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

2023-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式转变。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运行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对信息化运行维护资金安排带来了压力。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势在必行,也是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为例,分析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特点,明确后评价研究路线,同时基于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实际特点,系统地提出三层阶梯型信息化项目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后评价提供支撑。

[关键词] 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法

0 引 言

“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为行业用户开展业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项目具有投资规模高、周期跨度长、经济社会效益不够明显等特点,更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定期对重点信息化项目开展后评价工作,对于指导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避待建项目的实施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定义为: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基于行业制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将项目实际运行效果与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价项目的使用效果、创造的效益、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后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一个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结果,对后续建设项目提供指导建议,为交通运输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拟建项目、调整在建项目、改善已建项目提供依据。建立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是保证交通运输重大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1 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后评价研究

目前国外常用的评价模型[1-2]有三种:COBIT框架、 FEA(联邦企业架构)绩效参考模型、 基于EAF(企业架构框架)的评价体系。COBIT[3]是1996年由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开发的开放性绩效管理框架。該框架从计划组织、获取实施、交付支持、监督监控4个层面对IT进行考核,共包含34个控制目标及318个子目标,可以实现对IT全过程考核。

2002年美国政府开发了联邦企业架构,该架构由五大类参考模型构成,包括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组件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其中,绩效参考模型是评价电子信息化项目绩效的标准。印度政府开发制定电子政务评估框架,该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政务项目设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打分确定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引导项目预算的拨付。

1.2 国内相关后评价研究

1.2.1 杭州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浙江大学、国际善治、中国法治研究院于2012年12月16日推出我国首个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杭州市电子政务发展指数。该评估体系从基础保障、组织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提出相应指标系统,能够量化考核杭州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1.2.2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国家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对电子政务项目建成后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1.2.3 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绩效评价

北京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绩效评价[4]开始相对较早,主要包括项目效益后评价、项目管理后评价。项目效益后评价以项目运行后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项目前期工作中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比对,评价其偏差情况及原因。项目管理后评价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国内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于近几年陆续开始真正实施应用。关于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省份采用个别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初步评估。综上所述,国内目前针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体系,还未形成面向交通行业管理、交通企业运营、面向交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侧重交通信息化内在使用价值的全过程绩效评价技术体系和操作指南,目前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

2 后评价思路与流程

2.1 后评价思路

本项目采用系统分析与专家咨询及现场调研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国内外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搜集资料,拓宽视野,从如何推动和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问题以及项目的特有特征,同时,重视从行业外的经验借鉴以及从用户需求角度对信息化项目建设以及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应用方案。本研究以四川省交通运行信息化项目为例,紧紧把握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需求特征、组织体系和实施条件,坚持需求与效益结合的发展理论,以实现行业发展绩效为目标,以关注用户服务体验为导向,注重对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社会经济效益、可持续性的合理评估,强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项目后评估,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效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风险,推进行业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

2.2 后评价流程

交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工作需遵循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根据四川省交通运输组织管理架构,确定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2.2.1 交通运输厅信息化部门确定后评价对象

由于四川交通信息化项目繁多,信息化类别存在差异,因此后评价之前要针对具体评价目的确定评价范畴,明确评价重点。

2.2.2 后评价对象信息收集

项目单位根据下发项目后评价内容,准备项目后评价所需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验收材料等。同时,根据后评价内容进行项目自评。

2.2.3 交通运输信息化部门组织建立评审专家组

由交通运输信息化部门牵头组织成立评审专家组,负责评阅评审,监督评价进程,验收评价成果。

2.2.4 现场评审

专家组现场审阅后评价对象的相关资料及自评报告,听取后评价工作组汇报,以提问形式了解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依据对项目运行成果的认识和后评价指标进行现场评审。

2.2.5 形成后评价报告

经质询、讨论,完成项目后评价,形成后评价报告。

3 后评价体系建立

基于项目后评价研究思路,以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项目为例,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包括后评价指标体系、后评价模型两部分。

3.1 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目前国内外对于交通信息化项目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或标准,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和四川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现状,提出三层信息化项目指标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信息化后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一级指标为应用效果评价、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和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3.1.1 应用效果评价

通过对一段时期内系统运行的关键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结合用户访谈及现场调查等方式,从应用贡献度、系统使用效能、数据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1)应用贡献度评价:评价交通信息化项目对业务協同水平、业务效率、辅助决策、业务流程、服务水平的改善程度。

业务协同水平改善度: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内部业务协同和协同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省厅级业务部门之间、省市县交通管理部门之间、与其他工程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协同机制实现程度。

辅助决策贡献度: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提升各层决策科学性、准确性方面信息支持的目标实现程度。

业务效率贡献度: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对业务效率提高的目标实现程度。

业务流程优化贡献度:反映信息系统应用对业务流程及业务功能的改善程度。包括冗余流程的删除和精简等。

(2)使用效能评价:评价交通信息系统建成后的实际使用效能。包括系统使用频率、目标可用性评价、目标响应性、目标可扩展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稳定性、完整性、系统可操作性、用户满意度等。

系统使用频率:考察系统日常使用比例的情况。

目标可用性:反映系统在运转中可用性程度。

目标响应性:反映系统在运转中响应程度,比如响应时间。

目标可扩展性:反映信息系统的模块和应用技术接口的可发展空间、各功能模块可扩展和新增功能模块的程度。

目标安全性:系统运行中是否出现病毒侵害、盗取数据等系统安全性问题。

目标稳定性:反映系统在运转中保持稳定状态的性能。包括软件故障失效频度、系统容错性、可恢复性等。

完整性:实际上线运行的系统数量、数据库数量是否符合项目立项要求。

系统可操作性:信息系统使用的方便程度、操作过程的简单性。

用户满意度:系统运行后,用户期望值与用户体验的匹配程度。

(3)数据管控评价:评价交通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发布数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规范性、共享性等指标。

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采集数据值与实际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采集数据的完整性:采集数据量、数据类别的完整性。

数据更新及时性:数据可以及时更新的程度。

采集数据规范性:采集的数据格式和表示方法是否符合统一规范标准。

数据共享水平:评价工程项目确定的范围内信息开放与共享水平的实现程度。包括数据共享开放内容、交换频率的实现程度。

数据交换实现程度:反映数据交换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行业内数据交换机制、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换机制实现程度。

信息发布及时性:信息系统需发布的交通信息的及时性。

信息发布覆盖率:外场终端接收信息、发布信息的程度。

3.1.2 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经济社会效益评价主要考察信息化项目运行后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包括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两个方面。

(1)经济效益:是指从项目投入产出比来看交通信息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信息系统应用产生的直接收入效益。包括系统应用的交通收费利润增长、库存占用资金的降低,以及人均信息化效益等。

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交通系统运转过程中某些对财务指标产生影响的要素起到的促进作用。如资金运转效率、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交通硬件设施损耗降低等。

(2)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从社会整体来看交通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效益。

社会服务效益:反映信息系统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效益。包括交通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使地区用户出行方式、出现行为的改变。

公共治理效益:该指标是评价项目实施对加强行业监管、提高行业业务效率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否带来的交通污染减少、环境改善等作用。

3.1.3 系统可持续性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主要从项目内外部两个角度来评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战略价值评价和运行保障评价。

(1)战略价值评价:该指标评价信息化项目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贡献与推动能力,主要包括项目推广价值评价和项目创新发展能力评价。

项目推广价值:项目是否具有行业推广价值。

项目创新发展能力:有利于系统内核信息技术和应用软件后续开发的能力。

(2)运行保障评价:该指标评价从内部因素角度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配置、运维机制、资金保障、培训机制等方面。

組织管理:是否设立信息化机构,职能是否健全。

人员配置:配置人员数量、角色与系统运行的匹配程度。

运维机制:是否建立运维考核管理办法。

资金保障:近三年运维资金执行情况,包括资金使用情况、运维效果等。

培训机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次数、培训效果等。

上述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可基于评价结论对标评价标准,确定各定性指标分值;定量指标可通过计算公式对标评价标准,确定各定量指标分值。本项目各级指标满分设为200分,现场专家根据评价对象材料及自评估报告,给出相应分值。

3.2 后评价模型建立

基于项目后评价指标,确定项目后评价模型实现对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后评价。

后评价指标权重:根据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特点,构建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基于专家咨询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根据四川省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现状和特点,本研究将四川交通信息化项目分成业务支撑类系统、数据资源类系统和公共服务类系统三大类,针对不同类型应用系统需分配不同指标权重。

分类评价及综合评价:二级指标评价

式中:Xj2——第j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分值;

Xji3——第j个二级指标的第i个要素的评价分值;

n——第j个二级指标包含的三级指标要素个数。

若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内容仅包括三级指标中的部分项目时,则该项工程二级指标得分为:

X2=〔∑三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总分-∑缺项部分总分)〕×(∑二级指标总分)

总体评价得分:X=∑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

根据综合评分计算方法,可得到交通信息化项目后评价的最终得分。

4 结 语

本研究提出交通信息化后评价总体思路,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因素和瓶颈,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框架示意图,根据实际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并且深入研究,形成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评分结果,旨在清晰反映各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的建设和使用效率,且能够合理安排运维资金,对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洋.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2]连炜玮.烟草数据中心项目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

[3]Koen Brand,Harry Boonen.IT Governance:A Pocket Guide Based on COBIT[M].Van Haren Publishing,2004.

[4]郭爱思.北京市交通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作者:何东航 李翠翠 李卫 顾明臣

第2篇:信息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行业的影响探究

摘要: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基础行业,其技术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综合实力的发展速度,而未来,工业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融合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行业的影响和现存问题入手,对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交通运输;行业影响

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是对人类生活的一次颠覆,各类涉及到信息科学的新技术开始渗透到人类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中去,而交通运输作为人类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而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水平,也对交通运输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信息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行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行业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其庞大的运输网络成为我国促进产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面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快捷的步伐,市场和社会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加大,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已经显然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硬性需求,而信息科学技术的出现及其实力的迅速壮大让交通运输管理迈入了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1.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了“智慧交通”的发展

“智慧交通”是继“智慧城市”之后的又一新名词,其主要意义在于利用前沿的科学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自动识别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等)的应用,彻底改善交通运输繁杂麻烦的传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智慧交通”旨在将静态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道路以及动态的人的行为进行有机结合并管控,从而形成一个能够实时反映各项数据、道路情况等的管理系统,利用信息网络加快数字化信息的传递速度,有效避免道路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让交通运输管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社会化和智能化。

1.2信息科学技术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提高等因素让人口都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的交通拥挤现象已经不是新闻。虽然各地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进行改善交通硬件设施条件,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解决,原因就在于没有将信息技术合理化地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中。而正是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深入运用,让整个交通运输枢纽的各项数据反馈速度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运输能力的显著提升,极大地缓解了运输压力。并通过分析和调动多层次资源运用情况,对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项资源进行了平衡,避免了资源过剩和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阻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壁垒。

除以上两点显著优势以外,信息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也有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管理网络建设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时间内适应信息科学技术管理模式无法实现,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无论是前期建设还是后期运行维修都对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2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中应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开发之后都需要用实践去检验其有效性,而在应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才能找出新技术的短板以及解决方法。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中的应用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信息化意识的薄弱

受传统管理办法和思想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或机构仍然将工作重心放在建设道路桥梁上,造成管理“量”的不断攀升,而没有实现管理“质”的升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交通运输的管理并不是在道路桥梁建设完毕之后进行管理,一些管理设施设备,尤其是建立在信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管理设施设备必须与道路桥梁一同进行铺设,但大多数企业和机构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再者,在后期的管理人员中,对于选拔和培训环节不够重视,导致这些人员的素质水平达不到新技术的要求,造成了资源浪费或不必要的失误操作形成损失。

2.2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实际上依然是由于信息意识薄弱,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进程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在进行调拨资金时,道路桥梁等基础建設占大头,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资金则非常有限,导致一些设备和技术没有办法设计或购置安装,其管理系统的关键和附加功能也就无法实现。此外,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以及企业中所存在的资金滥用等现象也成为了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困难的重要因素。

2.3人员良莠不齐,缺乏信息技术考核制度

一些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或机构虽然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安装与应用,却没有对负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一方面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较为稀缺,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在原有员工中选取一部分进行调岗和培训,而技术型员工也有可能没有及时进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基于行业壁垒,企业人事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没有建立起与信息管理技术和系统应用相关的考核机制,导致企业技术型人才良莠不齐,缺乏过硬技术的同时,也没有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其进行要求和监督。

3加强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行业应用的措施

虽然在部分交通运输的企业和机构中已经逐渐将信息科学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但其应用的效果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人们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逐步提升以意味着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进程必须要加快步伐,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和困难,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转变管理理念,强化“信息化”意识

所有措施和手段实施的前提是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正所谓“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引导,后期的行动决策也将走向错误的方向。而交通运输的管理也是同理,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信息化”的管理意识,由上至下灌输加强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必要性,才能带动全员实现“辞旧迎新”。

3.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技术功能的实现是以设施设备完善为背景的,交通运输管理要顺利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就必须完善基础信息设备的建设,也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企业和相关机构仅依靠政府投资这一条融资渠道来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发动民间资本的力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讓政府扶持、企业自投、民间投资、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成为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有利途径。

3.3引进前沿先进技术提升核心管理水平

在观念和资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利用当下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如AR、Vtk等建立全方位的交通运输行业各项信息的集成与反馈,实现人机双向实时交流与反馈而并非只是单纯地获取实地和后台信息之后再对该信息资料进行后期处理。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根据现有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以适应我国行业现状与特点。

3.4建立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相关企业和机构仅从现有的人才市场选取技术人才是不足以支撑交通运输管理未来发展的速率的,更要选拔高技术能力、高人文素养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份子,用对企业的忠诚去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要实现用“管理”去“管理”,除将焦点放在技术投入上外,也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管理团队,层层把控,严格把关,提升管理质量。

结语:

交通运输管理并不是交通运输企业或者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涉及到社会民众,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行业的效率和管理质量,也是在为社会谋福利,因此,社会各界都应当予以积极支持,保证交通运输管理行业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进程的顺利开展,让高效管理的交通运输为我们生活、工作提供更多地便利条件。

作者:李小芳

第3篇:进一步加强交通行业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四化建设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对交通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四方面的影响,论述了进一步加强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细化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际做法。

【关键词】交通行业信息化;交通四化建设

0.引言

信息化技术作为新时代的工具,无处不在的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极大的推动交通行业四化的建设。

在近仅十几年的时间里,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交流和生活的效率和节奏。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各个机构,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提升效率俨然已经成为了适应时代的一个要求。我认为,当前交通行业推进四化建设也应当最大程度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并注重把信息化融入到四化中的各个方面,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人本化。

进一步加强交通行业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四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有助于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

自从山东省交通厅党组作出了在全省交通行业全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的重要决策以来,在全省交通各子行业迅速推开,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各县市地区的交通主管部门仍然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比如行政许可不严谨,各类档案内容不全面,执法文书不规范等;交通行业中的经营业户也往往存在着不了解开业条件和办理条件,不知道办理行政许可流程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不知道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源通常包含有难以获取到指导性材料和台账、执法文书、档案等相应模板这个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迫切地需要各交通管理部门重视对各自的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材料,提供各类文书、台账、档案的标准或模板,提供规范的管理和经营方法,提供行业标准和行业四化文件。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相关联以方便阅读和检索,提供下载链接,方便这些内容被转载和传播。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助于通过解决各级管理部门和行业获取资料难的问题,从而推进交通四化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信息化有助于推进集约化

将信息技术广泛深入的运用到交通行业中,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减少错误率,还有助于集约化的行政监督管理。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效率远远地高于传统方式,能够大幅的提升了交通行政部门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了实现集约化的难度。

对于各级管理部门和行业需要定期报备的资料,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对外服务器,利用互联网实现自动化接收各级部门和行业报备的信息,然后利用计算机自动判断是否有逻辑错误,自动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实现自动化信息报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数据库全省共享等,起到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的效果。

3.信息化有助于推進人本化

推进人本化管理就是要使我们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其中,实现人性化和政务透明化则是令群众满意的必备条件。

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完善的自动化对外服务管理系统,提升政务水平,可以实现和推广网上办理行政许可。这不仅给业户朋友带来便捷,还方便了业户朋友督促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许可期限进行办理,同时也方便我们的相关管理人员汇总业户提交的申请材料;通过大量采用电视会议或者网络会议的方式不仅方便传递政策和思想,还可以节约时间,减少各部门负责人员出差的频率;通过在各主管部门的网站添加论坛,可以提供部门人员之间、部门人员和业户群众之间、业户群众和业户群众之间交流的平台,方便解决问题和矛盾,达到让我们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由以上三点可见,推进交通信息对推广交通行业的四化管理建设有重大意义。目前,我省交通政务信息化建设也已经有较高水平。在各地区,交通行业部门之间建立了局域网络或者虚拟局域网络,大部分单位拥有各自的网站,基本实现了有关信息网上发布,还有的对外建立了自动化服务和管理系统。但是,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阻碍信息技术在交通行业中的推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足,缺乏信息化人才。在县市级交通管理部门中往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重视,使得各部门匮乏信息技术人才。从而出现了虽然计算机普及率和持有率很高,但是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仍然很低的现象。这导致如档案管理、通知下达、行政处罚文书制作和行业信息汇总等通过简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的工作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耗费人力财力。

(2)交通各行业的开业条件中缺乏对信息技术实力的要求。在交通各行业的开业条件中缺乏对信息技术实力较明确的要求,使得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的信息化设备和人员,阻碍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推广。

(3)信息技术运用中的好的举措和方法并未得到推广。比如网上招商引资,部门之间通过互联网建立虚拟局域网络等。

(4)缺乏全省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和代码,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平台缺乏相互通讯的接口,以及较难实现数据库共享等。

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和财力,但是需要各级部门引起重视和拓宽思路。针对以上制约信息技术在交通行业推广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制定全省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代码、协议和数据交换的格式,各部门间的计算机信息平台采用统一的通讯接口,方便各平台间的互通。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系统,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以实现全省数据库共享。

(2)在交通主管部门内,进一步宣传推广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提高各部门领带对信息化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健全各级部门的负责信息技术管理的科室的人员配置,增加信息化人才数量,方便信息化技术能够顺利推广。

(3)在行政许可的开业条件中,加入对信息化技术利用能力的要求。在许可档案中,对各企业的电子邮箱和网站地址进行备案。这有利于自动化对外服务管理系统的推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四化发展,而且对于加快行政管理科学化步伐,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交通信息化任务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在交通行业的推广,我们的管理水平一定能够迈向新台阶。

作者:姬传东 韩凤娟

第4篇:交通运输行业

11.22

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包括港口航运、机场航空、公路铁路和物流四个方面,A 股交通运输行业一共有85 家上市公司。从三季报的总量数据的角度看,交通运输行业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4.97%;净利润增长-19.23%;毛利率为34.27%,净资产收益率为6.83%,毛利率略低于去年36.02%的毛利水平,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则大幅高于去年-14.09%的水平。

从二级行业角度看,铁路运输和机场板块三季度表现最好,利润增速最快,其后依次是物流、高速公路、港口、航空运输、公交和航运;销售毛利率指标方面,物流和铁路分别提升了3.98 和3.42 个百分点,而其他行业都有不同水平的下降,其中航运的降幅最大,降低了4.93 个百分点。

今天主要讲一下公路运输方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路方面,高速公路由于受制于成长性缺失与政策的风险,板块估值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行业指数跑输市场8.4%。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通行费收入增速放缓。从行业通行费率来看相对比较稳定;但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路网分流效应逐步显现、农产品“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影响,通行费收入增速伴随车流量增速下滑。

2.上市公司主业和辅业扩张尝试突破。如新建或收购路产盈利能力较明显低于公司既有资产,主业扩张中短期难有积极贡献。辅业拓展涉及房地产、工程施工、油品销售等回报稳定项目或参股金融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3.行业政策导向比较中性而且有点偏负面。收费公路清理工作调查摸底阶段基本完成,正进行自查自纠;“低费率/长年限”改革是中长期政策导向,整体影响偏中性。还有就是行业政策中短期对上市公司直接影响小,且股价反应较充分;其潜在的中长期影响是可能无法再期待政策利好。

所以总体来说,公路行业的成长性不足、存在政策风险,投资的话,可以选择一些低估值品种,比如宁沪高速(股息率高)

业绩低于预期:公司2011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5.36亿元,同比增11.0%,其中通行费收入38.56亿元,同比增4.2%;营业利润25.82亿元,同比微增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04亿元,同比降1.4%通行费收入增速趋缓: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94亿元,同比增10.1%,环比微降0.8%。其中通行费收入13.09亿元,同比增1.9%,主要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车型结构变化影响,通行费收入增速持续下滑。配套业务由于受益于油品销量上升及成品油价格上调,收入同比增38.4%达到5.81亿元。

毛利率下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50.9%,同比降6.8%,环比降0.6%。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受路桥养护及人工成本增加影响,通行费业务成本同比增11.5%,高于它的收入增速;(2)利润率较低的配套业务收入占比提高。

辅业方面,地产业务明后年将会贡献业绩:截至目前昆山花桥C4地块预售率约93%,预售金额约3.17亿元,预计将于明年结算确认;苏州庆园项目今年四季度开始预售,预计销售金额可达9亿元,将于后年结算确认。

公路专项清理影响也是比较微弱的:312国道古南收费站自9月20日起调整收费标准,各车型下调幅度约30-75%;由于古南收费站日均收费额不足3万元,占公司通行费业务收入比例仅约0.2%,调整收费的影响很小。

总体来说,由于股息率接近7%、估值低。比较适合中长期投资。

第5篇:关于全市交通运输行业

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质量年”活动

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安全质量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不断强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事故各项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之内。全省高速公路工程和重点水运工程质量鉴定等级合格率100%,优良率达到83%以上;农村公路质量合格率100%。

二、主要任务

(一)交通系统主管部门

1.各县(市)、区交通局本行政区域内2010年“安全质量年”活动进行布置和督查,深化其内容,做好“安全质量年”活动的总结工作。

2.进一步完善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修订规范性文件,增强各类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

3.健全安全质量管理机构,配齐人员,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经费、设备等。

4.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车、船、企业、行业管理机构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安全信息网络连接与安全管理资源共享,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 5.每季一次填写《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汇总表》(同往年),分别于6月23日、9月23日、年终12月10日前总结报局安全处。

(二)公路管理部门

1.按照上海世博会公路安保工作方案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全面检查全市公路、桥梁,重点排查、整治、监管进出上海的主干线公路、通往主要景区公路及相关大型桥梁、长大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二是加大养护投入,实施必要的养护工程,确保公路及其设施良好技术状况,努力创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特别要完善通往上海方向指路标志体系,争取相关工作在2010年4月底完成;四是落实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五是加强“超载、超限”的整治力度,最大限度消除交通事故隐患;六是配合公安等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治安卡点的建设和安检工作;七是深入开展排查调处,妥善处置本行业不安定因素和消除安全隐患,全力维护行业稳定。

2.加快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按照《浙江省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设置技术指南》,加快四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力争实现2个安保目标,即:临水临崖(8米以上)安全设施完善率100%,县乡道四五类病危桥修复100%。对列入省、市两级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整治进行重点督查。

3.认真总结往年公路“三防”工作特点,结合迎国检对公

-2- 路应急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三防”应急预案,做好极端天气及恶劣气候下公路的安全畅通工作。一是继续完善应急抢险体系,健全以养护中心为基础的县级应急保障队伍,做到人员、设备、物资三落实,严格执行值班、信息报送、安全责任三项制度,组织有序,措施有力,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公路通行。二是积极整合资源,统筹布局,加强应急设备物质储备。三是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和管理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对预案有计划地组织演练。

(三)港航管理部门

1.继续推进“三项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1)推进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业规章制度,出台并实施《港口安全检查规则》,制定《港航系统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在规范行业监管行为的同时,进一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企业制度的规定。

(2)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全市港航企业的安全管理资格证培训班,不断提升本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的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提升道德修养及业务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成《港口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港口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港口危险货物

-3- 事故应急预案》、《旅客紧急疏散救援预案等三个子预案》的制定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预案操作手册。同时要督促企业积极开展预案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做好“三防”、冬季防寒潮大风、长假期间等季节性和重点时段的安全工作,减少灾害性天气和突发事件对港航安全生产的影响。

2.突出四个重点,稳定安全形势

(1)严把审批关。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与执法监管职能相对分离。强化港航企业安全准入条件。坚持行政许可集体审议制度,加强现场踏勘、相关论证和安全评估等工作,把好行政许可中的安全条件关,特别是运输管理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水路运输经营管理工作规定》,严把水路运输市场准入关。港政管理要以新修订的《港口经营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全面审核港口经营人的资质条件,把好港口企业的安全准入关。

(2)加强日常监管。对已经做出的许可,尤其要对资质条件的保持情况进行监管;改进水路运政检查形式,借助预警制度强化水路运政检查常态化,从深度和广度上更加有效持久地开展工作,以更好地规范水路经营行为;继续深入实施《宁波港域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经营资质预警管理办法》等日常监管制度,按照《港口安全检查规则》深化日常检查工作,促进港口企业保持经营资质;进一步加强在建水运工程的检查力度,推进水运工程建设,规范水运建设市场。

-4- (3)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坚持专项治理和长效管理相结合,深化隐患治理工作,继续开展余姚江航道综合整治、船舶吨位丈量专项检查、水路运输经营资质预警检查、水路内贸集装箱超载、进港出运集装箱危险货物匿报谎报、水路危险货物专项整治、水运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消防大检查等治理活动,解决突出问题,消除事故隐患。

(4)严把船舶检验质量关。推进船舶质量诚信管理,完善船舶设计单位评估机制,强化船舶建造检验过程控制,引导和推进标准化船型的发展。结合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对现有内河船型进行优选。继续做好船舶吨位丈量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新造船的吨位丈量,杜绝产生新的大船小证现象。

3.抓好三项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宣传力度,提高行业安全意识。组织开展好第九个“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港航行业宣传窗、协会刊物、运输工具及新闻媒体等,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推动安全宣传工作日常化,进一步营造水路交通行业安全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大众对交通行业安全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2)完成有关安全课题研究工作。今年将在现有的安全科技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科技研究,促进安全管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一是完成《港口集装箱堆场安全技术标准》课题研究,统一港口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安全技术标准。二是完成港航安全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能力,规范

-5- 行业安全管理行为。三是完成市直辖及大榭港区的港口危险货物作业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解决由于人少、点多、线长、面广造成的执法难题。

(3)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实施办法(试行)》和《自由裁量执行标准》,逐步实现执法现场检查要求、检查重点、检查内容和处罚标准四统一。

4.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安保工作

根据市交通局和省港航局关于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的部署,强化上海世博会等重要时段的安全监管。通过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安全执法,实施跟踪执法、跟踪监管,增强监管、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明确任务、分解责任,部署各项安保工作。二是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和危化品运输情况及港航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三是在摸底的基础上部署行业专项检查,切实做好重点单位、船舶和重要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重点是强化对水路危险品运输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规范水路运输秩序;强化危货作业、客运、港口保安履约等相关码头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水上旅客和携带物品的安全检查工作。四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全面实施各项安保措施以及协调配合机制,加强现场管理,在世博会开、闭幕式、高峰论坛、中国馆日等关键时期内加强检查,并及时提升港口保安

-6- 等级。

5.注重总结,提升管理水平。今年是为期三年的“安全质量年”活动的最后一年,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全市港航系统开展“安全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确立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开展“回头看”活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要认真总结开展“安全质量年”活动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四)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1.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充分借鉴北京奥运会期间道路运输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工作措施,严格安检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世博会期间的道路运输组织和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源头安全管理。一是要摸清家底,落实责任,掌握动态情况。掌握辖区经营进沪道路运输业务的每个企业、每条班线、每个车站、每辆车辆、每位司乘人员、车辆GPS安装等情况,并登记建档。突发情况时要能及时联络解决。二是加强对客运站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客运站“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安全规定,所有发往上海班线的始发、途中配客客运站要设立专门的危险品查堵岗位,充实、配强安检人员,做到安检人员不脱岗,乘客行李不脱检。

一、二级客运站必须100%使用X射线安检仪检查,二级以下车站要配合公安做好安检工作。客运站的危险物品检查要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对查获的危险品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需

-7- 提交公安部门处理的要由客运站及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三是要管好从业人员,督促运输企业加强对进沪车辆驾驶员、乘务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选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诚信可靠的从业人员承担进沪运输工作。四是要切实加强进沪车辆的管理。要加强对车辆技术状况的维护检测、GPS设备的使用监控,实现GPS信息不间断联网,加强对客货运车辆途中的安全监管。

加强日常安全检查。世博期间要通过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严防出现旅客携带危险品上车,严防不符合技术状况的车辆上路营运,严防危险品运输车辆不按规定线路营运或不按规定装载货物,严防不符合条件的驾驶员赴上海执行运输任务。

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要针对上海世博会期间客流相对集中、客运需求旺盛、时间跨度大、安保要求高等特点,制定上海世博专项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要落实应急所需的人员、物资、车辆、设备、经费等,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及时有效处置,确保上海世博会的安全。

2.严好关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继续严格行业安全准入审核。把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把好企业、车辆、人员的市场准入审核,将企业的经营行为、安全生产状况与经营资质相紧密挂钩,与运力投放、线路调整相挂钩,与企业的发展相挂钩,对疏于管理,发生群死群伤重特大交通事故或是重大服务质量事件的企业、车辆和人员,予以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直至清退出道

-8- 路运输市场。

加强行业安全日常监督管理。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并坚持工作督查、安全考核、企业预警、隐患排查整改等制度,加强安全管理的日常监管和工作督促落实。严格强化在用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管,加快老旧运力的淘汰更新。督促企业规范安全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台帐,落实安全管理人员、设备、经费等保障措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积极推进行业安全科技管理。继续推进“安全六项工程”,大力推进客运车辆“三合一”视频监控系统、客运站驾驶员指纹识别仪,以及GPS、IC卡等科技设备的安装应作,加大GPS终端安装改造、监控平台建设以及安检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安保技术保障水平。此外,继续推进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库建设,实现电子化管理,对安全事故多的企业、车辆、人员实行重点监控。

3.突出重点,提高行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对旅客运输、危化运输及事故多发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确定2010年省级、市级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会同当地交警部门联合加强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指导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整改。对发生安全死亡事故的企业,属地运管部门要上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督促企业认真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强化对违章多、事故多重点驾驶人员的教育监管。要建立完

-9- 善重点驾驶人制度,对发生责任死亡事故或违章多发的驾驶人员,列入重点驾驶人数据库,督促企业将其调整出重点驾驶岗位,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屡教不改的,坚决清退出运输市场。

强化对“世博会”、国庆假期、“三防”等重要时段的安全监管。在此期间,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排查行业安全隐患,及时准确上报安全事故。同时充分依托骨干运输企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实战水平,在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紧急事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4.深化整治,不断加大行业安全执法工作力度。 继续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一是要继续完善“一企一档”基础管理,对列入安全隐患重点排查的企业,各部门要对企业安全人员持证上岗、安全制度建立、安全事故整改等情况作一全面了解,建立完善台帐,并输入安全信息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抓好客运、危险品、集装箱等事故多发的运输企业,定期报送排查整治情况,加快建立企业为主日常自查、行业管理机构定期抽查的安全隐患排查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标准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安全生产年”、“安全质量年”、“安全生产月”活动,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安全专项整治。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加大对站外组客、非法经营等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继续加强对客运站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杜绝危险品进站上车。

-10- 5.深入开展安全管理调查研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扎实推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

(五)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1.制定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操作规程,组织编印《宁波市高速公路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并对工程新规范新标准进行宣讲和培训工作,规范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检查标准,健全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联动机制,加强交通工程特种设备的管理,禁止不合法设备,不合法安装单位进入工地,规范依法登记,有证运行,持证上岗,坚决打击无证安装、改造无证使用特种设备的违法行为。

2.按照省交通质监站文件要求,推广使用《浙江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台帐统一用表》。

3.开展全市在建高速公路和重点水运工程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继续开展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排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建立重大安全隐患数据库,实行挂牌督办和“销号”管理制度。

4.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开展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抓好公路和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典型示范项目,进一步提升全省混凝土工程质量水平。

5.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对交通运输部《关于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08‟

-11- 116号)在新开工项目予以严格贯彻落实。登记落实到分项工程和一线具体的技术管理人员,将质量责任制的登记落实情况作为质量执法大检查的重要内容。

-12-

第6篇: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公约

热爱祖国,献身交通,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安全运输,文明生产,确保畅通,质量第一;艰苦创业,勤俭节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科学管理,行为规范,作风严谨,遵章守纪;优质服务,尊客爱货,方便及时,维护信誉;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平等竞争,民主参与;美化环境,维护秩序,塑造形象,关心集体;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弘扬正气;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秉公执法,不谋私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高素质,自强不息

第7篇: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道德

交通运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动脉,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业道德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在交通运输系统的具体表现。其基本道德要点是:(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繁荣祖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贡献。(2)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负责,切实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可靠。经常检修交通运输工具,使之时刻处于良好状态,决不带故障运行。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要有极端负责的精神。货物要做到文明装卸,不毁坏国家财产。当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不怕流血牺牲。(3)热情为乘客服务,急乘客所急,帮乘客所需;热爱劳动,不怕吃苦,为乘客提供干净、舒适的旅行环境。(4)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利用手中之权谋私,不索贿受贿,不索要用户托运的东西。在运输工具、车辆的调度上,要根据计划,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排,杜绝走后门,坚决纠正交通运输业存在的不正之风。(5)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6)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搞好分工协作,相互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7)欢迎广大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第8篇:交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名单

河南万里运业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374-7388988 传真:0374-7388988

四川省什邡交通运输集团公司

电话:0838-8205819

甘肃东部运输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 0933-8238576联系电话:0933-8227025

浙江华电大件运输有限公司

电话:0571-85839282 135-8884-7021

甘肃兴陇交通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联 系 人: 李敏莉 0931-8509141

山东济菏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24小时值班电话:0531-87367878 87367979

沧州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2156622联系电话:0317-2156600

山东烟台港有限公司

联 系 人:人事处

王树平

话:0535-6742231

电子邮箱:rsc@yantaiport.com.cn 传

真:0535-6742231

安徽省池州杰达集团

公司电话:0566-2023476 公司传真:0566-2022827

厦门盈华运输有限公司

云南路建集团宏程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871-7411334

海口巴士股份有限公司

0898-66568876

深圳市东方嘉盛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广州番禺汽车客运站有限公司

东莞市南城汽车客运站有限公司

府谷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明市金色之旅汽车旅游有限公司

贵州浩大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池州市公共交通集团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总公司

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现代公路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玉溪市康盛物流有限公司

昆明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厦门兆千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哈飞游艇有限责任公司

云阳县万通客运有限公司

长治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长治北收费站

自贡南方凯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长运企业集团

北京市中海润泽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大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杭州华兴交通电子标志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万众科技有限公司

海南耀兴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54、河南信阳市弘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55、江西省洪城一卡通投资有限公司

56、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57、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

58、深圳市顺天旅行网络有限公司

59、四川泸州现代运业集团有限公司

60、福建省三明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61、重庆铁发遂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62、西安远翔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6

3、湖北公路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64、山西并州高速快客集团有限公司

65、广东省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66、常德欣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

7、成都市温江天物运业有限责任公司

68、岳阳市高家庄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69、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70、西安鸿瑞达物流有限公司

7

1、上海巴士五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72、广西新闽航集团有限公司

7

3、山西省晋城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74、四川广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5、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

76、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7

7、云南曲靖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78、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79、深圳市奕钢科技有限公司

80、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81、南青集装箱班轮有限公司

82、中福佳信集团有限公司

8

3、内蒙古新大地建设集团路桥总公司

84、浙江省金华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8

5、南京舒佳捷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86、沈阳高等级公路建设总公司

87、黑龙江省邮政公司

88、杭州中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8

9、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90、陕西省榆林市泉财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91、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管理委员会

92、如皋市诚源港口仓储有限公司

93、天津国腾公路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94、路翔股份有限公司

9

5、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96、北京京远达物流有限公司

97、黑龙江天成运业集团

98、张家口通泰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9、陕西九长建设总公司

100、浙江传化公路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10

1、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10

2、北京九龙祥和客运有限公司

1.2“十一五”中国交通运输企业特别贡献奖——绿色低碳行动非常领导者

1、谭立平

衡阳路源沥青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2、葛黎明

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3、孙庆仁

安徽飞雁快客有限公司总经理

4、张少华

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5、袁建民

中外运长航集团新疆有限公司总经理

6、梁卫国

天津市交通集团董事长

7、陈铭光

广州罗冲围客运站有限公司总经理

8、柳永林

鄂尔多斯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9、李忠阳

河南省洛阳第一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0、叶 坚

广州市白云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黄连钊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国联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2、韩 熠

陕西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经理

13、魏广锡

山东省济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4、丛建波

山东省威海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5、陈亚君

吉林省华一公路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6、张 平

广西桂林骏达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

17、刘永忠

重庆国际集装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8、张国光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雷 军

重庆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明图章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1、裴古安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2、陈凤军

无锡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聂承凯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长

24、张 林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

25、徐 强

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6、彭建国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长

27、聂复生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院长

28、陆 骁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29、苏德清

成都力田交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30、左珍贵

昆明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31、郑忠才

厦门兆千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32、王旭光

六盘水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33、王延虎

盐城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34、林建华

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35、王振宾

郑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36、吕超兵

湖北九阳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总经理

37、郝建平

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

38、洪任初

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39、钟锡常

广东省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客运分公司经理

40、吴德龙

上海龙孚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41、杨军海

上海诚鸿道路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42、李 瑞

深圳市奕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43、柯荣卿

路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3“十一五”中国交通运输企业特别贡献奖——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

1、青岛交运集团温馨巴士有限公司

2、甘肃惠达交运集团

3、山东交通运输学校

4、山东烟台港有限公司

5、湘江航运建设开发公司

6、福建武夷交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7、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浙江通济交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9、福建省汽车运输总公司

10、海口巴士股份有限公司

11、吉林省万隆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2、江西九江长运集团公司

13、邵阳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14、四川省泸州市蓝电运业有限责任公司

15、北京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6、北京市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7、天津港第二港埠有限公司

18、山西省太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19、河北省邢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

20、辽宁省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

21、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22、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

23、上海强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4、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

26、浙江省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27、安徽省安庆恒风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28、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

29、江西省上饶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0、山东省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31、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32、湖北省武黄高速公路经营有限公司

33、湖南省韶山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34、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35、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国联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36、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37、长治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长治北收费站

38、云阳县万通客运有限公司

39、河南信阳市弘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40、乌鲁木齐市道路客货运输服务中心

41、重庆国泰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42、江西昌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43、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44、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45、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46、天津国腾公路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47、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48、甘孜州康定新川藏运业有限责任公司

49、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9篇: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总结

201X年,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战略部署,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作为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积极创新,广泛宣传,大力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试点示范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各层次节能减排政策叠加优势,不断提高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测算,201X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420万吨标准煤,减排917万吨CO2,其中公路运输节能284万吨标准煤,减排616万吨CO2;水路运输节能128万吨标准煤,减排288万吨CO2;港口节能约8万吨标准煤,减排13万吨CO2。与201X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

一、强化政府主导,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部署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组织力度,持续提升管理效能,统筹安排重点工作,坚决落实目标责任,全面部署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先后三次召开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的部内分工方案、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等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重大问题,安排推进201X行业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二是,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将国务院对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明确了部门责任,加大了推进力度。三是,制定了《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印发了《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统筹安排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

按照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积极行动,全员广泛参与,全行业共同推进的有效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

二、突出试点先行,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

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总目标,明确了深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步伐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继续指导天津等第一批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落实试点实施方案,按计划推进试点项目实施,组织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不断积累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践经验。二是,进一步选定北京、昆明、西安、宁波、广州、沈阳、哈尔滨、淮安、烟台、海口、成都、青岛、株洲、蚌埠、十堰、济源等16个城市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完成了实施方案的评审、调整和批复。三是,继续深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取得了“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及低碳政策研究”的初步成果,论证确定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低碳交通城市、低碳港口、低碳港口航道建设、低碳公路建设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完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进一步调整优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重点支持领域,创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管理模式,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研究确定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支持范围和领域,完善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了专项资金绩效调查方案并组织开展了初步调查。二是,组织开展了201X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申请和审核工作,部财务司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对两批280个项目给予“以奖代补”,资金额为42965万元,所形成的年节能量为15.8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料26.2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9万吨。三是,组织开展了“营运船舶和施工船舶节能技术应用”类项目的第三方审核,认定了23家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第三方审核机构。四是,评审并批复实施了南昌市“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项目管理试点和连云港港“低碳港口”主题性项目管理试点。五是,提出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评价指标、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预测及减排政策等3个方面15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201X年对其中9个项目予以了支持。六是,进一步加强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发布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第三方审核机构认定暂行办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区域性、主题性项目实施细则(试行)》、《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

四、深化千企行动,充分发挥交通企业主体作用

两年来,“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在增强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发挥先进企业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示范效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201X年,专项行动得到继续深化:一是,在营运车辆方面:继续严格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联合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在全国道路客运行业共同开展了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活动。二是,在营运船舶方面:发布了《关于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的公告》;发布了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和CO2排放限值标准,要求新建船舶须满足标准要求,并配有能效管理手册;继续推进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内河运输船舶试点;继续推广内河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三是,在公路方面:进一步推进ETC联网工程,截至201X年底,全国已开通ETC省份达24个,建成ETC专用车道3708条,ETC用户460万;部公路局组织开展高速公路运营节能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进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四是,在港口方面:继续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油改电”技术和港口机械节能运行控制技术应用,采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港口组织调度,开展原油码头油气回收试点等。

五、实施政策引导,牢牢把握重点工作关键环节

继续加强政策引导,突出抓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关键环节,着力推进部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继续严格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截至201X年底,部累计发布21批达标车型,发布达标车型近2万个。201X年全国新进入营运市场的达标车辆共276万辆,节约燃油1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4万吨。二是,继续严格实施客运运力调控政策。对于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一律不新增运力。对一类客运班线、与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平行的客运班线,原则上不审批新增运力。对与现有班线重复里程在70%以上的二类以上客运班线,继续严格控制新增班线和运力。开展了道路客运实载率调查与测算技术规范研究,形成了《道路客运实载率调查与测算技术规范》。三是,继续加大公路甩挂运输试点工作推进力度。部道路运输司积极推进运输管理组织化,扩大试点示范。截至201X年底,全国首批实施的26个试点项目、40个甩挂运输场站已经全部动工,通过试点,甩挂运输模式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了15%-20%。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201X年我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二批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共确定69个项目纳入试点,遴选、发布第二批甩挂运输推荐车型,试点效益初步显现。四是,继续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工作,推进普通营运货车和内河船舶能源利用状况远程监测。优化扩充了能耗监测重点企业范围,逐步将36个中心城市的重点公交企业纳入监测范围。组织开展了普通营运货车及长江流域内河船舶能耗统计监测状况调研,组织开发了普通营运货车和内河船舶能耗远程监测设备。五是,继续推进天然气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组织召开了城际客货运输推广天然气汽车试点工作座谈会,批复同意在江苏、山东、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天然气汽车应用试点。六是,深入开展绿色汽车维修工程。部道路运输司大力推广江苏等地绿色汽车维修工作经验,组织开展绿色维修技术体系研究,组织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筹备举办绿色汽车维修工作论坛。七是,在出租汽车行业开展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推动电话预约服务模式。在北京、重庆等15个城市,开展了第一批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系统试点工程,覆盖出租汽车20.5万辆,占全国16.6%。八是,加大对以天然气为动力的船舶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部海事局积极探索LNG作为动力燃料,启动研究项目,扩大研究范围,核准我国第一艘LNG燃料动力船舶——长航凤凰重庆货运公司所属的”长迅3”船舶进行试点运营。九是,加快水运结构调整,部水运局结合“铁水联运”、“船型标准化”、“水运结构调整”等行业专项行动,开展“北江大宗货物低碳运输”、“优化水运用能结构,建设现代绿色物流链”等试点示范项目。

六、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通过典型示范活动,宣传推广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推动交通运输技术性节能减排。一是,发布了“隧道照明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等20个交通运输行业第五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201X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对第五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进行了授牌。二是,组织开展了“十二五”期第二批全国重点推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产品(技术)的推选工作。三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组织推进隧道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指导和监督,推进示范工程稳步实施。

七、开展科技攻关,继续强化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继续加大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针对制约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环节,组织开展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政策研究和技术研发,不断夯实行业节能减排能力基础。一是,继续推进“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部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了“公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研究”等部软科学研究项目,有序推进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二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部科技司组织实施了云南昆龙高速运营节能科技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城市智能交通和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三是,组织开展了201X年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发布工作,部科技司启动实施了“低碳环保技术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推广应用”等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四是,组织开展了“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低碳交通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温室气体(CO2)排放影响、排放峰值与减排目标、路径研究”等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五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发布了《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港口船舶岸基供电系统技术条件》、《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限值及检测方法》等行业标准,开展了《水运工程建设项目节能评价规范》、《集装箱堆场装卸设备供电设施技术规范》等规范的编制工作和《天然气汽车替代燃料量评价方法研究》等标准研究项目。

八、组织专题研究,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工作

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研究,深入分析探讨交通运输行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工作,增加行业话语权,有效维护了行业发展利益和国家气候变化谈判整体利益。一是,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组织有关单位承担“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分课题,探索研究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途径,为国家和行业制定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政府评审工作,对第一工作组报告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部门评审意见。三是,继续组织开展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等研究,结合最新谈判进展和研究结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和谈判对策。四是,组团出席了国际海事组织(IMO)第6

3、64届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参与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向IMO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提交了6份政策和技术提案,五是,组织派员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多哈会议、曼谷会议和波恩会议,积极参与和引导谈判进程。六是,派员参加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部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中德绿色物流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九、重视宣传交流,广泛传播交通运输低碳理念

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宣传交流活动,广泛传播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理念,宣传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为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201X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部机关组织了公共自行车启动仪式、低碳体验日等宣传活动。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围绕节能宣传周主题,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交通报等媒体大力宣传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经验和成效。三是,举办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培训班,深入宣传国家和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四是,举办了“201X中国交通发展论坛”低碳交通分论坛和“201X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交通节能分论坛。五是,出版了《201X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报告》。

十、做好机关节能,切实体现公共机构表率作用

部机关服务中心分解了节能减排指标,注重日常管理,制定和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节能措施,效果比较明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1X年部属各单位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通知》,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加强部属单位公共机构节能监督、指导和能耗数据统计。按季分月统计公示部机关及部属单位的用电、用水量等能耗数据,201X年前三季度,部机关用油量同比下降8.16%,用电量同比下降3.11%,预计顺利完成国管局制定的201X年节能指标。积极与国管局沟通协调,在部分部属单位继续推广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交通运输结构性节能减排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支撑力度还需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还有待健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为此,全行业要继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谋划,重点突破,持续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大力度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实现国家和行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上半年医务科工作总结下一篇: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