一个再说”是大学生的普遍想法,为谈恋爱而谈的恋爱,缺少情感基础,带有明显的情欲倾向。其二,对恋爱过程的处理不理性,进展超速,甚至认识没几天,彼此还不太了解就发生过于亲密的行为。疏于情感的培养,只能是情欲的放纵。其三,对恋爱行为及其结果不负责任,大学生普遍认为“两相情愿不存在责任问题”,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恋爱跟着感觉走,跟着欲望走,放任自己的情欲,追求感观的刺激,满足生理的需求,享受一时的快乐。

恋爱不是禁欲主义,但必须是以情感的深厚积淀为基础,“以情絜性”,以理性的务实态度为前提,而现在的快餐恋爱却是纵欲主义,疏于情感,不思婚姻。这样的放任情欲,疏于情感的恋爱往往难以长久,少有成功,且很容易造成双方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甚至会给将来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留下无法弥补的阴影,还存在引发极端恶性事件的隐患。

(三)快餐恋爱追随所谓的现代,抛弃传统

现代是与传统相对应而存在的。大学生理解的现代总是带有新潮性、开放性、自由性、浪漫性的,而传统又总是与封闭、保守、压抑、陈旧、循规蹈矩相联系,这样的理解也同样被他们带进对恋爱的理解。因此,追随现代的恋爱方式,鄙弃传统的恋爱方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潮流。

传统恋爱观念是有消极的一面,但它毕竟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内含着一些符合我们民族气质的内容,“包括了某些人类的传统美德以及对人们共同生活经验的深刻理解。”其中责任心、自尊自爱观念、对隐私的尊重和保护等道德积极因素恰恰是现代恋爱观所需要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恋爱观必然发生变化,但总有些文明的东西是要保留的,总有些不文明的东西是要摒弃的。目前大学生恋爱观急需正确引导,快餐恋爱现象一定要杜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

[2]陈瑛,温克勤,等.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张宪平 夏国荃

第4篇:大学生谈恋爱之弊端

大学生谈恋爱之弊端 (2009-03-11 17:44:02)

转载

标签:

杂谈

你凭什么说大学生能承受爱的压力呢 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谈恋爱培养的吗 很显然这都很荒谬 我这里有这么一组数据大学生每年的死亡率是1.97% 而九成是自杀 七成是因情而轻生 这个比例远高于社会上因情自杀的比率这我就想问对方辩友凭什么能说大学生能承受爱的压力呢 再者 个人的责任感是不是能通过爱情培养 我不否认 但是那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来源于无聊的令人消遣的杂志小说 你想想一个在恋爱中享受喜悦的人连自己的前途都看不清楚 又怎能有责任感呢?最后,对方也承认是小社会 一个小字就把它与社会区别开了 它不是真正的社会在那里可以发生合理的一切,但不是一切合理的!正方: 对方辩友不知你怎么知道大学生不能承受爱的压力呢?你怎么知道一个在恋爱中的人不会因为爱而为以后的前途奋力拼搏呢?确实大学是小社会一个小字就把它与社会区别开了 它不是真正的社会 但它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在那里可以发生合理的一切,但不是一切合理的 但爱是合理的所以是利大于弊反方: 首先要先看一下题目,大学生的恋爱,其实这个比较的难说了,也不是象前边兄弟们说的一样.谈恋爱,其实大家想想看,我们在大学,尤其是初期的时候,相信我们的感情还不是很成熟的.难道真的都是很有那种爱情的成分吗?所以说很多大学的恋爱是不成熟的。我们上大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学习,当然,现在有的学校已经不再对恋爱甚至结婚设置障碍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谈恋爱的利大于弊的. 两个人恋爱,第一在时间上肯定就会要相互的牺牲一下,我就不相信两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保持一致,如果是这样,那这两个人肯定是在一起生活不了的;第二,爱情是需要灌溉培养的,这就需要两个人要为对方着想,肯定是会分散自己的一部分的精力的;第三,两个人谈恋爱,肯定相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讲,和大家在一起共处的时间就会减少,有很多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都会失去。 当然,在现实中恋爱肯定是有利有弊的,利可能就是象前面同学说的那样子了,可能有心理上的鼓励啊,暗示之类的,但是要从整体上来说,从总体上来说,能够很好的处理好恋爱中相互关系的还是比较少的,为什么大学恋爱的成功率会那么低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恋爱还是弊大于利的。

(但是我也鼓励大家,遇到机会还是不要错过,有些东西失去了可能就找不回来了!)正方:

我方观点是在校期间的恋爱应该说是弊大于利的!!我反对的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在大学期间的行为或者说是所有的活动的起点来源于家里人的支持,上学期间有几个人有获得经济上独立的能力,搞恋爱关系就要消耗很多的金钱,也就是说,你在学校和心上人的潇洒是建立在父母的汗水上的一种行为。 第二,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大学生在身体和心里方面还不成熟,但是我们还是要承认我们在大学期间的恋爱有很大的一部分还是比较茫然的!两个人在一起的目的不纯粹是为了感情或者是一种目标,我发现在大学的校园里面有这样一种很让人

难以相信和接受的现象,是什么呢?大家留意一下,在一个宿舍里有超过一半的人谈恋爱的话,那么剩下的人很快就会在短期内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好像在攀比,那么这样的爱情,牢靠吗??大家不要对我说的话感觉好像在危言耸听,但是你自己仔细的考虑一下你周围的人的行为,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事实存在的!! 第三,大学里面的爱情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纯粹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上的感情,依靠的是二人间物质的循环,这样的感情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心啊!!!

第四,两个人在一起的话,大家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很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和自己班级同学的陌生,不利于大家的融洽!!! 第五,两个人在一起的话很可能造成的好的结果是两个人一起进步,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的恋人很少说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个人上自习,其实是在聊天,在别的事。有了一点时间,都粘在一起,看书学习的时间在那里??

第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种情况,凡是两个人的情况,大家都喜欢在外面租住民房,我还不敢说这样做有那些不对的地方,但是就安全的方面来讲,就给我们的学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前段时间张家港发生的几起不安全的事故就是这样早成的!!!反方:

我不大同意反方朋友的观点,象前面那位朋友说的我想提出几点疑问:

一:”大家留意一下,在一个宿舍里有超过一半的人谈恋爱的话,那么剩下的人很快就会在短期内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好像在攀比,那么这样的爱情,牢靠

吗??”我承认在大学校园里确实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的话,为什么那只是攀比呢?为什么不是那些人本身一直就想找一个呢?

二:假如说大学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上的感情的话,那么出了社会以后的爱情难道就是纯粹的爱情吗?我想大家都知道社会上的女性找恋人首先看的是什么?虽然会看看那个人的非外在条件,比如外貌性格内涵之类的.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什么呢?回答是肯定的--钱.假如大学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不纯粹的爱情的话,那么社会上的爱情就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更加不纯粹的爱情了!照对方辩友那样说的话,岂不是世界上会多了很多的”单身贵族”???

三:对方辩友提到大学生在外面住房子的问题,这种情况是经常可见的,也许这对于安全来说有点威胁,但是,大学生都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再过个一两年进入社会难道住的还是学校宿舍吗?对方辩友提到了张家港发生的几起事故.但是大家为什么不再想想?社会上不只多少人在外面租住,而且他们难道就没有受到安全的威胁吗?即使你是在自己的家里住,难道就安全就一定没受到威胁吗?所以这根本不能拿来证明大学声谈恋爱弊大于利.正方:

一、我常听到的一句形容大学恋爱的话是:青涩爱恋。因为不成熟,因为不计较现实的许多,所以青涩,所以柏拉图。为这一点,我觉得它很美,简单就是一种美。爱是人心中真纯的感情。人生总有许多阶梯不可俞越,要来的终归挡不住,青春岁月里那些风花雪月里的事,是千金换不来的真纯。学会爱,学会承受失败,体会分别与相聚的种种,人的成长会才变得有意义。人生有两个头,来时和去时都不是我们所能把握,那么从容的走这个过程,不要过早的加上沉重给它.爱就是爱,没有理由,但它让人更愿意活着!多摔点跟头,人才会真正长大。

二、爱情不会影响学习。爱是一种使人积极向上的动力,是分担,是给予,是责任,是惺惺相惜。请不要把欲望等同于爱情。

三、大学生恋爱需要引导。不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想说的是凡事都有两的方面。就看你怎样走,你抱着怎样的心态。

最后我想说的是:去爱吧。如果你遇到了!去寻找吧,他(她)正在等着与你相遇!反方:

一。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你确认你能承受失败吗?而且,失败就仅仅是失败吗?失败之后我们会有很长时间不能从阴影中走出,甚至有的人再也走不出。看看失恋的人的种种表现吧,难道我们不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吗?

二。爱情怎么会不影响学习呢?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学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要在你恋爱前的正常时间里抽出大部分的时间陪你的恋人,那些时间哪里来?还要抽出很多的精力想着你的亲爱的,那些精力哪里来?恋爱的人没有不吵架的,那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能在那样的心情下学习吗?

三。谁来引导你?又有谁主动去找别人引导??你说的完全不现实。有得到就有失去,在你洋洋得意的沉浸在你的爱情里的时候,看看自己都失去了什么吧。看看你得到的值得吗?反方:

大学生谈恋爱的是利是弊,在弄清这个前应先明白什么是恋爱。在同学这间的谈话中,得知在他们眼里爱情是洗衣服,逛街,还有花钱花时间,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吧。孰不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呀!很显然,在如今爱情已被误解。爱情并不是衣服逛街花钱花时间,难道孟姜女哭长城是为了叫她丈夫陪她逛街吗?

爱情是一种情感,是用心去投入,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爱情更多的是付出和责任。更难受的是,所有同学们认为利弊的关键,是谈恋爱对自己是否有用?判断利弊的标准并不是是否对己有用。爱情是一种情感。既然是情感便不能压抑,问题是已经没有人因为爱所以爱了,都是过多的考虑其它因素。

同样,也有为了其他目的而爱的。当然我明白爱情是不能当面包的,但面包更不能当爱情!如今的社会,爱情已不在高贵纯洁,早已沦落为一种工具,找个有钱的男朋友已成为女生们的大势所驱。但,我想,应该还有那么一部分人,仍坚持追寻那份真挚的爱。

把这些情况微缩到大学,因此,我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的,因为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刚从高中温室踏出,还纯洁着的我们,如何去抵挡社会的腐蚀。我们还是先成长,先弄清面包和爱情的关系,或者先得到面包吧,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从小的,刚从高中踏出的我们对什么的好奇,对爱情也是如此。大学生们不是谈恋爱,而是谈——恋爱,是为爱而爱。不可否认有一见钟情的存在但机率应该很小,而大学中相识不过几周便恋爱的大有人在。(因为我身边的同学有如些现象),这也是大学谈恋爱的潮流,所以双方都想恋爱,一拍既合,互惠互利。这种爱情对学习和生活是毫无益处的,浪费金钱精力时间,不会为对方着想,都认为对方是自己存在的。也许,初恋者不赞同我的意见,但是过来人不会否定我的说法。

当然不可否认会有纯真爱情的存在,这当然不该反对,但我还是认为弊大于利。可以说,我们初上大学时心理年龄是很小的,思想也不成熟,没有能力去处理那爱情带来的问题。所以,在爱之前应该考虑清楚,要知道爱并不是一种收获,更多的是付出,是责任。有的时候不去爱也是一种爱。如果爱了,我为你们真挚的爱情和你的勇气喝彩,毕竟,爱情高于生命,但光凭勇气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冷静下来,正确处理各种问题。我认为弊大于利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许多大学生无法正确处理恋爱带来的各种问题,确切的说,我认为在大学太早谈恋爱是弊大于利的正方:

当你有了恋的对象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会怎样的,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哦``

如果你是高中生,不要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 反方: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谈恋爱就会影响你与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吗?正方:

首先,我们要确定我们的辩题是大学生谈恋爱的利弊关系,什么是大学生??大学生就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逻辑思维,有自己的主见了,对一件事物对自己的利弊关系已经能够准确的判断了。

所以在大学里恋爱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只是简单的好奇心理,觉得恋爱好玩

我们是大学生,在大学里恋爱的话,我们可以互相鼓励,共同为我们的明天打好基础,可以相互触进,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而且可以触进我们的学习,使我们有更好的明天反方:

大学生是怎么来的??知道吗??当然除了自己努力考个好成绩还要靠谁啊??是你们的家人,爸妈,他们辛苦送你们上大学不是希望你们在那浪漫的,也不是希望你可以带多一个人回去报答他们的。你们恋爱要花钱吗?/花时间吗?花青春吗?大学是过很好的机会,过了就不会再来。所以,何必呢,为了你的家人,朋友,还是先搞好我们的学习,以后不怕没有喜欢的人,是吧。反方:

大学生就是要在学校里让自己成长,难道谈恋爱可以让自己明白更多,受到的伤害是更多的,来大学就是要得到美好的一切而来的,那就要做一些该做的,有些事情是看缘分的,不是强求。正方:

遇到了就放开胸怀去爱吧!只要你坚持心中的理想,你就会拥有最美!! 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别让自己后悔一辈子!!!!反方:

那要是这个人不是能和你相处一辈子的人,有必要吗,到头来还有没而言吗,只有自己伤心,难过,不是吗,是啊,不能让自己后悔,就要理智选择,不要后悔正方:

虽然没走到头,但是曾经拥有过,那是美好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谈恋爱也是我们这年龄心理的需要。如果你曾经爱过一个,考虑太多现实问题而没谈恋爱,你难道不觉得很可惜很遗憾吗反方:

遗憾?那我要问问什么是真正的遗憾了!是在象牙塔下立誓要好好学习之后遗憾忘记自己来上大学的意义?是在大学没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遗憾自己曾将太多的时间用来谈恋爱?是在父母期盼的眼神下遗憾太多的不应该?

当我们踌躇是不是应该找个恋人以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时,我们的心理本身已经变的猥琐不可礼遇,我们不知道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同胞!

第5篇:大学生创业的弊端

1.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3.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贸易网络;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挫折就放弃;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喜爱纸上谈兵,市场猜测普遍过于乐观等。

2缺乏创业风险意识。大学生网上创业失败的多,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创业没有风险意识,对市场、营销和竞争对手情形状况等缺乏足够的熟悉,很多大学生都只看到成功案例,把网上创业理想化,对于网上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思想预备。

3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开过网店的同学很多,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的却很少,很多人在过一段时间之后连自己的店展网址都忘记了,坚持的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看不到成效效验就放弃了。

4缺乏明确的创业方向。有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都是看到别人在做觉得好玩,于是决定自己往尝试一下,赚些零花钱,对自己创业方向显得含糊不清。对于创业的预期,不少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很少有大学生为了在创业专门往做市场调研和策划。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1)久居学校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

(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3)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4)喜欢纸上谈兵,空有理论,没有市场。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

(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6)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

(7)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8)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觉得年轻人不稳定,做事情没有耐心,恒心。这种想法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创业。

虽说如此,大学生创业只要把握自己的创业特点,先就业,再创业,也一样可以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

第6篇:大学生创业优势弊端分析

创业语录

有冲动: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梦想,假如不希望把它停留在想象中,就需要有创业的冲动。有计划:不打无预备之仗,谋划好你接下来的事情,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有恒心:万事开头难,咬咬牙挺过去。

有勇气:不仅是面对困难时需要勇气,创新也如此。

有机遇:机缘偶合,事半功倍。

关于创业,在自己四周的不少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走出第一步。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了一个流行语,更多的人在讨论,在旁观,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其中的感受,下面就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弊端进行的分析。

优势

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弊端

1.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3.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掏钱的。

4.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第7篇: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的弊端

很多HR在面试的时候发现,留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没有期望的那么高,这是因为很多留学生已到了外国就开始到华人圈里面扎堆,而留学生在国外越扎堆,圈子便会越封闭,成功融入当地社会的难度便会越高,社会化失败的极端案例也会越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海归”就业难开始成为一个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的问题。

“海归”扎堆回国的主要原因包括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学位结构的低端化、培养质量的良莠不齐和国外就业环境的恶化,尤其是近年来各国在美国大规模QE的带领下滥发钞票,使得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就业环境的恶化会被放大,然后作用到来自国外的留学生身上。

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习和融入发达国家,但是一旦开始扎堆,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在在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地,甚至出现了中国留学生扎堆入学的现象。越扎堆,圈子便会越封闭,成功融入当地社会的难度便会越高,社会化失败的极端案例也会越高。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一些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金主”,但很多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无法保持同步增长,留学环境难如早前。

随着留学生出国的低龄化的趋势逐步增强,由于低龄留学生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的判定和约束上的失衡,在低龄学生聚集的一些地方,校园暴力、交通肇事等恶性事件发生的几率也相对偏高,成为中国对外“输出”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负面窗口。

当然,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是积极向上求进步,而且其中许多人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但留学生在当地就业所需的,不只是成绩和能力,还要有人脉和圈子。

成功的社会融入,不仅包括经济收入和身份上的“达标”,还要受到种族、宗教、文化、婚姻和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制约。

常青藤等名校毕业的白人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父母、家庭、师长等人脉资源,在华盛顿、华尔街等“政商圈”谋得位子。但对于留学生而言,这些资源都极其匮乏,“学霸”的精英光环禁不起毕业季的炙烤。能留下的,多数都是凭技术吃饭的“理工男”,进入管理层的,比例很低。

对于多数留学生而言,做“海归”才是现实的选择。不过,“海归”的过程也是时隔数年本土社会再融入的过程。其间,不能与时俱进者照样会败下阵来。部分单位更乐意接收熟悉国情的国内毕业生,有些岗位因为“专业不对口”也无法充分利用归国留学生的特长。因此,近三分之二“海归”就业去向都集中在了涉外企业。特别是一些学历层次偏低的“海归”,在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高校毕业生竞争时,竞争力和含金量都难言优势。

专业不对口、起薪水平低、社会再融入难,让一些“海归”更青睐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大城市。但是,人员地域流向的集中化,为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自主创业者比例低,有些人甚至不得不重启人脉钥匙,回归“传统”择业轨道。在国内经济景气程度亦不如前些年的当下,“海归”的光环也不再那么闪亮。不过,让归国留学生和国内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也是一个开放社会应有的常态。

第8篇: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弊端的思考

王云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广大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中学作文教学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作文教学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但就大面积学生而言,其水平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疼”,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背上了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这类作文约占一半以上;另一种是,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心态,这类作文约占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3、结构上。多数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记叙文总是那么几大块,平铺直叙,不少人甚至写成了“流水账”;议论文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比较机械、缺少变化。

4、语言上。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贯通;即使是重点中学,也有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理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迅速更新跟语言表达能力的滞后产生了矛盾,语言跟不上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囫囵吞枣地搬用新名词、新术语和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某些词句,欧化的句式和朦胧的词语时有出现,搞得不伦不类,十分别扭。

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现以199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得分为例:一千份试卷的抽样结果是:记叙文平均分,理科为17.4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8.2分;议论文平均分,理科为16.7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5.4分。也就是说,作文成绩在60分至68分之间。浙江省平均分还要低。上了六年中学,最后作文只得了及格多一点的分数,这不可悲吗?要知道,上述两个省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平均分尚且如此,其他省份的成绩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教师方面看。

1、心理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改,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多数教师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计划性差,盲目性大;而所出的题目,多数不受学生欢迎。

3、指导上。教师在学生作文前极少作具体指导。讲评时的指导也多半是老一套,挑几篇好文章读一读,小结几句,就此了事;概念化地传授写作知识的较多,针对学生作文弱点作具体剖析的较少,有的教师甚至一学期不搞一次讲评,只给学生作文打个分,算作批改。失误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有以下四点:

1、领导思想的片面性

这一条是关键。两个问题值得反思:①过分强调统一性。统一本是件好事,但统一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别是在作文领域里。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超过了“度”,往往容易走向反面。多数领导强调文道结合,这是对的;问题是,有些领导常常按“左”的一套,把“道”强调得过了头,而且对“道”的理解只允许有一种,这就容易导致僵化、生硬,从而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不利于师生双方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②过于追求高标准。“高标准,严要求”本身没有错,但“高”和“严”落实到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身上,应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有些领导,借古人 1

之口,强调“取法乎上”。殊不知,此话是对已有相当水平的文人说的,而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上”,以获奖作文或中考、高考优秀作文答卷作为学生仿效的范本,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要知道,在一个拥有两亿三千万文盲、全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大国里,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高标准”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决定了必须从绝大多数师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去考虑问题。2、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不少学校没有任何课外活动),教学的多数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只会从书本到书本,而对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应有的体验,这就难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了。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3、考试制度的禁锢

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考试作文题怎么出,教师就怎么指导,只要能考上学校就行。于是,小学瞄初考,初中瞄中考,高中瞄高考,路子越走越窄。为了适应考试要求,为了确保作文“基本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四平八稳,思想内容大同小异,基本格局千篇一律,形成了地道的新八股。

4、教师素质的偏低

全国有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批教师的素质偏低。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动辄不自觉地违背教育规律,其中不少人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写不好文章,却给学生规定了不少条条框框,甚至不按他们的路子写,就被认为不是好文章,这在小学阶段的作文中尤为突出。不少教师不是顺应青少年的心理,放手让学生愉快地自由发挥,而是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比如,造一个句子一定要用多少个形容词;写参观访问的访问,一定要如此这般开头,不这样就得不到好分数。在作文中,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多,而他们不一定愿意写的东西又非写不可。难以言表的内心苦恼使许多学生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失了兴趣,倒了胃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由此而生。

基本的出路

从1988年下半年起,国家教委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这无疑是一项宏伟的战略目标,但要真正落实到全国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其间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把作文教学归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逐步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这当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条:

1、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

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认识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常识:第一,教育是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去瞎搞,断无出路。第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促进大面积学生的提高,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抓“尖子”,忽视多数,方向就偏了。领导认识对头了,教师水平提高了,就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前提;否则,一切都将落空。

2、经常面向社会,强化实际应用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所以应该使中学生从纯作文中解脱出来,联系现实生活,多搞应用写作,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考、高考的作文命题也应尽快朝这个方向转移,使作文反映生活,有益社会,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考。这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已有所体现,但所占比重较小,还需加快改革步伐。

3、狠抓语言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不能眼睛朝天,把作文要求提得太高,而应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先从基础抓起。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初中要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

灭错别字,同时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使之规范化。高中要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除生源很好的少数学校外,一般说来,在语文表达基本功尚未练好之前,不宜提出什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制订若干个训练阶段,一个阶段侧重抓好一种基本功,使之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前一阶段任务没有完成,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个阶段。4、不断改进教学,提倡灵活多样

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要放手让他们讲心里想讲的话,写自己愿写的事,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教师要大力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师生相互切磋,允许作文形式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形成个人风格。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点要引起注意:第一,要妥善对待两类学生。课内的重点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少数“尖子”的训练则通过办文学社等多种形式,放在课外进行。第二,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作文讲评应举中等水平的文章来解剖,通过讨论,寻求提高大面积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要冷静对待别人的经验。对任何经验都要作具体分析,因为任何一种经验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一定要从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据实而思之,择善而从之,决不能生搬硬套别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才是一名脚踏实地的教师应取的态度。第四,要科学总结自身的经验。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体会,其中有些是很可贵的;但显示教学成果的周期较长,所以决不要把零星的感想等同于经验,更不能急于事功,把仅在自己班上的某段时期内行之有效的做法轻易宣布为“××法”。真正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并经多次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总之,应取科学的态度。5、重视对外交流,引进新鲜经验

在认真总结、推广国内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的同时,要适当引进国外作文教学的好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本、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各国以及港台地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我们都应有所了解,否则,坐井观天,缺少比较,难以有大的发展。建议中央教科所能组织专人撰稿,分批介绍各国的作文教学情况,以供借鉴。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更缺乏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在各种总结中,往往报喜多、报忧少,以致使涉及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而切实的解决,其中就有作文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一个能正视并经常反思自身弱点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拥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能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师,才是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师。我们再不能漠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了!作为一名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愿与全国的同行一道,扫荡由于“左”的长期干扰而形成的做假人、写空文的恶劣风气,从基础抓起,从做人教起,为切实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第9篇: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

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并不一定要通过恋爱来进行,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积极的生活态度,宽容的态度等都可以给未来的婚恋家庭带来幸福。

恋爱在大学里盛行,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但它从来都是个严肃的问题,要我们认真去面对。

恋爱与不恋爱,都是自由的选择,只是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感情的事是无法预料的,没有必要去刻意尝试。重要的是,在这几年里不断完善自己,健全自己,使自己浪漫的爱情是不是经得起风吹雨打

我之所以把大学恋爱视为选修,是因为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感情丰富,理智脆弱,易冲动。还没有深刻理解恋爱的意义和爱情的真谛就匆忙恋爱,对爱情的追求往往过于理想化,难以缔结纯洁完美的爱情。就个人而言,有一个经受失败打击的问题。有的同学将大学恋人作为短程的伴侣,毕业分手,不当回事。有的即便真失恋了,也能一笑而过,不沉溺其中。但也有一些重感情的同学,一旦失恋,往往“失态”、“失志”,无力自拔,痛不欲生。在这样的感情漩涡中,个人理智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这样的爱情之树,不但没有常青,而且可能结出苦果。

一旦恋人不在身边,就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夜不成眠,精神恍惚,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你不要忘了自己是学生,你学的并不是爱情专业。大学生谈恋爱,也不一定能够学会与异性相处。与异性相处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谈恋爱却只是感情方面的事,只能为以后的再次恋爱提供经验而已。毕业后,人人都为生活而奔波,爱情观与价值取向都会有所改变,再用大学时“小儿科”似的爱情观来应付,肯定是不够的。不管怎么说,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业未成,事业未定,没必要过早地为以后的婚姻作打算。

所以在大学期间,没有谈恋爱大可不必感到遗憾,未来的路还很长;谈恋爱了也没必要沾沾自喜,那不过是机缘巧合的事。就好比一篇优美的散文,有人看到了觉得很荣幸,有人没看到也不必抱憾终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到美文,就让一切随缘

如果在大学能找到一个两情相悦的人,而且两人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来面挑战和困难。

上一篇:公司缴纳保险申请书下一篇:创建平安校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