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中消费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坚持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了最终消费与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优化消费政策组合等扩大扩大内需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增长中消费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增长中消费论文 篇1:

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与能源资源的双重约束及其化解

摘 要:多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的供给约束逐渐转化为需求约束及资源约束。2001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消费需求和能源资源的双重约束日益凸显。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双重约束的有效手段包括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建立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机制, 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现有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资源,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约束;能源资源约束;产品供给结构; 新能源替代

作者简介:任健(1977-),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效率、技术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学者们对经济增长中的约束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约束主要表现为供给约束,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将会由供给约束逐渐转化为需求约束及资源约束。[1]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Engel根据统计资料发现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规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Engel定律暗含着一个重要的结论,“需求饱和”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收入水平的提高首先会导致食品的“需求饱和”,进而引致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饱和”的观点被后续的大量文献所关注。[2] Rostow(1978)指出,除个别产品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费产品的产量呈现“S型”曲线,诸如冰箱、彩电、个人电脑等,这些耐用消费品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早期阶段对它们的消费需求快速上升,在出现需求饱和后则逐步下降。[3]

消费需求规律内含了消费需求指向和满足程度由低到高的层次性,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4]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一些产品消费的急剧增长固然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却也不可避免地使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凸现出来:即,某些产品的“需求饱和”对经济增长造成需求约束;某些能源资源的大量耗费形成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

我们看到,1978-201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名义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5%,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7.6%,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力。但从变化趋势上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呈下降趋势:1978-1992年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为76%, 1993-2000年下降为65%,2001-2010年下降为51%。这种变化趋势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已面临较强的消费需求约束。

1993年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资源①的消费也出现快速增长。1993-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与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之比的均值为1.03,中国经济增长中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资源约束业已出现。2001年以来,工业和生活消费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二者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工业消费能源占比在2005年以前不断上升,2005年后基本稳定,生活消费能源占比在2007年后则明显上升。通过中国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消费能源的占比已基本稳定,而生活消费能源占比则不断上升,成为能源资源消费的一种主要趋势。

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面临消费需求和能源资源的双重约束。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消费需求和能源资源双重约束的现状及成因;化解这种双重约束的途径。

二、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消费需求约束和能源资源约束

1.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表1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从均值比较来看,1978年后中国城镇居民农业消费品支出占比明显低于农村居民,而在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业消费品消费支出占比则明显大于农村居民。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工业消费品支出占比变化差异方面:(1)农业消费品支出占比在波动中不断下降。城镇居民的农业消费品支出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35.7%,农村居民的农业消费品支出占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70%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41.1%;(2)工业消费品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趋势产生明显差异。具体而言,城镇居民工业消费品支出占比在1978-1995年间波动中不断上升,在1995年以后则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而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支出占比在波动中不断上升;(3)服务业消费品支出占比在波动中不断上升。

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差异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消费品主导型阶段向服务业消费品主导型阶段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工业消费品主导型阶段。

2.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变化趋势。能源资源的消耗与家用设备及住房日常维护及住房等几大类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拥有量联系密切。假定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提高会带动水、电、天然气和其他燃料等能源资源方面使用量的增长,而当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饱和后,能源类产品方面的消费量也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本文以下部分的消费结构分析主要针对家庭耐用消费品,以城乡居民每百户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来衡量。

图1反映了中国城镇居民的主要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持有量在1993—2008年区间的变化。除了空调器和家用电脑在2000年后依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外,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消费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其中洗衣机的需求饱和出现在1990左右,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则分别在2001和 2005年后趋于饱和。

图2表明1995年以前,中国农村居民的各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小幅增长,1995年以后,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拥有量快速上升,但家用电脑和空调器的拥有量依然处于小幅度增加的趋势。中国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变化趋势说明,中国农村居民中的消费结构处于工业消费品主导型阶段。

由上述分析可见:(1)1978-2000年,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相对稳定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大量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2)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约束是在2001年以后逐步显现的,或者说,这种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增长约束主要是城镇居民所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农村居民所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增长过慢所引致。2001年后,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有效地化解了国内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进而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净出口需求骤减使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约束明显强化。

3.中国经济增长中生活消费能源的变化趋势。2009年,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活消费能源占比已达到11%,仅次于工业消费能源占比。前面分析也表明,2005年以来,工业消费能源占比已基本稳定,而生活消费能源占比明显上升。可以预测,若忽略技术进步和产品使用寿命的变化,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约束将主要表现为生活消费能源约束。

图3呈现了1993年以来中国生活消费能源的变化趋势及预测。预测的基本方法是将生活能源在1993-2009年的既定趋势下,利用计量方法推演2010-2020年中国生活消费能源的变化趋势。

通过比较线性、多项式、对数和指数等多种函数形式的模型效果发现,多项式的函数形式拟合效果最好,模拟函数的形式见图3,其中Y表示生活消费能源总量,X为时间。由图3可见,模拟函数R2的值达到0.96,模拟效果良好。通过趋势外推可得,至2020年,中国生活消费能源总量约80000万吨标准煤,约为2009年生活消费能源总量的2.4倍,相应地,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生活消费能源占比将达到40%左右。假定现有条件(资源供给量增长率和工业能源消费保持基本稳定等)保持不变,至2020年中国将可能出现比目前更大的能源供给缺口,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约束将进一步强化。

三、“双重约束”的化解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目前面临着消费需求和资源的双重约束。如何化解这种双重约束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开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能源资源的约束最小化,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我国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和简单的数量扩张,造成产品结构趋同,使某些产品大量积压滞销。商务部近年来的统计分析数据表明,在近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1.7%,其中耐用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现象较严重,但与此同时,市场产生的一些新的需求又无相应产品供给,使潜在的购买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因而,必须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进而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促使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以解决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

2.建立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机制。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约束是在2001年以后逐步显现的,这种消费需求约束主要是城镇居民的主要耐用消费品需求趋于“饱和”,农村居民的主要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过慢所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相对滞后和消费水平相对不足是造成中国当前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或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发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60%,近年来则下降 至30%左右。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收入水平是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3.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现有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资源。毋庸置疑,通过供给限制和涨价等方式节约能源资源可以产生一定的短期效果,但会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长期来看,从节约能源资源角度解决能源资源短缺问题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提升,应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耗费率及产品能耗以减少能源消费,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长期节约及有效利用成为可能。[5]在现有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应大力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一方面缓解传统能源资源给经济发展造成的约束,促进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可增加能源资源市场上的产品品种,扩大居民消费的可选择范围,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4.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2001年以来,国家的出口导向政策成功利用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出口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依赖程度加强,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使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磨擦加剧,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比例的大幅提升也使能源资源消耗进一步加剧。因此,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一是稳定出口,提高出口产品中的低能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二是加大技术引进和资源类产品进口的力度,在缓解大量贸易顺差的同时,减轻能源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

注释:

①基于研究问题的视角,本文能源资源仅指的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石油、煤炭和电力三大类资源。

参考文献:

[1]李义平.从需求理论到供给理论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3,(3).

[2]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1-64.

[3]Masanao Aoki and Hishikawa. Demand saturation-cre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48,2002.

[4]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

[5]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积极缓解能源约束 努力实现有序发展[J].统计研究,2005,(6).

【责任编辑:孙 巍】

作者:任健

经济增长中消费论文 篇2:

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

摘要:坚持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了最终消费与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优化消费政策组合等扩大扩大内需的建议。

关键词:最终消费;投资;经济增长;贡献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彭劲松

经济增长中消费论文 篇3:

黔中城市群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研究

城市群发展对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分析了黔中城市群及其能源消费现状,从产业升级方面研究了黔中城市群经济增长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高级组织形态,它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依托交通网络、社会经济联系以及地域环境等聚集相当数量的城市而形成的城市群落,其具有高度一体化和高度同城化。2015年初国内众多媒体连续报道了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城市群规划,认为该规划将会对“以城为依托”的经济增长产生极大影响。在该规划中黔中城市群(主要包括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被列为“国家引导培育的六大地区性城市群”之一,这也是贵州省内的城市群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规划层面,意味着我省经济发展又迎来了重大机遇。

F. Sager(2006)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英国大伦敦城市群区域碳排放情况,发现大伦敦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增长大大地减少了碳排放的可能性。F. Sager指出,大伦敦城市群以伦敦为单核心包括曼彻斯特、纽卡斯尔、伯明翰、利兹等城市,该区域的第三产业产值占全英国的73%以上,能够通过产业结构改善明显减少碳排放量。

由国内外研究综述可看出,城市群经济增长确实会造成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大幅增加,且这一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实现的。本文将研究焦点锁定在黔中城市群这一国家引导培育的地区性城市群上面,分析黔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最后针对黔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黔中城市群及其能源消费现状

黔中城市群发展概况。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黔中城市群已成为一个年生产总值五千多亿元、常住人口一千五百多万人的结构有序、区域一体、功能互补的组团式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是一个单核心的金字塔型城市群,其以省会贵阳这一大型城市为核心和塔尖,以遵义为塔身,以安顺、都匀、凯里为塔基,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城市整体优化、布局合理的立体城市网。黔中城市群是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重点培育的贵州省域重要增长极,是贵州省最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和地缘优势,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

黔中城市群能源消费现状。

黔中城市群能源消费现状如表1所示。

黔中城市群产业发展带动下的能源与碳排放增长

从贵州省内来说,黔中城市群尤其是核心城市贵阳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产业持续升级为商业地产市场扩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以来贵州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黔中城市群的GDP增速更高,而贵阳的经济增速更是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的前三甲,2014年达到了13.9%。2010年黔中城市群的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了二产比重,此后第三产业比重一直高于一产、二产的比重(见表2),这表明第三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从整个西南地区来看,贵州省周边的重庆成都等特大型城市的挤出效应,给黔中城市群这样的新兴区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最近三年成渝城市群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整个西南地区三产的比重正不断下降,而黔中城市群的占比正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贵阳遵义等地投资,这将造成该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压力剧增。

大部分的工业都聚集在城市地区,而工业生产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这样一来就会加大城市的减排压力。因此,未来应利用好全球新兴低碳、环保和绿色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物联网和高性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端仓储物流、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此外,还应当逐步减少三高(即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构建起新的城市低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低碳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低碳城市和对环境保护的最根本举措。

资助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计划项目(黔科合J字[2015]2028号);

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14GZQN32);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YT140815)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

作者:刘骏

上一篇:党建帮扶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助理工程师年度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