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考作文指导与训练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7中考作文指导与训练

中考话题作文训练策略

关键词 话题作文 基础训练 创新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因其不限制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的限制、给学生以更多选择自由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如果不进行规范性的训练,又难以写好话题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针对性的话题作文层级训练,即基础训练和创新训练。

一、基础训练

1 训练学生审题

话题作文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只规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虽降低了审题难度,但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不认真审题,偏离题意,“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导致作文失败。因此,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审准题。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审清要写的话题及其内涵、范围,弄明白题引的作用。一般来说,作文试题有引出话题的一段话或几段话、指定要写的话题和具体的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要指导学生弄清这三者,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看清所写的话题,审清它的内涵和范围。

其次,指导学生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话题作文试题的要求既有其开放性,也有其限制性。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明确其具体要求,掌握其开放性和限制性。

2 训练学生拟题

话题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话题和题引自拟题目,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功,能拟出好题目,对于写好作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训练学生拟题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即能准确地体现或揭示文章写作内容、中心。如以“成长”为话头,可拟题为“在磨难中,我变成了蝶”、“自然,助我成长”、“风雨中,我找到了幸福”等。

3 训练学生的谋篇布局

话题作文的一般结构模式:(1)话题入笔-联想事例-感悟收尾;(2)点明话题-典型事例-回扣话题;(3)叙写事例-导入话题-阐明主旨。在构思中不可偏移或游离作文的“话题”,要自始至终围绕“话题”作文,紧扣话题谋篇,做到“情”随话题“抒”,“景”随话题“写”,“事”随话题“叙”,“意”随话题“生”。

4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在话题写作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利用描写将记叙文写得生动形象,将景物描写得生动逼真;利用抒情,进行恰当的抒情;利用议论,画龙点睛,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作文才能生动感人。

二、创新训练

1 拟题的创新训练

题目是吸引他人(主要是阅卷老师)的眼球的第一道风景,也是自己作文的题眼所在。要使这道风景线亮丽起来,拟题训练不可或缺。下面以个人的经验谈谈话题作文运用修辞拟题的一些策略。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比喻拟题,能使标题新颖。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同时做到贴切、通俗、形象。如以“选择”为话题,有的学生拟题为“单项选择”,用“单项选择”这种题型来比喻他选择的唯一性——如果有来生,仍然选择现在的家,因为这里有爱他的父母。

其次,指导学生运用拟人拟题。用拟人方法拟题,将题目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由此及彼、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如以“表扬与批评”为话题,有的学生拟题为“表扬与批评比功劳”。以“环保”为话题,有的拟题为“小鸟在哭泣”。

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引用、双关、反语、借代、设问等修辞拟题,让标题有新意。

2 立意的创新训练

好文章贵在“言人未能言,发人未能发”,能触及新问题,发表新观点的文章才更有价值。那么,平时写作训练要注意哪些策略呢?

(1)立意要避“俗”。你瞧,一写蜡烛,老师们就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公式,诸不知都落入了“俗”套。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要讲究避“俗”策略。在平时训练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尽量不要走“俗”路,努力开辟出一条“新”路来。如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一学生以《流泪的红蜡烛》刻画了一位老师忙碌于生意场、醉心于赚钱的场面,敏锐地表现了市场经济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在众多的习作中独树一帜。

(2)立意要有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会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比如: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还有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等等,都是求异的奇葩。因此,平时的作文训练不能一味求同,也应让“异”发发光彩。

3 选材的创新训练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雷同的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一篇以“母亲”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不是写自己的母亲雨中送伞、衣服、书籍之类,就是写自己生病时母亲背自己去医院等,所以就导致了前面所说的“碰壁”现象。那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等方面进行选材,把妈妈的个性写出来。为什么我们对国产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师长记忆犹新,就是因为该电视剧生动刻画了李云龙这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学会多角度选材,从小处切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使自己的作文“出人头地”。

4 形式的创新训练

巧妙的形式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作文形式的创新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新观念、新形式、新情感、新想象、新语言成了衡量佳作的新标准。那么如何创新?这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和每一位初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在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书信、日记、演讲、问答录、会议记录、审判记录等丰富多彩的样式写作,进行文体杂文的训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单纯追求形式创新,而没有充实而鲜活的内容,那就只有花架子了。所以,我们在设法形式创新的同时,作文内容上的厚实,并真实再现生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些则又是决定一篇话题作文成败的关键!

5 语言的创新训练

如果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语言便是衣裳。如果能给思想披上一身漂亮的外衣,那么它便会魅力倍增。下面,结合一些实例,介绍三种使语言亮丽的方法:

(1)仿拟改编法。仿拟改编就是把一些诗词、歌曲、名言等进行改换,以取得耳目一新的表达效果。如“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挨骂最多的人是我……‘十一’没自由的人是我,放假被禁闭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摘自学生习作《补课》)

(2)词语移用法。词语移用就是把惯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取得一种错位的美。如“不买,冰箱耗电,再说这几天家里出现了经济危机,以后再说。当惯了‘皇帝’的母亲‘圣旨’一下,便准备‘拂袖退朝’。我们三个哪里肯依,爸爸和我轮流‘奏本’,妹妹也揪着妈妈的裤腿‘拼死苦谏’也许是众怒难犯吧,母亲勉强答应了。”(摘自学生习作《我爱我家》

(3)巧用修辞。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拟人能使动植物具有人的灵气,夸张能使灵气飞扬,设问能使人深思……修辞好比语言百花园中艳丽的花朵,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插上几枝,定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话题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学生考场作文出彩,还应注意平时各种关键性训练,只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进行重点训练,先分解后整合,才可能求得写作能力的提高,获取话题作文的优异成绩。

作者:徐为明

第2篇:7中考作文指导与训练[本站推荐]

2011中考作文复习指导与训练

(二)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教学过程:

专题一: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技法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不少同学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1、 开门见山法:

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直接入题。

如:放学的铃声早已在凄风冷雨中飘远,校园里空荡荡的,我孤独地在校大路上徘徊。突然,院墙边一株瘦弱却开着花的小桃树锁住了我的目光。(《就这样被打动》)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 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

如: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中考满分作文《家,真好》)

2、描写景物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铺垫。

如:西风卷着落叶,飘向东,飘向西,我的头发也随风东西飘飞,风钻进脖子,冷瘦瘦。一只大雁——只有一只,孤独地向南飞着,洒下一路哀鸣。(《孤独的心》)

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透过船篷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如: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如: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示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中考满分作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如: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逝过,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中考满分作文《曾经拥有》)

运用时要注意几点: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思想,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造句要准确,要适合文章内容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倒叙法:

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走出黑夜》)

4、引用法:

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歌词俗语、名篇美句等开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拿破伦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不想登上领奖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终于站到了领奖台上》)

如:“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中考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

如: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中考满分作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起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出一幅画来。(中考满分作文《陶醉》)

5、设置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如: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关键时候,他会背叛我。(《我的“死党”》)

如:他点一支烟,猛吸一口,说:“你知道我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吗?”(《往事》) 如: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中考满分作文《感受生活之美》)

总之,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

结尾技法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技法:

1、自然收束式: 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束。

如: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 ( 《月光曲》)

2、首尾呼应式:

如:《雪夜》的结尾中这样写道:"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也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 2 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与开头"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形成照应 ,既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又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一举两得。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3、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如: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枣核》)

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

如: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蝴蝶的金翅膀》)

4、突然逆转式(又叫“出乎意料式”)。结尾的情节与前面的形成大逆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

如:想到这,嘎子一骨碌爬起来就跑——他觉得自己闯祸了,可不想被爷爷逮着揍个半死。跑出去老远了,他还听见爷爷的呼唤。

……

(后来爸爸把在野外睡着的嘎子抱了回来)嘎子醒了,爷爷一边笑呵呵地向他招手,一边拿着一个胖胖熊玩具——那可是嘎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啊!(《嘎子“闯祸”》

不管什么方法结尾,都应该简洁明了,如果长篇大论,就会冲淡正文,喧宾夺主,给读者以“画蛇添足”之感,文章的感染力就大大削弱了。希望读者同学们能认真阅读优秀文章,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作文结尾的方法,让结尾既切合主题,又不落俗套。

开头和结尾的练习:

为下列命题作文写出开头和结尾

1、《爱是那七块钱的记忆》

每回看到路边有乞者望着我,心头都会一阵莫名的痛,不象刀割般强烈,也不象针刺一样难以忍受。只是隐隐的如淋雨似的真实又无法忽略。

„„

许多年以来,无论时世怎样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变迁,我从来不愿改变我的老土本质,即便是老土的近似于固执!即便是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但我仍然愿以一颗真挚的心去面对一切!那位老者,那位宁愿用一生去啃半个干馒头却在我“需要”的时候还我七块钱的乞者,她让我永远没有理由放弃对生活的热情,更让我永远没有理由抛弃对友人的真切!

2、《心中的彩虹》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风儿一直吹啊吹,天空是阴暗的,我的心也是阴暗的。 „„

风不再呼啸,雨渐渐停了,太阳探出了头,柔和的光撒向中原大地,湛蓝地天空挂起了一道 3 用坚强塔建的彩虹。

说明:可以就一个题目写出多种开头和结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专题二: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教学过程: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1、 不同事件或场景间的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2、 叙述顺序转换间的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如《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前文写爸爸爱花与后文中花落了(身患重病的爸爸不能侍弄花了)就是照应关系。《最后一课》中前文写小弗朗士看普鲁士兵操练、看布告和听画眉鸟唱歌等等与后 4 文中的课堂上的心理活动也是照应关系。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记叙文文中重要的照应有两种:

1、 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2、 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对应性训练

一条红色的发带 张辉/文

许多女孩子都喜欢戴发带,使自己充满活力。我也有几条发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条红色的发带。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家住乡下的小姨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来我家作客。我是个独生女,家里突然多了个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做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过了几天,小姨说:“我领你们小姐俩上街去玩玩,你们想买些什么呀?”我听了赶忙说:“我要《渴望》里小芳头上戴的那种发带。”小表妹也跟着嚷:“我也要,我也要!”小姨笑着说:“好吧,一人买一条。”

小姨领着我们一连走了几家商店,也没有看到我中意的那种发带。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前面不远处,一位阿姨正领着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边走一边舞弄着手中的一条发带。小姨三步并做两步赶了上去,对那位阿姨说:“同志,对不起,请问这发带您是在哪儿买的?我看看行吗?”那位阿姨笑吟吟地回答说:“在新益商店买的。”说着,随手从小姑娘手中拿过发带递给小姨,并指点着新益商店的方位。这是一条红色的发带,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小圆点,金线镶边,漂亮极了!小姨刚把发带还给那位阿姨,我就拉着小表妹快步向那家商店走去。

我们到了柜台前一问,非常遗憾,这种红发带只有一条了。小姨交完款,无可奈何地问我俩:“怎么办?你们谁要哇?”小表妹一下子跳起来:“我要!我要!”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发带,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那一天中午,小表妹看见了邻家给我的一条红绳子,张嘴就要,我舍不得给她,可妈妈说,妹妹小,又是客人,应该让给她。结果那条红绳子我还没来得及玩一次,就归了小表妹了。想到这儿,我的心一下凉了。小表妹是小姨的宝贝心肝儿,这条发带肯定又是她的!我正在胡思乱想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把发带戴到了我头上,同时“哇”的响起了小表妹的哭声。就这样,我怀着无限的内疚,伴着小表妹委屈的哭声,不知所措地随着小 5 姨走出了商店。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条红色的发带我一直珍藏着,没有舍得戴它。每当看到它,心头就涌起一股暖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感到它的珍贵和美好——它告诉我要像小姨那样去做人。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1.第一段中的“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波澜起伏,出现了几个转折点,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在行文中的作用。

3.文章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是不是重复了,要不要删去,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文章一开头就用“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要事件。同时设置了悬念,耐人寻味,“美好”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在行文中,为更好地推进,“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使故事情节有了转机,场景进行了变换。还有“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一句,又自然过渡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情节,这一插叙,既为后文赞美阿姨作铺垫,也间接的赞美了母亲。这些虽是简单的一笔,但它却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给人一气呵成之美感。

3.不要删去,表面上看,第二段写道“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和最后一段的“几年时间过去了”,有重复的味道,但这是在叙述完故事后又回到现在,抒发情感,这样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完整,结构缜密,同时结尾也交代了开头所说的“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对应性训练

飞彩流辉的满月 佚名/文

月,总是那样静谧、安详。它历尽了无数的沧海桑田,却总是默默地把人间多少往事记在心田。我想,她一定会记得那年中秋的。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

岁月总似水流去,月又圆在中秋。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走出紫竹院公园大门,仍觉得热情涨满心胸,刚才的景象历历在目:月色,如纱如绸,如梦如幻,同学们围在月光下跳起了集体舞,快乐得如同刚冲出笼的鸟;跳累了,唱个歌,歌轻快,舞翩跹,欢声在夜色中飘散。那情景引得游人们纷纷驻足:好欢乐的学生哟,月影娟娟,人影朦胧,茂林修竹,雅致玲珑。我被这样的气氛烘烤着,似乎都熔化了,几天的紧张、烦恼都已烟消云散了。

深夜,月光清寒,秋凉如水,我们仍处于亢奋之中,一路车铃叮当,飞奔向前。

我兴奋极了,骑着车也不老实,眉飞色舞地和同伴聊个正欢。毕竟已是中秋,深夜寒气袭人,我抑制不住想咳嗽几声,可哪知越咳越不对味。我赶紧跳下车来,马上觉得眼前发黑,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旁边的同学忙扶住我,团支书杜平从后面赶上来,搀我到路边。我感到浑身发麻,好一阵子,才觉出这是在黑黝黝的街上,同学们都静静地围着我。

“你怎么了?”话语带着焦急。

“唉,吓死我了,你还好吧?”有人尖着嗓子叫着。

6 “我们还是去医院看看的好。”一个老成的声音。

“哎,瞧你的样子,求求你把难受分给我一点吧!”有人小声地问。

“班长呢?不知他们已骑车走到哪了?”有人小声地问。

我还有些昏沉,可这些话却都听得真真切切,我的心暖暖的,耳畔竟响起了刚才同学们甜美的歌声。我觉得舒服了许多,同学们默默地望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分明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妙。在这种氛围中,我略一仰头,这月竟如此皎洁,华光四射。在它的照耀下,夜很清亮,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桂子的馨香,月光,缓缓地从每一个人脸上流过,同学们的脸色都有些苍白。一阵冷风吹过,我不禁打了个寒噤,有人说:“还是想想怎么送她回去吧。”同学们马上窃窃私语起来。杜平马上扶着我,沿着银龙似的路灯缓缓地走。

月,依旧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是嵌着一颗璀璨宝石般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他们在前面数人数时发觉少了人,便寻路找来。说明情况后,班长提出应让人带我回去。开始,我有些不情愿,可看到同学们诚恳关切的眼睛,我终于答应了。真的,我永远忘记不了那五双眼睛。月光下,他们那么清澈,因激动而使睫毛不断抖动,眼睛里充满了爱护,充满了真诚,溢满了最浓最醇的温情。大家那么注视着我,我真想掉眼泪──我被深深地感动着。噢,我的同学哪!

我们又出发了,大家左右前后拥围着我。我们又像刚才一样,一路车铃叮当,长街上留下了串串笑声,这时,我也想像同学一样来一次开怀大笑,可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只觉阵阵暖意盈怀。嗓子里像堵上棉花团,我有些哽咽,眼睛里水滋滋的,于是我抬起头。我看见了,那使星辰失色的月是那样恬静地看着我们,笑盈盈的,梦一般的轻风停在身边;我也像在做梦,心儿飞得很远很远啊, 好一轮飞彩流辉的满月呀 ! (选自《时文选萃》)

1.找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并分析其作用。

2.发病是“可现在我已经站立不稳”,可后来“我们又出发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请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3.文中两次提到班长,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示例: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夜晚啊!(过渡,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自然引出正文。)

2.作者在文中写“我”的病;犯病时就写到“我明白由于兴奋,老毛病又犯了”;接着又写道“我知道我一会儿就会好”;最后定到“我们又出发了”。这样写,既合理,又严密:病来得急,但是“老毛病”,“ 一会儿就会好”;当然就较为顺利──“又出发了”。

3.文章两次提到“班长”,一次是“我”刚犯病时有人问:“班长呢?不知道他们已骑车走到哪儿了?”另一次是“这时迎面驶来两辆自行车,是班长和桑鲁”,并解释了他们刚才为什么不在,现在又赶回来的原因。这既表现了作为活动组织者对同学的关心,又因前呼后应而取得了行文脉络贯通、无懈可击的效果。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专题三:为记叙文增光添彩(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变空泛为具体

不少同学在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有空洞的叙述,缺乏具体的描写,读来味同嚼蜡,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超过了 90 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学生习作中颇具代表性。同学们怎么讽刺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心态怎样?毫不具体。我们不妨变动一下:

成绩公布了。哈,92 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 90 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和心理描写,还有环境的点染,不再是空洞的线条,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因此,克服单纯叙述,把适当的描写融入其中,这是使记叙具体充实的有效方法。

▲失误例文

心灵的距离

浙江杭州考生

吃过早饭儿子就因为接到一个电话慌忙出去了。眼前的一幕让母亲感到不安,她不知道这些天儿子怎么了,老是心神不安,常常接到一些莫名的电话后匆匆往外跑,她心里萌生了一种冲动。

过一会儿,母亲轻轻踱进了儿子的房间——已经很少进入的一间房。房间的摆设还是老样子,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和一个椅子。母亲惴惴不安地打开了抽屉,抽屉里没有什么东西,一个笔记本,几封信,几张女孩的照片。信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多是笔友的信。她的眼光触到了日记本,便情不自楚地打开了它。里面记的只是些琐事,她不安地合上了日记本。

儿子回来了,进屋后又兴冲冲地跨了出来,狠狠地盯着母亲,母亲低着头,默无声响。儿子转身回房,哐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几天后,儿子又出去了,母亲再次走进了儿子的房间。她看到儿子的抽屉上了把锁,顿时心凉了半截。她想退出去,但是一想起那些莫名其妙的电话,于是她伸开手去拉抽屉,锁竟然没有锁上,母亲屏住吸吸,用颤抖的手打开抽屉,抽屉一片空白。

母亲的心顿时空空如也。 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的构思还是比较新颖的。选材很典型,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如果能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心情的忧郁和失落再刻画得细致一些。文章一定会更加震撼人心。对儿子形象的塑造也不够丰满,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两代人之间的心灵隔膜。

升格佳作

心灵的距离

杭州一考生

吃过早饭后,儿子接到一个电话后便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这孩子是怎么了?”母亲望着儿子的背景,疑惑地想。这些日子她觉得儿子怪怪的,常接 8 到一些莫明其妙的电话,然后就往外跑,“莫非是发生„„”母亲的心头掠过一片不安的阴云。

禁不住疑惑的驱使,母亲轻轻地进了儿子的房间——自从儿子长大后她就很少进来了。房间里没有多余的摆设,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和一个椅子。母亲轻轻地走到桌前,打开没有上锁的抽屉。抽屉里摆着一本精致的日记本、一叠信和几张照片。母亲先拿起照片和信,几乎每张照片上都有一个可爱的女孩,信则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多是笔友的信。母亲叹了口气,放好了信和照片,又将手伸向了日记本。在手指与封面接触的一瞬间,母亲像被烫着似地缩了缩手。她本不该看儿子的日记,可是当想起与自己交流越来越少的儿子,她咬了咬牙,打开了日记本。

日记只记了几页,多是学校里发生的事。母亲匆匆忙忙地看了几页后,便慌忙放好日记本,逃也似地出了房间。傍晚,儿子回来了,进房后不久便急步冲出来,盯着母亲,眼睛几乎要冒出火来了。母亲低着头,转身做着其他事,竭力躲避着那两道目光。儿子转身进了房间,“砰”地一声重重地关上了房门,母亲被震得一惊。

那天,儿子没有出来吃饭。

过了几天,儿子又出来了。他刚出门,母亲便悄悄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远远地便看到抽屉上新装了一把锁。她顿时冷冷地呆立在那里。刹那间,母亲觉得一股强烈的电流通过全身,将她的心击穿。她苦涩地感到锁锁住的不是抽屉,而是一扇门——门里是儿子,门外是自己。母亲心头生出一丝莫名的惆怅,想退出去,但当她想到了电话、照片„„他毕竟是孩子啊!于是她伸手试着拉开抽屉。突然她听到冷冷地一声“哼!”她惊得跳了起来,回头一看,儿子斜靠在门上,不满地望着她。母亲只觉得背后凉飕飕的,脸上却有点发热。她慌乱地低下头,喃喃地说;“我想来„„我想来„„帮你收拾„„房间„„”儿子打断了她的话:“我只是回来拿一下东西。”说完便转身走了。母亲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上。

又过了几天,母亲在确信儿子已经走后,再次走进儿子的房间。抽屉上的锁还在,但却没有锁上。母亲屏住呼吸,用略微颤抖的手打开了抽屉——里面什么都没有,一片空白,连一张小纸条也没留下。

母亲的心顿时如同抽屉一样变的空荡荡的。

(修改后的文章在叙述中有目的地加入了适当的描写,内容就感人多了。结尾含蓄,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二、描写使用方法例谈:

一般说来,将关键处写具体是记叙类文章感人的基础。那么,如何将关键处写具体呢?下面例说三种方法。

先看例子:

田径运动会跳高比赛结束了,人们都在紧张地等待着金牌得主的产生。跳高架前只剩下我们班的飞天鹞子王明了。横杆已经升到1.52米,高出原校运会记录0.02米。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明同学向前飞奔而去,在横杆不到半米的地方,他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了横杆。新的校运会记录诞生了!

要想让这段文字更具体,可以用以下方法。 1.解剖充实法。

就是把事物整体从地点、时间、事件、人物等不同的角度,分解成若干的小部分,然后按一 9 定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具体写来。

就例子来说,跳高破记录的情景,可从动作上分解为“助跑、起跳、翻越、落地”这四个方面,然后按先后顺序一一写出。

如:„„飞天鹞子王明在原地蹦跳了几下,又习惯性地压压左腿,压压右腿,然后直起腰,深呼一口气,迈出轻快有力的步伐,向跳高架冲去。(助跑)快接近跳高杆时,王明一个急转身,双脚一蹬,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完成。(起跳)观众还来不及眨一下眼睛,他的头部肩部就已越过了横杆,再一挺胸、收腹、翘腰,好一个“背越式”。(翻越)“成功了!”“飞天鹞子又破了校记录了!”在掌声和欢呼声中,王明稳稳地落在了地上(落地)。

2.补插充实法。

就是回忆出与当时或眼前有关的情景,运用插叙或补叙的方法进行充实。就例子来说,可将这次校运会破记录的情景与往届校运会破记录的情形进行比较,也可将王明这次跳高的表现与以往的表现进行比较,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联想:起跑前王明的神情怎样?有没有信心?起跑时他是怎样迈开双脚的?速度怎样?到了横杆前,他又是怎样向横杆跨越的?翻越横杆后,落地时,他的神情又是怎样的?

如:„„这时,一缕阳光照到“飞天鹞子”的脸上,他显得更加精神抖擞。(写起跳前的神情)他想到了平日体育课上跟同学一起练过,老师也不止一次地鼓励过他,上次体育课上不就跳出了1.51米的成绩嘛!(写王明的信心)只见他信心十足地在原地蹦跳了几下,又习惯性地压压左腿,压压右腿,然后直起腰,深呼一口气,便大步从起跑点向横杆跑去。跑到横杆前,又仔细地丈量了一下距离,然后又返回到起跑线处。突然,他握紧拳头挥了挥,猛地向前跑去,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在离横杆不到半米的地方,他身轻如燕,两脚一抬。(具体写王明跳高时的神情动作)当我们提到嗓子眼儿的心还没来得及放下时,他已稳稳地落在了地上,一派悠闲自得的样子。(写成功后王明的神情) 3.细节充实法。

就是围绕中心,增添一些与事或物有关的细微末节,以达到具体感人的效果。就例子来说,可增添的 细微末节很多,比如他的一个眼神,他的一个细小动作,他获得成功后同学的表现等等。

如: „„飞天鹞子王明站在起跑线上,沉着镇定。他在原地蹦跳了几下,又习惯性地压压左腿,压压右腿。作完这些准备活动后,他朝我们笑了笑,又朝好友递了一个眼神,(细节一)似乎要告诉大家,他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的!然后,他大步从起跑点跑到横杆前,又仔细地丈量了一下距离,然后又返回到起跑线处。接着,他向手心用力吐了一口唾沫,两手揉搓,(细节二)握紧拳头,开始向横杆冲去。 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注视着。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在离横杆不到半米的地方,只见他他咬紧牙关,(细节三)一个急转弯,两脚一蹬,身轻如燕。当我们提到嗓子眼儿的心还没来得及放下时,他已稳稳地落在了地上。突然,四周一片掌声响起,同学们纷纷跑进场地去拥抱他,还有一个同学用拳头打了他几下,(细节四)然后将他高高抬起!

练习:试着把下面的一段话写得更具体些。

我的妈妈最疼我,从小到大给我买了许多可爱的玩具、爱穿的衣服,只要我一说爱吃什么,她哪怕再忙再累也会立即去做。我的妈妈是天下最好的妈妈。

10 参考:从小到大,妈妈最疼我,我的成长花费了妈妈无数心血和汗水。(先概括交代)妈妈的爱像春日的溪流,带给我勃勃生机;妈妈的爱像夏天的清风,送给我丝丝清凉;妈妈的爱像严冬的火炉,留给我缕缕温暖。(利用联想和比喻的修辞,既生动又增加了具体形象)读初三后,我更忙了,妈妈也更忙了,我戏称她是我的“后勤部长”。前天晚上,我突然发觉妈妈老了。(过渡到具体事情上)“都快10点了,作业还没做完吗?”是妈妈关切的声音,“排骨汤放在饭桌上了,快趁热喝吧。”“好,我写好这句话就喝。谢谢妈妈!”或许作业多,写着写着就忘记了妈妈的话。“婷婷(我的乳名),快喝了吧,我好刷碗。”我应声赶紧向门外走去。(语言描写)打开门,我不由打了个寒噤,初冬的夜晚的确有点冷了。(环境细节起衬托作用)灯光下的妈妈显得苍老许多,眼角的鱼尾纹更密了,脸也瘦了,浓黑的头发增添了几许银亮的颜色。(肖像描写)妈妈,为了女儿的学习和成长,记不清您这样陪着我已经过去了多少个夜晚。妈妈,您老了——您是为我累老的啊!(抒情水到渠成)

第四课时

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题目:____________让我陶醉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写成记叙文;(3)字数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提示:作为一次综合训练,要从审题和立意、开头和结尾、照应和过渡、适当运用描写等几个方面仔细思考并做出统筹安排。

范文引领: 有一种爱让我陶醉

即使地球不再转动;即使明日太阳变得黯淡;即使雾霭笼罩双眼;即使远方的地平线已消逝„„当心灵真的已疲惫,悄然回首,我还有我的归宿,在那条爱的长河里,我陶醉„„陶醉于爱,陶醉于亲情,陶醉于外婆最无私的奉献。

永远忘不了外婆那布满皱纹的双手,那是辛勤劳作的印迹,那是汹涌于心中最令人陶醉的暖流。婴儿时,是这双手轻轻地抱着我,让我看见外面这精彩的世界,让我感知空气中充斥着的浓浓的情意,交织于我的周围,始终难以散去。稚童时,是这双手缓缓地扇着扇子,使我安然入睡,让我享受着这世上最凉爽的风儿,让我沉浸于这世上最甜蜜的梦乡,久久不愿醒来,只因那份依靠。而如今,那双手所凝聚的爱始终未曾消退,尽管不再是轻轻地抚摸,不再是缓缓地摇扇,却能在每一个瞬间使我感动,让我陶醉。

还记得那个令人难熬的夏日,炽热的空气仿佛正在燃烧,顽皮的水汽也不知躲到哪儿去乘凉了。闷热、干燥,令人难以忍耐。而此时父母因为工作需要只留我一人在家,正当我不停地抱怨时,是外婆犹如天使般来到了我身边。每天下午,她都不辞劳苦地赶几公里路到我家,为我洗衣,做饭,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到了晚上,当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时,她总是在外头安静地看看电视,而那电视的声音,更别说我,连她自己都不知是否能听清。无论再怎么困倦,无论再怎么劳累,她总是默默地等着我,陪着我,生怕我哪时有什么需要似的,一直待到我睡下了,她才去睡。而第二天早上,她又得匆忙地赶回去照顾年幼的表妹。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天天如此。在这个难熬的,近乎窒息的夏日。

11 前不久,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回来时买了一些礼物。其中必定少不了外婆的那份。当外婆拿着那精美的礼盒时,眼睛里泛着无比喜悦的光彩,那双手却一直舍不得放下。还不住地表扬我乖,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这些情形都是妈妈向我描述的。她说着说着,我的心中不免泛起丝丝涟漪,有一丝的喜悦,有一丝的感动,还有一丝的愧疚。是啊,当外婆无怨无悔地为我付出时,我似乎总是觉得理所应当地接受了,从未多想过些什么,仿佛地球就是绕着我转,花儿就得为我而盛开。可此时,我小小的礼物就能换取外婆极大的快乐。或许,只因为那份深沉的爱,那份令人陶醉的爱。

沐浴在爱的长河里,幸福、温暖、甜蜜„„当我勇敢地走向远方,仅留下个淡淡的背影时,我似乎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天籁,那是爱的呼唤。外婆的爱,爱到深沉,爱到忘我,爱到沸腾,爱到令我陶醉„„

第3篇:复习与测试中考作文指导与训练

(一)命题的几种常见形式

a.全命题。这是一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前些年曾有人说命题作文出现了危机,但从近几年中、高考情况来看,命题作文又显露了生机。特别是中考,命题作文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与给材料、自拟题目相比,它可以考查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这是它突出的优点。在想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其考查功能也不逊于给材料、自拟题目。它唯一的缺点是容易被人猜中。命题人既想用命题的形式又要尽量不被人猜中,就要在一些题目上有所变化。如写惯了《我的班集体》或《我爱班集体》,就变化为《我和我的班集体》;写惯了《课间》,来一篇《课后》;写惯了《挫折》《失败》之类的题目,换一个《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可能就不那么顺手了。

特别要注意:全命题的特点在于一个“全”字。以《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个题目为例,中心语是“波折”,前面加了三个定语:是“小”波折而不是大波折,是“一次”而不是多次,是“我经历”的而不是别人经历的,也不是“我听说”的。用层层限制增加审题的难度,也可以和某些类似的题目区别开来。

也有一种命题作文不仅是全命题,而且带提示,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选材,如„94武汉题《生活给予我的思考》和‟94南京题《掌声》都有这样的提示,它们在选材上为考生划定了范围,有的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形式,它降低了考试难度,代表了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趋势。

b.半命题。如《我多想……》、《我理解了___》,省略号部分和横线上让考生自己填上恰当的词语;还有一种半命题提供备选词语,如,94年贵阳题《记一堂___的课》,备选词语有“生动、难忘、印象深刻、喜欢、有趣、有教育意义”等。这两种方式实际都是帮助考生确立中心和选材,自由度较大,范围较广,使考生能够随心所欲地抒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和情,因为中心和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写起来不容易“跑题”。

c.给材料。一种是给材料写议论文;一种是给材料写记叙文――有的是续写,有的是改写,有的既不是续写,也不是改写,而是让考生根据材料发挥想像,写一篇记叙文;还有一种是给材料写说明文。给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于全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提示”,提示仅是一种启发,并不提供故事情节或某些具体情况,记叙或议论都只能以它为引子而不能以它为依据;给材料则不同,或给出故事情节,或给出具体情况(事实、数字、言论等),它不是记叙或议论的引子,而是记叙或议论的依据――依据它,或展开想像与拓宽意境而记叙,或纵横发挥与联系实际而议论。

d.给材料+命题+提示。如„94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就是这样的:先给了一个关于美国科学家在太空中发射“太阳帆”,使黑夜变为白昼以及本世纪末太空中将出现50面“太阳帆”的材料,要求根据材料进行设想,假如本世纪末你居住的地方有一面“太阳帆”,你和周围的人将如何度过那美好而神奇的夜晚。题目是《神奇的夜晚》。还“提示”道:可以写传统节日的夜晚,可以写周末的夜晚,可以写宁静山村的夜晚……你也许在天文台上,在实验室里,在大学校园里,在商贸大厦里,在乡村小道上……这样将材料、命题和提示结合起来,考生发挥想像时既有材料做依据,又有“提示”做引子,还有题目作为记叙的范围。如能充分注意这几点,作起文来就不容易离谱。它既有限制,又有自由,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命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产物。

(二)作文三要素

a.内容。包括立意、选材、中心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就都是空的。立意是关键,选材是保证,中心是把握。

“意”就是思想,就是观点:“材料”就是事迹或事例,也包括道理:“中心”就是题目所限

定的范围。例如《记一次升旗活动》(„94沈阳题),表达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立意,同学们在升旗活动中严肃认真的表现,以及国旗下充满爱国精神的讲话是选材,中心是“升旗”,不能丢开“升”字而写国旗,否则就脱离中心了。又如《谈挫折》(‟94西安题),挫折可以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这是立意,列举自己的或周围的人从挫折中奋起的事例以及古今中外名人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及言论为选材,这些材料都必须是从不同侧面所选来的“挫折”。列举事例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谈”即辩证的分析来阐述“吃一堑,长一智”这个观点。如果所选事迹或事例不是挫折,或虽列举一些受挫折的事迹、事例而不“谈”,都是脱离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不切题的表现。前者将导致“驴唇不对马嘴”,后者将使文章写成记叙文而不是议论文。

立意应力求深刻,至少要做到正确;材料应力求充实,至少要做到具体,中心应力求突出,至少要做到明确或基本明确,要切题或基本切题,这就是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b.结构。对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严谨,完整,有条理,分段恰当,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具体要求是: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一贯,首尾一致。

完整,就是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没有残缺的句或段。

有条理,就是句与句、段与段的先后顺序安排得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符合逻辑。紧紧围绕中心事件或中心话题,不旁逸斜出,也不东拉西扯。

分段恰当,标准一般是看一段之内有几个中心:如果有一个中心,则分段恰当;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则分段不恰当。有的也可以几个小自然段合起来表达一个中心。

层次,既指段与段之间的层次,也指一段之内句组与句组之间的层次。层次清楚与否要看各段中心和段内各句组中心是否明确,以及它们的顺序是否合理。

材料处理上详略不得当,将影响结构的匀称。

c.语言。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清楚,通顺。清楚,就是明白,不含胡,不模棱两可,不luō@①唆,不自相矛盾。通顺,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句子成分搭配得当,句与句之间意思连贯,顺畅。

清楚,通顺,是对语言在表达内容上的要求。

除了这个基本要求,还应当讲求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不矫情,不雕词琢句,不用华丽的词藻包装空洞的内容;不写空话、假话、套话,只写真话――发自内心,不假雕饰的话。生动形象也是一种语言风格,它和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并不矛盾。在一篇文章之内,它们完全可以相得益彰。朴实无华犹如去掉一个人涂在脸上的胭脂粉,生动形象犹如给一个人画像,突出他外貌或气质上的某种特征。只有去掉涂在脸上的胭脂粉,再现其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突出其特征。生动形象需要使用多种修辞方法,使用得好,能使语言锦上添花。尤其要注意使用新鲜、生动的比喻;善用比喻,是一个人有才华的表现。

(三)作文三部曲

a.构思。构思就是打“腹稿”,是行文前运用心思的一种过程。构思的范围包括立意、选材、中心、结构等。概括地说,就是想一想“写什么”和“怎么写”,如能做到“成竹在胸”,提起笔来便能思如泉涌,直到尽其所言为止。如果没有这个步骤,想到一点就写,有时会感到写了几句便写不下去了。常见有的考生写了一段又划掉重来,就是没打“腹稿”的缘故。有的人作起文章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完一看,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倒写了不少;也有人写完后,竟不知写了些什么。这都是没有“成竹在胸”的结果。“腹稿”的有无和是否成熟,决定着行文的速度和文章的成败。

打“腹稿”时想到的内容可能较多,灵感也会突然闪现。内容多需要整理,灵感闪现了,必须立即捕捉,而在打“腹稿”的过程中要及时用简而明的词语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简单的提纲。在行文过程中,对提纲还可以随时调整或加以补充。有一个简单的提纲,“写什

么”和“怎么写”就有把握了。

b.行文。行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莫忘点题。题目往往表明一篇文章的中心:或记叙的中心线索、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或说明的中心对象;或议论的中心论点、中心论题等。作文最怕“跑题”,“跑题”则文不对题。因此,在行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点题,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这等于提醒自己:要紧扣中心。

②要瞻前顾后。前面提到的人、事、物、景,后边应有照应;后边准备写到的人、事、物、景,前边应有所交代。前后照应,可使结构严密。

③进入角色。犹如演戏,要假戏真做。否则,让人看出假来,将大煞风景,一切宣传效果也将化为零。作文也是这样。假如续写一段故事,你得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看风景似地站在一旁观望,是无法吸引人,更无法感动人的。

④倾诉肺腑。假戏可以真做,假话却不能当成真话写。作文必须写真话,必须倾诉肺腑之言;真话使人信,肺腑之言能感动人。吐露真情实感,不自欺欺人,写起来才能顺手,也才能有个性;否则,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怎能写得下去?即使勉强写下去,又怎能鼓舞人、教育人、打动人?而如果不能鼓舞人、教育人、打动人,一篇文章就等于一张废纸。

⑤一气呵成。灵感来了,思路接通了,要一直写下去,不要在个别词句上耽误时间。灵感稍纵即逝,思路一旦中断,再接通也要费时间。完全沉入写作意境中去,一气呵成,一吐为快,一篇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将会从你手下诞生。

c.修改。考场上作文,写完后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要作大的修改是不可能的,但一点不修改也是不行的。写完后至少要看一遍,边看边改――

①改错字。②改病句。③补漏洞,如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要做补充交代,没点题的地方要点题,该议论而没议论的地方也要补上。④润色。该形容而没有形容,该限制而没有限制,该强调而没有强调的地方都要适当加以修饰。

(四)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a.要作文,先做人。这是作文的根本。犹如演戏,坏人演不了英雄,思想品德不高尚的人写不出歌颂时代新风尚的好文章。即使写说明文,也要有认真、求实的思想作风做基础。用不着这样反驳:难道写坏人、演坏人,自己也要成为坏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坏人坏事,好人一般是想不到、也做不出来的,但是好人可以调查研究,可以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和鞭挞坏人坏事,所以好人可以写坏人坏事,也可以演坏人坏事,而坏人却不能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和歌颂好人好事,他们只能用资产阶级世界观歪曲好人好事,所以坏人写不出好人好事。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心里想的,口里说的,笔下写的,应该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努力净化自己的心灵,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确是作文的根本。

b.广泛阅览。几乎没有一个作家、没有一个作文写得好的人,不说他们之所以成为作家、之所以作文写得好,原因之一是得益于广泛阅读。随便翻翻,长知识,增智慧,开眼界。有心于作文者,还能从博览中吸取多种作文的方法。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功课重,考试压力大,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这是作文成功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语文课本上的篇目本来就不多,为了升学考试,有些老师只教基本课文,非基本课文不教,自读课本有些学校不订,有些胡涂家长还禁止孩子看课外书(当然,有些不好的书的确应当禁止),学生脑子里充满了作业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把基本课文嚼烂了也走不上作文成功之路。明乎此,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倡并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览一切于智力开发和陶冶情操

有益的书刊。

c.取法乎上。书店里和书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中学生作文选,学生往往视若明珠,家长们也以为这是学习作文的范本,于是,学生们的案头或床头便充斥着这类书刊了。要说这些书刊里的作文都不好,那也不是,但毕竟不是成熟之作,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若以它们为范文而模仿之,则难免瑕瑜兼收。“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取法乎中,则仅得其下了。因此,选作范文的须是名家名篇或文章高手之作。多读、熟读中外名篇佳作,才能将你领上作文成功之路。

(五)作文成功的几种方法

a.起承转合。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议论文。假如写一篇《谈挫折》(„94西安题),开头大略地说一说一个人要成就一件大事,没有不经历一番挫折的,这就是“起”;然后承接上文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从正面阐述这一观点,这是“承”;再换一个角度从反面列举事例进行论证,这是“转”;最后总结全文,这是“合”。这种写法,符合辩证思维逻辑,结构层次分明。只要观点正确,有充分的事实和道理作论据,写好是不难的。

b.出奇制胜。刘国正诗云:“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作文有法而无定法,写“平平”的“循法”文章是难以取胜的。“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仍以《谈挫折》为例,上面提到的“起”只是一种写法,如果自己亲自经历过一次挫折,就可以从这次挫折写起,由事入理,由个别到一般。这样写,由于是以亲身经历为立论的根据,道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读性强,说服力也强,自然容易写好;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做立论的根据,只是人云亦云地泛泛而谈,就不容易说得深刻。出奇制胜,还可以“反弹琵琶”。比如,广告改成语的现象很多,如“刻不容缓”改成“咳不容缓”,“十全十美”改成“食全食美”等等,对此,有人大加赞赏,认为改得妙,使厂害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纯洁语言的角度看,不也可以写一篇批判文章吗?

有一个记叙文的题目是《我___家长会》,横线上可以填“喜欢”,也可以填“讨厌”。多数学生填“讨厌”,但家长会未必完全那么令人讨厌,如果写一篇《我喜欢家长会》,可能会让人耳目一新。

作文有如游览风景区,已经踏出的或已经修好的路走的人多,沿着此路往前走,风景也一定不错,但看得多了,也就不新鲜了。如果另辟蹊径,说不定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新天地,我们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

c.综合技法。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有些考生面对文题一筹莫展,原因之一是不善于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写作方法。有如商店,各种商品有条理地综合地摆在一起则琳琅满目;如能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作文也就会摇曳多姿,绚烂多彩。

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果写议论文,不可空发议论,莫忘了用议论引出记叙,在记叙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夹叙夹议,在议论中抒发感情;如果写记叙文,不可只作一般记叙,写人、状物,要有适当的描写,关键地方要有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以提高读者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或引起读者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和注意。

②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运用打比方、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不必求全,但不可单一。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顺序。可以按时间先后为序(即纵写),可以按空间、场面为序(即横写),可以将两条线索交叉或平行安排(即分叙),可以按材料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写(即综叙)。这四种行文顺序,前两种可以综合运用,即纵横交错;后两种也可以综合运用,即有分有合。此外,顺叙、倒叙、插叙也可以综合运用。

④综合运用写人的多种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

⑤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反问、设问等。

(六)作文失误的几种常见病

a.“跑题”。“跑题”的原因一般有下列几种:一是没看清题目。如《当我唱起国歌的时候》,把《国歌》看成《国际歌》;二是没看清题目上的中心词,如《深深的母爱》(‟94湖南题),中心词是“母爱”,不是“母亲”;三是没注意题目中心词前的修饰语,如《我逐渐了解了他(她)》,没注意“逐渐”二字,因而写不出“我”了解他(她)的过程;四是误解题目上的词语,如《我经历了一次小波折》,误将“波折”理解为“挫折”(“波折”比喻事情的曲折变化,“挫折”意同失利,挫败);五是不注意题目上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如《我和我的班集体》,不注意“和”字,写成《我的班集体》,等等。

b.俗套。如写教师,内容脱不了晚上备课、改作业;如写同学,内容脱不了给差生讲题;如写父母,内容脱不了督促子女学习;如写《我渴望……》,内容脱不了升学;如写《我崇敬的……》,内容多是小学老师。如写自己做了好事,别人感谢自己,自己脱不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如写志向,语言少不了“为四化而奋斗”。如以时间为序,一写就是顺叙。诸如此类,内容,语言,结构,往往落入窠臼。

c.虚假。“作文就得编!”不少学生这样说。于是,在他们笔下,几乎每个人走路都捡过钱包,几乎每个人上车都让座儿,几乎每个孩子都做过错事而且在大人面前撒过谎……从面孔到语言和行动都似曾相识――假!假事往往伴以虚情,使人破涕为笑。编得好的,犹如纸扎的花,徒有其色、形,而无香味;编得不好的,色、形、味俱无。

要把虚假的编造与合理的想像区别开来。合理的想像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应当提倡;想像是一种创造,它和虚假的编造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另外,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层次不清楚也是作文常见病。这些实际已在《作文三要素》中谈到了,故从略。

[练习设计] 审题练习 ①我在中考的前一天 ②我和我的老师

③我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

④记一次升旗活动

⑤我站在地图前

⑥这件事使我获得了__

第4篇:中考作文训练与讲评

中考作文训练之命题作文

“这就是幸福”

【作文题目】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候,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涯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⑴文体不限;⑵字数不少于600,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作文训练目的

1、抓住题眼“这”,确立文章要表现的重点,进而把握幸福的内涵。

2、选择不同的作文形式,要适合自己,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新奇生动。

3、能运用精彩、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文章前后必有扣题之笔。

作文写作指导

【审题指导】

一、这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这就是幸福”,注意题目照搬,不要自作聪明另起题目。

二、选材立意

㈠“幸福”是题目的关键词,如何理解,如何定位,如何引申……即“幸福是什么?”俗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有些道理,一方面是说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反而对幸福熟视无睹;另一方面也说明幸福其实是很简单,很平凡的,甚至不被人注意。我们要注意材料中“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这句话,它提示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材料,提炼观点,确定主题,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刻体会生活,细致观察生活,生动表现生活,创作的源泉才会喷涌而出,生花妙笔才会写出感人的文章。

例如:

⑴幸福,只不过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 。当你感到心理平衡的时候,幸福正悄悄地蹲在你的口袋里呢。

⑵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布满期望的明天。

⑶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霎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⑷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话语中流露出的关心,幸福就是一个甜甜的鼓动勉励的微笑,幸福就是一个微小的友爱的动作。生活中只有用心去品味,去珍惜,方能体会出幸福的滋味。⑸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妈妈对女儿沉甸甸的疼爱,幸福就是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幸福就是同学之间纯洁的友爱。只有用心去品味、去珍惜,方能品尝出幸福的香甜。

⑹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学校接到在外打工的父亲关爱的电话,幸福就是课堂上回答问题后老师一个布满爱意的眼神,幸福就是生活中朋友能够聆听我心中的苦恼。

⑺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回家后吃着妈妈为自己精心准备的佳肴,幸福就是听着妈妈关爱的唠叨,幸福就是我每次返校时温馨的送别。

⑻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我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幸福就是在我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就是我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就是在我孤寂时一 1

封远方的素笺。

⑼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不善言辞的爸爸聆听着我的话语的深沉的爱;幸福就是妈妈唠唠叨叨的浓郁的爱;幸福就是姐姐谦虚忍让时的甜甜的爱。

⑽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听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后精神的愉悦,幸福就是阅读诗文名篇后心灵感悟。

简而言之,请选材立意围绕自己的幸福观进行,立意十分重要,通常要求是“正”“深”“新”,(深刻:以小见大,真情感人;感悟生活,思考哲理;反弹琵琶,巧出新意)比如:①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缺的不是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心境。②拥有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馨,这些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最大的财富。③幸福,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④母亲的唠叨蕴含着人间最诚挚的情感,母亲的唠叨也是幸福。

请注意先列提纲再写作文,想清楚再动笔也不迟。

(二)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需要精心构思,让文章的情节有点波澜,有点曲折。这篇文章的构思方法有两种。

1、以作者的思想豪情的变化为线索组材。(一波三折、先抑后扬)如:《这就是幸福》①我的妈妈是一个极为唠叨的人,我很讨厌。

②没有妈妈的唠叨,上课险些迟到,没有妈妈的唠叨,桌上失去了香甜可口的饭菜。③我回忆着妈妈的唠叨,一件件小事让我意识到妈妈的唠叨也是幸福。

④母亲的唠叨蕴含人间最诚挚的情感,母亲的唠叨中是满满的幸福。

2、运用“片断组合的方法”组材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写出几个片断,几个片断中一定要有细腻的生活细节描写。每个片断的结尾,加上一个总结句,巧妙点题,文章的结构也就十分清楚。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片断数量适中,以两至四个为好,片断篇幅大致相当。②要精心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尤其是作为全篇中心内容综合的结尾,要起到很好的深化中心的作用。③要尽可能做好几个片断之间的衔接、过渡和照应。

例文赏析1: 这就是幸福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曾有人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我却对幸福的含义不很认识,于是我与幸福有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这是我与幸福心与心的交流。我:幸福,你能告诉我幸福的真正含义吗?

幸福:哦,孩子,幸福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是要靠你自己用心感受的。我:可是我不分明,人人都说幸福无处不在,但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呢?

幸福:的确,幸福无处不在,问题是你没有真正地体会。

我:为什么呢?

幸福:幸福是一种人生感受。幸福者不会空虚,不会迷茫,不会无所事事。幸福者健康、 快乐,脸上总是带着迷上的微笑。

我:这对我来说太抽象了,只要快乐就是幸福吗?

幸福:或许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不幸的人来说,生活出现转机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安逸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得不到父母疼爱的人来说,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我:什么?父母的唠叨也是幸福?

幸福:对啊!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你见不到你的亲人,听不到他们的唠叨,你是否会有一种失落感呢?

我:哦,我明白了。我知道什么是幸福了。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幸福明明就在他身边,他

却不满足呢?

幸福:那是因为他们太贪心了。记住,珍惜你眼前的幸福,别让幸福从你身边溜走。“咚咚咚”,敲门声响了起来,妈妈给我端来一杯热茶。我望着桌上的那杯热茶,看着那缕缕的青烟袅袅升起,我想,这便是我想要的幸福!

满分理由: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别出心裁、虚实结全地运用“我”和“幸福”对话,分明了生活中自己曾经不以为然或者不可思议的事都是一种幸福,然后从虚幻中走出来,回到现实在,把妈妈对自己的爱和自己的幸福感受推向飞腾。(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很高的写作素养,我们一般不提倡学生写这样的作文,以免不伦不类,影响正常发挥,影响中考成绩。)

例文赏析2: 这就是幸福

我曾经迷茫,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是什么,又该怎样去珍惜幸福。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无论你是穷还是富,是老还是少,是美还是丑。可是,幸福往往像手中紧紧抓住的水珠,无论怎么用力,都会凄然地消失在风中。

幸福,你在哪里?

过节的时候,在乱哄哄的家庭里,外婆拿出我的妹妹玩儿的呼啦圈,笑着对我说:“嘿,我小的时候也玩儿这个,有个性吧!”接着,便给我们演示起来。“真厉害!”大家惊喜地说道。外婆的脸上闪着自得的神采,我也笑了。在人生的晚年,回忆年轻时的点滴,快乐地与儿孙聊这过去的事情。

幸福,在外婆眼睛里闪耀着令人沉醉的光!

回家的时候,路过市场。一个中年女人背着大大的书包,提着满袋的肉、蛋和蔬菜,拉着儿子稚嫩的小手。“妈妈……”小孩儿的声音尚有一些清涩,“让我背吧。”“不用了。”女人固然疲顿,嘴角却流露出欣慰的微笑。小孩儿轻轻一跳,夺下书包,背在肩上,轻快跑开。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女人品味着生活中的温暖,沉浸在爱的深情中。幸福,在女人的笑容中散发着醉人的幽香!

我不禁闭上双眼沉思:在妈妈端上饭菜时的神情和爸爸为我擦拭眼镜的专注中,我感到了幸福;在贫困农村的妹妹拿到捐款的泪水中,我品到了幸福;从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被扶过马路的身影里,我悟到了幸福;在一位收工回家的清洁工人的笑容中,我看到了幸福;从一位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刚领到种子的农民的眼神里,我读到了幸福。

我终于清楚明白,幸福就像花儿的芬芳、蝴蝶的翅膀,细微于不经意的角落,美好于善感的心灵。品味幸福,就是用心灵去体味星的光芒、泪的温暖,还有时光的沧桑。

满分理由:这篇文章结构精巧,从寻找幸福到知晓幸福再到体验幸福,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最后用精美的语句作结点题,可谓匠心独运,非常精美。详略有度,张驰结合,在罗列了几个幸福片断之后,作者又用一组排比句来谈幸福的感受,而且很容易获得读者的共鸣:只要细心品味,幸福无处不在。

例文赏析3:这就是幸福

夜已深,耳边只传来笔接触纸时“沙沙”的声响。桌上的台灯散发出冰冷的光,照着我这个埋头苦干的人儿。唉,真累啊,人家说“幸福就在身边”,我怎么没感觉到呢?瞧,漫漫长夜,我却只有孤火相伴。

终于抵不过那浓浓的睡意,疲顿的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朦胧中,耳边传来了一阵压抑着的拖鞋声,脚步很慢,不知道是谁,但那声音却令我额外安心。

“这孩子,怎么在这儿睡了?”是爸爸那略带沙哑的声音。

一件衣物披在了我的身上,我微微颤抖了一下。爸爸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又静悄悄地走了。

感觉过了很长的时间了,我伸了个懒腰,拿起水杯准备去倒杯水来喝。走到客厅时,却

发现爸爸枕着手臂在电脑前睡着了。

我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细看爸爸的面容。我这才发现,爸爸的额头上早已刻上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因为疲劳的原因,眼圈稍微有些发黑。鼻翼上看不清翕张的节拍,看来睡得很香。我突然觉得鼻子很酸,眼窝也湿热湿热的,呼吸也不自觉地快了起来。我这是怎么了?我紧紧地捂住了嘴巴,生怕那哽咽声吵醒了爸爸。我把那件外套战战兢兢地披在了爸爸的身上,捧着水晶般的战战兢兢。冷风一吹,我猛地打了个寒战。我缩着肩关上了旁边的窗户,然后猫着腰溜回到了房间。

回到自己的房间,我感觉我的心剧烈跳动,像完成了什么大事一般,一阵阵温暖、甜蜜而又满足的感觉冲击着我的胸腔,我对自己说:“我终于可以为爸爸做点事了。”

这种感觉,是快乐的感觉吗?我想是的,那种感觉与以前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和父母一起拍着手唱歌的感觉,何其相似,但是又多了那么一点。这究竟是什么呢?哦,这就是幸福啊!

幸福比快乐更深一个条理。幸福是要有双方爱的奉献,是爱的交流,是爱的感动,是由心儿发出的喜悦啊!

我继续在桌上写着,台灯散发的柔和的光晕包围着我,是那么美好,那么神圣。对,幸福的感觉就是那么美好,那么神圣的,它将永远伴随着我在人生的康庄大路奋发前行。夜已深,灯虽灭,但幸福的气息依然存留。

满分理由:文章以小见大,作者选取了“我”为睡着的爸爸披上衣服这么一个生活中不经意的片段,让人感受到只要我们怀有感恩之心、关爱之情,平凡的生活中也时刻围绕着幸福。此外,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我”在此过程中内心涌动的情感,并由事及情悟出幸福的真谛———“幸福是要有双方爱的奉献,是爱的交流,是爱的感动,是由心儿发出的喜悦”。这样在结尾部分把所要表现的主题不着陈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顿悟。如此安排使内容、主题、结构三者达到高度统一。

例文赏析4: 这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默默地感受……

幸福,就是默默地感受,感受生活中的淡然。高山流水,清风鸣蝉,论花遣草,怡然自得,这就是幸福。“晨兴理荒秽”,采撷朝阳的第一缕光辉,即使眼前只不过是一丛荒秽,长在悠然的心中,也会静下心来,伴着清爽的晨风,满怀着生命的喜悦,细细梳理,汇一簇金黄的菊花在内心绽放,“采菊东篱下”,获取田园中第一份成功的喜悦,淡淡的黄闪着蒙蒙的光静静地淌在菊山之下,一山金黄,一丝清香,一份恬静,一缕希望,披着斜阳下最后一点金黄,荷锄晚回,默默地感受着这无车马之喧的世外桃源带来的一丝宁静,一点幸福。幸福,就是默默地感受,感受等候中的期望。月满西楼,幽香盈袖,日晚梳头,举杯消愁,这就是幸福。“欲语泪先流”,也许只有含带体温的泪水,才能载动满腹忧愁,也许就是那种无尽的思恋,才能把酒销魂,这是一种等候,明知故国沦陷,丈夫亡故的等待,流寓江南,却还要静静的等,这也不是一种等待,却因“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萦绕心际。等待,本是凄苦但等待,也是幸福,因为只要等待,就有希望,只要等待,那份真情就永远不会断!等待中,想起那个雨疏风骤的夜,感受等待中的幸福。

幸福,就是默默地感受,感受激进中的豪迈。波澜壮阔,气壮山河,豪言壮语,意气风发,这就是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力士脱靴,国舅磨墨,这是何等的豪迈。屡遭被贬,却一笑而过,高吟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徜徉于三峡之间,喜于轻舟已过万重山。朝辞白帝,夜至江陵,走蜀道,观天姥,乘兴而来,尽兴而回,尽显诗仙之风采。飘逸之中又有诗圣白日放歌的气魄,有东坡大江东去的奔放。他就这样默默地,感受豪迈中的幸福。

默默地感受,感受“会当凌绝顶”的壮阔,感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这就是幸

福 。

例文赏析5: 这就是幸福.

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小伙子答应心爱的姑娘拿他母亲的心脏做彩礼.他杀了自己的母亲,捧着她的心脏连夜赶往姑外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心脏掉到了地上.这时,心脏突然说话了:"孩子,摔疼了吗?

故事固然是假的,但我却哭了,内心的感动化做了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

8岁那年,由于作业"缠身",我早以忘记了这个令我最兴奋的日子.当我揉揉眼睛,打开房门去倒水时,我看到桌子上一个大大的草莓奶油蛋糕,妈妈笑着对我说:"女儿,祝你生日快乐!"顿时,我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在意外的同时,我感觉心里暖暖的.

10岁那年,临近大考的那段日子里,天气酷热难熬.我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拿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神来抓紧温习.爸爸为了能让我在夜里安心温习功课,他宁愿不顾疲劳而为我驱赶蚊虫......多好的爸爸啊!我心里暖暖的.

12岁那年,我进了中学,父母的唠叨与叮咛也与日俱增,我不断的说道:烦呀烦呀!" 却忘记了早晨妈妈为我准备早餐的忙碌身影;也忘记了晚上爸爸为我削水果的情景;更忘记了他们对我一次次对我的包容与鼓动勉励.

想到这些,我的眼前模糊起来,感到冰凉的液体流进了嘴里,咸咸的,因为我知道那是愧疚的泪水;甜甜的,因为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泪水......

其实,妈妈为我过生日是一种幸福;爸爸为我驱赶蚊虫是一种幸福;而他们对我唠叨与叮咛更是一种幸福.14年来,幸福一直围绕在我身边.

父母对我的爱就是永恒不变的幸福------这就是幸福。

例文赏析6: 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能够美美地饱餐一顿;有人说,幸福是在完成没完没了的作业后,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静静地看一部电影;还有人说,幸福是索取、幸福是富有、幸福是荣耀……其实,幸福不在惊天动地中体现,它就在“小狗的尾巴上”,只要抬起头向前走,幸福就会跟在后头。

(一)

“啊——”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抬头望了望钟,已经是夜里10点了。坐在写字台前,看着高高的一摞作业,我丝毫不敢懈怠,笔尖继续飞舞起来。可笔只舞了一会儿,开始涩起来,再也不那么流畅了,似乎它也想休息了;我的眼皮尽管打架了,但只好强打精神,因为今日事只能今日毕呗!

“咚——”不知什么时候,我那可爱的小花杯出现在课桌上。咦,那不是香浓的咖啡吗?“儿子,对不起啦!家里的糖没有了,老爸只能让你喝这杯苦咖啡来提提神了。”顿时,我的眼睛里蒙上一层泪水,我细细地品尝,慢慢地品味,虽说它的口感是苦涩的,但它却凝聚了老爸甜蜜的爱。原来,幸福就是一杯温暖的咖啡。

(二)

这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里,我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公园中散步。转了一圈下来,觉得有点累,就坐在路边的椅子上,边喝点果汁,边欣赏周围的风景。无意中,我看到了高大的梧桐树上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鸟窝。我取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换上黄底镜片仔细地观察起来。鸟窝中躺着两只雏鸟,只见鸟妈妈咬着虫子,一点一点地喂给小鸟;一有风吹草动,鸟妈妈就张开温暖的翅膀,把整个鸟巢遮住;吃完美餐,鸟妈妈就不时地用她的羽毛轻轻地抚摸着小鸟的身体,多像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呀!原来,幸福就是躺在父母的怀里,尽情享受家人的呵护。

(三)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经过一条距离很长的马路,每次我都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位9岁的残疾小男孩,因为不幸的车祸,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推着他的轮椅帮他顺利地穿过马路。听着他那甜甜而开朗的声音,“谢谢哥哥!”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原来,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后得到的快乐。

幸福就是这样,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收获无限。

点评:小作者选取生活中几个美好的片段,从点滴中感悟幸福的真正韵味。构思新颖,写作方法巧妙,文笔清新流畅,抒情自然,读来感人。

例文赏析7: 这就是幸福.

又要返校了。依旧和以前一样,母亲送我。我走在前面,母亲走在后面。

虽说是秋季,可阳光却不和煦,和七月的烈日差不了多少。我一个劲地喊着热,太热了,而母亲却一声不吭。走到马路上,迟迟不见车的影子,我嘀咕着:“车怎么还不来?是不是天太热,司机们都躲起来休息了?是不是要和我作对,不来了呢?是不是……唉,真没劲!”等了一会,母亲建议:“走到前面去一点,前面也许有车。”于是,我往前走,而母亲却又在后面走着。“妈,您回去吧,天太热了,我不要紧。”我对母亲说。“再送你一会。不着急!”母亲说。这下我同母亲并肩走着,彼此沉默不语。

一丝微风袭来,撩动了母亲那乌黑的头发。隐隐约约中,我好像看到了有白色的东西掺杂在母亲的发丝中。定睛一看,是白发!我惊呆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在意过岁月会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只知道妈妈就是妈妈,我的母亲永远年轻!

从来也没有想过,才三十几岁的母亲头上竟然有了白发!再看看母亲的脸,分明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刻上了条条皱纹。逝者如斯!母亲在一天天的变老,我在一天天的长大,母亲把满腔的爱默默地付诸在了儿女身上。我幸福,母亲说,看着女儿一天天长高长大,一天天懂事,她当然也幸福。

和母亲走了一段路了,仍旧没有车来。看看母亲,母亲身子有点丰腴,走路很吃力,已经满头大汗了。“妈,您回去吧,别送了,我能到学校了。”我说,样子很诚恳。“再送你一会,就送到前面。你看,送送女儿,妈妈很幸福啊!”妈平静的说,又往前走着。我不愿母女就这么一直沉默。以往我从不和母亲拉东扯西,现在我开始主动说。我说我在学校的表现,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母亲听得好认真,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如痴如醉,可爱得像个孩子。

前面有颗大树,我停了下来,母亲也停了下来。“妈,您回去吧,别再送了。”我一遍遍地催促着。“就送一会,反正我已经出来了,家里又没有事!”母亲一遍遍地回答着。幸福得像一个孩子!

“嘟……”一阵车鸣,母亲笑了,我也笑了,车终于来了。我上了车,母亲仍旧站在树下望着我,宛若沐着秋风的红高粱。“妈,您快回去吧!”我大声对母亲说。

“记住了,一定要加油读书!”母亲一个劲地对我说。车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母亲的视线里,我知道母亲一定还在那儿望着,脸上露出爱的微笑,很幸福。

第5篇:中考应试作文的复习与训练

民勤六中李发春

从根本上讲,作文靠平时,功夫在课外;作文无技巧,关键在底蕴。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考前的最后的冲刺。为什么有些平时写作水平高的同学在考场上折戟沉沙,而平时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却反而“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呢?很显然,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水平和运气,而恰恰证明应试作文有某些确定不移的规律与技巧值得我们注意。

一、编写提纲要“草”。

面对考场作文,在独立无助而又限时的情况下,必须沉着冷静,面对考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是话题作文、还是选题作文,学生在构思时各种念头纷至沓来为,杂乱无章,有的先入为主,有的稍纵即逝,有的让人心花怒放,有的被弃置一旁,在一番大乱之后,尘埃落定框架渐成,这时迅速草拟出提纲。在具体写作时,就不会偏离题旨,游离于外了。

二、卷面书写要“工”。

中考作文与平时写作不同。首先,应考作文由于考试的选拔性,因而表现为展示检阅型。其次,阅卷者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同,平时自己的老师熟悉每个学生,有耐心认真猜字,揣摩文意,三遍五遍阅读斟酌,而中考阅卷老师与学生背靠背,素昧平生,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做到字斟句酌。因此,要想让他看到学生的作文后第一秒不皱眉,不反感,不讨厌,不抵触,那就得卷面干净整洁,笔画到位,

每段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点好,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达到这一条,才能争得文章被阅卷老师平等看一遍的机会。对于那些字迹潦草的同学,教师在考前要求他们练好字,不求书法漂亮,至少要字迹清楚。

三、作文强调得“体”。

考场作文对于文体一般不加以限制,但是文体不限不是不讲文体。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训练。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件、情境,要描写,要在关键处工笔描写,酿造意境,展示特写镜头,给人以较深的印象,使人有如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受感动。越是字数紧越要花大力气描写。写好了点,面上就可一带而过。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论据必须是必要的、足够的,经过充分分析的。论据要具体新颖。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如引证、例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必须熟练掌握。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四种论证结构要能够运用自如,这样就可以加强文章的条理性好逻辑性。议论文引述论据时千万不能添油加醋描写渲染,而应三言两语,撮其要领。记叙文重在以情感人,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

四、起笔收笔要“巧”。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这后来成为写好文章的一个通用的标准。具体说来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那样引人入胜,别具一格,正文要像猪肚那样丰富翔实,生动具体,结尾要像豹尾那样收束有力,画龙点睛。针对考场作文时间紧,任务重,几十秒快速评阅的阅卷特点,写好开

头和结尾就显得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考作文的开头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介绍几种好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法。它的优点是一看开头,便知全文内容;言简意赅地点明中心,便于用更多的文字突出中心,能给读者以简洁明快的美感,使阅卷者产生欣喜之情,赢得感情分。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就开门见山“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有余了,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简洁点题,引出回忆。

2、提出问题法。它的优点是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吊起读者的胃口,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用设问句式开头。运用这一方法要和文章相配,不能随便乱用。

3、引用法。可引用名人名言、诗句典故、歌词等,这种方法多用于议论文。它的优点是能增强文章气势,使读者一开始就感到文章立意高远。

4、倒叙法。它的优点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增强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用这种方法可以摆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先交待一个起线索的物件,先显示故事或人物的结局,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等。

开头的方法当然不只这几种,还有写景开头、刻画形象开头、比喻开头等方法,不管哪种开头法,都应当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文体、考题规定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临场发挥时的独特构思,切不可生搬硬套。

所谓“凤头豹尾”,其中的“豹尾”即是指结尾要收束有力,干净利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画蛇添足”,结尾要注意深化主题,这里介绍几种结尾方法。

1、拓展法。即先写好一个点,然后拓展为一个面,使所写的人和事具有普遍意义。

2、深入法。即在主体部分揭示人物性格或事件后,结尾进一步深入,提示主题。

3.点晴法。即从人和景物中,分析本质特征,以点晴之笔深化主题。

此外还有结局法、总结点题法、抒情法、议论法等。总之,文章如何结尾,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做到收束有力,干净利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临近中考之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强化训练,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应该能够较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成绩。

第6篇:中考材料作文训练题与提示讲解

中考材料作文训练题与提示(20篇) A.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提示:

1、可以论证盲目空想者的一事无成。

2、可以论证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

3、可以论证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

B.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由迷茫到彻悟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提示:

1、可以论证学业、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

2、可以论证成功的道路欲速则不达。

3、可以论证为师者应如何启迪学生战胜自我。

C.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决定胜负的铜钱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向上。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凯旋归来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众位将士这才恍然大悟,保佑他们获胜的不是神灵,而是自己。

提示:

1、可以论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气可鼓,不可泄。

2、可以论证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

3、可以论证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D.请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提示:

三个人的回答道出了每个人对这一工作意义的认识。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成毫无目的的工作,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又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自然是敷衍塞责,缺乏责任感与上进心。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砌砖的目的就在于挣钱,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思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难于发挥出来。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他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呢?

参考论据:

古之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进喜挖井,郝建秀织布,张秉贵站柜台卖糖果,倪志福钻研钻头,雷锋开车......他们都热爱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E.阅读下面一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

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提示:

三位科学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研究领域也各自不同,但他们有着相似点:那就是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抓住三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求同概括",便会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了。

参考命题:

《可贵的执著精神》

《成功者的启示》

F.根据下面给出的这则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

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

运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

G.下面是诗人艾青写过的一首短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离开了时间/就没有了生命;

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

失去了时间/生命就成了虚幻;

没有了生命/时间就成了云烟。

提示:

如果材料的内容,是谈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材料的中心。这则材料谈的是"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时间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如果说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那么这过程是按时间来计算的、来体现的。"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

参考命题:

《时间与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虚度时光,就是害人害己》

H.筛选以下材料,联系实际立论作文,并自拟标题。

1、战国时期赵王实行胡服骑射政策。

2、秦始皇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筑万里长城。

3、汉代王昭君出塞,为帝业实施和亲政策。

4、鲁迅就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写了《拿来主义》。

5、我国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6、清代搞闭关锁国行不通后又搞求荣卖国。

提示:

该题重在训练从多种材料中找到内在联系紧密的东西,并结合实际生活选好议论角度,确立议论的论点。

就材料而言,

1、

3、4都有联系,均表现出要勇于向外部世界(外国和外族)学习。5 说的是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根本国策,与

1、

3、4 也有联系,而2 与其它各项联系不大。6 说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与改革开放向国外友人学习的问题。从反面意义上看,6 与

1、

3、

4、5均有关系。搞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整体材料的精神,为立论说理打下基础。

文章标题可《今天还要"拿来"》、《从胡服骑射说起》。

I.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贫困地区教师应邀来京访问的消息。讲礼仪的把教师带到京城一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参观访问。当客人们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面对制作考究的酒席时,他们感到茫然无措。此时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一位在暗暗抽泣的女教师。好心的记者告诉她,这一桌酒水至少要两千多元。女教师哭着说:"这等于我两年的工资,太浪费了......"。

要求:

1、为上面文字续写一个议论抒情的结尾,从而表明笔者的观点。不超过100字。

2、就给的材料确立两个联系实际值得议论的论点。

3、以《礼仪杂谈》为题,写一篇针对社会青年思想实际的随笔,不少于600字。

提示:

其一,训续写能力和运用综合表达方式的能力。关键在于贯通文章,使续写语句从内容到表达与前文联系自然、紧密,读起来语脉畅通。承前文可作如下续写:在那奢华的氛围里,她感到的是高规格礼遇的温暖吗?还是想到了自己学生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她的眼泪是感激? 是伤心?或者还是愤怒?在当今崇尚财富的风习确实是举一世而皆然,它甚至曲折地反映在"礼仪"里。

其二,根据材料确立论点的能力。可从主人待客的礼仪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主人的价值观来立论,谈谈价值观影响着礼仪观;还可用立论,谈我们应该树立为更多人着想的观念。也可从思维方法上来立论,确立出其他论点。

其三,"随笔"、"杂谈"一般属于杂文范畴。起笔自由,针对性强,结构灵活,语言活泼。所论的内容该是与"礼仪"相关。

J.深秋,黄叶纷纷从枝头上落下来。有位哲人看到了说:"落叶并非殒落,是胜利凯旋!"

要求:

分析、理解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

所给材料是寄寓性材料,寓意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必须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其深层内涵,方能捕捉材料中心。"落叶并非殒落,是胜利凯旋",否定了"殒落"而肯定了"凯旋"。哲人否定黄叶因死亡而落下,而肯定它是胜利者的归宿。它落到树根化为另一种生命的营养,再去滋润一种新的生命。落叶的殒落,只是生命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因此,哲人不认为落叶是殒落,而是胜利的回归。

参考命题:

《"落叶"是值得赞美的》

《奉献--永恒的美德》

K.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联系实际,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提示:

1、译文:

枭遇到鸠,鸠说:"你要去哪里?"枭说:"家乡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鸠说:"你(若是)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还可以;如果不能改变鸣叫声,向东迁徙,(那里的人)仍然会讨厌你的鸣叫声。"

2、材料的重心是"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既可以顺向思考,写《治标不如治本》,也可以逆向命题,写《治标未必不如治本》。还可谈"标本兼治",谈怎样才能"治本"等问题。亦可以联系反腐败等现实来写。

L.就一则寓言故事,联系思维方法的实际,写篇叙议结合的文章。题目自拟。

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

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际。

可以用故事中的一句话(如《再来一碗鲜鱼汤吧!》)为题,也可综合故事主旨,用自己的语言立题,例如:《好事也不能过头》或者《分寸是十分重要的》等等。

M.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防冻秘方的不同价值

《庄子》中的寓言:宋国一个家族能制造一种防治皮肤冻伤的药,因此,这一族人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布絮为业。后来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探听到这一消息,出资百金,买下了他们的秘方。此人拿着这个"专利"来到南方的吴国,他知道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动干戈,吴军将士若使用了这种药在水战时便不会发生冻疮,于是就将此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种药后,如获至宝,在严寒的冬天向越军发动进攻。越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将士生了冻疮,战斗力锐减,终于溃不成军。后来,吴王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顿使一个小小的商贩富敌王侯。然而,原来发明这一秘方的宋人家族却只能依旧给人家洗布为生。

提示:

1、可以论证市场经济需要机敏的反应,精明的头脑。

2、可以论证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获得机遇。

3、可以论证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就不能有大成。

4、可以论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潜在财富的价值。

N.商店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商店里,一位女盲人这儿摸摸,那儿听听,像是要买什么东西。当得知这位女盲人想买一把雨伞后,小王就带她到卖雨具的柜台前,并帮她选了一把伞。假设你就是小王,请你写一篇作文,叙述你是如何帮助这位女盲人的,以及如何向她说明雨伞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

要求:

1、要反映女盲人的动作、神态和小王的心理活动。

2、说明性的文字要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3、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

提示:

这是既以记叙性情境作文训练为主,又含有说明性短文的写作训练,一举两得。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提供某个材料,根据材料中介绍的特定情景(包括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按规定作文。本题要仔细研究的是材料提供了怎样的情境,然后紧扣这一情境,展开与之相应的合乎情理的想象。

同时,要注意的是"假设你是小王,请你写......记叙你......"这些话,把原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改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要扣紧要求作文。介绍雨伞特点时,要想到对方是对盲人,所有有关视觉的部分(如雨伞的外观形状、色彩图案等到)不宜作为介绍内容。

O.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提示:

1、可以认证不能看重表面,而要注意实质。

2、可以论证事业成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3、可论证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P.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参考论据:

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也出生寒门;明代大学士宋廉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于鞋匠家庭;居里夫人刚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参考文题:

《贫困是一笔财富》

《自古雄才多磨难》

Q.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内,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全部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饮食林中。十几年的功夫,鹿群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引进来,不久,鹿与自然保护区又恢复了生机。

要求:

准确把握材料所蕴含的中心意思,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提示:

此则材料较完整地叙述了鹿由昔日的正常、健康到后来不健康的畸形发展过程。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地消灭了鹿的天敌--狼。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鹿和保护区的"结果"是由于人"将狼全部消灭",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圈"与"食物链",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使当事者自食其果。

R.阅读寓言《虹和桥》,然后按要求作文。

当虹看到弧形的石桥时,对它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

石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的。"

要求:

1、需以《从虹和桥的对话所想到的》为题,写议论文。

2、运用总分结构,对比论证方法。

3、600字左右。

提示:

虹和桥各有优点,它们优点是:赞美别人不夸耀自己,表现了可贵的谦虚美德。这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根据要求,按照"总分结构"、"对比论证",可以设以下几个论段:①谦虚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②骄傲的人往往躺在自己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固步自封。③谦受益,满招损。

举例时注意有正有反。

S.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后来,戴维?布瑞纳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这个明星在回首往事时,认为父亲的那枚硬币是"最好的礼物"。

可惜的是现在有许多做父母的不懂这个道理。

据报载,某一位暴富起来的家长,将5万元人民币划入他那还在读初一的独生子的账上,造就了一个小"款爷"。于是,这孩子上学路上雇同学代背书包,作业也雇成绩好的同学代做。结果在学校占了两个第一:存款第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

古代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这真正的"计深远",乃培养其独立的真本领。林则徐也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确实值得世人深思。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1、可以论证有志青年应敢于独立奋斗,依赖前辈绝不可取。

2、可以论证娇惯子女,有弊而无利。

3、可以论证明智的家长注重引导子女自立自强。

T.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3、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提示: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试将三个材料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有两个人在沙漠里旅行多日,在口渴难忍时,有一个赶骆驼的老人给了他们两个一个人半碗水,第一个人很气愤,说不够,于是就把水泼掉了,第二个人怀着感恩的心把水喝完了,后来,前者因为没有水,所以死在了沙漠里,而后者却走出了沙漠. 根据这则材料的寓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

“心存感恩 知足惜福”的意思,这里给你副一片知足的文章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洗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

——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对住在路边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几天后,田边的青蛙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车子压死了。

——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的确,生活真的可以很简单。

第7篇:中考材料作文训练题与提示(20篇)

(20篇)

A.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提示:

1、可以论证盲目空想者的一事无成。

2、可以论证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

3、可以论证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

B.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由迷茫到彻悟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

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提示:

1、可以论证学业、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

2、可以论证成功的道路欲速则不达。

3、可以论证为师者应如何启迪学生战胜自我。

C.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决定胜负的铜钱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

是正面向上。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凯旋归来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众位将士这才恍然大悟,保佑他们获胜的不是神灵,而是自己。

提示:

1、可以论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气可鼓,不可泄。

2、可以论证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

3、可以论证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D.请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假思索地说:“砌砖。”第二个工人想了想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提示:

三个人的回答道出了每个人对这一工作意义的认识。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成毫无目的的工作,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又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自然是敷衍塞责,缺乏责任感与上进心。第二个工人是为了

赚钱而工作,砌砖的目的就在于挣钱,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思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难于发挥出来。第三个工人热爱本职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创造,他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呢?

参考论据:

古之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进喜挖井,郝建秀织布,张秉贵站柜台卖糖果,倪志福钻研钻头,雷锋开车„„他们都热爱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E.阅读下面一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

了!”

材料三:

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提示:

三位科学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研究领域也各自不同,但他们有着相似点:那就是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抓住三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求同概括”,便会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了。

参考命题:

《可贵的执著精神》

《成功者的启示》

F.根据下面给出的这则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里凉了

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

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

运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

G.下面是诗人艾青写过的一首短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离开了时间/就没有了生命;

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

失去了时间/生命就成了虚幻;

没有了生命/时间就成了云烟。

提示:

如果材料的内容,是谈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材料的中心。这则材料谈的是“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时间的价值就是

如果说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那么这过程是按时间来计算的、来体现的。“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

参考命题:

《时间与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虚度时光,就是害人害己》

H.筛选以下材料,联系实际立论作文,并自拟标题。

1、战国时期赵王实行胡服骑射政策。

2、秦始皇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筑万里长城。

3、汉代王昭君出塞,为帝业实施和亲政策。

4、鲁迅就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写了《拿来主义》。

5、我国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6、清代搞闭关锁国行不通后又搞求荣卖国。

提示:

该题重在训练从多种材料中找到内在联系紧密的东西,并结合实际生活选好议论角度,确立议论的论点。

就材料而言,

1、

3、4都有联系,均表现出要勇于向外部世界(外国和外族)学习。5 说的是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根本国策,与

1、

3、4 也有联系,而2 与其它各项联系不大。6 说的是闭

关锁国政策与改革开放向国外友人学习的问题。从反面意义上看,6 与

1、

3、

4、5均有关系。搞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整体材料的精神,为立论说理打下基础。

文章标题可《今天还要“拿来”》、《从胡服骑射说起》。

I.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贫困地区教师应邀来京访问的消息。讲礼仪的把教师带到京城一些闪闪发光的地方参观访问。当客人们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面对制作考究的酒席时,他们感到茫然无措。此时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一位在暗暗抽泣的女教师。好心的记者告诉她,这一桌酒水至少要两千多元。女教师哭着说:“这等于我两年的工资,太浪费了„„”。

要求:

1、为上面文字续写一个议论抒情的结尾,从而表明笔者的观点。不超过100字。

2、就给的材料确立两个联系实际值得议论的论点。

3、以《礼仪杂谈》为题,写一篇针对社会青年思想实际的随笔,不少于600字。

提示:

其一,训续写能力和运用综合表达方式的能力。关键在于贯通文章,使续写语句从内容到表达与前文联系自然、紧密,读起来语脉畅

遇的温暖吗?还是想到了自己学生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她的眼泪是感激?

是伤心?或者还是愤怒?在当今崇尚财富的风习确实是举一世而皆然,它甚至曲折地反映在“礼仪”里。

其二,根据材料确立论点的能力。可从主人待客的礼仪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主人的价值观来立论,谈谈价值观影响着礼仪观;还可用立论,谈我们应该树立为更多人着想的观念。也可从思维方法上来立论,确立出其他论点。

其三,“随笔”、“杂谈”一般属于杂文范畴。起笔自由,针对性强,结构灵活,语言活泼。所论的内容该是与“礼仪”相关。

J.深秋,黄叶纷纷从枝头上落下来。有位哲人看到了说:“落叶并非殒落,是胜利凯旋!”

要求:

分析、理解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

所给材料是寄寓性材料,寓意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必须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其深层内涵,方能捕捉材料中心。“落叶并非殒落,是胜利凯旋”,否定了“殒落”而肯定了“凯旋”。哲人否定黄叶因死亡而落下,而肯定它是胜利者的归宿。它落到树根化为另一种生命的

营养,再去滋润一种新的生命。落叶的殒落,只是生命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因此,哲人不认为落叶是殒落,而是胜利的回归。

参考命题:

《“落叶”是值得赞美的》

《奉献——永恒的美德》

K.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联系实际,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提示:

1、译文:

枭遇到鸠,鸠说:“你要去哪里?”枭说:“家乡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鸠说:“你(若是)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还可以;如果不能改变鸣叫声,向东迁徙,(那里的人)仍然会讨厌你的鸣叫声。”

2、材料的重心是“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既可以顺向思考,写《治标不如治本》,也可以逆向命题,写《治标未必不如治本》。还可谈“标本兼治”,谈怎样才能“治本”等问题。亦可以联系反腐

L.就一则寓言故事,联系思维方法的实际,写篇叙议结合的文章。题目自拟。

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

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际。

可以用故事中的一句话(如《再来一碗鲜鱼汤吧!》)为题,也可综合故事主旨,用自己的语言立题,例如:《好事也不能过头》或者《分寸是十分重要的》等等。

M.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防冻秘方的不同价值

《庄子》中的寓言:宋国一个家族能制造一种防治皮肤冻伤的药,因此,这一族人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布絮为业。后来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探听到这一消息,出资百金,买下了他们的秘方。此人拿着这个“专利”来到南方的吴国,他知道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动干戈,吴军将士若使用了这种药在水战时便不会发生冻疮,于是就将此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种药后,如获至宝,在严寒的冬天向越军发动进攻。越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将士生了冻疮,战斗力锐减,终于溃不成军。后来,吴王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顿使一个小小的商贩富敌王侯。然而,原来发明这一秘方的宋人家族却只能依旧给人家洗布为生。

提示:

1、可以论证市场经济需要机敏的反应,精明的头脑。

2、可以论证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获得机遇。

3、可以论证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就不能有大成。

4、可以论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潜在财富的价值。

N.商店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商店里,一位女盲人这儿摸摸,那儿听听,像是要买什么东西。当得知这位女盲人想买一把雨伞后,小王就带她到卖雨具的柜台前,并帮她选了一把伞。假设你就是小王,

叙述你是如何帮助这位女盲人的,以及如何向她说明雨伞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

要求:

1、要反映女盲人的动作、神态和小王的心理活动。

2、说明性的文字要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3、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

提示:

这是既以记叙性情境作文训练为主,又含有说明性短文的写作训练,一举两得。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提供某个材料,根据材料中介绍的特定情景(包括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按规定作文。本题要仔细研究的是材料提供了怎样的情境,然后紧扣这一情境,展开与之相应的合乎情理的想象。

同时,要注意的是“假设你是小王,请你写„„记叙你„„”这些话,把原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改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要扣紧要求作文。介绍雨伞特点时,要想到对方是对盲人,所有有关视觉的部分(如雨伞的外观形状、色彩图案等到)不宜作为介绍内容。

O.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

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提示:

1、可以认证不能看重表面,而要注意实质。

2、可以论证事业成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3、可论证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P.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参考论据:

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也出生寒门;明代大学士宋廉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于鞋匠家庭;居里夫人刚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参考文题:

《贫困是一笔财富》

《自古雄才多磨难》

Q.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内,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全部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饮食林中。十几年的功夫,鹿群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

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引进来,不久,鹿与自然保护区又恢复了生机。

要求:

准确把握材料所蕴含的中心意思,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提示:

此则材料较完整地叙述了鹿由昔日的正常、健康到后来不健康的畸形发展过程。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地消灭了鹿的天敌——狼。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鹿和保护区的“结果”是由于人“将狼全部消灭”,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圈”与“食物链”,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使当事者自食其果。

R.阅读寓言《虹和桥》,然后按要求作文。

当虹看到弧形的石桥时,对它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

石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的。”

要求:

1、需以《从虹和桥的对话所想到的》为题,写议论文。

2、运用总分结构,对比论证方法。

3、600字左右。

提示:

虹和桥各有优点,它们优点是:赞美别人不夸耀自己,表现了可贵的谦虚美德。这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根据要求,按照“总分结构”、“对比论证”,可以设以下几个论段:①谦虚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②骄傲的人往往躺在自己的成绩簿上沾沾自喜,固步自封。③谦受益,满招损。

举例时注意有正有反。

S.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后来,戴维•布瑞纳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这个明星在回首往事时,认为父亲的那枚硬币是“最好的礼物”。

可惜的是现在有许多做父母的不懂这个道理。

据报载,某一位暴富起来的家长,将5万元人民币划入他那还在读初一的独生子的账上,造就了一个小“款爷”。于是,这孩子上学路上雇同学代背书包,作业也雇成绩好的同学代做。结果在学校占了两个第一:存款第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

古代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这真正的“计深远”,乃培养其独立的真本领。林则徐也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确实值得世人深思。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1、可以论证有志青年应敢于独立奋斗,依赖前辈绝不可取。

2、可以论证娇惯子女,有弊而无利。

3、可以论证明智的家长注重引导子女自立自强。

T.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3、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提示: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

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试将三个材料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上一篇:无线电监测站下一篇:政府副乡长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