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工作思路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局工作思路

新时期智能航道科技工作思路

摘 要:内河航道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航道,智能航道技术已经被交通运输部列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智能航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长江航道的维护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本文阐述了智能航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出了科技工作在智能航道建设中的重要性,针对于智能航道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智能航道下的科技工作的思路,以更好地为智能航道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智能航道;科技;工作思路

长江航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于民航、公路、铁路等其它运输方式,长江航运的信息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现代化长江航运服务的需求,制约着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推进,在内河航道扩能和安全保障服务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长江航运的发展,在大力发展长江等内河航运的基础上,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提升至国家战略,长江航运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十二五以来,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正式启动,长江航道科技及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数字航道的建设将会显著提升长江航道维护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航道要素动态监测和及时维护,航道维护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联网调度,主要航道要素信息的可靠发布,对长江干线航道安全畅通及信息服务水平提升起到明显作用。航道数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智能化,未来内河航道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智能航道,交通运输部已将智能航道技术列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数字航道的建设成果为智能航道建设奠定了基础,智能航道将在数字航道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感知航道要素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技术,实现航道规划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为长江航运提供准确、实时、便捷的航道服务。

长江智能航道的发展方向也对航道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工作在长江航道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智能航道的建设离不开航道科技工作,而航道科技工作也会推动智能航道的建设。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智能航道的概念和特点,针对智能航道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航道科技工作的思路。

1 智能航道

1.1 智能航道概念

目前智能航道在發展方向、基本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突破,但是整体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智能航道是以数字航道建设为基础的,智能感知航道要素数据,利用航道要素数据建立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机制完善的智能航道运行服务体系,实现航道资源的物联化、航道信息的互联化和航道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数字航道的建设解决了航标、水位、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智能航道在此基础上,扩大航道要素感知种类数量,进一步提升各类航道要素数据的智能感知能力,形成全河段、全天候航道要素感知能力,为航道维护管理决策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实时的、全面的航道数据。同时智能航道利用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技术,将海量的航道数据实现从数据到到洞察力的过程,达到典型航道要素的短期预测预报,提升航道维护管理研判及决策能力,为社会公共大众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航道信息服务,从而真正体现出智能航道的智能化。

1.2 智能航道的特点

(1)系统全面感知航道要素。通过各类智能感知方式,形成固定式与移动式、接触式与遥感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感知系统,从水上、水下等全方位实现航道要素信息全河段、全天候获取,对航标、水位、水流、洲滩岸线、河床地形、雾情、能见度、典型河段监控、航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河段交通流等航道要素实现自动获取。

(2)便捷友好交互航道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外场终端、控制终端、服务系统等各类设备连入长江航道广域网,基于智能航道的平台,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及航道信息的便捷友好交互。

(3)实时提供航道信息服务。航道信息服务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时性,具有实时性的航道信息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利用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航道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实现航道信息定制化服务。

(4)低碳环保养护航道。智能航道利用遥测遥控与现代传感技术,实现各类航道要素的自动获取,达到航道远程监管,改变了传统维护管理模式,减低了资源消耗。同时利用航道要素信息为长江航道的维护管理提供决策分析,更加低碳经济地开展航道维护管理工作。

2 智能航道下科技工作思路

2.1 加强数据库顶层设计研究

智能航道的核心在于“智能”二字,“智能”的表现在于将航道要素数据转化为一种预判和洞察力,从而为航道维护管理提供研判和决策,以及预测航道要素的未来发展趋势。要实现“智能”二字,需要海量的航道要素数据作为支撑,通过数据融合和挖掘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对于海量的航道要素数据,要做到有据可查、标准规范、集中管理、交换便捷等需求,必须做好数据库顶层设计。

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有助于航道要素数据的存储、融合、提取、分析以及挖掘。数据库顶层设计关注的不仅仅是数据本身,是要建立一个数据管理系统。系统的基础是各类基础IT设施,平台将其虚拟化为设备资源服务,为航道要素数据分析和挖掘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提供基础支撑。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各类航道要素数据,将数据进行融合、整合形成符合预定数据规范的数据库。在设备资源和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各类专家数学模型,对所获得的航道要素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实现航道演变趋势预测、航运通航状态预测等智能化功能,最终通过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将分析结果发布给用户,不同的用户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利用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判或者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同时系统能够获取用户使用内容、使用习惯等,后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2.2 加强航道要素智能感知研究

航道动态监测平台是数字航道建设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全面、实时掌握航道各类动静态信息监测与控制,是航道部门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的基础,平台基于统一的电子航道图数据和GIS平台,辅助航道管理部门实现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航道维护尺度监测等功能。航道动态监测平台包含航标动态监测、水位动态监测、工作船舶动态监测等功能。

航道动态监测平台解决了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航道要素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展示,但是仅仅以上三种航道要素的智能感知远远不能满足智能航道的需求,智能航道需要建立包含多种航道要素数据的大数据平台,用于数据融合处理和数据挖掘,从而从数据中获得数据变化的规律。要建立航道要素数据的大数据,需要能够及时获取当前航道要素信息的瞬时值。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航道要素智能感知研究,在数字航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感知航道要素的范围,提高航道要素感知的实时性、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智能航道需要的感知航道要素不仅仅是航标、水位、工作船舶等,还需要包含水流、洲滩岸线、河床地形、雾情、能见度、典型河段监控、航道整治建筑物、控制河段交通流等航道要素数据,实现航道要素的数字化采集以及预处理的能力,形成各类要素数据的统一管理。完成各类感知系统的整合,

航道要素的感知还要体现出智能化,各类航道要素数据包括用户行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与航道相关的文档数据、图片数据、音视频数据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都要录入航道要素数据库。数据的全面性非常重要,只有感知全部数据,才可能掌控航道状态,预测航道状态和发展趋势。

2.3 加强演变分析和预测预报能力研究

智能化是指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智能化的主要特点有具有感知能力、具有记忆和思维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具有行为决策能力,具备以上特点则称为智能化系统。智能航道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前文所述的航道要素智能感知指的是感知能力,如何让智能航道具备记忆和思维、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等能力,是现阶段航道科技工作的研究重点,同样也是难点。

记忆和思维、学习、自适应、行为决策等能力是智能化的核心,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联想、决策,是一种思维和智慧的结果。从智能航道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未来航道的一种洞察力,包含演变分析和预测预报的能力,通过基于大数据的融合和挖掘,逐步形成水位、水深、水流泥沙冲淤等要素信息的模拟分析、预测预报及综合利用能力,着重建立长江干线航道水位短期预测技术体系以及长江干线航道水位感知点布设方法;实现航道运行状态的模拟分析及航道条件的预测预报,支撑航道的精细化养护和航行安全的提前主动预警

2.4 加强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研究

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是一项公益事业,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通航船舶,因此提高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是建设智能航道的最终目的。加强航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研究,要从服务的手段、服务的形式、服务的内容等方面着手。

目前电子航道图是长江航道非常重要的对外服务手段,在智能航道的条件下,当前电子航道图的功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增加电子航道图的航道变化模拟分析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电子航道图的智能性、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长江航道测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体化测绘和快速测绘,提高电子航道图的快速更新能力。此外充分借鉴当前信息化领域的现代科技手段,着力提升信息服务的多样性、移动性、实时性,实现以电子航道图为内容、移动智能终端、船舶终端、门户网站等多平台的智能个性化服务。

3 展望

智能航道技术将会推动我国内河水运的加速发展,極大地提升长江航道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将长江航道的传统维护管理方式转变为智能服务模式。智能航道的建设离不开航道科技,航道科技为智能航道建设起到技术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其为智能航道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也为智能航道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为此,本文阐述了智能航道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针对关键技术提出了智能航道下航道科技工作的思路,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为智能航道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怀汉,李学祥,杨品福,等.长江智能航道关键技术体系研[J].水运工程,2014(12) : 6-9.

[2]长江干线(大埠街至上巢湖段)数字航道初步设计,长江航道局,2014年3月.

[3]李学祥,李昕,徐秀梅. 物联网在长江干线航道的应用研究[J].航道科技,2014(7) : 13-16.

[4]郭涛.长江智能航道关键技术分析,水运工程,2016(1):99-103.

[5]杨品福. 长江航道基本要素信息采集与服务数据交互技术[J].水运工程,2013(5) : 137-141.

作者:宋珊珊

第2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创新思路浅析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1-5640-2355

摘 要:科技成果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科研院所发展的创新动力源泉,其对应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科技成果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内容,最后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并分析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思路,对改进和完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管理 创新思路 科学技术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TANG Siyu1 MA Lianfeng2

(No.58 Electronics Institute, Chinese Electronic S&T Group Corporation; 2.Jiangsu Province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Institute Wuxi Branch, Wuxi, Jiangsu Province, 214071 China)

“科學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科学技术在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创新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简称科技成果)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科研院所发展的创新动力源泉。随着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科技成果概述

1.1 定义

科技成果具有新颖性与先进性、实用性与重复性等基本特征,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明确了科技成果的定义,是指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结果。

1.2 分类

科技成果可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如图1所示,基础性研究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应用研究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物种和计算机软件等;发展工作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2 科技成果管理简介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对促进科技计划的制定、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现和培养一流的科技型人才,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内容是: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鉴定(评审)、申报、登记、专利、奖励、保密、宣传、交流和推广应用等。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流程主要包括鉴定申请、鉴定(评审)、登记、申报、奖励等环节,鉴于成果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其具体流程与项目管理密不可分(见图2)。

其中科技成果鉴定的定义在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中已经明确,具体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而科技成果登记应以客观、准确、及时为原则,我国《科技成果登记办法》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登记的条件包括:登记材料规范、完整;已有的评价结论持肯定性意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科技成果的申报,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理论基础性研究成果需以论文、专著形式公开发表一年以上,并得到国内外同行引用或应用。

3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思路

3.1 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申报环节,归纳如下。

(1)部分科技人员成果意识不高,对成果申报缺乏积极主动性,“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时有因科研任务重而忽视成果申报。

(2)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成果申报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有效持续地调动科技人员参与成果申报。

(3)科技成果申报缺乏有效的支撑,主要体现在论文、专利、著作、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支撑材料服务作用不够明显,提前策划、提前布局的工作与科研项目未紧密结合。

(4)科技成果奖励未纳入项目年度考核目标中,利用经济杠杆作用不够。

3.2 创新思路

针对在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总结的经验,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形成与申报,建议措施如下。

3.2.1 完善组织结构

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规模及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增量,衍生和孵化出科技成果数量将会大增,各类奖项的申报、审核、鉴定等工作量将剧增,应适时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并与产业布局相结合统一规划,与科研项目相衔接统一建设,与人才队伍培育相联系统一发展,强化科技成果在创新和技术引领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3.2.2 健全体制机制

总结和归纳已有的成熟做法和有效经验,制订相应的《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申报和材料审查等程序要求,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体现优者上、劣者下的良性机制保障,推动科技成果体系健全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3.2.3 建立成果专家库

建立内部成果专家库,主要对科技成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审和把关,初步筛选出满足申报要求的科技成果。建立外部成果专家库,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制定专家遴选办法,以领域和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来领衔。同时,定期对专家库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更新专家库,从而有效保证专家库的持续权威性。

3.2.4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建立科技成果方面的考核及奖惩制度,例如与个人绩效、职称等挂钩,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科研项目立项批复、计划下达前,通过内部专家对原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与项目承担方共同提出该项目技术难点、创新点,以及专利、论文等成果形式、数量、等级等,随《项目任务书》一同下达指标要求,并把专利、论文等成果列出完成节点,并与项目节点同步考核,作为绩效标志物。这样既可以对科技成果做到提前策划布局,又可以明确目标任务,保证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的同步性。实行绩效奖惩制,有效激发和鼓励科技人员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领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较高的工作。科技成果的管理需贯穿整个项目管理之中。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路,对于改进和完善科技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颖.科研院所国防科技成果管理的探索[J].国防科技工业,2019(12):53-55.

[2] 王珠丽.浅谈科技成果管理工作[J].海洋技术,2004(4):137-139.

[3] 沈广楠.国有军工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4):150-151.

[4] 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在恩施召开[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7):3402.

[5] 李林,曾立,张帆.推进国防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6):44-47.

[6] 王玉娟.企业科技成果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22-23.

[7] 秦超,李冬萍.集團型企业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有色金属,2017(S2):457-459.

作者:汤偲愉 马连峰

第3篇:探寻桂林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发展新思路

[摘要]本文通过追溯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历史、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简称“桂图”)科技查新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桂图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探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技查新;发展;新思路

[

科技查新,简称查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并作出结论[1]。它是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检索或手工检索等手段,运用对比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委托人所委托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提供客观文献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形式,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科技查新的发展

1.1定义的发展

科技查新的定义是在查新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是人们对查新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1992年8月《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给出了最初定义,该办法征集众多意见后,1993年3月颁布试行稿,形成了较详细的定义,到1994年6月又做了进一步修订,再到2000年12月科技部发布《科技查新规范》,对定义做出原则性规定,直至2004年,才形成了本文开篇所引用的被广泛认可的定义。

1.2组织机构的发展

科技查新组织机构也是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萌生并发展起来的。最早形成于198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此后,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为了避免科研课题重复立项和客观正确地判别科技成果的新颖性,也开始了查新咨询工作。1990年10月8日,经国家科委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明奖励办公室于12月31日公布了首批19家一级查新单位(也称国家级查新单位);此后又授权了19家一级查新单位。卫生部、教育部、农业部等也先后授权一批查新点。发展至今,我国查新机构形成了三大系统,即全国省市级综合查新机构、各行业部委专业性查新机构和高校系统查新机构,它们构成了一个多级别、有分工的机构网,共同负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目的的查新工作。

1.3桂图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

我馆(简称“桂图”)早在1991年就开始进行自动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到1997年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考核批准,授权我馆文献信息检索查新中心为自治区级科技检索查新机构,于1997年3月正式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我馆先后购置了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资源系统、外文期刊整合服务系统、网上报告厅、人民日报50年索引、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外文资料服务系统、读秀知识库以及各类重要数据库光盘,为查新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为了规范查新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整体水平,我中心积极引进图书情报、生物、化学、电子、外文、资源环境、地矿、计算机、机械、中医药等各专业科技人才,同时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人员培训。其中包括每年一期的全员“科技查新与文献能力”培训班,请上级查新机构的顶尖人才传授查新经验;不定期开办《基本检索技巧》培训班,请代理管理维普、万方、清华同方数据的老师来讲解和演示检索技巧;制定层次培训、定期抽查查新人员,每年指派1~2名查新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查新培训,等等[2]。

此外,我馆还针对查新委托人缺乏填写科技查新合同的经验与技巧的情况,与市科技局连续举办了“如何填写科技查新合同”集中培训班,向培训人员发放填写新合同的须知、国内外数据库介绍、查新一般程序等资料。

经过12年的发展和完善,我馆科技查新工作达到了检索查新速度快、检索范围齐全、检索信息准确、查新报告质量好的高标准要求,先后圆满完成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数百家单位提交的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高新产品认证、科学进步奖的查新、查新咨询等项目,得到了用户及区内其他各检索查新单位、广西区科技厅的好评。

2 桂图科技查新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科技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查新的逐渐认同,科技查新工作已成为科研课题鉴定、新产品研发和申报科技奖励乃至科技立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查新数量稳中有升,科技查新程序日益规范,科技查新报告质量也明显提高,但在大环境发展喜人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3]。总结各查新机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六点:1)信息资源配置不足,还有许多文献未公开发表或未被数据库制作单位收录。2)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查新人员水平参差不齐。3)服务内容缺少创新,缺乏信息的增值服务。4)信息分析水平不高,新颖性的评价极少,使用外文检索的能力仍待提高。5)科技查新机构没有统一的服务资格认定和考核指标体系。6)查新质量缺少有力的监控,查新报告质量无法定量定性评估。

但不同查新机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又不尽相同。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桂图科技查新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数据库配置亟待完善,文献资源尚需整合

一方面,由于数据库资源众多,而我馆经费有限,目前尚不能购齐所有的数据库资源,这制约了查新信息检索的完整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查新报告的可信度和准确率;另一方面,我馆现有已购置的几大数据库,因其所属的公司不同,常遇到一些文献几个数据库均有收录、而另一些文献几个数据库都未收录的问题,形成了资源重叠和缺漏并存的矛盾,重叠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缺漏则影响了检索的效果。

2.2查新人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本中心的查新工作人员,由于各人所学专业不同,理解力、判断力、分析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中心查新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次,受年度项目申请、专利申报、考核评奖等阶段性工作的影响,查新工作时常出现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为了合理分配工作,查新人员不得不跨专业检索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查新报告的质量;再次,查新人员虽然参加过统一培训,但是查新工作是不断发展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对专职查新人员进行继续培训。

3 探寻桂图查新工作发展新思路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它以知识为基础,其核心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查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4]。因此,探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查新新思路,显得至关重要。

3.1积极建立完备的数据库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完善的数据库资源是保障科技查新工作的基础,我们应该不断补充数据资源,特别应注意学科交叉和文献分布的分散性,同时注重数据资源的及时更新,形成涵盖各学科、多语种、范围广的电子资源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快速膨胀以及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多,查新单位之间应密切合作、合理分工,从整体上协调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良好的馆际互借关系,既能将全面、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所用,从而提高查新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确保经济效益。

3.2不断提高查新人员自身素质,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首先,科技查新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熟悉并掌握文献检索技能。能正确把握检索词、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提高外语阅读水平,增强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扩展跨专业领域的知识,时刻站在科技最前沿,及时掌握和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动态。其次,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为查新人员安排更多的专业培训,要求其熟练掌握查新的新技能和新方法,鼓励查新人员对自己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特定专业进行继续深造。同时,应制订相应的培训目标和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培训的实效。再次,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形成竞争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通过自检和互检,确保对查新人员工作质量的监控。

3.3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服务质量,逐步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

目前,本馆查新工作主要面对企业、医院、高校。加入WTO后,企业间的竞争已向国际竞争发展,医疗技术和设备也不断升级接近国际水平,高校的科研、试验和创新更是紧随国际科技前沿。因此,未来查新工作的开展也应走向国际化。我们应以完备的数据库资源为基础,以优秀的查新人才为依托,积极整合国内外数据库资源,联通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积极开展与国外优秀咨询机构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了解世界同行的工作情况,引入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为我所用,积极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结合本馆的实际大胆创新。同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委托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以质量求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高质量高信誉的服务,创建查新服务业名牌,逐步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订、中央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的遴选和组织、产学研单位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的执行以及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形成和保护、品牌创建和营销等,都需要依托科学、高效、全方位的科技查新。桂图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查新资质的图书馆,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科技查新的质量,拓展科技查新的业务,服务好项目委托人,将科技查新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腾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1.

[2]陈秀莲.木桶原理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92—93.

[3]杨亚琪.科技查新[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0—22.

[4]高春燕.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科技查新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6):44—45.

[收稿时间]2009-07-27

[作者简介]龙宇(1980—),男,助理馆员,大学本科。

作者:龙宇

第4篇:金华科技局工作思路_

内部资料

注意保管总第22期

金 华 信 息

(决策参阅)

第 15 期

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2011年2月18日

【一把手谈“十二五”开局】

实施创新工程激活创新要素

开创“十二五”科技发展新局面

市科技局局长徐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浙中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市科技工作将深入实施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围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组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 1

动计划为抓手,坚持项目、平台、人才、环境“四位一体”,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新的一年,要完成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七个100”的目标任务,即: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100项;研发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0只;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100项;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0家;促成院校所与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00项;申请发明专利新增100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增100亿、达到700亿元。主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强化科技政策引导,巩固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分解落实技术创新工程2011目标任务。认真执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保障措施。按照“十二五”市科技发展规划及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农村、知识产权(专利)等专项规划的部署要求,组织实施新时期科技工作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强化科技项目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需求,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以及农业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为重点,鼓励行业优势骨干企业积极申报一批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和省级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创新重点科技项目,着力突破我市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共性技术、生产工艺及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其中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和认定的市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转化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转化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其中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100项,推进我市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安全及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

三、强化高新技术引领,加快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用足用好国家、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政策,积极做好企业辅导和认定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省派专家服务组的作用,着力推进金华汽车及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兰溪纺织、东阳磁性材料等5个省级块状经

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作。推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引导扶持兰溪天然药物、东阳磁性材料两个国家级和永康汽摩配、义乌无缝针织两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产业技术的辐射能力再创新业绩。支持义乌、浦江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年产值700亿元目标,努力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四、强化科技平台建设,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再创新

积极构建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互补的原则,筹备举办第12届工科会,组织企业开展形式多样、务求实效的科技合作洽谈活动,与高校院所新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00项,不断深化和提高合作创新、引进转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和成效。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立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着力组建企业创新平台,工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组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5家;农业以优质粮油、果

蔬、畜禽等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组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5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科研开发、信息咨询等科技服务。积极建设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加快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进程,新引进一批科研和服务机构,引导企业与院校形成长期、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筹划并启动“浙中科技城”、“武义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省汽摩配金华分平台、浙大金华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义乌中心及各级科技孵化器建设。

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

进一步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协调,会同各级、各部门做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各项工作,创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市、区)1个,新认定市知识产权试点乡镇(街道)4-5个。重点抓好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实施工作,着力在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25家。进一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和转化,鼓励企事业单位申请专利、尤其是国内外发明专利,深化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争取新引进专利中介服务机构1家,力争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10%、发明专利和涉外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

化。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并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践行科学发展观,针对科技管理工作实际,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依法行政,规范权利运行。进一步推进机关的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注重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业务知识和科技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争创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的贡献。

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

第5篇:科技局2014年工作思路

xx年我局工作将继续围绕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结合我县实际,以“三进三入”(科学技术进园区入企业、科技示范进产业入龙头、科技意识进层面入一线)为目标,以项目为核心,实现明年科技工作有较大提升,为实现于都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工作方面:

1、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围绕园区半导体绿色照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协助园区2-3家企业申报2012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促进园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组织市级农业科技园—江西乐兴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同时继续申报1家以上市级农业科技园,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引导作用;

3、继续抓好省级油茶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县油茶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组织我县“油茶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及产业化建设”项目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4、加大科技入园工作力度,按照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的要求,继续完善于都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积极为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项,发展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3家,到xx年,争取园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3项,全县专利申请数达50项,授权数达26项。

二、共性工作方面:高质量完成好党建、信访、综治维稳、计划生育工作,全力完成县招工办分配的招工任务,完成好新农村建设及“三送”工作。

第6篇:科技局2014年工作思路

(一)力争XX年完成经济开发区批准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申报工作,并作好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提升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抓住省建设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提高装备性能和完善服务为立足点,以技术引进和研发为手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力度,以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广汉高铁产业园为载体,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秀经营团队积聚。

(三)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以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等静压各项同性石墨、化工新材料高分子复合树脂、保温节能装饰板、复合材料芳纶纸蜂窝、高性能工业用铝型材等。确保黄铭锂电的纳米磷酸铁锂产业化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促进无污染环保的锂电池制造工业蓬勃发展。

(四)巩固发展食品产业。以益海粮油、米老头食品、川粮米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改进产品质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食品行业产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五)帮助2家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申报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使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3家。

(六)与省农科院一道认真实施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粮食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并产生较好效果。

(七)继续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广汉‘水稻’、‘小麦’核心试验区、示范区”建设,圆满完成项目计划的各项指标。

(八)争取2012年我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50件,专利转化项目5-7个。

(九)为帮扶村—镇荣升村建立一个科普培训学校,全面完成对帮扶村的三年(XX-2012年)帮扶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工作。

第7篇:科技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次党代会精神,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狠抓落实,大干快上,努力把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激发出来、创新能力提升起来、创新活动规范起来、创新成果应用起来、创

新业绩体现出来,全面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工作目标

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0项以上;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2个;专利申请量3000件,专利授权量2000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开展各级各类科技合作对接交流活动25场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3家;科技创业园全面建成,引进项目20个以上。

三、工作措施

做到四个结合:科技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科技与金融工作相结合;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相结合;工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相结合。

(一) 依靠创建带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科技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也是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要联合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加强与省厅的沟通协调,争取以最快的节奏、最短的时间、最强的合力开展创建工作,并同步启动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工作。

二是抓好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创建。重点争取创建浙江省联合应用技术研究院(暂名),统筹整合我市创新平台科技资源。通过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协调管理创新平台,解决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增强现有毛衫、皮草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功能,提供技术对接与人才支撑,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攻关;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巨石玻璃纤维研究院、新凤鸣新型化学纤维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的作用,有效集聚、配置和激活各类创新要素。

三是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今年是我市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的第二年,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年,要按照《**市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工作方案》,加快实现四个“突破”:一要在激励创造、提质扩面上取得新突破;二要在推动转化、促进运用上取得新突破;三要在依法保护、营造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四要在科学管理、强化服务上取得新突破,确保创建工作按期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同时组织开展全市专利发展状况专题调研。

(二)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加强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狠抓质量和安全,大力推进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并启用科技创业园。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重点,整合科创平台各项资源,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落户;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考核和培育力度,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加快孵化企业成长。创新思路,科学规划,落实措施,努力打造集孵化功能、加速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二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加大机构、人员与设备投入,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鼓励企业联合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载体,重点推动规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中心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企业研究院,使企业尽快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全面促进农业和社会科技发展。抓住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的契机,全面促进农业和社会科技发展。重点培育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和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增强科技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抓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重视社会民生科技发展,提高我市公共卫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四是加大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征集、解决重大(重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深化与沪杭科技交流与合作,争取引进上海有关转制科研院所落户**,联合经济开发区推动国际科技创业园规划编制与项目落地。落实科技合作奖管理办法,编制在外**籍专家目录,推动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大院名校和浙商交流合作,引进更多科技项目与人才。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联盟

**工作站的作用,联合浙江理工大学建立**工作站。组织开展“百名硕博进**”等活动。

(三)凝聚科技发展要素,强化创新保障措施

一是政策环境保障。抓好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的修订与落实,逐步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

新技术企业减税等政策的宣传、落实,鼓励企业加大开发投入。

二是研发投入保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兑现各项科技投入的政策。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由“多而散”转向“少而精”的转变;完善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管理,提高科技经费支出使用效益;探索开放多元的投入机制,拓宽科技发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专项基金的作用。推动专利质押贷款工作。

三是科技管理保障。加快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发挥科技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形成“一张皮”、“一条心”、“一股劲”,从而实现“1+1>2”的效果。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制,完善镇、街道、部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

四是人才资源保障。深入实施**“精英引领计划”和**“金凤凰”计划,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和社会各界,带领和参与创办科技企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进一步改进作风。杜绝“庸懒散”,打造勤政、能政、廉政“三合一”干部队伍;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效率,团结协作。加强镇、街道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好企业科技管理队伍,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打响科技服务的品牌。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恪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程序。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各项规定,把科技创业园工程打造为“优良工程”、“廉洁工程”。三是深入实施“五联五助”活动。以科技服务团为载体,以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通过多种服务形式,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科技素质。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宣传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自主创新先进典型,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8篇:2021年X科技局工作思路

县科学技术局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也是科技、中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及早谋划明年工作,对于科技、中药产业工作起好步、开好头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2021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亲切关怀嘱托,紧盯“一年三个优化打基础、两年产业项目求突破、三到五年追赶超越进位次”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县委、政府“一立四振兴”战略部署,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一个提升,培育壮大两个龙头,强化三个队伍建设,构建四个产业链,实施五类科技项目,抓好六项重点工作,聚力脱贫增收目标,突出道地药材开发,整合资源资金,构建中药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提质升级,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奋斗目标

实现科技研发投入100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5个,认定中小企业8家,新发展中药材3万亩,建成规范化中药材示范基地20个,养殖林麝2000只。

三、重点工作

(一)一个优化提升

优化提升科技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突出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产业联盟、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建立县本级科技投入逐年增长良性机制,引导和撬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发挥好县财政科技三项费引向作用,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化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二)两个龙头企业

将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亿超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壮大全县中药产业龙头企业。

(三)三个队伍建设:着力抓好科技特派员队伍、三区人才队伍、专家工作站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规范科技特派员管理考核,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发展,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实行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聘用相挂钩、县级科技项目与科技特派员挂钩,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深入镇村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抓好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围绕全县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结合乡村振兴和三区人才双向选择,按照上级安排,积极做好三区人才选派前期各项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做好专家工作站保障工作。

围绕我县科技、中药产业发展实际,以专家工作站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深度推进纵向、横向技术合作,最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略阳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提质增效。扩大专家工作站规模,在原有6位驻站专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为8位驻站专家,完善团队结构组成、硬件设施配套,健全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做好后勤保障,建立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领域全覆盖。(关注公-众-号:公-文-类-写-作,添加微信biganzi888,获取汇编资料)

(四)构建四个产业链

1.构建天麻产业链。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以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推动天麻、猪苓产业发展。规范化种植天麻5000亩,猪苓3000亩,培育天麻、猪苓深加工企业3-5家,年加工天麻、猪苓3000吨以上,“十四五”末初步完善产业链,实现产值10亿元。

2.构建黄精产业链。以浙江理工大学为技术支撑,以陕西亿超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强黄精种源繁育,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黄精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建成药食同源黄精食品加工企业2家,实现产值5亿元。(关注公-众-号:公-文-类-写-作,添加微信biganzi888,获取汇编资料)

3.构建杜仲产业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支撑,以汉中永杨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柔通丹”杜仲软胶囊和“雪之融”杜仲籽油软胶囊为主导产品,加大对杜仲及杜仲籽的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构建杜仲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亿元。

4.构建林麝产业链。以陕西动物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以陕西悦沣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严格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环境无公害化的养殖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林麝养殖基地,推动悦沣、天牧、武兴等7家林麝养殖公司早日做强做大,加快推进唐枫化工林麝养殖招商项目落地,十四五”末林麝存栏达到1万只,产值达到3亿元。

(五)五个科技项目。

着力争取和实施好绿色通道项目、新型经营主体扶贫项目、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市县科技项目。采取一个项目明确一名领导牵头,成立一个推进组推进,以项目助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六)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中药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与陕西医药控股集团中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总投资15亿元,构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天麻、杜仲、黄精、林麝全产业链,2021年建设中药材加工示范园1个,种植中药材3万亩,林麝存栏3000只。

二是加快推进中药材辐照育种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与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合作的中药材辐照育种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辐照育种培育5—8个中药材新品种,建设智能温室1600平方米,育种扩繁100亩。

三是全面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

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展天麻、猪苓、黄精无公害认证。选定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中药材无公害种植技术,构建无公害种植标准体系。点上抓示范,面上抓推广,确保全县中药材品质优良,以提升略阳天麻、略阳猪苓、略阳黄精的品牌价值,提高略阳中药材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抓好乡村振兴工作。

切实发挥部门优势,紧密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徐家坪镇上坪村产业项目建设。在徐家坪镇上坪村种植黄精100亩,建设天麻种植大棚1000平方米,种植天麻10000窝,建设天麻烘干、切片生产厂房1处,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直接带动贫困户28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继续抓好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中药材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力量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围绕中药材、乌鸡等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服务。通过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将中药材技术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

五是全面夯实从严治党责任。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重点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教育培训,扎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提升战斗力。继续开展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在职党员双向管理”、“党员献爱心点亮微心愿”活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集中有限财力做好科技、中药工作。

六是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以能力建设为根本点,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培训,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勇立潮头、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以非凡的精神状态推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增强干部的工作科学性,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克服因为本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将严管厚爱、约束激励结合起来,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做到干部人尽其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第9篇:科技局年度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做好创业孵化,努力营造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今年,开发区科创园成功获批设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站;XX区成功获批“国家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我局被市科技局推荐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以及全省防震减灾先进单位;全省首批创新型城区创建书面材料已上报省科技厅。一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2012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一)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管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苗子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培育企业申报市级科技型企业,努力储备高新技术苗子企业,2012年全区新认定市级科技型企业20家。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后续管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紧密结合区域特色优势,努力培育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将智能装备产业作为XX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发展,北仑智能装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8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比位居全市第一。 (二)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一是全面落实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全区共有121家企业享受了2011年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50%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减免所得税超过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44家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免所得税4.16亿元。二是引导企业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2012年上半年全区r&d经费投入7.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7%;1-8月份全区r&d经费投入11.12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2.5%。新认定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市级12家、区级44家。全区共获批国家863计划、创新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17项,宁波球冠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并获得国拨经费920万元;获得市级科技项目101项,获得市拨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市重大(重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立项13项;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3项、市级4项。三是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层面的落实。大力培育专利申请大户,在宁波各县市区中首批设立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点。全区共有50余家企业实现专利零突破,36家企业被列为专利申请大户,比去年翻一番。1-11月份实现专利授权量2578件,其中发明专利189件,分别增长44.7%和24.3%;8家企业通过省级专利示范企业认定,新认定数在全市排名第一;8家企业通过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认定,新认定数在全市排名第二。认真做好中国发明奖推荐工作、XX市发明创新大赛和宁波专利活动周等各项组织工作,获XX市第八届发明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三、加强科技合作交流 我区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合作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已落户春晓滨海新城,目前已进入工程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阶段,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已陆续到位,相关科研活动陆续展开。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城市环境研究所、复旦大学等的联系与合作。新引进哈工大北仑伺服电机技术转移中心。与宁职院的全面合作不断深入,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构建。通过组织企业赴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考察学习以及参加北京科博会、宁波—上海科技合作洽谈会等,搭建企业与专家联姻平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合作力度。举办了2012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北仑分论坛——XX市汽车零部件材料产业对接会。举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对接会。促成雪龙公司与浙江大学朱位秋院士领衔的的创新团队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至今全区已创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5家。另外,充分发挥各街道乡镇科协,区级学会、协会和社区科普分会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坝头社区申报国家级科普示范单位,指导新矸街道芙蓉社区等3个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基层科普示范单位。

四、拓展科创园发展空间

打破传统的科创园有形范围,积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多点多园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园区场地租金从原来的

10、

9、8元每平方每月统一提高到

15、

14、13元。按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及管理有关规定,通过上门走访和鼓励引导,努力动员毕业企业搬迁。目前已完成企业搬迁12家,腾空厂房近7000平方米。联系区内大港公司、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织企业实地考察霞浦国际物流园区、春晓、大碶和大港工业城等,积极收集附近出租出售厂房资源,为毕业企业及部分新进企业寻求发展空间。9月3日,我们以下属科创园发展公司出面,竞买了大港工业城原赛爵服饰的厂房,占地面积32.8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计划将该厂房作为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专业孵化器,取名“智能装备研发园”,集中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驱动系统、智能检测等智能装备产业。另外,科创园三期大楼建设也进入项目前期阶段。

五、大力引进培育创业项目

重新梳理招商方向、重点和具体政策,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多渠道高质量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及其他好项目。今年已经完成注册的科技创业项目32个(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4个)。新引进2个市“3315计划”团队,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企业研究院1个。已获批省“千人计划”2人,市“3315计划”8人(团队1人)。在抓好引进的同时,全面加强各类服务,制定园区企业考核制度,深度掌握企业发展状态。推动对企业的分类服务和管理,对考核优秀的给予重点帮扶,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逐步淘汰。开展了创业项目与银行、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的对接会,开展了创业咖啡等系列活动,加强对创业企业的辅导、培训和交流。全面启动园区改造工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景观改造、园区绿化及企业围墙形象改造工程,提升园区档次和规模。

二、明年科技工作思路

回顾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全区各部门以及企业自身对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我区加快科技进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纵观XX区情,我区科技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相对偏低。XX区科技综合实力与标杆县(市)区XX区、XX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临港大工业对创新综合实力的指数贡献较弱;科技经费投入强度落后于省内先进地区;科技人才尤其是领军型科技人才相对缺乏。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除海天塑机、吉润汽车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如电力、能源、化工、造纸、钢铁等临港大工业企业大都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偏短或中断,产业集聚度不高,不利于企业创新链的延伸;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行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性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外资企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由于受集团总部控制,导致相关企业主要以科技成果的应用为主,对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三、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弱。我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虽然在近些年有所发展,但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整体布局上有待完善,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区在新能源、海洋高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项目相对较少。四是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完善。区域内创新资源相对匮乏,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不足。展望2013年,随着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科技工作已被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下一步,我局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依托北仑现有产业基础,牢固树立“企业为基、创新为源、人才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科技综合实力、营造科技创业创新大环境三个重要环节,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科技孵化器功能为抓手,帮扶科技型企业创业成长。按照“高端人才、产业规模、园区规格”五年倍增计划和跻身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第一方阵”的要求,强化科创园对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一是着力推进智能装备研发园建设工作,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生活智能机器人及传统工业的自动化改造,致力成为北仑“国家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升发展的动力引擎。二是进一步拓展科创园外部发展空间,做好园区企业的孵化服务,大力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提升引智质量。三是按照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建设、发展前景等指标,筛选出一批优秀创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帮助各类人才在园区创业,尽快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创业企业,努力将科创园和研发园打造成为北仑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乐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基地。

(二)以强化高新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立足我区产业优势,加快临港大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对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挖掘和培育,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后备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梯队。成立智能装备技术联盟,加强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管理,健全企业科技负责人联系网络,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

(三)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吸引集聚创新要素。一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独立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中小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升级,积极开展国家及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工作,着力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加快推进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我区集聚高层次和高素质科技人员的人才高地、科学普及的重要基地。三是依托北仑现有智能装备产业,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先进制造基地;依托北仑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加强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四是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引进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创建和培育,为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转型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四)以强化科技项目攻关为抓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对全区企业科技研发情况的摸底调研,围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技术,充实完善企业动态科技项目库,努力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定期组织专家和中介机构对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引导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攻关,开发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以明年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验收为契机,将专利工作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指标,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成立北仑知识产权协会。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专利创新源头,鼓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做好XX市发明创新大赛、XX市专利活动周等活动的组织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在全区形成企业主导科技创新、项目助推科技进步的创新格局。

上一篇:公路乱收费下一篇:分析化学实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