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治理面源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农用薄膜、未经处理的农业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所产生的水体污染物,也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对水体和大气造成的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围更广、主体不确定,成分和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据统计,我国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的污染源来自于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江河湖水质恶化,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一、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治理与提升并重,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针对农村面源污染几大主要因素,各地认真实施治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有效地减少了污染。2018年镇江全市20个省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80%,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71.5%。一些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全市795家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完成关闭搬迁;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得到削减,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19%,农业秸秆利用率95.5%。农村村组普遍设立垃圾箱,垃圾清运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全市建成一批省市级美丽宜居镇、村和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重视技术与资金投入,建成一批示范推广项目。镇江市贯彻连片治理、配套完善、减源增效、全面推进的思路,完成了一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市农林部门大力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绿色种植技术、养殖业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市环保部门牵头在全市开展了“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地在农村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模式。“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投入21亿元,完成1400个左右规划发展村庄及居民点的生活污水治理。丹阳市司徒镇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面源污染连片治理,投资2500余万元,完成养殖业粪污无害化处理、农田生态修复、控水控肥控药、农田尾水净化、村庄水环境治理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建设与管理衔接,探索形成污染防控长效运行的经验和路径。2016年丹阳、句容、扬中、丹徒四市(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其中丹阳、丹徒等地在村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上,采用市场化运作、项目总承包形式,招标委托专业化公司负责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实施一体化推进、规模化建设和专业化管护;句容通过项目政府采购绿肥种子,鼓励和引导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据监测调查,施肥效果肥料利用率较常规施肥提高15%—20%。

目标与责任明确,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制约机制。近几年,江苏省市县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规范性文件。其中《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镇江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对镇江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镇江市还制定了《镇江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管理指导意见》和相应的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督查考核;建立了镇江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镇江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编制了《镇江市2013—2017年“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各辖市区政府与各镇(街道、园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都有目标、有任务、有时限、有考核,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立起规范机制,开始步入正轨。

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特点

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既有历史积累的欠账,也有新出现的问题,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实施治理。

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三大要害”是当前治理的重中之重。农村面源污染涉及面广、复杂多样,治理和控制难度大。从镇江市的情况来看,农村面源污染源中,影响程度最深、范围最广的,应属滥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水随意丢弃排放这“三大要害”,它们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境内水体严重污染、过境水体叠加污染、环境气味恶臭。具体而言,一是面广量大。尽管各地规划发展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全面布点,但还有相当数量分散居住的村组没有纳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体系。相比浙江,他们已经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十余年,美丽乡村建设大见成效,但我们的治理工作起步较晚,面源污染总体还处在一个点状治理的状态。二是容易反复。各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禁烧秸秆,几年来夏秋收割期间总的优良天气数在上升,但2018年就发生了反复,特别是夏收期间优良天数下降幅度很大。各地都完成了禁养区关闭养殖场的年度目标,但某地新出现的小型养猪场数量竟超过了关闭数。同时各地还存在着大量农户自养自用的生猪,污水粪便往往未经处理。三是污染链长、周期长、叠加因素多。历史遗留的农药残留,企业排污造成的重金属残留,现实存在的农药化肥氮磷流失,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能源结构改变后出现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剧增及秸秆处理等问题,这些因素的作用相互叠加,集中反映在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上,不只是影响生活环境,还影响农副产品质量和乡村产业环境。“三大要害”的治理是当务之急,目前着力点在于减少排放、控制范围、降低指标,但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土壤修复、森林植被修复、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管理、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利用等深度治理任务,会成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备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掣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重城轻乡”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够高、覆盖不够全、管养维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村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落后,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化肥农药的滥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加,如近三年镇江市每年增加1万吨左右的生活垃圾,而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不足,新建扩建工程跟不上,造成乡镇垃圾大量积存,还有的地方垃圾中转站设备急需更新。设施不配套也影响了治污效果,如某地某省级项目,针对农田尾水氮磷拦截的生物工程和建筑物配套都达到了省市验收标准,但村里的生活污水却不经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河中,事倍功半。

条块和点面工作统一协调、同步联动不够。目前农村环境治理力量还比较分散,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总体而言还只是点状分布,有些项目没有完全与当地的“多规合一”融合到一起,缺乏中长期和顶层的协调指导,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未来村组结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甚至有些项目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功能、规模设置不符合当地实情。在项目的申报实施上,各职能部门各管一块,不利于治理工作一体化全域推进。镇、村两级作为治理主体,职责不明确,治理工作上下有脱节,有些禁养区内小型生猪养殖场大量出现,就是因为镇村把关不严、管理缺失造成的。

投入不足是建成项目发挥效能的瓶颈。多年来,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上,对农村环保投入甚少,历史欠账多。同时农村面源污染的主体很难确定,无法按照城市和工业“谁污染、谁治理”的路子来落实筹集防治经费,更加依赖各级政府投入。治污投入受到财政盘子和支出结构的制约。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尽管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同时各地对国家、省级项目存在着“多要不如少要、少要不如不要”的畏难情绪。目前国家、省级项目要求地方1:1的配套资金,加上对项目资金使用严格管理,很多地方怕被问责,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项目也不敢要;建成项目缺乏管护资金和专业人才,后期的运维问题突出。如用于吸附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得不到及时清理,这些植物腐烂后有害物质仍旧回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有的已建工程后期管护不到位,以致过了两三年就报废。工程管理需要长期的经费支撑,有些村很难做到。

公众对农村面源污染认识不足,防治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长期以来,我国“重发展、轻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的情况较为普遍,许多政府部门领导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迄今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种养殖业经营者对面源污染更是习以为常。特别是一家一户用传统的方式小规模种养殖,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随意性较大,农田尾水污染大量存在,而生物农药和有机肥价格普遍较高,农民不愿意用,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进程就比较缓慢。再则畜禽粪便处理需要占用土地和添加设备,小规模企业无法承受,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治理的有效性,而受传统观念和习惯的长期影响,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片面追求高产量,滥施滥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焚烧废弃物,直排污水到河流水塘等,致使面源污染持续发展。

三、综合施治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出路

我们认为,浙江的經验说明,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既急不得,更等不得,而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做到技术创新、设施建设与社会管理“三管齐下”,从而达到减源增效之目的。

立足长远全局,瞄准要害问题,做好顶层设计。要树立打持久战、攻坚战的指导思想,立足长远,将其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狠抓落实。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谋划部署。要宏观规划、统防统治,形成一个涉及农村面源污染源头、过程、末端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整体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治污思路上,要使之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有机结合。在规划层面上,要在“多规合一”基础上考虑生态环保布局,对未来村庄产业与生态资源分布有一个完整的设想,科学合理地安排污染治理和环保设施。在标本兼治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分出先后缓急,分类指导,摸清目前农村面源污染,尤其是水体、土壤的现实状况,找出污染的重点源、重点区域“对症下药”,优先解决好“三大要害”问题。江苏可借鉴浙江、安徽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的做法,推动村庄生活污水管道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

重视运用科技,强化社会服务,发展生态农业。围绕科学施肥用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生态友好型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等关键技术问题,鼓励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推广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中去。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实验示范农用地膜,防治白色污染;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焚烧污染;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粪肥还田、生物技术使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强化服务,减轻农村面源污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从科技成果应用、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水平、社会化服务等多方位提升,使农业真正成为一个绿色产业。

完善生态设施,加强运行管理,提升工程效益。城镇周边地区要充分考虑农村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对接,实现保护和管理城乡一体化。建立独立式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放置场所,必须管网配套,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如浙江安吉、桐庐的一些村落,每个村子村级生活污水处理机房和氧化塘与当地村庄环境相融合,配以小景点与小型湿地公园相结合,真正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我们要完善设计思路,增加设计深度,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景观效果,重视并解决好已建工程的后期运维问题,搞好建设项目移交,落实管护主体,严格奖惩考核,确保建好、管好、运营好。

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农水、住建、环保等各个渠道的治污经费,努力拓宽经费渠道,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源头防治上。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和绿色农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保项目建设,让广大农民设身处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投身绿色事业。

加强科普宣传,增强生态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让群众了解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对每个人的直接影响;同时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树立正面典型,曝光违法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良好氛围。

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综合整治,构建长效机制。学习浙江“五水共治”的经验,党委、政府高位协调,统筹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要落实治理主体责任,量化目标考核标准,充分发挥镇村主体作用,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列为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建议,今后农业项目的引进和布局,也要借鉴工业和三产项目的做法,建立生态认证机制,制定并执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从体制机制上杜绝污染,实现循环农业的目标。

(调研组组长:朱云峰;成员:吴当、谢荣洲、朱雁、王梅初)

(作者单位:镇江市政协)

责任编辑:高 莉

作者:朱云峰

第2篇: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改善生态生存环境

摘要:和政县经济发展落后,林种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林木砍伐严重,草场退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产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生存环境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立足县情,分析了和政县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及退耕还林(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草)工程步伐,改善生态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和政县;退耕还林(草)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生态生存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一项系统的,长效的富民工程。和政县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把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加快和政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经过近5 a来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全县林种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林木砍伐严重,草场退化,在产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生存环境及退耕还林(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改善生态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和政县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1.1和政县社会、经济状况

和政县管辖13个乡镇122个行政村,1 431个合作社,东面与广河、康乐相连接,南面与甘南州的卓尼、夏河两县相接壤,西北面与临夏县、东乡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963.60 km2(折9.63万hm2),耕地1.57万hm2,林业用地2.74万hm2,森林覆盖率21.70%,草地2.95万hm2。总人口19.20万人,人口密度200人/km2,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非农业人口1.2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4 38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 03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 5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 853万元,农业总产值15 892万元,工业总产值13 0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5 310万元,财政收入1 215万元,粮食总产量39 80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55 kg,贫困率5.90%,属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

1.2和政县生态环境状况

和政县处于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属于高寒阴湿地区,地势由南向北递减,海拔1 900~4 300 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5.20 ℃,最低气温-25 ℃,最高气温35.80 ℃,全年无霜期120~132 d,受地形地貌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800~ 6000 mm之间,集中在7~9月份,年日照时数2 478 h,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秦岭山系西延形成的石质高山区,北部为黄土高原特征的黄土丘陵沟谷区,地形为山大沟深,河流交措,沟壑纵横,在林业用地中其中:林地0.82万hm2,灌木林地0.28万hm2,未成林造林0.26万hm2,苗圃0.01万hm2,宜林荒山1.35万hm2,和政县16°以上坡耕地0.73万hm2,16°以下的0.83万hm2,水土流失面积517.40 km2,占总面积的53.90%,有侵蚀沟道932条,总长1 864 km,平均沟壑密度1.94 km/km2,年侵蚀模数2 000~4 200 t/km2,年径流模数37.70万m3/km2。由于历史的原因,群众对保护森林植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形成“靠山吃山、毁林开荒”等不良习惯,造成林业面积日趋减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过度的砍伐森林,使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土壤沙化,旱灾加剧等各种自然灾害,使生态环境进一步的恶化,和政县单位面积森林生长量小,林地生产力低,森林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活立木蓄积为46.95万m3。疏林地面积和次生林面积逐年增加,部分次生林已沦为价值很低的残次林,据统计,全县国家计划内消耗占39.20%,乱砍乱购,群众自用材、森林乱砍滥伐等消耗占60.40%,自然枯损消耗占0.40%,全县林种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薪炭林、经济林比重小,防护林比重不够。近年来,草地利用普遍超载,覆被降低,草场严重退化,面积达0.61万hm2。由此可见。和政县生态林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

2退耕还林(草)工程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制定,为我县制止开荒种粮,开展大规模造林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几年来,我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再造秀美山川新和政”为已任,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加快发展为主题,林业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工程带动、科技兴林、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2001-2005年和政共退耕还林(草)3 533.33 hm2,5 a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践,对和政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低产田进行退耕还林(草),实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规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改善了和政生态环境,坡耕地还林还草及荒山造林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美化山川,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有效的带动了庄园旅游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退耕还林(草)富民工程,经过5 a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①组织宣传动员不够。县乡村干部及专业人员对《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大意义宣传的力度不够。没有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致使退耕还林(草)工程质量不高,达不到标准要求;

②人地矛盾突出。我县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生活水平不高,而退耕还林补助款相对较低,经济林没有眼前收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期群众温饱;

③设计规划和布局欠科学依据。实施过程中未按现行的设计规划栽植和管护,使退耕还林(草)没有切实可行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作为保障;

④科学技术含量低。管护体制不健全,种植和管护相脱节,新栽或补苗方法单一,新技术应用少,苗木成活率低,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够有效结合。生态建设未能与经济建设、畜牧养殖、庄园旅游业及配套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和政山顶主要是灌木草地,用材林比重小,山腰以梯田为主经济林栽种面积少,管理措施不完善,技术服务跟不上,效益欠佳,山脚防护林比重不够,同时又没有与其它产业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因而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快退耕还林(草)工程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工代赈、个体承包”是党中央对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总方针。立足县情、开发利用、冶理保护是和政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应遵循的原则,为进一步加快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步伐,推动和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人认为和政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应着重作好以下五个方面:

3.1精心组织、广泛宣传

一项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活动,认真细致的组织宣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职工懂得各项森林法规,增强法制意识;科技人员要认真详实地介绍和政县林地锐减、草场退化、生态恶化的现状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及其落实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弘扬“宁可苦干、绝不苦熬”思想,形成干部带头,全民参与、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把宣传组织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

3.2落实政策,广辟门路

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对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政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自然条件严酷,人地矛盾突出,广大群众生活普遍困难,教育相对落后,群众受教育少,文化基础差,因此要形成“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共识。

一是与退耕群众面对面交谈,通过算账、对比等方式使群众从思想上接受并积极进行退耕还林(草),杜绝发生新的毁林毁草开荒现象和复耕行为;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落实退耕地优惠政策。对退耕地粮款补助及种苗款,严格按《退耕还林条例》要求,实行专户、专财管理,以确保工程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位;

三是必须把解决农民吃饭、花钱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核心来抓。

多年来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群众把以木换粮、换钱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和政县人均耕地仅0.09 hm2,把仅有的耕地拿来退耕还林(草),而国家补贴的100 kg粮食、20元现金,普遍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退耕还林(草)要做到能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达到山川秀美,只有妥善解决农民吃饭、花钱的问题,用其他方式弥补农民来自草木方面的效用才可以。从长远看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县、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引导、科技信息服务上要下功夫,提高退耕还林之后耕地的单位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二是结合实际避免“重退轻还”倾向,提高退耕还林地效益。要以能还得上确保退得下,避免“虎头蛇尾”,引发新的问题;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广开就业增收门路,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3合理布局、长远规划

和政县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和以往生产经验证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以梯田建设为载体,以植树造林为重点,以节水灌溉为突破,以科技为先导,整体推进,才能实现生态改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维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累计改造梯田0.59万hm2,人工种草0.18万hm2,造林1.87万hm2,水土流失治理度55%。和政县治理生态生存环境工程近期计划的重点应放在退耕田还林(草)上。因为退耕地由群众个体或村、集体经营,较荒山荒坡容易管护,实施规模小,投资相对较少。所以植树造林前期以退耕还林(草)为主。植树造林的长远规划应是荒山荒坡的绿化,生态生存环境的改善,就要从荒山荒坡的绿化治理上下功夫。在治理措施上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原则,把退耕还林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打破乡、村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山顶松树戴帽、山间梯田、经济林缠腰,沟台林草锁边,沟底坝库穿鞋,区域道路成网”的主体生态建设模式,点、片、带、网同步开发。对坡度较陡的沟壑地开挖鱼鳞坑截流,做到工程措施合理布局,土地高效利用。

3.4科学种植,严格管护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目标值就是林草覆盖率和存活率的提高。“年年栽树不见树”究其症结主要在栽植树种和管护措施上。因此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机制引入退耕还林(草)工程中。

一是加大育苗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大力提倡各家各户搞育苗,为全县的退耕还林(草)提供苗木保障。选用优良种苗,就近调苗、就近栽植,严把施工质量关,确保成活率。经济林选用3年生优质的啤特果、早酥梨、花椒等苗术;用材林选用优良的杨树、柳树、油松、刺槐,草种以红豆草、紫花苜蓿为主,推广种植串叶草、酸膜菠菜;经济林和用材林苗木调动中注重苗木质量,杜绝“人情苗、劣质苗”,坚持州内调运,远距离调动,注重苗木产地在气候特征上相近性。定植树苗时要做到先培熟土、再培生土,及时足量浇水,保证苗木的成活。

二是对无水利设备灌水的林草地采取平地漏斗式、网状集雨坑、坡地集雨带与集流坑相间工程模式,先工程、后生物,以工程养生物,以生物保护工程。

三是采取覆盖膜抗旱保温技术,使用生根粉、泥浆蘸根,截杆塑料袋等栽植办法,提高成活率。

四是树木幼苗期实行树草,树药兼作,培植地力,提高效益。

五是搞好技术培训,使工程区群众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各乡、村举办果树嫁接、修剪管理和种草、养畜技术培训班,扩大技术应用面。

六是加强管护。“一分栽、九分管”,植树要成林关键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找准符合本地实际和农民根本利益的切入点,把植树种草与长期管护挂起钩,把治理投入与效益产生挂钩,制订管理办法,明确奖罚措施,并将管护责任具体落实到人、落实到户,集中连片地集体雇人管护与个人承包相结合,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同是还要注重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技术方面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林树要定期进行整技、修剪、施肥、灌水、保证苗木生长。

近年来,杨树蛀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和沿山一带栗鳃金龟子大面积发生,对杨树和新造幼林产生严重威胁和破坏。因此要加强病害虫的预测和防治工作,早发现早治理。

3.5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就是把经济效益寓于生态之中,让经济效益体现生态效益,形成“山顶乔灌草养生态,山腰梯田经济林管粮钱,山脚防护林,用材林保自给”的立体农业建设模式。对实行退耕还林(草)的农户优先安排国家整村推进、暖棚养殖等扶贫开发项目,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特种养殖等,使退耕还林(草)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给广大群众经济上带来更大的实惠。

一是在生物配置上林、粮、草畜合理分布,农林牧共同发展。

二是经济林、生态林、用材林、防护林兼作,树种选用优质、高效的啤特果、早酥梨、油松、刺槐等。

三是为产品找出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开发特色产品,建立支柱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啤特果深加工、淀粉深加工及药材深加工等。延长产业链形成以公司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收购、营销服务体系。

四是开发旅游业资源,加强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合理配植观赏林、经济林,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作者:岳铧

第3篇: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摘要:交通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农村群众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农村道路、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农村道路现状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农村道路交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字:农村道路建设;道路交通环境;公路养护

前言: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国一直格外重视“三农”问题,制定惠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为了改变农村道路交通现状,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的道路交通环境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部门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1.农村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首先,在党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村级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县乡以下改变了以土路为主的局面,县乡道路逐渐成为国省级道路的支脉,向着“村村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公路建设规模的增大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农村道路等级不断改善,以往农村客运和货运非常不发达,主要是受到通车里程的限制,为了满足乡村人民的需要,政府不断对道路等级进行改善,通车里程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不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其运力都显著提升,客运班线变得密集,各种型号的货车也频繁流动,物流市场变得活跃起来,原本定时定向的运输开始向着全天候、多类型的方向发展;最后,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农村交通工具比较单一,除了步行和畜力车以外,很少有摩托车或者是私家车,人们出行非常不便,出行目的地以及频率受到非常严重的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废弃,摩托车以及私家轿车开始成为农村群众的代步工具,可以说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样,从当前的形式来看,这种趋势还会继续扩大,这就为农村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

2.农村道路交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资金方面来说,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过分依赖政府,由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使公路的建设受阻,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也缺乏统一管理,做不到专款专用,出现挪用款项的现象,对于资金的走向也没有进行严格审核,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公路养护资金筹措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依赖政府,资金供给不及时导致养护工作不能及时开展。从交通部门的管理来说,基层管理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农村地区的交通秩序得不到维护,部分地区的通行条件还不够完善,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还亟待解决。另外,农村道路交通中安全问题频发,群众的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部门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控的力度不够[2]。

3.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的策略

3.1加强道路建设的资金管理

首先,筹措道路资金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开发筹措资金的多种渠道,例如,可以向金融机构借贷來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其次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到专款专用,实行专账管理的政策,任何部门不得挪用或者超范围使用,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严格监管资金流向,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在筹措农村道路养护资金时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而是采取采取多样化的筹措方式,各个地区市级以及县级政府每年要为农村地区安排专项拨款作为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鼓励一些受益于公路建设和的企业和个人为公路养护捐款,建立完整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机制,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同时也要对该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按照交通部门制定的养护计划按时拨付养护资金。最后养护过程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路基边坡保持稳定、排水畅通;第二是横坡适度,保证行车的舒适性;第三是保证构造物的结构完好,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修理,避免因此产生交通事故;第四是保证沿线设施完善,防止发生破坏道路的现象,保证农村公路的安全运行[3]。

3.2明确基层交通安全部门的职责

为了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明确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将县级别政府以及乡镇政府作为农村道路交通的责任主体,建立与各个乡村之间的联系,最好每个村里都设有一个交通协管员,协助政府部门管理当地交通,及时反映当地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专项管理经费,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岗位形同虚设的现象。基层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首先是保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其次对于辖区内的客运企业以及驾驶人员进行管理,督促其遵守安全准则;第三是对非法客载车辆进行查处,同时纠正一些违规行为;第四是维护交通秩序,保证车辆的畅通行驶;第五是对辖区内的机动车辆进行清理,掌握这些机动车辆的分布情况,要求车主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第六是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3.3继续提升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

基层管理部门要定期调查农村公路的运行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哪些路段的等级低,哪些路段的安全隐患大,尤其是那些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要明确原因,政府以这些资料作为依据,在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改造力度,继续提升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这一过程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四级或者四级以上的标准进行,改造完成以后要经过有关部门的验收以后才可以通行。政府要对公共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规划,有效解决农村客运交通的“站点不足”问题,在那些对客运交通需求较大的地区修建客运站,丰富农村交通线路,满足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要解决农村客运中“运”的问题,即为农村客运配备有质量保证的车辆以及有安全资质的驾驶人员[4]。

3.4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控

由于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有效控制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对交警警力的布局进行优化,依据农村道路的建设和改造状况设置公路中队,每两个乡镇至少配备一个交警中队,每个中队要保证不低于12人,对外观标识以及装备配备进行统一,使交警中队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有效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交通部门应该认识到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控的重要意义,编制管控计划并认真执行。

总结: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道路的建设力度,从多种渠道筹集道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基层交通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对农村地区的交通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继续提升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严格管控,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臣,余兴亮.构建和谐农村道路交通环境的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8,10(12)03:105-106.

[2]赵紫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道路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刘锦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安保设施改善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

[4]任晓佳.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

作者:初显宏

第4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从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看变化议思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今年的环保工作重点,加强环保督察、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节能环保产业,这些内容引人关注。

关键词:

环保督察

报告原文: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解读:被称为“长了牙齿”的新环保法实施至今已有1年。作为新环保法的配套措施,环保督察在这一年颇为抢眼。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强化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在当前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环保督察工作,使其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首站进驻河北。新成立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主要督察省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环境保护重大决 策部署情况,解决和处理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落实环境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责任追究等。其中,在“党政同责”方面督察,环境 领域更是首开先河。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纪文看来,为了避免环保督察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现象,要进一步完善环保督察主体和对象、内容、手段、程序,使环保督察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据了解,国家正在组织编制环保督察办法,出台细则,督察程序、主体等问题都将明确。

开展环保督察,首先要明确谁来督察,督察谁。业内专家表示,为了避免走过场,真正做到真抓、真督、真查,必须在“谁来督察”方面下功夫,让纪委和组织部门 参与到环保督察中来,提前介入最好。而在责任追究方面更要不袒护、不护短,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到底哪些人有责任要明确。

现在的环保督察是以督促地方落实整改为目标,很少涉及责任追究。如何将环保督察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效结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常纪文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权重,将其 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同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

关键词:

节能环保产业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 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解读:“十三五”开局之年,节能环保产业再次受到决策层的重视。那么,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如何?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会有较大提升。”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未来环境治理需求趋于专业化、精细化。

在节能环保产业界,对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普遍充满信心。一方面,业界认为,在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行业收益可以较为稳定地保持在8%~9%,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外企业和资金跨界加入。

另一方面,“十三五”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热点频现,如PPP模式、黑臭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土壤修复等,可能激发、带动万亿元投资,使其初具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从政府方面看,只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环境监管,做好环境信息大数据采集和信息公开。此外,节能环保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形成投资运营大企业和中小型技术企业集群,而中小企业要注重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型技术开发。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中持环保董事长许国栋建议,环保企业在“十三五”期间要做好积累,特别是相关技术创新能力的储备。他判断,从2020年开始,节能环保行业将开始真正向技术的理性回归。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关键词:

绿色金融

报告原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全面绿色化的新常态,要促进绿色发展,必须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绿色信贷、保险、税收、债券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各种有效的环境规制。更重要的是,绿 色金融可以在宏观上发挥调节经济和发展模式的作用,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一方面,调整各种要素间的比价关系,恢复资源环境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平 衡关系,有助于实现资源环境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积极影响,使宏观经济朝着有利于绿色环保的方向 前进。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好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性,为绿色环保工作创造确定的政策环境。

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虽然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近年来得到推进,绿色证券也在一些地方有初步尝试,但是绿色金融仍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比重小, 一些业务发展滞后。“十三五”时期,需要在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保险、财税等政策基础上,积极创新、多措并举,建立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应从以下领域推进:例如,发展绿色产业基金,推动绿色项目股权融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资;建立绿色担保机制,成立专业性绿色贷款担保机构;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等。

此外,应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的外延式发展,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之中。李志青提出,在制定和执行内外货币政策时,可将绿色发展作 为一个约束条件考量。例如,在制定每年的总信贷增幅目标时,有必要对新增信贷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和评价,而不能仅仅顾及经济发展。

关键词:

生态安全屏障

报告原文: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继续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读:目前,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十三五”期间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保护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

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资金投入也很大。在规划方面,国家一直着力建设“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 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国务院颁布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生 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

在举措方面,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尤其在三江源、喀斯特等重点地区实施了区域生态建设工程。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通过以上规划和措施,我国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有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在减少。

但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草地、森林质量低下,我国90%以上的草地和森林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有60%以上退 化严重;沙化、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仍然很大;湿地、海岸带丧失速度加快,尤其滨海湿地丧失严重,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自然海岸线已经消失;流域生态风 险加大,海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功能基本丧失,黄河重要支流干涸程度加剧,长江中下游生态问题加剧,湿地退化、湖泊阻隔问题恶化。同时,国家生态屏障与重 点生态功能区空间格局还不完善,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尚未划入。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完善,生态补偿项目类型多、管理部门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评估机 制。

“十三五”期间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欧阳志云建议,首先,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布局,加强对具有生态重要功能区域保护,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

其次,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提高生态系统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第三,加强湿地、海岸带的保护,严格控制湿地和海岸带的开发活动,协调好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镇化与海岸带的保护关系;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核算考核机制。

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 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

第5篇:加快依法治税进程 改善税收征收环境

2008年5月,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提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级重要的执法部门,必须严格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行政,使税收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近年来,我市国税系统在依法治税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税收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税收执法逐步规范,税收执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执法犯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围绕市局今年开展的“两项活动”,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市国税系统的依法治税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准确理解依法治税所包含的内容,是增强税务依法治税责任感的前提

依法治税,就是指把税收征收过程中的每个主体的每个行为(包括征纳税行为、代扣代缴行为、纳税担保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税,既治纳税人,也治征税人。法律不仅要规范企业和百姓的纳税行为,而且更要规范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还要规范其他行政机关的一切涉税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之,违法者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依法治税是国税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贯穿所有工作规范的核心。对于国税工作而言,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一切税务行政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行为不能超越法定权限,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二是税务部门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执法活动承担责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是依法治税工作的基础、灵魂和立足点,是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责,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使、滥用职权,增强依法治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然成为每个国税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把握税务依法治税的重要性,是增强依法治税使命感的必由之路

税务部门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指导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使依法治税的理念、依法组织收入的理念融入真正意义的阳光执法过程中,才能达到应收尽收,实现依法治税的社会效应。因此把握税务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在于:

(一)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增创税收执法优良环境,是实施依法治税的重要内容,就有必要有效地解决好税收执法环节的各种纠纷和利益冲突,做好这顶工作的关键在各级领导,基础在法制,根本在全体税务人员的认识。因此税务机关应认清形势,严格将法律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加强对税法的宣传,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赢得社会及部门的广泛支持和理解。

(二)有利于提高税务部门的执法形象。依法治税要通过文明执法,努力化解征纳矛盾,融洽征纳关系,使纳税人变被动纳税为主动纳税,理解和支持税收工作;要切实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依法治税水平,树立税收法制的权威性,增强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法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法纪观念,从而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提升国税执法的社会形象。

(三)有利于税收征管质效的提高。依法治税可以强化税收执法,促进执法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克服麻痹心理,做到尽职尽责,应收尽收,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如果税收执法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各项税收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很好地落实。

三、全面分析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难点,是增强依法治税紧迫感的关键

(一)法制观念不强,影响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效率。国家虽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但部分人员法治观念的淡薄,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人治”现象仍然存在;管理税收的办法不是用法律的方式管理,而是靠税务人员催收管理;没有从法制的理念出发,形成长治久管的办法和一套由纳税人主动全面申报纳税、税务部门重拳打击和威震偷、逃、骗税者,达到应收尽收的目标。长期以来,由于“任务法则”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导致有的地方出现寅吃卯粮收“过头税”,更有甚者是有税无人收,或收“关系税”“人情税”等不正常现象,使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税法宣传不够,严重影响依法治税进程。大众传媒对依法治税工程的宣传与监督还很不够,很薄弱,相当多的纳税人尚不完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税收法治的优越性,对主动纳税义务存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总有一些人抱有能漏则漏、能偷则偷的讨价还价心理。

(三)地方行政干预,阻碍依法治税的通道。一些地方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公然地与税收法治叫板;一些地方甚至公开为那些违反税法提供保护伞和挡箭牌。一是自定章程,擅自越权减免。有的地方打出“引进税源”的所谓“藏富于民”旗号,以减免税或免予税收检查为筹码,给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带来了较大风险;有的地方设立“经济保护区”规定税费由“政府统管”等变相减免各项税收;二是干预税收执法。有的地方政府要求税务部门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有的地方以权施压,将能否给予税收照顾作为考评税务部门是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准;三是各方面干预多。税务部门在查处税务案件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说情压力大,使税务部门无法正常行使职权,更谈不上依法处理了。这些干预,既干扰了正常的税收执法秩序,又破坏了执法环境。

(四)执法手段软弱,削弱了依法治税的刚性。税法的细胞大都是具有强行性的法律规范,凡是违反税法中强行性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无效、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虽然赋予了税务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但并没有赋予税务行政执法的特别权力,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如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需要公安司法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没有强制力的司法体系作后盾,工作就难开展。就很难保证国家税款应收尽收,很难做到依法治税。

(五)干部素质不高,制约了依法治税的水平提高。税收执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税务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目前,基层税务系统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不能全面、科学地开展工作,这使税收执法工作水平处于一种提升速度不快的状态,直接导致了税收执法效率的弱化:有的不钻研税收政策法规、有的不懂财务知识,不会查账,有税不会收,有税收不回;有的执法人员图方便、图省事,不按法定程序办事;有的税务人员以言代法,收“关系税”“人情税”等等,对于税务人员在行使征税权的过程中,拒绝或怠于履行自己所负的法律义务、或者滥用职权的,既袒护、纵容了偷漏逃骗抗税的行为,又损害税收执法形象,严重影响了依法治税水平。

四、加快税务依法治税进程,势在必行、迫在眉捷 要建设税收法治系统工程,仅靠国家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真正实现依法治税,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善税收环境,还必须推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法律举措。

(一) 建设税收法治工程必须培育自觉尊重税法权威的观念。如果没有全社会对税法规则的亲和感和崇敬感,如果不拉近老百姓与税法之间的心理距离,确立税法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再多再好的税法规范也很难有效实施。

一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从对税法负责的思想高度出发,清除狭隘的部门本位利益和地方本位利益的意识的影响,甘当依法治税工作的促进派,并真心实意、始终一贯地向蚕食国家税源和税收的现象出真招、出实招;地方保护主义的实用主义态度必须予以纠正;我国的税法具有统一性、神圣性,不容任何人亵渎、欺负。同时以法律规范税收执法者,使他们不放弃或不当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不能自由使用法律赋予的权力。

二是大力宣传税法知识。要以全国税收宣传月为契机,通过寓教于乐、寓法于理、寓理于情的喜闻乐见方式,使所有纳税人都熟悉税法的基本要求和规定。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光荣、违法征税和违反纳税义务可耻的现代文明观念。企业尤其要树立依法足额、及时纳税的法治观念。“企业爱财,取之有道”,依法纳税就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使老百姓与企业要学习税法,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领导干部,更使他们应当带头学习税法。

三是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无信市不立,无法信不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有些税收的法律、制度不太完善,尤其需要税收道德和税收信用的支撑,树立新的税收法治观,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拉近老百姓与税法之间的心理距离,早日确立税法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纳税人,以严格的执法规范纳税人,实现税收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四是要树立以法促管和税收任务服从税收法律的观念。税收法律法规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依据,税收执法人员重在依法“管”理,纳税人重在主动依法“足额”纳税,逐渐形成依法治税的良好格局。

五是要树立科技兴税的观念。随着税务科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实行微机管理,信息集中到省、市,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要与现代化管理相适应,实现人机的最佳结合和创新。同时,还要实现税收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对接,信息共享,使税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二)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税法尊严 。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税收执法的力度成为关键。一是采取可能采取的所有手段,确保税款的应收尽收。第一,充分运用税收征管法的行政处罚权、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税款流失;第二,加大处罚和曝光的力度;第三,充分发挥税法责任的补偿,要确保法律责任的追究能够补偿国家遭受的税收损失,补征税款、罚款、征收滞纳金、没收非法所得都是并行不悖的;第四,充分发挥税法制裁功能,法律责任的追究必须能够体现出对违法纳税人的有效、有力制裁,如对财大气粗的违法行为人应承担更高的罚款数额,使其感到法律制裁的疼痛难忍;第五,充分发挥税法教育功能法律责任的追究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对广大纳税人的教育功能。如果其他纳税人不能从中接收到教训,则专门以偷漏逃骗抗税为乐事或发财手段的丑恶现象就会无限蔓延;二是充分发挥稽查的打击性职能。稽查部门应重拳出击,发挥协税护税的作用,展示打击型稽查的震慑力;三是重视对涉税犯罪案件的移送。对于违反纳税义务的纳税人要用够用足税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中的财产刑、自由刑和生命刑),而且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也不是互相排斥的,以最大可能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目的,绝不能以行政处理替代刑事责任的追究;四是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社会综合治税的步伐。争取从根本上改善税收秩序,净化税收执法环境,树立国家税法强大的威慑力,推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的前进步伐。

(三)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将执法检查推向日常化。一是制定执法检查方案,将定期执法检查的形式增加为包括不定期的全面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日常执法检查和专案执法检查等灵活运用的多种形式,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实现执法检查的制度化、日常化,将执法检查全面引向深入;二是对执法检查的常设机构赋予一定的权限和职责,常年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形成执法检查的长效管理;三是有侧重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以检查促征管质量的提高;四是将执法检查的结果直接纳入责任制度进行责任追究,抓好查后整改工作,巩固执法检查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税务执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几种监督制度的“乘数效应”,促进税收执法水平和征管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逐步探索外部监督的方式。税务机关有着代表国家执行税法和有关法律的权利,纳税人偷税、逃税和骗税的手段再高明,形式再隐蔽,也高不过税法的立法目的和诚实信用原则。一是要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对破坏税收法治的行为进行经常而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成本低、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快而深远的作用;二是税务机关也要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以往是规定权力多,明确责任与义务少,致使出现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现象。依法治税原则要求不仅要有法定的责任形式,而且要有实现这些责任的法律制度,要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追究制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等;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监督体系。税务部门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管理责任制为切入点,在明晰透明行政责任的基础上,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含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依法治税工作的监督力度,克服监督权威虚臵的现象;不仅要加强对执法行为的事后监督,还要建立事前监督制约机制;不仅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还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不仅要建立内部监督制约体系,还要注重外部监督,在不断强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代理人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税法护法队伍的同时,对税收执法行为形成一种全方位、全环节的监督。有了良好的执法监督体系作保障,这对于治理“以权治税、以人治税”现象,确保依法治税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五)加强培训,从提高干部素质上规范执法。税务人员素质从广义上说包括受教育程度、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律知识、业务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公关能力、办事态度及效率等。一是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一方面组织税务执法人员学习税收法律、法规,使执法人员不仅要懂税收法律,还要掌握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赔偿法等一系列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开展现场练兵活动,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从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人为本的税收管理理念出发,将税务执法人员的待遇与执法数量、质量挂钩,高质量高待遇,以此激活执法人员执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6篇:改善政务环境,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刘锦春

张晨强

近年以来,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73.1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3.5%;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171.28亿元,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21%;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数的66%。非公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创造税收、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正如陈川平书记指出的:“民营经济不发展,太原的率先发展就实现不了”,要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问题。

一、非公经济发展政务环境不佳的主要表现

多年来,我市在改善政务环境、服务非公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但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积极作用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干部对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太原虽然在发展非公经济的认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人们对发展非公经济已经达成共识,要不要发展非公经济的问题已经解决,社会对非公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服务发展的观念问题依然很突出。尽管市委、市政府出台多个文件,大力鼓励和扶持非公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干部仍然存在一些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非公经济,认为非公经济无足轻重,无关大局。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领导不力,发展力度不大。发展非公经济有的只停留在口号上,缺少具体行动,甚至采取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尽管县市区和乡镇两级对发展非公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更深刻;各级党政领导对非公经济的认识更深刻,发展非公经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高。由于全市还没有把发展非公经济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内容,以行政考核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力度远远不够。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管理已经成为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实践表明,凡是思想解放彻底的地区,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迅速,非公经济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彻底,是造成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根源之一。

2、市场准入的渠道不太畅通,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隐形门槛依然存在。尽管我市出台政策规定,只要是国家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非公经济都享有“市场准入”公平待遇。但是许多领域对非公投资虽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但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些收益稳定、利润较高的行业尚未对非公资本开放,同时,行业垄断行为的存在也使得非公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名义上开放、实际上限制”的“玻璃门”、“弹簧门”仍有不少,目前,我市非公经济在多个产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特别在金融、电力、交通、环保等领域,非公经济投资进入较少或进入困难。由于政府审批管理的各部门、各行业及条块之间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一些政府执行部门仍习惯于原有的歧视非公经济政策规则,出现了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产生了部分制度法规对非公经济发展存在掣肘效应。

3、行政服务存在不到位现象,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繁锁。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非公企业面临的较为集中和突出的困扰是,立项审批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前臵条件以及互为前臵的问题,因而导致企业不胜其烦,无从下手,而且找不到承担责任的部门。部分项目审批授权没有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部分项目审批环节复杂,成了相互掣肘的“连环套”,使投资者无所适从。而周边的省会城市在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探索了新经验。比如西安市下放多项审批权,对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的网上审批服务,建立起“可查询、可办事、可监督”的全方位政务应用系统,纪委监察局建设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通过对行政审批事项实施电子监察促进效能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非公经济的政策服务不足,影响了非公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部分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非公企业对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的判断与把握,使其难以作出长远打算、怯于进行长期投资,引发部分非公有制非公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盲目化、短期化、投机化倾向。且一些政府行为的“多变”和干预削弱了相关政策的时效性,使得非公有制非公企业难以把握,甚至坐失发展机遇。

5、政府对非公经济进行产业引导的不够。市场是非公经济赖以生存的环境,非公经济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归根到底要靠市场来引导。成熟的政府服务体系有助于企业正确选择产业,成功走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不少非公企业家迫切需要政府提供产业发展、产业指导、投资名录等方面的服务,因为企业家很难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的信息,加之太原市场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各个要素市场发展不健全,使非公经济天然与市场联系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迫切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产业引导服务。

6、政府管理存在“越位”与“缺位”的现象。由于尚未建立和形成职能部门与非公企业的沟通机制。一些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处罚细则并不为非公企业了解,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存在以监督和处罚代替维护和服务的行为。部分非公企业特别是在商业经营领域的企业反映,企业有时接到处罚通知后,还不明白错在哪里。而非公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有时存在往往“缺位”现象,部分企业反应,向一些政府部门反应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改善非公经济发展政务环境的建议

1、解放思想,提高干部发展非公经济的思想认识水平。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解放思想,对标一流,充分利用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契机,全方位消除干部中存在的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形成发展非公经济的共识,即发展非公经济是实现率先发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非公经济是实现富民强市、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主力军,非公经济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要真正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清理各种对非公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的政策和规定;取消一切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限制。坚持“不禁止,则自由”的原则,凡法律、行政法规无明令禁止的领域和行业,均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对于允许非公经济介入的行业和领域要分别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哪些项目非公企业可以介入,哪些项目鼓励非公企业介入,同时明确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让非公企业明明白白投资经营。

3、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实行“快速反应”效能机制。 按照“横向对比,逐项审核,自上而下”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省政府没有明确规定的或已经取消的审批事项,沿海开放城市没有或已经取消的审批事项,太原应一律取消。发达地区、先进城市发展非公经济的好政策、好办法,太原要积极借鉴。 要对政府的审批事项,进行“程序革命”,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把必需的程序压缩到最低程度。对于有“前臵审批”的事项,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效能监察”。政府办事大厅或服务窗口,要实行“内转外不转””的运作机制,方便企业办理审批事宜。

4、全面推进“阳光政务”。各级政府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组织或单位,在政务行为中要坚持“从严治政、注重实效、提高效能、有利监督”的原则,实现政务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根除政府权力商品化的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使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整体推进、层层落实、注重质量、取得实效。

5、科学产业引导,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要引导非公经济对接大型国企,承接其剥离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鼓励非公经济积极介入大型国企的服务外包产业。比如物流、商务、信息等产业,政府应抓大带小,设立传统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要鼓励非公企业积极加入到三大基地、四个中心建设中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加盟等形式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以股份制的形式联合起来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6、建议设立全市非公经济发展领导组织、机构。太原对非公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中小企业局、工商、税务、物价等数十个单位,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协调管理服务的成本,降低了协调管理服务效率。因此,需要在市级层面,设立非公经济发展领导组以及具体办公机构,作为政府综合协调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问题。

(作者单位:太原社会科学院)

第7篇: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发言提纲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建设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为什么说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深层次上看,这项重要工作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从公共投资、项目安排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关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区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有必要也有条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当今时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就产品的制造能力而言,我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但就财富的创造能力而言,我们则逊色很多。未来要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必须具备一流的科技实力,包括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当前,西方各国都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我国也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适时布局,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当前,要重点推进3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二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

三、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仅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的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困境。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但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优先位置予以考虑,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事业发展主体方面,社会力量兴办了大量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民办社会事业机构,初步形成了社会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方面,注意区分社会事业领域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并在相关产业发展中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确立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机制。但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更与改革滞后有关。因此,需要通过推进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8篇: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 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二、 解决民生问题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政府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统筹兼顾、多策并举,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 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解决民生之本要坚持扩大就业.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在工作安排上,要把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退役军人就业和安置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

一、会平等的就业制度。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实质上是国家切实保障民生并使之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它带来的直接效应即是能够奠定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础。要按照“增加保障线,扩大保障面,力争全覆盖”思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把农民工、国营企业职工、临时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业、伤、生保险和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和扶贫开支,落实好农村“五保”,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三)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脚长、一条腿短不协调现象。当前,落实民生举措,要立足于确保公益、激发活力,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问题,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残疾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1]。

(四) 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解决民生问题应当包括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广泛而复杂。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不但能够为将来逐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而且本身就是解决过程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范化、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访和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时了解。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标志就是打破了过去完全由国家经办的体制,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但是总的看,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开放仍然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发挥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社会事业发展,也制约经济发展。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看,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在工作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公共利益。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强调一点,就是保“基本”需求的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强而逐步提高。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滞后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社会矛盾;超前了,财政压力过大或无力支撑,反而不可持续。也就是说,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愿望超前和能力滞后永远是一对矛盾。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 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 社会需求总是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怎样确定政府的责任范围、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这是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当前各方面反映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包揽多,社会资本进入难。政府把责任和保障面定得过宽,不仅会降低保“基本”的能力和水平,还会影响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活力。各项社会事业都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非基本”的社会事业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现在看,政府办了许多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办的事。使用公共资源办高档服务,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会加剧分配不公和社会不满。少数人的需求也需要满足,但应当交给社会和市场。这次新医改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保“基本”,包括基本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强调人人有基本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高档的、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药卫生服务要逐步交给社会办,由市场调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要这样做。对此,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在社会事业所有领域,都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好该办的事情。

(三) 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绩效。 在服务提供上,应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愿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只要具备资质、符合条件,就应当鼓励进入。政府择优为人民群众购买服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就会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化参与的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1] 冀纯堂. 解决民生问题五要 [J]. 人民论坛 , 2007, (6)

第9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吴忠民

中央党校社科部教授

大家好,现在给大家汇报的讲题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讲题准备分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第二部分我们谈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三部分内容是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内容是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内容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左右。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生活水准大幅度提升,汽车销售场面截止到04年年底,我们国家的私家轿车已经超过了公车,截止到06年年底国家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超过7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建设部发言人所宣布的内容,说我们国家现在居民住房的私有化程度在全世界来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同时,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这条腿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社会与经济之间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这集中表现在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那么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 重视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可以说民众对于民生问题越来越看重,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成为一股重要的历史潮流。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民生问题受到人民的重视,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如果找原因的话恐怕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项:

第一个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从03年开始我们党首次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接受认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强调的是要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让全体人 1 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普遍重视以人为本,进一步的要求必然是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对民生问题提出迫切要求。

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在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毛泽东时代,可以说中国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局面。尽管当时的平等有着很多的局限性,但是比以前来说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又多了一条,这就是自由、自主意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的平等竞争,每个人都是自我抉择的自然人,都是一个个主体。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整个社会对于民众来说,平等和自由的两种意识哪个都没有缺少。一个社会一旦普遍接受了平等和独立意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民众普遍会认为好的生活并不是哪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群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过上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普遍迫切的要求。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世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们这用的“世俗化”是“世界”的“世”,跟市民的“市俗化”不是一个概念。市民的“市俗化”是一种贬义词,指一个人庸俗、低档、俗不可耐等等。而“世界”的“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意思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成员越来越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换句话来讲现实化、理性化、利益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一个社会的民众越来越看重现实的问题,看重利益的诉求,进一步就会认为人民在当下的世界当中就应该过上美好的生活,不能把美好的生活放在遥远的未来。我们过去经常谈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一谈到美好生活总会加上个限定用语——为了人民“未来”美好的生活,我们甘愿献出一切。我们知道每一代人,代与代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他生活的时代当中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来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焦虑”。大家恐怕有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过于着急,焦虑不安。“社会焦虑”是指民众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社会焦虑”现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焦虑现象,这之后也许有但强度不会这么大,现在人民都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焦虑,这跟毛泽东时代还不一样。

我们只是从社会心理角度比较,而不是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角度比较。在毛泽东时代规则非常简单但是有效,社会具有高度的控制力,人民的信仰是高度一致,这样一来民众心理普遍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焦虑。而且当时民众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就是遇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跟着毛主席永

2 远是胜利的。而且不仅是胜利的问题,当时叫做跟着毛主席从胜利走向胜利,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神话。带领一批农民打败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那么落后的武器硬是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国人打败了,当时人民对毛主席产生一种心理的依赖。跟着毛主席永远是胜利的,看到毛主席挥手前进的图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产生那种踏实、充实的感觉,甚至充满了斗志。所以当时大家不着急,着急什么?再高明能高明过毛主席吗?毛主席手往哪一挥咱们往哪走就行,当时的描述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下是一种什么局面呢?一种什么情景呢?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在狂欢,一个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哪管其他,充满了一种焦虑。我们看到在彩票发行现场,一双双期望着发财的眼神,一种焦虑的神态,这是深圳股市暴跌以后股民们悲痛欲绝、焦虑不安。之所以产生这种焦虑跟这个时代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发生大幅度的,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是极大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幅度太大,让人民的心理难以一下子适应。人民对于自己未来的前景缺少一种可预期性,往往产生一种不可知未来怎么样的心理,这样一来人民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态。再加上人民有强烈的利益驱动,人民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急剧地变动,这一切造成了“社会焦虑”的现象。

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大面积的“社会焦虑”现象,对这个社会是十分不利的。首先它会促成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其次会加重人民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不满的情绪,本来有些负面的社会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由于人民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就有可能把本来不严重的问题看得很严重,所以“焦虑现象”对社会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话,我们不指望彻底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缓解可以做到。而缓解“社会焦虑”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改善民生,让人民的基本生存有一个底限,让人民对于未来有一个预期。

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来看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时刻关注民生,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时代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章 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内涵

第二部分内容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先解释一下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和一个大致的问题。民生这个概念,就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运用的民生概念,跟古代所运用的民生概念不是一回事。现在意

3 义说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它的范围太大几乎无所不包,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几乎都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这个概念太大。基于这样一个过大的概念,制定政策可能就很难准确、明确、具体了,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不用广义上的民生的概念。狭义的角度来讲,对民生概念的解释是这样的,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等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是狭义上的民生概念。

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三块,民生问题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限问题。为了满足人的基本尊严会有一个社会底限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包括社会救济、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民生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等等,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要有能力、有机会活下去,这涉及到生计的基本来源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充分就业问题,比如说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基本的权益保护问题等等。

民生问题还有第三部分内容就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这属于高级层面的内容。中国目前如果做这条恐怕能力有限,认识还没达到一定的层面,很难满足民生第三部分内容的需求,但是作为中长期的目标预留到我们发展规划当中。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说住房公积金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包括每一个农民工,再比如说公办高校大学生应当实行全部的免费教育。这条好像是乌托邦一样,实际上并不是很困难就能够做到。比如说前苏联几十年以前就到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全部免费教育,当然是公立大学,我们国家现在的财力远远超过几十年以前的前苏联。现在我们国家主要的任务是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内容应该作为中长期的目标,过一段时间再谈,但是预留到我们规划当中,这条很是应该的。

改善民生有个规律,从现实和操作的角度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逐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前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部分内容基本实现以后,就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第二节 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二个小问题是民生问题的特点,我们在把握民生问题的时候,在制定相关民生政策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样几个特点:

4 第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生活消费性,它主要是针对生产性投资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比如说公共资金,本来是用于民众公众的,但是分类不一样。用于基础性的一些大型的设施,比方说高速公路、铁路这样的建设,它是一种生产性的公共投入。而这部分内容如果过多会挤占改善现实、具体、迫切的当下的民生问题,所以容易让改善民生陷入一种误区,我们在谈民生问题的时候首先是指直接生活消费性,与民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是迫切的、具体的民生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三个“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字就说明了民生问题应当具有直接社会消费性这样的特征。

民生问题的第二个特点是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有的时候过于投到一些豪华性的城市广场、豪华大剧院、博物馆,也不是说不能,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在满足了基本民生问题以后再投入豪华性投入,它是指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公共资金虽然满足了基本的民生需求、基本性的保障,比方说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等,一会我们还会用一些数字来联系谈一下。

民生问题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这就是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改善民生有一个特点,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民生政策的制定只能做加法,尽可能不要做减法,或者说多用加法慎用减法。任何一个社会的民众都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问题。当他们得到了一块,比如说得到了公共资金转化为他的日常生活以后,就会把这块资金当作是自己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公共政策制定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试图矫正,把民众已经得到的一块利益让他拿出来,恐怕难度很大,弄不好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在制定民生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慎而又慎,尽可能不要出现失误的情况,一旦失误矫正的难度是很大的。

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民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民生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当然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是这样说的,算是一个定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实际上对中国民生问题有一个定位,用了“比较突出”这样的字眼。09年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说的——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这是对我们国家现阶段民生问题的一个大致定位。

第一节 民生中的主要问题

5 现阶段民生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我们简单勾划一下,限于时间我们很难详细展开。第一个问题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城市低保县以下的城市居民是2300多万人,农村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也就是1196块钱,这是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来看的话,08年年末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再一个就是就业压力比较突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压力一直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再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面临着很大的难题,我们应该承认这几年我们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甚至可以说这几年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看到至少由于两个问题的存在,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在一个时期当中甚至未来的一个时期当中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一个难题是什么呢?我们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欠账太高了,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共欠账2.5万亿,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我们知道偿还历史的欠账难度是极大的,这是一个难题。

再一个难题是我们国家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期被忽视,而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农民数量巨大,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了。第四方面的问题是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当承认一个时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存在明显滞后的状态,另外教育乱收费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学校当然是知名度比较大的中学,曾经收的学费是天价。这些不仅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质量,而且还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这几年在义务教育方面我们国家有大幅度的举措,我们是讲一个时期以来的欠账太多,一下子难以全部偿还清。

第五个问题是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这是很大的样本抽样调查),在我们国家现在有病没有到医院去看的一些患者比例占到患者人数中的49%。将近一半的人有病不到医院去了,到医院去的人又有接近30%的该住院不住院了,很多人没钱看病更没钱住院。还有报告显示我们国家的医药卫生整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的公平性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我们国家现在一直高度注意这个问题了,原因就在于这里,大量的人看不起病,药费那么高,出厂才几块钱经过不同的环节(“以药养医”这样的做法),可能出厂价20块钱的药品就卖到几百块钱,负担都转嫁到患者那里去了。

第六方面的问题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令人担忧。我们国家的劳动者队伍十分庞大,但令人担忧的是称职的、符合岗位需要的劳动者的比例下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劳资纠纷和冲突。

6 劳资关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就势必会造成许多的社会风险,比如说劳动的工作时间过长,不少工人的工资被拖欠,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对于很多工人包括很多农民工来说缺乏社会保险最基本的一种政策。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于我们国家劳动保护条件比较差,近年来我们国家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比较高。有一个统计数据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煤炭产量占到全世界的大约35%左右,而矿难死亡的煤矿工人占到了全世界的80%;再比如说我们国家经济最繁荣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每年发生的断指案一共是3万起左右,一共断掉手指头4万根。这是劳动关系中的一个表现,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会引发事后的纠纷甚至是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还有一个民生问题就是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比较明显。可以这样说在我们国家现阶段凡是能够显示一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在中国社会现在无一例外地都呈现出一种迅速恶化的态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是这样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们用国际上通行的4个指标来衡量,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现在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是比较明确的。第一个指标是基尼系数,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偏高。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现在大约是0.46,而按照大批学者独立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已经进入到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不平等国家的行列了。这是第一个指标基尼系数。

第二个指标是城乡差距,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世界上来看恐怕是第一位的,07年是3.33倍,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一些统计学家学者认为如果把农民用于来年生产投入这块扣除,然后再把城市居民各种隐性收入、隐性福利加起来,中国现在实际的城乡差距在5倍到6倍,远远高于世界第一。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差距是1.7倍以内,超过2倍的国家都很少,我们现在不但达到了3.3倍,而且很有可能是5倍到6倍。明显说明我们国家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的,应当引起我们国家各个层面的成员高度关心和关注。

第三个指标是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不用数字来描述,联合国05的人类发展报告有这么几句话比较形象,说中国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的上海市发展水准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而中国的贵州省发展的总体水准相当于非洲的加纳,所以差得太远了,就是这样两种反差巨大的现象,在中国大陆同时是大面积存在的,这是第三个指标。

7 第四个指标是富裕群体在社会全部居民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提高。我们说一个数字,现在有调查显示城市当中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其他90%的这种家庭,中等收入与低收入者全部加起来那些人占所有财富的另外55%。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加起来一块来统一计算的话,有可能10%高收入者占有全部包括城乡财富的50%,而另外90%的城乡居民占社会全部财富的50%,就对半。那一对半是10%占有,这一对半是90%的人所拥有,显然这个差距是过大了。

前面的这些指标说明在30年当中,我们国家就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为收入差距现象比较明显的国家,这样快的变化是令人担忧的。

第二节 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中国民生问题还有一个主要的表现,这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到位。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行为主体的作用、角色。但是正如09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公共职能没有到位的现象所直接引起的后果,而且比较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作为执政党来说,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必要的公共投入来维护社会公正,改善民生,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常态运转和健康发展。这就引出来一种重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该进行怎样的安排才是公平合理的。世界上凡是改善民生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基本的需求为基本的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什么意思呢?一些豪华性的建筑像音乐厅、城市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型体育设施之类的工程,不是不应该举办而是应该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当基本民生问题改善差不多的情况下再去举办,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一倒过来非出问题不可。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不短的时间内,我们应当客观地承认国家的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颠倒状况,很不正常。近几年来尽管有明确的好转,但是仍然没有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国家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极小,公共投入的资金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公共投入资金最低的国家之一,几乎是倒数第一。像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三块,我们衡量一下拿出数据来看一下,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我们不跟它比。我们国家如

8 果在这方面投入的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证明我们国家有问题了,过早地进入了高福利的国家。问题在于在超过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字——倒数第一,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这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在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当中,这是我们做专门的资料搜集、对比研究发现的,是倒数第一。不用说低于巴西这样的国家,就是跟印度相比,跟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投入的指标来看的话,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就这么低。

跟世界上很落后的国家比,比如老挝、柬埔寨、阿富汗、莫桑比克大致是一个梯队,这跟我们国家这种大经济指标是极不匹配的。我们国家经济怎么样?按照现行汇率来看是世界第三,但是按照实际购买力来看的话,一美元实际购买力可能很难抵得上6个多人民币。从实际购买力来看,我们可以查阅一下世行报告、人类发展报告这样的一些大型数据、大型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经济总量位置是更靠前的。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远远是世界第一了,而与这些经济指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国家在基本方面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个问题确实又很麻烦了,所以我们国家民生问题之所以一个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这是直接的原因。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或者明显颠倒,第二方面的表现是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例过大,高居世界第一,占GDP的比例的话我们国家每年被浪费掉的公共资金是多少钱呢?最保守的估计以05为例大约是2万亿,天文数字!我们国家每年的城市各级低保政府加起来也不过是一百多亿,这个被浪费的太多了。通过三个部分去浪费掉的,高昂的行政成本、豪华性的城市建设(这是最大的浪费),然后大型的具体的豪华工程、豪华建筑物的建设,这三方面每年吞噬我们国家巨额的公共资金。

我们看几张图片,大家看这个图片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是一个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就这么奢华,比国务院、很多总统府、总理府还豪华,投入了二三十亿,这是县级的政府。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县级市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它的风格是按照美国的白宫盖的,比美国的白宫还要大,美国白宫是总统府,我们这是县长府,我们投入这个资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是个街道办事处,我们看这种奢华,类似的建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这种景观。

既然我们国家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明显颠倒了,那么改善民生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很可惜,所以民生问题必然会在一个时期当中,得不到应有的改善。这是第三部分内容。

第四章 改善民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再来谈第四部分内容,改善民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民生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我们没有经验。我们不是要开脱,我们要承认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是没有经验的,搞市场经济更是没有经验。所以有的时候难免政策跳越幅度比较大一点,像这样一些问题也只能是在发展和改革中予以解决。近年来伴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们应该看到的事实是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已经开始有了空前的进展。现在的这样一种改善民生的举动和势头,如果再能保持十年,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第一节 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它的目标和任务,十七大报告以及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部署。限于时间,我们很难一一涉及到,这只强调三点,这三点尽管不多,但如果做到的话就会很管用。

第一点我们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是现在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求,也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邓小平思想当中的一条主线。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们现在应当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问题,而且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地具备了这个实力。反思我们过去有的时候也是有些缺陷,比如我们当时考虑改革政策出台的时候,民众对于改革政策能不能承受得了?所以一提改革往往就是要承受些什么,我们应该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要换什么角度呢?让老百姓总是不断地得到什么,让老百姓不但承受些什么,而且应该让民众不断地获得一些什么。

民众、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只有做到了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使改革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的誓言,才能从本源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什么呢?还需要我们特别看到的一点,我们国家毕竟是个平均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平均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群众基础都是比较雄厚的,有的时候很容易抬头。所以我们要特别防止平均主义的抬头,这就需要我们在强调共享的同时,同时要强调共建。其实这个社会不但是个共享的社会,更是一个共同建设的社会。平均主义以及相关的劫富济贫的观点一旦抬头,就会损害经济的发动机,就会损害社会的活力,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在强调共有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共同建设的问题,以防止平均主义的抬头。

10 第二点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物质条件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蛋糕不做大的话谈不上分蛋糕的问题。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在谈论现代社会的一些书籍和文章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这些人总是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为最为基本的前提,就是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性条件。比如说十七大报告是这样说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所以一定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基础性的东西。

第三点我们现在应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我们改善民生应当遵循两个基本的而且是缺一不可的相辅相成的准则,一是量力而行,二是尽力而为。作为一个执政党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对于改善民生必须应该是尽力而为。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有限的财力又决定了改善民生必须是量力而行。根据这样两项准则就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

第二节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内容和特征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十七大报告当中所说的要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义务教育的问题;劳有所得,劳动权益的保护问题;病有所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问题;老有所养,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住有所居,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可以说如果我们把这5个“有”字的生活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我们国家的民生问题就可以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初级社会公正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在于9个字,这就是低水准,水准一开始不要太高,一步步来;广覆盖,把每一个人都包括进来,特别是每一个农民都包括进来;有实效,现在我们国家就财力而言,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跟别的国家做对比,美国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这样的体系的?1935年开始的,英国是是1945年开始,从实际人均收入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35年的美国和45年的英国,从公共财力这个角度来讲更是超过当时的美国、英国许许多多倍。美国、英国在70年以前60年以前就开始这样一个体系的建设,我们现在更有能力把这个事情做好,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建立这样一个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够做到的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去做的问题,只有想去做,这个体系肯定能够很顺利地建立起来。

以上的内容就是改善民生讲题的主要部分,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难为无米之炊下一篇:贸促会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