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2022-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最佳方式。适度的人口容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城市治理是避免和减轻城市病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跨学科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度人口容量,人口流动和城乡均衡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根据土地功能定位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分别测算了惠州市的适度人口容量;基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的趋势,预测了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惠州市常住人口已略微超过基于土地功能定位测算的适度人口容量,但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人口密度模型测算表明,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远低于适度人口容量,进而从总体上剖析了惠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适度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原因。由此,揭示出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必须基于人口承载力,走动态规划调控路子,协同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和制度改革,真正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公平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容量;人口流动;生态文明城市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標。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Yanistky将其定义为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一种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1]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2]。随着生态城市概念及规划理论的形成,一些理念和理论开始付诸实施。例如,Register领导实施的美国加州伯克莱生态城市计划、日本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和澳大利亚 Halifax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等。不少生态型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伦敦生态城市建设强调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价值;新加坡将农田和森林及其它一些景观融入城市建设,使其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巴西的库里蒂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世骏和王如松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城市理论[3]。王如松还提出建设“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市思想和生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生态控制原理[4]。黄光宇和陈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5]。宋永昌等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探索了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理论与方法[6-7]。这些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3年环保部推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建设。理论界对生态文明城市作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外仅有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没有生态文明城市这一说法)。马道明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度进行综合评价[8]。李建中运用系统整体理论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设计、具体量化指标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9]。覃玲玲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五个层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10]。

从上述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多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尤其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只重视物质、技术层面,忽视人文、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城市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人户分离人口有2.92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5亿人。这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但是,鲜有文献从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于此,本文选取广东省惠州市为例,研究其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人口容量、人口流动和城乡均衡发展问题,以弥补当前国内生态文明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际中存在的不足。

1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的一个分析框架

从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角度,生态文明城市应该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11]。鉴于空间集聚的包容性和排斥性,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本质就是解决人与资源环境在空间如何集聚的问题。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化,更是人类社会的生态化,即人口、教育、文化、科技、法律、制度等的全面生态化,这有赖于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生态环境质量、重视软科学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建设协调机构和决策机制。单就人口方面而言,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城市的人口均衡发展关键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人口总量既控制在城市的承载范围内,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稳定的劳动力;二是人口素质要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三是享有公平的权益保障,诸如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人口规模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口容量测算。人口容量是一个理想化、动态化的总量指标。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口容量”定义为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共同决定了城市的人口容量。如果一个城市人口规模大于其人口容量,势必造成整个城市功能的紊乱。相反,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低于其人口容量,未必就代表其人口发展没有问题。学者们从多方面对当前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容量的诸多反思是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例如,陈红霞发现,现阶段我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整体呈现以人口增长为主要推动力[12]。杨艳昭等发现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较弱,其中人口显著增长类型仅占城市总量的1/4[13]。

当完成适度人口容量测度后,需要充分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城市人口的融合能力。官锡强认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全面发展[14]。田明则发现农业转移人口个人特征及个人与流入城市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15]。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的非均等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呈现出非均等化的格局。流动人口参保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效应。对此,徐志刚建议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通过给予农民在土地和城镇社会保障之间的自由选择权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城市化机制,从而实现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的突破[16]。韩枫发现非农户口、教育程度的提高、单位的正规性和工作的稳定性对参保优势比具有显著的正效应[17]。

综上所述,在已有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人口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一个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依据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土地功能及其主体功能,测算其适度人口容量。然后与当前人口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人口发展预测相比较,假定其他资源合理开发的情况下,反馈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途径,从而促进城乡人口流动与均衡发展,并反作用于人口规划和总体规划,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动态调控。

2适度人口容量测算与未来人口发展预测

2.1惠州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概况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近年来,惠州坚持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成绩显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对2015年两岸四地289个城市的多项竞争力指标进行排名。其中,惠州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4位,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9位,双双进入全国前20名。2016年底,《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发布,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主要包括示范县区创建、示范乡镇创建、生态村创建三部分,重点抓生态环境保护,例如,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专业化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升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常态化推进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实施“蓝天工程”;实施“南粤水更清”、“美丽乡村”和“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水环境保护行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种植制度,加强农药、花肥和污水灌溉使用管理;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土壤修复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此外,惠州市也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缩小了城乡、县区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围绕“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收入”的目标要求,推进脱贫攻坚八项工程;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十项扶贫工程;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惠州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初显成效。截止2017年2月,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986个。单从考核指标来评价,惠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发展来看,还有许多要改进的方面。本文将从适度人口容量和人口均衡发展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2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测算

人口容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计算法,即直接根据承载力的影响因子来测算城市人口承载力。有的测算方法考虑单一影响因素,如杨期勇等从生态环境容量角度探索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18]。有的测算方法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如陈以春利用EOP—MM模型測算2020 年武汉市的经济适度人口[19]。另一种是间接测算法,即通过城市人口密度或适度人口规模来测算城市人口承载力。肖荣波和丁琛认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估算模拟是大势所趋[20]。其中,生态足迹模型被应用得越来越多。

人口容量的内涵丰富,任何一种方法的测算结果都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只能称为适度人口容量。由于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惠州各区域土地功能已被确定,故本文适用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人口容量估算模型。按照土地功能定位不同,地球上的区域可以分为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的区域(S1)、以生物生产功能为主的区域(S2)和以人文发展功能为主的区域(S3),地球上的人口容量应该是三类功能区域人口容量之和[21]。具体推算过程省略,最终的区域人口容量测算模型如下:

C=S2d2+S3d3

S2=Sh

1+Y/X×k-d2/d3

S3=Sh-S2

(1)

式中,Sh为宜居区面积,Y为生物生产功能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为区域人均粮食消费水平,d2和d3分别为人文发展功能区与生物生产功能区可容纳的人口密度,k为区域的粮食自给率。

该模型的人口密度参数确定如下:生物生产功能区适度人口密度:d2=750人/km2(农业发达水平下)或d2=220人/km2(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人文发展功能区适度人口密度d3=4 000人/km2;通过量算,得到惠州市人口密度模型的各参数值如下:总面积S=11 356 km2;宜居区面积Sh=2 856.01 km2;设定未来人均粮食消费量X=450 kg。自1949年以来,惠州市粮食单产最高水平为5 625 kg/km2,由此设定未来生物生产功能区粮食单产水平Y=5 625 kg/ km2。将上述数值代入人口密度模型中,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农业发达水平下,惠州市若要粮食自给自足,则生物生产功能区的面积占宜居区面积的比例应该不少于69%,此时的适度人口容量约为500万人;在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惠州市若要粮食自给自足,则生物生产功能区的面积占宜居区面积的比例应该不少于63%,此时的适度人口容量约为458万人。若粮食自给率为0,即完全放弃生物生产功能,宜居区全部用于人文发展功能,适度人口容量为1 142.404 0万人。

惠州市2013年的实际常住人口为470万人,超过了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容量(458万人)。若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合理,在农业发达水平下,则其粮食自给率最多可达112%,自给有余;但在农业高度发达水平下,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文发展占用的土地会增加,用于生物生产的土地会相应减少,则其粮食自给率最多只能达到96%。实际上,2013年惠州市粮食总产量只有55.7万t,按目前400 kg/人的消费量计算,只能满足139.25万人的消费,粮食自给率不足30%。当然,粮食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但是市场供给并没有完全的保障,需要国家的统筹安排来调节,这依赖更高层次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2.3基于主体功能区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测算

按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区划入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珠三角核心区,惠东县、博罗县划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珠三角外围片区,龙门县划入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重点保护地区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东江、西枝江、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和显岗水库及其水源涵养区的保护;莲花山、罗浮山、象头山、天堂山、南昆山等区域绿地;红花嶂、白云嶂、铁炉嶂以及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潼湖湿地、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及岛屿;龙门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以及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湿地公园等。

为计算不同功能区域的可居住面积,需要计算各个功能单元内的平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平地面积计算方法:将一定区域内最高海拔与最低海拔差异较小的区域界定为平地。利用arcgig10.0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平地栅格。数据源为SRTM DEM数据,分辨率为100 m×100 m。分析的窗口大小采用500 m×500 m。具体步骤省略,将栅格数乘以栅格面积得到平地面积。水域面积计算方法:水域栅格的提取选取采用Landsat中国内陆水体数据集,分辨率为30 m,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数据云平台。

将平地面积扣除水域面积得到可居住面积。然后,根据前述的计算模型和相应功能区适度人口密度参数,得到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惠州市适度人口容量899.53万人,计算结果见表2。

2.4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分析

基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对惠州市未来人口发展的科学预测必不可少。在现行户籍制度下,一个区域的人口大致可分为两类,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需要预测再加总。

2.4.1惠州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变动

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1—2012年惠州市平均每年自然增加的户籍人口数为26 113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8.41‰。此数据用来预测短期人口的自然增长趋势。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自然增长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从长远看,自然增长率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步降低,假设2030年前惠州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能够稳定在8.41‰左右。

惠州市户籍人口的迁入迁出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如表3所示。自2006年市外人口迁入达到高峰以来,惠州市人口净迁移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最近两年,惠州市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均为负值,可能与近年来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增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造成大量内地人才回流有关。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外来人口往内地回流的趋势估计还将持续若干年。因此,估计在2030年前惠州市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年均净迁移率)不会超过7.09‰。

2.4.2三种假定情况下的惠州市户籍人口发展预测

假定惠州市年均机械增长率为7.09‰,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8.41‰。据此推算,惠州市2020年户籍人口为381万人,2025年为411万人,2030年為443万人(见表4,下同)。

假定从2014年起每年从惠州市迁出户籍的人口数量

大于户籍迁入惠州市的人口数量,回流的比例保持在2013年的平均水平,即年均机械增长率为-4.11‰,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维持在8.41‰。据此推算,惠州市2020年户籍人口将达到352万人,2025年为360万人,2030年为367万人。

2.4.3惠州市外来人口发展预测

在惠州的470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只有343万人,有127万人口是未落户籍的外来人口,其中有94.77万人办理了暂住登记,务工经商的从业人员占了外来人口总量的93.51%。1997—2013年全市暂住人口规模从33.63万人发展到94.77万人,年均增加约3.82万人。在2007年以前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暂住人口规模急剧萎缩,到2012年迅速恢复,2013年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增长趋势线上。据此预测,全市暂住人口规模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可达121.5万人、140.6万人和159.7万人。

2.4.4惠州市常住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前述户籍人口稳定增长的情景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后两种情景有可能出现。在户籍迁入迁出平衡情景下,惠州市的常住人口规模预计在2015年约为486万人,2020年约为516万人,2025年约为550万人,2030年约为585万人。在外来人口回流情景下,惠州市的常住人口规模预计在2015年约为484万人,2020年约为506万人,2025年约为532万人,2030年约为559万人。

3惠州市创建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的人口发展问题与原因分析

3.1人口发展问题

3.1.1人口规模低于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

虽然惠州市2013年人口总量为470万稍微超过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然而,惠州市未来常住人口远远低于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度人口容量899.53万人。这意味着:一方面,惠州的城市化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其主体功能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其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大打折扣,城市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调查发现,虽然惠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各种城市病依然非常突出。

3.1.2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2013年常住人口中,有66.00%居住在城镇。其中有240.25万人口居住在4个市区,占全市总人口的51.12%。但户籍在市区的人口只占户籍总人口的40.43%,将近60%的户籍人口(204.56万人)分布在3个县,由此可见,惠州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率。

2013年从惠州市户籍人口净迁出的有2.137 3万人,其中3个郊县净迁出1.172 5万人,4个市区净迁出0.964 8万人。净迁出的户籍人口中有3.129 0万人迁往省内珠三角其他城市,另外又有0.991 7万人从省外迁入惠州,说明惠州在国内对内地人口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广东省内却是人口迁移流出地。

依据现有的国家政策规定,暂住的外来人口很难公平地享受到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参与社会保障的意愿不强,非常不利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也容易造成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对立,这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制度障碍。

3.1.3人口红利优势明显,素质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人口年龄分布的年度统计数据,本文采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从年龄结构看,0—14岁人口为 80.157 3万人,15—64岁人口为 341.578 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 38.104 1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74.28%,人口抚养比为34.62 %,低于53%,正处在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即“人口红利”期。从市内各区县的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超过70%,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还可以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但是龙门县的老龄化指数已经达到63.03%,人口抚养比达49.72%,接近人口机会窗口边界,很快就会越过“人口红利”期。

但从受教育程度看,2010年全市6岁及其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07年,比全省平均水平(9.21年)少0.14年,在21市排名第8位。但是2000年惠州市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7.97年),只比全省平均水平(8.06年)少0.09年,在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的排名下降了1位。可见,教育投资仍需大力加强。

3.2原因简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首要的制约因素。生态文明城市不但受制于“无形之手”,也必须接受“有形之手”的调控。其次,城市具体规划不合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仍有冲突,导致老城区交通不畅,新城区缺乏人气。第三,户籍制度阻碍了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第四,社會保障不完善,城乡差异大,公平性缺失;自然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缺少资金建设一些自然景观。第五,城市治理水平仍需提高,人口流动、路面交通、垃圾废物、各类污染等都需要有预案,防治结合。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稳步推进,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规划—调整的动态机制,才有可能建设成功。

4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了基于适度人口容量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框架:首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土地功能及其主体功能,从而测算其人口承载力;然后比较当前和未来的人口发展状况,反馈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继而调整城市规划,动态地引导未来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人口密度模型,按照粮食自给自足的标准来衡量,2013年惠州市的常住人口总量470万人稍微超载适度人口容量458万人,但是其户籍人口只有343万人,表明人户分离严重,人口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测算结果表明,惠州市适度人口容量899.53万人,目前远远达不到。在当前户籍制度下,仅仅依靠户籍人口的增长,未来也达不到适度人口容量的。即使借助于外来流动人口的补充,2030年常住人口也都达不到适度人口容量。如此就不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其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大打折扣,造成土地及其他资源浪费。即便当前惠州市人口达不到适度人口容量,大大小小的城市病依然存在。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基于人口承载力,走动态规划调控路子。创建有活力的人居环境、构建与生态相容的健康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与改善社会福利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①政府必须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集约土地开发,使人口总量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宜。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2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③城市应大胆突破户籍制度的藩篱,吸引外来流动人口安家落户,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市民的素质素养。④大力改造城中村,加速城乡融合,降低楼房空置率,实现人的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⑤真正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外迁生态调节区域的人口,以便生产和人文区域的人口集聚,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均衡发展。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YANITSKY O. Social problems of Man’s environment [J]. The city and ecology, 1984(1): 174.

[2]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ier future[M]. Berkeley, CA:North Atlantic Books, 1987: 13-43.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 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Societyeconomynature compound ecosystem [J].Journal of ecology, 1984(1): 1-9.]

[4]王如松,刘建国.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2):28-32. [WANG Rusong,LIU Jianguo.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libra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rban ecology[J].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1988(2): 28-32.]

[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17-20. [HUANG Guangyu, CHEN Yong.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ecocity an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J].City planning, 1997(6):17-20.]

[6]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0):16-19. [SONG Yongchang, QI Renhai, YOU Wenhui, et al. A study on indices system and assessment of criterion of ecocity[J].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1999(10):16-19.]

[7]焦胜,曾光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1(1): 75-90. [JIAO Sheng, ZENG Guangming. Study 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dex system of ecocity planning [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1(1):75-90.]

[8]马道明. 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80-85. [MA Daoming.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civilized city [J].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9(10):80-85.]

[9]李建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11(1):38-45. [LI Jianzhong. System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s, 2011(1):38-45.]

[10]覃玲玲.生態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7):110-113. [QIN Lingling.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 [J].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1(7): 110-113.]

[11]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39(7):5-11. [WANG Rusong. Ecological safety · ecological economics · ecocities[J].Academic monthly, 2007,39(7):5-11.]

[12]陈红霞.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城市人口规模效益与经济规模效益的评价[J].地理研究,2012,31(10):1887-1894. [CHEN Hongxia.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scale benefits &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nd intensive us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10):1887-1894.]

[13]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等.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9):1668-16781. [YANG Yanzhao, FENG Zhiming,ZHAO Yande,et al.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China [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3,32(9):1668-1678.]

[14]官锡强.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J].改革与战略, 2013(12):1-6. [GUAN Xiqiang. On the citizenization of im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in China based on Maslow’s demand theory[J].Reformation & strategy, 2013(12):1-6.]

[15]田明.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与城市融入[J].人口研究,2013,37(4):43-55. [TIAN Ming.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urban integration[J].Population research,2013,37(4):43-55.]

[16]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45-56. [XU Zhigang. Urbanization, rural land system and migrant’s social security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5(12):45-56.]

[17]韩枫. 城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京津冀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6(1):61-67. [HAN Feng.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rate of social security participation of urban migra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BeijingTianjinHebei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of migrants [J]. Population journal, 2016(1):61-67.]

[18] 杨期勇,黄南婷, 杨云仙,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容量分析——以江西省共青数字生态城为例[J].生态经济,32(11):165-169,209.[YANG Qiyong, HUANG Nanting, YANG Yunxian,et al.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pa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ty: taking Jiangxi Gongqing DigiEcoCity as an example[J].Ecological economy,32(11):165-169,209.]

[19]陈以春.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4):97-104. [CHEN Yichun. A study on the scale of urban population: 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 [J]. Journal of the postgraduate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3(4): 97-104.]

[20]肖荣波,丁琛.城市规划中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13-18. [XIAO Rongbo, DING Chen. The research on simulation methods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urban planning[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6):13-18.]

[21]匡耀求,黄宁生,李国敏.基于土地功能定位的区域人口容量估算模型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5):13-21. [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LI Guomin. The research of the model which can estimate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capacity is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land[J].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2014(5):13-21.]

[22]張鹏,李萍.马克思经济学的民生向度——兼论改善和发展中国民生问题的实现路径[J].北京: 教学与研究,2016(3): 57.[ZHANG Peng, LI P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ation of Marx’s economics: the realistic path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China [J].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6(3):57.]

[23]陈志光.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47-156.[CHEN Zhiguang. Study on the will for longterm residence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6(4):147-15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ed cities based on moderate population capacity:

a case study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Peng1LI Ping2LI Wenhui3

(1.Journal of Economis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007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0074, China;3.Huizhou Development & Reform Bureau, Huizhou Guangdong 516001, China)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capacity; population flow; ecocivilized city

作者:张鹏李萍李文辉

第2篇: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人口容量及其迁移区划

摘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耕地粮食视角出发,构建人口容量测评模型,在对陕南粮食产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陕南28县区人口容量进行评估、预测,在此基础上将陕南28区县划分为五种人口迁移功能区。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②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小;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大;③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6.25-9.81万人之间,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轻微盈余状态,人口承载压力相对较小;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9.34-9.73万人之间,整体盈余人口规模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压力上升;④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属Ⅰ类迁出区;宁强县、城固县、旬阳县属Ⅱ类迁出区;略阳县、南郑县等九个县区属Ⅲ类稳定区;汉滨区、商州区等六个县区属Ⅰ类迁入区;勉县、镇巴县等七个区县属Ⅱ类迁入区。

关键词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粮食;虚拟人口容量;迁移区划;陕南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耕地资源可开发空间日渐缩小,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2-7]。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8]。从粮食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视角研究区域人口承载力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承载力理论的深入发展,仅考虑粮食作为一种自然因素而忽略人类自身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承载力制约的不足日渐显现[9]。1986年Hardin提出了文化承载力的概念[10],指在各种社会系统条件下,尤其是与资源消费有关的社会模式下的人口承载力,这一概念有效克服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因忽略人类自身文化等社会因素的不足[11]。在此基础上,Rees与Wackernagel[12]提出用于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方法,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区域人口容量的评价[13-14]。总体而言,目前人口容量的研究正逐步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过渡[15]。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从耕地粮食视角出发,引入科技、消费、贸易、政策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构建陕南人口容量评估模型,并提出虚拟人口容量、现实人口容量等概念;使用情景分析法对陕南人口容量进行评估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将陕南28区县划分为五种人口迁移功能区,为陕南灾害移民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与分析路径

1.1 相关概念

虚拟人口容量(virtu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由于粮食购入实现“使用”区域外的耕地资源称之为虚拟土地资源[16]。由虚拟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容量称之为区域虚拟人口容量。其实质是由区域所购入粮食在一定消费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规模。

现实人口容量(re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系指由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粮食产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

1.2 分析路径

西部山地灾害多发区亦面临发展等问题,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挤压和山地灾害双重压力,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耕地、消费、贸易等政策因素将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区域人口容量。为体现有关耕地、消费、贸易等政策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拟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不同政策情景下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容量(见图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人口容量

基于耕地粮食视角下的人口容量系指在一定粮食消费水平下,区域粮食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按照粮食供给的来源,人口容量可分为虚拟人口容量和现实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虚拟人口容量和现实人口容量之和。其公式如下:

式(1)、(2)中:PL为现实人口容量,P0L为虚拟人口容量;WL为区域粮食产出量,W0g为区域粮食调入量,Wpi为区域人均粮食消费量。式(3)中:Fz为区域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Fi为人均消费其它第i种食物的粮食折算量,λ为其它人均消费第i种食物的耗粮系数其中,肉、蛋、奶、水产品耗粮系数分别为3、1.8、0.5和1.2。[17],Pu为城镇人口数量,Pr为农村人口数量,Fuz为城镇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Frz为农村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Fui为城镇人均消费第i种食物的粮食折算量,Fri为农村人均消费第i种食物的粮食折算量。

则区域土地资源人口容量为:

2.2 人口盈余/赤字规模:

式(5)中:Ps/d为人口容量盈余/赤字规模,Pc为人口容量,P为总人口规模。当Ps/d为正时,表明区域土地资源人口容量呈盈余状态,且Ps/d值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间越大;当Ps/d为负时,表明区域土地资源人口容量为赤字状态,且Ps/d绝对值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间越小。

2.3 人口承载力指数

式(6)中:PI为人口承载力指数。当PI>1时,表明人口处于超载状态;当PI<1时,表明人口处于盈余状态;当PI=1时,表明人口处于均衡状态[18]。其评价标准见表1。

2.4 人口盈余率/赤字率

式(7)中:Psi/di为人口盈余率/赤字率。当Psi/di>0, 表明人口处于盈余状态,且赤字率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

间越大;当Psi/di<0, 表明人口处于赤字状态,且赤字率绝对值越大,区域人口发展空间越小;当Psi/di=0, 表明人口处于均衡状态。

2.5 粮食距平指数

式(8)中:FRi为粮食距平指数,Gi为第i年粮食实际产量,为研究期粮食平均产量。FRi越大时,粮食产量波动越剧烈,反之越小。

2.6 数据来源

本文粮食、人口、粮食播种面积等数据来源于:①《陕西统计年鉴》(1991-2011);②《陕西六十年1949-2009》;③汉中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④安康市“十二五”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⑤商洛市“十二五”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3 人口容量分析

3.1 陕南粮食产量分析

3.1.1 陕南粮食总产量趋势分析

1990-2010年,陕南地区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2)。1990年,陕南粮食产量达到331.63万t,为研究期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2010年,陕南粮食产量降至278.27万t,较1990年减少53.36万t,年均减少近3万t。期间,1994年、1995年、2007年陕南粮食产量呈现灾害性谷底。期间,粮食产量分别降至237万t,236万t和219万t,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陕南粮食供给的安全性。

1990-2010年,陕南粮食产量呈现4-6年的波动期。研究期间,陕南粮食产量六次方程拟合曲线表明1990-1995年、2001-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1996-2000年、2008-2010年呈现为上升趋势,整体表现为4-6年波动期。

1990-2010年,陕南粮食产量波动幅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稳定性较差。1990-2000年间,陕南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整体为正(1994、1995年除外),2001-2010年粮食波动幅度整体为负(2005、2006年除外),表明1990-2000年间陕南粮食产量较2001-2010年高,这与陕南粮食产量拟合方程结论相符,即陕南粮食产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同期,陕南粮食波动幅度较大(见图2),表明陕南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这给陕南地区粮食仓储设施提出较高要求。

3.1.2 陕南人均粮食产量趋势分析

1990-2010年,陕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

趋势,其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下降趋势更为显著(图2)。陕南粮食人均产量由1990年的379.3 kg降至2010年的299 kg,减少近80 kg。由于受到陕南粮食总产量影响,1994年、1995年、2007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呈现灾害性谷底。期间,人均粮食产量分别降至268 kg、266 kg和237 kg。同时,由于人口规模的增长,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六次方程拟合曲线的显著性为0.502,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拟合值0.405,表明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1990-2010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波动期及波动幅度,与粮食总产量波动周期及波动幅度相符。期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陕南人口承载压力。

3.2 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分析

3.2.1 温饱状态①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②年人口容量分析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压力较小(见表2)。2007-2010年间,汉台区、城固县、汉滨区、宁陕

县、旬阳县等17个区县人口处于超载状态,但其人口承载力指数均低于1.100,人口赤字率均低于0.100,属轻微超载状态。其中,汉滨区人口赤字规模最大,为4.84万人,占其人口规模的5.5%,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052,人口赤字率为0.052,属轻微超载状态;商州区、山阳县、汉台区人口赤字规模超出2万人,但占其总人口规模仅为5.96%、5.17%和5.22%。其余超载的南郑

县、城固县、留坝县、宁陕县等13个区县人口超载规模均不超过2万人。洋县、勉县、镇安县等11个区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中,洋县人口盈余规模最大,达到8.99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的20.8%,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837,人口盈余率达到0.163,属轻微盈余状态,人口发展空间较大;镇巴县、洛南县人口盈余规模均超过4万人,其余8区县盈余人口规模均位于0-4万人之间。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间虚拟人口规模差距较大。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丹凤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分别

达到21.54,16.29,14.64和8.09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6.5%,24.7%,28.5%和28.5%,人口粮食消费的外部依耐性很大。洋县、石泉县、岚皋县等6区县人均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其人口粮食消费无外部依赖性。其余区县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拟人口,但规模相对较小。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差距较大。汉滨区位于汉中平原,粮食产量高,其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大,达到73万人,占其人口总量的83.63%;南郑县、洋县两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均达到50万人;镇平县、宁陕县、留坝县、佛坪县内生性人口规模较小,均不足10万人。其中佛坪县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小,仅为2.67万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佛坪县人口容量。2007-2010年佛坪县人口容量仅为3.16万人。

3.2.2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压力较大(见表2)。2007-2010年,仅镇平县人口处于盈余状态,且人口盈余规模较小,仅为0.853万人,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883,人口盈余率为0.117,属轻微盈余状态。除镇平县之外其余27县人口规模均处于赤字状态,人口承载力指数均位于1.1以上,人口赤字率均位于0.1以上。其中,汉滨区人口赤字规模最大,达到28.45万人,占其人口规模的32.6%,其人口承载力指数达到1.402,人口赤字率达到0.402,属严重超载状态;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西乡县、旬阳县、商州区、山阳县人口赤字规模均超出10万人。洋县、石泉县、岚皋县等6区县粮食产量虽可满足各县温饱状态下的粮食消费需求,但在小康状态下则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赤字,但赤字规模较小。在小康状态下,由于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上升,各区县人口压力增大。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虚拟人口规模整体规模较小,且各区县间差距较大。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分别达到16.16万人、12.22万人和10.98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8.51%、27.38%和21.35%,人口粮食消费的外部依耐性较大。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差距较大。由于小康状态下粮食消费水平的提升使得陕南各区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汉滨区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大,为54.7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272%;南郑县、城固县等5县内生性人口规模均达到30万人;佛坪县内生性人口规模最小,仅为2.01万人。

4 2015-2020年陕南人口容量预测

4.1 预测情景配置

4.1.1 各区县粮食播种面积

近年来,随着陕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南各区县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2005-2010年间,汉中市粮食播种面积由2005年的30.17万hm2下降至2010年的28.59万hm2,安康市、商洛市粮食播种面积也由2005的31.96万hm2和23.86万hm2分别下降至28.75万hm2和22.19万hm2。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陕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仍将呈下降趋势。本文参考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各市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并以此作为各市所辖县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衡量依据。结果表明,2015年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粮食播种面积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4.4%、7.2%和3.8%。基于此,计算各区县2015年、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

4.1.2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情景设定

随着水稻、小麦等粮种的技术进步,肥料投入增加,陕南地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仍有上升空间。参考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动趋势①,将陕南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配置如下情景:①2015年较2010年增长12.5%;②2020年较2015年增长10%。

4.1.3 人均粮食消费量情景设定

梅方权等学者研究发现[19-20],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 kg/年,可基本满足我国人体热量和营养需求。本文以400 kg/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实现小康生活的标准。陕南地区受到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人口规模的限制,人均粮食消费量相对较低,目前陕南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量仅为温饱水平(300 kg/年)或接近温饱水平。鉴于此,将陕南地区人均粮食消费量配置如下消费情景:①2015年,陕南全区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350 kg/年;②2020年,陕南全区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实现小康水平,及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 kg/年。

4.1.4 粮食调入情景配置

粮食调入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区域粮食消费安全度,另一方面亦有利于减轻区域粮食生产压力、提升区域人口容量、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但粮食调入亦非越多越好。国内众多学者[21-22]从支付能力、粮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6%-10%的粮食对外依存度是粮食调入的最适区间。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典型的连片贫困区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粮食亩产量较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粮食对外依存度不宜过高;其中,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分别为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市府所在地,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相较于地区县而言,其粮食对外依存度可适度提高;本文以西安市粮食对外依存度为基础,配置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2015-2020年粮食对外依存度。鉴于此,陕南各区县粮食调入配置如下情景:①2015年,陕南各县粮食对外依存度为8%;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粮食对外依存度为40%;②2020年,陕南各县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0%;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粮食对外依存度为50%。

4.2 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规模预测是承载力状态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在短期人口规模预测中,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23]。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陕南各区县2015-202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预测过程如下:

假设:存在数列X0t,对X0t进行一次累加,得到X1t,则预测期人口Pf为:

p=x1t^-x1t-1^(t=1,2,……,n)

(8)

其中

X1t^=X01-uae-a(t-1)+ua(t=1,2,……,n)

(9)

其中X1t^为累加序列拟合值,a,u 为待定系数,可由最小二乘法求得:

=auT=[BTB]-1BTyn

(10)

其中B、yn分别为

B=-12x11+x12 1

-12x12+x13 1

-12x13+x14 1

-12x1t-1+x1t 1

(11)

yn=X02,X03,X04,……,X0NT

(12)

GM(1,1)模型建好后,需进行关联度和精确度检验,及关联度(ξ)、后验差(c)以及小误差概率(p)的检验。当ξ>0.6时,认为模型有较好的关联度。当p>0.95且c<0.35时,模型精确度最好,预测效果亦最好;当p≤0.7且c≥0.65时,模型精确度差,不能用于预测。

4.3 陕南各区县2015-2020年人口容量分析

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6.25万人-9.81万人之间,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轻微盈余状态(见图3),且各区县差异较大。丹凤县、宁陕县、山阳县等12县均存在人口赤字状态,其赤字人口规模位于0.24万人-6.25万人之间,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1.05-1.25之间,属轻微、一般超载。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由于购入粮食规模的增加,其盈余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06万人、9.32万人和3.3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0.92-0.98之间,属轻微盈余状态。同期,洛南县、洋县由于粮食产量增加以及人口规模的缩小,人口亦呈现为盈余状态,盈余人口规模分别达到9.801万人和9.814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822和0.819,亦属轻微盈余状态。柞水县、留坝县、勉县等12县均呈现为人口盈余状态,盈余人口规模位于0.14万人-4.29万人之间,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0.67-0.98之间,属轻微、一般盈余状态。

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盈余/赤字规模位于-9.34万人-9.73万人之间,盈余人口规模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压力上升(见图3)。其中,城固县人口赤

字规模达到9.34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19,属一般超载状态。山阳县、西乡县人口赤字规模分别上升至8.39万人和7.9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亦分别升至1.21和1.22,均属一般超载状态。丹凤县、柞水县、白河县、旬阳县等12县人口均呈现超载状态,赤字人口规模位于0.03万人-7.90万人之间,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1.01-1.33之间,整体属轻微、一般超载状态。汉台区、汉滨区、商州区由于粮食购入增加,其呈盈人口规模较2015年略有上升,但仍属轻微由于状态。洛南县、洋县人口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890和0.894,属轻微盈余状态,但其盈余人口规模则分别降至5.61万人和5.28万人,盈余人口规模缩小。镇安县、勉县、石泉县等9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盈余人口规模位于0.02万人-3.92万人之间,亦呈缩小趋势,人口承载力指数位于0.91-1.00之间,属一般均衡、濒临失衡状态,呈上升趋势。

2015-2020年间,陕南各县盈余人口规模整体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陕南地区及各县人口盈余空间整体缩小,人口承载压力上升。

5 陕南各区县人口迁移区划

在陕南各区县人口承载力指数和人口盈余/赤字规模分析基础上,将陕南各区县人口分布状态分为Ⅰ迁出区、Ⅱ迁出区、Ⅲ稳定区、Ⅰ迁入区和Ⅱ迁入区五种类型。其中,Ⅰ迁出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大,且人口承载力指数高、人口赤字规模大的区县,包含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主要以人口迁出为主;Ⅱ迁出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相对较大,且人口承载力指数相对较高、人口赤字规模较大的区县,包含有宁强县、旬阳县和城固县,这一类区县可适当迁出部分人口;Ⅲ稳定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与消费均衡或接近均衡,且人口盈余/赤字规模接近零的区县,包含有略阳县、南郑县、宁陕县、柞水县等九个县区,这一类区县以人口稳定发展为主;Ⅰ迁入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小,且人口承载力指数最低、人口盈余规模最大的区县,包含汉滨区、商州区、汉台区、洋县、洛南县和镇坪县,这一类区县人口发展空间大,主要以迁入为主;Ⅱ迁入区是指粮食生产供给压力相对较小,且人口承载力指数相对较低、人口盈余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县,有勉县、镇巴县、紫阳县等七个区县,这一类区县可适度迁入部分人口。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1990-2010年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1990-2010年间,陕南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均呈4-6年的波动下降趋势。同时,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六次方程拟合曲线显著性为0.502,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拟合值0.405,表明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2)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粮食消费压力相对较小。其中,除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丹凤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其它24区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小或无虚拟人口,人口外部依耐性小;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仅镇坪县人口出现小规模盈余,其它县区均出现人口赤字,人口承载压力较大。

(3)2015-2020年间,陕南各区县整体盈余人口规模缩小,赤字人口规模扩大,人口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人口承载压力上升。2015年,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整体处于一般超载-轻微盈余状态。2020年,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整体处于轻微超载-严重超载状态。其中,汉滨区、镇安县、勉县等12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盈余人口规模位于0.02-9.73万人;丹凤县、山阳县、西乡县等16区县人口呈现超载状,城固县、山阳县、丹凤县人口赤字规模分别达到9.34万人、8.39万人和7.90万人,超载程度较为严重。

(4)2015-2020年间,陕南28区县人口分布状态分为Ⅰ迁出区、Ⅱ迁出区、Ⅲ稳定区、Ⅰ迁入区和Ⅱ迁入区五种类型。丹凤县、西乡县和山阳县属Ⅰ类迁出区,主要以人口迁出为主;宁强县、旬阳县和城固县属Ⅱ类迁出区,可适度迁出人口为主;略阳县、南郑县、宁陕县等九个县区属Ⅲ类稳定区,以人口稳定发展为主;汉滨区、商州区等六个县区属Ⅰ类迁入区,以人口迁入为主;勉县、镇巴县、紫阳县等七个区县属Ⅱ类迁入区,以适度迁入人口为主。

6.2 政策建议

(1)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供给安全性。陕南是我国西部典型山地灾害多发区。耕地数量少、优质耕地资源稀缺,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挤压和多发山地灾害的双重压力,粮食产量波动性很大,这给陕南地区粮食的稳定供给带来较大挑战。扩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仓储密度和效度,调节丰、贫年粮食流通,缓解因灾年出现粮食生产的波动性,提高粮食供给消费的安全性。

(2)合理规划科学使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陕南地区耕地数量少,优质耕地资源更是稀缺。伴随着陕南扶贫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的耕地资源受到多重压力,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人口容量,首先要控制工业化对耕地资源的侵占,建立有序、合理的耕地使用规划,减少直至杜绝耕地资源无序非法使用,稳定耕地资源数量;其次要科学合理使用耕地资源,稳定耕地资源质量,综合有效保护陕南有限的耕地资源。

(3)鼓励外出务工,减轻耕地人口压力。外出务工一方面可减少陕南各区县常驻人口规模,在事实上减轻陕南耕地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扩大了农民收入渠道,减轻人口对耕地资源的依赖度,稳定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消费安全性。

(4)建立高效粮食流通体系,提升虚拟人口容量。由于受到耕地等资源的限制,一定时期内陕南各区县现实人口容量上升空间有限。而粮食资源的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拟补现实人口容量的不足,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虚拟人口容量进而实现提升整个区域人口容量的目的。高效粮食流通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于省内,亦要放眼全国;既要方便粮食的省内流通,更要方便省外粮食的流入,为缓解陕南耕地压力,提升陕南人口容量提供保障。

(5)全局协调,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陕南整体人口承载力压力较大,但区县间的差异性较大。城固县、山阳县、丹凤县超载严重,人口压力大。而汉滨区、商州区、洋县等区县人口盈余规模较大,人口压力小,这为人口空间合理再分布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涉及跨县迁移等问题,陕西省需从整体出发、全局协调,依据人口迁移功能区划,并按就近原则,制定合理人口空间再分布规划,提高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东,封志明,杨艳昭,等.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11, 27(7):1-6. [Liu Dong,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7): 1-6.

[2]Brown L R.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M]. New York: Norton,1995: 9-10.

[3]Yin Peihong,Fang Xiuqi,Yun Yaru.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Vulnerability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19(5):532-544.

[4]李靖,孙晓明. 省域粮食单产水平与波动状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76-80. [Li Jing, Sun Xiaoming. Analysis on Provincial Grain Unit Yield and Its Fluctuation Condition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4):76-80.]

[5]陈锡康,郭菊娥.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3):197-202. [Chen Xikang, Guo Ju’e. Forecast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its Guarantee Degree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6,11(3):197-202.]

[6]谢俊奇,蔡玉梅,郑振源,等. 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4):31-37. [Xie Junqi,Cai Yumei,Zheng Zhenyuan,et al. AEZbased Assessment for Food Productivity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J]. China Land Science,2004,18(4):31-37.]

[7]党安荣,阎守邕,吴宏歧,等. 基于 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J]. 生态学报,2000,20(6):910-915.[Dang Anrong,Yan Shouyong,Wu Hongqi, et al. A GIS Based Study on the Potential Land Productivity of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Science,2000,20(6):910-915. ]

[8]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Feng Zhim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Studies on Land Carrying Capacity[J].China Land Science,1994,8(3):1-9.]

[9]彭立,刘邵权,刘淑珍,等.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 (3):294-300.[Peng Li,Liu Shaoquan,Liu Shuzhen,et al. Studie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en Counties in the Area Hit by Wen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09,41(3):294-300.]

[10]Hardin G.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Human Problems[J]. BioScience, 1986, 36: 599-606

[11]Seidl I,Tisdell C.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 From Malth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 31:395- 408.

[12]Wackernagel M,Rees W E.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20:3-24.

[13]彭希哲,刘宇辉. 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4):9-15.[Peng Xizhe,Liu Yuhui.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Optimum Population of Regions [J].Market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2004, 10(4):9-15.]

[14]陈勇,茆长宝,程琳.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560-566. [Chen Yong,Mao Changbao,Chen Lin. A Study on Ecooptimum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Using Theor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560-566.]

[15]高晓璐,陈田,樊杰.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2):164-176.[Gao Xiaolu, Chen Tian,Fan Jie. Population Capacity 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reas[J].Acta Ageographica Sinica,2010,65(2):164-176.]

[16]刘红梅,王克强,石芳. 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26-33.[Liu Hongmei,Wang Keqiang,Shi Fa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Import Virtual Land Resources of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2007,(11):26-33. ]

[17]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31(2):15-29.[Feng Zhiming. Food Security and Arable Land Guarantee for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J].Population Reaserch,2007,32(2): 15-29]

[18]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865-875. [Feng Zhiming,Yang Yanzhao,Zhang Jing. Th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China on Mangrain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8,23(5):865-875.]

[19]梅方权. 21世纪前期中国粮食发展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5(11):99-101. [Mei Fangquan. Analysis of Grain Development at Early Stage of the 21st Century in 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1995,(11):99-101.]

[20]卢良恕,刘志澄. 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Lu Liangshu, Liu Zhicheng. Medium Term Foo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M]. Beijing:Agricultural Press,1993.]

[21]刘晓梅.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粮食进口规模[J].宏观经济研究,2004,(9):16-18+41.[Liu Xiaomei.The Grain Import Scale and Its Safe Strategy of China[J]. Macroeconomics,2004,(9):16-18+41.]

[22]傅龙波,钟甫宁,徐志刚.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1,(3):135-140.[Fu Longbo,Zhong Funing,Xu Zhigang. The Dependency of Grain Import and Its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of China[J].Management World,2001,(3):135-140. ]

[23]茆长宝,程琳. 两种人口预测模型精确度比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9-32.[Mao Changbao, Chen Lin. Comparson of the Accuracy Between Two Kinds of Population Forecasting Models[J].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2009,(1):29-32.]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Zoning for Potential Migration

in Disasterprone Mountain Regions in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28 Counties of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CHEN Yong1,2 MAO Changbao1,2

(1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Key words disasterprone mountain regions in western China; grain; virtu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zoning for potential migratio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作者:陈勇 茆长宝

第3篇: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

临淄中学 徐巍

【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节内容中的“人口分布”部分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未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讲述了人口分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是解读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辩这两个概念,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体会其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2、教学内容分析:

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分析人地关系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四部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前三部分知识都是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做铺垫,让学生学会分析人口数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

3、学生情况分析: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人口数量的多少所引发的问题以及某地区人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构思】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中有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重全员参与,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

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由归纳总结的知识推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应用所学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

4、合作探究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难点: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一、世界人口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1-3-1分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区别。 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以发现这两个图人口密度虽然相同,但人口的实际分布却不相同。左图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不尽合理,而右图的人口分布则比较均匀,比较合理。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分布时不但要研究人口的密度还要考虑人口的分布格局。导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读活动中的表及图,思考讨论并完成动后的问题。

1、读表1-3-1,总结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

2、读表1-3-2,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

3、读表1-3-3,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表1-3-

1、1-3-

2、1-3-3读图1-3-2,找出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人口稠密的原因。

思路:让学生读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并结合图1-3-2,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导入影响地理因素的学习。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阅读课本第二部分,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简要说明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完成学案。

1.自然环境因素: (1)地形 (2)气候

(3)水资源和土壤

(4)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文化因素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案例分析:写出下面现象的影响因素 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较为稠密(

)

②塔里木盆地从边缘向中心人口变得稀少(

) ③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在高原和山区(

) ④印巴分治导致的人口迁移(

) ⑤筑波科技城的形成(

)

⑥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 ⑦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

)

思路: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学案自己总结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影响因素加深理解。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1)主要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2)其他特点:沿海地区人口多

(3)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 读图1-3-7和1-3-8合作探究:

① 对比两幅图,思考一下在这10年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没有改变? ② 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 思路: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本上阐述的很全面,也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归纳和概括,所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对于课本的上的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总结的地理因素来进行解释阐述。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合作探究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与环境人口容量是什么关系?

思路:回到课前所思考的两个问题,由这个限度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的标志就是环境人口容量,让学生合作探究其影响因素及关系。

2.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3.我国的人口容量 4.我国的人口政策

思路:适合养多少人是人口合理容量的问题,辨析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中国的人口容量问题。

教材整合

人教版教材都对合理人口容量作了详细的阐述,教学中要结合其内容。对于世界人口与

中国人口的分布初中已有学习,内容也相对简单,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第4篇: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第24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二十五中崔兴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引入,人类必须考虑自己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必将影响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近年来,中外电影界拍摄了一些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与狼共舞》、《横冲直撞》等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其它生物共存,告诉我们人类在采取一些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电影资料于教学过程中。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通过多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在本小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

教学策略: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查询方法】:

(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

(2)查找有关书刊、报纸、环境公报、人口公报。

(3)计算机检索,输入关键词,可获得相应的资料。

【查询内容】:

(1)中国人口数量的有关资料以及世界人口状况。

(2)中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以及世界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

(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4)人口数量与住房、交通、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系。

2.复习上一节课,引入新课:

利用池塘生态系统教学挂图提问: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若鱼类过多,鱼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1760年-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时间

1760-1900

1900-1954 人口 2亿-4亿 4亿-6亿 人口增加2亿需要的时间 1400年 54年

1954-1969

1969-198

21982-1995 6亿-8亿 8亿-10亿 10亿-12亿 15年 13年 13年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

年 人口(亿) 增加数(亿)

10

10

10

10

10 时间数(年)约100 32 13 10 14 1830 10 1930 20 1962 30 1975 40 1985 50 1999 60(估计)

【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

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

(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第5篇:《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查询方法】:

(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

(2)查找有关书刊、报纸、环境公报、人口公报。

(3)计算机检索,输入关键词,可获得相应的资料。

【查询内容】:

(1)中国人口数量的有关资料以及世界人口状况。

(2)中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以及世界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

(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4)人口数量与住房、交通、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系。

2、复习上一节课,引入新课:

利用池塘生态系统教学挂图提问: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若鱼类过多,鱼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1760年-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时间 1760-1900 1900-1954 1954-1969 1969-1982 1982-199

5人口 2亿-4亿 4亿-6亿 6亿-8亿 8亿-10亿 10亿-12亿

人口增加2亿需要的时间

1400年 54年 15年 13年 13年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

年 1830 1930 1962 1975 1985 1999

人口(亿)

10 20 30 40 50 60(估计)

增加数(亿)

10 10 10 10 10

时间数(年)

约100 32 13 10 1

4【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 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

(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 (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

(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第6篇:八年级生物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1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24章:人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定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自动调整的能力而交给学生,请学生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的权利和可能性,人类应系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与狼共舞》、《横冲直撞》等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其它生物共存,告诉我们人类在采取一些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电影资料于教学过程中。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通过多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在本小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物学角度,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一方面在前面已经说明;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资料查询,了解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在国家目前的经济水平上,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什么影响。通过以上学习,正确认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查询方法】:

(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

(2)

(3)【查询内容】:

(

1(

2(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

4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

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1760年-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时间

1760-1900

1900-19

541954-1969

1969-198

21982-1995 人口 2亿-4亿人口增加2亿需要的时间1400年 54年 15年 年 134亿-6亿 6亿-8亿 8亿-10亿 10亿-12亿

(4)

年 人口(亿)

10

10

10

10时间数(年)约100 32 13 1830 10 1930 50

60(估计)10 14 10

【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

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

(

3【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自然灾害的发生。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6

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

(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小资料】:

1.历史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世界一些国家和中国耕地面积:

地区

世界 耕地面积(公顷) 13.46亿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24

2.88

1.57

0.72

0.19

0.08 澳大利亚 5078万 加拿大 美国 印度 中国 4542万 1.875亿 1.661亿 9540万

3.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量却居世界第172的1/4,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

每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356亿吨,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的趋势。50%的地下水被污染; 40

第7篇:高中地理《人口合理容量》教案5 湘教版必修2[推荐]

人口合理容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人口爆炸”的含义。

2 .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 .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计算人口增长的数据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2 .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通过学习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是: ① 环境的限制性; ②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 ① 采用多媒体教学; ② 案例分析; ③ 学生收集资料并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引入教学:

从拥挤效应看环境人口容量

科学家曾用一些小种群的老鼠进行实验。他们将几十只老鼠放在面积约 9 平方米的笼内,不限制它们的食物、饮水和空气,研究长达两年。按正常繁殖比例计算,预计两年后最终会有 5000 只成年鼠。然而,根据实验结果发现,栏圈中的成年鼠数目一直在150一 200 只之间。科学家还发现,在这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规律性的发情和交配行为丧失了,雌鼠甚至忘记了怎样筑巢和照顾幼仔。老鼠通常并不啮同类,但在这里成年鼠却吃掉了幼鼠。过分的拥挤使鼠群的行为出现反常,血糖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看来,生物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空间和领地。生态学家把这种由于生物种群密度过大而产生的结果,称为“拥挤效应”。 人类是高级动物,和一般动物的拥挤效应显然有所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也就可能会产生拥挤效应。事实上,拥挤效应在人类社会中已有体现,地球上的许多地方已人满为患。因此,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把地球上的人口控制在较合理的数量之内,弱化拥挤效应,维持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人口爆炸

学生活动:读图1-5 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计算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100,30,14,13,12)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人口爆炸)

讨论交流马尔萨斯人口论理解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对环境资源带来不利的影响。

[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中的“两种级数学说”只是在一定的时间、选定的地点条件下才有可能存在,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能主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地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马尔萨斯其人: 马尔萨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 , 1766 一 1834 ) ,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 1784 年进人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 1788 年毕业,获得神职。 1805 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 East India College )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 1798 年出版的他的著作 《 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 》 。 1799 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 1802 年,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版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两个级数” : “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几何级数增加的量比算术级数增加的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反映了 18 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上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二、环境的限制性:

1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恶化的资料、影像和图片。

2 .展示学生收集有关所居住地区由于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实事、图片。

3 .写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限制性小论文。(可以以某一环境要素展开叙述)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资源之间应保持良性循环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 阅读“人类的空间” , 全世界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 ― 怀特岛上,其材料的作用是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概念。 2. 组织学生进行三种人口发展观辩论:

3. 学生活动:分析我国各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承载的人口密度,材料把我国按气候因素分成九个地区,给出每个地区年生物量、可承载人口和最大人口密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每个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得出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从而理解人口容量的相对性特点,把九片地区的可承载的人数相加约 16 . 2 亿,就是我国最多可承载人口,超出这一数量,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环境就会恶化,使学生明确人口容量的临界性特点和警戒性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结:

练习:

1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下列题目。 ( l )从人均耕地变化曲线看,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日趋_,这一趋势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按 1955 一 1975 年的速度发展,大约在 2020 年,我国人均耕地将接近于_。 ( 2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3)当前,我国耕地不但在数量上减少,其质量也不断下降,原因是:

2 .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根据下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8篇:高考地理: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答题思路

(一)人口增长过快

(1)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2)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二)人口增长过慢

(1)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2)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三)人口迁移

1、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1)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2)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地价昂贵。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1)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2)加强了该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3)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4)同时也会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3、人口迁出对对迁入地

(1)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2)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上一篇:脱贫攻坚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临别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