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中央当初提出新农村建设时就强调要把“生产发展”作为首选目标,而且三令五申,建设新农村不单是建村庄,重点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曾指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进入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阶段以来.我区农村牧区发展遇到了诸多新问题,集中体现于农村牧区工业化、城镇化、农牧民收入、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基于此.本刊编发了一组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新思路的文章.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关区提出了“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步伐.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的对策建议:由内蒙古社科院经研所、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新牧区综合建设为核心解决“三牧”问题的新思路: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毕力格、高鸿雁的文章则从农牧民增收问题分析的角度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具体措施。

第2篇:稳步推进城镇化 扎实建设新农村(下)

(接上期)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既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也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

从上述要求,既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措施的多元性,也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所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加强“水、电、路、气、房”建设和进一步重视就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村容村貌、基层民主等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好比一个多元高次方程,要统筹考虑多层次、多部门、多学科的条件和可能,积极谋划,扎实推进。在保障措施上,尤其要落实好中央要求,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基础,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下面谈谈这几方面的重要措施。

(一)农田水利化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水利投资一直占大头,这是由我国的特点(人均水土资源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所决定的。毛主席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建国60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了1万多亿元,加上其他多渠道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发展很快,从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08年的8.8亿亩,初步形成了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比如从2009年春夏季一些省的旱灾情况看,有无灌溉条件大不一样,有灌溉条件的,旱灾影响不大,没有灌溉条件的,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今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更多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为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农民群众,都应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尤其要总结和推广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等方面,投入与改革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的经验。

(二)农业机械化

建国初期毛主席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批准成立了“农业机械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今天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做到“挖土不用铁锹,割麦不用弯腰,搬运不用肩挑”,农民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农业机械化为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

2004年以来,国家实行了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逐年大幅度加大补贴力度。中央安排的资金,从2004年7000万元起步,至2008年增加到40亿元,2009年又大幅增长到130亿元,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粮食作物机耕机收面积持续增长,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04年的35.7%,到2008年提高到45.8%(预计2009年提高到48.8%,全国农机总动力8.75亿千瓦,同比增长6.4%),其中机耕水平达到63%,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超过81%。

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比如推广小麦精量播种,每亩可以节约种子3-4公斤;机械化深施化肥,可提高化肥使用率10-15%;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可节省30-40%的农药;大型机械深松整地可使玉米亩增产100公斤左右;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与人工收获相比,可以减少损失3%左右,仅此一项全国就减少小麦遗洒损失25亿公斤以上。使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机械,既节水、节地、节肥,又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农村沼气的进料出料,使用机械,既安全方便,又提高效率。

据《人民日报》2009年9月1日报道,黑龙江垦区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和配套的具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称为“大宝贝”),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和墒、镇压等6项作业,使过去20天的活儿,现在只用三五天就可干完,而且作业质量高。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农机现代化迈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大体相当于日本、韩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区域间、不同作物间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差距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除小麦外,水稻、玉米、棉花等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低端产品过剩与先进产品短缺并存,高新技术和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在大马力拖拉机等机械上表现比较突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今后要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拓宽作业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质量,在政策导向上: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

二是建设农机化示范试验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对深松需要的大马力拖拉机等机械的生产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提高技术性能。

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

五是根据国务院刚公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563号令,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一体、城乡一体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装备农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多个方面、多个环节,改造传统农业,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落实好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规范化和标准化。要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据有关媒体报道,2009年7月,农业部与中国移动联合签署“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3年中国移动将投入70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农业部与中国移动将在农业产业信息化改造、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合作;合作期间,农业部与中国移动将联合推进具有我国核心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在农业部门的应用,建设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基层电子政务平台、全国应急指挥调度等系统。

(四)农业技术集成化

农业科学技术要统筹考虑多个方面的作用和集成。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提出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即:土壤、肥料、水利、良种、合理密植、植物保护、防止病虫害、田间管理、工具改革等。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科技贡献巨大;实现新时期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还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高度概况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60年来,我国实现了5-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使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30公斤,提高了3.8倍;总产从1949年的2300亿斤提高到2008年的10570亿斤,提高了3.6倍。

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农业专业科技人才1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近800万人,农业技能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各200万人左右。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衔接不紧,有的甚至严重脱节,还有一些领域“重竞争、轻协作”问题突出,影响了整体合力。

今后,一是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重点支持良种培育、生物技术、节本增效、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对2008年启动的转基因重大专项,要争取尽早获得一批重要具有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核心技术,育成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高产和优良品种;要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研究开发和推广建设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实用型农业装备和设施。

二是要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线,努力增强科技合力,2009年农业部与科技部签订了协议,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推进农科教结合。

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尤其是良种企业,要从有利于国家利益、企业共赢、强农惠农的大局出发,加强联合,尽快提高我国种业的整体水平。

四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水平。

五是更好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受训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更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生产经营规模化

实践证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继续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一个不变和两个转变:一个不变是,即“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两个转变,指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经营机制的转变,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一个不变是为了稳定民心,两个转变是为了提高水平,即提高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产量和效益。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一个不变与两个转变的关系,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不断创新统分结合的实现形式,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使效率和公平、发展与稳定更好地统一起来。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千家万户的生产者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一方面,家庭经营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转变经营机制,创新、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家庭经营如何发展设施农业,如何利用工业化、信息化技术成果,如何统分结合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绝大多数也是实行家庭经营,一方面经营主体高度分散,同进度组织化程度又非常高,生产经营效率高、效益好。今后应该进一步总结、借鉴和推广国内外好的经验,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和经营模式,特别是引导和支持农民以多种形式自愿地组织起来,提高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经营规模化,近年来各地已有很多好的经验。比如2009年3月到长沙市长沙县圣毅园现代农业公司调研时发现,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该公司与4个村签订了1.1万亩土地流转合同,每亩耕地公司每年给农民650元(按650斤稻谷计算)。另外,县财政每亩补给农民100元,给公司200元。公司已出资1.3亿元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生产资料。这个例子,体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意愿和积极性的有机结合。还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结合,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的较好途径。

生产经营规模化,有利于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产经营规模化,有利于按照“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保护土地、淡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今后,应该采取综合措施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的生产经营。

五、进一步重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与上述城镇化、新农村等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已提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解决农民工问题已经起到并将继续起着重要作用。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下面谈谈进一步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农民工的概况和重要作用

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继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对统筹城乡和地区发展,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做出重大贡献。

农民工既姓“农”、也姓工,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体,主要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长年在城镇居住;另一部分是城乡“两栖”群体。1994年农民工6000万人;2000年8840万人;2005年1.4亿人;2008年2.25亿人,其中外出打工的1.4亿人(其中约20%已经举家在城镇长期定居,逐渐融入了城镇生活,已成为城镇的新型居民,但还没有打工地的城镇户籍)。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民工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57.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2.3%,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城镇居民的产业工人。

农民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土地少,农产品价格偏低,靠经营农业增加收入很有限,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大亮点;促进了城镇和工业发展。在建筑、矿山、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农民工包揽了大部分重活、脏活、累活、险活,农民工已成为城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已形成的农民、市民、农民工三元人口结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阶段性人口结构。

(二)农民工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有人担心,年青人进城打工,“386199部队”(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重阳代表老人)留守农村,农村会不会缺乏劳动力,对这个问题我们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

比如,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们到河北涿州调研,在田间问几个五六十岁年纪的农民时,他们讲: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打工,农忙季节不需要回来;雇人收一亩玉米需60元,耕地、播种都是雇人用机械干;浇水、施肥、剥玉米皮等劳动强度不大的活,五六十岁的人都能干;现在种地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重活靠苦力,现在重活靠机器,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技术、靠资金,现在种地比过去费力少了、花钱多了,播种、耕地、收获、肥料、良种、浇水等都需要钱,没有钱种不好地,儿女在外打工多挣点钱,老人在家种地多花点钱,才能把庄稼种好。

再比如,2009年11月到郑州调研时发现,一些农民工在城里务工经商买房子后,把农村的老人接到城里住,他们在农村的承包地流转给他人种,对双方都有利。

上述两例调查可以看出,青年人进城打工与“386199” 部队留守农村,二者不仅不矛盾,还有着互补互促作用,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所以,要辩证的分析一些农村“386199部队”留守农村的现象,总体上说是利大于弊,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设法解决,比如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培训、指导和示范等加以解决。上述讲到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科学技术集成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大趋势,搞得好了,农业需要的劳动力逐年减少。最近到【下转第40页】【上接第33页】河南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社区调查发现,1050亩地仅用19人经营管理,粮食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高产稳产靠得是科学种田和水利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靠得是资金投入。

据有关部门分析,我国农村有劳动力5.3亿人,在现有生产力水平状况下,农业需要1.8亿常年劳动力,尽管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2.25亿人,但这些农民工的就业状态还不很稳定,而且留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还有1.25亿人。今后一定时期内,考虑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和新增农村劳动力等因素,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推进农业农村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科学技术集成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的同时,必须进一步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加收入,才能更好更快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公平对待农民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要在就业、住房、户籍、社会保障方面,逐步缩小或消除差别,更公平地对待农民工,当前特别要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提高农民工工资,完善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通过工会、劳动合同等形式,多种形式维护农民权益;政府和企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力度,增强培训效果;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完善各种安全保障和保险,尤其要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和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条件;城乡两个方面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要按照2010年一号文件精神,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对农民工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上述城镇化、新农村和农民工等几个方面,都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增强互动、加强配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多种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化改革,趋利避害,多措并举,注重实效,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双赢的新格局,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高俊才

第3篇:稳步推进农村科技 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的现代化起步在城区,实现在郊区,而发达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郊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郊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加快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郊区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京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多种形式共存 有效整合欠缺

近年来,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京郊涌现出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收和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京郊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农村科技推广者、农村科技推广渠道,以及农村科技受传者。

从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方面来看,农村科技创造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造成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另外,农村科技创新与农村科技应用之间存在非一体化格局。研究人员缺乏深入实践开展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原有推广渠道不畅传统系统功能失效

目前,北京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供求机制还未完善地建立起来;推广服务形式单一。

从事农村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村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科技扩散的基本规律,也限制了良好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功能的发挥。政府虽然也引导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学会及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但由于没有“系统机制”,导致系统功能失效。

京郊现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是在国家、集体投资兴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郊区农村建立了单纯由政府部门兴办的科技推广部门组成的、与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四级农科网”。它集中了市、县(区)、乡、村的主要科技力量,目前有市、区(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29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171个,乡级651个。这些机构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县乡两级推广人员年龄偏高,技术职称偏低。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等难题。

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京郊农村科技推广系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进一步以系统机制整合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建设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并明确各行为主体的功能方向,构筑利益机制是形成稳定、有效运转系统的重要条件。

新兴农民组织尚弱农民直接接受不易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技术能力弱。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弱、分散,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

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新型团体——农民经济合作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小、服务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技术源头,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领域,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的多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村科技园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有比较规范、已纳入区县登记备案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5个,入社农户34.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8%,资产总额达40亿元。

这些组织的出现,与各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龙头企业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车间。同时,这些组织还对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新的影响。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形成服务体系,有利于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机构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成长中的苦恼。

一是这些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性的组织类别,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发展可以说是良莠不齐。

二是这些组织的稳定性较弱,由于大多是搞技术服务活动,随着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合作组织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一部分组织的活动就易于流于形式,甚至停顿。

三是由于他们与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缺少多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从新技术研发到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综观全局,一个新老交织、多层次、多功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由于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至今还没有产生整体优势,仍在孕育发展之中。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的新内涵

目前,北京原有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三农”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形势,其单一格局也已突破,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不断兴起。因此,构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新内涵,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紧迫任务。

转换农业科技研发新机制

转换科技研发新机制,就是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研究有效用的成果,增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院所高校的技术主导型向以农民、农民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转变,鼓励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

北京市科委正是本着这样的工作模式,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

转换农业科研机制,这还要求积极探索多种以农业科技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的政策包括:

——把推动转制机构发展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大力推动在京转制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转制机构的工程中心、高技术实验室、中试基地与重点企业形成技术联盟;条件成熟的,可由企业购买。

——积极开展科技资源招商。推动在京转制机构用多年积累的优良科技资产(包括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吸引京外资金入京,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体,建设产业项目,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化资源的配套。

另外,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的形式,直接将大量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入市郊进行产业化开发。

建设农村科技推广新渠道

建设科技推广新渠道是在搞好农村科技创新推广中公益性的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的产业化建设。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农村科技推广资源为资本,以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农村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活动,以企业的赢利活动面向市场需求,用市场化运作有效连接农村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关系,使农村科技推广活动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这是以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也是继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一项主要任务。

总结经验,可以发现要完成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农村科技推广产业有关的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以及落实这些制度所必要的运作机制。北京市科委在这方面不断创新工作的运作机制,通过开展“委区共建”的方式,将全市的科技资源统筹、整合,并与区县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如与顺义区政府共建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促进园区内的农业产业高端技术的快速扩散。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区县工业小区开展了工业小区创新环境共建活动,将首都优势资源引入工业小区,促进工业小区不断改善其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区县工业小区的聚集发展。

其次,在实施手段上重在加快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农村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从制度建设方面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促进中介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包括技术交易机构、转移代理机构、技术孵化机构以及为技术交易提供金融、法律等业务服务的机构等共性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等。在这方面,北京市科委通过在市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将农业科技开发机构的研发过程放到实践中去中试扩散。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科技推广渠道的一种重要形式。

另外,基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点与活跃领域,北京市科委选择了与农村科技相关的、依赖性强的农业产业,通过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其在更广泛的空间发展。譬如,为产业技术合作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大兴的西瓜、怀柔的饲养鸡、顺义的绿色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建设专项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房山的创汇农业发展等工作。

服务农村科技需求新对象

服务农村发展新对象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的结构主体的建设。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质量与效益上的进一步提高,京效农村科技园、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推广服务中心、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四类新型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即:传统科技机构改制型、科技企业带动型、产业协会促进型和农民专业技术合作型。

在这四大类农村科技推广组织中,专业技术合作型组织及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中的重点服务对象。之所以选择农民专业技术合作型和龙头科技企业带动型组织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是基于这两种组织的特点而考虑的。

选择龙头科技企业带动型是因为这种组织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譬如,市科委支持房山区凯达恒业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进行运营,以技术标准化为桥梁,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生产”为纽带,把专家试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了先进的生产力,使房山的豆类种植由起初的600亩,发展到2003年的6.5万亩,出口创汇210万元,带动1.7万农户,农民增收2000万元。

总的来讲,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内涵就是要适应郊区城乡一体化、郊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现有的市、区、乡三级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民营服务机构并存的机制;要以提高郊区科技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围绕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两个中心,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引导激励机制,为郊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创新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政府在推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益性的内容与产业性发展的内容的协调与控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机制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京郊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科委根据农业发展新形势打造的一个综合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目的是整合、协调全市涉农科技资源,促进郊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服务。

这个“服务港”的建设以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这两个非营利性组织为主体,集成两个中心的资源优势,激活传统机构和发展新型组织相结合,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科技服务港”,将有关农村发展科技成果推广的四大要素,即推广者、推广内容、推广渠道、受传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专业技术合作型”、“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协会促进型”、“传统科技机构改制型”四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推广组织为服务对象,并从每种类型中选3~5个作为建设示范,总结经验,探索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之路。

作者:杨 刚 张光连 张 强

第4篇:扎实搞好试点示范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建设新农村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先行试点,培植典型,打造亮点,指导大面。威信建设新农村,也必须从县情出发,扎实搞好试点示范,力争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在全县叫得响、有影响的过硬典型,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挖掘潜力促进农民收入

威信是一个典型的国家级山区农业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威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挖掘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做大做强烤烟、畜牧、蚕桑、山嵛菜、中药材、大棚蔬菜、苦丁茶、玉米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尽可能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以提升产业促致富。二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各类农业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天长绿色有限公司、威茧丝绸智溢有限公司等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引导组建一批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扶持壮大一批种养大户和经销大户,全县做到每个乡镇都有几个专业协会和组织,每个产业都有几个典型大户。

二、规划先行,试点引导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编制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能管长远的规划,对于有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农村试点建设中,要科学制定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发展好新产业,培育新型农民。立足实际,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试点村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根据发展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试点中,要依据各村区位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凸显特色。一是村庄布局有特色,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人文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集山水风光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农村示范点。二是房屋建筑有特色,结合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在房屋设计上体现个性,防止千村一面。三是产业发展有特色,将本土创业与聚合外来发展要素相结合,提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村一品”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把党支部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选为示范点,结合扶贫工程的实施,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让群众住上舒适、明亮的新住房。要沿主要道路干线,把通村道路、水利配套设施、村级阵地、能源通讯等设施和庭院改造、农业生产示范带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做好道路、住房、庭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出示范,实现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使示范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搞好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和引导农民定时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彻底清理垃圾、杂物,规划设计合理的垃圾堆放和杂物存放处,改变“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露天厕所和大小粪便随处见”的脏乱差现象,力争使村内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停乱放、无乱丢乱扔、无乱贴乱画、无水面漂浮物,促进农村环境的优美整洁。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的乡风民俗,用文明意识来抵制偷盗、酗酒、斗殴等歪风邪气。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的潜能,弘扬农村特色文化。以巩固提升“平安创建”成果为契机,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畅通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五、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培育新农民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和普法教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借鉴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各乡镇、各试点村组要分别设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县直各部门、乡镇抽人组成,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乡村干部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具威信特色的社会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四培双带”、“支部+协会”、“六村建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关爱贫困党员”、流动党员管理等“十大党建模式”,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党建工作覆盖面。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来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阶段性建设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切实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辖区事务。

总之,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广,而且各村之间存在差异,要全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只有选择好的典型示范,搞好示范点建设,让农民看到实在的东西,让农民亲身感受到实在的好处,才能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

第5篇:**镇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探索主导产业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也总结了一些不足之处,主

要是:

一、已有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推进,协调发展。

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思路,今年全镇继续推进和完善了**村和西黄漳的广场建设,同时又铺开了下庄和大南庄两个重点村的建设。截止目前,**村的文化中心广场工程已经接近收尾工作,**汽车站建设已进入完善配套设施、装修阶段,西黄漳村铺设主街道排洪渠盖板,已胜利完工;石牌坊建设基墩已全部完工,广场工程的配套设施正在完善,现已安装起篮球架,健身器材正在积极争取。大南庄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省级重点推进村,重点推进了移民搬迁工程,在完成供、排水系统蒂莲工程后,加快了搬迁户的住房建设工程,现在正在积极准备护村坝的建设。下庄村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的省级示范村,重点完善了街道亮化、美化、绿化工作,其中在村主街道安装了15盏路灯,粉刷了1万多平方米墙壁,补植补栽了200株绿化树,提前完成了今年的任务。可以说,全镇新农村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正逐渐彰显出其内在的活力和魅力。实践表明,只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利,在**镇这样的山区贫困乡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二、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卓现亮点。

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们现代工作的导航系统工程,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加大力度合理调整,今年我们加大了对种、养业的发展力度,而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种植业上:一是规划了西黄漳、五里铺100亩的大棚建设。目前工程也顺利完成,种上了我们的希望和收获。二是充分利用世行项目的契机,科学规划了**500亩、小南庄500亩、杨家庄100亩优质核桃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完成专家考察,群众摸底工作,有望于秋后全部实施。三是仁农生物工程公司开发、试验、推广的光叶楮、百合种球、樱花等新产品已进入组培育苗阶段。养殖业上:一是新建5家百头以上养猪场,包括下庄村的闫瑞红、牛世军、李福云3家百头以上养猪场,现牛世军、李福云的百头养猪场已投入养殖;**村的安小林万头养猪场和范瑞斌2家百头以上养猪场,其中安小林的养猪场计划在年内养猪500头。总的看,这5家养猪场呈现出规模大、投资大、品种好的特点,其中下庄2家猪场购买的种猪每头尽达1万元。二是箕山村正积极同原山西电力大厦总经理王明华就原箕山砖厂改建成百头猪场进行洽谈,现已完成考察工作。三同原瑞鑫公司董事长陈瑞忠洽谈的在上庄村龙潭自然村建设千头养牛项目,现已完成可研编制工作。今年全镇在种、养业发展上已呈现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三、基础设施建设扩面推进,不断改善。

在公路建设方面:在完成乡村道路的同时,今年又积极争取资金为西黄漳高效农业产业区改善条件,铺设了3公里蔬菜园区路和仁农公司高效产业园的道路;完成了紫金山旅游区道路的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现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关滩到河北前坪出省公路的路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在农建方面:**、西黄漳、五里铺3000米的灌渠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画线、招投标工程,近期有望开工;**800米护村护地坝工程,已完成了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近期有望开工;中店村河道疏通工程已完成,护地坝工程正在进行;人畜饮水方面:在上庄村建成了一座200立方米的蓄水池,钻120米深井一眼,施工队正在紧张施工,现已钻了50多米深。在大南庄建150立方米水池一座,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庄园经济开发深挖潜力,内引外联。

按照县委关于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指导意见和县委召开的庄园经济开发动员会精神,我们结合**实际,深刻挖掘**移民搬迁后的空壳村的开发潜力,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对全镇所有的移民搬迁后的旧村进行招商引资,鼓励本镇及外地的企业集团通过租赁或承包农民土地,集体荒山,荒坡,荒沟等,进行养殖、种植和民俗旅游开发。目前,去年新签订的庄园经济项目和已有的庄园经济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十字沟庄园经济开发今年已融资500万,已完成道路的修复和工作房的建设等,目前正进行挖坑、整地工程;营圪道庄园经济在完善道路、补植补栽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猪舍15间,其它3户庄园经济正在规划实施。半年中,通过宣传、发动、内引外联,目前又有北京、太原等老乡或投资者就禅房旧村、龙泉沟、杨家庄、煤窑沟等搬迁村进行洽谈合作开发事宜。

五、招商引资工作突破常规,再创新业。

这几年,招商引资已成为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的助力器

。今年以来,全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是主动抓、全力抓、突破常规抓。因此,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新气象:一是争取紫金山旅游公路开行贷款、蔬菜园区路、高效农业园区路补助资金230万元。二是香港俊安集团已到位500万元进行十字沟庄园经济开发,重点完成了修路、打井、架线、建房、挖坑、整地工作。三是山西仁农生物公司6月份已从荷兰定购百合种球230多

万元,目前正在进行组培育苗阶段。四是引进河北邢台安小林个人投资500多万元的万只养猪场,目前已在**南窑开工建设,计划在年内养猪500头。五是引进200多万元投资建设了下庄、**4个百头养猪场。六是去年引进今年建设的总投资1680万元的关滩——河北前坪出省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目前工程正紧张地施工。此外,其它招商引资项目正在积极的争取之中。

六、农民收入增加渠道更宽,亮点增多。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难点在村,重点在民。连续几年,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积极培育适合农民发展的产业,搞试点、扶重点,努力探索更多更宽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一是继续巩固和发挥几个庄园经济引领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二是鼓励和培育这几年业已形成的相对成熟的外出劳务输出队伍,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在发展农业产业上下功夫。今年继续抓住种植、养殖业做文章,规划百亩蔬菜种植、1000多亩矮化核桃产业园区种植,培育了四个养猪大户,使这些产业成为结构调整的先头兵,为全镇大规模调产成功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努力,逐渐改变传统的增收模式,培育更多的增收亮点,拓宽全镇人民增收渠道,达到最终明显增收的目的。

七、环境整治工作全民参与,齐抓共管。

全县环境整治工作动员会后,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全镇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召开动员大会,我镇及时召开了“**镇环境清洁工程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动员全镇共同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二是成立“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人员责任。三是认真制定《**2008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搞好“环境整治”规划。四是加大环卫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共清除乱摆乱放、占道经营、“伸舌头”经营现象212处,集中清理垃圾5000多方,新建垃圾池75个,配备专业清扫人员50余名,对垃圾进行当日清运。对不规范广告、乱写乱贴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清除92处,整顿市场5个。五是发动全镇干部职工、学生、群众共同清理白色垃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轰轰烈烈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和爱卫活动。六是建立长效机制。长期请专人管理环卫、清运垃圾等工作,做到环卫工作长抓不懈,目前共有专业保洁人员50余名。

此外,基层党建和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说,我们紧抓年初工作目标不放松,抓机遇,抢进度,各项工作按照年度计划顺利进行了推进,为全面完成全年既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尽管前半年呈现出一些好兆头和好势头,但是落后的格局在发展中仍遇到不少困难或不足。

1、由于各类物价上涨,造成经费相对不足。比如生活用炭煤从原来300多元一下涨到900元,仅此一项开支就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加了不少负担,这还不包括油价上涨和粮油等上涨带来的支出的增加,以及环境整治、商用密码站投入、效能建(来源:好范文 http:///)设等支出,本来不足的经费就更显得缺口更大,成为制约我镇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2、发展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全镇整体经济实力薄弱,镇村经济的原始积累基本没有。导致在新农村建设、产业扩展、旅游开发等方面受资金制约,运作起来很吃力。

3、重点调产项目配套跟不上。由于国土整理项目水利不能及时配套,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尽管旱情有所减弱,但百姓期盼国土整理水电配套还是尽快能够实施。

4、重点项目常规经费严重不足。如:紫金山风景区年接待量逐年增大,护林防火任务繁重,临时人员工资无法解决,日常维护费用欠帐较大。时过半年,各项支出急处理,恳请县委、政府能关注此事,把紫金山日常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5、干群思想不够解放。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导致一些工作活力不够。

6、紫金山旅游公路前期经费不足。由于镇政府经费有限,7月1日紫金山旅游公路在太原完成招投标工作,当前开工地即,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购置材料都要现金预定,总投资380多万元的工程,除施工单位垫付部分外,开工至少仍需100万元,请县委、政府能够借款100万,待年底专项款支付时抵顶。

7、其他方面。服务群众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干部办事效率低,没有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为民解忧。立说立行,雷厉风行,一抓到底做得不够到位。工作中缺乏闯劲,缺少创新,行动不够迅速。工作中一抓到底的意志不够坚决。工作热情还不够高。只是满足于乏乏的抓,力度不够强,热情不够高。

以后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全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全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工作。

三、积极培育新的农业产业。

四、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安全、稳定、健康发展。

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部工作。遵循统筹全镇的原则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坚持科技人才兴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建设新农村,村是工作的基础,农民是行动的主体,能否增强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关键在干部,重点是班子,我们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统揽本村农村工作全局,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强班子,突出加强“一把手”的培养、使用和监督,把政治立场坚定、爱民情怀深厚、发展理念先进、工作能力突出、工作成效显著、作风廉洁务实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的干部选任为村“一把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加强农民群众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努力将基层组织建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和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针对领导班子在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认真解决,帮助农村干部提高素质,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6篇:文章标题: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全县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将传达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安排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增收,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抓好我县“三农”工作,全面

推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大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并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5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回顾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大力推进“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展工作,克服了禽流感、非典疫情、持续干旱和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甘蔗、桑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气象、农机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特困户“低保”救助、“五保户”供养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2005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业增加值达11.01亿元,农业总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4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86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17.1。

(一)战胜严重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去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挥决策下,全县上下全力以赴,勇斗洪魔,连续作战14天,夺取了抗洪抢险的阶段性胜利,全县的85座中小型水库经受了超标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关键的削峰蓄洪作用,各水库共拦蓄洪量3100万立方米,减免农田受灾面积4.98万亩,减免受灾人口4.50万人,减免其它设施受淹53处,避免经济损失3.50亿元,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减轻了洪灾损失。

至去年7月25日止,全县完成水毁水利渠道修复198公里,引水坡坝修复103处,水毁水库修复8座,累计完成各类水毁水利工程修复2862处,累计投资704.72万元;共恢复灌溉面积18.971万亩,解决人饮困难0.83万人。经过艰苦奋战,全县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通水,确保了晚稻能及时用水,不误农时。工作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市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

我县紧紧围绕市里“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粮、蔗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优质优价谷和和高产高糖良种蔗,大力发展桑蚕业、优质水果、速丰林,抓好秋冬菜开发,加快发展木薯生产,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粮食生产略有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09万亩,占计划的100.15,同比增长1.6。其中秋粮面积25.46万亩,增长2.21,总产7.29万吨,增产1.67。水稻播种面积45.71万亩,增长1.62。其中早稻25.23万亩,增1.77;晚稻20.48万亩,增1.44。玉米播种面积5.77万亩,增长7.25。其中春玉米4.37万亩,秋玉米1.4万亩。豆类播种面积5.56万亩,减1.94。杂粮播种面积3.05万亩,减2.87。中平镇的韦太香获自治区推荐评选全国种粮大户。

2、桑蚕生产有新的突破。据统计,今年新种桑树2.06万亩,桑园总面积达12.26万亩,增长20.2,养蚕总量31.5万张,比上年增长49.8,鲜茧总产量23.62万担,增长62.9,产量在全区排名今年有望上升到第三位,鲜茧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06。5月23日,全区生态蚕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3、瓜菜生产力度加大。据统计,春夏菜落实面积5.01万亩,西(香)瓜0.75万亩,占春瓜菜种植计划的97.7;到12月底止,秋冬菜播种面积13.1万亩,占来宾市下达计划的100.76,其中种植蘑菇6万平方米,马铃薯0.73万亩,豆类3.35万亩,香西瓜0.66万亩,其他瓜类0.56万亩,白菜类4.03万亩,番茄0.25万亩,辣椒0.26万亩,萝卜0.75万亩,肉芥菜0.82万亩,其他1.71万亩。

4、木薯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木薯种植面积3.46万亩,增长12.3,预计总产5.26万吨,总产值1900万元,增长15。

(三)水产畜牧业稳步发展。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推广

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完善防控预案,加强免疫,战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W病和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情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威胁,确保了我县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肉类总产量5.59万吨,增长5.15,累计建有规模养殖小区68个,其中规模养牛小区36个。生猪出栏66.31万头,增长5.8;肉牛出栏4.95万头,增长

12.24;山羊出栏2.33万只,增长18.9;家禽出栏463.7万羽,增长11.9;水产品产量9650吨,增长8.3。期末生猪存栏24.99万头,增长2.8,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71万头,增长10.6;存栏牛9.52万头,增长1.7;山羊存栏2.3万只,增长25.6;水产养殖面积32280亩,增长0.3。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

通过扩大农业招商,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5家,重点培育壮大了××缫丝公司、××缫丝公司、××饲料公司、××三和米厂、××太粮米业公司和××纸浆厂、××纸业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通过内联外引,新上了××米业公司等5家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5,实现利税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成功注册了三和缘、神念、神州缘、恒昌缘、脚霸和泉水等6个商标,其中粮油贸易公司的“吉象”商标还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之一,有东糖××公司和××三和米厂2个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2005荣获自治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称号。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全方位拓宽农业招商领域。目前,全县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8个,引资2953万元,到位资金2309万元。利用蚕茧加工优势,引进××缫丝公司对蚕茧进行深加工,引资2000万元,到位资金1060万元;利用米产品加工优势,引进6位老板在××镇、××镇和××乡等乡镇兴办企业,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引进资金4960万元,到位资金2280万元。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4~2005,全县冬春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处数496处,累计完成投资2287.99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座,城区防洪堤1座,水毁工程142处,农村人饮工程35处,组建用水者协会46个,渠道防渗28.14公里,机电泵维修119台5168千瓦,斗闸门维修更新30座,渠道清淤833.8公里。其中,完成处数占计划任务的116,完成投资占计划任务的117.2。通过冬春水利建设,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81万亩,解决4.01万人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全县冬春修水利建设荣获自治区水利厅二等奖,全市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继续在国营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经模式,将水库、电站、水厂、水利渠道全部承包给职工经营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县五大工程均出台了《内部承包实施方案》,马坪电灌和石龙电灌已全部完成竞标承包,并签定了承包合同。

2、林业生态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稳步推进。营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总面积36236.2亩。其中速丰林34020.3亩,占县计划30000亩的113.4;绿色工程建设3288亩,占市规划3075亩的106.9。完成新封面积5298亩,占计划5000亩的106。新育面积80亩,占计划80亩的100,全部为容器育苗,品种为良种桉和良种松,共880万株。

3、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编报及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报和实施2005年扶贫项目。村屯道路建设项目:全年计划修建村屯道路8条34.3公里,项目已于10月获审批。有4条22公里已经于9月开工建设,该项目力争于2006年1月底前全部竣工交付使用。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计划全年共建人饮工程项目11处,其中提水8处,引水3处,建蓄水池11座1100M3,铺设引(输)水管道39800M。现已竣工11处,占计划任务100。产业开发项目:扶持妙皇乡大梭、花候、新造3个贫困村种植茶叶500亩,扶持象州、水晶、中平、百丈、大乐、寺村、运江、罗秀等8个乡镇12个贫困村种良种桑2000亩,扶持马坪、石龙两个村养鸡4万羽,项目总投资90万元。扶贫贷款:全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300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扶持两家制糖公司推广高产高糖良种甘蔗种植。9月30日,全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妙皇乡召开。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构建我县和谐和美社会,实现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免农业税的有关政策。两年来,共减免农业税费5074.74万元,人均减负25.15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总体来看,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是显著的。尤其在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结构仍不合理,低效益农产品所占比重大;三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获利不多,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四是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五是是我县农民从中央和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中受惠不多,而农资涨价又造成生产成本负担过重;六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强。此外,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好当前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农村好形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当前的形势,结合象州实际,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2006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区人大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强县、工业富县、商贸活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进和谐和美新××建设。

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6亿元,增长15左右(其中一产实现12.25亿元,增长10,二产实现7.31亿元,增长20,三产实现6.47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3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实现1.725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1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增长15;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8‰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8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努力做到“十个新”。

(一)、工业经济要有新突破。

要继续坚持“工业富县”的战略,做大做强××工业,实现新的突破,确立工业在我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计划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0.3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税金1.2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0.93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一是制糖产业。要实现年产机制糖达到12万吨,重点引资开发食用酵母精等新产品,实现蔗糖产业工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二是钡盐产业。要在沉淀硫酸钡的基础上开发超细沉淀硫酸钡、氢氧化钡、碳酸钡及低铁硫化碱、硫脲等钡盐系列化工产品。努力使冠峰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突破2万吨,联壮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由目前的1.5万吨提高到5万吨,实现全县年产钡盐产品7万吨。年产10万吨重晶石精矿的象州宏源重晶石浮选厂建成投产。同时,尽快与有关科研单位联系开发新产品,重点放在钡盐的后续加工上,突破钡盐深加工系列。三是茧丝绸加工业。县联鸿公司、佳绫公司、缫丝厂的蚕茧加工要有新突破。争取完成湖州丝绸公司建设,年内建成投产,实现全县年产800吨白厂丝。争取引进资金开发精细蚕粉利用项目。四是新兴产业。重点是大米、木薯、林化等农产品的加工规模翻一番。争取年内立项建设水泥厂。争取引进1-2家水产畜牧、水果加工企业。五是国有企业改革要全面完成。力争在2006年6月以前完成全县国企改制任务。六是工业园区建设要有新进展。加快建设县城重工业集中区和石龙轻工业集中区,做好园区土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业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新起色。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但总体看,还不够理想,主要是规模还不够大,生产技术还不够到位,单产低,质量不高等。今年要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桑蚕生产。调整部分水田及好地扩大桑园面积,实现桑园面积15万亩,增长25,全年养蚕38万张,增长20.63,产茧30万担,增长27的目标。全面推广小蚕共育、科学简易蚕房技术,全面推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培训,特别是蚕病防治技术。提高桑蚕养殖水平和单产。二是甘蔗生产。甘蔗生产作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关系着几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尽一切努力,确保原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良种达95以上,努力争取2006/200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130万吨。三是优质谷生产。我们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强粮食产业,使我县优质谷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四是木薯生产。要扩大木薯种植面积,增加木薯进厂量。目标是全县实现有薯面积5万亩。农业部门、加工企业要紧密配合,推广良种、良法等,提高木薯产量。五是水果、畜牧水产业。今后,我县要坚持经济林建设方向,在加强原有速生丰产林基地管理同时,大力发展水果等经济林的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40以上。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狠抓示范样板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秸杆牧草养杂交牛和奶水牛,争取引进特色牛肉加工企业。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进步。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一是要抓好28个试点示范村建设。二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抓好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此外,要将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招商引资、民营化进程要有新提高。

我们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力争年内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个,到位资金4.65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因此,我们要在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特色资源,进一步对接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引进有基础、有后劲的企业。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真正让客商在象州投资放心、经营顺心、生活舒心。

(五)、项目建设要有新成效。

要选准项目,抓大项目,不要饥不择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要盘活土地存量,妥善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要坚持“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坚持“在建项目抓投产、开工项目抓建设、签约项目抓开工、在谈项目抓签约”的方法抓项目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到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以项目支撑工业集中区。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类资金投向工业,力争今年工业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抓好立项项目的前期工作,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六)、统筹城乡,城镇化建设要有新面貌。

一是城镇基础建设要有新项目。重点抓好县城和寺村、石龙等3个自治区重点镇,强化规划,合理布局,建成完善功能,设施配套,环境协调的集镇。坚持项目带动,推行项目整体招商,积极探索通过经营土地筹集公用设施建设资金的新途径、新方法,达到城建“以地生财”的目标。突出抓好县城××新城、步行街、商贸中心、行政中心小区、外环东路、××公园、××公园等县城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确保县城建设有新面貌。二是城区治理改造和执法有新提高。继续大力实施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区供水供电能力,加强城市的管护,大力整治各种违法违章行为。重点整治县城的脏乱差、占道经营等现象。坚决打击乱写办证广告等乱涂滥画行为,彻底清理城市“牛皮癣”。改造几条主要街道路面,不断改善城镇的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三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有新举措。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加强土地储备特别是城镇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工作,重点是做好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土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土地经营运作方式,严格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挂牌、招标、拍卖出让。四是城镇化要有新推进。重点抓好人口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城镇化,要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载体功能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进城建房、进城居住,繁荣城镇经济,扩大城镇规模,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七)、第三产业要有新发展。

年内××山温泉度假村、××生态峡谷要建成投产。加快××迷宫、××古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快××商贸城和步行街、新汽车客运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为象州旅游增添硬件设施,同时,加强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象州旅游形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引导旅游企业成立旅行社、饭店协会等,加快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积极创造条件把××融入××、××大旅游圈,成为××、××大旅游圈中的重要一员。

(八)、财政收入要上新台阶。

一是要做大做强支柱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既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税源情况的调查和征管,又要办强对契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管。二是把农村建房契税和建设占用耕地税征收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把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上来。三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清理。及时把各级各部门所欠县财政的欠款追收回来。四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对财政收入增长快、增长质量高、财政管理好的乡镇给予奖励。五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在支出安排上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和“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安排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水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九)、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的一年里,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发展服装工业城、鞋厂、缫丝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全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和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实现。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加快县中创建全区示范性高中步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县师范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五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六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象州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认真做好“三大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依法强化对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建设、土壤改良、天然林和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八是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制素质。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办事水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双拥模范县成果。九是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十)、政府建设有新推进。

1、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动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良好政风。

2、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2006年要完成13件为民办实事工作。①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②建设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③在××新城区建设教师公寓楼,改善教师住宿条件;④建设××工业集中区,解决工业用地储备问题;⑤开工建设通村等级路5条20公里,村屯道路7条30公里,新建××、××2个乡镇客运站,修建××、××、××桥等一批乡村桥梁,提高道路通畅水平;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0处,解决12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3000座;⑦完善龙头新村等2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屯再实施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⑧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教师进行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实施农民培训10000人,县内新增劳动就业3000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00人;⑨成立××县民营企业商会,提高对民营经济协调服务质量,加强民营经济发展;⑩在50个20户以上村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建设6个五保村;12在县城区安装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平安县城;13启动县城安全饮水工程。

同志们,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面临不小的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在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和平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全县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来源于,欢迎阅读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全县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第7篇:濉溪县稳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近年来,濉溪县委、县政府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切实把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位置,推进以乡镇农村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0年在濉溪县刘桥镇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垃圾中转站现已正常运转,管理有序,收集的垃圾运输到淮北宇能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2011年,濉溪县农村清洁工程在临涣镇、孙疃镇实施,现已移交两个乡镇管理、使用。2012年,濉溪县拟定在南坪镇、铁佛镇、四铺乡3个乡镇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前期,县市容局召开了各有关乡镇分管领导及联络员会议,布署了今年目标任务以及垃圾中转站选址条件、要求,确定了建设内容及执行标准,并于4月20日前做好“一书两图”的编制上报工作。近期,市市容局领导和县分管领导就我县农村清洁工程进行了调研,对我县今年农村清洁工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县能高度重视农村清洁工程工作,行动迅速,布署周密,前期工作运转良好。同时要求县市容局要加大督查指导力度,上下各方面要积极主动加强联系及沟通,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程任务。针对此项工作要加大宣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对已建好的垃圾中转站的管理,做好市、县、乡镇配套资金,确保垃圾中转站的运转及后续管养工作,不断完善后续服务体系。目前,通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乡镇基本做到了卫生有人抓、垃圾有人扫、堆放有设施、运输有设备、垃圾有去处。村容镇貌得到明显提升,逐步使全县城乡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洁、齐、美”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了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明显提升,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创造了新鲜经验。为此,濉溪县把“农村清洁工程”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向高度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县市容管理局)

第8篇: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成立机构,精心组织。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陇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陇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重点等事项,为推进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是坚持原则,突出重点。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耕地、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等5项原则,以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等资产确权登记、推进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重点,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任务,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三是试点示范,协调推进。以天成镇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从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底,利用半年时间,按照清查、勘界、确权、登记、发证、管理程序,分宣传发动、制订方案、调查摸底、清产核资等5个阶段,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全面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强化保障,维护稳定。为保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全县上下按照“县上加强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掀起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高潮。

第9篇:稳步推进湘西州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湘西州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加快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思考

内容提要:最近,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农村银行机构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对农村银行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本文从湘西州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分析我州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阐述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必要性;分析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后的影响;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难点进行了剖析,粗略探讨了如何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对策。

关键词:湘西州、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法人治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管理。

2011年7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农村银行机构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对农村银行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农村银行机构如何加快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我州农村信用社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在服务“三农”、支持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

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在全国八省市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8月,又继续在全国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改革试点。但在这一轮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我州农村信用社错过了改革发展先机,法人治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今更要面临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苛刻要求,从时间和技术层面分析,留给我州农村信用社的空间已经不多了。只有扎实稳步推进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与出路。

一、实施新资本协议对我州农村信用社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全州8县市农村信用社均为省联社领导下的二级法人企业,股东大会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所有者缺位,企业经营管理仍没有走出 “半官半民”的怪圈。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后,有利于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有助于健全和改进运行机制,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推进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使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职责清晰、制衡有序、决策科学、运行高效、信息透明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有助于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我州农村信用社在业务管理上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随着中间业务的不断发断,新的风险逐渐暴露,旧的风险管理模式缺陷日趋显现。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提升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

性,有助于加强风险管理数据的采集质量,改进风险计量技术,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模型,优化风险控制流程,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助于增强市场风险管理意识,正确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以及在开展理财业务时,提升代客交易中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三是通过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融资比例等一系列流动性管控指标,可以合理确定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表内处风险暴露的最低资金来源,避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切实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四是有助于精细化管理,信贷风险防范将更具有前瞻性,贷款审批更加审慎,收益全面覆盖风险,经营质效更加真实。

(三)有助于塑造现代金融企业形象。通过实施新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可以缩小农村商业银行和先进银行的差距,提升管理水平,使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广大社会公众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好银行。

(四)有助于培养专业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实施新资本协议,可以使农村信用社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之具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先进的手段准确计量各类风险,从而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准的风险管理队伍。

二、实施新资本协议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一)影响资本充足率。由于新资本协议提高了资本定义标准,扩大了资本风险覆盖范围,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和结果随之发生变化。从我省联社选取部分县级行社按新资本协议进行资本充足率试算

情况来看,其按新资本协议计算得出的资本充足率,比按现在的测算方式计算的结果减少了几个百分点。如果对目前我省已组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按新资本协议计算,大部分的资本充足率都将达不到监管标准。

(二)影响发展方式。实施新资本协议将影响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方式,在组织资金时更要选择成本低、稳定性高的资金,适时加强对资金结构的管理和相关监管指标的测算,保持存款规模增长与整体经营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吸收存款带来的资金闲置和监管指标下滑。

(三)影响资金运用。目前农村信用社主要资金运用只有贷款、同业拆借和资金市场债券业务。实施新资本协议后,农村信用社实时测算贷款营销规模,有效调整资金运用结构,将资金投向以零售业务为核心的“轻资本”业务,需要计提资本较多的公司类、债券类业务等“重资本”业务的比重将会下降低,更确切地说大额贷款和资金业务将受到限制,更加坚定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四)影响收入结构。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后,农村信用社的每一笔业务的拓展都要计提相应的资本,这其中既有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还有操作风险也要计提,将影响收入来源,加大对占用很少或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拓展。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为以后整体盈利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五)影响监管方式。新资本协议相对于巴塞尔协议Ⅰ 和巴塞

尔协议Ⅱ提出了“三大支柱”的概念,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市场约束,明确要求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一方面,监管部门将会按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强化监管,必须保证资本要求不低于监管水平,一旦低于监管水平,其高管人员有被取消任职资格的可能。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要定期对股东、社会公众及时披露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六)影响监管指标。按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监管指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

一是资本充足率。新资本协议提高了资本定义标准,扩大资本风险覆盖范围,大幅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推动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引入针对系统风险的监管指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分别由4%和8%提高到6%和10%,同时规定超额资本监管标准为0-4%。

二是动态拨备率。增加对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实施动态管理,原则不低于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0%,按两者孰高的要求执行。

三是杠杆率。杠杆率的分子为一级资本,分母应覆盖表内外所有风险暴露:对于表内外附暴露,按名义金额计算;对非衍生品表外风险项目按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入表内;对于衍生品金融交易采用现期风险暴露计算法计算风险暴露。杠杆率监管标准设定为4%。

四是流动性指标。目前使用的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

存度、流动性缺口、流动性集中度和备付金比率等仍继续使用,同时增加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项指标的教管标准均为100%。

三、我州农村信用社实施新资本协议的主要难点

(一)管理制度缺乏。长久以来,农村信用社主要依靠前台业务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决策,这些方法比较粗放,缺少说服力。到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配套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二)计量工具缺乏。目前,农村信用社还缺乏计量相关风险的工具以及计量模型,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尤其是信息技术建设落后,各项计量工具缺少技术支撑,对未来风险的预测能力严重不足。

(三)专业人才缺乏。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熟悉风险管理的操作人才,但目前农村信用社仍缺少具备数理、统计、计量的理论知识和一定业务知识的人员。

(四)历史数据缺乏。实施新资本协议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做支撑,而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的运行时间较短,对各项历史数据积累较少,而且信息连续性和准确性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库,难以满足风险计量的要求,不具备精确计量各类风险的条件。

(五)监管指标落后。当前,全州农村信用社各项监管指标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监管要求。一是资产总额偏少,截止2011年末,最

大1家县级联社资产总额也低于30亿元,且有1家县级联社资产总额不足10亿元,没有达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最低资产要求;二是资产质量有待提高,2011年底,全州县级联社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为11%,最低的为5.22%,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求控制在5%以下,湖南银监局湘西监管分局对我州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监管标准更是要求达到2%以下;三是拨备率。当前,我州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动态管理机制,对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指标上,基本达到了巴塞尔协议Ⅱ 100%指标的要求,但离新资本协议150%的监管指标尚有不小差距;对于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率等监管指标,在2011年底才开始引入,与要全面达到监管指标要求尚有待时日。

四、对我州农村信用社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夯实监管指标基础。各县级联社要充分认识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实现新资本协议监管指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照新的监管要求,找出差距,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做大规模,做优质量;二是搞好全面清产核资工作,澄清资产底数,完成风险资产的识别与计量;三是狠抓不良资产的处置,重点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四是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股本结构,改进经营理念;五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入全国银行间资金市场,加快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工作,加大自助设备的布放力度,力促各项业务均衡发展。

(二)加强领导,争取监管部门支持。一是成立州、县两级领导

小组,统筹协调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促进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二要积极争取银监部门的支持,结合实际进行差距分析,全面规划,制定本机构的实施规划,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标准法到内部评级法,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规划的内容应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和实施时间表,从及各时间段的工作重点,资产增长计划、自查结构调整方案各类风险的加权资产计算方法等。

(三)通力合作,有序推进。由于全州农村信用社发展不平衡,资产规模、管理水平、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各县级联社应该根据银监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结合自身规划,逐步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依次实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按照《新资本协议》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同步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总体要求,从2011年底开始,在现有信用风险资本计量的基础上,采用《新资本协议》和新修订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明确的标准方法,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按照第二支柱的相关要求,抓紧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状况和管理能力相适应。2016年底前,全州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均应建立适应实际情况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

吉首联社要于2012年底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完成差距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报银监会备案;古丈、凤凰、龙山、永顺四家县级联社于2014年6月底前完成;花垣、泸

溪、保靖三家县级联社于2016年底完成。

(四)强化基础建设,运用各类计量工具。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以及各业务条线的风险分工,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加强数据收集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确保数据收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数据的收集不仅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还包括贷款信息、抵押品信息、损失信息、违约信息、法律诉讼信息等。三是建章立制,对目前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使之与实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匹配。四是将相关的计量模型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优化。积极推广风险计量模型在信贷控制、结构调整、资本配置方面的运用,使以计量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应用中不断优化。

(五)加强培训,储备专业人才。一要根据银监会要求配齐、配足风险部门人员,优先聘用能熟练掌握高等数学、会数理分析的人才,改善人才结构,不断储备有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建立精干的专业化队伍,确保新资本协议稳步实施。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对各层次员工的培训,普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各业务部门、各层次人员风险管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系.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脱明忠、李煦燕.再造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

3、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中国金融出版社

4、张仁建.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与操作指南.中国大地出版社

5、都本伟.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6、孙义.农村信用社股权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国金融网

7、管晓峰.金融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8、彼得 S.罗斯、西尔维亚 C. 赫金斯 .商业银行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就业率综述下一篇:物业项目经理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