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所什么的成语

2023-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什么所什么的成语

什么样的培训才是教师所需要的

摘 要: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小学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开展的培训活动有何看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提出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小学教师培训形式,确定从“学习典型的课例——开展课例研究——撰写课例报告——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四个阶段进行培训活动。

关键词: 小学教师业务培训 课例研究 培训模式

为了解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师校本培训和培训部门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有何看法,对培训工作有哪些建议,我对本市十三所小学的18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问卷内容如下:

1.你认为教师培训内容应侧重在哪一方面?( )

A.教育教学基础知识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教学方法

D.课堂教学能力 E.学生心理研究

2.哪种培训方式对你的专业发展帮助最大?( )

A.外出听课及专家点评 B.教研组内磨课

C.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D.教研组内相互听课

E.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

3.你喜欢的培训模式是什么?( )

A.听专家报告 B.同行交流研讨 C.观摩研讨课

D.自学反思 E.请专家听评课

4.请描述一下你参加过的收效最大的一次培训或学习活动的情况。

5.在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后,你在教学中还有哪些困惑?

1.调查结果

2.分析解读

在对教师培训内容侧重点的调查中,教师选择比较多的选项是D项29.7%,B项24.8%,C项21.1%,即他们注重课堂教学能力、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教师们的培训需求和具体的学科教学、具体的课堂教学有关,与他们的日常工作业务密切相连。而且,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具体学科教学工作越接近,他们越具有需要的倾向。

对于“哪种培训方式对你的专业发展帮助最大”这个问题,老师们选择较多的是B项,即参加教学竞赛和教研组磨课选择的占38.0%,选E项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改进后再上课听课的占31.4%,两者占近七成。而选A项外出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的占14.9%,选D项教研组内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的占9.1%,选C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则较少,仅占6.6%。这说明受老师们欢迎的培训方式均涉及具体课例,而教师选择较少的C、D选项均无具体课例。而且那些老师们能够亲自参与的课堂跟踪教学研讨,尤其受欢迎。这表明,教师普遍需要基于课例的、能够自身参与的培训方式。

教师们对“你喜欢的培训模式是什么”一问选择较多的是C项,即确定培训专题,观摩研讨课占38.0%,E项请专家听课、评课占28.9%,这两种培训方式理论结合实践,更为老师们欢迎。选择较少的是A、B、D项,即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听专家、学者报告、同行交流研讨和自学反思,分别占8.3%、10.7%和14.1%,这表明教师们参与培训十分理性,讲求实效,追求有专家参与的、围绕课例研讨的培训模式。

在“请描述一下你参加过的收效最大的一次培训或学习活动的情况”调查中,有的老师描述:我最大的收获是参加南京组织的“现代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特级教师们高超的教学技艺深深折服了我,特别是每半天活动后有上课老师的设计介绍和课堂反思,专家的点评,还有观摩教师用发手机短信的方法参与的讨论,并且第二天就能在会场及时看到活动简讯。老师们听课的反思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我就“参加了很多培训后,你在教学中还有哪些困惑?”的话题,召开了座谈会。一位骨干老师谈道:学校经常举行听课活动,但是听课前没有准备,不知道执教老师上的什么内容,所以考虑问题就不深刻。听课后虽然也讨论,但是没有明确的主题,就是谈谈这节课有哪些好的做法,还有哪些地方要改进,总觉得评课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下去,时间长了,听的课都忘了,对自己的教学促进也不是很大。这反映出学校多采用年级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两种形式加强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但是在此过程中的任务型、应付性现象较严重,许多教学研讨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上。

另一位教研组长谈道: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要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抽到的课题是《认识面积》,年级组老师整个星期的晚上都在集中讨论,听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再修改,其间付出了很多辛劳,执教老师收获很大,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但是我们的任务就是听课、评课,帮助其认真备课、认真修改,研究的目标是如何让这一节的效果更好,而没有考虑到更多的方面,如概念如何引进,如何用直观的手段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等。

老师们的反映可以归纳为:培训活动形式有时候过于单调,培训者一言堂,听课的教师听过后自己就忘了;培训的实效不是很大,听听激动,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却是一动不动,教学还是自己的老一套,不知道如何改进;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没有针对课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很多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有时候是跟新课程理念相悖的,但是在教学中却没有察觉等。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或者单纯的同行间的交流,而是一种基于自身实践的提升,需要同行的交流研讨和专家的引领帮助。教师培训工作应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教学实践问题的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教师教育如何帮助教师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成为教师在职教育的瓶颈”。由此我们提出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培训实践活动。

教师业务培训活动如果不能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不能算作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只有在教师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等应用于日常的行为实践,养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后,才算真正完成了培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培训目的不仅仅是讲解或者告诉教师们一些新课程理念,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找到一个熟悉并关注的领域——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教师培训大都为自上而下教师被动参与的状况,激发教师的专业责任感和价值感,引导教师自主参与研究和培训。同时让“课例研究”走进教师的每一节课,解决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问题,改进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推进持续而深入的教育革新,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以“基于教师实际、解决教学问题、研究与实践统一、培训操作方式灵活”为基本依据的。根据“行动研究”的范型特点和“课例研究”的一般步骤,培训主要分“学习典型的课例——开展课例研究——撰写课例报告——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四个阶段进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同课多上、主题研讨、沙龙活动、自我反思、网络推进”等多种操作活动,以期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积累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教师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新的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1.初步认识阶段:熟悉典型课例。通过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组织集中学习等形式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接触课例研究,选取典型的课例进行解读分析,了解课例研究的概念、过程、方法等。

在初步认识阶段,要认真学习课例研究有关理论和操作方式,邀请专家做课例研究的专题报告,学习《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有余数的除法〉》等典型课例研讨过程,了解什么是课堂观察,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提升课例研讨的主题,如何分析课例的研究背景等。

2.尝试探索阶段:开展课例研究。整合各学校的骨干力量组成课例研讨小组,聚焦课堂,捕捉课堂教学中真实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开展培训活动,在课例研究中剖析教学案例,反思交流,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在培训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空谈,满足于接受理念而不去进行教学实践,教学能力肯定得不到提高,自身也不会得到发展,这样就不会有太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熟悉典型课例”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培训工作——开展课例研究。不仅仅是让老师们“知道”,还要让老师们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在实践中真正把所“听懂的”、所“理解”的理论和经验真正内化,并指导教学实践和行动。

3.积累升华阶段:多次研讨,反复实践,撰写课例报告。经历多次课例研究活动,同伴间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后实践跟进,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在这一阶段的培训中,通过反复研讨,让教师将做过的课例、讨论和改进的全过程写出来,并安排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当教师审视自己所讲的、所写的东西时,客观化了的反思性思维也在审视着教师。它让教师既区分知情者和已知内容,又容许教师重新认识它。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充满思考的活动和充满活动的思考。

4.成熟形成阶段:充分发挥课例研究小组骨干成员作用,以点带面,开展校本培训,将课例研究迁移到日常教学,实现教学活动与课例研究的整合。

在此阶段,要求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将课例研究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让课例研究变成教师主动和积极的行为,是教师出自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要求,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培训活动。

在基于课例研究的培训模式实施中,每个阶段都经历着“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反思交流——行为跟进”不断交替、循环反复的过程。其中“熟悉典型课例”是培训起始阶段进行的;第二、三阶段的“开展课例研究——多次研讨,撰写课例”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提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第四阶段——成熟形成阶段,让教师实现教学活动与课例的整合,让“课例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教师的发展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提高中、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小学教师需要的培训是围绕他们的学科教学实际、使得自身可以参与其中的业务培训,而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讲究实效完善跟进过程的培训,深受他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骆燕琼.有效的校本培训系统如何建[J].中小学管理,2004(2).

[2]徐留军.课改行动,从课例研究开始[J].小学教育研究,2004(7).

[3]王洁,顾泠沅著.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郁华.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12).

作者:陈荣芳

第2篇:“一个人的毕业照”折射了什么?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最早看到“一个人的毕业照”时似乎是三年前,当确认这不是新闻炒作而是铁定的事实时,顿觉胸口被猛击一拳,有说不出的难受。这样的窘况和尴尬如果不扭转、不采取积极措施,几年后,就会出现该专业解散和绝迹的悲剧。“一个人的毕业照”,是高校招生以就业为导向极致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取向功利化、短视化的曲折反映。诚然,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确实要考虑市场需求,如果不及时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势必会造成热门专业人才缺少和冷门专业人才过剩,增加就业压力,影响学子前程。但如果大学过分以市场需求为招生人数指挥棒,以就业前景良否、培养成本多寡为人才培养“方向盘”,可能会滑入利益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泥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熏陶出的学生,其价值观难免不带上“一切向钱看”的色彩。大学既惊呼社会利己主义盛行,又无形中助长这种世风;既谆谆教诲学子要有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又在现实中无奈秉持着追本逐利、扶强抑弱的办学理念。大学,不光要让培养的人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还要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引导他们投身富有价值的事业。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都只有一个毕业生,至今已是“六代单传”。对于出现这种特别的“一个人的毕业照”现象,还是应该辩证地看:既不可简单地拍手叫好、草率复制,也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一味棒杀,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为了提高办学效益、满足更多人求学深造的需求,扩大招生是大势所趋,并且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那时,一个班、一个专业,学生众多、甚至人满为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单纯从办学的经济效益这个指标来看,用较小的投入培养了较多的学生,是十分合算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将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精准化和小众化。在满足社会对人才一般性需求的同时,逐步重视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做式的精细化培养,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的一个标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精细化、小众化培养的前提是科学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预测和分析社会的需求,需要有科学的决策,既不能搞“长官”意志,也不能想当然。

@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一方面,是毕业之际,学子们各种有创意的网络毕业照中,这张反差最大;另一方面,这也是公众对一个人能对自己理想坚守的一种敬佩。其实,能一个人读完这样的专业,既需要学生的坚守,还应该感谢学校的坚守,对学生的爱护,对学生理想的守护。因为,这样的课上起来“成本”太高。但分析一下,学生们的兴趣,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最后却只有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兴趣,上了一个“冷门”学科,不能不说,这与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对物质利益追求胜过兴趣爱好的现象有关。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会乐之、好之,才会不知疲倦,有所成就。我们应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让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让学生们能够追随自己的兴趣发展。

@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日,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度“刷屏”网络。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除了延续传统之外,大多因循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有所调整。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冷门专业的坚守,即便只招收一人也坚持做学问的本真,在冷僻专业里“为往圣继绝学”,培育人才贵在精而不求多。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寒流。所有专业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随着时代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的需求也有所侧重,但如果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追赶热门一哄而上进行扩招,必然会埋下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隐患,也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个人而言,报考热门专业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个人选择,但高校应该有更加长远而持续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既不忘探索真理、仰望星空;又懂得与时俱进、脚踏实地,有坚守、有传承,抓机遇、求创新;如此,才能破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尴尬之境。

作者:铁铮

第3篇:高放:民主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高 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981年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著名政治学家,历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从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谈起

《同舟共进》:本刊2007年第12期“民主:社会主义的生命”专题,不知您是否读到?能否请您也发表一点意见,参与民主问题的讨论?

高放:贵刊的这些文章我都认真拜读了,受益良多。例如民主的核心是要实现宪政民主,要消除对民主选举的恐惧症,中国实现民主要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中国要实现“优质民主”,而不要“劣质民主”,等等,这些见解都是真知灼见,富有启迪。我还注意到,贵刊编者在按语中提出:“中国的民主之路不平坦,梦想变成现实不容易。民主究竟是什么,如何找到适合中国的民主模式和路径,怎样建立优质民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需要我们思考、探索、破解。”我认为这里首先提出的民主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就很值得讨论清楚,力求取得共识,然后才能进一步寻找到达民主彼岸的路径。

《同舟共进》: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了对民主的热烈讨论。有人说“民主是不坏的东西”、“民主是不很坏的东西”,甚至有人说“民主是坏东西”、“民主不是东西”等等,不一而足。您认为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

高放: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如果要我发表意见的话,我说:民主是难得的最好的东西。民主,顾名思义应该是主权在民,或由民作主。民主与专制相对立。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科学世界观,它是最好的国体和政体,又是各种社会团体最好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选举贤能,集思广益,择善决策,立法治理,制约权力,防治腐败,匡正祛邪,及早纠错。

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

《同舟共进》:您为什么把“选举贤能”作为民主的首项内容、第一要义呢?

高放:我用“选举贤能”这句话,是从《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所说的“选贤与能”稍作修改而来的。

西方的“民主”、“选举”两词起源于古希腊。早在公元前15世纪中叶在希腊文中出现的“民主”一词,是由“人民”(demos)和“权力”(kratia)组成,意为“人民的权力”,即主权在民、由民作主。当时希腊小国寡民,奉行的是公民的直接民主。

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民主选举有了进一步发展,平民能与贵族共同协和治理国家,从此共和国成型。

近代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逐步发展起来之后,公民无法以直接民主来治理国家,才出现了间接民主,即由选民分选区选出议员,组成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政党之后才有政党参与竞选,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执政党组阁。美国建国后又开创了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总统由选民从竞选者中挑选的新体制。

《同舟共进》:为何民主选举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经一二百年才逐步定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急于发展民主选举呢?

高放:社会主义民主理应承继人类文明成果,并开创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平民百姓的民主。

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选举从1907~1911年起已在清朝的资政院和谘议局议员选举中试验。当时资政院的议员分钦选、民选两部分,民选98人,约占一半;谘议局议员采取两次复选法产生,即先从有钱有势有才学者当中选出“合格选举人”,再从中互选出议员。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这是继1898年昙花一现的菲律宾共和国之后,亚洲第二个民主共和国。随后中国出现过民国国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参议会等民选机构或反映民意的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部宪法明文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除精神病患者和被剥夺法定权利者外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早在1953年就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同年5月开始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等基层单位的直接选举工作。毋庸讳言,由于受苏联等额选举的影响及1957年以后“左”的路线干扰,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主选举很不完善。

1979年通过了新选举法,1982年和1986年又作了必要修改。从1997年十五大到2007年十七大,三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四个内容和程序,其中民主选举居首,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道理显而易见,因为选民只有首先享有选举代表和负主要责任官员的决定权,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各级人民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由选民选举产生,才能切实为选民的福祉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并接受选民监督,完全对选民负责。政府官员首先要做到权为民所授,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如从1907年算起,我国的民主选举已有100年历史。当今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世界民主潮流汹涌澎湃,我们更应加快民主建设步伐,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同舟共进》: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态势究竟如何?

高放:著名政治学家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一书中认为,世界民主化的第一次浪潮是1828~1926年,有33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二次浪潮是1922~1942年,有40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三次浪潮是1974~1990年,有32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我没有及时看到亨廷顿这个观点。我曾把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概括为三个浪潮:大体上1911~1923年为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个浪潮;上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二个浪潮;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三个浪潮。中外学者都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确有世界民主浪潮高涨的态势。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我国已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就有关于公民选举权的具体规定,理应付诸实施,表明我国是信守诺言的负责任的大国。选举权是现代化国家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制是宪政体制的首要组成部分,民主选举就是由选民授权给其代表和行政首脑,因此它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依据。

如何切实推进我国的民主选举

《同舟共进》:您从国内、国际、历史、经验、学理、现实等方面论证了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能再简要谈谈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选举的历史吗?

高放:早在1928年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之初民主选举就开始起步了。后来在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又有新的进步。可惜建国后没有吸取我党亲自开创的好经验,照搬苏联的选举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依然未有大的改进,使广大民众对基层民主选举相当冷淡。

老苏区的民主选举照搬了苏联等额选举的模式。毛泽东在1933年11月写的《长冈乡调查》中明确指出:长冈乡苏维埃选举的缺点之一在于“候选名单人数恰如应选人数,没有比应选人数增加一倍,因此群众对于候选名单没有批评。”这里只是讲到了真正的民主选举应该有候选人差额,而且还要有多一倍的差额。真正的民主选举还必须有竞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候选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便于选民作出自己的判断,独立自主地投票。

1941年在延安举行的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民主选举,开创了在共产党员间开展竞选的好经验。当时同一选区的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校长郭化若三个共产党员候选人展开竞争,各自发表演说,最后因抗日军政大学人多势众,郭化若当选参议员。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副市长选举曾采用发表电视讲话参与竞选的方式。我亲耳听到吴仪同志参与竞选的演说,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当选副市长,将以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市民服务。”

遗憾的是自从我参与北京市区人大代表选举,50多年来没多大改进。只有1979年的区人大代表选举采取差额竞选,有人认为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随即后退。后来的区人民代表选举有差额但没竞选。

以2006年10月14日的一次选举为例,我手边还保存着一张选民证。当时是三个候选人任选两人。选举前只贴出这三个候选人的简介,选民始终不见其人影,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选民投票时习惯性地投排名前二人的票,第三人照常是陪选。选民热情不高,不去投票还不行,会被不断催促。有的选民只好将票上的三个候选人都选上,成为废票,或者选票没有投入票箱,悄悄撕掉或带走,以示抵制这种不够民主的选举。近10多年来我每次都向投票站的负责人建议:为什么不能让几个候选人与我们选民见个面,说几句话,可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广大选民衷心期待执政党能够倾听众多选民的殷切呼声,让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能够有序地开展候选人的竞选。

1979年通过的选举法第30条明文规定:“各党派、团体的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为什么我们难以依法开展民主竞选呢?为什么建国已近60年,还不能开展省级和全国人大代表的直接民主选举呢?苏联模式的等额选举固然有弊病,但苏联在1936年即建国19年时已实行全国最高苏维埃代表由分区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斯大林作为候选人还在莫斯科选区发表了演说(当然,由于苏联是等额选举,这不能算是竞选演说,即便差额,谁也无法与斯大林竞选)。我们还比不上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啊!真应该急起直追了!

《同舟共进》:除了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外,民主选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

高放:按照1982年宪法第10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这里所说的省、市、区或省、县、乡三级行政首脑的选举,在第一步中就可以试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差额竞选产生,先从乡、区级试点,再扩大到县、市级以至省级、中央级;第二步这三级行政首脑可改为由选民直接差额竞选产生。为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在第一步中可规定候选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产党有7000多万党员,人才济济,每个乡、镇、县、区、市至少都可以挑选出两三个思想作风好、能力魄力强的优秀党员参与竞选,不论谁当选都能维护党的领导。有人很欣赏美国的两党制,认为有两个总统或州长候选人互相竞选,让选民挑一个,才是真民主。其实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主要都是维护富豪、财团的利益,从这一点看美国实际上是一党制,但它以两党竞选形式出现,选民感到自己投一票能起作用。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民主形式,由两个共产党员竞选,既让选民有选择空间,又能维护共产党领导权,何乐而不为呢?将来还可允许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行政首脑竞选。实际上不少地方公选、直选已试行,成绩显著。只要下决心真正启动这方面的改革,很容易于短期内在全国绽放民主选举之花。

《同舟共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统一的,两个共产党员竞选能有什么区别呢?

高放:不同的人当权肯定会有不同的做法与绩效。只要参与竞选的人讲清他当选后准备做哪几件大事和小事以及如何做到,选民就能从中比较哪位候选人的计划和承诺更可取可信。如果某人哗众取宠,开空头支票,选民日后还可以质问他、罢免他。凡是选民民主直选竞选产生的领导人,就要认真向选民负责、由选民监督,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只向上级负责。这样还可以从制度上根绝跑官、买官的积弊,极大地遏制官员的腐败。任命制或严格控制的选举制实际上是为民作主,而不是党领导人民自己作主。只有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人民代表和行政首脑才能真正激发全民的政治热情,才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世界上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特异性。

《同舟共进》: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行政首脑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30年还难以付诸实践并加以推广?

高放:关键在于一些人习惯于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少人民民主思想,认识不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上级领导人有没有民主思想很重要。不妨举出我熟悉的正反两个实例。正面的实例是江苏省宿豫县于2003年6月在11个乡公推后确定的12名候选人都登台演说和答辩,乡镇干部和人大代表全程听取,再通过专家评鉴和民意测验,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还要到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并给出施政方案,最后得票多数的当选者多数人感到满意。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大力支持这种公推竞选,认为“公推竞选是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可也有公推直选的县长因不符合上级领导人意愿被撤职的实例。1998年J市L县在人代会上直选县长时,市委推荐的县长候选人落选,该县党校副校长兼党委书记刘慎刚以压倒多数票当选县长。市委连夜召开紧急常委会,以刘曾贿选拉票为由竟决定撤销其县长职务,次日上午不通过县人代会就宣布决定,使刘慎刚成为世界历史上任期只有十几小时的最短命的县长。事后并没有查出他有贿选行为。(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34页)这种做法挫伤了人民代表和选民的积极性。

《同舟共进》:俞可平曾把民主比作陀螺,很有意思。民主为什么像陀螺?如何才能使这个陀螺转起来并越转越快而不至于停顿倒下?

高放:俞可平在《民主与陀螺》自序中说,他打从上小学到初中,就在课余一直为生产队放牛。当在山坡、原野牧牛时,能格外给他带来乐趣的便是玩自制的陀螺。然而玩陀螺需要练就一定的技巧,特别是要顺势用力,要是抽打的方向与旋转的方向相反,陀螺就会倒下。他深入研究政治学后深感民主就像陀螺,甚至就是陀螺。陀螺不抽不转,民主政治如果没有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也不会自动运行。推动民主政治除了制定程序和机制外,同样需要推动力和技巧,“特别重要的是要顺应民心,借助时势,循序渐进,增量发展。”我觉得要使民主这个陀螺运转起来,首要在于正确使用民主选举这个鞭。以往做法的弊病在于代替人民扬鞭或者手把手教人民如何扬鞭,这样人民就不能、也不会独立自主扬鞭。只有启动差额竞选,由人民学会并善于扬鞭,人民才能得到民主这个难得的最好的东西。

作者:华 翊

第4篇:万什么千什么的成语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万什么千什么的成语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万什么千什么的成语

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万别千差:形容种类多,差别大。

万代千秋:指经历年代极久远。亦作“万古千秋”、“万载千秋”。

万恨千愁:千、万:形容多。指忧愁怨恨很多。

万户千门:指众多人家。也形容屋宇深广。

万苦千辛: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万岁千秋: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

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

万绪千端: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延伸阅读:千什么万什么的成语

千头万序:形容事情杂,头绪多。同“千头万绪”。

千推万阻:推:推拖。阻:阻拦。多次推拖阻拦。形容百般推辞、拒绝。

千形万状:各式各样的形状。形容变化多。

千绪万端:犹千端万绪。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千依万顺:形容非常顺从。同“千依百顺”。

千语万言:形容说得话很多。同“千言万语”。

千状万端:形容极为愁苦。

千状万态:极言状态之多。同“千态万状”。

千姿万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态”。

千变万轸:指千变万化。轸,转。

千兵万马:犹千军万马。

千差万错:指差错很多或很大。

千乘万骑:形容车马之盛。

千愁万恨:千、万:形容多。极言愁苦怨恨之多。

千愁万绪:许许多多忧愁和思绪。

千难万苦:犹千辛万苦。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第5篇: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前仰后合】: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因后果】: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前跋后疐】:比喻进退两难。

【前合后仰】: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 【前街后巷】:指各处的街巷。

【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前倨后卑】: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前仆后踣】: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前危后则】: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瞻后顾】: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同“瞻前顾后”。

【前俯后仰】: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覆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思后想】: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前挽后推】: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成语】:前跋后疐 【拼音】:qiánbáhòumáo 【解释】: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 【成语】:前街后巷 【拼音】:qiánjiēhòuxiàng 【解释】:指各处的街巷。

【出处】:《三国志平话》卷上:“董卓]方欲兴兵,忽听得城内大喊声,闭了城门,急点军数千余人,前街后巷,罗纹结角,军兵都 【成语】:前挽后推 【拼音】:qiánwǎnhòutuī 【解释】: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示例】:慈禧太后好奇曾坐过一回 【成语】:前襟后裾 【拼音】:qiánjīnhòujū

【解释】: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成语】:前目后凡 【拼音】:qiánmùhòufán 【解释】: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出处】:《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 【成语】:前倨后卑 【拼音】:qiánjùhòubēi

【解释】:倨:傲慢;卑:谦卑,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成语】:前慢后恭 【拼音】:qiánmànhòugōng 【解释】:慢:傲慢。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出处】: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6章:“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相去几何?此而谓其 【成语】:前遮后拥 前什么后什么的成语:

【前仰后合】: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因后果】: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前跋后疐】:比喻进退两难。

【前合后仰】: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 【前街后巷】:指各处的街巷。

【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前倨后卑】: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前仆后踣】: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前危后则】: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瞻后顾】: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同“瞻前顾后”。

【前俯后仰】: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覆后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思后想】: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前挽后推】: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成语】:前跋后疐 【拼音】:qiánbáhòumáo 【解释】: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 【成语】:前街后巷 【拼音】:qiánjiēhòuxiàng 【解释】:指各处的街巷。

【出处】:《三国志平话》卷上:“董卓]方欲兴兵,忽听得城内大喊声,闭了城门,急点军数千余人,前街后巷,罗纹结角,军兵都 【成语】:前挽后推 【拼音】:qiánwǎnhòutuī 【解释】: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示例】:慈禧太后好奇曾坐过一回 【成语】:前襟后裾 【拼音】:qiánjīnhòujū

【解释】: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成语】:前目后凡 【拼音】:qiánmùhòufán 【解释】: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出处】:《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 【成语】:前倨后卑 【拼音】:qiánjùhòubēi

【解释】:倨:傲慢;卑:谦卑,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成语】:前慢后恭 【拼音】:qiánmànhòugōng

【解释】:慢:傲慢。以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出处】: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6章:“知制诰与翰林学士,相去几何?此而谓其 【成语】:前遮后拥 【拼音】:qiánzhēhòuyōng

【解释】: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

【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这里齐臻臻前遮后拥,美甘甘笑口欢容。”

【示例】:梁中书早饭己罢,带领 【成语】:前覆后戒 【拼音】:qiánfùhòujiè 【解释】: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成语】:前仆后起 【拼音】:qiánpūhòuqǐ

【解释】:仆:倒下;起: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出处】: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成语】:前合后仰 【拼音】:qiánhéhòuyǎng

【解释】:合:曲身俯地;仰:仰面朝天。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出处】: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东倒西歪,后合前仰,离席� 【成语】:前仆后踣 【拼音】:qiánpúhòubó 【解释】: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出处】: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成语】:前朝后代 【拼音】:qiáncháohòudài 【解释】:前后各个朝代。喻指历代。

【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量那些一陀儿寰土,经了些前朝后代战争余。” 【成语】:前歌后舞 【拼音】:qiángēhòuwǔ

【解释】: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出处】:《尚书大传·大誓》:“师乃慆,前歌后舞。” 【成语】:前脚后脚 【拼音】:qiánjiǎohòujiǎo 【解释】:比喻紧跟着。 【示例】:他们是~地进门。 【成语】:前瞻后顾 【拼音】:qiánzhānhòugù

【解释】: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同“瞻前顾后”。

【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

第6篇:含有数字的成语有什么

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在陈玉忠,也会出现很多数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有什么,欢迎阅读。

【一字成语】

一刀两断 一了百了 一干二净 一寸丹心 一之谓甚 一马平川 一无所长 一无是处

一日之长 一气呵成 一毛不拔 一心一意 一本万利 一目了然 一发千钧 一如既往

一步一鬼 一身是胆 一言九鼎 一应俱全 一板三眼 一枕黄梁 一呼百应 一败涂地

一命呜呼 一刻千金 一视同仁 一树百获 一挥而就 一差二错 一语破的 一笔勾销

一唱百合 一窍不通 一盘散沙 一望无际 一掷千金 一息尚存 一笔抹杀 一语道破

一举成名 一览无遗 一面之交 一张一驰 一波三折 一念之差 一知半解 一呼百诺

一事无成 一板一眼 一穷二白 一言为定 一佛出世 一步登天 一劳永逸 一字千金

一片冰心 一手一足 一日之雅 一木难支 一无所有 一马当先 一无长物 一无所知

一日三秋 一见如故 一手包办 一仍旧贯 一孔之见 一龙一猪 一片丹心 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 一帆风顺 一团和气 一决雌雄 一字之师 一抔黄土 一串骊珠 一饭千金

一改故辙 一表非凡 一拍即合 一鸣惊人 一往无前 一贫如洗 一泻千里 一言以蔽之

一行作吏 一尘不染 一场春梦 一成一旅 一丝一毫 一叶知秋 一龙一蛇 一心一德

一相情愿 一面之词 一哄而散 一举两得 一误再误 一笑置之 一家之言 一唱一和

一琴一鹤 一落千丈 一得之功 一家眷属 一唱三叹 一钱不值 一诺千金 一脉相承

一面如旧 一柱擎天 一定不易 一狐之腋 一往情深 一败如水 一国三公 一枕南柯

一纸空文 一言难尽 一饮一啄 一针见血 一技之长 一字褒贬 一衣带水 一字一珠

一网打尽 一扫而空 一丝不挂 一丘之貉 一目十行 一世之雄 一反常态 一手遮天

一见钟情 一日千里 一无所能 一无可取 一朝一夕 一傅众咻 一馈十起 一寒如此

一鼓作气 一概面论 一路平安 一辞莫赞 一筹莫展 一角即发 一解即溃 一意孤行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瞑不视 一箭双雕 一潭死水 一薰一莸 一臂之力 一蹶不振

一蹴而就 一鳞半爪 一夔已足

()一()()

丁一卯二 杀一儆百 闻一知十 惩一儆百 丁一确二 决一雌雄 举一反三 人一己百

挂一漏万 说一不二 不一而足 独一无二 偶一为之 数一数二

()()一()

可见一斑 三眼一板 一手一足 一心一德 一心一意 一龙一蛇 一字一板

()()()一

心口如一 背城借一 言行不一 表里如一 始终如一 百里挑一

【二字成语】

二()()()

二三其德 二姓之好 二竖为虐 二分明月 二满三平 两面三刀 两相情愿

两小无猜 两全其美 两全其美 两豆塞耳 两虎相斗 两虎相争 两败俱伤

二桃杀三士

()二()()

不二法门 寡二少双 接二连三 侏两悉称

()()二()

三心二意 心无二用 毫无二致 天无二日 心不二用 一石二鸟

一干二净 一穷二白 一差二错 一清二楚 一身二任 一举两得

三三两两 三瓦两舍 三长两短 三言两语 一刀两断 进退两难 首鼠两端

清风两袖 模棱两可 判若两人 福无双至

文武双全 才貌双全 名利双收 智勇双全

()()()二

三占从二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独一无二 说一不二 誓死不二 划一不二数一数二

三三两两 分斤劈两 分斤掰两 掂斤播两 半斤八两

举世无双 盖世无双 寡二少双

【三字成语】

三()()()

三十六行 三人成虎 三三两两 三元及第 三瓦两舍 三长两短 三心二意 三占从二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头六臂 三贞九烈 三年之艾 三旬九食 三坟五典 三豕涉河

三足鼎立 三言两语 三位一体 三从四德 三阳开泰 三阳开交 三纸无驴 三纲五常

三姑六婆 三思而行 三复斯言 三班六房 三顾茅庐 三教九流 三推六问 三衅三浴

三熏三浴 三朝元老 三番五次 三缄其口 三寸之舌 三朋四友 三更半夜 三六九等

三千珠履

()三()()

二三其德 三三两两 挑三拣四

不三不四 丢三落四 低三下四 调三斡四 推三阻四 朝三暮四 颠三倒四 说三道四

()()三()

入木三分 三衅三浴 三熏三浴 一日三秋 一板三眼 一国三公 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

两面三刀 垂涎三尺 狡兔三窟 退避三舍 勇冠三军 喙长三尺 孟母三迁 雀跃三百

个中三味 韦编三绝 日上三竿 长年三老 再衰三竭 网开三面 华封三足 约法三章

二满三平 岁寒三友 五大三粗 一隅三反

()()()三

接二连三 举一反三

【四字成语】

四()()()

四大皆空 四分五裂 四平八稳 四郊多垒 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 四战之地 四亭八当

四海为家 四通八达 四书五经 四海一家 四面受敌

()()四()

三从四德 五湖四海 文房四宝 危机四伏 狼烟四起 家徒四壁 志在四方 三朋四友

五洲四海

()()()四

不三不四 丢三落四 低三下四 调三斡四 推三阻四 朝三暮四

五字成语

五()()()

五马分尸 五日京兆 五风十雨 五世其昌 五光十色 五行八作 五色无主 五花八门

五体投地 五谷不分 五彩缤纷 五湖四海 五内如焚 五内俱焚 五方杂处 五谷丰登

五颜六色 五脏六腑

()()五()

十风五雨 学富五车 三番五次 目迷五色 四分五裂 四书五经

三令五申 三坟五典 三纲五常

()()()五

羞与为伍

【六字成语】

六()()()

六亲不认 六亲无靠 六尺之孤 六神无主 六朝金粉 六月飞霜

()六()()

三六九等

()()六()

三头六臂 三姑六婆 三班六房 三推六问 身怀六甲 七情六欲 五颜六色 五脏六腑

()()()六

呼么喝六

【七字成语】

七()()()

七步之才 七尺之躯 七窃生烟 七情六欲 七擒七纵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拼八凑 七零八落 七颠八倒 七嘴八舌

()七()()

横七竖八

()()七()

七擒七纵

【八字成语】

八()()()

八方呼应 八斗之才 八字打开 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八拜之交 八仙过海

()()八()

才高八斗 五花八门 五行八作 半斤八两 耳听八方

四平八稳 四面八方 四亭八当 四通八达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拼八凑 七零八落 七颠八倒 七嘴八舌

()()()八

横七竖八

九字成语

九()()()

九牛一毛 九世之仇 九死一生 九鼎大吕 九霄云外 九九归一

()九()()

数九天气 九九归一

()()九()

一言九鼎 回肠九转 面壁九年 龙生九子 三六九等

十生九死 十羊九牧 十室九空 十拿九稳 十拿九准

三贞九烈 三旬九食 三教九流

十字成语

十()()()

十万火急 十风五雨 十年窗下 十字街头 十行俱下 十恶不赦 十载寒窗十步芳草

十里长亭 十全十美 十指连心

十拿九稳 十拿九准 十生九死 十羊九牧 十室九空

()()十()

一目十行 一馈十起 一暴十寒 五风十雨 五光十色 声价十倍 十全十美 驽马十驾

()()()十

闻一知十 以一当十

【百字成语】

百()()()

百步穿杨 百川归海 百读不厌 百端待举 百发百中 百废俱兴 百感交集 百孔千疮

百口莫辩 百里挑一 百炼成钢 百年不遇 百年大计 百年好合 百年树人 百年偕老

百思不解 百身何赎 百无禁忌 百无聊赖 百无一失 百依百顺 百战百胜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百()

丑态百出 身价百倍 坐拥百城 南面百城 破绽百出 流芳百世 鹑衣百结 漏洞百出

愁肠百结 身经百战

千奇百怪 千方百计 千锤百炼 千娇百媚 千疮百孔 千回百转 千了百当

一了百了 一呼百应 一呼百诺 一树百获 一唱百合

百战百胜 百发百中 百依百顺

()()()百

以一奉百 以一警百 杀一儆百 雀跃三百

【千字成语】

千()()()

千万买邻 千夫所指 千载难逢 千古绝唱 千里迢迢 千里送鹅毛 千金买骨 千金之子

千里莼羹 千金敝帚

千娇百媚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疮百孔 千回百转 千了百当 千奇百怪

千人一面 千钧一发 千虑一得 千金一掷 千篇一律 千金一笑 千言万语

千难万险 千红万紫 千门万户 千仓万箱 千头万绪 千丝万缕 千军万马

千辛万苦 千呼万唤 千岩万壑 千变万化 千秋万代 千秋万岁 千差万别

千恩万谢 千山万水 千村万落 千刀万剐 千叮万嘱 千真万确

()千()()

大千世界 成千成万

()()千()

敝帚千金 笔扫千军 跛鳖千里 赤地千里 各有千秋 毫厘千里 百孔千疮 横扫千军

下笔千言 咫尺千里

万水千山 万古千秋 万紫千红

一字千金 一刻千金 一饭千金 一诺千金 一掷千金 一发千钧 一泻千里 一落千丈

一日千里 一夕千念

()()()千

气象万千 仪态万千

【】万字成语

万()()()

万人空巷 万马齐喑 万夫莫当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万寿无疆 万劫不复 万里长征

万里长城 万应灵丹 万事大吉 万夫不当 万全之策 万世师表 万事俱备 万籁俱寂

万紫千戏 万象森罗 万家灯火 万象更新 万流景仰 万箭攒心 万念俱灰 万事亨能

万死不辞 万目睽睽 万死一生 万古千秋 万古不变 万古长存 万古长青 万古流芳

()万()()

十万火急 千万买邻 亿万斯年

()()万()

一本万利 日理万机 气象万千 计出万全 尺幅万里 仪态万千 明见万里 经纬万里

前程万端 咫尺万里 森罗万象 遗臭万年 罪该万死 腰缠万贯 鹏程万里 瞬息万变

千难万险 千红万紫 千门万户 千仓万箱 千头万绪 千丝万缕 千军万马 千言万语

千辛万苦 千呼万唤 千岩万壑 千变万化 千秋万代 千秋万岁 千差万别 千真万确

千恩万谢 千山万水 碧波万顷 碎尸万段 排除万难 雷霆万钧

第7篇:似是而非的成语解释是什么

【注音】sì shì ér fēi【出处】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

【解释】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弄懂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相反词】天经地义、不刊之论

【押韵词】凯旋而归、处安思危、天网恢恢、早出晚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累卵之危、平地起骨堆、蓬屋生辉、洞幽察微、乐极则悲。

【年代】古代

【灯谜】像又不像

【英文】specious

【德语】esscheintso,istabernichtso

【日文】正(ただ)しいようだが実際(じっさい)に正しくない,まやかし

【法语】vraienapparence,fauxenréalité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到了朋友家,仆人问杀鸡的事,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庄子对学生说:“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

【成语示例】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得可笑。 叶圣陶《文心》

【其它使用】

◎ 这-段独唱,本是内心独白的性质,应该是最无遮掩的表达,应该是《咫尺天涯》一场中"三叩门"的前奏,人物的思想感情脉络应是与"三叩门"相衔接的,许秀云在这里,不应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 某些以使用繁体字为时髦的个人与商家所写出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错别字,更是令人难以容忍!

◎ 这样,在理论上是似是而非的,而在事实上却也是不可能的事。

◎ 教师在正误时不仅要能指出对或错,而且要能对许许多多不合要求的、似是而非的发音作出分析,引导发音动作得到调整。

◎ 解释词语要有科学性,表达要确切,要注意词语的内容、范围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不能粗枝大叶、望文生义、似是而非。

◎ 恽代英还指出,确有一些青年被"名人前辈"们说的"似是而非的话迷惑住了。

◎ 这种个人化的对生活的抗争不但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而使人难以找到一个明晰的判断标准,其在种种现实的诱惑面前所进行的奋斗和努力也日益显得似是而非和软弱无力,从而彻底模糊了传统文化中崇高与卑微的界限。

◎ 英文一样,使我似是而非,因而不再有不可启齿的事。

◎ 衰老--它不像死亡那样,给人以猛地一击;然而,它却像沙漏或钟摆一样,经常不停地叩击你的心扉,使你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恐惧,莫名其妙的惆怅。

◎ 然而我生命中最基本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在这里,即使我和那些遭受无痛之灾的病人在一起的日子结束以后,也很难与他们对疼痛有一致的看法。

◎ 这些准则和信条可能是不现实的、过时的、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强调过分的。

◎ 所谓鲜明,是指态势语言要明朗化,不能似是而非,含糊不清。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第8篇:人所依靠的是什么杂文随笔

人所依靠的,是什么?是无知吗?

是自以为是吗?

是某种侥幸的常存吗?

是自身吗?是群体吗?是喷着火舌要吞噬你的激情吗?是恶意吗?是本能吗?是闭着眼睛在海里摸到的船锚吗?

我是流浪汉,在那一个个装满人血的,尖叫而骚乱罐头里,在货架上,在流水线,在工厂整齐划一的黑线中,水龙头清澈地呼吸起来,在其中有你温柔的眼睛。从每个角落都流出来,从每个洞眼都流出来。从每一只眼睛里流出泪水,从每一个鼻孔中流出鼻涕。

我知道你装在哪里。我要用开瓶器打开我自己的身体。

在那个地方,你装在那里。

在那个地方。你就在那里。

把我的身体埋葬。因为我要听你从蜜里说,你说,回家吃饭吧。

睁开眼睛,张大耳朵,是执灯者的口哨声。

第9篇:你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社会民生 > 时事政治

你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谈谈当前的国际形式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10-1-15 16:13 | 提问者:武音06钢琴系

如题,请给出比较详细的回答

最佳答案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古语大家都十分熟悉,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憧憬,也反映了古人对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得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的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制度和机构,实际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功能。

怎样看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推进,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剪影。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有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在社会救助方面,初步建立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供养机构为补充,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慈善事业进入政府全面推动的新阶段。

不过,客观地讲,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将承受来自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

如何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

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企业要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积累,建立健全福利集体协商机制。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家庭和个人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发挥好赡养、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人寿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28回答时间:2010-1-11 12:09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ku_b8879 | 二级采纳率:32%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相关内容

2011-1-19

1、我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用唯物史观评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3、你如...

2011-1-2 问题:一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时代意义 二用唯物史观评论当前社... 22011-5-29 求一篇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 6

2011-5-19 2009年中国百姓最关注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

2011-1-14 请结合你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更多关于你所关注的是什么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国际 形式 社会热点 关注 处理

等待您来回答0回答网民监督政府体现了哪些观点.0回答政治高手进!.0回答5为什么人大会议称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而政协会议称全国政协十一....1回答朱镕基讲话实录在哪里能买到.0回答什么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举出几个例子。.1回答这宇宙中本来就存在着东西,谁能理解,谁给放进去的啊???.8回答70非央视评论节目推荐(敢讲真话的).3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信箱.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 共1条

我关注的社会问题一般是不河/蟹的,就是常常和“被/自/杀、被/代/表、被/黑/社/会、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些词有关的,因为随便打下都容易河/蟹掉,所以不说具体的事了。

至于处理方法,大家都知道吧,民/主!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源于腐/败,而民/主是解决腐/败最好也最有利的方法

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前国际形式没有必然联系吧?两个没什么相关的问题最好分成两个独立的贴子来问的好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一篇:面经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