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中国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摘 要]提出发展大理旅游循环经济要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探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构建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旨在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一条能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大理 旅游循环经济 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旅游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旅游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生态旅游,按“3R”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旅游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合理的利用。它要求在旅游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按物质代谢和共生的关系延伸旅游产业率,以“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构建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在当前,大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树立大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在大理社会文化体系中加强环境伦理建设,尽快建立保护环境责任体系,促进大理旅游循环经济的推行和发展。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对规划的产生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构件生态环境伦理。环境与人类生命生存息息相关,关爱环境、节约能源本身就关爱自己、他人、后代和全人类,体现了现代人的基本责任。每个人都拥有自身生存的权利,负有维护和促进他人生存、发展的义务。对人类共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侵犯他人和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过度地消费资源,随意地污染环境,都是违背伦理的。大理州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发挥其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积极引导管理人员、旅游者等相关利益主体转变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开拓市场。高度重视旅游地整体形象塑造和宣传的营销作用,立足于“大理州全境游”进行旅游宣传营销,重视和加强在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客源地和对海外客源市场和省内自驾车旅游者群体的营销宣传。树立全州旅游一盘棋的思想,利用“大理”称谓的地缘模糊性特征,把“大理游”从“大理苍洱游”变为“大理州全境游”。用体现大理州自然环境特色与社会历史文化风貌的原则来衡量,从与大理苍洱景区的资源互补性为标准来取舍,各县筛选出一批互为补充,能系统反映大理州地域及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并与大理苍洱景区的旅游产品产生一定补充,丰富大理旅游的活动内容,深化“大理游”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开发有市场吸引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大理全境游旅游产品。结合旅游活动行、吃、住、游等基本要素,分析研究各县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针对当前“大理游”市场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需要,推出“玩在大理,吃在巍山”,“游在大理,‘摘’在宾川”,“游在大理,‘泡’在洱源”之类的大理游产品,实现各县与大理苍洱中心旅游区的联动与互动。加强对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和文化消费新形式的研究,塑造出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大理地方文化形象,利用各种文化消费平台,开展文化营销,培养新的大理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稳定和加强人们对大理文化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二、大理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可借鉴的现成模式不多,意味着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必须推进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大理实际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节约建设资金、避免决策失误,可采取局部试点、重点突破的方式,探索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跳出传统的只注重苍洱地区旅游的开发模式,以苍洱为重心,重新进行旅游产业布局,走差异化、品牌化、互补性、区域合作的大旅游道路。形成一县一品牌,产品类型多样化,空间上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和互动的旅游产业布局。构建完整的大众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置业旅游(旅游房地产)、乡村旅游产品和合理的产业业态。使大理成为中国旅游自由行、体验厚重原生态文化、购置第二居所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即绿色制度环境、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激励制度等。目前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旅游法来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应加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

构建旅游绿色技术的支撑体系。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遵循技术思路,通过对旅游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大幅度降低旅游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供生态服务,把旅游活动需要的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娱、购服务作为一个整体,使其服务产业生态化。旅游饭店要创建绿色饭店,采取节能措施。绿色饭店是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其核心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景点要实行景区休眠制,控制旅游容量。创建生态商店,专营各种天然食品、饮料、化妆品、纯棉服装、丝织品、手工艺品以及有关生态环保的小型设备等。

创建旅游业的生态管理体系。旅游景区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对旅游活动的生态化、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建立生态旅游的技术方法和实行生态化管理,对旅游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管理,对旅游设施、场所的生态管理等。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技术和理念,建立起一套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运行机制,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改变和调整生态旅游消费模式,在旅游景区实行征收生态环境费用的措施,加强生态旅游可行性研究,组织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等。

进行生态旅游设计。这必须以不会导致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提,与其所处的整体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实行生态补偿;倡导生态产品,生态建筑,生态饭店,生态交通,生态能源,生态工程,生态商店(循环超市),实行生态管理,包括对旅游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管理以及对来访游客旅游行为的管理等。提高生态服务,把舒适的衣、食、住、行、娱乐及购物服务作为一个整体,使服务产业生态化,这样使整个旅游过程成为一个“生态旅游包”,达到全过程对环境的无污染无威胁。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大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实施绿色经营策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在旅游经营过程中努力节约,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以生态教育推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在旅游区内设立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利用多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保教育;采用适当的处罚手段,引导规范游客的旅游习惯和行为绿色化;在景区内为游客配发印有生态旅游口号、必须返还回收的废品收集袋;提倡在适当地方开展游人植树或会议纪念树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意识;旅游院校应开设生态旅游、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与意识。这样通过生态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行,使循环经济的观念得到普及;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倡导旅游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参考文献:

[1]李 冬: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日本“3R”产业的发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5:4-45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82-184

[3]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4-96

[4]袁显亮主编:社会科学专家话大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455

作者:马汝慧

第2篇:关于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重要作用。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应在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策;规模与结构;条件与基础

[

在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阶段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众多国家摆脱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而且可以扩大和引导消费,增加外汇收入,缓解就业压力,平衡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发展的内涵包括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些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

目前,众多国家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加以规划,并采取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加以推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确定,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9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4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变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扩大旅游服务业发展规模。具体措施包括:

1.落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目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大都完成了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而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和适时调整。因此,应该深入研究旅游业发展规律,充分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与教训,科学判断国际经济及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结合中国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进一步落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及时修正,使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各地区资源与环境特色,从而使我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正确的行动指南。

2.完善发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支持政策

科学、系统和完善的旅游业产业政策,有利于旅游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的有效竞争、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定程度上存在着企业无序竞争、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等现象,需要通过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来有效协调企业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系统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完善产业布局政策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产业的空间分布。

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财税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许多国家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减税、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形式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为确保旅游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建立国家旅游财政投入、旅游业发展优惠贷款、企业税收优惠等机制,从宏观上确保旅游业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从微观上使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

3.建立健全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推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促进法、旅游主管部门管理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准则等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在行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权限不清、旅游企业行为缺乏规范的现象,不能够从法律上确保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也不能使各类旅游企业接受必要的指导和监管,需要通过各类旅游业发展立法和执法加以规范。

二、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

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投资主体结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程度等均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旅游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目前我国观光旅游产品较为丰富,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和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使我国拥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经过多年开发已较为成熟。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各地区对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日趋重视,并加大力度开发各级各类旅游度假区、度假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相对不足,度假旅游产品还不能迎合休闲度假已成为国际旅游市场主体的发展趋势,专项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和成熟。今后需要加快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继续挖掘多样化的专项旅游产品,例如,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沙漠旅游产品、海底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释放竞争压力需求的增加,大众对海滨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康体度假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趋于增加,因而应该加大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力度。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与旅游融合,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和学习文化,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以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然环境景观、人居环境和民俗文化为基础,通过观光型、劳作型、采摘型、娱乐型、度假型等多种形式使游客获得各种体验与休闲。沙漠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探险、挑战极限、感受沙漠独特魅力的渴望,而且能使游客观赏和了解沙漠能源等沙漠产业的新发展。海底旅游产品使游客亲临海底世界,近距离观赏各类奇特的海洋动植物,融知识性、探险性、娱乐性为一体,日趋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拥有辽阔海域和丰富海洋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在更多有条件地区开发出更多的海底旅游产品。随着回归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等意识的逐步形成,生态旅游产品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开发生物科考、森林探险、植物花卉观赏、野生动物参观等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丰富旅游产品的需求。总之,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

2.调整旅游收入结构

从旅游业收入结构看,尽管我国国际旅游先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起来,但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10184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低于国内旅游收入。2007年国际旅游收入,美国为1448亿美元,西班牙为651亿美元,法国为636亿美元,英国为471亿美元,德国为469亿美元,意大利为461亿美元,而中国仅为411亿美元,与世界旅游大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增加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成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_。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地区结构看,2010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广东110.28亿美元,上海47.44亿美元,北京43.57亿美元,江苏40.16亿美元,浙江32.24亿美元,福建25.99亿美元,辽宁18.56亿美元,山东17.65亿美元,居前列的均为东部地区。排名较后的宁夏0.04亿美元,甘肃0.13亿美元,青海0.15亿美元,西藏0.79亿美元,贵州1.10亿美元,新疆1.374L美元,均为西部地区。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基础设施、资本实力、旅游资源开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城市知名度等方面的差距,使其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今后需要认真研究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定提升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

3.改善投资主体结构

旅游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以全国星级饭店投资主体构成和固定资产构成为例,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合计14237家,其中,国有企业5318家,占比37.4%,集体企业850家,占比6.0%,私营经济2922家,占比20.5%,外商投资经济229家,占比1.6%。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固定资产合计444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690亿元,占比38.0%,集体企业166亿元,占比3.7%,私营经济345亿元,占比7.7%,外商投资经济320亿元,占比7.2%。从上述数据看,国有企业比重较高,集体企业、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都相对较低,今后应该鼓励多种经济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旅游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4.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旅游核心吸引物而形成的一个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辅助性服务企业和机构为辅的有着共同目标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和旅游服务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联盟、区位品牌、创新旅游服务等旅游价值链。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集聚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与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集约利用能力,加速知识扩散,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相关企业应该依托区位优势,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

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竞争力等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效益。

1.实现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从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国别构成看,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331万人次、韩国319万人次、俄罗斯174万人次、美国170万人次、马来西亚105万人次、新加坡88万人次、菲律宾74万人次、澳大利亚56万人次、加拿大55万人次,亚洲市场构成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最大份额,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2.8%。从国际旅游支出统计看,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旅游支出中名列前茅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分别为1096、935、885、445、328亿美元,这几个国际旅游支出大国占世界国际旅游总支出的40.1%,是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但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不是我国前十位入境旅游国。今后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快发展东欧、南亚、中东、大洋洲等战略新兴市场,积极培育南美、非洲等潜在市场,实现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2.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发挥各方特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抑制恶性竞争,获得双赢或多赢效果。首先,我国辽阔地域和多民族文化赋予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强国内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合作,可以发挥东部地区优势,更好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例如,西藏、贵州、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和独特,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将东部地区的资本、开发与管理经验、专业人才等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应该建立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其次,加强我国与东盟、东北亚等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建立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对进一步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应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北亚经济圈内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在国际旅游交通便利化、国际旅游线路开辟、国际旅游联合营销、国际旅游应急合作、国际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3.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旅游资源一体化是指在尊重游客对旅游资源整体感知和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打破部门或区域的分割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管理和开发,从而全面提高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一种措施。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利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旅游企业经营和赢利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体制。

4.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已形成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但从数量和规模来看都还不够,今后应该大力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知名度,培育国际品牌。要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并购、联合等形式建立企业集团,并构建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战略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进行绿色经营、国际化经营和人性化服务,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

5.加大蕴涵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特色旅游商品是旅游地不可缺少的吸引物。目前我国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旅游商品单调,各地商品同质而缺乏特色,缺少文化内涵。今后应该努力开发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及奢侈品。目前国内许多游客到国外观光和购物,国外许多奢侈品成为吸引物。其实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涵着许多商机,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古老文明非常崇拜向往,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开发出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各类旅游商品,包括奢侈品,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

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科学研究、旅游企业资金、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1.通过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受其道德标准、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多种因素影响,决定其在服务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进而影响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乡村旅游正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展开,但因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低,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经营、服务等方面,出现了重复开发、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除了继续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尤其是要对乡村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新型旅游产品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教育,这就需要加大旅游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

2.重视旅游科学研究及其有效性

发展旅游业需要对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新产品和新技术、旅游管理新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追踪把握,因此,需要重视对旅游科学的研究。进行旅游科学研究不应该仅是相关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各旅游经营单位都应该是旅游科学研究的主力。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来自于研究部门和高校,企业参与度不高,而且有些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偏重理论研究和模型运用,今后应该促进旅游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科学研究的有效性。

3.广开旅游企业资金渠道

发展旅游服务业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拓宽旅游企业资金渠道是提供这种支撑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应该使企业多渠道获得发展资金,例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上市,通过国内外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应该减免或废除某些与旅游相关的税费,例如消除导致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问题的部分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

4.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以保护世界农业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还拥有其他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这些农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保存与利用,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保存与利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就是可行方法之_。应该挖掘各地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发展。

五、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城乡居民收入、旅游交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休假制度等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奠定旅游业需求

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5%,农村居民为41.0%,恩格尔系数还较高,使用于其他支出包括旅游支出的比重较低。因此,首先,国家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例如世界上一些旅游大国,其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消费需求。其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国内旅游共1902百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903百万人次,农村居民999百万人次;国内旅游总花费1018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7233亿元,农村居民2949亿元,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城镇居民801元,农村居民295元,而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6.6%,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表明占全国人口一大半的农村居民的较低收入影响了国内旅游的需求。因此,需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需求支撑。

2.继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旅游交通不仅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服务质量,而且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道路交通得到极大改善,但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交通道路设施依然比较落后,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许多偏远地区恰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多样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此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森林旅游、草原牧场旅游、登山旅游等专项旅游的开发也需要便捷低成本交通的支撑。因此,应该加大这些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尽快改善其交通条件,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多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还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尽快脱贫致富。

3.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需求与旅游者收入密切相关,扩大国内旅游需求除了随着经济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外,还需要在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减轻居民负担。因此,需要继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继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少个人负担医疗费比重,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大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此外,还应该建立更多就业指导和培训机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技术培训、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从而间接促进旅游需求的增加。

4.落实休假制度

带薪休假制度是世界众多国家促进大众旅游和发展旅游产业行之有效的手段。休假制度既有利于人们通过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愉悦心情,强健身体,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创造财富,又有利于带动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等各类旅游活动,拉动旅游消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应该倡导全社会落实休假制度。

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新农村建设、对外开放、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综合监管等措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促进了乡村交通便捷畅通、乡村生活环境美化、农民收入和消费增加、农民文化职业素养提升等,从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表明,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与更多地区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简化旅游签证和通关手续等等。我国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既是旅游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更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举措。考虑到我国各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类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做法,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未来5年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又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和结构。因此,应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业繁荣。根据中央精神,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进一步发展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管理体制。

4.加强旅游服务综合监管

旅游业发展需要和谐发展环境的支持。—方面应该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在旅游景区、酒店、娱乐场所、道路交通、购物等场所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祥和的旅游秩序和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旅游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质量监管,确保职业规范落实,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严惩各类欺诈行为,加大对违规违法机构和人员的惩处力度。

[责任编辑 王艳芳]

作者:许建平 任燕

第3篇: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旅游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阅读查询近几年以来的相关研究,以及结合当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况,找出目前制约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提出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可能的调整策略。

关键词: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对策

1引言

电子商务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商务开始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旅游业是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最早的行业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十分稳定,在旅游業中占的比重不断变大。

2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2.1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以携程网的创建为标志,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业务模式;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以携程网在美国上市为标志,是我国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快速发展的转折点;第四阶段为完善阶段,以支付宝、微信的出现,解决了线上支付的瓶颈;第五阶段为新探索阶段,移动化联网旅游平台崛起,利用WAP和APP,实现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互动连接。

根据国家旅游局对2018年上半年旅游人数统计,国内旅游人数为28.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1.4%,入境旅游人数为6923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了0.4%,出境人次达到7131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国内旅游人数占全部旅游人数的9成以上。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5万亿元。由此可见,旅游电子商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潜力还有很大的空间。

2.2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面临问题

2.2.1市场定位不准确,盈利模式不明确

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电商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但是大多数电商企业的盈利方式不清晰,只是一味的追寻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新进的电商企业为了吸引游客,往往会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打开消费者市场,大打价格攻坚战,使得旅游电商市场混乱不堪。即使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旅游电商企业,如携程网,虽然在机票预订和酒店预订这两个方面有着不俗的业绩,相对来说市场定位十分清晰有着自己的发展重点,但由于一些新进入该行业的电商企业利用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导致其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2.2.2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中国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时期,对于旅游电子商务在交易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问题,如网络交易过程中对游客信息的保护、网络安全问题,都会阻碍旅游电子商务向前发展。

2.2.3网络交易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旅游电商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在线旅游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供应商的不断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违规问题。在线旅游网站问题频发,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不规范的中小代理商利用规则漏洞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在线旅游网站对平台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出台明确具体的监管规章制度,导致频频出现违规事件。

2.2.4消费者信任匮乏,忠诚度低

目前,制约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信任匮乏。我国旅游企业对于要建立与消费者之间良好关系大多数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导致消费者不能对旅游信息的真伪有一个很好的辨认,使得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很大的影响。

顾客忠诚度也是影响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一站式自由行智能定制对于旅游电商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数旅游电商企业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数据以及运营经验,不能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导致消费者忠诚度低下。

3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建议

3.1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企业内部化营销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在追求价格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服务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各个旅游电商企业应不断地调整各自的发展策略,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如携程网,为了提升其服务质量,在酒店方面提出了“华人礼遇”项目,很好的解决了消费者住店语言障碍问题;在机票预订方面推出了“退一赔三”等举措,很好的提升了服务质量,保证了消费者的出行。

在企业产品营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营销,建立针对消费者的数据库,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属性分析,帮助消费者进行决策,将产品与消费者群体结合起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3.2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旅游电子商务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大部分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初期都是寻求各自的发展方式,但是,到了后期,每个旅游电商企业在目标市场、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十分的相似。所以,一个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要想不被其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替代,就要提供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携程作为在线旅行社模式的代表,主要针对商旅人群,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变化,未来的在线旅游市场是消费者市场,需要能够为用户提供体验性更强、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产品适合亲子家庭加床、亲子娱乐项目等需求。所以,携程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了“携程企业商旅”以及“携程青春版-机票火车票学生特惠”APP,十分人性化,并具有针对性。

3.3加快复合型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对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电子商务、网络,也涉及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等理论知识。当前,国内对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知,高校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单纯注重旅游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技能的培养,导致旅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十分的稀缺,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旅游电商的发展。

为了旅游电商的快速发展,需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速度。 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实际人才需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践基地等。将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

3.4转变传统模式,加快创新速度

旅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背后是高超的营销成本,如今仅仅通过网上营销,性价比越来越低,用户数量也很难有太大的成长空间,为了改变这一尴尬格局,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就要转变,将线下旅游与线上旅游相结合。由于线上旅游和线下旅游的消费者有很大不同,线上旅游主要是中青年,线下旅游主要是中老年,线上旅游与线下资源的结合,将很大的程度扩大用户数量,未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目前,一些线上旅游企业正在尝试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如携程网近期投资旅游百事通,签署了《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利用百事通旗下的5000多家门店资源来布局国内二三线城市,将携程产品渗透到线下市场,扩大服务的消费群体的范围,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弥补了线上企业的不足。

4结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旅游电商企业关注点更注重多样化和多元化。消费者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消息变成了一个主动发送需求信号的个体。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旅游电子商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山杉.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125-126.

[2]胡卫伟.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9):112-115.

[3]Wang X,Li X,Feng Z,et al.How smart is your tourist attraction?:Measuring tourist preferences of smart tourism attractions via a FCEM-AHP and IPA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16,(54):309-320.

作者:李艳鹏

第4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 自然 、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 旅游 形式。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 发展 ,尤其是都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发展增速更快,但是,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很鲜明的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 中国 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整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乡村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本文所指乡村旅游包括古村落游、古镇游、民族村寨游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渔村等。

一、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 现代 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 交通 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 农村 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 规律 。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 科学 ,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 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这些农户的村镇领导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缺乏相应的行业 法律 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混乱,因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高。

第5篇: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历程、特征与对策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旅游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对于讴歌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根据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批示精神,国家旅游局在《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中,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 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得到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

一、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色旅游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它由此孕育兴起,并受其推动而加速发展。

(一)红色旅游的萌芽阶段

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如嘉兴、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作为革命教育基地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于这种形象和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就有组织地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多数情况是由公家支付费用,接待也是按照政治教育的模式操作;参观者不是一般旅游者的身份,也不愿被冠以“旅游者”的称呼;接待单位不是按照旅游的概念去经营,更明显的是政治任务或事业接待,甚至不计投入和产出,开支大多由国家拨款。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甚至目前仍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采取这种接待方式。显然,对于这类的参观学习,是不能以旅游的标准去衡量的,也不能称之为“红色旅游”,充其量它只是红色旅游的初期阶段。这个时间段在全国是不统一的。

(二)红色旅游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崛起。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和参观点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些地方,凭借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探索采用旅游接待的方式经营。他们所依托的旅游资源、接待条件、组织机构,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和“原有的”,发展旅游所必需的“六要素”大致配套,加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这些地方比经济条件类似的其他地方获得了不少发展的先机。在这个阶段,率先由参观教育转变为“红色旅游”的,并不是最为知名和重要的革命圣地,而是相对级别较低的一些纪念地、参观点,后者所受的体制和级别限制相对较弱,比较容易进行运作体制的变革,即由事业接待、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

(三)红色旅游的加快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各种旅游资源都被纳入研究开发的视线,红色旅游也面临着空前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这一时期,隔几年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如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庆祝建国50周年等,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排浪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国家宣传机构为主导,各种媒体以很大的提前量、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了对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的空前宣传;政府财政拨款对革命文物、遗址的投资维修,对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交通条件、城市环境的大规模投资改造,使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的纪念活动、文艺演出,以及各部门组织的参观学习,形成了创历史纪录的参观接待高峰,滚滚不尽的客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口号和称谓就此产生。这一时期,红色旅游明显登上了新的台阶,当地政府也看到了其发展潜力,坚定和增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

(四)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受人均GDP突破800美元、黄金周等因素的影响,大众旅游和假日旅游蓬勃发展,带火了不少旅游温冷地带,促红了很多个性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也明显受益。这说明,除了在革命纪念日“走红”以外,红色旅游平时也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很多地方把红色旅游列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一大优势。例如,井冈山在研究当地旅游业定位和形象时,就提出“一红一绿”的战略发展思路,红就是红色旅游,绿就是秀美山水和绿色生态。延安、遵义、西柏坡等地也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2001年,一些革命圣地、纪念地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2年,在浙江嘉兴召开了红色旅游产品推介会、红色旅游论坛,这说明红色旅游已被纳入了旅游发展的范畴,也和其他旅游产品一样,正在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跨越。当然,对于相当一部分革命纪念地来说,由于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性、政治性,不可能对所有人员都实行旅游接待,在特定的时段,一定的人群仍然实行政治接待,但是从主体的、常规的经营方式来讲,已跟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更多地带有旅游接待的特点,成为旅游产品、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现在尚未建立针对红色旅游接待和经营的专项统计体系,加上我国的革命纪念地、参观点、遗址遗迹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划分为若干等级,截至目前,对于红色旅游的接待单位、接待人数、接待收入没有一项确切的数字;估计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城市有几十个,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红色旅游接待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人计,中型的数以万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旅游城市(如延安、井冈山)全部的接待人数,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要达到数百万人,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对于红色旅游产品是不宜低估的,何况还有更宝贵的政治和社会效益。

二、红色旅游的主要特征

红色旅游最基本的特征是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一种类型,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红色旅游是受党政部门鼓励和扶持的

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本身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凝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理想和事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可以深入发掘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般旅游产品所不具备的一个明显特点。正是由于它担负着大量思想教育的任务,才能享受政府专门的拨款,定期进行维护、维修;新闻媒体的义务宣传报道,也有助于塑造较好的旅游整体形象;有关部门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可以保证起码的客流量。这是一般旅游景点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最近,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发展计划部门的财力支持,得到了宣传部门的舆论扶持。可以相信,通过鼓励和扶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致富百姓,造福一方,反过来也可以说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有一定限定条件

红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革命战争时期遗存的文物和旧址,以房舍、器械、用具、陵园和遗迹等为主,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凭借,有的堪称全国第一或唯一,但由于当时斗争的艰苦卓绝、革命者生活的艰苦朴素,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一般比较简陋,就其外观来说与故宫、秦皇兵马俑、乐山大佛等文物古迹相比,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的内容有较大差距。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影响其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是多元化的,有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因素,有娱乐身心、放松自我的因素,也有求新、求异、求乐的因素,还有交通距离远近、旅游花费多少的因素。这些红色旅游的景点一般都处在交通比较偏远、经济比较落后、服务接待设施不大配套的地区,对于不少旅游者来说,尤其是在纪念日前后的一段时间,确实存在进出困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在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到哪儿旅游完全是由旅游者自由和自主作出的,因此,红色旅游虽然有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并不一定表现出绝对性的优势,这是应清醒面对的现实。当然,红色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是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历史文物古迹有所不同,它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绝大多数中老年国内旅游者都了解一些那个时期的历史,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和呼应,这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可以借机多做文章,以更好地吸引旅游者。

(三)红色旅游深度和规模开发面临的困难

把革命纪念地、革命圣地、革命参观点纳入旅游的范畴来发展,就决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按旅游经济规律办事。这其中虽有党政部门的扶持和导向,但毕竟跟组织参观、单纯的革命传统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虽然包括有组织的参观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吸引大众旅游者自觉地前往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除了极少数规模较大、革命传统文化积淀较厚的以外,绝大多数红色旅游吸引物都是以零散的、单体的遗址、故居、纪念碑、陵墓、纪念馆的形式出现,所反映的革命文化的内涵也是片段的、单一的,很难开发出成规模的、有深度、有连续性的旅游产品;由于它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展示、讲解及关联性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像其它产品那样容易地体现出参与性、娱乐性;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平日所受革命传统教育较少,与中老年人相比对中国革命史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对红色旅游缺乏应有的共鸣和向往,这是研究客源层次时应予注意的。

(四)红色旅游以观光产品为主体

从各地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来看,虽然有体验式的特种旅游产品,如“重走长征路”等,但绝大多数都是观光式的,例如,“战地重游”、“英雄城市游”、“伟人故里游”等,至于参观一个纪念碑、纪念馆、故居会址等,就更是如此了。除非是井冈山、延安这样的革命圣地,这种奔走式的游览方式,旅游者一般难以停留很长时间,一般的参观点也就是半小时或一两个小时;加上近年来各地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旅游的可进入性明显提高,也缩短了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另外,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很多地方是免收门票,即使收费也定价不高。上述因素决定了红色旅游的收入水平不会太高。

(五)红色旅游的客源消长有明显的规律性

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因素调节,例如,宣传促销的因素、旅游淡旺季的影响,而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旅游客源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运动,整体状态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是可以预见的。一般5年一个小高潮,10年一个中高潮,50和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是大高潮。在一年之中,接待高潮则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做好平时工作,提高高峰时段的接待容量和接待质量,延长旅游高峰时段。

三、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几项建议

当前,中央领导批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并责成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研究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中国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许多问题,有对旅游市场运行规律的把握,也有自身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抓好红色旅游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由事业接待型向旅游产业型转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益性等方面的原因,红色旅游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管理机构、运作机构体制不顺的问题,表现为旅游产业仍不同程度地带有事业接待型特点,或政企不分,或企事不分。这种管理体制、运营方式,是由其特殊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从表面上看保持这种体制是工作性质使然,也似乎比一般文物类旅游点、文化类旅游点要有层次,实际上有了这个“事业接待”的招牌,可以得到一般旅游点所没有的各种“实惠”,例如,政府拨款的维护、人员工资的包干、党政部门的宣传与组织客源等等。但是,如不实行管理与接待的分工、事业接待与旅游经营的分家,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就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跟不上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中国旅游发展的整体来看,后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开放之初所经历的由事业接待型向创汇产业型的转变。对于红色旅游来说,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既然要列为众多旅游产品之一,就应尊重和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全盘取消“政治接待”、“事业接待”、教育基地的功能,而是要在运作方式上实行适当的分离,起码管理部门与接待机构要分离、政治接待与旅游接待要分离。这就如同普通旅游景点要承担一定的公务接待一样,并不能因此而影响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经营。

(二)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当地旅游形象

旅游经济是最需要讲求市场经济规则的。一个地方的旅游要保持对客源的充分吸引,关键是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地区的旅游形象。旅游形象是对一个地区主要旅游产品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的导向原则,而不能有什么产品就打什么招牌。因此,红色旅游在当地旅游资源中占什么位置,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给予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如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旅游资源密集、丰富、成片的地区,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主打形象。但那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零星、单一,只有区域性影响的地方,就不一定要把红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的“主打”形象,而要考虑当地什么旅游资源最富吸引力、最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果当地没有拳头性的旅游产品,就应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寻求依托,将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纳入其中,而不是一味坚持独树一帜、唯我独尊,因为产品的吸引力是由游客自己来评判的,而不单纯是报刊媒体的舆论评判与引导。

(三)加强探索红色旅游促销的路子

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有一些有利条件,关键是找好依托、抓住机遇、顺势而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评价资源品味和吸引力,有的红色旅游产品是全国性的,有的只是区域性的,片面夸大它的影响力也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向外推广时,除了考虑纪念日前后有组织的客源层,还要考虑平日普通的旅游者,需要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广泛深度的开发。要发挥革命圣地、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借助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宣传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要抓住每年纪念日前夕开展纪念或庆祝活动的机会,通过邀请记者采访、媒体宣传、举办文艺活动等,推销红色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特定客源层的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红色旅游产品,有重点地吸引研究那段历史的人员、老年群体、大中小学生,保证日常客流量;要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把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售量。

(四)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为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体现红色旅游的“旅游”特色和旅游接待的专业化水平。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如可采用声光电结合的半景画、全景画等;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除了组织对实物、遗址的参观外,也可以安排定时的影视、歌舞专场;要考虑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在导游讲解方面,除注意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应尽量丰富解说内容,寓教于乐,使旅游者有多方面的收获。

(五)提高红色旅游接待的软硬件水平

一般来说,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由于有政府拨款的扶持,基础设施、接待条件在同一地区中属于比较好的,但由于很多单位属于差额拨款,或者是自负盈亏,建设与维护资金仍明显不足,加上受传统的建设、展示观念的影响,除了展示物本身的保护、维护以外,其他配套设施、服务条件都比较缺乏或档次不高。在这一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的一些纪念地相比,显得展示场馆简陋拥挤、展示手段落后、配套服务条件较差,即使与国内较高档次的旅游景区(点)相比,也普遍存在接待设施档次不高或配套不够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参观点似乎就应不讲究接待档次和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如果这些地方有较高档次或水准的停车场、旅游厕所、景点指示牌、游客中心、旅游商亭,则可更好地衬托出昔日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红色旅游的景点应该加强接待服务的硬件建设,除了保持和强调讲解的准确、严肃、认真外,接待服务的其他方面也要提高水平,也要加强对员工队伍服务素质的培训。

(六)努力增加红色旅游的收入产出水平

提高红色旅游的产出水平,除维持较充足的客源以外,关键是走集约化的旅游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系列的旅游餐饮、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为旅游者开辟广阔的消费空间。其中,最根本的是突出革命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是强化市场竞争力、增强“卖点”的精髓。要加强特色旅游餐饮、食品系列的开发,例如,当年井冈山红军的红米饭、南瓜汤,延安八路军的餐饮,在引导旅游者全方位体验的过程中,也增加了旅游收入;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加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如井冈山的土酒、茶叶、竹器制品,延安的大红枣、农民画,研究制作多种类的音像制品和图书;要根据当地历史题材和民间歌舞题材,创作、演出一些剧目、歌舞,放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发展有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深化红色旅游的产品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有利于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

(七)搞好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线路组合

除了为数不多的革命圣地有大量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旅游者停留较长时间以外,其他红色旅游产品则不具备这个优势。从旅游者选择出游的规律看,除了专门研究或组织参观以外,一般不可能游遍周围的红色旅游产品,而是选择最有吸引力的看点、最为便捷的旅游线路。因此,把辖区内的红色旅游产品编成一条线路,只适于特殊时段、个别群体,而对于大多数旅游者、平常多数时候则是不适宜的,这是发展红色旅游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为了切实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在线路上相互关联的一些旅游产品,而不要拘泥于纯粹的“红色系列”,要通过发掘、利用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包括观光的、度假的、休闲的、专项的旅游产品,组成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产品融入这些产品序列之中,不但不会降低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反而会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旅游产品的作用。

中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红色旅游一定能够在提升档次和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旅游产品的结构,也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政治思想、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一、 主题策划

不能单纯为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更不能把红色旅游从整个旅游业中孤立出来,还是要立足旅游业的全局,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

1、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相映

红绿相映,凸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好花还需绿叶配,如果撇开旅游本身休闲的规律,只谈红色的教育意义,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不完善的,市场号召力也有局限性。

把小寨村对面的老园山纳入旅游区,以老园山的特色自然景观策划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就使整个项目的产品,形成勒一个满足游客需要的综合系统构架,使旅游吸引力达到最大化水平。

2、红色与彩色(民族风情)互动

多数红色景点所处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以民族风情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市场吸引力。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以民族风俗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民族文化涵盖的内容广博而庞杂,包括有民族聚居地、民族歌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饮食业、民族影视艺术等形式。

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的不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的匮乏,相反很多地区拥有富集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对红色旅游的意义在于,民族风情旅游所吸引的旅游市场范围是很广阔的,而民族旅游和红色旅游在空间上的重叠,也为红色旅游增加了内容和魅力。

3 、红色与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融会

红色景区本身就具有其历史意义,但是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更突出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及赢得外来文化的尊重。

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是不足以吸引旅游者、不能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历史文化资源考究、发掘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使得历史文化吸引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来说,不易提炼出鲜明的旅游形象,因此,通过专业的旅游策划,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使之有一个统一的宣传口径,将极大的促进市场的开发。

做好历史文化旅游的四大要点:

1.对历史文化吸引物的开发、管理、筹资与营销应该专业化;

2.防止文化吸引物供应过剩,建立文化产业内部合作的机制,避开主要竞争对手的锋芒,挖掘自身独特的优势; 3.广泛运用网络、信息、虚拟、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4.不断采取新的手段来适应游客体验不断变化的特点。 红色景区本身就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如果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好,更能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赢得外来文化的尊重。

红色旅游与古色旅游的结合有两种形式。其一,复合型。比如北京郊区的卢沟桥,本身是红色事件的发生地,同时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燕京八景之一,这个就可以作为一个点来开发;其二,综合型。以南昌为例,既有八一南昌起义的纪念地,也有四大名阁之一的滕王阁,但两者的空间点并不重合,开发的思路就可以用一条线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4、红色与时尚(自驾车)结盟

自驾车运动是近期国内兴起的一项有挑战性的时尚运动,自驾车的车主多为城市中高收入者,向往田野,向往自由,是一群有爱心和不畏艰苦的性情中人,自驾车到老区去,不仅有风景,也收获了给予的快乐,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自驾车旅游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仍然是一个特种旅游的范畴,它的市场群体更多的是一些喜爱探险、崇尚自然的人。而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所处的地区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未开发状态,很少受到外来者的“干扰”,这种气氛正契合了自驾车旅游者寻求僻静和开拓新旅游点的心理。

怎样策划一些适合自驾车旅游者的红色产品? 怎样配套一些适应自驾车旅游者特殊需求的基础设施? 如何针对这个细分市场开展营销工作?

5、红色向质朴(乡村旅游)回归

乡村旅游的休闲性是很多城市居民向往的感觉,让孩子体会乡村的味道也是很多城市父母的愿望。老区的乡村比起商业化的城市郊区型乡村来说,更具有原汁原味的滋味。

二、 影响城市历史文化景点商业开发的主要因素

1、 游客来源因素

影响要素 游憩方式 季节性 游玩时间 游玩频率 个人消费额 景点内商业业态 周边商业业态 对周边地价的带动 本地游客 休闲、娱乐 较弱,收益稳定 较灵活 较高

较低、主要集中于餐饮休闲 小型、经济型餐饮休闲为主 餐饮休闲为主的城市型商业业态 相对较弱

外地游客 参观、考察、朝圣 较强 较固定、较短 低

较高、主要集中于门票和纪念品 纪念品零售为主 住宿、休闲、娱乐为主 相对较强

3、 景点的历史文化因素

影响要素 游玩时间 游玩频率 个人消费额 景点内商业业态 周边商业业态 对周边地价带动 历史文化遗存类 较短 较低

门票消费以外较低 较单一

主题性较强,种类较单一 较强

民风民俗类 较长 较高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丰富

参与性较强,种类丰富 强

宗教类 较长

较高,特别是本地游客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较丰富

主题性强,种类单一 较弱

第6篇:浅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推动着旅游业快 速发展。自21世纪以来,中国连续七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 上,即使在2009年遭遇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GDP增长率预 测也将维持在8%-9%;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也在 10%左右,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5781元。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中国的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3 个主要领域— —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近年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规模 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收入上都不断扩大。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 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 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 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 多处旅游景区(点) ,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 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 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 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 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 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 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2.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发展极不平 衡。西部作为中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却缺乏旅游精品,而资 源相对缺乏的东部旅游市场却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西部的大漠风 情、熔岩峡谷高山流水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深厚的民族文化底 蕴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 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产品。另外,我国 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高,旅游产品以自然风光开发为主,人文旅 游资源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不 够,特别是在一些地貌景观区。 3.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的问题。不少 地区不顾本地实际情况,不考虑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经过充 分的调研论证就将本地区的一座山、一片水、一条沟作为重大旅游 资源,采取大力招商引资的办法予以开发,结果精力没少费,收 效却甚微。另外,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短视行为,在不考虑市 场容量、发展潜力的情况下,过于乐观估计旅游形势,兴办宾馆、 饭店等高消费场所,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存在“面子工程”的嫌 疑,造成短期旅游市场火爆却难以为继的局面。

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对促进旅游业 有可能成为热点的旅游区无法得到开发和利用;二是旅游区内交通 设施薄弱,给游客观光游览带来不便;三是旅游区环保、卫生、的进一步

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中国旅游业应加快整合区域范 电力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 围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竭力避 在难得的春节、 “五一” 、 “十一”等节假日期间,游客遭遇“入 免重复开发等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大量的乡村旅游 不来、出不去”的境况。 资源;改变以往旅游产品单

一、档次不高、精品较少的状况,丰富旅

(五)信息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 游产品类型,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其国 1.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美国相 际竞争力,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比,我国在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 重视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悠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本身的巨大优势,我国旅游信息 久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开发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 化建设发展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旅游信息化已经成为旅游业重要的 族地区文化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 发展手段。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各种 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 旅游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表现在:旅游目的地营销 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 系统成效显著、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国家旅游局官方网 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

第7篇: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0-01-06 20:4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31

1[摘 要] 黄冈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价值较高,在全国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浪潮中,黄冈红色旅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较晚,因此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对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黄冈第三产业的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冈 红色旅游 对策

红色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它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999年江西省先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很快被社会认同,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3年来红色旅游游客累计超过4亿人次,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7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43万人,红色旅游正越来越大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黄冈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40多万黄冈人民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成为当的重要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方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解放战争时期,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由守到攻的序幕,留下了以红安七里坪,刘邓大军高堂铺战斗指挥所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潭秋、董必武、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诞生了200多名开国将帅,其中红安有“两百个将军一个故乡”的美称,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军事家中,黄冈就有林彪,王树声和李先念三人。

在2005年确立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黄冈就有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入选,黄冈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黄冈就有麻城和红安名列其中。

由于黄冈经济较为落后,全市现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红色旅游,将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红色资源与黄冈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宗教资源,民俗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带动黄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革命圣地而言,黄冈红色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2004年10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罗清泉同志在罗田县主持召开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至此,黄冈红色旅游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借鉴了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先后和安徽、河南以及延安、广安开展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和横向交流,加强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结合,编制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黄冈大别山旅游事业发展专

项规划》,努力建设中国旅游先进城市,在《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红色旅游的线路的改造,景点的开发,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建设,旅游商品和旅游文化的扩展,以及红色旅游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必将为黄冈打造红色旅游名牌,实现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对红色旅游的认识不足,同时黄冈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相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较低,因此在红色旅游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促进黄冈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带动黄冈经济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建设落后

由于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红色景观是红色旅游的价值体现,其目的是为了使游客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从而身心受到愉悦和感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奋发努力的工作和学习,因此,红色旅游景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对于红色旅游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视野不够开阔,对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认识不足,加之各相关部门缺少配合,因此出现了景区乱收费,陈列方式落后,缺少互动和体现型产品,解说枯燥,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缺少住宿和特色产品的诸多问题,长此发展下去,必将影响游客数量和消费意愿,必将导致景区的影响力下降,威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协调合作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缺少协调合作,主要是指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缺少联系,本地区和相关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缺少整合,黄冈所辖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少合作,红色旅游各相关部门缺少共同服务的意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不是太高,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发展经验和商业运作不成熟,加之黄冈红色旅游与安徽,河南同属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与武汉,新县,信阳同属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如果各自为政,则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由于黄冈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在其所辖的各个县市,而且红色旅游是一个综合各个方面的旅游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各县市合作,加强同武汉城市圈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合作。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加之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阻挠,以及怎样建立领导机制还未确定,因此仍存在各部门不配合,各县市不合作,各省不通消息甚至抢夺资源的状况,如黄冈罗田和安徽金寨就在争夺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归属,不加强区域合作,将会形成服务不周到,景区之间恶性竞争,资源重复,单调,最终是每个景区都会受到损失。

3.不重视红色旅游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为老区人民造福,红色旅游当地的人民是红色旅游的推动力,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目的,但是在黄冈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法制不健全,没有长远规划等原因,不重视让当地人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对当地人民缺少红色文化的宣传,很少给予他们在红色旅游中就业的机会,不注意提高他们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服务意识,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又破坏了当地的文化,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由于扩建红色旅游区而与当地居民就征地补偿款造成纠纷,有的则由于红色旅游游客的增加造成当地物价和房价的上涨引起居民的不满,导致居民对红色旅游冷漠甚至发展对抗,这首先不合乎红色旅游的宗旨,不利于培养红色旅游的氛围和发展的源泉,不利于红色旅游的长久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4.红色旅游融资困难

红色旅游的开发是以资金为基础,虽然红色旅游追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只有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而红色

旅游的目的之一也是在开发中保护,而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加之红色旅游景点是事业编制,门票价格遵循薄利的原则,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缺乏红色旅游商业化运作经验,红色旅游开发时间较短,所以造成景区建设落后,旅游村次低,宣传手段单一,知名度低,如果不解决资金困难这一基础性的问题,那么黄冈红色旅游将会在全国红色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5.黄冈红色旅游缺少品牌和营销策略

品牌是红色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在红色旅游景区间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而营销则是如何发现,创造需求,如何推介自己,并使自己获得利润的学问。由于黄冈人才较少,红色旅游起步较晚,没有对红色旅游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的调研,墨守成规,不进行创新,加之资金不足,因此只是用书籍,新闻简单进行介绍,而没有专门的红色旅游网站和利用电视剧、电影进行宣传,没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聘请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专家学者进行红色旅游景点的营销和品牌的策划,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黄冈红色旅游无法形成固定的客源,无法形成低投入高利润的格局,无法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分的一席之地。

总之,黄冈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由于其没有把红色旅游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坚持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红色旅游的作用,目的,意义,没有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监督和法律保障,没有集思广益,以及受客观原因如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起步较晚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找准了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才能为科学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三、解决黄冈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

黄冈开发红色旅游,要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要遵循以人为本,坚持法制的原则;要遵循长远规划,坚持创新的原则;要遵循发展是为了保护,保护促进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黄冈红色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资金不足的对策

资金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要将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旅游公司经营红色旅游景区,建立联合招商投资的资本平台,同时认真进行市场细分,利用重大节日进行营销,以此来提高红色旅游收入。吸收国有,集体,社会资本进入,在税收,利润,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给予补助,贴息,小额贷款等金融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高等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公司,由此来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进行重要文物的修缮,要挖掘当地特色和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来留住游客,达到提高收入,缓解资金不足的目的。

2.加强协调合作

在黄冈市内,对于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联系的情况,可以建立黄冈市红色旅游协调小组,通过召集各有关县市的领导通过定期开会协商的办法解决,对于各部门缺乏联系,则可以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的办法,通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目标来加以解决,对于跨省的合作,则要通过省级联席会议和专线电话的方式解决,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黄冈孕育了三代中国佛教禅宗祖师和毕,李时珍,李四光三位大科学家,是熊十力、黄侃、闻一多、胡风、王亚南等的故乡,黄州的赤壁由于苏东坡的“两赋一词”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成为天下文人向往之地,黄冈特产有罗田板栗、英山茶叶 、麻城老米酒、武穴酥糖、罗田茯苓、,麻城肉糕、福田河白菊,有各种各样独特的民俗,因此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特产吸引游客,用民俗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样即提高了旅游的层次,体现了服务的特色,满足

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其就业

3.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和营销

发展红色旅游,人才是保障,要在高校中建立旅游系,和高校开展合作,引进专门人才从事、品牌建设和营削策划,引进人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红色旅游科学,跨越式的发展,要搞好人才的待遇,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

进行品牌建设要吸收发展红色旅游成功地区的经验,要以服务为着力点,要做好导游的培训,开展星级导游评选活动,要注意景点建设的细节,注意使红色旅游景区和其定位相适应,要大力开发体验型产品,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使战争场景再现,还可以开展听红军歌,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请革命当事人现场说法,以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要抓住各种机会对外推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剧,电影,书籍,广播等媒介,树立“千里跃进,将军之乡”的品牌,吸引游客

4.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红色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就前提。要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进行红色旅游的规划,同时对破坏红色旅游设施,文物依照法律给予惩罚,禁止对旅游企业和旅行社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要加强法制和监督,保证红色旅游发展的各项规划落实,要注意社会的和谐,坚决避免和减少红色旅游给当地文化,社会和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尽可能多的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让他们支持红色旅游并能为红色旅游服务,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从红色旅游中获利,避免政府换届导致红色旅游发展不连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04年~2010年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12月

[2]《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黄冈市人民政府

[3]姚卿善: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8期

[4]陈晓强:论江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11期

[5]杨安宁 杨玉秀 杨志平: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例.市场论坛,2006年10期

[6]陈丽丽: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协调发展.农业科技和信息,2007年5期

第8篇: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贺州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此选题主要是对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为依据,对贺州乡村旅游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发展贺州乡村旅游的较为有效对策和依据。贺州是广西欠发展市之一,由于其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制约,贺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更甚,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本次对贺州乡村旅游的调查研究,对探索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贺州乡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的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大的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由于乡村旅游是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主要是在自然风光、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上做文章,它是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乡村更具文化品味与艺术气息,在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乡村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文化、建筑等)得到关注、保护及丰富,部分乡民的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得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利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建设,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及发展趋势等的进一步了解,,在贺州乡村旅游现有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当前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成功案例,提出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方案,为贺州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的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份可参考的依据。

1、乡村旅游基本概念和意义:

2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简单区别和乡村旅游特征:

3、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4、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贺州发展乡村旅游对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贺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从而 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3.参与观察法:实地参与观察贺州乡村旅游点,从直观的角度把握、了解贺州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4.比较分析法:与国内外乡村旅游比较,学习经验,找出优势,从而结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找出改进及发展的对策,使这些方法对策更具有实践的意义。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并结合实地的参观调查、访问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等。

第9篇: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研究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3)

上一篇:业务部工作职责及规范下一篇:交通银行网上银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