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

2022-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旅游概念和类型

遗产旅游者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的国外文献综述

摘要 谁是或应该是遗产旅游者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回顾国外学界对遗产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及遗产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结合境外的研究结果,从人口统计、旅游行为、文化旅游动机、游客体验5个纬度对遗产旅游者进行了细分和描述。

关键词 遗产旅游者;概念;类型

Key words Heritage tourist; Concept; Types

现有的遗产资源都在争夺相对静态的旅游市场[1]。识别和理解不同的游客对遗产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及游客管理而言至关重要[2]。尽管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游客,但研究者仍可通过对游客人口统计、旅游行为特征等信息的收集,将旅游者分成不同类型[3]。笔者基于西方文献的视角,对遗产旅游者的界定及遗产旅游者类型的划分进行梳理回顾。

1 关于遗产旅游者的界定

关于遗产旅游者的界定颇富争议,通常传统的大众旅游包含游客到历史和文化景点的旅行活动[4]。遗产旅游景点管理人员及遗产旅游研究者也常倾向于视访问遗产景点的游客为遗产旅游者,这类旅游行为就是遗产旅游[5-6]。虽然这种界定方法至今仍遭到质疑[4],许多学者依旧采用这种界定方式,只是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转向了对访问遗产景点的大众游客进行细分的工作[2]。

人们往往将遗产旅游者同文化旅游者联系在一起,正如人们常常把文化与遗产混为一谈,也许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即遗产是文化的一部分[7]。Richards[8]指出由于文化旅游涉及文化产品和当代文化,所以文化旅游既包括遗产旅游(与历史文物相关),也包括艺术旅游(与当代的文化产品相关)。在Richards[8]看来,遗产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中发展最快的形式之一[9],相应地,文化旅游者也包括遗产旅游者。Zeppel和Hall[7]虽然也坚持认为遗产旅游与文化旅游之间存在联系,但把遗产旅游归入了较为宽泛的特色旅游范畴之内,旅游的范围包括参观物质历史遗迹、游览自然景观和体验本地的文化传统等。Moscardo[10]则将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区别开来,他认为遗产旅游侧重于历史,而文化旅游侧重于当代。另外,Richards[8]注意到由于词义的扩展,“文化旅游”“遗产旅游”“民族风情旅游”“艺术旅游”等词几乎是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的。因而,“遗产旅游者”和“文化旅游者”在研究文献中有时区分使用,有时通用。

2 遗产旅游者的分类

2.1 基于人口统计和行为特征的分类 Martin等[11]认为,就游客行为和人口统计特征而言,遗产类游客确实不同于其他类型游客。就人口统计特征而言,访问遗产景点的游客年龄通常是在30~50岁[12]。遗产旅游者通常都具备良好的教育,其中不乏拥有高于大众水准学历的游客[12-15]。当然,不同地方的游客会呈现出少许差异,譬如Silberberg[13]发现参观加拿大遗产旅游景点的游客年龄较美国统计的游客年长,并且他还发现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对文化遗产更有兴趣。

就行为特征而言,由于遗产类旅游者的收入通常高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游客,遗产类旅游者假期中花费更多,在同一地区度假时间更长,更易产生购物行为[12-13]。另外,他们更偏好富有异国情调的目的地,更可能多次旅行[12]。

Prentice等[16]认为尽管人口和旅游行为能揭示游客的某些特征,但人口和旅游行为特性并不总是理解游客的可靠指标。譬如,Mckercher和Du Cros[3]在研究香港的文化游客时发现使用人口和行为特征无法有效区分遗产旅游者及非遗产类游客;Prentice 等[16]认为就遗产主题公园的研究而言,人口特征对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帮助不大。对此持相同看法的还有Poria等[17],他们认为仅凭游客的人口特征、游客活动的场地或游客参与的活动并不足以建立游客的子群。

2.2 基于游客文化旅游动机的分类 游客的动机,特别是游客对文化、遗产或历史的兴趣可以用于对游客进行细分[12-13,17-18]。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不同:游客对文化可能兴趣不大,或相反地,兴趣极大。根据游客对文化感兴趣的程度,Silberberg[13] 将游客分为5个层次。中心层为极大程度上受文化兴趣驱动的游客;紧挨中心层的是部分为文化兴趣所驱动的游客,即他们前往该地可能还掺杂了其他动机,譬如走亲访友;第3层游客到访该目的地的主要动机或许是受非文化类兴趣所驱使,参与文化活动只是其旅行行为的一部分;第4层为偶然性游客,他们前往该地原本并不打算参与文化活动,但是被亲朋好友顺便带领着参与了其所住酒店附近的文化类活动;第5类为圈外的游客,他们对文化不感兴趣,几乎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会参与此类活动。因此,前4种为参与文化类活动的文化游客。

Stebbins[19]则将文化游客分为两类:业余型文化游客和爱好者型文化游客。业余型文化游客是随意的休闲参与者,他们可能进行了一两次文化之旅,但他们并不是文化旅游的爱好者。爱好者型文化游客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般文化游客和专业文化游客。一般文化游客热衷于访问不同地理位置的文化遗产,以增长他们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文化的了解。专业文化旅游者可能只专注于一处或几处地理位置的文化遗产或文化实体,即他们通常反复到访某处或某几处地方,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该地的文化。

2.3 基于游客体验的分类 学者认为旅游体验也是区分游客的有效纬度[16]。Plog[20]、Cohen[21-22]以及Smith[23]认为不同类型的游客踏上不同类型的旅行,寻找不同的旅游体验,譬如MacCannell[24]和Wang[25]认为遗产类游客往往追求一种真实的旅游体验。

McKercher等[3]则认为文化游客鉴别应结合两个纬度进行:一是依据游客的中心目的,二是依据游客的体验深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游客参与了某次文化类活动就称其为文化游客。该游客参与文化活动也许只是代表其为了完成此次旅行经历而进行了一回增量式的活动而已。基于此,他们认为文化游客访问目的地的中心或主导目的应是出于文化旅游。当然,McKercher等[3]认为单凭文化旅游的动机尚不足以定位文化游客,还应该结合游客的体验深度综合考虑。他们认为即使两位旅游者都基于文化旅游的动机访问了同一景点,最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体验深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限于出行动机。其他因素包括游客的可用时间、先前知识、文化资产的亲和力、教育水平等,也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深度。除此之外,Timothy[4]发现游客的旅行体验深度还受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规模或强度的影响:吸引大量游客的世界遗产所在的景点有调动游客敬畏感的能力,但却不一定能使游客产生地方依附感;相比之下,当游客访问国家、本土和个人遗产景点时,或许会产生更强的关联感,从而拥有不同深度的体验。还有一些学者[26-27]认为真实性或对真实性的追求会影响体验深度,譬如McIntosh 和Prentice[27]发现游客体验英国工业文化遗产景点的深度受到景点商业化水平的影响。结合游客的中心目的(动机)及体验深度,McKercher 等[3]界定了5种文化游客:①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其出行的主要动机是文化旅游,寻求深刻的文化体验;②观光型文化旅游者,其出行的主要动机也是文化旅游,但只寻求肤浅的体验;③意外发现型文化旅游者,其声称的出行理由并不一定是文化旅游,但却获得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旅游体验;④随意型文化旅游者者,对他们而言,文化旅游只是其访问某一目的地的微弱动机,而且他们只寻求肤浅的体验;⑤偶然型文化旅游者,对他们而言,文化旅游并不是访问某一目的地的理由,但是他们的确也到访了该地的遗产旅游景点。

2.4 其他分类 Kerstetter等[28]认为可根据所参观的景点类型将旅游者划分为对特殊遗产景点感兴趣的旅游者,譬如可能存在着工业遗产旅游者、宗教遗产旅游者、政治遗产旅游者、自然遗产旅游者、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者,以及文学遗产旅游者等。遗产旅游者是各式各样的,他们并非千篇一律地希望参观游览相同的遗产景点[29]。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和遗产旅游者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类型,而游客在访问目的地的有限时间内通常参加尽可能多的活动,单一类型的游客或许并不存在[16]。尽管如此,游客访问遗产景点是特意还是顺便为之,是走马观花还是细细品味,这些信息都是有意义的。这些信息既揭示了遗产旅游在游客动机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游客旅游体验深度的不同,这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游客的期望及需求,从而做好目的地的营销及管理工作。当然,笔者涉及的主要是对西方遗产旅游者概念及类型的界定,未来可以对我国遗产旅游者的特征及类型的相关研究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APOSTOLAKIS A.The convergence process in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4):795-812.

[2]NGUYEN T H H,CHEUNG C.The classification of heritage tourists: A case of Hue City,Vietnam[J].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4,9(1):35-50.

[3] MCKERCHER B,DU CROS H.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M].New York: Haworth,2002:135-144.

[4]TIMOTHY D J.Introduction[M]//TIMOTHY D J.The heritage tourist experience: Critical essays:Volume two.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7.

[5]GARROD B,FYALL A.Heritage tourism: A question of definition[J].Annals of tourism cesearch,20028(4):1049-1052.

[6]NYAUPANE G P,MORAIS D B,DOWLER L.The role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number/type of visitors on tourism impacts: A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Annapurna,Nepal and Northwest Yunnan,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373-1385.

[7]ZEPPEL H,HALL C M.Arts and heritage tourism[M]//WEILER B,HALL C M.Special interest tourism.London:Belhaven press,1992:47-68.

[8]RICHARDS G.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Europe[M]//RICHARDS G.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european tourism.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2001:3-29.

[9]PRENTICE R C.Heritage: A key sector of the “new” tourism[J].Progress in touris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4,5:309-334.

[10]MOSCARDO G.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The great debates[M]//FAULKNER B,MOSCARDO G,LAW E.Tourism in the 21 stCentury: Lessons from experience[M].London Continuun,2000:3-17.

[11]MARTIN B S,BRIDGES W C,VALLIERE W.Are cultural heritage visitors re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visitors?[J].Tourism analysis,2004,9(1/2):129-134.

[12]TIMOTHY D J.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An introduction[M].Bristol,Buffalo and Toronto: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11:4-29.

[13]SILBERBERG T..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 361-365.

[14]PRENTICE R,ANDERSEN V.Interpreting heritage essentialisms: Familiarity and felt history[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661–676.

[15]PRENTICE R C.Tourism and heritage places[M].London: Routledge,1993.

[16]PRENTICERC,WITT S F,HAMER C.Tourism as experience: The case of heritage park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1):1-24.

[17]PORIA Y, BUTLER R, AIREY D. Clarifying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8(4): 1047–1049.

[18]KERSTETTER D L, CONFER J J, GRAEFE A R.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ecialization concept within the context of heritage tourism[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39(3): 267-274.

[19]STEBBINS Robert A. Cultural tourism as serious leisur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4): 948-950.

[20]PLOG S C. Why destination areas rise and fall in popularity[J].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74, 14(2): 55-58.

[21]COHEN E. Toward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J]. Social research, 1972,39(1): 164-182.

[22]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 6(1):18-35.

[23]SMITH V L. Host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M].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US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

[24]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79(3):589-603.

[25]WANG N.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26(2): 349-370.

[26]WALLER J, LEA S E G. Seeking the real Spain? Authenticity in motiv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25(4):110-129.

[27]MCINTOSH A J, PRENTICE R C. Affirming authenticity: consuming cultural herita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26(3): 589-612.

[28]KERSTETTER D, CONFER J, BRICKER K. Industrial heritage attractions: types and tourists[J].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8, 7(2): 91-104

[29]THOMAS C J. The roles of historic sites and reasons for visiting[M]// HERBERT D T, PRENTICE R C, THOMAS C J. Heritage Sites: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 England:Avebury, Aldershot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98:62-93.

作者:陈丽萍 Michael Hitchcock

第2篇: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乡村旅游概念,美丽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类型

御鑫造园http:///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尚未深人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经营不规范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

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

②旅游项目尚未纳人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

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

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

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人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御鑫造园http:///

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人,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00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 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

御鑫造园http:///

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

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人,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御鑫造园http:///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

依托核心风景区 发展特色“农家乐”——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 积极引导 规范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

树立品牌 发挥优势 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农业旅游——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

培育发展“农家乐” 唱响乡村旅游歌——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 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 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 农家院带旺乡村经济发展——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 积极建设新农村 大力发展乡村游——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 旅游金钥匙 打开致富门——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

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建设旅游明星乡镇——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 打造环境 促发展 旅游强镇 助三农——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 乡村参与创新路 旅游助农到实处——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 兴办乡村旅游 建设和谐山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

抢抓乡村游机遇 推进新农村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 以“湖”兴“旅” 省定贫困村变旅游专业村——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 旅游与三农联姻——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区温汤镇

创办生态旅游景点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 围绕资源特色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 整合资源 共生双赢 实现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 珠峰脚下的旅游之乡——扎西宗乡——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

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特色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发挥“以旅助农”的优势——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 依托大旅游 振兴小乡镇——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 雨露江湾又一春 乡村旅游尽朝晖——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发展乡村旅游 构筑富足家园——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杨池村

亦耕亦娱 半农半旅 旅游助农最实惠——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云舍村 发展乡村旅游惠及“三农”——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李坑村

利用独特资源 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五、民族风情依托型

依托民族风情 发展特色旅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 发展中的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村——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 发展一项产业 带动一方经济——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 依托民俗资源 搞好“乡村旅游”——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

突出民族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 依托品牌优势 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

六、特色产业带动型

地下转地上 单极变多极 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 以产业带旅游 以旅游促产业——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 独辟蹊径 敢为人先——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推进新农村建设——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发展特色产业 推动乡村旅游——福建省宁德市三都镇

七、现代农村展示型

发展乡村旅游 以旅游助三农 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

坚持自身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

八、农业观光开发型

拓展乡村旅游品牌 实践旅游助农模式——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 以民为本 发挥优势 落实“旅游助三农”——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打造农业旅游精品——辽宁省葫芦岛市宏业现代农业园区 做好土地流转 带动“三农”发展——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

依托天山天池 开发特色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2团新天冰湖旅游园区

九、生态环境示范型

农业与旅游齐飞 强村与富民同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 创建特色 以旅助农——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

乡村生态游闯新路 文明生态村绘美景——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 勇立潮头 打造“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村”——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滕头村

把握机遇 整合资源 全力创建黄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 建设生态文明村 发展绿色生态游——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

十、红色旅游结合型

维护生态打造青山绿水 发展旅游拉动农民增收——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 乡村旅游拓开农民致富路——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牌坊村

以“红”为媒 滚动发展 乡村旅游搭就致富金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 探索乡村特色旅游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第4篇:民俗及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 (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 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具体产品内容

1.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

顾名思义,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民居群落、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民俗博览园等作为旅游吸引物,把生态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观和游览的旅游产品。以法国为例,村庄旅游是法国人喜爱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远离城市的偏远村庄,住进条件简陋的农舍,让家长带孩子参观农庄,看牛羊、看挤奶、观看制作奶酪和酿酒过程,游客还可以品尝这些美味。又如,对于占韩国人口87%的城市人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到农村休闲的人越来越多。聪明的韩国农民于是发明了一种致富新办江——开办“观光农园”。它一般是几户农民联合搞的一种比较简朴的、集食宿、劳动和文体于一体的休闲设施。城里人来到这里,小住几日。在这里,城市人既可轻轻松松地观赏乡村的山水野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也可参加农民的一些生产活动,如收获瓜果和蔬菜等,从中体会劳动和收获的喜悦;此外还可以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韩国农民开办“观光农园”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韩国农林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农民发展这种观光事业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对于违反规定的农园,会限令其立即整顿或停业。由于管理比较得当“观光农园”发展势头良好,形式也愈来愈趋于多样化。

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要想具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当地的乡村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因为每一个乡村都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如何做到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就必须从特色出发。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农园 观光花园:以观花赏花、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观光农园。主要利用一些大型花卉生产基地,为游客提供观光、赏花、买花、园艺习作、插花技艺学校等旅游活动场所。这些花卉生产基地与旅游业天然的偶合关系,是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赏花节、赏花会、赏花之旅等)的本底性资源,也是塑造田园化乡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以对山东省的各种林果、花卉考察为例,发现不同的花卉种类有不同的赏花期,这正好构成了观光花园的旅游时节。

观光果园:以水果旅游为主题的。主要利用成熟果园,通过观果、品果、摘果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果园一般指开放成熟期果园供游人亲自采摘、品尝、购买及参与加工果实,又能观赏果实累累的丰收美景,并与其他休闲活动相结合的果园经营新形态。果树品种以苹果、梨、葡萄、柑橘、桃为主,一般选择花香、色艳、味美的果品树种,综合考虑开花期和成熟期合理搭配和组装,以增强吸引力,延长开放期。果园内可开设果品加工坊、果品品尝屋、鲜果专卖店、休息亭、品茶亭若干座,游客平时可在林间休闲、游览、野营、烧烤,果实成熟时,游人可自采、品尝、参与加工、购买新鲜水果。为了增加果园的文化氛围,可点缀文化艺术小品,如雕塑、壁画、楹联、诗词等,可以直接以水果为内容,也可以间接引述或表现与水果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趣闻,如古诗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可雕刻于石碑上。为保障果园正常生产,观光果园要开辟活动专线,开辟供游人采摘、品尝和学习栽培的固定区域。

以色列北部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用当地独特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可以在品尝沙果的同时做沙疗(一种把身子埋在热沙里治风湿病的方法),每年这里的游客量超过20万。

(2)观光牧场

观光牧场开发有两个方向:饲养普通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开发参与功能,让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如让游客参与饲养、剪毛、挤奶、品尝羊肉和羊制品,观赏和拍摄奶牛等。今饲养品种优良而独特的牲畜及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必须易于饲养且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如鹿、狐、鸵鸟等。牧场既有生产的功能又有观光的功能,因此牧场应采用先进的饲养技术、管理方法和设施设备,建立畜禽良种繁殖体系、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运体系,形成融观光、参与、娱乐、品尝、培训、咨询、购物、科研等功能的一条龙旅游服务系列。

(3)观光渔村

观光渔村主要以参与为主。如规划地周围有大面积的水面和传统渔业,则应恢复传统渔业生产风貌,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旅游吸引力。以山东“渔村”为代表的胶东半岛乡村为例。

山东东部的胶东半岛沿海地区,以渔业生产、渔民生活和胶东地区特有的地理、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胶东渔村”。渔村和渔民以荣成、蓬莱、长岛、日照等地最为典型。以成山头为界,半岛南部的海域,渔民习惯上称呼为“南海”,其渔业生产习俗受长江口一带的影响较多,渔船以鸟高、排子为代表,又善用镡子网、架子网等定置渔具;半岛北部海域,渔民习惯上称为“北海”,典型的渔村集中于荣成龙须岛、蓬莱大季家、刘家旺、长岛砣矶岛、莱州三山岛等处,渔业生产习俗以驾“大瓜篓”、打风网(围网)为特色。南北渔村的海带草房、玉米面饼子、海产食品、天后崇拜、行船禁忌等习俗,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沿袭“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数十代而不衰。这方面突出的代表是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的沿海地带,“蓬、黄、掖”的买卖叭不仅在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胶东地区相继开发出了以长岛和日照“渔家乐”、荣成“胶东渔村”等为代表的、以传统渔冢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4)观光鸟园

西班牙南部小镇Andalucfa,有着丰富的鸟群,是观赏鸟的天堂,每年都能吸引很多鸟类学者前来观光。一年中最好的观赏季节是春天,因为这时候既可以看到很多冬天的物种,又可以看NeiJ将来临的夏季物种。观光鸟园的内容一般包括观光湿地的建设、观光鸟群迁移以及观赏鸟巢等。

(5)乡村公园

森林公园: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6)科技观光游

科技观光游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的规划面积20000亩左右,中心区10000亩,已投资1.6亿元,建成“三园三区五中心”格局,即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农业博士创业园、外商投资园;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现代化设施试验示范区;智能化信息管理中心、蔬菜高新技术培训中心、展示交流中心、现代化生物工程种苗中心和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中心。

示范园始终坚持以进军农业科技前沿,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为目标,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大农学院、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着科技部、省科技厅等多项科研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还被确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大学博士生实践基地。

园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农业旅游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园内体现现代农业水平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和各类优良先进的种植模式以及闻名全国的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都成为吸引人们前往考察参观的重点。园内南国的水果、北方的蔬菜应有尽有,各式景点错落分布,令人向往,每年接待国内外各种旅游参观团体和单位20000多个,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

又如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

美国则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培植马铃薯、番茄,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向游客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7)水乡农耕田园观光

以水乡农耕景观为主题。利用河口水网密布的特点,营造荷塘万里,蕉林、蔗林成片,凉亭竹棚、鱼跃禽鸣的水乡农耕景观,让游客置身于水乡秀色、田园绿野中,尽情领略水乡风情。

(8)绿色生态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规划和包装,开发各式各样的“绿色生态之旅”项目。被财政部和水利部授予“全国水上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村”的辽宁丹东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村和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的辽宁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旅游项目都属此类。在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在开展的活动内容上与其他国家一样,不过参与接待的农户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均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 2.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贵在“村”味,重在体验。住冬暖夏凉的农家房,观小桥流水的农家景,听俚语乡言的农家情,享祥和温馨的农家乐是体验乡村生活、体验乡村生产和体验乡村民俗风情的最佳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的旅游休闲形式,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无疑是当前的一种时尚品! 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指在特定的乡村环境中,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同当地人共同参与农事活动、共同游戏娱乐、参与当地人的生活等,借以体验乡村生活或农业生产的过程与乐趣,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休养身心。对于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来说,它们对自然资源及部分基础设施的要求不高,提供最基本的吃住设施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使游客觉得在乡村旅游的话,能够让自己全然放松,体验和回味美好的乡村生活。

(1)酒庄旅游

说起酒庄旅游,很多游客都感兴趣。人们源于对酒的制作、味道、颜色等的好奇。例如澳大利亚将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优势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开发出葡萄酒旅游(WineTour),允许旅游者游览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和产酒地区等景点,并且还可以参加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他们不仅可以保证严格的葡萄酒流水线生产作业,同时还作为一项文化旅游项目,欢迎各国游客前来参观葡萄园景观,并且可以亲口品尝各种风味的葡萄酒,对游客来说真是一件两全齐美的差事。

(2)“做一日乡村人”

在这种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能够回归自然,学到许多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暂时离开都市环境,换一种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如杨家埠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乡村民俗游,让旅游者在家庭年画作坊中,亲自刻印年画,亲自张贴年画或把自己刻印的年画带(买)回家;被称为齐鲁第一明清古村落的章丘市的朱家峪,旅游者到朱家峪可以看民俗展览,还可以亲自摊煎饼、推磨盘等,进农家体验生活。

(3)人工林场

人工林场具有调节气候、吸碳制氧、消除烟尘、吸收毒气、杀灭细菌、隔音消声、净化污染、美化环境的功效。人工林场可在行、游、吃、住、娱、购旅游六要素上做文章。行:开发“森林浴”,即在林场内设置林间步道、小路等,供游人散步、健行、慢跑、登山。为了让游人感到新鲜,道路要根据地形设计,有升、有降、有直、有曲,要有为老年或恢复健康的游客设计的平缓步行路,也要有为青年游客设计的迂回曲折、坡线较长的登山路。游:结合地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园林学、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开发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如赏鸟、赏树、赏花等。吃:突出“新鲜、独特、无污染”等特点的绿色食品、花卉食品、尾虫食品和符合规定的野生动物。住:少建高档宾馆和别墅,以小木屋、草舍、野营帐篷、洞穴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住宿设施为住。娱:以弓箭狩猎、密林寻宝等适合森林的项目为主,同时也可开辟游人植树区,专门让游人种植纪念树,如新婚蜜月树、情侣树、诞辰树等,并让游人亲自参与管理。

(4)林果采摘园

林果采摘园使游客体验到乡村传统的农耕作业活动以及现代科技农业生产,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见识,得到充实。体验型的林果采摘是一种最富趣味性、成就感最强的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许多乡村地区都可以结合当地的林果业,开展体验型果实采摘活动。

3.品尝购物型乡村旅游产品

(1)品尝游

乡村有丰富的食品资源,可以将乡村食品资源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野菜品尝、特种禽畜菜肴品尝、烧烤美食品尝等美食旅游活动。特色食品应该以绿色营养、色香味俱全、原料独特的乡村食品为主。如:花卉食品(饮品、糕点)、花粉食品(包括花粉饮品、糕点、菜肴、糊羹、糖果、药酒)、野菜食品、水果食品、土特产、珍稀禽畜和水产佳肴。品尝方式可以是农户提供的餐饮服务的内容之一,也可以建立特色小吃一条街或特色小吃品尝区,方便游客到此参观品尝各种各样的特色食品。

(2)购物游

在心情愉悦地进行了娱乐活动后,游客总希望带一些旅游纪念品或乡村土特产品回家。洁净新鲜的特色蔬菜、稀有的珍稀禽畜和名贵水产、美丽花卉、别致的盆景、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古朴雅致的古玩字画、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都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应该在旅游活动集中区域建立一些乡村旅游商品销售摊点或集市,方便游客购买各类乡村旅游商品。 4.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滞留性的休闲、度假为主,在水乡、山村或民俗园中小住数日,对游览地的衣、食、住、行做亲身体验,同时对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方言等加以轻松的了解。这种类型的民俗产品强调景区(或村庄)内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之间的和谐共处。

现代旅游的特点是人们更多地强调旅游经历与自我参与,因此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大城市的周边农村一到假日就会出现不同的城市人的身影。他们或者无所事事地闲逛,或者在山水中钓鱼、野餐聚会,或者到农民家摘果子、种蔬菜、喂小鸡等等。农民们也很热情地邀请城里人到家里做客,住农家屋,睡土炕,吃农家饭。这种对休闲度假生活的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使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因此,在自然风景美丽、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具体来说有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集体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的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其度假旅游是主要的乡村旅游形式,一片蓝天,一亩农田,几口鱼塘,几株果苗,还有牧场、蜂园等都是城里人周末休闲的理想场所。为接待每逢周末来此度假的城里人,几乎各乡村都建设了B&B(Bed and Breakfast床与早餐)设施,这种住宿设施与民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旅游者体验到的是真正的乡村生活,真正的闲情逸致。以色列对乡村旅游的开发非常重视,为促进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色列还成立了山谷旅游总会(The Valley’S Tourism Board),负责管理乡村地区小型旅游企业及旅游资源开发。

(1)度假娱乐

度假娱乐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度假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

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在美国,每当瓜果成熟的季节,城里人就纷纷涌进各大农场参加摘水果的度假活动,以获得别有情趣的度假享受,缓解工作压力。德国的乡村旅游十分简洁,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刻意改变乡村的自然风貌,主要项目有瓜果采摘、集市体验、亲近动物、农家住宿、自租自种等。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

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还不是主导性消费市场,市场条件不是很成熟,还有待于提升和发展。如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万亩石榴园内的“石榴人家”、泰安市肥城万亩桃园中的“桃园人家”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区,使旅游者在“石榴人家”“桃园人家”中休闲度假,了解民风民俗,参与农事耕作,具有典型的山村度假意义;莱芜市的房干村让游客住在农户小康楼,通过参与各家生活,体味山村农家乐趣,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包水饺、放鞭炮、耍花灯、逛山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济宁的运河人家,让旅游者住在运河的小船上,了解运河船家的生活习俗;威海市的“花村”和“画村”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民间艺人在奇石收藏、剪纸、根雕等方面造诣颇深,游人在欣赏怡人的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那里独特的民俗。

(2)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台湾的许多会议都是在休闲农场召开的。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等。

(3)租赁农场

租赁农场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农场主将一个大农场分成若干小园,分块出租给个人或家庭,向他们收取出租费用。平日由场主付资雇人照顾农园,并可按照租赁者的意愿更换、增添农园内种、养殖的品种,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这既满足旅游者亲身体验农趣的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利润。租赁农场用地,包括山地、平地、丘陵、水面等各种类型的地貌,适用于耕种、放牧、养鱼和种树等各类农业经营形式。相邻农场边界可种阔叶树,树下设休息座若干。租赁农场针对收入较高的富裕阶层人士,可采用会员制经营。易操作、成长期短的蔬果项目,场主可为会员提供农具和菜种,会员只需每月交纳一定月租费,就可不定期地做一个悠闲的农夫。

(4)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而设置的,利用合适的乡村环境,开展野外活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还可以安排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池等一般运动设施的乡村俱乐部。例如,北京华彬庄园踞长城、临燕山,规划占地总面积约400平方千米,是京城的风水宝地,也是现今中国最具规模的会员制俱乐部,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首屈一指的集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项目。庄园内设有18洞球场及配套设施的亚洲最大的会所、五星级豪华酒店、马术俱乐部、生态基地、世界产业领袖会邸、生命科学健康中心等等。又如蓬莱南王山谷酒庄,不仅每年生产1000吨的高端庄园葡萄酒,还拥有地下酒窖、高级会所等国际葡萄庄园的建设标准,因而成为蓬莱新型的旅游项目。台湾长寿之乡——新竹县关西镇,是统一企业集团走入乡村俱乐部型态的第一步。内部的设计规划配合当地的山形水势,包括山训场、健康森林浴步道、全家游乐区、人工滑雪场、天文台、立体太空动感电影院等,是一个度假休闲的会员制俱乐部。

(5)农家小屋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或家人想回到大自然中,那么在乡村中可以找到很多简单的农家小屋。小屋通常设在类似于自然公园中,如湖、山的旁边,相对比较隐蔽。小屋前的院子可以供游客们在树荫下喝茶、聊天。它们尤其被热爱户外的旅游者,如自驾车、鸟类学家、爬山者以及仅仅是为了享受一下乡村的宁静的旅游者所喜欢。农家小屋为他们提供了聆听微风、鸟鸣以及懒散的羊群们吵吵嚷嚷的声音的好去处。

(6)野营地

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及生态环境提供的保键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活动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喜欢野营。凭借着山山水水、起伏不平的乡居、树林等,乡村正是野营地的最好去处。野营为游客提供了直接接触自然的经历,同时也是最便宜、最灵活的一种住宿方式。如果一家人正好想找个户外度假,或是一群朋友希望出去游玩的话,野营旅游无疑提供了舒适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

5.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

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它以乡村性为基础,乡村性与前沿性、时尚性和探索性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乡村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白领、自由职业者等年轻的创新型人群,包含的项目有溯溪、漂流、自驾车乡村旅游、定向越野、野外拓展等。乡村原始朴素的自然环境为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可以说,除了在乡村或城市近郊地区,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产品。这也是乡村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最好体现。

(1)溯溪游

乡村是溯溪游的最佳地点,乡村中的山山水水形成了溯溪活动的基本设施。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溯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溯溪是一项可以结合登山、攀岩、露营、游泳、绳索操作、野外求生、定位运动、赏鸟等综合性技术的户外活动。在溯溪过程中,溯行者须借助一定的装备,具备一定的技术,去克服诸如急流险滩、深潭飞瀑等许多艰难险阻,充满了挑战。溯溪活动需要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利用一种团队精神,去完成艰难的攀登,对于溯行者是一种考验,同时又得到一种信任和满足,一种克服困难后的自信与成就感。乡村中一处壮美的瀑布在溯溪人的眼里便是悬崖,在潮湿而又长满青苔的瀑布里攀岩是一种新的挑战。奔腾的激流和艰难的攀岩在此相依相伴,非常刺激而又充满活力;在落差小,水流缓慢的地方,可让溯溪人心灵的思绪任意飘荡„„当然,在刺激的生命冒险来临时,溯溪者永远处在状态中,永远保有对一切的主动„„所有的困难都是未知和难以预料的,但是所有的困难和未知都是启发你思考和向上的动力,这就是溯溪游的时尚魅力。

(2)自驾车乡村游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逢周末和假日,约几个知心好友,带着美好心情就可以去享受乡村美景了。相对随团旅游,充满个性色彩的自助驾车游已越来越被有车族青睐。备齐行囊,驾上爱车,随心所欲地去奔驰„„约伴同行,不仅能尽情地观赏沿途乡村的流光画影、大自然的神妙奇幻,还能感受到团队互爱互勉的动人精神。与随团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对自驾车旅行者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旅游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打动自己的地方做停留,欣赏自然风光带来的惊喜。行程中不经意的发现,就像沙里淘金,路边的一段溪流,城外的半截石塔,山湾里烂漫的桃花,崖壁上隐约可见的石刻,都能令人兴奋不已,就是乡村自驾游的欢乐所在。随时调整旅行线路,穿越旅行团无法触及的地域,尤其是那些尚未开发和开放的地方,领略最淳朴的民风和未遭破坏的自然风光。

(3)漂流游

漂流具有季节性和地点性,一般在夏天的乡村开展。奔出家门的城市人在夏日里纷纷挥去城市的灰蒙,与家人、与亲朋欢聚在一起,在飞越激流中、在欢笑声中洗涤夏天的烦闷,感觉乡村原野的亲水气息。漂流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以刺激为主,这些漂流的河段水流湍急,河道曲折,但有惊无险,另一种是轻松自在、以赏景为主的江河漂流,这些漂流的河段水流平缓、偶有急滩,可坐在竹木筏上听潺潺水声,戏玩游动小鱼,远眺一片片青葱稻田,乐趣无穷。

(4)定向越野

两岸山峦叠嶂,青翠欲滴,山泉、瀑布、幽潭掩映在原始热带丛林之中,峻险兼备,是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理想场地。定向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类似于众所周知的寻找宝藏。大致过程是:在旷野,山丘的丛林或近郊公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数个点,参加者手持地图和指南针找出点的所在方向。这种活动有机地将个人休闲、娱乐与团队熔炼、协作融为一体。由于这个活动的组织方法简便,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够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精神,提高人的智力、体力水平。开展定向运动不需要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在场地与器材上支付大量经费,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备,因此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并且很快地在城市时尚人群中传开。

(5)野外拓展

野外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指在自然地域(山川湖海)、通过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体验式心理训练。野外拓展充分利用艰险的自然环境,从情感上、体能上、智慧和社交上对游客参与者提出挑战,在参与者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融炼团队”的培训宗旨。 6.健身疗养型乡村旅游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内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温泉、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浴、日光浴、划船捕鱼、骑马、散步、远足等,使游客通过乡村旅游达到锻炼身体、宁气安神、消除疲劳,以及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提高。

(1)温泉旅游

这种旅游活动不再是简单地在温泉中泡着,而是由当地导游带领,沿着小溪走过纯自然的道路,来到有医疗效果的温泉发源地,在那有设备简单但齐全的温泉旅游设施,游客可以在那里享受纯自然的温泉浴,然后品尝美味的山果。当然,游客自己最好穿着舒适的鞋子、带着防虫剂、泳装或者相机。

(2)散步远足游

人们常说“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散步能给人们带来体力和身心健康。乡村是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观的好地方。当前很少乡村专门设计步行旅游,其实除了国家和自然公园外,步行道旅游也是相当幽静的旅游经历。但是开发这种旅游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游客的安全性。由当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投资商共同开发,开发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步行线路,在线路的沿途,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特色风光、遗址遗迹;线路有明确清楚的标示牌,标明与其他点的距离,以及步行建议和适合野炊的地点等等。

(3)骑马游

很多世纪以来,国外的骑马游是乡村旅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骑马游包含的内容丰富,如骑马度假,可以维持一周跋山涉水的远途旅行;马术授课,从最基础的授课到实践;租马游,农场一般可以为游客提供马匹和导游,指导游客游玩;探寻足迹游,可以结合当地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人走过的路线,开发出探寻足迹的骑马游;骑马比赛:这项体育运动式的旅游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也不太广泛,但如果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及开发商,在乡村举办这项活动是最有可能和最具潜力的。

(4)骑车登山游

这项旅游活动可以看做是最艰辛但又最放松的运动。当前有很多自行车爱好者在周末组成一个小团队骑车走过陡峭艰险的山路。骑车登山游的价位不是很高,当然要准备的设备必须齐全,如钢缆或锁链等。 7.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

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日本的许多地方为迎合人们关注野生鸟类生活的情趣而专门开发设计了观鸟旅游,让旅游者亲临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随行配备鸟类专家指导,使游客在旅游中既观赏到了鸟类的生活,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生活的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研修型乡村旅游产品

它是指以考察研究先进农业、特色农业或农业文化、学习农业技艺为主的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农村留学、参观考察、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花木栽培装饰培训、工艺品制作培训、农业知识学习等研修型乡村旅游活动,发挥乡村农业的教育功能。

(2)教育农园

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当前,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3)寄宿农庄

寄宿农庄是指城镇居民在假期把子女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做一些社区工作,参与农场作业等,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例如喂养小鸡、小鸭、牛等;在农地里工作,体会播种、栽秧、收获全过程;为老年人盖屋子,关心老人;在当地的小学教英语等等。

8.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来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把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计风俗;时令风俗、游乐民俗、信仰民俗等,无论是物质的、有形的具体实物,还是观念的、无形的抽象形式,都作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资源依托。匈牙利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它开发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

(1)民俗文化村

乡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筑、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喜好、歌舞、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带着游客们到当地的民俗村逛街,参观最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市场、教堂,让游客们有机会欣赏到当地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品尝到真正口味的小吃、水果等等。例如广西龙胜县以本地的少数民族特点,安排了以“龙脊之春”为主要内容的新春文化活动,各项文化活动好戏连台,祥龙醒狮表演等竞相争艳,为广大游客们营造了新春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阳朔遇龙河、西街,兴安乐满地、秦城水街等景区景点人流不息,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随处可见游客身影。人们利用春节长假走进农家,感受农家生活,悠然自在地吃农家菜、泡温泉,体验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情。

(2)农业文化区

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形式。室外是展示型农业文化,用实物的形式动态地展示各地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文化。展示农具文化,所展示的农具能操作,并有代表性特色,如汉代的辅护和翻车、五代的高转筒车、宋元时期的犁刀和水轮三事等,由专人教授使用方法,游客可以操作使用,以体验劳作的趣味。室内可开办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如“酿酒作坊”“制陶作坊”“刺绣作坊”“编织作坊”等。

(3)村落民居

这是以村落民居建筑,如古民居、古宅为凭借开发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民居住宅造型风格多样,如汉族的“秦砖汉瓦”、斗拱挑檐的建筑形式;满族的“口袋房,曼子炕”;白族的“走马转角楼”;傈族“百脚落地”的草屋等都极具观赏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又如江南六大古镇中周庄保留着大量的元明清建筑,南浔保留着完整的江南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乌镇更是以原汁原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阁房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再如地处黄山风景区的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建筑工艺精湛,是保留最为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一百二十多座,房屋基本上保持原貌,未被破坏,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4)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发源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地区摩拉维亚乡村,当地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条名为“摩拉维亚葡萄酒之乡’’的遗产廊道,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诸如乡村博物馆、城堡、葡萄园、酿酒作坊、手工艺作坊、有音乐和舞蹈的酒吧等连接起来,还在途经之处建设了酒店、客栈、宿营地、自助餐厅和餐馆。遗产廊道成为了一项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辽。二可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它既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是专门修建的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性廊道。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乡村开辟遗产廊道,将更好地展示当地景观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同时也会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5)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是一种集中体现乡村文化历史的旅游产品,它涉及到传统乡村生活的所有领域,从实物形态、方言到工作和生活习俗等每一个细节。乡村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在国外发展得较为全面。例如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一座别具一格的乡村博物馆,建于1936年,馆内有许多个性迥异的农家房舍,他们在绿树浓荫的陪衬下显得十分和谐、美丽,被人们称为“都市里的村庄”。这里既是游人参观游览、体会罗马尼亚风情的著名景点,更是了解罗马尼亚农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农民生活习俗的露天博物馆。它生动地再现了罗马尼亚几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科技及人民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同时该乡村博物馆藏有丰富多彩的雕刻、刺绣及彩陶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了罗马尼亚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还有俄罗斯的木造乡村博物馆,它是露天的,有冬天教堂、夏天教堂,还有民宅及商店、传统税金、水车以及磨面粉用的风车,就像是几百年前的俄罗斯小镇重现眼前一样。德国“1950年前我们的村庄”主题博物馆、加拿大国家农业博物馆、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等等,无一不展示了当地乡村的民俗、历史和文化特色。在国内乡村博物馆也逐渐兴起。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在西子湖畔的龙井茶乡。始建于1986年,占地3100平方米,由4组具有浓厚江南风格和茶乡特色的建筑和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5个展厅组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叶发展史的全过程。旅游者可尝到采摘茶叶之趣,享受各式茶艺之乐。

(6)传统村落

在完全保留乡村文化的原生性基础上,村民世代传承的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的村庄。如浙江兰溪中国第一奇村诸葛八卦村,有明清两代房屋多达200余所,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官八卦阵耦合。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并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活文物。 9.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

节庆型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乡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节庆活动作为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点的补充性内容,关键要处理好文化性与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结合,使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空间。一般来说,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有传统的民俗型节庆活动和创新型节庆活动两种。

(1)民俗型节庆活动

仅以山东省为例,轻而易举就能数出泰山东岳庙会、千佛山山会、胶东沿海地区的开渔节等重要的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乡村民俗节庆活动;荣成市的国际渔民节,源于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是当地渔民祝愿天天鱼虾满仓,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的节日;长岛的妈祖文化是中国北方颇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影响面广,民间基础好,是中国北方渔村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2)创新型节庆活动

创新型节庆活动是指在传统节庆活动相对匮乏的乡村,以乡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为基础,创造性的开发能够突出当地资源特色的节庆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作为中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于是,整合周边近郊地区的乡村资源,创造一些乡村旅游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10.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

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是结合乡村的区位、市场条件,开发专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某一种或几种专门性的乡村服务,如城市周边的乡村餐馆、与景区集合在一起的乡村旅馆等,这些产品往往是单项的。专门性乡村旅游一般提供单项的旅游服务,多结合周边城市或大的旅游景区结合开发。

(1)乡村餐饮

乡村餐饮可以从农家主食,如锅贴饼子、红白相间的栗子枣香饭、凉拌山蕨菜、馍馍、农家菜肴和农家野菜等等方面具体展开。例如在济南的南部山区(门牙一带)、泰山东御道、枣庄的“石榴人家”等城郊地区,乡村餐馆已经形成规模,有继续扩大规模、推进发展的可能和必要。但乡村餐饮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旅游管理部门应抓紧出台相关标准和规则,使这些地区的乡村餐饮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迹。

(2)乡村旅馆

在山东省内许多大景区的外围地区,可以开发与景区服务一体化的乡村旅馆。如蒙山的“沂蒙人家”、房干的村民旅馆、河口胶东渔村的“胶东渔家”旅馆、长岛的“渔家乐”旅馆、日照王家皂的“渔家乐”旅馆等,都已积累了较好的经验,有进一步推广的必要。同样,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质量标准也是这些服务项目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5篇:都市农业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二、都市农业的特点

1、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

2、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其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3、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

4、农业生产经营明显的表现为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三、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

1、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

2、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尝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

3、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

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钦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 — 1 —

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

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尝,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

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钧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学孝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挑园式生活。

部分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做法

北京市通州区:

1、加强政策扶持。一是扶持设施农业。对连片集群式的设施农业基地、唯一性的农产品设施生产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设施农业专业村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原有合作组织进行整合,建立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区级行业协会,加以扶持、规范、完善,同时分区域、分行业建立行业分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能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合作组织给予重点扶持。三是扶持农产品品牌及认证。培育和引导生产加工单位树立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重点在农产品商标注册、广告宣传和认证方面给予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为带动,采取“公司+农户+商标”和“合作组织+农户+商标”的方式,吸纳农民成为品牌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降低农民市场风险。四是扶持都市农业走廊建设。重点扶持设施农业产业群、观光休闲区、农业结构调整、实用技术、农田治理等。五是扶持籽种产业。对种植、养殖的品种进行改良换代,重 — 2 —

点是蔬菜育苗、小麦良种繁育、乌鸡、祖代种猪、优质肉羊种羊、观赏鱼的引进等。六是扶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采摘、观赏、垂钓等园区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七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银农合作、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重点扶持现有和新进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观光农业等类型的龙头企业。

2、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平台。为整合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搭建了由政府主管区长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发改委、财政局、科委、水务局、林业局、种植中心、养殖中心、农机中心、经管站等涉农部门参与的农业重点项目工作平台。平台主要负责设施农业使用菌类生产,中低产田改造,农业节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村新能源开发,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等12项重点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分别确定了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明确了工作任务。

3、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在全区推行以大额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在村级设置基本账户,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单独开设一个“集体大额资金专储账户”,对集体资金实行转户储存,规范管理。

成都市温江区:

(一)推进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1、突出抓好策划规划工作。编制了《温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策划规划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城、现代花卉产业基地、高新农业示范基地等功能区。依托四川农大研究生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集中发展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主导的泛农业总部经济;依托“鱼凫田园”项目,挖掘成都平原大田风光、川西林盘景观和古蜀鱼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成都平原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依托花卉基地,打造以花卉生产、展示、交易以及花卉文化为基础的花卉景观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建设4A级农业旅游景区。

2、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亿多元,建设园区道路、渠系、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搞好门前景观绿化。

(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

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主体。目前,该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61家,成功培育了四川华侨凤凰集团、成都统一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成都万花公司、成都艾文博花卉世界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128个,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2家。

1、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实施土地租赁和规模经营的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制度,以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负责人进修学习的奖励补贴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在 — 3 —

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财政奖励、信贷、技术推广和品牌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在推行大树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了农村产权的抵押担保贷款。

2、做大做强专合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和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培育在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型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发展瓶颈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该区实施了 “两股一改”,即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以转变农民身份为主体的村改居,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科学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推动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1、多形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支持业主与农户采取转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其他产权转移提供服务。目前,该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7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57.61%。

2、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坚持产业规划与建设规划、规模利用与节约资源相结合,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辖区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理,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四)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发展保障

1、加强项目投资服务。主要引进充分体现温江本土文化特色和花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都市生态农业体验旅游项目、以中高端家庭市场和高端商务客户为目标的旅游项目以及针对专项市场的顶级乡村度假旅游项目。同时,建立现代农业投资服务中心,制定入驻项目流程图,对入园项目审批程序、在建项目管理办法、项目退出机制等做出了相应规定,并按规定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信通”短信平台,并依托短信平台建立了全区信息互通及信息服务联动体系。在整合各类协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建成了网上虚拟市场,以虚拟市场促进实体市场交易。2009年,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带动全区农产品销售达2亿多元。

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借助市场、交通、信息等优势,对农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等资源进行聚集发展,在全区统筹建设5个区域性农业服务中心,并依托区农业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服务中心,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同时,按“1+13”的标准配套建设文体、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设施,促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济南市历城区:

(一)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 4 —

长期以来,历城区坚持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和提升农业,围绕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消费需求,突出好看、好吃、好玩等方面的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

1、围绕“好看”,按照“点上求突破,面上成景观”的要求,着力打造局部看点,营造整体景观。在农作物品种选择上,突出“先观后用”,每年引进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观赏性高、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近百个;在生产基地建设上,突出“基地园区化、园区景点化”,大力建设农业生态园、大樱桃观光采摘园、百菜观光园、草莓文化科技园等集生产、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在大型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上,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利用“四荒”、森林等资源,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综合开发力度,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先后建成红叶谷、九顶塔、九如山瀑布群、卧虎山国际滑雪场等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1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十佳”旅游景区6个。

2、围绕“好玩”,按照“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全年农家乐”的要求,策划推出特色游乐项目,构建四季旅游大格局。依托各大景区景点、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农家乐等观光休闲场所,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举办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近两年,该区先后推出了桃花节、梨花节、果品采摘节、草莓文化节及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50余项。2009年该区仅举办果品采摘活动,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采销农产品2000多万公斤,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3、围绕“好吃”,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出台了《关于做好农产品包装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产品由商品向礼品化转变,努力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

(二)经营生态,夯实基础

1、以“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更富”为目标,实施了绿山治水工程。在山区,搞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项目;在平原地区,建设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2、为解决农村环境面貌较差问题,该区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规范“农家乐”饭店,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规模化养畜区粪便治污项目。

(三)健全机制,强化支撑

在组织领导上,建立区镇两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组织体系。在社会宣传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平台,对农业园区、节庆活动、特色产品等进行宣传,每逢“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来临,都要举办“旅游暨绿色农产品展 — 5 —

示招商会”,对全区上千种特色农副产品和19大景区景点进行集中展示,对旅游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进行集中招商。在资金投入上,一方面,持续加大政府投入。2008年以来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净增1000多万元。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同时,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对区直各部门对上争取的扶持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捆绑使用。

淄博市张店区:

1、围绕生态宜居、体验参与和休闲娱乐三大功能,重点规划建设“四个片区”:一是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生态涵养发展区。挖掘山区独有的资源潜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生态经济林果带。重点发展经济林、林果等产业,积极引导规划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四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企、环村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

2、为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该区实行“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都市农业。在“点”上,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各类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都市农业园区。在“线”上,以政府投资为主,大规模实施沿路、沿河绿化,以及河沿岸生态经济林带、公路沿线经济林带、花卉苗木带等工程建设,构筑绿色生态长廊。在“面”上,围绕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同时建设历史文化、休闲体验等项目,打造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区。

3、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企主办、社会参与”的都市农业发展机制。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出台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相关政策,举办培训班,指导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农民将土地向资本和技术雄厚的企业和经营大户流转,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发展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配套齐全的品牌农业项目和配套产业。三是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4、制定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相关扶持政策,每年投入3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集中扶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对长期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镇村,给予每亩每年300元补助,连续补助3年,同时每亩给予300—500元的苗木补助;对进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的镇村,按照其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此外,积极鼓励支持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都市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园区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的土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 6 —

第6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 自然 、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 旅游 形式。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 发展 ,尤其是都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发展增速更快,但是,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很鲜明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 中国 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所指乡村旅游包括古村落游、古镇游、民族村寨游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渔村等。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 现代 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 交通 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 农村 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 规律 。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 科学 ,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 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这些农户的村镇领导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缺乏相应的行业 法律 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混乱,因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高。

上一篇:高考政治全国一卷下一篇:南京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