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力要求企业不但要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承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还要企业披露和反映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和实践——通过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实现,这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篇1:

浅谈审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摘 要:审计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而审计质量依靠高质量的审计信息。自1999年“金审工程”实施以来,审计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尤其是和国外审计信息化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确定和探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中外审计信息发展的差距,探究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审计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审计机关扮演着我国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角色,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很大程度上依托高质量的审计信息。1999年以来,审计管理系统(OA)的应用,使审计机关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办公化;我国全面开展实施“金审工程”,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攻克了打开被审计单位电子账本的难题,对各级审计人员进行了业务和专业软件相关的培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中的科技水平有显著提高,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及技术支持。通过加强对现场审计系统软件的应用和探索,以及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我们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信息化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管理思想和观念没有跟上审计信息化进程。由于当今的经济活动范围日益加大,财务数据日渐增多,传统纸质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加之对审计信息化发展速度预判不足,造成了审计管理思想和观念没有跟上审计信息化发展进程,制约了审计机关获取信息的质量。有部分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在部分领域实施情况的期望值偏高,一些审计环节没有从实际出发,过分地强调计算机这个载体,注重设备配置,反而对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办法研究不透彻,实际审计效果不明显。有时忽视了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没有做到将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来改进设计管理方式和方法,其结果必然是导致部分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效率效果低下。

2.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够明确。一个信息化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停留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主要是硬件上的更新,没有更多地关注设备和信息利用及使用效益,没有最大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审计现场办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较低,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没有充分发挥数据处理等功能的优势,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3.人才匮乏制约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审计机关的一线审计人员不足,特别是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又精通财务运行状况的人员更加缺乏。虽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但对其相关知识更新培训没有同步,加上大部分一线审计骨干年龄偏大,导致许多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获取审计信息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提高,仍然停留在相对低的水平上,计算机功能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审计人员还不知道计算机是如何处理财务业务, 还不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存在什么风险, 怎样控制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因此,审计机关储备人员缺乏也是限制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与国内外审计信息化的差距分析

在中国,网络的整体建设起步比国外晚,相应的网络大环境还不完善,审计工作开展起来给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使我国网络审计发展速度放缓。在审计部门的这种条件下,给开展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致使我国联网审计进展较慢。直至今天,绝大多数的审计项目还是非网络环境的计算及审计。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技术对审计网络基础平台的支持,但国内外审计信息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在许多欧洲国家,所有的政府机构负责架构统一的网络平台,并对平台的维护和运营负责,经费则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我国也正在打算为国家的各个机构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但由于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实施的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已经自行组建网络系统,其他的行业也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先后形成自己的网络系统,最后,各个行业都应该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

另外,国外联网审计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律保障,由于外国的宪法等法律对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审计材料、相关财务信息等有明文的规定,因此,审计机关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近年来,虽然我国逐步完善审计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但在法律环境上也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并且许多单位在执法时对法律条文理解不透彻,导致工作失误。

尽管我国相比其他国家在联网审计上起步较晚,但由于吸取了很多优秀的做法,并对现今成熟的发展模式有所借鉴,所以联网审计在我国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基于联网审计工作研究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一)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库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料库,可以方便我们掌握各个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属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当审计机关需要对审计项目作出选择时,可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使审计项目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同时审计项目情况的确定更科学、更准确,这是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活动的基本功能。虽然审计署很早就提出要建立信息资料库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落后,又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在一定范围内搜集到了信息,但也没能做到可持续的建设和应用。现在我国的网络化进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建立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同时依托“金审工程”网络和OA、AO系统的应用,应当建立一个全国性质并且覆盖重点行业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我国的各个审计项目将会安排的更具科学性,工作人员在对相关审计项目的风险把握上也会更加准确,使审计监督效能更加突出,同时也能够防范化解审计风险。

(二)建立多行业的审计数据平台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专业性的领域审计数据平台,在对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审计调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这些平台为其他审计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要使审计机关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得更好,就要加快行业审计数据平台的建立,要在预算执行、税收征管、社会保障等各类专业、行业建立深入的审计数据平台。要使审计单位更好地掌握全面的财务状况,缩小与审计单位的期望差距,就需要掌握企业和整个行业的重要数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审计项目,更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审计数据资源的标准化

建立和搜集完整有效的审计数据资源是审计信息发展的基本前提,审计信息的标准化是推动审计信息化的保障和基础。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数据库存储的标准格式、审计数据的标准形式以及数据接口的标准化,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背景下审计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审计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

审计数据资源信息共享是推进审计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讲求信息共享,这就需要我们在保证数据资源准确、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创建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数据中心,集数据储存、分析、检索、自动化审计和预警等功能集成化的载体。

(五)推进联网审计

大力推行联网审计,是对我们当前审计工作的一种创新,更是完善审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关键点,联网审计对于适应当前国内形势发展以及发挥审计职能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这为我们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联网审计是首先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连,然后通过采集、剖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运行数据,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联网审计实现对数据实时和远程采集和分析,便于工作人员更有效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但是,联网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始终保持着与系统网络维护部门的交流和沟通,经常性地对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密进行检查,确保审计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同时,加强对使用数据所有人员的权限管理,保证数据使用环节的安全,以降低联网审计风险,消除被审计单位泄露信息的顾虑。

准确把握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才能缩小国内与国外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从而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效能。

参考文献:

[1] 周俊红.审计信息化浅析[J].冶金财会,2008(9)

[2] 黄胜等.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和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3] 高晓玲.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2(9)

[4] 马社昌,董寒光.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8)

[5] 谷增军.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新会计,2013(11)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作者简介:延鑫,山西财经大学2013级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责编:贾伟)

作者:延鑫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篇2: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报告现状分析

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力要求企业不但要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承担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还要企业披露和反映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和实践——通过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来实现,这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活动。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概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是指一个企业自愿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也称为“三重底线”, 指的是企业经营或项目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三方面的因素,即经济、社会和环境。)披露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行动、业绩和未来目标的活动。

与历经近百年发展历史的财务报告制度相比,以 “三重底线原则”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但是,近年来接连不断的公司丑闻导致社会各界对企业治理及其信息披露问题提出了许多的质疑与批评,人们要求企业加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问责度;同时,由于认识到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对企业的声誉、收益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因此,目前众多企业在发布财务年度报告的同时,还发布其它形式的非财务报告,例如,企业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三重底线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这些报告虽然形式不同、名称不同,但由于其内容都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被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文的研究即建立在涵义广泛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础上。

目前,由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框架”(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已经成为被广大企业认可的标准信息披露形式,根据联合国2006年4月份推出的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几千家大型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并采用了GRI的框架指南,而且其规模和声势还在迅速扩大之中。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历史进程

20世纪70年代,涉及企业社会和环境方面绩效的非财务报告首先吸引了学术界和管理界的兴趣,引发了“第一次浪潮”。大量的美国和东欧的企业采纳了称之为“社会报告和会计”的实践。该类型的报告在当时的定义是“一个报告机构证明、测量, 监测和报告其对社会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活动,以达到实现内部管理和外部信息披露的目的”。据有关专家对当时文献的研究表明:到1978年,财富500强中90%的企业在它们的年度报告中披露社会业绩信息,不过披露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通常不到一页纸。不同的国家地区,报告的内容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与美国相比,欧洲的报告内容更多的集中在劳工关系上,较少关注企业发展对当地社区和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的经济不景气、失业情况严重等情况,政府和社会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和市场导向的政策,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报告活动失去了动力,只有少数的公司还活跃在此领域。80年代后期,非财务报告的问题再次出现。这次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环境问题上,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承担解释说明的义务。因此,企业的环境报告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二次浪潮”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企业在公开企业财务报告的同时,开始发布独立的环境报告。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此报告中首次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即“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此概念的提出对非财务报告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原本局限在小范畴的企业报告开始扩大到涵盖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获得越来越多人士的共识。特别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之后,原本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健康和安全的非财务报告开始涵盖更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始出现。10年后的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 根据Corporate Register.com的统计,仅发布环境绩效的非财务报告的企业已经从2000年的63%,下降到2002年的42%,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则从2000年的5%,上升到2002年的15%。显然,环境以外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已经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虽然报告名称仍然相对多元化,但是发布涵盖经济、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根据CorporateRegister.com网站于2007年1月中旬进行的統计,已有91个国家的3611个不同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不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情况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从1993年开始,每三年一次对全球企业发布的企业责任报告进行调查。2005的第五次调查涉及了全球1600多家领先企业的责任报告,其中包括全球500强企业的250家(G250),共16个国家(其中没有中国)的企业参与调查,并且都是该国的前100强企业(N100)。报告中定义的企业责任报告是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了企业发布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健康与安全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整合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企业年度报表等各种形式的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看出,从国家水平对比来看,发布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最多的前两个国家是日本 (80%)和英国 (71%),如图1所示。

报告指出,在过去三年,发布报告的企业数量在16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快的依次是南非、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法国。非洲发布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占18%,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企业责任报告的信息作为年报中的一部分对外发布,如果把这部分报告数量统计在内,其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81%。

值得关注的是,毕马威认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是相对落后的,因此在2005年选取16个国家进行统计之时未将中国包括在内。但其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寻求海外上市公司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对中国供应商的采购等因素都将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状况的改善。

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现状和评述

国家电网公司、中铝在2005年分别发布企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后,中远集团、宝钢集团、中国移动等大型国有企业也在2006年以来积极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不难预料,一些可持续发展业绩较好,注重企业形象、国际化程度高的中国企业将会陆续发布报告。就报告本身而言,笔者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目标相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主要是围绕企业已有的信息及管理工具,具体这些信息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战略有什么关系还需要更为清晰的阐述。例如,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对企业战略、生产、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企业采取的管理措施、设定的业绩指标有什么优先级区分?如何充分体现企业内部主动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动力等。

(2)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反馈意见。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具体的信息需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

(3)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要走向理性化、客观化。随着社会各界对于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报告的读者指出,企业在报告中过多的披露了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使得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广告和公关手段,极大消弱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企业报告要体现平衡性原则,要披露存在的负面信息及随后的整治处理成效等。

(4)可持续发展的审计报告要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程序和原则。为了增加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报告机构从最开始的内部信息审核机制转向了独立第三方的审核认证机制。当前国际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担保约定国际标准(ISAE 3000)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的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可验证性。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作者:魏宁娣

可持续发展审计信息论文 篇3:

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环境信息问题研究

【摘 要】 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成为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演变的三个阶段与整合趋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现状,并从中选取了13家企业,对其环境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报告; 社会责任; 环境信息披露

随着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信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2008年1月-11月期间,企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达121份,发布的数量已接近此前历年报告的总和。但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仍需要走很长的路。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与整合

(一)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年度财务报告附注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企业开始披露环境信息,当时只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对环境信息进行简短描述。主要是将环境信息分散到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揭示,很少单独列示。例如,在附注中披露排污费、污染罚款等信息。另外,也在临时报告、上市公告书等报告中,有一些环境信息披露。这个阶段内容很简单,形式也不够规范。将环境信息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内容中,不易对环境信息进行完整分析和评价。随着环境恶化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就需要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

2.独立的环境报告阶段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企业陆续开始披露独立的、连续性的环境报告。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集中化、全面化和系统化,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独立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我国最早发布独立环境报告的,是中石油在2000年发布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但内容以非货币信息居多。

3.可持续发展报告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环境信息的披露模式逐渐演变为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存的局面,同时,也有企业仍采用环境报告。2000年,全球倡议组织(简称GRI)推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编制报告提供了全球标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定期、自愿对外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如,2005年世界500 强企业中,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比例近70 %。可持续发展报告包括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部分。目前GRI发布的第三版指引G3,是许多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参照标准。我国宝山钢铁在2003年和2004年《环境报告》的基础上,已从2005年开始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模式的整合趋势

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因此,我国企业包含有环境信息的报告,有着不同名称。本文就2008年109家企业报告名称的情况进行统计,其中:78家为社会责任报告,15家为可持续发展报告,11家为环境报告,3家为企业公民报告,1家为社会责任、环境经营报告,1家为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尽管使用较多的是社会责任报告,但多数研究者,都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为规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部分信息的披露,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决策,有必要对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整合,逐步规范名称及内容体系等,其整合趋势是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信息,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现状及环境信息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数量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目标的落实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逐步升温。截至2009年3月10日,我国企业发布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累计已达200家。2002年仅有2家,2006年为24家,2007年为101家,2008年为109家。

(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分布

行业分类标准是依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分析资料,为截止到2009年3月10日发布的基础数据并进行计算整理。200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行业分布情况及比例依次为:首先,制造业有87家,占43.5%;其次,金融保险业16家,占8.0%;再次,水电气行业15家,占7.5%;最后,采掘业14家,占7%(限于篇幅仅列前4位)。前四位的企业数累计占66%,具有代表性。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三个行业相比,对环境的影响形式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制造、水电气和采掘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与问题分析

目前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也是我国在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因此,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可以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为各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与环境信息的披露,提供实践经验。

本文选取了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比例较高的制造、采掘、电力行业的13家大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分析的内容,见表1、表2、表3。

从总体上来看,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各项内容的表述都较为简略,有些内容仅限于文字表述,缺少必要的数字说明。有的基本无表格、图片等常用的披露形式。笔者通过阅读、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内容,归纳出主要问题如下:

1.报告的编制标准尚未统一

我国企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内容相差很大,在名称、编制标准及内容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

2.环境指标及说明比较简单

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环境信息指标。有的报告只是简单的几句定性描述;有的甚至缺少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的环境方针政策,缺少实施后的成果数据,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环境业绩,削弱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

3.环保认证披露信息不充分

13家大企业中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不足一半,通过认证的相关管理数据也较少。有的只是提到企业推行国际标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并未通过认证。

4.缺少环境会计的完整内容

13家企业中,只有海尔、索尼中国、宝钢股份有环境会计内容。另外,披露的环境信息也未与会计信息衔接。如按现行会计核算要求,企业按规定交纳的排污费列入管理费用、违反环保法规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赔偿列入营业外支出、为降低污染和改进环境所进行的新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列入固定资产,这些会计信息应作为环境信息内容的一部分。

5.很少经过独立第三方的审计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经过第三方审核认证的较少。有第三方意见的也是非专业人士或政府部门的评论,非专业人士的评论不足以提高报告数据的可信度。只有索尼中国说明了环境数据是经过第三方认证的。

三、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思考

环境信息中的货币信息应纳入会计核算,而非货币信息可归属于单式记账范畴。根据上述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发布一些相关规范,如,证券交易所制定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但仍有必要借鉴GRI发布的第三版指引G3的做法,制定适合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二)提供参考性环境信息指标体系

列出环境指标和环境绩效测评可以衡量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否规范、流畅以及有关环境信息是否能够量化、清晰表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可读性。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披露各种环境信息指标。

(三)继续研究和试行环境会计核算

为了准确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影响,应该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环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可以了解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借鉴日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方式,推进我国企业研究和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使环境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积极研究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避免由于环境事项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和误导信息使用者。

(四)环境信息要经过第三方审计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所披露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验证。为增加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应像财务报告审计一样,对可持续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进行独立第三方审计认证。当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第三方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担保约定国际标准(ISAE3000)和社会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和可验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肖华,张国清.公共压力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8,(5):15-22.

[2] 殷格非,崔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J].WTO经济导刊,2008,(8):63-65.

[3] 肖华,尚会君,刘长翠.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管制的理想框架[J].环境保护,2007,(8):26-31.

[4] 钟朝宏,干胜道.“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J].社会科学,2006,(9):54-58.

作者:赵丽萍 岳 燕

上一篇:税务局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客运公司工作总结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