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管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医学管理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历史和培养方案,发现培养目标为卫生领域的公共管理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为公共管理、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学类,主干课皆为公共管理学。随着社会需要的变迁,该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将不断加强。

第一篇:医学管理论文

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得到了历史性地改革和发展。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医学教育不断地磨合与融合两者,推动了医学教育整体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群众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人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国家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医学教育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探讨并分析,提出相应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希望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医学教育;发展现状;管理体制;探讨分析;改革措施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的迅猛,我国的多个领域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通过对医学教育现状的分析,改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促进医学教育的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的卫生医疗服务发展,以此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1 医学教育以及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1.1 医学教育的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医学与卫生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加之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卫生保健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医学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国家医学行业发展的要求,跟不上国际化的医学教育水平[1]。由于国家并未充分认识到医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群众的医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只局限于眼前医学的微小进步,并未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医学教育专业的学术要求过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薄弱、教师教学的模式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医学生的专业发展。

1.2 医学教育的结构单一

在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下,医学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现象越发严重。虽然我国医学教育的毕业生成逐年增加趋势,已经超出社会对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但是所学的医学专业与工作后从事的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时常发生,工作者对工作的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由于临床专业中专和医护中专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整体招生趋势朝着正三角分布,而合理的布局应该呈现倒三角分布。这也是本科院校的招生率降低,部分医学生的学历普遍不高现象的原因所在。同时,每年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护士中近一半是中专学历,医务工作者中拥有医师证与护士证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家虽然对医学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仍然需要进一步地调整医学教育的结构[2]。

1.3 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足

1.3.1 由于医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在招生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影响大部分本科院校医学生的招生情况,导致高学历的医学生在我国医学行业中的需求量增大。2.医学生的培养时间教长,在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学制为五年制,甚至某些医学专业长达六年制,但医学教育仅靠本科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读研、读博去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3.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部分,这导致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过很长的实习阶段,正式工作后,医生的工资也不高,很多普通家庭无法承受培养一个医学生的经济负担[3]。

2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2.1 理论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建设,而医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人的健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因此健康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前提。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人民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医学教育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健康要求的必要手段,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医学人才的素质、技能、知识的水平,加强了政府、社会对医学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以此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

2.2 实践价值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学顺应国际的发展趋势,与国际的医学教育接轨,提升国际医学竞争力。例如,通过国家推进中外医学交流会,高校联合教学交流会,国家间互相分享医学的教学经验,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参考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的标准和要求,培养相应的医学人才,满足国际医学的需求。另外,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医学教育资源走向偏远、落后的地区,带动其地区的健康水平提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措施促使医学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满足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

3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医学教育观念的转变

医学教育是人民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培育阶段,全面推进医学高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的医学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养,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素养工作;在教学上充分备课,将理论和知识有趣地结合起来,丰富自身的教学形式,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的新技术,向学生们讲解普及,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此外,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医学的教育、技术和设备,向人民群众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改善人们对医学教育的陈旧观念,让群众看到医学教育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于眼前,更重要地是能跟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

3.2 医学教育结构的多元

国家提出“统筹兼顾”方针,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医学教育结构。医学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需要受到严格的控制,将重点放在质量上,大力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医学人才。在医学教育的建设方面,国家需要设立专业的本科院校,也需要建设各类的卫生职校,形成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对应的医学教学院校,大力发展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努力实现医学教育的公平化;在医学专业的设置方面更加细化,使得医学的学科专业性更加强,为医学的各个职业培养对应的人才,减少医学人才社会适应性的问题,增强了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

3.3 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规范医学教育的管理,加大教育成本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资源,对医学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加强我国的教学管理,必须把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在首要,对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督促医学教育院校的管理水平,巩固医学院校的设施基础,,使师生充分意识到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设施成本较高,国家需要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也需要通过多方渠道加大对医学以教育的经费投入,以确保学生学习的环境,保障医学教学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息息相关,通过努力改革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陈蕊,刘碧波,吴戈,李亚军,弥曼,蔡瑜,杨洋,马淑云,韩居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1): 28-31+49.

[2]熊享涛.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現状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06):541-544.

[3]翟佳滨.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0):13833-13834.

[4]邢冉,王亚军,马新明.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16,20(08):62-63.

作者:毕慧娟 王洪禄

第二篇: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初探

摘要: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学生管理;研究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让学科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教学工作,还能顺利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教学和育人相辅相成。笔者以自己兼任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为例,浅谈一下管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一些心得体会。

笔者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从事学科教学,兼任非医学专业的新生班主任。与其他学生不同,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来源复杂,对于就读非医学专业的抵触情绪很强,心态消极,而且多是农村贫困生,因此从一开始,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尤其突出和必要。在班级管理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摸底”。以宿舍为单位,统计学生的家庭情况,入学前的教育经历,入学后的思想变化,能否适应大学生活等情况;筛选个别情况较差和较突出的学生,找他们聊天谈心,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源;选举班委,逐步建立一个从上至下的日趋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让老师更深入到学生之中,想学生所想,难学生所难,为接下来其他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定期召开班级会议。由于考虑到新生对学校环境可能不适应,对大学生活可能有茫然、疑惑的心理,还有某些女生特别强烈的思乡情绪,便将第一学期班会的召开频率提高到每周一次。在班会上,可以安排学生匿名提意见,提想法的环节,鼓励大家都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之中;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坐在一起,想在一起,聊在一起,让他们更深刻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当然,对于某些不当行为或不良风气也要严厉批评,并坚决制止。比如,突然摆脱高中紧张的学习压力,某些男生容易放松自己,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出现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等不良行为。一有这样的苗头出现,我会在班级中集中整顿,有针对性地扼杀这种歪风邪气。

第三,积极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由于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都是初次离开家乡,难免感到孤单,很多女生甚至因为想家而掉眼泪。为了增加彼此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感情,我组织了多次集体活动。比如:在圣诞来临前,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话剧,参加我校组织的学生英语话剧节,并取得优异成绩。一来可以寓教于乐,二来更能融洽师生关系。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和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周末时间在街上进行公益宣传,担当免费家教,或者是去郊外踏青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生活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班级和谐,同学团结,师生融洽”。

第四,大力发扬民主精神,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思想重,以自我为中心,遇事要强,这样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和谐班级的建设。因此,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我始终做到以“民主”为处事方针,遇到奖励名额分配问题时,都通过民主表决方式来解决,避免任何不团结因素的出现。

第五,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些学生对于选读非医学专业具有抵触情绪,觉得自己进医学院校是为了当医生的,不选读医学专业就永远穿不了白大褂,因此心理落差很大,学习积极性不浓,主动性不强,极大地损害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在第一学期的转系考试结束后,更是出现了有些学生因为没能如愿转入自己的理想专业而自暴自弃,对前途失去信心的现象,这将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整个班级管理产生恶劣的影响。针对此种现象,笔者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召开座谈会,并欢迎已经就业的往届学生返回校园传授经验、现身说法,或者组织学生参观教学成果展示会,逐步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让他们恢复学习信心,积极向上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家境比较贫困,家庭负担重,初来大城市求学,各方面很不适应。有些学生以前学习成绩较好,进入到大学新的环境后,出现实际成绩与自己预想的相差较远的情况,这些都是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的不稳定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还为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和学费缓缴等项目,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投入新环境中,更加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由于是第一次兼任新生班主任工作,笔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一边完善。在和新生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从工作中总结了几点经验,也希望能为今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首先,要与时俱进,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出发,立足当前形势,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联系起来。大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了,价值观取向多元,道德判断标准不定,某些学生可能迷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危机感加强,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作为管理学生的班主任,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针对学生茫然、焦虑的心理开展必要的就业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同时打破固有的思想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倾向于习惯性的显性教育,形式上出现“空、大”的特点,缺乏思想上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反而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点,将教学工作和道德渗透相结合,使思想教育工作体现出趣味性和实用性。在遇到出现问题或思想不稳定的学生时,首先不是采取责骂、处分、让学生检讨等固定模式,而是站在学生立场上,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谈,真正去理解他们,与学生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达到启发和教育两者兼顾的目的。

其次,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谓“两手”,指的是智育和德育。让学科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这本身就是将智育和德育进行良好结合的典范。身为高校教师,教书不再是唯一的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同样重要。有些老师会认为“只要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其他的事一律不管”,還有人认为管的太多反而引起学生反感,不必自讨麻烦,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不对的。完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积累是建立在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的。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教学效果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将显性的知识教育与隐性的道德启发相结合,两者互补互促,既能做到“以情感人”,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隐患,堵住学生的情感漏洞,又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模式,让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使道德教育收到预期效果。

接着是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笔者分析了具体的班情,从实际出发,制定了贴近实际的治班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一是纪律严明,改选班委,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班级管理核心,也成为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做到规范制度管理,协助权力管理,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班级氛围;二是多关心班级中的小群体,秉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多接触、多关心这些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打破小群体的界限,对他们做到“不歧视,不漠视”,让这些学生深刻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这样一来,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维护之中。另外,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给学生委以恰当任务,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热情。在分配任务时,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在任务结束时,对完成结果给予正确评价,公平地给予奖惩,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产生信心,改正错误,从深层次上起到激励作用,化消极抵触为积极面对。

最后,是我们常常谈到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以一颗爱心贯穿一切教育工作。没有了爱,就没有了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充沛的精力、充分的信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从而朝气蓬勃、豪情满怀地面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与新生接触过程中,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不分好坏,不分优劣,一视同仁,把真挚的爱和感情无私地奉献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得以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工作中也会遇到学生不理解,甚至抵触的情况。比如:班里有位学生一直表现不错,放假回家归校后就变得闷闷不乐,不喜欢与同学交流,上课心不在焉,脾气暴躁,很容易与同学起争执,甚至与老师顶撞,行为表现恶劣。考虑到他前后表现反差很大,笔者没有盲目地处罚他,而是与他私下交谈沟通。这名学生起初也是抵触情绪很强,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困难。在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他的困难得以解决,恢复了学习信心,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之中。在跟学生接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之大,责任之重。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实施和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德育教育的目标就是以社会、时代对新一代大学生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为奋斗目标,激励学生自我成才的心理动力机制,按照“扎实基础培养、注重能力提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督促他们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业务过硬,思想积极的全面型人才。当今教育的对象是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生活的大学生们,是面临就业压力和生存危机的年轻一代,身为高校教师,时代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再是仅仅充当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应该挑起道德引导者的大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将完善知识和塑造自我两者互补。要真正落实道德教育,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加快步伐,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真正做到让德育渗透到智育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当然,这项工作的实施还包括方方面面很多其他因素,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同人们共同努力,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周進,陈绍坤.当代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8.

作者:蒲洁

第三篇:医学还是公共管理学

摘要:文章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历史和培养方案,发现培养目标为卫生领域的公共管理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为公共管理、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学类,主干课皆为公共管理学。随着社会需要的变迁,该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将不断加强。

关键词:医学;公共管理;培养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

对作为专业发展的前途而言,一个专业的学科定位非常重要。在很多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制上都属于医学院,而且其培养内容中医学知识的分量都占到很大比重。那么该专业到底应该属于医学类专业还是管理类专业?目前,部分学生和老师对此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卫生管理专业的定位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加强卫生管理专业建设,找准培养目标,满足该领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的主旨[1]。目前该专业本科教学还存在不少弱点[2],新时期其教学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3]。因此对该专业的学科与培养目标定位的剖析不仅关系到学科研究,也关乎该专业的实践应用。

确切地说,该专业在学科属性上存在着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张力。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身份辨析关系到其培养方向定位及整个学科的归属与发展路径。本文将梳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归属倾向的变迁,对其专业自身学科身份进行学理性辨析;并随机选取相关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对该专业走向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在规定性进行解读。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身份辨析

(一)学位定位

从本科培养的层次来看,当前卫生事业管理的本科生毕业后的学位证书发放是明确的。一般在目前高等学校里面的正式专业名称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其对本科毕业生发放的学位为管理学学士学位。

因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在学位定位上已经明确下来。从大的专业科目分类来看,该专业的划分类目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从这点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本科生发放管理学学位没有任何疑问。

(二)学科辨析——医学还是管理学

从本科培养的层次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明确属于管理学。而从研究生培养层次来看,该专业学科定位需要进一步厘清。总的来看,该专业大体上从过去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类逐步转移到公共管理学科方向中来。

在早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一级学科简介》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进行了学科内容的介绍。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简介》指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研究方向。从学科内容来看,这份文件的规定也体现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的一种意涵。

但是,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后来的学科规定文件中,已经逐步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中拿出来,并放到公共管理学科中去。如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给出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將“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范围扩展为行政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政策几大领域的内容。因此,在后续的教育部学科目录当中,卫生事业管理类的专业基本都放在管理学科下面,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下级学科之一了。

(三)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

什么是医学?传统医学是指在维护健康、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种种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辞海》对医学的解释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医学定义为“以保护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些定义都将医学归于科学,确切地说是自然科学。虽然人们对科学的构成并不清楚,但医学中的程序、目的和假定都是可能与科学类似的[4]。也有人提出医学不是科学,无论是目的、成功标准还是内在原则和道德方面医学都与科学存在差距[5]。综合起来,我们可将医学理解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科学、经验、技艺和组织工程的知识体系[6]。可见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都聚焦在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本身。

那么,管理学是什么呢?按照法约尔的观点,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是这五种职能工作及相互之间的衔接。管理学处理的对象是人与组织行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到“霍桑实验”强调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再到后来管理学的各个流派,如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管理学的内容和范畴都在拓展和变迁。总的来看,管理学注重决策、政策的执行而不是人体本身的疾病问题。

因此,卫生事业管理学应该属于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然而问题是,作为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偏向于医学成分多一些,还是偏向于管理学的成分多一些?实际上,无论是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名称上,还是该专业已有的专业培养实践中,还是从未来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互相整合的大趋势看,卫生事业管理学无疑将更加倾向于公共管理学科。

三、未来归属:从医学走向公共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从早前的主要隶属于医学类学科到目前逐步归属于公共管理学学科,既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又是当前以及未来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首先,从专业名称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重在管理,其对象是整体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该专业涉及的具体领域是属于医学事业,但是其研究内容并不包括具体疾病,而是卫生政策、管理方法与卫生行业的公共治理规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既要强调自身的“管理学”落脚点,又要注重自身的医学关涉性。比如全国主要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都存在大量的医学专业课程内容,这正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需要,是该专业学生具备医疗卫生事业管理能力的必备知识。

其次,从相关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课程导向是趋向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总的来看,在相关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各学校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7]。如果仔细观察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内容,可以明确发现存在走向公共管理学的趋势。

下表随机选取了国内五所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对比了各校培养方案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方面的相关性。它们在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方面有以下共同特征:

1.各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定位在“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能快速适应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需求……能在各级政府及卫生与健康相关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工作”这一类的目标上来。这说明本专业已大都将培养目标锁定在公共管理领域,而不是从事疾病治疗工作。

2.在培养目标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三块内容:医学专业知识类、管理学与公共管理类、卫生法学类。其中,管理学类的课程是主要组成成分。

3.在培养方案的最主要课程(即主干课程和基础必修平台课程)中,无疑都是把《公共管理学》或《管理学》定位为最为主干的课程。

综上,本专业最核心的专业与学科的发展走向是公共管理学科,其培养的对象是公共管理与卫生政策相关领域的管理型人才。

四、结语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未来趋势将逐步归属于公共管理学学科。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很多情况下隶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学科领域。因此,其培养要求、相关课程的设置具有强烈的医学专业特征。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特别是其公共管理学属性越来越在实践中得到凸显。该专业目前也已经渐渐归属于公共管理学科,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下属的研究分支。正如教学评估专家在对某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进行评估时所指出的那样:“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既然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那就要明确突出该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属性,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公共管理特征……可以增加公共管理学的具体课程,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建设,明确所培养的人才类型。”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该而且可以主动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合理把握自身的专业与学科定位,优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8],以便更好地履行为未来大健康社会时代需求服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贞玉,吴秋玲,潘丽梅,等.广西4所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广西教育,2016,(43):58-59.

[2]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58-459.

[3]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171-173.

[4]K D Clous er: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吗[A] //医学的思维与方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

[5]Ronald Munson.为什么医学不可能是一门科学?[J]中外医学哲学,1998,5(4).

[6]杜治政.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再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6):16-22.

[7]毛晨佳,許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56-58.

[8]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8):554-554.

作者:秦上人

第四篇:医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医学档案管理已经成为医学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医学档案作为医疗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医疗活动和医疗科研的基础,对医疗机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医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档案建立的目的是为医疗机构的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指导,然而由于医疗档案建立之后不会获得经济效益,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患者,所以医院领导自然不会对这种毫无利益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重视,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档案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持,档案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医院的档案管理存在着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知识更新不够快,管理方法不足够先进等问题,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的核心,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总是忙于其他工作而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档案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3.档案管理的科技化水平低

医学档案作为非盈利性项目,一直以来都不为医院所重视,医院方面对于这些方面的投资也甚少,相应的医学档案管理的经费一直很低,导致档案管理方面的科技水平没有紧跟当今时代潮流。

4.档案管理制度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医学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医学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都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档案管理设备和理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医学档案管理的需要。某些医院还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降低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档案的查全、查准率低,不利于档案的有效的利用。许多档案不同类别之间管理界限模糊,多部门管理档案现象时常发生。

二、完善医学档案管理的建议

1.强化医学档案管理意识

医院领导要认识到医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一定要将档案工作与医疗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步发展,统一医学档案管理标准,建立和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医学档案管理人员水平

医学档案管理人员是医学档案管理的核心,医学档案管理质量如何,管理人员起着关键的作用。医学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知识,还要有医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历史知识等,因此加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十分关键。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医院长久发展的保障。首先要明确分工,形成从领导到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分工。档案管理的领导要为档案工作室的相关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要形成档案管理的跟踪机制,并对医疗人员的档案管理进行指导。建立健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档案管理机制。

4.转变医学档案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医学档案管理的模式落后问题,我们需要对医学方面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管理。首先要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推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为更加充分的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条件;同时,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储存各种档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血液中心)

作者:鄂春慧

第五篇: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摘 要:医院中的医学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在管理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本文结合医院医学设备的管理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医院能够合理安排医学设备的管理,做好医学设备养护维修,提高医学设备的利用率。

关键词:医院;医学设备;管理

医学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医学设备是协助诊断、进行疾病治疗的关键技术手段,医学设备的丰富和完善,以及医疗人员对于医学设备的合理使用和维护都直接影响着病患的切身利益。因此,医院中医学设备的管理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实现持续的优化。

一、医院医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设备采购资金管理控制问题

医院中需要越来越多的医学设备来辅助诊断和治疗,很多医院各科室都会上报一些采购计划,但是医院在进行整体采购时必须要考虑到医院的资金情况,部分医院在进行医学设备采购时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成本,而且没有考虑到一些设备日后的养护费用,让医院在其他方面需要投入的资金变得拮据。

(二)医学设备管理与维护存在不足

医院在采购回医学设备之后,这些设备都归属到各科室进行使用和管理,但是科室中的诊疗工作比较繁忙,对于医学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不太重视,导致一些医学设备在出现问题后才去进行维修,影响了医学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科室的有序工作,还可能直接耽误病人的治疗。

(三)医学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不到位

医学设备管理的质量控制也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弱点,很多医院一直延续传统的管理办法,采用人力管理的方法,但是配置的人手不够,对于医学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不到位,每个医学设备的质量情况记录也不明确,影响了医学设备的管理效率。

(四)大型医学设备利用率低难回本

一些医院耗费高额的资金购置了某些大型医学设备,但是这些设备的日常利用率不高,养护维修费用却很高,医院必须每月都拿出一定的资金来维护设备,有些医院中还存在着设备闲置的情况,之前投入的资金很难回本,影响了医院的日常运转。

(五)报废管理的制度程序不健全

医院中的医学设备使用寿命到期后,还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报废处理,但是并没有完善的报废处理制度和程序,一些医学设备存在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因素,不能进行随意处理,为此,很多医院只能将报废设备放到仓库中。

二、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有计划地进行采购,控制成本和效益

医院在进行医学设备采购时,应提前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并开展询价工作,还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来货比三家,在控制好设备采购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上保证医学设备的质量。为了实现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提升,医院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医学设备管理部门,收集各科室的采购需求,并作出综合分析,分阶段进行设备采购,先采购常用的、使用频率高的医学设备以及一些必须的精密诊疗设备。

(二)建立医学设备档案,加强维修与维护

在进行医学设备管理时需要从设备入库开始就建立设备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设备的采购时间、获得渠道及价格、型号标准、生产厂家、功能效果、维护要求、维修电话、维修次数、时间、原因及处理方式、分配科室等,从而形成对设备的有效管理,即使管理设备的人员更替,也依然对每一项医学设备都可以做到深入了解,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建立设备档案后,要加强对设备信息的查看,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避免设备出现问题,而当设备出现使用故障时,也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维修。

(三)采用内部设备信息化质控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进行医学设备的管理也可以采用信息化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应用计算机软件程序来实现质量控制管理。医学设备信息化管理相比传统的人力管理要简单便捷,可以实现医学设备的有效信息管理,促进医学设备成本效益的分析和提升,也可以收集设备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设备分析的准确性,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

(四)适度开放大型医学设备的有偿共享

在医院中所采购的一些大型设备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使用率比较低,如果闲置的话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采购这类设备的医院一般都是一些大型醫院,其有着比较雄厚的资金基础,而当地的一些中小型医院在很多医疗设备方面十分短缺,因此,如果采取一定的有偿共享的策略,让中小医院中就医的患者有一定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小医院来到大医院中付费使用这些医疗设备的话,可以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帮助购置昂贵医疗设备的医院收回投资。

(五)依据相关制度完善医学设备报废管理

医学设备在使用比较长时间之后也会出现设备损坏、设备老化的情况,如果不能继续维修使用的话就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报废处理,但是如果报废处理设备,使其不危害自然环境和社会非常关键。因此,医疗管理部门有必要出台比较细致的医学设备报废管理制度,也可以采取统一有偿回收的方式,让这些报废的医学设备可以得到更好的处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医院中所使用的医学设备越来越多,有必要形成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让医学设备的管理更有效率,做好相应的养护、维修和报废处理工作,发挥好医学设备功能的同时,促进医院尽快收回购置成本,缓解医院财务压力。

参考文献:

[1]朱人杰.医院医学装备信息化管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1):39.40.

[2]李俊良,李聚林.现代医学设备档案信息管理探讨[J].大众科技,2017,19(05):166.168.

[3]罗强.刍议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的完善与健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2):10287.10288.

作者:刘磊

上一篇:药剂学毕业论文下一篇:音乐专业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