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病毒教案

2022-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病毒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生物病毒教案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生物安全防护实践

摘要:目的:通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践,探讨通过鼻咽拭子和咽拭子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质量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方法 采集 2020 年12月-2021年4月在我院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员的咽拭子、鼻咽拭子等样本共5625例,环境检测样本321例,食品检测样本41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开放读码框 1ab(ORF1ab)、核衣壳蛋白(N)基因[3]。结果:1844 例样本中,检测出阳性病例 0 例。结论: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保证了新冠核酸检测安全高效的开展,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为新冠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

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所感染所致的肺部炎症,自2019年12月份在武汉被发现以后,迅速形成大流行趋势,蔓延全国,具体病毒起源现在还未知,但是由于其传染性强,易感人群范围广[4.5]。再加上自2020年以来,全国多地冷链食品被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甚至出现物传人现象,因此国家要求对来自外省的人员以及出入境人员和冷链食品系统进行核酸检测,以防止新冠肺炎的二次暴发[6]。

核酸检测能够有效的检测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对感染者采取强制隔离措施能够有效抑制疫情的传播,由于国内多次出现冷链系统出现检测阳性的案例,因此加重了国内对冷链食品以及环境的核酸检测,防止出现物传人的现象[1.2]。此外,由于国外疫情的加重和变异病毒株类型的增加,国内的疫情防控也不可掉以轻心[7]。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中心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我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的人群。选取自2020年12月-2021年4月来我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员样本5625例。人员包括有高、中风险地区返回本县的人群、出入境人群、县级、乡镇的医务人员、养老院人员、公安干警等应检尽检人群等。

第二部分:由我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的食品样本。选取自2020年12月-2021年4月由我中心所检测的食品样本415例,包括进口的食品样。

第三部分:由我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的环境样本。选取自2020年12月-2021年4月由我中心检测的环境样本321例。环境样本包括冷链系统环境以及其他高风险环境。

1.2方法

1.2.1 样本采集方法

(1)人群采样方法

采用预约模式集中采样及各乡镇卫生院采样后集中送我中心检测 每日检测时间主要集中为下午时段。我中心检验检测人员经市级以上核酸检测培训合格且有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前来检测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本中心采用的采样方法主要有鼻咽拭子和咽拭子两种采样方法。每个病例采集鼻咽拭子,对多次检测阴性或高度疑似的患者,由临床医生根据需要采集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肛拭子等[8]。

具体步骤:采样人员以右手执拭子,左手按住受试者的头顶部固定住。使顶端稍向下弯的拭子自前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由于鼻道呈弧形,动作应轻柔缓慢,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外伤出血。待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有碰壁触感),将拭子稍留片刻(约3秒左右),然后轻轻旋转一周,缓缓取出拭子。可取另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将上述2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病毒采样液的管中,弃去尾部,旋紧管盖。按生物安全要求包装好后,应尽快运送到我中心实验室进行病毒核酸检测[9]。

(2)食品采样方法

按照采样规范对食品进行核酸检测。①优先采集有明显病变器官组织;②水产品应优先采取带有内脏及其周边组织样品;③同一动物按照上表所列样品类型顺序依次采集,表面涂抹须同时进行。④同一动物最多采集不超过 3 个样品:⑤每个样品采集两份,一份检样,一份备样。除了表面涂抹拭子按正常操作以外,组织需进行均质(均质也称匀浆,是使悬浮液(或乳化液)体系中的分散物微粒化、均匀化的处理过程,这种处理同时起降低分散物尺度和提高分散物分布均匀性的作用)后,再进行正常核酸检测操作[10]。

(3)环境采样方法

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对运输冷链食品场所进行环境采样。采样时手指应握住采集拭子头另一端的顶部,蘸取病毒采样液使采集拭子湿润,在需要采集的物体表面的适当部位来回均匀涂抹,同时转动采集拭子。涂抹完成后将拭子头置入管中,拭子折断点置于管口处,稍用力折断使拭子头落入采集管的液体中,将手握部分的拭子杆扔到医疗废物垃圾袋中,旋紧管盖,在采集管上贴标签,标注样本编号,将采集管置于稳定的置物架上[11]。

1.2.2实验室检测方法

(1)防护要求:1 进入试剂准备区和PCR扩增区进行实验操作可采取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措施2进入样本制备区进行核酸提取的实验操作应采取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操作流程:1 每次开始实验前,选派两组实验人员(第一组2人,第二組1-2人)第一组采取生物安全三级防护进入样本制备区,第二组采取一级生物安全防护进入试剂准备区和PCR扩增区

(3)样本整理:第一组检测人员进入样本制备区后,依次打开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保持生物安全柜运行5分钟后,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运输箱取出待检样本,酒精消毒样本后移入56度水浴箱灭活30分钟。

(4)核酸提取步骤:自动化仪器仪器提取,(仪器GeneRotex 96 试剂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提取试剂)试剂使用参照厂家说明书。

(5)PCR扩增试剂配制:第二组检测人员采取一级生物安全防护进入试剂准备室将试剂盒各组分置生物安全柜内融化,充分混匀后瞬间离心。计算试剂使用份数N(N=样本份数+阳性对照份数+阴性对照份数),根据试剂盒说明书单份试剂配制表在适当体积离心管中配制检测样本反应体系,充分混匀后瞬间离心,分装至PCR反应板,通过传递窗移至样本制备区,由第一组检测人员按照扩增试剂盒要求加入相应体积已经提取的RNA、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于反应板内。将加完样品并盖好盖子的反应板传递到PCR扩增区

(6)扩增检测与结果分析:将反应板放于荧光定量PCR仪(QuanStudio 5 试剂上海伯杰)按试剂盒说明书设置相应扩增程序进行扩增。扩增结束后,在仪器正常、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结果分析。

(7)结果报告:7.1结果报告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质量控制要求、扩增曲线、结果判读规则综合判断检测结果7.2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七版)》附件六要求,实验室要确认一个病例为阳性,满足以下条件的其中一个:1 同一份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标(ORF1ab病毒开放读码框、N核壳蛋白)特异性实时荧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如果出现单个靶标阳性的检测结果,则需要重新采样,重新检测。如果仍然为单靶阳性,判定为阳性。2两种标本实时荧光RT-PCR同时出现单靶标阳性,或同种类型标本两次采样检测中均出现单靶标阳性的检测结果,可判定为阳性。

1.2.2实验室消毒方法

(1)每日在进行核酸检测后,需严格对PCR各区域及走廊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紫外灯进行消毒1小时。

(2)每天使用的消毒液必须为新鲜配置,配置时间小于24小时。

(3)检测结束后需对生物安全柜消毒。使用紫外光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大于1小时。

(4)对于样本放置采用75%浓度的酒精进行彻底消毒,防止样本泄露。

(5)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移液器、操作台、离心机、PCR扩增仪等仪器设备用75%的酒精擦拭。

(6)消毒完毕后,再打开窗户进行通风。

(7)若检测到阳性样本,采用 7.5%过氧化氢喷雾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8)工作结束时将所有的医疗废弃物用医疗包装袋双层包装好,扎口,置于高压蒸汽灭菌器中高压灭菌后集中处理,消毒措施记录于实验室消毒登记表中[12]。

1.2.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本阶段的核酸检测工作进行描述分析。

2.结论

2.1数据结论:

(1)根据数据结论可知我国在2020年全年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措施非常好,本次实践结果没有出现阳性患者及病例。

(2)人员检测技术较为成熟,一次检测率高,极大地减少了人员多次检测的痛苦。

(3)本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和消毒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本检测中心未出现院内感染事例。

(4)对于食品以及环境检测的方法以及流程较为熟练。

3.讨论

由于国外已经发现变异菌株,因此在进行核酸检测时,针对国外入境人员要实施严格的隔离手段,并且多次检测核酸,以防止漏查而造成严重后果,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知不同的检测手段所检测出的结果不同,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检测方法的应用。對于检测全程我们要注意环境的消毒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医务人员的失误而造成疫情的传播[13]。对于新冠疫苗的接种要进行普及以防止疫情的再次蔓延。

综上,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保证了新冠核酸检测安全高效的开展,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为新冠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参考文献

[1]Zhu Na,Zhang Dingyu,Wang Wenling,et al.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2019[J].N Engl JMed,2020,82(8):727-733.

[2]Huang Chaolin,Wang Yeming,Li Xingwang.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China[J].Lancet.2020,395(10223) :497-5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2月28日24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EB/OL].

[4]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E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EB/O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二版)[EB/OL].

[7]中华学会检验分会.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安全防护指南(试行第一版)[EB/OL].

[8]钟慧钰,赵珍珍,宋兴勃,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临床检测要点及经验[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5):523-526.

[9]刘晓鹏,王红宇,张思森,孟庆义.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核酸“复阳”现象的临床评析[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09):1537-1541.

[10]欧阳桃花,郑舒文,程杨.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基于中国情景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08):19-32.

[11]吴非,康新,崔岩,张建伟.新冠疫情下思考:如何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大连市2020.7.22日新冠“疫情”发生分析[J].中国发展,2020,20(06):37-41.

[12]戴卫民,石莹,罗廷刚,庞伟,陈晓,赵璇,韩燕霞,李锐,倪凡,刘亚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院内感染应急处置与思考[J].武警学,2021,32(02):93-96.

[13]杨心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和诊断专利信息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1,18(03):70-77

作者简介:冯忠游(1982-)男,汉族,南丹县,本科,工作方向:临床医学检验。

南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河池547200

作者:冯忠游

第2篇: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生物芯片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连日来,武汉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共同抗击疫情,全中国都在行动。生物芯片技术在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方面,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近日,SBC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旗下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已成功研制出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加样后15分钟内就可以观察结果。该技术产品将可方便快速地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院的早筛早诊,不但增加检测和诊疗的时效性,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广大群众在大型医院密集检查而导致的交叉感染。

所谓生物芯片(Biochip)又称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与微电子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原理上,它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微量点样等方法,将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组织切片、细胞等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的表面,组成密集二维分子排列,然后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雜交,通过特定的仪器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并行、高效地检测分析。

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在临床多种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疾病诊断方面,由于大部分疾病与基因有关,而且往往与多基因有关,因此,利用生物芯片可以寻找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从而研制出相应的药物和提出新的治疗方法。生物芯片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并行处理器的优点不仅使多基因分析成为可能,而且保证了诊断的高效、廉价、快速和简便。

芯超生物是SBC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旗下专注于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学科建设、转化研究与精准医学领域的企业,致力于搭建从“样品”到“产品”的快速临床转化研究与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完整通道。根据芯超生物的介绍,其于1月17日即研制成功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第一批向全国各地医疗单位捐赠了2万人份试剂盒,第二批捐赠价值300万元试剂盒。1月29日,芯超生物再次研制成功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实现了基于生物芯片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

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已被临床用于多种病毒的检测,如检测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此外,鉴于生物芯片的平行性特点,许多研究者尝试进行多种病毒的同时检测,如根据多种呼吸道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长片段寡核苷酸探针微阵列,用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物,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总之,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在临床病毒快速诊断方面正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陈炳欣

第3篇: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

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以人教版八年级《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为例,充分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蕴含的生物课程资源,在南宁市五象教育集团龙堤路初级中学实施教学,以考试成绩和包括知识获取、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问卷调查作为评价方式。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在上课前后在知识获取、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三方面有显著的转变,在学习态度方面差异不明显。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提出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旨在让生物课堂与社会热点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会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热点;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

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指生物学课程实施可利用的所有资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与应用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牢固理解与掌握生物学知识。”多元的课程资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辅助学生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初中生物的学习应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是值得每位生物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2019年12月以来,首先在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战“疫”一线。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生物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笔者基于疫情,提出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旨在对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启发。

1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南宁市五象教育集团龙堤路初级中学进行,以八年级4班(对照班)和5班(实验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4班34人,5班30人,均为平行班,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平时考试成绩相近。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与初中生物学知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初中生物实践案例教学中,研究其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丰富提供参考。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1.3.1案例分析法:以人教版八年级《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对照班使用普通教案进行教学,实验班使用融合疫情资源的教案进行教学,课后2天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同一套试题进行考试。试题一共20个选择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其中最后5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考查。

1.3.2问卷调查法:实验班在教学前和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知识获取、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3个题目,共12题。每题设置了“非常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4个程度,分别对应4分、3分、2分和1分。

将考试成绩与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用SPSS23.0处理,通过对比分析教学效果。

2 教学案例分析

2.1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1.1说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举例说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1.2通过传染病的资料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并能关注健康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2教学过程

2.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22日12时54分,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519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33.4万例,给人的生命健康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发问:我们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可以传染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染病呢?

设计意图: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借助资料分析,形成科学素养

活动1:探究什么是传染病?

2.2.2.1资料展示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近视、病毒性结膜炎、贫血、龋齿、蛔虫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问:你患过以上哪些疾病?你认为哪些是传染病。

2. 2.2.2以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为例,总结传染病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传染病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2:探究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资料展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3月3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的,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

第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第二,经呼吸道和密切接触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居家隔離、出门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涵盖各个年龄层次,从刚出生17天的新生儿到90岁的高龄;而对于流行性感冒而言,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小孩更易患病。

设置问题:①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为什么居家隔离、出门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②为什么老人、小孩更易患流行性感冒?③根据上述资料,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设计意图: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代替课本的流行性感冒进行资料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同时,进一步养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

活动3:探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结合课本75页的资料并图文展示:

首先,疾病预防控制局1月27日颁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预防指南:①尽量减少外出活动;②公共场合佩戴口罩;③随时保持手卫生:咳嗽打喷嚏、用餐前、准备食物前中后等场景要经常洗手,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④居室勤开窗通风;⑤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

其次,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发:①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②3月1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③重组新冠疫苗目前开展了三期试验:I期主要评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能否产生免疫应答;lI期主要调整和完善临床疫苗接种的程序和手续,并获得不良反应等统计数据;III期临床研究主要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最后,根据新华社2月3日消息:武汉开展全城消毒作业,日均消杀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

设计意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人手,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2.2.3课堂小结与反馈

引导学生用概念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考试成绩分析

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由表1可知,实验班的平均分为69.83,对照班的平均分为62.65,相差7.18分,从两个班的平均分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分出现了一定差异。表2的考试成绩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使用方差分析做的显著性差异检验中F值为0.761,Sig值为0.386,说明两组的方差具有齐性。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做T检验,Sig(双尾)的值为0.044<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

a.Wilcoxon符号秩检验

b,基于负秩。

通过表3可以看出,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在知识获取、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Sig(双尾)值分别为0.011、0.018和0.013,均小于0.05,可认为在融合疫情进行教学的前后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发生了显著差异。而学习态度的Sig(双尾)值为0.251>0.05,尚不能认为在融合疫情进行教学的前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传染病的知识结合进行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疫情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对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以及预防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关注社会热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结束语

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善于运用多种策略挖掘课程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转变思想,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唯有如此,课程资源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生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84号)[EB/OL]. (2020-03-03) [2020-06-1] http://www. nhc. gov.cn/yzygj/s7653p/202003/46c9294a7df e4cef80dc 7f5912eb1989.shtml.

[3]疾病預防控制局,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EBI01]. (2020-01-27) [2020-05-20]. http://www.nhc. gov. cn/jkj/s3578/202001/9e73060017d744aeafff8834f c0389f4. shtml.

[4]张琳,李燕,安志杰,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进展[J/OL].中国疫苗和免疫(2020-05-26) 1-12 [2020-06-02].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ll. 5517.R. 20200525. 1816. 002. html.

作者:肖玲萍 李秋芳 罗春玲 周岐海

第4篇: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第一节 病毒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01年,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 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 教学设计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2004年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 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第5篇: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能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第6篇:八年级生物上:病毒 教案

第五章 病毒(教学设计)

元谋县元马中学:张志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 教学方法: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候课反思

(1)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读上一单元的内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 (2)导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通过观看视频和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二、设疑推探

1、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2、病毒的大小怎样?常见的形态有几种?

3、病毒是怎样生活的?

4、病毒可分为哪三类?

5、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6、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7、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互动解疑

(一)、病毒的发现:

教师提问: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看视频,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和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多次重复这一实验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1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教师问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是怎样的?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讲述: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展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图: 病毒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教师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三)、病毒是怎样生活:

教师提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

(四)、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教师提问病毒的结构怎样?

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展示:

三类病毒的结构图

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所组成。与细菌不同,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

师问: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专门寄生细菌细胞内: 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2

(五)、病毒的生命活动:

教师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如何繁殖? 再次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问: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毒与人类的关系既有利也有害。

有害方面:病毒不仅引起人患多种疾病(流感、麻疹、肝炎、艾滋病等),而且给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人类利用病毒专门寄生的特点,用噬菌体来控制某些病菌对人类的感染;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一些农林害虫等。 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流感疫苗、牛痘疫苗)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绿脓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四、技能拓展

1. 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3.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和﹍﹍﹍﹍﹍等三大类。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没有﹍﹍﹍﹍﹍结构。

5.病毒只能寄生在﹍﹍﹍﹍﹍里,靠自己的﹍﹍﹍﹍﹍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病毒的繁殖方式。 6.人类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可以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这一事例可以说明﹍﹍﹍﹍﹍。

7.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下对病毒描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C.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

D.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3

8.下列微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线菌 B.细菌 C.酵母菌 D.狂犬病病毒

9.以下生物,除哪一种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 A草履虫 B烟草花叶病毒 C海带 D向日葵

10.下列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艾滋病、天花、禽流感 B、口蹄疫、狂犬病、夜盲症 C、冠心病、艾滋病、流感 D、肺结核、肝炎、脊髓灰质炎

11.艾滋病、禽流感、SARS等“热点”疾病的病原体都属于(

)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寄生虫

五、交流互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病毒的哪些知识?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1/1000微米)。

形态多样: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二、病毒的结构: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1、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细胞中。

2、繁殖方式:增殖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第7篇:八年级生物《病毒》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

教具准备

导学案、PPT文稿

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问题激发兴趣:

猩红热、手脚癣、棉花枯萎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猜想:流行性感冒、狂犬病、天花病是不是也是由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

二、检查指导学生自学学习情况。

一、学生同桌交流

二、自主学习:

(一)、病毒的发现(教材89页)

119世纪,首先发现了病毒。

2伊万诺夫斯基的结论:是烟草花叶病的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

3通过阅读教材,你认为病毒是单细胞生物吗?

(二)、病毒的种类(教材72—73页)

分类依据

种类

按寄生细胞不同

也叫

按形态不同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结构简单,有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营____生活。

2病毒如何繁殖?

3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会死亡吗?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病毒可引起哪些人类的疾病?

2人类如何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第8篇: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富源县中安街道一中 余琴

1、了解病毒的发现、大小和种类;

2、掌握病毒的结构,理解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关注病毒与人类的生活;

3、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生物的学习,学生知道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这样引入课题很轻松。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爱动爱表现的年龄阶段,课堂上要充分给他们机会,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还不稳定和成熟,教师就必须要有效控制好课堂,引导好学生顺利完成该堂课。

三、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种类、生活和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生活和繁殖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病毒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细胞)是不是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不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对,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病毒。 活动2【导入】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由学生齐读目标)

1、病毒的发现;

2、病毒的形态、大小;

3、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4、病毒的种类;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通过阅读课本P89— 92内容,将以下七个问题讨论出结果。)

1、病毒的发现;

2、病毒的大小及观察;

3、病毒的结构;

4、病毒的生活方式;

5、病毒的繁殖方式;

6、病毒的种类;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4【活动】学生展示和完成练习

(各小组在全部问题讨论完成后派出一个代表去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板书出答案,其他同学讨论结束后各自完成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7-60的练习题。) 活动5【讲授】梳理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完成问题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知识的的讲解梳理和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或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板书的要点内容标注出来。 活动6【练习】练习巩固

利用课本P92练习

1、2和学生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8-59的1-14题,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学生举手后单独起来将要完成题的题目及其正确答案说出,并做出适当解释。) 活动7【活动】小结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2、病毒的大小及观察:(非常小,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4、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5、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6、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学生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9-60的15-18题。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

先由教师板书出提纲,再由学生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板书出来(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颜色笔进行批注,最终的要点为:

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

1、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2、大小及观察:非常小,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3、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4、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5、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6、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7、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

第9篇:《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师通过一个红丝带的标志,引入新课。让学生想到艾滋病病毒。在此教师可就红丝带的含义,激发学生同情和理解艾滋病人的痛苦。不歧视艾滋病病人。由此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学生通过自己知道的,回答是病毒。请学生举例,学生举手回答自己知道的病毒,考虑到学生举不出细菌病毒的例子。教师举例,大肠杆菌噬菌体。板书写在黑板右侧,以备后面会用到。进入新课内容。教师问:同学们是否想了解病毒?那我们就从病毒的发现来讲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病毒的发现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发现者的名字,病毒比细菌还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给学生比喻病毒与细菌的大小。考虑到我们这的学生对摩天大楼的想象存在一定问题。这边的孩子去过大城市的并不多,我就用我们所熟悉的整个学校大小和一个兵乓球作比较。学生较容易接受。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病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从课本上看到病毒的三种常见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病毒是不是就这三种形态呢?不是的。除此之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这只是他的常见形态。问学生病毒是怎样生活的?教师提示,植物可以利用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利用线粒体为自己提供能量。病毒靠什么呢?学生通过看书得出:寄生。教师解释寄生的含义寄生是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物质和生活场所。一方有利,另一方受害。被寄生的一方叫做寄主。我们按照寄主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几类?引导学生回答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现在回到黑板右侧的板书上。这边是同学们举得例子。现在同学们来区分一下它们是什么病毒。由学生来分类。当分到大肠杆菌噬菌体时,教师说这是什么病毒。学生说细菌病毒。教师问问什么不叫大肠杆菌病毒。学生不知道。教师解释,因为通常情况下,细菌病毒会把细菌給解体掉,噬在字典里是“吞,吃”的意思。所以把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这时板书下面打括号,写上“噬菌体”。接下来讲病毒物质组成。引导学生看书上73页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总结的出病毒的结构组成是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又根据遗传物质有DNA和RNA两种。可以把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接下来要求学生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问学生病毒是否有细胞结构。学生比较得出:没有。然后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说当你得了感冒。你有什么感觉?进而问:学生怎样预防感冒?学生回答教师最后总结补充。病毒在生物体内能够生活,病毒离开生物体会怎样呢?学生猜想,教师总结。明确病毒在生物体外就会变成结晶。纯净的病毒是一些形状漂亮的结晶,可以在瓶子里长期保存,它对生物体来说是否安全呢? 病毒结晶虽然躺在瓶子里,毫无动静,但它始终得保持着生命力,非常顽强。 本来在备教案的过程中准备讲病毒侵染噬菌体的过程。考虑到是高中内容就删掉了。由此引到病毒对生物体的危害。最后讲到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

小结,结束本课。

上一篇:置业顾问规定下一篇:故乡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