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时代的高校德育教育应是全方位的、与时俱进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完善德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文章结合作者所在学校概况和自身实践经验,谈谈对大学生德育方面的认识以及提出高校德育的一些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从高校大学生犯罪行为探讨高校德育问题

【内容摘要】时代飞速的发展,并没有良好地解决高校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不仅仅要拥有过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拥有高贵的道德品格。从目前大学生犯罪行为可以看出,高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关 键 词】高校大学生;犯罪行为;成因;德育教育

作 者 简 介:张琪(1981-),男,汉族,辽宁辽阳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科学。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普遍表现为受教育时间长、文化水平高、情智双商较高以及广受社会人群的高度认可,同时,大学生也是一类青年,年龄段基本都在18-24岁之间,已经可以独立自主地通过劳动去获取报酬,在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压力也是极高的,家长和社会都无形地向他们施加压力。在这样的种种压力之下,大学生犯罪行为也是一类常见的现象,犯罪者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让高校的名誉受到损害,更可能对第三方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犯罪行为的背后,高校的德育教育问题需要时时关注和反思。

一、大学生犯罪主要成因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大学生在高中的学习阶段,教学之中教师和家长注视的重点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选择性地忽视了大学生的品行道德问题。在高中的学习阶段,只要学生的成绩足够优异,高校对其的行为约束就会片面的得过且过,以至于部分成绩优异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缺乏品德理念,从而使得这类学生在步入更高一层面的学习之时,还是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真善美的分辨不清晰。

(二)行为约束不够

众所周知,大学生活接近于社会生活,没有家长的管教,没有班主任时时监督,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随意而为,只追求吃、喝、玩、乐,忘记了受教育的根本就是旨在良好的品行修为。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基本都是从家长那里获取生活费用的,一旦大手大脚起来,生活费就会极快被花光,从而致使部分大学生不得不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追求而去盗窃或者犯罪。

(三)高中和大学的教育差异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是三点一线的学习状况,除了假期,学生都是游走在教室、寝室、食堂的,但是当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他们会发现和以往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时间上不受限制,教学上不受约制,行为上不受制止,由此很容易让部分学生找不到发力的方向,从而踌躇满志的追求逐渐迷失方向。

在大学,人才济济,很多学生会丧失拼搏的意志。“怀才不遇”的错误理解逐渐形成了部分大学生狭隘的心理,嫉妒比自己优秀的学生,甚至出言伤人,导致双方之间产生冲突,更有可能大打出手。

(四)自控能力不够

大学生作为青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洗礼,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自控上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一有矛盾就会针锋相对,不懂得“退而求齐全”,总要为一点小事就要争个高低输赢。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之间的友谊也是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朋友可以不计一切的后果,从而可能酿成重大的斗殴事件。

二、高校德育教育的漏洞

(一)心理教育不够

大学生良好的发展,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生理问题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上。犯罪行为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遇到点事情都需要大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才能够让自己心里觉得舒畅。在如今的高校教育当中,众所周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并不是很足够,具体而言,就是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之中,管理学生行为和学习上的举措就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可是现阶段辅导员的整体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比如在大学学习过程之中,我们很难见到辅导员,基本都是班主任一个人完全在掌管学生的学习和日常。

心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心,但是由于现阶段高校的疏忽,导致了很多学校的学生并没有辅导员这一职务任职,从而不能很好地去約束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导致了部分学生为所欲为。

(二)道德价值重心偏移

在当今的高校德育教育上,学生真正接受的道德价值教育的课程不是很多,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在高校长达数年的教学过程之中,这类的教学真的很少,从而导致了学生在道德上出现偏差,至关重要的还可能使得学生的道德价值重心出现偏移,一味地追求“利益至上”,而忘了教育之根本是“道德至上”。利益至上的观念产生会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一味以自己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团队和合作。

道德价值观出现偏差会让大学生呈现出以下几大类常见的现象:没有同情心,只以自己的利益为根本;意志力薄弱,当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就选择逃避,从而酗酒抽烟;不能够及时面对自身问题,只是躲在别人背后,不肯积极的去面对困境;将别人的所取得的成就都归功于物质之上,只会认为他的家庭条件优越;放纵自我,不热爱自己的生命,对于新鲜的、危险性高的活动都会特别关注,更有甚者,直接参与其中。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犯罪的隐患。由此可见,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三)德育教育的困境

在高校现阶段的德育教育问题上,过分地注重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了实际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问题中主要存在以下困境:第一,道德教育上缺少专业的向导,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性格都不同,因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注重分类,而是大幅度地采取统一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对自身的不足得到教育的同时,更有可能将学生本身就可以避免的德育问题无限放大,以至于学生再改起来就会特别费力。第二,理论上的教育偏多,对于现实案例的分析较少。

三、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思考

德育教育不能直接定位学生的人生,但是却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抗击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正是基于此,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但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还是存在着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背后折射出的高校德育教育问题是高校当今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一)以小见大的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任重道遠,但是也是“始于足下”而来的,道德教育愿景宏大这是不争的,但是细微之处的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为这一宏大远景添砖加瓦。

宏大的愿景指引学生的具体方向,细微之处的道德教育才是学生发展之根本,通过细微的道德问题可以树立学生心中的道德底线。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何为见义勇为?”“何为欺骗”等,让学生从细小的事件中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大道理。这类情景教学虽然只是细微的教学,但是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教育方法,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和学生之间联系紧密的,与宏大的愿景教学相对,这样更能抵触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形成社会共识,推动公众道德水平,构建良好的道德教学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意识。

(二)情理并重

教育如若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述道理,那么这样的教学必定走不长远,在讲述道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道理,而是在注重学生的同时有理有据地对真理进行阐述。比如在教学之中我们告诉学生不能恃强凌弱,不如在教学中为学生阐述“何为强者?”“何为弱者?”,强者为什么可以制约弱者,这样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讲解而深度思考;再如在告诉学生要奋发图强,不如在教学中为学生阐述“奋发图强”的优势之处,帮助学生分析奋斗过程中的压力来源,那么这样的教学必定会更具说服力。

德育教育要讲道理,但是更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审视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不惧艰险,敢于面对困境。

(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好比很多医学院为了帮学生克服“恐血”的心理问题,用红色的水让学生进行洗漱,这样可以很好地攻克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我们可以得以借鉴,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学,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社会路程之中遇到较少的挫败。

四、结语

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一直是家长和高校不愿看到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由此折射出的高校德育问题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控制大学生犯罪的根本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从而让大学生享受更好的大学教育,促使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维彬.社会转型视域下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2]邢芳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49.

[3]高普梅.美国新品格教育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6):10-11.

作者:张琪

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及高校德育策略分析

摘 要:新时代的高校德育教育应是全方位的、与时俱进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完善德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文章结合作者所在学校概况和自身实践经验,谈谈对大学生德育方面的认识以及提出高校德育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大学生 德育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 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有: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自身素养的教育(诚实守信、责任心、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即是教育大學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坚定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且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有自身坚定地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即是培养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操,拥保家卫国的情怀,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自身素养教育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2],即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增强大学生健康心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等各方面的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人格、意志、情感的完善,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及促进全面发展。[3]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 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在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的观察中发现,个别高校依然走着传统的德育步伐,没有及时调整以适应时代步伐,甚至将德育教育边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没有责任心、缺乏爱心、自私、等德育问题,需要一些高校重视德育教育、更新德育内容、改善德育教育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的警钟已敲响,德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高校居于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4]

4 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 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袁昌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8-250.

[4] 杨勇,段全武.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7):48-49.

[5] 毛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101-103.

作者:屈鹏飞

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承担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今天,让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是非观念淡薄、思想修养不高、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层出不穷,不断困扰着当代大学生,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在当今形势下做好德育教育,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时效性是当代高校的工作重心。本文旨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剖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思政”;德育教育;时效性

一、“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现状及突出的问题

(一)现状

“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课教学与思政工作分开的现象,主要从全局考虑,将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时效进行整顿和改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全育人的效果。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实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在提高,政治立场也比较坚定,但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来具体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时效性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时效与学生愿望之间存在差距;第二,德育时效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第三,德育时效与高校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其实不然,德育时效性就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社会、学校三方面。

(二)突出问题

当代高校大学生品德突出的问题如缺乏正确的“三观”、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大降低、尊师气氛在高校校园里被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如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使得一些学生已经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会直接导致德育时效性的整体效果。其次,考试作弊是高校大学生诚信度大大降低的突出表现,无论是国家级的考试还是学校的期末考试,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另外,拖欠学费、助学贷款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最后,尊敬师长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必须严格恪守的行为守则。但在近几年来的媒体报道中,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任课老师的姓名,有些学生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激烈争辩,着实有伤尊师重道之风。

二、“大思政”格局下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根据当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等,使得学生对德育相关内容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德育教育缺乏系统的奖惩评价制度,无法保证德育评价客观性、公正性、实践性,没有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明显的体现出德育的时效性。学生不仅缺少主体地位,学校德育教育也未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规划。为何得出此结论,原因是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影响因素较多,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在德育教育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但是,在现阶段各高校对德育似乎不够重视、缺少统一规划,即便学校开设思政课程,但难以解答如今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无法准确判断道德行为是否有所偏差,使德育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此外,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如家庭与社会。学生道德意识与是非判断力薄弱,部分学生甚至会对德育有所抵触,一旦受错误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影响,将会严重抑制德育实效性的发挥。所以,总体来讲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可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高校传统德育理念滞后;第二,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氛围不足;第三,高校德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首先,高校的传统德育教育理念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社会本位论”,第二种是“个体本位论”。第一种体现的是德育的社会价值,第二种强调的是德育的个体价值。两种理念都较为片面,前者忽视了高校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则忽视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两种传统德育教育理念都不能适应现阶段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最终导致学生在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氛围不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简单、乏味,那么会因为没有吸引力进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现如今高校的德育内容也普遍过于形式化,主要进行理论讲解,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至于德育氛围的营造不足,主要体现在家庭环境氛围,社会环境氛围和学校环境氛围。家庭德育氛围不足主要是学生不愿与家长亲近和交流导致的,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会出现过于溺爱或过于管制又或缺乏关爱等等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德育环境氛围不足,主要是社会环境过于复杂,社会各界又要求大学生在道德等方面要表里如一,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逆反抵触心理。学校德育氛围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重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难以获得学生理解与认可。

最后,高校德育制度机制不完善,未建立长效机制。高校若想在德育方面取得成绩,那么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长效德育制度机制是必要的。若缺乏制度机制,一方面缺少德育教育方面的专家,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就缺乏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学生主体方面也未有精神激励机制,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缺少关注,总的来说都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大思政”格局下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和环节,要想确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树立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新理念

思政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随着“大思政”的兴起,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德育受到挑战,社会、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应积极应对。德育教育要想提高时效性,就得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转变陈旧观念,落实德育主体,践行“德育为先”,注重学生思想意识、道德价值建设,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首先,德育的主体必定是高校大学生,围绕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达到主体德育目标。其次,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生活化德育教育,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德育文化,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或者“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双向式的互动教学,重视体现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保证德育能够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二)努力丰富德育内容,营造适宜的德育氛围

在“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各专业各科目的文化知识相结合,可以满足许多学生的不同德育需求。但在辅导员教师方面,因为在组织德育内容时是以德育内容为主体,那么就要注意德育教育需要由低至高、由浅至深、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并根据年级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德育,注重内容的相互连接与渗透。而德育氛围的营造,只要社会和各高校立足于思政、德育为先,足够重视,那么利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造德育条件,提升德育实效性是非常明显的。

(三)完善高校德育长效制度机制,创建高校网络交流平台

加快高校德育制度基础建设,完善德育评价标准,建设德育长效机制,不仅能吸引来众多的德育专家,丰富了专业知识,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了全校老师和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動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当充分联系实际情况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精神激励机制,这对“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时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注重思政教育的同时,结合当今形势下网络时代给予我们的力量,为扩大德育教育的成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校园广播建立起交流平台,部分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吸引学生及时关注,发表言论等从而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确保思政教育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 针对“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8(24):186-187.

[2]颜瑞.论互联网发展与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现[J].才智,2017(31).

[3]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

作者:张魏霞

上一篇:教育制度(精选2篇)下一篇:中秋节主题活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