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科学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科学教育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著名科学史学家萨顿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

第一篇:初中科学论文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摘 要] 初中科学教学要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文提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到实践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习题教学当做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创新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并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策,我们称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能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譬如观察、归纳、演绎、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化为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利。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以“辩证指导、主题学习”为要点,以“有机渗透、巧妙点拨”为手段;而学生应该以“亲身体验、切实领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学生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过程中运用来实现的。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构建起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加之教师的引导,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创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所学知识,依托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和亲历探索活动,把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有效地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科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问题驱动原则;(3)合作学习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依托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应以创新为基础,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改进。

1.改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创新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认同了学习目标,才能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科学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其次,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每节课中各个学习内容的类型。一般地,科学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同属于知识技能型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学习结果;而情感价值目标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根据学习结果而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更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差距制定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改进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设计体现在五个方面:(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谋求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2)科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知识环节都必须真实可信,学习内容要融入科学要素。(3)教学设计需注意与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等各个环节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激发其研究的兴趣。(4)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探究性。(5)注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来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再从中选取最优途径,使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2)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善于发掘学习点,运用科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来探究科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知识”转化为主动的“会学知识”,彻底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运用

1.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机渗透、点拨,揭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得有长久的持续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细节之中去,其规律特别体现在与理论、概念等有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巧妙地点拨与适时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电功的概念和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是一个教学难点,该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与电功相关的因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即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电压强度、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这个假设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用合理的步骤来验证。实验验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手段来实现的,在验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实验方法,在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电功与电压强度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时有必要对通电时间与电压进行控制,让通电时间与电压保持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并且在干路只联接一个开关。在验证电压与电功的关系时,学生已认识到必须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的相同,因此,又需要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电功做功多少可以从小灯泡的明亮度来了解,因为电流越大,做功越多,由电能所转化的光能和热能也越多,因此灯泡就越亮。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操作,结合教师适时地指导,最后总结出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验证了提出的假设。教师围绕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观察与理解渗透科学方法,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2.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科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方法触及到以下四种情形时,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验操作情境、良好的社会情境、良好的情绪情境以及智力思考情境。其中实验操作情境指的是加强学生动手活动与亲身体验的学习计划。从信息论观点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对学生而言只包含了一个信息源,而让学生直接与客体接触,对学生来说就出现了多个信息源。多方面地接触信息源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应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活动与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方法内在的意义。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若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迪。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演示中,学生观察实验的方式往往是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很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蒸气产生情况、是否有气泡冒出、温度计指示数变化、是否有声音发出等方面去观察,注意对比水沸腾之前和沸腾之后所产生变化的情况。由两种情况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譬如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却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会发声而沸腾时没有声音等。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有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才能有效地减少观察的不细致、不完整或缺乏目的性。在科学观察中,学生能透过实验现象真正领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课程资源是来介绍科学观察教育的,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等。教师要做的便是善于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训练的有效资源。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训练,使学生从中了解进行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与好处。

3.与习题教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训练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习题教学,尤其是在等效替代、极端假设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觉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习题教学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的情况。例题:取KCl与KBr的混合物3.78克,将其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再取足量的AgNO3溶液加入混合物溶液中,使其产生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6.63克沉淀物,求此混合物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看到此题后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很繁杂,其中未知数也多,但是在解题训练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便好解决。相同点是混合物与沉淀是都没有水,不同点是质量上的不同,KCl和KBr混合物溶液中含有K、Cl、Br三种元素,而AgNO3溶液中含有Ag、Cl、Br三种元素。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同是因为K元素全部替换为Ag元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质量关系为39份K元素替换为108份Ag元素,增加质量是108-39=69份,题目中已知增加的实际质量为6.63-3.78=2.85克,因此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应该为2.85×39/69=1.61克。此题解题中运用了替代法,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使解题过程更容易理解,看得更清楚。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是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才能促使其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科学学习的理解。因此,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使其不断地积累经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其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初中科学》2004.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004)

4.詹伟琴《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华南师范大学 2009.8)

5.赵新祥《初中科学教学“高效轻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2010.NO.29)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城关一中)

作者:叶振宇

第二篇:初中科学教学前科学概念应对策略

【摘要】学生的前科學概念对初中科学日常教学造成较大干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广泛联想、变式练习、类比纠错和逻辑归谬这四种教学上的应对策略,并就教师实施上述的相关要素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 科学 前科学 应对策略

前科学概念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对科学概念已有的、含糊的或者错误的认知,也可以称为错误概念、日常概念、先验概念等。例如,不少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程前认为:物体的温度可以传递,镜子会反射光而白纸不会反射光等。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讲,初中生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非常强。他们往往满足于观察有趣的科学现象,缺少进一步了解科学现象背后因果关系的热情。当他们了解了某种科学现象,或某项实验观察、操作结束后,学习的兴趣便会降低乃至消失。上述心理特点,使初中生在科学学习中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同时,初中生接受科学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局限性,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经常会被事物的个别特征、表面特征所困扰,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非常不利于前科学概念的转变。

一、前科学概念常用的应对策略

笔者结合科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应对学生存在的前科学概念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广泛联想

教师可以利用前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广泛联想,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概念。比如,学生认为夏天吹风扇觉得凉爽是因为风冷,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夏天从游泳池上岸风吹来时身上会感到凉快,地面洒水降温,中暑者在身上擦酒精等现象,促进学生对蒸发致冷的理解。

(二)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在不同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使用同一概念、原理的方法。教师可提供大量某一科学概念、原理的各类事例,帮助学生转变前科学概念。例如,不少学生认为摩擦力的方向必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尤其是有关静摩擦力方向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供几个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个概念。

(三)类比纠错

类比就是两个概念、原理之间相似特征的对照。教师运用类比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能较容易地刺激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表象,从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学生已经有了速度概念,可以引导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减少相关原科学概念的干扰。

(四)逻辑归谬

逻辑归谬就是首先假设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利用其想法或思路归纳出与事实或已知的概念、原理相悖的结论,让学生在冲突中发现自己的原科学概念存在错误,进而改进、完善。教师不要先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之后,得出与自己原有想法相悖的结论,进而重构概念。

二、策略实施的相关要素

(一)梳理学生存在的前科学概念

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具有广泛性、隐蔽性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就无法针对性地展开应对与纠正。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科学》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线索。其次,教材相配套的教师用书也提供了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的前科学概念。以初中科学光学部分的知识为例,教材、教师用书中隐形或显现的提到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有六处。最后,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会经常暴露前科学概念,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发现、记录学生存在的错误想法。例如,“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树的质量比种子多了很多,这些增加的质量主要从何而来?”,多数学生的回答涉及“水”或“土壤”,只有少数学生的回答还会涉及“空气”。说明学生虽然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多数学生不自觉地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总之,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存在的前科学概念,了解越多越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展开梳理,从而更好地梳理学生存在的前科学概念。

(二)重视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初中科学学科的理论性、逻辑性较,许多概念、原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归类,突出概念的共性特征,理顺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是帮助学生纠正前科学概念束缚的重要基础。如水蒸气是白色气体,教师可以把相关的现象进行归类:烧水时壶嘴冒“白气”,热的饭菜冒“白气”等等,这现象的实质就是水蒸气遇冷降低温度液化形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叫“白气”。

(三)倡导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可以充分暴露出学生之间不同的前科学概念,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反思,进而纠正学生自己原有的、片面的认识。例如学习浮力时,学生存在“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浮力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且浸没越深浮力越大”、“在水中投入大石块和小木块后,大石块因为下沉受到的浮力小”等前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会逐步开阔视野,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顾援.概念的教学[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陈志峰.初中生物前科学概念调查分析和矫正策略[J].中学教研,2013(22).

作者简介:

余旭恩(1977-),女,汉族,硕士,浙江省宁波市孔浦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余旭恩

第三篇:简论我国初中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科学教育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著名科学史学家萨顿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而科学的本质贯穿在科学的历史中,科学教材如何通过科学史来体现科学本质这一理念,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

同时,科学史料以及其呈现方式的选择决定了科学教育给学生何种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形象。甚至,国外有学者提出较为极端的观点:“仅仅使用历史的方法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逐步达成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科学课程中的共识,这说明国际科学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历史的科学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科学本质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史是促进学生理解、把握科学本质的载体

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科学观念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探究,所谓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获得科学证据、提出各种理论的过程、方法,以及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史与科学的本质紧密相连,开展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目前,人们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开始转向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学科要不断发展,就需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开拓、创新,原有的内容因具有人类主观建构性的特征,而可能是不严密、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加以修正、完善或推翻。因此,科学本质的教学应成为科学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国新制订的《科学(7—9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己有体现,它指出“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建立科学课程的基础”。正是由于科学的本质贯穿在科学的发展历史中,所以在科学课程中要进行科学本质的教学,必然难以完全避免以科学史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

具体说,科学史教育至少能促使学生从以下四方面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所有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在原则上都要进行改进。但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在未来不可能有大变化;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构建和检验对自然界的解释,当遇到与已有的解释不一致的新实验证据时,就要改变关于自然界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如果缺乏大量实验性和观察性证据,科学家们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是正常的,不同的科学家可能会公布不同的实验结果,或者从不同样的数据中得出不同的结论,但科学家会认识到分歧并努力消除分歧;对已公布的科学研究成果加以评价,包括审查过程、检验证据、找出错误推理,同样的观察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二、科学课程文件对科学史部分的界定

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融入科学史是科学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传统的而又不断变化的课题。科学课程融入科学史体现在以下层面:教育理念上的倡导,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教材中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科学教材中的融入是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教育理念、课堂标准的具体体现,又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融入科学史的提示和指导。

因此,我国在初中科学教育改革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都注重倡导科学史教育。我国教育部颁行《科学(7一9年级)课程标准》中,说明教材编写应该包括科学史的有关方面,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科学丰富人文内涵的体会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标准》明确突出了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和不足,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所以,《标准》除了进一步突出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还对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作了相应的变化。《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来实现。”

这是从课程政策的角度,体现了我国对科学史教育的重视,说明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科学史是体现、传授科学本质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如何通过编写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来体现科学本质,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问题,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材的现状分析

科学本质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影响到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教材。教材不论从编排的指导思想,还是从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五种方式: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资料、作为例题与习题、作为相关资料插入、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和作为科技活动素材。我国初中现行的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三套科学教材基本上是从这五个方面的对科学史进行了编写。但是,由于过去长期统编制的教材政策,教材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从整体来说,我国对科学教材中科学史的融合问题还缺乏实证和精细的研究。同时由于我国初中科学的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初步阶段,对科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则更加有限。

刘娟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关于科学本质的分析》中,通过对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全套教材的研究分析后认为,各册教材中的科学史在科学本质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三个层面均有所涉及,且涉及最多科学知识层面的均是第1册,最多科学过程层面的,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分别是第3册、第2册和第2册,最多科学文化层面的是第5册、第4册和第6册。总体而言,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的科学史内容在三个主要类目层面上,知识层面涉及最少,而较多反映的是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层面。她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推测,我国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这三套科学教材更加重视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价值。

从以上结论可以推测,我国现行的科学教材同传同教材相比,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科学教材开始有目的地、系统地安排科学史内容,科学本质的三个层面对我国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进行分析后,发现教材中的科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本质的有关层而(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及三者的子层面),虽然在强调程度上有所差异,然而,当教材一次涉及到较多科学史内容时,一般将这些内容安排在“阅读”、“阅读材料”、“小资料”等非正文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史并没有成为科学教学内容的主题。

尽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我国在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方面都倡导科学史教育,却对如何在科学教材编写中贯彻这一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科学史虽然引起了一定关注,但依然只是科学教育总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分支,是“教育中的科学史”而非“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并没有引起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即使是现有教材中编写的科学史部分,多是预定了某些教育目的,如爱国主义教育、唯物主义教育等等。未能充分发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科学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反映还有待提高。这点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有关。我国在《科学(7一9年级)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规定了科学史的教学内容,但并没有引入对科学史学习的评价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的编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为,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考试文化氛围极深的大国,如果没有相应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科学史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其作为反映科学本质的载体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袁维新.科学史教育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4(7).

[4] 马勇军.国外对科学教材中融入科学史的研究评介.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

[5] 刘娟.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关于科学本质的分析(硕).广州大学,2006.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郝敬云

第四篇: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品质。科学教师应该通过日常的科学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素质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引言

一直以来,传统的科学学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积累和运算,并且在评判学生科学学科的成绩时,同大部分学科教育一样,都是以分数作为评判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但却大大减少了科学教学的本质目的。科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在科学实验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中更具核心竞争力。本文探究了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希望为广大科学学科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强化实验能力

1.端正观念,重视实验的基础地位

在当前初中科学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特别少,尤其是农村学生,因为设备的缺少,导致学生只能学习科学理论,很少有动手实际进行实验的机会。初中科学的学习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实验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类学科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初中科学学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安排一些固定的课时,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科学仪器,以及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大量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2.重视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多开展随堂实验

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看的方式,即演示实验教学,另一种则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即分组实验教学。这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如果能将二者相结合,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验学习。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的同时,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进行实验。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可以规范学生的学生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在课堂即时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随堂实验的方式,可以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创新能力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创新心理

传统的科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以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与科学有关的知识理论,学生则是以听讲的方式,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会导致科学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大大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大胆发言,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高速的发展,市场对于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发广泛,因此,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中是极具竞争力的。初中科学教师应通过科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于科学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在不断的思考与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便会得以提升,这对于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三、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史,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尊重客观事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日常学习科学学科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科學理论知识,还是实际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应始终为学生灌输一个理念,即所有的科学原理都应尊重客观事实,如果有疑问,要通过动手实践来寻求真理。在课堂上,学生对于不明白的理论或现象,应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互联网上的实验视频向学生佐证,帮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科学观念。在实际授课时,教师也应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总结科学理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引用科学史史实,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在以往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很少为学生讲解科学的历史。但其实,帮助学生正确学习科学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一些科学原理被发现的科学故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学生都学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这样的科学故事可以增加科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科学知识。离开科学史的科学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科学史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学习古今中外科学家对于科学知识勇于探究,打破尘规的精神。通过我科学史的学习,让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的发展,培养科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科学的教学在当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练习依旧需要靠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需要注重自己在考试中获得的成绩等。其根本问题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由于考试和学业的双重压力,无法完全投入于科学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因此,作为一名科学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日常课堂和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戴文和.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546-547.

[2]朱学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2(03):83-84.

[3]黄照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09(2):1.

[4]刘莲萍.关于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000(020):225-226.

作者:余勇

第五篇: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的学生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学的教育主流。依据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征,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能力。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需要就目前初中生的学生科学素养,采取有效的科学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科学素养 培养研究

0

随着人的成长,在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认知过程中,会表现出对事物产生质疑探究等问题意识。而在学习中,问题意识通常会表现为,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和探究心理,并且对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提问与解决。初中学科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意识。

一、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都是将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当作习惯,也习惯自己不思考,坐享其成。而同时,学生的一般练习与测试也是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样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从来都不会怀疑教师的结论,更不会就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出现探索多种结果的问题意识。

而现如今,在我国,初中生缺乏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自卑心理,害怕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嘲笑,而不敢提问。作为中学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已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运用科学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

二、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经过各项研究表明,科学素养的出现是全部思维的起源,而在教育中,初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提出问题至关重要,比解决问题更难,学生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更加灵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自身实践等诸多方法与手段来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问题意识的形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

思维一般地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同时把解决问题作为目的。第一,教师应该运用学生平时生活的生活经历和累积经验,创建与之有共同点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对科学探索的过程进行了解,对科学家的研究也有所认识,从而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进入课堂,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更好地培养。

2.丰富提问方式

在初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多样的,丰富的提问方式,来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一步提高,以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对此进行提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积极地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分析,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在学习中,对于问题及其相关问题或事物都要有问题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牢固。在教学工程中,教师应该对课本的内容做出一些创新,同时让学生也有相应的创新认识,来开发学生的思维。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提问;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实现科学素养培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与学生的关系。不论是在教学课堂中,还是在课堂以外的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真诚地对待学生,更应该强调出师生平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教师的真诚与热情。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意识。

4.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青少年好奇心强和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同时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5.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独立地、积极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等等。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要起来。新课改中要求老师改变教学观念,运用各种学习资源,来对初中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对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解答。在积极地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能力,并进得到一步提高真正地培养出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项佳.初中科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科学素养培育方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3,(8):191-192.

[2]何小英.農村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4,(18):275-275.

作者:池长权

上一篇:成本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大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