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土建类学科为满足工程实践中的涉电需求设置的试办专业。结合新一轮培养计划的制定,该文对新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新课程体系在满足专业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强调了实践性环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考虑了学院的师资现状,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满足工程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建筑电气CAD》课程设计

摘 要:根据教育培养目标和职业的行业要求,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被逐渐重视许多院校建立起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结合的综合人才培养方案,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纳入培养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从课程设置、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方法手段与实施、特色创新与教学改革对《建筑电气CAD》进行了课程设计。

关键詞:建筑电气;课程教学;实践

引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也就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传统高职教育的弊端就慢慢显露出来。所以,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建筑电气CAD》作为自动化技术的一门基础实践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情况下是教师传输知识要点,留出较少课时进行实训操作,导致许多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1]。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模式、探讨课程设计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建筑电气CAD”课程主要结构

《建筑电气CAD》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与专业相关的CAD软件绘图方法和技巧,满足不同岗位的CAD制图和设计要求,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日后的工作选择提供更大的便利。近几年来,我校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该课程的主要结构进行探索,不断的深入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方法手段与实施,特色创新与教学改革四大方面。课程设置是以从基础过渡到专业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及素质上有所长进;在课程设计方面则是把专业规范教学作为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将学生的需求作为目标主体,激发学生潜能,使“教”“学”“练”充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接受课堂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则分为许多阶段,在不同阶段中突出不同主题,使学生能够达到熟练使用CAD,灵活应用绘图规程规范;在特色创新和教学改革方面结合实际建立自身教学改革思路,使学生能够更高效的掌握CAD,更进一步的贴近实际生活应用,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课程设置

《建筑电气CAD》是我院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它是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需要和职业资格鉴定的需要进行设立的[2]。该课程总计96课时,课程环节的设计与其他课程有一定联系,在前导课程中,涉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在后续课程中,涉及《公共安全防范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和《毕业设计》,两部分共同建设《建筑电气CAD》课程体系,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课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本门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三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绘图环境的设置、图形的绘制、图形的编辑、尺寸的标注、图形的输出与打印、三维实体的建模,每一个环节由浅入深,科学合理,(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包括能绘制与编辑图形、能对图形进行标注、会输出打印图形、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3)素质目标:素质目标包括能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绘图办公、能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

(一)教学模块化,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设置秉承着以学生就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教学切入点,对接职业岗位为主线,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8个模块,每个模块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配不同的学时[3]。模块一:AutoCAD基础知识,该模块要求学生熟悉AutoCAD的主要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能对绘图环境进行设置,分配4课时;模块二:基本图形的绘制与编辑,该模块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图形的绘制与编辑命令的使用,分配30课时;模块三:文字和尺寸标注,该模块要求学生能够对图形进行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注写,分配6课时;模块四:建筑施工图的绘制与编辑,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步骤,并且能够熟练绘制各类建筑施工图纸,分配18课时;模块五:电气图的绘制与编辑,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绘制电气图的基本步骤并且能够熟练绘制各种电气图,这一部分也是重点,分配26课时;模块六:图形的输出和打印,该模块要求学生能够对图形进行打印输出,分配4课时;模块七:三维实体的建模,该模块要求学生了解实体基本的绘制及编辑命令,分配4课时;模块八:复习及总结,老师带领学生对整个学期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分配4课时。

(二)突出教学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笔者突出了三个特点,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特点一:教、学、做三位一体,深入浅出,精讲原理,突出操作;特点二:优化课程实验,精心设计实验文档、循序渐进,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有序化;特点三:合理布置课后的工作任务,检验及巩固所学知识。

(三)合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只讲解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命令介绍,脱离实际任务或者无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会觉得整个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结构零乱、散漫,衔接性较差。这样将导致学生始终掌握的是单个的知识点,无法将其系统化、结构化,学习兴趣也无法被有效激活,这也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专业,根据建筑电气技术与规范的发展,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整,以教材为主,电子课件、教案、教学视频、参考资料为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带领学生去实训室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综合各个方面进行教学,突出教学的实践的灵活性与其人才培养的综合性。

(四)科学的考核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也是成功教学的一部分,并且占据很大比重。笔者将期末考核分为三部分,实训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和期末考试。实训考核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自学能力及职业素质三方面结合考察;而平时成绩考核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20%)、作业情况(30%)、实践表现(40%);期末考试采用则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形式为机试。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实施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了4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训法。任务驱动法主要体现在将每个教学内容模块划分为一个个的小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法是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引入与所授知识点相匹配的真实案例来进行分析与讲解,此此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分组讨论法主要是在任务下达后,将学生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后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进入实训场地进行实训,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实验,发现并解决问题[4]。

在教学手段上,主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训,课后学生通过建立的师生交流平台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完成五个环节:(1)对上节课知识内容进行巩固;(2)新的理论知识的讲授;(3)典型案例的分析及演示操作;(4)老师下发任务,学生自主实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5)对本堂课进行知识归纳,并布置相应的作业练习。这五个环节的教学结合过程,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练”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五、特色创新和教学改革

传统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如果想发展,只能开办出自己的特色,建立自身教学改革思路。首先在教学硬件方面,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教学项目更加贴近实际,使课堂教学氛围贴近生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根据教学成果,对课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在教学中也要不忘结合实际,及时接纳社会及企业消息,探索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六、总结语

当今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经验表明最好的培養范式是将课堂理论和实训操作相互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小春,魏立明.建筑电气CAD工程制图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伍超.建筑电气CA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53-154.

[3]齐琦,李谋勋.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电气CAD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

[4]孙文瑶,赵毅,李广.面向电力行业的“电气CAD”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2016(14):56-57.

作者简介:陈文芳,女,汉族,1981年8月出生,湖南娄底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安全,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作者:陈文芳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土建类学科为满足工程实践中的涉电需求设置的试办专业。结合新一轮培养计划的制定,该文对新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新课程体系在满足专业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强调了实践性环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考虑了学院的师资现状,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满足工程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ZHANG Zhen-y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6, China)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scheme; discipline 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試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 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 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 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 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105-107.

[6]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1-65.

[7]王娜,申福林,王俭.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教学综合实验创新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11-13.

[8]贾媛,佟威,嵇启春.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7-8.

作者:张振亚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以长春工程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背景,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充分体现“现场工程性+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

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智能建筑在我国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12S),2006年开始招生。根据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1004)与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同属工学门类的土木类专业。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创办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索。

一 特色化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41号),于2013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为了充分适应《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人才培养的精神,重点突出体现“现场工程性+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色培养目标定位,长春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科学地制定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明确给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 理论教学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有着很强的交叉学科特点,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适应这一特点,才能更加符合专业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行业发展需求,必须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充分储备,因而提出“拓宽专业口径”的理论教学体系原则。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要是在建筑领域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内容涉及跨学科的知识。

理论教育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三 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创新思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建筑行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工程实践经验的培训。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由课程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能力培养环节三部分组成。同时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实验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也是将来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 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原则”,强化多学科、复合性的理论教学;通过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全程不间断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现场工程性+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编制.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64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于兰 王双印 王亚杰

上一篇:4月党课总结下一篇:自考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