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山西征文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文明美丽山西征文

山西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本研究在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这一时代背景下,以山西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法、评议分析法和Brusselator模型正熵研究法对其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探讨,以破解乡村生态空间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空间;正熵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3.145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Ecological space; Positive entropy

1 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美丽乡村”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完成的重大任务,即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都反复强调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重要性[1]。习总书记指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同步进行,即使全国将来达到70%的城镇化水平,仍有四亿多人住在农村,不要让农村成为荒芜、留守和记忆的故园。

1.2 研究意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全国建设“美丽乡村”吹响了进军号,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是关系到2020年全国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通“最后一公里”路的关键所在。乡村生态空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而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离开乡村,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乡村空心化,乡村生态空间景观破碎化、水气土壤等的污染,乡村生态空间的深入建设已迫在眉睫。

2 研究中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2.1 研究中采用的理论

本研究采用伊里亚﹒普里戈津(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提出的Brusselator模型[2]来定性分析乡村生态空间发展规律,描述其产生缘由、发生过程、发展走势及最终结果,供未来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方向做借鉴,为其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提供路径选择。此外,本研究还参考一系列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建设政策作为指引,如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及相应的目标体系;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安徽、福建、广西、贵州、海南、河北、黑龙江、湖南、湖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陕西、云南、浙江、大连、贵阳、昆明、青岛、银川等直辖市、省市至2020年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3]。其意见和方法对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 研究中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典型案例法,选取太原市杏花岭区中涧河乡长沟村、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庞志村和晋中市介休龙凤镇张壁村(此三村均为2013年农业部“美丽乡村”试点村)为典型对象进行研究;访谈法,对研究对象所处村落的村民做攀谈、询问,了解其对本村生态空间的感受、想法和意见等;调查问卷法,让有受教育经历的村民参与问卷的填写,且协助没有受教育经历的村民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专家打分评议法,邀请研究和关注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建设的有关专家和学者依据自己多年的经历和知识积累对本研究分列的议项进行打分评议;综合研究法,把乡村生态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各地的政策、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体系建构法,根据农业部2013年《“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试行)》、2016年《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考核指标(试行)》、2014年《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和《2015年青海省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验收方案》 [3] 等评价体系和办法探索适合山西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山西汾河流域乡村生态空间现存问题分析

山西汾河流域乡村生态空间现存问题的集中表现,一是乡村生态空间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景观匀质化现象普遍,景观特征消退;二是乡村生态斑块碎片化现象严重,即便在防护林之间也是如此,距离太大,生态连接效果不佳,效应较差。

4 山西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1 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现状分析

汾河流域支撑着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GDP的贡献占全省的一半,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建设中代表性的村落,如汾阳市贾家庄村(现代新村,2016年农业部推荐评选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太原市杏花岭区中涧河乡长沟村、太原市清徐县王答乡北录树村、太原市古交马兰镇营立村、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庞志村、晋中市介休龙凤镇张壁村、吕梁市孝义新义街道办事处贾家庄村、吕梁市汾阳栗家庄乡栗家庄村(2013年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等[4]。

但流域内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从2013年农业部对各省美丽乡村建设数量统计分析得出,山西省入选了30个村落,低于全国其他各省40个入选村较大差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挖。

4.2 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发展中面临的景观特征不明显和破碎化现象两大困境均可通过Brusselator模型正熵研究法找到合理干预的途径。

本研究通过评价汾河流域乡村生态空间正熵影响因子来研究其正熵的影响机制(见表1)。

计算总得分Zi,公式为:Zi=is

其中Zi为第i年的总得分,Zis为第i年的第s个子功能得分(s=1,2,3)。

5 结语

本研究采用Brusselator模型正熵研究法等探索山西汾河流域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该流域村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性论证。

参考文献

[1]肖禾.不同尺度乡村生态景观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毕宏杰,冯玉广.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Brusselator模型[J].系统科学学报,2013,(04): 93-96.

[3]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汇编编委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汇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1-405.

[4]陈海涛.模糊数学在平果铝矿区生态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0,V39 (5) :151-153.

收稿日期:2018-01-09

作者简介:李梁(197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生态环境,

作者:李梁

第2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征文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征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征文

一个国家的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环境卫生。只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国家才堪称最美,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

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征文

鳞次栉比的商贸大楼,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线,休闲舒适的商业街……。好看、好吃、好玩,真是一个美丽中国!”睡梦中的我流着口水,“啊,天为什么开始变黑,花草开始枯萎,河水开始干涸,鸟虫开始灭绝,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味道,我呼吸变得……”我从噩梦之中惊醒,我不要!不要!我梦中的美丽中国不该如此!“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未来中国多么美好!这才是我的绿色中国梦,更是全中国人的梦想。

《美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一书让我惊叹,我们的中国是如此美丽,经济也越来越发达,就像我的家乡新桥,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名不见传的小镇,发展成开放时尚、文明雅致、均衡协调的花园城镇。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地球母亲受伤了,中国的伤情也正在加重:水资源污染、食物链被破坏、生态环境遭破坏,大气受污染、土地荒漠化,生产、生活垃圾污染……而美丽的新桥也抹上了一层灰色,原本那条贯穿整个新桥的“母亲河”蔡港河早已不再清澈,往日的鱼虾已不见了踪影,越来越混浊的河水让人不忍目睹,我不禁痛心,不禁惊呼:保护地球,爱护自然,这是我们人类唯一和正确的选择。

社会在呼吁,人类已觉醒,国家在行动。徐秀娟、杨善洲、姚明、王君婧等这样一批批最美的绿色卫士给我带来了榜样的力量。作为一名小学生虽能力有限,但是我很想像他们一样,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学会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水电……滴水成川,积土成山,只要人人肩负责任,捍卫地球,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天空会变得蔚蓝,河水会变得清澈,森林会变得茂密,空气会变得清新,美丽中国一定会更加美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多么美好的中国梦,我愿做一名最美的绿色使者,实现最美的绿色中国梦。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征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庄严宣示,在会场内外引起了热议,成为一个舆论焦点。

人们还记得,5年前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5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

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展目标、制度设计,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

这样的历史性跨越,来自于现实的严峻挑战,人民的强烈期盼。过去的十年,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城镇化率突破50%,曾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在推土机、生产线和办公楼的强力推移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记忆。然而,当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于东方大地的时候,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以后,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而从近年来PM2.5监测在社会关注下出台,到PX项目在一些地方引起的民意波动,更可以发现,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升而日益凸显。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征文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总体布局,这一新论断引发了干部群众的广泛热议,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达到新的水平。

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5年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再次论述生态文明,而且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境界,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超越法、英、德、日,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西方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等问题,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已集中体现出来,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速度加快。我们的国土上,有的河流不再清澈,看不到鱼翔浅底的美景,看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也闻不到鸟语花香。资源的制约和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迫使我们必须走上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凝聚共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明确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即“转、调、节、保、建”五个层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绿色中国。

同时,要搞好“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节约促进对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资源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生态危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激励护航,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十八大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制度保障。

这就要求首先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切实建立并推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其次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永续发展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用字字铿锵的郑重宣示,用“美丽中国”的诗化语言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也燃起了未来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第3篇:我为建设美丽中国献一言——生态文明征文比赛

我为建设美丽中国,献一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党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盘旋上升的过程,纵观人类悠久的历史,人们从敬畏自然到依赖自然、到征服自然直至最终挑战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人们从自然中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喜悦之中。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先性规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突出。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

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可以成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促使中国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开辟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四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五是要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只有使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二: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人应关心。

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

四:现在的互联网相当发达,大学生也是每个人有一手电脑本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互联网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人人、微信、微博,校园等等都是宣传的渠道!这都是我们大家所能看到的,并能为之践行。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应该起到模范作用,通过我们来带动身边的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平时要学会垃圾分类并且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资源。平时生活中也要节约用水,如洗衣服的谁可以用来冲厕所。再有就是要节约用电,离开教室,宿舍的时候要随手关灯,及时切断电源等。

当把生态文明建设细节化小化的时候,其实它真的不难,我们都是可以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心。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可以早日实现。我们大学生就是社会主义环境建设中的主力军,环境需要保护,需要治理,我们就代表着中国的明天,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而这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4篇: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第5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近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地位的提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以及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说明了我们对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与关注不由引发我的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将生态文明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似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生态文明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渴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积极回应,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保护好地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突飞猛进。然而,当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

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的时候,人们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否并不是衡量生活质量优劣的全部,并不能说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就说人民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放心的食品也是幸福生活的必备要素。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纵观整个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环境问题。1930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大量牲畜死亡。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因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致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幅上升。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1953—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并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竟高达38%。

如今的中国已超越英、法、德、日,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已集中体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重点水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现象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需要我们共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或许有人会讲,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如此之高度,势必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看似正确,实则不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和生态保护不够

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建设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这样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这将会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我们首先要使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次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相关立法。最后,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还是要从环境保护上做起。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积极贡献。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提醒我们,全面的环境保护和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决非轻而易举。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动物、森林的保护,以及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这样一些大事,也包括我们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小事。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清洁生产标准,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的监测„„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中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是任重道远。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改善环境,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民众得到一个清新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托起一个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6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题目: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近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党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地位的提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愈发重视,以及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础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说明了我们对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与关注不由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党和国家要将生态文明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似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生态文明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渴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积极回应,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保护好地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突飞猛进。然而,当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的时候,人们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否并不是衡量生活质量优劣的全部,并不能说人们就过上了好日子,就说人民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放心的食品也是幸福生活的必备要素。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纵观整个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环境问题。1930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大量牲畜死亡。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因汽车排放

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致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幅上升。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些重点水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现象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需要我们共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或许有人会讲,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如此之高度,势必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这种说法看似正确,实则不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和生态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建设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这样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从很多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资源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在继续坚持和贯彻执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同时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和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2004年9月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10月,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200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10月十六届

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至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其次,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克服西方国家在工业文明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西方的工业文明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看作是依附于人类并取之不竭的自然观和经济价值观。但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这在我国也已充分显露出来。毋庸讳言,我国并没有走出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为了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为了偿还生态欠债,我们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耕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电荒”、“煤荒”、“水荒”和“油荒”也说明了我国的资源严重紧缺。同时水和大气污染严重,草原和森林等生态严重退化。所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才能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 。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快建速发展。但是,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其结果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给广大的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真正发展。世界各国正在反思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认识到单纯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的缺陷,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态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今天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就是要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更加重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做到这点就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如果两者发生矛盾或冲突,即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时,就要把资源与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资源与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要方针,它要求我们在加快环保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首先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求我们在制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首先编制环保规划;要求我们在作出发展决策时,首先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使资源与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求我们首先开发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来替代开发自然资源;要求我们首先考虑开发自然资源的投入补偿,补偿强度和有效性,必须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要求我们首先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推动政府更主动、更自觉地开展生态行政、绿色行政;要求我们首先考核环保指标,把节能减排、生态质量、循环经济发展、环保执法成效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同时,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入2 1 世纪初的中国, 人口问题仍然是中国

一切问题中的最大难题。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一是积极提倡优生。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二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位经济发展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三是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沙漠化法》等法律、法规。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方面。首先,政府在决策时,要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倾斜政策。比如扶持性政策,资源补偿性政策等。其次,政府要及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要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等。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家,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中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是任重道远。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改善环境,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民众得到一个清新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托起一个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7篇: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考考试内容与要求】:地球的叹息、中华民族的选择: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面临的危机。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热点关注】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过去成就)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4、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7、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8、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9、6月25日,我国首部以“优质生活”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在粤港澳三地同步对外发布。粤港澳正式启动共建优质生活圈。主体内容是: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明确要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

10、2013年1月10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5日上午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 【关联考点】

1、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2、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3、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材连接】

1、地球的三声叹息的原因。P导引7

2、环境问题的危害及针对的策略。P导引7

3、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P导引7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必要性。P导引7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良好方式。P导引7

6、可以顺手做到的环保小事。P导引7-8

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p教材七上113

8、地球村的烦恼(资源稀缺,环境恶化)P导引43

9、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P导引44

10、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共同呵护地球家园)P导引44

11、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及中华民族共同目标。P导引44

12、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情P导引44

13、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P导引44

14、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1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7、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计划生育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8、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试题示例】

综合探究题: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有哪些?

答: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十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3)建设美丽家乡,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4)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答案提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明和谐风气、民主法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展开即可。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典型例题】

1、分析说明题:《岩松看日本——感受日本环保》:日本这个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变得千疮百孔的岛国,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从战后复兴到成为经济强国的奇迹。然而,这个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获得的,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八大环境公害,有一半都发生在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公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到今天循环型社会的确立,日本的环境变迁引人深思,日本经验也许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镜头一:自觉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 镜头二:减少垃圾的排放量,尽量循环利用。

——摘自2007年十堰中考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相关列举:你所知道的曾经发生在日本的环境公害事件。

如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日本的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的骨痛病事件。

(2)简要说明:目前校园中垃圾分类收集状况如何?为什么?

我认为目前校园中垃圾分类收集状况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师生尚未树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保的意识,对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缺乏认识,垃圾分类收集的设施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畅谈启示:日本的环境变迁和经验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全民共同参与推动环保;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③三是在全社会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

活方式;④环保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2、【聚焦热点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产方式、消费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材料二:今年5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三城”(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联创动员大会。通过创建,让十堰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丽,人民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摘自2008年十堰中考题B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生态文明”是基于我国哪些国情提出的? 提示: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回答。

⑵为使十堰的“天更蓝、水更清”,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围绕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个方面回答(既可以就一个方面回答三点,也可以每一方面一点。既可以回答有关方面的法律、政策、制度,也可以是当地政府的具体措施、做法。

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3分)

提示:没有生态文明,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只有将生态文明放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发展才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3、【活动探究】材料: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看了上述材料,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决定开展系列活动,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

——2009年十堰中考题

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任务:

(1)撰写标语:为这次活动撰写一条宣传标语。

提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创建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十堰大发展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成就列举:列举2008年以来,我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点)

提示:取得抗击特大冰雪灾害的胜利;取得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等。

(3)社会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三点) 提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仍在扩大;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矿难在一些地方频频发生;违法犯罪现象依然严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如果学生列举的现象从同一角度作答应酌情扣分)

(4)各抒己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国经济社会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示:①既要重视物质文明,也要关注精神文明、生态环境;②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③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4、材料一:我市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下称“创卫”).“创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里说道,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摘自2011年十堰中考题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我市“创卫”有哪些优势?

提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生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等。 (2)请你完成“幸福十堰”公式吧: 2011+“创卫”+

=“幸福十堰”

(3)从两个不同角度设计你心目中“幸福十堰”的蓝图。

提示:①全面小康目标要求;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③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4)你打算如何以实际行动获取幸福? 提示:①立足本职。②热心公益。③奉献集体。④报效祖国。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如以实际行动为创卫做贡献)。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里的国情主要指我国(

C )A、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C、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B )

A、回收处理垃圾,变废为宝

B、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C、为了牟取暴利,捕杀、贩卖野生动物 D、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A ) A.潮汐 B. 酸雨 C. 臭氧层空洞 D.工业三废 【模拟演练】

1、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责任,中学生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 (1)、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3)、美化大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主动为环保做贡献。 (4)、积极学习环境科学知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保光荣,破坏和污染环境可耻的观念。

(5)、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积极同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6)、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

2、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几条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几条合理化建议。 (1)、加强环境知识的宣传,努力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2)、严格依法办事,严厉打击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3)、植树造林、培植草皮,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加强绿化美化工作。 (4)、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搞好区域环境卫生。

3、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落实哪些环保行动?(顺手可做的环保小事)

4、材料一: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袋已经“诞生”一百多年了,塑料袋的发明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它在某次评选活动中却被评为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材料二: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指出,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否则,将受到最高1万元的罚款。

(1)你认为,塑料袋为什么会被评为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提示:人们随意丢弃塑料袋,浪费了资源,严重污染、破坏了环境。

(2)据报道,在“限塑令”正式实施之日,有些商场为了招揽生意,仍然在免费向消

费者提供塑料袋。请你从法律角度来分析商场的这一行为。

提示:商场的这一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我国法律规定要加强环境保护,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场为了招揽生意,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行为,违反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销售者,要在销售过程中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事,坚决不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

(3)为了使国务院的“限塑令”得到有效实施,请你提出两点以上好建议。 提示:有关媒体要加大对“限塑令”的宣传力度,使“限塑令”深入人心;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监督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倡人们拎菜篮、用布袋购物等。

5、今年元月份,我国多个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京津冀及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大气污染严重。这一问题已引起公众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①请谈谈国家将PM2.5列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必要性。

答: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防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所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的引导公众健康生活、出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②雾霾天气有哪些危害?

答: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出现呼吸道感染,影响身体健康;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 ③国家应怎样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减少PM2.5及雾霾天气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空气质量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环境,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环保知识,使治理污染和保护空气质量的自觉行为。

④雾霾天气出现后,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疾病的发生?

答:外出戴口罩;少开窗;饮食清淡多喝水;做好个人卫生;多种绿植等。

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

环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法》 人口:《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资源:《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法》 防灾减灾:《防洪法》《气象法》《防震减灾法》。

2013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之三(2):

上一篇:党员分类管理思考下一篇: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