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具体做法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思想品德感恩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品德感恩教育论文 篇1:

小议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一、感恩的重要性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冷静和清醒地认识到,在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上,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感恩教育更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承担责任

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四、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

3.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4.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作者:于智华

思想品德感恩教育论文 篇2:

谈初中思想品德中的感恩教育

摘要: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具体做法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品德

“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体悟感动、学会感恩、培养责任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将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对初中生来讲,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第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三、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学生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感恩”的榜样

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2]《现代汉语词典》.

[3]《试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03).梁涛著.

作者:袁晓玲

思想品德感恩教育论文 篇3:

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作者:陈俊

上一篇:个人情况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行政执法工作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