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质量发展路径

创新发展路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理念的具体体现。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是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这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入理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但对于发展质量而言,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资源利用为主,产业类型相对单一,重点关注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业发展规模,体现了当时对海洋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海洋产业规模快速提升的同时,对近海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快速增加,出现了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资源难以为继的问题,为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山东、广东、浙江等海洋大省相继启动了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型,加大了对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海洋经济进入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阶段。此外,深圳、上海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及青岛的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等则在全球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新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主观判断,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但其核心是高质量增长,既需要发展,也要求质量。从已有文献来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认知存在两类观点: 一类是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另一类则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

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能力和运行效果的综合反映,具体内容包括海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支撑、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其自身运行的稳定等。在现实世界中,海洋經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时代性,需要融入新的发展理念,满足新的时代发展需要。

基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实,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界定与测度可以考虑从两个视角入手,一是目标导向,二是问题导向。对于目标导向而言,凡是有利于实现海洋发展基本目标的发展都可以归结为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转换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助推海洋强国建设。对于问题导向而言,有助于解决基本问题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都属于高质量发展。

有鉴于此,在全球蓝色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在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生态环境安全为保障、以开放合作和陆海统筹为表征的发展,体现了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产业增长、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多层面的需求。加快推进海洋领域供给侧改革,构建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海洋产业绿色发展,增强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与智慧化水平,推动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表征和发展定位。

二、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评估发现: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而不强。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实现3.36万亿元,全国GDP贡献达到3.7%,远高于欧盟的1.3%、美国的1.6%和英国的1.8%,总量规模领跑世界。从具体产业来看,海洋渔业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海产品加工产量均高居全球首位,但渔获物构成不合理、渔民收入下降、远洋捕捞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海水养殖强度大,高附加值鱼类养殖落后,海产品加工粗放,精深加工产品有待提升。滨海旅游发展规模全球第一,但滨海国际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海上旅游开发严重滞后,邮轮游艇等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差距明显。我国港口吞吐量雄霸世界,全球前十大货运港及集装箱吞吐港中,有7个在中国,但港航服务业发展滞后,港航服务高端产业链培育不足。

二是发展不平衡。国内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规模差异巨大,缺乏整体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层次低,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滨海旅游业一枝独秀,但产业主体与海洋缺乏有效关联,真正的以邮轮、游艇和海上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海上旅游开发进展缓慢,尚未形成有效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尽管具有相当规模,领跑国际行业市场,是多数沿海省市的海洋主导产业类群,但产业价值链明显偏低,总量占比持续萎缩,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包括港口吞吐能力、捕捞能力、养殖空间,未来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结构提升和空间拓展压力。船舶制造、海洋油气业受到国际贸易和全球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当一个阶段可能处在下降周期,产业发展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在明显劣势。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则受限于技术与市场化发展,多年来产业化进展缓慢,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短期内难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同质化竞争。在海洋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海水养殖、滨海旅游业成为沿海各地海洋投资热点。受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制约,国内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大多已进入成熟期,高强度同质化的区域投资造成严重的能力过剩和资源环境压力,形成港口吞吐能力过剩、船舶制造产能浪费、捕捞强度过高以及高密度大规模的近岸养殖等问题,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与市场恶性竞争。近年来,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对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性投资正在重复传统海洋产业发展的老路,形势不容乐观。此外,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贡献占比已远远超出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与欧美国家的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明显,海洋产业链能级进一步提升面临更大挑战。

四是资源环境压力。海岸带与近海海域海洋资源与空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对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重点河口、海湾、湿地及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地方制定政策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但陆源污染物排放、海上开发活动、围填海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灾害问题依然突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10多年来,渤海沿岸海域环境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且局部海域出现恶化倾向,生态环境部不得不启动新一轮的渤海环境治理行动。一刀切式的围填海治理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造成大规模无序围填海活动的动因依然存在,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运动式养殖治理行动遭到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强烈抵制,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冲击。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洋渔业补贴政策,特别是远洋渔业补贴政策面临较大的国际与国内压力,前景不容乐观。

三、全面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坚持蓝色经济发展理念,统筹陆海经济发展,以规模效益为基础,质量效率为导向,全面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優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拓展延伸海洋产业链条,开拓新的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引导海洋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发展,协调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生态促进和开放共享发展模式,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遵循海洋产业——海洋经济——蓝色经济发展路径,分阶段部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最终实现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是突出战略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海洋空间规划、区域海洋经济规划与海洋产业专项规划,建立以海洋空间规划为主导,区域海洋经济规划为核心,海洋产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陆海联动的海洋经济规划体系。把临海产业园区布局、临海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国家海洋经济规划,统筹规划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明确陆海产业链配置、特色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陆海空间的协调和陆海产业的对接,以规制调节地方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以政策引导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错位与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海洋“智慧产业”培育行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海洋设备、船舶海工、仪器仪表等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大对智能船舶、港口自动化装备、智能养殖装备、水下无人探测装备、海上运动装备及海洋环境大数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转化投入,培育壮大海洋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港口物流、海洋制造、休闲旅游、邮轮游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家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是引导产业绿色发展。探索构建国家海洋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统筹协调海洋环境安全、海洋产业安全和海洋资源安全,编制国家海洋安全行动计划。建立跨区域的污染物追溯、水产品原产地及生态补偿制度,探索海洋污染治理与资源恢复奖励机制。引导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搭建海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国家海洋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探索绿色产业政策扶持机制,制定国家海洋绿色产业发展名录,引导绿色航运、绿色港口、滨海生态旅游、海水生态养殖、海洋牧场、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海洋产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马莉莎

作者:刘康

第2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关键词]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

[作者单位] 江西省分宜县财政公共服务中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底部基础,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县域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吸引农业移民就业、连接城乡市场、转移城市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但存在着发展要素缺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能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商环境不优、产业体系不全等一系列问题和短板,对此,必须有效破解。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较为完备的各种经济活动总和。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的资源配置权限,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等各个环节,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这些活动基本是在行政区域内完成,是国民经济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基本运行单元功能,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坚强支撑载体。在当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独立的经济运行区域,县域经济可以实现空间的有效拓展,基于独有的地理位置,进而扮演了重要的经济发展角色,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县域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能够實现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连接,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扩张的大潮下,生产、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布局并且转移到城市以外的广大县域地区,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由于县域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承载城市转移产业的集聚发展,因而吸引着众多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大城市发展空间的压力,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经济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承载大量的乡村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平台与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出现大量劳动力浪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举措,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深化改革,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改革,补短板、破瓶颈、强要素、优环境。县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优化行政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如,可以让行政审批手续尽可能地简化,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持续优化宏观经济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数字经济建设,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强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推动数字经济在县域快速发展。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县域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资源要素等条件,着眼长远进行规划布局,让数字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数字经济引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势产业。要全面深化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一,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重点要抓好土地整合流转工作,积极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有效提升农业产业质效。同时,要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建立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区,大力发展直播销售、网红经济等。第二,在工业发展中,要通过立足本地实际,合理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致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县域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县域特色工业体系。第三,在服务业发展中,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在优化城乡环境的基础上,整合本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积极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县域消费市场。

郡县治,天下安。在新时代,必须努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牢底部基础。

作者:欧阳引

第3篇: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隨着新一轮经济金融改革步伐的加速,社会资源迎来了重大调整,倒逼金融机构重塑竞争格局,长期依托粗放管理模式的农商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遭遇重重困难。农商银行唯有抓住时代机遇、顺应发展潮流,转变经营理念、推行自我变革,从过去粗放式、同质化的发展模式,逐步向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转变,才能在新一轮金融行业的洗牌中脱颖而出。

农商银行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农商银行须清醒地认识到,首轮改革后业务突飞猛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过度依赖高资本消耗来进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与“降低金融领域无序扩张步伐”的金融大趋势背道而驰,必须加快转变发展理念,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历史包袱和现实原因的存在,农商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面临若干天然困境。

发展理念传统化。

农商银行成立后,虽然名称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但人员、理念、产品、业务等并没有随着改制而得到及时有效地更新,部分农商银行仍然将“存款立行”和市场份额的简单扩张作为发展壮大的生命线,重经营、重规模、重速度,轻管理、轻内控、轻质量等思想普遍存在。如许多农商银行仍较为注重存贷款等规模营销指标的考核,容易造成员工为完成经营指标而不计成本地营销产品,存款“一浮到顶”、贷款“垒大户”等现象较为严重,其后果将是在获得规模扩张的同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出现风险事件。

经营手段陈旧化。

部分农商银行由于未对自身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特点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个性特征不明显,竞争优势不突出,在金融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未培育出适宜自身发展的特色化经营道路,面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局面,容易显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在产品上,各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千姿百态,各种支付手段创新也层出不穷,对农商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利率上,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纷纷以各种优惠措施来吸引客户,对部分优质客户实行的贷款利率比农商银行更低,甚至打出“价格战”。在机制上,各类商业银行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农商银行传统灵活运作的优势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前不再凸显,业务发展和利润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

产品服务滞后化。

现实中,农商银行产品体系往往落后于市场需求,金融创新也主要依靠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的创新很少,信用卡、手机银行、理财、线上支付等新产品的推出存在滞后性,对抢占市场资源十分不利。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对市场的调研和客户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对电子银行产品往往不计成本地发放,容易造成新兴业务量高质低,未能真正发挥出实际效用。

组织体制僵硬化。

脱胎于农村信用社的农商银行,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不断改善,但法人治理结构、内外部约束机制等问题,仍是改革中遇到的最大困惑。在改制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管理手段落后、科技水平低、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遗留问题或多或少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服务意识、人员素质、配套设施等在短时间内提升难度较大,员工缺乏文化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增加了农商银行金融创新的难度,对经营活力存在较大的压抑和束缚,这也是农商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所在。

农商银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农商银行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谋求符合自身条件、功能优势和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

回归本源助推实体发展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产能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仍将继续,农商银行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责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是必然之举。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

要围绕市区、县域项目建设规划,紧盯新型城镇化、医疗教育、健身养老、电力水利、保障住房等民生重点工程,突出支持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质合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加大力度走访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项目工程部,主动服务,跟踪联系,主动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授信规模上重点倾斜,推动重点项目落户,提升金融服务实效。

二是大力支持去产能去杠杆。

要加强授信集中管理,严格控制高负债率企业融资,积极探索通过银团贷款等联合授信方式分散风险,防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主动探索规范化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新途径,积极参与构建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运作体系,建立“政府+企业+担保公司+银行”的融资合作模式,推动政府债务规范化、平台融资市场化。

三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要严格执行各项金融服务减免费政策,简化业务办理手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利于民。深入推进政府、担保公司和银行三方联动,用足政府小微支持政策,为小微企业、双创企业搭建平台,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健全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和创业担保基金下的风险共担信贷机制,争取地方政府加大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的范围和力度,切实为小微企业客户降低融资成本。

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农商银行必须立足客户需求,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科学创新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推动网点向自助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其一,从创新着手,推进智能化改革。

要充分考虑业务发展实际,通过引进机器人大堂经理、智能填单呼号一体机、硬币纸币兑换机等智能服务设施,实现传统服务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将柜台人员从简单重复性业务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感及满意度。同时,通过智能产品推介、工作人员引导、现场视频展示等措施帮助客户培养手机银行、ATM机等电子银行产品使用习惯,使电子银行服务真正走进客户生活,进一步提升对客户的专属服务水平。

其二,从科技着手,抢抓互联网机遇。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商银行的生存状态,转型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要加强互联网支付与结算、大数据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快捷的办公系统和便捷的业务系统,实现业务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务推广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力争以更低的服务成本实现更高的客户覆盖率、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

其三,从流程着手,推动资源整合。

要立足农商银行实际,对现有的市场资源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置和再造。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业务支撑,通过梳理和优化现有流程,将一线员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幅缩减后台占用空间,使其有精力、有能力向全面营销方向转变。以金融科技为支撑,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科技化武装水平,打造真正能够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吸引年轻人的智慧银行和智能银行,为员工腾挪更多时间进行业务拓展,从而大幅提升营销服务能力,提高人员边际效益。

差异发展增强竞争实力

面对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行业竞争,农商银行只有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新思路,以差异化打造特色化,才能激活自身潜力、提升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首先,明确差别化的市场定位。

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客户、小业务是农商银行发展的基本盘,自觉把准“小”的定位、主动强化“找”的意识、积极创新“管”的手段,突出“精准定位”,推动业务发展。同时,认真思考与其他类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强基固本、扬长避短,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打造农商银行品牌。

其次,推行差别化的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农商银行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具有其地方和区域特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例如,浙江台州的泰隆银行、台州商业银行以及民泰银行二十多年来,专注于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其95%的授信额度都给了小微企业,95%以上的存款都来自于小微企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台州模式”,客户认可度极高。因此,农商银行必须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创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业务经营找亮点、汇报工作有亮点、对外宣传出亮点,形成亮点纷呈的发展局面。

最后,实行差别化的竞争战略。

农商银行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特点、客户分布、服务基础、综合效益等因素,对网点类型进行统一规划、定位。例如,打造“零售业务网点”“小微业务网点”“公司业务网点”等专业特色支行,并依据网点定位和目标市场,构建差异管理条线,成立专门的营销管理团队,开发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使客户能够真切感受到农商银行的鲜明个性和形象。

普惠金融提升企业形象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拓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是“普惠金融”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显示了国家发展普惠金融战略的决心。而农商银行的历史传统、市场定位和竞争方式,都决定了其必须担负起发展普惠金融的重任。

一是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体制。

要不断探索契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点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制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普惠金融组织架构设置,实现普惠金融、小微业务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特色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合理安排业务审批权限,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反应能力和服务效率。

二是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要切实抓住国家加大金融扶持农村的政策机遇,结合支农特色,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并在授权授信、绩效考核、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辖区内龙头企业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在支农信贷规模、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农业产业链信贷模式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在信贷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正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的涉农企业,不随意抽贷、压贷,和企业共渡难关。

三是全力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效。

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措施,切实加大对辖内小微企业、双创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放力度。不定期组织三小评级授信研讨会,针对性部署三小评级授信工作,建立政府推动、领导带动、考核调动、上下联动机制,批量开发专业市场、商会、园区市场。不断开发合作渠道,发掘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举措,积极探索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提升产业链条各环节对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

四是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金融的日渐普及,金融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农商银行应将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送金融知识进社区”“金融知识普及月”等宣传活动,将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送进千家万户,逐步将金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稳健经营促进长治久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防控金融风险”为三大攻坚任务之首,农商银行要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落实监管各项要求,本着“强基础、调结构、控风险、提质效”的发展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其一,坚持党建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队伍、廉政建设,把党建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做到党建与业务相结合,为推动农商銀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其二,规范法人治理。

要进一步推进构建以“分权”与“制衡”为核心,职责清晰、独立运作、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三会一层”治理架构,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战略管理作用和监事会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作用。同时,全面规范股东股权管理,确保股东履行对农商银行的诚信义务,规范股东行为和关联交易,构建符合农商银行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管理体系。

其三,完善风险机制。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深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落实宏观合格审慎性评估、存款保险评级、监管等级指标监测要求,建设“全覆盖、全流程、责任制”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大力推进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把合规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经营之中,推动全行员工自觉坚守合规底线,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不踩红线、不出底线、不碰高压线,确保风险防控落地见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

作者:汤武 刘纳新 柳漫利

第4篇: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路径探析

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最近笔者对湖南、四川、贵州红色旅游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当前红色旅游发展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此提出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管窥之见”。

一、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质量不高。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景区建好后,后续管理服务难以适应游客需求。各地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探索标准化建设,有的从侧重于硬件建设,有的侧重于制度管理,有的侧重于规范服务,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不够科学、全面和系统,参差不齐,目前无标可依、无章可循。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博物馆、纪念馆“千馆一面”现象比较普遍。红色旅游宣传讲解不够深入,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以单一旧址参观模式为主,与其他旅游产品和新业态、新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对游客需求的关切,多元化体验不足。

二是产业体系不全。从目前情况来看,红色旅游普遍存在市场主体不强,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体系不全,旅游商品单一等问题,旅游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红色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和生产销售比较滞后,主要表现为档次低、种类少、特色不鲜明,游客兴趣不大。各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

大幅增加了,但过夜游客少,游客人均消费低。贵阳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反映,该馆免费开放后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2011年突破100万人次,但都是过路游客,游客参观展览后就走了,根本没办法留住客人消费。

三是场馆秩序不优。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因游客太多,出现景区秩序维护难、安全保障压力大、设施设备负荷重、卫生环境恶化等问题。少数游客不遵守排队领票规定,挤队、占位时有发生,一些游客不讲文明,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花草树木、乱刻乱画、破坏园区设施等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游客不顾他人感受,参展时高声喧哗。特别是节假日,自驾游车辆过多,游客量超过最大容量,安全隐患增多。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场馆采用传统的扩音器讲解,声音嘈杂,互相干扰,与红色旅游景区应该保持的庄严、肃穆、安静、有序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四是经费补贴不足。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在接待游客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核拨的门票预算补贴与管理、运营强度增加、人员新增所需的投入相差较大,并自2008年以来门票预算补贴一直固定不变,运营保障严重不足。有的展馆免费开放前从银行贷款建设,原计划通过门票收入来分期偿还债务,免费开放后失去门票收入,历史遗留债务难以消化。有的展馆保障经费供需矛盾突出,运营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五是人才支撑不力。现有红色旅游景区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培训,人才培养不足,懂规划、开发、建设的人才不足,经营管理人才不足,搞策划宣传促销的人才不足,知识面广、表达准确生动的导游讲解人才培养不足。同时,中西部地区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因交通条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因素,招聘不到优秀的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也留不住人才,员工跳槽频繁,人才流失严重。

二、红色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发展模式产业化。红色旅游必须改变“门票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产业要素,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要从政策、体制、融资等方面,支持做大做强一批红色旅游产业集团。要以红色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培育“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开发红色旅游演艺、拓展等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建设好自驾游露营基地、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把重点红色旅游区点打造成为一流的旅游服务体验综合体。

(二)景区发展标准化。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既不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不同于国家等级质量景区。部分省(市、区)对红色旅游景区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些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景

区标准体系,使每个环节、每个部位都有明确的行动指南。要借鉴吸取各地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制定出台全国红色旅游示范景区标准。要以标准化为抓手,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进行评定挂牌,推动红色旅游景区提升软硬件水平。

(三)场馆建设智能化。目前,大多数红色旅游博物馆、纪念馆讲解采用传统喇叭,嘈杂声大,互相干扰。要鼓励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实施无线耳机讲解,营造红色旅游景区庄严、肃穆、安静、有序的参展环境。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与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信息化,实现数字旅游、智能旅游,支持红色旅游景区采用声、光、电、电影、动漫等新技术、新手段,建设一批智慧型红色旅游景区。

(四)资金投入多元化。要积极破解红色旅游投入不足,以财政为主单一渠道的瓶颈。积极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和资金,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研究建立博物馆、纪念馆经费补贴合理增长机制,解决博物馆、纪念馆运营困难,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红色旅游发展。

(五)队伍建设精干化。实施全国红色旅游培训计划,对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提升培训效果。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红色旅游资

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与红色旅游相关的课程和专题班。吸收和培养一批红色旅游研究、规划、设计、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建立红色旅游专家库。

(六)机构设置常态化。红色旅游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综合部门多,工作点多面广。过去各级红色旅游工作机构都是临时协调机构,在发展初期尚能适应工作要求。但是随着各级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支持,红色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各级红色旅游工作机构作为临设机构在职能、人员、经费等方面严重不足。为支持红色旅游发展,在当前对机关行政编制名额控制极其严格的情况下,中央编办专门给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新增了编制和领导职数。各地要乘势而上,积极推动省(市、区)、重点红色旅游城市设置常态化的红色旅游工作机构,切实做好红色旅游日常工作。

第5篇: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浙江日报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浙江日报

余杭区出台“1+N10”产业新政,打造国际一流创业新环境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新时代,余杭要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3月26日,全省创新创业高地——杭州市余杭区重磅发布“1+N10”产业政策。未来三年,该区将安排300亿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扶持重点产业发展。

“1”是指一个总纲性的政策,即《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全面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意见》;“N10”是指“冠军十条”“外资十条”“电商十条”“上市十条”“时尚十条”“人才双十条”等N个10条产业政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创新发展是余杭经济的最显著标签。去年该区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引进和企业上市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的征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出台系列产业新政,是我们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建设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广大企业和创业者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创业新环境。”余杭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建设全面

创新改革试验区

不改革,无发展。

围绕“不仅仅主要经济指标要完成得好,而且要在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科技支撑等方面有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贡献”的要求,余杭区吹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号角。

2月8日,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同意余杭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余杭区将依托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和未来科技城等名企名校名城优势,全力服务保障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统筹推进南湖创新小镇、中国(杭州)国际名校名院名企联合研究院、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城西高铁新城双创基地、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阿里巴巴“五新”基地等在内的“2+X”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打造若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研发转化平台,放宽国际人才购房落户、交通出行、就医挂号、子女就学等政策权限试点,探索设立杭州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调中心,强化知识产权“三重保护”,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综合改革,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业务、技术服务共享模式等试点,以及委托下放土地审批权限、深化创新型产业用地供地方式,创新土地空间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先行先试。

通过3年(2018~2020年)努力,余杭区要构建全域创新发展、人才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以及创新发展保障“五大机制”,推动8方面31项授权试点事项全面落地,创建全域创新之城、人才之城、科技之城,在打造引领型的创新高地上率先突破,在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强区上率先突破,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上率先突破,在打造系统化的创新生态上率先突破,在打造全域型的创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利用在城市服务功能、科创要素集聚、人才招引培育、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的优势,在新兴产业培育、优势项目孵化、重大基础科研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力争成为全省创新驱动的发展核、增长极、策源地,努力打造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为全省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以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引领,余杭区开展“改革创新突破年”活动,加大改革力度,不断释放发展红利,在总结产业政策执行情况、深入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制定“1+N10”的产业新政。

提升培育

高质量发展企业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其中的高频词。高质量发展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这一揽子产业新政中,提升培育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冠军十条”备受瞩目。余杭区对“冠军企业”的定义,是指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新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等。

目前,余杭区拥有单项冠军1家、隐形冠军7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5家,独角兽企业4家,准独角兽企业20余家,以及100家以上有条件或后备的企业,是全省乃至全国这三类高质量发展企业最全、最多的区县市之一。

“冠军十条”在鼓励智能制造、上云示范、研发创新、推广应用、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做精做强、创先争优、人才使用和空间保障十方面,均为冠军企业提供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比如,冠军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单个项目最高资助2000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的企业,奖励500万元;冠军企业产品和服务直接纳入政府首购、试用目录,享受优先推广应用;冠军企业在阿里等新媒体和省级以上传统媒体上的宣传推广费用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按冠军企业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区级留存部分的50%资助给企业,可自主专项用于紧缺高端人才的住房、交通、教育等支出……

大搜车是来自余杭区的独角兽企业。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张立宇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冠军十条’非常接地气,在研发、应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

根据余杭区经信局测算,该区每年将安排5亿元以上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冠军企业”培育。

余杭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余杭的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的冠军企业支撑;“冠军计划”也是落实“凤凰行动”的重要载体。该区计划通过3年努力,力争全区100家工信经济企业成为冠军提升企业,100家工信经济企业成为冠军培育企业,成为推动余杭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冠军十条”在全国率先将目前新经济领域很火的独角兽企业纳入扶持。

构建完善

产业政策体系

“1+N10”产业新政的支持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包括初创、加速、冠军、独角兽等各层次企业,涉及环境优化、资金奖励、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全方位支持。

这一揽子产业新政的出台,让余杭区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全面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意见》是一个总纲性的政策,明确余杭区的目标是全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包容开放的投资环境、成本适宜的产业环境、独具魅力的人才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高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当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排头兵。

“外资十条”旨在集聚外资高端要素、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升余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优质项目招引、企业做优做强、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电商十条”基于淘宝、天猫为龙头的电商产业在余杭区蓬勃发展现状,从推进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出发,针对电商企业跨境发展、做优做强、品牌推广等瓶颈突破给予政策支持。

“企业上市十条” 主要涵盖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加大股改扶持力度、鼓励募投项目落地、促进并购重组发展、加强上市资源引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设立上市并购基金等七大方面10条细则。

“时尚十条”是为了将余杭区产业基础相对扎实、产业链日趋完善的家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为市场产业。

“人才双十条”聚焦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关心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产业转化等环节。

在新经济发展趋势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余杭还将及时修订完善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

目前,余杭区正在调研和制定“人工智能十条”“生物医药十条”等一系列专项政策,以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环境,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余杭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精准扶持

解决企业痛点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来支撑,高质量发展企业则需要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与政策扶持来壮大。

什么样的服务与扶持才是高质量的?多位企业家直言,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供给相应服务和政策,就是高质量的。简言之,就是要精准扶持。

余杭区“1+N10”产业新政,是紧紧围绕企业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而制定实施的。

以“企业上市十条”为例。

近年来,余杭区上市挂牌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去年,新增A股上市企业9家,新增数为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市南山区。针对区内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精做强的需求不断增大的实际,出台了“企业上市新政十条”,进一步加大股改扶持力度、鼓励募投项目落地、促进并购重组发展。

同时,在扶持方式上,余杭区科学设置奖励节点,按签订三方协议、完成股改、申请受理、上市融资等重要节点分段补助,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众望集团是余杭区一家老牌布艺企业,深耕家纺行业数十年。目前,该公司正处于上市辅导阶段。董事长杨林山说,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余杭区实施的新政“分阶段奖励企业,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在“1+N10”产业政策中,类似的精准扶持条款比比皆是:

为加大外资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外资十条”根据新引进项目的规模和质量,前三年最高按区实际贡献100%给予资助;

为鼓励电商企业跨境发展,“电商十条”对出口型跨境电商企业物流和海外仓建设可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鼓励电商企业品牌推广,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境外商标注册费给予50%的补助;

为鼓励时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对时尚企业委托定制智能制造方案的,补助方案费用的50%,对实施智能化改造的,补助设备投资额的10%、软件及技术投资额的30%;

为引进高端人才、解决高端人才住房需求,根据“人才双十条”,余杭区首期提供5000套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优先用于优秀人才安置……

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余杭区发布的“1+N10”产业政策着力在支持力度、方式、内容上有突破、有创新。

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余杭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一揽子产业新政、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目的是让余杭的优质企业更好地发展,并且带动更多的优质企业快速成长,由此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余杭路径”。

第6篇:探索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党的十九大关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重要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努力探索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实践路径。

在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

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根本属性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双重专责政治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根本属性,时时刻刻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始终做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党中央精神的时候,是坚定的、坚决的、毫不动摇的;

始终做到坚决扛起“两个维护”根本政治责任,带头讲政治、重大局、护核心、真看齐,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上做标兵,在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做表率。

一以贯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切实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指导纪检监察工作新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推动把学习过程变为提高党性觉悟的过程,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本色。

一以贯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带头对党忠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担负“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着力推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彻底肃清周永康流毒影响持续净化四川政治生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落地落实,坚决清除政治污染源。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七个有之”问题保持高度警觉,严查快办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对抗组织审查等违反政治纪律问题,坚决同危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绝对忠诚。

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和要求,带头担当尽责,从讲政治的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整治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推动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等问题,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见效。坚持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紧盯重大项目推进、重要工作落实,全面加强精准监督和专项检查。

在坚持实事求是上下功夫

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

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

实事求是是认识论,决定了纪检监察干部怎么“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把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情况和政治生态情况摸清摸准摸透,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规律,精准研判形势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也是方法论,决定了纪检监察工作怎么“干”。无论是监督执纪问责还是监督调查处置,纪检监察机关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力求精准有效、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强化精准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靶向思维和问题导向,持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思维、战略谋划、精准落实水平,找准靶心、精准发力,聚焦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力、阻碍改革发展、影响民计民生等突出问题,着力找准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和作风问题,坚持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坚决避免畸轻畸重两种倾向,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实事求是深化正风反腐,进一步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和曝光力度,深挖细查“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巩固拓展不作为及“懒散拖”问题专项治理成果,坚决防止反弹回潮。突出重点削减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者作为查处的重中之重。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的监管,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坚决查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重大责任事故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

实事求是践行民本理念,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开展民生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切实推动解决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深化阳光问责问廉,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不断提升群众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上下功夫

不断增强纪检监察机关“四个自我”能力

执纪必先守纪、执法必先守法,依规依纪依法是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鲜明特点和必然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才能忠实履行好党章和宪法赋予的重大责任,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时刻坚持强化自检自严、时刻坚持依规依纪依法,一刻不停歇地推动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着力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工作能力,坚持涵养谦抑品格,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始终绷紧纪法这根弦,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工作意识和能力,实现自我提高。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学习,强化纪法思维、程序意识,提升监督执纪监察工作规范化水平。坚持上挂下派、跟班培训、实战轮训等多样化形式,组织开展案件管理、执纪监督、审查调查、案件审理、信访等实战业务培训,全面增强执纪执法专业能力。

着力强化执纪执法权力制约,聚焦体制机制上的短板弱项,持续推进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健全完善监督执纪监察相关制度体系,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审查调查工作流程。全面梳理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关键节点,不断完善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制度机制。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做实做细措施监管、涉案款物管理等重点环节,全覆盖开展审查调查安全监督检查,确保权力规范有序运行。

着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监督,深化开展区(市)县纪委和市纪委派驻(出)机构主要负责人向市纪委常委会述职述责述廉工作,督促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要求,落实监督管理责任。深化开展系统内部监督检查,督促被巡察单位立行立改、完善制度,提升规范化水平。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者零容忍,让触碰规则、纪律、法律底线的付出代价,经常过滤杂质、清除毒素,确保纪检监察队伍肌体健康。

第7篇:职业发展路径

综合自己的综合特征,内外部环境与行业发展方向及地域,确定本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从基层做起,步步为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直至到职业财务总监的管理路线。

具体路径是:第一步,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利用在校职务培养领导与管理能力。第二步,毕业后,从基层做起,找一份适合自己综合能力与实际自身状况的工作,踏实工作,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建立关系网,学习作为领导应具备的能力,争取早日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第三步,在成为领导得力助手之后,努力学习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搞好同事关系、学习专业技能、争取在自身条件与外部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取代领导的职位,并且,不忽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保持家庭和睦。第四步,在担任领导工作之后,继续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并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关注下属工作和生活情况、使自己成为一名企业骨干、称职领导、并逐步成为企业的财务总监。第五步,尽量发挥自己的轴心作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投资计划与决策,编制各种分析报告,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顶梁柱"。

2、职业发展策略

无论做一件什么事,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事,都要讲究策略,因为它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俺的职业发展策略是深渗透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域,因为那里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交通便利、已成为世界区域性金融、航运、贸易和制造业中心。号称"科技之城"的苏州,是我的目标发展区域。那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区,苏州工业园区更是高新产业的发展基地,该地区有国家政策支持,科技底子雄厚,为自己的职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哥哥也在那里工作,同学也有的到那边发展,这为自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

六、具体行动计划 1.短期计划

1在校期间

1)积极准备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

2)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有计划的学习各方面知识,像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3)把主要精力投渗透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上,适时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 4)继续做好自己在学校担任的班委、系负责人、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大队长等职务、积极领导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抽时间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以及通过电视网络等关注时事动态、时事资讯、行业发展方向,并发表自己一些观法,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继续在"郑州华润企业管理资询有限公司"做兼职工作,时刻做好有关计算机生产企业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

7)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计算机生产企业市场动态,所需职业素质、能力、求职应聘技巧等。 8)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初级会计专业资格书及电算化中级培训合格证书。 9)努力学习专升本相关课程,争取通过考试到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10)整理毕业论文基本信息,做出论文基本框架,着手准备个人简历。 11)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了解就业信息。

12)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为大学生活画上句号。 2工作第一年

1)争取最短时间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与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等。 2)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

3)工作之余,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钻研为上司提供合理化工作建议。

4)还要学习与本职业相关的工作内容、方法、技巧,争取对本行业内其他相关职业都有一定了解,以备自己在其他岗位上更快地适应。

5)工作、生活中培养同事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

6)工作中,多观察总结作为一名领导是如何管理企业,处理事务,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的。 7)争取时间学习中级会计专业资格的知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中级资格证(会计师证)。 3工作第二年

1)继续学习包括财经法规在内的相关专业知识。

2)坚持学习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随时关注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了解时事资讯,做好财务策划。

4)在做好本职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本行业相关职业运行机制及工作流程,以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调动。

5)在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钻研的基础,继续为上司提供合理化的工作建议及策略。 6)争取在本年内取得中级会计专业资格证书。

7)继续与同事保持友好的关系。 4工作第三年

1)工作第三年基本上了解本行内所有岗位职业的工作内容,可以胜任所有岗位的业务资格。 2)继续深入研究业务特点,为上司提出更多关于节约资金、投资、筹资等方面的财务策划,并成为其得力助手。

3)争取在上司不在的情况下,代任上司职位、统筹全局,锻炼自己的实际管理能力,并且抽时间向上司学习该方面的技巧。

4)继续与同事保持较好的关系,并发展上下级的关系。

5)在努力工作之余,不忽视与家人的家庭关系,保持家庭和睦。

6)在上述条件都成孰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早日成为会计师。 7)之后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钻研业务,提出建议,培养关系。

2、中期计划

1巩固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

2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掌握市场竞争状况和行业发展方向,发挥自己作为助理应起的作用。

3认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行业的投资方向,并做出模拟的资金投资策划,作为上级的参考材料。

4培养自己决策、授权等能力,提高自己的高级管理才能。

5工作中,学习作为领导是如何管理本企业的,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用人等高级管理才能,为以后自己提升做出准备。 6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关系等仍需长期保持。

3、长期计划

1在工作与为人方面,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争取早日提升为会计师,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负责全面财务工作。

2向企业领导者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如投资决策、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整体发展等方面,尤其是在投资决策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及市场投资方向报告。

3在本部门,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管理发展制度,使下属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4通过对各种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综合分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只有投资决策方向正确,企业才能蒸蒸日上。

5通过自己各方面的努力,在家人与下属的支持下,实现自己的最终职业目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总监,成为企业的"顶梁柱",并且继续为企业,为这一成就,而坚持奋斗,直至退休。

七、评估及调整

"未雨绸缪"不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成语,它是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总结的处世哲理。许多事实证明,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遇到突发情况时,要使计划行之有效,必须把握主动权,主动适应并灵活运用各种变化,以不变应万变。(以基本不变的目标,来运用千变万化的形势)使自己的规划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规划做出评估,并适时进行调整:

1、评估调整的频率与原则

1由于情况的变化是无规律的,所以我决定每季度对我的规划评估一次,当遇到特殊情况时,随时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对自己的规划做出调整。 2原则是客看现实,实事求是,与时俱入。

2、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1职业目标的评估: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入行评估。如果一切发展顺利,那么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当职业目标难以实现时,我将适当调整自己岗位职业目标。

2职业路径评估:当自己在职业发展中,遇到如:国家政策、行业形势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导致自己的职业路径方案出现偏差时,我就会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 3其他因素评估:当偶滴身心、家庭、经济状况等发生变化时,我会适时、适度地并调整我的规划,使之切合实际,与时俱入。

4制定一个系统、合适的评分标准,除特殊情况外,每个季度对规划可行性入行客看性的评估,打分(规划的可行性包括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及时、有无严重损失等要素)。以每季度为X轴,可行性(分值,满分为100。)为Y轴,建立坐标图形,以使自己对规划的可行有个直观的认识。总结职业生涯发展可行性报告,当某段时期的分值有所下降时,就应当考虑到自己的规划方案是否出现偏差,并适时入行调整。

3、调整原则

我的调整原则是:使职业与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及价值取向等个人因素相匹配,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且使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使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财务总监。

八、备选方案

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不称意",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美好。假如人生道路上缺少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不称意",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平淡无奇,然而面对这些,我们不能一味妥协,我们应该正视它,掌握主动权,并且明确自己的方向,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在人生沼泽中愈陷愈深。

因此我对自己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如下备选调整方案。

1、备选职业目标:我的备选目标是人事经理。因为,这符合自己的某些个性特征,如:善于辞令,精力充沛、自信、支配欲强等,也与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等因素相匹配。

2、备选职业路径:我的备选职业路径是:专升本毕业就业会计员深造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激励,没有相当高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难以成就大事业的。所以我的备选路径主要突出深造。

3、备选职业策略:偶的备选职业策略是:多渠道获取目标行业发展状况,国家政策形势与地域优势等。并通过老师、同学、亲人等的帮助,到最适合自己的环境、地域去发展,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占,对自己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8篇:浅析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及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

摘 要:受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研教改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现阶段仍然有大量的小学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要求广大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教学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教学常规、严格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等策略和措施,来不断建立健全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而实现小学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21

教学是学校生存的基本生命线,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现阶段,存在大量小学教学质量低下,未能符合家长要求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质量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等。为此,作为小学的管理者,应当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管理素质,同时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以实现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一、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一)管理层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发展滞后

现阶段,在国内众多小学中,普遍存在管理层与教师教育管理思想观念滞后现象,仍然沿袭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未能有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进行更新。这是制约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存在这一现象,一部分是因为经费不足导致小学的管理层和教师无法走出去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另一部分则在于当前小学管理层与教师岗位变动较为频繁,致使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全面铺开和落实,进而影响小学教学质量和成效。

(二)教师教学能力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不少小学中都存在部分教师工作作风不扎实,教学形式和过程简单化,未能有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备课和教学,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未能切实做到从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出发,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另外,存在教师年龄“断层”现象严重,一些老教师无法及时接收教育教学新观念,而一些新教师则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导致新思想、新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无的放矢。

(三)管理层对教师疏于监管,导致部分教师教学创新不足且效率低下

目前,仍存在大量的小学未制定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且由于疏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管,致使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循守旧、不求创新,多以照本宣科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造成教学质量无法提升。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薄弱,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多数小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大部分学校未能设立独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且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仅作为相关机构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且时常受其他事务冲击和影响,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与此同时,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上,也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处理不果断、不到位,致使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沦为虚设。

二、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析

针对现阶段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则可通过以下路径加以提升。

(一)加强领导,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的教学质量,则首先应当从管理层角度入手,不断强化管理层的管理意识和行为。具体可以通过实施领导负责制,由专人管理教学业务的检查、考核、监控等工作。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强化对教师的业务指导与专业培训,不断促其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此外,还要强化对小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具体可组织常态化的教学工作检查与考核,积极营造全校共抓教学质量的氛围,通过严把小学基础教育“关”,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整体质量。针对现阶段多数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学校应当采取对应的措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具体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其充分意识到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与其从事教学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教育,着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促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实现有效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课程管理,优化整体教学

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实现整体的提升,而非某一部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学校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将应当开设的课程开足。同时,由专门负责监管教学质量的负责人,每日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教学巡视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课堂具体教学方面,也应当进行全面优化,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等的优化,以及各种不利因素被有效驱除,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高效。

(四)强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制度监管,是确保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学校要依据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健全关于教学和教务管理相关制度,确保小学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保障整体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估等工作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督导,通过督导来收集小学教学整体质量状况,再由专人进行分析与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或优化建议,进而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及更好地实施教学监控等提供依据。在此过程中,学校需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便于对学校、教师、学生等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评估,配合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确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整改问题,进而实现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面对现阶段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小学的管理层和教师都应当正视不足,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质量的意识,同时通过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优化课程管理以及强化制度保障等措施,全面实现小学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阿芳.小学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L试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2] 陈立春.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第9篇: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教学研究

有幸参加连云港市青蓝课程的培训,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南师大的陆建隆教授对中学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陆教授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为教师的课题选择分析了现状、选择的原则和研究策略,对课题研究的环节还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样几点:

一、教师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以本人为例,从教近二十年,在初中教了十二三年,近年来到高中任教,确实感觉到压力,整天做试卷,研究教材,还是觉得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专业化素质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要从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学校要足够重视教师的成长,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并且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并且珍惜培训的机会,象这次的培训中,有好多老师在培训中睡觉、或者直接签了名就去逛街了等现象,这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二、教学研究的机会要均等。在刚刚结束的市课题申报中,我们学校有八十多个老师申报了相关课题,可是结果只有五位通过初审,最终通过的只有一位,我想这样的比例是不是也对我们老师的积极性打击太大了呢!为了申报这次课题,学校专门举行了有关培训,并且多次对老师上报的课题进行修改,如此结果是太伤人心啊!

三、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确定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对于真正搞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去校正、修改研究方向,更新研究方法,但是对于只是从取得证书,为了晋级等目的为出发点的研究,其实也就不谈成果了,更没有过程,所以这样的课题事实上也没有单方。

从事教学,就得注重研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总结方法,才能让教学为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为教学提供方法,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上一篇:中学文明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谈如何激活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