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专业排名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德国大学专业排名

2019全球大学声誉排名

7月17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2019年全球大学声誉排名。该排名强调大学的品牌价值,反映各高校在吸引人才、商业投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力。

哈佛大学/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和158位诺贝尔奖得主。

麻省理工学院(MIT)/ 在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领先,拥有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和MIT媒体实验室,万维网、GNU操作系统皆诞生于此。

斯坦福大学/ 负责运行管理美国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胡佛研究所等机构。培养了83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为硅谷输送了大量人才。

剑桥大学/ 培养了15位英国首相和117位诺贝尔奖得主。设有8座文理博物馆,拥有剑桥大学出版社。

牛津大學/ 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专业影响深厚。培养了6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7位英国首相。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以自由、包容的校风吸引了一批人才。同时在科研领域与斯坦福大学共同构成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

普林斯顿大学/ 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共同构成了理论研究中心,对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影响深远。

耶鲁大学/ 培养了61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美国总统。拥有全球顶尖的教学设施,校园内260座建筑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去年美国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商业、金融、技术、电影艺术等专业实力雄厚。

芝加哥大学 / 诞生了众多芝加哥学派,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费米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其在自然科学界的地位。

第2篇: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建构

摘要:印度政府于2015开始构建其大学排名体系,当前的指标体系已实现了从关注教师到师生兼顾的转变,在注重专业研究与实践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多維发展,强调全方位多层面的声誉调查。与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相比,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在指标多样性、权重分配及文献数据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虽然形成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关注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增长”,强化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以及注重高等教育的“学科均衡”的特色,但也面临着数据来源缺乏权威性,重数量评价轻质量评估以及重本土化轻国际化等困境。

关键词: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世界大学排名;包容性增长;产教融合;学科均衡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

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构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本质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世界一流学科的构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载体,是联结大学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判断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竞争力的强弱,主要途径为比较,尤其是区域和国际层面的比较。大学排名较好地融合了这两点因素:第一,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要素的重要体现,是简化了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第二,大学排名强调比较的重要意义,单一的国家大学排名注重国内机构的比较,而区域及国际大学排名则关注群体间的比较,尤其是国家间大学的比较。

作为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政府在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之下,积极构建具有印度特色的大学排名基本框架(National Institute Ranking Framework,NIRF),并以此为基础,于2016年、2017年、2018和2019年连续四年发布了国家大学排名结果。当前印度大学排名已形成了稳定成熟的指标体系,注重各院校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尤其关注排名之后的院校质量改善与提升。然而,与世界大学排名相比,其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具有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共性?其特色与不足有何体现?这是本研究尝试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概述

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排行榜深受各国青睐,许多发展中国家更是将之视为高等教育卓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等国家纷纷实施了政府主导的大学排名。就国际层面而言,许多国际机构也热衷于大学排名,但目前比较成熟、权威且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大学排名有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THE)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一)QS世界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是一种以商业模式运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学排名体系,最初的QS世界大学排名又称《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由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与《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合作于2004年推出。但自2009年排名发布后,QS与泰晤士终止合作,两家于2010年分别推出各自的排名体系。当前的QS世界大学排名由QS公司与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推出,涵盖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学科分类排名、地区性排名(亚洲大学排名、拉丁美洲大学排名、金砖五国大学排名以及中国大陆大学排名等)、建校50年以下100所大学排名、全球最佳求学城市排名、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等。目前的QS世界大学排名是全球参与机构最多的排名之一,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排名体系之一。

(二)英国泰晤士(THE)世界大学排名

现有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于2010年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为了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排名方法,《泰晤士高等教育》先后与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爱思唯尔(Elsevier)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斯科帕斯(Scopus)等数据库的已有资源。当前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包括世界大学排名、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声誉排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校龄50年以下的年轻大学排名)、亚洲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1]

(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作为美国第三大新闻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不仅积极关注政治经济及军事,也以大学排名的形式对高等教育给予密切关注。早在1983年,其对美国大学及其院校进行的排名就因专业性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现行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始于2014年,是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最年轻的排名体系。当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在关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基础上,积极扩展其关注领域,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性最佳大学排名。与QS及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不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摒弃了区间排名的方式,更加关注具体高校的具体排名。

(四)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3年6月发布,是全球第一个多指标性的世界大学排名,旨在明确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并寻求质量提升。自2009年开始,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软科)全面接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组织、实施与发布工作,逐渐形成今天的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当前的软科大学排名涵盖中国和世界两大区域,既包括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最好大学排名以及最好学科排名,也包括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2019年8月15日上海软科发布了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涵盖全球前1000名高校,其中前100名采取逐次排序的具体排序方式,100名至200名之间以50段位进行衡量,200名以后则以100段位进行衡量。

三、印度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基于世界大学排名的分析

自2016年首份排名结果公布开始,经过三年的探索,印度大学排名无论是在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數据发布还是在指标体系上均相对成熟。印度大学排名的初衷是改善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就此而言,作为印度大学排名核心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国际可比性,遵循“国际化—本土化”的构建路径,既强调印度大学排名与世界大学排名在指标体系构建上的同质性,又关注指标体系的“印度化”。

(一)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发展

印度大学排名的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自2014年10月提出印度国家大学排名框架(National Institutes Ranking Framework,NIRF)以来,印度政府将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近一年的沟通与协商,历经一级指标的形成、二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两大阶段,[3]印度国家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基本成型,并于2015年9月对外公布,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2016年4月发布了第一份国家大学排名结果报告,截至2019年底,印度政府已接连发布了四份国家大学排名结果报告。就印度国家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而言,四份报告在遵循五大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对二级指标做了若干修订。印度国家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印度大学排名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印度政府将指标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注重指标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印度大学排名而言,2016年和2017年是重要的分水岭:2015年至2016年可视为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构建期,2016年至2017年是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重要完善期,而2017年至2018年和2018年至2019年的指标体系都是在2016年至2017年指标体系基础上的微调。鉴于此,此处重点分析2016年和2017年的指标体系。

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指标体系仍保持五大一级指标,但在二级指标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从过于关注教师到师生兼顾,并注重资源的合理使用。在2017年“教学资源”指标之下,除保留2016年的主要二级指标外,还增加了学生优势、财政资源及其利用两大二级指标,前者强调学生在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后者更加关注资源的合理使用及效率的提升。第二,注重基于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强化产教融合。2017年的指标体系除保留科研成果方面的指标外,更加注重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关注产教融合,如强调知识产权及专利的授权及许可,强调专业实践及其执行等。第三,关注学生的多维发展。在毕业生成就方面,2017年的二级指标打破了2016年单纯从考试成绩来预测毕业生成就的狭隘视野,将多途径就业(如常规就业、进行高等教育研究以及自主创业等)、工资以及博士研究生等纳入考察体系,使毕业生成就更为立体。第四,强调全方位多层面的声誉调查。与2016年的指标体系相比,2017年更加关注多方面的声誉调查,尤其关注雇主和投资者对于院校的看法,此外,公众、同行评估及院校竞争力也是声誉调查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大学排名视域下的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印度政府制定大学排名框架主要基于两大目的:一是提升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知情权;二是改善印度高等院校的全球排名,提升印度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此,印度政府在构建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时理应考虑并适度参照国际知名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这种参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国内与国际排名之间的关系,是本部分重点阐述的内容。

尽管大学排名尤其是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仍需遵循一定的国际原则。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REG)讨论并形成的“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明确了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核心原则与规范。柏林原则指出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应该目的明确,而且更加多元和恰当;指标构成要相对全面,而且权重稳定;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要科学、可核实;排名结果要信息公开和透明。[8]鉴于此,本文将从指标构成多样性、权重分配、文献数据三大维度对印度大学排名与四大世界大学排名进行分析,具体的指标体系对比如表2所示。

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从指标体系的数量与指标维度两方面阐述:就指标体系的数量而言,印度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四大排名的指标体系。印度大学排名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总共有23项,仅二级指标也有18项之多,而四大排名的指标体系最多为16项,最少则为6项,其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就指标维度而言,五大排名相差不大,但侧重点各异。印度大学排名涵盖教学资源、研究及专业实践、毕业生成就、扩展性与包容性以及声誉五大维度,若单纯从二级指标数量而论,印度对各大维度的关注较为平均;而四大排名则各有侧重:THE指标体系覆盖面最广,也较为平均,涉及教学、研究、引用、国际视野及行业收入五大维度;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仅涉及声誉、师生比、论文引用以及国际化四大维度,且过于关注声誉类维度;USNEWS大学排名一级指标虽然众多,但仅文献引用类指标就多达9项,指标维度比较单一;ARWU也仅仅覆盖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科研成果及师均表现四个一级指标,实际覆盖面仅为教育质量与教师质量,且教育质量较为抽象。

权重分配是衡量各大排名体系关注焦点的重要和主要观测点,包括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要求“排名应该认识到组织机构的多样性,考虑它们各自的使命和目标”[13]。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此处着重关注教学指标、科研指标以及声誉指标三大指标的权重分配。印度大学排名通过指标权重的分配将教学与科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各占30%的权重。而其他四大排名都将科研作为重要指标,相对忽略了教学这一基本功能:THE大学排名中,教学指标虽然占30%的权重,但真正与教学相关的师生比、博士与学士之比以及博士占科研人员比仅占12.75%,而科研类指标则包含研究与引用两大一级指标,占60%的权重,过于关注科研的倾向可见一斑;在QS的指标体系中,教学与科研权重分配一致,均占20%的比例,但仅仅通过师生比来衡量教学质量略显单薄,缺乏全面性与说服力;USNEWS和ARWU指标中教学与科研的不对等尤甚,前者干脆未设置教学类相关指标,而后者虽然以教学质量作为一级指标,但主要以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作为评价标准,实质上还是对科研的评价。各大排名对声誉指标的强调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印度大学排名将声誉作为评价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赋予其10%的权重,强调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考察大学的声誉;THE排名将声誉指标分解为教学声誉与研究声誉,占33%的权重;QS则将声誉分解为学术声誉与雇主声誉,占50%的权重;USNEWS用全球研究声誉与地区研究声誉来衡量声誉,赋予其25%的权重;而ARWU则没有明确的声誉指标,但对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强调则是无声的声誉,就这一点而言,对声誉的强调似乎无处不在。

文献数据是判断数据可靠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实的重要途径。文献数据主要包括文献数据形式与文献数据来源两大部分,文献数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名的学科倾向问题,而文献数据来源则保证了文献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相关文献数据是否具有国际可比性。对于印度大学排名而言,其文献数据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院校自身,二是全球性的大型数据库。院校主要提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数据,而科研方面的数据,尤其是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出版物及引用数据则主要通过Scopus(Elsevier Science)、Web of Science(Clarivate Analytics,Formerly Thomson Reuters)、SCI-Expanded、SSCI、A&HCI等第三方机构提供,此外,在文献数据形式上,将社会科学领域的会议论文及书籍等包含在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文社科领域在大学排名中的窘境。THE与QS均使用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而USNEWS则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文献形式上,THE与USNEWS均将书籍与会议记录作为数据的重要形式,以扩大文献的包容性与覆盖面,ARWU的数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论文为主,但对SSCI的论文赋予两倍的权重,以平衡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距,在文献数据来源上,仍以Web of Science为主要的数据库。[14]

总之,与四大世界大学排名相比,印度大学排名在指标多样性、教学与科研的兼顾以及学科覆盖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印度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反省与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特色

印度大学排名是当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政府主导的排名体系,其初衷在于构建一套符合印度国情、体现印度特色的指标体系,最终目的在于以排名体系为杠杆,唤起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意识与反省意识,进而促进印度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事实证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并逐渐凸显印度高等教育的“地方性”与“本土化”。

(一)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印度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将学生因素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观测点之一。以2017年的指标体系为例,该指标体系在2016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新增了“学生优势”这个二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印度政府对学生这一高等教育主体和主要參与者的重视。此外,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还强调对毕业生的关注,并将毕业生的成就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既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形式,也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毕业生多途径多渠道发展,尤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在毕业生成就这一指标之下,将就业、深造以及自主创业作为毕业生发展的三大途径,且在分数的计算方式上更加侧重于自主创业。

(二)关注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增长”

印度种族、宗教的复杂性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印度高等教育必须走“包容性增长”之路。对于印度高等教育而言,这种“包容性增长”强调打破狭隘的地区界限,促进各地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融合性发展;强调摒弃传统的“重男轻女”陋习,关注女性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强调高等教育的“补偿性原则”,关注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困境。在印度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中,上述几大内容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如关注来自于其他邦和国家的学生在某一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比例;女性所占的比例;经济社会不利处境的学生以及为残疾学生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等等,并分别赋予上述二级指标30、25、25、20分的分值。尽管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在上述三大内容中各有侧重,但对于印度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三)强化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

印度将高等教育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将“产教融合”视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并重视知识的转化与收益问题。在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在研究与专业实践这一指标之中,并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计算公式中。以2017年的指标为例,知识产权包括申请、出版、授权及许可(IPR and Patents:Patents Filed,Published,Granted and Licensed),是重要的二级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IPR=IPF+IPG+IPP+IPL,其中IPF=3×p(PF/F),PF指的是前三年申请的专利的数量,后面的IPG、IPP也采取相似的计算方式,PG与PP分别代表前三年授权及发表的专利数量。值得注意的是IPL采取另一种计算方式:IPL=2×I(P)+4×p(EP/F),这一公式更加注重印度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及知识的转化效益问题,I(P)是判断前三年被许可的专利的数量,如该数值为1,表明有一项专利被许可,EP指过去三年从专利中获得的总收入,是评价知识转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15]除这个二级指标之外,还有其他二级指标也体现了印度高等教育注重“产教融合”及知识转化的问题。

(四)注重高等教育的“学科均衡”

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已得到各国政府及高校的青睐,但世界大学排名,尤其是其指标体系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包括:大学排名指标权重设置的模糊性;重视量化指标,没有兼顾非量化指标;注重“投入—产出”评价,忽视“发展过程”评价;注重规模数量,忽视内涵式发展;重视理工类高校,轻视人文类高校。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力求减少甚至避免上述缺陷与不足,尤其注重理工类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均衡,这种均衡主要通过文献数据来源与数据形式两方面得以体现:就数据来源而言,理工类学科的数据主要来自于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含CCR-EXPANDED)以及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等数据库,而人文社会科学类则来源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就文献数据形式而言,既包括以论文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也包括著作以及学术会议的相关成果,强调多种文献形式的引文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文社会以著作形式呈现的特点,最大程度地覆盖了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科,促进了二者的均衡协调发展。

五、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构建的困境

尽管印度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已基本形成自身特色,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可比性,但与其他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一样,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修订工作中加以认真思考。

(一)指标数据来源缺乏权威性

与四大世界排名相比,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缺乏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就某种程度而言,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院校自身提交的数据、相关数据库的数据以及来自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首先,印度缺乏可靠及综合的数据库,这就决定了某些数据必须依赖于高校自身,这种依赖性增加了数据的不确定性。其次,印度缺乏比较权威的调查来收集相关数据,且主要集中于印度本土,缺乏国际认可度。以声誉这一指标为例,THE不仅会进行年度声誉调查(Academic Reputation Survey,ARS),而且会发布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QS和USNEWS虽不发布声誉排行榜,但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对声誉这一指标进行调查;而印度大学排名在声誉这一指标缺乏明确的数据来源,更多具有临时性色彩,且对数据缺乏标准化处理。最后,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数据多数来自于院校自身及相关利益者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使数据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大学排名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二)重數量评价轻质量评估

与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一样,印度大学排名也存在重数量评价而轻质量评估的问题,这固然与质量难以量化有关,但关键还在于对高等教育规模效应的过度强调。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模式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关注量化指标忽视非量化指标,二是重视规模效应忽视质量评估。在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许多关键观测点,如学生优势、研究与专业实践等,都将数量视为评价的主要和重要标准,而仅有的质量标准,如知识转化的效益,也主要通过创收的利益大小来评估,这种数量和规模效应贯穿于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始终,且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此外,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也将量化指标作为主要的观测点,忽视了定性指标的评估,无论是教学资源、研究与专业实践、毕业生成就,还是扩展与包容性以及声誉,都重视二级指标的量化过程,但对于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定性指标,如教学育人质量、学术民主自由、大学人文精神等,要么将其窄化,要么将其抛弃。就长远意义而言,这种规模与量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印度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的生成。

(三)重本土化轻国际化

对于印度而言,大学排名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公众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知情权,促进相关机构的信息公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反思与反省意识,促进印度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期望需要赋予印度大学排名更多国际性因素,然而这恰恰是当前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所缺乏的内容,过于关注本土化而忽视国际化。印度大学排名将教学资源、研究与专业实践、毕业生成就、扩展性与包容性以及声誉作为五大一级指标,若干二级指标关于国际化的略微强调多处于边缘性的辅助地位,国际化指标的缺失与印度大学排名的初衷背道而驰。相反,THE、QS、USNEWS等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尽管对于国际化指标的重视程度不一,国际化的呈现形式也有所区别,但都将国际化视为评价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THE指标体系中国际视野这一指标占据7.5%的权重,分为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以及国际合作三个二级指标,QS也将国际教师比例与国际学生比例作为衡量国际化的两大关键指标,赋予其10%的权重。因此,对于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而言,有必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强化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建设,更好地提升印度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无论是在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就时间维度而言,与2016年的指标体系相比,2017年及之后的指标体系关注多维性与立体性,更加强调指标体系的“与时俱进”。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在明确现有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缺陷的基础上,一方面注重印度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注重指标多样性、教学科研兼顾以及学科覆盖等方面的改进与完善。经过四年努力,印度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已形成了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注重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增长”,关注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以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均衡发展等诸多特色,但也仍然面临着数据权威性缺乏、重数量评价轻质量评估以及重本土化轻国际化等一系列挑战,需在未来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殷晶晶.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路径探究——基于世界大学排名分析[J].江苏高教,2017(5):25-28.

[2]最好大学网.网站首页[EB/OL].[2020-01-13].www.zuihaodaxue.com/index.html.

[3]王建梁,武炎吉.印度大学排名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反响[J].江苏高教,2017(7):98-102.

[4]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India Rankings 2016[R].New Delhi: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2.

[5]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India Rankings 2017:National Institutional Ranking Framework Methodology for Ranking of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 India[R].New Delhi: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10.

[6]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India Rankings 2018[R].New Delhi: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2.

[7]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India Rankings 2019[R].New Delhi: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2.

[8]郭丛斌,张优良,傅瀚文.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基于THE、QS和USNews大学排名的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18(12):8-13,146.

[9]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methodology[EB/OL].(2019-09-02)[2020-01-13].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0-methodology?site=cn.

[10]QS TOPUNIVERSITIES.QS World Rankings-Methodology[EB/OL].(2019-06-19)[2020-01-13].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methodology.

[11]US News.How U S News Calculated the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EB/OL].(2019-10-21)[2020-01-13].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articles/methodology.

[12]最好大学网.排名方法[EB/OL].[2020-01-13].www.zuihaodaxue.com/ARWU-Methodology-2019.html.

[13]IRGE.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B/OL].(2006-05-20)[2020-01-08].http://ireg-observatory.org/en_old/berlin-principles.

[14]最好大學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9排名方法[EB/OL].[2020-01-13].www.zuihaodaxue.com/ARWU-Methodology-2019.html.

[15]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India Rankings 2017:National Institutional Ranking Framework Methodology for Ranking of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 India[R].New Delhi: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19.

(责任编辑陈春阳)

作者:武炎吉

第3篇:高校各专业月收入最新排名出炉

又是一年高考落幕时。如何挑选专业,中国家长爱看的仍是性价比,即关心最好就业和赚钱最多的专业。

经多方咨询与大数据比较,时下最热门专业主要是“金融相关专业”和“互联网相关专业”。那么,站在考生家长的角度,这两个专业,谁最有“钱”途呢?

啥专业最好找工作?

从以上图表列出的毕业生各专业月收入排名来看,互联网类工作占据前十名的半壁江山,信息安全和大数据、软件工程一样都是香饽饽。2017年《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使包括数据安全在内的网络安全,其重要性上升到新高度。

360負责人周鸿祎最近提到,一个国家网络安全的实力,最终取决于它能否批量产生杰出的技术人才。未来的网络战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技术人才的较量上去。然而,今年我国高校教育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仅3万余人,而网络安全人才总需求量则超过70万人。

在未来5年,软件工程、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会持续成为香饽饽,资本、政策也将涌向大数据产业。而未来在大数据应用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新风口,无不跟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相关。

另外,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是什么?数据工程师。这是几年前外国媒体提出的概念,从近3年的就业调研数据来看的确属实。

其他专业方面,房地产相关专业的人才,在过去5年就业相对稳定。

麦可思数据显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近5年的就业率排行榜上有不俗的表现,连续多年榜上有名。不过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未来5年房地产相关的建筑专业就业情况,受调控政策影响较大,恐怕难以回到过去5年的稳定状态。

除了上述热门专业,还有不少高职类专业受追捧。回顾中国历年的就业报告,汽车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2016年来,汽车专业的就业缺口更是超过百万人。

面对汽车专业人才的缺乏,各大企业更是高薪招人。据猎聘发布的《汽车行业中高端人才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制造行业主要细分行业的平均薪资排名中,汽车/摩托车行业名列第一,平均年薪为13.7万元。

另一个热门高职类专业就是健康护理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国人在消费升级中,最愿意为美丽和健康买单,相关消费增长迅速。

以体育产业为例,过去两年是资本大佬在体育产业攻城略地的两年,阿里、万达、苏宁等凭借平台、资源、技术等优势不断争夺IP和版权。同时,资本寒冬下的体育产业的融资依旧不减。从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共有近300余家机构和个人参投体育创业公司,超过200亿的资金通过这些机构注入220家体育创业公司。

金融相关行业的收入现状

银监会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A股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有16家披露了2015年员工薪酬数据(参见图3)。从中可以看到,平安银行以人均年薪47.25万元暂时夺得榜首,垫底的农业银行人均年薪也有21.94万元。这里不提有些年酬过百万的券商大户,只就金融业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来说,这份薪酬成绩单“还是可以的”。

不过,前一段时间刷屏的“华为人均薪酬63.1万元”的消息也间接释放出“互联网类工作工资不会低”的信号。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数据,截至2016年末,沪深互联网上市公司共有53家,人均薪酬排行前20位参见下图4。从中可以看到,第一名吉比特人均年薪74.56万元,远高于股份制银行业第一名——平安银行的47.25万元,人均薪酬垫底的掌趣科技也有18.16万元;但从整体上分析,16家股份制银行的薪酬分布要优于沪深互联网上市公司。

当然,如果把BAT等互联网巨头、新星和金融系券商、基金等大户再囊括进来,金融类工作VS互联网类工作,就真的很难分出胜负了。

谁能傲视群雄,笑到最后

选择专业攻读其实也是一种价值投资,同样的,选择专业也并非毫无风险可言。时下最有“钱”途的行业是互联网类和金融类,假设现在2017年考生选择报考了这两类之一,待毕业求职,其间存在4年时滞,至进入行业后真正开始掘金,累计存在约10年时滞,这还不包括升学读硕、读博进修的情况。如此,从中期考察,金融类工作vs互联网类工作,谁能傲视群雄,笑到最后?又或者是不幸双双落寞?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察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因素。具体如下:

政策:金融行业受监管政策的影响颇大,不过,凭借其极强的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时常呈现蓬勃发展之态,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金融行业一直都是最具活力的多金部门。所以,笔者预计,金融类工作的前景未来不会受政策的决定性影响。反观近几年针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政策,相较宽松,且多为规范行业业态以保障网络安全。由此预计,互联网类工作的前景未来也不会受政策的太大影响。

经济:众所周知,金融业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5%~7%,这导致金融行业也相应放缓增长,金融类工作人均工资增长率必然会下降。从下图5可以看到,金融类人均工资增长率基本和GDP增长率一致,由此预计,未来金融类工作人均工资增长率将保持在中速稳定区间。

互联网类工作则不然。从上图5可以看到,2011年后,互联网类工作人均工资增长率线就超过了其他两条增长率线,始终在10%以上。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虽然2015年金融类工作人均工资(指标“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4777元,高于互联网类工作的人均工资112042元(指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但是考虑到互联网类工作更高的人均工资增长率,互联网类工作人均工资很快就会超越金融类工作,并且拉大同后者的差距。

社会:金融业和互联网业在将来会不会被其他新兴行业取代?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答案,不过,可以做出以下两点预测:

(1)未来几十年内,延续千年的金融业凭借自身极强的创新能力,不但很难消亡,而且依然会时常呈现蓬勃发展之态;

(2)互联网技术已革新好几轮,但都不是对互联网这一事物本身的革新。未来,互联网不仅不会消失,还极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潮流。

科技:不久前,德勤公司最新开发出财务机器人,一个可以完成15个财务人员的工作,而且能每周24小时×7日地持续工作,上百万财务人员将面临失业危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其他领域很快也将陆续收到AI的“战书”,包括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

展望就业前景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融业与互联网行业的就业情况。从下图6可以看到,互联网从业人员总量小于金融业,但在2014年前,互联网就业人员增长率整体大于金融业,且过去十年间,互联网就业人员平均增长率为11.52%,高于金融业的5.75%。

其次,再结合金融和互联网的产业特征来看:

一方面,互联网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坐拥广阔的蓝海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互联网业态将越发多元化,发展动力比之其他行业更为充足。

另一方面,互联网业相较金融业更突出个性化服务,非智能替代的因素更多。由此预测,互联网行业在AI欲来的新时代中具有更强的生存力。

综上所述,在目前阶段,金融类工作在“钱”景方面处于略优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互联网类工作将慢慢地占据上风,登顶最有“钱”途专业。

最后,送给学子们一点切身感悟:如果你有兴趣所向,那就树立标杆,果敢地追求,人生短短几十载,有时没那么多在乎的;如果没有,不妨先选择某个有“钱”途的专业,走一阵,也许就能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择专业后,刻苦勤奋、努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是王道。毕竟,人生是你的,走成什么样,都得自己负责。

摘自数据观微信公众号

第4篇:专业排名和大学排名哪个重要

出国留学择校参考澳大利亚大学的综合排名以及星级评比,而专业的研究实力也同样重要,该如何看待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呢?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专业排名和大学排名哪个重要。

由于澳大利亚大学的专业权重不同,而且澳大利亚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强势专业,因此专业的选择不能仅仅依靠综合排名,而要看各专业的研究实力排名了。那么,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喜好。

1、选择就读世界顶尖水准的专业

通过澳大利亚专业研究实力排名,我们大概了解了澳大利亚大学各专业在世界上的排位,从而成为我们选择澳洲留学专业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商科方向,澳洲最强的方向是会计,这体现在澳洲70%的大学都开展会计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世界超一流水准;而商科里的物流方向,相比于会计则不是澳洲的强项,全国只有悉尼大学一所开展此方面的研究,说明物流方向在澳洲的研究还并不是很普及。再比如,同为工程类方向,从专业研究实力排名中可以看出,澳洲的电子工程方向研究就比较发达。

2、研究生博士生重点参考专业研究实力排名

对于就读研究类学位的同学来说,各个专业的打分直接反应了这个大学在此专业的研究实力。实力越强意味着该校的导师在世界上知名度越高,学生的平台越大,越容易取得科研成果。此外,得分越高,意味着在这个方向会分到

3、本科生授课类硕士生综合考虑综合排名以及专业研究实力排名

对于就读本科或者授课类硕士的同学,大学的教学质量比起科研实力是更加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单纯的以某个方向科研实力的分数来择校有其不科学的地方。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澳洲国立大学在很多方向的科研实力是澳洲第一,可是却没有相应的本科或者硕士课程开设,所以学生并不能申请国立大学这些方向的本科学位。 再比如,澳洲八大名校的科研实力很强,但很多名教授过度的重视研究,而并没有给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代课;相反,一些三四星的大学,则更重视教学,所有的教授都需要给学生上课。

4、专业排名优先,大学综合排名次之

澳洲顶级大学也并不是所有专业方向都排在前列;而综合排名一般的大学也会有一些澳洲顶级水准甚至世界顶级水准的专业。在某些专业方向,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澳洲一般大学全面压倒八大名校的现象。比如澳洲非常热门的酒店管理专业,科研实力得分前三位依次是:格里菲斯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和拉筹伯大学。这些大学在酒店管理方向不仅科研实力强劲,而且大学非常重视教学,学生无论是就读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很好的选择。再比如,新兴的体育科学方向,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迪肯大学和拉筹伯大学位列澳洲前三,超过了所有的澳洲八大名校。

国内企业对于澳大利亚大学综合排名的认可度比较高,这对于想回国找工作的澳洲留学生来说,综合排名参考价值更高;而海外企业雇主更倾向于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 对计划澳洲留学的学生与家长的几点建议

1、切勿只信排名

学生和家长常常将澳大利亚大学的排名看得比较重要,然而,出国留学是一个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过程,将来的发展方向、个人偏好等都是要考虑的对象,排名榜单应该作为留学生的参考而并非主要依据。正是由于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学校,所以才会盲目地一味相信澳大利亚大学排名,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去澳洲留学的最大收益。

可以通过和资深留学规划老师的沟通,更好地为学生制定最有针对性的留学规划,为学生精彩的人生舞台添砖加瓦。近日,澳大利亚学术研究理事会首次公布了澳洲高校研究实力排名,根据系科设置、研究团队、研究实力、科研成果等各种角度,细化了澳大利亚大学各个专业方向的实力等级。澳洲目前共有41所高等院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悉尼大学。 澳大利亚八大名校在研究方面见长,而且这类学校非常适合读研究类硕士或博士的学生。但是对于其他以学习和就业为目的学生而言,应该注重的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以及学校与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比如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麦考瑞都是毕业生就业率极高、现代化以及实用性强的大学。不仅受到本地学生的青睐,而且毕业生也非常受当地用人单位的欢迎。

很多学生表示,希望能在澳洲大城市留学和生活,在敲定学习城市的时候,不必盲目扎堆儿大城市,目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分别在悉尼和墨尔本,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虽然喜欢拥挤大城市生活的留学生更适合悉尼和墨尔本,但是青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精彩文化生活的留学生可能更适合佩斯和布里斯班这样的城市,而喜欢原汁原味的欧洲城市的同学则应该考虑阿德莱德。

2、留学需要慎重规划

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部分家长们很早就开始给孩子考虑留学事宜,但是大多家长担心孩子语言不通,遇到事连人身安全都可能成问题。还有,国外的文化和国内不同,怕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沾染上坏毛病,并且在国内就业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送孩子出国,读个学位再回来的就业前景如何也是未知数。

确实家长担心的这些问题不无道理。其实国内对于澳洲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毫无准备的非理性留学、对名牌大学的片面追求、对热门专业的盲目选择、回国后的期望值过高、对国内综合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对自身情况的盲目乐观等现象都会让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说句实在话,留学准备时间可以很短,甚至很仓促,但是如果留学目的不明确,盲目的只是为了“混”学历而留学,这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所带来的损失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5篇:通信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及2010年通信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通信工程作为当今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学子报此专业,那么它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专业。

一、专业概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上机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二、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就业现状:

2002年至2004年,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1%、15%、14%,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

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部分毕业生在学校、著名企业就业、航空公司以及通讯公司就业,有将近一半的本科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

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

研发工程师或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需要达到要求,需要掌握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等相关技术,此外还须具备软件开发以及设计的能力.4)前景分析:

由通信技术在我国开展虽然较早,但起步较慢,各种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完善,相关公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大力建设通信技术,因此此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3g技术的在我国研发,再一次加大通信技术人员需求量.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如果从事与通信技术相关的工作,普通的技术研发人员薪水大约3000~4000,大学教师在3000~4000,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可达10万元以上.

三、就业方向与职业目标的差距

中国人口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每年的毕业生,待业人数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这使得此专业的竞争性很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样无形中给就业增加了难度.且现在全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岗人数大量增加,这样一来此专业的就业前景并

不十分乐观.四、对策

首先,我将打牢基础,能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此外,在基础上再进行相关技术与知识的拓展,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超过要求.其次,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主体有两个方向,国内知名大学的通信工程,如: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国外大学:德国的大学.由于德国的通信技术较为成熟,因此如果能够出国进修,也许可以在竞争中成为一种优势.

最后,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中,尽量的先挑选一些低薪的工作,作为实习,以求日后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可以考虑跳槽.

五、结语

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没有哪个专业是永远的热门,也没有哪个专业会是永远的冷门,无论专业的前景如何,我们首先应当尽全力的完善自己,使自己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其次,以后的就业不一定就是和自己的本专业有关,很多事例都表明好的工作不一定是和自己的专业.最后,就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学会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以求成功.

六、专业特点

通信工程专业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一些,如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适合那些理解力强、善于分析的同学。专业划分比较细的时候,本专业可“软”可“硬”,分别倾向于计算机与电子两个方向。

七、专业信息

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10,分为两个子专业,一个是偏向于传输的“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另一个是偏向于编解码的“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制造、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本科学制四年。主干学科为:电子技术、通信理论及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通讯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等。毕业生应掌握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具有各类通讯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开发的工作能力。

高校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2009年排名

清华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2

北京邮电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4

东南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5

电子科技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6

天津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8

北京交通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9

北京大学 a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10

北京理工大学 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12

华南理工大学 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南京大学 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大学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 工学13

大连理工大学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 工学14

华中科技大学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 工学

南京邮电学院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 工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 工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 工学

08 工学 山东大学 b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武汉大学 c+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南京理工大学 c+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合肥工业大学 c+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西南交通大学 c+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上海大学 c+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 工学

第6篇:德国大学按专业排名

企业经济学:1. Uni Mannheim(曼海姆大学)2. LMU Muenchen(慕尼黑大学)3. Uni zu Koeln(科隆大学)4. Uni Muenster(明斯特大学)5. Vallendar(瓦伦达尔大学)6. EBS Oestrich-Winkel (奥斯特利希温克尔大学)7. 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8. Uni Frankfurt a.M.(法兰克福大学)9. TU Muenchen(慕尼黑工业大学)10. Uni Hohenheim(霍恩海姆大学)11. Eichstaett-Ingolstadt (英格尔斯塔特大学)12. Uni Leipzig(莱比锡大学)13. Uni Pass

电子电气工程:1. RWTH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2. Uni Karlsruhe(卡尔斯鲁厄大学)3. TU Darmstadt(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4. TU Muenchen(慕尼黑工业大学)5. Uni Stuttgart(斯图加特大学)6. TU Ilmenau (伊尔梅瑙工业大学)7. TU Berlin(柏林工业大学)8. TU Braunschweig(不伦瑞克工业大学)9. TU Kaiserslautern(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10. TU Dresden(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经济工程学:1. RWTH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 2. Uni Karlsruhe(卡尔斯鲁厄大学)3. TU Darmstadt(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4. TU Berlin(柏林工业大学) 5. TU Kaiserslautern(凯泽斯劳腾工业大学) 6. TU Ilmenau (伊尔梅瑙工业大学) 7. TU Dresden(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8. TU Braunschweig(不伦瑞克工业大学) 9. TU Dortmund(多特蒙德工业大学) 10. TU Hamburg-harburg(汉堡-哈堡工业大学)

第7篇:会计专业大学排名

会计专业全国排名 1,厦门大学_ 2,上海财经大学_ 3,人民大学_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 5,东北财经大学_ 6,西南财经大学_ 7.中央财经大学_ 8,中山大学_ 9,北京大学_ 10,清华大学_ 11.南京大学_ 12.财政部财政科学所_ 13.复旦大学 _ 14.上海交通大学 _

15.暨南大学_ 16.西安交通大学_ 17.天津财经大学_ 18.武汉大学 _ 19.湖南大学_ 20.浙江大学_ 21.南开大学_ 22.北京交通大学 _ 23. 哈尔滨工业大学_ 24. 四川大学_ 25.江西财经大学_ 26.华中科技大学_ 2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_ 28. 天津大学_ 29.重庆大学_ 30.同济大学_ 31.吉林大学_ 32.中南大学_ 33.辽宁大学_ 34,中国海洋大学_ 35.大连理工大学_

百度给出的排名(差不多):

1 厦门大学 2 上海财经大学 3 中国人民大学 4 北京大学 5 清华大学 6 东北财经大学 7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大学并入其中) 8 中南财经大学 9 天津财经学院 10 西南财经大学 11 中山大学 12 武汉大学 13 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并入其中) 14 复旦大学 15 南京大学 16 江西财经大学 17 吉林大学 18 南开大学 19 中央财经大学 20 北京工商大学 21 南京经济学院 22 暨南大学

第8篇:金融专业大学排名

金融专业大学排名 1 复旦大学2 北京大学3 南开大学

4 中国人民大学5 厦门大学

6 上海财经大学7 西南财经大学8 武汉大学9 苏州大学10 暨南大学

11 东北财经大学12 中央财经大学1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4 南京大学15 湖南大学

16 天津财经学院17 中山大学

1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 辽宁大学

第9篇:法学专业大学排名

1 A++ 北京大学 2 A++ 中国人民大学 3 A++ 武汉大学 4 A++ 清华大学 5 A+ 中国政法大学 6 A+ 吉林大学 7 A+ 复旦大学 8 A+ 西南政法大学 9 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 A 浙江大学 11 A 厦门大学 12 A 中山大学 13 A 华东政法学院 14 A 南京大学 15 A 南开大学 16 A 华中师范大学 17 A 苏州大学 18 A 华东师范大学 19 A 山东大学 20 B+ 南京师范大学 21 B+ 暨南大学 22 B+ 北京师范大学 23 B+ 四川大学 24 B+ 中央民族大学 25 B+ 外交学院 26 B+ 华中科技大学 27 B+ 西北政法大学 28 B+ 云南大学 29 B+ 湘潭大学 30 B+ 上海大学 31 B+ 广西民族大学 32 B+ 兰州大学 33 B+ 湖南大学 34 B+ 首都师范大学

35 B+ 华南师范大学 36 B+ 上海交通大学 37 B+ 西南财经大学 38 B+ 湖南师范大学 39 B+ 山西大学 40 B 中南民族大学 41 B 东北师范大学 42 B 深圳大学 43 B 黑龙江大学 44 B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45 B 安徽大学 46 B 南京财经大学 47 B 河南大学 48 B 扬州大学 49 B 郑州大学 50 B 河北大学 51 B 湖北大学 52 B 宁波大学 53 B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4 B 广东商学院 55 B 天津师范大学 56 B 中南大学 57 B 辽宁大学 58 B 福建师范大学 59 B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60 B 甘肃政法学院 61 B 安徽师范大学 62 B 西南大学 63 B 西北师范大学 64 B 西北大学 65 B 同济大学 66 B 内蒙古大学 67 B 东北财经大学 68 B 上海财经大学

69 B 新疆大学 70 C+ 云南民族大学 71 C+ 浙江工商大学 72 C+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73 C+ 温州大学 74 C+ 浙江师范大学 75 C+ 重庆大学 76 C+ 西安交通大学 77 C+ 武汉理工大学 78 C+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79 C+ 河北师范大学 80 C+ 山东师范大学 81 C+ 中国海洋大学 82 C+上海外国语大学 83 C+ 烟台大学 84 C+ 淮阴师范学院 85 C+ 浙江财经学院 86 C+ 华侨大学 87 C+ 南通大学 88 C+ 鲁东大学 89 C+ 北京科技大学 90 C+ 东南大学 91 C+哈尔滨工业大学 92 C+ 中央财经大学 93 C+ 西南民族大学 94 C+ 汕头大学 95 C+ 阜阳师范学院 96 C+ 湖南科技大学 97 C+北京外国语大学 98 C+ 河海大学 99 C+ 宁夏大学 100 C+ 天津商学院

上一篇:村新农合发言稿下一篇: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