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创新思维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谈创新思维

谈谈语文思维辩证法

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很多,但典型的方式、方法却很难见到。怎样才能创建语文教学典型的方式和方法呢?典型的方式、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局域生效的具体的方式、方法,而是能够适应语文教学规律、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智能操作定势规则。智能操作虽然涉及到认识过程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要素,但从语文教学心智的功能效度上考究,思维能力和方法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有多种方式、方法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1]这里是将这些思维方式、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的智能动力系统去探寻语文教学有效运行的方向、目标和路径的,姑且称之为语文思维辩证法。

语文思维辩证法具有“对立统一”的哲学意义,明显地体现出如下几个特征:(1)方向性。语文课程内容含量最大,语文教学鲜明地体现出“矛盾律”。语文教学价值就是尽量避免矛盾冲突,合理协调认识和行为上的各种关系,解决好其中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运用语文思维辩证法进行宏观把握、整体观照,对其加以约束、规范和导引。(2)基础性。语文教学培养目标呈现出多维度指向,可以分为两类体系:基础性目标引领全体学生通过教学冶炼达成素质规格;特长性目标为部分有语文不同特长的学生拓展发展的空间。遵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宗旨,语文思维辩证法的功能价值指向于基础性目标的实现,以基础性目标功效的追求促进特长性目标功效的发挥。(3)整体性。语文思维辩证法是面向整体的语文教学资源、环境和对象构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文教学方法论。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语文课程教学,对文学类、文章类课程教学皆宜。

“语文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它所运用的符号系统具有复杂性, 教学的要求具有综合性, 人的认识具有渐进性, 艺术的表现和解读都具有不可穷尽性。”[2]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方面运用语文思维辩证法。

一、思想与艺术

语文思想是渗透在语文资源(教材)中的观点、观念、理念、理论等价值体系,是语文生命的精神和灵魂。语文艺术则是语文资源的结构形式,是表现思想价值的章法、手法、方式、句法等语言技巧。语文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充分体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一大指向就是让学生接受科学的思想观点,领会正确的意识观念,能够明辨是非,排斥和批判错误的思想观点。语文思想的表达是艺术地涌动,在文学作品和文章中,调动各种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一定的意念,披露思想倾向,抒发内心感触。所以,语文教学是一个彩色的舞台,营造的是艺术的氛围,展示的是形象的画面,朗照的是思想的光芒。即使是议论、说明、应用等文章系统,也要以完整的结构、严谨的章法以及各自构思的技巧和语言的风格,多方面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在浓郁的语文气息中陶冶语文素质。语文教师要加强思想和艺术修养,即使不能成为思想家和艺术家,也要注重这方面的修炼,建立施教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思想体系,锻炼和养成鲜明的艺术特长。

二、认知与情意

语文认知是对文本内容形成感知、概念、记忆、判断或想象等,从而获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心理活动,也称智力活动,它是保障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语文情感是主体在语文学习智力活动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事、物、思想和观点等自然产生和表露出来的态度倾向。语文意志是语文教学培养的高层次目标,它是在语文学习中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自觉行动。语文意志是在语文情感的促动下形成的,学生如果能够将语文学习化作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便能更好地促进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和领悟,有效地提升语文水平,健康地发展语文情感。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学生认知过程的展开,教师在组织展开语文认知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虽然也倡导“双基”素质的培养,但由于缺乏情意体验的价值导向或标准,导致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缺失。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明确指向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体系[3],并将课程培养目标具体地逐级递升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语文素质规格[4],这就有力推进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落实和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新课程推进中,人们对于认知培养规律的认识比较深刻,但对于情意培养规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而,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确立“情意决定论”,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恰切的课堂情境,组织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养成语文学习良好的情意生态,从而促进对语文知识的吸纳和建构。

三、感性与理性

感性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形式或认识阶段。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认知活动。从探究事物规律的哲学视角审察,感性与理性不仅在认识形式上不同,而且在认识级别上亦有高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处理好这对关系。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和培养目标指向单一,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实际上处于孤立、分割的状态,形成了这样一种语文思维定势: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语文形象思维逐步让位于语文抽象思维。在长期的理性说教过程中,学生不仅湮灭了文学艺术的思维火花,而且在思想认识发展上,也就固守在既定经验的樊笼中。两种思维“只是循着不同的道路而已。语文课程要促进各种思维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5]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当同步、交融、互动地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语文课程教学理所当然要建构立体化、综合性思维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打破教材建设的传统框架,多种类型和特点的资源并重,合理地组合成为能够满足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共同发展需要的整合性教材。其次,针对每个模块、每个专题、每篇文章具体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也要遵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整合的原则,在教学引导和启发方式上,辩证地运用两种思维方法。例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系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6]

四、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一种理性假设的思维运行方式,即语文思维的预测与设计,是语文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教学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创意。生成则是一种感性、现实的思维运行方式,即语文思维的建构和创新,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态中形成的思维价值活动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7]

人们对于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但对于两者“新型关系”的认识还存有偏颇。比如只是单向地倡导“预设应为生成留足空白”、“课堂要给生成腾出空间”等,[8]而对预设与生成作为“矛盾统一体”的解剖还不够深刻。

其实预设与生成都是语文教学思维运行方式,它必须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切实保障的前提下,基于互动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才能产生效益。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9]所以预设与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本身就应该是灵动的创意,而不是呆板的摹本;而生成也是在预设基础上的衍生创新,即使是疏离教学目标要求的一些感悟、情感、观点等,教师都要有充分的预设准备,适时、恰当地给予引导和点拨,以避免学生语文认识发生偏差和谬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维,不仅穿透在整体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而且辐射至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专题、每一个篇目。阅读教学如此,写作教学亦然。

参考文献:

[1][5]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柏勋.语文情趣教学的辩证思维[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06).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介绍[EB/OL].http://www.laomu.cn/kew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458

[7]关大伟.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EB/OL].http://www.lnsyzx.com/teaching/xkjs/609.html.

[8]陈杰.建构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新型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5,(09).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张萍 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223900)

作者:张萍

第2篇:谈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科技高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的思维呈空前的活跃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往往表现为好强、好胜,不满足于教材的简单说教和结论。这利于我们因势利导,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

[文献标识码]A

[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呢?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学生创造一

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开拓智慧,使学生在情境中表现出求知思维的热情。如特级教师于漪在《孔乙己》教学中的开头设计:“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孔乙己》写的是悲剧性入物。而悲剧往往令人泪下,《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连续几个问题,既勾勒出教材重难点,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多者。”教学一定要像苏联斯卡特金所强调的“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因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其次,消除心理定势,开启创造心理。

“心理定势”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它来源于各人原有知识、经验,情绪,甚至刚发生过的感觉、知觉的影响。在人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而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它常常会成为难以突破的框框,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加强自我克服能力,有意识形成反定势心理,消除定势的不良影响。

消除心理定势,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批判的眼光看特所学知识;要注意排除众人和权威在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培养审度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名人名作也未必是完美无缺的,从而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征。

第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技能。

想象,是由保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过去未曾遇到的事物或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桥梁。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把一些零星的经验材料系统化。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连动性,它表现为思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发散。通过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可由已知推测未知,锻炼思维的深度。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想象、加工提炼的结果,总要留下艺术的“空白”,一些名家、名篇,往往“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探求、领略“弦外之音”,欣赏“绕梁余音”。如对《石壕史》的改写;对《卖炭翁》的续写。通过教材的各种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想象,并和写作训练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的技能。

第四、展开联想,训练思维的流畅性

联想是由于某人或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现象。它可使事物之间的联系恢复,使人的思维活跃,是训练横向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

启发学生的联想,应依据联想的相似性、相反性、因果性和

事理性的特点,找出与原型有某些特征的事物、找出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注意思维联想准确性、深刻性和新颖性。

借助急骤的联想,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记忆的信息,使学生的思维在足量的基础上,由闭塞而广阔,进而达到思维流畅的目的。

第五、通过比较鉴剔,开拓思维空间。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两种不同对象的同时出现,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打破平衡状态,引发兴奋中心,促进积极思维,提高感知效果。

比较是通过对比较对象的认真研读、分解和归纳,从而确定双方异同点的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的定义与划分,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比较的天地也足广阔的。修辞知识的讲授,文學知识的特点归结,课文的词语表达效果的体会,都离不开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法的运用,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便于新旧知识的结合,有助于打破教学的孤立、单一局面,利于冲破固定的思维框架,使学生养成灵活发散的思维刁惯。

第六、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求异思维,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求异思维表现为围绕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多种设想,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求异思维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变向求异,即思维方向的变通性。人们在思维之初,在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往往是常规的知识和经验,只向一个方面联想,数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及时变通思维的方向,另辟蹊径,才能保持思维的高度流畅。

其二、是逆向求异,即从事物和现象的反面立意,突破常规和经验束缚,保持思维的独特和新颖。

语文教学中许多环节都可以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同句式的变换练习,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立意,鼓励学生反传统,对于成语“对牛弹琴”、“滥芋充数”的换位理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顺应人的思维心理机能,针对思维本身所具有的联系性、持续性、辐射性和飞跃性,从不同年龄的智力发展特点和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的智力素质出发,以具体的教材内容为引爆点,通过科学的富有启发性的读写训练,开拓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养成一种有意识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不仅由对某一教材内容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还要善于诱发学生在思考中通过对输入的知识信息的思辫、类比和引伸,从不同方面不断引出新的、带有创造性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最佳发展。

作者:时光

第3篇:谈谈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阅读是学生知识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英语阅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语感。学生通过英语阅读积累单词,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发展阅读思维,掌握阅读方法,为以后的阅读学习打好基础。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思维的同时,丰富学生阅读方法。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 小学高年级

0

前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培养,以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英语阅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走进阅读世界,让学生学会阅读,是教学重点所在。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以清晰的思维路线构建学生科学、严谨、全面的阅读思维,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的处理能力

思维导图是思维形象化体现,由一个点进行扩展,体现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与科学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而言,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去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让学生顺着思维导图的提示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有意识捕捉重点信息,提高阅读的针对性。而反过来,也可以在学生阅读时,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阅读内容以一定的相互关系呈现,如图表、图文、特殊的符号,促使学生进行信息提取转换,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主动性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形象具体的事物更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思维导图下,将篇幅较长、抽象、逻辑思维强的阅读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方式呈现,能够直接且迅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智慧,将思维导图设计得丰富多彩,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时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教学背景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基本上是在教师的再三强调下进行的,而在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中,趣味性导向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其本身信息提煉、加工体现学生高级的思维心智活动,学生在不知觉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者,思维导图将在一定程度上把学习任务具体化,符合小学高年级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的思维特点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让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教师利用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教学作用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比如,以一周为中心点,以星期一到星期日为展开点,就可以生动活泼,趣味性地呈现知识点了;比如,体现递进关系或者步骤关系的阅读,思维导图可以设计为箭头加卡通图像,使得阅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2.方法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因而在小学高年级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方法提示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阅读世界。比如,在阅读一篇“my room”为主题的阅读,让学生完成图画,图画按照语篇介绍的顺序出现物品。联系该单元的语言技能目标:用“Thereis/are…”句型描述房间里物品的位置。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时,引导学生将提示物品与位置的单词圈点出来,有理有据地完成学习任务。将方法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理性阅读思维。

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旨在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丰富知识与技能,并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迁移。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要坚持启发性原则,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受到启发。比如《OurFutureJobs》和《MyParents’ Jobs》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思维导图以“Jobs”为中心点,再到与之相关的职能,其体现所属的关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学生已经学习OurFutureJobs单元),让学生进行回想,从而将之运用,学习《MyParents’ Jobs》单元,以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迁移。

3.梯度性原则

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要体现梯度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向到多向,让学生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逐渐渗透学生阅读方法教学。此层面上,不仅要求阅读内容具有梯度性,也要求教师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带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阅读学习过程具有梯度性。比如,从一开始的图文思维导图到图表、表文综合的思维导图阅读,比如在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阅读中,从教师提问学生到由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进步。

三、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举措

1.运用思维导图增强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过于重视语法、单词、句型的教学,导致学生普遍缺乏语篇分析能力,因而无法分析语篇中逻辑思维体系,阅读过程中只是将篇后的问题解决,并没有真正领悟阅读篇章的行文思路与独特的文风。学生具备语篇分析能力后,能够以清晰的思维分析语篇的内容,不仅仅学习语篇本身,并超脱语篇,汲取其优点,及对不足之处的个性进行思考。思维导图在阅读中运用,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语篇的骨架出发,逐渐深入语篇的内容内涵,体现严谨的思维体系。

如阅读一篇有关季节的短文阅读,文章将四个季节spring、summer、autumn 、winter 描述,分别描述了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及可以玩乐的活动,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语篇:以四个季节为中心点,在分别将气候特征和娱乐活动相关联起来,清晰地展示语篇的写作思路。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以思维导图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提取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对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阅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智慧,设计不同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语篇分析。

2.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构建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在互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思考。课堂上有效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具有启发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的互动。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挖掘促进课堂互动的因子,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积极主动思考。英语阅读中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动脑、动笔、动口,增加了趣味性,促进师生互动。

比如,关于“某一天活动”主题的阅读,其体现先后顺序的关系,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时间为顺序节点进行。比如下文《ThefirstDayofSchool》短篇阅读,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成对语篇的基本分析,基于思维导图内容增进师生互动:

ThefirstDayofSchool

It’sthefirstdayofschool.Lilywantstogobacktoschool.Shewantstoseeherfriends,Shewantstomeethernewteachers.

Lilygetsup at 7:00am.Shewashesthefaceandeatsthebreakfast at 7:30am.Thensheridesherbiketoschool.After 30munites(分钟),she arrivals in school,Sheseesherfriendsontheplayground.Sheplayshide-and-seek(捉迷藏)withthem.Intheclassroom,it is 8:30am,Lilymeetshernewmathteacher.HernameisMrsGreen.LilylikesMrsGreen.ShecanspeakEnglishverywell.Lilythinkssheisaniceteacher.

At 4:00 pm , Lily go home , and she have a nice day, she is happy.

思維导图中以时间顺序分析语篇内容,接着教师以具体时间点和学生进行互动,比如问学生Lily 在起床到7:30am之前,还做了什么呢?Lily从家里到学校花了多长时间?Lily 从家到学校和从学校到家的时间是一样的,那么Lily几点可以到家呢?等等。教育心理学提及,当学生对信息进行一定精度加工时,则能够加深记忆。学生在做思维导图过程中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在与教师互动时直接且准确提取信息,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甚至可以以此为内容进行对知识点的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新学期开始时,来学校的第一天,以类似的思维导图进行描述,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促进与学生互动,同时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

3.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实际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常常有学生不知道怎么阅读,或者阅读完了也不知道语篇的内容,学生往往是被动阅读。究其原因,其一,学生对对阅读缺乏兴趣;其二,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由此,教师要智慧性发掘阅读的趣味性所在,激发学生内在阅读的原动力。此外,还要以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加趣味性,可以渗透阅读方法指导,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以思维导图指引学生阅读,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去圈点原文中对应的内容,学生阅读时就会思考问题,而不是走马观花的阅读。比如,为学生阅读设计好框架,学生仔细阅读原文才能将一些内容填写完整,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实际中,有学者指出将语篇的内容设计成闯关模式,学生完成一个内容就可以摘取一个晋级称号。通过如此生动有趣的思维导图阅读模式,有效指导了学生自主阅读活动。

4.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迁移

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触类旁通,由一个知识点学习,懂得一类知识点的学习,对于阅读也是如此。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迁移,本质上是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体系特点,让学生将思维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全面地发展学生。

比如,对语篇分析时利用思维导图将主要内容呈现出来,那么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思维,先列出内容框架,再依据内容去扩充,使得思路清晰。小学时期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以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写作中,有利于学生打基础。

比如,在口语教学时,常常发现学生一般只能表达一句话,学生并没有逻辑性进行扩展,呈现碎片化的表达。而在阅读中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懂得将相关的信息罗列出来,使得口语表达更加顺畅,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可见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其他技能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学生随着学习的加深,也能够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

结 语

思维导图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本文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阅读中运用,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需要积极结合学生实际,才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杨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 .校园英语2016( 28): 151-151.

[2]许小.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3( 3):37-41.

[3]马丽.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银川市L小学为例[D] .宁夏大学2016.

[4]张哲.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 .校园英语2017(4): 124-124.

作者:徐叶霞

第4篇: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第5篇: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论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 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 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 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 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 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 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 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 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 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 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 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 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 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 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 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 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 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 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 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 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第6篇:就所知所感,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选自然辨证法这门课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可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门哲学课,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观、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这门课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类课程,它对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也有很大帮助。课程上,老师提到了创造性思维。就我们工科而言,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味的追求模仿,在科研工作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创造是永远也出不了大的成绩的。即使有成绩也不会是学科的前沿,自己科研领域的最高端,而只是在重复别人自己做过的东西。

这几年,国家层面上,一直在强调科学创新,用创新引领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也一直在倡导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制造”的层面,更多的是要在国际上打出“中国创造”的招牌。而“中国创造”就需要科学创新,思维创新等。而把“中国创造”具体到各个领域,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科研方面,这一系列的创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打破之前的思维定式和束缚,用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程序来认识客体,进而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知识等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书上有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集合。而在我们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中,这种高级形式的人类思维活动更应该伴随我们左右。就从基本的看科研文献说起,它就是一个思维集中和发散的过程,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存在。因为研究生不像本科那样广泛的学习一大类的知识,而是要专心从事于特定的领域,就要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了解,要掌握之前的科研动态与技术。这就需要我们阅读大量该领域的科研文献,对自己所从事的课题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就是一个思维集中的过程。通过大量的科研文献,可以了解研究方向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可以知道自己想做的课题,是否已经有人做过,同一领域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到什么程度。当然,看文献不仅仅只是了解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多想想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自己能不能做,是否值得做,从中也能看出自己从事的研究,在学术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我们做了之后是否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阅读文献,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实验想法与思路或者不同的见解,进而一步步去验证。这就是科研工作中我们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创造性思维需要突出创新,而不是一味的跟风模仿,在科研学习中创造性思维也具有一些特征,如:

1. 新颖性或超前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所以,在思维方法,或者技术水平上要有自己的

独到之处,能做到“前无古人”就算是自己的新颖和首创。超前性是既要超越前人,又要走在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前列,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因此,这需要我们在实际活动中善于超出思维常规,对常规的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以求对事物的重新认识,发现新的不同。

2. 连续与多维性创造性活动也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站在前人、

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往前发展。当然,发展是多维的,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向不同的科研方向发展与创新。

3. 风险性和无畏性由于事物是发展的,实践的条件与认识的水平等限制,不是每一个创新

性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都是正确的,都能取得成功。所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当然,正因为有风险,所以我们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有无畏的勇气,敢于面对失败的气魄以及顽强的毅力。

在科研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创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学呼唤创造,科学研究需要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工作者。因此,我们在科研活动中始终要有创造性思维,同时能与自然辩证法结合起来,以此指导我们

的科研工作。

第7篇:创新思维与创新作文

孟 华

作文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写作者需历经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写作是对思维的整理,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思维创新,作文才能创新,创新思维乃创新作文之内核。

思维是人脑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反应,是人脑在表象、概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知活动过程。而创新思维是指突破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思维定势,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活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文若春华贵出新”,作文要创“新”,或在立意,或在题材,或在写法,或在语言。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文章之灵魂。意胜则文胜,意新则文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天读之,仍一新人的耳目《师说》仍不失为一篇创新文。韩愈之所以提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观点,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的思维方式。逆向是相对正向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习惯的、公认的想法与做法;逆向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逆向思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能克服人们的思维惯性,“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喜爱的一面,如果逆向思考,用否定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就能看到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面,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法·罗丹)。这种思维运用到作文中,能提炼出超乎寻常的“意”。比如“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字眼,因为爱能给人送来温暖与幸福,爱能给人带来信心和勇气,人们都渴望爱,赞美爱。而有一位学生写《爱》,反向思考看到了爱的男一面:“我不需要父母和老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如此立意,岂不新颖独特?2010年江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

“低碳”、“绿色”,其实就是近年来的舶来品。对于我们这样的穷国家,沾上洋字的词或是有点血缘关系的,除了“洋鬼子”,都是好东西。

“绿色生活”所宣传的理念自然是正确的,值得效法的,但是我们不能硬要骡子去代牛犁地,也不能让羊产牛奶。同样的,也不能让烧煤都有困难的百姓去烧更加昂贵的天然气、氢气吧?

生下来虽然不平等,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消弭一些差异。对于绿色生活,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量力而为,可以用少污染少浪费来减轻环境的压力,可以告诉朋友邻居少用一个塑料袋。

这位考生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绿色生活”对于贫穷国家是奢侈品,进而提出“绿色生活不能面面俱到,但可量力而行”的观点,反弹琵琶,给人启迪。

“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就得题材新。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许多考生不约而同地想到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导致当年作文题材数万人一面,专家们戏称2008年是“苹果丰收年”。对于高考题材“撞车”现象,江苏高考阅卷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先生曾精辟地比喻:“这不是田间小路上手扶拖拉机的碰撞,而是美国大片中高速公路上的撞车,伤亡惨重。”运用求异思维,可以避免这种“伤亡”。所谓求异思维是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思维习惯以及以往的思维成果,不拘于眼前的具体事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阔的背景上,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砖头是建筑材料,用来建房、铺路、修桥,是通常用法;但有的人用来垫桌子、压纸、当板凳,甚至充当自卫的武器,是非常规用法,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运用到作文选材上,就是扩大视野,用求异求新的眼光,从不同的方向,寻找并筛选出与众不同的题材。2008年江苏的一位考生高考时看到前桌的一位考生没来参加考试,就地取材,巧妙地扣住“好奇心”,作出三种揣测(“她是因为害怕吗?”、“她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她已经被某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进行描述,活脱脱显现高三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开了许多考生想到的常规题材,写出了满分的《好奇心》。

运用求异思维,换一个角度挖掘,也能使一些传统的题材翻出新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比尔·盖茨开发软件,人们普遍认为是他们的好奇心、勤奋钻研的态度所致,而2007年宁夏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创造源于对世界的爱》,作者一反常人的想法,认为是他们对人类爱心所致,传统材料赋予了新意,旧题材焕发了青春。

“作人贵直,而作诗贵曲”,“曲”,使文章含蓄;“曲”,使文章有韵味。文章之“曲”主要表现在写法上,侧向思维追求的就是一种“曲”美。所谓侧向思维就是利用其它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迂回包抄”等方法,另辟蹊径,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世间万物是彼此联系的,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可以突破本领域常有的思维模式,打破“专业障碍”,从而解决问题。曹冲称象,当时人们思考的是怎样称出象这庞然大物的体重。按照传统的、习惯的思维路子,就是用怎样的秤才能称象,而曹冲避开常人的想法,侧向思考,用等量物来替代象的体重,称出了象的重量。作文要追求独特的表达效果,就得像曹冲一样,弃离一般人所认定的思维轨迹,进行巧妙的构思,选用新颖别致的体裁样式,取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一篇《怀想天空》的高考作文,作者创造性地借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录制的表现形式,通过主持人(“小崔”)与“大叔大妈”(“黑土”与“白云”)的对话,从自然界的“天空”,谈到“人们心中的天空”、“人们遐思的天空”,再谈到“大叔大妈”相亲相爱相伴相励的生活,既写出“大叔大妈”对往日“天空”的“怀想”,也表现了“大叔大妈”之间的恩爱之情。模式新颖,手法巧妙,语言亦庄亦谐,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获到了满分。我们平时常用的借景抒情、以古讽今、托物言志、映衬烘托、借代起兴等手法,也都是运用了侧向思维。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是富有个性的,富有新意的。发散思维,可以创新语言。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某一点出发,变换不同的思考角度,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人脑在思维时,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等。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运用发散思维对语言进行创新,语言会呈现动态变化,变空泛为具体,变冗繁为精美,变平淡为厚重,展现语言艺术的神奇魅力。例如“春天是什么”,一位学生尽情彰显写作才华,语句灵活而有表现力:“有人说春天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李白说春天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自居易说春天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说春天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苏轼说春天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运用发散思维,引用大量诗文,从多个角度,对春天进行形象的描写,展现的春天勃勃生机可谓穷形尽相。语言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充溢着浓浓的文学气韵。

运用发散思维对语言进行创新,应着力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意蕴深厚等方面,其方法很多,比如褒词贬用、修辞并用、整散结合、直引化用、文言移植、哲言理语等等。

第8篇:思维训练论文创新思维训练论文

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能成功。在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善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外国文学的教学真正为实现我们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

外国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专业文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世界文化表征的特点,是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长期因循的教学模式却束缚和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开放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既然科学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培养的,那么如何利用外国文学的教学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无疑会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实施思维训练的主要平台,因此,本文试图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

对思维进行创造性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针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下述训练方法的应用价值较高。

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1.辩证思维训练法

辩证思维要求以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适用进行此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如对《高老头》中的男主人公拉斯第涅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即可进行此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一方面是一个没落的外省贵族青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而另一方面还残存着善良、自尊等美好的品质。这个人物的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表姐、伏脱冷和高老头给他上的“人生三课”后,他的野心逐渐膨胀,性格中的美好品质逐渐地消失,最终成为一个野心家。然而拉斯第涅并非是一个特例。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乃是整个欧洲,有很多青年像他一样。于是,对该人物性格的分析又与时代和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一步使学生养成以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2.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不同解决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重组信息的积极性,不拘泥于固定的理解,尽可能多地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如在分析《一个女士的画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伊莎贝尔在认清丈夫的邪恶面目并且已经摆脱他的控制后,还选择回到罗马,回到他的身边?”以此为契机诱发学生的发散思考,结果能得出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如:因为继女需要她的守护、因为当时在罗马天主教徒离婚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要对自己的爱情选择负责到底、因为她有受虐倾向、因为她要回到奥斯蒙德身边伺机报复、因为她是作者詹姆斯的保守思想的产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物……。当然,回答者要陈述自己推导的过程,而这一思考过程恰好正是聚合思维训练法在发挥作用。

3.聚合思维训练法

聚合思维训练法实际上正是从诸多线索中寻找共同指向的一种思维方法。正所谓“综学在博,取事贵约”。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占有材料,形成思路;但材料丰富、思路多了,就需要去粗存精,选择最佳材料和思路,这样才能言之凿凿,具有说服力。在实施该训练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文本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初步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掌握的材料进行推理和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上面的教学实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即是在进行聚合思维训练。

4.逆向思维训练法

逆向思维是“反其道而行之”,得出与通常评价或见解相反的观点或主张。逆向思维训练法旨在使受训者摆脱人云亦云的“羊群心理”,勇于挑战权威观点,敢于标新立异。如引导学生对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进行科学评价即是一例。由于马克思对其十分反感,曾经视其为“法国式虚荣”的典型化身,所以中国学界对其评价甚低,甚至有些外国文学教材将其忽略掉。在阅读其作品并参看国外资料后,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位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与革命导师和权威教材相左的结论。教师对此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强调不盲从、不迷信、不轻信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进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外国文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举隅

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进行上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相应地改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下述教学模式值得推荐。

1.抛锚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所使用的“锚”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的有情节的影像故事。在教学时,这些故事可以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学生,进而围绕“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以及模拟探索学习。如在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反面”人物夏洛克的人物形象时,就可以播发有关“巴比伦囚徒”和“英国排犹事件”的影像资料。设置问题:“夏洛克这个吝啬鬼为何执意放弃巨额赔款而索要一磅无甚价值的白肉?”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联系文本提供的“微观背景”进行聚合思维训练,把聚焦点集中到他的犹太人身份上,进而结合影像故事提供的“宏观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不难对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得出全面的较为公允的评价:作为高利贷者,他吝啬贪婪、狠毒,几乎丧失了所有人之为人的基本元素;然而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又饱受摧残和歧视,值得同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善于抛开具体的“锚”,围绕学生自己生成的项目组织教学。如在上述教学实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剧本中终成眷属的三对有情人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有趣的命题,如“身份和金钱在婚姻中的作用”、“莎士比亚为何安排善良仗义的安东尼奥是一个孤独的单身汉?”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探究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突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建设生动活泼、民主协调和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情和创造能力。教师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条件为学习者提供合作和帮助,允许学习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假设,然后测试其有效性。学习者为了解决问题所必须获得的大量材料主要来自图书馆和互联网,这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根据上述学生提出的有趣命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将个体研究、小组研究与班级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进行对信息筛选、编码、归类、加工和重新构建的学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增强。在该模式的实际运用中,教师进行评价时应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依据,遵循“祛功利性”的原则;换言之,要允许和鼓励“无结果的调查”,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如上述有关安东尼奥的问题,学生依据现有资料进行了研究,也难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作为许多专家学者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能够被本科学生发现并试图进行解答,这一过程本身足以证明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因此要给予较高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持续的自主学习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热情。

3.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不仅和探究教学模式一样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是充分发展想象力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大学课堂却常常被忽略。实际上,根据波兰尼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分类,外国文学教学传授的知识属于“缄默知识”。它具有表现性、技能性和自动化的特征,在创造、设计、表达、表演、制作、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最适合学习者进行表现性学习,在具体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反映学生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与建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在实施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时,其戏剧性和激情使得学习活动带有十分突出的情感宽慰作用。学生在课堂的人为环境中再现课堂以外所能感受到的情感涌动,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大的激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形成更久的记忆。如在进行《红字》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其自主推荐参与表演者,分配角色,由角色扮演者选择演出片断,对观看者进行培训,明确关注的问题,在布置简单的舞台背景后进行表演,然后进行讨论评价。如表演“奇灵沃斯探视海斯特”、“窥见牧师内心秘密”、“讲坛告白”等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其情感高度介入,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被充分展现。如扮演海斯特丈夫奇灵沃斯的几位同学超越了文本的局限,创造性地展示了这个老丈夫对年青美貌的妻子所怀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从而引发了同学对不同爱情模式的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肯定扮演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不做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建议,注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感情,进行适时疏导。

对于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实施模拟授课的教学模式。首先征集志愿者,教师协助其确定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在具体的模拟授课中,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位参与者的努力,进行适时的点评,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如在外国文学一学期的授课结束前,由三名“学生教师”依据学过的内容,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希腊神话中的金苹果说开去、比较《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命运主题的异同、《哈姆雷特》与冯小刚的电影《夜宴》的比较分析。然后,向其他同学进行预告,以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学生教师”的探究学习,找到答案,写作教案、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授课二十分钟;同学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进行提问,“学生教师”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不难看出,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无论是扮演教师角色的同学还是扮演学生角色的同学都需要进行沉浸式的自主学习。前者从授课内容的明确到整个模拟授课的实施,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须要相伴始终,而教学实践技能也在此过程中得以锻炼和展示;后者在前者的示范作用下,既激发了解决问题的热情,进行了创造性思考又提升了持续学习的热度,有利于下一学期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 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M].洪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9.

[4] 斯蒂芬 D 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 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www.wenfa.net

TEL:010-51915779

第9篇: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内部分部属和省属高等学校为调查样本,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属院校13所。分别向各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单位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学生抽样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5.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学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但此后,湖北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在对20所学校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占75%;“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占50%;“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占9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占100%;“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占96%。同时,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因此而多样。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1.1.3 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87.5%的学生表示应“大力支持和关心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7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谈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时,88%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75%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7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下创业成才基础”。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1.4 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为例,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湖北地区参赛高校逐届增加,武汉大学还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活动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湖北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1.2.1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在对湖北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在对关于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调查时,15.3%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并不想参加,28%的学生有欲望参加,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但是仍有50.9%的学生对于该项竞赛了解甚少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1.2.2 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10%的学校认为“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25.4%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32.3%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明显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论文发表上明显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如被调查的20所高校连续四届都参加了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在评选结果中,省属地方13所高校获奖总项目数仅占全部获奖的45%,且三等奖和优秀奖居多,高级别的成果奖几乎空白。

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 3 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就化学创新教育来说,就是根据义务教育教材、学生的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从事创新性活动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主动掌握、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的能力。我在近几年来对化学

创新教育模式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尊重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从而增加精神,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打破了平常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本实验是创新的示范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它在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起着重

四、减轻学生负担的创新教育的保障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有的老师提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打题海战,试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所学知识,形成答题应试的技能。结果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积极地发现,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只有减轻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才能形成精讲、精练、勤学、善思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最感兴趣的问题,萌发探索真理、更新真理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是教育创新的延伸

真正的学科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发明创造。重视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催化剂。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有些化学定律概念、原理、空间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直接接受困难有困难,但学生通过作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与思考,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牢固地掌握,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重要的促进了大脑的思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创新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新能力,势必在竞争中落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要注重:“教人以渔”的教学法,注重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社会需要创新,呼唤创新,的腾飞,也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一、 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

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化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交流表达等化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识记。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假设验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化学教育中只强调“双基”是不够的、片面的,必须既要突出“双基”,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挖掘知识的能力和情感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2) 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应着力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4) 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成功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从而稳定学习动机。

(5) 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元认知过程。

(6)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1943年9月美国学者马克斯·韦特海默(M·Wentheimen)完成了他的巨著《创造性思维》,标志着创新教育的诞生。8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深入教育界。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课题。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需具备创新动机,更离不开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动机,优秀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的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极大化。

因此,在化学创新教育中,既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诱发创新

动机,培养创新素质;既要改革传统的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板块设置、教学目标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又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在内容。

创新能力是产生新颖、独特想法或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人人都具有一定先天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发展则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化学是创新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化学教师应做有心人,潜心挖掘教材,寻找着力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训练创新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化学创新素质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性成果(例如发明、发现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的素质,是一般性创新素质在化学领域的特殊表现。除了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认识策略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1、培养和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只有学生对化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2、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4、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

5、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

6、培养博大、知识的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

大力开展化学科技课外活动,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

上一篇:档案管理工作计划的下一篇:地铁辅警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