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实录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山行教学实录

“法国大革命”教学实录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探究

[

一、背景介绍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曾有学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准备上哪一课?”当得知是《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们略有不屑地说:“这一课啊,我们初中就已经上过了,不就是这几个阶段么……”的确,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或许超出了其他的高中生。那么,“如何将高中的《法国大革命》上得与初中不同”显然就成为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否可以尝试教给他们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呢?是否可以给出新的观点、引导他们阅读文献、换一个角度来探究历史呢?

本单元“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上承中世纪的变革,直面现代化的酝酿与肇端,下启工业时代的降临,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步——迈出了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民主化、法制化演进的第一步,逐步明确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价值观。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虽然方式各异、成就不同,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作别了旧制度,构建了新制度。因此在这个单元中,横亘各国革命之中的启蒙思想,实乃统领整个单元的灵魂。英国革命催生了启蒙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土壤;美国革命是启蒙思想经过法国思想家的系统化、理论化之后的首次实践,对启蒙思想是一次毋庸置疑的肯定。但其民族解放的另一重意义则使其对于处在旧制度下的欧洲文明而言,缺乏可供效仿的典型性。唯有法国大革命,在旧制度下的欧洲大陆首先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为渴望冲破旧制度樊笼的欧陆各国提供了可资效法的楷模。并且,它不惜以强制性手段将启蒙思想这一冲破樊笼的武器亲手塞到左邻右舍的手中,对旧制度在欧洲大陆上的崩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和切入点——在工业文明社会的确立和西方巨变的空间中重温和探究: 

1、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与18世纪晚期法国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

2、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改造社会现实、冲破旧制度的实践过程,也是人们深化对启蒙思想认识的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引起的阶级力量、社会关系的变化,应当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思想曙光、时代精神和似乎有那么多外在的、偶然因素的政局动荡中,显出其内在和必然的根基。

二、研究过程

(导入:播放《马赛曲》,ppt:部分歌词。)

师:上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大声朗读屏幕上的这两句歌词!

生:(齐声朗读)武装起来,公民们!组织好队伍,前进!前进!

师:非常好!同学们请坐。刚才大家一起朗读的歌词就出自现在我们听到的这支歌曲,谁能说出它的名称?

生:马赛曲。

师:对!这就是《马赛曲》,现在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那正是法国大革命风云激荡的年代。当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正试图用武装干涉来扑灭法国革命。法国各地的人们就是高唱着这支充满力量的歌曲奔赴前线,为保卫祖国战斗。一位乐队指挥曾经这样对曲作者鲁日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

是什么让小小一首《马赛曲》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是什么点燃了那个革命年代的激情?又是什么将革命一步步向前推进?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18世纪的法国,去感受那26年的激情岁月、理解法国人的激情进发、思考法国大革命的真谛所在

(环节一:启蒙思想与波旁王朝的倾覆)

师:1789年7月14日,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简短的文字:“14日,星期二,无事。”恰恰就在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距离王宫20公里外的巴黎市民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了它急风暴雨般的进程。当大臣们匆匆赶进宫,向国王报告这一消息的时候,路易十六却一脸茫然地问道:“怎么,造反了?”

路易十六没有觉察到革命的发生,尤其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次突发的市民骚乱怎么就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并且最终颠覆了他的王朝呢?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会怎样来解答路易十六的困惑呢?

生甲:我认为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农业歉收和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导致了革命的发生。因为国王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所以才召开三级会议,增加税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引发了革命。

师:好,甲同学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是财政危机引发了法国人的革命。(板书:财政危机)

生乙:我觉得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为什么会有财政危机?其实是路易十六不理朝政,听任王后和宠臣处理国事,导致他们挥霍无度造成的。法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一旦国王不理朝政,后果就会很严重。所以我觉得,是君主专制制度导致了革命。

师:乙同学注意到了革命前法国的政治制度。认为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导致了革命。(板书:君主专制)

生丙:我想补充甲同学的观点。我认为财政危机可以通过税收来弥补。但是法国的税收制度是不合理的。法国有三个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教士和贵族,他们占有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却可以不纳税。所有的税收都由第三等级来承担。所以我认为等级制度的不平等导致了革命的发生。

师:丙同学更深入地分析了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结构,认为是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教师板书:等级制度)

同学们的讨论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革命前法国社会的重重危机。在我们传统的历史研究中也确实把这些危机作为革命爆发的原因。然而,这些危机的存在是否就等于革命的必然爆发呢?

说到财政危机,18世纪后半期法国经济处在发展和转机阶段,工商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额度都不断上升。所以一些历史学家看到:“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

要论君主的专制程度,路易十六远远比不上他的先祖——一百多年前那个宣称“我就是法兰西”的路易十四。而且,路易十六在位期间也不是无所作为,他一直尝试进行改革,他减轻农民的赋税,取消商业税,甚至还要求教士和贵族与第三等级一样纳税。

至于等级制度,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等级制度只存在于18世纪后期的法国吗?它出现在什么时候?

生: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大概中世纪。

师:既然等级制度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法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之久,为什么过去的岁月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革命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路易十六是怎么理解革命爆发的吧。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3年后——路易十六在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这才如梦初醒般、辛酸地叹息说:“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

可是,伏尔泰和卢梭早在革命爆发十一年前就已经去世了。那么启蒙思想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吗?回顾法国的启蒙运动,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越来越不满。而他们中的一些精英则对于现存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以伏尔泰和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用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旧制度的种种专制和束缚,又用平等、自由、自主和法律来勾画理想中的时代。

(ppt:17-18世纪巴黎印刷品的两组数据)

这是17-18世纪巴黎印刷品的两组数据。从左边的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书籍的出版情况怎样?

生:急剧下降、迅速减少。

师:那么同一时期启蒙书籍的出版情况呢?

生:不断再版。

师:是的,不断再版。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再版都在1000到2000册之间。从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启蒙书籍的畅销,启蒙精英们的理性思考正日益被内化为法国社会的普遍认同。

(ppt:《费加罗的婚礼》部分台词)

《费加罗的婚礼》是革命前在法国广受追捧的一部喜剧。喜剧的主角费加罗是贵族的男仆,但是现在,他却对自己的主人——贵族老爷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您是大贵族,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同学们体会到费加罗对贵族是怎样的语气?

生:嘲讽、轻蔑、不屑、蔑视。

师:好。再让我们来听听费加罗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至于我……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费加罗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生:骄傲、自豪、自信。

师:费加罗,一个身份卑微的仆人,在他对贵族老爷极尽嘲讽和自我标榜的背后,我们可以隐约听出被压迫等级要求平等权利的呐喊。作为一部受到整个法国社会热捧的剧作,它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普通大众阐明了原本抽象的启蒙理念。最终,这本宣称第三等级是一切的启蒙小册子,让第三等级重新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由价值期望(理想)与价值实现能力(现实)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相对剥夺感乃是人们造反的心理原因。”启蒙思想用批判让法国人感受到了旧制度的重重枷锁,用平等和自由表达了法国人对理想的诉求,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将法国人从受奴役的麻木状态下唤醒,最终点燃了法国人革命的激情。

如果说1789年7月14日的国王路易十六没能察觉到革命的发生,那么1792年的囚徒路易十六却在无意中一语道破了革命的天机——正是伏尔泰和卢梭们所宣传的启蒙思想灭亡了旧制度下的法国!

但是,路易十六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的是——启蒙思想的威力绝不仅限于此。伏尔泰、卢梭们不但要摧毁旧制度的法国,更要为新生的法兰西勾画蓝图并且指导法国人在革命中一步步将理想变成现实。

(环节二:启蒙运动与法国社会的嬗变)

师:1789年8月26日,革命爆发一个月后,制宪会议通过了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ppt:《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节选)

师:(示范分析):在这份文件的第一条宣称:“就权利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启蒙思想所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人权宣言》用启蒙思想的理念否定了旧制度神权至上理论和森严的等级差别。同时,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又从原则上明确了人在即将建立起来的新世界中的地位和权利。

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即自由、财产、安全及反抗压迫。”在这一条中,《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什么理论?

生:社会契约理论、天赋人权理论、自由和平等。

师:从宣言所提倡的自由、财产、反抗压迫来看,它否定了旧制度的什么?

生:君主专制、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师: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宣言强调“财产权是天赋人权”和“政治结合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的这些权利”,明确了怎样的原则?

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的原则。

师:宣言符合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生:资产阶级

师:好。再让我们来看第四条。“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这一条的作用是什么?

生:解释自由的定义。

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自由。(教师指点“有权”二字)自由首先是一种……(停顿)

生:权利!

师:这是不是意味着自由可以不受限制、为所欲为?

生:不是。自由必须“无害于他人”。

师:好。现在我们知道,《人权宣言》更清晰地阐明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自由的定义。自由,是一种有序的、理性的、受法律保护同时也受法律界定的权利。

师:再来看第十一条。“……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这一条强调了什么自由?

生: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师:它针对的是旧制度法国的什么状况?

生:君主专制、教会统治思想。

师:是的。从第十一条中,我们看到宣言对于旧制度神权王权统治下的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的否定。作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所勾画的未来社会中文化应当是怎样的呢?

生:开放的、多元的。

师:正因为《人权宣言》用启蒙思想否定封建旧制度、勾画了自由、平等的未来法国。所以,它被马克思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与新制度的出生证。

在1791年9月的立法会议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连同它所体现的启蒙精神一起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指导原则。这部宪法宣告了法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随着旧制度下一切封建特权的废除,法国人就此从国王陛下的臣民变成了法兰西的公民。

法国革命的特殊性在于,法国人从来都没有机会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面对普奥联军的武装干涉,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正式宣布“祖国在危急中!”规定凡能够拿起武器的公民都必须动员起来,领取武器,保卫祖国。这些在启蒙精神感召下觉醒了的法兰西公民们把对启蒙理想的热诚,转化成捍卫祖国自由的战斗力量。

在战斗的1792年,《马赛曲》诞生;在战斗的1792年,公民们在瓦尔米高地取得了第一次军事胜利,将普奥干涉军赶出了法国;在战斗的1792年,当君主立宪派无力捍卫祖国的时候,主战最坚决的吉伦特派被推上政治前台,法兰西第一共和成立。在战斗中,当国王的通敌行为危及法兰西国家的生存的时候,公民们也决不容忍一个叛徒。1793年1月21日清晨,蒙蒙细雨间国王的人头落地,

围观的人群中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人们高喊着:“共和万岁!自由万岁!平等万岁!”法兰西的公民们踏过旧制度的残骸,向着自由、平等的理想挺进。

但是革命的法国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在国外,除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在国内,反抗派教士煽动迷信的农民在西部省份发动了大规模叛乱,而持续不断的财政与社会危机导致人民运动风起云涌。为了应对外部反法同盟和国内叛乱势力的夹击,法国人将更为激进的雅各宾派推上争执前台,取代了相对温和的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上台后不久,人们围着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嚷嚷着说,革命中“流的几滴血还没有把人民的脸蛋染红”,嫌“断头台的工作太慢了”。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伯斯庇尔回答说“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可是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不久,罗伯斯庇尔就颁布了一项法律,它要求革命法庭只在死刑和宣判无罪间作出选择。根据他的这项法令,

1793年11月8日,公民罗兰夫人——吉伦特派的革命领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处死的还有22名法国公民,也都是吉伦特派的领导人。

1794年4月5日,公民丹东,雅戈宾派的领袖,被处死。

据统计,1793年4月到5月,巴黎审判庭共审讯和处决了大约2750人,在6月的新一轮审判中,短短7周之内,仅在巴黎就有1376人死于非命。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气息和恐怖气氛交织的城市。一年之中,法国有3,5万人被处决。在此期间,保护被告人的法律极其软弱,不允许有辩护证人,甚至也不许请律师。

(ppt再次展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第四条关于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是什么?法律的作用是什么?革命的理想和革命的原则,在革命的愤激中遭到背弃,曾经闪耀的理性光辉在血色的浸染下变得暗淡。

1794年7月27日,热月党人发动了政变。在国民公会的大厅里,罗伯斯比尔,雅戈宾派的领导人,曾经在这里接受过法国人民最真诚的拥戴和最热烈的欢呼。而现在,这个被认为是革命原则最坚定的捍卫者、被人们称呼为不可腐蚀者、最激进的革命领袖,还是在这个大厅里,却被送上了断头台。

对于热月政变,有人斥责说这是革命的倒退,也有人肯定说这是理性的回归。同学们赞同哪一种观点呢?

生丁:我认为是理性的回归。因为在前一个阶段中,雅戈宾派的统治已经变成了恐怖统治。人权宣言所规定的自由和法律已经被破坏。而热月政变结束了这种恐怖统治。所以这是对启蒙思想的回归。

生戊:我认为这是革命的倒退:雅戈宾派的统治可以保证法国革命不受外来干涉,现在处死了罗伯斯比尔,国内的政局会更加混乱,革命更容易受到干涉。

师:两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评价,都有各自的道理,却也都只各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恐怖统治导致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局动荡。热月党人以处死罗伯斯比尔的方式结束了恐怖,试图让革命重归启蒙思想的理性轨道。但这一群文弱书生组成的政府却没有强大的力量来恢复革命的秩序、抵御外来干涉。

(环节三、启蒙运动与军事帝国的沉浮)

师:法兰西需要一柄锋利的宝剑来稳定秩序,革命需要一个理性的头脑来让启蒙精神重新闪现光芒。而一个从科西嘉岛来的小个子,适时的粉墨登场了,他就是拿破仑。可是,这个“科西嘉怪物”是不是真的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呢?

(ppt:1793-1794年中拿破仑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

在1793年以来的10年中,他用一次次的军事胜利稳定了法兰西的政局。在此期间,他还时刻关注着一部重要法典的编纂。1804年3月,拿破仑颁布了由他亲自参与编纂的《法国民法典》。

(ppt:并列《拿破仑法典》和《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节选)

(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法典的第8条赫然写到“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这简洁有力的一句话,体现了启蒙思想所宣扬的什么观念?

生:自由、平等的观念。

师:比对《人权宣言》,我们能否看出,法典第8条的内容和《人权宣言》的哪一条接近呢?

生:第一条。

师:那么作为法典,它与《人权宣言》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是法律,具有强制力。

师:是的,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典,《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赋予了法国人公民的权利。再来看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比对《人权宣言》,我们能否看出这一条和《人权宣言》的哪一条内容接近呢?

生:第二条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法典遵循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而不同点在于,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典,它从法律上认可并确保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

拿破仑,用他的军事天才和他的民法典证明了他就是那个理性的头脑、那柄锋利的宝剑。在5月的选举中,3572329名法国公民投票赞成拿破仑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的盛大典礼上,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了头上。拿破仑帝国在第一共和的废墟上宣告建立。而那些曾经亲眼目睹路易十六人头落地并为此而欢呼过自由、平等、共和的公民们,现在又以同样的热情对着拿破仑高呼“皇帝万岁”。

在击退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的过程中,帝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张。奥地利、普鲁士、波兰、西班牙、荷兰、俄国……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而在帝国所征服的地方,《拿破仑法典》也同样推行。恩格斯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秀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法典,犹如强大的磁场,将每一个法国人地维系在国家的保护下,让公民们同等地享有自然所赋予的权利。帝国,犹如坚固的盾牌,抵御一切外界的侵扰,维护着稳定和有序。

然而在1815年,这面盾牌却被彻底击碎了。

在法国以外的地方,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法国人的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既然拿破仑推行的法典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反抗压迫的权利,那么现在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人们欢迎启蒙精神的传播,却厌恶一个武装的传教士。

(ppt:以战场上的累累白骨的画面同拿破仑家族成员的王位尊号形成对比)

而早在1810年,法国人也已经发现他们曾经为之欢呼,为之奉献出生命与鲜血的帝国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尽管反法同盟已经土崩瓦解,可是战

争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法国公民倒在亚平宁半岛、倒在北欧低地、倒在西班牙平原、倒在俄罗斯大地的皑皑白雪之中……而累累白骨换来的却是拿破仑亲信和波拿巴家族头上一顶又一顶的王冠。面对公民们的牺牲,拿破仑的回答却是:我就是法兰西!

“我就是法兰西!”这不正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们所要摧毁的东西么?法国人或许可以接受一个皇帝,却不能容忍一个背叛启蒙原则的专制君主。既然皇帝已经背弃了登基时用法与剑保卫的启蒙理想的誓言、背叛了给予他权力的法兰西国家与法国公民,那么现在,公民们也要抛弃他们的皇帝了。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宣告了帝国的覆灭。

在拿破仑最后的岁月里,在那个远离大陆喧嚣的宁静小岛上,拿破仑时常一个人静静地眺望浩瀚的大西洋,若有所思。是壮志未酬?是深刻反省?我们无从得知。但拿破仑的这番回忆能让我们捕捉到他的一缕思绪:“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梯也尔曾经感慨地说:“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师:(马赛曲响起):1988年,当大革命的风云激荡200周年之际,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在巴黎荣军院长眠。而这一年,以《人权宣言》为革命标志的选择高居调查的榜首。这一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大陆各国民法典的蓝本。这一年,诞生在革命年代的三色旗帜依然在法兰西的大地上高高飘扬。

三、教师说课

本课通过描述“启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关注18世纪末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动向;为了凸现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作用,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设计了路易十六的困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常规得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个足以“翻船”的问题,引出话题。从效果来看,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假如只有新颖的观点而没有充分的史实依据,这一做法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我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说明启蒙思想从社会精英的思考逐步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地感受18世纪末的法国社会、深入观察和理解启蒙思想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在“大革命进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能清晰地凸现启蒙思想对于法国革命的引领作用,教学重点放在对于《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文本解读上。经验表明,高一学生解读历史文献、尤其是理解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将以上两份文献的解读设计为“体现了……原则”、“批判了旧制度法国的……”、“明确了未来新社会中的……”的模式,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将文献中的关键词汇重点标示,示范讲解,较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文献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得以从真实的历史文献中感受启蒙精神如何贯彻于大革命的进程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启蒙对于革命的引领作用。

由于受自身学识所限,这节课存在将启蒙思想过于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将启蒙各家的思想一概笼而统之地等同于抽象的“自由、平等”,而未能加以说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不仅就其本身来说,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系统,而且还必须和学生的发展契合为有建构意义的系统——假如没有此前《启蒙思想》中的充分铺垫;如果没有让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特征,懂得《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精神所在及其重要价值,学生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文献,没有思维上的醒悟和情感上的体验……那么,即使记住了“法国大革命”的所有细节,这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简介]陈宇静,女,上海人,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晋元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陶亚敏]

作者:陈宇静

第2篇:《对称图形》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评价目标:力求做到教师的评价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人文色彩,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教学重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要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老师特别高兴,还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欣赏,相信你们一定很感兴趣。

(播放“神州七号”飞船发射片断)

师:瞧!我们的祖国多伟大,又成功地将“神州七号”飞船送入了太空,还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的梦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就在“神七飞天”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好吗?

生:好!

师:(配合课件演示)老师用画笔将飞船的轮廓画下来,请仔细观察飞船的左边和右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飞船的左边和右边形状、大小都一样,如果把它的两边对折起来,又会怎样呢?

生:只剩下一半了。

师:我们请电脑博士演示一下,对折之后飞船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都一样。

师:(配合课件演示)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左右两边形状一样,比如我们戴的眼镜、红领巾,这些图形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师:称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èng,齐读课题。

二 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神州七号”宇航员照片)

生:我知道,他们是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新闻上说的。

师:收看新闻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

师:对,他们就是“神七”的宇航员,是我们的航天英雄,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之情,老师建议我们每人剪一个对称图形送给他们。

师:先来看看老师剪的是什么?

生:飞机、鱼。

师:你们一定很想动手试试吧,想想怎样才能剪出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小组同学讨论)

生:要先把纸对折一下,然后再剪。

师:同学们很善于研究,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剪之前要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教师边小结边示范剪)。

师:我们看看谁剪的作品既大方又美观。

(学生自由创作,并将部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师:把剪好的作品举起来,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我剪的是花瓶。

生:我剪的是树叶。

生:……

师:同学们剪了这么多对称图形,手可真巧,相信宇航员叔叔们一定非常喜欢。

师:把手中的图形对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的两边一样大;图形只露出一半了……

师:大家说的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重合”。

师:把一个图形的两边对折,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图形)

师:宇航员在进入太空时,还会带上许多必备品,请同学们从中找出对称图形,让我们的小飞船快点升空。

练习:结合情景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快快拿起对称图形,将它对折再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中间有一条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条线是折痕,数学家给这条折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板书:对折——折痕——对称轴)

师:画对称轴时要用格尺沿着折痕画虚线。

师:请同学们画出自己作品中的对称轴。

三 联系生活,强化新知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你选出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生先进行判断,然后再独立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画完的同学和老师的对照一下。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起劲儿,老师决定带你们到飞船的内部看一看。

师:(配合画面)这就是飞船内部的工作舱,宇航员就是坐在这里飞入太空,完成飞行任务的,在这里我还找到了我们以前认识的平面图形。

师:(配合画面)显示器上的长方形,按钮上的正方形和仪表上的圆形,他们也是对称图形,在他们的身上藏了不只一条对称轴,下面要进行的游戏叫“比比谁的眼力准”。

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手中的图形大约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再动手去验证。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生1: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生3: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对称图形不同,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对称图形,还学会画对称轴,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呢?

生:黑板。

生:剪刀。

生:……

生:人也是对称的。

师:对,人就是对称的物体,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肢体不对称会怎样呢?

生:那我就站不稳了。

生:我就不能想去哪就去哪了。

师:肢体不对称我们的行动就不方便了,现在蒙上一只眼睛,再看周围的环境,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看见的东西不清楚。

生:看到的东西就模糊,看不清楚。

生:看到的物体就不能立体了。

师:你懂得的可真多!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人体对称不仅美观,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在我们的身边,对称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汽车因为对称才能平稳行使,飞机因为对称才能翱翔蓝天,飞船因为对称才能成功发射。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称原理在生活中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就是对称带给我们最美的视觉享受。建造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还有印度的泰姬陵,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都是运用对称原理建造而成的,现代艺术家又将对称原理完美的融入舞蹈元素中,创编了享誉中外的舞蹈《千手观音》。

师: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对称美,应用对称美,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李丽莉

第3篇:“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教学实录

一、设计思路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一框是新教材修订后变化较大的部分。这一框理论性非常强,很多内容都是“十八大”的原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以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雾霾天气的成因和解决措施,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掌握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问题,掌握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解决雾霾的措施,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和要求。

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PPT展示北京和泰安被雾霾笼罩的图片)首先,请学生观看两幅图片,设置问题: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一种什么天气现象?(学生:雾霾)。

原本只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盘踞的雾霾,现如今已经成了全国性的问题。据中央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打破了52年来的历史记录。

设置问题:雾霾这种天气对我们有什么不利影响呢?(同学们结合自身的感受,简谈雾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教师:大家感受都很深啊!我们泰安前几日也陷入了“十面霾伏”的境地,因此有网友便调侃说:“泰安的雾霾状态是: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网上类似调侃、吐槽雾霾的段子现如今已经编成“几大卡车”了。说到这里可以问学生:“对于雾霾,我们除了以乐观的精神调侃、吐槽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来治理雾霾。

教师:关于怎样防治雾霾,我们国家也做出了深入思考,国家是怎样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话题:第十课第二框《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教师:刚才,我们谈到了雾霾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感受,分析我们泰安市为何会频频出现雾霾天气。

【小组合作探究一】分析泰安市为何会频频出现雾霾天气。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然后各个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刚才同学们对我们泰安市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做了详细地分析,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PPT展示):(1)汽车排放的尾气;(2)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3)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4)农村生产焚烧秸秆;等等。

教师:通过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大家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在发展汽车产业和农业的过程中,能不能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呢?学生:不能!教师:因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耗费大量资源为代价所换来的GDP的增长,我们要不要?学生:不要!教师: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学生:科学发展观。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87页,在其中找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过渡:刚才我们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教材88页正文前四段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的视频《大王村的幸福生活》,谈一谈大王村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生观看视频《大王村的幸福生活》,交流探讨大王村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过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师:应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我们还是以雾霾为例。刚才我们分析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下面就请大家针对这些原因为解决泰安市雾霾问题出谋划策。

【小组合作探究二】假如你是泰安市环保局局长,你打算怎样解决泰安市的雾霾问题?

PPT展示:请你为解决泰安市雾霾天气出谋划策。

第1组:解决汽车尾气问题。第2组:解决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问题。第3组:解决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问题。第4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焚烧问题。学生:按照划分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针对自己小组的问题,深入讨论分析,最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作为发言人。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师:在解决方案中,有同学提到了要开发新能源、工业生产要科技创新等,这些都体现了什么思想?学生:创新。教师: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家能否举例说明,我国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生举例。教师: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是一个世界大加工厂,但我们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最后与品牌国家相比,分得的利润很少,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格力空调的广告所说:“中国人走向世界不能靠花拳绣腿,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出奇制胜。”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要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这就涉及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措施——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PPT展示:思考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分别有何启示?

材料一: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由此可知,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费水平明显偏高。

材料二: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材料三: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东部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实现的程度为93.18%,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归纳:思路要求: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来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道路。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教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下面请大家结合视频《大王村的城镇化》,谈一谈什么是城镇化?怎样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后还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刚才同学们在解决雾霾问题的方案中提到了很多的具体措施。总之,这需要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国家就是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企业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产方式,个人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的措施要求请大家阅读教材90页的最后一段。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三)升华情感 回归生活

1.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可从知识、情感、能力上讨论),请尝试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学生代表展示。

2.学以致用,情感升华。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基本掌握了,但是大家能否学以致用呢?下面就请大家结合我们泰安市的实际情况,为建设美丽泰安,促进泰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小组合作探究三】建设美丽泰安,我们在行动。

PPT展示:建设更加美丽的泰安,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请你为泰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可以从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环保等方面探讨)

学生热烈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的建议点评并总结:在同学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泰安的希望!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泰安的明天会更好!(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

3.作业:请学生把给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内容整理完善,给市长写一封信。

(四)板书设计

作者:冯华美

第4篇:山行_教学实录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 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

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

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

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板画)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

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板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

)的枫林 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板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看着上面的板画,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课后还留给我们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在书写的过程中,你想要提醒大家什么?

指导“记”字的书写:

师范写。生练写。

小结。

板书:

《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

霜叶

第5篇:4山行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你来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书写题目,齐读一遍。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你来

师: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作者杜牧的资料。师:下面请同学们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老师检测一下你们生字掌握情况,谁来读读这些生字,你来。师:读的真流利,大家一起读一遍,师:谁来说说这些字的识字方法。你来师:同学们的识字方法真多呀。师:认识了生字,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来。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大家齐读一遍。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你来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你来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寒山”感受到美。(寒山) 师:为什么呢?你来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白云) 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你来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你来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你来

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你来

师: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你来(枫林) 师: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上这份浓浓的喜爱读读这句诗。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你来

师:说得对,诗人正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了下来,静静地坐着欣赏。

师:谁能把这两句的诗意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你来师:归纳真完整师: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却独爱霜叶,让我们伴着诗人的爱、随着深秋的美再次读读这首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第6篇:山行-教学实录(本站推荐)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游览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来到了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径 斜 说说那你的识字方法。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想画什么?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

(寒,指导书写寒)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

)的枫林

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脑子里想象诗里出现的画面,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板书:

山行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第7篇:《山行》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明丽、充满生气。作者的观察力很强,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把这首诗写活了,意境之美让人心旷神怡。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学习能力不是很好,“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今后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体现三点: 1.读说整合,感知诗意:

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2.读听训练,感知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使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3.读演交融,领悟情趣:

兴趣很多时候表现直观性,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边读便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17 古诗两首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最近学校课题小组对聋校语文课堂评价进行了研究,在这节课备课的时候,我有预设学生的回答,并在旁注了一些评价语言,但到了实际课堂才发现,学校的回答和我的预设有很大的出入,很多评价语言也用不上,最主要的是看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积累以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应所做出的评价。我反思了自己课上的评价,主要存在着这几点问题:

1、语言单调空洞

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对的,不加区别一律“说得不错”“很好”,至于好在哪儿,不错在哪儿,此同学与彼同学相比,谁更好一些,或者怎样才能更好些,老师并不做指引,只做简单廉价的评判裁定。

2、表扬夸大其词

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合适的定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就夸张地大肆表扬。“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

造成课堂评价语言失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

1)、缺失“对话能力”

教师引导语和评价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的航标灯。可是,有的老师知识储备量不足,思维不够敏捷,不能及时接过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正确、健康、全面的发展。

2)、漠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个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来提升以导向深刻,但这种提升应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激发出来。与老师相比,学生的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等处于弱势,但却鲜活灵动、充满契机。教师如果仅从与文本对话的角度、从课堂解读最终抵达的高度考察师生对话的意义,就可能忽视和压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自我反思这节课之后,发现在课堂评价和学生分层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这两方面在教学中的渗透。

第9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李敬寒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

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

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

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篇二:《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

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

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

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

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

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

初步的基础。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

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

味和意境的美好。

课型:

精读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和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目标:

1、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识记生

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 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2、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

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 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4、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

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 悟诗情。

6、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

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教师示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篇三:山行 教学实录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字。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秋》、《秋夕》、《

清明》等)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

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

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

,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 -——《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

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

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 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

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板画)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板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

吗?

( )的枫林 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板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看着上面的板画,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课后还留给我们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在书写的过程中,你想要提醒大家什么?

指导“记”字的书写:

记字形结构,组词。

书写时要提醒什么?

师范写。

生练写。

讲评。

小结。

板书: 《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 霜叶篇四: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伊通镇第五小学 提亚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

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篇五: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众生有异议)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上一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下一篇: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