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文化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1世纪是海洋世纪!21世纪是文化世纪!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必然导出一个重要的命题——21世纪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文化的意义当然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

第一篇: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省的海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挖掘海南省潜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与海洋旅游资源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其品味,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途径

F2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机遇。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大量涌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对文化元素的融合较少。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为了实现海洋旅游的经济效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并使得海洋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融合,使海洋旅游产品要更多体现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度假、娱乐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包括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岛旅游等。其中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中,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关系,并融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项要素与文化中加诸于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

2.3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从精神层面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驱动力是对于社交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很明显这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元素才能体现的。大众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灵魂,发展海洋旅游则要把海洋旅游资源的阳光、沙滩和海水与历史人文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丰富内涵的新的旅游组合资源,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3.1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也是中国最大海洋省份,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拥有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陆地面积的60多倍,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具有世界规模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海南岛的海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20多个,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海洋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海南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南的海洋自然历史,还是海南的海洋人文历史,都是构成今天人们对海南海洋资源所有认识积淀的要素。首先,海南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文化,海南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岁月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寻求当地独特生活体验的游客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天妃信仰、妈祖文化不但一直传承于渔民的生活中,还在海南的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已经开发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发展呈现新动态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海洋旅游开发的步骤越来越快,更多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动态:一是海岛旅游,特别是无人岛备受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但碍于制度约束,现在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二是海上旅游活动,海南有着极佳的港口区位优势,所以为邮轮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也为旅游者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4.1 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品质

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此外,由于旅游产品中文化元素体现不够,海南许多社会风俗习惯被外来旅游者干涉并改变,旅游者对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体验降低等,也就导致海洋旅游产品单一,品味不高,难以开发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础设施,轻文化市场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中,重点建设的还是滨海的豪华酒店、规模渐大的码头港口、不断引进新的水上运动项目等,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反观海洋文化市场建设非常缓慢,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虽然丰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开发中,旅游文化体现的非常少。而能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体验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活动,能体现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项目比较少,游客的文化记忆较浅。

4.3 融合途径创新不足

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把海洋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重新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游客在体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至于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等,游客并不明确。

4.4 软件环境与制度规范需加强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广,涵盖的市场层次、管理部门较多,交叉重合现象普遍,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难以适应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场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加强。

4.5 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规律,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平台,企业没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而专业的院校教育又比较单一薄弱,只能在某个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

5 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5.1 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现海南海洋旅游的国际地位,就需要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展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时在提高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层次,让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的项目有25个,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所以应鼓励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对于其他海洋旅游产品可以把海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风渗透其中,文化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既能吸引游客对文化的追求,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5.2 从双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向多元融合延伸,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无居民岛观光等海上休闲旅游,同时积极挖掘历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优势品牌,搞活文化会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此外,还可以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它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5.3 推进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门分割造成的管理难题,建议构建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协商处理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条件成熟时,对行业管理中的职能划分进行优化,保证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机制顺畅,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构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统一规划,并健康有序、系统化的进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既可以与市场同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技能,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学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加强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5.5 积极营造市场发展所需软环境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创造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并协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做过多干涉。其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监督市场运作,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使合理化竞争,保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2002,21(2).

[2]汤学敏,胡麦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滨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文化承载力模型实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

[3]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

[4]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作者:巩慧琴 鲍富元

第二篇: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

【摘要】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深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己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凸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必须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具体层面上采取一系列对策,充分盘活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广西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建议和对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广西海洋文化是广西沿海人民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充分开发和利用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形成特色海洋经济,是广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富民强桂战略的重要措施。

一、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深厚

广西南临北部湾,拥有1,628.59公里长的海岸线。作为中国西部的唯一的涉海省份,浑厚的海洋文化优势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是广西的文化优势和特色之一,并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一)浓厚的民族特色

广西沿海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蛋家和耕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中,又接纳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但广西海洋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这体现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所表现的鲜明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如这里长期崇拜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多种神文化,其中伏波神与伏波将军南征活动有关。孟尝神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等的影响。在区域内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

(二)浓郁的南疆特色

广西沿海地区有独特的人文风俗。古代广西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在与大自然顽强斗争中,广西沿海人民形成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广西有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

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鸟海湾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等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蛋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

(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及三娘湾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海洋文化厚重的历史。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在近年来得到更为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被列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四)独特的渔村人文景观

广西沿海有渔业县(市、区)10多个,渔村乡镇35个,渔业村130个,共有渔民705300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渔港(如南漓渔港、犀牛脚渔港、企沙渔港、营盘渔港、龙门渔港、沙田渔港、渔万渔港、电建渔港、涠州渔港、石头埠渔港、大风江渔港和双墩渔港等),渔村(犀牛脚渔镇村、企沙镇渔村、京族三岛京族渔村、外沙和地角蛋家渔村等),还有渔市,民间习俗、节庆会展等。

(五)特色鲜明、项目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2年5月,广西沿海三市已列入自治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涉海类项目有23项,如民间传说《合浦珠还》、《美人鱼传说》,传统民俗“京族哈节”、“外沙龙母庙会”、“蛋家婚礼”,传统手工技艺“北海贝雕技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鱼露”、“北海蛋家服饰制作技艺”,民间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和《北海咸水歌》,民间曲艺《老杨公》、《京族民歌》等。其中“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和“钦州坭兴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与广东广州、浙江宁波、福建泉州、江苏扬州、山东蓬莱正在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已取得一定成就

1 广西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

滨海旅游业已形成了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民族风情游等五种滨海旅游模式。2005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为190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13.2%。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为570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50.4亿元,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5.2%。201 1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654亿元,滨海旅游业为83.01亿元,增加值为32.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

广西沿海已形成了观赏渔业、垂钓渔业、体验渔业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大大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

海洋节庆会展业,形成了京族哈节、中国钦州三娘湾观潮节、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蛋家文化艺术节、北海银滩沙雕艺术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节、千年古陶文化旅游节、北海市国际珍珠节、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等具广西海洋文化特征的节庆活动。还涌现了大型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大型舞剧《碧海丝路》等大型演艺活动。

海洋休闲体育业,广西建有滨海体育训练基地.为国家和各地运动队提供训练场所.承接国家和国际有关体育赛事。如北海市的海上跳伞、沙滩排球、足球,防城港市的帆板划船、摩托艇、龙舟赛等。同时,群众休闲体育如海域游泳、海水浴、水上摩托艇、游艇、滑水、冲浪、沙滩球类运动、沙滩健身走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和规模,如北海市外沙中国蛋家民俗村、北部湾水下考古、北海涠洲国际休闲度假岛、白龙珍珠城遗址公园、汉文化公园等各种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等的建成。各地正在建设旅游码头,拓展北海、防城港、钦州至广东和越南下龙湾、岘港、胡志明市的海上旅游航线。

广西沿海饶有民族特色的海洋工艺品有贝雕、角雕、石雕、坭兴陶、珍珠制品等。珍珠和坭兴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北海市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其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钦州坭兴陶的年产值已达一亿多元。

2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攀升

“十五”期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年均增长14.3%。“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增加57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6%,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8.86%。2011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654亿元,比上年现价增长19%,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5.6%,约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国民生产总值的17%。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41%、42%。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广西海洋发展新的增长点。

3 打造了一批成功的海洋文化产业

广西沿海地区各地开发海洋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海洋文化一条街”、“梦幻北部湾”等项目,滨海休闲度假胜地、海上观光旅游、海洋竞技旅游、海上饮食文化旅游等项目不断得到开发。如防城港市筋山古渔村、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东兴金滩等的打造,都是成功的海洋文化产业运作。

(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凸现的问题

1 海洋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投入不足

与相邻的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起步晚,在交通、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配套能力不强。

2 重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严重不足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低层次,同质化现象严重,闻名全国的重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如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业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的加工,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不多。

3 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低,产业化程度较差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不平衡,集中度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广西海洋文化产业总产值仅占全国1%,而且以滨海旅游业为主。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演艺、康体养生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庆典活动经济味过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4 海洋文化产业缺乏亮点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文化产业缺乏亮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总体来看。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仍以粗放型开发为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尚未形成。如何充分盘活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与周边省份形成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加快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作为我国沿海最后一块“处女海”,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一个增长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一)在发展目标上

1 对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不同创意转换方式,形成不同产业类型。务必将产业型资源积极向文化产业转变。

2 通过重大项目的创意开发。以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品牌、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业集群为支撑,吸引特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形成海洋文化产业消费市场。

3 通过海洋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将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

(二)在发展战略上

1 充分利用时代趋势与政策优势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为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实施“海洋强区”战略、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机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和保税港区政策等多种优惠政策。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相邻各省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带动,其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以低碳健康为取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的大力需求,各类文化产品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为广西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指导性文件,广西正在制定和实施《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布局规划》等,进一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为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撑。

2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要明确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特点,与周边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重点突出广西独特的民族、边境等海洋文化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争取特定的文化消费人群,开发较稳固的文化市场。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区域形成协调互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避免同质竞争。实现跨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互利共赢。

3 实行集群化发展战略

针对目前规模小、产业技术不高等现状,通过规划引导、市场化整合,在重点区域形成内涵丰富、产业链条完整、软硬结合的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发挥集聚效应,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实行精品化发展战略

以高起点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为基础,以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为支撑,培育一批具有广西北部湾特色的文化精品工程。同时培育支柱型的海洋文化新兴产业,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区域性海洋文化传播与产业培育基地。

5 实行品牌化发展战略

打造滨海旅游、边境旅游、海洋工艺产品等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南珠文化、京族文化、海豚文化等精品品牌,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品牌。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多层次的品牌结构。

6 实行人才战略

采取多种策略,形成卓有成效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机制。重点培养与引进目前比较缺乏的创意策划人才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全面激活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在产业结构上

依据现有的产业现状与资源优势。确立海洋文化旅游业与海洋工艺产业为重点产业,积极培育康体养生产业、节庆会展产业、演艺产业、影视传媒产业,形成“双主导,四产培育”的海洋文化产业布局。

1 海洋文化旅游

着重发展边境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方展现广西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与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等特色,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创意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形成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同时发挥海洋文化旅游的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吸纳力,带动演艺业、会展业、影视产业等产业全面发展.将广西海洋旅游打造成为立体、活化、多产联动的综合性海洋文化产业。

2 海洋工艺品产业

要充分利用广西南珠品牌,以南珠为亮点,带动相关海洋工艺产业发展。要将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与工艺美术品巧妙结合,赋予工艺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加其产业附加值。要适当提高产业品质,走高端路线打响品牌。提高经济收入,创建城市品牌。如以广西沿海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典故为题材。设计具有代表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景点微缩模型、坭兴陶、贝雕等特色民俗工艺品。

3 康体养生产业

通过打造东兴长寿城市名片.发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大力挖掘、开发广西沿海康体养生系列产品,加快休闲度假游、绿色生态游、康体养生游等重点项目的培育建设,发展集康体养生、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4 节庆会展产业

以现有品牌为主体,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创建并推出有广西海洋文化特征的节庆活动,如“北海老街艺术节”、“钦州坭兴陶艺术节”、“钦州刘冯文化节”、“京族民俗文化节”、“金滩风筝节”等,切实把节庆会展活动与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结合起来,依托平台品牌,培育会展主体,开拓会展市场,积极打造亮点、热点和卖点,发展节庆会展经济,创造节庆会展品牌效益。

5 演艺产业

可依托京族文化、蛋家文化、客家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以民俗、传说、音乐、舞蹈、服饰等为主要题材的演艺产品。

6 影视传媒产业

充分地利用区位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区域资源,利用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元素等地域文化特征,大力发展影视传媒产业。

(四)在具体层面上

1 制定规划,统筹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规划。统筹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广西沿海特色文化产业群,着力打造一两个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海洋文化龙头企业。

2 要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广西海洋文化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

不但要深入挖掘、整理广西海洋文化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遗产,还要重新审视广西海洋文化的特有内涵,强化海洋文化氛围。

3 要加快各种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

把广西海洋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文化等整合为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化系统,实现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及多样性、持续性。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文化发展搭建立体的、全方位的载体

重点建设海洋文化传播、海洋文化休闲度假、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核心的、基础性的骨干工程。建设一批惠及民众、承载区域功能、贴近多元需求、具有特色的基础设施。

作者:吴小玲

第三篇:海洋文化产业风起潮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必然导出一个重要的命题——21世纪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

文化的意义当然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我们已经走出空谈性命义理的道学陷阱,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的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一艘泰坦尼克号,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一部《海底两万里》,带给人们多少惊诧和兴奋的记忆。而今的文化餐桌上,在面对《哈利·波特》冲击波之后,人们饶有兴味地谈论《向东是大海》、《下南洋》、《秋喜》。这些都是关于文化产业的话题。海洋文化产业不仅风声水起,而且风起潮涌。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按照同心圆分类法,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部分,图示如下。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产业领域。海洋文化产业借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迅速发展、方兴未艾,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业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实业界的强烈兴趣。

按文化产业同心圆分类法的窄口径计算,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3255.33亿元。按宽口径统计增加值约为8093.33亿元(含滨海旅游业),预计“十二五”增速在12%左右。

海洋文化产业是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新闻出版业、涉海广电影视业、涉海演艺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涉海洋庆典会展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等领域。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1万亿元。

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推动。而海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顺应了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和文化世纪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再就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特征而言,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海洋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休闲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成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力的重要动力。

我们已经进入休闲主流化时代,一个休闲主流化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近。

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用50年的时间使休闲生活走出边缘地带,中国人找回休闲生活,开始享受休闲生活快乐。休闲主流化无疑给滨海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

在休闲产业这个大系统中,休闲旅游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滨海休闲旅游业又是这个子集中的一元。滨海休闲旅游业特性和价值可用“五性十二能”来概括:五性——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保健性、参与性;十二能——压力释放功能、情绪放松功能、机体保健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审美陶冶功能、知识拓展功能、技艺提高功能、新奇刺激功能、人生阅历功能、意志砺炼功能、热情唤起功能。

滨海旅游业除了打休闲牌外,还可打体育牌、科普牌、历史文化牌、民俗文化牌、军事文化牌、体验牌。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李尔摩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生产商品而成为舞台的提供者。

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正如服务经济的地位高于产品经济一样,体验经济高于服务经济,它创造的价值来自个人内在的反应。

体验性海洋旅游产业因游客的主体性、创造性、表演性而具有吸引力。如:角色——在疍家船上当船老大、当新郎,海捕海钓——渔民的感觉,海鲜厨艺和小工艺制作——体会创造,滨海游艺——令人心跳的经历,参与性特色歌舞表演——寻找快乐……

除滨海旅游业外,涉海影视业也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人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海底两万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涉海的不少,有神话题材、军事题材、渔民生活题材、改革开放题材等。

要采取有力措施,引领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要结合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确定重点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门类,推动海洋新闻出版发行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海洋文化节庆会展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带、海洋产业区、海洋文化产业核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创意内容生产,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要培育海洋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格局。

第四,要健全各类海洋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海洋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第五,要提升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能力。要多维度开发海洋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要积极推动城市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立一批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聚集区,聚集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开发自主创意产品。

第六,要加强海洋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海洋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跟踪监测和分析研究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信息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到文化的功能性特点,我们在进行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兼顾经济性和社会性、公益性和功利性,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利用与建设的统一,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开城

第四篇:香山文化与海洋文明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山市政协港澳台侨和文史工委协办,广东省香山文化研究基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岭南与香山文化研究所、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香山文化与海洋文明——第六次海洋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9月13至15日在中山市召开。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40多篇,其内容集中在下面四个专题。

一、关于“海洋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海洋文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对人类海洋建设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海洋文化学在国内尚属一门新兴学科。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比较早地提出在我国建立“海洋文化学”的学科设想并展开研讨。早在1995年召开的第一次(珠海)海洋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提出了建立“海洋文化学”的创议,并对“海洋文化学”的学科对象、基本概念、文化特质、基础学科分类各抒见解。此后,“海洋文化学”课题成为历次研讨会上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次研讨会有8篇论文集中论述了这个主题。

不少专家共同指出要确立海洋文化学在我国文化研究中的学科地位,使学科本身的研究具有目标性,使我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逐渐扩大海洋文化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影响,从而增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在海洋文化的基本概念上,一些学者认为,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的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是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在海洋这一特殊对象上的主体自觉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一些学者不同意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来表述“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认为海洋文化依托于陆地文化,也回归于陆地文化,两者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区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沿海城市能得到飞速发展,主要是托政策之赐,而非只是由于其处于沿海的地理位置,值得肯定的是,在一些专家的论文中,鲜明提出了“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并初步规定了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内容,其中包括滨海旅游、休闲体育、海洋渔业、节庆会展和商业化运行、服务等各大门类。“海洋文化产业”使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发扬光大,有了用武之地。此外,我国海洋文化史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宋正海先生对我省的海洋文化研究十分关注,他提交的论文《长达千年的潮论之争》,对世界科学史上罕见的我国古代对潮汐的认识作了全面介绍和提出了自己的灼见。

二、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突出成果之一是对岭南地区的海洋研究,许多作者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光辉历史和显著特色。有学者提出了海洋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质的观点,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体,由于岭南是中国海上交通的发祥地,中国由海路走向世界的前沿,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因之,海洋文化成为了岭南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基因。

在岭南地区海贸、海交史的研究上,专家们较集中在海上丝路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2000年前盛世雄风的汉帝国,其时中华文化已形成有完整的海洋观。尽管其海洋观尚属于农业民族海洋观,而非西方商业民族海洋观,但畅达繁忙的海上贸易,使汉帝国通过岭南地区而被纳入当时的“世界体系”。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汉魏时期是南粤地区“海洋文化”形成与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南粤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南粤地区的地域开发与经济文化发展,由于积极的海外贸易活动,该时期岭南出现了大量繁荣的商业性港口城市,如番禺、徐闻、合浦,以及南朝以后以广州为中心的大批郡县的设立。岭南地区的海上活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途径,构筑了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地位。其时海上对外贸易已遍及东南亚,直至南亚次大陆地区,其杰出的成果,即是世所认可的“佛教最早由海路传人中国”的史实。不少作者建议,今后在研究中外关系史上,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岭南地区。

在岭南地区与南洋地区的海上交往中,有作者著文指出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对外文化交流,均以岭南为主要枢纽。作为岭南近邻的南洋地区,是中国的船舰前往西洋都须经过的地区,由于我国历代奉行睦邻政策,更兼海路一贯畅通,岭南与南洋地区长时期保持了修好和睦、友好往来的关系,在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共同的进步和繁荣。

南海神与天妃是中国沿海最大的两位海神,有作者通过对两者信仰发展的不同历程,揭示其在海洋文化上不同的历史功能。

以往,东洋方面的研究,可谓是我国海交史研究的薄弱面。省社科院的专家在日本学术访问期间搜索了大量资料,查阅到清初至中期广东商船赴日本贸易的资料。这些资料内容具体、细致,史料价值高,从而填补了我国及南粤东洋海贸的缺失和空白,这无疑是广东学者做出的贡献。

阳江发现的“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以及国家级的丝路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我省水下考古的长足发展与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探究水下沉船、海港遗址、海洋聚落等人类活动遗物遗迹,开辟了考古学的全新领域,对推动学术研究和促进海洋经济社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广东海洋文化的现实与应用研究

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占据全国沿海省区的榜首。研讨会上不少作者在海洋文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实,注重应用研究,对广东诸沿海地区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中山市的作者着重介绍了中山市发展蓝色产业带的路向及新思维,主要是:1 制定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兴海”政策,以利于海洋产业合理调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2 协调经济、资源、环境的三者共存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中山市规划的“蓝色宏图”,正有效地推动着中山市的经济建设,对其他沿海地区亦有示范意义。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有作者著文提出四点对策:1 健全和完善海洋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 大力开展普法教育,牢固树立现代海洋文明理念;3 强化海洋司法,完善海洋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4 强化对执政者的再监督。从而真正做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海,依法兴海,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人们对海洋不合理的“取予截夺”(取其资源,予其污染废弃物,夺其湿地资源,截其淡水资源),有学者以“和谐海洋”的观点,论证了“取”和“予”的关系。指出只有树立正确的“取予观”,才能繁荣海洋事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道路。“取予观”值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管理借鉴。

四、香山文化与海洋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香山文化与海洋”,专门研究香山地域海洋文化的文章达9篇。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对此命题作了很好的阐述。

地处珠江人海口的香山,包括了中山、珠海、澳门三地,香山文化一脉传承使三地在文化上共同繁

衍。得地缘优势,香山人在获得渔盐之利的同时,学会了围海造田和中外贸易,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农耕经济、商贸经济并重的经济社会格局,实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洋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造性转化,从而使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重商性、冒险性、创新性、外向性、交融性的香山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也直接丰富了中国海洋文化。一些专家通过研究,认为“海洋性”是香山文化的主色调,香山文化极富岭南海洋性特点,海洋文化是香山文化的起点、核心,香山文化藉发展之势,毗邻省港澳之利,得以开风气之先,引领潮流,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典范,为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所注目。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郑观应开维新风气之先,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旗帜引领中国近代化潮流,刘师复开中国无政府主义先河,杨匏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驱。在商业文化方面,香山买办是中国洋务工业、民族工业的翘楚,郑观应、徐润、唐延枢等执近代工商业巨贾之牛耳,香山的四大百货奠定了中国近代商业。在华侨文化方面,香山华侨对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与支持,建立了丰功伟绩。香山在教育、科技、艺术、出版等业界名人荟萃,业绩卓著,香山文化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文化、海洋文化的典范。

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专家,应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学派理论,分析了零丁洋海域及其范围的扩大,零丁洋海域处于正常贸易与走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的特殊地位,随着广东社会经济与中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向海洋推进。

香山商业文化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香山文化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有学者归纳了香山人的企业思想与成功之道:一是香山人创办企业具有海纳百川的商业文化思想,其典型实例是其创办的四大百货公司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开创了中国的百货商业;二是香山工商业群体积极开拓进取,形成了勇于竞争, 自强自尊,敢于冒险,敬业爱业的优良品质以及“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商战”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商业文化焕发了强大的生机。顺利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商业文化的转变,有专家剖析了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途径,指出香山商业文化的创新性利用。使之做出了更大贡献。

总而言之,本次研讨会在海洋文化学术研究上呈现了一批新的成果,彰显了本次研讨会的特点:即学术立论深邃,内容丰富。视野宽阔,研讨课题的现实性、应用性以及针对性十分显著,有些论文的现实指导性强。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将会对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以及我国海洋文化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责任编輯:杨向艳

作者:张荣芳

第五篇:“海洋强国”背景下八桂海洋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海洋强国”的背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为主线,论述以八桂海洋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社团开发以及课题研究为重点的“五融入”育人路径,以校政行企四方协同共建为平台,有效凝聚海洋文化教育合力,系统开展海洋文化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打造具有海洋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新时代海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并以之促进学校及师生的特色发展,促进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深度对接,推动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品质升级。

【关键词】海洋强国 八桂海洋文化 教育 实践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举措。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既要依靠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全民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有力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强志强技是关键,因此,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增进向海发展能力,才有利于海洋地位的提升,落实中央对广西的“三大定位”决策部署,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海洋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依托自治区重大招标课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引领下,积极探索八桂海洋文化进校园的有效路径,为职业院校加强特色海洋文化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八桂海洋文化的内涵

我国著名海洋文化研究学者曲金良对“海洋文化”这样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与大陆文化相比较,海洋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等特征。八桂海洋文化是广西沿海人民在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八桂”地域特征和南疆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总和。

二、八桂海洋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实践

通过实地考察、对话访谈、抽样问卷等方式对广西沿海地区职业院校近千名师生就八桂海洋文化教育现状、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情况等进行调研。通过归纳分析,当前广西沿海地区职业院校海洋文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校园文化缺乏海洋文化特色,难以承担繁荣八桂海洋文化的重任;二是海洋文化教育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三是海洋文化教育路径单一,育人功能有所弱化。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紧紧围绕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八桂海洋文化进校园的“五融入”教育实践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海洋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展海洋文化教育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立足行业背景,明确“办涉海之专业—建懂海之师资—育爱海之人才”的专业建设思路,在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广西海洋产业人才需求,开设了中高职贯通的航海技术、轮机管理、邮轮乘务、船舶修造等涉海类专业,构建了校、政、行、企“四方合作,三阶递进”具有航海职教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文化引航,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支下海能开船、上岸能教学的“双师—双栖”型专业教学团队。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海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认同”的进阶式培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展了海洋职业认知竞赛、海洋港口认知见习、海上航行体验、海洋职业顶岗实习等循序渐进的海洋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学校重视加强青年学生对广西区域特色海洋文化的认知,在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八桂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并纳入中高职学生公共选修课程,编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定位,保障课程学时,以“南珠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汉墓博物馆”“海上胡志明小道”等 8 个专题、共计 28 学时的系统讲授,丰富学生的八桂海洋文化知识,涵育了学生海洋职业精神,促进了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前世今生,有效激发专业学生知海、爱海、护海、建海的自觉能动性。

(二)海洋文化融入办学理念,促进校园文化内涵提升

1.更新理念。在办学实践中,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始终坚持航海职教特色,大力倡导“同舟共济,开拓进取”的学校精神,提出了“以海育人,向海而兴”的海洋文化育人理念,重新凝练具有海洋特色的 MI、VI、EI 校园文化识别系统,推进“走向海洋、争创一流”等体现向海图强意识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不断优化。通过传承和发扬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校训及校风、教风、学风,凝聚广大师生与时代同进步、与行业同繁荣、与学校同发展的主动性,将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促进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2.外化行为。航海教育是受控于国际行业标准认证的职业教育,随着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于 2004 年起建立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PDCA 质量管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写你应做的、做你所定的、记你所做的、查你所记的,改你所错”的质量理念逐渐外化为教职工依法、依规治校、治教的行为,促进了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3.积极宣讲。结合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倡导全体师生主动做八桂海洋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通过教职工大会、教师校本专题培训、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以及世界海员日、中国航海日宣传集会等多种途径开展八桂海洋文化主题宣讲,筑牢广大师生海洋文化的基础知识。如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关于“聚沙成塔 串珠成链—— 新时代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以及在参加航海日纪念活动发表的题为“海员强,则海运强”的主题演讲对于增强广大师生识海、爱海、护海、建海等海洋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姜敏

上一篇:自主创业论文下一篇:主持人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