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事情,在事情发生后,以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使我们改进不良思想,留下激励自己的正确思想。怎么写出有意义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华东师大学习心得

--------一场精彩的听觉盛宴

泗水一中语文组李健

盛夏八月,浓情似火,满怀期待,我们走进华东师大。

不愧是“花园学府”,且不说小桥流水荷塘的美景,单是校园师生脸上洋溢的文化气息,就已深深感染了我。我已预感未来的十天,我将享受一场精彩的听觉盛宴。

(一)激情四溢的演讲

坦白地说,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吴亚萍教授。在吴老师的课上,我照鉴了自己曾经自以为是的课堂。先是吴老师近乎完美的语言表达使我震撼:50多岁的人,谈起课堂教学依旧是神采飞扬,或愤怒,或欣慰,或褒扬,或斥责,从吴老师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乏味单调,平淡无奇,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想见了。

当然,吴老师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她独特的教育思想,我们皆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在教学中我们又有几人真正地交给学生方法呢?此时我想到了前年市教研室督导时同事上的那节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教师妙语连珠,师生互动热闹非凡,包括吕校长在内的听课老师无一不对这节课赞赏有加:老师素质高,学生活动丰富,课堂气氛活跃诸如此类,可张西玖老师评课时,却一句话否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理念——严重的预设问题,老师让学生一步步进入预设的圈套,表面上看

1气氛活跃,实则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思维训练,伪问题比比皆是,这是一节效率不高的课。当时的我是一脸茫然,实在不理解专家老师的话,而吴老师的课,可谓醍醐灌顶,那节课不正是一节“钓鱼式”提问,没有整体意识、方法意识的课吗?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在华师大寻得了答案,也算得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二)“胡说八道”的评书

印象深刻的是胡东芳老师的“胡说八道”。胡老师精妙的语言就像评书演员,每当一节课结束时,胡老师总能结合当堂内容,来一句“欲知某某问题,且听下节分解”,诙谐之中吊足了我们的胃口。当然,胡老师独特的“胡说八道”理论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赋予它新内涵的同时,巧妙地传达给我们教改教研的策略,易于操作,非常实用。比如:研究一定要通读古今中外大家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再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胡说);围绕“胡说”,对研究的途径、方法、具体措施等展开详细地阐述(八道)。胡老师还向我们传授了教师巧练内功的秘诀:学会“骄傲”,学会“抄”,学会“为我所用”,学会“小题大做”,学会创新,原本高深玄妙而又枯燥乏味的理论,在胡老师的生动讲述中,变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每一段故事,每一个笑话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

我有幸得到了胡老师的亲自指导,在我即将撰写开题报告时,胡老师的指点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灵感之门,尤其是对“方法”和“途径”的指导,使我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

能得到大师的指点,我真算得上不虚此行了。

(三)别开生面的表演

华东师大的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是多才多艺,这一点在高纪良老师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高老师原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凭借自己的才学,加之不懈的努力,成为出色的博士生导师,这绝对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由单一的教授学科知识,到如今涉及美学、伦理学,甚至是风水学,高老师凭借自己的智慧,练就了一身高超的表演本领,成为众人眼中的集大成者,正是这丰厚的文化积淀,使高老师的课堂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中国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论”、“滥用多媒体”,这一系列的教学诟病,高老师用极富创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亲自演唱自己改编的《吉祥三宝》《心太软》,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我们这些成人学生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笑声背后,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现状的思考,并由此反躬自问: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参与者,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呢?

高老师的评课之道也颇具创意,他由太湖石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高氏评课法”:透——瘦——漏——皱,精妙的观点诠释了一节好课的标准。“透”,即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学科知识,吃透学生,讲深讲透;“瘦”,则是精选教学内容,紧扣核心知识,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得得要有关,一课有一得,得得有联系”;“漏”,就是说课堂应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达到一种“此

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皱”可以理解为课堂要有节奏,有情趣,有悬念,有波澜。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这四点的确做得不尽人意,高老师的这一理念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十天的研修,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当然,也带给我诸多的思考,这必将成为我教学道路上不可多得的财富,感谢这次学习机会。再次走在华东师大校园的小路上,望着浓郁苍翠的树木,星星点点的野花掩映其中。我脑海中浮现着导师们的身影,他们不正是这一棵棵的大树吗?在自己竭力参天的同时,也不忘关照脚下的花儿,有了阳光雨露的滋养,我们定能共同成长,为教育这片沃土播撒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篇:赴华东师大学习体会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赴上海华东师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些天的学习,专家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培训班上,我领略到了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一、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

高级研修培训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王斌华教授、吴亚萍教授、还是李政涛教授和程华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备好一类类课——在教学转化中促进学生养成》是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亚萍教授的讲座。吴教授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并介绍了新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教育的转化难点及策略。 她的“备好一类类的课,才能上好一节节有关联的课”,以及“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让我重新认识了观课的意义与评课的实质。“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吴老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培训中,我按要求认真撰写学习心得,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

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数学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三、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 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

2、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

3、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

4、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我们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心在哪里 智慧就在哪里

-----赴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焦艳芬 (B06)

刘 家 堡 联 区 2012 – 6 - 22

第3篇:华东师大学习心得 (5000字)

爱自己 就要栽培自己

——赴华东师范大学培训学习心得

2012.6.7——2012.6.14,我有幸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研究型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由衷感谢上级领导为我提供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课程安排得满满的,通过这次学习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让我们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向。让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思考。在学习期间,各位校长,教授他们超前的理念,精深的理论,对实践有很强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令我耳目一新,感悟颇多。

就此次培训提出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一)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生长的方式

开放的生长 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扎实的生长 扎实在于清晰;扎实在于细致;扎实在于生成;。扎实在于停顿;扎实在于持续;扎实在于运用;扎实在于及时反馈;扎实在于写练。 优美的生长 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温暖的生长 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研究教育学、学习教育学的一个关键单位就是“课堂”,在我们学习实践教育过程中,只有认识了课堂才算改进了教育。我们要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提到了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沟通、对话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课堂不只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执行的场所,而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接着又讲了课堂教学变革的要点,谈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

当今社会不断呼吁素质教育,但是想要摆脱应试教育的体制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日之寒。评价学校教学水平的优劣其实还是借助于一张普普通通的书面试卷,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划上等号,因此真正要做到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还需要更加完备、更具人性化的合理的评价机制。说实话,在尚未聆听王教授的讲座之前,我对学生评价的概念和学识很粗浅,甚至从功利性意义上也觉得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涉及这个领域。然而,王教授洋洋洒洒、深入浅出的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不禁让我讶异自己头脑中的那片空白;一个个诙谐幽默、铿锵有力的反证实例,也让我渐渐走出这个盲点的误区。

王教授先后就学生评价的历程、学生评价的现状、学生评价的重心和学生评价的管理这四个方面阐述论点,并辅以浅显易懂的实证。例如,在讲到评价现状中的不正常现象(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时,他特别指出了小学英语教学课程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设置学生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走势曲线,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发展趋向,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形式。评价测试的试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知识的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本身就是语言类的学习,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最终目的就是检测学生语用的交际能力、语言的交流能力。通俗的说,学生是否能够快速听懂、理解对话者的语义,是否能与之交流思想,就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标尺。 王教授还谈到他在英国进修学习期间,一堂小学四年级关于土豆的自然常识课让他大开眼界。学生们组成若干小组对“土豆”展开了讨论研究,通过动手实践,记录去皮土豆和未去皮土豆在光合作用下的重量、水分吸收、腐烂程度等变化过程,从而掌握了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外国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特点,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手探究的好奇心,采用了归纳法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认为,教师要敢于表达“分析评论”。教师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用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客观评课,从而创造出一个新型的评课文化,让评课真正成为提升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并建设老师从“十个度”上去评课:一是评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程度;二是学生主动参与度;三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度;四是学科教学的整合度;五是教学动态生成问题的处理程度;六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程度;七是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程度;八是教学资源的优化度;九是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程度;十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程度。

通过培训,我觉得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长:

一、做个会学习的教师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今天的教育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今天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力巨大,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提升教师。程华校长的《成才、成名、成家——骨干教师的成长之路》,给了我们听觉上的盛宴,让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来认识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专业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程校长从多方面介绍了教师的成长之路,给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明白了“师德是灵魂,知识是躯体,能力是翅膀”。 作为教师,要经过严格的长期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具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首先要有为人之德,要遵循“为人”“为师”的约束和修养;治学之德,作为“学人”“士人”的职责和使命;从业之德,具备“爱生”、“做事”的美德和规范。教师还要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有充分的自主权。作为教师的自我修炼,要把理念作为一种追求,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 做个会反思的教师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学会反思。教师反思是通过一种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及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师反思是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为了教学品味与境界的提升。

三 做个会研究的教师

教学研究是“磨刀石”,教师如果能把教学研究视作提升教学技能的动力,则一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教学成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和自己的课进行分析,做课例研究或教学研究,把研究结果撰写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给同事们借鉴。教师参与研究,首先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及学生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再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型,努力做专家型教师是每个教师奋斗的目标。我们一线老师有许多教学成绩很好,但论文发表空白,常常在评职称和评先进时吃亏不小。

四:做个心情阳光的教师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每天有做不完的琐事,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从早读到晚,长年累月,心情难得清闲,有时学生不听话还憋着一肚子汽回家,回家后,把气泻在家里人,事后,自己也后悔,这样的工作路程能走多远?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只是在完成工作,也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我们更是在创造着未来;我要看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工作,走得更好更远,做好能做的事。

五 做个会和学生沟通的教师 有这样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如果学生喜欢老师,就喜欢老师所教的课,学生就会学习老师,并且学给老师看。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情绪参与教育教学。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互为坦诚 、彼此关心 、相对独立 、尊重个性 。教师要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真诚意为真实、可靠、诚实。 真诚对人际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意义深远。教师真诚对待学生,是一种无形教育力量。在师生沟通中,许多时候听比说重要,教师要多听听学生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心里需要。学生如果有错,先不要着急下定论,用亲切、友善的语气和学生交谈,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接纳与尊重学生是教育以人为本之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权利、爱好及隐私。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自己获得学生的尊重。信任是爱的具体体现,师生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才能取得打开学生心扉、进行思想沟通的金钥匙。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进一步教育的效果,只有“知心”才能“交心”。

六 做个让学生永远怀念你的教师

规范 赏识 宽容

一、规范

规范至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要让学生懂得规范,我们自己必先做到规范,规范于己,规范于人。规范某些时候就是规矩,要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让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

二、赏识

赏识是一种教育手段,在你的赏识下,学生可能很容易的就能改变某些陋习,可能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可能创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奇迹。不要吝啬赏识的语言,不要吝啬一个抚摸的动作,一个微笑的眼神,他对于孩子的影响应该是终身受益的,往往我们不经意的赏识,孩子却很在意。

三、宽容

宽容是一种力量,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宽容学生犯得错误,宽容学生甚至家长的误解,有时甚至是一种牺牲。

或许我们需要用一生来完成反反复复的这三件事,让孩子在规范、赏识、宽容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我们一生反反复复做这三件事,一定会让学生怀念你,怀念母校。 在短短的培训学习期间,我们美丽的华东师大学享受着知识的熏陶。培训学习虽然结束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把所学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努力做个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做个善于研究的教师,做个有“心”的教师,做个让学生永远怀念的教师,更要向专家型教师方向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用关爱和宽容对待学生。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养成研读教育理论书籍的和学习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在本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引领作用。

第4篇:华东师大学习体会-于丽萍

收获知识 提升理念

——华东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包36中 于丽萍

2012年12月1-14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青山区教育局组织的赴上海华东师大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培训班的学习。十多天的学习,专家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热情、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培训班上,我领略到了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一、精神的洗礼 理念的提升

培训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崔允漷教授、朱伟强教授、还是吴刚平教授和周文叶博士…他们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们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观察 》是崔允漷教授的讲座。崔教授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用翔实的课堂案例,生动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听评课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讲解了如何确定观察点以及设计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的方法,他提醒学员们一定要象专家那样思考问题,努力使自己听评课趋向于专业化。吴刚平教授的《课程资源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讲座中首先提出“思路决定出路”的理念,并且让我们懂得了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以及价值性知识的本质区别,即“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他提到的“教是为了不教”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让我们深受震撼和启发。培训中,我按要求认真撰写博文,一丝不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并不断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紧张的学习 美好的回忆

华东师大的学习,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紧张”,日程安排紧凑、讲座精彩、信息量大。每个人都想把能记下的都记下,把能带回去都带回去,以慢慢体会、感悟,和同事共同分享。所以教室里平板电脑、照相机、手机都派上了用场,虽然很忙碌,也很累,但却快乐着。可以说,这次十四天的培训学习以及参观考察,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长进。无论从培训学习到文化之旅考察,还是从所见到所闻,每时每刻,都让我有所收获和感动,加之来自我们青山区各中小学的教学管理者们集聚一堂,精英荟萃,大家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在碰撞和交流中尽情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十多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必将沉淀下美好而永恒的东西,需要我们慢慢梳理、慢慢品味。

三、 归来的思考 坚定的信念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说,面对未来时,我们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有大的作为;二是料定别人不会有所作为。我深以为然,前者是妄自菲薄,后者为自己不思进取、随波逐流找来借口,面对未来,我们往往卑怯退缩,固执地认为教育的痼疾根本无从改变。经过这次头脑的洗礼,我们回到学校后应该冷静地思考,现在并不需要我们踌躇满志去改变整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只需要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且学且思,且思且行,去关注、了解、琢磨教育,让视野开阔起来,让积淀丰厚起来,让思路清晰起来,再来做出部分有价值的尝试,先从自身做起,进而树立榜样,这样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教研组、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学校,也就有可能为改变整个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实践证明,教育管理这项工作,只有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才可能不断进步。先进经验本土化,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带领自己的团队反复去磨、去悟、去丰富、去调整、去创造、去积累,在勇于实践中去深化认识,在提升认识中加以改进。

第5篇:赴上海华东师大学习心得1

“甘肃国培2013”初中数学骨干教师赴华东师大

培训心得

安远镇初级中学教师张生财

本学期初我有幸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甘肃省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虽然天数不多,但学习内容很广泛,很充实。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也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活动中我既感受了名师的风采,又体会了名师的成长过程,既聆听了精彩的讲座,也更新了教学观念。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分别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难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讲解,帮助我们分析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师的职业倦台和自我调节方式。在很多问题上产生共鸣,特别是在构建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等等,大家意见一致,教师的爱体现在于教育上,对学生的尊重,期望,理解与宽容,即是一种情感。”教师不但要对学生有爱,而且要公正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体谅宽容,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研员张斌辉的“初中

数学专题课型教学设计及教学”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五点要求:

1、发展为本;

2、主动参与;

3、重在思维;

4、合作成功;

5、探索创新。从理论和实际操作双方面让我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具有了新的认识,情景教学问题活动并不是一种形式,不能形成学生喜欢数学课但不喜欢数学这样的负面效应。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有不断的进取钻研精神,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地充实学科知识。同时要善于积累和总结,完成一个心理与知识的积淀,丰富自身的内在修养。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能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王继延教授为我们解读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了教学中突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重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早期渗透,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重视原理和态度的普遍转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全面了解了课标修订变化,认识到“双基”变“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了解了中学数学课程中的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育人功能,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更明确了中学学数学教学中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兴趣、数学思考、创新思维、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数学素养

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调动学生参与,促使学生发展,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目标的关系和教学近效应与长效应的关系。这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研员翟立安以其幽默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征服了全场。他谈了初中数学与数学建模这个在全国范围都属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虽然已经基本确定了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总结反思;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如何让数学活动不脱离教学实际,怎样让学生既喜欢数学课又喜欢数学,这些将是我今后教学备课的重心,同时备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专注每一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不局限于单一解答方法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发动机,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反思课堂教学,

反思学生发展的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是克服课堂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一剂良药。我想如能真正做到这样几个反思,我也会取得很大进步,很快成长起来的,这将是我一个追求。

另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万福永,也是一位真正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学能手,他给我们数学老师讲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做出好的课件为教学服务和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非常实惠的给我们提供了帮助。

总之,这次培训受益匪浅,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我豁然开朗,让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培训学习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我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在学习、思考的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今后我会学以致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我校的数学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6篇:北师大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晋城市城区“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聆听了鲍传友、赵希斌、成刚等专家、教授的讲座,感到受益匪浅。做一名专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名师。那么名师成长有没有捷径可寻?研修过程中,有幸与这些专家、教授现场互动和交流,聆听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领略他们的智慧与风采。敬佩之余,梳理这些名家的成长经历,发现他们的成功不无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掌声与泪水同行,鲜花与荆棘相伴,不断的学习和刻苦的修炼成就了他们的现在。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了我深深的启示。我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辉煌前景,所以机会难得,我特别珍惜,在课堂上认真学习领会,作好培训笔记,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用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指导自己。

在这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志广专家讲的《名师成长之路》,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独到的教育理念、精湛的科学理论,深深的感染着我、启发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了名师就是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让我们成为与时俱进有新意,扬长避短有个性,表达精彩有味道的新时代的好教师,体会到尽职的快乐,追求无愧的快乐,提升育人的快乐,克服职业怠倦的负影响。

王立军教授的讲座《真正走进常态的教育科研》更是独树一帜,把教育科研常态化,细节化,易操作,她还和学员互动,举例说明,告诉我们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搞教育科研,让我们明白了原来教育科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实现„„ 这次研修高密度,快节奏,多信息的讲座方式,满足了我对新知的渴求。下面我用一句话概括本次培训的收获:专家引领促成效,同伴互助促共进,自我反思促成长。今后我会学以致用,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将坚持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向更高水平的名师方向发展。

2、积极阅读名师工作室推荐的有关书籍,学习特级教师系列丛书,从中提炼出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智慧,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4、以名师、特级教师为榜样,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促进专业自主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争取成为本学科的佼佼者。

总之,此次赴京研修活动,收获颇多,感悟至深,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专业技能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和有益的补充。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做好后续研修,在实践、反思中不断进步,并将学习的理念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上一篇:聆听讲座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女孩乌塔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