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当中却存在着许多较为显著的问题,比如实践教学较差、缺乏创新思维以及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严重影响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1:

融入“课程思政”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摘 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课程本身教学特点,依托国内外机械技术发展史的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提出了通过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现状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的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以及通过重构知识结构梳理思政元素、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设计方法。以此为依据,阐述典型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案例,开展“课程思政”融入《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案例

The Teaching Desig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to the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Zhou Qi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instructional design, design case

1 引言

2019年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电类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培养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内容的应用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制造类的所有领域,为推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领;能够较好提升学生的判断、选择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开展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探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 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2.1 历史与现实对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讲解机械技术的发展史和工业技术革命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作用,体会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对课程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2]。具体实践时如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联系课程知识结构中典型机构的运动和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联系课程知识结构中电动机的选型设计;以自动控制为主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积极推动作用;针对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结合课程向学生讲授计算机仿真、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让学生熟悉现代机械产品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流程。

2.2 国内与国外对比,强化学生家国情怀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穷二白”现状面前,为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许许多多爱国科学家所付出的无私奉献,以及近些年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创新成果,以上这些都是《机械设计基础》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讲述我国自行研制的万吨液压机、五轴联动机床和先进战斗机等典型的自力更生案例,风力发电技术、高铁技术和的量子技术等典型的创新案例,以及穿插讲述美国等针对我国发动机和芯片制造技术的封锁,激励学生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同时,配合适当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發展结合起来,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

3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3.1 转变教学观念,开展课程育人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首要的是转变专业教学观念,授课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教育,实现全员育人[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挥积极主动性,由传统以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为主,转变为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政教育并行的模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专业知识一起传输给学生,实现专业课的德育功能。

以课程中的常用机构任务单元为例,课前专业教师通过学习通课程网络平台推送学习任务,学生观看我国运-20、歼-20和相控阵雷达等国家优秀科技成果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和专业热情;课中结合视频资源分析飞机起落架和雷达运动机构的机构类型,学习构件的类型及对应图形符号,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3],强化学生对典型常用机构的认知和思政教育的效果,激发学生的责任使命感;课后通过在学习通布置拓展任务开展主题讨论,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查阅典型机构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

3.2 重构教学内容,梳理思政元素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重新分析和梳理课程知识内容结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以冲床执行机构和传动系统的常规设计流程为主线安排项目任务,挖掘与任务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准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切入点,采用各种方式使之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做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以常用机构任务单元为例,引导学生完成飞机起落架的机构分析和运动简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熟悉机构的工作原理,针对先进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死点”现象正确看待事物的利与弊,使学生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重点和主流。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家庭常见的铝合金窗户铰链机构入手,判定机构类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培养学生探究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4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设计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怀和道德修养,实现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以课程中的项目任务——常用机构为例,具体阐述融入思政教育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思路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常用机构作为机械的执行部分通常包括铰链四杆机构和凸轮机构两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将其作为冲床冲压机构和送料机构设计的项目任务,安排在冲床机械传动设计之前,符合机械产品设计的常规流程。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机构的类型、结构、运动特点及应用等,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多而广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今后生产岗位的实践与创新。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立本项目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三个维度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演化形式,凸轮机构的分类、特点及应用;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杆件制作简易的铰链四杆机构、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凸轮机构则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从动件位移曲线图,绘制平面凸轮外轮廓曲线;情感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所学融入生活、改善生活的创新意识,以及文明操作设施设备,善于保养的维护意识。

教学实施中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积极教育”理念将尊重与关爱学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平等交流、配合融洽的教学生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针对项目中大量静态简图来表达动态机械传动、抽象难理解的问题,优选应用实例,简图配以动画,使抽象转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针对本项目内容知识量大、概念多而零散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挖掘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做到“嘴巴说出来、脑子动起来、双手做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针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道德素养问题,教学设计时适当拓展延伸,尝试深入学习,理论联系实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4.2 课堂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常用机构的项目内容分为认识运动副和构件、判定平面四杆机构类型和熟悉凸轮机构的类型与运动等三个任务,共6课时。具体课堂教学设计安排如下:

任务1:认识运动副和构件(1课时)

首先,利用微课直观易懂、画面感强、整体而高效、以及形成系统认知的优势,导入机构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区别低副(转动副和移动副)、高副,以及运动副的载荷承受情况、是否容易磨损等特点;针对微课存在的闪电式记忆、容易遗忘的不足之处,辅助以flash小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总结运动副间的接触特点以加深印象。其次,以门合页、铝合金窗铰链和淋浴房移门滚轮等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说出这些机构中的运动副类别、应用特点和注意事项,并拓展分享这些机构的维护保养小常识;同时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通中创设交流平台,要求学生展示生活经验,发现自我优势,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融入文明操作设施设备,爱家护校的思政教育。最后,为便于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通过PPT列出常见平面机构运动副的基本符号,让学生分批认知、积少聚多,辅助后续机构简图的读图分析。

任务2:判定平面四杆机构类型(3课时)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及类型判断是本项目任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常规动画展示,机构类型判定的方法简单易懂,只需简要分析讲解即可达成。但对应到生活生产实际,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学生很难通过观察发现机构实现怎样的运动规律?哪个是主动件,哪些是从动件?哪个是曲柄?哪个是摇杆?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加以引导,使之能够逐步区分、判定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首先,是课前必要知识准备。要求学生掌握判定平面四杆机构类型的方法,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预习。教师由飞机起落架和雷达的实例导入四杆机构的认识学习,拓展讲解我国运-20、歼-20和相控阵雷达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这两个案例分析机构中的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学习构件的几种类型及对应的图形符号,要求学生在表格里尝试画一画图形符号,学生从画过到熟悉,从熟悉到接受,从接受到理解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后续机构简图传动分析扫除心理排斥的障碍。

其次,分组制作铰链四杆机构并判定其类型。学生自由选择一组准备好的自制教具杆件,由教师指定机架杆,要求各组制作不同尺寸的铰链四杆机构,并判断其类型。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的小麻烦,诸如六角螺母不好拧,羊角螺母转动碍事,螺母放松还是转不起来,机架抓不稳、转不灵,机构难以实现整周转动等问题。默契的配合成就人,骨感的现实考验人,“实践出真知”,懂不懂,会不会,做了才知道,教师巡视时给学生打气,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机构的制作与类型判定,各组通过制作机构的展示汇报阐述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分享经验。

最后,以生活实例入手,了解并区分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类型。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可以看作是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演化而来的,利用图表列出其演化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各演化类型的命名拗口,各教材命名法则不一致,学生难以区分。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对照滑块的运动特点整理成小口决“滑块不能动——定块机构、滑块只能摇——摇块机构、滑块只能移——滑块机构、滑块能转又能移——导杆机构”,以此简化机构名称,辅助学生迅速区分。

为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生活中的铝合金窗户铰链机构照片及尺寸,让学生小试牛刀绘制机构简图并判定机构类型,即学即用,检验口诀判定的可靠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化简分析难点,教师可示范将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展示给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口诀区分法简单实用;(2)生产生活中往往是多种机构类型的综合应用。

任务3:熟悉凸轮机构的类型与运动(2课时)

该环节首先通过微课学习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及应用,配合动画分析从动件“升—停—降—停”的运动循环过程,利用图表列出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图。对比明显,刚柔性冲击一目了然。其次,组织学生尝试绘制凸轮外轮廓曲线,传统画法利用量角器和直尺平分角度、度量位移较为繁琐且不精确,学生经常画错,不停的擦除,内心拒绝,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改为利用CAD软件绘图,衔接前置课程,化繁为简,高效快捷;让学生学有所用,体验到设计的乐趣,突破教学难点。最后,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对凸轮传力特性的影响,书中表述比较抽象难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推力靠近或远离从动件速度方向来概括表述压力角图示含义,扫除读图障碍,培养学生的概括学习能力。

4.3 教学设计反思

本项目的教学设计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分组法,配以微课、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制的机构教学模型,让学生手脑并用,促进课堂知识点的转化吸收;通过提炼小口诀帮助学生区分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类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压力角对传动特性的影响,用软件绘图实现快捷设计,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道德素养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5]。

5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在保证专业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强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得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為国家、社会培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仅限于机械技术发展史,进一步深度挖掘的空间较大,课程教师也需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提升,探索更好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改革举措,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能力,将教书育人的内涵真正落实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积极教育视域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途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B-b/2020/03/4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朱丽颖,张梦迪.“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121-125.

[3]陈宇燕,吴慧芳.课程思政在高职“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20(11):179-180.

[4]孙志雄,谢海霞,钟鹏飞.理工类课程融人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探索——以《EDA技术与应用》为例[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10):125-128.

[5]丁继斌.基于课程思政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71-73.

作者:周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当中却存在着许多较为显著的问题,比如实践教学较差、缺乏创新思维以及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严重影响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因此,文章首先对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具体实践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属于工业设计当中的一种必修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研究那些机械中较为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并在基本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计算。由此可以看出,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其同时也是连接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键所在,而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论较为传统,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要积极展开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一、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式较差

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应当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合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实践与学习一同进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然而,由于课时以及教学时间带来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都希望能够在相对较少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基础内容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大多为理论教学,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尽管学生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1]。

(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老旧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中,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带来的影响较为严重,其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仍旧是教学的主导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上来接收各种知识,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这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限制;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所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具有着较为显著的局限性,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升。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具体实践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前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得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就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来展开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对于整体课堂情境的设计工作,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相应的教学资料来展开更加深入的教学设计,利用不同学生之间心理特征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开可以采取设置问题的方式来更好的进行情境化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还能够将那些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而在问题引导过程中,教师更要精心的设计好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一同对这一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多样化思维,针对某一个问题来在多个角度上来找寻出答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而在具体备课过程中,不仅应当准备好所用的教学方案以及教材,还要调整好所用的课堂语言,并且在语言的设计上遵循主动性、准确性以及启发性的基本原则,更好的培养学生自身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2]。

(二)完善教学内容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来更加全面的设计好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之中还应当在第一时间删减那些已经落伍的技术,深入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复杂化、概念化的知识,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性的进行保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保留那些传统的机械设计以及机械传动等难点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学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时补充好课本当中缺少的内容,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市场方面的基本需求来更好的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的完善需要相对较长的审核时间,这就需要教育人员提升审核速度,保证审核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另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更好的對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是删减,并结合不同教材内容来选择出更加合适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针对当前的教育体系以及教学培养体系,其中更加注重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内容,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当贯穿教育的主线内容,进一步构建出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以及教学理论,并通过多元化设计原则来展开全新的教育教学。

结论:

当前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当中,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不仅为学生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产生了影响,还对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的极大的限制。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必须要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完善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能够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贾瑞匣.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农机化,2020(12):97-98.

[2]韩丽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0,11(09):86-87.

作者简介:郑森(198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任职于吉林建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作者:郑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篇3: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机械类毕业生数量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就机械设计墓础课程从教材内容编排、教学形式发展、考核方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几点意见,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在各类企业从事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检修操作、规程编制、质量控制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最基础的必修课,是学生指导实践技术能力的理论支撑,熟练掌握机械设计原理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机械类产品设计开发、操作使用、维护检修等工作,可以说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而且这门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概念抽象。目前此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较大的不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一、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讨论的是机械原理、各类零件,以及机械设计的常用方法、过程。各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原理阐述多、实践教学少;课堂教学多、现地操作少等主要问题。课堂教学利用课件、挂图,或者依靠简单的教具、模型进行讲解,导致了往往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却宛若天书的现状。学生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更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也是以机械性操作为主,对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诸多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二、优化更新教材内容

当前大部分版本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里有冗长繁杂的理论推导,也有不少重复的知识点,而社会和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体现较少,章节编排也不尽合理,不便于教师创新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重新规划教材内容,按照教学效果总体最优、学生技能显著提高的原则进行合理取舍,以机械设计的基本程序为主线来组织,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具体问题相结合来阐述,减少理论推导,注重案例的分析过程。同时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按照“夯实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原则,整体、全面地优化教学内容。

比如,在章节的编排上,要便于教学由浅人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教师好教,学生也容易掌握。明确每章节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科学地设置教学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其对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同时方便教师教学。科学安排章节的实训项目和思考题,以便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注重理沦向实践的转化能力的训练。教材还需及时删除过时、落后的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加人对行业领域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发展方向的简要介绍,以激发学生继续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三、创新发展教学形式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不系统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把课堂的讲解作为基础,投人更多精力。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具体案例项目创设,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场所,注重“带人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度。

例如,“观场教学法”是以牛头刨床这个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为基础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分析牛头刨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可以让一部分生涩的理论变得非常直觀,教师教学更轻松,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任务驱动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减速器装置设计,先组织学生现场观察减速器装置的安装、拆卸,再绘制减速器装配图。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对装置的基本构造有了直观的认识,了解整体组成及各零件的结构、功能,再联系减速器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工作条件进行细化设计。

这项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机械制图和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具体、系统地理解课程内容,从而轻松掌握机械系统各部分知识点和整体分析设计的方法。

(二)校企合作强化教学

教学过程需注重与实习工厂、企业的密切合作。一方面,要把学生带到企业车间现场教学,通过观摩和参与生产劳动,对各类各样的数控机床设备进行强化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大量的知识点在机床中都有具体应用,如带传动、链传动、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螺旋传动、液压传动等,那么在学习螺旋传动原理时,现地观摩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有利于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掌握滚珠丝杠实现传动的原理,进一步分析出滚动摩擦相比于普通机床采用螺纹传动的摩擦具有效率高、精度好的特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注重借助企业人员、技术和设备力量,建立学校专业机械原理实训室、拆装实验室和实训工厂。在教学中针对一些特定的内容、课时,将课程安排在机械原理实训室进行,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资深操作工演示讲解和学生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理解。既能让一些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这也是帮助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为企业所用,可以减少企业培养人才的周期,实现校企双赢。

(三)大力发展网络课堂

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多还是利用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以教材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并采用教师口授、课件展示等方法。教师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对存在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时间、空间的灵活性上存在很大约束,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研究性和自主性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必须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例如,发展手机APP课堂,一方面,可以均衡教学资源,实现优秀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可以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参加网络教学课堂,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反复学,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

机械设日基础课程课本内容抽象但实际应用具象,光凭课堂学习,学生需要有比较好的空间想象力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这也是这门课程教与学都存在的难点。而网络课堂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例如,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制作成二维、三维动画;再如讲解范成法加工齿轮,可将生产现场的视频影像上传网络,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原理一目了然。此外,利用建模等技术研发和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也是网络课堂运用的一个发展方向,可以给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实验操作的平台。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出卷,进行闭卷笔试,这种考核方式更适合理论性基础课程,而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设i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闭卷考试卷面分数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质量的衡量,改变现有考核方式十分必要。

从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需求角度来说,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理论的记忆、理解;二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三是学生职业道德以及求知、求是精神。

在考试方式上应多样化,如利用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利用答辩考试考查学生对机械的整体把握、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利用项目完成具体机械设计项目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思考任务、实验和数据处理、查阅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发明、小创造等作為加分项,设置合理的分值权重,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结语

当前课堂教学、书本教学、以记代思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机械类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又是机械类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基础,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育者必须紧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适应课时少、内容多的现状,克服课程枯燥、学生兴趣不高的难题,为实现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改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考核手段,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知识渊博、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锋.高职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8):107,111.

[2]何腾飞.“双创”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5):68-70.

[3]郑娜娜,王斌如.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探索——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时代农机,2019,46(4):73-74.

[4]赵岐刚.高职机械设计墓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2019(11):224.

[5]徐文庆,刘少华,陈黎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9):27.

[6]张红卫,杨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97-99.

[7]杜鹏,杨艺,闫拓.微课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3):134.

[8]田治国.高职“机械墓础”课程设计创新教育的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8):88-90.

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018JYXM038)。

作者简介:李隽钰(199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作者:李隽钰 姚晔

上一篇:人保会议工作报告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