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减灾科技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洪减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业。自古至今,建设堤防、兴建高坝大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保障。但水灾损失仍在增长,水灾频率也未见有所降低。是否还要埋头和洪水这样斗下去?可否调整一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世纪之交我国防洪减灾方针开始出现了战略性转变,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洪减灾科技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防洪减灾科技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

摘要:本文在解读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现存问题,从转变观念深化防洪减灾认识、及时预警强化科技应用效果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使得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

前言:近年來,水文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多,如 8·27贵州福泉山体滑坡、 8·20汶川泥石流、 2016年武汉特大洪水等,这些水文自然灾害的出现,不仅会破坏当地基础环境,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环境管理则显得极为必要,通过该项工作的实施,可全面透彻的分析所在区域的水文水资源情况,发现其中的潜在问题,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拟定处理方案,有效监督水文水资源,为防洪减灾方案的生成提供依据,控制水文自然灾害的发生。故此,本文以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分析探讨。

一、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重要意义

(一)挖掘数据潜在价值

水文水资源信息属于区域资料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包括多种信息,如区域地质构造、地表径流分布、地下水所在深度、水资源存储量等。当前,诸多水文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与强降雨天气、地表径流流量增加、水文上涨等诸多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因素存在直接关系。因此,面对此种情况,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整合并挖掘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应用大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通过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确保各项数据信息处于精准无误的状态,从而为防洪减灾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性较高的参考依据,可切实有效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稳定生存区域环境

在水资源较为充沛的区域,会有很多的居民聚集在渠中,并且集散人群的数量会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这符合集约化原则。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距离水资源较近的地区,其发生水文自然灾害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这些水文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洪涝等。在破坏所在地区基础环境的同时,还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而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则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到所在区域的实际当中,在客观评估所在区域水文水资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其风险等级,以此为依据制定防灾处理方案,促使区域生存环境朝着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方向发展。

二、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防洪减灾认识浅显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存在防洪减灾认识浅显的问题,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地区。一方面,从整体上来说,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其本身具备连续性的鲜明特征,在不同的阶段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几乎一致,对于部分人员而言,其很有可能会在思想观念中产生厌倦之感,认为自己每天都处理这些工作,在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不需要过于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在此种片面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之下,则很难及时有效的发现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活动中,部分人员过于依赖自动化设备,巡视区域生活环境的频率较少,无形之中增加所在区域水文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另一方面,部分人民群众的防洪减灾意识薄弱,相关部门虽然通过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由相关部门组织安排人员撤离,可是部分居民并未重视,错过了撤离的最佳时机,致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二)技术应用效果较差

在信息化时代下,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特别是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方面,也应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在提高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的同时,可为防洪减灾效果的强化奠定基础。但是就当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现状来看,在科学技术应用方面,其所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新技术的使用需要依靠相应的设备,以此来确保新技术的功能效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可是相关部门在设备购买方面的预算有限,虽然可以引入新技术开展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但是设备却没有跟随新技术引进的步伐进行及时更新,难以从根本上保证采集数据的完整准确。此外,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存在灾害预警不及时的问题。水文自然灾害预警标准线要以多种信息为依据,其中包括河道宽度、径流流速、地下水位等,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却并根据这些信息有效调整预警红线,错过最佳预警时机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极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优化策略思考

(一)转变观念,深化防洪减灾认识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存在认识浅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的理解认识,还需要加强对现有居民的防洪减灾教育培训,端正居民防洪减灾态度,意识到水文自然灾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配合相关部门及时撤离危险区域,进一步强化防洪减灾效果,保护好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方面,对于从事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其要意识到环境管理对水文自然灾害预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单位及所属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责任管理意识培训等,增强环境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感,促使其意识到虽然工作单调,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容小觑,使得工作人员以积极饱满的态度投身到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当中。在使用自动化设备的同时,相关人员也需要深入到所在区域的实际当中,做好巡视工作,确保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处于精准完整的状态。以“西藏地区”为例,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无论是在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还是在人均占有水量,都位居全国前几位,内流水系为主,包括昂拉仁错、纳木错、羊卓雍措等湖泊。在对西藏地区进行水文水资源管理时,需要深入到现场,利用自动化设备做好内流水系的巡视工作,从而采集精准客观的数据。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居民的教育培训,以防洪减灾为主题,引导居民正视水文自然灾害,了解其所产生的危险性,讲解水文自然灾害逃生撤离的技巧方法。相关部门在预警信息发布后,要组织人民群众有序撤离,使得水文自然灾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被控制在最小范畴内,这对防洪减灾效果的强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及时预警,强化科技应用效果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存在科技应用效果较差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要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系统化学习,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养,最大限度发挥新技术在防洪减灾方面的真正效用,并且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提高水文自然灾害预警及时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水文自然灾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

对此,相关部门要意识到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新技术及新设备应用对防洪减灾效果强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设置针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及防洪减灾的专项资金,在其中预留出定额用于引进新技术和购买新设备,制定阶段性采购计划,在不增加部门资金压力的同时,使得新技术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确保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处于精准完整的状态,以便为防洪减灾方案拟定提供依据。此外,相关部门要以河道宽度、径流流速、地下水水位等多种因素为依据,对水文自然灾害预警機制的预警线做出及时调整,把握好最佳的预警时机。

结论:综上所述,在水资源紧迫的背景下,相关部门要重视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意识到防洪减灾的重要性,借助环境管理充分挖掘数据信息的潜在价值,为防洪减灾方案的生成提供依据,以便不断稳定人民群众的生存区域环境。因此,通过分析可知,当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存在防洪减灾认识不足、技术应用效果较差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面对现存问题,可通过转变观念深化防洪减灾认识、及时预警强化科技应用效果等一系列策略的落实,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攻克,提高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效率,推进防洪减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琚艺萌 .加强水文资源管理提升防洪减灾水平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0,50(02):32-33.

[2]初忠夺 .辽宁本溪市水文环境和防洪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J].地下水 ,2020,42(03):195-196.

[3]梁财华 .浅谈水文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J].科技创新导报 ,2020,17(11):124+126.

[4]李鑫 .探索现阶段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9(10):26.

作者:巴金拥措

防洪减灾科技管理论文 篇2:

试论世纪之交我国防洪减灾方针的战略调整

防洪减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业。自古至今,建设堤防、兴建高坝大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保障。但水灾损失仍在增长,水灾频率也未见有所降低。是否还要埋头和洪水这样斗下去?可否调整一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世纪之交我国防洪减灾方针开始出现了战略性转变,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

1 防洪减灾方针的调整

2000多年来,我国治水方针的主流都是依靠工程措施约束洪水。即使20世纪下半叶有能力建设大水库、高堤防,从治水思想上看,仍旧是传统治水观在新时代的延续。也就是说,仍旧遵循一条“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与洪水斗争并战而胜之的思维范式。具体表现是:

(1)“75.8”大水后,水利部要求各地研究历史最大降雨和最大洪水,并据以校核水库防洪标准。期望把洪水基本上装进水库,以彻底消除灾害。

(2)1991年江淮大水后,虽然当年的水灾并非由于水库垮坝和堤防决口所致,但是事后的治淮治太规划仍旧是修堤、挖河等。

(3)1998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九条规定:“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那么当两者出现矛盾时怎么办?这个服从是用什么来保证?显然是寄希望于修建工程来提高防洪保证率。

世纪之交,我国治水方针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转变的具体表现是:

(1)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大水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措施,并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为显著特点。其基本精神是:为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必须在提高工程防洪能力的同时,要求社会经济和国土开发规划也应适应洪水规律和防洪减灾需要。

(2)2000年在全国水利科技工程会议上汪恕诚强调指出:“要坚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要坚持与自然和谐,就要统一规划人类的发展需求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在防洪减灾方面,要开展现代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从科学哲学角度阐述了新的治水理念。

(3)2002年10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五条规定:“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其所表达的精神是,流域防洪规划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规划;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改造也必须和防洪减灾规划相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国家的水问题大法,其中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相协调”的规定,事实上已经纠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防洪规划“应当服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规定。问题不在于如何措词,由服从到相协调转变的实质是:“应当服从”表达的是工程治水的传统;“相协调”则表达的是:不断提高防洪城灾的工程技术水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社会发展理所当然地要对防洪保障提出自己的需求;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也必需顾及到要为洪水留有必要的空间。“相和谐”不是主张一味向洪水退让,而是强调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规划国土开发。例如,加强环境建设,协调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种植制度等,使之与洪水规律相适应。讲和谐也不是降低工程技术措施的作用,而是更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治水工程的功能。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现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治水方针转变的精神实质,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之精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表达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是从属于自然界的,应与自然相和谐的认识。

怎样理解治水理念转变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从回顾人类治水历程中得到启示。

2 人类治水的3个阶段

人类社会伊始就离不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外界自然。从人与水的关系角度讲,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解决人类生存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原始水利阶段。在原始阶段人们濒水而居,但为躲避洪水的危害,不得不“择丘陵而处之”,住在洪水一般淹不到的高处。这一时期人类生产力低下,对水旱灾害的控制能力较低,把水旱灾害看作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的意志,不得不乞求上苍的保佑。例如,相传商代开国之初连续大旱七年,洛水为之枯竭。商汤王命人将自己的头发剪光后反绑起来,作为祭天的牺牲,祈福于天,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贡品,来补偿工作的过失。至尊的国王如此无奈,可见灾害对于国计民生影响之大。

在这个阶段里,人与水的关系是以人适应水为主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人类被动适应自然的阶段,其间长达若干万年。

第二阶段是以建设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制止洪水为害的传统治水阶段。社会要发展,就要加强对自然水的调控和管理,这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生产活动。然而当人口繁育和土地开发相当普及以后,与水争地又势不可免。人们利用堤防约束甚至侵占河道和湖泊,调控洪水以减轻灾害,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治水的主流。以中国的情况而言,战国时期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治水防灾也有了新的认识,其中荀子是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天命鬼神,归纳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唯物主义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去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时期堤防成为防洪的主要技术手段,人类可以“水来土掩”,限制水的泛滥。但是,在人们控制洪水手段提高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例如,黄河下游在战国年间修成了两岸连贯的防洪大堤,改善了黄河泛滥横流的局面。但只经过了一二百年,黄河两岸堤防因围垦逐步缩窄,河床又显著淤积抬升,到汉武帝时期,黄河开始频繁决溢。

直至近代发明了混凝土,人们可以修建高坝大库滞蓄洪水,调节径流。但不曾想洪涝问题是如此复杂,一个时期萌生的“人定胜天”的理想,却未能如愿以偿(见表1)。在近100年中,灾害次数也并未因为工程防洪能力的提高而有所降低(见表2),而灾害损失却显著增长。这一阶段是以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步提高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为主要特征,其间经历了数千年。

第三阶段,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治水阶段。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其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急剧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1980年)。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在我国历史上,大约在公元前6年,贾让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黄河防洪减灾的规划方案,并以其停止人类侵夺必要的滞蓄洪水的空间以减轻水灾的主张独树一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贾让三策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留出)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意思是治河必须适合洪水的客观规律,留足泄洪断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应避让洪水,在满足泄洪以外的地方(“度水势所不及”)去进行,而不能过分地侵占河滩,压迫洪水。“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是他从黄河治理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和西方科学家上个世纪归纳的科学理念如出一辄。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率先实行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减灾措施,并逐步为各国所接受。这一新的理念的核心就是主张由社会承担适度的灾害风险,从而由单纯依靠工程技术防洪,转变为自然与社会综合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我们在1991年提出的“灾害双重属性”的科学概念是其中的重要建树。可见当今防洪减灾方针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转变还突出地表明,新阶段的治水方略将实现由战胜洪水到设法减轻水灾损失的目的性转移。我国90年代平均水灾损失占GDP的3~5%,比日本和美国高出十倍至数十倍之多,防洪减灾任重道远。

3 战略调整的重点在于“既要管好水,又要管好人”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资源转化为经济实惠和政绩之后,就往往偏爱眼前利益,争相掠夺本属于公共所有的资源与环境,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所付出的代价及其长远影响,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竟相占有,甚至导致整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在减轻水灾研究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灾害与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互反馈系统。灾害对人类的惩罚,许多是通过不同利益集团非理性的行为来实现的。恶化了的现实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类需要将自身和外界自然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庞大系统协调起来。防洪减灾不仅是与自然界洪水斗争,也必须给洪水留有适度的空间。为此,从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必须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保持土地开发的适度规模和形式。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的适度有所不同。至此,问题变得明朗起来,要取得人与自然和谐,核心问题是“既要管好水,又要管好人”。管好水是基于灾害的自然属性,而管好人则是基于灾害的社会属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只能是社会自觉的过程,依靠建立社会自我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法制,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公众的减灾意识等来实现。

由防洪转变为防洪减灾,由专注于治理自然水的工程技术措施转而为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相结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将牵涉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当广泛的范围。突出表现为防洪领导体制的一体化;需要各有关部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建筑、水利等)的配合;需要流域内有关行政区的协调一致;需要防洪工程投资分摊和防洪保护区与灾区之间的经济补偿;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建设等。由“应当服从”到“相协调”的转变,其实质是强调,只有进行社会经济发展与防洪减灾的统一规划,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些措施相对于工程防洪来说,更多的工作是管理和协调公共行为,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

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美国防洪理念的转变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针对当时美国单纯注重工程防洪的情况,1928年首先由社会学家提出,堤防不是万能的。社会发展存在导致灾害增长的因素。1942年在《洪水的人工调节》一书中,美国防洪减灾领域的权威学者吉尔伯特•怀特系统提出了包括地基加高、削减洪峰、防汛、应急措施、建筑物结构调整、重新规划土地利用、救灾、洪水保险等八项措施。但是直到1977年洪水保险计划被切实推动,以及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水灾之后制定《国家洪泛平原管理统一规划》,系统地提出了“制定更全面、更协调的措施,保护并管理人与自然系统,以确保长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间的过程长达半个世纪。目前我国治水方针的调整还只是在政策层面上。新思路在规划工作中的落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一个逐步理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事实证明:20世纪只看重工程防洪的方针已经走到尽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国政府开始根据显著变化了的防洪客观条件,借鉴国内外防洪减灾的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调整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防洪减灾战略,带来的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作者:周魁一

防洪减灾科技管理论文 篇3: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

摘 要:近年来,在中国水利事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技术也逐步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成效,在防洪减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中国国土范围辽阔,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的工作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管理水平低下,防洪减灾能力较差,难以预防洪水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这些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积极致力于水文水环境管理和防洪减灾。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对策

引言

近年来爆发的洪涝灾害越来越多,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环保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早期粗放式发展影响较大,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文资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相关部门应强化水文管理,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保护好生态环境。

1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和防洪减灾现状

1.1水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水资源分布在各个地区,处于相对分散的分布状态下,再加上水资源利用水平不一,使得很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虽然我国的污水回用、雨水回用技术日渐发展,但是,很多城市并未完全实现雨水、污水的有效利用,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

1.2水文监测设备数量不足且性能滞后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中,水文监测是一个关键的工作,而监测工作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的监测设备来实现,水文监测方面,对于监测设备有着较高的标准。但是,由于水文监测设备呈现出数量不足、性能滞后的情况,影响了水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关部门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中,难以直接利用水文监测结果来开展。

1.3水文水资源数字化、信息化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文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数字化、信息化技術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用较少,没有构建系统的水资源信息系统,对水资源数据收集不够全面,无法为水资源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2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

2.1建立合理的群众防洪机制

在防治洪涝灾害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相关机制的建立中,只有政府才能发挥这种优越性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合理的群众防洪机制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在资金和人才配置上都应提供相应的保障,以确保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需要设立相应的减灾目标,以采取合理的措施,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群众防洪机制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公司单位等各个部门都应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洪涝灾害危害的同时更要宣传如何在洪涝灾害中进行自救的措施,使群众能够认识到防洪减灾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这些自救知识,一旦灾难发生,群众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救助或自我保护。各部门之间也应相互沟通宣传策略和宣传效果,以达到最佳的宣传目标,满足社会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实现现代化的群众性防洪机制。

2.2创建完善的数字水文站网

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社会水资源管理也应实现数字化模式,创建完善的数字水文站网络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及时了解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情况。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淡水资源方面的差异更大,很多地区容易在雨季引发洪涝灾害。创建完善的数字水文站网络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相关洪涝信息,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在灾难来临之前或在灾难来临之时,能够进行一些应对措施,即便是发生灾害之后,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一些救助措施。

2.3强化技术研发创新

只有掌握更多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才能更好地应对洪水。要想了解更多的水文资源信息,就必须不断研发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使用尖端科技设备来开展水文工作,为提高水文工作质量提供坚实力量。洪水的发生不仅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系,还涉及多个方面,如地质、气象、城市建设等,所以应提升科技设备的可靠性、准确性及应用性能。要建立水文预警系统,融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对水资源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准确了解各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有效提升水文水资源管理效率。建立水文预警系统可形成科学的防御体系,能够在洪涝灾害来临前发出警报,其他部门能够根据警报及时疏散风险地区人群,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

2.4保护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

洪涝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要保护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应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强化环境保护措施,严禁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强对生产企业、生活废水的管理,严禁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排入河道中,有效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要提升人们的节水意识,制订完善的节水制度和节水计划,使居民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恢复我国水文生态环境,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建设防洪预警系统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同样需要加大防洪预警系统的建设,一旦发现存在洪水威胁,相关部门就需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针对洪水预警的相关信息,来保障防洪工作的有效性,在洪水到来之前就开展防洪工作。防洪预警系统内的信息源主要以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为主,在防洪预警系统中的相关模块,需要自动进行水情、雨情的信息采集,由系统内的信息采集设备来自动完成相应的信息采集,并保障系统内通信的便捷性,使得系统相关设备所采集的信息可以被及时传输,进而指导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防洪预警系统中所实时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必须要及时整合和处理,通过中间件技术,将全部的异构数据全面集成,形成专门的综合数据库,在该数据库内,要包含云图库、气象信息库、水雨情信息库、工情信息库、历史洪水库等多种信息,有关部门在开展防洪预警和减灾实践的过程中,要积极应用这些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全面分析。防洪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同样是防洪预警系统中的重要构成,这一子系统的存在是为了使得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基础信息和综合信息资源,进而为实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有效服务,为防洪减灾工作的决策提供切实依据。由于洪水具有突发性、严重性,提前的防洪预警可以为防洪减灾工作争取必要的时间,使得有关部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立即根据洪水的具体情况,来与其他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联系,保障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程度上通过前期的预警和应急工作来减小洪水来临时的危害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水文水资源防护管理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先全面了解各地水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各地发展情况进行防洪预案编制,为降低洪涝灾害影响提供保障。要提升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节水意识,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冯越,周启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智能城市,2020,6(21):46-47.

[2]田多义.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探析[J].安徽建筑,2019,26(08):232-233.

[3]申晓雅.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7):9.

作者:丁帆

上一篇:公务员入党申请书(精选2篇)下一篇:农村低保个人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