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发展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源头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银行保险真正获得充分发展是在本世纪,尤其是2003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国有保险公司、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纵深推进,银行保险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已经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重要金融现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银行保险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银行保险发展论文 篇1:

银行保险发展研究

【摘要】银行保险在欧洲金融市场发展极为发达,但在我国发展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银行保险市场基本现状、银行保险市场产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 金融危机 金融控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银行和保险公司介入国内金融市场日益加深,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通过体制改革提高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竞争力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欧美金融市场发展模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是一种较为适合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发展的选择模式。另一方面,从2003年开始,银行代理保险产品这一销售渠道异军突起,成为了保险公司三大代理销售渠道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保险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从理论上讲,银行保险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不仅能够提高银行收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还能够拓展保险公司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实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共赢的局面。

因此,分析银行保险市场现状和问题,对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银行保险现状分析

银行保险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给银行带来的利益目前可能只是赚取手续费收入,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保险公司可以获取大量的保险资金。

(一)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02-2012.

由表1可以看出,2002年至2003年是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活跃,签订了大量销售协议,因此带来了高速的保费增长,并且使得银行代理渠道成了保险公司三大保险产品代理销售渠道之一。之后在2004年出现了低谷,银行保险市场处于暂时的停滞状态,因此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直到2008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再次高速增长,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银行保险保费迎来了第二次高速增长期,银行保险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份额也达到了近10年来的顶峰,接近30%。但2009年银行保险保费同比增长只有4.34%,到2010年,银行保险保费有了小幅的增长,但占总保费比重却略有下降,原因是这一年保险市场财产险保费同比增长了35.46%,表现突出,而这正好是银行保险代理较少的业务,因此银行保险所占比重相对下降了。特别注意的是,2011年由于银行揽存、银监会发布的90号文、央行数次上调利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1年银行保险市场遭到了打击,全年保费收入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为-28.64%。

(二)银行保险代理机构数量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05~2011。

借鉴表2,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银行保险代理机构数量已经接近2004年的两倍了。除了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银行保险代理机构数量有所下降以外,银行保险代理机构数量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在2009年与2010年增长明显。而占全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比重则保持稳定增长,这从侧面反映出银保合作成为了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发展的选择道路,也预示着我国银行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趋势。

二、银行保险产品分析

(一)协议合作模式下的银行保险产品

自1996年以来,我国许多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签订销售协议,合作开拓银行保险市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代表着我国银行保险市场的起步。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对从前,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已经逐步建立了战略联盟,有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采取了协议合作模式。银行作为保险代理机构,销售的绝大部分保险产品都是由保险公司开发的,很少有银行自己推出或者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保险产品。

从银行保险产品数量上来看,各家银行代理保险公司产品数量多则67个,少则只有6个,这和银行大小以及经营战略的不同有关,体现出了各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深度层次并不一样。目前,虽然大多数银行都和保险公司有合作,但有的银行仅仅把银行保险看作完善业务种类需要,并且由于资金等问题缺乏长期的投资考虑,如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等地方性银行或者是徽商银行等一些规模不大的银行都不适合发展银行保险,他们不具备庞大的网点销售保险产品等各种情况,无法发挥银行保险的优势。因此,这些银行并不注重银行保险的发展;而有的银行经营战略把发展银行保险提升到一定重要的层次,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发展银行保险,或者是由于得到了政策支持等原因,加强了与保险公司合作,因此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较多。

从产品类型来看,除了工商银行以外,其他大多数银行都以代理寿险产品为主,财产险产品比较少,并且优先选择保险期间较长的保险产品。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市场一直都以寿險产品为主,非寿险产品较少,这是由寿险产品和非寿险产品的性质决定的。寿险产品一般保险期限较长,类似于定期储蓄,而非寿险产品保险期限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类似于活期储蓄。

(二)其他模式下的银行保险产品

在我国,法律一直是不允许银行直接投资保险的,这是为了控制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但随着国外许多银行都向金融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出现,我国法律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到了2005年,我国开放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试点,才陆续出现银行控股保险公司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合资公司模式。

在2010年,交通银行收购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所持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的所有股份,而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本来是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澳洲联邦银行合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之后,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改名为交银康联人寿保险公司。刚开始交通银行持有51%的股份,但不久之后通过增资股改,交通银行持有62.5%股份。像交银康联人寿保险公司这种由我国银行作为最大控股股东的合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还是首例。它的出现预示了我国银行保险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截止2010年底,交银康联人寿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7.13亿元。相比2009年,即由交通银行控股的前一年,增长了750%,可见合资公司模式能够产生巨大的利益。

除了协议合作模式和合资公司模式,银行保险还有一种模式是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相对于前两种模式,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目前银行保险发展一体化水平最高的模式,也是欧洲等银行保险最为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存在的模式。在欧洲,大多数银行都拥有一个专门从事保险行业的子公司,也有大型的保险公司收购或建立一个银行作为子公司的情况。这些现象都是银行保险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出现的现象。

虽然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也有少数银行选择了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比如中国银行于2005年收购了中银保险公司的所有股份,完全控股一家保险公司。到2010年底,中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7.84亿元,同比增长33.26%。其中通过中国银行这一渠道销售的保险业务占55.64%,占了所有业务的一半以上。而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为110.97%,同比下降了9.19%。可见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可以更加方便和密切,有效地降低了双方的固定成本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我国越来越多银行保险开始转型选择合资公司模式,相对于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初期投入的资源,同时规避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还是比较稳妥的。而且从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来看,银行通过增加持有合资公司的股份可以逐步加大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正如交通银行从刚开始持有51%交银康联人寿保险公司股份到后来的62.5%,可以预见当持有股份到达100%的时候,合资公司模式就发展成了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这也应该是我国银行保险市场发展的长远方向。

三、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银行保险的产品种类单一。我国银行保险产品以寿险为主,各家银行寿险产品的比例远远超于财产险,甚至有几家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全是寿险。各家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基本类同,基本都是储蓄性质较强的中长期寿险,给予客户提供的选择太少,限制了银行保险市场的发展。

二是银行在销售环节上存在问题。银行对保险产品的销售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通过柜台销售,而保险是一类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银行的柜台人员在这方面接受的培训较少,需要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而销售人员的不专一,也导致了销售人员对保单的理解和解释不到位,因而出现了误导消费者的问题。

三是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银行和保险相关监管机构联合监管机制还未健全,银行保险合作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保监会对银行代理机构缺乏有效监管。

四、促进银行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是开发和创新银行保险产品。比如,最近几年,住房贷款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围绕住房贷款开发的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并不多,大多数是房屋贷款保险,仅仅从一方面保护了贷款人的利益,而且银行和保险公司获得的利益也不多。但在银行保险发达的国家,这类贷款却相当成功。例如在法国,保费排在首位的CNP推出的住房贷款人寿保险,占据了保险市场份额的50%。CNP采用了团体保险的做法对住房质押贷款的贷款人承担了贷款的保险责任,同时保障了银行和贷款人双方的利益,降低了住房资金管理的风险。这样成功的案例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国实行,但根据我国国情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开发出相似的银行保险产品。由于这类有关住房贷款的保险可以使得我国社会更加和谐,是政府希望看到的。而且政府也下了决心要调控楼市,因此只要配合着政府出台的政策开发合适的银行保险产品,必然能够取得成功。

二是抓好银行保险客户定位。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各类金融产品收益状况不佳,许多投资者必然想要寻找新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相对于接近饱和的证券和基金类金融产品市场,银行保险产品的创新还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我国中层收入阶级甚至中低层收入阶级的收入者,受我国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投资金融产品这一行为还没有普及,是一个庞大的银行保险销售市场。由于证券和基金这些金融产品风险较高,风险较低的银行保险产品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而且它能提供比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银行保险产品的另一优势在于通过银行广泛的网点出售保险产品,能够使得投资过程更加简便,容易被人接受,适合中低层收入阶级收入者投资。如果真的能够使得我国中低层收入阶级收入者从投资产品中获得利益,我国的许多社会问题也能得到解决,例如养老金匮乏的问题。

三是加强对银行保险市场的监管和控制。在看到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银行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例如银行保险销售信用风险问题,有些银行在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时并不能明确保险产品的具体条款,误导了客户,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因此,加强对银行保险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是目前银行保险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针对相关的问题制定明确的法律制度,依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办理银行保险销售手续。另外,应当加强从事银行保险销售的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降低银行保险銷售信用风险。

五、结论

银行保险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采取的是协议合作模式,形式比较简单。其中保险公司占主导地位,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渠道获得的保费收入较大,而且增长稳定。而银行只是充当代理机构角色,销售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很少有银行销售自己推出的保险产品,而且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也多以分红型寿险为主,缺乏创新。

随着近几年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我国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互相持有股份的情况,并且有少数银行选择合资公司模式,与其他公司联手成立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产品。也有极少数银行收购了保险公司,开始探索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由于这些银行保险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取得的成绩虽然不错,但还需要经历时间进一步考验。

相对于欧洲发达的银行保险市场,我国的银行保险市场还并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银行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出于我国银行向金融混业经营方向的转型需要,保险业务是我国银行发展的重要对象,它能提高我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银行代理销售渠道带来的利益明显,充分利用银行代理销售渠道对保险公司拓宽市场业务有着重要作用。

关注我国法律及政策的调整,不难发现我国政府有意扶持银行保险的发展,它对于社会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我国法律规定更加宽松或者政府对银行保险提供优惠政策时,银行保险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总而言之,我国银行保险市场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并不断探索着前进道路,慢慢积累经验。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市场表现并不显眼,但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银行保险必然能够在展现出它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洪涛,苗力.银行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2]胡浩.银行保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版.

[3]高涛.保险公司在银行保险发展中的风险分析及路径选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4).

[4]张良华.法国银行保险简介[J].保险研究窗口,2001(6).

[5]董琛.关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河北金融,2010(11).

[6]袁成.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证券与保险,2010(2).

[7]杨传涌.论新制度环境下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界,2008(7).

[8]袁成,裴平.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9(4).

作者简介:吉玉荣(1978-),博士学位,讲师,现供职于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作者:吉玉荣 任峰生

银行保险发展论文 篇2: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与未来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源头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银行保险真正获得充分发展是在本世纪,尤其是2003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国有保险公司、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纵深推进,银行保险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已经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重要金融现象。

银行保险市场——“一强四弱”

一般认为,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正式起步于2000年,7年以来,银行保险业务虽然小有波折,但总体上看一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业务规模发展能力强。银行保险自其萌芽、发展到壮大,仅仅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据统计,2006年全国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为1022亿元,比2001年的47亿元增加了975亿元,同比增加了20倍(本文的统计口径和分析对象均为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未考虑财产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图1反映了2001年至2006年全国银行保险保费规模情况。

几年来,银行保险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寿险业务的平均发展速度,其占比也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与传统的个险、团险相并列的三大销售渠道之一,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公司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则成为支撑公司新单业务增长的第一大销售渠道。从行业来讲,近两三年以来,银行保险业务成为拉动寿险业务甚至是保险行业业务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表1反映了近三年银行保险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的占比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5%左右;但换一个角度看,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保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是新单保费,而个人业务在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中大大提升了期交业务比例,考虑到业务的滚存性,银行保险占当年人身保险新单保费的比例应远远高于上表,银行保险业务已经是人身保险业务增长的主要力量。

业务盈利贡献能力弱。虽然近几年银行保险业务规模贡献能力非常强,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银行保险盈利贡献能力异常弱小。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从产品结构看,目前银行保险产品主要为5年期分红型趸交产品,费用率较低;从市场竞争看,银行保险市场手续费竞争非常激烈,将银行保险业务本已狭小的利润空间更加挤压得难以生存,甚至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已经倒贴费用,利润为负。

以某保險公司为例,5年期分红型趸交型产品的预定费用率为5%,在总公司与总行一级的合作协议中,手续费入大账的比例不低于2.2%,在省级分支机构一般预扣0.2%~0.3%后(作为经营成本)下达到地市级营业单位,那么实际上该产品的手续费成本已经达到2.4%~2.7%,留给营业单位的空间只有2.3%~2.6%,这里面包括支付给基层银行机构的手续费、培训激励费用以及支付给保险公司销售队伍的基本收入等各种经营成本,最后往往所剩无几。尤其是在银行保险业务竞争激烈的地区,仅就手续费支付一项往往就占据了预定费用的绝大部分,其他费用只能由保险公司从其他渠道挪用,导致银行保险业务往往挤占其他营业费用。这就导致了部分保险公司的基层公司考虑保费规模的压力,不得不发展低利润甚至是无利润的银行保险业务。

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银行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业务结构的不合理。银行保险业务自其起步以来,主打产品长期为分红型趸交产品,尤其是可以与银行储蓄作对比的5年期分红型趸交产品。表2和表3分别反映了2004年及2006年各主要保险公司分红型趸交产品的占比情况。

从2004年和2006年的银行保险业务数据来看,市场各大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业务主要以分红型趸交产品为主,尤其是占据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银行保险主打产品长期为鸿丰和鸿泰,其性质是分红型趸交产品,占据银行保险业务的比例高达90%以上。庞大的趸交业务规模使得业务发展缺乏后劲,迫使各主要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渠道。以上规模、抢占市场为最大要务,严重制约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银保合作深度比较弱。银行保险业务自起步以来,一直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层面上,具体表现就是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代理保险业务合作协议,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则向银行支付代理手续费。几年来,虽然业界、学界以及监管机构反复强调银保合作要突破浅层次的代理关系、创新合作模式,也有保险公司与银行多次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或者战略合作协议,但应客观地看到:从总体上讲,银保深层次合作的时代仍未到来。按照国外有关银行保险发展阶段模型(见图2),我国银行保险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分销协议阶段。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种分销协议阶段,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表象仍然是简单的保单买卖,其合作基础依然是传统的手续费争夺,这种低层次的经济利益纽带势必导致以哄抬手续费为核心的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这种危机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银行保险保费规模来源于销售渠道的共享,但当前银行在销售渠道方面的优势使得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的价格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待价而沽,保险公司则被迫处于弱势地位,只能通过手续费的让步和非制度性因素的培养来争夺销售渠道。

业务发展基础建设比较薄弱。长期以来,推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动力方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基于规模任务的压力,不得不把工作的关注点放在业务的冲刺和扩张上,而忽视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基础建设工作;从银行方面来讲,关注的重点在于手续费收入,对银行保险业务的基础建设更缺乏积极性,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必然导致近几年来银行保险的短期行为频频发生,例如业务推动、培训考察等,而对真正事关银行保险长远发展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结构调整、队伍建设、诚信经营、信息建设等基础建设问题却重视不够,投入不多。

银行系保险公司——冲击有多大?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市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各大商业银行和国家邮政局纷纷进入保险业,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诞生使得传统的银行保险市场格局面临巨变。如何看待银行系保险公司对传统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影响成为认识银行保险市场的重要内容。

银行系保险公司有利于银行保险的发展壮大。国有银行之所以进军保险业,就是看中了保险市场的巨大诱惑,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在销售网络、品牌优势、人力资源以及资金实力方面的强大优势,拓展交叉销售,进而提高整个银行集团的盈利能力,实现综合经营。从主观目标和客观实际来看,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立是银行整合自身优势资源,提升盈利能力,实施集团化战略和综合经营的必然选择。

应该看到,目前虽然我国保险主体已经将近100家,但真正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公司并不多,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设立,必然能充分发挥其他保险公司难以拥有的优势资源,依托其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以银行保险作为业务发展的切入点,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业务扩张,这种爆发性的能量远远不是其他新型保险公司所能比拟的。可以预见,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立,能带来银行保险甚至是整个保险业的又一次辉煌发展。

银行系保险公司将在短期内对现有银行保险造成一定冲击。在国内银行保险发展的现阶段,银行网点资源是构成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资源,拥有银行网点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水平。在这个背景下,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立将对既有的网点分配格局重新洗牌。毫无疑问,银行系保险公司将充分发挥自己的股东背景优势,将大量的优质网点揽至麾下,这撼动了现有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基础,将对部分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比业务波动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银行保险业务的下滑,部分中小公司的现金流将锐减,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引发财务危机和偿付能力危机。

另外,近几年银行与保险公司积极合作,已经储备了一批懂保险、能管理、善营销的专门人才,虽然如此,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拓展银行保险业务,银行系保险公司仍然要从现有保险公司中引入。当前各主要保险公司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可能成为银行系保险公司引进人才的首选对象,从而使现有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尽管如此,银行系保险公司自身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它对现有银行保险的冲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银行系保险公司并不能得到全部的银行优势资源。可以预见,在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股权构架中,银行将拥有相当一部分的股权(也可能是主要的股权,独资成立保险公司可能性不大),其他各方也将拥有一定的股权。从股权利益角度讲,银行系保险公司是银行旗下的参股或控股的一家企业,其中必然涉及到银行、其他股东、银行系保险公司等多方利益主体。虽然各方存在利益共同体关系,但毕竟分别是独立的盈利单位,各自存在自身的主业利益。这种利益主体的差异化决定了银行不可能将所有网点资源、人力资源、系统资源全部让银行系保险公司享用。这一点已在先行成立的银行系保险公司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银行在中短期内还离不开现有的银行保险业务。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传统的存贷业务占比将逐步下降,银行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从各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来看,代理保险手续费收入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工行、农行、邮储三家代理保险业务量最大的机构均设有专门主管部门,代理保险业务工作已经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在可预见的中短时期内,基于庞大利润的考虑,银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抛弃既有的银行保险合作成果而另起炉灶,重新拓展市场。

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仍需时日。从寿险公司基本的成长规律看,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长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如果银行系保险公司在2007年能够变成现实的话,那么真正运作成熟应在2010年之后,這种判断基于寿险公司基本的成长规律。首先,从开业的时间来看,一般保险公司从酝酿筹建、获准筹建到正式开业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其次,构建完整的后台运营系统(包括产品开发、业务管理、信息技术、客户服务)需要1~2年的时间;再次,现代寿险市场中的寿险公司从正式运转到开始盈利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长速度很难弥补与现有保险公司停止合作所造成的缺口;最后,银行系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业务发展的突破口仍然在银行保险,而且是趸交产品,真正建立营销渠道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银行进军保险业未必代表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从国际银保业务发展来看,金融业综合经营已经逐步成为历史,专业化的浪潮正在到来。大型金融保险集团正在逐步剥离旗下非主营业务,专心经营主营业务,例如花旗集团等国际大型金融保险集团出售旗下寿险业务等。而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却与此背道而驰,正由专业化迈向综合化经营,而且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几家改制上市银行都把下一步发展目标瞄准在大型金融集团上。但这种发展定位是否真正为监管高层和国内外投资者认同还有待实践检验。例如,就在某些银行宣布进军保险业的消息发布之时,其股票价值应声而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投资者的心理。首先,银行业进入保险业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本金,而且这种资本金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赢利性;其次,进入保险业的切入点是银行保险,但银保业务本身(从保险公司来看)的赢利性并不是保险业务的主要部分;再次,如若白手起家,新建营销队伍,则占用庞大资本金的同时,业务发展周期过长,势必影响银行主业资产的赢利性。为此,从国际银保业务发展趋势和目前国内现状来看,银行业进军保险业并不一定代表金融业的发展方向,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成长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未来发展方向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在经历了6年多的时间后,已经逐步走向规范、成熟的道路,尤其是在2006年以来,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银行保险业务规范和成熟进度的加快,伴随着这一进程,银行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态,这些新动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银行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

股权合作将提升银保合作的层次和力度。2006年以来,保险公司与银行在股权方面的合作明显升温提速,最为明显的两个例子是:中国人寿与花旗银行并列成为广东发展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开创了国内保险公司收购全国性银行的先河;平安保险继成功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后,又收购深圳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股权。与此同时,国内大保险公司在工行、中行和建行上市过程中,成功发挥了资金雄厚的实力优势,成为财务投资者。保险公司与银行的这种股权合作将逐步改变传统的“银行强、保险弱”的格局,而是把双方逐步纳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互惠的轨道中来,这种巩固的利益基础将从根本上提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层次和力度。

银行保险将因新产品的联合开发得到发展深化。传统的银行保险合作模式下,银行只是简单的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生产的保险条款,保险公司提供什么,银行就代理销售什么,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兴趣点只能是收取代理手续费。在新型合作模式下,银行可以逐步介入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环节,将银行客户的特殊需求纳入保险公司的条款设计中去。这种模式下推出的产品将更具有针对性,不仅帮助银行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且为双方都带来了现实的经济利益。2006年5月,中国人寿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针对农行客户销售的“穗穗红”产品,这是银保合作互惠共赢的良好典范。据了解,其他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将在联合开发产品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可以预见,银行保险的发展将随着保险产品的共同开发而进一步深化。

银行保险的期交业务转型将是重要方向。传统银行保险业务大部分集中于分红型趸交产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都较弱。为改变这种现状,2006年以来,部分保险公司主动转型,大力发展期交业务,取得了重要突破。

虽然从表4中我们看出各主要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期交业务占新单业务的比例都不高,但我们要认识到这只是业务发展模式转型的开始,它标志着银行保险业务由传统的分红型趸交业务逐步向期交型业务的重大转型。这个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必将从根本上提升银行保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这将是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结构转型的方向所在。银行保险产品创新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06年有部分保险公司推出了万能保险,保费规模迅速扩张,部分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中万能保险的比例高达90%以上,取代了传统分红型趸交产品。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银行保险部)

作者:杨立宪

银行保险发展论文 篇3:

发达国家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摘 要]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网点,代为销售、合作 处理相应的保险事宜。实践表明,依托银行网点布局的广泛性,以及银行业务与消费者联系的紧密性,在极大的方面了消费者的同时,也促进了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在植根于国情的前提下,启示包括:能获得保险公司、银行二者双赢的局面;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二者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努力实现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保险业 银行保险 启示 实践

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在需求驱动下也逐渐面临着一系列的瓶径。由此,如何更大程度的挖掘潜在消费者,则成为目前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从增大保险覆盖范围来看,从国外发达国家所引入的银行保险业务,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谓“银行保险”可以简单理解为,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网点,代为销售、合作处理相应的保险事宜。实践表明,依托银行网点布局的广泛性,以及银行业务与消费者联系的紧密性,在极大的方面了消费者的同时,也促进了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当然,银行也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那么应如何结合国情来形成合理的银行保险事业呢。笔者认为,在“先易后难”原则下,首先应从银行保险的技术层面下工夫。为此,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保险业务开展的成功经验来武装自己,则成为建构自身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发达国家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综述

以下将以美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为考察对象,对其的综述涉及两个部分:(1)美国银行保险业的运作模式;(2)美国银行保险业成本的基本要素。

1.美国银行保险业的运作模式。美国银行保险销售的保险产品种类非常广泛:(1)人寿产品。在银保合作发展初期,该类产品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因为它与银行本身的产品很接近,银行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经营起来相对高效,获得更多的边际效益。(2)产险产品。如办理住房贷款时的火灾保险,办理汽车贷款时的汽车保险,办理押汇业务时的运输保险等,这些产品通常是银行自身业务的延伸。美国银行业一般会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如针对高端客户采用专门代理的方式,以佣金的形式收取费用,进行个人化销售。而针对大众客户及简单产品,如抵押贷款保险,则利用银行网络,电话等简便快捷的工具进行低成本批量化市场营销。

2.美国银行保险业成本的基本要素。其成功的要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1)金融管制的放松。(2)强大的分行网络和广阔的业务地域覆盖面。美国银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实现了银行保险业务的电子化。(3)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一体化联合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许多商业银行在与保险公司合作时,虽然都表示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但是由于两者行业文化的差异,很少能做到这一点。(4)美国银行业并不把保险看作增加短期收入的捷径,而是将保险业务作为银行的长期目标。消费者普遍会信赖那些信誉卓著的大银行,因为它们规模越大越不容易倒闭,由银行推荐的保险产品安全系数很高。

二、基于综述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根据以上阐述的内在逻辑可知,在推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策略选择中,寻求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模式须被认真对待。那么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保险发展对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须建立在这样几点共识的基础上:(1)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应植根于我们的国情,这也就成为吸取美国经验的前提;(2)在总结美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须明确,我国商业银行和保险业都面临着各自发展路径的优化与升级,进而在建立二者业务合作关系上难以完全复制美国的成熟模式。

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启示,可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目的的启示。从银行保险的功能定位可知,其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仍是保险产品,且产品的品项决定于保险公司方面。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将通过自身组织资源的积累,来支撑、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因此,就其目的的启示而言可归纳为:通过借助银行业长期发展所积累起的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提升我国保险产品在设计、营销和售后等环节的质量。最终实现,保险公司、银行二者双赢的局面。

2.针对银行保险业务手段的启示。从美国经验中不难发,银行保险业务的建立存在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惟有这样,才能使得双方在利益驱动下自然形成联盟态势。同时,文中也提到了组织文化元素和产品差异化元素。由此,其对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实施的启示包括:应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充分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与保险业形成契合。在突出组织文化元素方面,应通过相互持股和人员往来等形成,构筑深层次合作关系来逐步调和双方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对于产品的差异化来说,则依托于完善制度设计和产品开发团队的创新能力。

3.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结果的启示。就我国国情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建立起来的银行保险事业,决不只是关注于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经济利益的获得,而是还包含了其所释放的正外部性而提供给民众的福利大小。这种福利具体体现在: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便利程度和产品品质,以及在寻求售后和转换服务上的高效性。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启示不难得出,我国所发展的银行保险事业,一定是围绕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元统一的目标下来实施的。关于这一点,与奉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美国是截然不同的。

三、我国保险业变革之路的价值判断

以下以商业健康保险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在当下应实施变革的路径。从而,为建立一定形式下的银行保险体系提供价值取向。

1.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从市场营销学原理的一般层面来看待“客户关系管理”,其主要起到改善产品公共关系,以及通过良性互动来建构稳定的顾客忠诚度。然而,在客户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相对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来说,人体健康风险则是可以预测的)。从而,其客户关系开展的内在要求,关键还在于及时获取客户的身体健康信息。

2.改善产品公共关系。改善产品的公共关系,则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般要求。根据产品品牌建立的逻辑路径,可知:作为产品“附加产品”同心圈层的辅助作用,将促进公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理解与感知;从而,在顾客忠诚度形成的基础上,建构起该产品的品牌效应。

改善产品公共关系,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定期举办免费体检活动。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可以联系定点医院,或者自行开展必要的身体检查与健康咨询活动。(2)开展针对性的赞助活动。如,根据产品推广需要,可以针对学校及社区的有关公共活动开展赞助。从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这样一来,将增强普通民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理解。

3.优化产品项目结构。社会医疗保险已在劳资关系的建立上被各类组织所购买,这就在产品替代效应上影响到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推广。为此,设计差异化保险项目,并向公众充分阐释其中的优势则成为必须。

(1)保险项目优化。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在使用这些保险项目时面临着:指定医院、指定药品、指定报销比例、指定报销地点等诸多刚性约束。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劳动人口特点,开发出弹性、灵活性、柔性化的保险制度,将极大的吸引普通民众的购买欲望。(2)项目信息发布。我国民众仍然存在着依靠血缘、亲缘力量抵抗外部风险的习惯。尽管在商品经济推动下,购买个人保险已成为极为普通的事情,但诸多民众仍然被动理解商业保险的功能。为此,应优化保险项目信息发布渠道。如,与各组织工会建立联系从而宣传商业健康保险的特点与优势,这将明显影响普通民众的购买行为。

四、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实践形式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路径指向,以下将一一给予应对。

1.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模式。根据我国消费者的理财偏好可知,其一般购买商业银行的储蓄服务。这就意味着,相对于保险公司他们更熟悉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同时在高频率互动中与银行建立起了密切的自然人和法人关系。依托这一点,各大保险公司便可以借助我国银行的社会声誉,来实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由于受到诸多制度约束,保险公司可先期寻求中小股份商业银行的合作,从而通过它们的区域影响力来实施区域范围内的客户关系管理。

2.针对改善公共关系的实践模式。实践表明,我国消费者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并不充分,即使针对商业健康保险也因每年较高的保费而回避。因此,保险公司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网点多的优势,来增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出售某些营销组合产品,来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3.针对优化项目结构的实践模式。上文已经指出,开发保险项目需要一个高效的产品创新团队。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开发流程银行业务的背景下,实则为保险产品设计准备了数量客观的人力资源。通过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的融合式开发,将保险元素与理财元素有机结合,从而能满足对保险产品的差异化需要。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事业的一点想法。相信,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的要素构建,我国银行保险必能获得长足发展。

五、小结

本文认为,在植根于国情的前提下,启示包括:能获得保险公司、银行二者双赢的局面;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二者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努力实现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晖.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中国外资,2012(10).

[2]梁立.银保新规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及出路[J].上海保险,2012(2).

[3]崔家勇.加快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4]王媛媛.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马杰

上一篇:大学生假期实践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酒店辞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