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十年来,“90后”一代成为当代大学生主体。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的特殊性造就了他们与以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很大不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篇1:

通过服务学习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国家和社会关注青年人才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而有着改革开放、互联网、独生子女这些标签的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的特殊性造就了他们与以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很大不同。通过服务学习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与探索应运而生。密切关注服务学习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更要深入研究机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多维度的创新推动实践。

关键词:服务学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实践 探索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国家和社会关注青年人才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是衡量大学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晴雨表。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国人民“要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1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背景

随着时代变迁,“90后”“95后”甚至“00后”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主体。一方面,如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引导他们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党和人民的需要、新时代的呼唤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中國梦”的同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有着改革开放、互联网、独生子女这些标签的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的特殊性造就了他们与以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很大不同,比如政治价值观多元化、知行脱节、功利取向明显、理想信念模糊、抗挫折能力弱、自律水平低、人际关系障碍、明显自我中心的心理特质。其中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是今天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突出特点。

2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

随着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参与式、体验式生活、学习情境的到来,脱离学生专业学习的单纯的灌输式理论知识传授以及自发的缺乏专业知识运用的社会实践已经不能较好地吸引大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如何通过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从而获得体验的方式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服务学习这种模式应运而生。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服务学习中主动参与精心组织的志愿性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这种服务在社区中发生并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服务学习与学生的学术学习相整合,并在过程中规定时间使学生对服务经验进行反思;服务学习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及社区相协调,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目前,在英国、爱尔兰、欧洲、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都能看到服务学习的模式,服务学习这一学习方式逐渐被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采纳,对服务学习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实践表明,它对于促进品格教育、公民教育等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都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如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始尝试将服务学习引入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进行着探索。港台地区已开始进行服务学习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自2009年在大学生中实施服务学习,并且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2个学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3个学分作为实践教学学分用于服务学习项目。服务学习项目又分为社会学习和社会服务2个模块。其中社会学习包含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和主题活动;社会服务包含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支教、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挂职锻炼、公益劳动、农村或城市社区服务等。通过服务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实践的推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模式、提高精细化程度、更加注重机制研究不多,更没有系统性的、成体系的研究成果。

3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探索

实践无止境,理论研究也无止境。新的发展时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因此要密切关注服务学习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更要深入研究机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多维度的创新推动实践。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学习,将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社会、理解专业、提升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行合一。其次,在学习服务中丰富实践育人类型诸如德育型、专业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德育型重在铸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专业型重在基础,以实习实训平台为依托,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型依托教研科研平台,提升知识转化能力;创新型,以创业创客平台为依托,培养创新精神;服务型,培养奉献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次,服务学习育人模式可分为协同育人模式、“互联网+”模式和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即是大学里的各类角色之间形成合力,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继承和传播红色文化,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育人目标。最后,用交叉学科视野来深化研究推动机制的形成。要从管理学、心理学或者其他新兴学科的视角去研究服务学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机制。因为机制的形成,才能整合所有的资源和力量,从而形成服务学习工作的常态化、长效性,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规律、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育人规律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邱服兵,涂敏霞,沈杰.中国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成黎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指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101-104.

[3] 喻学林.近十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6):118-123.

作者:焦亚东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篇2:

近十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研究述评

摘要:

近十年来,“90后”一代成为当代大学生主体。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的特殊性造就了他们与以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很大不同。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和对执政党的理念认同,有冷静而理性地看待政治的精神,政治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多数人认识到友善、诚信的重要性,但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有很强的经济与权利意识,但不能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功利取向明显。大多数学生乐观、积极、勇于进取,但理想信念模糊,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抗挫能力弱、自律水平低、人际关系障碍、明显自我中心的心理特质。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是今天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突出特点。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实践地、科学地辩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发展性评价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25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国家和社会关注青年人才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是衡量大学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不同时期都有研究者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以揭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2005年以来10年中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研究很多,对这些文献研究结果的系统梳理有利于我们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一、文献检索关键词的依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研究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状况及其教育的研究文献如汗牛充栋,如何确定“近10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研究”所涉及的文献,这是一个必须首先理清的问题。

1.该主题的文献关键词如何厘定?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在我国的学术界是一个没有达成一致认识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从已有大学德育理论的诸多研究成果看,它是一个问题涵盖范围较广的研究对象。有学者用“思想道德素质”,有学者用“思想政治素质”,还有的用“道德素质”来指称,甚至还有用“政治素质”作为统摄概念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道德等素质状况。但总的看来,以“思想道德素质”来指称的研究文献较多。为了聚焦,我们主要采用以“思想道德素质”为主题词的文献。

2.选择近10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是何考虑?

理由有二: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并主要在90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以及“90后”成为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确实有着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显著的人文素质特征。第二,从教育政治学视角看,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是针对新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社会公德、大学生心理等新问题而提出的对大学德育新的指导思想,对之后的大学德育有重要影响。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使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了变革,也影响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以2005年以来10年的文献作为研究文本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基本特点解释

文献搜集限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科类)和CSSCI人文社科期刊,同时参考近10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所作的滚动调查报告,以及其他关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方面的研究著作。

在这些研究文献中,所用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经验与观察基础上的总结与演绎,即定性研究,这类文献因其是概略性总结,不能准确揭示共性与个性,我们不作重点关注;第二类是对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基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文献居多,是近10年来该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本述评中所用文献的主体。实证调查研究文献中,被选取的研究样本是多样化的,有的只取样一所高校,有的在一个城市的大学群中取样,有的选取某一地理区域的高校学生,有的只选取某一层次的高校(高职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有研究是以某一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如对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展开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研究内容综述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要素都没有一致的分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为多数学者比较常用的分析要素是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律素质等五个方面,其中思想素质一般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或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進取精神等;政治素质一般包括社会理想信念、政治态度与信仰、政治审鉴能力等;道德素质一般探讨诚信、友善、基本公德意识、网络道德、爱情道德、义利观等方面或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心理品质方面主要研究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对法律素质的探讨主要指向基本法律意识(如权利与义务)、公民意识和法律思维等方面。下面我们将从这五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述评。

1.关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状况的研究

多数被调查者有正确的自然观,能认识到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能正确评价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能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及其对今天的影响。在人生观上,多数人崇尚奉献精神,但当关涉到自己的选择时既理想化又务实化(如期望找到发展前景、待遇和声望都很好的职业,不愿意到艰苦地区打拼或犹豫不决),也就是落实到行为选择上,他们就不能很合理地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1]。他们看重生命、健康、知识、幸福和爱情对人生的意义,而并不认为金钱和荣誉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除了在政治信仰方面主流是向着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张,但也有多元化信仰现象:有的信仰金钱、信仰权威、迷信以及宗教,这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内地,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比例明显高于社会人士该信仰的比例[2]。在人生理想方面,社会地位、报酬收入、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追求内容;入党动机多元化,既有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奉献社会、追求进步,也有为社会地位、为就业、为了某些好处等动机。“恋爱标准”既重感情也重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和学历学识。有强烈的自主精神、竞争意识以及他们对自己独立决断与抗风险能力的高度自信。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受,“我愿意”、“我高兴”是他们自我认知、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很多时候表现出“当下即是”、“怎么都行”、“无所谓”的人生态度[3]。在文化修养上,多数人只读专业书籍,少数人读名著。

2.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研究

有研究认为多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道德观念符合社会主流,但也有很多被调查者明显表现出多元倾向,如在如何对享乐与勤俭的认识上,有很多人主张“及时行乐”;在人与人的基本社会利益关系上,多数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互相利用关系”,并且人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4]。这一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也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善良意愿(91.6%),但这并不是社会道德模范榜样示范的结果,因为有43.7%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知道全国道德模范[5]。多数学生有关爱之心,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同时也要作理性的思考判断。道德思考中疑虑重重,在道德实践中迟疑不定。另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脱节的现象。如对于歹徒行凶,有58.2%的人不知如何办应对,更有很多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6.4%)[6],类似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允许自己的朋友在特殊情况下有失信行为,有过抢座、插队行为(37%),把课堂玩手机现象看作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21.9%[7]。采取双重道德评价标准,如认为社会需要雷锋(52.6%),但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的类型时,又比较情感化,纯粹以自己之好恶来定(19.7%)[8]。这些结论表明大学生存在自律性很不足、道德行为不稳定、自我中心化的道德观明显等品德特点。尽管他们对各种道德观念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但在到自身利益关涉事件时,却不能笃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简单地奉行礼尚往来、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原则。

研究还表明,在婚恋德行方面,今天的大学生明显比较开放、崇尚自由恋爱、举止态度比较自我中心化。除33.66%的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同居现象“不赞同”之外,其他学生表示支持或中立;只有不足半数的学生对恋人在公共场合的亲热行为表示反感[9]。这种恋爱道德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爱情道德要求相去甚远,也并不是西方社会的社会公德所倡导和崇尚的,只能说是当代青年人不坚守做人原则、公德意识淡漠的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是对西方某些非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的肤浅认识和简单模仿。有调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另一个特点是比较务实:男生注重女生的容貌和气质,女生看重男生的家庭状况和能力[10]。

3.关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的研究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度方面。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青年学生比较关注时政,关注国家的命运,如对国家的领土争端、极端分裂势力制造事端等事件比较感兴趣。要求入党的意愿强烈,有入党打算的学生多,但真正对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思想理论主张了解多的人很少[11]。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党的执政认同度高,但同时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存在模糊认识。超七成的学生赞同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理论主张、民主路线、基本国策等,但对三权分立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否符合中国国情(42%)[12]。正如有学者在全国的调查分析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品质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政治思想的方向和态度是积极的。多数当代大学生仍然继承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但部分学生存在着对共产党执政指导思想的不认同态度,不赞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不搞多元化”20.1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13]。这一结果或许与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渠道不充分、参与程度不深、了解不充分有关。有研究者指出有四分之三的被调查者对参与政治事务的渠道不乐观。今天的青年受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生活的影响,其民主意识、平权意识越来越强,有强烈的关注政治和参与政治的意愿,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政治民主表达体制显然不足以满足需要[14]。

多数研究者指出“90后”大学生明显存在政治信仰功利化倾向:44.3%的人表示入党是有利于就业,或者谋求仕途发展(38.1%)[15];研究者对华东地区的调查结果也类似[16]。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中渗透着越来越明显的个人利益算计意识,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较之以前年代的大学生降低了。虽然他们积极、乐观、进取,但理想信念模糊[17]。大学生政治上的功利态度表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切身利益问题的方方面面。务实与功利化的政治取向阻碍着大学生对政治了解和参与的深度。他们不重视理论学习,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理性思维不足,政治辨別力欠缺,对社会参与尤其是政治参与比较情绪化、行为浮躁[18]。

4.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无论从有心理问题学生所占比例看还是从单个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程度看,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感,非常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早出成绩、早成名,自我定位高;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依赖、任性、抗挫折能力差、感性用事等;团队协作(集体主义)意识弱;心理困惑多而且情绪起伏较大[19]。不同亚文化群体中的大学生之间、男女生之间有差异。对师范生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敏感、忧虑,容易受到紧张情绪困扰,女生比男生更合群乐观、好强、冒险敢为、精明能干、自立、当机立断和自律严谨,但大部分都能较好适应新环境[20]。当代女大学生的这一特质在万美容教授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也得到证实:女大学生自主、自强意向明显,有“中性化”倾向的个性[21]。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研究表明他们人际敏感度高、人际交往存在退缩行为,情绪体验偏消极,处理恋爱问题能力低,有不安全依恋感,幸福感明显不强[22]。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乐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乐观且功利,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更功利也更悲观,贫困家庭学生比富裕家庭学生更悲观[23]。

5.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研究

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但对如何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和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还处于模糊认识状态。有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比以前大学生,他们的法律文明素质明显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行动中仍缺乏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不清楚一个公民应该在公民社会中需要的基本法律素养。

6.已经取得的研究贡献小结

现有研究揭示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如下明显特点:第一,思想道德观念的矛盾性比较突出。欣赏有道德的人和事,希望成为有道德的人,但自己遇到利益诱惑或困难时,又会动摇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做选择;同意人生需要奋斗的主张,但自己却不愿意接受艰苦的工作;在政治上高度关注国家命运,但并没有打算深入地了解和做出积极的行动。認同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但未必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准则,承认某种道德要求合理但未必在道德生活中践行,对他人对社会提出较高的道德期待但未必能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实质上,这种矛盾性就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不一。

第二,价值观明显表现出多元性特点。这种多元性在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文化观等多方面都有表现。他们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趋向多元,既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也有自利的道德价值取向;在人格与物欲的关系上,有的人看重尊严而不是金钱,但有很多人愿意为金钱放弃尊严,有的人认为二者要兼顾。在关爱陌生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也表现出多种价值选择。在政治价值观上也有多元化趋势,并非只认同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与上世纪大学生有着明显不同。价值观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对同龄人的恋爱行为表现出多样性包容态度,对他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多样的认可和多种取向评价态度。

第三,务实与理性,功利取向明显。受市场经济社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经济意识强烈,对自己的利益考虑多,注重用实利来衡量社会行动和事务;这种功利算计主要体现在爱情、就业、人际交往、政治态度以及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等方面。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降低了。务实与功利的政治价值取向引导着青年人对国家政治运行和政党执政实践等多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多数人政治立场明确,但政治热情明显下降。这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与之前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单纯的政治激情在降低,从热情走向了功利,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青年人开始学会从多元的视角来看待政治问题,对他人和自己的政治行动显得更加理性务实。也许这可以看作是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务实特点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常常根据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而不大相信大道理[24]。

第四,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明显,由于社会阅历原因导致看待社会问题的眼界显得狭隘。在社会关系中思考和作出行动时易于表现出个人本位,经常会以自己的喜好、得失为出发点,比较感性地处理问题,不能理性地权衡其对己、对人、对社会的善恶与利弊。在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富足与和平安宁环境下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抗挫能力低、意志力不坚强、依赖性强的心理,自我消化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关系矛盾的能力弱,导致大学生中的“问题学生”不少。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与反思

对人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课题。不同时代的青年因其不同的发展状态总是能引起研究者很大的兴趣,但鉴于研究者的局限,他们并不能穷尽被研究对象所有的问题,研究结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评价:现有研究成果之贡献与不足

从现有研究者的所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研究成果有几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绝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了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把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结合了起来,这与上世纪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多采用经验论证等单一的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大为不同,可以说是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令人信服。调查研究的样本比较多样化,既有全国性大范围的样本,也有区域性样本;既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也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学校样本。第二,正是受惠于研究方法比较完善、科学,总体上而言研究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剖析和结论比较全面、深刻而准确: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和心理等方面的状况有全方位的把握,尤其是对处于人的精神核心的价值观念作了比较好的分析。第三,对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性格的原因分析比较一致的一个结论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造成所形成的“大气候”对学生的品性有重要甚至决定性影响。

现有研究成果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比较关注。由于近10年的大学生群体中“90后”是主体,在此笔者不妨简短总结:其一,“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开放、活跃、乐观进取、张扬的个性,但同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其二,多数人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想信念坚定,主流向好,但少数人明显表现出模糊认识或不认同的态度;其三,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多元化、务实、功利特点。[25]其四,网络生活是这个群体的常态生活工具,习惯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张扬“另类”意识并以之挑战传统和主流,伸张和获取自己的主体快乐权利;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强,但媒介素养相当缺乏。[26]其五,“90后”一代人格上独立自主意识较强,自我效能感强,但易流于自我中心主义;兴趣广泛,情绪较敏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多。[27]其六,“90后”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困惑比较多,道德判断和选择上的知行脱节明显。对于这一代人的复杂思想道德状态,有研究者认为“‘90后’作为青年一代,其价值观不完全是已存价值观的附庸,他甚至对社会的全新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有引领作用”。[28]这是青年对已存文化的反哺,或者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特征。当代大学生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打开局面并纵深发展,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这是一个从国家到个人、从思想到行动、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变革时期。可以说,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复杂、行动务实的特点与多种矛盾交织、多重纠结困惑的状态,正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影响的结果,是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文化因素在其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投射出的真实影像[29]。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有调查研究选取的研究样本面很广、样本量很大,但是其研究分析只关注到了被研究者思想道德素质积极的一面,而疏忽或有意回避了消极、不好的现象;关注了这一群体的总体状况,而忽视这一社会群体中的“小众”现象。如果说当今大学生有某些偏离社会正道、偏离主流意识的行为活动,这样的行为恰恰是从“小众”行为开始的,它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的重视。另外,当代青少年的发展问题多而复杂,目前對其思想道德状况剖析的细致深入程度还远远不够,未来要对这个群体的方方面面的表现与特性充分挖掘。

2.反思:如何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近10年的研究从比较广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个性的方方面面的特点。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滑坡,有人认为这个群体有很多亮点。那么,我们如何评价这个新生代群体在今天的社会中的思想道德表现呢?他们的发展现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在哪里?是不是应该客观公正而不戴“有色眼镜”地来看待他们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遵循客观性与发展性原则,至少有以下三个基本判断是不能忽略的:

第一,从众多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性的结论:“90后”大学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个性不足,但总体上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爱国、理想信念、乐观进取品质、遵守公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多数都是正能量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第二,人性的表现总是多面性的,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上必然有种种非传统、非主流甚至叛逆、非常规等等“另类”复杂表现,青少年成长时期是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环境之间矛盾最多、最激烈而表现也最突出的时期,这是人的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况且这样的现象是少数,是暂时的、不成熟阶段的表现。我们不能因此而给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下定论,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社会的包容和理解。这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三,以积极的情怀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在不断走向开放、民主,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趋活跃,人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强。“90后”一代人是在“正常发展”社会[30]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大学生有很强的进步要求并正在为之付出努力(包括克服自身弱点和抵御社会消极影响的努力),他们的思想与这个社会一样充满活力、开放,个人主体性、独立性意识越来越强,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保持一致。由于时代的变化,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与前几代大学生同日而语。社会舆论中对“90后”有一些非常负面的、尖锐的批评,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之所以对“90后”的价值取向得出负向的价值判断结论,根源在于错误地把某一时期所倡导的价值观当成是永恒不变的判断标准,放弃了人的价值应该从人的社会实践对他人和社会贡献的大小和人自身的完善程度来衡量,没有坚持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没有用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眼光看问题[31]。

参考文献

[1][5][12]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98,99,98-103.

[2]王金锋.珠三角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59-61.

[3][17][18][29]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10-13,11,12,10-13.

[4][9]金鑫, 张耀灿.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2-16,15.

[6][10]杨丽艳,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3):71,70-72.

[7][15]杨克平, 许承光.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71,72.

[8]高静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从对新疆大学法学院调查谈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117-120.

[11]郑超欣,杨春,毛瑞新.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想道德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7):99-100.

[13]赵野田等,他们身上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大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12.

[14][16][24]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的一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5,47,4.

[19]秦涛.“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67-70.

[20]孙远刚,董成文.“90后”普师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12(12):44-48.

[21]万美容,曾兰.“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4(4):67-72.

[22]刘成斌,王舒厅.留守经历与农二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青年研究,2014(5):23-32.

[23]李洁.大学生人生态度现状与转化策略[J].青年研究,2014(5):12-22.

[25]秦涛.“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67-70.

[26]王文捷.“80后”、“90后”的网络无厘头文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6-60.

[27]陈宁,黄洪基.走进“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38名青少年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47-52.

[28][31]张永奇.时代精神与人的价值——兼论“90”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选择[J].理论导刊,2010(4):29-30,29.

[30]杨雄,陈建军,何芳.正常成长的健康一代——“90后”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J].当代青年研究,2009(9):1-8.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喻学林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篇3:

公益劳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之研究

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大学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公益劳动是高校为大学生参加劳动而提供的一个体验人生、增长实践才干的切实有效的平台。公益劳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有着怎样的意义?高校如何在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公益劳动这个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一个迫切而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公益劳动;必要性;思想道德素质;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个人品德的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正通过各种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劳动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学生公益劳动是指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益的无偿的劳动,是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公益劳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丰富人生经历,并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互助互爱精神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大学生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爱护公物和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公益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二、高校开展公益劳动的必要性

欧阳修有句名言“勤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曾国藩也曾说过“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专家也提出21世纪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要会做事会做人,不仅专业基础要深厚扎实,知识面要宽,而且动手能力要强。可见劳动在任何时期,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高校开展公益劳动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各高校必须既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又注意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在诸多培养方式中,大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是其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大学生参与公益劳动,通过认知、认同体验而融汇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达到灵魂深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内化的过程。公益劳动使学生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一个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

第二,高校开展公益劳动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锻炼的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家里投资的对象,从小就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很少接触社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少爷般的生活,家庭生活中饮食起居都是别人照顾,更不用说参加公益劳动,劳动的观念和意识非常淡薄。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强调:要以辛勤劳动为荣,号召大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但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能锻炼他们强健的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公益劳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第一,公益劳动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公益劳动服务包含着多种丰富的内容,如植树造林、打扫卫生、帮助老弱病残等,这些活动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正气,大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完成服务实践向道德实践的转换,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第二,公益劳动服务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广泛的支持和基础。公益劳动是贡献个人力量,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通过公益劳动服务在完成大学生自身提升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取得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公益服务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在此支持的基础上又为学生公益服务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公益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这样就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第三,公益劳动服务是反映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拓展到公益服务层面上,运用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效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反映。通过公益劳动服务的情况,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动态。抓住各个阶段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心,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第四,公益劳动改变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单纯依靠课堂,然而大学生却普遍排斥其“生硬的说教”,这就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课教育功能的弱化。公益劳动需要大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不计报酬、忘我地劳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为公共利益而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生动的教育形式,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五,公益劳动服务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象,我们要尊重其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结合自身不同的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实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大学生在参与公益劳动服务的过程中,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感化他人,从而由单一的受益变化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发展。

四、深入开展大学生公益劳动的对策

公益劳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人生、增长实践才干的平台,为了让“公益劳动服务”真正成为思想道德修养的行动体现,我们既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大学生公益劳动服务活动,也要从微观的角度去实践好大学生公益劳动,使其更加行之有效。

第一,构建广泛的公益劳动服务体系和基础。公益劳动服务应当多种领域、多个角度、多级层次地开展,从而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公益劳动服务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展开。构建公益劳动广泛的服务体系,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入手,深入研究,建立良好的公益服务形象,使公益劳动服务有着很好的社会基础,把学生公益服务体系纳入到社会服务体系中,从而建立属于思想道德素质特有的教育阵地,能够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大学生素质教育长期有效的进行和开展。

第二,坚持教育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开展大学生公益劳动活动,必须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接受教育,我们要把拓展学生知识、增进学生技能、升华学生思想作为活动的中心目的,但同时也要兼顾实践的社会效益,让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除了“长才干”之外,还要注意“做贡献”,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意在使全体大学生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应立足于全面;但公益劳动又是一个深入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离不开起开路先锋作用的“火车头”的挖掘和培养。要注意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以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劳动活动,使之在活动规模、组织形式、主体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方式等有主次、有区别,保证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整个公益劳动活动的全面展开和普遍提高。

第四,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建立特有的公益服务文化。大学生公益劳动服务需要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在以公益劳动服务活动为载体的教育中,应当建立特有的公益服务文化,逐渐形成公益服务传统;结合高校自身基础特点、学校发展、当地环境等因素,围绕高校的发展方向积极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公益服务体系,从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产生长期的作用和影响。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公益劳动活动,一方面可以磨砺大学生品格,锤炼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新风的传播;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劳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若干规定[Z].198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09-01.

4、孙书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5、庄少绒.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3(4).

6、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受益[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磊

上一篇:农村六五普法工作总结下一篇:烤烟帮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