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阶段,很多教师和家长对英语教学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都认为英语教学的内容无非是听说读写译等最基本技能的教授,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习英语仅仅只要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等,就可以与外国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1: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思考

摘要:在大学语言教学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本文主要针对现今大学教学中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现状,首先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最后提出了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主要途径: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实现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和加强异国文化氛围体验。

关键词:大学 语言教学 语言文化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及语言教育家们的认可。自此,文化教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阶段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如今进一步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始终置于大学英语实施这一大背景之中,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而且还从实践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交际模式无不受制于文化,取决于文化,反映和服务于文化;同时,语言又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从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找到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我们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只不过是学习了语言的结构、符号,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其意义;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其语义,也为正确使用这一语言奠定基础。有的语言专家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认为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等于见树不见林,那么语言学习者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

2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听说教材

文化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反映在听力课上,教师可选择与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并且很有必要做一些听前准备。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收听某种材料之前,可能对其中的主题、背景、说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不甚了解,如果盲目地去听,效果很不明显。作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听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在口语教学中,角色扮演被众多教师所采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在一个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他们必须注意到其他学生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多变的、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来斟酌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以适应整个情形。

2.2阅读教材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应用中,具体做法就是集中阅读同一话题的多篇文章,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做可以给学生集中提供某一专题的文化内容及其背景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某一文化专题的词汇、题材、风格及文化内容。如果不适当集中主题,提供的材料太宽、太泛,漫无边际,容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挫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学生不熟悉某一专题文化背景,阅读时就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图式,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提供一定数量难易适度的、能沟通已有的文化信息和新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2.3写作教材

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出结构合理的文章以及连贯性很强的段落及语法正确的句子。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写作内容的要求。其实,在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教师在讲解书信格式时,可以要求学生给讲英语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写私人或商业信件。内容可以包括交通、娱乐、教育等方面,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作文。

3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3.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利用课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通过教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最佳组合。老师应将“文化教育贯彻语言教育之中”。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实现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当前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民族习性、思维方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和熟悉其他国家文化。进行课外阅读要由浅入深,要长期、系统。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可以先阅读浅显有趣的小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简易读本,再逐渐过渡到难易适度的原著。坚持每天阅读一些报刊杂志,获得最新的、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有关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大量阅读积累,就可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但语言能力飞跃提高,还会积累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3加强异国文化氛围体验

在大学校园中要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其国家文化。比如广播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广播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的风土人情、著名建筑、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迪斯尼动画等。在播音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外文歌曲,使气氛更加轻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广播站投稿,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有语言环境的学习气氛中来。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圣诞之夜让某位学生扮演圣诞老人,在感恩节教学生制作南瓜饼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此外,校园中还应长期开办学习角,定期举行竞赛、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不单纯是一种语言传授,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教育。对于母语是汉语而正在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好语言是极其重要的。

作者:韩宝民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2: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

【摘要】现阶段,很多教师和家长对英语教学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都认为英语教学的内容无非是听说读写译等最基本技能的教授,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习英语仅仅只要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等,就可以与外国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了。但是在学生真正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虽然学生能够进行顺畅的沟通,但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外国的文化,所以导致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误会和矛盾。基于此种情况,笔者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教学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学习他的语法规则,同时更要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因为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可谓是真正学通了这门语言,否则就是学到了一层皮毛而已,根本不能了解到其真正的含义。一旦到了真正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说的话总是让别人误解,这就是不了解这门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因。本文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时提供一些帮助。

一、语言文化的内涵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言文化,是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这个学科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因为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得益于语言,两者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说语言文化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成果的总和。

二、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侧重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并没有对语言文化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形成了只要会运用语言使用规则说英语不论是否违背其文化背景的语言习惯。虽然他们说的英语毫无语病,也很通顺,但是他们在真正和外国人沟通时却总会引起误会和矛盾。比如,很多中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总是会问到外国人的年龄、国籍、婚姻状况等等,因为彼此不够熟悉,外国人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在窥探自己的隐私,尽管你只是想对他表示你的友好。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分析过后,就不难看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的误会。可见,学习语言,不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法和结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

三、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基础。教师应该首先提高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我们知道,一门语言经过岁月的长河的洗礼过后仍旧能得到广泛的运用,是一定承载着这个民族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如果一个教师都没有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有足够的认识,那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和培养了,所以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前提。

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的培养。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对学习成绩的功利性心态,可能也是导致学生只在乎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英语成绩的提高,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更不要说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了。所以英语教师在日程的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正确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来进行英语文化的教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关于英语文化的风土人情或能突出其文化的特色的旅游景点。这样做能让学生对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土和人文都能理解到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文化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高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英语文化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学校要注重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这样对加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的了解方面会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同时,更要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因为学习文化才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然而现阶段的中国英语的教育,只注重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不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经常引起误会,沟通不够顺畅。但是只要教师提高自身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的培养,并且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好这门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权立宏.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王霞.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我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作者:黄永谦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3:

论文化差异影响下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语言观”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互构互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音、形、义、语法四要素诱导、建构着不同文化的形态。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鲜明的标志,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也必然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言语交际中的“交际障碍”常常是由于忽视了词汇、句法以及语域层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兼顾语言与文化的3种关系: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树立科学的“文化语言观”,将语言教学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使文化学习成为“建构过程的学习”。

[关键词]文化语言观 联想意义 句法 语域

在长期以来的外语教学中,尽管我们都认为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但是将两者分离开来或文化部分的讲授仅停留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现象仍很普遍。事实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包含语言的文化性质和语言的文化价值两方面的内容。语言的文化性质是指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价值是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语言的文化价值具体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及系属归属等层面上。

在决定文化产生、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中,或者说一个互构互生的原因群中,语言常常表现为主要原因,语言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语言文字音、形、义、语法四要素中,相对地说,语音、语法要素最具诱导建构文化的潜力。语音决定着文化的整体神态,语法决定着文化的具体骨骼肌肉。在语形上,汉语言文字倾向于多维、立体、建筑型结构,象形意味较浓重,自然性特点较强;印欧语系文字倾向于单维、流线型结构,完全符号化,抽象性意味较强。在语义上,汉语言文字中多义词较多,因而简洁、具有概括性;印欧语系文字中多义词较少,因而逻辑性、表意精确性较高。因为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自然性较强,所以它趋向于模塑出一种情理性文化。因为印欧语系文字符号化,抽象性意味较强,具有相对强的人文性,所以它趋向于模塑出一种事理性文化。中国文化是语形为主的、文字导向型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语法为主的、语言导向型的文化。

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彼此间互为反映。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鲜明的标志,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也必然会体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巨大载体。萨丕尔认为“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因此,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丰富。汉语和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中国的很多成语源于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如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凿壁偷光等。而《美国之音》的节目“Words and Their Stories”中也讲述了一些单词和短语背后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各自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导致了汉语称谓的复杂化。不仅区分出长幼,如兄、弟、姐、妹,还要区分出父亲一系和母亲一系的亲属,而英语却笼统地一律称为uncle,aunt或cousin。又如,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但现代英语中却没有。

Lado 认为词汇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3种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意义相同,形式不同;同形同意,分布不同。其中第1种情况最为普遍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即不同文化对于相同词汇而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早餐”一词,令西方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黄油;而令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油条、豆浆、稀饭等。英语中的“gay”本意为“cheerful,merry, happy”,但在今日艾滋病流行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这种联想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很难引起共鸣。提到“龙”字,中国人心中的感觉是神圣、吉祥,封建社会的皇帝被成为龙,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英美文化中龙是会口中喷火的丑恶、凶残的怪物。因此,如果把“望子成龙”说成 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 ,便会让英美人茫然。由此可见,掌握不同语言中词汇表层含义之外的“超语言信息”,或曰“文化信息”应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侧重点。超语言信息涉及许多方面,例如语用学中的语境信息;语义学中的词的七种词义;修辞学中的隐喻提喻;词汇学中的词的理据;社会学中的文化习俗;文学、历史中的典故等。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英国,西风是温暖的,颂扬得有道理。而在中国,东风才是温暖的,西风则是凛冽的。中国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句中的东风即为此意。英国的地址环境与中国的截然不同,故此,“the West Wind”在英国人心中的联想意义是美好的。英文中shepherd,sea,castle,nightingale等词对于英国人具有较为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中国人则不然。同样,中文中可以使中国人引起联想的“南山”、“松”、“鹤”、“桃李”、“阴阳”等词也会令非本族语人感到茫然。”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突出了词义的交际功能,把语义划分成七种类型:即理性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ec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并提出用联想意义来概括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与内涵意义这五种具有非限定、可变化等特征的非理性意义,即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联想到的现实生活经验,在使用语言时所表达的感情上的反应,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有的语言学家称之为社会文化意义(social-cultural meaning)。

黑与白只是一对表示颜色的词,但在英语中,这两个词却具有截然相反的联想意义。在《和吉同义词词典》里至少有一半的“黑色”类的词汇是令人生厌的。例如:grime(尘垢)、devil(魔鬼)、foul(污浊)等.而所有的“白色”类的词汇都是褒义词,例如purity(纯洁)、chastity(贞洁)和innocence(清白)。红色在中国是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在用词上,有“走红” (交了红运,一举成名)、“红人” (受重用的人)、“开门红” (旗开得胜)、“满堂红” (全部是佳绩)等等。然而,在英语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因为红色与鲜血的颜色一样,所以常用于车祸、灾难、凶杀等方面。如red light (红灯)、red hunter(迫害进步人士)、red hands (沾满鲜血的手)、red handed(正在犯罪的)、red ruin(火灾)等。在英语中Congratulations一词,常具有经过艰苦努力才最终获得的联想意义,如果一个不谙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在婚礼上对新娘说了这句话,极有可能会使对方产生“你终于嫁出去了,你终于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了” 的误解。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只了解词汇的理性意义而忽视了词汇的非理性意义必然会导致 “交际阻碍”甚至“交际灾难”。

在语言中还有两类词语,禁忌词(taboo)和委婉语(euphemism),其联想意义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直接。因此,不了解语言的这种“文化信息”,势必难以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言语交际。

在句法层次上,汉语和西方印欧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比照最为典型。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长期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达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带有综合性、宽泛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反映在语言和语言分析上就是注重言和意的统一,以神统形。英语则属于形态语言。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形态上就是以丰满的形态外露,表现在语言分析上就是最大限度的形式话描写。具体地说,英语强调逻辑,句子结构一般比较完整,主、谓、宾齐全,谓语动词为全句的核心,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句中其他成分通过关系词与谓语动词发生关系,保持一种线性的联系。汉语则是以“流块结构”为主要特点,“句读简短,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和句法层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上。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忽视语域的文化特征,也极易导致“文化冲突”(cultural clash)

萨丕尔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在习得母语系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得本国的文化系统;在内化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则的同时,也会内化文化系统中的规范。由此可见,明确语言和言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辨证统一关系,通过语言学习言语并从言语中学习语言,进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文化语言观”,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现象,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将语言纳入文化的大范畴之中。用这种科学的“文化语言观” 指导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兼顾语言与文化的3种关系:语用和语义中的文化;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篇章的主题内容。在传授学生外国语言系统内部规则及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地理、宗教等表层文化的同时,注重对词汇的联想意义、句法以及语域层等深层文化的发掘,将语言教学从文化的外显性转移到文化的内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使文化学习成为一个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的“建构过程的学习”(acquisition of a constructivist process)。

〔参考文献〕

〔1〕张公槿,丁石庆.文化语言学〔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4.

〔2〕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董 芳

上一篇:建设局廉洁从政工作报告下一篇:法院工作报告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