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人工监管模式受到制约,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将互联网经济思维应用到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中,设计出质量好、信用高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开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监管模型,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篇1:

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 要: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传统人工监管模式存在诸多不足,造成食品安全管理的漏洞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注重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持续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以此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消除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安全性因素,为人们提供安全饮食,最终提高人们对食品的信任度,有效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安全管理;创新

食品安全既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食品流通速度较快,一旦出现问题则难以追溯处理,受害人群非常廣,影响力极大,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任,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还会引发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及人民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阻碍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1]。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以此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1 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超市、餐馆等经营场所中张贴的食品安全公示了解食品质量的相关信息,但是公示背后的检测规范、检测过程及检测机构由经营场所控制,大大削弱了公示的信服力,降低了信息时效性[2]。很多消费者会选择在菜市场、街边小摊等场所购买食品,而这些场所一般并未设置专门的食品检测流程,仅依靠检测机构的定期抽查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导致食品信息不对称,部分不良商家可能抓住这一漏洞,选择以次充好来牟取利益。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市场级检测机制,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检测方法,对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随时检测,供市场迅速确认质量,并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保证消费者可以及时获取食品质量信息[3]。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全方位、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该体系必须具备较广的数据覆盖面、较强的数据时效性、足够大的数据容量,且易于操作,同时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

2 食品安全领域中大数据的应用

2.1 风险识别方面

食品安全风险在产业链方面包括原料风险、工艺风险、产品风险等,在掌握程度方面包括已知风险与未知风险,前者主要指已经被识别、分析的风险,利用计划监测与管理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后者主要指潜在的没有被识别而无法管理且存在隐患的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数据数量急剧增加,利用爬虫收集分析数据可对未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即通过构建未知风险识别渠道,利用爬虫软件来对信息进行收集,或是通过数据库来查询相关信息,以此来实现对食品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4]。

2.2 风险监测

当前,风险监测中开始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一些大型企业也已构建了自动化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企业生产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测。例如,将实验室管理与Java技术进行融合,构建了一套集实验室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及原始数据管理的食品安全监测预控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各项数据的集中管理,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效率。同时,该系统能够对原辅料进货查验进行管理,严格监测产品生产过程与环境,实现结果的预警提示,确保产品出现预警后能够尽快溯源。

2.3 风险评估

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而这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撑,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规避检测少量样本开展危害分析的片面性,能更加准确、有效的识别危险因素。通过全面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明确风险级别与危险程度,然后对这些数据信息加以指标量化处理,对食品安全风险源进行高效、准确的识别,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地管理措施,以此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5]。另外,通过大数据来构建数据模型,能够对大量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允许摄入量、每日摄入量、样品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对风险级别进行自动评价,从而明确相应的管理措施。

2.4 风险预警

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问题、追溯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现阶段普遍采用的是构建预测的模型系统,基于风险分析规则来对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测。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2种。①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食品安全信息和事件进行全面分析,以供应链为出发点进行分类统计,根据网络舆情搭建DEMATEL模型,明确食品安全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获取核心预警因素。②有机结合大数据理论方法与食品安全数据特征,构建一个总体架构,借助食品安全影响因子、时空推理模型等方式,明确食品安全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食品安全态势分析、食源性疾病研究、及时预警等,从而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6]。

3 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注重大数据人才的培养

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中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然而技术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在于技术人才对大数据的管理。当前,在食品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大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其食品安全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缺少对处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完善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大数据分析的关键课程,注重大数据分析工具使用方法的教学,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系等,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大数据技术人才,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中大数据技术的顺利应用。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市场具体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和总结当下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明确人才技能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针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大数据技术培养计划,强化对大数据相关技术的训练,以此来提高食品安全方面的大数据技术水平。

3.2 创新食品检验专业技术手段

食品检验主要是利用专业检验仪器和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成分组成进行科学判断,果蔬、粮食和肉制品等食品的安全性将会给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准确进行食品成分检测。在大数据环境下,可利用移动机械自动化技术与图像识别技术,构建一个全自动化、便携化食品检测设备,该设备中的RGB色彩模式可利用红绿蓝3种颜色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叠加来产生多种颜色,而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对试纸中不同颜色的参数值予以明确,再得出农药残留量范围,从而量化食品中不同成分的检测结构,获得更加准确地检测结果。

3.3 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在大数据环境下,相关部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与服务方法,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效能,减少安全管理的人工成本。基于此,相关部门最先要做的就是把相关大数据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管理中,进一步简化食品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以此来对食品加以全面管理[7]。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核查,对于检查合格的企业可给予食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且在网上公示该企业的信息,设立全证管理模式。有关部门需对获证企业进行不定期的复查,要求食品企业构建数据庞大的管理模式,将自身的生产经营数据及销售数据等上传网络,以便相关部门掌握各时间段的食品数据,实现全过程监控,从而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

3.4 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需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使各级部门明确自身的食品安全管理岗位与管理职责,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定期巡查工作,使各岗位人员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有效结合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技术,达到“大数据+网络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2点。

(1)利用大数据所具备的信息共享特征,构建网络管理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可在该平台上对食品企业下达食品安全工作,并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将管理巡查过程构建成环环相扣的网络化管理系统,从而形成食品电子管理的新模式,确保可以及时追溯食品各环节信息,进一步确保食品原料的来源可靠,从而有效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也便于食品企业建设流水账。

(2)利用互联网、全球定位技术等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食品企业,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实现移动执法,其中执法人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获取食品企业信息,且通过全球定位技术来对企业实施定位,有效防范不合规企业进入市场。针对企业的不合格食品或是在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可先在现场取证,然后将这些证据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上传到管理平台上,以便相关管理人员通过电脑等设备来对管理情况进行查看,还可安排专业人士协同执法人员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另外,相关部门可构建一套信用监管系统,对市场上所有的食品企业加以信用分级,并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及时淘汰失信企业,激励守信企业[8]。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就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对这些问題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有效运用,加大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创新食品检验专业技术手段,构建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以此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参考文献

[1]胡双双.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分析[J].现代食品,2021(23):127-129.

[2]何银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J].现代食品,2021(21):142-144.

[3]刘奉岩,石阳,王润琪,等.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思考[J].现代食品,2021(21):151-153.

[4]张文超.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食品界,2021(10):91.

[5]荆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2021(17):80-81.

[6]方海燕.从食品安全现状谈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J].现代食品,2021(13):17-19.

[7]何晓荣.大数据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食品,2021(11):44-45.

[8]王玉珏,陈子鹏,谭亦卿,等.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思考[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4):4775-4780.

作者:朱险峰

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篇2:

“互联网+”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人工监管模式受到制约,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将互联网经济思维应用到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中,设计出质量好、信用高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开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监管模型,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为了给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社会和政府将全力监管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争取将一切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6.083

0 引 言

受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食品行业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也越发复杂,部分食品企业管理者为了在这个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利用互联网平台售卖食品的第三方餐饮服务平台代表了食品零售新业态,同时食品的安全隐患也随之爆发,传统的监管模式出现了更大漏洞。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采取“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新的监管机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形成全程监管的新模式。

1 “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现如今公众可以免费在网上冲浪,食品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在网上与广大顾客分享企业产品信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已经被许多行业所应用,并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不断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网络化社会管理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政务媒体发展,政府应多与群众进行沟通,聆听群众的心声,尽快将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结合起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并提高社会的监管水平,一方面,使国家机关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加快政府经营权下放的速度。快速、有效是实现食品全面安全监管的前提,同时还要保证监管信息的公平度和公开度。因此如何提高监管信息的公平度和公开度是现阶段我国食品企业面临的挑战,同时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信息不全也是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应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去,创新的食品监管模式。

2 将“互联网+”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对传递互联网监管信息有很大帮助,具有处理、整合监管信息的特点,并将计算机、数据库等进行有机结合,给监管人员提供了便利。“互联网+”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为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信息不全等问题起重要作用。政府新颁布的条令提出将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结合起来对食品进行监管的理念,这个理念促进了我国安全监管体制的转型。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公民素质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参与食品监管产生兴趣,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时间差以及地理位置的不便,我国公民参与食品监管的兴趣在逐渐降低。但是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公民时间和地理位置受限的问题,方便了我国公民参与。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免费的特点创设一个食品安全监管系统,食品企业经营者将监管信息发布到系统中,接受公民的核查,公民可以随时获取已公布的食品信息。所以说,利用互联网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等特点,既方便了公民进行健康就餐,又为政府工作提供了便利。利用互联网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广大顾客朋友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想看的食品企业信息,因此为了满足大众需求,食品企业应提高食品信息的公开度,食品信息公开度越高,公众参与食品监管的积极性就会越强,取得的监管成效也会比以往更好。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在网上提醒广大公民食品会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变质,公民则可以通过这些消息选择健康无害的食物,这样也可以防止公民食物中毒状况出现,加强公民的防范意识。利用互联网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可以加深公众对各种安全食品的了解度,提升食品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利用互联网共享信息的特点,宣传食品安全信息,给广大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使公众掌握简单的辨别食品质量好坏的方法。

3 将“互联网+”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全方位提高工作效能

现阶段,各种各样的食品层出不穷,食品生产企业也越来越多,食品生产企业中,由于专职人员数量有限,导致传统的人工监管模式发生非常大的漏洞,无法实现全面化监管,且受传统监管方式落后的影响,导致安全监管无法得到保障。“互联网+”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通过食品信息传播与应用,实现广大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取,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应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并建设食品监管系统,改变传统的人工监管模式,从根本上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全面化、精细化。在“互联网+”视角下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升级的表现,还是政府与时代接轨的表现。

3.1 利用“互联网+”,打通全面监管链条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应不断创造出新的适合食品行业的监管理念和服务方法,提高监管效能,减少监管的人工成本。因此,政府最先要做的就是:将“互联网+”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在审批手续简单化的基础上,缩短审批时间,从而对食品进行全方面监管。政府应严格核查食品企业中食品的质量,给予合格食品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并将企业信息在网上进行公示,设立全证监管模式。监管部门还应不定期对获证企业进行复查,要求企业建立数据庞大的监管模式,并将生产经营的数据、销售数据、物流数据发布在网上,方便政府了解不同時间段的食品数据,并对其实时监控。

3.2 建设信息化监管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设信息化监管模式,使各社区、各村、各街道明确自己的监管岗位和监管职责。将定期巡查落到实处,使各社区监管人员担起监管责任,将信息化监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达到“互联网+网络监管”的目的。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点建设网络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对食品企业经营者下达食品安全工作,监管人员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将监管巡查过程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网络化监管系统,实现食品电子监管的新模式,保证食品原料的来源可靠、食品导向可追,且可以避免出现食品质量方面的问题。这样既方便商家建设流水账,又给市场部门监管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平台、GPS导航等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监管模式。既实现了食品企业进行精准定位,又方便了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移动执法。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关键字查找商家信息,并在导航上对商家实施定位,科学有效地防范不合格食品的企业流入市场,对企业的不合格食品及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取证,并将这些证据传到信息化监管平台上,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工具查看监管情况,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查看过去的监控视频。管理人员还应安排专业人员从旁协助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快捷、便利、高效的信息化监管模式。市场监管人员还应要求企业建立信用监管系统,并将各个食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对不同信用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激励守信企业,淘汰失信企业。食品企业管理者应提高企业食品质量水准,使企业在这个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上站稳脚跟。

3.3 将“健康生产”落到实处

“健康生产”指食品企业可以利用透明厨房或直播等方法,向广大公众展示食品制作的过程,让食品生产环节进入公众视野。“互联网+”为“健康生产”提供了便利。政府可以将企业食堂、知名餐饮公司作为“健康生产”的试点地点,在各个生产环节安装监控,广大公众以及监管人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对食品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食材质量过关、配送过程有保障,降低食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3.4 通过“互联网+”,使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管食品安全

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监管部门与社会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共治系统。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公布食品信息,并将与食品制作的方式和食品制作的场所的有关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使公众能够随时随了解与食品相关的信息。企业应确保食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食品监管部门应严厉打击伪造食品相关信息的企业,在无形之中给予企业压力,对企业进行约束。政府应利用宣传食品安全知识、与公众互动等方式,加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政府还应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监管隐患,并在网络上发布警示信息,提醒广大公众采取应对措施。社会与政府的监管部门还应在网络上给广大公众普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降低网络谣言对广大公众的影响,降低消费者的恐慌,降低网络不实传言对商家的影响程度。通过建立举报网站,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食品包装袋上条形码的方式,查看食品的安全信息;还可以通过在手机上查找商家信息的方式,查看食品的安全信息,这两种方法都能使消费者消费得更加放心,与此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监管。当遇到不法商家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上传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将证据“交给”市场监管平台,投诉商家。食品监管部门应及时将投诉情况反馈给商家,尽快解决此事件,并在微信公众号上给予投诉顾客解决方案。如遇到线上无法解决的事件,例如食物中毒等,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在线下与顾客进行协商。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人们对食品安全越发重视。利用互联网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在降低政府监管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利用“互联网+”的特點可以让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但是也无法杜绝不安全食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共同监管部门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监管促进了政府、社会、公众三方的合作,实现了科学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打赢食品安全保卫战。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建荣.互联网+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9(12):127.

[2]钟娟,崔世林.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社会共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模式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9):42-49.

[3]曾杰.浅谈互联网+[J].商情,2019(42):282.

[4]张立新,包国强.浅谈"互联网+医疗"应用医院APP建设[J].数码设计,2019(11):193.

[5]彭文杰.浅谈"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设计探讨[J].天工,2019(6):56.

作者:祖未希

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篇3:

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建设

【摘 要】 为保证果蔬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流通,满足消费者“吃得放心”的基本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础保障方式,即果蔬业物联网的标准化建设。通过调查分析物联网标准化在果蔬基地生产、产品物流和监管服务几方面的应用现状,构建完成果蔬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即以传感技术、自动识别和网络数据库的标准为重点的模型,最后提出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果蔬业 物联网 物联网标准化 果蔬标准化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15.08.002

1 物联网技术在果蔬业的应用现状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物联网以全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菜篮子工程”因关系国民日常生活,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从果蔬的基地生产到产品流通,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管,以保障果蔬产品的高质量。2014年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201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提出“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这些政策,为物联网技术在果蔬业的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物联网技术和果蔬生产和流通的特点,使得果蔬物联网的建设应用具有产业优势。在果蔬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从实验室走向温室大棚,果蔬生产迈向“智慧”产业。在大棚内安装相应的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CO2、土壤矿物质等信息,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上,技术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大棚内果蔬生长的各种信息,为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再通过安装的控制系统,技术人员只需要按一下“开关”就能开启相应的控制系统,实现如调温、加湿、浇水、施肥等动作。物联网的使用使生产过程实现了智能化控制、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在果蔬的流通和消费环节,通过编码技术,形成了对果蔬的全程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终端等扫描编码,查询果蔬的产地、种植过程中的用药等信息。

2 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发展现状

2.1 物联网标准化

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开展较早,2009年以后,物联网标准化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热点。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涉及领域较多,在国际上,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在不同的标准化组织中开展,并主要集中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方面。

2005年以后,我国相继成立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和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相关的物联网研究机构和企业通过积极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化工作,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化领域中已占据一席之地,如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应用标准研究居于世界前列,所提交的相关传感网标准早于国际标准。

2.2 果蔬物联网标准化

物联网在果蔬业应用发展很快,但物联网标准在果蔬产业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果蔬生产过程,通过传感器采集的各种数据能否保存后台数据库?是否有专业网络数据库与之比对?能否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形成对蔬菜种植的标准化管理规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各个模块各自独立,缺乏相应的接口标准,而在服务管理方面更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整个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工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果蔬物联网标准体系。

基于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已经着手规划部署。2011年之后,先后成立了“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和“农业应用研究项目组(HPG3)”,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得到很好地推动。

3 果蔬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

3.1 体系框图

根据果蔬生产、流通、消费和政府监管的过程,和物联网的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形成果蔬物联网标准体系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果蔬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图

3.2结构说明

(1)通用基础标准。它是体系的总体共性标准,处于体系的顶层,包括物联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如标识和解析、安全、网络管理、物联网导则、物联网服务等。

(2)基地生产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采集是利用传感器、RFID、GPS等识别技术,采集果蔬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CO2、土壤矿物质,以及个体要素等数据。数据采集标准则包含各类数据获取设备的数据接口、感知数据模型、描述语言和数据结构等标准,以及数据采集频率、采集精度、量纲等标准。

数据传输标准:数据传输是利用有线和无线的传输方式实现各种距离的数据双向传递。数据传输标准包含数据传输网络通讯协议、网络相关产品要求等标准。

智能控制标准:智能控制是运用数据库比对、人工智能分析、控制系统等技术,实现果蔬生产环境控制的系统。智能控制标准包含数据库技术、接口技术、控制技术等标准。

管理服务标准:管理服务是基地生产物联网有效运转的保障机制,管理服务标准包含数据存储、分类、优化、管理等标准,还包括保障物联网技术实现的管理制度、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等标准。

(3)产品物流标准。在果蔬产品物流过程,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产品的编码、赋码、识别、网络数据信息服务等。产品物流标准包括产品物流追溯专用感知技术标准与接口标准,以及数据标准等。根据物流过程,可分为:产品仓储标准、产品加工标准、产品包装标准、产品流通标准。

(4)监管服务标准。监管服务主要是基于网络数据库技术,保障生产者、政府、消费者的信息发布和查询的规范。

基础信息服务标准:包含产品生产者的信息数据、农资管理的信息数据和生产管理的信息数据等方面的标准。

溯源系统服务标准:包含溯源查询、自动识别等方面的标准。

质量控制服务标准:包含果蔬产品认证和检测、果蔬生产技术的提供、果蔬产品全程监控等方面的标准。

4 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发展趋势及建议

4.1 重点突破

果蔬物联网工作重点是果蔬基地生产,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应以加强传感器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的数据采集标准工作为主,加快基地生产的数据传输通信协议标准、接口标准、项目建设规范等急需标准的制修订。

4.2 协调发展

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工作要与国家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相一致,同时针对果蔬生产的特点,均衡发展标准体系。物联网是在物品编码技术的广泛应用基础上产生的,技术基础是编码标识、自动识别和网络技术。因此,在重点突破的同时,要继续推进物品编码标识标准化工作。

4.3 注重实用

果蔬生产关系到食品安全,是国家关注的民生问题,果蔬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必须注重实用性,保证每一项标准、每一项标准化工作都能满足当前果蔬生产、流通、消费的要求,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张晖.物联网技术标准概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杨林.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标准科学. 2014,(2):13~16

[3]晏国生,刘君.基于物联网的河北果蔬产业全程监测与控制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 ,27(3):371~375

[4]宋钟炎.基于物联网的设施果蔬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国家项目:国标委“国标委“农业良种繁育与推广服务标准前期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先一,高级工程师,从事服务业标准化、农村环境改善标准化等工作。

(责任编辑:张晓明)

作者:韩先一

上一篇:试验员见习工作报告下一篇:乡镇党委镇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