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专题策划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视节目专题策划

有关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创新和策划的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创新和策划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的提出与内涵,并对电视系列专题节目的策划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电视系列 专题节目 创新 策划

通常来说,电视专题有着十分复杂的完成过程,这其中需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策划、构思、前期拍摄、撰稿、后期编辑等方面。为了能进一步创作好电视专题,在这些工作环节中,应该尽可能的把握准专题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1]。

1、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由于社会的全面的发展,传媒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以及市场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在专题节目就显得更为明显。为了能在电视媒介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将新闻创新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然这也是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为了能够尽可能的提高电视宣传质量,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对创新意识进行进一步的确立,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节目形式要创新

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为了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栏目,这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活动。通常来说,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是尽可能的对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开创;其二是改造和变化已有的样式;其三是对一些好的经验进行充分的借鉴,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2]。当然在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开创,当然,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这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独有的,而且还能让广大观众接受的风格和特色。在形式的创新方面,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通常来说,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借鉴到自己独创的路线[3]。

1.2报道角度要创新

在实际创新节目的过程中,通常来说,所持有的宽容态度应该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出创新的活力,不论是多小的创新,都应该进行肯定,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四不象”的可能,就不能刻意去追求,甚至说去照搬。此外,在日常节目过程中,不一定完全做到原始的创新,因为要做到原始的创新是十分困难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和变化。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希望原始创新,只是我们基于现实的考虑,在已有的样式上进行局部的改造和变化可能更符合实际的需求。

对于指令性报道任务,在这样的节目中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困难。这种观点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密切联系实际,指令性的报道任务也存在着一定创新的空间。经过大量的实际证明,从对报道角度进行有效的调整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创新来源。在这过程中,在对视角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多的去选择平民化视角,让采访本身更贴近实际,更贴近观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受到百姓的喜欢[4]。

2、电视系列专题节目的策划

2.1选题

通常来说,专题片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因此,选题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进行实际的选题之前,应该充分检验其中的选题,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片子具有较高的可视性

通常来说,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我们称之为电视,在进行实际创作之前,为了能够更加深刻地突出主题,首先需要对这部片子进行充分判断,判断通过声音与画面是否可以很好的展现出片子的精髓,要选择哪些画面作为重点拍摄。当然,在进行实际拍摄之前,为了能够确保不出现画面精彩部分出现遗漏的现象,应该进行全面的构思,同时,这样可以为后期编辑打下良好基础。

(2)题材具有个性

在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通的题材当中,需要在这些题材善于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进行实际制作电视节目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工作,当然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3)题材具有故事性

就电视专题节目而言,丰富多彩节目内容以及出乎意料情节发展是吸引观众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式介绍和平铺直叙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完整的故事性是一个好的电视专题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节目故事进程过程中,情节、人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要素。

2.2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写作

(1)具体

与纸中的新闻稿相比,电视解说词有着一个很大的区别,电视解说词是立体的,而报纸新闻稿是平面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片子质量的是一个良好的电视解说词。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创作应当是一种对处理和安排节目的内容,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进行实际节目制作过程中,通常来说,大多数人选择在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去现场进行实际采访。这样做有着其自身的有点,但是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得来的素材,会与事前了解到的材料信息存在明显的差别。当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现场实际采访时,事先准备好的解说词可能没有其中的精彩部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现场采访的效果。另外一部分人通常按照事准备好的解说词,来选取所需要的采访画面,具体来说,就是在对画面镜头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与事先准备好的解说词相对应,就目前来说,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采访的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当然这种方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解说词是采访前准备好的,而画面是来源于实际采访过程当中的,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和文字的整体性。

根据大量实际证明,要想确保整个片子的高质量,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不可分割的。解说词与画面除了做到最基本的形合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神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一个好的解说词会对电视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进行进一步开拓,推动电视画面的视觉内涵更深刻地阐发出来。

2.3结构布局

通常来说,这部片子是否具有合理的结构安排是电视专题片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里面,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是是否具有合理结构安排的重要标准。

故事情节的展开要对观众具有一定吸引性,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让观众对其紧追不舍,在整个节目中始终吸引着观众。在电视专题片中,下面对故事的讲述方式进行相关介绍:

(1)直接叙述

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铺陈情节,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交代清晰。

(2)伏笔

在电视栏目的创作中,经常会使用伏笔,它是上、下情节衔接发展的纽带,隐含着与观众的互动。

(3)倒叙

在以现在进行时叙述的故事中,有时需要交代过去时的某些情节,但这种倒叙篇幅一定不要过长,简单地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行。

(4)下套

通常来说,一个专题节目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悬念设置的好坏,为了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进行观看,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这样一个谜团。

3、结论

总之,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电视节目得以充实、提高和获得更多观众的不竭动力。保障和提升节目质量是电视节目创新的目的,加强策划只是实现创新的一个手段和方式。不管采取什么创新手段和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和提高节目質量,赢得受众。

参考文献:

[1]邵学文.略论新闻性电视专题的“再现”问题[J].视听界,2001年07期,16-17

[2]于聚义.试谈新闻电视片拍摄中的组织[J].当代传播,2003年01期,31-32

[3]朱菁.电视新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唐宁.研究电视新闻制胜根本[J].传媒观察,2005年03期,52-53

作者:任佩

第2篇:网络新闻专题分类及策划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用户日益增长,为实现更好的信息供给,主流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变得愈发详尽和周密,数量上也如同热潮一般呈现不断井喷增长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专题的基本概念、制作过程和当前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分析,对网络新闻专题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思路。

关键词:网络专题;专题策划;传播

在网络技术全球应用和普及的今天,2017年我国网民数量就已达到了7.5亿并且总量还在继续膨胀。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我国整体受众更加网络化,从传媒业角度来看,信息过于单调的狀况渐渐已满足不了受众的有关需求了。当大事发生时,大家都想获悉事情的原委并深入了解,此时传统媒体只能通过播报等形式来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但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网络专题横空出世,此类模式已成为突出各大网站特点、增强网站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策划和制作网络专题已成为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

1 网络专题概述与分类

网络专题也叫在线专题,是媒体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独特方式。今天,它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定义,某些有关资料中提出,网络专题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载体,使用各种传媒方法来对特殊主题或一系列事项开展报告的组合;一些文献指出,在线专题属于新的报道方式,涉及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某些问题和主题的归纳传播,如多媒体。实际上,这些都没有说出网络专题的基本特点,特殊主题或一系列报告的组合并不局限于网络专题这种方式,网络专题不仅是组合的形式和关于特定主题的综合报告。

纵观许多知名网站,在我们打开新闻专题页面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新闻被划为多个具体种类,囊括国内国际专题、体育专题,科教专题、娱乐专题、经济专题等,不过,当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标准。通常我们会把网络新闻专题分成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1]。

事件类专题的通常来源是突发事件。例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4年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一夜之间爆发出来的“毒奶粉”事件、美国轰炸叙利亚等内容都会被做成事件类专题。这种形式的专题一般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因为信息是处于动态变化的,于是在策划上不得不偏于被动,持续周期往往不受个人意愿控制,而是取决于新闻事件的性质。此类专题受大多受众关注。

主题类专题的主题通常是人们可预见的。如2008年奥运会专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颁奖,还有国庆阅兵、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等。这类专题的功能主要是宣传和服务,策划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策划或主题的进程决定了其延续周期。在信息接收逐渐小众化的当下,这些专题被这类主题的爱好者喜爱和密切关注着。

栏目类专题通常源于非特定的人或事,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具有较长的延续周期,像《驾驶指南》《家有妙招》《专家访谈》等。这类专题通常是网站的固定栏目,或是因某一事件开设,因为长久的发展适合长时期传播,最后成了专栏。

2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要求

制作新闻专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在专题制作开始时,由于需要抓住机遇争分夺秒,所以不可能深入挖掘,但必须伴随着新闻点的发展在接下来工作中不断推进。同时我们要确保它能够被扩展、维护和时时更新。这些专题的制作不需要过分精美或者太复杂的网页设计,只需要将诸多方面的消息简单整合并进行“拼盘”似的处理。

围绕一个热门事件制作专题时,我们会觉得它和新闻类专题很相似,但事实上它们是存在不同的。新闻网络话题的特点是“快速”,但事件类网络的话题的核心是“事”。专题的制作主要集中在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等方面,主要通过图形和视频数据来辅助报道。在实践中,为了突出专题的丰富和水平,还要增加一些采访的观点等。为此,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在培育初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2.1 思路清晰

网站新闻要遵循新闻写作的通用原则。整个专题的质量也取决于这个核心点。清晰的思路和独特巧妙的编辑思路一定会在一个优秀网络专题中表现出来,我们要考虑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深层内涵[2]。网络上大量的新闻很容易让我们找不到方向,假设没有明确的想法,那么就很难为受众提供他们想要获取的内容。

2.2 选题独到

在当下网络新闻同质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类似的新闻来源、共同的受众群体和相同的价值观,只有广泛、具体且有特色地切入话题,才能保证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脱颖而出。标题要引人注目,这是新闻专题的视觉刺激。专题的传播效果是由一个好的标题决定的,这也是我们近些年来常常看到“标题党”的原因。当然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行为是不对的,标题的质量在网络专题的平台中比传统报刊的标题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同样是一场会议,单从会议内容来报道宣传,难免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如果从一个相关联的普通人的角度去研究会议带来的影响,常常会更加贴近民众,可以让人们感同身受、记忆深刻。现在媒体行业的角逐一天比一天激烈,人民群众对新闻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对新闻源展开争夺外,传媒工作者更应当提高创新能动性,利用各种编辑手段制作出更有特色的内容。要对传播主题有一定的剖析和思考,让有限的新闻展现出无限的吸引力。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成为新闻专题这一道理,一条新闻可以作为专题报道,通常是因为它具有重大意义或者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所以综上所述,对选题的策划很重要[3]。

2.3 内容纵深并蓄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改变了,阅读的需求和心理也不一样了。阅读的速度迫使网络新闻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同时要整合与事件有关的分散信息,让受众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对报道的深层含义进行解释,认真探究内容构成的广度与深度。即便是在当下,“内容为王”这个观点也没有过时。媒体间的较量集中体现在内容是否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由于现在获得独家报道的机会很不容易,如果想要在较量中获胜,就必须认真计划,要对新闻信息的内容深度挖掘。此外还要充实栏目。栏目的设置是一个以阅读为导向的体现,要建立好栏目,让受众能够按照编辑的思路走,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新闻专题的栏目是多样的,根本的标准是要了解每一列的优先顺序,然后根据主次顺序排列位置。操作的不合理会让主题的内容显得不正常。策划专题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散性思维设置栏目,不断拓展思路,构建全面的新闻专题,再依据每个专栏的重要程度分配合理的位置。

3 优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对比多年来优秀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从中可以发现出其成功的共性。

第一是多角度。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一样的反馈,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体现是,对于同一个事件媒体报道是不同的甚至有冲突的,在没有原创权的现实情况下,我们难以分辨事情的真假。不过网媒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不同的观点在同一平面上摆出来。例如,有关天津爆炸事件,部分门户网站的报道就有冲突,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同一页面上同时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有些报道在收集信息时常常是浅尝辄止,导致了内容的片面甚至失实。此外,通过摘要的空间做文章,运用表格一目了然地对比冲突的报告,能夠更清楚直观地向用户展示不同媒体的事实,受众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第二是多体裁。在制作网络新闻时,若是只依据传统媒体和新闻事件本身陈列信息,从多个角度整合新闻还是不足的。网络的超链接、全天候滚动和无限页面给了我们运用多种体裁的可操作性。网络新闻专题中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提供意见,不仅要说给受众听,还要打开用户评论的渠道。要有深度、有评论、有答复和投票表决,这样做就做到了广泛的多体裁新闻包装。

在平日里见到的专题里,确实体现出了多种体裁的运用。然而这些专题没有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只是将各种流派混淆在一起,浪费了精力,最终的分类也做得不尽如人意,页面也不甚美观。此外,运用多体裁包装新闻的思维进行专题制作时,我们要有目地的去搜索各种体裁,在展示了新闻事件、深度和图片后,还要了解评论或组织网民评论。在评论里选取部分用户的精彩评论,将它们呈现在网页上,这样才算有条理且透彻地完成专题制作。

第三是多载体。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优势。现在,门户新闻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视角和新闻丰富性之间的比拼了。要通过多个载体的巧妙设计和恰当表达,优化专题策划。这体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传播者是否具有这种包装意识以及是否有运用多载体的意识的体现。在制作专题中,网页展现了条条新闻,但是否在论坛中设置了解答的板块,有没有进行多体裁的呈现,有没有在载体上进行创新,有没有什么亮点[4],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从业者深思的。

4 对当下不足的分析与展望

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技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交互性。传统的大众媒体从根本上说仅仅是单向交流,双方在时空分隔的状态下,大多数情况下信息都是从传播者单向发送给受众,受众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不出来。

网络的兴起则突破了这样交流的束缚。网络的双向互动使得信息的接收者更加主动,所以,交互性通常被看作双向传播的特性。当下媒体间的竞争激烈,在重大突发事件时,谁能最快速、最全面和最丰富地把事情的真实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谁就能登上现代传播的制高点。所以,每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电视或是广播通常都会中断正常的直播或滚动节目插播新闻;报纸也会用多个版面来报道故事和深入分析。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兼容的特点,充分发挥强大的感官体验和强烈的吸引力,占得优势,赢得竞争。

经过多年实践,网络新闻专题不断推进和成熟。但是网络新闻专题在网络传播方式里也有弊端,存在一些短板。

首先是同质化现象。每个网站在制作专题之初都想开展差异化竞争,然而,新闻信息的来源重复致使新闻主体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境。从近年来的重大新闻报道来看,即便主流网站一直试图在新闻专题中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但面对同一事件时,他们仍然会陷入相似的困境,信息、图片,视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各网站的新闻重复率相当高。

互联网媒体的信息来源接近,对于受众来说,浏览一个网站可以得知一切,浏览一个新闻专题就基本知道事件全部的进展了。而即时通信的技术特征具有相对平等性,这要求在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核心内容的编辑时必须有新的突破,未来专题的竞争点正向内容深度转化。

其次,目前网络专题摆脱不了现代媒体普遍存在的信息泛滥这一问题,内容很难做到精细,举例来说,在体育新闻饿专题中,偶尔会出现文不对题、关键数据错误的现象。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信息。此外,包括搜狐新闻在内的各种网站提供的相关信息量非常大,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大量的信息淹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避免一些错误信息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但是一些严重的错误信息甚至影响到了真相的传播,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提高警惕了。

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与专题日益增多有关。新闻项目负责人认为,要想获得信息竞争的最佳位置,专题只能通过最大化的信息量来实现,这样才可以得到网民的青睐。事实上,受众需要的是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因此,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如信息过滤、分类和简单化。在突发新闻发酵时,为了保证信息的权威和准确性,网站新闻专题可以进行信息分类,并开辟如“官方新闻”或“确认信息”这样的分栏,并且要保证可靠[5]。将这类证实过的信息与未经确认的信息分开,可以帮助网民有选择性地浏览。

5 结语

传统媒体产业的传播和报道方式通常是耗时和深层的,网络媒体通常将图片和文本与音频和视频数据结合起来,可以做到快速、及时、全面的报道。这种新生的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被称为网络专题。传媒人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潮流,提升舆论引导力,不断学习,拥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敏感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本文分析了网络专题的概念、分类和策划过程等,阐述了我国网络新闻专题的现状和对未来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新闻人在网络新闻专题领域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 贺娉婷.网络新闻专题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以新浪网为例[J].企业文化(中),2015(12):390.

[2] 杜鹃.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J].新西部,2010(7):126-127.

[3] 钱瑜. KOL广告营销模式探究——以美妆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02):215-216.

[4] 沈荣荣.中国版权贸易的简况及发展对策[J].戏剧之家,2019(34):226-227.

[5] 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0-40.

作者简介:王琦(1996—),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作者:王琦

第3篇:网络新闻专题信息手段的策划与运用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三

网络新闻专题常常是一种多媒体专题,它需要用到多种信息手段,并且这种手段的应用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手段之间的关系不是松散的而是紧密的。在策划时,需要考虑每一种手段在当前专题中的主要作用与地位,从选题与角度的需要出发来进行相应的素材采集和编辑工作。

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是编辑制作网络新闻专题常用的信息手段。但除此之外,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制作还需要考虑Flash、时间线和互动等网络所特有的手段的运用。

一、文字

虽然网络新闻专题强调多种手段的融合,但是文字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在网络新闻专题中,文字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及时、全面传递信息。图片、音视频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它们未必能传达专题所需要的一切信息,而且这些素材的采集与编辑较之文字也更困难、更费时。因此,在时效性要求高、信息需求广泛的情况下,文字仍然是专题中的主力军。许多网络新闻专题首先是通过文字形式启动的,之后再用其他方式加以补充。

进行深度分析。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网络新闻专题需要利用文字进行深度分析。这在专题编辑制作中需要重点予以保证。目前,国内不少网站是通过其他媒体特别是专业媒体来获得深度报道稿件,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站应该培养出更多能胜任深度分析任务的人才。

评论。许多新闻专题离不开评论,而文字具有不可取代的评论表达力量。网络新闻专题中的文字评论可以来源于网站编辑或特约评论员撰写,可以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也可以是网友的评论。

粘合各种素材。如果没有文字,很多时候,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之间便会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缺乏有机结合。文字可以充当粘合剂,将各种类型的稿件整合起来。

提供背景与知识。在背景与知识性资料中,文字资料通常占有很大比重,因为它较易获得。要完成各种不同主题的专题,网站需要各方面的资料积累。从来源看,资料可以来自网站自身的数据库、各种知识库以及其他网络资源,有些时候,也需要借助报纸、杂志和书籍等。

二、图片

除了新闻照片和新闻图表这些图片新闻素材外,在多媒体报道中利用的图片资料还可以包括:漫画、记者的照片、采访对象的照片、资料照片、报纸版面照片等。当然,在实践中还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图片形式。图片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作用主要有:

传达现场感。让受众获得对于新闻现场的直观感受,记住那些有代表性的瞬间。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新闻的记忆,也有助于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这时利用的主要是与主题或新闻事件直接相关的新闻照片。

定位报道基调、烘托气氛。受众在接触新闻专题时,往往第一印象来源于专题中的照片。他们对专题的基调的认识也来源于照片。因此,应该在专题中选取一张或几张最能反映报道对象特征及报道基调的图片,作为页面的视觉中心。让受众在瞬间能形成对专题的基本认识。图片也可以渲染报道的气氛。除了专题的焦点图片外,大量小图片的集锦式使用,也可以传达强烈的情绪。

补充、解释新闻信息。虽然文字可以传达大量的信息,但是,有些信息需要通过图片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新闻图表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阐释某些文字信息。

提供旁证。图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旁证材料,增加文字新闻的说服力。

调节视觉感受。图片是影响视觉感受的重要因素。当页面上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而带来视觉疲劳时,一张图片可能会引起视觉上的兴奋。图片的大小、位置等对于视线的移动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报道中,图片的运用不仅是报道内容上的需要,也是设计形式上的需要。

消除距离感。当人们通过纯文字信息符号来接触报道时,因为缺乏直观印象,可能产生一种距离感,特别是对报道中出现的人物或场景。而照片有助于消除人们心理上的这种感觉,拉近他们与报道对象的距离。

设置导航。如果将图片划分为若干“热区”,每个热区上链接不同的对象,那么图片可以作为一种导航手段。利用Flash技术也可以使图片产生导航与内容整合功能。这种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地图类的图片的使用上。

提供比较。通过一些资料图片,能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也有些网络新闻专题会提供多家报纸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版面照片,这些照片既可以活跃页面的气氛,也便于读者进行比较。

传授知识。一些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图片,也能起到介绍知识的作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也可以为新闻报道服务。

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图片,可以以静止的方式出现,也可以用幻灯的方式连续播出,或者被集成到Flash中。图片可以单张运用,也可以成组运用。

图片的使用应该是有层次的,重点图片一定要给予足够醒目的位置与足够大的空间,而一般的图片则可以淡化,有些图片甚至不必在专题的首页出现。

在进行图片素材的采集时,就需要考虑它的分量与运用方式,以便使采集到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后期制作的质量要求。

需要记住的是,不要在专题中无谓地堆积图片,一定要适量、适度。在专题的编辑与制作阶段,要对图片进行认真的筛选。

三、音频

网络新闻专题中可以利用的音频素材主要包括:相关的音频新闻、采访录音、录音历史资料、背景与环境音响、音乐等。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补充信息。音频新闻与其他形式的新闻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对新闻进行报道,因此,音频新闻可以补充在其他形式的新闻中没有出现的信息。

渲染现场气氛。利用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现场音响,可以让人如临其境,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加强真实性。当事人的述说、目击者的讲话等,是一种“证据”,可以增强新闻在真实性方面的说服力。这些录音材料,不一定要制作成完整的新闻,可以用音频片段的方式,在合适的地方整合到网络新闻专题中,例如,当文字稿件出现了某个人讲话的引语时,可以提供一个链接,让受众收听他的原始录音。当图片中出现了某个人物时,也可以在他的图像上加入一个链接。

传达报道的基调。与图片一样,音频也可以让人直观感受报道的基本情绪,特别是音乐的运用。一些网络新闻专题会加入背景音乐,如果背景音乐选择恰当,那么可以形成一种贯穿始终的情绪氛围,让受众沉浸其中。

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声音的主要运用方式包括:

作为链接,由受众点播。

作为背景声音,伴随受众的阅读过程。

整合进Flash中。

为了使多媒体报道拥有足够的音频素材,可以考虑在采访时对每个采访对象的讲话进行录音,当然其前提是征得对方的同意。此外,网站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音频素材库,积累一些常见的自然音响、音乐等资料,以备不时之需。有广播媒体背景的网站的过往音频新闻,是很好的历史资料,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也可以从一些视频中将其音频部分分离出来,作为素材。

四、视频

网络新闻专题中可以利用的视频素材主要包括:相关的视频新闻、视频资料等。除了各媒体提供的新闻外,视频资料也可以来源于一些影视作品等,当然,这类素材的使用一定要谨慎,不能滥用。

视频素材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往往兼具图片、音频、动画等的作用,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鉴于目前网络传输的状况,一般受众不会在专题中点播太多的视频内容,因此,在使用视频素材时,应该精挑细选,将最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视频内容放到专题里。如果要用到多条视频材料,应该将某一条或某几条作为重点突出展示。

五、Flash

在用Web页面整合的专题中,可以运用Flash手段。

在这样的专题中,Flash的作用主要有:

将专题中的某些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专题中的一个小单元。

作为替代性材料,弥补专题中需要而又缺乏的影像材料的不足。

活跃报道的气氛,使报道更加生动。

提高专题的互动程度,因为目前不少互动手段需要通过Flash技术来实现。

但是,Flash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单元,其文件容量可能比较大,过量使用Flash会增加网页的负担,反而影响信息的接收。

六、时间线

时间线可将各种内容依据时间顺序组织起来,它可以是多种素材的一种整合。从技术上看,时间线可以用HTML语言实现,也可以用Flash技术实现。时间线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新闻事件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过程。

美国Newsok.com网站关于俄克拉亥马爆炸案10周年纪念专题中运用了一个时间线[1]。时间跨度为从爆炸发生当天到“现在”。它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爆炸案发生当天各个重要时间点的事件状态,也回顾了爆炸发生后十年中的一些重要时刻的相关事件,拖动时间线上的滚动条查看不同时间点时,有一种徜徉于时间隧道的感觉。在这个专题中,运用这样一个时间线,给人一种情绪上的紧张感与凝重感,与专题的主题十分吻合。

时间线也适合于背景资料的集成和梳理。美国的Roanoke.com网站关于难民问题的报道利用时间线的方式便是这样一例[2]。报道中的一部分是难民问题的国际背景,这些背景信息非常庞杂。采用时间线对这些复杂的背景信息进行有序化的组织,使得网站受众可以依照时间线索逐一查看各个时期的国际背景,于是,复杂的背景线索一下子就被理出了头绪。

虽然国内网站还没有普遍采用“时间线”的方式,但是,它在整合素材方面的潜力是可观的。在编辑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此外,也可以在技术包装上,将时间线制作得更为精良。

七、互动

网络新闻专题中常用的互动手段包括:

1. 受众调查

专题中的受众调查是为了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与看法。从调查目的与主题来看,可以直接针对当前新闻事件与主题收集意见,也可以让受众对与本专题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发表评论,或者征求受众对当前多媒体报道本身的内容、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评价。受众调查可以运用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但因为它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在实践中最具操作性的是“投票式”的调查。即设立一个调查主题,预设若干答案,让受众从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复选。这种调查系统一般可以即时统计出截止当时的受众意见分布状态。如果要调查的内容很多,应该将它分解,对每一个子问题设立投票式调查。在预设的答案中,应该充分反映正、反、中立等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要出现偏向,一般最好设立一个“说不清”或类似的答案,为那些不愿意明确表态的人提供方便。问题与答案的文字表述应该十分明确、准确。

受众调查不仅可以为网站收集受众的反馈,也可以让受众有一个宏观的比较,了解大众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态度。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开设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事件与现象的社会影响,这时,调查已经成为报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某些情况下,调查结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新闻线索。

因此,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受众调查通常是需要的,但是,应该精心设计调查的主题及其答案,使调查能真正服务于专题,而不是成为一种摆设。

2. 受众评论

受众评论在专题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专题中开设的BBS,它为受众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态度提供了更直接的途径。评论的数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关注程度,也可以提升专题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对专题报道产生兴趣。

在开设专题的“评论”BBS时,应该注意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帖子的管理:例如,对于一些违背法律、法规的帖子应该及时删除。

帖子的编辑:一些帖子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网民的典型意见,这时利用编辑手段可以将它们放到专题更突出的位置。在主观性专题中,网民的意见常常需要与报道内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除了这两类常规的互动方式外,在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时,还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来设计互动。可以说,互动手段的运用并没有“定律”,它的作用与潜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实际运作中,并不一定要在一个专题中将每一种手段的所有作用都发挥出来,而应该根据整体的安排,有针对性地组织素材。在许多报道中,可以将一种手段作为主角加以突出,例如,突出图片或突出视频,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专题的个性。受众在阅读时,也容易找到重点。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如果在多媒体报道中应用的各种素材存在版权问题,一定要妥善解决,防止侵权。

注释:

[1]资料来源:http://www.newsok.com/bombing/history/

[2]资料来源:http://www.roanoke.com/multimedia/bantu/bantu.html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耿丽萍)

作者:彭 兰

第4篇:电视节目专题策划方案

10级新闻学3班

李世震

2010102093

《超级玛丽圆梦之旅》栏目策划书

一 背景分析

电视媒体的环境让许多人感到相当诟病,不过,还是有制作单位坚持做出适合阖家观赏的优质节目。另外,在《广电人市场研究》中也指出,从收视率的数据来看,被评为优良节目的收视率未必低于被点名的不良节目。因此,节目的制作,不必为了冲刺收视率而下血腥的猛料。

本策划案希望提出一个能够阖家观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一个就像“阅听人监督媒体协会”说的,父母亲跟子女一同观赏的节目。

二 栏目名称

《超级玛丽圆梦之旅》

1 栏目名称解读

超级玛丽,是最早的电动玩具。电动玩具的特点是:会让玩家不断地想要闯关成功,完成破关的梦想。由于本节目是一个鼓励年轻人寻找失去梦想的节目,因此利用这个早期电动玩具的名称,取名为“玛丽圆梦录”,而更妙的是,如果把节目名称连起来读,又正好与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谐音,这一点在传播过程中,是非常上口且讨巧的。

2节目宗旨

本策划案,是要提出一个让当下年轻人有机会去实现梦想的节目,同时,让人们了解到有些梦想,是不那么容易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或者是遭受失败的挫折,李年轻人寻找失去的梦想,也借此了解到究竟这个梦想适不适合自己。另外,希望这个节目能够鼓励年轻人寻找失去的梦想,也能得到观众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支持与鼓励 3节目形态

每个星期播出一次,每个企划的播出集数,会依照不同企划的职业性质与衡量进行。

1、介绍节目企划职业的人物、工作、职场环境、社会地位与市场需求等等特色及性质。

2、报道参加企划职业主题的入围者。

3、呈现参加者训练的完整过程。

4、节目每进行到某个段落时,回到节目现场,让主持人与特别来宾对于参加者的表现进行讨论,也让观众缓和一下情绪。

4受众范围

节目的受众范围广大,喜爱追求梦想或者喜欢看别人追求梦想的,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本节目的受众群体。

5诉求方式

实地拍摄,真实情节来进行,同时以时而温馨感人时而幽默搞笑的方式,附教育意义的方式,提供给收看节目的观众。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要穿插其中一些小插曲或设置一些小环节来引起大小高潮。

6 节目播出时段

每周日晚八点钟播出

7 节目长度

总长度;90分钟

8 预期效果

近程目标:让观众了解许多工作的真正性质。

中程目标:带领观众了解这些工作的甘苦,以及要投入这些工作必备的实力与训练,进而从对工作的深入认知,了解自身是否合适从事这项行业。

远程目标:带动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寻找失去的梦想。

9 表现大纲:以第一期为例(梦想成为新闻主播)

段落一:介绍本期节目内容

实际到节目合作的电视台新闻部拍摄主播一天工作以及到街头访问的影片,包括介绍新闻主播的工作内容、性质、职场环境、市场需求、社会地位与所需的条件与专长。

段落二:介绍参加节目企划主题的入围者

参加“梦想成为新闻主播”的报名者有哪些人,包括报名者的背景资料、学历、经历、参加人数、男女比例等等。制作单位与合作的电视台对其进行筛选,选出适合的人员进入入围者名单。

段落三:完整报道入围者的训练过程以实地拍摄、真实情节的方式,报道入围新闻主播后在合作电视台新闻部整个训练的过程,包括正音咬字的练习,播报

技巧的练习,改写新闻稿的练习,sng联机播报的练习等等。

段落四:梦想起飞

经过所有筛选与测试的参加者,节目会立即安排入选的新闻主播,担任一天新闻播报的工作。

段落五:

节目进行到某个段落时,回到现场,让主持人与特别来宾对于这些新闻主播的表现进行评论,最后评选出最优者。

10 配套设施

1、电视媒体广告:在节目开播前,在电视频道上以滚动播出的形式,进行大量的循环宣传广告,以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兴趣。

2、平面媒体:加强与各平面媒体的合作。

3、网络媒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资源与人脉,加强与各大入口网站的合作。

第5篇: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策划

【节目名称】

《七嘴八舌》

【节目类型】

谈话互动财经新闻评论节目

【主持人】

欧阳夏丹

【播放平台】

首播:中央二套(每周周五)21:00至21:30

重播:中央二套(每周周六)9:00至9:30

【节目时长】

60分钟

【节目策划理念】

《七嘴八舌》栏目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的经济类新闻评论节目,倡导普通百姓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来,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有生活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人,所有关心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人,所有渴望了解经济生活知识的人,都是本档节目的潜在观众。借鉴《新闻会客厅》邀请嘉宾的标准,邀请经济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或者亲历者与学者,普通百姓一起探讨。

【节目策划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会面对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同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运行时有起伏,近期又陷入通货膨胀困局,面对这样的情况,普通百姓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现在中国经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专家学者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有话要说。

央视新闻频道有很多档即时新闻评论节目,比如《新闻会客厅》《新闻1+1》和《24小时》等等,但是缺少一档专门针对经济生活的评论节目。一般的谈话节目只会邀请观众和嘉宾,一般的互动节目题材多是娱乐,糅合两种节目元素的《七嘴八舌》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节目定位】每期的节目,将从最新经济政策、经济公共话题等选题中选取本周最新、最热和与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经济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七嘴八舌》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采用两位主持人引导一两位嘉宾,学者同一两位民意代表们进行互动的方式,深入解析经济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

【节目流程】

第一部分——准备阶段

关注本周内政府和主要金融机构的经济政策,股市汇市和期货市场的波动以及网络上经济话题的民意讨论,寻找热点确定选题,确认邀请的经济事件当事人和相关领域学者官员。挑选民意代表有两种方式:一是联合门户网站发出网络讨论邀请函,面向全社会针对此经济事件有兴趣的观众。根据观众填写的报名反馈,挑选出口才好,思维清晰,年龄适当,观点鲜明的两到三位民意代表(男女比例均衡)。二是在电视台播放寻求热心观众的的节目预告,提供报名电话,通过电话联系确定观众是否参与。

第二部分——拍摄阶段(以车船税改革话题为例)

【我看车船税改革】

1.播放短片:

(画外音)立法调整车船税,车船税涨价了!10月29号车船税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一时间引发众多人的热议。根据车船税法草案的说明此次由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草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今年理发的计划之一。根据草案,由于机动车的排气量大小和它的价值多少挂钩,为了方便征管,将乘用车的计税依据由现行的统一计征调整为按排气量大小为7档计征,并提出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车船可以加收车船税。那么,为什么一不公开征求意见的草案引来这么多的关注,车船税真的要涨了吗?如果《车船税法》一旦实施,对于车主的赋税影响有多大?

(随机采访2到3位在汽车交易市场购车的顾客,询问他们是否了解车船税,对于车船税普遍上调是什么态度)

(选取一个普通市民用车的排气量,计算比较车船税上涨之前和之后的数字,标明涨幅,可以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涨价幅度)

(画外音)虽然车船税草案实施后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车船税普遍上调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此番涨价用意是调节财富分配还是征税,是按照价值征税还是按排气量征税,分档征税究竟能不能促进节能减排等几个立法焦点问题,社会各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虽然车船税在我国的税收征税中占着很小的比例,但是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汽车交易量和保有量的大幅增长,这次调整车船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更好的解读车船税法草案,到底怎样调整才合理?在今天的节目里,让我们和专家学者七嘴八舌,给车船税法草案提出合理建议。

(出节目标志,飞入拍摄片段——主持人,观众和学者进行激烈讨论时有爆点的语言) (主持人)七嘴八舌讨论身边经济小事,大家晚上好,这里是《七嘴八舌》,最近一个很热点的新闻话题:车船税要立法,要上涨了。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有很多家庭有了汽车,所以这次的车船税调整几乎和这些家庭紧密相关。今天,我们就这个热点话题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XXX和3位不同岗位的民意代表来到现场,和大家讨论。

(镜头切)人大代表从门内走出来,和主持人握手之后,就坐在主持人旁边的凳子上。

(主持人)XXX,请问您平时开车么?您的车排量是多大呢?

(xxx)我的车是3.0

(主持人)(拿出一块写着新法规排量的收费标准的黑板)如果按照新的收费标准,您现在要缴纳XXX元,而按照旧的收费标准则是OOO元,这样就增长了@@@元。

(特写)黑板

(XXX)这个涨幅还是很大的,作为人大代表,我们当时在分组审议的时候,争议就很大,因为考虑到这个税是牵扯到千家万户的。

(主持人)主要的争议在哪里?

(XXX)主要的争议在它的目的,宗旨还有社会效益上。

(主持人)因为这个草案现在仍在征求社会意见的阶段,今天将您请来也是希望您可以和我们的民意代表面对面的讨论,收集意见。

(XXX)我很高兴可以来到现场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持人)我们请到的第一位民意代表,从事媒体行业的A先生。

(A先生)(同时)从门里走出来

(主持人)您好,为什么您对这个问题如此关注呢?

(A先生)不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都因为生活原因买了车,车船税的改革牵动了我们以及很多像我们一样人的利益,我觉得很有必要关注。

(主持人)恩,那么您对车船税改革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A先生)首先我看到原先的车船税暂行条例已经要变为车船税法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的立法也给了我们来这里讨论这个话题的机会。但是我觉得这个草案本身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主持人)(拿起黑板)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新的征税标准。我们看到1.0排量及其以下排量的收费是比以前减少了的。从1.0排量开始,分为7档征税,1.0以上的每一档的征税幅度都是迅速增加,您觉得这样的收费标准,普通用车族可以接受么?

(A先生)这个方案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鼓励大家多使用小排量的汽车,虽然整个征税方案看起来有升有降,但是主要受益的还是1.0以下排量的用户。然而现在一二线城市里的主打车型并不是1.0以下,而是1.6到2.0之间。而这些人通常是城市的白领,上班族等等,是中产阶级,城市的中坚力量。这个方案的调整无疑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和负担。

(主持人)是的,现在的城市白领生活压力比较大,有房子供,有孩子养。

(A先生)而且我们知道,车船税应该是个财产税,既然是财产税,我认为应该按照它的价值来收取。

(主持人)下面进入互动环节,请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发表自己对A先生建议的意见,同意的请举绿色牌,不同意的举红色牌。

(主持人)这位朋友,你举的是红色牌,说说你的看法吧。

(观众)我认为新的方案之所以会涨价,主要是想用车船税来调节用车频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但是不一定要用一种税来调节,比如对于排量大的,污染环境的车可以用燃油税来调节。这样就可以避免车船税上涨对普通工薪族的影响了。

(主持人)恩,这个想法也很好。对于A先生的建议,其他的民意代表是不是持有相同的观点呢?来,让我们请出第二位民意代表,来自某税务机构的B先生。

(B先生)(同时)从门里走出来

(主持人)欢迎B先生加入我们的讨论之中,您听了刚才A先生说按照价格征税的方法,你同意他的看法么?

(B先生)我听了A的观点,感觉大家对税务的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车船税属于财产税,按照价格征税确实是合情合理的。车船税的征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的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占用了公共资源,比如道路,停车位,红绿灯和其他交通设施等等。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车辆使用者,我有一个疑问,怎样准确的评估车辆的价值呢?因为车辆的价值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减少。所以使用排量来征税是比较方便的方法。

(主持人)恩好,那么车船税最初的改革目的,从两位看来是什么呢?

(A先生)在我看来它的目的是增加税收。

(B先生)我觉得是用车船税这个杠杆来调节城市拥堵的交通。

(主持人)两位都没有提到草案里说的节能减排的作用。

(A先生)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并不是排量大的车就一定污染大的。

(B先生)我同意A的观点,所以这样的政策变化有可能带来的效果和它制定的初衷是相悖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两位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成了一致,就是说即使按照排量来征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是不太可能的。

(B先生)是的,我觉得单纯利用一个税收来解决城市拥堵或者节能减排是不科学的。税收的力量没有这么大。

(A先生)我也这样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对节能减排车辆的优惠措施,而不是更多的征收非节能车的税收。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请出第三位民意代表,交通电台主持人C小姐,C小姐你简单介绍下你的用车情况吧。

(C小姐)好的,我开的车是1.6的排气量,当时选择这个排气量就是因为感觉比较节能环保的,没想到现在反而被征了税,而且税额还比较高,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恩,那么我们谈回到草案的制定目的上来,C小姐,您认为这个草案的目的是什么呢?

(C小姐)我虽然不认同它的征收标准,但是我肯定它制定法律的导向。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税种都有制定的导向。比如说个人所得税,是为了调节社会贫富收入差距的。这个税的导向不光是为了完成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节能减排的承诺,同时也是有利于我们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A先生)是的,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税种,或者一个草案可以解决一个很系统很复杂的问题。而且用车船税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燃油税同样也可以达到,这就相当于重复征税,确实加重了普通车辆使用者的负担。

(主持人)好,那么B先生有什么不同意见呢?

(B先生)我觉得让一个税种承担这么多功能的确不科学,可能会淡化它本来的主要功能,这就谈到税种的一个分工问题上了。

(主持人)好,谢谢3位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看某门户网站上网友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打开电脑,同时大屏幕上显示网页上的投票)

(主持人)XX%的网友认为车船税的调整是不能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的,有OO%的网友认为车船税的上涨增加了生活负担。这个结论和我们现场讨论的结果是很契合的。

(主持人)我们的导播随机挑选了一位参与投票的热心网友,现在请导播连线这位网友。 (连线中,拨号声)

(主持人)您好,我们这里是中央电视台《七嘴八舌》节目的现场,您对这次车船税的改革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热心网友)我觉得分7档征收是个进步的举措,以前的车船税无论车辆贵贱都是一个标准,比如QQ和奔驰要交一样的钱,这个我们看来很不公平的。现在网上争议比较大的就是用什么方式征收,虽然我不是很喜欢按照排量来征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按照排量确实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车辆的价值评估是比较难的,每年的价值都不同。而且要第三方来评估这个价值,这样的方式虽然合理但是不可行。

(主持人)谢谢这位网友与我们连线。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现在有一个机会来表达我们对车船税征收的意见,在大家座位底下有纸张和笔,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下来投入这个意见箱里,方便人大代表XXX收集,整理。我们也希望民间的意见可以更好的被采纳,让车船税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用。

(主持人)(上前)感谢今天参与讨论的3位嘉宾,下周同一时间请您继续关注央视二套的《七嘴八舌》节目,再见~

(背景)观众们轮流来到意见箱前投入意见书。

【策划撰写人】任琦 新闻3班 20082210415

第6篇: 专题访谈类电视节目策划

一、 背景阐述: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云南网近期也发布发布的一则关于《大学生消费“大起底”》新闻,对在昆的七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消费起底调查。针对此现象,深入发掘制作一期访谈节目。

二、 节目宗旨

大学生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针对云南大学生的消费,节目的宗旨旨在呼吁大学生理性消费。

三、 节目定位

大学生及其有关的消费群体

四、 节目内容

1、 节目名称:《社会大调查》

2、 节目形式:访谈节目(与场外调查采访相结合)

3、 节目的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场内演播厅的录制

(1)、现场人员构成:

主持人2人(室内演播厅主持与室外调查采访主持)、

嘉宾(采访消费情况请入现场的大学生1人、大学生的家长1人、市场消费调查员1人),

现场观众若干 (2)、演播厅的布置

舞台整体环境设置成蓝色的环境,有权威的感觉。舞台构成观众席和舞台两部分。 观众席围绕舞台,舞台中央是LED显示屏,用于播放视频资料及室外的调查采访,舞台中主持人和市场调查员坐于舞台左边,采访的学生及家长坐于舞台右边。

(3)节目的具体构成细分

1.(同步画面:出现电脑或者屏幕关于该新闻的文字拍摄。)

云南网近日发布的一则关于《大学生消费“大起底”》新闻,对在昆的七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消费起底调查,云南今年未上调高校学费,但大学4年花费也不小,在昆读大学云艺学生最能花。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2.(切换演播室画面)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开启话题。 邀请介绍画面嘉宾。

3.分析问题(同步画面:出现电脑或者屏幕关于该新闻的文字拍摄。)

语音旁白: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以在昆大学4年计算,云南艺术学院的学费、总体花费排名第一。云南艺术学院月均2836.5元;

云大的学费较低,但学生的生活开销并不比云艺学生低。云南大学月均2780元。

在调查的7所在昆高校中,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就学成本最低。云南工商学院月均也达到了2272元。 (切换画面演播室)专家市场调查员与主持人分析 4.采访随机调查:对象一:各学校学生

问题一:同学是那个学校的学生?所读专业?和学费?

问题二:月消费大概费用?

问题三:消费主要用在哪些方面?{书本教辅、交通、食宿、旅行等等}

问题四:自己对于消费高低的看法?

对象二:商家

问题一:购物群体学生的比例如何?

问题二:学生购物在店内产品层次高中低方面,哪类居多?

问题三:对于学生的消费看法?

5.(画面转切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讨论,学生们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读院校、专业也各异,且各自家庭的承担能力也千差万别,消费迥异。

6.(画面转切空镜头)学生走动,消费画面等等,同时语音旁白:旅游、聚会、校外培训以及个人爱好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花费不小。而恋爱群体的花费也是不菲,且无法精确统计。 7.(画面转切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导向性对话:呼吁大学生理性消费。

8.主持人结尾收话。

五、节目主持人要求:

室内演播厅:着装正式,能稳定把控全场、具有应变能力和亲和力 室外调查采访:采访敏感度高,具有亲和力

六、 节目形式

录播访谈类节目 室内访谈与室外采访相结合

七、 节目的结构及具体要求

能够抓住时下社会热点,针对社会现象深入浅出,引导群体进行思考及进行导向正能量。

八、 播出时长:10分钟一期 周播形式

九、 播出平台:

微信微博、秒拍、优酷自建公众频道推出 云南本土热门网络频道《陈翔六点半》

十、 宣传方式

1、 宣传定位:调查的对象及相关人群

2、 宣传目的:引起关注并能激发思考及行动

3、 宣传平台:线上微博微信公众自建频道的内容图片视频文字宣传。线下与赞助商进行商品的绑定宣传。

十一、拍摄计划

拍摄日期 时间 场地 人员 拍摄内容 第一天 全天 室外各高校 主持人采访 消费调查 第二天 全天 演播厅 主持人、嘉宾 具体访谈

十二、拍摄人员安排

摄影:梅雪

主持人:王诩铭(室内)、黄茜(室外) 剪辑后期:黄茜 录音:梅雪 黄茜

十三、拍摄设备

三脚架2台,佳能6D两台 镜头:24-700mm 50mm 24-105mm 双机位拍摄

前期策划准备2天 拍摄录制2天 后期剪辑1天 十

四、附单期云南大学生消费调查访谈拍摄流程具体内容

主持人A开场白: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本期节目我们的话题围绕大学生月生活费展开。最近,不少大学已相继开学,每个月给多少钱生活费,这是让很多家长都犯愁的问题。然而有不少大学学生月生活费已高达3000元,那么为何大学生活变得如此奢侈?而他们的生活费又花在了哪里?今天我们的节目也请到了专家和我们一起讨论,“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去哪儿了?”有请我们的嘉宾市场消费调查员B,让我们一起来欢迎她。

讨论环节:(嘉宾定位:市场调查员)

A:现在许多高校已经开学了,但是有很多家长都很苦恼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那么你认为大学生生活费的标准是多少呢?

B:消费水平迥异,不同城市不同高校消费水准不一,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准也不一样吧。 A:我们在朋友圈上可以看到一篇关于“云南艺术学院学生月生活费3000元”的文章,你看过这篇文章吗?

B:有看到朋友热发热议。

(转场,同步画面:出现电脑或者屏幕关于该新闻的文字拍摄。)

旁白:“云南网近日发布的一则关于《大学生消费“大起底”》新闻,对在昆的七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消费起底调查,云南今年未上调高校学费,但大学4年花费也不小,在昆读大学云艺学生最能花。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以在昆大学4年计算,云南艺术学院的学费、总体花费排名第一。云南艺术学院月均2836.5元;

云大的学费较低,但学生的生活开销并不比云艺学生低。云南大学月均2780元。

在调查的7所在昆高校中,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就学成本最低。云南工商学院月均也达到了2272元。

A:你是如何看待大学生高额生活费这一问题的呢?

B:相比过去我们上学是消费几倍以上,不过看了这文章高额消费也不是一两个学校存在的,是高校消费整体普遍偏高。 A:你们那会儿在大学的生活费是多少呢?

B:几年前的消费不会像现在这样高,七八百左右足够。

A:和现在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啊,那么你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高额生活费的原因是什么呢? B:我认为主要是物价上涨,还有人们生活水准质量的提高的,娱乐消费多样化也促进了消费,生活费自然就高了。

A:关于这一问题,我们节目组也派出了记者到当地高校进行采访,让我们来看看大学生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视频采访

采访随机调查:对象一:各学校学生

问题一:同学是那个学校的学生?所读专业?和学费?

问题二:月消费大概费用?

问题三:消费主要用在哪些方面?{书本教辅、交通、食宿、旅行等等}

问题四:自己对于消费高低的看法?

对象二:商家

问题一:购物群体学生的比例如何?

问题二:学生购物在店内产品层次高中低方面,哪类居多?

问题三:对于学生的消费看法?

A:在看过视频之后,我们能了解到高消费的大学生们还是有很多的,那么我们现场也请到几位同学,看看他们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同学:

A: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有做过规划吗?

同学:有啊,毕竟大学了,会给自己一个规划,不然会成不够花的月光族。 A:那么一般花销最多是哪一方面呢?

同学:吃饭跟交通,衣食住行也是基本生活保障。

A:好的,谢谢我们这位同学,对于同学们来说他们生活费做过了一定规划,千元生活费已是基本保障。那么我们的家长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有请我们的家长代表。 家长:

A:对于千元生活费,如此大的开销你能够接受吗?

家长:还行,只要不乱花。作为父母给孩子基本的零花也是应尽的责任。 A:那么你考虑过要给孩子减生活费吗?

家长:不会,一般孩子不额外多要生活费就谢天谢地了。 李:孩子有没有抱怨过钱不够花呢?

家长:是啊,孩子没有收入来源,偶尔月份娱乐活动下钱不够花就会抱怨。 A:那么你是如何回应孩子的呢?

家长:跟他说一下注意节制使用,实在看情况不够花也会多打点给零花。 A:通过对家长和同学的采访,我们能够了解到,孩子认为自己已经给自己的生活费做了合理规划,家长则很矛盾不知如何面对这笔开销。那么我们的专家就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呢? 虽然物价提高,生活水准提高,娱乐消费方式多样诱人,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倡导大家要:理性思维,理智消费。消费用在刀刃上,考虑自己的家庭学校,这样对自己自控能力是一个锻炼。

主持人A结束语:通过本期节目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依然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的一个群体,倘若我们不予以引导,大学生们则容易在金钱上迷失自我。虽说如何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合理与否,家长和学校有责任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自卑、富裕家庭的孩子不炫富,让节俭成为他们的共同习惯,让自强自立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第7篇:人物专题节目策划的几个要点

----针对人物专题节目《歌手小马》的分析

《歌手小马》是我独立制作的一期人物专题节目。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同一的电视节目,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专题节目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电视各种表现手法,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电视特色,最能发挥电视优势的节目。人物专题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用摄象机跟踪再现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反映人物的特点和本质。

通过在酒吧听到主人公小马唱歌,并且在无意中得知了一些小马在唱歌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我决定以歌手小马作为一期节目的主人公。选题通过后,去着手拍摄之前,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在以人物为主的专题节目中,人是作为电视节目的灵魂,那么如何充分显现人的主题?我认为记录人物的言行是很重要的。这里要强调两点:第一,在人物专题节目中,记实性的跟踪拍摄占大量时间,可以说,观众就是通过大量的记实来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物的,所以,在人物专题节目中,记实性的事实采集应该是节目的精华和突出部分。这即是所谓的“行”。第二,人物专题节目除了记实的采集外,还有重要的一点,要通过人物的话语来反映人物。因为话语是一个人思想的一个反映,因此,要很好的了解人物,适当的话语是必不可少的。这即是所谓的“言”。同时,根据画面语言的局限性,文字转化为声音进入画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但解释说明补充画面,而且开掘了画面边县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根据这三个特点,我进行了前期的一些策划。同时我把人物专题节目的策划要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言:表现真实时空中的人。二。行:表现行动中的人。三。增加适当的背景解说为补充

一。言:表现真实时空中的人。

1。关于个性化访谈。人物的言语即是一个人性格思想的一种反映。我想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可以用一些个性化的访谈与交流。平民歌手离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因此我想在记录访谈过程中,注重表现人情味,力求揭示小马的个性来更全面地反映他的本来面目,以吸引观众。通过以前过的看一些访谈节目或者专题节目,我发现最成功的个性采访似乎在朝着探究个人思想,揭示个人信念和行动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想从中筛选关键性的问题让人物来讲述。经过前期的文本策划,我列出了以下几个访谈的内容:

小马的成长阶段:抓住重要年代的特点和事情,寻找不同年代的不同变化。

小马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他产生的影响。

转折点:是什么时候在歌唱事业上发生了转折点?促成转折点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成功的标志:为什么获得歌唱事业上的一些成功或成就?什么动力促成成功?靠个人的奋斗还是受到某人的帮助或是赶上某种机遇?

小马的个人信念:有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对从事的事业,追求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想法? 小马的个人习惯与特点:对歌唱事业的对本职工作的态度以及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歌手小马》里,我就采用了以上所述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方式,如采访小马的时候小马说叙述的成长阶段,家庭里对他的影响,从小跟着半导体收音机哼唱音乐而从此爱上音乐,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联欢表演节目等等,这些都是对小马成为歌手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歌手生涯的转折点是在他去风铃酒吧开始唱歌。他的个人习惯特点,对于健身对自己唱歌帮助的看法等等,这些都是从小马的言语中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了解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并且都是围绕着主题进行讲述。这些讲述不是没有目的地乱讲,而是我在前期就策划好的一些访问内容。通过小马的讲述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小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做歌手的道路的。

2。设计谈话内容的技巧。在前期策划节目的对象时,如何达到我预期的目的使对象小马的谈话内容与节目的主题相关,相辅相成?我通过前期的策划,到后来节目的完成大概符合了我的预期目的,因此我总结出来一些技巧。第一,抛砖引玉,引起回忆。使人物倾诉回忆,引起人物的怀旧之情。例如我让小马谈起自己童年时候接触音乐的经历,用半导体听歌曲,兄弟之间的家庭演唱会等。第二,恰如其分地肯定,鼓励对方讲下去。对显而易见的成就做恰如其分的首肯,对方会感觉到你了解他的事业,他会不厌其烦地滔滔到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会讲出他的一些比较有趣或难忘的事情,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例如小马讲出他在音像店里的和因为唱歌精神高度集中夜里突然醒过来吓着哥哥的趣事等。都为言语增色不少。第三,探索询问。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对方倾吐对某事的看法和态度。比如就小马健身的问题上,他对健身的态度,健身是如何对自己歌唱事业的有帮助的,等等。

二。行:表现行动中的人。

人的某一类行为其结果往往是相似的,而其过程并不相同。以登山为例,哪一个人登山其结果无非是成功或者失败两种结局。但是每一个人登山的体验和过程以及其过程中的体悟和感触却各不相同。人的行为之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就是过程。因此记录人物的行为就尤为重要。如何在表现人的行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生命活力与情感变化是编导在前期策划的时候要思考周密的。

1。表现人物的行为时观察记录需严密。在人物的记录过程中,细节是很重要的,捕捉事物的细节或片段可以使得作品更加真实,人物更加饱满。如果说结构是专题片的骨骼,那么细节便是血肉。细节的具体性逼真性使它在表现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态度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在《歌手小马》中记录小马在录音棚录歌的时候忘了歌词,然后总结出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小马忘词后反省自己演唱上的不足,可以表现出他对于唱歌的认真态度和不断改进的努力。

2。表现人物的行为时选材需精当。“一般的新闻或者记录都有个精选材料的问题,同样,人物专题节目更需要从大量的素材里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根据体裁与主题的需要,注重人物和事件单个有特别意义,情趣的材料,继而不惜重墨地予以形象化的突出处理。换言之,新闻和通讯的选材强调事物的纵断面,而人物的专题强调横断面。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人物专题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深入挖掘,反复比较才行,而不能轻易地将一些意义不大,情趣不浓的次等事实拿来放大再现”。(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 ISBN 7-309-03116-4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第229页)例如在本片里记录了小马事业上的两次高峰,在某个歌唱比赛中拿了奖,还有被邀请在本市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演出。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事件,最能突出小马歌手生涯里的难忘的经历。

3。表现人物的行为时结构需紧凑,在表现人物的行为时不能东一榔锤西一棒头地没有逻辑顺序地记录,而是要有一个结构。“一般可以按照事实的重要程度和内在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或者是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来组合事实,通常表现为高潮在前,低潮在后,或者是高潮,低潮,高潮相互交错,也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述上的需要,常常作些形散神不散的“松散结构”的处理。(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 ISBN 7-309-03116-4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第230页)。在本片中,我根据内容和表述上的需要,想要做到一种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处理。从使观众认识小马开始,而后了解小马如何成为一个歌手,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是什么,再到他歌手生涯里的高潮时期。采取了一个逻辑顺序,我在后期制作节目的时候对手头的素材作了事件的一些时间上的调整,把小马平时练歌,健身,参加歌手大赛和春节晚会等行为都穿插在小马的讲述之中。

三。增加适当的背景解说为补充。

在电视节目中,解说几乎永远存在。解说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补充画面,或把画面放到某种特定的内容之中。“背景解说必须以画面为基础,为画面服务,不能脱离画面我行我素。从大多数情况来看,解说是非独立的存在,它只有依附于画面才有意义。如果解说词喧宾夺主,电视画面仅仅成为解说词的图解,这时电视的特性减弱了。所以,解说词在于补充和升华画面”。(高鑫 周文 《电视专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 7-5043-3095-7 第192页)。在拍摄《歌手小马》前期,考虑到专题节目画面与解说的如上关系,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尽量的在脑海中边拍摄边组合镜头,以及如何在镜头无法交代的情况下配解说词。

1。补充画面背景。人物专题节目受时空的局限,不能表现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我无法对小马的一些背景情况以及一些事件的背景原因用具体的镜头来表述,因此就想到了利用解说词来完成。比如在本片的开头,在主人公小马出现在观众视线里的时候,我利用他唱歌的画面,加入了一段解说词,用很短的一段解说词来勾勒出小马的个人的基本背景资料和他的双重身份(某厂职工和业余歌手),以及作为歌手的信念。这些东西是画面没有的,也难以表达的,所以我利用很短的解说词来给观众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使得画面不再单薄,并且带给观众大量的信息。

2。整合画面。画面的一系列组合,如果没有解说词的整合,使画面有较为明确的指示关系,则有能使画面处于无序状态。有时候如果只有画面,可能会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无法表达,而且各个画面之间的连接关系也是令人难以捉摸。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解说词来整合这些画面。比如本片有一段小马在录音棚练歌的一组画面,用了小马唱歌的画面,麦克风的画面,隔音室中拍的小马练习的画面等,还有后面一组突然出现的春节晚会排练现场的画面。如果不用解说词,则显得有些凌乱和没头绪,所以我加上一些解说来表明小马唱歌并不是天赋而是勤奋。后组画面表明小马在春节晚会的排练情况等。这样一来,便有机地连在了一起,使观众了解这些画面的意图,不会让观众感觉到莫名其妙。

3。调动想象和联想。有的画面具有双重作用,即开拓思维与限制展开想象。解说词可以克服画面语言对思维不利的一面,通过对画面审视,以画面为基础,可以广泛而自由地想象和联想,从而拓展画面时空与画面信息。如在本片最后一段,小马走在街头的人群中,解说词的解说表明了小马作为一个业余歌手对自己以后道路的一个期望。使全片有了一个主题上的升华和展望,有种展望未来的渲染。

人物专题节目真实生动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在屏幕上展现出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他们不同的行为思想,内心世界,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映照出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在平凡中见伟大。讴歌凡人,已经成为人物片的一个主流。我在制作这期节目的时候紧紧地遵照着本栏目的宗旨“讲述百姓故事,感悟平凡人的人生”来策划和记录拍摄。通过制作这一期的节目,使得我对人物专题节目有了一些如上的实践和理论间结合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许多的不足。比如人物的访问较多,记录人物平时的细节有些少。这些都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要说明的是,《歌手小马》在播出时本来是17分钟的节目,后来为符合作品要求,我在不改变总体框架和内容的情况下,剪切成了10分钟。

参考文献: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 ISBN 7-309-03116-4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第229页

高鑫 周文 《电视专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 7-5043-3095-7 第192页

第8篇:广播电视专题节目

* * * * 广播电视专题节目 王星

第一章

电视专题节目概述

电视专题节目介绍 第一节

• • •

* * * * * *

电视专题节目的概念

电视专题片的界定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节目的分类

一 电视专题节目的 概念

定义: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 特点:

电视化

选题专

主题深

* 1979年,美国四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电视专题,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题思想。

* * 电视化

电视专题节目在创作的期间要符合电视艺术规律。电视专题节目是属于电视媒体的一种节目形态,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电视专题节目将现实中的人、事、物以及作者的寄托和感受通过电视视听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画面优美、剪辑流畅就称为衡量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要标准。

* * 选题专

专题节目是围绕专门的话题进行取材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要集中内容,反映个性,表现特点。但是选题专不是指专业性强,相反电视专题往往要求拍摄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主题深 **电视专题节目要兼顾电视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广播电视通过信息传播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注意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专题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中反映现实最深刻、主题最鲜明、感染力最强的节目形态,主题思想是电视专题节目的灵魂,所以一定要深入挖掘主题的涵义。

** * * 二

电视专题片的界定

1.定义:电视专题片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一般我们把以某一专门话题为拍摄对象的片子称为电视专题片。

2.历史渊源:与电影的纪录片说法区别 3.电视专题片与电视专题节目

** * * * *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专题节目

1、《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不再使用专题片的名称,而是明确提出:电视专题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一部分,被涵盖于其中的报道类,是报道类节目中的主要形式。

2、报道类(含电视专题)根据其叙述表述方式的差异,可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和讲话型五种。这五种类型基本包括了以前被认为是专题片和电视专题的电视片。至此,关于电视专题和专题片名称的争论便暂告结束。以后,电视专题片的概念逐渐淡出,而包括电视专题在内的电视专题节目的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 三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1 按题材分类:

人文类-----------分为人文历史题材和人文类现实题材。代表作有:《百姓故事》、《龙脊》、《南京大屠杀》

社会报道类------《新闻调查》、《共同关注》

自然环境类------《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望长城》、《动物世界》 * * * * * 三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2按创作手法:

纪实类专题片,又称为纪录片----------《进在北京的家》、《最后的山神》、《幼儿园》等 纪实风格类专题片-------------------------《两个孤儿的故事》、《沙与海》 纯艺术专题片《西藏的诱惑》、《啊,草原》 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分类条目简表 *********

一、 报道类 (含纪录片)

(一)纪实型:

1 新闻性

2. 文献性

3. 文化性

4. 综合性

(二)创意型:

1 抒情性

2. 表现性

3. 哲理性

4. 偷悦性 (三)政论型:

1. 评述性

2. 思辨性

3. 论证性

(四)访谈型:

1. 对话性

2. 专访性

3. 座谈性

(五) 讲话型:

1 报告性

2. 发布性

3. 礼仪性

二、 栏目类 (一) 对象型: * * * * * * * * * * * 1. 军人节目

2. 青少年节目

3. 老年节目

5. 残疾人节目

6. 少数民族节目 7. 港澳台胞节目 (二)公共型:

1 社会节目

2. 经济节目

3. 文化节目

5. 科技节目

6. 卫生节目

(三)服务型:

1. 公益性

(1) 天气预报

(2) 股市行情

(3) 寻人启事

(4)广而告之

(5) 节目预报

2. 指导性

(1) 示范节目

(2) 时令节目

三、非栏目类 (一)特别节目型 (二)系列节目型 (三)连续节目型 (四)竞赛型

1. 益智性 2. 娱乐性 3. 技能性

*****第二节 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历程

*

按照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各个时期的创作特点,我们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报道阶段: 1958—1966年

二、颂扬阶段: 1966—1978年

三、觉醒阶段: 1978—1989年

四、纪实阶段: 1989年至今

*

一、报道阶段: 1958—1966年 * *

* (一)中国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

从中国第一部电视专题节目诞生,到1966年“文革”开始,为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第一阶段。

诞生于1958年10月1日,是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片长20分钟,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的无声电视作品,由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记者、编辑集体创作。 (二):创作特点:

1、这时期的电视专题节目主要是报道型,以介绍先进典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领导人出访等重要活动和重要节日为主要任务;

2、选题内容和风格形式不够丰富;

3、创作者的工作作风极为认真负责。

*• • 这一阶段优秀电视专题节目突出特点:

*

1、以工农业生产成就和工农业战线新闻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题材相同或相近;

2、以颂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基本主题;

3、作品的拍摄内容和人物形象比较深入、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

(二)创作特点:

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文学本子,比较唯美和接近于古典主义的方式记录完整影像。

“主题先行”,即先有主题,甚至先写好解说脚本,再按照主体需要拍摄。

*

(四)纪实阶段:1989年至今

(一)代表节目:

1989年开拍,1991年播出的《望长城》是中国电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望长城》的重要意义:

1、《望长城》的创作人员用类似于集体兵谏的方式,以一种不计后果的精神确立了全新的拍摄理念,就是纪实美学原则的确立(纪实性拍摄、访谈、现场录音、长镜头等一套新的记录方法)。

2、自《望长城》开始,一种新的影像纪存形式逐渐兴起,即为纪实风格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二)创作手法:

1.节目内容上——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关注大众的生活变化。

2.形式转变——突破“画面+解说”的方式,以“长镜头+同期声”为主要创作手段。 3.作者专题大量出现。 3.作者电视专题大量出现

许多优秀的电视专题令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如四川电视台王海兵的《藏北人家》、中央电视台孙曾田的《最后的山神》、陈晓卿的《龙脊》、宁夏电视台康健宁的《阴阳》、青海台刘郎的《西藏的诱惑》、湖北电视台张以庆的《舟舟的世界》《英与白》等等,这些电视专题充满着个人化创作的色彩,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而且有些大胆地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味和个性化思考,有些还蕴涵画面、音乐以及构思的唯美主义倾向。(这类以获奖纪录片为代表,属于精英文化纪录片);

*** * * 第三章 电视专题节目的定位

一、栏目对象的定位

定位是指从为数众多的商品概念之中,发现或形成有竞争力、差别化的商品特质及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营销广告创意,一定伴随着一个明确而精当的定位。

栏目的定位,首先是对该栏目的受众对象明确定位,这是一个栏目成败的关键之一。 所谓受众定位,就是确定栏目的目标受众这是立足于媒介市场的分析面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所做出的决策。

湖南长沙电视台的女性频道.在竟争激烈的湖南电视媒介中能脱颖而出,就在于它的受众定位比较明确:完全关注世纪女性的世纪生存,致力于探索21 世纪如何做女人。因此,频道的栏目设置都以女性为取舍标准,真正为女性代言。同时,也考虑到关注女性生存与命运酌男性,争取所办节目“女人爱看,男人想看’。 **** *

二、栏目的内容定位

* *

栏目的内容定位,主要指栏目的宗旨、性质、文化品位、地方特色等,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而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栏目的宗旨,是一个栏目的“主心骨”,是栏目的“魂”,它大致规范了栏目的表现范畴,同时也是形成一个栏目特色的重要标志。

三.栏目的形式定位

当媒介的内容范畴确定之后.必须迚一步考虑的是栏目的表现形式问题。新闻媒介,无论是报纸版面。还是广播电视栏目。都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媒介的吸引力。根本在于内容,但形式因素也不可忽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强化和美化内容。 以《同一首歌》为例:

包装上:引迚了符合国际一流演唱会制作水准的舞美、灯光、音响,井采用全新的编曲、伴舞和舞台服装。

一个贯穿整场歌会的主题,比如“走迚东方好莱坞”、“走迚硅谷”、“激情奥运·动感房山”等。 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 *

互动-台上台下达成一片,使节目具有现场感,气氛活跃

  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栏目化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 第三节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形式

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栏目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

 英国学者曼切尔认为,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于意料的事件或情况;

 美国学者阿维因则认为,新闻就是同读者常态的、司空见惯的观念相差悬殊的一种事件报道;

 日本的小野秀欧认为,新闻是根据自己的视角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的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来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内的东西;

 苏联学者科尔尼洛夫则认为,新闻是值得社会重视的新的事实。

 我国的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导论》中把新闻定义归纳为: 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 特点:

 首先,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在报道中,要求我们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做真实的陈述,对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包括人物、动作等内容,特别是一些细节的陈述都必须准确无误。

 其次,新鲜性是新闻本质特征。就是相对于受众来说,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如果新闻过了时效,其作为新闻的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了。

 1.定义:所谓电视新闻栏目化,是指把电视新闻节目分成多个专栏的编排方式和播出方式,并在电视媒体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现象和过程。确立栏目化意识,即强调栏目的类型化,个性化在新闻栏目策划制作中的思维指向作用。

电视新闻栏目化

 个性化表现:

 内容选择上的独到之处;  主持人的播报风格;

 演播室的设置及整个节目的包装。  2.特点:

 (1)告别电视新闻的无序时代,走向规范化

电视节目由过去松散拼凑、大杂烩式的粗放型向追求传播效果最优化的集约型样式的合理转变,是电视节目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 (2)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多种需求,走向风格化 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绝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一种积极的、有选择的接受。不同观众对相同信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反应;而同一信息因为不同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传媒人,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的角度,从“人”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

 《环球视线》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新闻事件,或动态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咨询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 《环球视线》,是央视新闻频道目前唯一一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这档为时30分钟的节目,与新闻频道改版后的风格非常统一,使用了关键词、短标题、3D动画等制作方式。资深国际新闻主播水均益凭借多年的战地采访、国际新闻采访报道经验与国际问题专家一起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挖掘新闻背后的问题,力求将其打造成一档高品质、立体式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

(3)优化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走向系统化

 对一个电视台来说,新闻传播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仅仅是动态消息的汇集,难以满足观众的求深心里,于是深度报道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缺憾的一种弥补。

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

一、电视新闻特点:

 电视新闻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现场性。电视画面有一种“正在”发生着的现在时的展示,使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无论是现场直播的新闻,还是录像新闻,活生生的画面总是有极大的魔力,吸引着观众,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由于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制作的速度大大提高,不仅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做好要播报的新闻,还可以连线直播现场,随时播报最新发生的新闻。

 电视新闻兼具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特点。人的动作、姿势、运动、眼神的接触,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穿着、色彩、时间、空间环境等都是传播中通过电视才能传播的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观众理解与分析新闻现象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媒介无法代替的。

 二

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 

(一)题材元素  1.事实信息

扩大事实信息来源、增加事实信息容量、

畅通事实信息渠道、解读事实信息内涵

 2.丰富的情感信息

注意挖掘报道题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报道题材本身往往既有事实信息,也有情感信息。电视记者要善于及时反映报道题材本身具有的大量事实信息,也要擅长准确传播报道提来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信息。 石家庄电视台影视频道被停播30天

本报讯(记者许青红)9月16日,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对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违规问题的通报》,决定自9月17日零时至10月17日零时,暂停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30天。

通报指出,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未经总局批准,擅自将影视频道更名为“第三频道”,并变更频道标识和节目设置范围。该频道于今年年初开办一档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状态的《情感密码》栏目,委托河北九天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并已陆续播出数十期节目。6月29日,该栏目播出的《我给儿子当孙子》节目,雇人表演了一个“不孝”儿子对父亲出言不逊、百般欺辱的故事,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误导了广大受众,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形象。

为严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纪律,广电总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对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给予暂停播出30日的严肃处理,并责成河北省广电局依法吊销河北九天传媒有限公司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二)叙事元素

 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

 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

 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

 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三)视听元素  1.视觉元素

 A 画面,主要功能包括再现、实证、表意。

 B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  C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  2.听觉元素

 1.音响在新闻节目中的作用:作为新闻报道的补充信息出现; 

2、同期声:新闻拍摄过程中同步采录的人物的声音。

3、解说:依附于新闻画面的画外语言。由记者、主持人、播音员等讲播,传达的是一种经过新闻报道者整理、思考后的间接信息;

4、音乐:主要功能有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拓展时空。

第三节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形态

一、从节目分析角度入手,以栏目的结构为标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集纳型 

(二) 杂志型 

(三) 专题型 

(四) 谈话型 

(一)

集纳型

 1.定义:指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汇编单位和划分形式。这种栏目一般是动态消息的组合,能够最简明,最快捷地告诉观众最新的新闻事件,像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现在播报》,《国际时讯》,凤凰台的《凤凰早班车》,以及各地方台的早晚新闻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 2.以播出时段为依据的分类  (1)早间新闻

全球最早的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西尔维斯特·韦沃《今天》(Today,1952)。

 2007年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将在每天早上6:00推出一档150分钟的综合性节目《朝 (2)午间新闻

一般指中午11::30分到2:00这一时间段播放的新闻。午间新闻的主要收视对象包括家闻天下》。《朝闻天下》一改以往早间节目仅仅梳理前日新闻的理念,第一时间关注当天焦点事件,提示当天生活服务。

庭主妇,故应明显增加生活服务内容。拥有现场直播众多的有利因素,因此能充分发挥现场直播的真实生动感和强大的新闻冲击力。

 比较著名的午间新闻有:  香港翡翠台——午间新闻

 一般新闻约十分钟,包括港闻、内地时事、国际时事、软性新闻、体育、午间财经(只限港股开市日,约三分钟),报告股市状况、货币兑换价;天气,包括温度、湿度等;香港空气污染指数及紫外线指数另外,新闻播放完毕后,会即时转播《瞬间看地球》。

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一档新闻栏目,创办于1995年4月,于每天中午12点准时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击播出。其特点是时效性、高关注度和喜闻乐见,因其新颖、灵活的新闻报道直播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厚爱,随即成为中央电视台十大栏目之一。

 (3)傍晚新闻

18:00—19:30时段为傍晚新闻,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统一的“联播新闻”模式。  (4)晚间新闻

 即21:00以后的新闻栏目,内容大多选择观众感兴趣或与观众生活具有贴近性的社会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强化观众本位思想,更多考虑“观众要不要看、想不想看这样的新闻”。

 比较著名的晚间新闻:  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

 丰富信息量,特色鲜明,风格清新。集可视性、贴近性和权威性的新闻品牌栏目。  叙事风格:大多采用或娓娓道来、或设置悬念的讲故事方式。

 深度报道应成为晚间新闻报道的重点,它采用多种体裁,通过一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来满足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求知、求新、求深的欲望。

 杂志型节目(The Magazine Format)的概念最早是由NBC前任副总裁西尔维斯特·韦沃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而且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杂志型新闻栏目《今天》(Today,1952-)。从此,杂志型节目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象CBS的《60分钟》、NBC的《日界线》、ABC的《20/20》

(二) 杂志型

    我国第一个新闻杂志栏目是上海电视台1987年7月开办的《新闻透视》。此种电视节目信息量更大,节目形式也灵活多样。信息含量大,节目形式更灵活多样,最明显的特征是板块化的节目形态。 杂志型节目特点 : A.内容的广博性 B.形式上的灵动性 C.功能的协同性   (三) 专题型

 专题型新闻栏目是相对于杂志型新闻栏目而言的,是指每期内容只有单一专题报道的新闻栏目。由于这种类型栏目着重于事实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因此深度报道就成为主要特征。  专题型新闻栏目在选题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重大性、社会性 、故事性、人性化

 专题型新闻栏目必须更加注重对事件叙述和理念表达的技巧把握。

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

 从1996年到至今,《新闻调查》经历了从多样化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当时分管《新闻调查》的央视新闻评论 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 部副主任袁正明提出 “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

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 (四) 谈话型

 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主持人、嘉宾、观众展开的即兴、平等的交流。

 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了一档由主持人和嘉宾、观众相互讨论的节目《东方直播室》,但却未引起观众的注意,直到1996年《实话实说》的开播,谈话型节目开始风靡一时,一直到现在很多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仍是他的借鉴和模仿。

二、如果从制作的角度来解读电视新闻,按制作方式和节目形式的不同又可以把新闻分为以下五种:

(一)电视口播新闻与字幕新闻 

(二)电视简明新闻 

(三)电视深度报道 

(四)电视新闻评论 

(五)电视现场报道 

(一)电视口播新闻与字幕新闻

 电视口播新闻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

 字幕新闻:在不影响其他节目播放的同时及时报道新闻节目样式,以字幕的形式播报新闻,这就是字幕新闻。

(二)电视简明新闻

 电视简明新闻,也成为电视新闻短片,是以新闻事件现场活动为主,配以画外音或播音员及记者讲解的一种电视新闻样式,如CCTV1的《午间新闻》,CCTV4的《新闻60分》,内容涉及国家领导人的各种外事活动,股票行情、自然灾害等新闻报道。

(三)电视深度报道

 1.定义:电视深度报道是凭借声音、图像、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想象等作有背景、有介绍、有分析、有解释、有归纳、有预测的报道和点评。电视深度报道具有题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电视深度报道模式,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2. 特点:深度报道的特征

A.思辨色彩。是深度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深度报道必须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表现本质,提供给观众可以思考、受到启迪的东西。

 B. 深度报道的第二个特怔是报道的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面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是错综复杂。

 3.分类

 (1)连续报道  (2)系列报道

 

    (1)连续报道

 A.定义:连续报道是指统一主题,同一新闻事件作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主要是从新闻事件的纵向入手,深入挖掘,展示新闻的来龙去脉。 B.连续报道特点: 时效性 连续性 完整性 递进性    密集性 朱知性 客观性

 (2)系列报道

 A定义:系列报道主要从新闻事实的横向上拓展广度,揭开新闻发生的环境,因果等因素,解密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

B.系列报道特点:

 针对性  导向性  密集性  完整性  显著性  递进性

 CNTV消息:配合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新闻频道多时段近期推出系列报道《文化新气象》。系列报道结合各地“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行、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由点及面反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同时,报道强调以生动的表达反映多题材内容。记者通过走访多家书店,分析文学艺术作品“贴近民众生活”的内容特点;走进云南山区少数民族乡镇,报道当地乡镇文化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质的实例。

 电视新闻评论

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台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公众普遍观众的现象和问题表明立场、观点、态度的节目形态。一般来说,新闻评论节目可分为:评论、编后语、观众论坛、新闻述评等。

 电视现场报道

 电视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通过摄像机的拍摄,直接进入画面,面对观众直接进入新闻事实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新闻报道的直接特点是,新闻记者出于事物发现现场,带领观众一起去寻找、发现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介绍式评说的方式,大大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是关注犹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

• • 第三章 电视谈话节目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策划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一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二

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一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兴起阶段:

作品: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在每天晚上 7:00¡ª7:30播出了一档由主持人和嘉宾、观众相互讨论的节目《东方直播室》。

特点:电视台还没有上卫星,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这些谈话类节目最终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

(二)发展阶段

作品:199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完全模仿国外“Talk Show¡±½ÚÄ¿ÐÎʽµÄ½ÚÄ¿《实话实说》。

特点:这一时期,电视谈话节目的内容还相对比较单一,形式也大同小异,缺乏明显的个性,节目之间模仿的痕迹比较严重。

(三)创新阶段

作品:2000年《财智时代》开播,把话题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转向经济领域,大大拓展谈话节目的话题,是一个不起眼的里程碑。

特点:话题、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节目数量也大大增加。 二

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广义定义:是指所有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形式,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

狭义定义:电视谈话节目是指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个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从内涵来说:它的传播内容是以¡°人际口语传播活动¡±为主,而这种¡°口语传播活动的即兴的,双向的 • • • • • • • • • • • • • • • 从形式上说:电视谈话节目大多在演播室里,以主持人与嘉宾、观众面对面地交谈为模式。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一 按照谈话题材划分:

1.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

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谈话嘉宾多为此类问题的相关专家、学者,在交谈的过程中,逐渐廓清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背景以及社会的影响和事态发展的趋势预测。

相对于新闻深度报道或新闻评论节目来说,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的观点弹性更大,往往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和相互激发,舆论的表达形式也相对随意,口语化的交谈使节目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和语言状态。 2.社会话题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大多不以时效性见长的事件、问题作为话题,而是以社会普遍存在的或特殊的现象为切入点,谈话嘉宾和观众进行群言式的讨论。嘉宾大多从民间出来,具有某一群体的代表性或者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类节目同样很重视现场观众的话语空间,重视民间智慧的力量。舆论的丰富多样是其最大的特点,整个谈话现场就是一个小社会,融入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3.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引入了娱乐和追星的元素,节目主题不以重大社会事件为主题,而是从娱乐、游戏等形式入手。

谈话现场形式自由、轻松,经常穿插演艺节目形式,谈话氛围更加感性、煽情;节目中¡°秀¡±的因素更加突出。 4.生活情感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往往选择更加感性的话题,以人生、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话题为主,不是以娱乐调侃的方式去处理,而是以一种相对严肃的口吻去谈论。 节目给观众提供一种情感释放的空间,充当着心理治疗的功能。

(二)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 • • • • • • 1. 辩论式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是选择不同观点、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在谈话现场辩论,自然形成不同的谈话立场和观点的交锋。观点或对立或大相径庭,观点的交锋推动着谈话现场,节目的卖点不在于最后的结论以及辩论双方孰对孰错,而是在辩论过程中交谈双方有个性的观点和语言的展示,以及在辩论过程中对讨论的事件背景的不断充实和延展。

一虎一席谈将萃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请来当事人、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发表意见或精辟见解。节目以讨论形式进行,实话实说,直话直说,敞开言路,言者无罪。

节目邀请观众列席现场,积极发表意见,参与一场思想对垒。无论是社会权贵,或是平民百姓,皆可各抒己见。 2.群言讨论式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形式不追求对立观点的交锋,而是以一种相对随意、漫谈式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虚拟的¡°聊天¡±过程。¡°聊天¡±的场合倒并不局限于演播室而是辐射到屏幕前的观众。观众以心理参与的方式进入聊天的虚拟场景中。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出品的谈话类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但却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达至融汇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辩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看似“平衡一下”的“滑头话”,其实是窦文涛引导嘉宾发表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惹笑。

• • • • • 3.个案类叙述式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不是从一个宏观的社会话题或社会现象出发去探讨其社会意义、形成舆论,而是以个案人物的经历入手,探讨人物的生命成长过程、在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过程以及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经历、经验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

这些个案人物或者是名人,如政治名人、影视明星,或者是人生轨迹非常有特点的普通人物。

(三)、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在这些节目里,现场观众不是纯粹的看客,也不仅仅是烘托谈话气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提供观点和舆论。观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话的氛围、舆论参与的纵深度、决定着现场的¡°场¡±态。很多精彩的对话、观点的碰撞,往往是现场的观众积极参与的结果。

• • • • • • • • • •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这类节目更注重嘉宾的权威性和谈话风格,以提供资讯和观点为主,展现嘉宾的个人风格。 第三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策划

一、选题

二、主持人

三、嘉宾

一、选题 1.选题符合定位 2.选题要有“卖点” 3.选题具有可操作性 4.高质量和新创意的选题 1.选题符合定位 •

(1)确定栏目的基本功能

(2)栏目的受众群定位

2.选题要有“卖点”

卖点之一 :以明星与名人为主角

• • •

卖点之二: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10年过去了,美国民众对恐怖袭击的担忧逐步缓解了,但近一半美国人认为,和过去十年发生的任何事件相比,目前的经济衰退给许多家庭造成的影响更为持久。

46%的受访者认为,在过去十年中,经济衰退对自身的影响最大,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12月仅为39%。有20%的人选择了9¡¤11事件,另有11%的人认为联邦预算赤字对个人的影响大。

《对话¡ª¡ª打造质量强国》

2011年,质量安全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焦点。质量引发的安全问题令全社会担忧,瘦身• • 钢筋、地沟油做菜、轮胎爆胎、电梯骤停、家具产地造假等新闻标题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几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为什么如此之多的质量问题会在今年集中爆发?谁来保护我们的公共安全?

• • • 卖点之三: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3.选题具有可操作性

节目制作者要考虑到选题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要考虑选题是否可行。

电视节目制作的完整过程:确定节目选题¡ª¡ª制作节目¡ª¡ª播出节目¡ª¡ª了解观人的反馈¡ª¡ª确定新的节目选题, 4.高质量和新创意的选题

围绕某个主题推出一系列选题,这就是谈话节目选题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 建立专门的策划团队

《新闻会客厅》制片人包军昊

谈话节目的瓶颈在策划环节,谈话节目的龙头是选题,策划是谈话节目生命力的源泉。可是量的压力影响策划的质量, 当制片人之后播出量的压力一直是最头疼的,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经常面临的痛苦是量做到了,回过头来质量很难保证。今天晚上的客人是谁要拉客进来,稍微一放松就面临着无菜可做的局面,中国的谈话节目可能是“伪谈话”,主持人问的问题常常不是一个真实、有效、老百姓能够听得进去的问题。 • • • • • • • • • • 我认为“伪谈话”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一个认识或者是意识的问题。比如对待新闻的立场要客观、中立,不要太“贴金”,不要把进了会客厅的新闻人物都当成是正面人物,不要把他们都当成劳模来进行采访,这都是根子里的意识问题。 对话团队篇 核心词:“诉苦”

原《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

想把《实话实说》做好不容易,一个谈话节目不仅要找适合的主持,一个主持还要找适合的栏目。 以前《实话实说》的策划,都是大腕级的社会学者和教育学者。他们希望在节目表面的娱乐色彩后面能讲出一些大的道理。这对我来讲非常累,我要把这些专家学者给我的思想先消化掉,然后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个“翻译”过程非常非常累。

我每准备一期节目平均都是半个月以上。《实话实说》做到后来就成了我的压力,为了让节目尽善尽美,原来和我在一起的同事让我整得个个都像神经病似的,都没有工作快感了。后来做新的节目也许感觉不同,但为了筹备一个话题仍然要耗费很大的精神,谈话节目匹配好的智囊团非常重要,但非常难。

• • • • • • • • • • • • •

二、 主持人 1.亲和力

2.¡°Ëµ¡±Óë¡°Ìý¡±µÄÄÜÁ¦ 3.主持人的语言技巧 1.亲和力

(1)在对待嘉宾与观众时要具有正确的心态

所谓主持人应有的正确心态,是指主持人能以乎等的态度对待嘉宾与观众,能给予别人应有的尊重。

(2) 主持人的亲和力来自内心的真诚与热情

主持人真诚而热情地对待嘉宾、观众,能够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高,让嘉宾、观众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同时也让他们感到主持人对自己的讲述抱有强烈的兴趣。 2.¡°说¡±与¡°听¡±的能力

谈话节目是对谈话的展示,而谈话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作为谈话的参与者,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 3.主持人的语言技巧

(1)主持人的反应要敏捷,头脑要机智灵活 (2)主持人语言幽默

谈话节目要想吸引观众,有两个要素:其一,谈话的内容是人们关心的;其二,语言交流是有趣的。 《面对面》

如《面对面》中的关于非典的一期采访:

主持人(王志):我们眼里看到一个很镇定的一个市长,一个很坚定的市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 • • • • • • • • • • • • • • • • • • • 王岐山:这个病,传染病它有一个规律吧,是吧,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刚才说了,谁去预测这个数字,在当前这个条件下,谁都近乎于是一种赌博,是危险的。但是说实在的,我们也在分析,并不是完全没底数的。 主持人:什么底数? 王岐山:就是说增长总有一个头,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要逐渐回落的,我相信我们这些措施,这些人为的工作,都不是白费的。 主持人:预期是多少? 王岐山:我现在不想说,做这种赌博式的预期回答,不想回答,因为什么,确实我不想预期,现在向市民作这种预期,是要严肃而负责任的,我没有相当把握的时候,我不会讲这种话。

(《面对面》〃《王岐山:军中无戏言》) 李小双:对。事实上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赛嘛,成功和失败都会出现。当时国内对我的反映挺大的。还有一个我一直表示不满的就是有一个电视台的解说员,说李小双昨天在奥运会体操比赛中出现了一个低级错误,我对这句话一直不满,因为他是一个解说员,他不能伤害运动员的自尊心。

主持人(崔永元):他用“低级”这个词伤了你的自尊心? 李小双:对,伤我很重,我可以这么说。就拿你来讲,你现在走路,突然摔倒在地上,怎么回事,你难道低级得连走路都不会了吗?(笑声)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词义。

主持人:我们主持人也是同时面对很多的赛场,这种即兴的解说,可能有时候也会犯低级的错误。

(笑声)(《实话实说》〃《走近体育明星》)

三、嘉宾 1.嘉宾的数量 2.嘉宾的搭配

3.对嘉宾进行的特殊搭配 1.嘉宾的数量 • • • • • • 一般来说,嘉宾的数量在1到3个之间比较合适。 2.嘉宾的搭配

从嘉宾的性格,性别等方面入手,活跃谈话气氛,使谈话节目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开展讨论。

3.对嘉宾进行的特殊设计 为嘉宾设计角色

设计触动嘉宾谈话的兴奋点

 第四章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

 第一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界定与分类  第二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发展  第三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创作  第一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界定 

一、界定

 1.定义:电视文艺专题是指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艺术创作,以反映文化艺术信息、活动、人物,分析评介展示文艺作品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专题节目。

 2.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属性:

 (1)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思维电视化、立体化  (2)电视文艺专题节目自身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  二 、分类

(一)写实类电视文艺专题

(二)介绍赏析类电视文艺专题 

(三) 创意类电视文艺专题 

(一) 写实类电视文艺专题

 写实类电视文艺专题,指的是用电视记录的手段对文化艺术生活和现象进行真实报道及反映的电视文艺专题节目。

 1.报道类文艺专题  (1)

报道类文艺专题以报道文化艺术界的创作、演出和活动等为主要内容。这类专题富有新闻的纪实性,有相对的时效性。

 (2)特征:

 《幕后》的任务是密切跟踪文艺中心的重大晚会,重大活动,在重要的节庆日里从电视文艺的角度配合宣传,畅响主旋律,既有文化新闻的特点,又有专题片的艺术深度。另外,《幕后》栏目还会以独特的视角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各栏目,带观众去看镜头外的精彩故事。

 特征:

 (1)报道类文艺专题节目通常具有新闻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  (2)真实性是这类节目的本质特征。

 (3)报道类节目通常是对某一主题的深入报道与阐释,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

(4)这类节目通常采用直接取材的方法获取客体对象的图像声音素材,具有明显的现场气氛和真实效果。  2.访谈类文艺专题

这类节目不以文艺的本体为反映的对象,而是以评价、介绍文艺现象为主、它的界定必须是对有关的文艺活动进行访谈,而不包括与文艺无关的内容。

 访谈类文艺专题节目的内容紧密围绕文化艺术展开,节目构成的形式.除了以访谈为主体,还兼容了纪录片、新闻节目、演出实况等节目样式,节目制作手段也日新月异。

 《文化访谈录》以“文化”为主线,栏目请文化届知名人士对某一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访谈节目。《文化月谈》采用崭新的节目形态,主持人、嘉宾汇聚一堂,由主持人引领话题,节目现场充分运用多媒体设施,对话题内容依次展开,层层剥笋,最后让观众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最具价值的“嘉宾组群”是栏目的一大看点。

3、人物类文艺专题

 在人物类文艺专题创作中,既要准确鲜明地体现人物的个性特色,又要生功形象地友现和人物紧密相连的艺术门类的特点。

 原则 :定位人物、以事为衬、以艺托人、突出精神

 定位人物:人物类文艺专题以表现人物为核心:展现人物艺术创作成就、透视人物内心情感、表现人物鲜明性格。通常纳入人物类文艺专题的对象都是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人物,应当注意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

 《大家》是目前央视容量最大人物访谈节目之一,采访主要对象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大家》不仅是大师们讲述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更是他们播撒智慧的讲坛。 中央电视台《人物》

以独特视角,新颖理念,关注现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关注富于奇思异想,敢于超越常规,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 

(二)

介绍赏析类电视文艺专题

 1.定义:介绍赏析类文艺专题主要是从介绍、分析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角度进行制作的文艺专 2.分类

 (1)知识介绍类文艺专题

 知识介绍类文艺专题,就是利用电视声画语言对文化艺术的某一方面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解读和传播。

 首先,要注意视听形象的转化与运用。

 其次,应当注意的是,人获取知识、获得知识一个本质手段就是逻辑知识的过程。

 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无疑就是乐器中的皇后。小提琴结构看似简单,但 有人说,小提琴是人类用手工制作的唯一完美的物品,它可以发出十分人性化的声音,它的琴弦可以像人的声带一样震动,而它的音箱则类似人的胸腔、头腔和鼻腔,与琴弦的振动产生共鸣,宛如一个完美的扩音器。 题。通过介绍使观众增长知识,向观众介绍文艺方面鲜为人知的知识和有独特艺术品格的剧种以及优秀的文艺作品。因此,这类专题文艺范围比较广泛,是文艺专题的主体形式。

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鲜活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征服了全世界。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曾这样描述:“如果说上帝是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人是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小提琴,因为小提琴就是一位美丽的女神”。

 (2)作品介绍类文艺专题

作品介绍类文艺专题就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文艺作品进行较为全面而集中介绍的专题节目。

 (3)赏析类电视专题文艺

赏析类电视专题文艺和作品介绍类电视文艺专题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介绍,更深入作品内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使观众对作品的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 《风华国乐》日播版是一个以民族器乐欣赏为主要内容,介绍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民族音乐艺术家魅力的舞台,通过《佳曲有约》、《聆听天籁》、《我们拥有》三个版块有机的把民族音乐欣赏和突出文化品位的专题片巧妙的串联在一起,让它成了介绍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杰出艺术家魅力的舞台。

(三)

创意类电视文艺专题

 创意型的专题节目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的电视节目。它注重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蕴含深邃的哲理意念,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 创意类电视文艺专题之“美”、“情”、“理”  第二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发展 

一、中国电视文艺专题的发端(1958—1977年) 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开播的节目构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三足鼎立”的雏形。

 1966- 1976年是中国电视的停滞期,此时的电视节目主要采取转播舞台演出实况的方式。 

二、中国电视文艺专题的文体自觉(1978-1985)

 1.标志着电视文艺专题文体自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当时称为“电视音乐片”的出现。  2.电视文艺专题文体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文艺栏目的出现和繁荣。 

三、中国电视文艺专题的多元探索(1986-1995年)  1电视文艺专题在“电视音乐片”上继续前行并取得较大成绩。

 2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不断从传统文艺样式中吸取营养,用电视手段进行再创作,极大地拓展了电视文艺专题的表现空间。

 3电视文艺专题创作中,人物专题片成为一个亮点。

 4电视文艺专题栏目的出现,标志着电视文艺专题的成熟。 

四、中国电视文艺专题新的发展(1995年至今)  1.电视文艺专题栏目不断发展,品种繁多齐全。  2.选题的系列化日益明显。

 3.文化性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成为创作热点。  4.艺术手法表现进一步丰富。  闹一个八十一回的惊天动地;  猜一个无从揭晓的扑朔迷离;  演一个千古称颂的齐天大圣;  观一个神出鬼没的浪漫谲异。  第三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创作 

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制作流程

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创作的注意事项

一、电视文艺专题的一般制作流程:

1.深入生活,了解文化艺术生活实际,了解观众需求,积累素材,初步形成选题方向。 2.根据初步选题,对初步选题涉及内容和对象进行初步采访,以确定选题。 3.选题申报和论证。

4.选题通过后,写出初步创意脚本方案和拍摄计划草案。 5.与拍摄对象协商拍摄计划,最后确定拍摄计划。 6.拍摄准备工作。

7.进入实际采访与拍摄。

8.拍摄素材的整理,相关音影资料的准备。 9.进行后期编辑和解说词的写作。 10.节目初审与修改。 11.节目终审与合成入库。

12.节目质量与传播效果评估。 13.建立节目资料档案。

二、注意事项:

1、选题符合栏目定位

2、充分考虑可利用的编创条件

 外部条件主要有:该题材的报道为有关法律和政策所允许、为社会道德观念及文化环境所允许等。

 内部条件主要有:媒介具备采集该选题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具备必要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水平等。电视文艺专题选题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这些实现传播的条件,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 中国文艺

 中国动画精品赏析

让您回到孩提时代畅想成年童话,体味着孙悟空的智慧、哪吒的勇敢、三个和尚的哲理,让往昔的稚气给您欢娱。(2005年7月18日播出)  ·中国经典舞廊

介绍中国近期舞蹈的成就,您会感到惊奇和惊喜,因为中国的舞者对心灵的诠释是那样的细腻和别致。(2005年7月19日播出)  ·当代中国爱情MTV集锦及歌手感言

您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的流行音乐现状。(2005年7月20日播出)  ·中国魔术伉俪的成长故事及作品赏析

让您从中体会中国魔术的神奇魅力。(2005年7月21日播出)  ·2005年CCTV第五届中国小品大赛赏析

让您了解中国戏剧小品的创作水平、导演水平及表演水平。(2005年7月22日播出)  《雨中西递》获得广电总局“金帆奖”专题类一等奖的作品  电视文艺专题

实训

 观看电视文艺专题片《中华百年建筑经典》,通过分析了解其结构、主题、风格等创作手段。

 案例分析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 思考:

 1.根据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结构特征思考本片的结构及作用。

 2.通过观摩分析本片的主题,要求从定位、题旨、题材、表现方面入手。  3.通过观摩分析本片的风格,可以从语言、画面、音乐等方面进行研究。  主题

 定位

百位建筑大师解读百座经典建筑

百集电视专题记录百年历史风云

 题旨

以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为背景,以百座经典建筑为主线,凸显民族文化进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 题材

选取一百年来一百座(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空间、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材料的代表性建筑,以其诞生的社会背景、设计特色、建设过程、历史事件、影响得失等为主要内容。

 表现

以建筑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为标准,从科学、美学、建筑学、民俗学、人文学、城市学、园林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角度,揭示出入选建筑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突出表现其经典所在。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建筑语言与电视语言有机结合。

 风格

 片别

大型纪实性文艺专题系列片。

 结构

断代体多集系列叙述与散点纪录性体例。叙述写实与抒情写意、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交错互动。

 特征

全新的视角、思辨的语言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构成全片视觉冲击的主要风格特征。

 语言

建筑的专业表述、历史的事件表现、文化的深度表达,构成本片独特的思辨性文体。文字简约准确、文辞生动生情、文章深入浅出、文风大气平实。

 画面

构图、影调、色彩、角度和特技的精美构成与独具神韵的随心纪实,将建筑的造型、立面、结构、空间、尺度、材料、功能和具有人文价值充满魅力的建筑师风采,是本片个性化的视觉构成。

 音乐

片首曲、主旋律、时代背景音乐、片尾曲。

本片跨度百年时空、纵横广阔地域、建筑千差万别,全片主旋律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旋律大气磅礴、凝重抒情。

对主旋律加以配器变化、演奏变化,变奏出多种情绪音乐,适用于各集不同的题材特征和文化情绪。

 完整统一

结构完整指的是电视文艺专题作品全面地反映生活事实,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我们在结构安排上,必须力争将电视文艺专题所反映和表现的事实表达完整。

严谨均衡

 结构严谨,包括各部分内容划分合理,布局安排恰当,条理清楚,注重内在联系的外部形式,使全篇首尾相应、浑然一体、环环相扣、互相呼应。

 结构均衡,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艺术手段为作品服务,充分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功能,实现作品的最佳表达和传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考量:

1.围绕主题精选素材,合理均衡使用,突出重点、兴趣点、情绪点;

2.内容时间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既要符合内容的传递,也要考虑观众收视心理;

3.各种手法的均衡使用。  作用:

 1.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

 2.有利于事实内在关系的揭示。  3.有利于作品艺术效果的实现。  4.有利于受众的接受。 

新颖合理

评判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艺术形式的独创性、新颖性、陌生性、实验性、先锋性等。结构作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的结构要注意富有变化。

• • • •

第一节

电视专题的特殊语态

第五章

解说词

第二节

电视解说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电视解说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电视专题的特殊语态 • • • • • • • • • • • • • • • • •

一、 画面语言的局限

1.画面对于过去、未来情况的呈现局限 2.画面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局限 二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1)尽量用画面叙事,用画面讲故事

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

画面:

舟舟在武汉乐团排练场

舟舟用书拍打钢琴凳上的灰尘

解说词:

十几年了,一早上舟舟又来上班。尽管他不是乐团的在编人员,但这时候却又是他固定的作为。这是多少年约定俗成的结果,并且神圣不可更改。

《望长城》导演刘效礼

先写本子,后拍片子,似乎成了这些年来中国电视创作的固定模式,《望长城》在筹备阶段走的也是这条路。1989年下半年由五位军队作家撰写的脚本大体完成,乍看很精彩,可一到现场采访,却发现大部分内容已事过境迁.根本拍不到。脚本所提供的大小片结合的板块式结构,就纪录片来说,固然新鲜,但小片内容单一,很碎,大片则容易落入以往中国电视专题创作的说教式的窠臼,很难突破。 第二节

电视解说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 、电视解说的写作要点

二 、电视解说的艺术要求和特殊的语言处理方法

三、电视解说的注意事项 一 、电视解说的写作要点 第一,必须要讲的话。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讲令人信服的话。 第三,讲令人感兴趣的话。 第四,讲令人赞叹的话。

二 、电视解说的艺术要求和特殊的语言处理方法 1.为“看”而写,声画配合 2.为“听”而写,琅琅上口 3.豹头凤尾、合理安排 4.语言特点

1.为“看”而写,声画配合

第一、 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 2.为“听”而写,琅琅上口

词汇的明暗、软硬的区别,响亮与沉郁的区别 语句中急促与舒缓、豪放与委婉、明快与抑郁的区别 色彩的浓淡,感情的深浅,褒贬的强弱 •

语句在修辞手法上运用对偶、排比、重叠、反复、顶真、双关、谐音等形式构成不同的听觉感受

画面:牧童赶着水牛,踏碎水田上的薄冰,慢慢犁

耕土地。

解说词:春天,在江南的田野上,移动着她的脚步。

——《早春》

3.豹头凤尾、合理安排 开好头

(1)选择整个节日的切入角度

(2)确定整个节日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 • • • • • • • • • • • •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或强烈的冲击 结好尾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 括和,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感想

(4)对于多集系列节日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 4.语言特点

(1)解说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 (2)提高解说语言的机智、幽默程度 (3)解说语言分寸感的准确把握 (4)简洁凝练的表述技巧

上海究竟新盖了多少高楼、新增了多少电梯?记者问了许多人,都说不清楚。不过,上海电视台的一则消息很有趣味:建于30年代的24层的国际饭店作为上海最高建筑独领风骚50年,而现在,却只能排在900名后!

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多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多黑能和野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多黑能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多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选自东乡族民间故事《米拉多黑》

• • • • • •

三、电视解说的注意事项 1.画面长度与解说字数的关系 解说词在形式方面的要求:

(1)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的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 (2)解说的句式必须使用短句 画面:

人们在骑车,人们推着自行车跑步,年轻人不扶车把,飞快地骑车

解说词:

骑车是锻炼

不骑车也是锻炼

千万不能这样炼 有人说竹有一种君子之风, 有人说竹有一种志士之性。

而井冈的翠竹,又增添了战士之情。 它使井冈长绿,它使井冈青~

——《这山、这水、这森林》

• • • 2.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解说词中的数字如果量比较小,数量单位观众比较熟悉,或者大家一听就明白的,可以直接使用。

如果数字的量比较大,数量单位比较陌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的数字,必须作出形象化的处理。

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高达多米,在主峰的北边,有一个湖叫纳木湖,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湖高达米,面积约多平方米公里,当年到达的蒙古骑兵称它为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

——选自《藏北人家》

田家镇是个石头镇,据勘测,石头蕴藏着的量足有亿吨,全镇人均近两万吨,如果将这些石头垒米高米深宽的石岸,足足可以绕地球圈!

• • • • • • • • • 3.谨慎使用简称

(1)约定俗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2)简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界限 (3)简称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

(4)在企业或地区的简称后面加“人”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慎重 (5)简称不能生硬套搬。

(6)使用简称要注意对象、场合。 第三节 电视解说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一、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诣示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二、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三、调动观众的想像和联想

四、连按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一、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诣示关系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二、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由表面走向深入,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

三、调动观众的想像和联想

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起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力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四、连按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解说要正确判断镜头切换的内在依据,并运用恰当的语言点明转场关系。 解说词 实训

观看电视纪录片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了解并学习解说词的

写作及特点等内容。

案例分析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思考题:

1.通过观摩,讨论关于解说词的作用是什么?

2.通过观摩,讨论关于本纪录片的解说词特点是什么?

3.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解说词如何结构布局的?

背景介绍:

艾萨克·斯特恩 Isaac Stern •

美籍俄罗斯小提琴家。1920年7月21日出生在苏联的克列缅涅茨(现属乌克兰)194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大获成功,被评价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之一”。2001年9月22日,斯特恩逝世于纽约。

斯特恩曾两次访华,1979年6月第一次访问中国,他带来的摄制组将此次访问摄成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向世界展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的活力和中国年轻音乐家的才华,获得1981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和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特别奖。1999年第二次访华,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以79岁高龄与李德伦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

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此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 最佳纪录片奖。

• • 解说词:

IS的同期声:我热烈的期盼这次旅行。我们不但是在这演奏音乐。还要和这儿的人民进行交往。而音乐就是我们交流的桥梁。

解说词:1976年六月Isaac Stern一家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在外交部长的邀请下。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还有对西方音乐的浓厚兴趣。

• 要了解一个国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同行进行交流。他们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了解很有限。他们不习惯用激情还有丰富的色彩去演奏。只要对他们稍加指点,他们就能领会贯通。

这些年轻人的专注,都体现出一种组织性。和他们从小接受的训练。如果能把把他们那高强度的训练与纪律性,运用要工作中来或者是运用到音乐教育中来的话。

每次你拿起乐器,你当做是一种表白。他表达你所信仰的东西。音乐有很多含义,没有音乐我们没法生存。 • •

第9篇:高考励志专题节目稿件

【高考励志专题】

(自由发挥,问大家好,今天是几月几号,我是主播**,我是主播**)

【音乐开头】

A:高考就要紧邻了,为了高考,我们历炼、准备了整整12年。12个春秋,我们吃苦流汗、起早贪黑,备尝求学的艰辛,为的是高考战场上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夺取桂冠!

B:“江水无情日夜流,几多百日转瞬逝,莫待老时徒伤悲,恨白了少年头”!高考是一场特殊的成人仪式,经历这场考试,同学们不仅在年龄上意味着步入成人的行列,而且整个身心也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高考是对人生的激励,对待高考的态度正是你对待人生态度的反映,经历高考却没有为之全力拼搏过的人生是缺憾的。高考划出一条线,这边是懵懂的孩子,那边是成熟的青年,高考更是一道分水岭,两侧分明是不同的人生。

A: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可能会因为高考的临近而焦虑,上课走神,听不进去课,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对付“上课走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的神尽情地走,看它能走到哪,等它走的累了或无路可走的时候,你就可以好好地听讲了”。

B: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也很有道理。高考承载着孩子和家长么们太多的期望和梦想,所以考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很正常。适度的紧张和焦虑会调动考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但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则会影响考生的复习和考试,需要有效消除。高考来临,想要轻装上阵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生和家长都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做好心理准备。

A:面对高考,我们思想上要重视,要有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但心理上却要沉着冷静,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美国著名的钢索杂技演员瓦伦达说过:“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步,不管得失。”只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就是胜利。

B:嗯,没错。还要合理地安排用脑时间。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劳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形成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一张一弛”是古人总结的经验,必要的休息和娱乐是需要的。如果每天只有学习一项内容,生活的其他内容全部都没有,恐怕大脑就会罢工了。

A:是的。①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②每天要保证七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③连续学习40分钟应进行15分钟左右的休息,见缝插针去户外做一些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等;④学习时间比较长时,应该安排两门课程,最好是文理科间插复习或者两种方式、阅读和解题间插学习。 B: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自己说“我行”、“我正期待着„„”、“比上次情况好多了”“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一定会成功”,经过这样的自言自语式的心理暗示,我们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乐观,思维、行动的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A: 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要同时学习让自己开心的方法。比如每天微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对着别人,对着世界。情绪低落时,昂首挺胸,加快走路步伐;握拳为自己加油,听昂扬向上的音乐,这些方法都可以让自己精神饱满,充满斗志;郁闷时,到旷野之中大喊几声,读书时,大声朗读,还可以让胸中积虑顿时随风而散。 【音乐过渡】

B: 高考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让人神经紧张的事,但是乐观的人总能从中找到乐趣。我们最近从网上找到几个八卦高考的帖子,摘录几段与同学们分说说,让大家娱乐一下。

A: 关于高考那天穿什么?网游给出最八卦的吃、穿指南:考试那两天让孩子穿耐克——写出的答案都是“对号”,包括衣服、书包和鞋,千万别穿X步什么的!还有个牌子也被同学们和家长视为大忌,那就是Kappa,因为中文俗称叫“背靠背!”如果三个字中间略加停顿,那念起来似乎不是一般的倒霉呢——“背!kao 背!

B:说到这儿,我还想到一个牌子也同学们和家长视为大忌,那就是特步,因为特步的牌子是一个类似“错号”的图案。所以在高考那天,同学们基本上都不会穿特步。

A: 不知道今年高考的同学们知不知道,今年是一个很特别的一年,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

B: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新经济政策实行90年,抗战爆发80年,朝鲜战争60年,中国重返联合国40年,经济特区设立30年,冷战结束20年,中国加入WTO10周年。

A:今年真的是很特别的一年啊,所以今年高考的同学们也是很幸运的哦!

【音乐过渡】

B:音乐回来,我们接着来说说高考期间的饮食。

A:我们有些同学喜欢早餐一杯牛奶加一个鸡蛋,这样营养是不全面的,早餐除了牛奶、鸡蛋,一定要有粮食、蔬菜类食品,里面存在必须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还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 B: 高考期间天气炎热,注意食品卫生的同时,可食用一些凉性、消暑的食物,例如苦瓜、冬瓜、黄瓜等瓜类食物,绿豆汤、酸梅汤等. A: 夏季人的食欲差,可利用水果调节食欲,水果里的果酸、芳香族的营养物质可促进食欲。常见水果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注意不要吃热带水果,例如榴莲。 B:高考期间不要暴饮暴食。饮食过量,血液会守多地集中在胃肠等消化器官,脑所需要的营养及氧报供 给不足,使人感到头昏、乏力和困倦。

【音乐过渡】

A:同学们,高三鏖战终有日,六月鲜花为我开;人生难得几回搏,吾辈今朝数风流!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B: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愿同学们在奋进中播种希望,在自信中展望未来,在拼搏中转折人生,在努力中走向成功!祝同学们在高考的战场上旗开得胜,梦想成真!

A:播音员**和播音员**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学校食堂员工守则下一篇:村卫生所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