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传播特点

2022-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舆情传播特点及引导对策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事件将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新常态。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处理和舆情引导,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创新社会管理和促进正常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舆情具有新的传播特点,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危机发生时应把握危机传播和公众心理规律,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引导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媒体;危机;舆情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频发,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处理和舆情引导,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引导策略,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在第二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网络专题培训课程中,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李明副教授以“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与公众心理”为题,从突发事件的舆情与公众心理、突发事件的谣言与公众心理、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与公众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此专题的认真学习和深度思考,结合新媒体环境的危机传播现实,笔者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策略进行探析。

一、培训课程及授课教师简介

1.培训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面向全国普通高校辅导员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形式为网络培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专题网络培训班(第二期)的培训对象为高校学工处(部)、团委全体人员和全体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培训时间为2014年10月27日至2015年01月27日。培训任务包括课程学习、交流互动、心得撰写三个环节。课程学习中的必修课要求参训学员在专题培训期间,完成至少40学时课程的学习任务(45分钟/学时),考核学时为1800分钟。

2.课程简介

在此次高等学校辅导员网络专题培训课程中,必修课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根据相关要求,统一打印必修课表供学员学习。其中,国家行政学院李明副教授以“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与公众心理”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该讲座的内容包含突发事件的舆情与公众心理、突发事件的谣言与公众心理、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与公众心理三部分。第一节突发事件的舆情与公众心理分为事件前的不完全性认知心理、公众心理定势、集体记忆心理和相对剥夺感;事发时的不安心理、不明心理和关联心理;事发后处置的原因型、后果型、细节型和问责型。第二节突发事件的谣言与公众心理分析,涉及谣言构成的记忆重构、真假同体、事关安全和外观打磨,谣言传播的内在动机、破窗效应、从众心理、责任分散等内容。第三部分的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与公众心理中,对策包括公共政策和治理行为、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完善信息公开、改变心理预期和掌握公众社会心理等。

3.教师简介

此次讲座的授课教师李明,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副教授,博士。他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13项。目前已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财政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人民日报内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等内刊发表文章几十篇,编著或合著《公共风险与地方治理危机》等书籍6部。

正因有这样的培训平台、学习资源和优秀师资,笔者通过学习,收获颇多,收效良好,并结合本人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情况,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策略进行思考。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舆情的传播学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为主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高职院校危机事件又加剧了他们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其在危机传播过程的行为也更复杂。

1.“危机迷情”中的集合行为现象

与一般信息传播不同,危机情境中大学生群体除了是信息的接收者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益相关者”,因此危机传播中往往会出现符号紊乱、意义扭曲、利益损害和价值异化的特点。传播学者罗伯特‘希斯将危机情境中的这种变化和混乱称为“危机迷情”。而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称为“集合行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者勒庞认为,在危急时刻,人群的思想和感情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进入情绪化的集体无意识状态,这种情绪的爆发常常隐藏着强大的破坏性,容易冲动、失控而导致群发事件。危机事件是集合行为的导火索,而网络传播加剧了集合行动的可能性。在诸如网络论坛等多对多的交流环境中,大学生网民的意见表达往往是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完成的。在此,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中的群体感染、群体暗示和群体模仿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由此,网络经常呈现给我们的便是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狂欢。危机事件中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网民,很容易陷入“危机迷情”。

2.“同类合力”下的“沉默螺旋”效应

人们在决定采取某种行动时要考虑它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此项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期望。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同类压力”(peerpressure)。危机期间,人们受到的同类压力尤其显著,恐惧和不安使人们更多求助于群体的支持。此时看似“人多势众”的某一群体所发出的信息更容易成为缓解这种社会压力的重要信源。与“同类合力”相似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有三:其一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二是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容易被当作“优势”意见所认知;最后,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们“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从而形成螺旋式扩展过程,并最终导致社会生活压倒优势的舆情产生。新媒体环境可以促使优势意见在短时间内的急剧强大,一个已经具有某种意见氛围的论坛可以对任何一种反对意见进行围攻和扼杀,甚至使用网络暴力对反对者发起“人肉搜索”。可以说新媒体环境在使人们感知“意见环境”方面比任何一种媒介都要具有优势,这里“公共的意见”变成了“公开的意见”,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甚至被“人肉”。与一般事件不同的是,危机传播中的优势意见似乎更加具有公益和公德的代表性,人们在切身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寻求安全感并且压制任何可能使其利益受损的言论,由此产生意见的“空白地带”。意见表达的螺旋机制,造成了危机中舆情一边倒。“沉默的螺旋”的强大力量,使高职院校往往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在众口铄金中蒙受巨大损失。值得指出的是,危机事件中“同类合力”导致的“沉默螺旋”效应在危机公关中也可能扮演积极的角色。

3.危机中大学生群体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

“选择性接触”的概念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意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对抗式解读”则由斯图亚特·霍尔提出,指受众对媒介提示的信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大学生群体的“选择性接触机制”和“对抗式解读”在危机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爆炸和信息冗余,危机信息可能通过网络、手机、卫星电视等手段快速地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大学生群体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信息做出选择并指导行动。信息爆炸使大学生群体面临更自由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群体更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局面。过量的信息有可能加剧大学生群体的恐慌,此时大学生群体往往会选择性地接触并接受能使其得到安全感的某一类信息,而对加剧其恐慌的或者与其固有认知相反的意见做出“对抗式解读”。因此,在危机传播这种非常态传播情景中信息的“百家争鸣”恰恰为高职院校的危机公关设置了障碍。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的对策思考

1.把握传播和心理规律,主动和及时沟通

危机事件舆论的形成具有迅速、突变的特征,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加剧了危机事件舆论的瞬间爆发性。著名的危机处理“3T”原则,即Tell your owntale(主动沟通)、Tell it all(充分沟通)和Tell itfast(尽快沟通),由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提出。“3T”原则为我们指明了危机中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的具体做法。主动和尽快沟通意味着高职院校应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第一时间不仅是信息发布“提速”的代名词,而且是阻遏不良信息扩散的监控力。因此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决定着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占据传播的控制权,是危机公关的第一步。危机事件对高职院校的危机公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正如危机管理学家罗伯特·希斯所言,危机爆发后的24小时是传播的高峰,是最能考验高职院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关键时刻。高职院校在第一时间所发布的信息不求全但求快速和真实,主动沟通、尽快沟通,既让社会和大学生群体快速地感受外部环境变化从而调整自身行为又有助于塑造高职院校或政府公开、坦诚的形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海量和信源的多元化,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流”可能立即如海水般充斥网络,此时危机管理中的“泄洪原则”显得尤为有效。“泄洪原则”其实指的还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堵不如疏”,在信息如洪水泛滥时,一味围堵必然会有决堤之危,不如疏通河道并在疏中加以引导。

2.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积极引导舆情

传播学视阈中的“意见领袖”,最早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他们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受众的人。他们一般颇具人格魅力,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在接受他们的意见团中受到尊敬和重视。高职院校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高职院校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危机传播中,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大学生群体因个体认知、信源信度等原因更可能对直接从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产生不信任感,其“选择性接触”和“对抗性解读”便是这种不信任感的表现。信赖感、影响力、共通的符号系统等因素使人们更乐于从意见领袖那里获得信息,因此意见领袖正是实现上下、内外传通的双向“把关人”。这意味着如果高职院校在危机中能够找到意见领袖,并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便能准确掌握舆情,有效引导舆论走向,但必须是在正视、真实、客观的前提下。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大学生网民可以很容易地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传播“影响流”的形成不仅是两级的,更可能是多级立体化的过程,这给危机公关带来了很大挑战。具体来说,在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评选最佳坛友、版主等,委托他们担任某一职务等方式来培养一批具备政治素质高、说理能力强的网民充当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来强化权威意见、组织评论争议意见、消除错误意见等方法引导“影响流”。

3.与传统媒体融合,扩大舆论引导合力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是传播业走向“双赢”的必然趋势。传播学者诺依曼曾提出: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能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能产生累积效果。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能够使传播的共鸣效果和累积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由此形成舆论的“立体化”引导,扩大舆论引导合力,达到最佳公关效果。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通过相互设置议程,最大范围地保障民意的表达和舆论的合理化走向。网络媒体因其互动性和平等性能够快速地传递民声,保障舆论的民主性。但是网络信息的海量与泛化可能导致信息冗余、噪音泛滥的问题,此时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就成为了人们寻求可靠信息的保障。传统媒体依靠其高素质的信息制作队伍以及可靠的信源所建立的公信力,拥有比普通新媒体更好的效果。新媒介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的引导一直是危机公关的难题,网络中大量的噪音使得公众对事件真相莫衷一是,此时传统媒体通过议程选择以及对议程重要性的安排影响网络大学生群体的议程设置和议程构建,促进网络舆论向合理、正确的方向演进。一些高职院校成立的校园新媒体联盟就是高职院校与传统媒体融合以扩大舆论引导合力的有益尝试和实践。

4.建立高职院校应急预案,加强网络危机干预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决定了只有建立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危机公关融人日常的传播活动,才能占据危机事件传播的制高点,在舆论引导取得先机。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乃至“95后”,他们的自主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校内一些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常会通过新媒体求助、抱怨、爆料或投诉。在此期间,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应重视舆情收集。对高职院校来说,做好危机传播预案,建立危机应急机制是高职院校在危机事件中制胜的关键。现代传播环境使得任何危机事件都能够快速被公众知晓,从而引发任何高职院校或其它组织的公关危机。高职院校危机事件发生后,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想在急速膨胀的舆论面前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占据有利地位,一个先期备好的有效应急预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危机事件难以预测也无法预测,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事件将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新常态。“在危机中”的高职院校舆情也必须置身于新的图景中,高职院校应坚持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应对策略,在发展中期待事实与价值的回归,化“危”为“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丽莉,从危机传播视角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传播[D].苏州大学,2010.

[3] 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作者:蔡志清

第2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于英文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1]。人人网(renren. com)原名校内网,于1999年5月创立。人人网建立之初限制具有特定大学IP地址或者大学电子邮箱的用户注册,这样就保证了注册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用户注册之后可以粘贴自己的照片,撰写日志。人人网鼓励大学生用户实名注册,上传真实照片,让大学生在网络上体验到现实生活的乐趣。随着网站的发展,人人网成为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互动交流平台,大大提高了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降低了维护用户之间交流的成本,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截止2010年4月人人网已拥有超过8000万注册用户,近2000万日登陆活跃用户,已经1000多家技术合作伙伴开发的第三方应用。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 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10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12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上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以及舆情状况的总结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有长久的观测,深入的研究,才能引导这种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种引导更不是一些技术处理手段能够单独完成的。

参考文献:

〔1〕社交网络,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05540.htm.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8年7月).http: //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8/7/23/170424.doc.

作者:张保

第3篇: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借助网络传播工具表达自身意见、观点和诉求所形成的新媒介舆论场,它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场,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交往中的口头舆论场,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融合,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研判,是正确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

传播爆炸性

网络舆情传播是指相关舆论信息在网络空间由点到面、由散到聚、由冷到热的过程,也就是随时间轴线的网上舆情信息动态变化过程。与传统媒体的舆情传播线性路径和圈层式受众覆盖不同,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的是非线性的散播路径和交叉、重复、叠加式传播覆盖,具有传播爆炸性的特点。就好像是在网络空间上存在的一个个舆情信息地雷或炸弹,在一定条件下触发后,其信息传播能量可以瞬间得到释放,相关信息及其评论在网络空间上快速生成,并产生巨大的传播影响。

在网络舆情传播爆炸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民参与性的信息和意见传播活动,使其发生连续性爆炸效应,使相关舆论持续升温,不断增强其舆情传播的影响力。网络舆情传播爆炸性的特点通常缺乏一定的舆情征兆,使人们对其预警和干预都比传统媒体更加困难,往往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舆论压力和舆情困境。

主体隐蔽性

在网络舆情传播中,与传统媒体具有明确的传播主体不同,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既可以明确,也可能不明确,主体隐蔽性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作用因子。匿名传播作为网络传播技术平台提供的一种机制,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支持,因为其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关系下的压力,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自由的释放。不过这种自由释放也使得个体的网络言论和传播行为与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脱离,在各种不良动机支配下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和消极影响。

可以说,网络匿名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既可以使社会个体得到一种自由表达和压力释放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不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网络传播方式,也为持有各种不良诉求的人提供了传播工具,为人为制造网络舆情提供了条件,比如2009年7月间出现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12字的帖子迅速在网络莫名蹿红,短短两天的回复数达到300612,点击数达到7607617。这起“贾君鹏事件”就是由网络推手团队制造出的网络舆情。可见,传播主体的隐蔽性不仅给网络舆情本身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因子,使其发展趋向具有多变性、极端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人们对于网络舆情的研判也常常处于不确定状态,难以分辨哪些是网民客观性的诉求反映,哪些是网络推手策划的少数利益群体的诉求。

信源模糊性

网络传播中的信源较之传统媒体常常是模糊的,大体上有三种情形:一是只有信息内容而没有信息来源:二是道听途说,不给出明确的信息来源:三是虚拟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信息来源。正是由于网络信源的模糊性,才使得人们对于网络空间传播的信息内容持较低的信任度。但是,如果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不能够得到权威信源的及时印证或澄清,或是被封堵或删除手段所控制,人们反而会转向半信半疑,在一些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甚至持宁信其有的态度,并引起网络舆论的热议。

在目前的网络传播机制下,信源模糊的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仍会长期存在下去。要解决其造成的传播影响,只能通过权威信源的网络发布与回应加以解决。随着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信源模糊也成为一些传统媒体制造看点、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段,用“据说”、“据传”等模糊信源制作的新闻屡见不鲜,这种损害媒体公信力的做法已成为媒体报道的新公害。

网民动员性

网络舆论之所以被迅速放大,除了网络传播平台自身的技术特性外,与网民的意见参与密切关联。从舆论发生的机理上分析,只有人们在关注某一主题信息内容的同时,对该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公众观点群或意见场,才能称之为公共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既可以将舆情信息内容本身及其被关注的程度(浏览量)一同传播开来,又能够将网民意见、评论及其意见量(发帖或跟帖量)加以传播:同时,每一个浏览者或发帖人都能够在网上即时看到自己的关注和意见参与情况所引起的网络舆情变化,也就是自身行为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由于这种因自身行为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个体带来了一种满足感或成就感,会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来,见证自身对公共舆论的作用。因此,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网民动员性的特点。加之。网络舆情所蕴涵的利益诉求还会直接产生一些社会群体的共鸣,更加推动了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公共意见的形成,加入到网络舆论的关注和评论队伍中来。网民动员性在舆情发展中具有类似“滚雪球”效应,一方面参与的人越多。雪球就会越滚越快、越滚越大;另一方面雪球越大,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予以关注,并参与进来。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必须充分重视网民动员性的特点,对舆情发展趋势作出估计。

意见指向性

由网络舆情传播所推动的公共意见除了在选题和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外,还具有较强的意见指向性,即网络舆情中所呈现的网民最热烈的关注和意见往往有着类似的主题和趋同的方向。网络舆情的意见指向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跟帖、社区论坛跟帖以及博客留言中,并且以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居多,甚至出现污辱、漫骂、人身攻击等极端言论,而网民这种极端化的情绪往往左右网络意见方向。在网络意见生成的过程中,网上意见领袖的作用十分明显,他们评论或发帖的意见方向能够对整个网络舆情的意见指向产生影响。了解、掌握网络舆情意见指向性特点,可以对网络舆情的走势进行科学预判,并针对其存在的民粹心理倾向、情绪极端宣泄、意见领袖引导等影响核心要素加以干预,促进网络舆论朝向平衡化、理性化、主流化方向发展,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影响显著性

随着网络媒体受众的普及,其自身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也在不断深化,在两者互动共赢作用的推动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过程中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网络舆论影响力不断得到显现和提升。此外,网络舆情还可以制造出“民意”效应,即通过体现和传播网民的关注度和意见参与的动态情况,呈现对相关问题的舆情热度,反映出一定的民意诉求。而这种民意诉求本身又可以作为舆论内容被传播和放大,进一步增强网络舆情的影响。

对于网络舆情影响的评估要持审慎的态度,网络作为一个与现实相对的虚拟空间,其民意表达客观上也存在着虚拟性,即一方面部分网民形成的网络社群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不断放大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见,排斥和挤压其他人的意见空间及其传播影响;另一方面,舆论传播的沉默螺旋效应也在网络舆情中充分显现,在部分人的意见借助网络力量无限放大的同时,不愿意或不屑于参与讨论的读者和受众。则自然而然地被排斥在网络民意之外。因此,在认识网络舆情传播影响显著性特点的基础上,要学会构建和完善网络舆论的平衡机制,引导和促进网络舆情客观地反映公众意见和诉求,使之与现实社会舆论相统一。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才能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加以把握,进而科学地建立舆情研判体系与机制,准确分析网络舆情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趋势。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作者:曹劲松

第4篇: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第5篇: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大特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月6日发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分析,认为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成为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三大关键词,其他关键词还包括丙烯酰胺、二恶英、酵素、抗生素、生物毒素等,其中生物毒素被首次提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告诉记者,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关键词前三位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对比来看,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体重复关注的热词,食品添加剂在2016年再从前四上前三。而2015年的热点行业?D?D乳制品在2016年则相对平静。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进行分析表明,“源头污染”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输欧茶叶含高氯酸盐”、“香港检出市售大闸蟹中二恶英超标”、“麻痹性贝类毒素”及农残、药残等,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中难度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已浮出水面。

孟素荷表示,观察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透明产生信任。”2016年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的常态化发布及快速的处置,提升了风险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使食品安全从风险交流进入信息交流的可防可控状态。

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的传播日趋专业、客观,并由此稳定了中国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主战场,这是今年食品安全舆情关注度下跌近30%的重要因素。

部分地方媒体的养生等生活栏目中,对食品安全及工业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学精神,有严重缺陷。“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有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却“无所不知”地将自己“明星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述不专业、不准确,造成消费者的无端恐慌,并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第四个特点是“冷饭热炒”,主要出现在自媒体和微信圈中,将已被科学家解读的旧闻“改头换面”成食品安全的“惊天新闻”,是2016年的特点,如“速成鸡”变成“速成??”,对方便面、小龙虾、转基因等问题进行反复炒作。孟素荷认为,此类没有科学依据的“旧闻新炒”占今年热点问题的25%,也是最能影响普通百姓感受的“伪信息源”,应予关注。

据记者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持续6年关注年度食品安全热点,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提出科学建议。

第6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张 保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 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10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12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上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以及舆情状况的总结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有长久的观测,深入的研究,才能引导这种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种引导更不是一些技术处理手段能够单独完成的。

第7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 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 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 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 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 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 高于电子邮件

[1] 。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

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 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 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 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 。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 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 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 ,网络传播的全时性、 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 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 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 。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 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 [2] Kling,R.等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Policy Deliberations, AAAS.http//:www.slis.indiana.edu/TIS/readers/full-text/15-2%20kling.pdf,1999-2-9. [3] (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9 [4] 博 客 用 手 机 报 道 伦 敦 爆 炸 案 网 民 催 生 媒 体 革 命 http://bbs.ywsy.net/archiver/?tid-62678.html

第8篇: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作用

——以“李刚门”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舆情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时代特征,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网络监督的作用。本文以“李刚门”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现状,探讨网络舆情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刚门

网络群体

网络监督

民主政治

社会和谐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登陆河北大学BBS获悉,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据目击者陈述:肇事司机撞人后,依然若无其事开车至教学楼接女友,后被保安和追赶而来的众多学生拦下,并被警方控制。当保安和学生勒令肇事司机下车时,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紧接着几天,围绕着“我爸是李刚”、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有网帖表示,李刚为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在保定市,李刚名下有2套房产,李启铭名下有3套房产。网帖明确指出了5套房产所在位置:第一套是南市区地中海别墅3栋D 01,系一套4室2厅豪宅;第二套位于南市区“钻石嘉园”;第三套位于阳光北大街“格林漫都”;第四套为商铺,位于保定市高新区银杏路357号,面积为80平方米;第五套为保定市朝阳路59号中银大厦8层,为一套三房两厅的商住楼。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网络群体是指通过论坛、社区以及博客临时组成的、松散的、事先未通谋的群体,他们往往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或自己兴趣爱好所组成的一群网络人。网络舆情是指网络群体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的一种社会活动。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 网络舆情群体的年轻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4.2亿网民队伍中,10岁以下的网民占1.1%;10~19岁的网民占29.9%;20~29岁的网民占28.1%。也就是说,近60%的网民年龄在29岁以下,网络群体日益年轻化。他们特立独行、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也有着独特的爱国方式、对待权威不会盲目的认同,却更容易相信所属群体中意见领袖的意见。在李刚门事件当中,年轻的大学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官二代”的痛恨,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死者讨回公道。自然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他们得以将自己的观点展现,同时对待不同的意见加以强烈的排斥与批判。

2、网络舆情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监督平台已经得到广泛的提升,从新闻媒体、博客、论坛、电子邮件到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情监督网站,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广泛的交流舆论空间。 事件发生几天之内,诸网民对此事进行一系列的追踪,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形式将信息公布于互联网上,及时、便利、充分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一时间各种与此相关的事件被牵扯出来,李刚门的详细过程,李刚的真实身份,李刚的家产,同时被卷入的还有事故地点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方舟子微博曝新语丝连续发文揭露王校长的两著作和博士论文均为抄袭之作,当然还有河北大学的“封口门”,“保研门”。这些信息在网上公布之后,以最快的速度随时岁地传递,从而使相关事件暴露在广大的公众的视野之下,广大网民能够随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使得网络监督不仅低成本、便捷、而且快速、有效。

3、 网络舆论的匿名性。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每个人都着自己的ID却不足以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特有的自由性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有网民都能在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网友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意见基本上均可随时公开,那些过激的、甚至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言论也很少受到众人指责,即使受到指责也不能造成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影响。强大的网络舆情最终在群体的作用下得以形成,最终事件和相关的人物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4、 网络舆情的平等性与广泛性。

网络是一个无视社会等级、每一个网民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不受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财产地位的限制,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允许质疑、批评公众事物的公共空间,普通民众能直接参与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网络舆情主体的充分参与及舆情的交互让网络民意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队伍已发展到4.2亿人次,这一数字表明一个强大的网络参与群体;同时网络舆情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5、网络舆情的其他特点。

网络舆情还具有情绪性、非理性、群体极化性、意见领袖性等多种特点。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客体的的一种情绪表达,他们是网络群体因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以强烈或者有攻击性的言论或行为方式来介入政府管理或着对于政府管理、决策发泄不满的情绪。当然这也带有很强的非理性,在李刚门事件中,愤怒的网民对于李刚父子群起而诛之,当有人提出李刚的口碑还不错,李启铭为人低调不张狂时又引起网友的抵制。

二、网络舆情在我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方式,成为影响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构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

1、 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对于政府机构大政方针的取向有重大的影响,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平台。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信息的急速即得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民主的真谛在于让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随着网络群体的广泛参与,以及它的隐匿性、自由性、宽容性与及时性等特性,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及时表达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网络缩短了实现民主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使民主向更深层次发展,更能向社会基层开放,从而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由于互联网的成本较低、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公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舆论空间和平台,网络舆情使公民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 网络舆情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司法公正,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设,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李刚门事件本质上是弱势群体农民、大学生与官员的抗衡,中国流传一句古话,官官相护,民斗不过官 。随着网络的出现,网民凭借网络的特点,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蛮横势力的仇恨,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疯狂的传播与此事件相关的信息,坚定每一个网民的信念和决心,对政府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公平的处理此事。李刚门事发后不久,河北省高层领导在唐山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彻查此事,从事故的整个过程,河北大学校长的抄袭门事件到李刚的不明财产来源,使得此事得以迅速的解决。

网络舆论监督拓宽了信息化时代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形式和空间,增强了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有利于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极大地拓宽了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工作的空间,扩大了舆论宣传的覆盖面。同时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助于减少腐败行为。从而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网络舆论的完善和管理

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网络监督的行为。 随着李刚门事件的兴起,一时间“我爸是李刚”成为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不是每个爸爸都是李刚。”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因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网友造出的句子,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打油诗,从名言警句到绕口令、广告词,从古龙武侠小说版到小月月版,应有尽有“李刚事件”已经演变为娱乐和恶搞事件。

网络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弥补了我国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足,因此应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广大网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融洽的网络环境。选择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奖罚分明,是网民坚持正确的态度,宣传自由平等、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

2、 制定和完善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网民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受到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在网络曝光后,网民往往群情激愤、反应强烈,在短时间内掀起舆论讨伐的高潮,当然会夹杂一些偏激的言论、极端的观点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因此,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言行,促进网络的民主、规范和安全。

参考文献:赵银月 :《试论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双层作用》

庞超、王岩:《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网络监督》

李梦莹:《试论民间网络反腐》

王丽丽:《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

詹姆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

吴天昊:《由网络谈民主》

第9篇:2017年国内常见舆情系统检测系统特点对比

1 中移舆情监测系统

中移舆情是中国移动基于大数据平台自研的“移智”系列产品 ,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实现舆情信息的收集、追踪、监控、溯源和预警功能的应用产品。产品利用实时数据采集和精准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各级政府及大型企业对网络舆情信息及时监控预警,了解行业动态、竞争对手信息等,实现对重要关心信息第一时间获知、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提供web端、APP、H5访问方式。

中移舆情具有几大优势。对于重点事件、重点人物、重点地区、负面新闻等,系统可以通过设置词库、特征关键词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关注;系统可以通过来源分类、地区分类、正负面分类、时间分类等多种分类方式进行导航浏览。系统支持定期产生舆情报告等统计分析数据,支持日报、周报、月报自动生成与导出,帮助客户浏览该时段内舆情分析情况;支持按一定规则将重要舆情以短信、邮件、APP、微信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实现及时报告、快速预警的处理效果;信息溯源、热点发现等功能,对于舆情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网站分布等,可以进行各种方式的统计,统计结果以列表或饼图或直方图等多种方式直观呈现;由舆情分析师为客户提供报告服务,可提供监测日报、周报、月报、年报和专报服务,帮助用户理清网络舆情以及传播情况,并提供建设性的舆情应对建议。

中移舆情中国移动的强大技术支持,凭借良好的产品口碑和使用效果,与各市县区级政府和各大中小企业建立的紧密的合作关系,积累的广大的使用用户。中移舆情产品具备相当高的性价比,广大中小企业都能承担,灵活的收费政策,优质的服务,让中移舆情产品成为广大用户的首选。

2 军犬舆情监测系统

国内专业舆情监测厂商中科点击,历时一年精心研发的军犬舆情管家在期待中重磅上线。作为中国网络舆情行业领跑者,军犬舆情,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与运维保障团队,8年来服务高端客户超过600家。军犬舆情管家的上线,革新了互联网舆情行业现状,打破了现有格局,开启大数据舆情的新纪元。据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介绍,军犬舆情管家解决了传统舆情监控系统部署复杂,实施周期长,费用高昂等痛点,能够更加简单快捷地满足各类客户互联网舆情监测的需求。多年从事网络舆情行业经验,他深知部署一个舆情监测系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需求沟通到平台搭建、硬件建设、再到关键词配置,短则数周,多则数月是常见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军犬舆情管家从一开始就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做产品,提供给用户一款实施便捷,操作简单,快速见效的互联网化舆情监测平台。

3.方正智思信息服务平台

方正智思信息服务平台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提供独立开放的应用服务,通过平台在线使用授权租赁的方式,面向不同客户提供全面的舆情信息私有云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实时精确采集和即时深入分析,使不同领域用户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并能够对关注事件或线索进行持续追踪和多维分析,对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应对突发事件起着关键作用。监测范围涵盖境内外新闻、论坛、博客、评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全网平台和渠道。应用领域包括政府、媒体和企业,同时面向外宣、旅游、工信、公安、教育、金融、医疗、渠道等各垂直行业,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信息服务。

方正电子是方正集团下属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和行业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软件研发和服务经验。“云”服务是方正智思信息服务平台的特色之一,用户无需过多的软硬件、网络资源投入,即可充分享受“云”带来的便利。另外,智思以方正多年积累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核心,在语义分析和文本处理功能方面极具优势。而在数据采集方面,方正采用的是模板抓取方式,据说模板库较为庞大,基本涵盖国内外所有重点或者一般站点,对客户提出的增加信源的响应速度也较快。在目前的舆情系统服务市场上,方正智思的占有份额较大,高端客户也比较多,当然这与方正的品牌效应和与政府机关良好的关系有关。

4红麦舆情监测系统

红麦软件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较猛的一家专注于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公司,其系统依托互联网信息智能抓取技术和搜索引擎相关技术,抓取重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站里的舆情信息,并可实现对危机信息的及时报警。同时,系统利用分类、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等处理,配合专业分析师生成详细的舆情分析报告,提供舆情监测预警作用。该公司的舆情产品线较为全面,包括舆情监测平台、微博监测系统、微博营销工具系统、境外舆情监测系统、红麦舆情手机客户端。服务对象包括政府机关、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企业等。

红麦舆情监测系统的服务在业界口碑还不错,这与红麦公司在品牌营销方面的努力和投入不无关系,通过百度搜索可以看到,红麦官网一直出现在搜索首页,看来在竞价排名上花了不少钱。红麦公司发布的宣传稿件也比较多,同时定期发布舆情简报,能够在公众视野中保持曝光度。当然,红麦舆情本身的服务质量也不错,用户反映监测效果较好,数据响应速度也较快。从用户体验来看,红麦舆情监测系统的界面框架稍显混乱,但在交互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可取之处。从价格上来看,红麦舆情的系统和服务价格相对偏高,对经费有限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恐难以负担。

上一篇:体育部篮球赛策划下一篇:工商消保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