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建筑材料教案第四章

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23日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此次的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多所顶级高校以及台湾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主要嘉宾有: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文一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先生,TICCIH Board member林晓薇女士,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副主任张松峰先生,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资源管理处处长肖莉女士,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唐惠虎先生,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湖北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会长桂学文先生以及其他建筑院校、研究院、规划局等相关同仁。

此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建筑遗产保护国际联合研究基地共同主办,会议代表主要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主旨、国际研究、城市研究、实践案例、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讨。

在前两天的会议里,首先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卫教授作有关武汉近现代工业遗产存续概况与介入性设计的主题演讲,从背景、运用价值解读和介入性设计切入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以时间特征为线索的平和打包厂空间转型、以场所精神为线索的汉阳钢厂转炉车间转型和以空间匹配关系为线索的第一棉纺织厂纺纱车间空间转型为例,提出工业建筑遗产特征和含义是评价和认定的重要依据;适度的介入性设计,意味着工业遗产对象不同/保护等级的差异,不失为保护和利用产业遗产的理想途径。

随后,东南大学的董卫教授分享了他对城市转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初步探索的见解。他认为时下城市转型需面临的问题有:正确认识转型趋势、大力推进科学城市化和开展规划创新。他提出,城市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工业遗产是城市转型中的社会一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科技性、城市性、可再利用性、规模大等特点,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做到尊重历史文化环境、延续城市文脉和提升城市空间品味。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方一兵研究员从技术史的角度独辟蹊径,论述了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及意义。

台湾中原大学林晓薇教授根据多年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研究,作了以德国区域转型为例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资源运用研究的报告。

清华大学刘伯英教授以“乌托邦”思想与工业遗产为题的精彩报告,并在会议期间提出建立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标准体系,一方面全面整理国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让工业遗产建筑评定体系化、完整化和专业化。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彭义博士谈到上海世博时将旧厂房改造为展馆,探讨世博之后因功能多样性而导致区块失去活力,展馆沦为城市雕塑的问题,提出了世博会后展馆建筑的功能改造与城市地域活力改造的模式探索。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黄磊博士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上,以“新与旧的困扰一新城建设与工业建筑更新的关联研究策略”为题进行演讲。认为长沙当下城市发展主要的问题有:“大干快上”的发展节奏、污染地块治理滞后、地缘特点丧失、原有城市文脉和社会结构的突变、城市功能单一、空间资源浪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以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保持社会的综合目标建构。其次要多层次规划融合,让规划层级、历史遗产、区域功能关联、相互融合。

第二日下午至第三日,会议组织与会专家赴武汉及黄石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会议在紧锣密鼓的议程中顺利结束。

作者:朱逸夫

第2篇:以中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名义:建筑中国六十年活动启动仪式暨第四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

2008年我们刚刚纪念了中国改革30周年,而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建筑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诸如奥运建筑的新建筑形式与理念,使建筑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公众也逐渐开始越来越多的议论建筑,甚至开始进行建筑评论。此时,如何将建筑文化,理念以及发展历程深入性的传达给社会大众,并正确引导社会大众的建筑意识,以提升全民建筑素养,对建筑传媒而言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建筑传媒应该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肩负起总结、传播,弘扬建筑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经验。如何切实为建筑师服务正是每一个建筑传媒人思考并践行的问题。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主办的“建筑中国60年活动启动仪式暨第四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于2009年1月19日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本次论坛的召开,旨在对中国近60年建筑设计与建筑媒体的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面对这一历史进程媒体应该更为理性的开展工作,建筑媒体与建筑师深度配合,共同推动中国建筑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马国馨院士的《建筑求索论》两本对于记录中国改革30年具有深远意义的新书也在本次论坛中首发。同时“建筑中国60年”暨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征稿也宣布正式启动。会议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编辑何蕊主持。

开幕致词

1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不平凡的2008年留给了我们太多难忘的回忆。世界各大媒体都在寻找可以概括2008年的关键词,其中有两项是与中国有关的——“奥运会”、“汶川地震”,这两个词恰恰都与建筑分不开,奥运建筑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已经成为建筑遗产留了下来。放眼全球,一系列重大事件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国家得以长远发展的灵魂所在。作为建筑媒体,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过去一年中,不仅按照BIAD集团公司的方向积极调整对外宣传视角、继续向着传媒公司的方向迈进,更通过杂志主刊《建筑创作》及各类学术、文化活动与专业机构和大众传媒密切合作,大力传播在行业内具有卓越影响的作品和人物、同时提升BIAD品牌在行业内外的认知度。

2009年是建国及BIAD建院60周年纪念,我们将陆续推出“建筑中国60年”系列活动,同时《建筑创作》杂志社也将在2009年5月迎来自己20岁的生日并正式挂牌成立传媒公司。在这个有着众多特殊意义的年份里,今天诚邀建筑界、出版界,传媒界以及艺术界的各方专家齐聚一堂,就是期待能够与在座的专家和学者一道,积极探索如何为建筑师们构建更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他们在业内外贏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寻求与大众媒体的广泛合作,积极在社会大众和建筑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传播和普及建筑文化和建筑知识,从而提高全民对建筑作品的文化鉴赏力,把建筑学术和建筑文化的传播之路走得更宽,更远。老舍先生在忆北平中提到:“北平真正的好,不在乎它的设备有多么的完善,而在乎其中存在许多的空儿,为老百姓提供了可以呼吸的空间;不在乎它的建筑有多么的美,而在乎建筑周围有很多的空闲空间,通过这些空间人们可以欣赏建筑。”当然,现在北京的这种空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这些都是媒体需要关注,并起到导向性作用的方面。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本次论坛活动中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深入交流,并由衷地期望在未来的日子呈通过BIAD传媒这一平台与大家并肩合作,促进中国建筑文化向着多元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去,共同规划并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景!

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马国馨

现在大家越发的认识到,建筑、建筑文化、建筑师、建筑传媒、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传播链,今天的会议对整个社会如何提高对城市、建筑全面且综合的认识,提高建筑审美观念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正确激发学术活跃性,引导多种论点出现,供大众在这些论点中作出选择,最终发现哪一个论点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更能促进中国建筑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媒的责任格外的重大。总之,传媒对于城市如何健康发展、建筑如何健康建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个充斥着钢筋混凝工的城市中,有多少建筑是可以存世的?有多少是可以称得上宜居建筑的?又有多少建筑对人类文化审美起到推动作用?这些都还需要等待历史的考验。希望今天的会议,可以为建筑界、传媒界提供一点启示,一些思考。

3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会议,这也是我再次来到《建筑创作》杂志社参加学术活动,虽然次数不多,但每次都有新的认识和感触。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作为北京地方的管理部门,全国的期刊将近万种,目前北京地区的期刊有2800多种,北京市属的期刊是171种,《建筑创作》作为建筑科技类的杂志,以其精美的印刷,翔实的内容,特别是其所具有的高品质为行业所认可。近些年,《建筑创作》的发展非常迅速,成就非常突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完成刊物编辑、出版的同时还策划编辑了许多优秀图书,比如奥运、建筑与文化,抗震救灾、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等,充分的利用建筑资源,采取不同的载体形式,树立建筑文化的品牌意识,除此之外,在做好专业学术报道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建筑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在北京市属171家杂志社中,主动提出改革、面向市场,尤其是主动挖掘自身资源形成立体化出版的队伍并不多,因此我为我们北京市属专业期刊中能有一支这样的优秀队伍而感到自豪。

2009年可以说是新闻出版业的改革攻关年,今年的主题就是“改革年”,北京市的报刊改革也将进一步的全面展开。当然,其中也存在种种国际的,国内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包括政治、科技、经济方面的挑战。在上周刚刚结束的全国出版会议上专家指出,辩证的看,在中国出版业面临诸多的发展挑战的同时,也有很多机遇,总体上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另外会上还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关注日常生活和文化信息,这为期刊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无论是需求也好,机遇也罢,要想有新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特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团结更多的力量,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相信,在新的一年,《建筑创作》一定会在各界领导的关怀和引导下,在张宇社长,金磊主编的

带领下,抢抓机遇,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4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

《建筑创作》除了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性期刊外,还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建筑师创建了一个可以表达设计思想的平台,同时也使社会大众更深入的了解建筑行业动态以及建筑师的一些工作,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是中国建筑行业最高的学术团体,近年来在专业上迅速发展进步,会员遍布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全国重要机构的领军人物都是我们的会员。为了更好的开展这一学术团体的工作,与《建筑创作》杂志社成为了战略合作关系,很多的学术年会以及大型活动都是我们共同举办的。学会与《建筑创作》杂志社之间是战略互动的关系,在此,我期待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在《建筑创作》的支持下,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

此外,我特别想对《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的工作成就表示祝贺。《建筑创作》已从过去的“院刊”发展成为建筑专业期刊中有相当影响的“大刊”,《建筑创作》不仅涉足与建筑相关的诸多领域,如建筑文化,建筑理论等,还对相关行业进行报道。同时,有不少行业内的重点项目和备受关注的工程都能够在《建筑创作》上面看到,对于重点项目,如奥运工程,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灾后救助等,不吝惜版面,力争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充分地给予报道。今天是第四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同时又是建筑中国60年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谈及建筑与社会的关系,近年来,尤其是经历了奥运会,建筑师的工作逐渐的被广泛关注,而且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焦点,同时也折射出了许多的社会现象。建筑早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状态,已经逐渐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关注度也就随之提高,很多业外人士对建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烈。希望借助今天的机会,《建筑创作》可以成为建筑师与社会大众媒体之间的纽带,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大众媒体可以掌握建筑行业的一些内在的、本质的问题,从而防止被一些表象所左右 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与语句。希望通过良性的互动将建筑的评论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迹,做出对社会大众积极的、良性的引导作用。

5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

在此,我向《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建筑求索论》两本书的作者及编撰人员表示敬意和感谢,感谢您们为图书馆和信息传播机构增加了精神食粮,你们智慧的结晶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更好的资源。中国现在不缺人才,缺的是可以整合人才的人 中国不缺资源,缺乏的是对资源的整合。在这一方面,《建筑创作》体现了它的创意,有着非常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有效的利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建筑创作》的“创新”更多的体现在将各方面的资源(政府、媒体、相关行业)整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另外,《建筑创作》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意识到建筑对大众的价值,并为之做出贡献,同时还具有相当强的文化自觉力,这让我十分的钦佩。

第一场:建筑媒体如何服务“建筑中国60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2009年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面对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作为建筑媒体我们应该肩负怎样一种责任?如何将我们的思考落在实际行动上,并为之拿出实际的成果与人们共享。主讲:建筑媒体如何服务“建筑中国60年”(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

《建筑创作》杂志社为什么要策划这个主题活动?自2007年元月借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我们与团中央等部委共同启动“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评选,该活动在业内外产生较好影响力。今天用“建筑中国”这个富有多层含义的词,为中国建筑界盘点60年的事件、人物、作品、图书、机构、评论等都将是极有价值的工作。2009年元月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策划并由百余位建筑名家等撰文的《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及马国馨院士《建筑求索论》不仅是两部极有价值的精品图书,同时也从不同层面梳理了新中国60年的建筑设计历程。从马国馨院士的《建筑求索论》不仅能读到他思考改革的一系列文章,也能读到他写作于2004年的“众多家珍细数来”富于情感及历史真实感的文章,该文与其说盘点了新中国55年BIAD的作品。更讲述了作品背后的老一辈建筑师及工程师的努力与成就,它虽是以北京院为背景,但它反映出新中国城市建设及北京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缩影。《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不仅记录了中国建筑设计经历改革,更是一本记载“建筑中国60年”重要阶段转折、变迁,传奇、发展,成就的书。所以,今天首发的两本书从某种意义已经开始回答“建筑中国60年”这宏大主题。

“建筑中国60年”主题活动的含义与定位。作为研究型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一直在践行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作为的宣传和展示,现已经连续两年陆续推出《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年度版,但我始终认为建筑出版界德高望重的杨永生先生是我们的楷模,他早已用一种对中国建筑传承的责任感在默默地耕耘着。近十年来他推出了“建筑百家回忆”丛书多卷本后,又完成了《建筑五宗师》(2005)、《建筑史解码人》(2006)、《营造论》(2009)等有影响力的各类文体的著作。2008年10月7日我在《中国建设报》发表了“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该如何书写”一文后特向马国馨院士,杨总请教,他们均给了我们的策划更多的帮助。可见,盘点并总结建筑中国60年已是历史与全社会的使命。

我们之所以瞩目“建筑中国60年”的“盛宴”,是因为新中国60年来的建筑师,工程师走过了太不平凡的路,这其中不仅有建筑创作者的坎坷,更用作品及事件凝聚起几代中国建筑师的精神档案,这其中不仅有一座座城市建设的成就丰碑,更有一段苍凉悲喜的灵魂故事:我们能从建筑前辈及当代建筑人的慧眼中发现,即使在境遇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祖国建设的眷恋。所以,请如此多的建筑名家,媒体人到会绝不是仅为忆旧,而是为了传承和更好的发展。哲学家陈家琪说过“抵抗遗忘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下面就让我试着解读“建筑中国60年”作为建筑专业媒体应该做什么才算不遗忘历史:

第一,关于中国建筑60年的图书。在2008年4月13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大会上我就曾表示,2009年的第二届

评奖将展开新中国60年历史的图书评选。为此,本刊2008年12月1日在《建筑创作》第12期已发出评选通知,明确评选范围是1949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出版的各门类建筑图书(专业或非专业)。其意义不仅仅是评选并推荐出让业内外瞩目阅读的建筑书,并从而普及建筑文化,更在于通过中国建筑图书60年的变迁,自然梳理出中国建筑60年的发展历程与思想之窗。纵观新中国60年优秀建筑图书出版,不能不提及中国第一、二代建筑学大师级人物的贡献,他们开拓了建筑学的诸多分支,如1956年版陈从周编著的《苏州园林》,1956年版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都属中国园林,民居等方面的开山之作:“文革”结束后,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首推的“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成为建筑院校师生认知西方建筑学的窗口,改革开放迄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建筑学力量在成长,国内生机蓬勃的建筑市场对建筑图书体现了刚性需求,但必须看到在每年不止数以千计建筑类图书涌现的当下,出版质量也令人担忧,所以图书甄别和鉴定已成为建筑业内外必须关注的大事,这或许也是要持续开展“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的因素之一。所以,欢迎全国出版界参与,也希望得到各界的鼎力支持。

第二,关于中国建筑60年的人物。在《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中我们介绍了几十位中国第三代、第四代建筑师,他们不仅是学界的精英,也是改革求索的先锋,但如果推广开来我们应记忆的,要让业内外青年人并不知晓的,还有一大批自1949年以来先后从国内外建筑院校走来的设计前辈,正如马院士所言,仅北京院就不该忘记1950年代历史上的“八大总”,就不该忘记后来的“108”将。本人在盘点2009中国建筑设计界大事时,忽地翻阅到下面一些值得记忆的名字,他们虽已逝去,但在建筑学界的求真、传道,品质上确是今人的楷模。我以为,人,因之而活着的是思想,他们的魅力在于,不仅有对盛大“景观”的发现 更有对深幽人性的一种砥砺。这些在新中国继续做出贡献建筑大家的名字及2009年度尤应纪念的原因是:朱启钤先生(1872~1964)逝世45周年暨创办中国营造学社缘起80周年;林徽因(1904~1955)、邵力工(1904~1991)诞辰105周年,刘致平(1909~1995)诞辰100周年,张搏(1911~1999)逝世10周年,莫宗江(1916~1999)逝世10周年;陈明达(1914~1997)诞辰95周年,洪青(1913~1979)逝世30周年等。面对新中国建筑60年的人物大系,上面的不少大师的名字不仅社会上生疏甚至业内的青年建筑师也许没听说过,我们已启动口述历史的方式,去追溯那人、那事,那段时光下留存的属于中国建筑的思想及作品,我以为他们点燃的灯光,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确有划破茫茫夜色之功效。

第三,关于中国建筑60年的事件。《建筑创作》杂志已于2009年1期始开辟“建筑中国60年”专栏,已刊出“中国建筑设计60年大事略记”系列文章,作为专业化及非专业化传媒机构,我想倡言的是,要多些实在,少些泡沫;我们不去寻找60年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最喜之事,最痛之事,最悲之事,最无端主事,最扑朔迷离主事,而要总结那些60年来最可引发思考之事,最能代表建筑界社会贡献力的事件,并从中汲取到今日的方向。《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第五部分的“事件·年表”作了尝试,它旨在客观的记录,未作过多的揭示,它旨在向社会传播30年来建筑界的足迹,把它真实地摆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大舞台上。著名建筑史学家、天津大学邹德侬教授曾指出“中国要开放,不开放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建筑要交流,没有交流的建筑是没有希望的建筑;建筑师要学习,不能辨别是非曲直的建筑师同样是没有希望的。”为此,我呼吁今天与会的媒体朋友能关心建筑,倾听建筑,并从中发现您们可报道,传播的新闻点,文化点,知识点,尽快跳出中国建筑报道=中国房地产商报道的怪圈。

第四,关于中国建筑设计60年的作品与理性。纵观中国建筑,无论是业内外人士,海内外人士都会发问,都会从直觉上做出判断和比较,中国建筑创作在理性是何种颜色?新中国的建筑创作的前30年,先是“一边倒”学习前苏联,反对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后来遭遇了“文革”便关闭了对外的所有通道:1978年迄今的后30年,不仅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出现了盲目抄袭外国建筑的现象,而且建筑评论也愈缺乏亮点。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诸如1957年9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出《首都建筑界展开大论战——华揽洪,陈占祥恶意攻击首都建设的种种评论——破产》之类的文章是具有那个极“左”年代的超越建筑本身的有害言论,造成了中国建筑的止步不前,那么,30年改革开放使新兴的建筑设计市场进入了高潮,建筑理论的表面繁荣,反而鼓励了表面的抄袭,充斥人们视线的到处是“标志性建筑”与国际接轨的“符号”。有哲人说:神州多磨砺,明天会更好。我想我们该耐心体会这种心境,因为毕竟中国成功的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以中国建筑师为主的设计实力派完成了占绝对优势的奥运场馆设计,中国建筑界彰显的设计理念无论成熟与否已让世界建筑界开始重审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地位,无论怎样我们可以骄傲地说,21世纪初叶,中国建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自然,中国建筑创作的理念与学术的色彩就是斑斓多姿的,作为专业媒体,我们梳理60年征程,旨在找准评论的学术状态,旨在激浊扬清。旨在提醒传媒界人士应承担起不懈的使命。

“中国建筑60年”系列活动会一项项推出,也将会在2009年丰富建筑文化市场,充实着不同的理念;但从本质上讲,仅仅怀旧是不够的,回忆更需成为一种制度建设,无论是整个行业还是建筑师本身重要的是要从忆旧中有所触动,而不仅仅是抚摸历史,如果做到这些恰是我们策划“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活动的宗旨及全部目标。

评论嘉宾:建筑评论要深刻地进行下去(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顾问总建筑师费麟)

今天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建筑与媒体相互支持从而将中国建筑推向世界。《建筑创作》杂志社是一个多元化、多产的创新型杂志社,每年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不断地推出新的建筑书籍。在此我想提出几点希望。

人们对于建筑的关注越来越强烈,正说明了建筑发展60年的巨大成就。过去的建筑师是不敢发言的,最终导致沉默的状态,今天《建筑创作》为建筑师提供的交流平台,正是说明了建筑60年发展的巨大变化。建筑是大众的文化。人们对于所居住的空间非常的关心,同时对建筑也有自己的审美观

点,很多业外人士不断的对建筑进行评论也都是很有道理的。可见业外人士对于建筑的关注与重视,所以希望建筑媒体可以创造一个建筑评论的平台,社会各界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与建议。我觉得《建筑创作》杂志随刊赠送的“建筑师茶座”非常有意义,其中刊登的内容中有许多犀利的观点。希望在今后,建筑评论可以更多、更深地进行下去。建筑行业内的刊物刊登的内容应该宽松一些,对于业内的热点问题应该更加深刻地探讨,希望媒体今后可以更多的反应业内外对当前建筑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评论,比如住宅开发,就是很大的问题,对此类问题不应该回避,而是真实地报道。

对建筑传媒的思考与期待(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崔彤)

2008年是不凡的一年,对2009年大家都充满期待,时逢新中国60周年,在这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大家对于过去、现在,将来都有很多的思考、猜想、构想与期待。“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我已经参加过几届了,它不仅仅诠释的是建筑师与建筑传媒之间的关系,其中还包含了建筑师,建筑传媒、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很多关于建筑的传播方式是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比如前年参观过邵韦平的T3航站楼施工图的展览,就让我触动很大,希望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建筑行业举办施工图方面的培训和展览的学术活动,为建筑行业提供持久的、持续的职业培养,关于图纸媒介的新畅想方面,我希望可以出版更多的施工图方面的放大的细节的图纸,比如一些大师的设计手稿或者是奥运建筑的一些施工图,为建筑行业提供另一个学习的平台。

对建筑师而言,一方面是图纸语言,提供给施工单位去具体实施;一方面是文字语言,将创作的构思书写下来;一方面则是图片语言,与图纸语言有所不同,通过摄影对建筑进行记录,为推进建筑创作,建筑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后还有一种就是创作过程中的草图、渲染囤。除了“建筑师茶座”性质的论坛之外,还可以举办民众参与的论坛,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建筑的评论中,从而提高社会大众的建筑素养。建筑传媒,大众传媒最重要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与建筑师之间的沟通,而应该侧重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于他们生活的城市,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应该更加的关注正在成长的一代以及可能主宰下一个时代的人群,比如少年儿童。曾经看到过几本小册子,是少年儿童建筑普及版的读本,让少年儿童认知中国建筑,作为一种养分培育他们的建筑素养。

《建筑创作》杂志社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传媒机构,而是一个学术型,研究型的传媒机构,它不仅服务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而是从中辐射开来,为建筑师,社会大众服务。影像型的传媒形式方面,我想还需要在座的各个媒体,共同为中国的建筑影像传媒作出贡献。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6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沈元勤)

《建筑创作》杂志社除了对新建筑的关注之外,对于传统建筑的记录也非常热心。对于中国建筑60年的纪念我们也是十分的关注,刚才金磊主编的发言我深受启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到今年刚好是55周年,2009年我们也在考虑对于中国建筑60年的梳理工作,去年年底新闻出版署下了一个通知,关于新中国成立60年的重点工程,我们出版社承接了:中国建筑60年、中国住房60年、中国城乡建设60年。这三本书已经写了很大一部分,对中国住房、城乡建设60年的回顾,其中包括取得的成就,人物的出现以及对建筑的一些反思,希望为中国住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旅游与建筑(《写真地理》主编王海波)

建筑承载着国家精神,杂志则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建筑与杂志根本的结合点就是中国式的表达。建筑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超越记录的形式。杂志应该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因此这种结合点应该还是一种时代的表达。每一个发展演变的微小细节都很有可能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某一宏大的方面。这也是我对建筑的理解。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建筑与杂志都是创意产业,

在旅游中,建筑占很大的比例。每一个国家的旅游宣传都与建筑密不可分,主要原因是建筑的功能性,居住酒店、参观路线中建筑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建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中国每年都有超过5000万人走出去,大家将来对于建筑的认识、建筑文化的需求一定是越来越深入,旅游品质也随之不断提高。目前建筑师,建筑媒体对于大众的需求越来越关注,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建筑师的工作,对于拉近建筑师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很有益,《写真地理》等旅游杂志也可以做一些事情,旅游类杂志从事的是大众化的普及性工作,辐射,涵盖面极其丰富,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细节性的文字,图片将专业的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

第二场:建筑师对媒体的期望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壮大,出版社,杂志媒体,网站对这一行业的关注度日益增高,宣传报道的深度、广度也各有不同,作为执业建筑师如何看待媒体对建筑行业的宣传?尤其对总结建筑设计60年的人和事有何期望?有何建议?

主讲:建筑师对媒体的思考(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

改革开放30年给建筑界带来了今天的繁荣,对于建筑媒体的重视,也正是对于建筑行业的重视。近20年来,杂志的种类是成级数增长的,种类之多让建筑师应接不暇。媒体的无所不在,让建筑师不知不觉地得了媒体依赖症,有了好的作品就希望在媒体上刊登一下,似乎作品没有在杂志上刊登过就不够分量,文章不在杂志上刊登不够争鸣,离开了媒体就失去了话语权,这种依赖现在已经慢慢发展到电视节目、网络等。在依赖中,问题就出现了。建筑师如何依赖媒体?这种依赖到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因此,很多时候建筑师其实很怕媒体,对于建筑师而言,成是媒体,败也是媒体,那么谨小慎微的状态也就随之出现,涉及到建筑师灵魂深处,创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执业建筑师中有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作为执业建筑师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创作是作品之外还代表着社会。但是究竟建筑师所表达的思想与媒体所表达的是否一致,很多时候存在着很大偏差,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还原性表达对媒体而言非常关键。

建筑出版物作为建筑行业内部的刊物更多的代表内部的话语权,从这一角度看与大众媒体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提高全社会的建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建筑专业媒体本身的责任也非常重大,正是因为代表着建筑专业内部的话语权,那么就代表着建筑专业内部主流的价值取向。正是代表着主流的价值取向,那么与其它媒体相比对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具

有更多的影响作用。

另外,在建筑类出版物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图像系统,这与目前媒体水平的提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媒体都有非常出色的摄影师,他们代表着一种建筑的表达。大家必须承认,建筑如果想要被社会认可,甚至是去评优,都与这种建筑表达分不开,所以建筑摄影变成了建筑师的第二张嘴,为读者去表达建筑的创作思想。数字化的普及带来了照片的效果与现实的差异,因此建筑的真实表达是建筑师与媒体之间的契合。庞大的图像系统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的时代,越来越少的去进行文字性的阅读。读图时代带来的新问题,是媒体与建筑师需要沟通,当然也牵扯到了建筑教育问题,在学校里,在大学三年级以前是不是能用计算机画图?是不是有必要去规定这样的原则?手绘的培养应该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总之,媒体给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建筑师需要深刻思考建筑表达方式、与媒体的沟通以及宣传等方面问题,建筑师与媒体之间的促进与启发对于建筑创作而言非常重要。事实上,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不能不去考虑公众影响,建筑创作并不是简单的作品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产品,那么其中就包含包装,表达,宣传的问题。同时,建筑师也希望媒体可以为建筑师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

评论嘉宾:

旧话重提与新思考(资深建筑学编审杨永生)

旧话重提。首先谈谈评选问题,前年我在报上提到过,有人说现在的建筑设计实在是不得体,实在是不知道建筑专家是怎么评选出来的,方案的选择,决定权往往是在业主,专家往往是招牌摆设,只能起到参谋,顾问作用,有时选定的并不是专家所推荐的,如果有机会让专家们谈谈他们的苦衷,人们也就不会埋怨建筑专家了。去年《建筑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建筑方案评审中的猫腻儿”,小标题分别为造价飙升成为惯例,专家意见成摆设,暗箱操作见怪不怪,洋设计优先。

其次谈谈差距问题,前年2月在《中国建设报》上写了一篇随笔,提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不那么先进,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差距,就拿建筑来说,往往人们看到的是表面的差距,其实那并不是差距,而是差异。实际上世界上是不存在“欧陆式”建筑的,而是老土们杜撰出来的。奇形怪状的、标新立异的建筑随处可见,愈演愈烈,首都效应不可忽视,北京几大建筑什么样,不用多久各省市就会开始纷纷效仿。

新思考。在今年,《建筑创作》杂志社要做两件大事,一件是评选建筑60年优秀图书,一件是出版一套建筑60年丛书 这两件大事都是具有全国以及历史意义的,希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及行业各院能全力支持,我认为60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30年和后30年,希望总结要实事求是,不应厚此薄彼,前30年并不是一无是处,有经验也有教训,后30年也不是万无一失,有新经验也有新教训。

社会责任与建筑文化普及责任(《中国建设报》评论部主任王宝林)

改革开放30年建筑师应该承担起两种责任,一是影响社会的责任,改革开放30年城市建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大众眼中建筑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千城一面”,“欧陆风”,建筑师也有许多的无奈。建筑师影响社会的责任也包括对开发商、城市领导者的影响,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建筑师有机会与开发商、城市领导者直接对话。”欧陆风”类建筑的出现,根本上是社会思潮在建筑上的真实反映,出现的直接原因也是由于开发商的要求,城市的“千城一面”现象也正是反映了城市领导者的政绩意识。二是建筑师应该承担起普及建筑文化的责任。社会大众对于建筑文化的渴求也是越来越强烈,此时建筑师应该多写一些普及性的文章,为建筑文化的普及做出一点贡献,以上的两种责任,我认为是当前以及未来建筑师的重要任务。

建筑评论与建筑传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室主任祁斌)

建筑师与社会大众之间存在着一道墙,建筑师希望跨越让大家了解这个行业,圈外的人希望更直接,更好的了解建筑。建筑师往往发现大众的想法,需求与建筑师的思考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有时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却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作品需要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好的种子,即好的设计,二是好的土壤,即好的大众、业主、决策者。建筑师与非专业媒体的良性沟通的确可以使建筑行业向这更加好的方向发展,当然不仅在中国存在这种问题,比如日本也同样,建筑师认为自己与社会大众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去交流,沟通,这也就是建筑行业共性问题的体现。

中国目前的情况,尤其是2008年以后,建筑师已经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此时传媒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中起到了正确的疏导作用。去年曾经见到一个德国建筑专业杂志的主编,给我很大的启发,今天在座是两类媒体,建筑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当时我问他工作量是不是非常的大?他说没有,他的杂志只是占他的杂志社工作的四分之一,他们的杂志主要有四项工作杂志、展览、评论、评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评论基本上都不是由建筑师自己写的,绝大部分的稿件都是编辑站在第三者的位置去评论,或者邀请专业的大学教授进行评论,因此每一期杂志绝大部分的工作实际上是由评论家完成的,是由评论家评述建筑,而不是建筑师自己介绍建筑。我们目前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建筑师自己介绍作品,只要好的方面没有坏的方面,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其实就存在一些误导。于是导致对于建筑师自我要求方面实际上缺少公共范围的制约,作品无论好与坏,我自己写篇文章,刊登在杂志上面就算是结束了。公众的质疑、评论,监督实际上对于建筑师设计的出发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此建议《建筑创作》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增加一些建筑评论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整个建筑环境、质量。

建筑如何大众化? (《北京青年报》记者吕行)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建筑行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中国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让专业化的建筑与社会大众相结合,如何让大众了解建筑并提高对建筑的审美趣味,如何让市场,商业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社会大众对于建筑的审视过于直白,原因就是对于建筑知之甚少,此时大众媒体承担起了向社会大众宣传建筑的美与理念,同时我也希望建筑师敢于面对大众媒体,敢于说出自己的理念与想法。当然,建筑术语与大众理解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这就需要一些专业人才的引进,建筑专业人员是不是可以在创作之余多写一些建筑评论。

建筑大众化是一种非常好的趋势,但是建筑如何大众化?目前,建筑的

社会参与度非常的低,建筑师最初的构想与设计,社会大众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无法参与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当建筑落成后,是好是坏,已经无法改变了,除了对今后起到借鉴作用之外,没有别的意义了。如何让社会大众积极的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中,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大众媒体作为建筑界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平台,不仅需要向社会大众宣传建筑文化知识,也需要社会大众对建筑进行监督,涉及到的是综合性的层面,不仅是设计理念,作品背后的故事,建筑师的成长,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建筑师的培养,有很多方面需要社会媒体进行监督、参与并提出自己意见。只有大众媒体参与到建筑的监督中,建筑界才会获得一个良好的、健康发展环境,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建筑师与建筑作品产生。

第三场:建筑文化在大众领域的传播

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众对建筑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随着建筑行业市场化不断深入,也促进了建筑传媒的发展与壮大。建筑传媒应去掉浮躁,发挥各自的特长,脚踏实地的为社会,为读者奉献出内容丰富、品种齐全的精神大餐,为弘扬优秀建筑文化,宣传建筑从业者的奋斗与努力而讴歌。

主讲:大众媒体对建筑文化素材的渴求(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制片人曹志雄)

我本人对建筑传播非常的感兴趣,也参与过一些相关的工作,今天想结合一些自己媒体的经历谈谈大众传媒视野中建筑文化的传播。我们一直从两个角度提取素材,一是当前发生的事情,二是历史回顾,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后者目前做的工作比较多。对于前者而言,应该没有任何一个时间像2008年一样让我对建筑涌起如此高的热情当然也有很多的缺憾,凤凰卫视制作的《北京奥运建筑记忆》,我担任的是配音的角色,正因为这样的参与我才更深刻的了解奥运建筑,我为其中很多工程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所感动,因为我看到那一栋栋冰冷的建筑背后那些建设者的付出。可能专业媒体更加关注的是建筑评论,而像我们这样的媒体,更加关注的是建筑背后的故事,文化,人生等,我认为建筑本身就有生命,建筑师如母亲一样孕育建筑,曾经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建筑——触目惊心,无论你是否认可,它已经成为事实了,而它能不能震撼读者的内心,就要看其自身的力量以及魅力了。

凤凰卫视在2008年上半年上了一个节目叫“瞩目天下”,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商业诉求很高的节目,但是从我现在拿到的收视数据看,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57个节目中,每周的排名一直位居前10名,节目的内容是“摩天大楼里隐藏的秘密”,“北京蜕变:胡同四合院曾经美的一塌糊涂”、“建筑学的社会使命:生存与生态的新突围”。在“建筑学的社会使命:生存与生态的新突围”中,讲述的是目前全球有七分之一的人缺房,有的住在贫民区,有的是租房,甚至有的是在流浪。30年后这个比例将变成三分之一,如何让人类从建筑体系与土地关系之间寻求生存之道,瞩目天下我们继续寻求生存与生态之间新的突围。理论上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端的话题,但是仍然取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启示,也就是大众媒体非常需要有这样的素材和内容,但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真的是不懂,我非常渴望寻求好的、值得推敲的内容,符合凤凰卫视推广的观众群的需求。

在专业领域中,会对我们有些担忧,担心表达错误,或者出现混乱的情况,但是对于我们而言,真的是非常想要去表达建筑,建筑文化以及建筑背后所有的故事,因为它就是这样触目惊心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今天这个研讨会非常的好,让大家彼此可以听得到彼此的声音与诉求。电视媒体大部分的专题片,记录片甚至人物访谈类节目,与建筑密切发生联系的可能性空间都是非常大的。

评论嘉宾:

关于建筑评论(《南方都市报》记者赵磊)

《南方都市报》从2006年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希望能够进入建筑领域,曾经尝试过开设一个建筑评论的栏目,当时找到广州的专业人士写一些文章,仅占二分之一版面,坚持到今天已经快三年了,个人觉得不是太满意,因为建筑师之间不会出现互相批评,质疑的现象,经常是希望拿出一个问题大家进行探讨,但是到了最后拿到的都是一片赞歌。我认为一个没有批评精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评论,甚至没有实际价值可言,另外,约稿非常困难。让我觉得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还有一些建筑师,在平日聊天的时候,发觉有很多的观点与想法,但是当变成书面语言的时候,完全看不到谈话过程中的思维光芒。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建筑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最终形成了观点上的一致。

在2007年底,我们举办了“中国建筑思想论坛”,邀请了14位建筑师参加,主题是实验建筑的实验与反思,自此以后我对建筑界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南方都市报》在8年前就有了“华语文学传媒奖”、“华语电影传媒奖”、“华语音乐传媒奖”,我当时就想在建筑界做这一个评奖。经过2008年一年的准备,10月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在当下的社会人们更多需要的是反思,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建筑师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建筑师公民意识的觉醒,民众对于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能够让建筑师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南方都市报》作为大众传媒,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希望联合建筑专业杂志,进行沟通与互动,实现建筑师,建筑媒体、大众媒体共同发展。

建筑文化大众化(天津大学出版社社长杨欢)

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大众对于建筑的关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一直希望将建筑文化大众化,从建筑师到建筑传媒,再由建筑传媒到社会大众,信息在层层衰减,原因在于建筑传媒无法自身突破,关于如何将建筑文化推广、普及我们缺乏更好的办法,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手段让大众接触建筑行业的工作。但大众传媒则不同,他们一直在紧密接触社会大众,所以如何可以将建筑师,建筑传媒,大众传媒几方面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中国的历史文化普通大众知之甚少,抛开诸多的评论不谈,它确实起到了普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作用。对建筑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一些策划进行运作。建筑文化毕竟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它所承载的传承作用也是历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建筑师的责任,归根到底最了解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的人是建筑师,因此这是建筑界的责任,将最难的。最精辟的,最深刻的、最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部分变成大众的语言,让社会大众接受。其次是建筑

媒体与大众传媒结合在一起,进行一系列的推广,宣传工作。

大众需求与媒体生存环境(《意林》传媒集团董事长杜务)

刚才凤凰卫视,《南方都市报》都谈到了一些他们关于建筑大众化的工作经验,大家现在对于建筑大众化的思考是源于社会大众的需求。建筑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大家普遍意义上对它的理解,其中的文化与艺术的成分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任何一个媒体想要商业化生存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目前仅仅是感觉到了大众的需求 但是大众媒体出现的困惑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书写,为什么建筑师不会去写?是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这类需求,因为建筑作品并不是由大众评价的,建筑师没有书写的欲望与原动力,所以想要产生大量建筑评论作品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寻找需求的本源,只有大众的需求,只有媒体身处于创作生存环境之中,才可能出现更好的发展,而原创队伍的需求现在还不太强烈,这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探索和培育的过程,也需要建筑媒体,大众媒体坚持长时间的对大众需求的不断摸索。

体验生活,体验建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6A6工作室主任王小工)

走过辉煌的2008年,作为一线建筑师非常羡慕同行可以有机会设计明星建筑,我们可能平时更多的设计是一些背景建筑。中国建筑在经过一个辉煌期之后,建筑师从专业角度讲能为城市发展做些什么?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如果下一次外国人来到中国,难道还要看“鸟巢”吗?我们的国民来到北京,难道还继续感受“鸟巢”或“水立方”吗?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进入高速发展之后的沉淀阶段,这种沉淀是将东方文化的典雅和大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相结合,建筑师应该在这一契合点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领悟、感受大众媒体传递给我们的需求信息,建筑文化的大众化并不仅是建筑师一个行业的问题,大众媒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监督、推动的作用。

在大众媒体上介绍的主要有两类建筑,一类是明星建筑,另一类是支撑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建筑:大量的学校、办公楼,医院等。作为大众传媒,应该思考作为建筑师、建筑媒体与社会大众沟通的平台应该向社会大众传达一些什么?当然可以关注明星建筑,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更多的关注背景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表达方式,让社会大众接受。

不管是建筑专业媒体,还是大众媒体,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结果往回推导,刚才很多同行、前辈谈到了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建筑师每一个人都可以谈出很多建筑作品背后的故事,将结果和过程提供给媒体,在他们共同搭建的平台上进行传播。以学校建筑设计为例,过去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时候,更多的是谈到校舍是多么的漂亮,多么的先进,但是我们在做学校建筑设计时的关注点除了规范、建筑形式之外,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家们如何运用他们的思想去教育孩子。谈及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课程设计那么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是老师在孩子身上花费的心血与努力。如果将这些方面作为大众传媒传播学校建筑的关键点,我想将会非常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关注建筑问题,而是自己孩子的未来。推而广之,将建筑的设计过程与结果深入挖掘,对于社会大众的接受是非常有意义的。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书叫《体验建筑》,刚才王海波主编提出的在游走中体验建筑,不仅仅是社会大众的希望,也是建筑师的奢望。有的放矢的建筑平台关系,是拉动建筑师与社会大众之间关系的关键,而其中最关键的原则是体验生活。

结束语:

2008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

悲怆与温暖共生,光荣与梦想同在。

中国建筑师们的身影也同样出现在人们熟悉的地方,并为之努力与付出。2009已至,新中国将迎来它60岁的生日,社会发展将受到更严峻的考验与冲击,神州大地将谱写出新的乐章。作为媒体人,无论是大众或是小众,为之纪录、宣传、表现、传播、都将是我们的职责、更是社会、历史赋与我们的使命。

本届年会论坛不仅回顾了2008年建筑传媒业界的热点及话题,更开启了总结“中国建筑60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它将事件、人物、图书、评论以及建筑师的作用充分地向社会展示,这是国内第一次小众与大众媒体共同倾力就中国建筑与文化传播的盛会。《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倡言,关于“建筑中国60年”的一系列活动将从2009年元月至2009年全年分阶段陆续推出。

作者:本刊评论部

第3篇:建筑材料复习题 第一到第四章

建筑材料章节总结练习题**1

第一部分 基本性质,石材,胶凝材料(第一章-第四章)

任课教师:吕思强

学号:

一 判断题

姓名: ( )1. 材料吸水后,将使材料的强度增高

( )2. 某材料的软化系数为0.75,可用于建筑物的底层。 ( )3. 材料孔隙率越大,吸水率越高。

( )4. 材料孔隙率恒定时,孔隙尺寸越小强度越高 ( )5. 导热系数小的材料适宜作保温材料。

( )6. 一般说来,同组成的表观密度大的材料的耐久性好于表观密度小的。 ( )7. 材料的孔隙率越高,强度越高。 ( )8. 石灰陈伏是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 )9. 石膏浆、石灰浆及水泥浆三种相近稠度的胶凝材料浆体硬化时,收缩最大的是水泥浆。 ( )10. 一般建筑石膏适用于室内外。

( )11. 某陈伏一周的石灰配石灰砂浆,后出现凸出的放射性裂纹,此是因其所含过火石灰陈伏时间不足所致。

( )12. 同为42.5R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与矿渣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相同。

( )13. 影响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的三重要因素是游离CaO过高,MgO过高及SO3含量过高。 ( )14. 硅酸盐水泥与矿渣水泥相比前者泌水性较大。 ( )15. 水泥浆的水灰比越大,水化速度越快,凝结也越快。 ( )16. 一般而言,矿渣水泥的干缩大于硅酸盐水泥。 ( )17. 毛石可用于基础、墙体、挡土墙。

( )18. 片麻石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在冻融循环下不会成层剥落。 ( )19. 花岗岩属于碱性岩石,结构致密、材质坚硬。

( )20. 一般说来,同组成的表观密度大的材料的耐久性好于表观密度小的。 二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孔隙率是指材料内的孔隙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 B.空隙率的大小反应了散粒材料的颗粒互相的致密程度。 C.空隙率的大小直接反映材料的致密程度 D.孔隙率的大小直接反映材料的致密程度 2. 木材的密度( )其表观密度。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以上都不是

3. 材料A的软化系数KR=0.88,材料B的软化系数KR=0.74, A.材料A是耐水材料 B.材料B是耐水材料 C.材料A,B都是耐水材料 D.材料A,B都不是耐水材料 4. 以下何种情况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抗渗性

1 A.材料孔隙率高,孔口为闭口孔 B.材料孔隙率高,孔口为开口孔 C.材料孔隙率底,孔口为开口孔 D.材料孔隙率底,空口为闭口孔 5. 某材料孔隙率增大,则( )。

A.表观密度减小 B.密度减小 C.密度和表观密度都减小 D.以上都不对 6. 某材料孔隙率增大,孔多为闭口孔,其导热性( A )

A.减小 B.不变 C.增大 D.变化不确定 7. 木材因虫蛀而影响其耐久性。此破坏因素为( )

A.化学因素 B.生物因素 C.物理因素 D.机械因素 8. 外墙砂浆胶凝材料以( )为主。

A.石灰 B.水玻璃 C.石膏 D.水泥 9. 为提高硅酸盐水泥的早期强度,宜增加( )熟料矿物含量 A. C2S及C3A B. C3S及C3A C. C4S及C4AF D. C2S及C4AF 10. 高铝水泥的3天强度( )同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D.不确定 11. 火山灰水泥的干缩( )普通水泥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不确定 12. 水泥颗粒越细,水泥的强度(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不完全确定

13. 某工程需建烟气沉降池作废烟气预处理,烟气温度60℃~100℃,选用(A.硅酸盐水泥 B.普通水泥 C.高铝水泥 D.矿渣水泥 14. 中热硅酸水泥的( )含量低

A. C3S、C3A及C4AF B. C3S、C3A及游离CaO C. C2S、C3A及游离CaO D. C2S、C4AF及游离CaO 15. 粉煤灰水泥抗腐蚀性优于硅酸盐水泥是因为其水泥石中( )。 A.Ca(OH)2含量较低,结构致密。 B.Ca(OH)2含量较高,结构致密。C.Ca(OH)2含量较高,结构疏松。 D.Ca(OH)2含量较低,结构疏松。16. 快硬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 )。

A. C3A、C2S含量高,粉磨较细。 B. C3A、C4AF含量高,粉磨较细。C. C4A、C2S含量低,粉磨较细。 D. C3A、C3S含量高,粉磨较细。 17. 白色硅酸盐水泥的( )含量低。

A.铝 B.钙 C.鎂 D.铁 18. 关于花岗岩性能正确的描述是:

A.孔隙率小,吸水率大,耐酸 B.孔隙率小,吸水率大,耐碱 C.孔隙率小,吸水率小,耐碱 D.孔隙率小,吸水率小,耐酸 三 多项选择题

1. 作为建筑材料同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 A.技术性能要求 B.美观要求 C.耐久性要求 D.工艺性要求 E.经济性要求

)较合适。

2. 下列建筑材料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素混凝土 B.合成橡胶 C.水玻璃 D.钢筋混凝土 E.菱苦土 3. 下列性质中,能反映材料密实程度的有( )。

A.密度 B.表观密度 C.密实度 D.堆积密度 E.孔隙率 4. 材料含水会使材料( ),故对材料的使用是不利的。 A.堆密度增大 B.导热性增大 C.粘结力增大 D.强度降低 E.体积膨胀

5. 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强度分为( )4种。

A.抗压 B.抗扭 C.抗拉 D.抗剪 E.抗弯

6. 不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化学侵蚀及海水侵蚀工程的是( )。 A.硅酸盐水泥 B.普通硅酸盐水泥 C.矿渣水泥 D.火山灰质水泥 E.粉煤灰水泥 四 简答题

1 为何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的耐腐蚀性优于硅酸盐水泥?

2 某水泥厂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现改产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原包装袋未变,客户投诉水泥重量不够,请分析原因。

3 决定材料耐腐蚀性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4 建筑石膏制品为何一般不适于室外?

4 某住宅工程工期较短,现有强度等级同为42.5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可选用。从有利于完成工期的角度来看,选用哪种水泥更为有利。

5 某工地需使用微膨胀水泥,但刚好缺此产品,请问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予以解决?

第4篇: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

艺术与社会

教学目标:

1、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 艺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重难点:

1、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第二节 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源于生活

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 艺术源于生活有两层含义:

 一是:艺术直接取之于生活。  二是:艺术来源于间接生活。

如:《红楼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郭宝昌的《大宅门》、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江城子》、李清照的作品等等。

 补充部分:

一、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是指艺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一)、自发体验

是艺术创作主体在生活中无意识或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体验,如童年时代的记忆和无意间积累 的生活经验等。

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16岁时,曾在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上,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因所谓盗窃罪遭到酷刑时的惨状,使他深为震惊,久久不能忘却。这种刺激性的体验与感受在他10多年后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及40年后的《悲惨世界》中都有所反映和体现。

(二)、自觉体验

是指艺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为艺术创作而深入生活进行的、有目的的体验。

如:

元代大画家赵子昂为了画马,不仅运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观察、感知马的特征,还在观察马时解开衣服趴在地上,学着马的跑跳腾跃等各种动作。。。

罗中立在创作《父亲》时广泛深入观察老农形象。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体验,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 的,都可以达到储备创作素材和积累审美经验的目的。这种经验积累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直接经验又分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亲身经历:小仲马的《茶花女》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

亲眼所见:达 芬奇的 《蒙娜 丽莎》;罗中立的《父亲》

 间接经验

如,二月河先生的清帝系列小说的写作经历。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二者共同丰富着艺术创作主体头脑中的艺术创作素材,不断提高着他们对社会的洞察力和对艺术的想象力。

艺术创作首先在“创”,其次为“作”。“创”即新意,而新意正是源自对日常生活的体验。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方面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另一方面是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之所以高于生活的原因为:

第一,艺术对生活素材进行了加工、选择。

第二,艺术高于生活在于艺术对题材进行了加工选择。

第三,艺术创作是对生活进行多方面组合的结果,综合是十分常见的艺术典型化手法。 第四,艺术高于生活,还在于艺术作品中有艺术家审美情感的渗入,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根本所在。

二、艺术反映生活的全面性

第一,艺术表现的题材没有禁区,并且仍在继续扩展。

第二,艺术全面的反映生活,还体现在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禁区。 第三,艺术全面的反映生活还体现在艺术表现材料的运用没有止境。 第四,艺术反映生活的全面性还体现在艺术观念没有禁区。

 播放农民工组合《春天里》

知识补充:

题材指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后所构成的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题材,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描绘的生活和情感范围,也称取材 范围 。

按生活内容分工业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战争题材、教育题材、爱情题材等。 按时间分古代、现代、当代题材。按矛盾冲突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

素材:是艺术家从生活中直接摄取而来的,尚未经过提炼、加工的,零星散乱、不成体系的原始材料。

素材与题材关系:

素材是未加工的题材,题材是表现到作品中的素材。

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 艺术的审美功能

首先,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快感和审美的愉悦。 其次,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境界的提升。

综合来看,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通过艺术作品的情感态度和形式要素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方面,艺术家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感态度能够唤起接受者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方面,艺术形式本身可以给接受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如:豪放飘逸的李白的作品以及沉郁顿挫的杜甫:三吏三别

二、艺术的认识功能

(一)艺术认识与宗教认识 二者有两点区别: 第一,艺术与宗教认识内容的性质不同。

第二,艺术与宗教实现认识功能所凭借的形象性质不同。

(二)艺术认识与哲学认识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两者都运用概念掌握世界,但是,概念的前提相同而目的不同。

其二,艺术认识与哲学认识的情感方式不同。

其三,艺术认识与哲学认识在表达方式、终极目的上也有天壤之别。

(三)艺术认识的特点:

1、形象性

2、真实性

3、典型性

三、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形式中所浸润的情感、思想和哲悟等起到的对接受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陶冶等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接受者的思想、情操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层面的变化。

首先,从艺术的教育目的看,艺术的教育功能本质上具有间接功利性的特点。

艺术教育功能的间接功利性体现在艺术教育的接受者拥有一颗“虚静”的无功利之心,即刘勰所讲的“澡雪精神”。

艺术教育功能的间接功利性还体现在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的载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活动具有无功利性。

其次,艺术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是诉诸情感。

比如: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融化在吉普赛少女的“美而美”、敲钟人加西莫多的“丑而美”、和卫队长法比的“美而丑”、主教克洛德的“伪而丑”的形象对比中的。

毕加索的《哥尔尼卡》 达利的《战争的预感》 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 《内战的预感》:1937年,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进行试验性的轮番轰炸,是震惊世界的惨案。就在这前一年,达利便已敏锐地预感到西班牙内战的来临,便立即创作了这幅《内战的预感》。 画家运用细腻的笔法画出了被肢解的人体,用人体贯连构成框架式的结构充满画面,用蓝天白云作背景,表明这一罪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画家以此象征战争的恐怖和血腥,就像一场血肉横飞、尸骨四迸、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梦。

第5篇: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

机修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

【课题】

§4-1 钻 床 §4-2 常用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机修钳工的常用设备及工具。

2、掌握机修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机修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操作的注意事项。

4、为机修钳工的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1、机修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2、机修钳工常用设备及工具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教具】实物、模型及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行为引导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间】180分钟 【教学过程】

Ⅰ、课堂组织:检查到课情况及课堂准备情况,为新课教学作好准备。 Ⅱ、讲授新课:

§4-1

钻 床

钻床是钳工常用的孔加工机床,在钻床上可进行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螺纹、研磨等多项操作。钳工最常用的钻床有台钻、立钻、摇臂钻等。

板书并讲解

一、台钻

定义:台钻是一种小型钻床,是机修钳工常用的钻孔设备。

1.Z4012型台钻技术规格

最大钻孔直径

¢12mm

主轴下端锥度

莫氏2号短型

主轴最大行程

lOOmm

主轴中心线至立柱表面距离

193mm

主轴端面到底座面距离

20一240mm

电动机功率

0.6kW 主轴转速

分5级

480~4100r/min 主轴绕立柱回转角度

360° 机床外形尺寸(长X宽X高)

690×350×695mm 2.Z4012型台钻传动系统

Z4012型台钻的主运动:由电动机→主动V带轮→V带→从动V带轮→主轴,改变V带位置可获得五种变速。

Z4012型台钻的进给运动:由三球式手轮→同轴齿轮→主轴齿条→主轴,实现主轴的进给运动。 3.Z4012型台钻的结构 (1)机头

机头3安装在立柱10上,用手柄7进行锁紧。主轴装在机头孔内,主轴下端的锁母4供更换或卸下钻夹头时使用。机头右侧为进给手柄6。

(2)立柱

立柱截面为圆形,它的顶部是机头升降机构,当旋转机头手把l升到所需高度后应将手柄7旋紧,将机头锁住。

(3)电动机

松开螺钉11,可推动电机托板带动电机前后移动,借以调节V带的松紧。 (4)底座

中间有一条T形槽,用来装夹工件或夹具.四角有安装用的螺栓孔。 (5)电气部分

操作转换开关(又称倒顺开关)可使主轴正、反转或停机。

板书并讲解

二、Z525立式钻床

图4-2是Z525立式钻床的外形图。 1.Z525型立钻的主要技术规格

最大钻孔直径

25mm

主轴锥孔

莫氏3号锥度

主轴最大行程

175mm

进给箱行程

200mm 主轴中心线到导轨面距离

250mm

工作台面积

500X 375mm

主轴端面至工作台面距离

0~700mm

主轴端面到底座距离

725~1100mm

主电动机功率

2.8kW

主轴最大扭矩

250Nm

主轴最大进给力

9000N

主轴转速

分9级

97~1360一r/min

主轴进给量

分9级

o.1~0.881mm/r

冷却泵电动机功率及流量

0.125kW 22L/min承

机床外形尺寸(长X宽X高) 962×825×2300mm

2.Z525型立钻的传动系统

该机床的切削工作由两种运动来完成,即主运动(主轴的旋转)和进给运动。

(1)主运动

电动机(n=1420r/min)经一对V带轮(Ф114mm及Ф152mm)将运动传给变速箱轴I。轴I上的三联滑动齿轮又将运动传给轴Ⅱ,使轴Ⅱ得到三种转速。轴Ⅱ上的三联滑动齿轮再将运动传给轴Ⅲ,使轴Ⅲ得到九种转速。

轴Ⅲ是带内花键的空心轴,主轴上端的花键与它相配合,使主轴也可得到九种转速。

主运动传动链的结构式如下:

根据主运动传动链的结构式,可列出主运动平衡方程式如下:

式中

n主轴—主轴转速,r/mini u变 —主轴变速箱的传动比.

根据运动平衡方程式,求出主轴的最高和最低转速如下:

(2)进给运动

主轴带动进给变速箱内的齿轮(z=Z7),经轴Ⅳ上的空套齿轮将运动传给轴V。轴V是根空心轴,轴上的三个空套齿轮内装有拉键,通过改变拉键与三个空套齿轮键槽的相对位置,就可使轴Ⅳ得到三种转速。轴Ⅵ上有五个固定齿轮,通过改变轴Ⅶ上三个空套齿轮的键槽与拉键的相对位置,进而可使轴Ⅶ得到九种转速。再经轴Ⅶ上的钢球式安全离合器,使蜗杆(z=1)带动蜗轮(z=47)旋转。再通过与蜗轮同轴的小齿轮(z=14)带动主轴上的齿条,使旋转运动变成主轴的轴向进给运动。进给运动传动链的结构式如下:

根据进给运动链的结构式,列出进给运动平衡方程式如下:

式中

s—主轴进给量,mm/r

u进给—进给箱的总传动比,

主轴进给运动除上述九级进给运动可由机动进给系统获得外,还可手动进给。

(3)辅助运动

1)进给箱的升降运动

转动手柄使蜗杆(Z=1)带动蜗轮(z=32)转动,通过与蜗轮同轴的齿轮(z=18)与固定在床身立柱上的齿条啮合,从而带动进给箱沿床身立柱作升降运动。当进给箱调整到需要的位置后,必须把它在立柱上夹紧固定,然后再进行切削加工。

2)工作台的升降运动

转动手柄使一个小圆锥齿轮(z=29)带动另一个大圆锥齿轮(z=36),然后通过与大圆锥齿轮(Z=36)同轴的丝杠(T30×6)旋转,工作台即可作升降运动。

3.Z525立钻的结构 Z525型立式钻床由主轴箱、进给箱、主轴部件、工作台部件、底座、立柱、冷却装置 和电器控制箱等几大主要部件组成。见图4—2所示。

(1)主轴箱

其结构如图4-4所示。转矩由主电动机经V带轮输入,经花键轴及其上的齿轮输出。两组三联滑移齿轮靠拨叉控制,使主轴得到九种转速。

(2)主轴部件

其结构如图4-5所示。主轴的上部有花键,与主轴箱中空心轴的花键孔联结并获得旋转运动。主轴的两端由向心轴承支承,进给时的进给抗力主要由主轴下端的推力轴承传给套筒承受。主轴的下部有莫氏3号锥孔,用来安装刀具或钻夹头。轴的一侧铣成齿条,与小齿轮啮合,使主轴得到进给运动。主轴套筒的上端固定有链条,其另

一端则经过变速箱上的滑轮后通入机床的内腔,并挂有

铸铁重锤,用以平衡主轴部件的重量,使主轴操纵轻便。

(3)进给变速机构

如图4-6所示。轴Ⅳ和轴Ⅵ是两根空心轴,轴上分别装有可以空转的齿轮

3、

2、1和

9、

8、7,轴内均装有拉键。当扳动进给箱正面两个较短的变速手柄时,就可以改变两个拉键与这六个空转齿轮键槽的配合状态,使主轴获得九级机动进给速度。

板书并讲解

二、Z3040摇臂钻床

Z3040型摇臂钻床适用于加工大、中型零件,可以进行钻孔、扩孔、铰孔、锪平面及攻螺纹等工作。它通过移动主轴来进行找正,因此使用方便灵活。

1.Z3040型摇臂钻床的技术规格

最大钻孔直径 Ф40mm 主轴锥孔莫氏 4号锥度

主轴最大行程 315mm 主轴中心线至立柱母线距离 1250mm 主轴箱水平移动距离 900mm 主轴端面至底座工作面距离 350~125mm 播臂升降距离 600mm 摇臂升降速度 1.2m/min 摇臂回转角度 360°

主轴转速 9级 25~2000r/min 主轴进给量 9级 0.04~3.2mm/r 刻度盘每转钻孔深度 122.5mm 主轴最大扭矩 400Nm 主轴最大进给抗力 1600kg 主电动机功率 3kW 机床轮廓尺寸(长X宽X高) 2170×1035×2625mm 机床重量 3200kg 2.Z3040型摇臂钻床的传动系统

整个系统可实现主轴回转,主轴进给,摇臂升降及主轴箱在摇臂上的移动。

(1)主运动的传动结构式:

(2)进给运动的传动结构式:

3.Z3040型摇臂钻床的结构

Z3040型摇臂钻床的结构主要由底座、工作台、立柱、主轴变速箱和摇臂等组成。见图4—6所示。 钻孔时,根据工件加工情况需要,摇臂可沿立柱上下升降和绕立柱回转360º角。主轴变速箱可沿摇臂导轨作大范围移动,便于钻孔时借正钻头与钻孔之间的位置。由此可知,摇臂钻床能在很大范围内钻孔,比立式钻床更方便。钻孔时,中、小型工件可在工作台上固定;钻削大型工件,可将工作台拆除,工件在底座上固定。摇臂和主轴变速箱位置调正结束后,都必须锁紧,防止钻孔时产生摇晃而发生事故。

板书并讲解

四、钻床附具

1.钻夹头

钻夹头用来装夹13mm以内的直柄钻头。

夹头体1的上端有一锥孔,用以与夹头柄紧配,夹头柄做成莫氏锥体,装入钻床的主轴锥孔内。钻夹头中的三个夹爪4用来夹紧钻头的直柄,当带有小圆锥齿轮的钥匙3带动夹头套2上的大圆锥齿轮转动时,与夹头套紧配的内螺纹圈5也同时旋转。此内螺纹圈与三个夹瓜上的外螺纹相配,于是三个夹爪便伸出或缩进,钻头直柄被夹紧或放松。

2.钻头套

钻头套(又称钻库、锥套)用来装夹13mm以上的锥柄的钻头,根据钻头锥柄莫氏锥度的号数选用相应的钻头,一般立式钻床主轴的锥孔为3号或4号莫氏锥度,摇臂钻床主轴的锥孔为4号、5号或6号莫氏锥度。

当用较小直径钻头钻孔时,用一个钻头套有时不能直接与钻床主轴锥孔相配,此时就要把几个钻头套配接起来应用。

钻头套共有五种:

1号钻头套:内锥孔为1号莫氏锥度,外圆锥为2号莫氏锥度。

2号钻头套:内锥孔为2号莫氏锥度,外圆锥为3号莫氏锥度.

3号钻头套;内锥孔为3号英氏锥度,外圆锥为4号英氏锥度。

4号钻头套:内锥孔为4号莫氏锥度,外圆锥为5号莫氏锥度.

5号钻头套;内锥孔为5号莫氏锥度,外圆锥为6号莫氏锥度.

把几个钻头套配接起来使用时,即增加装拆的麻烦,同时也增加了钻床主轴与钻头的同轴度误差值。为此可采用特制的钻头套。特制钻头套是内锥孔为l号或2号莫氏锥度,而外圆锥为3号或更大号的莫氏锥度。

用斜铁将钻头从钻床主轴锥孔中拆下的方法。拆卸时斜铁带圆弧的一边要放在上面,否则要把钻床主轴(或钻头套)上的长圆孔敲坏.同时要用手握住钻头或在钻头与钻床工作台之间垫上木板,以防钻头跌落而损坏钻头或工作台.

板书并讲解

五、钻床操作注意事项

1.钻床操作前,须将各操纵手柄移到正确位置,空转试车,在各部机构能正常工作时,方可操作使用。

2.变换主轴转速或机动进给时,必须在停车后进行调整。 3.调整立钻进给箱或工作台位置后,必须将镶条压紧后方可操作钻床。 4.严禁在主轴旋转状态下,装夹、检测工件。

§4-2

常用工具

板书并讲解

一、手电钻

手电钻(图4-11)是一种手提式电动工具。在修理零件和机床装配时受工件形状或加工部位的限制不能用钻床钻孔时;则可使用手电钻加工。

手电钻的电源电压分单相(220V、36V)和三相(380V)两种。采用单相电压的电钻规格有

6、

10、

13、

19、23mm等五种,采用三相电压的电钻规格有

13、

19、23mm等三种.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电钻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电钻使用前,须开空机转一分钟,检查传动部分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排除故障后再使用。 2.使用钻头必须锋利,钻孔时不宜用力过猛。当孔将钻穿时须相应减轻压力,以防事故发生。

板书并讲解

二、电磨头

电磨头(图4-12)属于高速磨削工具。适用于零件的修理、修磨和除锈,在夹具的装配调整中也可使用.当用布轮代替砂轮使用时,则可进行抛光作业。

电磨头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前应开机空转2—3min,检查旋转声音是否正常。若有异常,则应排除故障后再使用。 2.新装砂轮应修整后使用,否则所产生的离心力会造成严重振动,影响加工精度。

3.砂轮外径不得超过磨头铭牌上规定的尺寸,工作时砂轮和工件的接触力不宜过大,更不能用砂轮冲击工件,以防砂轮爆裂,造成事故。

板书并讲解

三、电剪刀

电剪刀(图4-13)使用灵活、携带方便。能用来剪切各种几何形状的金属板材.用电剪剪切后的板材,具有板面平整、变形小、质量好的优点.因此它也是各种复杂的大型样板进行落料加工的主要工具之一。

使用电剪刀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开机前应检查整机各部分螺钉是否紧固,然后开机空转,待运转正常后,才可使用。

2.剪切时,两刀刃的间距需根据材料厚度进行调试。当剪切厚材料时为0.2~0.3mm,剪切薄材料时,间距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S=0.2×厚度(mm) 作小半径剪切时,须将两刃口间距调整到0.3~0.4mm。

板书并讲解

四、风砂轮

风砂轮(如图4—14所示)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气动工具,通过压缩空气驱动砂轮旋转,来清理工件的飞边、毛刺、去除材料多余量、修光工件表面、修磨焊缝和齿轮倒角等工作。

使用风砂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椐修磨工件的形状、修磨量选取型号合适的风砂轮机及砂轮。 2.关闭风砂轮机开关,联接风砂轮与压缩空气源后,再打开气源开关。 3.不要使砂轮旋转平面指向人体,修磨工件时压力要适当。

板书并讲解

五、千斤项 千斤项(如图4—15所示)是一种小型起重工具。主要用来起重工件或重物。机修钳工常用它拆卸和装配设备中过盈配合的零件,如锻压设备的滑动轴承等。它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使用千斤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千斤顶加垫的木板或铁板等表面不能有油污,以防受力时打滑。 2.起重较重的工件时,应在重物下面随起随垫枕木,以防意外。

板书并讲解

六、单梁起重机

单梁起重机(如图4—16所示)是一种轻小型的起重设备,它由吊架和葫芦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廉且使用方便。机修钳工在工作中使用较多的是手动葫芦,与吊架配套使用,拆卸或装配机床零、部件。

使用单梁起重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电动葫芦的限位器是防止吊钩上升或下降超过极限位置的安全装置,不能当作行程开关使用。 2.在重物下降过程中出现严重自溜刹不住现象时,应迅速按压“上升”按纽,使重物上升少量后,再按压“下降”按纽,直至重物徐徐落地后,再进行检查,调整。

3.严禁超载起重重物和长时间将重物吊在空中。

第6篇:第四章 原电池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4、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分组实验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实验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2、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3、盐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介绍电化学

播放图片,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领域形成一些感性认识,了解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

二、复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的书写、电子流向等。

三、实验探究Ⅰ:探究简单原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将Cu片、Zn片分开,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浸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若电流计指针若偏转,偏转角度的大小在短时间内怎样变化。一段时间后还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随时间的推移,电流计指针的偏转角度逐渐减小。铜片表面有有铜产生,锌片表面有也有铜产生。 教师引导设疑:

1、该简单原电池对外提供的电流是稳定、持久的吗?

2、造成原电池提供电能的能力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得到结论:

1、这是一个低效率的原电池,不能持续对外提供电能。

原因:Zn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在锌片上有铜产生。

四、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设疑:怎样设法使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呢?

学生教师共同讨论,结果: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不直接接触。

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解决矛盾的思路,共同构建新的原电池,

1、 探究实验Ⅲ(实验4-1)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长时间形成稳定电流,且指针偏转角度大。 该装置的优点:⑴形成电流稳定

;⑵能源的利用率高。

五、分析所设计的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盐桥的作用: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电极反应:

负极(锌片): Zn-2e- =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Cu2+ +2e-=Cu (还原反应) 电池反应:Zn + Cu2+ = Zn 2+ + Cu

六、练习

1、设计原电池:Cu + 2Fe3+

= Cu2+

+ 2Fe2+

⑴将上述反应设计成普通原电池装置。 ⑵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带盐桥的原电池装置。 并画出装置图,写出电极反应。

第7篇:HTML教案第四章

第9次课 CSS基础 课时: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2. 3. 4. 会创建无下划线的超链接样式 会创建统一外观的字体文本 会创建个性化的表单 会创建个性化的表格

二、教学重点

1. 样式的基本语法

2. 会创建常见的样式:统一的文字、颜色等外观、无下划线的超链接、细边框输入框

三、教学难点

内嵌样式、行内样式、样式表文件的使用场合

四、教学过程

【回顾】[10分钟] 回顾之前所学基本标签,引导学生在网页美化以及格式修改中遇到的问难。从而引入样式表。

前几次课所学的标签,在网页中呈现出的效果,比较简单,样式比较单一。 CSS主要用于改变网页中标签的样式,使网页变得更华丽。可以从外观上更能吸引读者。CSS相当于华丽的衣服样式表能实现内容与样式的分离,方便团队开发。

1. 样式表的基本语法[10分钟]

1) 样式表的基本结构。 2) 样式规则并举例说明。 3) 引入类样式。

 课堂案例:样式表的基本语法

2. 文本属性[10分钟] 引入:

首先从文本的大小,颜色,字体等来描述文本属性。 强调用样式来实现文本的大小颜色字体的显示的好处

- 2

5. 方框属性[15分钟]

 引入:

首先从文本的大小,颜色,字体等来描述文本属性。  讲解要点:

1) 盒子模式:以网页中放入的一副图片,说明盒子模式设计的各种边界、填充、边框的含义。

2) 应用边框属性、填充属性,制作常见的表格多列中分界线样式。 3) 应用边框属性,制作细边框输入框样式。

 课堂案例:

6. 特殊样式[5分钟]

 讲解要点:

无下划线的超俩链接的制作方法。  课堂案例:

7. 课堂练习2[10分钟]

编写如下图所示效果对应的HTML代码

-

一、 作业布置

参考答案:

 
5

 

 

拍拍用户登陆
QQ号码 忘记QQ号码>>
QQ密码 忘记密码>>
 
 

第8篇:第四章教案(气象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章节名称:第四章 自我价值评估与探索

二、教学目的:对于自我的了解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命题,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心理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更好的进行职业定位,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约资源,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本章就在于通过各种专业的心理测试,使大家对自己的职业心理有更多的了解。

三、课时:4学时

四、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五、教学难点:职业价值观类型与适宜的职业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PPT、心理量表

七、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心理测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互动、实践调研、课堂练习等

八、教学过程:

1.导言;

(1)喜欢干什么——职业兴趣

(2)最看重什么——职业价值观 (3)能够干什么——职业能力 (4)适合干什么——职业性格 2.进入新课正题,课程主要内容提纲

(1)自我探索的方法

(2)职业兴趣

(3)职业价值观 (4)职业能力 (5)职业性格

(6)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7)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目标规划 3. 自我探索的方法 (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mental test)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 (2)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3)职业实践 (4)他人评价 4. 职业兴趣

(1)职业兴趣的含义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2)职业兴趣类型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最常用,最权威的理论,该理论假设人的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映。“职业选择反映了人的动机、知识、人格和能力。职业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些工作职能和技巧。作一个木匠不只意味着要使用工具,也意味着特定的地位、社会角色和生活模式”。

A 常规型: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习惯自己对事情作判断和决策,较少发挥想象力。没有强烈的野心,不喜欢冒险。

B 艺术型:热爱艺术,富于想象力、拥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个性,展现自己。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擅于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和表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时,不喜欢受约束和限制。

C 实践型:喜欢使用工具或机械从事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工作,动手能力强,通常喜欢亲自体验或实践理论和方法甚于与其他人讨论,一般不具有出众的交际能力,喜欢从事户外工作。

D 社会型: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E 研究型:喜欢理论研究,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擅长使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决难题。不喜欢官僚式的管理行为过多地影响研究工作。

F 管理型: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喜欢影响别人、敢于挑战,自信、有胆略、有抱负,沟通能力出色,擅长说服他人,追求声望、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

(3)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5.职业价值观 (1)职业价值观的含义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2)职业价值观类型与适宜的职业 A 自由型(非工资工作者型)

特点:不受别人指使,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城堡”,不愿受人 干涉,想充分施展本领。

相应职业类型:室内装饰专家、图书管理专家、摄影师、音乐教师、作家、演员、记者、诗人、作曲家、编剧、雕刻家、漫画家等

B 经济型(经理型)

特点:他们断然认为世界上的各种关系都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带有金钱的烙印。这种类型的人确信,金钱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幸福。

相应职业类型:各种职业中都有这种类型的人,商人为甚 C 支配型(独断专行型)

特点:相当于组织的一把手,飞扬跋扈,无视他人的想法,为所欲为,且视此为无比快乐。

相应职业类型:进货员、商品批发员、旅馆经理、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等

D 小康型

特点:追求虚荣,优越感也很强。很渴望能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希望常常受到众人尊敬。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由于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而很自卑。

相应职业类型:记账员、会计、银行出纳、法庭速记员、成本估算员、税务员、核算员、打字员、办公室职员、统计员、计算机操作员等

E 自我实现型

特点:不关心平常的幸福,一心一意想发挥个性,追求真理。不考虑收入、地位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并视此为有意义的生活

相应职业类型:气象学者、生物学者、天文学家、药剂师、动物学者、化学家、科学报刊编辑、地质学家、植物学者、物理学者、数学家、实验员、科研人员等

F 志愿型

特点:富于同情心,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为无比快乐

相应职业类型:社会学者、导游、福利机构工作者、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护士等

G 技术型

特点:性格沉稳,做事组织严密,井井有条,并且对未来充满平常心态 相应职业类型:木匠、农民、工程师、飞机机械师、野生动物专家、自动化技师、机械工、电工、火车司机、公共汽车司机、机械制图等

H 合作型

特点:人际关系较好,认为朋友是最大的财富 相应职业类型:公关人员、推销人员、秘书等 I 享受型

特点:喜欢安逸的生活,不愿从事任何挑战性的工作 相应职业类型:无固定职业类型 (3) 职业价值观测试 6.职业能力

(1)职业能力的含义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2)职业能力类型

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A 一般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B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你去应聘教学工作岗位,对方最看重你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C 气象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

气象工作者是知识劳动者中的一部分, 他们的劳动及其成果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之高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这是其他知识劳动不能相比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气象工作者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既要确立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 又要有其特殊的要求与侧重, 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气象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完成其本职工作的基础。气象专业大学毕业生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了相关的基本专业能力外,还应该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方式,下面以县级农业气象站为例来说明:

县级气象台站人员编制少,除承担基本地面气象观测任务外,还要担任雷电防护、人工降雨、管理及其他业务,任务非常繁杂,工作量大。我国县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不但要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且要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不但为粮食生产服务,也要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服务;在服务水平方面,不但要清晰地给出气象情报和产量预报,同时对当地政府决策和农民田间管理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且要求可操作性要强。所以要求县级气象部门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领域宽,服务水平高。

县级农业气象需求对气象事业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需要从业人员在工作能力上进一步提升,争取多个途径和方法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方法:

县级农业气象业务人员要进行农业气象服务,必须要掌握农业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掌握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尤其是农用天气预报)编制的方法,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措施;掌握对上级部门的服务产品的释用技术等。运用相关的农业气象指标或农业气象模式,采取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时间段内天气气候条件特点,对该时段内总的天气特点和农业气象条件做出定量或定性评价,并根据下一阶段天气、气候条件预测,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中趋利避害的措施和建议。

(3)职业能力评估问卷 7.职业性格

(1)职业性格的含义

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MBTI类型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测试,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 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Carl G. Jung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和她们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经过了长达5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MBTI已经成为了当今全球最为著名和权威的性格测试。

主要应用于职业发展、职业咨询、团队建议、婚姻教育等方面,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人才甄别工具。

人的性格倾向,就象分别使用自己的两只手写字一样,都可以写出来,但惯用的那只写出的会比另一只更好。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所属的类型发展出个人行为、技巧和态度,而每一种也都存在着自己的潜能和潜在的盲点。MBIT测试主要探讨各种性格类型与相关职业的匹配程度。

MBTI倾向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于: –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外向、内向) – 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感、直觉) – 他们做决定的方法(思维、情感)

– 他们对外在世界如何取向;通过认知的过程或判断的过程(判断、知觉)

用字母代表如下:

精力支配:外向 E — 内向 I 认识世界:实感 S — 直觉 N 判断事物:思维 T — 情感 F 生活态度:判断 J — 知觉 P 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 (3)MBTI测验 8.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1)自我评估 (2)职业评估 (3)环境评估 (4)职业选择与决策 (5)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 (6)制定行动计划并执行 (7)评估与反馈

9.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目标规划

(1)大学目标规划(学涯规划)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涯规划之间的关系

(3)如何做好学涯规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气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目标规划 A 制定职业生涯中的中期、长期目标

职业生涯中的目标是气象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定位,是自己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建立符合实际的中期、长期目标有助于对当前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学生为之奋斗的动力源泉。有的学生会以从事学术研究、探索气象中的未知现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有的学生会以服务于农村气象预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B 以职业生涯中的目标为指引建立大学阶段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规划 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己的现实条件,建立大学阶段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规划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能力培养目标、学习成绩目标、个人素质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建立自己的目标规划,并且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向这些目标靠拢。

C 以学涯规划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对每个阶段的效果进行评价

阶段目标的评价是对能否完成总体目标的考核,针对每个阶段的目标应该有具体的、可评价的方式,如果以学习成绩的提高为目标,就应该以学期末的测评成绩为对象,对该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果以个人能力的提高(如计算机编程能力)为目标,就应该以能否独立或合作完成某一具体的编程任务为对象,对这一阶段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进行评价。 11.总结及课程回顾

总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的位置, 而是你下一步迈出的方向!

上一篇:梦想周记600字大全下一篇: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