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制创新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作机制创新

创新教育人才工作机制

恰当合理的荣誉是推动专业人才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创建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创新教育人才工作机制,是推进宜昌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也是破解宜昌教师队伍发展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完善教育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需要。近年来,宜昌市教育系统不断加大教育人才工作力度,以推动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为突破口,从人才管理各流程出发,积极创建教育人才工作系列制度,创新全流程、系统性的教育人才工作机制。

2015年,宜昌市正式出台了《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及系列配套制度,构建了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和全流程系统性的教育人才管理主体框架。市级各系统教师专业荣誉称号、层级如下表:

[系统&荣誉层级&一级&二级&教学系统&宜昌名师

(学科教师)&宜昌市学科

带头人&德育系统&宜昌名师

(班主任)&宜昌市明星

班主任&教育管理系統&宜昌杰出校长&宜昌市明星

教育管理者&]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选拔机制

统一规定专业荣誉选拔对象。教学系统专业荣誉选拔对象为在岗学科教师(含兼任副校长及以下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科教师)或教研员,德育系统专业荣誉选拔对象为在岗班主任,教育管理系统专业荣誉评选对象为在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杰出校长评选对象仅限学校正职校长)。

统一制定专业荣誉评选标准。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水平、教育创新能力等专业要素,统一制定各级各类专业荣誉称号的参评条件、量化评审标准,先后制定《宜昌杰出校长量化评审标准》《宜昌名师量化评分细则》等。

统一实行逐级梯次晋升制度。宜昌名师原则上在宜昌市学科带头人、明星班主任中选拔产生;宜昌杰出校长原则上在宜昌市明星教育管理者中选拔产生。

统一规定人才选拔的工作原则和方式。选拔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师德、知识、能力、业绩并重的原则,业内公认和社会公认的原则,统筹兼顾、一线教师为主的原则;选拔采取教师自荐、学校推荐、组织评审的方式进行。

建立跟踪培训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助推教育人才专业发展,依据教育人才发展层级,建立配套的培养培训工作机制。

全面实施宜昌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和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以“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宜昌市明星班主任”和“宜昌名师”等优秀教师为对象,设置中小学名师培养项目、明星班主任培养项目和专家型教师培养项目等,建立螺旋上升的梯队培养结构,力争培养一批中小学专家型教师。

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以“宜昌市明星教育管理者”和“宜昌杰出校长”为对象,设置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项目和中小学名校长培训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等形式,力争培养若干在省内外知名的杰出校长。

2015年以来,共投入培训经费90余万元,培训“宜昌名师”“宜昌杰出校长”等教育人才50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教育人才的专业发展。

建立引领示范的人才使用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教育人才引领示范的基本职责,要求其必须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发挥其在立德树人、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完成相关教师专业发展和培养培训的任务等。

二是加强教育人才工作平台与机制建设,积极创设市、县、乡、校多层级,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校本研修、专题研修等多形式,形成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重点探索创建宜昌名师工作室和宜昌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截止目前,共创建3批27个宜昌名师工作室和首批2个宜昌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积极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和管理,制定系列配套制度,如《宜昌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宜昌职業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宜昌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指南》等。保障经费投入,每个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周期内拨付工作经费10万元。提供系列管理服务,开展名师工作室初期创建工作检查、工作培训和工作考核等。

三是大力提升人才资源辐射信息化水平,以宜昌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建立教育拔尖人才和宜昌名师工作室的教育空间,实现教育创新成果及时有效的辐射和传播,进一步提升教育拔尖人才使用效益。

建立动态调整的人才管理考核机制

建立日常管理机制,建立教育人才联系制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与教育人才经常联系,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帮助解决相关困难,要求所在学校和单位应为教育人才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供便利;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教育人才的工作岗位、职务、职称变动情况,进修学习、出国考察、参与重大活动情况,要求所在学校和单位及时上报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

建立年度绩效考核机制,将教育人才履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各县市区教育局按照相应职责对所辖的教育人才进行专项年度绩效考核,考核情况及时上报市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和单位的教育人才考核工作由市教育局直接组织。目前已经完成全市第一层级教育人才“宜昌名师”“宜昌杰出校长”的2015-2016年度绩效考核工作,认定40名宜昌杰出校长,包括优秀14名、合格22名、不合格1名、取消荣誉称号3名;239名宜昌名师(学科教师),包括优秀79名、合格158名、取消荣誉称号2名;105名宜昌名师(班主任),包括优秀20名、合格75名、取消荣誉称号10名。第二层级教育人才“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宜昌市明星班主任”和“宜昌市明星教育管理者”的年度绩效考核工作正在进行中。

建立届期管理机制,对获专业荣誉称号的教育人才队伍实行届别管理制度,每3年为一届。

建立科学的教育人才奖补淘汰机制

明确规定教育人才在任期内享受以下待遇:管理期限内,鼓励各地按照相关规定,将教育人才纳入党委、政府人才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发放一定数额的教科研津贴,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纳入政府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在晋升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时,同等条件下教育人才优先评聘;评选国家、省、市更高层级的专业荣誉称号的推荐对象原则上在宜昌名师、宜昌杰出校长中选拔产生;在党委、政府及人社、教育等部门的综合性评先表彰时,同等条件下教育人才优先推荐;在省、市级校长教师高端培训的安排上,教育人才优先。明确规定教育人才的退出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教育人才的专业荣誉称号及相关待遇: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受到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的;有违反社会公德行为、造成社会影响的;有弄虚作假、谎报工作经历与学术成果的;专项年度绩效考核不称职的。教育人才调离其相关专业工作岗位,教育人才的专业荣誉称号及相关待遇也自行取消。

夯實教育人才产生的厚实基础

教育拔尖人才是引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力量,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拔尖人才产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打造本土教育拔尖人才队伍,必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人才产生的厚实基础。

一是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2015年4月中旬,宜昌市组织召开了全市首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全面实施该市首个教师培训战略性行动计划——《宜昌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不断加大市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近两年,市级集中培训投入经费共计430余万元。全面实施教师培养培训十大重点工程,近两年,实施市级教师集中培训项目38个,培训教师6597人次,新高考专题培训、名校长培训、“青蓝工程”等项目受到参训学员和基层学校的一致好评。健全市、县、校三级运转高效、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制度规范的教师培训工作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探索确立了“问题导向、专家引领、互助协同、实践反思、共享发展”的教师培训模式,突出实践与反思两大基本环节,坚持班级建制的分段反思培训与专家授课的短期理论集训相结合,优秀人才的长期跟踪培训与基本素养的定期全员轮训相结合,高等院校的高端培训与基层学校的实践培训相结合,专业竞赛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网络远程研修与面对面集中培训相结合。不断规范宜昌市级教师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流程,认真落实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活动实施、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全面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积极创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学校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校本研修是教师全员参与,整体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基础性制度。市教育局积极致力于探索和建立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和制定中小学校本研修制度规范,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南》。

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基层学校,充分認识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要意义。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提升为目的,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常态化的专业研修行为。我们将校本研修看作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分内之责,看作打造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看作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求着力构建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把校本研修工作情况作为教师专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专家团队、教师的专业发展合力。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规划,协同实施,校本研修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下,由各级研训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管理,各中小学学校具体组织实施。注重校长负责,落实到人。中小学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要立足本校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将校本研修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每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注重建立团队,专家引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加强校本研修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布局均衡、结构合理、数量适当、水平较高的教育人才队伍,为校本研修提供人才支撑。各学校立足本校、吸纳外智,成立学校教师校本研修指导团队,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帮助。注重加大投入,强力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各中小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的政策,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积极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创造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面向全员、整体推进,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建立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宜昌市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南》,出台校本研修工作评估细则,加快建立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基本制度框架与评价体系。

三是探索建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自我意识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充分尊重和唤醒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组建“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坚持发展性原则、诊断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采取模块化、积分制的管理与评价方法,积极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和标准。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发展目标,厘清存在的专业不足,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个人与组织共同进步”的局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宜昌市教育局教师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 徐世兵)

作者:刘艾华 赵运兵 王明铸

第2篇:刍议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摘要】 近年来,探索创新并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成为各地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创新构建人才工作的五大机制,即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以提升人才工作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人才强国战略有效实施。

【关键词】 人才 机制 创新

一、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加强人才的培养开发,是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首要任务。善于培养人才,精心选拔人才,才能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辟源头活水。

1、建立人才培养开发的动态调控机制。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所需要人才的专业、层次、能力等要求也不同,因此,必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开发动态调控机制,构建与不同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岗匹配制度。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当前急需建立完善地方人才调配数据库,全面掌握本地区已有的各类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具体状况,并及时跟踪其动态变化,同时加强对人才实际需求的全面调研,把握需求动向,为及时展开招聘选拔等工作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体系。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协作、分段培养的人才机制,完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在职学习制度,积极建立完善带薪学习制度,推进较大规模的人才进修,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要通过联办、协办、异地培训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培训资源,不断摸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开设新颖实用的培训课程,从而形成针对性强、实效性好、培训质量高的社会化、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训体系。

3、健全知名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制度。通过高等院校、地方党校和图书馆等学术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研讨活动,促进知识交流与更新。比如,上海社科院积极推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针对上海市的五年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等,从理论、战略和系统的层面进行研究,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开封市委组织部坚持开办“领导干部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知识讲座,打造出崭新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党政干部人才的培养。

4、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用人单位人才开发的决策、执行和利益主体地位,促使企事业单位加大自身科研和人才开发的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比如,河南开封与河南大学共同签署了《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协议书》,并依照《协议书》开设了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招生100人,为开封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工作培养、储备、输送人才。此外,开封与河南大学还共同成立“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为开封在传承、弘扬宋文化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在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要求下,开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以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紧密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人才的评价发现机制是充分发掘人才资源的重要保证,其评价标准、工作指向都会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只有坚持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真正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得到发现、认可与选用,才能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提出要大力倡导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人才观”,这里所说的科学人才观具有十个方面的思想内涵:即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这些内涵,在具体的人才工作实践中,必须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以岗位职责规范为基础,以创新能力素质为核心,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探索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2、建立重在群众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一方面,如何选人,选什么样的人,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呼声,要以群众是否信任、群众是否拥护、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让人才选拔任用顺民心、合民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人才选拔的社会公认性,真正体现人才选拔重能力、重实绩的要求。为此,不但要建立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还要建立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和重在体现职业知识、能力、业绩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使各类人才的开创性工作得到认可,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

三、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坚持以用为本,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方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

1、建立完善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机制。要改进和完善公开招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要不断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等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完善针对不同职级岗位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考核方式方法、激励和管理措施、问责与监督等方面不断创新方法,提升实效。近年来,各地组织部门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试点推进,创新迭出,程序逐步规范、工作更加严谨,对于明确用人导向、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有能力、能服众、会管理,有效提升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建立完善经理人聘任制。企业管理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为紧俏的人才,企业经营运作、区域经济发展都与企业管理人才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当前,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仍然呈现短缺的状态,这种状况在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为此,各地要大胆选拔懂经营、会管理,特别是会引项目、抓项目、用项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造就更多的产业发展领军人物,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培养生力军和先锋队。

3、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医疗、科技等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其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和激励更多的人才投身于社会事业,建立科学、规范、富有活力的社会事业运行和发展机制。为此,要尽快建立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要采取技能鉴定和综合评审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加快技能人才考核鉴定与评聘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才流动加剧的社会,人才的流动不可避免也势在必行,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也推动了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更好地实现人才流动,提高人才流动的效益,必须加快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创新。

1、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要切实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网络和信息库,促进人才市场由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更好地为各类人才开发和经济建设服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解决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有效发挥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对人才流动的导向性作用,提高人才资源引进开发的时效性,不断增强人才市场的优化配置和集聚功能。如兴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以人力资源、技术转移、资本服务以及技术服务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

2、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在引进人才上要遵循人才的流动性规律,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改革以“迁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刚性人才引进的常规做法,进一步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要采取“博士专家挂职”、“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学者”等灵活方式,加快引进紧缺、高端人才。对柔性引进的人才,给予本地居民待遇,在职称评审、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一律不受户口限制,着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要创新人才激励和福利保障机制,以待遇、感情和事业留住人才,为人尽其才、才尽其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以待遇留人。解决好人才的待遇问题,首先要从编制、报酬上给予倾斜,坚持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要加大人才投入,确保人才投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增长幅度。要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充分发挥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向区域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人才项目和工程聚焦。

2、以感情留人。人的发展不仅有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还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通过留心来留才,才是最根本的留人方法。一个最鲜明的事例就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就是通过感情留住了在兰考县从事治沙工作的上海籍技术员。当焦裕禄听说技术员要离开时,风尘仆仆地赶到火车站相送,并深情地将一包沙子遵纪递给技术员说:“我对你关心照顾不周,你要走,没有什么礼物要送,就送你一包沙子作纪念。你看到这包沙子,就会想起你曾经工作过的兰考和兰考人民。”本来要走的技术员被焦裕禄的真情所感动,从此扎根兰考,终于在研究种泡桐治沙方面取得了成功,为兰考人民开辟了致富新途径。

3、以事业留人。人才都有理想抱负,希望有所成就,如果“英雄无用武之地”、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必然要另谋高就。对于人才,他适合做什么工作,就要安排到什么岗位;有多大的本事,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这样才能真正让人才感到有奔头、有干劲,才能发挥潜力、施展抱负、开创业绩。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关系着人才工作质量的提升,关系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系着党和国家确定的人才强国战略能否有效实施。人才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切实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真正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郑直:树立科学人才观[J].瞭望新闻周刊,2012(9).

[2] 吴江:坚持以用为本 创新体制机制[J].中国人才,2010(7).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廖海敏

第3篇: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机制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机制和组织方式面临问题和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机制;组织方式;改进措施一、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完成,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一是投入机制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村水利的投工投劳主体,地方财政只给予适当补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改革村提留使用办法,占农村水利工程总量70%—80%的跨村、跨乡工程失去了原有投工投劳渠道。二是工作机制发生了变化。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受益范围大多跨村、跨乡,实行“一事一议”后,给那些跨乡村的流域性工程实行统一会战带来难度。三是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习惯于依靠政府号召,行政干预,奖罚推动,部门协调来组织水利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后,如不及时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难以开展。

但是,从长远来看,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将会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生质的飞跃。首先,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使农村实现了“精兵简政”,在一定程度上再一次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增强了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其次,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等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有能力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生产建设上来。再次,有利于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民群众将更加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效,一切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必将受到坚决抵制,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方法已经不能奏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体制和机制上的转变,从外延的扩张转变到内涵的挖潜上来。

二、改进措施

一是扩充渠道抓投资。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上,政府要加强宣传,使干部群众都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用好“一事一议”的议事形式,来争取群众资金。同时要制定好政策,放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权,引导企业、社会各界和农民投资,鼓励通过合营、独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办水利工程。这样就拓展了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来源。

政府本身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上向农业倾斜,把对农业的补助逐步转移到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争取将一部分乡村公益事业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要组织金融机构,为水利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可以以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开展为农户投资水利建设贷款的业务。同时也要引导民间信贷,争取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除鼓励投资以外,还要鼓励投工。

二是趋利避害抓管理。在农田水利项目的经营管理问题上,可以通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和产权改革来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权可以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同时要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这样经营管理权也就搞活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工作才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正常进行。

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农业服务的基础性建设,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适应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及时地分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给农田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探讨并适用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思路,趋利避害,把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搞好。

三是强化组织抓引导。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在组织上的问题上,要强调发挥政府的职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群众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工程。各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在各村、乡、镇的协作办水利问题上,政府要出面组织和协调各个村、乡、镇的合作,指导村与村自愿结合协作,排定好实施的先后顺序。对于这种跨流域的水利工程,要先由政府水利部门作好规划,制订规划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注意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然后将规划交由当地村民大会讨论。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要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要把有关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大事小情设想周全,提供技术服务,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政府还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示范引导工作。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抓重点精品工程。指导建设出一批水利化乡镇,将之作为典型来示范。用实例和实际的利益来调动广大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束语:相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统筹协调下,有群众的积极参与,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机制和组织方式面的临问题,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钟星辉

第4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服务

确保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百色市粮作站

(2005年6月24日)

玉米是百色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市常年播种面积190万亩左右,占全广西玉米面积的24%左右,是广西玉米主要产区之一。2004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90.0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9.89%,产量39.7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69%,平均亩产209.2公斤。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力度,着重狠抓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加强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12.22万亩,完成上半年计划任务的122.2%,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年计划任务的61.1%;全市共建立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样板148个片(点),面积3.598万亩,其中在靖西县新圩乡新荣村建立的区、市、县、乡四级联办,连片2000亩的高标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预期目标为年亩产玉米900公斤以上,每亩节支增收120元以上;该示范基地玉米普遍生长发育正常,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效果良好,工作成效很大,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个结合:

一、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破传统农业思维定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自治区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百色市农业局党组研究决定,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农业系统中组织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提出了‚农业局抓大亮点,联系大项目;各科、站抓小亮点,联系小项目;党员联系农村中心示范户‛的要求,并将其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考核奖励办法,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纷纷结合业务工作的开展,深入乡、村,以实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创建各类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市、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二、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

一是调‚优‛品种。我们按照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要求,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优质高产、市场适销、高效增收的玉米品种,提高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示范基地主要推广近年来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和市场畅销的‚正大619‛优质高产玉米良种,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后备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试种对比展示,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更优良的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使我市的玉米生产强项更强、优势更优、亮点更亮、效益更好、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调‚强‛产业。即以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来促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实践证明,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减少了耕地犁耙费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2004年全市推广面积11.38万亩,平均亩产达358.49公斤,平均每亩节支增收84.17元。可见,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大幅度减少玉米生产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有效措施。靖西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而玉米又是该县粮食生产的优势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靖西县又是百色市玉米生产第一大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2004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1.4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0%,产量9.8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7.79%,平均亩产238.2公斤。今年,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促进靖西县玉米这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调‚活‛模式。即调整优化生产模式,为示范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在原来单一的‚玉米—玉米‛种植模式上创新发展‚玉米—玉米+秋种南瓜‛、‚玉米+鸡‛生态种养等新的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宣传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

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向农民群众直观宣传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一个展示平台和窗口,着

重狠抓玉米免耕各项综合配套增产增效增收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示范效果。一是推广玉米‚正大619‛、密本南瓜等优质高产良种。二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三是推广间套种技术。四是选用优质高效‚农泰‛、农民乐747等除草剂灭除杂草。五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早玉米3月中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套种南瓜;种植密度玉米‚正大619‛每亩3500株,秋种南瓜每亩600株。六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重施攻苞肥。施肥N:P2O5:K2O=1:0.5:0.8;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攻苞肥碳铵25公斤或尿素15公斤。七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零距离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相结合

各级农业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本部门服务‚三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的重要手段,对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努力为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市、县农业局都成立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全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安排和倾斜照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竖立标牌明示,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各级

农业部门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了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集活动、有线广播电视、科技宣传栏、网上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播放技术光碟、技术人员讲课、发放免耕技术资料和组织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培训农户。市粮作站编写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要点在百色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并打印1500多份分发给各个技术咨询点,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免费发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培训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县农技推广站也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此外,在建设示范基地整个过程中,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自始至终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与农民加强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示范基地各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高,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农药、化肥、农地膜、除草剂等配套农用物资的供应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在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重点扶持农村党员中心示范户,在每个村屯精选确定3-5户党员中心示范户,加强帮扶指导使他们成为推广应用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先进成功典型,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典型引路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带动其他农户。

第5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创立工作载体,创建和谐家园

淮阴路居民区党支部 张龙云

新泾镇淮阴路居民区是一个综合性居民住宅区,管辖10个小区,有常住居民1608户,社区党员130人,在职党员200余人。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居民区党支部按照区委和镇党委的要求,确定了以“扬党的旗帜、展党员风采、促和谐家园”的争创主题,以“四个结合”为着力点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同时,按照争创活动的目标责任,党支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签署了党员公开承诺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强化队伍战斗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创先争优,就是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居民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群策群力,把机制创新作为体现党组织先进性的切入点,以楼组党建工作制、见习主任负责制、党建联合工作制三大机制和大众论坛这一有效载体,促进居民区党建工作的实效、高效、长效。

1. 推进楼组党建工作制

党支部以楼组党建为载体,制定了“八个一”的楼组党建工作方案并不断在时间中深化拓展,把开创创先争优活动与楼组党建相结合,推动社区党员在社区大五代中争先锋、做表率、展风采、做贡献,以和谐楼组拖动和谐社区建设。随着都组党建的不断深化,在职和退休党员在社区中亮身份、亮责任、亮特长。今年,居民区党支部向党员发放了102张征询表,邀请党员们自主选择为民服务的项目,共有95名党员选择了18个项目,除长期卧病的老党员之外,党员参与率打到了93%。

2. 坚持见习主任负责制

将条线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送上后备干部培养的“快车道”,通过6年来的坚持实践,有效提升居民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夯实社区干部队伍基础。

3. 加强党建联动工作制

党支部长期坚持与社区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解,通过发挥社区单位、物业公司等各方优势,多次化解了“村改居”小区居民的上访矛盾,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 创办“大众论坛”

党支部为了深化“一居一特”建设,于2005年探索成立了“大众论坛”。“大众论坛”是淮阴路居民区推进民主自治建设的一个平台,以“大众论坛大家添,人人出力建和谐”为主旨,以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协商对话等形式,邀请社区各类群体共同参与,共商共治小区事务。迄今已举办了十几期论坛,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居民区各利益群体通过大众论坛逐渐消除隔阂、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减少了小区不和谐因素,起到了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效果,也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二.搭建平台,激发党员责任感,提升小区和谐程度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新形式下的新要求,居民区党支部不断探索怎样才能通过更好地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党的形象。为此,党支部开展了专题会议,邀请了部分社区党员、社区骨干围绕“如何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议题进行交流。党员们积极建议:“作为一名党员,要牢记宗旨意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多做一些便民利民的事。同时,也希望党组织在搭建平台,给党员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发挥党员带头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党支部在聆听了党员们的心声后,把为党员搭建平台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着重点,经过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从居民的需求和党员的实际出发,先后创立了党员服务站,“心声”调解工作室、“烛光”育苗驿站和“云之鹊”健康辅导站四大工作站,以有效的工作载体

第6篇:乡镇创新工作机制

乡镇创新工作机制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乡镇创新工作机制。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镇面对新形势,如果还是用传统的套路去,穿新鞋走老路,必然事倍而功半,甚至贻误发展机遇,成为历史罪人,因此,必须强力实施“创新带动”,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经济工作的思路、手段、方法,才能为科学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当前在工作机制上要实现六个转变:

一、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地措施,推进配套改革,加快小集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

二、从抓农业、靠农业迅速向抓工业、带农业转变,实现以工促农,把工业强县战略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就农业抓农业没有出路,用传统的方法抓农业没有大的出路,农业大县、农业大镇要打工业牌,要依托农业上工业,用工业带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工农互动求得良性发展,工作总结《乡镇创新工作机制》。

三、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求发展向开放带动、借助外力求振兴转变。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必然是落后被动挨打;一个地方如果不走开放之路必然缺乏前进的动力,缺少大发展的激-情,路子越走越窄。因此,我们必然牢固树起“开放带动”的战略思想,走出去,引进来,借力发展,借梯上楼。

四、从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干预促发展向强化政府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发挥新型经济组织作用促发展转变,让市场主体充分扮演主导角色,实现全社会力量促发展。政府要变行政命令为服务引导,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带动,抓好新型经济组织的建设,并发挥其作用,逐步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从只重生产不重流通向围绕市场抓生产转变,用市场引导生产,以销路定品种,以销量定产量,努力实现生产区域化、产品标准化、农业产业化。

六、全面推行水利、林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从“大锅饭”、无主制向产权明晰、业主明确、有效利用、有偿使用方向转变,实现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更健康、更协调地发展。

我们相信,以“创新带动”为抓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不断求索和创新的良好状态,实现六个转变,就一定能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7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人才工作是强军兴国之重要战略,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在创新,难在实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关键词:人才工作 机制创新 创造活力热情

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从属于人事管理,没有成为管理者议事的中心。人才工作机制受到旧管理体制限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模式影响,以致我国人才工作累积呈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现状不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人才问题已逐渐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软肋。

2.人才工作机制制约人才工作开展

现有的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没有充分把握宏观,缺少计划性,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要务

中。

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热点与难点分析研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实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1.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用优秀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人才,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没有好的机制,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坏的不全的机制只会吸引畸形人才。

2.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内外人才的整体性开发和学习运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但是,在人尽共才、才尽其用上,缺失和漏洞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用实际效能检验标准,打破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国家人才开发模式,打破陈旧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整体性统一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三、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在培养、任用与激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人才找出来,用好,激励他们充分发挥潜能,为国家、社会和军队发展做出最大贡献,这才是人才工作的最终目标。

1.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拨任用机制。

2、创新人才分配与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以专业技术为主体,多元化为辅的人才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是要建立人才成果业绩的奖惩机制。三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讲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满足各项基础需求上的”。四是以事业成就 激励人才。真正使人才在对社会贡献和事业成功中获得成就感,赢得尊重,体会归属感。

科学发展要靠科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人才发挥作用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部队是所大学校,培养人才也培育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工作新格局,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重点抓好党管人才、强军兴国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重点人才的培养、先进典型的宣传。

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

和各级部门单位方方面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第8篇:创新工作新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真抓实干求实效

我镇2008年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计生委精心的指导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按照强化综合治理、推进优质服务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扎扎实实开展“三查四清三落实”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至4月8日止, 我镇已完成

计划生育四术任务54例,占县下达任务的108%,其中结扎17例,上环33例,人流引产4例。我镇的主要做法是做到“五到位”即: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观念转变到位、深入宣传到位、强化优质服务到位、措施执行到位。

一、领导重视到位,明确职责

首先,镇党委政府对开展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工作十分重视,在县召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第二天就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及时部署了这项工作,并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从全镇挑选了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和计生办人员一起组建了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工作专业队。

其次制定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镇计生办、驻村干部、村干部包村分片负责的工作责任制,把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村各片,形成了全镇全体干部都有任务,都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机制。

二、思想观念转变到位,改进工作作风

近几年来,广大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普遍存在松懈、麻痹的思想,认为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束缚了干部手脚,在工作中不敢大胆干,对计划生育工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外强调镇政府其他工作多、人员少、力量不足等客观原因,致使我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近几年滑波较大。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我镇召开了专门的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统一干部思想,改进工作作风。要求计生工作要与时俱进,要根据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势,创新工作机制,提出了今后的计划生育工作应强队伍、促业务、强化综合治理,推进优质服务的工作新机制。通过思想整顿,使我镇全体镇村干部提高了认识,认清了形势,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深入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一是通过各种会议、标语、黑板报、宣传栏及各种会议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镇政府召开了镇村干部、村小组长,镇属各单位及县挂点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各村分别召开了由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离退体干部及本村的知名人士参加的动员大会。在活动月期间召开各种会20次,书写标语80条,印发宣传单1000份。通过宣传,在群众中营造了人人讲计划生育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切实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加强了“一卡通”、二女户保险、农村独生子女及二女户家庭的优惠等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落实,使广大群众逐步转变了生育观念,积极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来。

四、强化优质服务到位,以服务带动“四术”措施的落实 在开展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活动期间,坚持依法行政,以

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以解决“四术”对象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感化“四术”对象,通过受帮助的对象来宣传计划生育,说服动员其他的对象积极落实“四术”措施。如我镇关东村上黄小组李小梅属二女户结扎对象,因家境贫困,其丈夫黄家良一直在广东打工,黄家良的父亲又有病,生活都难自理,第二个女儿才二个多月,面对李小梅在结扎后无人护理的实际困难,镇计生办工作人员通过多方打听,在附近找到了一位热心帮助的村民,愿意在李小梅结扎后护理李小梅并在术后及时回访。事后李小梅非常满意,逢人就讲:“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好,干部的服务也很周到,会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通过李小梅的宣传、说教,附近有二个上环对象,一个结扎对象主动找到镇计生办工作人员,要求落实上环结扎措施。通过计生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大力营造了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自主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带动了“四术”措施的落实。

五、措施执行到位,强化综合管理

1、制定科学方案,兑现严厉奖惩。一是制定了《关西镇2008计划生育工作考评方案》和《关西镇2008年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工作方案》,把责任、任务明确到每位领导、镇村干部头上,形成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图,育龄夫妇与干部形成一对一对对接。二是制定社会举报奖励政策,镇政府对举报二女户外逃,计划外怀孕及“两非”线索的人员(线索正确的)给予奖励,其中举报二女户外逃及计划外怀孕的每例奖200元,举报“两非”线索的每例奖1000元。同时对未落实节育措施对象名单打印了200份,张贴于各村组、

社区,向社会公布。社会举报奖励政策的制定,对那些外逃对象及计划外怀孕对象造成了一种高压的态势,营造了一种高压的计划生育工作氛围。

2、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在开展春季计划生育服务月活动期间,我镇在一手抓“四术”措施落实的同时,一手抓社会抚养养费的征收。首先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台帐和档案,做到“一案一卷”。其次对2002年以来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的又重新填发征收缴交通知单,通过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对广大群众起到了一种震撼作用,迫使那些想违反计划生育的对象落实“四术”措施。

3、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尤其是流出人员的“四术”措施难于及时落实。由此,我镇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管理和服务。一是收集相关的信息,就是在计生对象办理生育证时,将对象双方、双方父母的手机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现住址、对象双方的职业、工作地点等信息都一一了解登记造册;二是上门送证、提供服务。对那些住在县城范围内的流动人员实行送生育证上门,搞好服务,在送证的过程中既可以为计生对象搞好上门服务,又掌握了计生对象的家庭住址,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三是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掌握流动人员的动态,如平时利用收取农村医保费等工作时,与计生对象多勾通了解其住址、工作的地点等情况。通过这三方面的措施,较准确地掌握了外出计划生育对象的住址等情况,为外出计划生育对象及时落实“四术”措施打下了基础。

4、部门的全力配合,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镇能取得今天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应到感谢法院、公安、工商、土管、包乡扶村单位等部门的配合。非诉执行法院快立案,快执行; 公严厉打击破坏对抗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和事,并严把户口登记关; 工商对未落实节育措施顽固的个体工商户采取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等措施;土管部门对未落实节育措施的建房户坚决不审批;包乡夫村单位大力支持计划生育,派人派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我镇在春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月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今后我镇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使我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9篇:创新国企党建工作机制

结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创新国企党建工作机制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国企党建工作机制要把握五个要求

一是稳定性要求。党建工作机制应能动地激发企业党组织的内在活力,不因企业负责人变动而受到影响。

二是规定性要求。党建工作机制要有严格的制度、严密的规范和程序来保证。

三是整体性要求。党建工作机制是一个整体,应该涵盖党组织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保证机制。

四是差异性要求。不同企业的体制机制、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盈利状况不同,其党建工作机制也应有所不同。

五是渐进性要求。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适应、发展。

二、创新国企党建工作机制要遵循五条原则

一要遵循与现代企业领导体制相适应的原则。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形式。这就要求党建工作机制要适应企业党委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状况,建立和完善保障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制度和流程。二要遵循全面发挥企业党组织职能的原则。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想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明确自身的五大职能:

1、凝聚干部职工,组织 1

共同奋斗;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保证新体制运行;

3、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5、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要遵循六个不能变的原则。一是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不能变;二是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不能变;三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不能变;四是夯实组织基础、完善管理体系不能变;五是党的先进性标准不能变;六是保障党员权利、代表职工合法利益的原则不能变。

四要遵循有利于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的原则。要坚持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和系统化,以党建创新促党建机制的完善,以机制建设保证党建工作创新。要借鉴PDCA工作循环管理、矩阵管理、KPI绩效考核管理,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党建工作机制。

五要遵循从实际出发注重特色的原则。党建工作机制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特点、文化背景、资产规模、发展阶段及党组织、党员队伍状况紧密结合,承认差异性、富于创造性、突出实效性。

三、创新党建工作机制要实现六个促进

(一)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促进企业党组织职能全面履行。为了全面履行职能,对国有企业实施政治领导,真正担负起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责任,长安汽车集团公司建立了相应的责任机制。按照“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标准,构建上级党组织承担领导责任、本级党组织担负直接责任、党委书记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

(二)建立健全融合机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一方面,党建工作必须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生产经营工作也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把关定向、保驾护航,党建工作必须与经营管理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从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程序及工作成果的检验上实现协调配套、交叉衔接。

(三)建立健全培养机制,促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国有企业干部、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能。国企党组织必须扭转重选拔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在培养党务干部、党员业务骨干方面逐步形成机制。国企党组织要把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采取教育培训、岗位交流、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促进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国企党组织高标准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体现。因此,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把建立和完善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机制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

(五)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促进提高党建工作运行质量。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强化了企业的资产纽带和利润取向,容易导致重经营管理、轻党建工作的倾向。建立和完善科学严谨的考评机制,有利于纠正党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使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真正做到“一岗双责”,实现党的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完善保障机制,为国企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是党建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建工作机制的必备要素。随着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国有企业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物质保障等方面都采取了有力措施,确保党建工作创新的深入推进。

四、创新党建工作机制要不断在实践中升华

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报告要求来审视,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融入到机制建设中。着眼于机制建设的现实思考,着眼于机制建设的创新发展,着眼于机制建设的规律把握,使之与现代企业领导体制相协调、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融合、与完善制度体系相适应,保证国有企业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国企党建工作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目标。创新国企党建工作机制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用开放思维谋划,用现代手段推进,用和谐理念激活,用先进性要求强化,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努力实现认识上有新提高,工作上有新进展,难点上有新突破,效果上有新体现,以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上一篇:大学生寒假实践照片下一篇:个人简历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