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促进产品流通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中国果蔬产品流通特点与发展趋势及对冷链的需求分析可知,我国果蔬产品业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果蔬行业的发展。完善我国果蔬冷链发展的对策有:重视果蔬物流技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果蔬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力求资源共享;完善果蔬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隐患;促进特色果蔬冷链物流,强化果蔬流通主要业态组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子商务促进产品流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子商务促进产品流通论文 篇1: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优化配置物流技术、资源和人员。在产品流通通道中,由不同物流组织快速组成临时性的、动态的物流组织,构建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电子商务;动态联盟

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造就了商业企业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但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奇迹在农业中却迟迟没有出现。诚然,农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相对于工业品,农产品物流环节多、过程长,不确定性更强。农产品物流的包装、储存、搬运和运输等环节非常容易对他的产品形态、品质等造成破坏而使其价值受损。二是作为大众化的产品,农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较小。这就使得不同的物流组织之间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容易造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动态变化。三是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产品,在运输、储存、销售中会发生腐烂、霉变、病虫害,极易造成在物流过程中价值损失,因此要求物流时间尽量缩短,物流系统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这特殊性就对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没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由各个不同的物流组织对物流技术、物流资源和物流人员进行优化配置,以最佳动态组合方式快速组成临时性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并通过各流通主体的协作,能够更好的降低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失,满足消费者的更高要求,推动农产品物流业快速发展,更加快捷的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供应链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界定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把农产品资源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者、农产品收购批发商、加工商、分销商,以及农产品最终的消费者环环相扣,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这种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的特性而形成的。从供应链分布的大范围来看,农产品供应链可以分为农业大集团的供应链、农业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扩展供应链和基于因特网的全球网络供应链等。从供应链物流对象来分,农产品供应链又可分为油料供应链、粮食供应链、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棉花供应链等。这种产品供应链几乎包括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当中的所有业务。

(二)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关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物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营物流为主。长期分散于各个经营者之间的采购、运输、储存、田问作业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自营物流活动,其隐形支出很大,并且各个农业经营企业不可能对物流投入过多资金。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严重脱节,“农民愁销路,商家忙采购”是我国目前农业惯有的现象。农产品供应商找不到合适的销售商,有农产品需求的销售商也不知道这样的供应商在哪里。因此,在现阶段,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比较典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如图1)。整条完整的供应链由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收购商、加工商、产销地批发商、销售商组成。各节点企业之间以“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交易。物流活动分散,流通环节重复作业和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活动效率低等。物流贯穿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传统供应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将流通从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独立出来。

(三)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

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理论的核心是相关物流组织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优势资源上,对于那些不是优势资源或者自己短时内还不具有优势资源的地方,则依靠外部的合作伙伴提供帮助。在此,我们可以把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界定为物流组织在从农产品供应到需求的流通道路中,为加快完成其物流业务,而采取的不同组织间相互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农业的特殊自然性,使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和市场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农产品的整个物流过程不可能由单个物流组织经济、快速地独立完成。只有采用供应链动态联盟,才有可能迅速完成农产品的物流任务。因此,为克服传统农产品物流的不足,我们需要采用供应链动态联盟新形式,利用各物流组织的资源优势,迅速响应物流需求,使农产品流通网络化,达到提高整个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改变农产品在产地过于求,在销地供不应求的市场分割局面,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电子商务技术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分析

(一)电子商务技术对农产品流通观念的影响

观念往往是行动的先导。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农产品物流活动组织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中,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民对需求信息的准确性掌握不够,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只能盲目进行。电子商务技术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不足,农民与消费者、零售商通过互联网络平台连在了一起,通过网络能够准确地掌握农产品相关信息,形成了依据市场行情来确定生产和销售的新流通观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主体间的组织形式不再是独立分散的。基于電子商务上的物流企业的实力将不再是拥有的物资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它所能调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少。

(二)电子商务技术促使农产品流通渠道环节减少

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产品流程很长,流通环节较多,严重影响了物流的效率和质量,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费用。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直接沟通成为可能,大大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物流过程中的距离。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减少了多层实体分销网络,也极大减少了人员与店铺设施,库存存货的减少必然将降低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使流通渠道环节减少。

(三)电子商务技术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目前,农产品物流大多是作为企业的一种兼营业务,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都非常低,除了物流技术的限制,农产品销售信息的难于把握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农产品销售信息变得容易捕捉,当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开展业务而不至于出现无市场时,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得以迅速发展。专业的物流实体出现,农产品物流专用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促进了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发展。另外,农产品的分散化生产,使得物流企业在组织物流货源的方式需要采用新的技术。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改

变了传统的不足,可以做到在既定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组织到所需的货源,或者说可以以最小成本把农产品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些是衡量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电子商务技术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

站在企业角度,电子商务技术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具体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共享过程,使得企业获取信息成本大为降低。而信息共享的提高也使得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到足够的农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采购成本。第三、电子商务技术的及时与准确特性,能够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失率。最后,电子商务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物流系统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有效减少了库存,节约了成本。

(五)电子商务技术使农产品流通时效性发生巨大变化

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而时间是农产品维持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快捷化的今天,时间是农产品物流新的竞争焦点。农产品物流的时间性主要指信息的及时性、产品服务的及时性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这些都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作成本,这本身就是对时间的节约。

(六)电子商务技术对农产品运输的影响

传统的物流环境下,农产品大多是少批次、大批量的运输方式,企业的成交量都具有相当规模,交易对象大部分是批发商或一些规模较大的零售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将绕过那些批发商或零售商而直接成为物流企业的顾客,并且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农产品物流企业要改变以前的方式,实行少批量、多批次运输,并且要改变过去的单运为联合运输,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构建与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框架

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农产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又是一个技术和基础都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对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国际竞争大环境为背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新模式既要有战略性、前瞻性,又要有现实可行性和科学性。根据供应链动态联盟理论的核心思想,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通过整合整个供应链主体资源,对供应链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管理和优化设计,我们构建了如下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的思想主要是考虑在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为手段达到信息沟通与共享,并对交易方式进行创新,是基于全局流程优化的发展模式。

(二)基于電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的优势分析

首先,本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环节的规模性与稳定性。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对于生产者来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规模效益。同时,这种动态联盟模式所建立的契约关系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交易的稳定性。第二、本模式的基础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电子商务技术的采用加强了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提高了供应链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了供应链成本。第三,这种动态联盟模式突破了组织边界,在供应链上进行纵向的资源和信息整合,从合作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一个优势整体与外部市场进行竞争,实现了供应链整合,将获得供应链上的整体竞争优势。第四,本模式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和全过程监管。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的物流发展。为确保粮食的质量与安全,对生产环节的监督固然重要,而对农产品物流环节和对农产品物流全程监管同样是关键。本模式的构建,在实践运行中有利于建立高效的食品物流预警和回溯机制,能够有效防止有毒食品进入市场和在市场的扩散流通,从而全方位提高农产品物流质量。

四、结语

结语在传统物流模式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供应链动态联盟,要求在供应链上结成联盟,其各个成员的关系都是亲密的伙伴关系。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是以商务技术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供应链动态联盟,这种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盟组织,对于离散度大、规模小的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这种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模式下,各个农产品物流组织通过电子商务技术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纵向上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服务商、流通服务商、消费服务商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在横向实现与区域外部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对接,实时掌握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动态,以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等需要。

[责任编辑:李占龙]

作者:李思寰 黄健柏

电子商务促进产品流通论文 篇2:

中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摘要:从中国果蔬产品流通特点与发展趋势及对冷链的需求分析可知,我国果蔬产品业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果蔬行业的发展。完善我国果蔬冷链发展的对策有:重视果蔬物流技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果蔬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力求资源共享;完善果蔬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隐患;促进特色果蔬冷链物流,强化果蔬流通主要业态组织。

关键词:冷链;果蔬产品业;流通

一、引言

蔬菜水果(以下简称果蔬)是关系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营养来源,是“菜篮子”的主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启动“菜篮子工程”(shoppingbasketprogram)以来,食品的供应总量与质量均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一批全国性的农区基地正在形成和发展,旨在提高中国食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全国城乡“菜篮子”商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

中国是果蔬生产大国,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30 611.1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生产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种植业的第二和第三位,总产值7 400亿元和3 100亿元。但中国果蔬领域的冷链物流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冷链流通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80%以上的果蔬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达果蔬生产总量的20%~30%,居全球首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1]。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强调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措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加强铁路冷藏运输设施建设等。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果蔬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环节的管理和各种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为顺利实施“菜篮子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中国果蔬产销特点

1.果蔬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栽培历史悠久,果蔬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放开果蔬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国果蔬产销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自2003年以来中国水果产量以年均近6%的速度稳步增长,在品种、质量和种植区域的优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2008年全国果园面积1 073万公顷,总产量达1.92亿吨[1]。在水果生产中,除李、杏、水浆果、山楂、梅、枇杷、杨梅等特产果树和热带、亚热带果树外,以苹果、柑橘、梨为大宗,其次是葡萄和香蕉。200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 820万公顷,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是1 788万公顷,蔬菜总产量6.02亿吨,同比增加2 684万吨。从20世纪80年代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形成华南冬春蔬菜、长江中下游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八大蔬菜重点生产区域。中国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果蔬第一生产大国。

图1 2001—2008年中国果园面积及水果产量[1]

图2 2002—2009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及蔬菜产量[1]

2.产销布局渐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果蔬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2]。为提高果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优势产区、培育优势产品。如明确长江中上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为柑橘三大优势产区;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为苹果四大优势产区。全国蔬菜产业的优势区域布局也初步形成了沿交通动脉(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发展大宗商品菜和特色蔬菜的内销基地;沿海沿边地区(即沿海出口蔬菜带和黑龙江、新疆、云南)“一带三片”的蔬菜出口基地。

中国果蔬产品消费集中地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四川、北京、上海等地[2]。短距离流通主要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周边果蔬向其汇集;长距离流通以产地为中心,向全国主要消费地流通。作为果蔬生产和消费集中地的果蔬批发市场,是果蔬产品的主要流通环节之一,中国最具规模的果蔬批发市场有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广州江南批发市场、成都龙泉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等,这些批发市场是全国重要的果蔬集散地,果蔬销售辐射全国各大城市。

经过多年来的调整,中国蔬菜果品生产区域布局渐趋合理。果树树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优势产区和丰产高效基地。大品种产品由注重面积扩张转向注重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通过引种选育实现了良种化,如引进富士、嘎拉;日韩梨,欧美桃和油桃,美国脐橙和大粒无核鲜食葡萄等;选育、审定并推广了1 100多个蔬菜优新品种,全国主要蔬菜栽培品种实现了2~3次更新,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特菜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

3.多种果蔬产品流通渠道并存

中国果蔬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和以超市(配送中心)为中心的流通模式。目前中国果蔬流通为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其中批发市场流通模式是主流,但是超市和配送中心模式在大中城市有较大发展空间;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以传统的批发市场流通为主过渡到以现代的配送中心流通为主还需较长的时间。

三、果蔬冷链发展现状

果蔬产品业冷链要求从产地预冷、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同时要配套发展在整个冷链流通过程中不中断的低温物流。

1.果蔬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施陈旧

中国果蔬冷链物流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现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以果蔬加工、储存为主导的生鲜果蔬冷链物流产业。1979年中国引进第一套果品气调库,标志着果品冷藏、气调贮藏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国的果蔬产业。从1982年起,国家将果品蔬菜采后贮运保鲜技术研究正式纳入科技攻关计划。通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星火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在果蔬预冷、贮运保鲜、病害防治,以棉杆、红麻、竹浆为原料的果蔬包装箱研发,加冰车、机保车、隔热通风车等不同车型的果蔬运输车不断试验研制,“六五”以来,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星火计划等项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使中国果蔬产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又将“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列为攻关项目,围绕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保鲜、流通包装、全程质量监控、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但是我国果蔬冷链至今未形成完整而独立的体系,物流管理体制存在缺失,技术手段不足,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硬件上技术设施落后、现代技术装备缺乏。

2.果蔬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除了外贸出口果蔬,国内销售果蔬大多由大型超市集团的物流配送公司完成,果蔬冷链仍以自营为主。由于新鲜果蔬经营风险大,目前超市大多不作为主要经营商品,所以不配备果蔬贮藏周转能力的设施,少数超市建有小库容冷库。批发市场和超市中的果蔬也不配备保鲜冷柜,而在常温下摆放销售。国内仅有少量的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果蔬产品冷链全程进行温度控制,绝大多数冷藏供应商只能提供果蔬冷藏或者运输服务,而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冷链服务。

目前,中国果蔬冷藏运输率仅为15%,冷链流通率仅为5%,且由于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使果蔬经过物流过程后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美国的果蔬在物流环节损失率可控制在2%以下[3]。据统计,全国每年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约1 000万吨,其中能保证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25%;用于公路调运冷藏保鲜车总量仅5万辆,公路冷运易腐食品也不足运输总量的20%;水路冷运能力更显不足。全国各型冷运船只仅200余艘,总容量10万吨,易腐货物冷运量仅占全年水运总量的1%。因此,除出口果蔬基本做到冷藏运输外,国内的果蔬流通基本是常温运输[4]。

四、果蔬冷链发展趋势分析

果蔬产品产销两旺,我国每年生产的数亿吨果蔬除农民自产自用外,其他均进入流通,根据果蔬生鲜易腐、易损耗以及生产分散性的特点,冷链物流尤其重要。据测算北京市每年仅蔬菜消费量就达到40亿公斤,如果按60%从外地运入,每年就有24亿公斤的蔬菜流通量,再加上北京市内的周转配送,对冷链物流的设施需求量是很庞大的。根据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预测,果蔬产品的消费总量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持续增长;果蔬产品的品种结构将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进一步丰富;果蔬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与果蔬有关的信息(如来源、能量值、贮存温度、生产至销售的日期、最佳食用期等)越来越要求透明化;绿色品牌的食品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将花更少的时间购买食品,通过电话与网络消费的方式将越来越平常。果蔬产销的这些变化将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显然,我国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远不能满足我国果蔬行业发展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根据发改委2010年6月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5],我国到2015年果蔬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20%以上,冷藏运输率达到3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15%以下。根据2005—2009年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增长率,预测2010—2015年蔬菜、水果产量如下表1,根据《规划》目标,预测2015年果蔬冷链流通量将达1.91亿吨,果蔬冷链运输量将达到2.86亿吨,2009—2015年我国果蔬产品冷链流通量将以29.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果蔬产品冷链运输量将以1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具体预测数据如下表1所示。

2010—2015我国果蔬产品冷链流通运输量预测(单位:亿吨)[2]

五、果蔬冷链发展对策

1.重视果蔬物流技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技术与配套设施为果蔬产品的高效安全流通、降低损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目前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现阶段主要是以批发市场、大中城市市场生鲜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为关键节点,大力改善冷藏、预冷、运输、分拣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能环保的各种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6]、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温控设施以及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移动式冷却装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先进的陈列销售设备等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2.构建果蔬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力求资源共享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果蔬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应在现有的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果蔬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规划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全面、及时、科学收集、加工、分析和发布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随时展示全球各地果蔬需求信息、价格信息,构建跨区域农产品虚拟物流协作体系。

3.完善果蔬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标准化操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果蔬冷链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是提高果蔬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保障。针对果蔬产品制定相应的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处理技术标准、质量全程监控与安全认证、追溯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在果蔬冷链各环节实施标准统一衔接,形成详尽、配套的标准化体系,并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强制执行。

4.促进特色果蔬冷链物流,强化果蔬流通主要业态组织

果蔬冷链物流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适应市场需要,选择部分高价值的特色蔬菜、水果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建立跨地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反季节销售。积极推动苹果、柑橘、葡萄、香梨、热带水果等特色水果产区到大中城市的水果冷链物流体系,完善蒜、芦笋等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的南菜北运、东菜西输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果蔬流通的主要业态组织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批发市场具备货主间直接交易、品种齐全、货物费用成本低等优势;农贸市场具备果蔬品种齐全、应季商品较多,低成本经营和竞争性服务,但市场交易环境差,冷链相关设施不完备,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超市则具备货物配送及时便捷、终端包装便于超市连锁店经营等优势。目前多种果蔬物流业态组织处于相互竞争又同时并存的状态。针对现有的流通业态组织,应加强标准化建设与投入,提升流通服务水平,改善交易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应按区域特点与规模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662-721.

[2]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0)[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31-144.

[3]谢如鹤,唐秋生.国外食品冷藏供应链发展概况[J].物流技术,2002,(6).

[4]杜卫东,魏启文,高观.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2).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发改经贸[2010]1304号.

[6]Clive V J Dellino.冷藏和冷冻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36.

作者:杨芳 李梅芳

电子商务促进产品流通论文 篇3:

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研究

摘要: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与农产品流通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本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出冷链技术的使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对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产生主要影响。基于分析提出促进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区块链技术驱动甘肃省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B-2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展,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运用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节约流通成本。2020年1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农产品难卖问题更为突出,各地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京东、拼多多、网络直播带货等互联网销售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实现农民增收。因此,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运用是极为有效的。

一、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

(一)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农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供求弹性的缺乏,农产品流通的两端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一个是最低价格的接受者,一个是最高价格的承担者,农产品价格升高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成本的积聚。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包括农产品生产、储藏、运输、批发和零售等环节,流通环节过多成为农产品流通成本高居不下的根本原因。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运用,恰好整合了农产品流通的多环节,为农产品流通的两极建立超空间的交易平台,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展示、图片说明等形式,增加农产品最终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掌握,增强信息透明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缩短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时空距离,从而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二)扩大农产品流通规模

传统的农产品批发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下,农产品流通环节比较单一,流通效率不高,导致不少地区农产品滞销情况严重。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利用各种电商平台,实现了农产品流通的多元化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出现,将农产品销售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结合起来,既提升了农产品销售的速度又扩大了销售市场。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1月到9月,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24.7亿元,超过2018年全年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30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6.4%,高于网络零售市场16.8%的总体增速,其中生鲜农产品产品仍为网销农产品中的主要品类。

(三)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是实现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有力抓手。由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各环节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流通环节脱钩明显,使得农产品交易时间和空间的滞后,增加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仓储、包装和运输的经济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如拼多多、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2020年,拼多多大力推行原产地直发的农货上行模式,有效地縮短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的空间、时间距离。2019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同比增长109%,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拼多多实现农产品订单成交额27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之一。

二、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现状

(一)甘肃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情况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在我国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甘肃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严酷,发展生态农业的各种制约环境因素比较多。但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多样化,农业品种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主要品种物质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包括:野生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草原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

由表1可见,甘肃省从2007年到2019年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情况:粮食、油料、中药、蔬菜、园林水果、肉禽总产量这些指标基本上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甘肃省中药材和园林水果的产量增速较快,相较于2007年,中药材的产量增加2.85倍,增幅达到187.72%;园林水果的产量增速更为显著,2019年园林水果的总产量达到438.54万吨,是2007年总产量的2.92倍。甘肃省农产品生产结构由传统种植业向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种植转变。

(二)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现状

1.农产品电子商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则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关键节点。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互联网技术应用及普及程度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是落后,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难度大,农民增收困难。自2014年2月,甘肃省农牧厅与兰州银行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破农产品流通的地域空间限制,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截止到2019年年底,甘肃省已建成75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157个乡级服务站、5289个村级服务点,实现了贫困县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通过加强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功能配套和作用发挥,同时加大在农产品展销、创业孵化、品牌培育、物流配送、电商培训、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为甘肃省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2.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区域模式特色鲜明。甘肃省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差异性显著,形成了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特点。甘肃省陇南市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起步较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一方面根据陇南各地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自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另一方面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农产品种类由合作之初的20余种增加到2018年80多种,农民纯收入由2013年的3536元增加到2018年的7012元。定西市作为甘肃省贫困县相对较多的地级市,形成了“电商+快递+专业合作社”、“电商+快递+产业大户”、“电商+快递+青年创业者”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模式,不断加大对贫困村物流快递网点建设,推进贫困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与物流快递融合发展。

3.基层信息化服务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保障,建设基础设计完备、信息化覆盖全面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是甘肃省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在“十三五”期间制订实施《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不断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培养专业电子商务人才,为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打造软硬件基础支撑。截至2020年年底,甘肃省4G基站数总计10.2万个,行政村4G信号覆盖率达100%;2020年甘肃已实现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涉农网店4万多家,甘肃省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到达194亿元,相比于2018年增加了76.3%。基层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加速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的提升。

三、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制约因素

加速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成为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物流等流通环节的发展现状,阻滞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品牌化薄弱、电子商务基层(乡村)覆盖率偏低以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本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分析制约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

(二)构建判断矩阵

1.提升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的判断矩阵。评价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的提升主要从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层覆盖率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经过比较,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判断矩阵,对于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为:

通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是展现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核心指标。

2.决策层判断矩阵(见表2)

3.一致性检验。前述计算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最大特征值:

查表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从而可检验矩阵一致性:

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利用AHP层次分析软件,通过分析影响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的因素,依次对对策层六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进行两两对比赋权(见表3)。

加快提升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的措施,首先加大甘肃省农产品冷链技术及装备的投入,其次要完善甘肃省农产品产供销县、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深化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政策扶持,第四扩大互联网在农村基层的覆盖面,第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最后重视对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四、促进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对策

(一)创新农产品冷链流通模式

农产品冷链流通包括农产品仓库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和保鲜销售,是农产品保质保鲜、质量提升的重要技术保障。甘肃省地处内陆腹地,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消费市场与产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太远,不利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为实现农产品品质产销一致,需要增加对鲜果蔬菜、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地、集散地及销售地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农产品冷链技术装备的物流企业,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折损,降废增效;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京东、顺丰)的物流配送资源,加深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优化创新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模式,加快提升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

(二)健全农产品流通基层设施建设

农产品流通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县、乡农产品储藏、包装、运输等环节。农产品具有不易保質、易腐易烂的自然属性,甘肃省农产品流通中以生鲜农产品为主,不利于农产品空间转换经济价值的提升,需要加大在农产品的生产地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仓储冷库、精深加工企业以及冷链运输装备的投入。一方面,县、乡两级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性政策,增加农产品仓储冷库的建设的投入,可有效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保鲜期,尤其对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供需稳定发挥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鼓励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延长农产品保质期限,提高甘肃省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最后,鼓励物流运输企业加大农产品运输装备的投入,特别是冷链公路运输的投入,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有效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三)深化基层信息化技术及电子商务人才建设

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的基础要件包括互联网覆盖率与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两个方面。甘肃省“十三五”期间不断加大对行政村电信普及服务的建设,2018年全省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99%以上,贫困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为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创造硬件条件。继续深化基层互联网信息服务,注重培养具备信息服务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使用成本,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特别是甘肃省75个贫困县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建设,在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深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建设本县、本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基层电子商务扶贫培训,培育一支掌握电子商务品台运营管理技术的基层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助力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骆毅.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若干思考——基于一组多案例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9)

[2]王德章,周丹.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3(2)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7

[4]刘瑞龙.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M]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5]张鑫.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

[6]童红斌.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7]王利菲.“互联网+”时代消费类电子商务纠纷解决路径创新[J].江苏商论,2016(5)

[8]陈耀庭,戴俊玉,管曦.不同流通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效率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3)

(作者单位:兰州工商学院)责任编辑:李政

作者:胡瑜杰 付晶园 刘晓佩

上一篇:街道远程教育工作总结精选下一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