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方案

2022-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生态文明学校创建方案

创建国际生态学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

生态文明是社会的需要,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有责任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教育承载着培养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任。生态文明教育是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标,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自觉和生态能力的教育。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小学德育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在小学常态化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行垃圾分类,达到垃圾减量的目的。东山培正小学参加了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启动的“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以垃圾减量教育为切入点,将“国际生态学校”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通过国际生态学校网络,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学校共享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使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一、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学校应遵循《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加大对干部和老师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创新师资培训机制,专家讲座和校本研讨结合,课例引领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学校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

二、立足课堂,各学科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让各科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因素,认真上好渗透课,具体做到课前渗透定目标,课中渗透要科学,课后渗透悟道理。从而引领老师们自觉地、有效地结合教材的内容渗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教育。

语文、思品老师可结合时事和课文,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义和方法的教育。数学老师可让学生统计垃圾减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英语老师可让学生了解各国环保的措施。科学老师可让学生进行垃圾处理的探究,尝试制作创客作品进行垃圾减量。信息技术老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电子报或微视频等宣传环保。音乐老师可让学生学唱生态文明的歌曲。美术老师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学生制作生活用品或装饰物,变废为宝。

三、大力宣传,精心营造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精心营造校园物质环境,使校园里每一处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学校应开设环境教育资源中心,建造各种环境科学体验活动园地,如造纸坊、创展平台、垃圾分类科普园等。张贴上关于环境教育的宣传画,定期举行环保作品展览,各班专题宣传的墙报,操场显眼处悬挂永久性的节能减排教育宣传标语。大队部在红领巾电视台设立善正论坛,每周播出宣传小品或最新的环保信息,德育处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屏幕、校园网、班级主页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育。

四、注重日常,环境管理常态化进行

学校把环境管理作为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全员参与校园环境管理。

1. 可回收物定期收购,促进循环再用

学校让学生自己报名担任班级“小管家”,实行定期轮换。打扫卫生、垃圾分类、监督用水、关灯关风扇等都由学生负责。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校级小管家实行竞争上岗,他们负责检查评比。每周评选“环境管理模范班”,在全校进行表彰。定期评选“优秀校园小管家”,鼓励学生成为学校环境管理的小主人。

老师们实行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教材和教参循环再用,并积极参加环保办公室的评选,成为学生的榜样。

2. 餐厨垃圾节约为先,尝试转化再生资源

学校集体食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倡导师生“光盘行动”,学生把骨头菜渣倒入本班收集桶,校园小管家进行检查登记。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将厨余转化为肥料,科学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垃圾减量的热情。

3. 有害垃圾定点贮存,集中运送深度处理

有害垃圾是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有害垃圾看似量少,但危害极大,学校定点贮存,集中运送深度处理。

五、注重创新,特色活动多元载体实施

1. 成立学校生态委员会,共建生态规章

成立学校生态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竞选,民主投票选出委员,学生人数占委员会总数50%以上。生态委员会在学生、教师、部门管理者和学校建立联系,将垃圾减量这个项目融入学校发展计划和本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发动家长师生制定生态规章。

2. 以培正联盟带动跨地区的多校行动

培正家族一门多校,遍布穗、港、澳、梧州等地,同学会遍布全球。结合培正校庆活动,学校多次组织到香港、澳门培正学校参观学习,开展环境教育经验分享活动。2007年开始,培正同门学校成立联盟会进行跨地区环保活动。

3. 创设“节日垃圾减量”品牌活动

中国民间节日较多,而民间庆祝节日最容易产生不合理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践行绿色生活从节日开始。如春节开展“利是封再用创意设计”;“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词纪念日开展“爱心义卖驿站”活动;清明节和五一节开展“合理消费、源头减排”活动;6.5世界环境日开展“碳补偿绿色行动”;中秋节举行“月饼盒再用创意设计比赛”;教师节倡导过“绿色教师节”;培正校庆日推广节能环保,推广会内容丰富,有废纸再造体验,节纸行动作品展览与评选,旧纸再用现场设计制作,流动旧书吧,节纸DIY及环境知识擂台赛,电子贺卡创作比赛等活动。

4. 依托云环境,利用微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是全国信息化试点校,在科研课题《云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的行动研究》引领下,老师们借助云环境和制作微课,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让学生更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综合实践课《自觉垃圾分类 共享低碳生活》,包括导入微课引出探究任务,各小组运用电子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汇报,平板操控知识竞赛,打写上传金点子,在线进行互动游戏、设计环保口号进行线上评比等。学校开发了微课,再应用网络上海量的微课资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校本生态文明教育微课程。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化、个性化,成效更显著。

5. 家校社联动推广宣传,垃圾减量

学校“学雷锋善正志愿团”的师生经常深入社区对居民宣傳、指导开展节约资源垃圾减量活动,与社区共同开展垃圾减量活动。

学校与越秀区环境保护局、越秀区教育局共同承办“落实科学发展观,越秀爱心环保行——资源分类回收共建绿色社区论坛”,围绕“学校、家庭和政府职能部门如何教育孩子从小建立资源意识”等问题各抒己见,引发台下学生、家长以及各方领导的思考和讨论。学校还把废品资源回收所得的全部款项捐助国际狮子会,给贫困白内障患者送光明,为创建广州打造“首善之区”典范再作新的贡献。

寒暑假,学校组织举办“垃圾分类示范家庭”的评选活动,开学第一周提交自评分表,以及活动过程资料包,经学校行政、老师、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组成的评选小组对材料进行审评及公布结果,并组织举办“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总结会”,表彰奖励示范家庭的学生及其家长,扩大宣传教育效果,由生态委员会家长和学生负责审阅材料进行评选。

6. 科技活动促进垃圾资源化的研究学习

学校在校本课程设置中成立学生环保科技活动社团,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专题选修学习实践活动,围绕“节能减排”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重点设计开展探究性活动《周边学校及机团单位节纸调查》《家庭减碳情况调查及对策》《厨余变身》《旧纸再造减排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

作者:潘俊青

第2篇:渗透生态文明 创建美丽中国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今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兴起。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育计划。

在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包含了“生态”的理念,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要求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等等。

可见,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已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管是从传统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都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利用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发挥课堂渗透生态文明主渠道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行语文教材中优秀文学作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途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更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从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其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并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如《荷塘月色》《三峡》《与朱元思书》《山中访友》等优秀文学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寄托了人类崇高的生态美学理想,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喂——出来》一文反映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危害及当前世界上放射性物质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放射性物质管理和防治放射性污染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并讲解近年来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知识,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

三、学校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主题教育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学校团队和班级活动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各种生态文明宣传、环境调查或考察、环境知识竞赛、撰写环保小论文等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教育形式,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环保小记者”、“优秀绿色监督员”、“校园绿色之星”等评比活动,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校要努力挖掘和提炼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组织好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动”,倡导社区、家庭、校园节水节能、垃圾分类、循环回收、绿色消费,引导学生践行绿色生活。着力打造对环境友好、与社区互相开放、师生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和整体观念的生态文明学校。

总之,生态文明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利用学科自身的优势,努力渗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伟人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我认为少年心怀梦想,则国充满希望。

作者:王兴凤

第3篇: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

摘 要:生态文化教养,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必需的生态文化素质。它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和生态行为教养。培育生态文化教养必须以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为根基,同时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以服务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教养;中国生态文化传统 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工业文明,作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文明类型,已在不可逆转地衰退下去,而替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只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笔者感到,目前对生态文明的探讨,人们多从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等视角进行,而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在建构生态文明中所需的生态文化素质则思考较少。因此本文尝试提出生态文化教养的概念,以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文化的基本素质,希冀作为引玉之砖,引发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高见。

一、建构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教养

人类创建新的生态文明之需要,源于工业文明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人类活动诱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灾难的教训,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征服自然的态度,不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开发自然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损害生态环境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国际关系体制,则不可能长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类最终也会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而在地球上消失。为了整体地解决以上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创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来取代工业文明,而不是继续以生态现代化来维持工业文明,或者以可持续发展的狭窄思路来改善环境并促进全球经济,这确实是一种睿智的看法。因为,只有当绝大多数社会都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和安全才能得到真正恢复,人类的生存也才能够得以长期持续。

然而,生态文明的创建并非工业文明顺势前行的自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毋宁说是一个需要人类自觉逆转的艰难过程。尽管工业文明只有几百年的短暂历史,但它却形成了人类难以消除的许多反自然的恶习。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以机械世界观来认识和征服自然界,以牺牲非人类生命的利益和生存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以能量和物质消费的最大化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必然导致人类毁灭自然界的疯狂战争,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剧烈的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军备竞争,以及每一个社会中各阶级为争夺物质财富,个人之间为攀比奢侈的物质生活而陷入永无宁日的争斗。在这种失却理智的毁灭生物圈家园的疯狂中,在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与军备竞赛的冷酷与凶残中,在芸芸众生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物质享受中,人类各种族的初民们在万象缤纷的荒野中创造文化,求得生存的灵性完全遗失了;耕种植物和驯养动物的农业文明祖先们敬畏自然、关怀生命、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智慧被彻底扫除了;也许可以如是说,工业文明留给生态文明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是地球生物圈衰退的恐怖图景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和对生存出路的探讨。这种反思和探讨有助于激励人们努力探寻建立生态文明起码的生态文化前提。

生态文化相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而言,是一个内容更为复杂和广泛的概念。如果说,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全新的文明类型,它所强调的是所有生态社会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达到的起码标准的话,那么,生态文化则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由于生态是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环境,文化是不同人类生存的方式,所以,一旦地球上有了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文化。即使人类还处于文明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就已经存在着不同人类种族的生态文化。在农业文明时代,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种族和民族当然就存在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其中,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最高典范。生态文化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人类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生存模式的总和。人类适应和维护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在生存和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都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

因此,在工业文明的生态废墟上创建生态文明,非常需要吸收人类自诞生以来世界各个种族、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态文化,以消除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反自然的种种恶习,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生态文明作为未来社会的文明类型,尽管它的兴起可能只在少数国家和民族,但它的实现需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建成生态社会才算完成。而任何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领导干部、科技专家、文体明星,还是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都深刻影响到已经严重退化的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生态环境的命运,人们必需具有基本的生态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此提出“生态文化教养”的概念以表述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需的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所谓生态文化教养,就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厚的生态文化素质。如果缺乏起码的生态文化教养,无论我们在社会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得有多么好,我们仍然不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切实有效地推向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经济学家、生产企业的领导者,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素质,常常会以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来决定经济项目的立项、决策和实施,而不会在生态保护理念的约束下去寻求有利于环境的开发项目。一些贫困的生态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领导常常会为不能引进具有污染严重的夕阳产业项目而深感苦恼,甚至十分佩服那些能够把经济增长率提高而把生态环境弄得不堪入目的同僚。许多生产行业为了商品的销售不惜耗费宝贵的资源进行过度包装,根本不考虑这种行为对环境的危害;一些生产企业甚至在环境法规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为了生产不得不安装环保设备但又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排放废水和废气,根本不顾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与生物的毒害。对于许多高收入的富人来说,贪吃珍稀飞禽走兽以满足口福的习惯长久不衰,由此也助长了地下野味餐馆对珍稀动物的长期屠宰。即使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为了生活方便人们也很难毅然决然地舍弃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就连停止使用塑料袋、自带篮子或布袋上菜场也成了比戒烟、戒酒更难的事情。从以上随便列举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习惯来看,我们这个社会中有不少人的确缺乏基本的生态文化素质,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些状况,设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形成深厚的生态文化教养,就很难将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每一个社会成员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自觉行为。

二、生态文化教养的基本构成

美国学者大卫•奥尔早在1992年就已经提出了“生态教养”(ecological literacy)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行为之所以产生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于人们缺乏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关系的认识,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知识,因此,它主张要进行新的生态教育,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需的生态教养,以便引导人类顺利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后现代社会。[1]另一位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在《生命之网》一书的结论部分,重申了奥尔提出的这个生态教养概念,强调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具有基本的生态教养对于人类重建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从而保障人类后代长期生存的重大意义。[2]297-304不过,卡普拉特别强调的是在当代复杂性科学知识的背景下对于生命的网络本质的新理解,这就容易使人产生生态教养就是生态学的知识教养的看法。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把“生态教养”的概念扩展为“生态文化教养”的概念,特别是对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生态文化教养”的提法就更为适宜。

笔者认为生态文化教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见识、态度和直观感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真、善、美三个维度,它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二是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教养,可以称为生态行为教养,即我们如何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实际地养成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关于生态知识的教养问题,笔者认为,卡普拉在《生命之网》一书中借助于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对当代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的整合,提出的关于生命的网络关系的新理解,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卡普拉认为,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是要理解网络,生命的存在模式是一个网络关系组成的系统。所有的生命形式,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也无论是生命个体、物种、还是群落,都是由网络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正是由所有生命形式长期的共同生活与进化形成的结果。人类共同体的健康生存,也必须依赖于全球生态系统这个最大的生命网络的可持续性。但是,由于人类只顾自己生存发展的利益,无视非人类生命生存的利益,而以极端反自然的方式劫掠自然资源、破坏环境,致使全球生命网络严重破损,甚至走向瓦解,人类后代的生存机会也日益减少。因此,人类通过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懂得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掌握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基本规律,如相互依存、反馈循环、伙伴关系、适应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作为所有这些结果的可持续性[2]304,从而能够虚心倾听自然的教诲,认真汲取自然的智慧,具备合理地与自然打交道的科学知识,养成友善地对待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生态知识教养对于人类重建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保障人类后代的长期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当代生态科学的主要原理和基本知识之所以特别重要,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种当代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确立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帮助我们克服工业文明的机械论世界观,从而深入完整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在生态世界观的基础上,人们应该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培育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教养。在工业文明的社会中,人类与自然是两个分裂对抗的领域,人类只承认自己具有内在价值,而把非人类的一切自然物当成人类主体可以随意征服和支配的客体。与此相反,生态价值观认为,无论是人类生命还是非人类生命,所有生命都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主体,而人类和生命物种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他(它)们的生存利益和命运都依赖于生物圈的正常、安全、健康和持久的运行,生命共同体是地球居民的大家庭,地球生物圈不仅对于人类具有环境价值,而且对于所有生命物种也具有环境价值。特别重要的是,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由非人类生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共同建造的,而要维持所有生命长期健康存在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在维持地球上适度的人类种群规模和起码的生物多样性二者之间进行生存环境的公正分配,才不会导致人类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产生威胁生物圈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人类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的进化,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新生态伦理观,并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具备起码的生态伦理教养。这样才能真正使人做到,不仅道德地对待人类自己的生态环境,对待人类后代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道德地对待所有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恢复和谐。

再次,欣赏和维护生态美是当代人非常需要培养的生态审美教养,这是一种值得特别赞美和推崇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高级人生价值。工业文明的破坏作用之所以能够发展到污染每一条江河、侵蚀每一寸土壤、毒害每一种生物的严重程度,主要原因在于,现代人为了追求奢侈浅薄的物质生活而宁肯牺牲高尚的环境美的生活需要,这种生活时尚也导致人类后代极度缺乏生态审美的需求和欣赏能力。由此,人们的心灵日益废度,关切物种的生态良心也日益麻木,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关心也就完全被攀比荒唐的物质享受所代替。如果人们能够重新找回感受生态美的固有能力,充分发挥生态美感体验的神经机能,就会在郊游时沉醉于百草鲜花的四季芬芳,在进入荒野时流连湖光山色的壮美俊秀,就懂得观赏羚羊麋鹿的戏耍游玩、竞走赛跑,谛听无数鸣禽在丛林天堂里的即兴吟诗、纵情欢唱,也会倾慕羽毛如雪的天鹅长颈相交、两心相许的终身守候。知道欣赏生态美也就不会继续听任青山绿水变为荒漠浊流,就不会为了经济指标而毁灭具有生物多样性之美的大自然,就不会让珍禽异兽变为翠冠华服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就不会为了放纵物欲的膨胀去牺牲美好、愉悦、自由、脱俗的生存享受。显然,欣赏和维护生态美不仅是当代人的美好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素养,而且也是人们健康、文明地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有了这样一种生态美的尺度,我们就能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整个生物圈的生态环境是变美还是变丑,来了解我们的生活是变好还是变坏的程度,从而也知道了改善生态环境所应努力的方向。

最后,就人类生活实践的生态文化教养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把关于生态知识、生态道德和生态美感的文化素养贯彻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生活行为中,这就要求人们过一种与生态环境恢复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根据世界资源基金会2006年所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仅从1961年到2003年,人类的活动已经造成生命地球指数下降了约30%。其中,陆栖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31%,海洋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27%,淡水生物指数平均减少了约28%。该报告还指出,从1961年以来,人类对生物圈影响的“生态足迹”已经增长了3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的1/4。如果照此趋势恶化下去,到2050年,养活整个人类将需要两个同样的地球。[3]显然,生物圈的生态危机仍然处于人类物质开发活动日益加强的严重威胁之下。社会中每一个人实际的衣食住行都影响着对自然资源现实的开发利用,不同的物质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人们必须改变效仿西方富裕社会那种奢侈的物质生活方式,降低物质生活标准,倡导物耗少、能耗低、有利于环境的绿色消费,人人都需要开始自愿过一种与生态环境恢复相一致的俭朴物质生活,才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少数社会精英所追求的理想,而是人民大众的共同事业,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将关系到它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因此,除了要解决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程序、有效渠道和各种方式外,人民群众的参与能力将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标准,才能产生合理地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的意愿,对他人、团体影响自己健康生存的各种生产、生活等环境损害提出恢复和赔偿的公正要求;公众也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这样才能切实地对生活的绿化用地、公园改建、环境治理、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和维护、乃至对影响地方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提出评价性的关键性意见,从而有效阻止具有长期消极影响的大型经济项目上马,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合理兼顾的民心工程得到蓬勃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公众深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促进各种民间的生态组织对政府的生态管理政策和法规,乃至对如何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更为深远和影响重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培育和激励广大公众自主创建生态文明的能力,而不能仅仅把公众当作执行宣传口号的工具。

三、中国生态文化传统的教化价值

中国生态文化传统是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伟大传统,尽管它存在不少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它留下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智慧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笔者认为,中国生态文化传统对于培育人们生态文化教养主要有以下价值:

第一,生成论的整体思维模式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审视、思考、认识和理解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习惯方法、定式和特定的倾向,是影响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文化的底层结构。与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导致主客体二分论普遍流行的构成论、外因论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相比,能够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是生存论、内因论和有机论的整体思维模式。这种整体思维模式在道家表现为“道生万物”的形态,在儒家则表现为“太极化生万物”的形态,其共同特征是把整个宇宙万物看成是由同一根源化生出来的。由于万物并非同出于一个像上帝那样的外在本源,而是产生于宇宙生成过程中共同的自然根源,它们具有从共同的本源而获得内在的进化动力和统合一体的力量,具有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这就好比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一样。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它能够促进人们从过程取向上理解宇宙由无机物演化出有机物,由有机物演化出生命,由生命演化出人类的进化过程,从而把握万物与人类同源同根之统一性,肯定人类具有动物性和生物性,也具有地球特性和宇宙特性。

同时,这种思维方式也能够促进人们理解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在生命之网上的复杂关系。因为,万物出于共同本源和自发原因而相互感应和协调,自然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和谐整体,而不是一种机械的秩序。人类作为生命,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生存。人类不仅与所有非人类生命物种是一体关联的,而且所有生命与其存在的无机环境也是一体关联的,这种联系是一种动态的网络联系,不同的事物都是这个网络上的纽结,是各种生命之线织成了这个生命之网,人类只是其中的一根线。不仅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就是海洋、河流、土壤、空气这些生命存在的环境,也是组成生命之网的一部分。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以人们直接的生存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流变的自然节律和生物共同体的有机秩序的悟性体验,具体真切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深刻地洞悉到了人类只有维持与自然界长期的和谐共生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持久健康的生存。这种生态智慧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是弥足珍贵的生存法宝。

第二,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道德观有利于完善当代生态伦理。在中国的生态文化传统中,自然整体的演化不仅被人们看成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创造过程,也是一个生命价值的创造过程。所有生命出自一源,生于同根,就像是同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所以人们应该尊重所有生命,爱护天地万物,道德地对待所有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这种生态道德观不仅是一种对认知理性的把握,同时也需要一种关爱生命的情感体验。孔子把人的道德态度当成人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甚至认为动物也存在与人相似的道德情感,并且可以引发人类的良知。他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荀子也认为:“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沿,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荀子•礼论》)儒家这种以鸟兽昆虫具有与人类一样的同情同类的道德心理,给中国古代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劝群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就是对人们保护动物的一种感人至深的呼唤。它把人性对同类的怜悯与关怀之情投射到动物身上,强调了在生命世界里人与动物在生命关系和情感关系中的一体感通性。虽然这种“因物而感,感而遂通”的体验在人类的移情作用和对生物情感心理的把握上有夸大之处,但对有血气的、有感知能力的动物的相互同情的体察,并把它与人类的人性关怀联系起来,从而使人类产生一种尊重和保护生物生存的强烈的情感动力,为生态伦理学提供了科学所不能给予的“情理”支持,这是当代人在生态伦理学中非常缺乏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天生的爱与同情,是一种亟待恢复和培育的 “情感理性”。人类对生物的爱与关怀,人类的生态良心,并不完全是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而更重要的是出于情感归属的需要,科学认识所理解的自然是非常不完整的,人类必须从情感上体验自然,领会自然,热爱自然,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关爱生命,才能真诚地产生“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生态关怀,才能对养育人类生命的自然界产生报恩情怀,真正建立起守护地球上所有生命之家园的生态伦理学,而不只是止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伦理学的狭隘境界。

第三,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对于人们形成生态生存论的态度,改变物质主义的恶习,促进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一个根本性的主题,也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和道家所主张的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所向往的一种至高的生存境界。[4]它是一种有目的地维护人类生存的全球生态环境的价值理想,即使是科学的生态学也缺乏这种文化价值的合理性。正如罗尔斯顿所说:“尽管传统文化没有作为科学的生态学,但他们常常具有词源学意义上的生态学:栖息地的逻辑。他们具有全球的观点,依据这种观点,他们有目的地居住在一个有目的的世界上。我们很难说,科学至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观点,在这种观点中,我们发现我们真正生活在自己的栖息地。”[5]栖息地的逻辑,就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经验的人类生态学,它能够在人类物质的感性生存活动中体验到所有生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自觉地遵守人们长期形成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习惯,合理地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它要求人们,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应该节制奢侈生活的物质消费欲望,过一种“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的简朴生活,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与崇高的精神生活中去。通过批判地继承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能够改变当代人把自己当成“经济人”、当成消费动物的理念,改变人们只是在物质消费的攀比中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病态生活态度,而把人类的物质生活看成是地球生态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把维持自己较低消费的物质生活看成是恢复地球生态环境的一种生态义务。同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也能使人深刻地认识到,把人的毕生精力和时间用于猎获奢侈消费品和寻求感官刺激,是人生的最大迷失,是人生意义的彻底丧失。人的有意义的生活能够通过追求精神价值来充实和完善。无论是对科学的探究、艺术的创造、道德的完善,还是对人的天赋和潜能的开发,都能为自己揭开一个博大、美妙、崇高、深邃、神奇的精神世界。并且,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不仅能调节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防止人单方面地沉湎于物质享乐,而且能激励人们独立自主地选择生活、创造生活,去经历和体验对人类同胞的爱和对所有生命的关怀,去体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感受。因此,通过了解中国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境界,能够深化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丰富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并促进人们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形成必需的生态生存论的态度,重建一种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智慧、道德和精神氛围提供不竭的历史源泉。

第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生态实践经验,能够促进人们形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国的生态文化传统是在近万年的农业文明的生态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早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有了保护环境、规范人们生产、生活行为的传统。据传黄帝教导人民,要大家“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史记•五帝本记》)。《逸周书》载有夏代的禁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代更有严峻的生态保护规定“崇法令”:“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不赦。”周代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构,设置了“山虞”(掌管山林)、“泽虞”(掌管湖沼)、“林衡”(掌管森林)、“川衡”(掌管川泽)等机构,较好地保护了当时的动植物资源。荀子在全面地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圣王之制 ”的持久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规划:“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荀子的圣王之制,已经把保护生态环境、永续利用生物资源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到了对君王威德的政治制度的实践要求中,以后历朝历代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法规有所增益。尽管由于人口增加的巨大生存压力在一定时期内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但这种长期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实践,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危机的全局性爆发,保障了中国农业文明长期延续的生态前提。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农业文明生态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使大家在这种悠久的传统影响下养成一种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守生态法规的素养,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实践传统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尤其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这些生态实践的宝贵经验可以作为重要借鉴,提高他们在决策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能力,启发和激励他们在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做出更为实际、更有效率的业绩。

四、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努力方向

创建生态文明,是一个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命运的事业,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够继续下去的事业,这一事业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根本上取决于作为生态文明创建者的主体条件,取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建设生态文明的素质和能力,取决于几代人长期不懈的持续努力。为了胜任这个艰巨的历史重任,必须认真探究如何尽可能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鉴于这个问题的极端复杂性,需要不同的学科进行交叉和综合式的研究,笔者在此只能就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的努力方向提出一点看法。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应该以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生态文化为努力方向。它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尤其是以与中国生态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基础,同时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尽管生态文明是未来所有国家和民族共同追求的新的文明形态,但是它并不是按照某种标准的模式精确复制的作品,它只能通过不同国家和民族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实现。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最先出现生态环境危机,而且由于其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引起了全球的生态危机,但是它们并未提出以生态文明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而是基于崇尚科技理性的文化传统,试图以生态现代化来改善工业文明的生产模式,以解决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生态现代化在欧美国家的环境恢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主要是依赖于获取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源,同时把本国不能生产的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且把大量有毒废物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以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环境退化为代价来实现的。然而,中国的国情是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不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都没有条件照搬西方解决生态问题的模式。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生态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大国,这个传统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牢固的根基,通过扬弃工业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吸收其合理因素,积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生态文化,并以此作为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依据,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模式的形成,这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也将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恢复带来成功的希望。反之,如果我们抛弃自己深厚的生态文化传统,希冀模仿西方理性文化传统产生的根基虚弱的后现代的生态文化,并以此作为教化和培育人们生态文化素养的努力方向,必然会事与愿违,最终必将因丧失文化基因和社会土壤而导致失败。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应该彻底贯彻到整个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主张这种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生态文化教养的人,这就需要确立生态文化教养的价值理想作为这种教育的根本宗旨。国内外学术界现在多提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这种提法本身只是强调了人们对自己生存处于严重生态危机的地球本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生态知识和环境知识的缺乏,似乎人们只要具有这些知识,就可以当然地保证生态环境得到人们的自觉维护。这就容易导致人们对不同生存环境中人类生态文化特性的忽视。由于知识本身并不能被视为一个完全自为的目的,它只是服务于人类福祉的手段,尤其是关于生态科学的知识,更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利益和价值取向不可分割。实际上,西方国家的生态科学比较发达,但是它并未将其认真地彻底地应用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恢复,有的学者甚至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歪曲真理,多年来一直在论证全球变冷而置全球变暖的明显事实于不顾。反之,世界上有许多原著民族,尽管没有丰富的生态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具有长期的生态文化传统,有一种生态论的态度,能够将自己的生存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存实践中切实地结合起来,反而长期有效地维护了他们生存区域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文化教育中,不能只是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而更应该强调不同生态区域中人类适应复杂生态环境的民族文化,即要突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态文化特质,否则,这种教育就只能是单纯的生态知识的教育,而非生态文化的教育。当然,这也并非是说生态文化的教育与生态知识的教育是两种分离的教育,而是说生态文化教育应该把现代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融合进本民族的生态文化传统,使这个生态文化传统得到现代化,使之更有助于解决不同民族的特殊的生态问题。从不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文化前提看,只有当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化,才会出现多彩多姿、百花争艳、相互补充的全球生态文化,才能够提高各国、各民族的生态文化教养,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以培育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的教育理念,来建立和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开展长期的、全面的生态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是一种终身的和持续的教育,鉴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恢复至少需要几个世纪的人类长期的共同努力,故不应该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把这种教育当成一个短期的任务,而必须树立清醒的意识:这是每一个人从孩童起直至老年都需要接受的终身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教育,故不能指望单纯依靠教育部门来完成,只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取得进步;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因为这种知识本身就是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的整体,应该开创新的教育方法来进行,不能采取传统的分割学科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并最终服务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这种教育所获得的知识、道德、智慧和所有能力都应该应用于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中,通过每一个人自觉积极地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大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模式逐渐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DAVID W ORR.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 world [M].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85-96.

[2]FRITIOF CAPRA.The web of life,a new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living systems [M].New York:Anchor Books Doubleday,1996. 

[3]WWF.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EB/OL].(2007-05-06)[2008-07-05].http://assets.panda.org/downloads/living_planet_report.pdf.

[4]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46.

[5]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科学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M]//邱仁宗.国外社会科学哲学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72-273.

(责任编辑 古东)

Ecological Culture Literacy: Civic Quality Required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E Zhengrong

(Department of Philosphy, Party School of CPC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Guangzhou 510050,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literacy; Chinese traditional of ecological culture

作者:佘正荣

第4篇: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环境优美、生态优化、质量提升、关系融洽、服务高效、文明和谐”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

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绿地、树林、雕塑等有机连接,彰显“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色。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绿化覆盖率年内达到50%,绿地率达到36%。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关注“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

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民主和谐的现代学校人际关系。 深入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依法施教,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完善教代会制度,密切干群、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共处共融的人际氛围。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七)推进平安学校建设,增强学校安全发展能力。

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八)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与形象。 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知难而进、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倡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好学乐学、真抓实干、务实高效、

廉洁从教的风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格学校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校发展氛围。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一)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氛围,强力推进。

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学生,大力宣传,隆重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曝光约谈,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推动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5.9--2016.1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5.9--2016.1 张英红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3--2016.7 张英红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3--2016.7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9----- 赵华杰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案

2016.9----- 张英红

第5篇:创建绿色学校 倡导生态文明(方案)

创建绿色学校

倡导生态文明

——龙岗区同乐主力学校创建省“绿色学校”工作方案

一、 创建背景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省一级学校,创办于1934年秋, 1998年,因得到主力集团的大力资助,特命名为同乐主力学校。学校是一所高标准规划、现代化气息浓郁的花园式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生均6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50平方米,生均10.9平方米。校园绿草如菌、鸟语花香、整洁静谧,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四区分立,是一块读书、生活、工作理想的地方。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侨资学校优秀办学成果吴汉良奖,深圳市“园林单位”、 “办学效益奖”, 龙岗区“教书育人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地”“先进少先队大队”等荣誉。在环境建设和教育活动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运作活动机制、开展评价激励等措施,使学校环保科技教育再上新台阶,逐步形成学校的又一特色。2003年5月被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

党的十七大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贯彻十七大的重要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绿色奥运、人文大运,我们积极开展创建省绿色学校活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用绿色环保的理念和标准管理和建设学校,健全学校环境教育网络,通过开展课堂渗透、课外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热情,改进学校管理和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科技环保教育水平。

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思路

(一)、倡导绿色文明 创设环保氛围

1、加强领导 绿色管理

为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我们成立由校长为领导组长、各处室负责人、级组、学科教师代表为成员的“绿色学校”领导小组,负责策划、组织、检查、督促绿色学校的工作开展情况。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当中,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开展创建绿色办公室、绿色班级的活动,将爱护花草、净化环境、节约用纸等绿色指数作为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条件之一。

2、广泛宣传 树立意识

“绿色学校”是一个新的办学理念,对此我们将在全校师生开展大力宣传工作,我们将为师生订阅了环境报刊,在图书室开辟环境读物专栏,并开设环境教育宣传栏,各班定期出版环境板报,利用植树节、爱鸟周、环境日等时间适时开展主题活动。

3、美化环境 营造家园

优美的环境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工作,将以勒杜鹃、吊灯笼等植物建造立体绿色围墙,设立分类环保垃圾箱,将绿色环保行为融入到每一位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绿色家园。

(二)、加强课内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为了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我校将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环境教育课,每位学生都拥有循环经济读本:《小习惯改变大世界》等本土环保教材,以各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学设计评比。鼓励和支持班主任、辅导员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队会,鼓励和支持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环境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班会课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组织活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科学学科组将环境教育列入课程实施内容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三)、活跃环保活动 参与生态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在学生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我校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环境教育。

1、开展“我们为创建绿色学校献计、献策”活动。

为进一步搞好绿色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学校将要求各班利用一次班、队会时间,对照绿色学校的条件,找出我们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全校共收到各班选送的问题和建议近百份。此活动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以小行动保护大地球。

学校将大力开展 “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活动。让少先队员们在学校积极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活动,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活动。以

五、六年级学生为主,组建了“环保小义工队”,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清理街头牛皮癣、走进社区宣传等活动,走到社会,收集废旧物品卖给废品站,捐助给学校特困生救助基金。每年植物节、地球日、环境日、爱鸟周,学校组织学生上街开展环保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每月节约一度电、每月节约一吨水的活动。以实际行动,保护家园、保护地球。

(四)开展科技活动 促进环保教育。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是龙岗区科技教育学科基地,我校以科技环保活动为切入口,积极探索科技教育新路子,成绩喜人,近几年参加了深圳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广东省第七届机器人创意赛,曾获省、市、区团体和个人奖励五十多项。

1、 建设科技环保教育基地

我校利用近五千平方米的小山,规划建设集环保教育、科技教育、人文教育为一体的科普生态园,经过努力已初步建成了,动物标本长廊,亚热带植物观赏区,成为了学生开展科技环保教育的活动场所,目前正在积极规划第二期的建设,将之打造成为声、光、电为一体的科技环保教育基地。

2、 规划建造绿色环保科技教育室

为宣传绿色奥运,迎接人文大运,我们积极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在全体师生中普及循环经济教育,规划建造绿色环保科技教育室,绿色环保科技教育室以推广循环经济为契机,以倡导环境保护为目的,配合科技局,教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自然生态——科技发展——资源利用——自然能源等系列文字图片及模型推动全校师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与健康发展。

3、 建造环保教室

我们拟计划利用废旧的复合包装物建造学生课桌椅、教室垃圾桶和杂物柜,利用太阳能作为教室照明,建造我市第一间环保教室。

4、 开展无土栽培研究

我们已经建设了无土栽培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无土栽培种植活动,科技环保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组织队员开展环保征文活动,其中《樱桃小番茄无土栽培技术》等多篇小论文在市级获奖。

4、举行科技环保节活动

我校利用每年五月份一次的“科技环保节”系列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又一载体。科技节中,学生们一件件精致的科技小制作、一篇篇科技小论文以及以环保为主题的科技小实验,体现他们强烈的环保意识。其中废水循环利用模型获得区一等奖。

创建省绿色学校活动,将促使全体师生树立起环境意识,自觉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使全体师生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促进学校科技环境教育更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保护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龙岗区同乐主力学校

2007年11月20日

第6篇: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方案(1)

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创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环境优美、生态优化、质量提升、关系融洽、服务高效、文明和谐”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力争三年内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

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通过绿地、树林、雕塑等有机连接,彰显“校在林中,林在校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特色。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绿化覆盖率年内达到50%,绿地率达到36%。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亲子共成长”工程,关注“八类”特殊群体学生成长。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

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民主和谐的现代学校人际关系。 深入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依法施教,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完善教代会制度,密切干群、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共处共融的人际氛围。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七)推进平安学校建设,增强学校安全发展能力。

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广泛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八)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与形象。 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知难而进、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倡树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好学乐学、真抓实干、务实高效、

廉洁从教的风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格学校收费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校发展氛围。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将其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苏哲高校长任组长,杨新民任副组长,刘海云任创建办公室主任,成员:高志红、涂昌菊、李玉清、崔云、各班班主任。把工作任务具体分解、量化,落实到相关人员,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我校结合创建工作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创建思路,制定创建方案,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学校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动员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营造氛围,强力推进。

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学生,大力宣传,隆重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曝光约谈,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推动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保障创建工作的经费,在创建期间,组织宣传活动,创建设施,活动表彰与奖励等,计划投资13.5万元。

第7篇:创建生态文明学校工作总结

根据《庄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7年度生态文明工作计划的通知》(庄教发〔2017〕48号)精神及素质教育要求,我校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想纵深发展,打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文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一、 建立机制、多层管理

强化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政教、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校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定出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的工作要求,在学生中宣传生态文明校园的意义及作用,直到学生掌握“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学生环保行为及文明行为,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水平。

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文明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

学校美化教学楼楼道、大厅、食堂、教室、洗手池的布置。楼道整洁美观,有宣传内容,食堂内外布置了教育学生从小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的生态文明宣传标语和图片。洗手间里布置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的标语。

精心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学校走廊、教室由室内盆花装点。学校操场及周边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使师生置身于四季有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中。

三、整合学科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思想上牢固地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保护大自然,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学校不但要求在国家课程里渗透生态文明环保教育,还在地方课程里开设了文明礼仪、环保、节约用水、巧手制作变废为宝等教育,更开展“爱我石城”环保实践活动。。了通过教育,自觉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中,学会关注,学会关心,关心物种,关心大自然。

四、开展生态文明行动,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绿色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作用。召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纸总动员”、“水——生命之源”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强化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等纪念日,创造性地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2、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

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落实每班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卫生清扫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等规定作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同时,为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设立环保卫生监督岗,开展“弯腰”行动。

3、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在创建中,首先要求做到“三净”。即学生语言净、教室静、卫生净。其次美化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绿色文明环境,打造优雅的校园文化。

庄河市石城学校

2017.11.27

第8篇:创建生态文明学校工作总结

根据《庄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17生态文明工作计划的通知》(庄教发〔2017〕48号)精神及素质教育要求,我校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想纵深发展,打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文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一、 建立机制、多层管理

强化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政教、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校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工作定出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创建生态文明的工作要求,在学生中宣传生态文明校园的意义及作用,直到学生掌握“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规范学生环保行为及文明行为,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水平。

二、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为更好地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学校增加了相关礼仪、文明教育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态文明校园氛围。

学校美化教学楼楼道、大厅、食堂、教室、洗手池的布置。楼道整洁美观,有宣传内容,食堂内外布置了教育学生从小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的生态文明宣传标语和图片。洗手间里布置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的标语。

精心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学校走廊、教室由室内盆花装点。学校操场及周边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使师生置身于四季有绿色的工作学习环境中。

三、整合学科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思想上牢固地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保护大自然,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学校不但要求在国家课程里渗透生态文明环保教育,还在地方课程里开设了文明礼仪、环保、节约用水、巧手制作变废为宝等教育,更开展“爱我石城”环保实践活动。。了通过教育,自觉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中,学会关注,学会关心,关心物种,关心大自然。

四、开展生态文明行动,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通过校宣传栏、黑板报等,营造绿色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小主人翁作用。召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节纸总动员”、“水——生命之源”等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强化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等纪念日,创造性地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2、开展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日常活动。

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将校园划分为各个班的卫生区,落实每班卫生岗位责任制,并将卫生清扫和积极保持环境整洁等规定作为定期检查、评比的内容。同时,为维护校园内公共场地的卫生,设立环保卫生监督岗,开展“弯腰”行动。

3、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在创建中,首先要求做到“三净”。即学生语言净、教室静、卫生净。其次美化班级环境。每个班级都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绿色文明环境,打造优雅的校园文化。

庄河市石城学校

2017.11.27

第9篇:生态文明户创建方案

六街生态文明户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营造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良好社会氛围,深化“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城北街道生态文明户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六街开展生态文明户的创建工作。结合本单位精神文明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辖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为目标。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户,强化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形成人人参与、户户行动,争当生态文明户、共建生态文明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生态文明户的评选标准

(一)爱党爱国,关心集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好、品行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原则,积极参加六街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并支持村两委的各项工作。

(二)科学生产,勤劳致富。积极参加六街组织的科普、生态环保、文明礼仪、健康教育等培训活动,爱岗敬业,合法经营,率先致富并主动帮助邻里。

(三)学法用法,遵章守纪。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城北街道、六街组织的普法等各种活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不参与黄、赌、毒;无私搭乱建现象,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公共场合不乱涂乱画、不乱吐、不乱扔。文明出行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觉排队。

(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和中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关系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为人正直,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善待四邻,友善乡亲,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在邻里间有较好的声誉。

(五)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家庭成员带头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不听信、不参与、不传播封建迷信思想,不参加非法宗教活动,坚决与各种邪教组织作斗争。

(六)庭院干净,绿色环保。环保意识强,自觉践行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方式,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院内院外干净整洁,自觉维护街巷环境,不私塔乱建,不侵街占道,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庭院有特色。

(七)自立自强,勤俭持家。家庭成员注重节俭,合理安排,计划开支,不铺张浪费。

(八)助人为乐,造福相邻。发扬传统美德,有奉献精神,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三、组织领导

成立六街生态文明户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总支班子人员为成员。并成立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督察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二楼办公室。

四、评选步骤

一是由村级组织在广泛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进行初步测评,并由六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察小组初步审阅相关材料并上报;二是由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验收;三是由区督查小组督查考核,区文明委命名。具体工作分为宣传、创建、验收三个阶段。

(一)、宣传阶段(6月—7月下旬)。

召开动员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和市民文明学校与人口学校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引导,并结合“7.12民主日”、“党员活动日”、“入户走访”以及本单位精神文明实践等活动,使生态文明户的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动员、宣传、发动,使群众了解生态文明户创建工作的意义、程序、标准和要求,形成良好的争创氛围。

(二)、创建阶段(7月下旬—10月)。

1、 深入落实创建工作,根据街道的工作安排与部署,利用各种宣传日开展以公民素质教育、遵纪守法、文明礼仪、敬老爱老和生态环境整治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工作(7月下旬—10月)。

2、 按照评选标准,采取充分民主的原则。

(1)由农户按照评选标准自我申报;(7月下旬—8月中旬)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群众民主评议推荐;(8月中旬—8月底)。

(3)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协同督察小组入户申请家庭进行实地考评,按照初评结果拟定候选农户并进行公示(7天);(8月底-9月上旬)

(4)由社区党总支部负责终审上报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上旬-9月中旬)。

(三)、验收阶段(11月—12月)。

按照有关规定有求,村级组织对上报的候选农户进行检查验收,并接受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督查考核。对候选农户和已经命名的生态文明户建立“村委会自查、抽查、家庭互查”的长效机制,做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出现反弹的家庭,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

五、奖励补贴

对被评为生态文明户的农户,每年由区财政专项拨款予以500元的奖励(第

一年奖励300元,第二年、第三年验收合格再各奖励100元),并发放证书和光荣牌。生态文明户的创建、评比,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考核验收一次。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文明户创建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村和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坚持抓好工作落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2、措施具体到位。要求实施方案具体可行,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做到措施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确保落实到位;

3、严格坚持标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不定期的检查,对照标准找差距、抓整改,做到不降低标准,不搞形式主义,确保被命名的生态文明户,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4、不断探索创新。在生态文明户的创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户的创建内容和形式,规范创建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有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户;

5、材料归档工作。包括会议、创建、对比图片(录像)、工作图片(录像)、创建计划、会议记录、开展工作的资料、公示的材料、群众推荐或民主推选的材料等。

上一篇:榜样2的观后感下一篇:生态环境材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