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论文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英语教师话语中连词“and”的使用在保证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保证教师话语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方面起着很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一篇:论文

DIOR AND SACAI男装限定系列手袋

迪奥旨在探索多元视野。本季迪奥男装艺术总监金·琼斯(KIMJONES )携手日本独立品牌sacai(成立于1999年)主理人阿部千登势(CHITOSE ABE),倾情联袂打造男装限定系列手袋。两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两种风格独特的设计传承与文化,碰撞出创意十足的灵感火花。sacai之名巧妙化作迪奥品牌标识中的字母“i”,打造妙趣独到的联名标识。在此男装限定系列手袋中,两大品牌的鲜明特色、审美风格及设计观点如浑然天成一般。

sacai最為擅长的混搭设计,于本联名系列淋漓展现。迪奥高超剪裁邂逅sacai运动风范,精湛工艺结合实用主义。两大品牌彼此启迪,相得益彰。本系列配色采用黑与白的极简对比,令人联想到二十世纪中期的时尚摄影。

经典马鞍包系列手袋不仅融合口袋、抽绳等sacai实用性细节设计,还别出心裁地引入了锦纶及橄榄绿、橙色等鲜亮色调皮革面料,与经典sacai飞行员夹克相得益彰。迪奥经典“CD”标识以黄铜精心打造,覆以金色或银色饰面,点缀sacai标志性珍珠,释放十足个性。

金·琼斯与阿部千登势熟识已久,但此系列无疑是两人于设计界的首次重磅合作。每一款独到造型,皆为两位杰出设计师共同创作的结晶,彰显灵感碰撞与设计共鸣。迪奥经典再度焕发全新光彩。

劳力士代言人马克·韦伯?Rolex/Thomas Laisné

劳力士代言人汤姆·克里斯藤森?Rolex/Thomas Laisné

不懈提升,突破未知

从1930年代的“速度之王”马尔科姆· 坎贝尔爵士(SirMalcolm Campbell),到一级方程式(Formula 1?)赛车传奇人物杰克· 斯图尔特爵士(Sir Jackie Stewart ),以及汤姆· 克里斯藤森(Tom Kristensen )、马克· 韦伯(Mark Webber )等精英赛车手,劳力士与纵横赛道的英雄赛车手结缘。

杰克·斯图尔特爵士:承继传统,恒久不衰

1965年至1973年底,杰克·斯图尔特爵士连续九个赛季驰骋于巅峰赛事,三度勇夺国际汽联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年度赛车手冠军,创下在参与的99场大奖赛中获胜27次的辉煌战绩,成功跻身赛车历史上顶尖赛车手的行列。杰克爵士的影响力超越了赛车领域,彰显劳力士代言人的非凡价值。时至今日,他仍然致力于支持各项活动,激励着同侪赛车手、社会大众以及年轻一代。过去,由于赛道设计欠佳且医疗设施短缺,多位赛车手不幸殒命,因此杰克爵士全力倡导提升赛车的安全标准,主张革新赛车运动。他创立了多个备受瞩目的慈善项目,“Race Against Dementia”(对抗痴呆症)便是其中代表。该项目将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澎湃激情倾注于广泛研究与前沿创新中,致力探寻预防及治疗痴呆症的方法。杰克爵士借助他在赛车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着力改善大众生活。他从不满足于过往的荣耀,而是继续前行,突破极限,迎接下一段人生征程。

汤姆·克里斯藤森:倾力奉献,持之以恒

劳力士长期支持耐力赛,倾力赞助劳力士迪通拿24小时耐力赛及勒芒24小时耐力赛,并携手曾九度于勒芒萨尔特赛道摘得桂冠的知名赛车手汤姆· 克里斯藤森。对克里斯滕森而言,刷新赛事记录并不是他每年回归勒芒萨尔特赛道的原因。相反,他希望藉由比赛督促自己坚持不懈,不断精进技能。他相信 :“取得成功需要很多动力,而拥有永不放弃的能力可谓至关重要。”克里斯滕森的成功之路,不仅证明追求胜利的过程比成就本身更为重要,亦将劳力士代言人的精神展露无遗——长期投入,持续进取,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马克·韦伯:发掘潜能,厚积薄发

屡获殊荣的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冠军赛车手马克 · 韦伯深知传承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其职业生涯伊始便与劳力士代言人杰克 · 斯图尔特爵士结下了深厚友谊。韦伯意识到自己十分幸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多位赛车巨擘的鼓励。因此,他亦乐于把握机会发掘赛车界的明日之星,并为他们指点迷津。身为导师,韦伯大力支持杰出人士创造个人成就,不断激励下一代持续进步。他决心效仿杰克爵士的言传身教,积极回馈赛车运动领域。

矢志不渝,致力于支持世人成就辉煌

劳力士的璀璨华章与世人成就密不可分。 直至今日,劳力士代言人持续彰显品牌卓越理念。劳力士与赛车运动渊源深厚,为英雄赛车手的顽强韧力、坚毅精神及辉煌成就倾情喝彩。

迪奥倾情呈献全新DIOR LINGOT手袋系列

迪奥从品牌典藏旅行包中汲取灵感,倾心打造全新DIOR LINGOT系列。风格鲜明的图案元素与方形造型,令人不禁联想到罕贵的金砖;顶部开合设计,马鞍包标志性曲线风采跃然可见。可拆卸肩带,点缀工业风搭扣,彰显匠心细节设计。迪奥OBLIQUE帆布款焕新启用金色配色,流露高贵典雅气质。粒面皮革款则配以撞色缝线,尽显迪奥工坊的精湛皮革工艺。该手袋以优雅风格诠释实用性能,共有三种尺寸可选。让DIOR LINGOT伴您踏上美妙旅程。

?Rolex/Bart Michiels

探索并保护印度洋的深海珊瑚礁

创立于45年前的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旨在纪念品牌首款防水腕表——劳力士蚝式腕表问世五十周年。凭借此奖项,劳力士支持杰出人士打破疆界,凭借创新项目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致力于保护环境,保育物种及栖息地,促进人类福祉。历年来,此奖项共支持155位大奖得主,他们在世界各地作出重大贡献,获奖项目已惠及全球数百万人。

路尔斯· 罗查来自巴西,自幼在海边长大。他从十几岁就开始潜水,海洋的无穷奥秘令他深深着迷。“在我五六岁时,我就梦想当一名生物学家。我十分渴望深入大海,观察海洋生物。”二十年前,他开始到深水区域潜水,掌握了高超的深潜技能。迄今为止,罗查的累计潜水时长已超过6,000小时,共进行70多次科学考察,其中半数由他主导。没有什么比探索海洋更让他痴迷。

人们对浅海珊瑚礁并不陌生,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然而,位于海平面以下30至150米的深海珊瑚礁则鲜为人知。这种珊瑚礁被称作中光层珊瑚生态系统。珊瑚礁构成了地球上极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近25%的海洋生物在其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需依赖于珊瑚礁才能生存。

目前,罗查的项目旨在探索、研究、保护并宣传印度洋中的深海珊瑚礁及栖息其中的大量生物。除此以外,罗查亦颇为关注浅海珊瑚礁中因全球变暖而濒临灭绝的物种。他将研究这些濒危物种是否能够在深海珊瑚礁中栖息繁衍。

印度洋项目对罗查及其跨国团队而言存在巨大挑战。罗查的团队致力于深入探索未知领域,总部设在推崇协作的马尔代夫,有利于收集附近珊瑚礁的相关信息。发现环礁意味着可以找到中光层珊瑚礁,正如罗查所说:“尽管没有人见过,但我们知道珊瑚礁就在那儿。”马尔代夫具备潜水所需的各种设施,带来另一重优势。下潜至深海珊瑚礁所处深度并非易事,需要使用混合气体循环呼吸器。这种呼吸器能够回收利用潜水员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潜水员潜至更深处。鲜有海洋科学家能进行这种高难度潜水,罗查就是其中之一。鉴于安全至上,每天仅能进行一次深潜。

由于对深海珊瑚礁知之甚少,人们几乎没有对其进行立法保护的意识。罗查曾在菲律宾及巴西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如今对海洋保护区(MPA )的设计与监测产生直接影响。他力求确保深海珊瑚礁与浅海珊瑚礁皆被纳入海洋保护范畴。

罗查认为此次獲奖具有多重正面意义,不仅将获得资金支持,亦能引起其他组织及媒体的关注,扩大国际宣传,有助于形成深海珊瑚礁保护案例。此外,他相信自己带领的多元化团队还将起到示范作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海洋探险家”。

?Tane Sinclair-Taylor

?Tane Sinclair-Taylor

跨越时空 共融新生CANALI TRAVELS WITH 8ON8 胶囊系列正式登场

拥有逾 85 年历史的意大利奢华男装 Canali携手中国新锐设计师品牌 8ON8,将《马可· 波罗游记》这段跨越欧亚大陆的游记作为联名胶囊系列的核心灵感及美学起源。Canali 享负盛名的精裁男装与 8ON8 复古未来主义美学产生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二者巧妙融合,打造出既能诠释当代男士优雅精神,又能表达独特自我态度的 CANALITRAVELS WITH 8ON8 胶囊系列。

设计师龚力先生从 Canali 历史档案和8ON8 标志性元素中提取设计灵感,巧妙运用 Cafra Cat( Canali 曾于1950年代运用的经典形象),流星等核心设计图腾,同时加入青草绿、骆马棕和水洗蓝等色彩的点缀,再以羊毛和丝绸等珍贵材质为载体,演绎中意文化共融新生的时尚格局。

以廓形西装和外套为核心单品,搭配连帽衫、拉链运动装、嵌花针织衫、牛仔裤等风格单品,此胶囊系列针对当代绅士多变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极具自由精神和冒险态度的风尚型搭:西装、大衣的廓形具有流畅的线条,口袋以几何角度和利落剪裁点缀率性风姿;众多风格单品之上均缀以醒目的 CANALI TRAVELS WITH 8ON8联合刺绣标识,彰显与众不同之处。而该系列最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则是于中国传统美学中再现创新表达:来自 Canali 历史档案中的 Cafra Cat 跨越时空,化身成为现代时尚“马可波罗”,骑马,乘船,驾车,它以各种方式游历中国广袤山川河水,并且在嵌花圆领针织毛衣,刺绣圆领T恤及针织POLO,以及印花丝绸睡衣式套装上交替出现,以丰富多元的视觉叙事手法呈现中意文化交融姿态,将胶囊系列的风尚态度推至淋漓尽致。

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一座融合自然美景与身心疗愈的隐奢世外桃源

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是文华东方酒店集团在中国大陆的首家酒店,在传递当代奢华及体现海南特色的同时,反映出集团东方色彩的传统,为国内宾客提供远离喧嚣的宁静和放松。

探秘隐世之珍

背倚浓郁苍翠的雄山,面向蔚蓝的中国南海珊瑚湾。在占地12万平方米的热带雨林中,掩藏着1.2千米的私享海滩。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如世外桃源般,静谧、深远而幽静。酒店内植被覆盖率80%以上,多达11000株的植物,棕榈飘渺,椰风海韵。灰色的水泥石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而不突兀。红褐色的天然火山石铺满园林,在园林中漫步,亦可享受火山石磁场所赋予的养生之道。

慢享馥郁热带花园

278套精心布置的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客房融合了大量自然元素于其中。世界级园林设计大师 Bill Bensley 及 LTW设计公司融合海南当地地理环境和文化于一体,为客人营造出饱含异域风情、惬意高雅的度假氛围。酒店几栋低层的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热带露天花园之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石材与水帘营造静谧的氛围,深灰色的屋顶更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韵味诠释得淋漓尽致。无论您身处客房、套间、别墅还是公共区域均可将热带花园景观或南中国海的美景尽收眼底。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的室内设计沿袭了文华东方酒店集团一贯的“理想居所”理念。简约而现代的设计风格在给人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和海南本土多元的文化元素。整个酒店将现代的设计理念古典的优雅格调融合于一体。 柔和的色彩灵感来自于海南当地黎族苗族的传统服装。通过红色和蓝紫色突显出周围环绕的青山和湛蓝清澈、深邃幽远的海水。 宽敞的客房全部使用富有海南当地特色的、由椰子和竹子制成的亚麻织物作装饰。而装饰房间墙体的艺术品的设计灵感则来自于三亚当地的文化。简约线条勾勒出现代风格的家具,给传统的中国建筑增添了些许现代气息。

身心疗愈栖所

三亚珊瑚湾文华东方酒店水疗谷独占一隅,坐落于谧静山林之中。占地 3200平米,拥有18套墅式理疗套房,其中8套单人理疗套房均配有蒸汽间、大理石户外浴缸及日光雨林花洒设施。在另外8套双人理疗套房和 2 栋贵宾理疗别墅里,宾客可以享受新颖的热疗及水疗服务;贵宾理疗别墅私享专属热带花园、户外按摩亭、私人沐浴池及按摩池等,在山水清音間放松自我,达到身心平衡,是休憩静默和重焕自我的隐世桃源。酒店的少林功夫大师将在南海之滨带领您领略少林武术、太极和气功的奥妙,亦可与其共同品茗畅谈快意人生。各种水上活动包含珊瑚湾浮潜、Hobie 帆船出海、摇曳水晶船、皮划艇等,带您体验大海的乐趣,更有全天免费的在店康体活动丰富您的闲暇时光。

因“礼”而美 快乐同享fresh馥蕾诗2021年度臻选限定节日礼盒

节日时光因团聚而美好璀璨。佳节来临之际,fresh馥蕾诗延续品牌30年以来的礼遇精神,真情诠释每一个充满爱与分享的美好时刻,以限定节日礼盒,与您共享欢聚。

fresh馥蕾诗一如既往坚守承诺。为庆祝品牌成立30周年,发布30项承诺,为人、地球和产品打造可持续性未来,将可持续融入品牌点滴,持续创造安全、有效且具有愉悦感官体验的产品。此次fresh馥蕾诗年度甄选限定礼盒均采用100%可回收环保包装,因“礼”而美 快乐同享。

颜值拉满,科技进阶汉EV全新配色+5G丹拿智能音乐座舱静态体验

随着年轻一代正在成为汽车消费的主要群体,对汽车颜值和科技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颜值和科技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互相竞争追逐的热点,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比亚迪在这两个方面自然也不甘示弱。8月,比亚迪在成都车展发布了5G丹拿智能音乐座舱。9月,比亚迪汉EV又新增了极光蓝外观、金鳞橙/凝夜紫碳纤维内饰的全新配色。从科技和颜值两个方面再次迈出重要的一步,比亚迪深深地抓住了当代消费者的内心。同时汉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9月汉的销量再次突破一万辆,是国内中大型轿车当之无愧的No.1、并持续领跑高端新能源轿车市场。

9月28日,比亚迪汉EV推出了极光蓝外观和金鳞橙/凝夜紫碳纤维内饰的全新配色。从自然之美中汲取灵感,打造年轻人专属的潮流配色。全新的配色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极光、暮光、波光三种绝美之光,将光的美学和车辆的外观内饰设计完美融合。整体外观内饰既有时尚潮流范又不失运动和豪华感,可以说是年轻人购车的福音。极光蓝的外观兼具时尚和运动的特点,灵感来源于世间难得的奇观美景——极光,极光的绚烂多彩和变幻莫测的特点总能引起人们深深的遐想。极光蓝使用的巴斯夫自主研发的Magic Hexagonal?的漆面技术,整体颜色更加纯粹、通透和立体,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还会呈现出色彩变幻的效果,漆面的色彩变幻和极光的变化莫测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聚焦艺术NFT,保时捷中国开启首次“艺术客厅”创意活动

10月8日,首次“保时捷艺术客厅”于成都成功举办。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创始人、资深媒体人等众嘉宾汇集于宽窄巷之间,客厅中一方,共同呈现了一场深度的艺术对话,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先锋艺术形式、保时捷与艺术的联结与表达等多维度艺术相关议题。

“保时捷艺术客厅”是由保时捷中国和ART021联合打造的年度艺术荟聚和创意艺术IP活动,旨在发掘和探讨当代艺术的前沿话题和先锋理念。保时捷中国传媒公关副总裁唐凤靓女士在活动上分享了创立“艺术客厅”的初衷:“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创造客厅般轻松闲适的氛围,汇聚艺术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先锋们,畅谈最新的艺术思潮,一同进入艺术的万千世界。因为在这个充满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刻都更需要感性的力量。”

首次举办的“艺术客厅”活动聚焦前沿艺术概念NFT(非同质代币),并从艺术领域和企业层面深入挖掘其带来的意义和影响。保时捷中国战略与业务拓展部高级创新经理曾念怡女士从唯一专属性的角度分享了NFT的价值所在。“在我们以前的认知里,数字化作品是很难成为稀缺品的,因为尽管它可以在互联网上无限地复制,储存,但它无法被购买,更无法具有唯一性这种标识。但如今,区块链的诞生,实现了数字艺术品的稀缺性,也为擅长数字工具的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方天地。”

LILY X STARWARS沉浸式时装屋,以原生力塑造新女性形象

2021年10月12日 ,时值2022春夏上海时装周之际,LILY商务时装发布STAR WARS联名系列,于上海teamLab无界美术馆举行沉浸式时装屋新品发布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舞蹈表演、MINI SHOW等形式,全方位演绎了女性原生力的萌芽、觉醒、探索与释放。同时,活动采用线上沉浸式直播,以云看秀+云参展的方式全新亮相,让未能到场的朋友也能沉浸式体验新品首发。

新西兰MitoQ携手欧阳靖携发布高燃独白视频诠释人生了不起的“粒”量

2021年10月17日,新西兰细胞科技领先品牌MitoQ携手“亚洲说唱第一人”欧阳靖MC Jin,重磅解锁《了不起的“粒”量》主题视频,并宣布欧阳靖担任MitoQ品牌大使,正式引爆双十一电商购物节的开幕。此支视频演绎了欧阳靖在人生各种阶段和不同角色之间的自由切换,与粉丝共同见证这些变化的本源:了不起的力量,任何微小的点滴都能积累能量。视频还强调了细胞健康是保持身体健康,谱写力量人生的基石。

澳门伦敦人御园英伦行旅,明日可及

总会有一些城市里的区域让人忘记身在何处。车子停在路氹金光大道,不远处的伊丽莎白塔仍在施工,来客好奇它的高度,也不禁去想象它将来会如何以精准报时的钟声迎接八方旅人。

花几分钟的时间意识到自己身在澳门,入住伦敦人御园,是这一趟英伦体验的开始,也是回到了每个人在澳门的家。进入伦敦人御园的午后,管家早早在门内等候,经中庭进入豪华御景套房,中性柔和的主色调与织物的厚重质感完美融合,营造出现代化气息浓厚的伦敦豪华宅邸。

在伦敦人御园尽享舒适便利,也可在充满活力的综合度假胜地澳门伦敦人进一步探索英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午后时段,白金汉宫著名的“皇家卫兵换岗”在这里重现,身着“皇家”衣着的“士兵”铆足了精神在水晶宫殿四周巡逻,客人们可以找好机位,用相机记录下“与他们相遇的一天”。

36层的Kensington(御廷苑餐厅)通常会提供几套可选菜单,每日出品亦会有微小差异;如果连续入住,不如交替尝试 A或 B 菜单上的不同品种,会是丰富味蕾体验的更佳选择。在这里,每一个空间都是无可挑剔的舒适小世界,种种便利带来的似乎不只是便利,是伦敦人御园营造出的属于每一位旅行者獨特的“家”。

捷尼賽思再度携手上海时装周诠释充满进取之姿的先锋时尚与生活方式

中国,上海,2021年9月28日 – 国际豪华汽车品牌捷尼赛思再度携手上海时装周,成为2022春夏上海时装周官方指定汽车合作伙伴,联合世界级时尚平台深度演绎品牌新一代豪华理念与对艺术、设计及生活方式领域的持续探索,诠释充满进取之姿的先锋时尚风格。

捷尼赛思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睿思(MarkusHenne)表示:“捷尼赛思不仅是一个汽车品牌,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捷尼赛思自入华以来便携手上海时装周展开深度合作,这不仅代表着品牌毫不妥协的设计理念与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也象征着我们持续不断跨界多元领域的无畏探索,期待与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捷尼赛思一代’不期而遇。我们希望能通过联合这样世界级的时尚平台,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灵感。”

华米科技Amazfit新品发布会:发布中文名“跃我”、新一代智能手表GTR 3和GTS 3系列

2021年10月12日,华米科技(NYSE: ZEPP)在北京举行以“UP YOURGAME”为主题的 Amazfit 2021 全球年度新品发布会,推出全新都市时尚智能手表 Amazfit GTR 3和GTS 3 系列。Amazfit GTR 3 和 GTS 3 系列智能手表首次搭载华米科技自研的原生智能手表操作系统 Zepp OS,搭配新一代 BioTracker? 3.0 PPG 生物追踪光学传感器,健康、运动、智能体验全面升级,释放智能手表全新可能。发布会上,华米科技还启动 Amazfit 品牌焕新,首次公布了 Amazfit 中文名称“ 跃我”,并推出Amazfit 全新的品牌 logo 和品牌口号“UP YOUR GAME 向上而生”。

法国菲茨PHYT'S用半个世纪书写自然有机的传奇

探寻有机回归,与自然和平共处之道。正是法国经典有机品牌——菲茨PHYT'S,用半个世纪的时光在做的一件纯粹到极致的事,用心去探索自然有机美学,发掘植物素朴本真的饱满力量,让肌肤绽放自然的力场。早在有机概念尚未风靡的1972年,菲茨PHYT'S就已经诞生,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菲茨PHYT'S创始人Jean-Paul Llopart是生物学家和理疗家,他坚信美丽和健康密不可分的理念,即尊重自然环境,将美丽健康自然疗法融为一体,美容护肤产品和食补相结合,人体内外护理视为一体。秉承着这样的理念,1972年,Jean-Paul Llopart在位于法国西南部的Cahors( 卡奥尔)市一个童话般的美景圣地Caillac(伽亚克)创建了菲茨PHYT'S实验室。

菲茨PHYT'S的有机护肤八大王牌系列,在全球广受欢迎,特别是菲茨PHYT'S个性专享式的单人单次活细胞护理套装给人以真正的奢侈品享受。菲茨PHYT'S化妆品均采用100%天然成分,所有产品均已获得COSMEBIO认证标签。就配方方面而言,获得COSMEBIO认证标签则意味着菲茨PHYT'S的产品材料成份中,至少95%的配料源于天然成分;至少95%的植物成分,来自有机农业;至少10%的产品成分,源于有机农业。在清洗、消毒、运输等环节,均受到严格的监督。

截至2011年6月,菲茨PHYT'S除在中国、欧州、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创建了自己的海外营销市场外,在法国国内,更是在各大商场、药店、沙龙拥有3300多个经销服务网点,菲茨PHYT'S有机成为2010年度欧州最热门品牌之一;菲茨PHYT'S彩妆和防晒系列,凭着其100%有机天然成份更是成为欧州关注的彩妆品牌,为众多国际名星和王室成员喜爱的化妆品牌。

天津蓟州“eden春山里”生态教育国际生活示范区全球首发生态教育小镇打造中国教育创新文旅地标

“eden春山里”生态教育国际生活示范区位于天津蓟州,是全世界第一个以“生活系统学院”为主题设计的生态教育小镇,是中英合作“一带一路”重点示范项目,邀请英国伊甸园原班设计团队共同构建,总投资100亿,打造融合自然、教育、健康、科技、商旅、度假等不同业态的创新型生态文化实践区。未来,eden春山里将与中科院、全国高等院校以及优质创意机构、生活方式品牌广泛合作,推出以生活方式体验为主的沉浸式学习活动,展示对于生态文明、对地球与人类关系的深层次哲学思考和展望,并将这些宏大的生态主题探索细化,打造国内领先的全域生态教育体系。

“热爱此刻,率真如初”STANLEY 108周年特别产品发布及品牌百年纪念展览

近日,知名户外用品品牌STANLEY正逢品牌创立108周年之际,特别推出了108周年纪念款限量保温瓶。并举办品牌首次在亚太区的线下发布会及户外复古文化展览。发布会现场展示了STANLEY品牌百年来的各类产品,以及品牌在不同阶段的宣传海报以及消费者书信。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致敬一直坚持自我,保持初心的“探险家与梦想家”。发布会现场的复古展览展示着不同年代的STANLEY古董级产品,并与其同年代的代表性户外单品:如框架背包、船桨、油灯、冰镐、登山靴一类的古董级产品,体现出STANLEY品牌在不同环境及运动中的可靠功能性。品牌与消费者的来往书信也在现场用复古还原的形式将其呈现,手写的卡片及信件中诉说着每一位STANLEY用户的动人故事。

GP芝柏表三飞桥陀飞轮腕表连接过去,放眼未来

1867年,GP芝柏表发布“三金桥陀飞轮”腕表,经典由此诞生。非同寻常的是,Bridges金桥系列将三个原本隐藏的功能性部件打造成了美学元素。因为这一设计理念,GP芝柏表的制表厂因此名声大震——变内藏于外露。这种理念后来应用于品牌后续的若干表款。而这一次,对于全新三飞桥陀飞轮腕表,GP芝柏表在承袭这种设计理念的同时还进行了一些别致的改动。今年正值GP芝柏表230周年诞辰。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GP芝柏表重新演绎其经典表款,注入现代风尚,推出了众多全新作品。

Kiehl’s科颜氏“全A学院”正式开课皮肤专家系列抗老新品A醇精华重磅上市

2021年9月24日讯,上海,Kiehl’s科颜氏携手天猫小黑盒,于上海电影广场举办了以“全A学院”为主题的Kiehl’s 科颜氏A醇精华新品发布会。有着170年专业药理学背景的护肤护发潮牌Kiehl’s科颜氏,秉持精研高效配方,追求卓越功效的产品理念,重磅推出皮肤专家系列全新单品——Kiehl ’s科颜氏A醇精华。发布会现场百余位媒体达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抗老单品的全新发布,以精准配比的六大成分,全效改善肌肤老化问题,重塑脸部年轻轮廓!

《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于成都揭幕

2021年7月24日,《克里斯汀· 迪奥:梦之设计师》(CHRISTIANDIOR: DESIGNER OF DREAMS)展览于成都当代美术馆(MOCA)正式揭幕。这场凝聚艺术与时尚的匠心之旅,再次登陆中国,令在场宾客沉浸于迪奥隽永的风格魅力之中。

《克里斯汀· 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先后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 MUS?E DES ARTS D?CORATIFS)、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 ALBERT MUSEUM)以及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成功举办。如今,该回顾展以崭新面貌登陆成都当代美术馆(MOCA),以全新的叙事场景,致敬品牌创立七十余年来始终秉承的创意激情。展览以蒙田大道三十号为起点,引领观众回溯造梦之源,继而深入领略以不同维度精心打造的丰富世界。共涵盖十一个超越时空的非凡主题,讴歌这座高级时装屋的传奇历程。并以与迪奥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国文化为切入点,致敬世界文化。

开幕现场闪耀璀璨星光,迪奥中国区品牌大使赵丽颖,迪奥中国区珠宝大使罗云熙,迪奥中国彩妆大使王子文,迪奥中国护肤大使景甜,迪奥中国花秘瑰萃形象大使王丽坤,迪奥中国香氛世家大使韩东君,迪奥中国品牌挚友 THE9-刘雨昕,著名导演冯德伦,均身着迪奥礼服齐聚开幕现场。

Nespresso浓遇咖啡打造离心力咖啡驿站呈现沉浸式Vertuo馥旋体验

中国上海,2021年10月13日,全球优质咖啡行业的标志性品牌Nespresso浓遇咖啡在上海新天地南里举办Nespresso离心力咖啡驿站启动仪式,Nespresso浓遇咖啡大中华区总经理林上明先生及品牌大使赵又廷先生亮相现场,为离心力咖啡驿站正式揭幕。Nespresso浓遇咖啡今年9月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Vertuo馥旋系列,为咖啡爱好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醇香体验,此次品牌倾力打造离心力咖啡驿站,邀请咖啡爱好者共赴Vertuo馥旋之约,沉浸式感受离心力咖啡所带来的悠享时刻。

德表举鹏程 启幕耀京华格拉苏蒂原创北京国贸商城专卖店盛大开幕

从德国格拉苏蒂小镇,到中国首都北京,高级制表品牌GlashütteOriginal格拉苏蒂原创跨越了176年的时间传奇。2021年10月18日,格拉苏蒂原创北京国贸商城全新专卖店盛大开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钟荣明先生、国贸商城总监梁小丹女士、斯沃琪集团中国管理委员会成员廖信嘉先生、格拉苏蒂原创中国区副总裁矫玫女士一同参加了开业剪彩仪式。同时,众多嘉宾及北京主流时尚媒体编辑受邀出席,共襄盛举,见证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史上新的光辉时刻。作为德系高級制表的集大成者,源自1845年的格拉苏蒂原创在历经176年的制表传奇之路上,一直是创新高级制表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丝芙兰演绎新势色彩权威发布2021秋冬独家新品暨全球美妆趋势

2021年10月13日,上海,全球高端美妆零售商丝芙兰Sephora以权威之姿,携31个独家品牌及其新品,共51个来自全球的明星品牌、近250款当季新品惊喜呈现6大前沿美妆趋势,更有7大“美力国潮”品牌及5大“美力新锐”品牌于发布会首秀,为中国消费者解锁更多独家、新潮的美力之选。秉承对高端美妆行业的专业积累与权威洞察,丝芙兰美力大师团队融汇新世代艺术的创意视角与当季秀场时尚灵感,精彩演绎“山系颜彩”、“琉光焕肤”、“奇境香遇”、“律动蓝眸”、“永续衡美”及“锐舞丝扬”6大全球秋冬美妆趋势,呈现覆盖彩妆、护肤、护发、香氛、美容仪器等全品类的独家美力新选,秉承品牌‘本真零售’的精神,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展现自我,美力出色!”

第二篇:罗奇:Goodbye and Thanks

作为一个西方人,史蒂芬·罗奇已经达到了理解中国的极限,离开的时刻到来,但这不会是真正的告别

回到纽约后的第一个星期对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来说过得飞快:除去周末和独立日假期,这一周只有4天。他用了3天来向摩根士丹利(以下简称“大摩”)的客户和媒体讲述亚洲,剩下一天去往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与新同事们见面,给自己即将开设的“未来中国”课程热身。

做这些事情的间隙,他还马不停蹄地处理了800多封邮件,其中有60%是来自或者关于中国。

“虽然我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巨变,但我对亚洲的关注仍然跟以前一样。”7月12日,在给记者发来的邮件里,他总结说。

2010年7月起,罗奇不再常驻香港,而是调回纽约,改任亚洲非执行主席,另外在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和耶鲁管理学院任教。在9月份开始的新学年里,罗奇将在耶鲁开设“未来的中国”、“华盛顿与华尔街:市场、政策与政治”两门课程,并带领一个国际问题研讨小组研究亚洲当代经济问题。

罗奇曾是大摩的首席经济师。即便是2007年成为大摩亚洲主席后,他侧重宏观经济研究的工作实质也没变过。十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定支持者与谏言者,并带着自己的研究结论游走于中国的政府官员、监管机构及大摩客户之间,为中国政府所信任,被认为是最了解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

观察并影响中国与亚洲的发展,是他驻亚洲三年的全部乐趣所在。罗奇休假时,他在大摩的同事都尽量不给他发邮件以免打扰他。终于有次不得已给他发了信,罗奇迅速地回复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天哪,终于收到邮件了,我快要闷死了!

6月30日,在摩根士丹利为他举行的北京告别酒会上,他对听众们说:“过去三年里,我的环球飞行里程差不多有120万英里,是时候回美国跟家人呆在一起了。”

“更重要的,我想是时候参与到美国国内的教育工作了,老实说,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杰出角色,以及美国与中国之间的人民币难题之后,我更加担心的是美国的潜力。另外,我更想回国参与美中问题的讨论。”

“我绝不会离开摩根士丹利,也不会离开亚洲这个地区。”他承诺,今后每个月仍会访问亚洲一次。

那一年

“中国有许多人给我提供帮助和引导,使我获益匪浅。在最初几年里,我从吴敬琏教授、财政部长项怀诚以及被我聘为摩根士丹利第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谢国忠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几位先生在分享他们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形势的真知灼见时都非常慷慨大度。在今后的岁月里,我的名单中还增加了许多人,我尤其要提到的是朱民和林毅夫。”

对罗奇来说,1998年之前,他对中国还知之甚少。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吸引了全球经济学界的目光,罗奇也在别人推荐下读到一些当时在新加坡从事投行业的谢国忠的经济评论文章。这一年,罗奇前往新加坡,力邀素不相识的谢加入摩根士丹利,担任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回忆说,与罗奇共事时,两人经常交换阅读各自写的论述,如果有分歧或是疑问,则会碰头讨论。

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罗奇注意到,韩国、泰国和印尼等被视为经济强国的经济体都陷入衰退,而中国采取了不同政策,使得经济增速虽然轻微下滑,但依然增长。“中国仿佛黑暗中的火花,不同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十多年后回顾那场危机,罗奇仍忍不住赞叹。

1998年罗奇想转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宏观经济,谢国忠向罗奇建议,能否仍旧重视中国市场。“中国需要一个西方人能向西方解释中国,比中国人自己解释客观。”谢国忠解释,“同时中国也需要一个名望很高的西方人,来对中国人正面讲述中国。”后来罗奇达到了这个一箭双雕的目的。

1998年年初,罗奇把自己对中国的观察写成一篇名为《中国与众不同》的文章,发表在《金融时报》上。他在文中大胆地提出,借亚洲金融危机,当时还貌不惊人的中国将崛起成为泛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新的潜在领袖。

“这个观察结论也确立了我从1990年代后期的研究主旨,促使我越来越聚焦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把它当做能够塑造全球经济的崭新强劲的力量。”罗奇说。

1998年,当时的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前往西雅图访问波音公司。在周末闲游西雅图海湾时,他想起了在《金融时报》上读到的文章,于是点名请罗奇作陪同游。一路上,他们话题从这篇文章开始。“他认真听取了我对全球经济的评估,但他同时也迫切地想让我知道中国的某些方面,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情况—这对西方来说所知甚少。在那次西雅图之行后几个月我去访问中国时,他安排我参观了一个乡镇企业,这次行程对我了解新的中国很有启发。从那天起,项和我成了好朋友,以后一直保持联系。”罗奇对《中国企业家》说。

2000年,时任总理的朱基发起了第一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上,罗奇与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伯格斯坦(Fred Bergsten)产生了争论。罗奇认为,美国的证券泡沫破灭将会导致衰退,这对中国是个威胁。论坛结束后,朱基走到罗奇面前用英语说:“我希望你是错的,但我们会在假定你是正确的情况下制定应对计划。”据此制定的持续刺激计划,让中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没有被世界经济拖入泥沼。

一年后的第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朱基再次来到罗奇面前,“你看到了中国面临的威胁,但伯格斯坦却没这么认为。对了,Fred(伯格斯坦)跑哪去了?”

罗奇开玩笑地答:“也许这就是他不被邀请参会的原因。”朱闻言大笑。

“他感谢我为他提供了好建议,这件事对我后来在中国建立人际关系大有裨益。”罗奇对《中国企业家》说。

理解“内在的中国”

“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具有相似的技能,但我们研究的视角却很不一样。我觉得我较早指出了中国与全球的联系,不仅指出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还指出了中国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国内经济方面的专家。我更希望,市场把我当做一个在更广阔的全球范围内,以公开坦诚的态度研究中国、并值得中国人信赖的学者。”

今年年初,罗奇曾给中国提出建议,利用消费贷款代替经济刺激方案,以实现政策退出。“罗奇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于理论层面和数据层面,这是经典的学院派风格。”当时,安邦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功曾经认为罗奇“恐怕不熟悉中国的国情”。

但在新近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他承认,“罗奇要比其他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更深刻,当一个人持续地研究和关注中国的时候,他总能比别人有更多的发言权。”

2007年初,大摩CEO麦克(John Mack)提议罗奇考虑出任摩根士丹利亚洲业务主席。

罗奇大感意外,第一反应是干脆地拒绝。对罗奇来说,从1970年代初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开始,他的理想就是成为经济学家,获得影响金融市场和政策辩论的机会。成为大摩的首席经济师后,梦想已经成真,他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这恰好跟他的旧部谢国忠对他的评论相应和:“他不是功利型的人,就是一心喜欢研究经济。”

“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响起了一个声音:我的拒绝是不是因为我沉迷于目前的舒适环境,害怕改变,不愿意承担个人风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抛弃局外人身份,从内部观察亚洲的机会。

“我接受了这个任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对亚洲经济)产生的激情。”罗奇说。在征得妻子同意后,2007年9月,他前往香港,推开了自己作为大摩亚洲主席的办公室大门。

一开始,罗奇做好了今后只能把经济研究当做个人爱好的准备。2007年4月23日上任当天,他对媒体忍痛表示,“我将不再公开地以原来身份发表对经济的预测和评论。”

但事实证明,罗奇参与亚洲市场的方式仍是进行中国与亚洲的宏观经济研究,并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这个区域。“我的职责是充当摩根士丹利面对该地区客户、监管机构和政府官员的高级代表,这种代表性通过我撰写的研究文章和我所说的话来体现。”罗奇说。

除了拜访政府、学者和客户,中国乃至亚洲的各种高端经济论坛上,几乎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在大摩内部,“我担任亚洲主席的工作重点是起到思想领袖的作用。”

2007-2010三年时间里,他一边根据所见所得调整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一边在华尔街旗帜鲜明地为中国增长模式辩护。跟本土的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着重于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和分析中国。

这种方法论让他从美国国内的经济失衡推算到了中国的不平衡。他从2006年起开始提出,美国债务依赖型消费将导致美国国内的失衡,而等式另一端的中国,由于过度依赖出口,也将面临美国资产和信用泡沫带来的风险。对中国的近身观察强化了他的观点,他开始转而呼吁中国抓紧推动经济再平衡。2009年,他将自己对亚洲的观察集结成册,出版了《未来的亚洲》,核心观点是:中国除了转变发展模式之外别无选择,中国人必须用储蓄盈余来刺激国内私人消费。

“中国的情况跟世界很不一样,很难找到客观的数据和法规来论证,只能发表观点。”谢国忠认为,在这种环境下,罗奇已经达到了西方人所能理解中国的极限。“外国人想要完全了解中国不可能,从外面朝里面看更不可能。他们总想拿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套中国的情况。”

罗奇清醒地知道中国有自己的一套玩法。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国的重大矛盾》中说,关于理解“内在的中国”,现代西方人再一次以失败告终。他写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给西方的一小撮速成‘中国通’打开了宣扬自己理论的市场,他们套用西方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可能给世界提供的发展机会,以及中国内部的应力与张力。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中国正在陪着我们玩这个游戏,从而强化了我们对中国的各种错误印象。”

但至少,过去几年跟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罗奇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智慧,他知道该怎样让中国人乐于接受批评。在各个场合发表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时,他都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说过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作为开场;在论证问题时,尽量引用中国政府的数据及官员说过的话;在提出实质建议部分,他也从不会忽略赞扬中国已经在发生的调整。而在华尔街,他则不遗余力地反对将美国贸易赤字与人民币升值直接挂钩。

由于强调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互动,置身亚洲反而让他的差旅行程大增。过去三年中,罗奇每个月只有四五天呆在香港,其余时间都在飞赴中国内地、亚洲和世界的其它地区。“可能我睡在国泰航空机舱里的时间多过睡在我香港寓所里!”他有点得意地抱怨。而他每到一处几乎从不倒时差,落地就开始工作。《未来的亚洲》出版后,有一次,大摩的工作人员事先在罗奇入住的酒店房间放了近200本需要他本人签名的书。罗奇在凌晨4点才入住,一进房间看到满地的书籍,二话不说就拆开每本书的塑封,独自一本本地签名直到天亮,然后直接去开会。

归程

“我并不是什么都懂,但我着重于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和分析中国。我认为要了解‘未来的中国’绝对是关键之所在。”

6月底,他在上海举办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到耶鲁大学教书,是因为能以战略家、商业者的身份,参与美国与亚洲、美国与中国的互动。

他同时相信,就解决重大全球问题的激烈争议而言,教育是比政治有效得多的一种办法。罗奇希望自己在耶鲁开设的第一课“未来的中国”,能帮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未来中国在塑造区域和全球趋势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我将试着去讲授中国未来行进的方向,以及这意味着什么。但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们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

他用自己最喜欢的成语“知易行难”来阐释即将开始的学院生涯。“考虑到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想我的课程中的许多结论将会被争论不休。那么,我希望能为我的学生们提供结实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帮助他们面对将要在生活中作出的关键判断。”

2009年底,罗奇无意中看到广东汕头大学的新图书馆和照片以及校内新医学院的规划,他研究了一下这所大学之后,决定用《未来的亚洲》中文版的版税在汕头大学设立一个奖学金,用以资助优秀的商学院学生。

在离开亚洲之前,他到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给毕业生们致辞。他提醒学生们,有责任站出来批驳那些可能导致中美局势紧张失控的错误观点。

“在草根层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为将这场辩论提升至一个建设性的新高度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责任不能外包,也不能等闲视之。—不要误解我,我不只是在说你们,我自己也同样必须做这些事。”

作者:蔡 钰

第三篇: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and”使用的功能性特征

摘 要:英语教师话语中连词“and”的使用在保证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保证教师话语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方面起着很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式,对五名来自不同中学的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中连词“and”进行检索和标注,旨在探讨并揭示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and”的功能性特征及其重要内涵。研究发现,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英语连词“and”的功能性特征包括:拓展功能、衔接功能、构建功能和标记功能,在教师课堂话语中分别起到了补充与引申、体现逻辑—语义关系、构建话语连贯性以及话语过渡的作用。

关键词:“and”的功能性特征;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话语分析;语料库

引言

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连词“and”大量地贯穿其中,并在教师话语中发挥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如并列、转折、因果。然而,“and”不仅仅具有表面功能,其真正作用在于它在话语或语篇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即“and”在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程晓堂、崔荣佳,2004)。作为课堂话语标记语之一,英语教师话语中连词“and”的使用是保证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保证教师话语是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口语交际中体现、构建话语结构以及连贯关系和语用关系的桥梁,在这方面,教师话语中的连词“and”起着很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程晓堂,2008)。

可以说,在中国的英语教学课堂中,连词“and”的使用不仅仅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和方法,因此,研究英语连词“and”在教师课堂话语中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和学者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发生情况,这也是研究教师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教师而言,教师阅读相关文献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分析自己在连词使用上的不足之处,从另一个视角对自己的课堂话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了解自己的课堂话语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加全面地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适当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分析自己在课堂上连词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而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程晓堂,2009)。

笔者发现,作为影响教师课堂话语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因素之一,连词帮助教师和学生梳理并理解课堂话语中的逻辑关系。程晓堂、崔荣佳(2004)认为,连接性词语时而体现语篇中的逻辑—语义关系,时而构建逻辑—语义关系,时而既不体现也不构建逻辑—语义关系,而是起着帮助人们理解语篇、构建语篇结构的作用。而传统连词“and”作为连接性词语中的典型,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是否具有其他功能?目前并没有人对此加以研究。

本文基于程晓堂、崔荣佳(2004)对连接性词语功能的全新阐释,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以中学英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对五个中学英语课堂(两个初中英语课堂和三个高中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的录像进行转录,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式,运用BFSU PowerConc软件和BFSU Qualitative Coder手工标注工具,对这五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连词“and”进行检索和标注,对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and” 的功能性特征进行重新归类,旨在更好地从教师话语构建者的角度,了解不同功能的连词“and”如何构成教师特定的话语模式,影响教学成效。

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看,连词是用来“连接单词、短语、小句、大句等语法和语篇成分并体现其中的逻辑关系的词语”(程晓堂、崔荣佳,2004),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的功能性特征,因此,只讨论“and”连接小句、大句、话轮等情况,不讨论连接单词或短语的情况。

研究方法

五名分别来自不同中学的中国籍英语教师参加了此次研究,包括两名初中英语教师和三名高中英语教师,为保证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笔者收集了这五名英语教师的课堂录像,平均课堂时间为45分钟,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其中三名教师教授阅读课,一名教师教授写作课,一名教师教授听说课(见表1)。

笔者将这五名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和学生话语进行逐字转录,并基于这五名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自建一个小型语料库,共计12,668词。本研究首先使用BFSU PowerConc软件对这五名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单词统计,发现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and”共计332个,除去“and”连接单词、短语以及由“and”构成的词组外,实际可用连词共计255个。笔者再利用BFSU PowerConc软件中的检索功能对教师话语中的连词“and”进行检索,基于“and”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所处的位置,必要时结合相应的学生话语,分析并判断连词“and”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所发挥的功能。再利用BFSU Qualitative Coder手工标注工具对这五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的使用进行分类标注,并分别进行次数统计。

结果与讨论

笔者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应的教师课堂话语语料,根据英语连词“and”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所处的位置,对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and”所发挥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标注,发现在 332个连词“and”中共有255个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担任了功能性的角色,笔者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英语连词“and”在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扮演着拓展功能、衔接功能、构建功能以及标记功能(见表2)。

1. 拓展功能

英语连词“and”的拓展功能,又可称为增补功能,表示意义引申和增补,即它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是对前一个成分所表达的意义的补充和引申。“and”的拓展功能大多出现在学生话语之后,教师用于要求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其弄懂前面所说的话,或对其话题进行补充。连词“and”作为一种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口头标志,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课堂话语更为准确,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并为其他学生提供即兴的话语机会(康艳、程晓堂,2011)。

笔者发现,当“and”充当拓展功能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自己以问句的形式独立存在,如在下面的片段1中,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奶奶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学生只给出其中一个回答,教师巧妙利用连词“and”,以升调的方式(在片段中以的形式标出)暗示学生其回答并不完整,并为学生创造机会对其回答进行说明、解释或补充。

片段1:

T: Ok, for things grandma likes, who can tell us the answer? Things grandma likes, Ok, Yang Hongyu, please.

S: Grandma likes old music.

T: Old music. Do you agree?

Ss: Yes.

T: Ok, AND...?

S: And history book.

另一方面,英语连词“and”其后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表示教师要求学生对前一个话题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补充和完善,此时“and”并不单独出现,教师经常使用含有“other”“else”等在意义上表示“其他的”这样的标记性疑问短句,引导并支持学生进行意义表达,实现“受推动的语言产出”(pushed output)。如在片段2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否知道其他的濒临灭绝的生物时,学生回答完“熊猫”之后,教师希望继续激发学生思考,使用“and anything else?”这样的疑问短句拓展学生话语。

片段2:

T: …do you know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The name of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Ss: Panda.

T: Great! Panda, AND anything else? Come to your mind!

Ss: Monkey.

T: Every kind of monkey? Some monkey like golden monkey, right?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功能性特征相比,“and”的拓展功能使用频数相对偏低,这可能由于其后所连接成分仅限于表达对学生话语的内容进行扩充和增补的原因所致。从英语教学的内容上来看,连词“and”的拓展功能的使用并不体现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的衔接,仅限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激发学生多思多想,调动课堂氛围,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综上所述,连词“and”的拓展功能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还可以使学生关注自己的输出,从而实现受推动的输出(康艳、程晓堂,2011)。

2. 衔接功能

由于英语连词“and”本身具有约定俗成的表意功能,从句法功能上一般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杨联平,2005),所以其本身就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话语或语篇中的逻辑—语义关系,正如胡壮麟(1994)提到,通过连词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因此,英语连词“and”的衔接功能主要用来体现或明示其前后所连接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教师借助“and”来组织话语,使之成为连贯有序的语篇,作为一种有效的语言手段,“and”的衔接功能扮演着前后话语间的“连接器”和“引导牌”(贺静,2012),标志着教师教学课段之间的连接,起着连贯衔接的作用,体现了语篇组织功能,使话语信息的表达更加明晰,既增强了课堂话语的关联性,又体现了教师话语前后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如果缺少这样的衔接,教师的前后话语会让学生听起来感觉很突兀。

笔者发现,当英语连词“and”起到衔接功能的时候,一般会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发生。首先,当连词“and”其后所连接成分的意义在前文中已提及,此时,它的使用是用来明示或衔接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前后部分的“逻辑—语义”关系,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指令一气呵成,使教师所述话语的推进更加明确自然。如在片段3中,教师让学生说出图片上所展示的动物名称,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基于学生的答案再抛出另一问题,这里,“and”的使用增添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连贯。

片段3:

T: Let’s try to see the pictures here, what is that?

Ss: Snake.

T: Snake? AND what is the big snake called? Remember that? Big snake? Python, right? Python, good.

同样,在片段4中,教师在对广告的最后一部分进行讲解的时候,“and”的使用使教师用语变得简短、简化、规范(李华,2007),既减少了一些不必要语言余赘,又体现了教师话语信息上的逻辑关联性,从而把教师课堂话语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起到了话语内容连贯的效果。

片段4:

T: Actually the last part is called the rider of an advertisement, AND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mpany. How you get the product…how you can…er…how can you get the service from the company.

第二种情况是,当连词“and”所连接的前后成分在语义上表示动作发生的前后顺序,说明后一成分是前一成分动作的继续,或者前一成分是后一成分的先决条件,这时它的使用体现了前后动作的连贯,最常见的就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系列指令,经常以祈使句的形式出现。如在片段5中,教师发出指令让学生翻开书、完成阅读任务并划下写下关键词,句中的三个“and”把该教师的课堂指令顺利地衔接起来,既顺应了课堂教学的实际要求,又体现了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形式连贯。

片段5:

T: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4, AND you will have about two minutes to go through these four paragraphs. Try to figure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Ok? Two minutes for yourselves. Go!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AND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Ok?

最后一种情况是,“and”可以用来连接其前后在“逻辑—语义”上存在并列关系的成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在句法上,作为中心并列连词,“and”本身就可以连接在逻辑—语义上存在并列关系的单词或短语,例如,面包和黄油(bread and butter)。同样的,“and”自然也可以连接教师课堂话语中存在并列关系的句子,如在片段6中,教师在对文章结构进行总结的时候,具有同等地位的三个并列成分以“A,B and C”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逻辑上的连贯性。

片段6:

T: So, we can actually put them into three parts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part is actu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hole article, which is paragraph one, righ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part of the article, AND the third part is the…

Ss: Conclusion.

T: Conclusion, right!

3. 构建功能

程晓堂、崔荣佳(2004)提出,连接性词语时而体现语篇中的“逻辑—语义”关系,时而构建“逻辑—语义”关系,有时既不体现也不构建“逻辑—语义”关系,而是起着帮助人们理解语篇、构建语篇结构的功能。与衔接功能不同的是,“and”充当构建功能的时候,其前后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并不存在任何的“逻辑—语义”关系,而可以用来组织话语结构。换言之,说话者通过使用连词,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同时,构建起话语语篇的结构,即将前后话语成分内容连接在一起,使听话者感觉到所听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显然,这种效果的产生并不依赖于话语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而是说话者有意或无意地去构建前后话语间的连贯性。

笔者在教师课堂话语的自然语料中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纳的时候,并未发现其具有构建“逻辑—语义”关系的功能,但却发现“and”在教师课堂话语的使用中具有构建话语连贯性的功能。这可能是因为连词“and”本身是连接性词语中的沧海一粟,其传递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有限,因此,在这里,笔者着重论述英语连词“and”的构建话语连贯性的功能。

笔者发现,连词“and”起到构建功能的时候,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意义,也并未体现出任何“逻辑—语义”关系,说话者仅仅是将“and”前后的话语内容连接在一起,构建出话语的连贯性。如片段7中,教师在本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又感谢了同学的配合,显然,布置作业和感谢配合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逻辑—语义”关系,“and”的使用只是构建了教师课堂话语的连贯性而已。

片段7:

T: Ok, I’m glad to see that. So this is today’s homework AND thank you for your efforts. Ok, class is over.

再如在片段8中,教师在总结现在的舞蹈十分普及的时候,多次使用连词“and”,我们可以发现,“and”前后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并不存在“逻辑—语义”关系,甚至在有些地方,“and”可以直接省略,但是,教师仍然会在其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同时,使用连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连贯性,使教师课堂话语呈现出一个整体。

片段8:

T: But with time going on, AND the dance movements come simple. Ordinary can play it.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have more time to enjoy themselves, AND in order to make more friends and to relax themselves, people began to dance popular dance, also we call it social dance, right?

笔者在总结归纳“and”的构建功能的时候,发现五名中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度使用“and”的情况,有一些“and”并不需要在教师话语中出现,甚至可以直接省略。笔者认为,“and”的过度使用可能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教师话语中的“口头禅”,其使用也许也只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只是为教师即将要传达的课堂指令或信息争取些思考的时间而已。

4. 标记功能

连词“and”在教师课堂话语中的最后一个功能是标记功能,所谓标记功能,就是教师在介绍、传递与教学内容或活动相关的信息或进行教学内容或活动指令的转换的时候,连词“and”的使用在构建教学流程的连贯性的同时,又标记了教师教学内容或课堂指令的转换,起到了教师课堂话语过渡的作用。“and”的标记功能犹如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对于帮助学生追随教学进程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有着重要的作用(康艳、程晓堂,2011)。

笔者发现,连词“and”充当标记功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以2种形式出现在教师课堂话语中。第一种是以“and+问句”的形式出现,这时候,教师经常会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者以要求另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标志课堂教学焦点的转换。在这里,“and”的使用扮演着过渡性话语标记语的角色,教师在语音语调上也会故意将“and”的发音夸张化,发音拉长或语调上扬,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片段9中,教师想要将教学内容从面试者(interviewee)的话题转换到面试考官(interviewer)的话题上,通过使用“and”,巧妙地将课堂教学话题转换。

片段9:

T: … I want to get a job, I’m called, in this job interview, I’m called interviewer or interviewee?

Ss: Interviewee.

T: Yes, interviewee. So interviewee means, I’m sorry, interviewee means somebody who wants to get a job. AND how about the boss or the employer?

Ss: Interviewer.

第二种情况是以“and +指令性话语”的形式出现,一般以祈使句或以“let’s”开头的句式偏多。这时候,教师经常会对前一话题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然后直截了当地转换到下一个话题中去。在这里,教师通常会在“and”处稍稍有些停顿,简短的话语停顿一方面有利于在话语层面表示对前一话题结束的提示,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地完成教学焦点的转换。如在片段10中,教师对学生回答做以总结之后,通过在“and”处简短的停顿,顺利过渡到教学内容最后一部分的分析与讲解。

片段10:

S: Maybe “Do you want to skip songs optionally in the bath?”

T: When you take bath, do you want to skip songs optionally, Ok? Sit down, please. Thank you, AND now let’s come to the last piece of advertisement.

结语

从以上的语料库样本分析中,笔者总结出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英语连词“and”的功能性特征有:拓展功能、衔接功能、构建功能以及标记功能,“and”的使用并不是单一地传递表面信息,而是利用多种话语功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保证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性的语言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教师恰当地借助连词“and”来组织课堂话语,既保证了教师教学课段之间的连接,使之成为连贯有序的语篇,又使话语信息的表达更加连贯,增强了课堂话语的关联性,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同时,构建起话语语篇的结构,使教师课堂话语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教师话语使用连词“and”中不同的功能, 既可以都可以推断出教师话语中隐含的意义,又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增强师生间的交际互动,从而实现受推动的输出。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连词“and”在构建教师课堂话语连贯性和逻辑性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and”可以作为教师话语的“口头禅”随意使用,过多地、生硬地使用“and”表面上似乎是为了保证教师课堂话语的连贯和完整,实则却从内部破坏了教师话语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甚至有可能表现为教师教学内容逻辑的混乱,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影响教学成效。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使用这些功能性语言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构建教师课堂话语语篇时连接性词语的使用,甚至可以通过录音或录课的方式来记录并反思自己在教师功能性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和不足,使功能性语言真正做到用得到位,使得巧妙。

总而言之,英语连词“and”在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更是保证教师话语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重要手段。“and”作为虚词,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从揭示语言本质和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了连词“and”的功能性特征,并揭示其在教师课堂话语使用中的内涵。以上是通过对五名来自不同中学的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and”的使用分析得出的结论,连词的功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所建语料库较小,本文对于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连词的分类与归纳也许难以全面反映出“and”在教师话语中所有的功能性特征。未来在研究中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连词的使用中,笔者希望研究者可以将研究对象,研究时间,研究样本扩大,使研究更加具体、深入,使结论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参考文献

程晓堂.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与连贯性[J]. 基础英语教育,2008,(6):3-9.

程晓堂.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程晓堂,崔荣佳. 连接性词语功能新解[J].外语教学,2004,(3):18-21.

贺静.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考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74-78.

胡壮麟. 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01,(1):3-9.

康艳,程晓堂.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新框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7-14.

李华. 从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看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J]. 外语界,2007,(5):83-90.

杨联平. 英语连词AND语义及句法功能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56-60.

作者:陈晓杨

第四篇:Comparison of Wine Culture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To compa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f wine,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origin of wine. In this aspect, the two sides have totally different ideas. Chinese people claim that man made wine while western people claim that god made wine. It spreads among people that Du Kang made wine. It is said that Du Kang was a shepherd. One day, when the sheep were grazing, he lost his bamboo bottle filled with rice porridge. After half a month, he regained the bottle and found that fermented rice porridge smelled nice. So he gave up the career of a shepherd and opened a wine shop. His wine was popular in no time. So Du Kang gradually became the synonym of wine. In the west, there are a lot of versions of wine origin. The most widely spread one is that the God of Wine made wine. The God of Wine Dionysus is the God in a Greek myth. People said he was born by Zeus, the father of people, and the princess Semily. The Queen was jealous of Semily and burned her. Zeus sewed Dionysus in his thigh and rescued him. He was then brought up by Goddess Eno and the forest fairies. He led a vagrant life and spread the technology of growing grapes and fermenting wine. So wine became popular in Europe. Similarly, Dionysus also became the synonym of wine. Most historians hold the view that Persia(called Iran today)is the earliest country to make wine. In June 6, 1996, Xinhua Press reported that archaeologists had found some materials in a village in late Stone Age in northern Iran. About 7000 years ago, countries around Iran began to grow grapes. The procession of growing grapes contains three stages, which are the stage of collecting wild grape fruits, the stage of grape taming and the stage of grape cultivatio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wine culture. Despite the rice wine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wine is white spirit. To some extent, Chinese wine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white spirit because among the wine kinds in China, it enjoys the superb crafts and is still the distilled wine with the largest output in the world. Chinese civiliz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here there is fertile soil and moderate climate. Ten thousand years ago, China with West Asia and CentralAmerica became the first agricultural center. China has a large production of grains. Besides the amount of grains people eat, there remains much more,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of wine fermentation with grains. Greece which is the cradl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situates in Balkans, which faces the ocean in three directions. Mountains and islands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he soil is relatively poor. It is the typical Mediterranean climat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grain growing. So it has a low production of grain. It is only enough for eating. Little is left for wine fermentation. However, grapes, which prefer gravel soil, with its features of anti-drought and adaptation to the Mediterranean climate, widely grow in Greece. Thus, it meets western people’s requirements of wine.

In terms of the etiquette of wine drinking,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differences. We can discover a law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that the Chinese drink to the people while the western drink to the wine. Chines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ners they drink with and what they enjoy is the atmosphere while western people pays attention to what kind of wine they drink and what they enjoy is the taste of wine.

The Chinese etiquette of wine drinking reflects the respect to the people. Everyone, host or guest, has the fixed seats and the fixed order of toast. The host is the first to toast. The wineglass should be full when toasting, which reflects the respect to the toaste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hould toast to the elder generation actively and the lower to the higher. And it is better to drink the bottom up. What’s more, the etiquettes like execute drinking orders and finger guessing game are produced in order to make the drinkers have more fun. Obviously, Chinese culture of win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eniority pecking. It put the respect to the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However, the western etiquette of wine drinking reflects the respect to the wine. When tasting the wine, they watch the color, smell the smell and taste the taste. They use all their senses to enjoy the wine. In terms of the order of wine drinking, they always drink white wine first and then red wine, light wine first and then heavy wine, wine with a short history first and then wine with a long history. They gradually enjoy the different tastes of the win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ense of taste. And the choice of wineglass is decided according to people’s requirements of wine drinking. No matter it is the tulip-shaped goblet which collects the fragrance at the mouth of the glass, the decanter which stretches the body of the wine or the thermometer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iz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ine, they all demonstrate western people’s respect to the wine. Their etiquette and culture of wine drinking are formulated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sweet taste.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f win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lture of win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anner of thinking.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divergent thinking while western people have the linear thinking.

The traditional wine cust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k customs. It contains abundant things, relating with every aspects of the human production and human life. In China, from the ancient sacrifice to marriage and funeral, from the celebration to the season, from house building to outgo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to the modern life, they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wine custom. In Shi Jiazhuang, the history of wine fermentation and wine drinking is much longer than the Slavery States, even longer than the birth of the tribal system. Thus, the wine custom is one kind of long-established folk custom. No matter it i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literature or psychology or biochemistry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wine and man, there are countless secrets. Although wine custom is part of the study of folk customs or sociology, the inner contents are beyond social science. Wine custom is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reflection of people’s mentality. It embodies not only sense of worth, outlook on lif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Therefore, different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 and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wine custom. However, everyone respect folk customs and shares one dream that is hoping the world safe and peaceful.

Despite the effort made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that should be mentioned. Firstly, western wine customs should be further and specifically studied. Secondly, nowadays, in KTV, men and women drink with vulgar music and colorful lights. They drink for fun or exactly desire. They have no idea or consciousness of wine culture. What is the trend of Chinese wine culture?

参考文献

[1]Andrew, J. R. Choosing Wine[M]. Peters & Small Ltd, 2003:16

[2]Jennifer, D. F. Wine at Your Fingertips[M]. Alpha, 2008:24

[3]Tom, S. The Sotheby’s Wine Encyclopedia[M].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5

[4]Tom, F. Wine: A Basic Course[M]. Thunder Bay Press, 2003

[5]巩玉丽.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康[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2

[6]何满子.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康明官.酒文化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8]刘沙、唐勇.法国·葡萄酒的盛宴[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9]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0]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11]徐少华、袁仁国.中国酒文化大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12]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张颖

第五篇:Trial and Error策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摘要】《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专业英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但该课程存在方法简单、综合能力提升困难的问题。为此,我们探索了应用Trial and Error策略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关键词】Trial and Error策略 专业英语 教学探索

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基础。如果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此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新的知识,攻克某个科学技术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其研究成果需要接受科学界的评价,并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公布。因此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对学生科研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进入社会工作,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强的时代,各种人员和生产要素全球市场间流动,跨国界和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又是一种国际语言。因此,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对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十分重要。

為此,我们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课程。在实践中发现,该门课存在课堂上讲起来容易,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践则很难的问题。借鉴科研工作中广泛使用的Trial and Error策略,我们在应用化学专业英语中也采取了该策略进行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利用Trial and Error策略进行探索。

一、英语能力的提升

英语跟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都是一门语言。对于汉语,我们每个国人熟练并能交流只需要4~5年的时间。而对于英语,从小学开始,经过初中、高中和大学这么多年的学习,我们对英语的掌握还远远谈不上熟练。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语言环境。汉语就算不在课堂上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交流中也会频繁使用到。而英语则不然,达多数学生仅在上课时间练习与使用,课后就束之高阁了。英语毕竟是一种语言,频繁接触与使用才能提高对其的掌握。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课堂和课下要给学生提供大量接触英语的机会。

英语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部分。其中读最基础,而写最难。提高英语能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首先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坚持阅读100天培养成一种习惯以后,后面持续的阅读将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为了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可以使用囫囵吞枣的办法,不要纠结于每一个单词的具体含义。久而久之很多单词一开始不认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单词的大概意思也能猜出来。对于写,要写一篇好文章很有难度。从最基本的单词开始,要求对每一个单词都能精确记住,不能拼错单词。其次,句子结构要完整,语法要正确。例如说,不能出现缺少主语或谓语的情况。再次,每个句子的意思要连贯,不能跳跃。否则,读者会不知所云。最后,连贯的句子要表达有意思的思想。这些缺一不可,因此训练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很多人即使博士毕业了,写作水平也不够。提升写作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多写多练,没有捷径。当然,对于本科生不需要有太高要求。只需保证单词没有拼错,句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就很好了。

二、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

较高的英语能力是对本科生的普遍要求。而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了以后从事应用化学相关的工作,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要较高的要求。首先要对化学专业术语和应用化学专业术语有熟练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术语背后对应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所讲述的专业英语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其它内容联系起来,并能得到有机的融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将两部分反复联系,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使有个别单词不认识,但是背后的内容其实是学生已经了解。

其次,授课只是课堂的一部分。课堂不能是老师的单口相声,更需要学生的参与。首先,老师可以提很多问题。学生是否回答正确,并不重要,重点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一个句子有很多部分组成,包括从句和倒装结构等。从复杂的句子中,抓住主干,然后将各种修饰性的词语再添加到主干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准确和快速翻译专业英文时很有用,而且在英语写作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翻译文献或英语段落锻炼这种能力非常重要。

再次,对一些学习态度积极的同学也可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化学科目,收集材料,组织语言,准备PPT,在课堂做一个5分钟左右的英文演讲。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选择听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专业英语的目的,注意到语言表达中的要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公共场所演讲的勇气。

提高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能力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扎实的化学功底,很强的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训练。老师授课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最终的成功还需要学生本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鹏,卞希慧,谭小耀,李倩.以讲促学-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J].才智,2016,(31):132.

[2]谭远德.重建系统演化树的一种新方法-试错法[J].动物学报,2000,(4):448-456.

[3]蔡卓,梁信源,杜良伟,黄富嵘.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4-15.

作者简介:

刘鹏(1986-),男,博士后,研究方向:分子模拟。

卞希慧(1983-),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化学计量学。

作者:刘鹏 卞希慧

上一篇:经济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历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