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研究通过惠山泥人视觉形象创新设计,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延伸泥人产品线以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通过新媒体和公益展览等宣传渠道扩大人们对于惠山泥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新认知,提高惠山泥人的知名度;尝试把惠山泥人打造成为无锡旅游纪念品名片,由点及面为传统民艺的发展创新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惠山泥人民间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惠山泥人民间艺术论文 篇1:

惠山泥人艺术特征

摘要 惠山泥人被称为江苏无锡市的三大特产之一,惠山泥人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发展中具有长久的历史。本文阐述了惠山泥人的题材来源主要源于戏曲和民间的传说故事,惠山泥人的造型艺术特征表现为:提炼和夸张的造型,塑造神韵为核心,以少胜多,强化比例特征,造型精简,色彩绚丽;多色处理中注重面积和大小。惠山泥人的构图采用几何构图、平行构图和密集构图三种。

关键词:惠山泥人 造型艺术 色彩艺术 构图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民间艺术,其中惠山泥人被称之为江苏无锡市的三大特产之一,惠山泥人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惠山泥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下面笔者将对惠山泥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阐述,并对惠山泥人的题材来源、造型艺术、色彩艺术以及构图艺术记性剖析,以此增强对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了解和保护。

一 惠山泥人的起源和发展

惠山泥人被称之为江苏无锡市的三大特产之一,惠山泥人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发展中具有长久的历史。惠山泥人由于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惠山区域,因此被称之为惠山泥人。惠山泥人最早起源于明朝末年,流传至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明朝时期,在农闲季节,家家户户有制作泥人的习惯,因此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俗语为“家家善塑,户户会彩”,明朝末年农户制作泥人的主要目的是在集市上进行售卖,将其收入用于贴补家用。

到了清末明初的时候,在现在无锡惠山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泥人彩塑作坊,并且此阶段,昆曲十分流行,以戏曲人物为模型,手捏戏文泥塑从而诞生。此制作模型的出现使惠山泥人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清朝统计时期,惠山泥人的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比明朝更为先进,出现了一批有代表的泥人彩塑,如:王春林、胡万成等。这与北方的“泥人张”南北呼应。清朝时期,惠山泥人也逐步走向宫廷,被清朝的统治者所接受,根据有关记载,皇家十分喜欢惠山泥人工艺,清朝乾隆皇帝统计时期,乾隆帝亲自前往无锡惠山,其中王春林的典型作品《五盘泥孩儿》就被送给了乾隆帝,乾隆皇帝看见以后对其大加褒奖。清朝慈禧统计时期,在其60大寿仪式上,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被呈给慈禧作为贺礼,慈禧本身对戏曲十分爱好,因此看到《蟠桃会》以后,十分喜爱,便下令惠山泥人历年将作为贡品进行朝廷上贡。

到了辛亥革命时期,惠山泥人的专业作坊已经到达了四十多家,而著名的专业泥人匠工也已经有三十多人,此时是惠山泥人发展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动荡不断的时期,此时期经过战争的破坏惠山泥人工艺发展呈现出了后退的状态,战事影响了惠山泥人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发展,惠山泥人工艺得到政府的关注,成立了相关研究所、博物馆等,主要从事惠山泥人工艺的研究,这一时期中国惠山泥人发展出现了新的征程。

二 惠山泥人的题材来源

了解惠山泥人艺术特征,笔者首先了解惠山泥人的题材来源,在惠山泥人的起源和发展中已经提到惠山泥人主要来源于戏曲故事,这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惠山泥人艺术起源于民间,而其制作也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而完成,因此惠山泥人具有很强的民间艺术气息,是地方民俗的一大特色。惠山泥人题材除了来源于戏曲之外,更多的是来源于民间的传说故事,例如,惠山地区最为出名,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泥人是“大阿福”、“春牛”、老虎和寿星等。

手捏戏文泥人无疑是以戏曲故事人物为题材,在惠山地区京剧和昆曲是较为流行的戏曲,而京剧和昆曲的人物无疑为手捏戏文泥人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手捏戏文泥人是对戏曲中人物精彩瞬间进行提取,突出人物的神态和特征,使人们了解戏曲中的经典情节。

三 惠山泥人的造型艺术

惠山泥人在形象塑造上坚持了雅俗共赏、大众化的原则。惠山泥人充分吸收了传统绘画、戏曲以及各类民间艺术中的优秀元素,将其利用到泥人制作过程中,在造型上十分丰富,充分把握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将人的喜、怒、哀、乐等神态特征运用到泥人造型中去。惠山泥人属于纯手工艺术,手捏是主要的塑造肢体语言,惠山民间传统中有18种手捏方法,例如:搓、揉、捶、打、擀等,因此造型较为精细。惠山泥人在塑造中也十分讲究人物的动作、神态、服装等。例如:将军肚、鹅蛋脸、老人背等动作或造型。但是,由于惠山泥人又吸收了戏曲和其他民间艺术精髓,其创作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犹如在眼前一样,是个活的小人物。惠山泥人的造型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特点。

第一,提炼和夸张的造型。惠山泥人的塑造来源于民间人物,通过十八种手法进行制作,是对传说人物或者戏曲人物的概括和提炼。人物又具有夸张的造型,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真人在眼前。

第二,塑造神韵为核心,以少胜多。形和神有机结合是惠山泥人塑造中追求的重点,其原型和题材来源于民间,人物来源是丰富多彩的,而其对人物神态又进行了充分把握,喜怒哀乐跃然于泥人上,使人物身份与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神韵荡然。

第三,强化比例特征。惠山泥人在人物塑造上并不严格按照现实人物比例进行塑造,例如头部刻画上,往往是放大的,脸部刻画尤为传神。而泥人的手比较短,颈项甚至直接省去,因为有“放头缩手去颈根”的说法。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头于身体的比例一般为1:5,有时候也可以为1:3,尽管惠山泥人塑造比例与现实人物相差甚远,但是由于脸部生动传神,神态意蕴浓厚,爱视觉上被群众所接收和喜爱,有“小中见大”的艺术功效。

第四,造型精简,色彩绚丽。惠山泥人造型一般较小,因此造型呈现简练的特征,大多数惠山泥人形态浑圆,背部是平滑的。但是,由于脸部是精细的,泥人整体并不显得简陋。而且在色彩运用、搭配以及条纹处理上都是十分精细的。

四 惠山泥人的色彩艺术

惠山泥人在色彩处理上十分讲究,由于借鉴了戏曲人物特征,因此色彩讲究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如“从上到下”、“先白后黑”等,在涂色数量上“头色不过四”等,而对戏曲人物的塑造中,色彩又十分鲜明,装饰效果十分明显。惠山泥人的色彩艺术特征如下:

第一,以三原色为主,色彩鲜明,讲究喜庆。所谓三色,即红、黄、蓝,这是主色调,同时色彩还要鲜明浓郁,形成强烈反差,例如,惠山泥人的典型作品《大阿福》,就是以三原色为主色调,作为服饰的主要色彩,而其头部则是以鲜亮红色和绿色为陪衬;同时惠山泥人还讲究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给人以欢喜的视觉感受。

第二,善于运用互补色,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效果。前文讲到惠山泥人创造中主要使用三原色,但是在手工制作中又善于运用互补色,以突出三原色,这样能产生色彩炫目,栩栩如生的效果。其中较为显眼的互补色为大红、大紫、金黄等,其作为泥人的底色或者是对比色,效果十分明显。

第三,多色处理中注重面积和大小。不论是互补色还是对比色,其运用的手法都十分讲究,大小面积不是不能随便运用,既要根据色彩差异还要强调视角冲击。一般还要讲究一种主色调,然后以各种互补色为点缀色,如在泥人衣服着色上,衣服的底色可以以绿色为主打,衣服上附着的图案和花纹则以红色斑点为点缀。

五 惠山泥人的构图艺术

惠山泥人有的是单独的一个,还有的是一组,具体数量多少要根据戏曲或者民间故事所塑造的场景和人物,在多人物构图中,惠山泥人的人物造型往往是各具神态的,各种动作、高低起伏等,表现出戏曲或故事情节发展舒缓和紧张态势,惠山泥人的构图特征如下。

第一,几何构图。几何构图讲究泥人造型要以数量来进行不同方式的构图,有的以三角形为依据,还有的以四边形为依据,还有的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这样构图是平衡的。但是,也有人不讲究平衡,以中轴为标杆采用非对称方式,这样实现的构图可以使人物相互呼应。举个例子,在《蟠桃会》中则是采用了三角构图模式,在三角形的底部是聚集的各路神仙,按照阶层一步一步提升,在三角的最高点坐着的是王母娘娘。惠山泥人塑造中正是利用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来表现各个人物不同的身份和特征,同时烘托欢庆贺寿的局面。

第二,平行构图。平行构图也是惠山泥人构图的主要利用手法,而平行构图主要是多个人物排列成行,表现出一种平和、稳定、自如的场景,例如,在《庙会香汛上的小贩》中,四个人物的神态是不同的,有的玩杂耍,有的卖小吃,动作和神态均不同,而平行构图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将其刻画得栩栩如生。

第三,密集构图。密集构图多用于五人以上的场景中,一般用于宏大的场面,人物的动作也是丰富化的,各个人物的组合神态都不相同,产生的视觉冲击十分明显,例如,泥塑《庙会》就是采用密集构图方式的重要作品。

六 结语

2006年,惠山泥人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被首批选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工艺发展前景广阔起来。惠山泥人在形象塑造上坚持了雅俗共赏、大众化的原则。惠山泥人的色彩艺术特征如下:以三原色为主,色彩鲜明,讲究喜庆,善于运用互补色,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效果。多色处理中注重面积和大小。为根据泥人数量的差异,惠山泥人的构图也有差异,主要有几何构图、平行构图和密集构图三种。

笔者对惠山泥人民间手工艺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随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必须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让惠山泥人这一类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注: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YB2011158)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敏:《论惠山泥人服饰色彩文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 张晓梅:《无锡惠山泥人装饰语意》,《中国陶瓷》,2010年第7期。

[3] 潘春宇、李敏:《早期惠山泥人的服饰色彩解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A02期。

[4] 黄金霞:《无锡惠山泥人意蕴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 朱岸静:《浅谈惠山泥人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年第1期。

[6] 张睿:《惠山泥人和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象比较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 黄永飞、刘少牛:《从惠山泥人大阿福看民间和谐观》,《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 张睿:《惠山泥人的时代价值》,《才智》,2008年第14期。

[9] 寻胜兰:《民族产业与城市文化——关于“惠山泥人”的保护与拓展的思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0] 尹慧青:《惠山泥人艺术的文化传播与审美特点》,《艺术界》,2007年第3期。

(杨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作者:杨华

惠山泥人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惠山泥人品牌形象设计推广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通过惠山泥人视觉形象创新设计,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延伸泥人产品线以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通过新媒体和公益展览等宣传渠道扩大人们对于惠山泥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新认知,提高惠山泥人的知名度;尝试把惠山泥人打造成为无锡旅游纪念品名片,由点及面为传统民艺的发展创新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惠山泥人;品牌形象;设计推广

1 惠山泥人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性

1.1 惠山泥人的市场现状分析

脱胎于惠山黑土的无锡惠山泥人以精湛的造型技艺、质朴的彩绘风格、丰富的民族元素蜚声海内外。惠山泥人的兴盛与农耕时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社会进步,原先寄托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的泥人艺术遇到因循守旧、千篇一律的创作困境,也缺少现代包装和品牌宣传意识而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探求一种既能保持优秀文化传统,又能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市场发展模式,实现由本地民众自用型消费品向旅游服务文化型消费品转变,从而使惠山泥人这样的传统民艺得以继续流传。

1.2 惠山泥人可以开发成为城市旅游纪念品

从《2015中国旅游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看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需求旺盛 ,无锡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客源稳定且逐年扩大。无锡市政府着力培育以山水与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导、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辅的综合旅游产品体系。而从目前无锡旅游产品市场看,品种虽多但缺少一批文化内涵较深、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化旅游精品。因此,惠山泥人可以借机完成从民间艺术向现代旅游纪念品的转化和升华。

1.3 惠山泥人旅游纪念品SWOT分析

优势:第一,文化符号性强,鲜明地域特色。惠山泥人在五百多年的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体现浓郁江南特色同时具有典型性;第二,具有知名度和潜在市场。作为无锡的四大特产之一,惠山泥人常常是走亲访友或旅游馈赠礼物的首选。劣势:第一,形象陈旧,缺乏时代性,不符合现代审美,尤其对于年轻人缺少吸引力。第二,产品线单一,实用性不强。大多是摆件造型,不适于日常使用也不方便携带;机会:第一,文化创新成为全球潮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保护其发展,无锡政府也正在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这对于惠山泥人的创新再发展是重要机遇;第二,成为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旅行市场价值是文化产业化的最佳途径。威胁:在无锡市场的惠山泥人产品众多且质量良莠不齐,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不好的印象,使消费者对购买此类产品有一定的抗拒性。

1.4 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的必要性

文化产品除了开发商品属性和市场价值外,更要重视其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发展。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惠山泥人形象创新,通过品牌化战略,借助有效的市场推广途径,使传统泥人艺术转变为新鲜活力的现代文化产品,激活其市场价值的同时升华其文化价值的时代性意义。

2 惠山泥人品牌形象的创新设计

惠山泥人品牌化是在保留其传统底蕴的同时赋予新时代,新气象的形象,贴近时下审美并且走进生活,继续为民众生活服务。

2.1 理念定位:买得起的生活美学

旅游纪念品是对旅游经历的一种记忆衍生,这种记忆让消费者回味当时的美好享受,还能把美好体验融入以后的日常生活,时时与美好相伴。这就是把产品定位为一种生活美学,在旅游放松的同时把纪念品带回家,而这种美好可以走进千百家,是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并能消费得起。

2.2 形象设计:阿福说

传统惠山泥人以大阿福为代表。据传大阿福是为了纪念当时降服猛兽的沙孩儿而塑造,表现安全祥和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在造型上强调简单饱满,浑圆的状态朴实可爱憨态可掬。所以选取大阿福作为形象设计的依托是对惠山泥人的尊重和传承。

(1)设计主题:可爱、现代、扁平化、简约化、传统性、装饰性。惠山泥人开始以玩具为主,反映当时无锡人的现实生活,后来逐渐融入宗教信念使惠山泥人成为寓玩、寓乐、寓教、寓赏于一体。目前旅游纪念品消费者大多为中青年顾客,追求档次或者求新心理,也比较注重产品实用价值,如果是买给小孩或送人则更容易被说服。

“阿福說”的创新形象以简约现代理念,活泼可爱风格,从传统文化符号吸取特点,充分展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学特色。在外形上“阿福说”打碎原本固有的形象,简洁的圆形轮廓呈现饱满、圆润之态,犹如一颗朴实的鸡蛋一样可爱简单。阿福选取传统泥人中的桃心辫为主元素,方头、裤衩为性别象征,将传统设计中的长脚寿纹样与阿福所抱吉祥物结合演变成为类似如意形象,代表事事顺心如意的期盼;阿喜则选取传统泥人中的梳子头为主元素,圆脸,肚兜为性别象征,采取柔美的云锦纹与吉祥物结合形成类似如意锁形象,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祝愿。

(2)LOGO设计:简约、古典、创新性、文化性。阿福说标志设计体现文化理念,在原有字形基础上进行创意变形和结构简化,以方形笔画字与字一线连成,极具古韵风貌又兼有现代简约美 。标志采用玫红、蓝绿渐变,代表新生、活力,是一个易辨、易读、易记的良好形象,不仅有现代风格,亦有古典文化气息,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语言与社会大众沟通,使信息得以快速传递,展示“买得起的生活美学”理念,并形成品牌信息文化的沉淀。

(3)设计色彩:清晰、时尚。传统惠山泥人喜欢运用亮丽、纯度较高的颜色,具有活力和个性。在阿福创新设计中,色彩选用传统阿福形象中的红黄蓝三色,在原有基础上提纯,保留鲜艳的色彩风格,再以玫红、蓝绿为主色,淡黄、粉红、浅蓝为辅色,用简单的大色块形成新的色彩语言。

2.3 延伸产品设计方向:具有无锡文化的生活用品

由阿福说形象设计延伸产品,使消费者在看到纪念品时不仅能回忆无锡旅行的美好时光,也能了解更多无锡文化。延伸产品分为游无锡、言无锡等系列。

第一,《游无锡》风光明信片:无锡地处太湖之滨,既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城市,兼具优越的自然风光特色和厚重悠长的历史文化积淀。选取灵山大佛、东林书院、惠山古镇、天下第二泉、鼋头渚、蠡湖水上摩天轮六个无锡著名景点 ,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与阿福阿喜结合,让游客感知更具体的无锡特色文化。第二,《春夏秋冬》风光明信片:选取无锡风景点在四季不同盛放的花卉作为主元素,描红手法钩线造型,可以任意涂抹色彩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明信片;描红文字让儿童练习写字再寄出祝福完成心意。第三,《言无锡》方言明信片:吴侬软语极具特色,来无锡的游客想必也有兴趣 ,作品选取了“结棍”“捆搞”“今朝吃啥”“戳气”“曾皮偶靓”“昏色路胡”六句极具特色的生活方言运用其中。(图4)第四,《阿福说》生活小物件:以生活日用品的形式让阿福形象与无锡文化紧密结合,比如以阿福阿喜情侣互动形式的情侣日历活泼有趣;结合无锡元素与阿福阿喜图案的包袋;以不织布为材料,手工制作栩栩如生的阿福阿喜形象抱枕;还有杯垫、胸章、钥匙圈等都是可爱又实用。

2.4 完整的品牌形象体系

结合广告宣传、品牌理念进行文化创新设计形成惠山泥人完整的形象体系,包括VI的基础系统、系列包装、宣传册、宣传海报、文创产品等,从视觉上给予惠山泥人全新的感官印象,解决产品品种单一、视觉形象守旧、包装简单等问题,从设计的角度提高惠山泥人的文化附加价值。除了视觉形象的创新,惠山泥人的产品线也从泥塑摆件衍生至明星片、钥匙扣、眼镜布、杯垫、卡通T恤、书签、拼图、胸针等,形成了具有无锡文化特色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旅游用品、文化礼品、动漫玩具等系列文创产品,用创意思维为惠山泥人的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和时尚气息。

3 惠山泥人品牌形象的推广策略

3.1 建立网络宣传平台

随着通信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微信公众号这一自媒体平台作为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宣传范围广。为了配合“阿福说”品牌形象的推广,在自媒体平台建立了微信公众号“ 阿福说”、“六更设计”,将品牌理念、设计成果和系列活动进行宣传,围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地域特色、文创设计、策划传播”等专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媒体宣传。

3.2 以体验活动强化泥人品牌形象

当下,消费者对于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具有极大兴趣,体验式消费成为时尚。建立“阿福说”惠山泥人生活馆和体验馆,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打开泥人产品新市场,例如参观或购买已有产品、为泥人模型画衣、原创泥人制作、产品设计延伸、亲子游戏活动等拉近消费者与传统手工艺的距离,把泥人与娱乐结合,开展创意文化体验活动项目,让人们近距离了解泥人魅力。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中小学生参与到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校外课堂、亲子活动, 使学生创新实践中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另外,通过有声有色的主题体验活动把惠山泥人的文化创新与无锡旅游资源结合,比如在惠山古镇开发民俗藝术与民俗生活的特色旅游产品,结合企业生产、商业销售,使泥人文创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

3.3 以公益文化展览宣传泥人品牌文化

在旅游景区、社区举行“阿福说” 泥人创新设计公益展览,向游客、市民、公众传播无锡文化、泥人艺术、创新理念,全面展现无锡文化创新的实力和能力。项目组分别在惠山古镇、泰伯庙、蠡湖香樟园、南下塘“逸心缘”文化中心举办了《泥人的春天》惠山泥人文化创新展,《阿福说》泥人品牌推广展、《无锡“潮”前看》无锡土特产品牌创新设计实验展,通过与历史文化街区、社区合作,与商业机构联手举办公益性展览,提高游客、社区公众、消费者对于惠山泥人创新形象以及无锡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直观视觉增加无锡文化的可识别性,提高无锡的城市文化形象,打造无锡的文化名片。

4 以泥人创新品牌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动漫产业、旅游产业、电子数码产业等新兴产业模式相继崛起,为惠山泥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相互关联的发展契机。提炼泥人造型艺术特征,以阿福为主要形象结合现代审美要求,开发包括文具用品、家居用品、服饰、动漫产品等在内的具有流行时尚元素的多样化产品,既可以作为具有较高文化附加值的特色礼品、旅游纪念品,又可以成为无锡形象宣传的一个固定符号。

借助惠山泥人的视觉特色打造适应时代的文化品牌,提升无锡文化形象建设特色文化城市,从而扩大无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设计创新来传承发展以惠山泥人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民艺,以公益心、使命感去发扬优良传统,服务社会大众,通过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拉动地方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捷的新媒体平台和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宣传渠道对于品牌认知和文化推广积极有效,重视传承民艺和市场化发展的关联互动 ,用商业模式和创业理念发掘惠山泥人的经济价值,促使泥人文化走出一条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文化创新可以提升传统民艺文化附加值和社会现实意义,以文化创新带动创意创业,再以创意创业带动地区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炎.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俞则忠.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4] 袁志平.繁枝有待——江南文化产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金兰 宋佳音

惠山泥人民间艺术论文 篇3:

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艺术特色探析

Huishan clay figurine in Wuxi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means auspicious and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the image of child is one of the popular traditional images, and is an art permeated in lif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 composition features, modeling features and color features of the clay boy image in Wuxi are summariz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its artistic value.

一、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基本概念—源远流长 惟妙惟肖

(一)历史渊源

江南地域民间泥塑历史久远,据考古资料显示,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器物中有许多动物形象的陶偶、泥偶。到了唐宋至隋唐时期,在宗教信仰的氛围影响下,彩塑泥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用模具印胚予之彩绘的泥人,“粗货”诞生了。明清时期,无锡惠山已成为浏览胜地。现如今,惠山泥人的工艺手段日趋成熟、达于完美,取材亦宽广通泛。

(二)文化内涵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同样适用于无锡惠山泥人。惠山泥人的诞生来源于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人类与强大自然观念意识上的沟通与抗争。江南地区将童子以及某些自然事物当作图腾加以崇拜,将其视为具有某种保护功能的神祇,既能镇邪祈福又能代表人丁兴旺。纵然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推移、外在形态的变化,都不能改变人们对于“吉祥和谐、生命昌盛、生活富贵和美”美好含义的向往。

(三)题材分类

惠山泥人主要由民间手艺人进行制作,题材也都是来源于民间,内容大多是以喜庆吉祥、祈福辟邪题材为主。主要分为“粗货”和“细货”,“粗货”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阿福形象,也被称为惠山阿福,即出自对美好生活向往象征下的童子形象。在“细货”中,主要以戏曲中的人物为塑造原型,进行以戏剧演出的场景的创作,用静态的形式传递出热闹的生活氛围。

二、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构图特征—平稳流畅和谐均衡

(一)几何式构图

惠山泥人童子形象的创作中,几何构图是多个物体构成场景最常用的构图方法之一。在隐形的构图线中,有时只要线条的走向有所变化,整个构图所表达的意图就会有所变化。根据主题人物数量的变化进行不同的构图方式,往往会组成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或多角形等等,形成平衡稳定的画面。

《我爱北京天安门》运用了五边形构图,三个歌唱孩童紧靠在一起,中间的女孩为最高点,左右两边构图线向下延伸,形成视觉上的错落效果。左边的女孩伸出一只手,更是让画面有轻重缓急的节奏,总体上给人以和谐端庄的感受。在《春牛》与《堆子》这两幅作品中,主要运用了三角形构图法,顶部是牛背上童子高高挺立的一髻头发以及由人物层层叠加至最高点的葫芦造型。《堆子》中,等腰三角形更是突出场景的高耸感以及坚实感。此外,长方形构图法体现在《车张仙送子》中,两个人物组成长方形位于底座之上,整体具有挺拔崇高之意。

(二)对称式构图

通过对惠山泥人童子形象组合式构图的分析,笔者发现在泥人塑造中也常常运用对称式构图,可分为轴线对称以及相对对称。一组组阿福泥人的市场畅销便是对这一现象的完美解释,一对童子常有好事成双,成双成对的意蕴。

对称式构图一般表现平静自如的场景,它可以给画面带来一种庄重、平和的气氛,具有平衡、稳定的特点。如《惠山泥人》与《连年有余》都为竖轴中心对称,左右相对应,形成完整的画面风格。也有成圆弧线排列的,《三胖子》中三个童子聚拢在一起,顶部形成流畅的线条,这种构图有柔和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相对对称的构图中,更加对比出了各自的鲜明动态特征。《太湖情》中,两个童子以相连接得手为中心点,左右童子动态形成生动的打腰鼓画面,把童子形象的可爱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造型特征—细腻精简重在神韵

(一)惠山泥人童子形象五官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滋养了江南人。在江南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生态的发展变迁中,它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恬静内秀的风格韵味同样也衍生到民间美术中。惠山泥人在艺术形象塑造上,充分吸收了中國传统绘画元素、地方戏曲以及其他民间美术样式的精髓,外观造型简练,呈现出简约饱满的状态,其中五官的塑造更是极为讲究。

“粗货”,即无锡大阿福形象泥人玩偶,从唐宋发展至今,江南地区的民间手艺人越发注重五官精细刻画(如表3.1)。童子形象的泥人整体头部形态成扁椭圆状,大额头下五官集中刻画,凸显童子形象的憨厚朴实、敦实可爱模样。大部分无锡泥人童子形象的眉毛为柳叶眉,也有一部分为短眉。柳叶眉线条细腻流畅,位于水灵大眼的上方,鼻子嘴巴小巧娇嫩,体现出温润的江南气息。眉心红点也是江南地区人们希望家家户户的孩童都拥有智慧,带有聪颖吉祥的美好寓意。

惠山泥人的诞生受到唐代审美的影响,以丰腴为美,圆润的造型使脸颊带肉,弱化脖颈。娇嫩的鼻子和嘴巴因两侧脸颊的拱起而集中到一起,鼓着的红彤彤腮红让童子形象看起来更加生动。在有些五官造型中,樱桃小嘴往往比鼻子还要小巧一些。上嘴唇的形状轮廓如爱心镶嵌于脸部,下嘴唇一般都比上嘴唇厚一些,但却更加窄小。整个嘴部形状如同日本艺伎的红唇,配上一个小双下巴,肉嘟嘟而又灵动的胖娃娃神韵可人。惠山泥人童子形象玩偶的眼睛通常为双眼皮,狭长线条赋予灵动的双眸。无论什么表情的阿福形象,总是眉眼弯弯,笑意示人,富有灵气的眼神可以一下子吸引到人们的眼光。一对泥人的情况下,往往女孩在眼尾会画上几根长翘的睫毛以示区别。大耳朵也是无锡大阿福的一个标志特征,厚实肥硕的耳朵大小比例夸张,可占到整张脸的一半长度大小,双耳垂肩。耳廓外形方正,没有太多的曲线变化,耳垂肥硕,如同元宝一样挂在两侧。又因为无锡惠山泥人在明清时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童子形象与佛像造型有些许的共通之处。这样的耳垂在无锡百姓看来是福慧双修的象征,整个五官造型的塑造传达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景,对天真烂漫孩童的喜爱,对生活美好、圆满团圆的追求和期盼。

(二)惠山泥人童子形象组合元素特点

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体的视觉张力,惠山泥人中的童子形象造型多變,除了表现在五官刻画,还表现在其外在组合元素中(如表3.2)。

现如今,阿福形象的庞大体系不断扩充,从手持物件上、形制上、色彩纹样上、制作精细程度上等都延伸出许多大阿福。最为经典的惠山泥人童子形象,还是手中抱着青毛狮这一姿态。以大部分情况下中国传统民间物件上来看,手抱麒麟更符合人们的想象与祝福,这中间便涉及到惠山泥人的古老神话故事。关于这一传说,流传至今,存在诸多版本。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古代惠山森林的野兽常常伤害农家孩童,上天便派出神通“沙孩儿”助善惩恶。“沙孩儿”微微一笑,怪兽即俯首投入其怀抱。世人为了感谢这一恩泽,用惠山黑泥塑造了手抱猛兽的“大阿福”像,家家供奉,以求民安幸福。青毛狮由此便成为最为常见的组合元素之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惠山泥人童子形象手中的物件也丰富多变了起来。从动物来看,除了青毛狮,还常常有蝙蝠、锦鲤等鱼类的出现;从水果来看,出现了仙桃、橙子等;从传统吉祥物件来看,还有吉祥结、莲蓬、如意等。一方面,“蝠”与“福”、“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福从天降都是是传统国人在生活中的愿望。另一方面,仙桃代表健康长寿,橙子的金黄色体现富贵财富,加之形状表示团圆幸福。而莲蓬纹样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植物之一,吉祥结与如意的含义不言而喻,由此传递吉祥富裕的美好想象。

这些转变都说明了江南地域民间艺术形态的多姿多彩,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江南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等一系列的生活活动中,惠山泥人童子形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了人们真诚质朴的理想与愿望。

四、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色彩特征—色彩鲜明交相辉映

(一)惠山泥人童子形象色彩构成

从古至今,色彩就未离开过人类的生活,色彩涉及到不同的心理特征,可以增加物品的吸引力。无锡惠山泥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都有其特定的色彩风格。惠山泥人童子形象的艺术表现中十分注重彩绘部分,彩绘这一技艺在整个制作工艺中都占据较为重要的部分。俗话说“三分塑七分彩”,这是在惠山泥人行业中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

绘制颜色过程中,惠山泥人童子形象服饰底色一般都会选取艳丽夺目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如红色、蓝色、黄色,对应古代颜色:赤、青、黄(如表4.1)。主体色彩丰富,多用胭脂红、翠绿、亮橘色、金黄色、绀青色五种颜色来镶嵌,冷暖对比,要么鲜艳明快,要么清新淡雅。绝大多数泥人都是根据设色口诀“红要红的艳,黄要黄的鲜,绿要绿的娇,蓝要蓝的纯,白要白的净”,来给泥娃娃们赋予生机。绘制过程中,泥娃娃裤子用色多用间色淡蓝、橘色和其他纯度较低的颜色。用色上提高了色彩的明度,降低了纯度,衬托出童子形象白嫩无瑕,肌肤稚嫩,煞是可爱。服饰纹样及配饰颜色根据主色的不同,使用不同纯度及明度的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其他间色,镶边多运用黑色、白色、金黄色。

早期惠山泥人用色体现了传统服饰颜色的基本色调,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丰满而清秀、工整而绚丽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受到新年等喜庆节日的影响,颜色艳丽通俗,喜用大红色、亮蓝色等,色调明快喜庆,惠山泥人童子形象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达到一种和谐平衡。

(二)惠山泥人童子形象色彩运用

色相环是重要的颜色组织方式,也是研究颜色关系的重要手段。许多配色理论建立在色相环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合运用,形成视觉上的色彩效果。参考Munsell色相环,根据色相角度的差距,笔者将色相环角度相差30度的颜色定义为同类色;将色相环角度相差60度的颜色定义为邻近色;将色相环角度相差120度的颜色定义为对比色;将色相环角度相差180度的颜色定义为互补色(如表4.2-1)。

无锡泥人童子形象中出现大量的对比色,一般来讲对观看者视觉冲击大。但惠山脚下的手艺人通过巧妙的方法,加入辅助色,使难以调和的颜色互相补充,变得明朗起来。如表4.4-2,左边的童子运用大面积的互补色:蓝色和橘色,同时又运用了蓝色的邻近色绿色来调节整个画面。在蓝色的服饰上绘以红绿对比的花纹,桃红色花朵与小面积绿色叶子相配对比强烈,缓和了色彩冲突产生的不安定之感,并与绿色面积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金灿灿的如意锁在泥人正中降低了对比性,增加了协调性。又如4.4-2右边的童子,整体凸显邻近色之间的雅致性,主色运用正红色、橘黄色,加上略少面积的粉色,艳丽的颜色与柔和的低纯度粉色相加出活泼生动的状态。采用色彩面积、图案的大小与聚散的不等值配置,辅以黑色、蓝色、绿色等色相进行点缀,勾勒出泥人色彩讲究、鲜明繁丽的形象。

结语

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并且形式多样的艺术特色,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史,直接有力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愿望,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江南地区民间艺术无锡惠山泥人展现出童子形象的生动活泼、稚拙可爱。

童子形象在构图上,常运用几何构图、对称式构图。整体造型饱满对称,完整丰富,凸显出画面的一体性。几何构图突出主题,其中三角形式、长方形式以及多边形式使得画面均衡。对称式构图画面平稳流畅、和谐均衡,并将童子的个性,活泼可人的动势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童子形象在造型上,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地方戏曲以及其他民间美术样式的精髓,五官刻畫精致,柳叶眉下狭长的双眼、小巧娇嫩的鼻子、比樱桃更娇嫩的小嘴以及如元宝饱满的双耳呈现出温润细腻的状态。脸部充盈饱满,手足比例夸大,常以弧线来表现躯体的圆润感,伴有青毛狮、蝙蝠、锦鲤等动物;仙桃、橙子等水果;吉祥结、莲蓬、如意等传统物件,表达了对生活美好、圆满团圆的追求和期盼。

童子形象在色彩上,色彩明快,对比较为强烈。服饰常以红、蓝、黄三原色为主,色彩浓郁,善于运用不同明度及纯度的互补色,在追求对比效果的同时,注重整体设色的统一;根据人物造型头发、肤色及服饰的色彩搭配以色彩如黑、白、灰、金、银等色进行调和,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富于装饰性。

童子形象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悠久且浓厚的传统吉祥文化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虽然当今社会艺术形式一直在更迭,但童子形象的文化内涵也在延续。通过对江南地区无锡惠山泥人童子形象的探析,了解传统图案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吉祥百子[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 李飞, 2007

〔2〕张文 .江南民间泥塑的历史与地域性探究[J].文化学刊,2019(10):50-54.

〔3〕孙媛媛.无锡惠山泥人的造型特征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04):283-285.

〔4〕童彦婷.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陆斐然.无锡惠山泥人民间艺术特色元素探析[J].中国包装,2013,33(10):34-37.

〔6〕梁会敏. 中国吉祥儿童图形探议[D].苏州大学,2007.

〔7〕王廷廷,胡蕾.中国传统童子图案的艺术特征探析[J].大众文艺,2018(19):85-86.

〔8〕张文 . 戏泥呈巧儿—江南民间泥玩具研究[D].苏州大学,2017.

作者:吴柯颖

上一篇:企业统计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年度总结(精选2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