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与国民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随着新型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银行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提高盈利能力,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这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一些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 篇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历程与展望

摘 要: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金融创新范畴从早期的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服务创新,扩展到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和筹资方式创新等新领域。分析表明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常由外部因素所驱动,商业银行主动创新动力不足,金融创新范畴相对集中,金融工具创新较为单一,金融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展望金融创新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提升经营绩效,实现创新驱动提供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1 引言

商业银行利用内部金融资源进行的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筹资方式创新等方面。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早期的金融创新集中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自2005年前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扩展到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筹资方式创新领域。到目前为止,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内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两次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00-2005年前后,随着商业银行体系的完善,中国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逐渐加强;同一时期,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逐步开放了商业银行市场,银行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在竞争和监管的双重外力驱动下,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衍生工具创新不断涌现。第二时期是2011年前后至今,一方面,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金融脱媒趋势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意愿逐年加强;另外一方面,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业外创新的挑战,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创新能力来应对这种竞争态势(周志刚和刘惠好,2014)。

2 金融产品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信贷产品创新、存款产品创新、理财产品创新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公司和个人用户的信贷需求也日趋专业化和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种类单一,功能有限,难以适应信贷需求的增长。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使得信贷用户倾向于选择创新产品最能满足需求的商业银行。这些因素驱使中国商业银行从2000年前后开始加强信贷产品的创新;到2005年前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已经超过了200余种。近年来,信贷产品创新持续保持活跃,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便利性创新产品,如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信用证业务、票据创新业务、账户短期透支、消费信贷创新产品、个人核定额度内自助贷款产品等;二是担保类创新产品,包括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进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业务、流动资产质押贷款和国内保理业务等;三是综合类创新产品,在已有信贷产品基础上配套添加多种金融属性,如信贷——理财、信贷——外币结算和信贷——贸易融资等综合类创新产品。

由于长期受到存款利率管制和相关金融监管,中国商业银行在存款产品的创新上数目较少,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的存款类创新,如可转让提款通知书(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协议账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等,并没有在中国商业银行业出现或大范围內开展。中国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零存整取等存款产品创新,但长期存款利率管制导致的低收益率使得这些有限的创新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极为微小。绝大部分中国商业银行通过投资理财产品的创新、金融增值服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来弥补存款类产品创新的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居民财富增加,投资需求与日俱增;但中国存款利率长期受到管制,名义利率甚至在较长时间内低于通货膨胀率,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高收益率和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中国商业银行迎合这种需求进行了理财产品的创新。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随后外汇理财产品创新出现;但早期的外汇理财产品创新影响并不显著。2004年9月,光大银行推出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2005年2月,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建设银行推出“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理财产品创新迅速得到商业银行用户广泛认可。2006年到2008年,每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都成倍增长;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随后出现爆发性增长,截至2014年5月,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超过5万款,资金总额接近14万亿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的创新过程和与中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创新的早期,理财产品主要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辅助工具,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等高信用级别的债券资产,以缓解当时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经营压力。经过近10年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资品种也更为丰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满足各类用户理财需求,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加速利润增长的最为重要金融创新之一。

3 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服务创新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创新组成部分,往往与金融产品的创新相辅相成,多数成功的金融产品创新往往离不开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持。用户需求、竞争加剧和技术进步推动,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李建英和冯勤,2008)。面临竞争逐渐加剧的行业格局,为了迎合用户对金融服务业务量和服务内容需求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主要围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内容的创新集中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涌现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创新上,包括支付结算、委托代理、担保、金融交易、托管、咨询顾问、保管等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仅仅依靠内容创新还远远不够,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重心从“账户经营”向“客户经营”转变,服务形式创新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以招商银行为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通过服务环境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和服务技能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改进金融服务质量成功获取大量新客户资源。近十年来,服务形式的创新在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展开,行业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改善显著。商业传统金融服务手段对人力资源依赖程度较高,服务手段较为单一,服务效率低下;随着服务内容创新和服务形式创新的展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上述弊端日益突出,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互联网银行、手机银行、营业厅业务自动分类调度系统、自助服务、预约服务、电子银行服务等创新服务手段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金融服务创新的早期,中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主要目的是维护客户关系,弥补存款产品创新的不足,以稳定或者增加存款数额;2000年以后,这类服务创新的目的逐步转变以增加收入、防范风险为导向,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4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出现相对较晚,这一方面与中国金融体系还在发展完善过程之中,现代商业银行成立的历史还不长有关;另一方面,中国的利率和汇率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市场化程度不高,甚至受到较为严厉的直接管制,这制约了利率和汇率相关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2004年,中国先后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施再贷款浮动利率,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2005年3月,中国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完全放开;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速。在汇率市场化方面,2005年中国开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一揽子货币汇率作为参考,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9月,人民币即期汇率浮动幅度增加;2006年1月,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得以引入。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10.92%,位列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同一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无论是商业银行客户还是银行自身对汇率和利率衍生工具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系列利率和汇率衍生工具创新,如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对外币掉期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于2005间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开始涌现。这些创新衍生工具在中国商业银行间发展迅速,例如债券远期交易业务自2005年推出以来,交易笔数与交易量迅速攀升,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6556.4亿元;利率互换交易自诞生以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到2013年末,交易量已達到27278亿元。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不仅为用户和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规避或风险管理工具,还为商业银行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适度创新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

5 筹资方式创新

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资本监管要求日趋严厉,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对外部融资的需求也逐渐迫切,融资方式的创新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外部融资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可转换债券是中国商业银行最早开始使用的再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或股票双重属性,近似等价于普通债权附加认股权证的复合证券,中国大部分主要上市商业银行都先后使用过可转换债券进行再融资。自“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低迷,从2014年开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中国商业首次采用优先股的融资方式金融股权融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债权融资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则在2004-2005年间首次推出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和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等债权类创新融资工具。2015 年,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截至2015 年底,已有61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04 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合计3987 亿元。

6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演变历程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常是由金融脱媒、市场竞争、外部压力、金融监管、经济环境、技术变革等外部因素所驱动,商业银行主动创新动力不足,金融创新范畴相对集中,金融工具创新较为单一,金融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商业银行绩效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随着实体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商业银行也正在经历深远的变革:资产规模增长趋缓,利息净收入占比下降,存贷利差收窄,资产质量下滑,净利润增速开始同步大幅放缓。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金融创新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创新成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改善经营绩效的新引擎。针对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这种发展趋势,本文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6.1 金融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尽管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但对比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创新还处于发展演进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不足,金融产品创新相对单一,商业银行内部尚未普通构建独立的金融创新部门。

6.2 由被动金融创新向主动金融创新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自主性创新有待加强,银行体系内的创新往往是在外部推动下被迫进行。最近五年内,商业银行内的大部分金融创新是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巨头和新金融技术的推动下完成的。我国商业银行业进入门槛仍然偏高,市场竞争相对温和,行业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依旧强大,整体盈利状况良好;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创新动力不足。新常态下,资产规模增长趋缓,利息净收入占比下降,资产质量下滑;一方面,银行业竞争必然逐渐加剧,另外一方面,技术变革会带来外部竞争,商业银行必须由被动金融创新向主动金融创新转变。

6.3 加大金融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效率,实现创新驱动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行业变革,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创新驱动,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的投入力度,构建独立专业的金融创新职能部门,提升金融创新的产出效率。合理适度的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整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创新规划应着眼全局,统一规划,多方协同,甚至可以考虑跨行合作创新,最大程度地提升金融创新的效率,形成行业体系内的协同创新驱动。

6.4 积极开展多维度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以加强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提升整体绩效为立足点,可以探索多维度复合创新模式。从不同的维度,商业银行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产业链金融创新、物流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创新、绿色金融创新和区块链金融创新等创新模式都是未来商业银行可积极开拓的创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志刚,刘惠好.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协同演进及金融中介效率[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16-24.

[2]李建英,冯勤.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8,(6):19-24.

作者:周志刚 雷文平 陈登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 要: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与国民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随着新型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银行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提高盈利能力,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这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并提出相应合理化建议,以此来使我国商业银行能更好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原因是上世纪西方银行因面临长期的高通胀带来的市场利率剧烈波动,使投资具有巨大不稳定性,降低了长期投资的吸引力,使得持有这部分资产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银行为了保留存款而必须支付更多的利息,但面对长期资产业务由于原定契约利率的限制而无足够收益来支撑困境。于是,银行通过创新,开发各类衍生交易工具和远期市场来规避风险。同时,银行为了获得高额收益,往往在开展业务时有冒一定风险的冲动,但相关监管部门会制定法规来约束银行的行为,从而限制了银行的业务发展。所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发展,银行会通过金融创新规避监管。因此,出于对抗内外部风险、规避监管、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等需要,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历程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大多“重农轻商”,商品贸易市场发展缓慢。近代以前,“银号”、“钱庄”等早期金融机构,为古代经济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由于交通和通信不发达,银号为解决异地汇兑问题,创新出了早期的金融工具。如:唐朝的“飞钱”、宋代的“见钱公据”、明清时期的“凭贴”等。到了明清时代还出现了贷款业务,并且这类早期金融机构间自发组织同业行会,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市场,有监督管理职能。

近代外商银行进入中国,带来新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还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带来了新的金融市场。清政府为适应新的业务发展,设立了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关。至此,我国的金融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有了正式的、有法可依的监督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78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金融市场发展目标不明确,制度多变,导致发展缓慢。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明确职能分工金融市场步入加快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开始了金融创新。从利率市场化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越来越多元化,有效满足了市场与客户的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业起步较西方晚,金融市场在制度及监管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虽然近年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渐渐由传统的存贷比指标,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利润增长,如: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但与其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我国银行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也需要时间。商业银行一直在金融创新方面做着不断努力,经营上越来越多元化,管理上更加科学高效,信息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目标和方式不够明确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利润。但获取利润的方式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务。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来主要自于存贷款业务,从而获得净利息收入。但新兴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增值服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这需要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业务开展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风,一味模仿其他金融机构或西方银行的金融创新模式。这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研发能力、人才培养及相应监督管理办法都有一定的挑战。并且,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政府政策影响大,金融创新意愿较为被动,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金融市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步加快对外开放。但我国商业银行响应这一进程的速度存在差异,国有四大行及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明显优于小银行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都制约了金融创新发展的脚步,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举措仅存在于表面,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通过金融创新使得经济收益获得大幅提升。

3.我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长期以来是靠存贷款业务产生的净利息收入来实现的。因此,银行员工已形成固有思维,只关注存贷款业务,对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关注度不高,了解不够深入。再加上商业银行对员工的考核集中于传统业务,使得员工对开展金融创新业务的主动性不强。同时,金融创新需要技术支持,是一项耗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有更快、更高效的信息处理速度;更精确的收益计算方式;大量收集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制定新的、合理的内部制度管理等。这需要商业银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分析,才能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这些能力进行金融创新。

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用层级不高

由于我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比重较大,且发展较快,所以近年来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务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的领域也在不断变化:最初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集中于汇兑、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领域,银行卡的出现便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同时,随着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夸大,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市场出现了新的业务需求,商业银行为满足这些需求进行了金融创新,如理财投资、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等。但这些金融创新都较为被动,创新的动力基本是源于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和监管需要。近年来出现的互联网企业创新意识强,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开发的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银行传统业务领域造成了一定冲击。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同质性强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举看似花样繁多,大部分则是互相借鉴,产品实质雷同。如近年来各家银行发展的各类普惠金融贷款,都是审核简便,信用贷,额度低,线上循环贷款。不但各家银行产品基本相似,一些银行的产品实质也仅是审核方式有所变化,即由过去的报送上级审核改为线上审核或总行下发白名单审核。市场定位、产品机制、监管方式实际均没有变化。

6.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不能相适应

一些金融创新创新产品的目的就是规避监管,其原因就是监管部门的规章制度落后于市场发展,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意识上观念较为保守,对商业银行开展的新业务采取审批报备制度。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商业银行开办的新业务时,要么是采取观望态度,要么是否定,不结合实际和研究分析具体业务情况,对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有消极影响。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

1.利用新技术进行金融创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有了条件,商业银行应利用好这些新科技来进行金融创新。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和处理都有了巨大变化。将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相结合,可以实现金融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在运行效率、运营成本、传播介质、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相比传统金融领域有巨大优势。运用互联网科技,可以打破传统金融业在空間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全方面服务。

(2)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银行有了新的方式处理和分析客户数据,进而在获客、风险控制、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3)区块链的发展对金融业务流程有深远影响。区块链融合了网络技术、密码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等,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及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储存与传输的方式,能有效解决网络去中心化和交易去信任化等关键问题,这一技术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现有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及行业规则有颠覆性影响。

2.加强金融创新理念的培养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起步晚,制度不完善;受政府政策影响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影响,金融创新的概念模糊,开展金融创新目标不明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开展金融创新,要从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理念。首先,金融创新要适度。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西方金融机构过度“创新”的结果。其次,金融创新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一些金融产品设计过于复杂,种类繁多,有为了“创新”而“创新”之嫌,不但忽视了金融创新的本质,还容易形成更大的风险。所以,金融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发现市场的真正需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创新金融产品,从而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3.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

银行员工创新能力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商业银行应注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的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新兴金融市场。培养跨领域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从而在人力资源方面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人才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展,进而使得员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4.改变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方式

因金融创新本身就有规避监管的目的,所以监管部门在监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时需要转变方式。在监管目标模式上,由合规型监管向目标导向型监管转变;在监管方式上,由直接和严厉的金融管制转为间接和相对宽松的监管,给商业银行一定的自主创新空间。

四、总结

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商业银行需要不断研发金融创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找到业务增长与风险防控的平衡点。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在监管和引导中找到平衡来促进而不是阻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总之,金融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市场、商业银行、监督管理部门需要通过不断磨合,在不断地改革中发展。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对该问题的探究还有待深入,希望能通过一些合理化建议对理论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树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建议的探索【J】,经济论坛,2018(15):190

[2]邱潮斌,我国金融创新历史考察与现实总结【J】,海南金融,2014(8):63-65

[3]孙芳,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分析【J】,商,2015(23):198

作者简介:

刘岢洋(1989-),男,汉族,籍贯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现任职于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唐家口支行。

作者:刘岢洋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摘要: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最好利器便是金融产品创新,文章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解释性的因子后利用最小二乘估计对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创新规范性对创新绩效有显著作用,而领导的支持程度和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是否是上市商业银行或者国有控股也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金融创新;创新绩效;因子分析

创新是事物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同的创新文化、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模式等都可能会导致事物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主动创新、自主创新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以及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一般来说,创新有利于事物稳健发展。金融体系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的现实以及大量关于金融创新的文献已经证明,金融创新是整个金融体系健康运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金融创新有助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 数据收集与分析

1. 数据收集途径。本文用来进行金融创新绩效研究的数据均来自于调查问卷。具体编制和修改步骤如下:

(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了解有关金融创新、创新动因、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参考其中权威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得到普遍推广的实证性研究文献中的量表。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在商业银行数年的从业经验形成问卷的题项,设计出问卷初稿。

(2)通过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进行讨论,就所需要研究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测度题项的设计向研究团队中的各位教授征询意见。通过不断的推敲和改进,形成了问卷的第二稿。

(3)笔者运用业界的调查与访谈结果进一步完善问卷。笔者将问卷发给多位商业银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以征求他们对该调查问卷的意见:所设计的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相关变量的测度是否可以准确衡量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真实情况。根据各位管理人员的初步测试结果对调查问卷做最后的修改完善,形成问卷的终稿。

2. 问卷对象概况。整个问卷调查过程用时5个月,一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10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6份,问卷的实际回收率为36.3%。调查对象所在的银行主要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共有78位;另外26位从业人员分别供职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包含邮政储蓄银行。

(1)调查对象在公司服务年限的分布特征。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公司服务年限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服务年限最长的为17年,最短的为1年,平均服务年限为5.85年。被调查者服务年限在3年以上的占94.3%,有40.6%的被调查者在自己公司服务了6年以上。这说明问卷填写人大部分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自己所在银行比较了解,因此答案的准备度相对可靠。

(2)调查对象工作职位及年龄分布特征。106位调查对象中基层管理人员有55位,所占比例为52%;中高层管理者有49位,所占比例为46%;还包含2个普通员工。我们发现问卷填写人的职位分布十分均匀,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各占50%。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管理人员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看法,有利于提高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 实证研究

本部分主要使用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解释性的因子后利用最小二乘估计对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1. 变量设计。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设计,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特定问题给出若干定性陈述供选择或请问卷回答者填空;另一类是问卷回答者需根据自己所在银行的现实情况与问卷陈述的吻合程度进行选择。问卷共有三个我们想了解的关于创新的特征: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实施程度、创新的实施动因以及创新的微观绩效,分别对应于正式问卷中的一至三部分。每一个部分中设有若干问题从不同角度衡量每个特征的现实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与控制变量相关的问题,被安排在第四部分的企业背景和第五部分的问卷填写人资料中。以下对各个构念及控制变量分别做出说明。

(1)产品创新的实施动因。正如前文所述,在利率市场化、客户需求多样化等新的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将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转型压力,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佳绩。本问卷从五个方面考察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交易成本、理财需要、规避监管、科技推动以及风险控制。显然,这些推动因素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包含自身的需求。

(2)产品创新的实施程度。本问卷考察产品创新在某一银行的实施程度时,考虑创新形成的整个过程,即从创意来源、创意讨论、创新决定、创新规则以及创新频率等创新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来衡量实施程度。

(3)产品创新的绩效。正如文献综述中所提到的,关于金融创新的微观绩效衡量有很多可用的指标。本问卷主要考察六个项目:成本降低比率、会计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增长、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层的满意度。

(4)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绩效,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些问题用以提取控制变量,从而使定量分析更精确、更稳健。

①是否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这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时,设定变量值为1;否则为0。

②所有制性质。这同样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属于国有银行(国有独资银行或国有控股银行)时,设定其变量值为1;否则为0。

③企业规模。根据企业规模变量的性质为其选择了三个可替代变量,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上年末总资产和员工人数,统计分析中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呈报的基础,其他指标用于敏感性测试。

2. 因子分析结果。本节将会对银行产品创新实施程度以及创新绩效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判断这些问卷中的变量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对此我们将使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然后对因子分析的结果做出具体的解释,为后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银行产品创新实施程度分析。本问卷从创意来源、创意讨论、创新决定、创新规则以及创新频率等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特征出发,分析创新在银行部门的实施情况。对问卷中的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检验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93.927,相应的概率p十分接近零,此时应拒绝零假设,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KMO值约为0.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第1个因子反映了创新规范性(用D1表示),即我国商业银行对即将面世的正式的创新产品都会通过书面文件进行充分地信息传递并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第2个因素可反映了领导支持程度(用D2表示),即领导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会提高各个部门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各级员工积极思考,也会针对创新产品进行讨论。第3个因子反映了创新的专业化程度(用D3表示),即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否深入,产生途径是否多样化。显然,我们不能只以创新频率这一个指标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领导大力支持并且创新机制完善的商业银行的创新实施程度相对较高。

(2)银行产品创新绩效分析。本问卷中包含六个用以衡量银行产品创新绩效的项目,即成本降低比率、会计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增长、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层的满意度。对这些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检验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32.047,相应的概率p十分接近零,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矩阵,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同时,KMO值约为0.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2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第1个因子反映了客户占有率及管理层态度,可以视为非财务业绩(用P1表示);第2个因素可反映了各种会计指标,可以看作财务绩效(用P2表示)。这和前述文献中所提到的已有金融创新微观绩效的衡量指标相一致。

3. 回归分析结果。利用上一部分中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因子对创新绩效和创新实施程度进行回归分析,主要考察创新的绩效,自变量为创新的实施程度和前述的控制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P1=a+bD1+cD2+dD3+control variable

P2=a+bD1+cD2+dD3+control variable

其中,控制变量如前文所述:我们设lis为虚拟变量,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时,设定变量值为1,否则为0;设own为另一虚拟变量,当公司属于国有银行(国有独资银行或国有控股银行)时,设定变量值为1,否则为0。P1、P2以及D1、D2、D3分别是因子分析中提取得到。我们分别以P1和P2为因变量,D1、D2和D3加上虚拟变量lis和own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不论创新绩效使用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只有D1,即创新规范性,由于书面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之后一般预示着新金融产品的产生,因此也可以用创新频率来表示。而领导的支持程度和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是否是上市商业银行或者国有控股也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作用。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此做出相应的解释。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消费信贷覆盖了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以及装修等多个层次的消费;中间业务的品种也不断增加,如信用证、票据承兑、代客理财、信用卡以及代理保险等。这些微观层面的业务品种创新以及服务功能创新等给银行带来了活力,经济效益明显。微观层面创新的活跃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收益,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数量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我们认为领导支持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不显著这一结论也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化进程是“市场主导型”模式,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化进程可以被称为“行政干预型”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领导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往往带有行政色彩,支持创新的行为可能是为了迎合国家政策,而不是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领导支持程度和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程度并无显著关系。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是否国有控股与创新绩效无显著关系。

对于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并不会显著提高商业银行创新绩效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我国银行业现状中找到答案。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表现为引进或者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已有的业务和产品,可以被称为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商业银行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较少。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易被复制,也就是同质化现象,这也导致利用创新获取超额利润的"创新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因此,D3(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对P1(创新绩效的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为负也就合乎情理了。

另外,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日趋活跃的创新都是来自于微观层面,而在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因受到体制和经营模式等的制约并未取得实质性发展。尽管随着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股改上市,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革,也对独立审计、审贷分离、集约经营等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架构等深层次问题的改革方面并未取得突破性变革。因此,上市商业银行相对于非上市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并无明显优势,是否上市也就不是决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宏观层面的创新终会取得突破,这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三、 小结

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金融创新的实施程度以及创新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得到可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金融创新产品绩效的两个因子(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得分,另外还得到用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施程度的三个因子(创新规范性、领导的支持程度以及创新的专业化程度)的得分。结合问卷中问答题产生的控制变量,我们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这些结论也可以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进行金融创新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3):7-15.

2. 何德旭,王卉彤.金融创新效应的理论评述.财经问题研究,2008,(12):53-58.

3. 邱洪华.中国银行业创新绩效与专利活动的动态关联.金融论坛,2013,(2):50-56.

4. Blazevic, V.and Lievens, A.Learning dur- ing the new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process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374-391.

5. De Brentani, U..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 financial services:strategy for su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3,(11):15-22.

作者简介:戴国强(1953-),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罗宣东(1975-),男,汉族,安徽省庐江县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用管理。

收稿日期:2015-03-21。

作者:戴国强 罗宣东

上一篇:绿色金融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上半年工作总结格式(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