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23-03-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夕阳的余辉中,独自漫步于校园南边的小道。在一棵树下,我停住了脚步,细赏那树梢的点点嫩芽。那般苍翠,那般柔嫩,已经预示了绿树成荫的时刻即将到来。可是,那斜挂的夕阳也太不识趣了,这样充满生机的画面里怎能掺杂如此感伤的余辉呢?或许只能怪我来的太晚了吧!无奈,心中难免被这该死的夕阳附上了感伤的色彩了。

看着那孕育生机的小树,我又不禁忧然。曾记否,在你落叶之际,我曾为你感伤,感伤你的匆忙,感伤你的凄凉。可如今,你那干枯的枝干又长出了新芽,而我却依旧惆怅。在夕阳斜照的此时此刻,我又为自己而感伤。甚至于也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或许nihilistic笑话我:花季之年,何以如此忧虑?那我要告诉你,我是在哀悼我那泛白,而后死去的一段青春。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草木秋后能逢春,而人生秋后,却只有风烛残年。特别是碌碌无为的我啊,早已没有了重开新绿的机会,有的只是对过去的叹挽和对未来的迷茫。那易逝的韶光啊,我该如何抓住你?在我心怀壮志而未付之以行的时刻你就悄然离去,我甚至未能为你装点些什么。这该是怨我的迟疑,还是怨你的决绝?俱往矣,对那段死去的时光,我只能默默的祈祷:仁厚黑暗的大西北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它的灵魂!

在夕阳之侧,那是我的家乡,我那已是暮年的爹娘啊,我在此把你们眺望!自从背负理想,我便背井离乡,本愿展现自我显露价值,怎奈,以青春为本换回来的仍是一无所有。于是我开始在夕阳里担忧,倘若真到了“夕阳之年”我却依旧踌躇,那我又该如何向那流失的年华交代呢?人生一季我终究无法重新来过,愿着彷徨与焦虑之心能唤醒我慵懒且沉睡着的灵魂。为了不在收获之际空手而归,我的确应该做些什么了。

那抽芽的小树啊,我真羡慕你的苍翠与生机,在可以轮回的生命里,你依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吧每一次生命的演出都表演得如此精彩!那渐落的夕阳啊,你不要妄图以凄凉的光辉来阻挡即将到来的生机勃勃!生命之花一旦开起,便免不了红花艳艳,硕果累累······

第2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纪念迎春林业局建局五十周年

今年是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建局五十周年,我在这个林业局工作28年。在喜庆建局50周年之际,不能不有所回忆。

忆汽运处

在建局五十周年之际,引起我对汽运处的回忆。汽运处在建局前就在迎春(时称迎门顶子)安家落户了。那时称汽车队,该队前身是铁道兵农垦局交通处汽车队第一分队。1958年冬,农垦局组织各农场上山采伐红松,支援首都十大建筑,该分队奉命于11月到达迎春承担运输。

在大跃进中,虎林县、饶河县并入农垦局,称虎饶县,局县一家,两县的汽车都并入了汽车队,一时间,车队人多、车多,不便管理。1959年初,农垦局决定汽车队扩编为汽车营,编成三个队。在一分队原有30台解放牌汽车的基础上,又增加10台解放牌汽车,编为第二队,简称汽车二队。第一任支部书记戴万昌,队长刘振山。

在任免队长中有段插曲。原任命当时在农垦局修配厂当修理工的李忠全为队长,转业时李是某部营参谋长,下达命令后不到职,他想当修理工当到底,不想当干部了。结果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到职任副队长。那时官兵虽然转业了,仍然是部队管理制度。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灰来垦区视察,认为局县合一,政企不分,摊子太大不合适,决定局县分开。这样汽车营随之解体,两县编入汽车一队的车辆、人员回县后,一队撤销,剩余人员、车辆并入二队,三队调给了东海煤矿。汽车营解体后,就剩下了二队,车辆达到100余台。

汽车队从到达迎春那天起,除担负部分各农场的货物运输和支援麦收外,主要任务就是每年冬春运材。因为汽车队隶属交通处,木材生产由林业处负责,体制管理不当,常常发生矛盾。是年,冬运前农垦局决定,将汽车队划归林业处。

两处交接时,又有段插曲。交通处得知汽车队要交给林业处,他们马上做了手脚,将部分好车、好人,全留下了。为此,我与交通处的罗副处长吵了一架,我说他交车队不该“抽筋拔骨”。1962年成立东方红林业局,罗副处长被任命为局长,汽车队由林业处转交给了东方红林业局。我们俩一见面,就说起了那次吵架,我逗他:你“抽筋拔骨”抽了自己了吧?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你这个小刘!还记得呢!”俩人哈哈了大笑了一阵。

我们那一代人,上下干部之间,干群之间,遇事有话就说,有时吵的脸红脖子粗,吵过了事,大家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不计个人恩怨。彼此之间,没有等级观念,正如刘少奇同志接见时传祥同志时说的:你掏粪,我当国家主席,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1963年,成立迎春林业局,运材任务由汽车队承担。但是,汽车队仍隶属东方红林业局,这是一种畸形的工作和生产关系。

1964年春,汽车队转入迎春林业局。至此,汽车队稳定了,直到改革开放后解体,没再换牌子。

1972年,由队改处,胡世卿任总支书记,我为主任。队改处后到1983年,是汽运处发展的鼎盛时期,每年运材10万立方米以上。

汽运处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初建时80%以上的成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3以上的人是共产党员。在几十的奋斗中,为北大荒的开发,为迎春林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64年前的省级劳动模范有陈朝宰、栾成龙;1964年后的省级劳动模范有王宝祥、李世元、林翠红。

汽运处在几十年的奋斗中,成长起局级干部六人;场级干部三十余人,遍布林业局机关和各基层单位。

1958年冬,来到迎门顶子、农垦局交通处汽车队一分队近百名的老同志,健在的不多了。能见到的、听到消息的有:刘水清、王根才、王永清、栾成龙、杨庆儒、高清源、杨秀林、杨军、季海、李江令、陈凤武、李大森等十二三个人了,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

时光荏苒,地球不停地旋转,人来来去去,须臾之间几十年,老人们的青春虽然一去不复返了,老人们当年栽下的小树却已成林,迎春林业局的各项事业,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老人们看在眼里,心里甜。

在纪念建局五十周年之际,向当年为北大荒的开发,为迎春林区的建设,出过大力、流过大汗、吃过大苦、献上青春留下子孙的人们致敬!向新一代的创业者、打造“中国蜂都”的人们祝贺!

忆检修厂的诞生

迎春林业局机械检修厂的前身,是汽车队的修理分队,修理分队的前身是汽车队的修理组。

这个修理组的组长,叫卢景孝,转业前是铁道兵某部汽车修理排排长,1956年转业到北大荒。卢师傅为迎春林业局培养了第一代、第二代汽车修理工。

这个修理组的轮胎工叫刘校云,当时40多岁,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他创造了轮胎外胎补洞、打卡子,解决了轮胎供应不足的困难。

这个修理组的锻工刘吉贵,是1956年转业的铁道兵的老兵,当年40多岁。这位老同志为保证车辆完好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北大荒刚开发时,日伪时期留下的公路失修,路况极差,汽车损坏严重。当时损坏最多的是:断大梁、断弹簧钢板。建国初期,汽车配件国家供应不足,车辆坏了配件,主要靠修理。

车梁断了,铆起来用,这由锻工承担。当时锻工只有手拉风箱、烘炉和大锤,但是在组长卢师傅领导下、刘师傅的带领下,1959年秋天,就铆起了车梁。引起我的感动,写了《汽车二队修理组敢想敢干铆大梁》的报道,发在农垦报上。

铆梁的铆钉自己不能造,是从农垦局修配厂求援的。铆梁是经常的事,不能总求援。刘师傅决心自己造一架铆钉镦床,但是没有钢料。刘师傅硬是用废钢轨锻打了几块钢料。又一次让我感动,写了一首诗赞颂。诗的标题是《五块方钢料》,发表在1960年《北大荒》文艺上。其中有一节:拉起风箱呼呼叫/风吹炉火冒绿苗/烧红“铁道”断两段/抡起铁锤打“铁道”(铁道是铁轨的俗称)。

当时没什么修理设备,除手拉风箱、煤炉外,有一台小台钻,一个砂轮机。铆梁钻眼,把小台钻用木架镶起来,人架着当手电钻用。

道路不好,除断车梁外,易断的是弹簧钢板,各车断弹簧钢板是常事,天天都有。为了保证车辆完好率,修理组组织煤炉把断了的钢板接起来用。刘师傅带领锻工,把断钢板的一端锻扁,然后把两片锻扁的钢板相叠锻打,成型后即可使用。

有了电焊机以后,用焊接的方法接钢板。差速器的半轴断了,也用焊接的方法接起来用。

修理组第一个电工是山东支边青年,叫王玉华,电瓶所需的蒸馏水,他用土办法提取。他与锡焊工张仁绪,用铁皮水桶焊制了蒸馏罐,解决了当时急需。

修理组第一个车工,叫周文香,是张福同志的爱人,结婚后1959年从佳木斯某工厂调入。1962年在农垦系统中,响应国家号召停薪留职,在复职时,林业局已划归林业系统,未能复职,成了家属工(农垦系统的停薪留职职工,全部复职了,停职期间按工龄计算)。

修理组1959年收的徒工,想得起来的,有张银生、张继堂、张继合……等;1960年收的徒工有孙世英、刘锡珍、李际明……等。以后都成了检修厂的修理骨干。到1960年秋,修理组车、钳、铆、电、焊等工种基本齐全,修理组扩大为修理分队,已有各类修理人员30余人。第一任分队长张福,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的汽车司机,转业前是副排长。

由于全体修理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的抢修,保证了全队车辆的完好率。1962年车队划归东方红林业局时,主管副局长来队检查工作,问:“你们队有多少死车?” 那时因为汽车配件缺乏,一时不能修复的车辆被成为“死车”。在一些车队是普遍现象。当我们汇报说:“我们队没有死车”时,他很惊讶。

1964年春,汽车队划归迎春林业局后,即承担起全局各类机械的修理。

1965年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局展开,1966年上半年结束。在社教运动整改阶段,社教队长找我谈话,征求车队的整改意见,我建议:修理分队已承担全局的机械修理任务,应该从车队分离出去,单独建厂,以利以后的发展。

1966年4月8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机械检修厂成立,第一任厂长夏玉瑶,副厂长唐永发,我是指导员,副指导员任占才。

机械检修厂的诞生,是水到渠成。

忆农副二队的诞生

农副二队即现在林业局的轻工产品加工公司,它的诞生,要从火柴梗生产说起。

1974年末,局党委决定,各基层单位办家属队、青年队。此前,为了安置知识青年工作,局建立了青年队,给青年们办了一个火柴梗车间,约生产一年左右。在各基层单位办家属队、青年队中,原青年队解体,一时间火柴梗车间没有归属。汽车队家属队队长李永坤,对我说:火柴梗车间还没安排归属,听说做一个齿轮可以生产出口火柴梗,很有发展前途。我鼓励他:你争取把它要来,齿轮咱有办法。

火柴梗车间归车队后,求八五四农场修配厂给做了所需的齿轮,从此开始,迎春林业局的火柴梗走出了国门。

1975年12月,出口火柴梗在黑龙江省轻工产品展销会上展出,省委书记杨易臣看过后说:可以进一步生产火柴。局党委书记王雨林同志,抓住机遇,决定在火柴梗的基础上,建火柴厂。

1976年春,局决定由汽运处负责筹建火柴厂。为此,把检修厂家属队并入了汽运处家属队。

负责农副业生产的副主任李合永,带人出去考察后,认为建火柴厂,不是简单的事,汽运处难以承担。建议局应组织专人组建,局接受了建议。

同年12月初,合并后的家属队的矛盾显露出来:人多活少,你争我夺,人们都往火柴梗车间挤,家属、青年一时意见纷纷,特别是一时进不了火柴梗车间的检修厂的家属、青年,认为汽运处领导有偏向。

因为两队合并后,人员思想混乱,彼此争工作,12月的一天发生了事故!

修理工马玉泉同志见截木段用大肚子锯锯截,既笨重劳累,工效又低。他设计、制造一台电动截木段的元锯。这个工序由重活,变成了轻活。大家都争着到这道工序工作,结果一位家属工被元锯伤了手指!

此时,已进入冬运,一头是冬运一天比一天紧;一头是家属队的问题不断出现,让我这个汽运处主任,一时不知所措!想来想去,运材是主业、大头,动不得,必须从解决家属队入手,摆脱困境。

想好主意后,找局王书记建议:把生产队分开,不然摊子太大不好管理。陈述理由后,王书记让我与检修厂领导班子商量,如果他们同意,可以分开。与检修厂的领导同志商量,他们理解我的难处,同意分开。

局领导、检修厂领导同意了,家属生产队领导不同意!与他们商量两个晚上,商量不通。他们说:合,好合。分?怎么分?对家属、青年没法做工作,他们意见很大。原检修厂生产队的队长说:有的家属发牢骚说“这是卸磨杀驴”;原汽运处生产队长说:分开后检修厂家属、青年没活干。卡住了!

我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再找王书记建议:家属队独立,为场级单位,由局直接领导。王书记听后觉得也可以,但反问我:那干部从哪出?我说那就是你的事了。我们俩沉闷一会,他说:要独立,干部还得由你们处出,你看让谁去好?我说:建议是我提的,就我去吧。“你看让赵德祥去怎么样?”我说他还年轻,你别小瞧家属队,麻烦事不少。“你回去谈谈。”

回处向德祥同志谈了大体意思,他没吭声。没有深说,又去找王书记:请局党委就决定我去吧,把李合永、李树俊、王凯给我,我们一定把这个队建设好。

1976年末,局党委作出决定:机关生产队为农副一队,汽运处生产队为农副二队。二队的领导班子成员:副队长李树俊,支部书记是我,副书记王凯。李合永同志,经向局领导请求,加入了我们这个班子。1977年1月1日正式“营业”。

我在二队工作半年,主要做了一件事:决定将临街的火柴梗车间,卖给了商粮科,所得资金,在迎东菜地建火柴梗车间。目的是扩大生产,增加安置人员,消除两个生产队合并后,队员之间的矛盾;火柴梗车间临街,生产火柴梗的木材堆在街上,既不安全也没有发展空间。

迎东的火柴梗车间,是李树俊同志带领家属、青年建起来的。树俊同志早已作古了,在纪念建局五十周年之际,不能不想起他在建火柴梗车间时,抬房架子压肿的肩膀,不能不想起他流下的汗水……

农副二队的诞生,说明我们那一代的干部,工作有革命热情、干劲,但是,在热情之下决定事情,也常有盲目性。我们有个优点,那就是民主作风好。基层干部有意见和建议可以毫无顾虑的提出,局领导能认真听取和采纳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农副

一、二队的诞生,推进了迎春林区农副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

忆汽运处千米车竞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是迎春林业局木材生产的鼎盛时期,每年产量10万立方米以上。1973年局给汽运处的运材任务是:运原条144000立方米,实际完成159052立方米(出材率平均80%)。这一年出现5台车月产千米(原条)的车辆,由此开始组织月产千米车竞赛活动。

竞赛条件是:安全、月运材千米、节约油材料。载量不准超过13立方米,超过13立方米的部分不计产量。达到要求的为先进车组,上光荣榜。开始时光荣榜用白纸公布,在车号上画一面小红旗,后来,给得奖车组挂红布制做的写有黄字“千米车”的三角形奖旗,进一步既挂旗又照相。发生事故、油材料超耗的车组,产量达到千米,也不授先进车组称号,不挂红旗。各车组你追我赶,竞赛热火朝天。

单车月产千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系列的事情。

当时双班作业,歇人不歇马,每位司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吃住不回家。汽运处建立了司机休息室,配有叫班员,车回来后,叫班员叫醒接班司机接班。

要想创造千米车,双班司机必须团结,互相配合默契。每天必须保证运材35立方米以上(按每月30天计算)。如果第一班司机跑两趟,第一趟车回来,第二班司机即接班去卸车、加油、检查车,让第一班司机利用卸车的空隙时间,抓紧吃饭,稍事休息,以便接着跑第二趟。

要想创造千米车,必须把车保养好,才能保证出勤率,出勤率高才能保证运材进度,否则,千米车就告吹了。但也有特殊情况,为了完成千米,不得不让车“带病坚持工作”。有一个月末,段福乐同志就差不到10立方米,就到千米了,水箱有一点漏水,要平时就停车修理了,在这个特殊时刻,他用水桶提上水(冬天路上不便找水),又跑一趟,超额完成了千米。

要想创造千米车,必须行车安全,一旦出了事故,与千米车就无缘了。

车有故障,交接班司机共同修理。直到把车修好,交班司机才能休息。创千米的司机异常劳累。

汽运处的各行各业,各个工种紧密配合。修理所昼夜修车,对有故障的车辆,随到随修,白天不误时,晚上不过夜;食堂昼夜不离人,司机随到随吃;调度派车远近搭配,争取每台车能运材三趟以上;统计员每天公布单车运材进度、油材料消耗情况,使司机们对自己的运材进度和油材料消耗心中有数,便于处、队领导掌握生产情况;处、队领导昼夜执班、跟班,出现司机因事因病空缺时,支部书记、队长、副主任立即顶班。

在干部中最累的是运材队的支部书记和队长。他们既要组织好各车组的人员调配又要掌握每台车的技术状态,不论哪台车出了故障他们都要帮助抢修,他们的工作,常常昼夜连轴转。

千米车竞赛活动,最突出的一年,是1975——1976冬运,一月份,运材二队15台车,在支部书记丁梦海和队长欧维友的带领下,车车千米,满堂红。最突出的同志,是汽运处的副主任、老模范王宝祥同志,1975年冬运他带头搞单班运材试验,创造了单班作业月产千米的记录。

千米车竞赛活动,是汽运处全体同志一盘棋的有机活动,全处同志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千米车竞赛活动,促进了汽运处的安全生产、车辆完好率和出勤率,促进了汽运处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忆汽运处从房建队到“四自己”

汽运处1972年前称汽车队。这个汽车队与其他汽车队不同,它既是汽车队又是房建队。汽车队建房是从1960年开始的。

1959年,由山东支边青年组建的房建队,为汽车队建了一栋条子加锯沫、双层铺的大宿舍。这时车队的家属,大部分已来到迎春,没处住,男男女女都挤在大宿舍里,一个床位就是一家人家。1960年,车队决心自己动手盖草泥拉合辫的房子。

什么叫草泥拉合辫的房子?即用元木、小杆立好房架,钉上横木,把草在泥里滚成泥绺,将泥绺搭在横木上拧成辫,排在房架两边,中间形成槽,槽里填土,夯实,外边抹泥。

建房所需的木料自己伐,草自己割,石头自己采,泥就地挖土和。

负责组织房建的是车队副指导员王永和同志(已调鹤北局),房建队由司机、助手、支边青年组成,队长叫张万银。这一年建了草泥结构的家属房、集体宿舍、办公室。在入冬前算一算,还有20户没处住,最后又抢建了一栋20户的家属房。后来,人们称这栋房为“20户”。当年的老同志,现在对它还记忆犹新。

建局之初是季节性生产,冬运结束后,汽车队除部分人员修车、保养车外,大多数人没有工作。1964年,局决定汽车队承担部分房建任务。当年承建的是以建车队食堂名义建的俱乐部,即现在的商场。除此,在现在的第一居民委处建家属宿舍七栋,还建了车队办公室,即现在商场西侧的住宅。

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高潮时停了一段时间,1971年“重操旧业”。当时运材车三班作业,冬运结束后有部分运材任务,有些运材车改成了货车。人员仍有闲余。这一年全局开始大批建砖瓦结构住宅。汽车队决定三班变一班,抽下的人员组织起来建房。

那时候建材奇缺,砖瓦外买,沙石就地取材,自己开采。水泥很少,砌墙用迎春沙加黑土。迎春林业局没有松材,在完达山林业管理局革命委员会当过常委的韩国珍同志,与东方红局联系,支援我们几车红松原条,解决了门窗等用料。没有油毡纸,房板钉好后,抹泥挂瓦。这时建的房子,因陋就简。

这一年虽然建材奇缺,在同志们群策群力下超额完成任务。原定建16户,建成28户。

最好年份是1977年,创造了三天起一栋房框的建房速度记录,一时传为佳话。

这个汽车队的房建队,只有孙树本同志一位专职瓦工师傅,他不仅带头砌砖,还要作技术指导和带徒弟。在建房中成熟一批司机木瓦工。木工:王瑞平、于凤鸣 ;瓦工:王宝祥、李世元、马川金、李维万、张文庆……等等,这些同志都成了成手。建局大俱乐部时,汽车队房建队,担当一面。

迎春林业局汽运处的汽车司机,是多面手,冬春驾车运木材,夏秋拿起瓦刀、斧锯、和泥、抬砖的工俱建房,一年四季为国家、为迎春林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大力,流大汗,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汽运处由房子自己建,进一步延伸为:房子自己建、车自己修、路自己养、桥自己架的“四自己”。

车自己修。是大、中修。在机械检修厂组建前,汽车大、中修,送到虎林农垦局修配厂修,机械检修厂组建后,大中修由该厂承担。车自己修的好处是:一,免去了与修车单位的扯皮,进厂、出厂的诸多矛盾;二,修理及时,节约费用;三,司机随车进厂,参加修理,对修车既进行了质量监督,又学了技术。

路自己养。1971年车队建立了养路段,1975年,对皖峰至东风;团山至房山;南林至尖山林区的几条公路,进行大修。

丁梦海同志带领他的运材二队,在通往房山林场的公路上,架设过桥梁。

汽运处的建房及其发展的“四自己”,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忆汽运处开发光明青年点

为了安置知识青年,1974年末,局党委决定建立两个青年点,以种粮、种菜为主,发展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以曙光原企业农副队土地、房舍、机械为基础,建立曙光青年点。主要安置局机关、贮木场、房建处、学校及曙光林场等各单位的青年。汽运处主动请缨,到光明、向阳林场之间开荒建光明青年点。主要安置汽运处、机械检修厂的青年

1975年春,副主任李合永,生产队长李永坤,带领部分青年进点。在公路北侧地势较高的荒地上,除草平地,搭起帐篷,生火立灶——光明青年诞生了。

进点第一个大问题,没水吃!距两个林场都有几公里,不便取水。创业者自有办法:就地挖坑汲水。但是所汲取的水,是地表水,既苦又涩还有小虫。建点立足之后,在青年队长王延林带领下,就地取材打出了第一眼井。

建点时生活十分艰苦,不仅没水吃,也没菜吃,只能用盐水煮大豆当菜。

第二个问题是开荒需要懂开荒的人。汽运处人才济济,汽车司机杨雄、李靖原来是拖拉机手,开过荒,他们俩成了开荒建点的主力,除自己驾机开荒外,还带徒弟。杨雄同志革新了开荒大犁,大大提高了开荒效率。

为了建好这个青年点,汽运处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该处副书记赵德祥、副主任李合永、王宝祥、王凯轮流在点上与青年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上床,随时解决开发青年点中的问题。他们不仅带领青年们建点创业,更要做青年的榜样,带作风,传精神。

全处各行各业大力支持,需要人出人,需要东西,只要有的,立即付给,开荒机械出了故障,修理所随到随修。众人拾柴火焰高,使青年点的开发如火如荼,当年开荒千余亩,部分开荒地种植了大豆。

创业不仅艰难,也出事故。1976年5月的一天,一位局领导和几位科长,下场检查工作,路过青年点也下车看看。我和王宝祥同志陪同并汇报建点情况。在边走边谈中,宝祥请示:有片荒地想烧一烧开出来。说了两遍,领导们没人吭声,既没人说同意,也没人说不同意。见势我耍了小聪明:领导不好表态,你看哪天没风,你就烧吧。结果烧荒时,跑荒了!多亏附近林场及时主动帮助打火,没造成森林大火。当时我见到了带人打火的永丰林场王副主任,十分感激。在处理火灾调查时,物资科吕世福科长,如实证实了我们的请示经过。对这次跑火事故,领导承担了责任,我没受到处分。

小聪明耍不得!耍不好要出大事!

转眼之间,开发青年点已经过去38年了。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7

5、1976年,进点的青年,年纪最小的也年过半百了,不少的青年已经做爷爷、做奶奶了。青年点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当时高中毕业后即到青年点劳动,青年点成为青年们的第二所学校,使他们没有在社会上散漫,有益于社会安定,促进了青年的健康成长。

据《迎春林业局志》记载,光明青年点,从建点到1987年,共开荒10605亩;到1980年,共建集体宿舍560平方米,食堂430平方米,仓库238平方米;到1988年,共生产粮豆448.25万公斤,向国家交售粮豆193.25万公斤。

光明青年点的开发,增加了林区职工的收入,改善了职工生活。青年点开发后,从1976年起,每年免费向汽运处、检修厂的职工赠送部分面粉、豆油和大豆。光明青年点的开发,为农副二队——轻工产品加工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为迎春5号杨的栽培、实验创造了条件。

1983年,有感青年点的发展,写了一首诗,抄录于下:

青 年 点

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青年点是我们亲手开辟的地方,

从老主任带领我们踏荒开始,

屈指已是八年时光。

土地一年年熟化,

我们渐渐成长,

我们一步步成熟,

青年点一天天变样——沿着第一行脚印,

修起了平整的公路;图纸上圆圈圈儿,

已经变成了村庄;

图纸上的黑点点儿,已是杨柳成行;

昔日没人的小叶章草,已化成千顷麦浪;

水库里凫着鹅鸭,

山坡上滚动着牛羊……八年岁月,热汗流淌,换得一派兴旺。

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点是我们亲手开辟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创业,

我们在这里成长。

2013年6月6日

第3篇:忆往昔观影岁月稠

现在的生活,不少幸福和纠结都源自选择太多。拿看电影来说,你可以花钱去影院看大银幕,也可以在家看高清数码电视机,还可以随时用笔记本、Ipad、手机移动观影,这么多选择够幸福了吧?不一定,你想看的时效片内地电影院不放映,我则想看一些老片偏门片。也没关系,《3D肉蒲团》你直接飞到香港影院去 看嘛,旧片或者小众片去淘碟总能找到。但现实是选择越多,乐趣越少,得手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凡事用“百度”一搜便能解决问题,那还要做学问干吗?所以,我常怀念七零后的青葱岁月,那时选择太少,反而加倍珍惜,尽力发掘乐趣,往往乐趣又变成情结,至今仍可如影随形。如若不信,不妨以观影方式为例。

我在唐山农村长大,记忆中第一次观影来自四岁被姑姑背着去看露天电影。那个时候的下乡放映队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来我们那村,那一次放的是戏曲片《三打白骨精》。那天夜里,人山人海的缝隙中,我瞅见白布上一张呲牙咧嘴的花脸,登时号啕不止。此后任谁哄也不敢晚上去看露天放映,但不久我家就买了电视机,虽然只是十四寸的黑白机,在村中却已是稀罕物。开始那两年,我们家一到晚上便门庭若市,看《霍元甲》,看《四世同堂》,看中国女排夺冠。那时的我不知电影与电视有什么区别,却在集体观影的氛围中成长,直到后来邻居也都买了电视机,我才得以独霸小荧屏,但选择少得可怜,不过两三个台,白天只有中央台,全日播各种电教课程,只上午十点播一刻钟的动画片,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可惜数量有限,再经典也架不住反复重播,逼得小孩只能寄希望于晚上六点半的《花仙子》。记忆中,就算自己家有电视机,逢到看动画片或者《恐龙特级克塞号》这种怪兽特摄剧,我们这些小孩必定挤在其中一家集体观看,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外如此。

上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从农村走到县城徒步五公里只为看一场《少年犯》,有意思的是,即便耗费一个下午的时光,我们居然一直兴高采烈不觉得累。到中学时,我家从农村搬到县城,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从此沉迷于录像厅。

毫无疑问,录像厅是我青春时代的“天堂电影院”,除了选择眼花缭乱,有机会看到拳头枕头爱情搞笑各种刺激荷尔蒙的片子,现在想来,还因为录像厅观影方式的独一无二。想想看,一群人守在一个黑屋里盯着一个小屏幕一坐就是半天,大家嗑着瓜子、叼着烟卷、抠着脚丫,以各种放松姿态互动看片,看到刺激心痒处鼓掌大叫:牛X!过瘾!不喜欢时便高喊:“老板!换片! ”这是什么感觉?完全是旧社会下馆看戏的做派,笑骂张嘴,捧的是角!所以宁财神说,如果香港电影人亲临录像厅现场,一定会热泪盈眶:这才叫观众,我这戏没白拍啊!

有人说了,录像厅是不文明的观影方式,看客龙蛇混杂,空气乌七八糟,片子良莠不齐,容易教坏小孩子,所以过时了,应该被淘汰。这自然有理,但录像厅曾经担负的历史使命不容忽视,当年遍及大江南北处处开花,甚至成为一条重要的隐形院线,为推动电影市场、满足大众娱乐立下多少功劳?我至今怀念录像厅那种生冷不忌的大杂烩,有什么你就吃什么,全靠自己肠胃消化;哪像现在,任你精挑细选还可以独自享受,反而往往不知如何适从……魏君子,香港电影研究者,著名影评人,著有 《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

《香港电影演义》、《香港制造,一梦十年》。□魏君子

第4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军博观后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记动科094班参观军事博物馆

庄严而肃穆,巍峨而壮观,中国军事博物馆以其博大恢宏的气势、深沉凝重的氛围直观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军事历史的宏伟画卷,当我们动科094班的同学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时,一种强烈的祖国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因为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力量!

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0月11日,在庆祝祖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动科094班同学来到了中国军事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漫步于展厅,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洪流之中,于兵家智谋、刀枪剑戟、战争风云中处处可见民族文化的精粹和社会历史的变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的威武身影和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领略康熙大帝三战雅克萨的非凡风采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豪情;铭记列强侵略的罪行和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历史教训;体味孙中山先生开创革命事业的艰辛和南昌起义第一枪响的震撼;赞叹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惊世壮举和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叹服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感受“三大战役”空前紧张的决战气氛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宏气势……而新开放的建国阅兵式展厅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军事发展的迅速,这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看着一幅幅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图片,以及保存下来的珍贵物品,我的脑海中闪过了一幕幕壮烈的情景。忆往昔,我们怎能忘记杨振宇“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 、张思德“群众至上,舍身为民” 、刘胡兰“生的光荣,死的伟

大”……那些革命烈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深深冲击了我们的心灵,那是一种精神,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神,一种震撼于天地的精神,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无私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曾经深深喜欢这首《长征》(七律),为毛主席气势恢弘的文笔所震撼。今天,我终于明白,不是文字的绝唱,而是长征的伟大的壮举而让我深深折服,这首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的历史诗篇中将旷古铄金,流传永世!

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参观过后,我和我的同学感慨颇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们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很多很多!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中蕴藏着规律,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88年里,中国从一个受凌辱,受压迫的国家走向了东方的超级大国,中华民族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耀眼辉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创新国家的使命与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继承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文化,提升国民素养,不断壮大自己的祖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后备军团!我和我的同学都坚信着,以我们自身的民族信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每个人的爱国情怀,中国会发展的更为迅速!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祝福人民,幸福安康!

第5篇:建党100周年征文: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也理应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了解红色革命故事,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因此,在党的100岁生日来临之际,我采访了我的外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同时也是一位老党员,与她一同拂去岁月的封尘,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那段充斥着血与泪的英雄故事。

“我们党的历史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够忘记来时的路。”外婆说出这句话时,眼里闪过一丝坚定而执拗的光芒。思忖片刻,她娓娓道来:“一木舟,一乌篷,江河浩淼,这便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100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党员中的13名代表,从这里播撒中国革命的火种,从这里开启跨世纪伟大航程的出征。100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无论是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还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共产党人都矢志不渝。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不朽。”外婆说着,情绪渐渐激动起来。虽不曾经历,但建党的光荣历程,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激奋。

“外婆,在您所了解的革命故事中,哪一个是最令您动容的呢?”充满好奇心的我渐渐来了兴趣,追问道。

“我打小便喜欢听老师和长辈们诉说红军长征和抗战的故事。令我动容的可多了去啦!不过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杨振宇将军。”

“杨振宇将军?是历史课本上所提到的抗日联军的将领吗?”

“正是,正是!”外婆看我有所了解,欣慰地笑弯了眼眸:“据说呀,当时日本鬼子攻势太强,杨振宇将军为保存抗日联军实力,实行分散游击战术,自己则率部1400余人在长白山坚持战斗。到了1940年,由于叛徒出卖,杨振宇将军被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不幸牺牲。日本军队出于好奇,剖开了他的身体,想看看中国军人靠什么维持军饷。结果却让他们惊讶:杨振宇将军的胃里,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

“草根和棉絮?杨振宇将军可是高级将领,怎会吃下这些东西?”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的结局多少令我有些意外。

“当时物资匮乏,杨振宇将军作为将领,自然希望能把好的多留给士兵们。据说日本军官长岸谷隆一郎称赞其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是个真正的英雄。还为杨靖宇将军举行了‘慰灵祭’呢!”泪水濡湿了外婆的双眼,故事牵动了我的心。

半晌,外婆用衣袖轻轻揩了揩眼眶,又继续说道:“再后来呀,便是我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事情了。我们被称作共和国的同龄人,不得不说,能伴着祖国一起成长,是我们这一辈人的荣幸。”我能看到外婆深深的笑纹里掩藏不住的骄傲:“经历过一五计划,看着汽车在中国从稀罕物变成家家都能拥有的出行工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黑暗,却也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曙光;小时候只能瞻仰前苏联和美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如今却可以自豪地见证北斗导航系统的圆满建成......祖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相信,祖国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听完外婆的讲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七十年前,我们的祖辈还将汉代的犁插入20世纪的农田,七十年后,现代化机械已普及到农家;七十年前,港澳游子站在金门巴巴地望着家乡却不能归,七十年后,归国侨胞正站在祖国大陆自豪地望着金门,一样的遥望,却是两般心情。七十年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依旧淳朴中隐着聪慧,荒芜中透着俊季,可再也听不见那血泪凝结的叹息,更找不到贫贱不堪的足印,寻不到昔日枯瘦蹒跚的身影。麦穗和齿轮构筑的太阳,伸出金色的臂膀,擎着一片晴空,逶道而来,斩断阴霾的剑光普照众生的沧桑。

你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无论风云如何变换,始终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着这个美丽的国家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忆往昔峥嵘岁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我们的理想在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中竞相绽放,让中国这条腾飞的东方巨龙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第6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观影片《建党伟业》有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观影片《建党伟业》有感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作为向这重大历史时刻献礼的影片,豪华巨制《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摘要】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前后十年时间,中间还发生了五四运动。把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其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通过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经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许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而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处境又要求他们尽快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起来,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行动。于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已经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在中国建立共产党不是偶然的、少数几个人的想法,也不是只靠外来的因素造成的,而是许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的共同要求,是客观局势发展的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孙中山;毛泽东

一. 辛亥革命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对辛亥革命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解决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问题。

把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等许多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组建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也就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并且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在当时是最进步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所以,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现在看来,尽管孙中山的思想中有着空想的成分,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也没有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制度,而君主专制制度反过来又从政治上保障维护了封建土地制度。君主仿佛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顶巅。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这样的状况和辛亥革命以前显然不同。

(三) 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

民主意识就是指国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皇帝“乾纲独断”,老百姓根本谈不上有对国家建议和管理的权利。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提出而没有实现同根本没有提出两者的差距相当大。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所以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刊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多了。另一点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倒呢。

二.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索的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是指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这么一段历史。通常大家讲五四运动,指的是广义上的概念。这个意义下的五四运动其实包括一脉相承而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早期新文

化运动,指导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五四以后,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知识分子里开始逐步成为主流。

(一) 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

第一阶段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虽然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但它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强有力的批判为人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新青年》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当时叫“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德先生(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科学的对立面是愚昧、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恶果。五四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程度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重要补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早期新文化运动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人们的思想从旧框子束缚下解放出来,更有助于文字的表达明白易懂,有助于文化能够为更多的平民理解和接受,所以新文化运动像思想界的狂风暴雨一样,起到很大的扫荡作用。

(二)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形成气势磅礴的思想主流。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世界观的先进分子不但没有抛弃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并且赋予它们新的更加完整的内容:民主不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只是谋求个人的解放,而是要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谋求国家民族的解放;科学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来重新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也加速了革命知识分子与广大人民相结合的步伐。所以,这以前和之后是一个根本的历史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另外从日本回来的一批留学生,如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也对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工作。刚才讲的这两点可以充分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经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而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处境又要求他们尽快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起来,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行动。于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已经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在陈独秀、李大钊的推动下,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相继建立了党的组织。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历史事件是一步一步走的,跨出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中国的近代史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后来的人以前面跑到的地方作为起点,接棒,然后肯定又远远地跑到前一个人的前面去。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十年的历史,是不断探索,不断在矛盾中前进的历史。它留下的经验教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共产党建立的必然性,而且对我们今天还有重要的启示。

上一篇:团委招新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生物兴趣社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