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洞穴旅游资源探究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迎合主题酒店的潮流,探究洞穴酒店设计研究的可能性。分析了洞穴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的案例应用,以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洞穴酒店为例,探讨其中的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了洞穴酒店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继续深化洞穴酒店设计做好了基础。该研究可为以后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希望洞穴主题酒店可以在满足旅游食住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洞穴旅游资源探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展洞穴旅游资源探究论文 篇1:

“徐霞客式”洞穴游

“凡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常在险处”,这是中国伟大远足者徐霞客的名言,400多年前他便开始寻找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奇景,先后考察了300多个洞穴,并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描述,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是个惊人的成绩。

“地下的洞穴世界大部分都是从未被人涉足的处女地,充满了神秘。”法国洞穴联盟管理委员会委员让·波塔西这么形容洞穴给她的感觉,而这“神秘的处女地”无疑也对许多旅行者充满了吸引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的洞穴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一批批洞穴观光客和探险者,追随着徐霞客的脚步,争相去体验洞穴旅游的魅力。

洞穴潜水和洞穴探测是洞穴旅游中最具挑战性和独特魅力的活动项目,它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看见什么。这期,我们的“潜水摄影达人”牛筋邀您一起,遨游在秘诱人的龙潭,穿梭在水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间,体验一下这昏暗却通透的洞潜之旅。

洞穴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环绕遮蔽的形态更给人一种强烈的庇护感,因而被人们当做“家”,使人们免受寒冷、雨雪、暴晒以及危险动物的伤害。直到现在,黄高原上的陕北人民,仍旧利用地形和黄土,凿洞而居。作者藏马蔷薇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些陕北住窑洞的日子,这独特的洞穴体验颇令人向往。

洞穴旅游有旅游资源的一般共性,更具有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比拟的个性。洞穴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卡斯特溶洞中石笋、石柱等都会随时间缓慢累积生长,即使只有短短几百米在峰回水转间,步移景换。本期,作者老迟将带你泛舟三门海,感受洞中漂流的闲情逸趣作者周末还会与你分享他们在贵州龙宫的奇妙经历。还有一种洞穴代表着一种静止的力量比如万年冰洞,它在远离世界极地冰盖和永久冻土层的山西芦芽山,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不论外面是酷暑或寒冬,洞内温度却恒定在零度以下.积冰常年不化。这冰洞究竟有多神奇,让我们跟随作者保东去一探究竟。

如今,虽各种各样的旅游景观不断冲击着游人的视野,但作为经典中的经典的洞穴旅游,仍以它的千姿百态和特有的神秘瑰丽吸引着众多游人。另外,洞穴具有冬暖夏凉、负离子浓度大、空气清新、安静、无电磁波污染等环境优势,并对一些疾病具有治疗或辅助效果,因此洞穴除了是观赏奇景的旅游胜地,更是休闲疗养的理想场所。

洞穴旅游在各国都有迅猛发展,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洞穴探险旅游在西方国家兴起,这种热潮也席卷到中国。开发之后的洞穴,使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比如我国重庆的武隆县,因芙蓉洞的旅游开发,而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重庆市最主要的旅游名县之一。我国的洞穴探险旅游目前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尚处于初始段,面临着诸多发展和保护的困境,比如开发雷同化、人为损坏盗采严重等。

或许,这些洞穴,需要一次世界级、国家级专家的自然和人文的普查,科学规划每个洞穴的特色资源,在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或许只有将洞穴的开发与保护真正统一起来,徐客式的探“世间奇险瑰丽之观”的洞穴旅游才能够走得更远。

作者:德治

发展洞穴旅游资源探究论文 篇2:

生态旅游区主题酒店设计研究

摘要:为迎合主题酒店的潮流,探究洞穴酒店设计研究的可能性。分析了洞穴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的案例应用,以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洞穴酒店为例,探讨其中的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了洞穴酒店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继续深化洞穴酒店设计做好了基础。该研究可为以后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希望洞穴主题酒店可以在满足旅游食住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洞穴 生态旅游 主题酒店 酒店设计 特色体验

引言

主题酒店也称主题文化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区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设计、建造、装饰、经营和提供服务的酒店”。主题酒店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使顾客从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文化感受以。

一、洞穴酒店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洞穴酒店的概念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和野生动物一样,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繁衍生息3,不断在大自然里寻找安身庇护的地方,穴居成为当时比较普遍的居住形式,具有满足餐饮、居住、遮风挡雨等基本生活起居和生存需求的功能。

洞穴酒店,顾名思义就是以“洞穴”作为主题的酒店,对原始洞穴进行改造或者增添基础设施设备以满足生活起居,现在发展成为人工开发或者修建洞穴,并建造设计完备的配套设施。虽然酒店一般都按地形地势而建,但由于洞穴的多样,洞穴酒店也是形态各异,有的依山,有的傍水,有的伫立悬崖,有的潜藏地底,更有专门人工凿洞打造的。

(二)洞穴酒店發展现状

现代酒店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酒店产品趋于雷同,差异化程度不断下降,加之国际连锁集团品牌酒店抢滩登陆,使整个酒店业市场趋于饱和,利润下滑件。而主题酒店产品的推出作为差异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酒店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洞穴酒店作为一种自然风光特色的主题酒店和新型的生态旅游类型,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视觉感,更是成为人们所青睐的旅游热点和体验选择。对自然洞穴的研究注重保护性的开发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对特殊的地形要求和施工难度,国内洞穴酒店的研究设计还很少见。我国洞穴酒店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三)我国洞穴酒店发展前景

根据现在国内的自然资源和现存的条件,在对洞穴酒店进行整体包括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必须兼顾功能和生态,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地理区位,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特色。在洞穴酒店的发展中,可以与其他类型的生态旅游相结合,成为会展、休闲、度假的休闲度假胜地,使洞穴酒店适合度假、学习、国家和经验。为提高洞穴酒店的接待能力,满足游客“食宿”的基本目标,应当发展休闲、娱乐、养生等互动体验功能,大力提高洞穴酒店接待服务水平和生态体验。

洞穴酒店的开发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土质地貌、气候环境等条件因地适宜,并在开发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洞穴主题酒店案例

(一)卡帕多奇亚的神奇景观——YunakEvleri酒店

卡帕多奇亚地区位于土耳其中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风化区5。据考古调查可知,早在公元6世纪开始就有古人在石灰岩悬崖上雕刻出的洞穴中居住了。在2000年,改建成名叫Yunak Evleri的五星级酒店。Yunak Evleri五星级酒店在施工时,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和土地平整工作,将洞穴屋改成30间与众不同的客房。接着在客房里铺设温暖的木地板,安装照明灯具、无线网络和其他现代化的配件,修建了浴室管道问。。

酒店的房间放在墙上的一个小洞里,床上铺盖的是豹纹毛毯,仿佛置身于某个原始部落,酒店的墙上嵌有橱柜,浅色的凝灰岩和纯白的亚麻布符合我们理想中的传统而休闲的生活方式。这种还原原始生活情景和状态的方法是基于交互设计,有别于传统设计,交互设计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其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验”,二是“感观”。只有以用户为中心,注重设计上的行为体验和精神上的感官体验,才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心。

(二)南麂列岛的旖旎风光——迷途·后隆酒店

迷途后隆酒店建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的后隆渔村的陡崖峭壁上,贴山而建,临海而居。该酒店最初受到土耳其格雷梅的启发,使用原有的天然防空洞创建了23间各种形式的创意客房。另配有儿童活动室、超大海景露台、小电影院等。风格结合了岛上渔夫家庭的风格和旅游特色。酒店房间都试图还原真实的洞穴,一个个房间倒像是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大岩洞,配色贴近自然、空间宽广、装饰简朴大气,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却又很好的贴近了自然。夜里你可以一边听着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一边看那满天繁星的夜色。

酒店的设计除了考虑人的体验和感受外,更是从多维度体验设计出发,除了视觉维度外,听觉和嗅觉维度的感受也是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听觉体验在体验设计中不仅能够营造更加突出的主题文化和设计空间意境,还有利于给消费者带来更加舒适和惬意的身心感受。海风、海浪拍打礁石等类似的自然声音能够让顾客对酒店产生一种贴近自然的感受。咸咸的海水味和清新的山林的气息加深了顾客对酒店的印象。

三、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生态旅游区洞穴酒店规划设计办法

(一)前期调查与分析

1.用地交通分析

该生态旅游区项目位于明光市涧溪镇鲁南村曹阳岗,距离涧溪镇政府约15公里,距S309省路3.7公里,距离宁洛高速G36(蚌宁高速)公路5公里,可通达明光市区及盱眙县,距明光市区25公里,距盱眙县城40公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机动化程度的提高,自驾游,健康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迅速兴起。将为明光旅游业带来大量游客,极大地推动了明光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场地地处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徐州都市圈交汇地带,周边城镇密集,社会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巨大。

2.用地气候及水系分析

基地所在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四季分明,秋冬少雨,雨热同季,夏季相对雨水集中。基地周边水资源丰富,水系环绕,池塘集中。但基地内部水系统较为薄弱,区域内局部有池塘,但汇水区与池塘联系较少,雨季山体地表水流流向分散,未能很好地汇集,没有合理整治,需在景观处理中增加水系间的连通性。

3.用地资源条件分析

地处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结合部,郯庐大断裂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更为丰富。

4.用地条件及绿地植被分析

项目基地周边以丘陵绿地、村庄居住用地、农林用地、池塘及其他用地为主。场地内部地形变化丰富多样,丘壑纵横,其中以一条旱枯深沟为山体主要汇水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为林地、草地,土壤肥沃,为将来的种植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二)总体规划设计

明光市政府提出作为国家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皖苏省际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生态旅游城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安宁和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以。

观光旅游以景区为主,度假旅游以酒店为主,休闲旅游以娱乐为主,特种旅游以差异为主,复合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元素的多样化,元素越丰富吸引力越大。

(三)专项设计

1.指导思想

(1)资源导向要迎合市场导向。依靠该地区最独特的資源——矿物质,面向市场需求,定位目标群体,加强生态环境经验。它真的让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理解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

(2)经济效益要结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既要考虑旅游区、村民、政府都能获得正常经济收益,也要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考虑近期开发的同时考虑长远发展。以观光、休闲旅游为基础,带动人气,以度假与专题旅游强化特色,形成中高端产品,聚集财气,树立品牌。

2.主题定位

白垩纪开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覆盖了7950万年。这是一个色彩缤纷多彩的世界。恐龙统治着这片土地。早期的土地基本上是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在中期,花青素大大增加。基本已经接近新生代植物群了。

这个时期是明光内生矿床形成的时期,现已探明的各类矿物资源,经历了亿万年的沉寂,与今天的人们相遇。生态旅游区规划以矿物资源为载体和纽带,以“走进白垩纪,洞见古今情”为设计大主题,试图揭开矿石形成时代的神秘面纱,用旅游的形式来传递知识。

四、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生态旅游区洞穴酒店设计实践

(一)前期分析

1.洞穴酒店的定位

本论文研究的洞穴酒店设计在现状主要支河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规划范围主要围绕现状河道扩大水域范围,同时考虑与景观更好地结合,打造生态洞穴酒店体验,从而与生态旅游区其他主题区域相呼应,共同构筑充满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

2.洞穴酒店的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布局基于对当前旅游资源和地形条件的全面调查分析。旅游产品的实施过程、旅游区功能、主要服务设施、交通和旅游线路、旅游区景观形象、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这是旅游区发展的关键环节。

总体规划布局立足山地地形条件,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系资源,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减弱对环境的影响,反映“盛世莲花、寄情山水”的主题。

(二)总体定位和策略

1.总体定位

整体定位是希望跨越时空的界限,突出古,野,奇,魔四个特点。“洞穴旅游,研究旅游,休闲旅游,狂野豪华体验”作为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区域综合效益将整体提升。

洞穴酒店作为该生态旅游区重点旅游与体验项目之一,顺应生态旅游区整体趋势,以接近和回归大自然为主要脉搏,强化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体验生态环境,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塑造情绪,休闲生活。

2.策略

注重整体协调发展思想,重点处理好山上与山下;生态、生产、生活与景观;城市与乡村;旅游区与村落的关系。兼顾好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进行,通过园区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带动社区居民的收入增长,实现社会共赢共富,共享建设成果。

(三)总体规划设计

在对现状旅游资源、地形地貌条件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旅游区功能、主要服务设施、交通与游览线路、旅游区景观形象、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在空间上进行落实的过程,是旅游区开发的关键环节,牵涉到功能布局是否合理,景点与线路组织是否合理,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经济,景观形象是否鲜明,环境保护是否充分,分期开发是否可行,经营管理是否方便等一系列关系到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问题。

1.洞穴酒店的总体景观设计

基于“盛世莲花、寄情山水”的主题,洞穴酒店整体平面采用莲花的造型,以一片莲花花瓣为一个功能片区,每片花瓣之间看似独立却功能相关,交通相连,便于分期建设与运营管。形态上恰似一株盛开的莲花,同根连枝,而又独自绽放,各展风姿,如图1。

利用基地范围内原有的一条水渠进行合理扩建,形成洞穴酒店区域的一片中心湖景,取名映月湖。也借此设计亲水休闲平台,增加游客与自然的互动与亲水体验。利用现状陡峭的地形及岩石资源打造莲花状洞穴式酒店。采用台地式的空间布局手法,形成可分可合的活动场所,巧妙地将建筑和景观与高低错落的莲花造型相结合,视野开阔,使得台地式的每层都拥有精致优雅的观景平台。

2.洞穴酒店的交通流线设计

洞穴酒店区域的交通主要是旅游区内的游览车和游客的步行只有主干道允许私家车、自驾车等机动车辆的通行,并且在园区内的主要出入口专门设置旅行社专用车停车场和私家车、散客车专业停车场。园区内的主要远距离的交通还是以游览车为主,在洞穴酒店区域游览车路线可达主要的功能区域,并在重要的人流相对集中的节点设置游览车临时停靠点作为游客集中的上下车点。此外,在酒店区域主要为游客步行区域,如图2。

3.洞穴酒店的基础设施考虑

考虑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为避免台地式设计给他们带来的不便,通过电梯的合理点位布置保障每层每个区块都可以有电梯达到。即使身体不便或者年老人群也可以享受高层俯瞰洞穴酒店全貌的自然美景,不再因为设计的缺陷對旅行中的美好体验而望而却步,如图3。

(四)专项设计

本次研究设计重点选取了酒店大堂和一组居住体验区作为对象进行重点设计。打破室内外界限,巧妙运用种植结合空中泳池的采光,将景观引进室内,打造室内花园式中庭。以保证了景观的合理性,又避免了室内外氛围的差异引起的不连贯的体验感。

1.酒店大堂设计

洞穴酒店大堂设在建筑中心,正对映月湖,面朝西南方。是酒店的中心,更是各方视线的交汇点。设计一改传统酒店大堂一味追求气派辉煌的风格,更注重整体主题打造的“野趣、自然”。

大堂一层以招待、礼宾、基本办公为主要功能。两层高的开敞式中庭,利用三层露天游泳池底作为中庭天花,尽最大可能满足充足的采光,将大量光线引入大堂,满足生态花园式酒店中庭的室内种植需求。大堂二层以休闲为主要功能,除了室内咖吧,还要精致优雅的外摆更是零距离接近自然,并且视野开阔,休闲享受的同时观赏对面的映月湖景。一层二层主要由一座旋转扶梯上下,扶梯结合恐龙骸骨的构筑,带给乘坐扶梯上下的游客白垩纪穿越体验,如图4。

将景观设计引入室内,打破室内外设计的界限,是原生态设计在生态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在生态花园式酒店大堂设计中,摒弃现代化的酒店设计,选择因地制宜的原生态设计,运用本土自然的山、水、树、石等景观营造野趣、自然的整体氛围,给游客一种仿佛置身于白垩纪时期的穿越体验感。在原生态本身所体现的真实、民间、原始的状态上进行简约、自然的修饰,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本土特色这两点出发,考虑到“共生关系”、资源的再利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设计。

利用露天游泳采光的做法,无论是从生态层面、审美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体现了原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价值意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手法,不仅达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更是符合自然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如图5。

2.居住体验区设计

酒店居住体验区更是一改传统酒店的房间排布方式和统一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以房间组合为一个单位,构成具有内庭花园的居住区域,将居住生活生态化、自然化、场景化。

房间的建筑墙体运用自然的岩石,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该地区盛产的矿产资源,尽可能保持自然形态并降低运输成本。为避免封闭岩石带来的压抑感,房间大量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增加室内采光,更开阔视野。室内的岩石一体床、岩石浴缸等自然家具更是作为洞穴酒店的特色体验成为旅游亮点。房间之间的内庭院打造情景式生活体验,水景、花园、景观灯等的氛围营造带给居住空间不一样的温馨,如图6。

将一成不变的酒店房间设计不再看作是对一个个标准间的室内装饰设计,而是转变设计思维,将房间与周围环境综合考虑,用“居住体验区设计”替代“标准间设计”。结合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专业的综合设计考量,以游客的居住体验为设计的出发点,开展居住体验区的场景化设计。以“白垩纪时期的生活体验”主题为导向,构建具象或抽象的空间场景,将游客带入主题的氛围当中,体验生活,仿佛自己穿越到原始时期享受自然。

清晨醒来,面朝映月湖,坐在落地窗前,烤着火、晒着太阳,推门出去就是花园式的私人庭院,扑面而来的阵阵花香和芳草清香,

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声,不用离开居住区就能感受到视觉、嗅觉、听觉的多重自然体验。每个体验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游泳池,全家人可以一起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一下午。到了晚上在岩石浴缸里泡个澡,躺在岩石洞一般的床上、抬头就可以看星星,多么惬意舒适的一天。洞穴酒店的居住体验区,巧妙运用了场景化设计的手法,并通过利用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动觉的感受,达到空间环境体验的目的,如图7。

结语

本文基于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现状,以该生态旅游区的洞穴酒店设计实践为例,总结归纳了洞穴酒店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继续深化洞穴酒店设计做好基础。也希望能够在对主题酒店理论研究、洞穴酒店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主题酒店魅力,以期为以后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希望洞穴主题酒店可以在满足旅游食住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机会,净化身心。

参考文献

[1]宫威.论主题酒店的发展[D].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2011.

[2]魏小安.主题酒店:时代的呼唤市场的需要[J].饭店现代化,2005(9):8.

[3]戴华刚.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赵益民,浅析国内主题酒店的开发[J].经济师,2007(10):240-241

[5]魏军营卡帕多奇亚地球上的异度空间[J].旅游纵览,2013(8):66-71.

[6]李忠东.土耳其五星级酒店“落户”古代洞[J].创新科技,2011(06):58.

[5]毛翔交互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8]曹一美.主题酒店空间多维度体验设计研究[J].辽宁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

[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明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复批(皖政秘[(2016)87号)[2.2016-06-04

[10]云景.“辞旧迎新的世纪”——白垩纪[J].海洋世界,0161(1):14-17.

[11]徐可浅析原生态设计与其在度假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大关,2017(7):104-105.

[12]邱洲伟.地域文化主题度假酒店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D].广东广州:广州大学,2017.

[13]邱海东,王裕军海南度假酒店地域特色成因剖析[J].设计,2016,29(19):158-160

[14]周玲,许丽本.基于婚恋情感体验需求的旅游景区特色酒店灯具调研分析[J].设计,2017,30(1):106-107

作者:陆钰怡 温全平

发展洞穴旅游资源探究论文 篇3:

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与评价研究

摘 要:桂林作为知名旅游胜地,其最为独特之处便在于桂林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分类,并从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层面出发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总体评价与分析研究,为加强对当地喀斯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评价

1.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其中具有较高奇异度与审美特性、旅游价值等的喀斯特地貌便是喀斯特景观。在我国桂林地区,因受到自然气候条件以及长期地质演变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境内喀斯特景观较为独特且颇具美观,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喀斯特景观资源。其大致可分为山石景观类、洞穴景观类和水体景观类三大类。

1.1山石景观类

山石景观类是桂林喀斯特景观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种景观类型。从整体上来看,该类喀斯特景观的分布范围几乎覆盖整个桂林市,虽分布广泛但并不分散并且高度集中在漓江沿岸两侧。桂林山石景观类又可细分成孤峰、峰林、峰丛、石林等不同亚类,且各亚类喀斯特景观所具有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如通常孤立于喀斯特平原上的孤峰,其高度通常在30m到100m之间,坡度一般在60°以上,峰体四壁峭立,譬如桂林市域的独秀峰与骆驼山。桂林绝大多数知名旅游景點、景观分布在喀斯特石峰中,例如伏波山、象鼻山等,此类石峰的直径最小约为50m,最大可以达到200m。

1.2洞穴景观类

洞穴景观类也是桂林喀斯特景观中的重要类型,其主要就是喀斯特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目前桂林大约有500个洞穴得到了考察与测绘,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诸如芦笛、七星岩等一系列喀斯特洞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观赏驻足。其中在峰林地貌区当中拥有大量大规模的典型洞穴,据测量每个洞穴平均长度大约为72m,还有七星岩等个别洞穴的长度在1km以上[1]。从洞穴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态等角度出发,脚洞、地下河型洞穴以及横向洞穴的数量相对较多,规模也相对较大。

1.3水体景观类

由于当地水系发达、流域众多,因此在长期侵蚀的可溶性岩下也出现了一类独特的喀斯特景观类型,即水体景观。其又可细分成喀斯特泉、喀斯特瀑布与湖泊这三大亚类。其中流出地表的承压地下水逐渐构成的泉水景观便是典型的喀斯特泉,例如兴安响水泉。喀斯特瀑布是指在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山溪在受到突然的地质作用的影响下演变形成的,如驰名中外的古东瀑布。而喀斯特湖泊则是因管道堰塞或是构造断陷等因素在溶蚀盆地、洼地当中形成的湖泊。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喀斯特景观,水体景观类喀斯特景观同时包括石山、江水等,在与倒影相互结合下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独特风光,并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一种旅游资源。

2.桂林喀斯特景观评价

2.1文化价值

桂林喀斯特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有考古专家通过长期对宝积岩、甑皮岩等史前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发现早在三万年前在桂林便有古人类的生活、活动痕迹,这也为人们探究桂林地区的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而保存至今历史跨度超过1400年,总数量超过2000件的桂林摩崖石刻,其丰富多样的题材与内容也是人们研究桂林山水以及桂林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数百尊姿态万千的摩崖造像以及流传至今超过上千首咏赞桂林山水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2旅游价值

独特美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也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到此游览的各界名仕也为其增光添彩。除此之外,搭配姿态多样、造型独特的石峰与洞穴和当地美轮美奂的水体景色,质朴的村落民居,也成为广大游客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最佳去处。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当前有至少5个岩洞的年均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其中桂林芦笛岩的接待量最大,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基本在100万人次左右,由此也提高了当地经济效益[3]。村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自主休闲旅游等也纷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2.3科研价值

桂林喀斯特景观所具有的科研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从地质层面来看,桂林本身位于上古生代地层广泛发育的地区,其上部多为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在连续沉积下层位逐渐稳定,分布也更加集中,是研究喀斯特景观的一大绝佳地区。国内外先后有诸多专家人士和研究学者选择以桂林喀斯特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在桂林喀斯特景区当中还生长着众多独特的植物群落,例如天然常绿阔叶林、阔叶落叶混交林等,在漓江等水域沿岸周围生长的植物群落等同样也是科研学者研究石灰岩山地植被以及各种残遗植被的重要切入点。

2.4美学价值

桂林喀斯特景观巨大的美学价值让其获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喀斯特景观具有千变万化的景观形象,集秀美、雄伟、奇险等诸多特点于一身,不仅如此,在桂林漓江等水域沿岸两侧的植被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此同时,在晴雨、大雾、朝晖、晚霞等映衬下景观颜色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一方面对景观的奇美进行了全面描写与充分诠释,另一方面人们在寄情于景的过程中,也为这一独特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赋予了全新的美学意境。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分类探究,并列举出相应的典型实例,指出桂林喀斯特景观具有极为丰富的科研价值、旅游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因此在新时期下还需继续加大对桂林喀斯特景观的研究力度,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对桂林喀斯特景观进行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从而使得这一独特美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爽,杨正华.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识别探究[J].科技信息,2014(06):2-3.

[2] 熊康宁.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历史价值[N].中国建设报,2015-03-31(008).

[3] 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作者:陈天成

上一篇:某年区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司法党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