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苗族约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7.5%。主要分布在我国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四川约有13万人,占苗族总人口的4%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苗族文化,那么怎样把苗族文化融入少儿美术教学,镌刻在孩子的心灵就成为少儿美术教学中一个深刻的命题,教师注重孩子对苗家文化的体验、探索、表现,从而塑造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1:

伪满时期殖民统治下的美术文化研究

摘要:哈尔滨是伪满统治时期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积淀,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发展超越其它的东北城市。对于哈尔滨伪满时期的美术形态发展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对了解伪满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伪满时期   殖民统治   哈尔滨地区   美术形态

一、伪满时期东北殖民美术的组织形态

(一)总务厅弘报处——伪满官方管理机构

1932年3月1日伪满政权建立。日伪政府马上开始对东北人民的思想进行管理与统治,设立了资政局弘法处。1933 年,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加强对东北殖民地区思想和文化的统治,废除了资政局设立了情报处。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对内部机构进行全面改革,以达到进一步控制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逐步的将总务厅情报处扩大为伪满的思想文化统治中枢——总务厅弘报处。

(二)满洲艺文联盟——伪满官方组织机构

《艺文指导要纲》发表之后,为适应“国策”的需要,日伪政府于1941年8月25日在新京正式成立“满洲艺文联盟”。“满洲艺文联盟”由伪满各艺文协会以及各地文化会组成,是以“求得艺文的综合发展”为宗旨,在“满洲艺文联盟”协会构成中,“以进行艺文谘议会,并加盟各艺文协会以及各地文化会之间的联系事宜”为目的而结成的官方文艺团体。“满洲艺文联盟”的建立,从政策上、组织上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民众思想文化的控制。

“满洲艺文联盟”在成立之初,由“满洲美术家协会”“满洲剧团协会”“满洲文艺家协会”及“满洲乐团协会”四个文化团体组成。在“满洲艺文联盟”的协会构成中,美术方面的艺术团体主要有“满洲美术家协会”“满洲书法家协会”“满洲工艺家协会”三个协会构成。

(三)新京美术院——伪满官方教育机构

1940年,日伪当局在新京创办了美术方面的官方教育机构——新京美术院,以“培养伪满美术的后进力量”为目的。新京美术院在伪满统制本地招收研究生。学生在学习期满毕业回国后,“不仅为全满美术家之先驱者,且可担后辈之指导”,目的是研究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伪满美术界的中坚力量。留日学习的研究生可以成为新京美术学校的助教。

(四)满日文化协会与美术研究所——伪满官方研究机构

1.“满日文化协会”

1933年,日伪当局在新京成立了“满日文化协会”。倡导“满日学界合作保存振兴东方文化”“维护发展满洲文化”。除此之外,“满日文化协会”还着手于美术展览会的策划工作。日伪时期的东北地区,还有“满洲协会”“满洲民族学会”“开拓文化会”等包含了美术研究、美术考古等方面的官方文化团体。

2.“美术研究所”

《艺文指导要纲》出台以后,日伪政府渐渐加快了文艺界殖民活动的步伐。在新京、哈尔滨、齐齐哈尔、四平和吉林等地设立了美术研究所,主要针对美术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政治统制。1941年12月1日,新京美术研究所成立于永乐盯的艺文会馆内。后期又移址到新京市的大同公园内。美术研究所的教学内容分为石膏部和人体部两部分。教学管理实行定员制度,约为150名上限。其中,包括在新京居住的满洲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和一些志愿从事美术研究的人员。

二、哈尔滨地区伪满统治下的文艺概况综述

“伪满”是“伪满洲国”的简称。1932年3月1日建立,定都新京(今长春),国号为大同(后改为康德),殖民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全境(不包括旅顺、大连)。伪满时期“美术”这种艺术活动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意义。在伪满统治的近14年里,关于哈尔滨地区殖民化的研究仅限于文学方面为主,就目前搜集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仅有对《哈尔滨五日画报》的研究、对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大范围美术研究、或在美术展览等事件上的简单记载。并没有学者以伪满统治下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为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只有为数不多的关于“伪满洲国史、抗日战争史”等历史问题研究中简单涉及到。在对伪满洲国统治时期的美术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被各方学者略过或少提及的部分,对于这个时期的哈尔滨地区殖民文艺中的美术研究更少之又少。

针对伪满时期哈尔滨地区美术的发展状况就更没有系统完整的资料整理,仅仅在《满洲国.研究》一书中将美术活动作为伪满洲国史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有所提及。更多关于美术元素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图案、颜色、空间规划设计等建筑设计方面。介于伪满时期的政治原因,“美术”在当时的政治作用和社会影响要远远大于这些对于视觉表面的设计研究。

三、伪满时期哈尔滨本埠的画家群体梳理

1932-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哈尔滨本埠出现的美术形式和画家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分类梳理。以求在相对宽泛的文化语境下,能够客观地陈述这段特殊历史环境中,美术文化的发展形态。根据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以及作家身份等进行按专题归类整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市井民生专题

主要是针对刊登在报纸、报刊上的商业广告海报;关注市民生活的摩登漫画;摄影照片(包括反映社会事件的照片、社会的各界名人肖像,名胜美景等艺术摄影作品);电影的情节画报,这类关于市井民生、休闲逸趣的美术图片。

(二)名家名作专题

针对名家名作专题,十分注重古人古画、中国画坛大师及作品的普及。主要是针对古代名家的名人字画;当代名家的书画创作;本埠优秀青年书画家的绘画作品。

(三)古迹描摹专题

包含了篆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书法体系,大多数临摹作品都完整地延续了清末民初推崇的汉魏南北朝碑学思想体系,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髓理念延续继承。以伊墨卿、吴昌硕两位清代文人最受推崇。

(四)国外名家专题

伪满期间为了迎合日本侵略者,经常会有日本较为著名画家作品。因为受洋画运动影响,西方绘画方法与西方美术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多元化发展。日伪时期的哈尔滨当时汇集了大量的俄国人,在经济边贸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文化艺术方面也会形成必要的融合性影像。

(五)伪满政要专题

在伪满洲国政要中,以郑海藏原名郑孝胥,曾在伪满时期担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文教部总长等重要职务;伪满洲国开原县城街长马小秋;张燕卿,曾担任伪满洲国外交部大臣三人为代表。

四、伪满时期哈尔滨地区的美术特点

伪满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执政的近十四年里,对中国本土教育一再实行文化限制和压迫政治,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迫于生存压力,在绘画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不配合”“简单敷衍”“积极配合”等情况。因此,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大多都将这一时期的美术研究简单概括忽略。伪满统治时期的画家并未进入我国主流美术史论研究之中,导致关于伪满时期的美术相关详细介绍很少。所以,伪满统治时期的美术资料留存也比较零散,有的甚至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些画家作为20世纪30-40年代殖民文化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会涉及当时哈尔滨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地域风情,这对哈尔滨地区的艺术文化发展研究有重要影响。

(一)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受制于日本傀儡政权的伪满美术,已经成为日伪主要的思想统治手段。伪满时期哈尔滨本埠的美术表现形式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以中国画、书法为主,也包含了一些工艺美术作品。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是表现市民生活或社会百态的记叙性漫画作品,通过漫画批判当时社会的不良现象,引导民众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考。

(二)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

在伪满时期的殖民统治下,哈尔滨地区的美术也严格受到了“奴化”思想的控制。为了能够在严重的政治高压下生存,当时所有的美术作品都避免了政治敏感题材的涉及。西洋画中表现自然或街道的风景、静物等;中国画中表现花、鸟、虫、鱼的借物言志等等,还有一些日本画家带来的日本绘画,这都是在受制于日本黑色的殖民文化圈中传统绘画艺术的存在特点。除此之外,以在报纸上刊登的商业插画海报为主的商业美术。

(三)美术文化中总体的社会性征

在长期的殖民统治压迫下,各位美术家表面上受文化压制随声应和,但都以自己的抵抗方式间接地表达作为中国人的坚决态度和高尚气节。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社会变迁等社会因素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书法家高澄鲜曾说道:“我在伪满时期所有的书画作品款识中,一般不写伪满的年号,有的作品只用天干地支农历纪年,有的作品干脆不写年代。其他书画家也有如此者。”

五、伪满时期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伪满洲国是“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现象。”1932-1945年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地区实施了残酷的武力镇压。除此之外,又给东北人民带上了殖民思想的沉重枷锁。伪满统治时期的文化属于“官制文化”。美术在当时文化普及不高的社会情况下,已经成为文化侵蚀与侵略的“最佳手段”。对于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研究,不能僅仅关注于社会表象,更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它的文化再现形式,如文学、艺术、社论等。因此,对于伪满时期美术形态的深度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哈尔滨是伪满统治时期东北的重要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积淀,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发展超越其它的东北城市。对于哈尔滨伪满时期的美术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对于了解伪满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一,美术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伪满统治时期,哈尔滨地区的美术发展必然受到东北本土文化的深远影响。哈尔滨人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和外来先进文化,诗人冯至曾在诗中用“不东不西”来概括三十年代的哈尔滨,而哈尔滨伪满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也必然受其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以某种形态反映于美术作品之中。

其二,在中国东北沦陷的十四年间,深入研究伪满统治时期的美术形态,不仅揭开日本侵略者利用美术手段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无耻行径,而且也能更加清晰地评述日寇统治下美术形态的扭曲。哈尔滨作为当时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中的北方城市,属于伪满洲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不可忽视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和时代意义。

总体看来,对于伪满时期哈尔滨殖民统治下的美术研究也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从而导致我们对这一特殊语境下,哈尔滨地区的美术整体发展状况缺乏细致的、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因此,正视这段特殊时期的特殊存在,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美术史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钤坤.《哈尔滨五日画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路岩.伪满洲国美术研究——以第一、第二回“满洲国美术展览会”为例[A].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届申请硕士学位论文[C].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王唯嘉.伪满洲国美术活动形态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年.

作者:孙文舒

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2:

少儿美术教育中的苗族文化研究

摘 要:苗族约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7.5%。主要分布在我国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四川约有13万人,占苗族总人口的4%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苗族文化,那么怎样把苗族文化融入少儿美术教学,镌刻在孩子的心灵就成为少儿美术教学中一个深刻的命题,教师注重孩子对苗家文化的体验、探索、表现,从而塑造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关键词:身材修长;服饰;银饰;吊脚楼

四川的苗族主要居住在泸州市、宜宾市,尤以占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等县集中。乐山市、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也有苗族,成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四川苗族的先民最早居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迁至江汉平原,随后由东往西迁徙。晚至明清时期,苗族已迁徙到川西南。四川苗族除能讲川滇黔方言外,还普遍能讲汉语。居于四川的绝大多数苗族同胞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人造物崇拜,也有部分苗族同胞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苗族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业和林业。其习俗多姿多彩,且大多与自然界有关,如讲究过踩山节、赶秋节、重婚丧礼俗、通行土葬等等。苗族妇女服饰绚丽。蜡染技艺高超。喜爱吹笙和歌,捧笙而舞。

作为一名少儿美术教师,如何把苗族文化和少儿美术相融合,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苗族文化的传承,既增强孩子美术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孩子认识、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这就是我们美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苗族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和学生一起学习和了解苗族文化。今天我就以身材修长、服饰、银饰、吊脚楼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苗族题材的少儿美术作品创作。

一、身材修长

在进行苗族人物创作时,我们对苗族人物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觉得苗族少女最能反映苗族的民族特色文化,因为苗族男子的装饰物相对要少一些,而且和苗族少女比起来似乎少了一点民族特色和美感。那么怎么样去表现苗族少女才最有美感呢?我们首先要抓住苗族少女的特点,那就是身材修长。我们最先没有抓住这一特征,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感觉没有苗族少女婀娜多姿、漂亮的那种感觉,最后一分析就是在创作人物时没有体现身材修长,人物比例太短,从而失去那种本该有的美感。要体现苗族少女身材修长,不光是人物比例长,还要有各种舞蹈的优美动作,要在舞蹈中展现那种民族文化的美,所以,在创作苗族少女时,孩子要用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民族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那就是一个字——美。

二、苗族服饰

它是代表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苗族服饰,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它同样也是一种装饰艺术,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人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服饰中,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在孩子创作服饰时,要把这些历史、文化全部融入服饰的艺术创作中还有点困难,因为孩子对这些历史了解不够透彻,还不能完全把握这种民族文化,这里就需要教师把服饰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服饰上画一些精细的、色彩鲜艳的花鸟虫鱼等,这些花鸟虫鱼不能画得太厚重,也不能画得太粗犷,否则就和苗族少女的端庄、淑女、身材修长不是很吻合。苗族的服饰上穿交领右衽、长袖半体衣;或对襟无扣、长袖、大领短上衣。这里就要注意衣服的特点,那就是长袖、半体衣、大领短上衣,孩子在创作时就要抓住这几个特点进行创作,孩子只要按照这几个特点创作,其他的可以想象、夸张一点,不拘一格,这样孩子既抓住了苗族衣服的特点,又有想象的空间,他们非常喜欢这种作品的创作。

三、苗族银饰

即苗族女性的标志,它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但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还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这么多的种类,怎样把这些银饰恰到好处地用在苗族少女的装饰上,就需要做加减法,在教学中我一般要求孩子保留代表苗族少女民族特点的头饰、胸饰、手饰。其他的银饰可以自由添减等,这样既可以保留苗族少女独有的民族特点,又能够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至于繁杂程度可以根据孩子年龄段的认知特点进行逐步递增,低段孩子可以多用线条来画一些简单的花鸟虫鱼。中段孩子可以用简单的点线面来表现,高段孩子可以把点线面和疏密关系、遮挡关系融合起来。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颈胸饰其实是一物两用合而为一,即背面饰颈,正面饰胸。也就是说孩子在画苗族少女时,如果画的是正面就要重点装饰胸部,如果是画的是背面就要重点装饰颈部,这一点要在孩子创作前给予提醒。在头饰创作上,要注意大体的扇形形状,如果这个形状不是扇形,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走样了,所以,大的形状很重要。胸饰的形状是下宽上窄,不能画反,画反了就头重脚轻不好看。手饰比较小,就要画精美一点,所以,要用细银光笔把图案画精美。

四、吊脚楼

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加设披顶,增建梭屋,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这些吊脚楼十分简陋,但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要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居住文化,所以,吊脚楼是苗族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进行苗族少女创作时,少不了要画一排一排、高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孩子最喜欢用线描的点线面、黑白灰的层次去表现吊脚楼,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创作之前,教师应当拿出有代表性的吊脚楼让学生欣赏,并且要明白吊脚楼的几个组成部分,比如,下面石头、支撑木棒,上面两层以上的木质结构房屋。学生明白了这些,画起来就比较轻松一点。

综上所述,要想深入表现苗家少女,就要掌握好身材修长、服饰、银饰、吊脚楼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再加上孩子想象的翅膀、强烈的表现欲,孩子便能随性而作,并能在无形中感受和传承着苗家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并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吴荣臻,吴曙光.苗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太平小学)

作者:梁泉

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3:

甘南藏区美术写生资源考察

摘 要:甘南地区以绚丽多姿的草原风貌、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全世界,也是众多艺术家长期创作和写生的“艺术圣地”。合作市原名“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合作市人文景观二十多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民俗特点浓郁,有天然辽阔的草原文明、独居特色的太子山、神秘的岗岔溶洞石窟雕像,是集草原、河流、雪山、藏民俗、探险为一体的写生资源艺术圣地,通过考察对合作市写生资源素材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出写生类型、适应的画种及写生路线。

关键词:景观 地域性 艺术圣地 写生资源

合作市属于甘南州州府,是藏区唯一一个设立的县级市,原名“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平均海拔在二千九百米左右。合作市是甘、青、川三省的交接处,是兰州经四川九寨沟、青海等地的必经之路,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縣、北临临夏州,距离省会兰州270公里,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全市现辖6个乡镇,即佐盖曼玛乡、佐盖多玛乡、卡加曼乡、卡加道乡、那吾乡、勒秀乡。草原覆盖面积大,属高寒湿润性气候,冷季长,夏季时间短,春天多雨雪。写生风景季节性周期短,主要适合于人物写生与创作,交通便利,是写生创作的理想圣地。

一、合作市人文景观调查及写生类型

1.米拉日巴佛阁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合作市那吾路(如图1),是合作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纪念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共9层,高约四十余米,建筑风格独特,与整个合作寺的大经堂、护法殿、闻思学院、佛塔、嘛呢房等浑然一体,展现了综合性藏传佛教艺术及高超的建筑艺术特色。米拉日巴佛阁内供奉着对藏传佛教有重大贡献的历代藏王和对藏文化有重大贡献的圣者、佛、菩萨、护法佛像两百多尊,供奉有尼玛派、噶举派、格鲁派、噶丹派等诸多藏传佛教的开宗祖师和众多佛像,如强巴佛、文殊菩萨、唐东杰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宗喀巴等佛像。建筑特色雄伟壮丽,佛阁及楼内有壁画、唐卡、堆绣、塑像、酥油花等艺术珍品,颇有神秘色彩,颜色绚丽夺目,不但传承了藏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集建筑、绘画、雕塑、壁画、唐卡、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的展示,对我们当今研究藏文化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也看到了藏文化的综合性、包容性、多样性等特点,主要可做历史性主题创作,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类型以连环画和组画形式,也可做风景建筑写生研究。

2.安果遗址

安果遗址位于合作市勒秀乡安果村,遗址中集中了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及宋代的砖、瓦残片。主要以酒器和炊煮器为主,现为安果村梯田,还有齐家文化的红陶和砖瓦片,以及寺洼文化的夹砂红褐陶片,器皿表面饰有印绳纹、方格纹等,对合作市历史、美术文化研究有积极影响,可做风景写生和创作,结合当地的特色可作标志性人文景观素材资源。

3.岗岔溶洞石窟

刚岔溶洞位于合作市26公里处的佐盖曼玛乡岗盆行政村,以奇特的岩洞地貌、自然风光为特色,这里山石陡峭、景观独特,展现了自然界神奇的变化及自然美。刚岔溶洞分为刚岔寺院、坐禅洞窟、穿岩洞、石林奇观、摩崖石刻等形式组成,独具特色,每一处都有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刚岔有七处奇特的岩洞地貌景观,两处穿岩洞,一处传说是神母造饭时开凿灶台留下的遗址,一处是神母以神箭射穿石崖所致;两处天然修仙坐禅洞窟,曾是很多高僧修行打坐的禅台;两处岩溶洞,最有特色的是喜拉乃康大神洞,洞内有五颜六色的彩石,形态各异的石钟乳,洞洞相通,似水晶迷宫一般;一处滴水溶洞,洞内有猿人化石和恐龙化石等造型奇特。写生类型主要以历史题材及风景题材为主,可做岩洞写生、唐卡记述、历史人物故事题材创作,选题新颖,别具一格,反映了甘南的历史、美术遗迹及文化特色。

4.太子山

太子山位于合作市45公里处的卡加道乡土房村境内(如图3),藏语称“阿尼念卿”,是安多藏区的神山,海拔4300米左右。太子山区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山势巍峨壮观,是山水、森林、野生动物浑然一体,山上有藏原羚、黄羊、盘羊、雪豹、熊、狼等珍禽野兽,春秋及冬季山上积雪皑皑,史称“冬夏顶积雪”。太子山相传是阿尼念卿山神的伴妃“阿且曼杰旺姆”,是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山,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祭祀山神活动。是风景写生的理想之地,可做水彩、油画、国画、版画等风景创作,也可做历史人物创作的背景取材和渲染。

5.合作世纪广场

合作藏语称“羚羊出没之地”,又译“黑措”,意为各名族团结共荣。自1998年建市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2003年7月投入使用,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城市文化广场,广场有大型雕塑、民族团结浮雕、音乐喷泉等特色亮点,2014年被中国文化报社评为“中国特色文化广场”。合作广场基本分为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广场核心区域的海螺音乐喷泉,周边有石膏浮雕白海螺、五彩哈达、莲花等组成,是藏族信仰中的吉祥八宝,寓意吉祥安康、和平自由,主题为团结,代表全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之意;第二部分是“高原明珠”钢雕区,寓意勤劳勇敢的合作各民族人民不断繁荣昌盛,在高原魂的21世纪腾飞发达;第三部分是广场南面的“高原魂”区(如图2),以牦牛雕像为主,圆雕,高鹗作品,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雕像,写实壮观,雄伟刚毅,体现了雪域儿女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第四部分是广场北面有羚羊雕像(如图4),高约五米,屹立在广场中,是合作市标志性雕塑特色,是藏族人民的信仰崇拜。寓意着合作各族人民大团结,体现人民的淳朴及勤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体现,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节假日时,广场上挤满了人,他们共同歌唱,共同舞蹈,庆祝着美好的生活,也诉说着甘南的青春。主要写生类型为大型主题创作和人物速写,油画、国画、水彩等均可。

6.寺院文化为标志的写生资源

合作市聚集了历史文化悠久的寺院建筑十几座,形成了具有藏族神秘而肃穆的宗教文化景观,主要标志性寺院有合作寺、勒秀琼日塘寺、乔吾塘寺、佐盖新寺、加茂贡寺、美武寺、岗岔寺、多河寺等,可做寻觅藏文化资料及大型的创作素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藏族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写生资源。

二、自然秀丽的草原风光为标志的写生类型

1.当周草原

当周草原位于合作市城郊2公里处,坐落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对面南山脚下,是一处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由当周草地公园和南山两部分组成,草原植被完好、空气清新、森林茂密、绿草连天,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及艺术家寻觅艺术灵感的理想天地。每年7-8月份是当周草原最美的季节;也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更是甘南州民族性群众文体活动,节日庆典聚会的场所,主要有民俗表演、藏族礼仪接待、篝火晚会、骑马等。每年在当周草原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甘南香巴拉艺术节”,可以了解到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生活习俗、民族歌舞等藏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在节日庆典时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锅庄舞表演等传统节日项目,是艺术家及摄影爱好者收集素材的理想圣地,可做人物速写、风景写生及大型的场景创作,适合于水彩、油画、国画、素描等写生类型。

2.美仁大草原

美仁大草原位于合作是东50公里处,是合作市最大的草原,这里地势平缓、景色宜人、风格迥异、牛羊成群、草地碧绿、天空蔚蓝、帐篷繁星坐落,辽阔的草原、淳朴的民情,让人身临其境,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最适合于风景速写。

3.森林公园

合作森林公园位于市郊2公里处,环境优美,是度假避暑、艺术考察、娱乐、艺术写生、摄影等首选之地,园内有浓郁的森林景色和草原风光,也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主要有亭阁、佛塔、工艺美术桥、高寒动物园等组成,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艺术天地,园内有梅花鹿、苏门羚等国家保护动物。在每年七八月份是园内最舒适的季节,有德吉梅朵旅游香浪节、美院艺术写生活动、锅庄舞表演、山歌对唱等传统节日特色,氛围令人似真似幻,如醉如痴,已成为藏族每年夏季庆祝节日的欢乐海洋,适合于风景写生及人物素材收集。

三、合作市的节日风俗特色

1.重要的节日特色

藏族节庆节日众多,节日风俗习惯各具特色。传统的节日与宗教节日交相呼应,形成了藏族节日规模宏大,几乎每月都有,尤其聚集在春节期间举行,在节日期间,藏族会盛装出行,煨桑、祭祀、祈福、转经,祈盼家人和自己驱灾祈福、幸福安康、扎西德勒,节日期间吸引着中外摄影家、记者、美术爱好者及民众几十万人,既丰富和延续了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也为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美术及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合作市周边寺院主要节日特色有“燃灯节”“九月法会”“香浪节”“插箭节”,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合作市会举行盛大的节日特色,形式有“南木特藏戏节”“法舞节”“瞻佛节”“酥油花供节”,节日氛围浓厚,更好的宣扬和传承了藏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根据寺院大小以及民众信徒的多少决定节日的规模,合作市寺院除了合作寺活动规模宏大,合作周边寺院活动规模小且随民众数量寺院活动会集中在一天中完成。还有一些传统民族运动会如赛马、摔跤、射箭、锅庄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氛围,是绘画界收集素材理想之地,可现场直接进行场景绘画。

2.香巴拉艺术节

香巴拉艺术节(如图5)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盛大的综合性旅游性艺术节日,节日特色将文化、艺术、生态、旅游、民族特色融为一体。“香巴拉”是藏传佛教民间传说中净土的意思,意为众生所向往的极乐世界。香巴拉艺术节主要通过弘扬藏民族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热爱生活,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信任的理念,体现藏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特征,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建立自觉意识的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生态等精神文明建设。香巴拉艺术节每年8月份在合作市当周草原举行,已成为合作市典型的节日庆典。香巴拉的精神内涵是神圣、和平、和谐、信任、纯洁、勤劳、团结和关爱等,活动以回归自然,突出民族特色为主,体现形成民族文化交流,让广大群众及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大力宣传与维护藏文化特色。节日庆典包括民族歌舞表演、2000人的锅庄舞表演、千骑马队表演、各县的民族服饰展示、纵情的篝火晚会(如图6)、藏戏表演等,节日期间还有赛马、藏式拔河、火枪射击、骑术表演等民族体育竞技运动。香巴拉艺术节一般举办三天左右,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绘画素材,可现场作画,抓瞬间动态和场景,写生类型适合于速写及水彩场景描绘,时间短效果强。

四、合作市写生资源的地域性优势

1.合作市写生资源的地域性优势的特点

合作市写生地域性优势突出,具有艺术集中性、交通便利性、文化典型性、交流传播广泛性、写生资源丰富性等特点而优越于其它县地域特色。合作市是甘南州首府,虽然是设立的县级市,人口也只有十万人左右,但它集中和掌舵了甘南州的藝术发展方向,涵盖了甘南州其它县的艺术特色,甘南州主要的艺术活动基本上集中在合作市举行,如艺术书画展览、文艺汇演、外聘专家艺术交流会、各种形式的艺术会议及文化传播讨论会等,艺术交流更为便利,传播会更广泛,如艺术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艺术市场的活跃,艺术品的出售及买卖。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济的带动,政府政策的倒向,合作通往兰州、临夏、甘南州各县交通都很方便,马路基本上通到了每一级乡镇和村落。写生资源具有多样和丰富性,具有神秘而浓厚的藏文化特色,人文景观十余处,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藏族民俗风情,大型的艺术文化节等闻名全国。

2.当地美术院校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

第一方面是当地职能部门对艺术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大力宣传,如甘南州文联、甘南州美术家协会、合作市文化馆等,为当地艺术的传播、艺术市场的活跃、专家的接待交流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合作市,学院现有在校学生一万两千多人,是国家民委和甘肃省政府共建的民族高校,学院30年的发展及美术系近几年在艺术上的努力,为当地艺术的发展具有推动和致远的影响,它基本代表了甘南州艺术的发展水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也吸引了全国众多艺术家和各大美术院校师生前来甘南写生创作。

2013年中国著名油画家王征骅、田光华等教授来甘南写生采风,期间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师生进行示范教学,学术交流三十多天;2014年著名画家尚丁、王胜利、孔平、张文平等先后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为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示范,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准,也拓展了师生的绘画视野;2015年著名画家杨飞云来甘南扎尕那深入基层,写生创作五十多天,期间美术系教师进行了写生藏族人物示范观摩教学,进行了深层的培训及学术交流(如图7)为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美术学博士李钢教授和美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姚君喜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李钢教授作了《内观生命的艺术感受》的学术讲座;12月著名画家张延昭在甘南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援藏区油画研修班(如图8),主要培训对象是美术系教师及省内部分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师,值得提的是这次培训班举办张延昭老师免费授课,学员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为甘南藏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宣传甘南,让更多人去认识和了解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2017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孟祥勇教授带领研究生写生团与我系师生三十多人,在车巴沟写生交流12天,两校师生得到了有效的学术交流; 2017年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张德明教授来我院为美术系师生作了以《当大师遇见大师—名画/名诗的隔空对话》为题的学术讲座;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聘请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徐展与油画家邱志红为美术系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对美术系的教学和师生培训具有促进作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不断的拼搏努力,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不断的吸引外来人才,让全国各地的画家及美术爱好者关注甘南、认识甘南、了解甘南,近一步体会甘南藏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及民俗特色,带动当地经济、教育、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效祖.走进甘南—寻梦香巴拉[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3]赵瀚豪.甘南藏区民族文化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张海生.探究甘南美术写生创作基地[J].科技视界,2013(6).

[5]张志雁.安多藏区甘、青、川古代美术遗迹考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6]贾雯婷.秘境甘南[M].学苑出版社,2015.

[7] 甘南藏族自治州編写组.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M].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42-51.

[8]杨庆黎.民俗文化审美探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9]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40/hezuosi.html.

注: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南藏区美术写生资源考察与数字图片库建设”研究成果报告(项目编号:YB116);2017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长科研基金项目“调查研究安多藏区甘、青、川‘艺术创作圣地’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果报告(项目编号:GSNUXM17—05)。

作者:童福磊

上一篇:公司依法治企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公司纪委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