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

2022-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

《第一章粮食作物生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薯类作物生产

2、理解:禾谷类作物的生育特性;

3、识记:豆类作物的种类。

4、应用: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

二、教学重难点

禾谷类作物栽培的环境条件和栽培要点

三、教学过程

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类作物。

在这一章里主要介绍这样几个方面: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生产。

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既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养殖业的基础。所以首先要非常明确粮食生产对国家的意义。

1、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所以有所谓粮食安全问题,还开过多国首脑会议。我国粮食生产成就举世公认,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 %(新土壤普查统计数据耕地面积13253万公顷,占世界10%),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这样少的耕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成就的确很大,但不能盲目乐观,粮食生产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人口的发展、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从1957年以来,每年平均减少49万公顷,近几年,平均年减少有所缓和,但减少是总趋势)、土地的恶化(减少的往往是质量较好的土地)、环境的污染等都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我国人口多,粮食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解决。粮食生产不稳定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价格体系的紊乱和经济波动。政府一向重视粮食生产,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国家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地区取消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1985~1989年,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并连续四年徘徊。到1990年后,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粮食生产。1995年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在保障粮食面积、投入、供求区域平衡乃至推动区域间粮食市场发育等方面,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 1995年,国家实行稳定粮食定购数量和价格,议价粮坚持实行市场收购的政策。1996年,国家再次调高了粮食收购价格。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45亿吨。粮食丰收后,数次出现农民卖粮难,而且粮价低,投入高,使得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5264亿吨。粮食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今年,特别采取措施鼓励农民种粮,比如给直接给农民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在农业部制定的2003年至2007年《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中,对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等的发展都有明确的预期目标、主攻方向及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将解决制作面包、面条、饼干、糕点的专用小麦品种缺乏问题,解决现有小麦品种出粉率和面粉色泽等磨粉品质普遍偏差,附加值低的问题。专用玉米重点是培育优质饲料专用、工业加工专用的玉米新品种。高油大豆培育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含油量和提高单产。

2、实现粮食安全标准是什么? 实现粮食安全的标准: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3、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弱化;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粮食供给的结构矛盾;优质、专用农产品数量不足;加工能力不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劳动者素质偏低。因而在生产中抓住时机,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生产,切实保证它们的优良质量,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4、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对策

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对策包括:低产田改造、复种指数提高和新技术推广;资源保护、加工增值、科技教育和资金投入。

5、粮食储藏

粮食储藏有两种形式,即农户储藏和国家储藏,特别是国家实行了粮食储备制度,国家储藏尤其重要。

粮食储藏安全的环境:低温、干燥、

6、加工

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有机地结合,成一种全新的工业部门。当然农产品加工业也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这是要特别注意防止的。另外在食品工业的生产、转化、包装、储存和运输等阶段,都可能出现食物被微生物污染及防腐剂、添加剂和其它物质的不适当使用,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生产者必须注意。

(二)禾谷类作物

禾谷类作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中总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种作物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水稻要扩大北方稻区恢复南方稻田面积;坚持多熟制技术;实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旱育稀植、抛秧、直播、再生稻等技术;实施“品种更新与种子优质”技术;实施培育地力和科学施肥技术;实施“化学调控”技术;实施“植物保护技术”,特别注意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低产田改良工程;实施吨粮田工程。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是种植面积不足,关键是优良品种比例较小,要继续推广小麦高产技术和优质品种。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适于深加工的工业原料作物。近几年,我国玉米出口量较大。其他禾谷类作物,大麦、燕麦(燕麦片)、荞麦、黑麦、高粱(酿酒)、谷子、黍、薏苡等,有些属于有一定保健价值的小杂粮,有些属于生育期短,可用于灾后补种的。

1、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

根为须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有些象人的胡须一样,没有主根,所以把它称做为须根系。它是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的。所以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的。例如小麦就算是须根系。由胚根生长形成的一条主根就是种子根,在幼苗期起吸收水分和支撑作用,一般在不定根形成以后就逐渐枯死。不定根是从茎节上生出的,在每个未伸长节间的茎节上都会长出若干条不定根,且越向上的茎节上长出的根越粗,数量也越多,伸长节间的茎节上不再长根。以水稻为例,水稻根系主要集中在0~20厘米的耕作层内,占总根量的90%以上。在生育前期根系主要横向发展,生育中期根系才穿过犁底层,伸入土壤下层,迅速向下发展,到抽穗前后就基本停止生长。浮根在幼穗分化期形成,分布在5厘米的表土层中,在抽穗后继续伸长,直到成熟。稻根的颜色有白色、黄褐色和黑色之分,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根系活力。白色根的活力最强,黄褐色根活力下降,而黑根已基本失去活力。这和我们人的头发从黑发到花白再到白色的变化正好相反。通过栽培管理,保持根系活力,减少黑根的发生,是获得水稻高产的重要保障。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育有密切关系。只有根系发达,地上部器官生长才能旺盛,“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那水稻根系有些什么重要作用呢?它除了有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向根际分泌氧气等主要功能外,还有合成氨基酸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后两者都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基部节间密集不伸长,中上部节间伸长。叶互生,每节着生一叶,禾谷类作物的主茎叶片数目是比较稳定的。

花序有总状、穗状、圆锥、肉穗花序等,通常称为穗。穗由小穗组成。 禾谷类作物的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分成几个生育阶段或生育期。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土壤 大多数禾谷类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几乎所有农业土壤都可以种植,但要获得高产,需要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丰富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

养分 禾谷类作物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虽然不同作物需要量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看都要求较高。

水分 禾谷类作物的需水量,黍和粟最少,高粱次之,水稻最多,但也随栽培技术、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温度小麦、大麦、黑麦等是典型的耐寒作物,其生物学零度一般在0℃左右,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是喜温作物,其生物学零度在10℃以上。

光照小麦、大麦、黑麦等属长日照作物;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属于短日照作物,缩短光照时间可以加速植株发育,使穗提前分化。

3、产量形成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这三个因素,即:

单位面积产量(kg)=(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00×1000) 产量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的不同生育时期逐步形成的。产量构成因素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自动调节。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陆续在生育的中、后期表现出来,并随着个体发育的进程而降低的。

穗数是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中补偿能力最大的。分蘖的发生或成穗或死亡,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有效调节。小穗和小花最后的结实,也反映了自身的调节,粒数和粒重是最后可适应调节的因素。 可见,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的自动调节作用,是生长后期的产量因素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根据不同的地力条件确定合理的群体结构,调节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禾谷类作物高产的关键。

4、栽培要点

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主要是在轮作与整地、播种与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浇水等方面。

(三)豆类作物

本章介绍豆类作物的主要栽培种,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饭豆等。豆类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位置。各种豆类作物的加工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此,豆类的种植和加工,也是农民致富的方式。

1、形态特征 食用豆类作物是双子叶显花植物,属于豆科。

根为圆锥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各级侧根组成。茎为草质或木质,多数柔软易倒伏。茎秆大多呈圆筒形,内部充实,如大豆、小豆等;有四方形而内部中空的,如蚕豆、豌豆等。叶为豆类作物的叶群由阔叶组成,遮光性强,群体内部透光差,光的利用主要在群体的上层叶内进行。花及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朵排列较密,蝶形花,自花授粉,也有异花授粉的。果实为荚果,多呈扁平或圆筒形。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光照食用豆类作物对光照的反应有两种类型。豌豆、蚕豆等属于长日照型,大豆、绿豆、豇豆等属于短日照型。

温度食用豆类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喜凉作物(如蚕豆、豌豆),可在南方秋播,北方春播。喜温作物(如大豆、菜豆)一般用于晚春播。

水分豆类作物种子富含蛋白质,吸水膨胀后体积可增大一倍以上,因此发芽时需水较多,在整个生育期中也需要供给较多的水分。 养分豆类作物在生育期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高,尤其对钙的需求显著高于禾谷类作物。 土壤豆类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较耐瘠薄,但以疏松、保水性良好的土壤为宜。

3、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包括间作轮作、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几方面内容。

(四)薯类作物

共同的特点是:地下部具有特别膨大的块根、块茎或球茎等。薯类作物中我国重要的栽培种有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芋头等。 本章主要介绍薯类作物中的甘薯和马铃薯,

世界甘薯的栽培面积在亚洲最大,亚洲,我国的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而且分布较广,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马铃薯在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中,总产和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麦。我国的马铃薯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第二位。近年加工业(如甘薯脯、淀粉、粉丝、酒精、葡萄糖等加工)的发展促进了这两种薯类的栽培。

薯类作物食用部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特别是维生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薯类作物主要是无性繁殖,常用块根、块茎或球茎繁殖。甘薯喜温暖而对低温反应敏感,最怕霜冻,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广,甘薯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2:1:4。

马铃薯块茎通过休眠后,气温超过5℃即可萌发,马铃薯植株正常发育的土壤湿度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为宜。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宜。在砂壤土中栽培比在粘土中淀粉含量高,马铃薯是高产块茎作物,需肥多,吸钾量大。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与甘薯同。

栽培要点主要包括轮作、间作、整地、播种或栽秧、田间管理几方面内容。

四、复习思考题

1.禾谷类作物的播种技术包括哪几个方面?注意些什么问题?

第一是播前种子处理,方法主要有晒种、选种、药剂拌种等,最好是选用包衣种子。第二是确定适宜的播种期,秋播和春播作物主要根据温度确定播期,夏播作物的播期则由前作收获期确定。第三是确定播种量,播种量主要根据地力水平、品种特性而定。瘠薄田和高产田都应适当稀植,中等肥力田应适当密植。 2.说明禾谷类作物如何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的原则是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要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足基肥是禾谷类作物丰产的前提,主要用有机肥作基肥,也可适量加些化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基不同作物,不同产量水平等合理施肥。 3.说明如何对水稻合理浇水。

水稻需水的一般原则是:插秧后,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幼穗分化前排水晾田;长穗期灌好孕穗保胎水,抽穗前晾田;抽穗开花期保持水层,灌浆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蜡熟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水稻采用旱种或旱育稀植技术,既节水又高产。 4.简要说明禾谷类作物的栽培要点。

栽培要点从轮作和整地、播种与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浇水四方面考虑。禾谷类作物一般可以连作,播前要精细整地。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确定适宜播期、播量。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浇水要根据土壤墒情、降水情况和作物生育需要来确定。

第2篇:初一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

初一信息技术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 生活在信息社会

第1课时

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

人工处理、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5、信息社会.

三、小结: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

四、学生练习: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第2课时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 、通信技术的应用 、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 科学处理 数据处理 实时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 办公自动化 人工智能 多媒体应用 网络应用

三、小结:

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练习: 什么是信息技术? 它由那些技术组成? 什么是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那些领域?

第3课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通信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小型化 网络化 生物计算机

三、小结: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四、练习:

、计算机发展经历了那几代? 、计算机向什么方向发展? 、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怎样?

第4课时

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内容: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以及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3、教育学生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几个特征。2.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

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生过病,人为什么么会生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不但人体会感染病毒,电脑也会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各类媒体对计算机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很多危害,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听说过的病毒以及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一些什么危害。 (请同学交流) 二.新授:

(一)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其实啊,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就像写字板;画图一样,不过写字板、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情,而电脑病毒只会给我们的电脑搞破坏。

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病毒以及它们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电脑病毒的特征: (1)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依附在别的程序上,这样就不易被察觉和发现.当病毒事先设定的条件得到满足时,计算机病毒便发作,对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 (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都有很强的自我复制能力,这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它可以随着带有病毒的软盘、光盘、电子邮件等,通过交替使用和网络,迅速传染到别的计算机系统。 (3)破坏性

刚才也有同学讲了很多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删除数据、修改文件、抢占存储空间。计算机病毒甚至可以使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的正常工作中断,或使一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危害到国家经济和安全。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同学们现在知道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多么大,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害怕.只要加强预防,就可以减少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交流发言)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1) 软盘和光盘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此不要随便与别人通过软盘光盘交换数据.如果必须使用他人的软盘和光盘,可以先用杀毒软件检查处理以后再用.

2)网络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桥梁。只要计算机连在网络上,就有被病毒传染的可能,因此在网络上浏览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轻意去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或电子邮件. 定期用杀毒软件查毒养成隔一定时间用杀毒软件检查系统的习惯.但是必须认识到,没有万能的杀毒软件.同时,要注意经常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安装病毒监视软件现在有不少杀毒软件都提供了这种功能,它能够在系统中安装一个监视器,时刻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即会自动报警并运行查毒软件.

(二)网络上的道德规范

刚才我所讲的四点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只是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注意的,而且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做到的.做到了这四点,同学们以后在使用因特网时就会减少由计算机病毒带来的许多麻烦和苦恼,但是,就像一切事物都有着两面性一样,我们都知道因特网在为人们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使用因特网时要注意做到: 1.上网要有节制,不应终日沉湎于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选择能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有益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 3.培养高尚的情趣,不发表低级趣味的或不负责任的言论. 4.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这四点要求就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做了,只有自己加强自身修养,遵守道德规范,相信同学们会在网络的世界里找到一片新天地,享受到网上冲浪的感觉. (三)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上网,上网就要与计算机打交道,目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它极大地提高了科研、生产、学习和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就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从而很难立足社会,更谈不上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来给同学们讲一些建议:

1、多实践

2、勤动脑

3、善应用

(四)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三.课堂总结:

1.电脑病毒的特征有哪些? 2.使用电脑要注意那几点防病毒? 3.上网时我们要注意做到哪几点? 4.学习信息技术有什么意义?怎样学习? 5.我们使用计算机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 课堂反馈: 作业:练习

一、二。

第3篇:第一章 笔记本技术综述

笔记本发展历程简介

1985年,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在日本东芝公司问世。由于当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存储器件技术及工艺还远未成熟,因而当时的便携式计算机普遍存在着体积较大、重量偏重及性能较低等重大缺陷,性能大大低于同期桌面计算机的水平,这种计算机既不方便携带又不方便使用,因此市场需求很小,随着有关技术的发展很快被淘汰。

进入9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件、充电电池等技术及工艺日臻成熟,此时便携式计算机开始进入长足发展的阶段。尽管其功能还是无法与同期台式机匹敌,但在方便携带方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逐步为市场所接受。

1994年,电脑产业界在彩色显示屏、电池寿命、扩展功能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笔记本电脑市场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笔记本电脑,拓宽了电脑为人服务的范围。笔记本电脑技术与时代共进。随着技术发展,性能的提高,用户的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自然厂商也越来越多。那么,在纷纭品牌中,怎样挑选一台整机性能合适的笔记本电脑呢?概而言之,衡量一款笔记本电脑,强调的是产品的整体综合性,应从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来入手。

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

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4个部分: 笔记本电脑专用CPU 笔记本专用CPU的体积较小,因而所占空间也小,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的耗电量,减轻笔记本电脑产生的热量,保证了笔记本电脑的稳定性能。因而笔记本CPU在在设计上必須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 低耗电:降低电源消耗,以提高更长的工作时间 ※ 高密度脚数封裝:缩小体积,提供更多功能

※ 低耗热:降低热量产生,以求高速运算下系统的稳定性 笔记本电脑主板

在笔记本电脑中,主板不但决定了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而且也决定了它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主板采用all in one结构设计是笔记本电脑的一大特点。全机唯一一块主板,板上安装从中央处理器CPU、存贮器、显示控制器、音频设备,软/硬盘控制器、输入/输出控制器到网络控制、图像控制、图像压缩/解压缩控制等绝大部分集成电路芯片。主板采用六层以上的多层印制板。由于板上的元器件安装密度很高,为减少发热,集成电路芯片一般都采用低功耗的CMOS芯片。它与笔记本专用CPU一起,通过高性能散热技术,保证笔记本电脑的正常运转。

液晶显示屏技术

笔记本电脑采用的是完全不同于CRT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屏(LCD)。液晶显示的最大特点是无辐射,因而有利于身体健康,驱动电压小、功耗小,使人的眼睛不易疲劳,有利于眼睛的健康。液晶显示屏还具有平、薄、轻的特点,并且容易实现大面积显示的要求,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做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是仅次于CPU及其主板、显示屏的第四大关键部件。电源系统通常包括电源适配器、充电电池和电源管理系统等。目前笔记本电脑在无交流电源的地方大多采用充电电池供电。为了实现笔记本电脑长时间电池供电,除采用高效锂电池和节电元器件外,还可运用电源管理程序实现节电控制。由系统来管理各部件的电源状态,对暂不工作的部件系统将在一定时间后减少或停止供电,以节约电能,延长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和使用时间。

笔记本总体结构

笔记本电脑的外型与台式机相差甚远,从外观上看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最直观的部分---显示屏,它是电脑最主要的输出设备。另一块是最复杂的部分---主机,复合了最多的部件。包括软驱、硬盘、光驱、CPU、内存条、主板、电池等。但它的内部组成与台式机相差无几,都由几大部分搭配而成。

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采用的"一体化"结构设计,是区别于台式机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涉及到的各种逻辑芯片组、适配器卡等都设计在主板上,只是采用简单的物理堆积叠压方式,将零部件一股脑儿密密匝匝地塞进去。这种结构设计的电脑,好处自然是有效利用了空间,使笔记本电脑更象是一个"整体",当然体积也相应变小。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散热性能不佳,散热性能不佳的直接后果是容易引起机器的故障,造成整机的性能和稳定性下降,而且难以应用世界上多种被备件厂商垄断了的先进技术,成为笔记本电脑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这种结构的笔记本电脑很快就被随后推出的"模块化"笔记本电脑所取代。

"模块化"笔记本电脑是通过将相对独立的逻辑芯片组或相对分离的零部件独立出来形成一个个模块,然后以卡或槽服务方式与其主板进行组合。这种结构虽然增加了笔记本电脑整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与超薄、超轻的方向不太一致;但却较好地解决散热问题,同时增加了配置的灵活性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配置,有利于笔记本电脑的升级。它既延长笔记本电脑使用寿命,也保护了客户的投资,促使笔记本电脑向大规模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扩展。因此,这种结构的笔记本电脑获得了人们的认可。1998年之前的大部分笔记本电脑都属于这种结构。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进步,0.25微米技术和专门的超小封装模式使得笔记本电脑微处理器实现了体积、发热、功耗更小的目标,为笔记本电脑全新的设计风格——"全内置 (All-in-One)"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全内置"笔记本电脑这种结构虽然增加了连入笔记本的零部件数量和种类,但是引起的散热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大量的热量聚集在有限的空间里无法散发,温度就会越来越高, 其直接后果就是笔记本电脑极易出现故障,使用寿命缩短造成整个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下降。

虽然目前市场主流笔记本以全内置结构为主,都具有大屏幕、高速CPU、大容量硬盘和体积小的特点,但是由于笔记本的固有结构特点,造成它们都面临着各自的散热问题。散热性能低劣可能会导致过热,随之又可能导致严重的性能下降和可靠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厂家的笔记本在散热方式上采用了不同技术。通常,散热系统覆盖笔记本整个内部机身,不是仅仅通过某种单独散热方式工作,在各部件合理化布局的基础上,都安装了风扇、散热片、散热导管,后部各个端口和机壳上的散热孔等,对于某些采用镁铝合金作为外壳材料的机型来说,通过金属外壳散热是一个重要途径。此外,某些机型键盘在使用时可自动弹起8-10度, 通过室内空气的流动带走机箱内的热量。一些机型还采用了智能化散热管理系统,当笔记本运行一段时间,机箱内部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系统自动启动后部的散热风扇,既节省了耗电量,又在关键时刻达到及时降温的作用。对整套系统的最有效的平衡散热设计,能够避免热点的产生。笔记本的顶部能够得益于键盘上的空气流动散热,而其底部通常就达不到迅速的散热效果,因此底部也是散热设计中的关键区域。总体来说,CPU是最热的部件,然后是电源和硬盘。注意到,各种笔记本在散热设计方面采用了不同方式且相距甚远,从金属导体、散热片和散热管,到小风扇和精心设计的气流通道,不一而同,各显其能。

笔记本电脑结构经历了"一体化"、"模块化"和"全内置"的变化之后,今后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技术的进步直接表现为笔记本设计风格的变化。在多数用户的心目中,笔记本电脑具有轻便、灵巧、多能和实用的特点 ,能够轻而易举地变换不同配置。另外,随着Internet的发展,更多的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扩展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扩展性"为实现完美的移动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全内置"指的是将光驱、软驱、硬盘、电池这四大部件集成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体现了良好的便携性能,超轻、超薄、超便携,是笔记本电脑始终不会改变的主旋律;而"模块化"实现的是笔记本电脑功能扩展,为了能提供更快、更大容量、更灵活的配置,实现产品性能上的突破而设计的,对延长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寿命,保障客户的投资有帮助。这里需要引入“Spindle"的概念,“1-Spindle"机型即指超薄笔记本电脑,它的1-Spindle指的是硬盘;“2-Spindle"一般指光驱、软驱互换的机器,除了硬盘外,另一个Spindle指的是光驱或者软驱;“3-Spindle"即是全内置型笔记本电脑,其光驱、软驱均内置在笔记本电脑中。模块化在扩展性方面的意义在于,其光驱、软驱模块可任意选配其他设备,如第二块硬盘、第二块电池、DVD、CD-RW等。这些超强扩展功能已经在目前的高端机像联想昭阳9000系列笔记本中出现。"轻、薄、短、小"一直都是笔记本型电脑产品追求的目标,再加上网络储存、传输资料等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不配备软驱的2-spindle笔记本型电脑产品越来越受欢迎。2-spindle笔记本型电脑轻薄,易携带,广受出差机率较高或外勤工作人员地喜爱,并且存储容量不受限制,安全性高。由于All-in-one产品多选择1.44 Mb软驱作为存储媒介,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容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随着CD-RW与高容量20GB硬盘的出现,2-spindle可灵活选择这些高容量存储设备,从而解决了人们对数据存储的担心;另外,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使得2-spindle产品成为绝佳的储存装置选择。因此,在设计新型的笔记本电脑方案时,应采取将"模块化"和"全内置"集于一身的"辩证一体化"设计风格。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的"模块化"、"全内置"以及"一体化"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种逐渐成长得更为"丰满"的笔记本电脑要求能够同时内置各种设备;同时要求通过不同的接口,以模块化的方式实现不同部件的互换。追求"模块化"的"全内置",将是笔记本电脑的发展趋势。

笔记本电脑的主要部件

笔记本电脑部件专用性很强,不同品牌或不同机型之间,可通用部件很少。让我们通过“解剖”笔记本电脑,了解一下笔记本电脑的部件标准化发展。

显示屏

显示屏是笔记本电脑最吸引人的地方,人们称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与台式机的CRT显示屏相比,表面平整光滑,是真正的平面直角;色调柔和。CRT和它相比其缺点在于:耗电大;单个电子束容易散焦;屏幕聚焦不良而使颜色不均;高压电路和较强电磁场会产生有害的电磁辐射。LCD显示屏是笔记本电脑中最为昂贵的部件之一。目前,笔记本电脑主要采用了两种LCD显示屏:DSTN(Dual-layer Super Twist Nematic双层超扭曲向列)和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式晶体管或有源矩阵)。DSTN与TFT相比各有优缺点:DSTN价格低,具有保密特性,但显示效果在专业人士眼中并不完美,适合那些资金少,用做一般用途的用户,因为刷新频率、亮度、色深等方面都不如TFT LCD,DSTN显示屏主要用于低端笔记本。TFT价格高,但显示效果好,适用于那些资金多,用于专业用途的人士。联想昭阳系列笔记本已经全部使用TFT真彩显示屏。LCD内部机械尺寸、安装尺寸、驱动电路及数据接口会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相同尺寸LCD在分辨率和点距相同时显示标准基本一致。TFT真彩显示屏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尺寸有:12.1英寸,13.3英寸,14.1英寸,15.0英寸真彩显示屏目前比较少见,只出现在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端笔记本产品中

CPU 作为计算机的心脏CPU一直是用户最关注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性能。CPU一直是计算机所有部件中更新换代最快的。然而反映到笔记本电脑上就不那么明显了,由于笔记本电脑自身的限制和高速处理之间的矛盾使得笔记本电脑的运算速度一直落后于台式机,主要原因是笔记本电脑需要解决散热问题,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空间狭小,发热部件多,散热相对困难。而CPU随着运算速度的提升散热片不断加大,甚至加装风扇以加速散热。因此笔记本电脑需要与之配套的专用CPU。这就造成先有台式机CPU而后有笔记本电脑CPU,使得笔记本电脑的更新滞后于台式机。从性能上说,同样主频下笔记本电脑专用CPU与台式CPU性能基本一致。但由于笔记本电脑专用CPU的工艺要比台式CPU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而且采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因而从整个计算机系统来说,相同配置的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落后于台式机。有的厂家曾直接将台式机CPU用于笔记本电脑,这十分有害。其结果可能直接导致笔记本电脑死机频繁,损伤机器、影响寿命。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笔记本电脑,包括联想昭阳全线产品,都使用了INTEL公司的笔记本电脑专用CPU。小部分使用AMD公司的产品,AMD公司的笔记本电脑专用CPU全部使用传统的SOCKET 7插座,在主板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升级。INTEL公司主流产品赛扬、奔腾II和奔腾III使用了七种封装形式,由于不同的封装形式必须使用不同的散热结构和主板连接形式,所以不同封装形式的CPU不能通用,只能在同一种封装形式的CPU之间进行互换和升级。

CPU的速度通常是最受重视的指标,它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最快的。由于笔记本电脑CPU的特殊性:要求较小的体积、较小的发热量、较小的耗电量,使它不同于台式机,所以在前期发展阶段它的更新速度曾经滞后于台式机。但随着今年INTEL推出笔记本电脑专用Pentium III CPU,笔记本电脑的运算速度有了大幅提升,其性能已直逼台式机。新型笔记本电脑专用PIII MOBILE CPU采用0.18微米制作工艺,集成了一些控制芯片组和热敏元件,采用专门的超小封装模式,与台式机CPU一样具有双重独立总线架构(D.I.B)、SSE指令集,动态执行技术、MMX技术,高达32kBL1缓存和一个整合到处理器芯片内的256KB二级高速缓存,使得CPU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笔记本电脑专用PIII处理芯片的电压为1.6V,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的负载,延长了电池的使用时间。今后CPU高端的主力将是P III的高频处理器。在低端的Celeron CPU仍会居主导地位。另外,为了适应笔记本电脑对散热的特殊要求,MOBILE CPU还拥有内置能量管理的特性,此项技术可以保证处理器在进行运算时可以得到严格的能耗管理,极大地提高可靠性。这就是Intel发布的采用Speed Step电源管理技术的CPU,它也唯有对于笔记本电脑才有意义。Speed Step属于电源管理的技术范畴,具有Speed Step技术的CPU可自动检测笔记本电脑的用电状态。当笔记本电脑使用外接电源时,CPU则全速运行,为系统提供最佳的性能;当笔记本电脑使用电池电源时,CPU会自动降频,使系统达成一种省电/性能最佳比状态。Speed Step的意义在于为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管理提供了更选进的手段,为更长时间地使用电池从另一方面提供了可能。联想昭阳9000系列笔记本已经把支持Speed Step技术作为一个卖点。在2000年第三季度,支持总线速度100/133的笔记本专用CPU将问世,它将为笔记本的性能带来更大的飞跃。

主板

主板的外形是一块印刷电路板,上面集成了各种控制芯片和接口,制作非常精密。笔记本电脑的主板采用的是6层以上的多层印刷板,显示控制器、输入/输出控制器、软硬盘控制器、图形压缩/解压缩控制器等芯片都直接做在主板上以节省空间。因此板子的芯片电路布局比台式机主板复杂得多。为了避免大量发热和耗能,集成电路芯片一般都采用低功耗的芯片。由于主板的生产制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厂家根据不同目的生产的主板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互换。 存储设备

内存方面,以前缺乏统一标准,大部分笔记本电脑使用专用内存,在升级时只有两种方法:购买原厂内存,或购买PCMCIA内存扩展卡。当前笔记本电脑已经广泛使用标准内存。标准内存分为30线和144线两种,30线的内存多见于使用EDO内存的老式笔记本电脑,现在已基本淘汰。144线标准内存目前广泛使用,有EDO、SDRAM(PC66)、SDRAM(PC100)等多种类型和各种容量。全球内存芯片制造商很多,不同品牌的内存之间有可能存在互不兼容现象,在升级或更换内存时,应注意兼容性。

软驱是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件,使用1.44MB 软盘。但随着对大量数据的交换和重要文件拷贝的需求,1.44MB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它的替代者已经出现并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的选件,那就是ZIP软驱。ZIP有内置和外置之分,内置与传统软驱大小相同,外置配有电源和接口线。无论内置、外置的安装都十分方便。ZIP软盘的容量为1.44MB的70倍,达到100MB。在国外100MB的ZIP、LS120软驱早已十分流行了。国内市场的还不太流行。

硬盘是计算机的主要外部存储设备。它是笔记本电脑中最早的标准化部件之一,现在都使用2.5英寸的盘片,接口上使用了统一的IDE接口和插头。各种笔记本电脑专用硬盘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厚度,由于体积限制,硬盘容量也受到一定制约。现有的笔记本电脑专用硬盘有多种厚度规格:17mm、12.5 mm、9.5mm、9mm。使用何种厚度硬盘,主要由笔记本电脑内部硬盘仓的空间决定。兼顾考虑容量和厚度,当前使用最多的是12.5和9.5mm厚度硬盘。在笔记本电脑中硬盘容量的突破口就在于容纳的盘片数和更高的存储密度上。并且还要兼顾寻道时间、噪音、发热量等因素。由于笔记本多用于移动办公,硬盘还要具有防震设计。 笔记本电脑的光驱比台式机的要薄很多,没有音量调节钮和耳机插孔,速度以24倍速为主。另外DVD ROM将会取代CD ROM的位置,目前笔记本电脑专用光驱,包括CD-ROM、DVD-ROM、CD-R/RW,其厚度都是12.5mm,外形尺寸、安装定位、接口位置、接口尺寸和接口定义标准还不太统一,在更换和升级时可能在这些方面发生问题。不同类型的光驱需不同BIOS支持,很多时候不可以直接更换。一般情况下,尚无法做到不同厂家光驱实现。

电池

电池对笔记本电脑来说十分重要,它是实现移动办公的重要支持。笔记本电脑最早采用的是镍氢电池,这种电池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和较大的功率,但电池持续放电时间短,所以很快被锂离子电池替代。锂离子电池储能密度大,可随时充电并且持续放电时间长,一般在3小时左右。要维持较长时间的供电,还需要从笔记本电脑的节能方面入手。最好的标准是ACPI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它是由东芝、INTEL、微软共同开发制定的,并由东芝首先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主要功能是某一部件或外设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使用时,则暂时切断该部件或外设的电源,只有再次使用该设备时再重新供电,以达到减少电力消耗,延长使用时间。电池的外形和接口也没有统一标准。目前,联想昭阳等笔记本电脑主流产品全面采用长效锂电池,电池与主机之间的通讯协议则符合smart battery(智能电池)的标准。随着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子产品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其稳定性、使用时间、体积乃至充电次数、充电时间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池技术也紧随市场需求,在诸多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发展。为减小体积,同时达到延长使用时间、增加使用次数、减少记忆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目的,考虑到电池的成本及使用的安全性,电池在材料上不断细化改进。在外型上,为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电池的外观由原本单纯采用圆形串接、方形串接的长条外观发展到众多自定义不规则形状。更轻,更薄,更长使用时间,更长寿命将是电池的不变发展趋势。

触控板

在windows时代,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Touchpad)有时可能比键盘还重要。由于结构设计上的不同,不同产品的触控板在厚度和接口位置上有所不同。笔记本电脑的鼠标也叫“指点设备”,共有三类,即“定位杆”、“轨迹球”和“触控板”。前二者现已趋于淘汰,“触控板”是由Apple公司研制的,它通过一块电磁感应板跟踪手指在触控板上的移动,控制屏幕上的光标位置。它适用于大范围迅速移动光标,但微调功能较差。

键盘

键盘在可以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笔记本电脑中更是形状万千,标准化较差。一些外形尺寸完全一样的键盘,也有不少由于内部接口和连线不同而不能通用。但国内销售的笔记本电脑基本上都是85-88键的美式键盘,按键大小基本相同。例如,联想昭阳选用的就是通用性最好的88键WINDOWS键盘。

AC适配器

作为电源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主要起到为笔记本提供外接电源的作用,它的输入直接为市电,一般范围为100-240V,50-60HZ,1.5A的交流电,经过转换,一般输出为直流输出,由于目前各笔记本厂家的产品尚无统一标准,对于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电源适配器一般不能通用,否则可能会造成机器损坏。

笔记本的主要接口

一台好的笔记本电脑,需要的不仅是最好的部件,高质量的性能,还要求适当的接口,为笔记本电脑提供良好的扩展性。

图形接口

INETL 公司推出了笔记本电脑专用的PENTIUM II处理器,实现了笔记本电脑的另外一种特别应用于图形方面的端口,它的名称是AGP,即加速图形端口,这种接口在图形卡与系统内存之间提供了直接的流水线式访问途径,它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528-MBps,这使复杂3-D操作的执行变得更加容易。另外,AGP通过将图形移出系统内存之外进行处理,节省了其他方面的资源。 驱动器接口

对于存储设备部件,如硬盘、CD-ROM驱动器,最常见的接口是ATA或IDE接口。目前最快速的ATA/IDE磁盘是Ultra ATA驱动器,Ultra ATA由Intel,Quatum,Seagate共同设计开发,它的数据传速度为33.3 MB/s内含查错机制,可使系统通过重复测试来改善数据的完整性。ATA/IDE总线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与主机进行通信一种是DMA,即直接内存访问,它直接将数据读到到系统RAM中,而不必通过CPU进行处理。目前Ultra DMA/66已成为主流。另一种方法是PIO方式。

USB接口

USB,也称为通用串性总线接口。USB技术用一个端口就可以连接很多外设,方便易用,符合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的需要,目前成为通用流行技术。

IEEE1394高速小型总线。

它的功能与USB相似,但性能更加强大,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目前可以连接快速SCSI外设、PCI视频捕捉卡、数字摄像放像机等 。IEEE 1394接口标准是十多年前由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高速数据传输的串行总线标准。随着多媒体应用的不断拓展,对实时的图像与声音的捕捉,电视图像等多媒体数据传输,增加了对具有超高速的数据传输率并能把高数据源连接到计算机的迫切需求。像影视图像、声音等对时间反应较敏感的数据,完全依赖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来保证影视图像与声音的质量,数据传输率是至关重要的。IEEE 1394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接口及总线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在当前市场上配置IEEE1394的机型(包括台式机)是相当少见的。IEEE1394 接口虽然在传输速度上超过了USB接口,但市面上还难寻其他支持IEEE 1394接口的周边外设产品,这主要是由于IEEE1394设备的成本太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相关设备的普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IEEE1394也将如USB一样成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

FIR ,快速红外传输端口。

FIR ,快速红外传输端口。IrDA,是制定红外传输端口的技术标准的组织,红外传输端口的传输速度为4Mbps。通过红外线传输与外设进行无线连接,是典型的笔记本电脑应用技术。可以使笔记本电脑和其它与IrDA兼容的计算机和外设进行快速、方便的通讯,只要将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的红外端口互相对准,就可打印文件,而不需要外部连线,从而强化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它的缺点是容易受到热源、强光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ZV(Zoomed-video Port)端口

ZV端口由笔记本电脑主要制造厂商东芝公司发明的电脑视频图象处理技术,它使视频数据通过PC卡直接到图形控制器,不经过系统总线,减轻了系统总线的拥挤。它是在早期电脑数据处理水平较低时,为提高笔记本电脑性能而特殊设计的技术。

PCMCIA插槽

PCMIC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个人计算机存储卡协会)插槽。 在扩展卡标准出台前,许多外设都是专用的,不能与其他厂家产品互换。因而需要一种通用的扩展方案,以便对计算机的扩展能力标准化,PCMICA应运而生。它规定了内存卡的物理设计方案、计算机插槽设计方案、电气接口及相关软件。并一直推动现在被称为“PC”卡的标准。PC卡现已应用于多种场合,包括几种类型的RAM内存、预编程ROM卡、MODEM卡、SCSI控制器、数据采集卡,以太网卡等。

扩展坞

扩展坞是笔记本的特有接口,由于笔记本固有结构和非标准性的特点,造成了笔记本的较差的扩展性,因而需要为笔记本提供一种通用的扩展方案,因此笔记本厂家对于各自的产品提供扩展盒,通过与扩展坞相连,外接某些SCSI,ISA等设备,但是由于扩展坞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接口定义不尽相同,扩展盒通常需要由原厂家提供。

第4篇: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备课教案设计

一、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二、重难点突破

1、技术的涵义: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例1】下列内容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 )。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 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解析】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产生和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案】C

【例2】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应以( )为起点。

A、可持续发展; B、快速发展; C、稳步发展; D、缓慢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以可持续发展为起点,这是我们学习技术必须形成的基本理念。

【答案】A

【例3】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取火技术 。

工具制造 。

医疗技术 。

车船制造技术 。

电子技术 。

【解析与答案】

取火技术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提高

工具制造解放了人的双手 , 扩大了人的能力

医疗技术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

车船制造技术解放了双脚 , 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

电子技术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解析

科学技术

区别含义不同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和物化成果。

成果形式不同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一般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

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任务不同认识世界,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世界,力求有所发明。

回答的问题不同“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怎么做”

与生产的关系不同 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举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

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5篇: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在应用中的两面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 技术在应用中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 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引入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技术。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例如 家里保险丝烧断了自己换。 自行车螺丝掉了、坐垫位置不适当自行调整。 自行设计制作一个小板凳、台灯。 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一技术的起源 介绍人类祖先当时的生活环境天寒地冻、野兽出没、食物缺乏、一到晚上只有月亮或星星照明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设问这种自然条件下人类祖先在想什么。 问题一如何遮身御寒解决办法起先把大片的树叶串起来穿起来后来把动物的皮毛穿起来到织布到现代各种各样的衣服从而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配合图片 问题二如何获取食物解决办法起先从自然界中去获取树叶、动物等等后来对一些植物进行了种植从而有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产生有一天闪电雷鸣引起森林大火烧死了一些动物发现吃起很香而且很卫生不会生病从而有了烹饪加工、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配合图片 问题三如何抵御野兽、捕获野兽从而有什么样的技术的产生。工具制造技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技术的进步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总之技术产生和进步都是起源于人类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满足人类的某些需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与方法。 分析下列技术主要满足人类的什么需求 制陶技术煮食和存放食物、摄像技术保存历史资料、建筑技术解决人类住的需求、印制技术印制资料方便交流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技术有关。如

1、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技术

2、我们吃的大米、白面————农业技术、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

3、我们住的房屋————建筑技术

4、我们上学、出门坐的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汽车技术、航空技术(大飞机制造) 

二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技术发展史石器时代石刀、石斧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制造铁器时代冶铁、制造铁器蒸汽机时代蒸气机、工业化时代电气时代电能、电动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 (1、石器时代 距今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已在使用工具那些工具只是用石快制作出来的只起到简单的作用到1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比较精细的石头工具有了栽种和饲养人类由游牧生活改变为定居生活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了铜器和铁器实现了技术的第一次变革。 (2)、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人类技术史上一件大事。但旧中国在上面写上的是许多不平等条约。 印刷术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现在活字印刷已被电脑排版印刷所代替。 指南针在航海和航空起着重要的作用。 火药点燃后在瞬时能产生极大的威力。中国发明的火药外国人把它制成武器来侵略中国。 (3)、技术的第二次变革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促使了第一台用蒸汽机带动的火车大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 (4)、技术的第三次变革是计算机的发明和近十年来高速通信网的发展 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并且导致了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1946年第一台高速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发明成功先后经历了晶体管、集成电路到现在的微处理器28

6、38

6、48

6、58

6、赛扬、奔腾、迅驰。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主要以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换技术发展为主要标志。 (三)、技术的性质

1、实践性技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每一种技术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案例分析水龙头。讨论下面四个问题可以食用的果实、树皮、a.水龙头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目的是控制用水 b.水龙头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能开、能关。控制水的流量 c.水龙头满足了人们什么要求方便、节约用水 d.市场上常见的控制水量的水龙头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拔位水龙头、定量冲洗水龙头、脚踩水龙头

2、综合性 1每一门技术都可以看成有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而成。 案例分析小板凳的制作稳固——物理学黏合——化学木质——材料学漆面——表面加工花纹——美学舒适——人际关系 2技术是各种经验、知识、物质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技术可以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如收音机、杀虫刹是一项技术可以表示创造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表示技术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协议、程序有时他所表示的是包括产品、知识、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和生活结构在内的整个系统。

3、创新性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人们依据一定的技术原理和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应用研究和生产发展的技术开发活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案例分析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那几个技术革新阶段 球面电视机、平面直角电视机、纯平电视机、液晶电视机、等离子体电视机等电视机。

4、相关性一项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一项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

5、价值性技术作为人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能促进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价值性特点。 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科学的发展。那么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谈到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名词时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水平”等等句子。是的人们讲到科学常常要说到技术谈到技术又几乎必提到科学或者把它们简称为科技。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科学是认识活动它可以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技术是发明活动它可以增强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其次科学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技术则是“怎么做”“做什么”的知识。 再次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其目的是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发明或开发出新的方法、手段、措施或途径其目的是控制、改造自然。 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产生古代技术主要来自生产实践。如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术革命就是依靠技术的力量。而到了现代科学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即科学在先技术在后。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②科学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科学的进步

3、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尤其是现代技术往往就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对技术要科学的使用能促进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灾难如因特网、农药——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四)技术的影响 案例分析 【案例0】计算机及网络对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计算机及网络对人类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实现了远程教育、网上交流、信息搜索、网络商务、网络会议在线交易、远程管理、网络社区、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等等。网络时代存在问题1使人沉迷其中P92不良信息的传播3网络时代远离现代人的几件事户外运动整天对着电脑、收到鲜红的玫瑰网上发个玫瑰、手机发个彩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天可以打18个电话聊3个小时的天、好好地吃一顿饭如果是生意人在吃饭的时候也是收集信息或谈天或打电话。 【案例1】上海大众、丰田、本田、凌志、尼桑等汽车在中国大陆都有工厂这些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而且中国厂商已经掌握了90%的技术但只有10%核心技术还在外国厂商手中一直不肯给中国厂商。为的就是得用这10%的核心技术来控制中国厂商并分得大部分的利润。而正是这10%的核心技术却实现了90%的利润这就是技术的力量。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有主动权。 【案例2】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已经有了数码相机DC和数码摄像机DV在家庭聚会、生日聚会、出外旅游等时候都可以拍照、摄像留念而且现在的DC和DV品牌很多有SONY索尼、NIKON尼康、OLYMPUS欧林帕斯、CANON佳能、BENQ明基、爱国者、三星等但主要还日系的产品多而且技术先进。 BENQ明基、爱国者、三星等品牌的产品比较少而技术相对日本的产品要落后。因为DV和 DC的成像和芯片核心技术是日本人发明的专利权是日本人的所以主动权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每买出一个产品都要向日本人交纳专利费。 【案例3】现在电子市场中销售的CPU主要是Intel公司的P

4、奔腾D、CORE 2 DUO和AMD公司的ATHLON64 X2速龙双核系列占据市场的99%而台湾的VIA威盛公司的C7系列CPU虽然很便宜但很少有人买因为它的速度和性能与 Intel和 AMD的CPU相比差很多 因为Intel和 AMD掌握着CPU的核心技术。这方面我国比较落后虽然我国的四川国芯公司设计生产的龙芯系列CPU已经上市但性能只相当于P3。而且为了绕开Intel和 AMD技术专利限制使用了MIPS架构和RISC指令集所以它和WINDOWS不兼容想安装WINDOWS XP都不行。没有相应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很难推广。 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任何一项技术如果使用不当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应用正当与不正当之分。比如原子能技术用于发电时就是正面的作用而用于原子弹或激光制导导弹来毁灭人类时发挥的就是负面作用。

五、课堂小结 我们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将有助于我们今后能正确地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消除技术的一些负面影响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末来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第6篇:第一章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第一章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要求

一、 管理目标

1、工程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合同和设计文件的规定。

2、工程资料要满足评定工程质量、竣工验收以及“结构长城杯”、“竣工长城杯”评优活动对资料的要求。

3、施工资料室形成工程档案的重要基础,为日后工程的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扩建提供依据。

二、 管理组织与职责

1、工程资料管理组织

工程技术资料实行技术负责人负责制,总承包及各分包单位均成立一项目技术负责人为组长,技术、质量、材料设备、商务等各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施工资料管理小组。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资料管理工作设专人负责,并按规定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

2、工程资料管理职责

①施工资料管理实行分级管理,逐级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岗位责任制。 ②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对资料的真实性、保存中的安全性、相互间及时供转、岗位调动时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负责。

③总包单位技术部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实施资料管理职能,建立施工资料管理体系,制定资料管理规定和措施;负责技术文件、档案、图纸的收发、报审、传阅、汇总、保管、归档工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施工资料检查;接受雇主委托组织编制竣工档案和绘制竣工图。

④总包单位质量部负责质量报验(包括分包/分项施工、单位工程预验收)、验收(包括检验批质量、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和评定资料。

⑤总承包单位物资部按时提供工程物资(包括主要原材料、成品、办成品、构配件、设备等)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质量合格证明、检验/试验报告、产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进口产品的商检证明等);与监理单位约定就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建筑外观、环保要求的主要物资进场报验的范围和要求。

⑦总承包单位商务部在签订各类(工程、专业分包、架工订货、材料设备供应等)合同或协议时,会同技术部明确资料的填写标准、涉及内容、提供时间、套数(包括原件套数)及费用等问题。

⑧各分包单位是施工资料形成的具体实施者,并负责手机和整理自己分包范围内形成的施工资料。

三、 管理流程

施工单位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积极与建设单位办理接洽手续,施工单位立即组织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专业负责人进入施工现场后,应做好施工前的一切前期准备工作。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会同专业技术负责人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认真熟悉施工图,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材料设备计划使用表,合理确定资金的使用计划,使施工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是整体处于受控状态,实现精品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流程如图。施工物资资料管理流程。检验批质量验收流程。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流程。

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流程。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流程。

四、 施工技术资料目标设计

① 在工程开工前,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根据各自承担施工任务的范围、施工图纸、施工资质设计或施工方案编写施工资料目标设计。

② 施工技术资料目标设计是施工资料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性、实施性文件。它从施工资料形成的对象、依据出发,诗歌集施工资料管理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使施工资料管理工作变得条理清晰,从而达到实现资料管理预控的目的。

③ 施工技术资料目标设计的内容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岗位职责、管理措施、目录结构。表格流程、工程量与物资数量分析、质量要求等。

④ 审批与交底,资料目标设计编制完成后,要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报审,审批合格后,技术负责人或编制责任人向相关部室、分包单位做资料设计交底。

⑤ 实施与纠偏,在施工过程中,资料按照目标设计理出的脉络形成,并要经常与之进行对照,发现与目标设计差别大的情况,要分析原因,找出问他所在。是属于目标设计中考虑不周的,要对目标设计及时调整,调整后要重新报审、交底,属于资料整理问题的,要立即改正,预防今后类似情况发生。

五、 施工技术资料的形成

施工技术资料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按以下程序来实现的,只要程序是资料员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组卷的过程。

收集

①程资料应尽量收集原件,若为复印件时,必须注明抄件人姓名、抄件时间、原件存放处并盖存放单位公章。

②料的收集要与工程同步,既不能提前,以杜绝“假”资料的发生;也不能滞后,以免工作出现什么要审核资料填写日期、内容、签字、文件分类整理等是否符合要求,对不合格的资料有权退回。

上一篇:大树的故事教案下一篇:会议纪要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