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反思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基于iPad设备辅助的高中“原电池”教学及反思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iPad以其优异的功能及海量的资源应用进入教学一线。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刘欢建构出七种基于移动设备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1],以此为理论依据,作者将其中4种教学模式“基于远程数据采集功能的及时反馈教学模式、基于移动终端交互式特点的有效互动教学模式、基于生动界面体验的教学模式、基于视频记录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原电池”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度应用,并进行了教学反思和设想。

关键词:智能终端;iPad;原电池;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及应用的开发,在教育领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培养学生面对未来信息世界应有的能力与素养[2],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基于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电子书包给中小学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技术体验,其中iPad以其优异的功能特性及海量的资源应用在众多移动终端中脱颖而出[3],以不可逆转之势进入教育的一线阵地。自2010年iPad问世以来,iPad教育项目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迅速发展,并已成效显著[4]。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如深圳、北京、上海、南京等,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尝试将iPad引入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iPad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302条结果,可见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其中针对化学学科,开展iPad教学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论文仅有3篇。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将iPad设备引入高二年级 “原电池”(选修4模块)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将其作为案例进行思考和整理,以期丰富iPad教学研究素材。

一、理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刘欢在其硕士论文[1]中建构出七种基于移动设备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分别是:基于远程数据采集功能的及时反饋教学模式、基于移动终端交互式特点的有效互动教学模式、基于生动界面体验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检索的信息教学模式、基于视频记录的实验教学模式、基于动画模拟的教学模式架构宏微观的桥梁和基于富媒体教学软件的翻转课堂模式。以此为理论依据,笔者选定iPad作为辅助教学的移动设备,进行设计并实施了“原电池”教学。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主要流程

笔者借鉴了同行的优秀教学设计,并以“七种基于移动设备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将iPad设备引入课堂,展开教学(重要教学环节和iPad设备辅助情况见表1)。

2.各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应用了上述教学模式中的4种进行课堂教学。

(1)基于生动界面体验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iPad拥有轻薄的机身和灵敏的多点触控屏幕,集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于一身,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5],界面色彩鲜明,可用手指直接进行触屏操作,不同手势实现不同的功能,如单指点击和滑动,两指进行放大、缩小等,可听声音,看视频,实现生动的界面体验。本节课主要应用iBooks、Keynote和iTeach三款App开展教学。

iBooks以其富媒体性能,可以在文字编辑基础上,将图片、音频、视频、Keynote课件、自测题、弹出项等插入,形成多元素、互动性强的生动“书本”。在上课前,教师提前设计并制作好本节课的iBooks文件,并推送到学生端iPad上,作为“学案”。这份学案除了可读文本以外,包括了可写、可听、可看的插件和素材。

当学生需要书写电极反应式时,点击“画图板”图标(通过iBooks Author中的widget插入),屏幕上即弹出一块“黑板”,有不同粗细、颜色的笔供学生选择,用手指在“黑板”上即可直接书写电极反应式并保存。

当学生需要动手设计原电池装置时,点击相应图标(用软件“Bookry”编辑完成,再插入),即弹出界面:左侧边栏中有多种电极材料、不同电解质溶液、导线,学生直接用手指点击,即出现在屏幕上,再通过拖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完成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当学生需要观看实验视频时,点击相应图标,即可观看,与幻灯片辅助的教学相比,学生能够看到更清晰的画面,观察到清楚的实验现象。

在苹果系统中,Keynote功能类似于PPT,制作出的课件具有鲜艳的色彩,酷炫的动画效果,十分精美。本节课需用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在教师端,将编辑好的Keynote文件插入iBooks,使整节课主要内容依托一本电子书即可完成,不需要来回切换软件,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

iTeach是一个互动教学平台。本节课主要将其用于课堂反馈环节,将练习题直接推送到学生端iPad上,让学生能够看到清晰的界面。

总之,在iPad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感受更清晰、生动的界面,读、写、听、看、练都比传统教学更加新颖和有趣。

(2)基于移动终端交互式特点的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iPad具有强大的交互式功能,支持丰富多样的人机交互,各个终端(学生端、教师端)之间的交互。在这一设备的支持下,课堂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互动方式更加便捷,更易实现课堂高效互动。

本节课围绕着Zn-CuSO4、Fe3+-I-两个原电池的原理、装置设计展开,需要让学生书写电极反应式,设计原电池装置。笔者选择了合适的软件,将“画图板”用于书写电极反应式,提前编辑好“Bookry”弹出项,让学生用“拖拽”的方式完成原电池装置的设计。当学生完成书写和设计之后,只需要轻点AirPlay图标,利用无线投影功能,让学生端的iPad屏幕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Apple TV上,大屏幕呈现,轻松实现成果展示,交流互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纸上书写、作图,再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需要学生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切换电脑和实物投影,调节焦距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得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图像。相比之下,有iPad辅助的教学,人机互动的形式更加新颖和有趣,分享、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且学生互动后的成果(电极反应式和装置图)可以直接保存于iBooks文件中,用于回顾复习。

(3)基于视频记录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iPad具有拍照、截屏、摄像等功能,且轻巧,便于携带,在实验教学中用于实验现象的记录、观察和描述,产生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效果。

耗时较长、药品有毒、操作难度大、反应过于剧烈等不便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可以用iPad录成视频,让学生在iPad上观看,本节课上两个环节采取了这种方式。其一,通过观察Zn-CuSO4单液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的产生的“异常”现象:锌片上析出红色固体,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制造认知冲突,提出新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环节。其二,通过观察Zn-CuSO4双液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并与单液原电池做对比,思考双液原电池的优点。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均需要等待10-15分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iPad将实验过程录成视频,把等待过程进行修剪,插入“10分钟后”的文字提示,精炼成3分钟以内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课上观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人手一部iPad,根据自己的需要,视频可快进、慢放、暂停、重复播放,认为重要的现象可以截屏保存。在“对比”部分,还出现了这样的互动:同桌两名学生,一个翻回“Zn-CuSO4单液原电池”实验视频,另一个学生打开“Zn-CuSO4双液原电池”视频,两个iPad放在一起,现象的差异一目了然。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iPad辅助的课堂上,学生实验现象的记录可以用录像的方式实现,借助视频,现象的描述也变得容易且生动。在完成了以2Fe3+ + 2I- = 2Fe2+ + I2为核心反应设计原电池装置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装置的可行性。学生用iPad把实验过程录成视频,并借助AirPlay无线投影功能,将重要的实验现象展示在大屏幕上,边播放视频,边描述实验现象,与同学和教师充分交流和讨论。

(4)基于远程数据采集功能的及时反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例如,某个问题学生会如何理解,是否存在错误概念,概念出错的症结在哪儿……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这些“实时学习状态”就是保障高效课堂的重要数据。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通过课堂提问,或者在学生随堂练习过程中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获得反馈。但这些方式通常只能覆盖少部分学生,且不能做到精准和量化。将iPad引入课堂,其强大的远程数据采集功能发挥了巨大优势。

本节课主要在课堂反馈环节,借助iTeach平台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让教师可以即时诊断、评测和反馈。在该环节,学生需要完成三道练习题,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登录iTeach平台,学生进入“我的课堂”,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从教师端向学生发送习题,学生回答后提交,教师实时关注学生的提交情况和答题情况,并通过系统即时进行数据统计。练习包括两道选择题(考查原电池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和一道填空题(考查双液原电池装置的设计)。选择题部分,学生只需提交相應的选项即可。待所有学生完成提交之后,教师端系统在两秒钟之内即完成统计,生成图表,正答率,错误率,某某同学误选某个选项等一目了然。再针对误选,开展师生、生生讨论,有效帮助误选的学生快速纠正错误认识。填空题部分,学生在题目(预先处理成图片形式)上“手写”答案,然后保存、提交,教师端收到以后,快速浏览学生的答案,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展示于大屏幕上,进行讨论。

这样的教学,更便于教师关注学生,获得准确、量化的数据,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反思与设想

本节课通过人与iPad的交互实现了人机互动,学生端和教师端的交互将成果展示分享,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效果很好。iPad具有强大交互式功能,也可以支持学生端之间的交互,例如Wiki协作分享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协作与沟通[5]。课堂教学中,某些有难度的问题,需要留给学生时间,通过相互讨论来完成,例如本节课中的问题“为何生活中通常将电池装置设计为‘双液’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单、双液原电池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由于座位的限制,学生只能与旁边的同学进行讨论,若是借助Wiki协作分享平台,学生将不受座位的限制,在平台上通过分享语音、文字、图片等形式交换信息与交流想法,顺畅地讨论,让思维碰撞出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上让学生做笔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节课对学生如何做笔记,备课时并未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课堂上学生按照传统模式,在笔记本上动笔做笔记。是否有更优方案呢?笔者了解到一款软件:DocAS[5],可以实时进行手写记录笔记,必要时进行录音,课上没听懂的部分,课下可以重复播放,更利于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要。

可以设想一下,有了这些软件的支持,教学可以实现无纸化,教材由出版社开发制作成电子书,学案、教学课件、练习题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准备,并同步到学生端iPad上,课堂上学生实时做笔记,并保存成文件,下课后,学生将iPad带回家,在iPad上完成当天的巩固练习并提交,教师在教师端进行反馈与评价。学生上学再也不用背上沉重的书包,只需带上iPad,随时、随地轻松学习。

但是,目前在国内,这些都只是设想,现在国内开展iPad等智能终端辅助教学的研究并未大规模、持续性地展开,只是以试点的形式开展,教师们只是选取某些课时,对智能终端辅助教学进行尝试,下课以后,iPad及其内部的学习资料只能留在数字化教室,学生并不能带走,这让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探索和尝试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刘欢.基于移动设备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5.

[2]张剑,陈耘光.浅谈运用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初中化学课堂为例[A].计算机与教育:实践、创新、未来——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

[3]周小清.国外iPad教育应用项目的案例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0):49-51.

[4]郁晓华.美国iPad项目及其对中国电子书包的启示[J] .开放教育研究,2014,20(2):46-55.

[5]胡秋萍,夏长胜.平板数字化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郭桂真)

作者:杨发丽 郑红艳

第2篇:熟手—专家型教师《原电池》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教学行为对理论,分别对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原电池》中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比对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熟手和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方面既有共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研究总结了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的特征,并对熟手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和专业成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行为特征;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表现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只有较少部分的熟练教师才能最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熟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许多新手教师在成长为熟手型教师后就在这一阶段停滞不前,直至教学生涯的结束。

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上究竟存在哪些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什么更具有有效性?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哪些可以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两类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帮助熟手型教师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本文选定高中化学课程《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的第二课时为课例(下文简称“原电池”)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通过教龄和职称来选取不同类型的教师。把具有中学高级职称,教龄在15年以上,有参加过省市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型教师培训的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把具有中学一级职称,教龄为10~15年,参加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或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的教师定义为熟手型教师。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A市B中学的S教师(熟手型教师,中学一级职称,教龄为10年)和L教师(专家型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教龄20年)。选定的授课对象是A市省一级达标学校的高二年级学生,课型为常态新课讲授(非观摩课或公开课)。

三、研究方法

本文对两位教师的《原电池》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课堂观察法,对观察、统计的变量采用的是郑长龙教授的“教学行为对”分类理论。研究过程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用课堂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對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教学行为对”通常可以归纳分类为2大类7小类共20种,如表1所示。

四、结果分析

(一)教学行为对的统计和分析

将两位教师在《原电池》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行为对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S教师使用频次最多的教学行为对依次为:提出问题、讲解陈述、引导行为、汇报交流、独立思考、布置任务、讲问齐答和板书展示;L教师使用频次最多的教学行为对依次为:讲问齐答、讲解陈述、评价行为、引导行为、汇报交流、独立思考、提出

问题和布置任务。说明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式。

由图1可以看出,S教师使用时长最多的教学行为对依次为:动手操作、汇报交流、讲解陈述、讨论思考、动手书写、引导行为、提出问题、独立思考;L教师使用时长最多的教学行为对依次为:动手操作、讲解陈述、汇报交流、引导行为、讲问齐答、布置任务、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从中可见,S教师和L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较好的结合起来,都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行为对的类别分析

上述的20种教学行为对可分为2大类和7小类,下面就S教师和L教师分别逐一比较分析。

1.从2大类进行统计分析。S教师和L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按两大类进行统计,结果见图2。

两位教师“以学生为主的行为对”与“以教师为主的行为对”在频次、时长等指标上的比值为:S教师的频次总和之比为15/34,时长总和之比约为2/1;L教师的频次总和之比为16/43,时长总合之比为1.33。以上数据体现了在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都占了很大的部分,时长总和都超过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说明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从7小类进行统计分析。

(1)讲授呈现类(讲解陈述,讲问齐答)。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就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相应的知识。在7小类的教学行为对类别中,讲授呈现也是两位教师使用频次最多、时长最长的一类教学行为对。S教师共使用了9次,时长为284s;L教师使用了19次,时长为553s。L教师在讲授呈现类这一教学行为对上的频次和时长都远超过了S教师。L教师在每一次学生活动之前都先介绍相关概念,学习相应知识点;在每一次学生活动之后都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体现了L教师比S教师在知识结构的组织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丰富性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必须指出的是,“讲问齐答”已经被许多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行为对,而L教师作为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频次超过S教师,应引起注意。

(2)驱动推进类(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是真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的动力,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和合理的提问方式才能够把学生带入思考的境地。S教师共提问11次,耗时210s;L教师共提问8次,耗时245s。通过观察和分析课堂录像还发现,L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高层次问题和低层次问题分别占一半的比例。L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常常会先做好铺垫,通常先提出一些低层次的认知性的问题,再依次过渡到较高层次的认知性问题,层层递进,引导自然得体,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也连贯而有逻辑性。这说明L教师的提问更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而S教师在提问的频次上虽然多于L教师,但以高层次的问题为主,思维跨度和容量大,且常常急于先提出高层次的问题,而事先铺垫不足,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说明S教师教学内容在连贯性、逻辑性上都有所欠缺,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3)调控类(活动指导,评价行为,引导行为)。在课堂教学行为对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指导、评价行为和引导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联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之间的桥梁,对学生能否完成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位教师在活动指导和引导行为上的次数是一致的,但L教师在“评价行为”这一行为对上的频次(5次)和时长(73s)都明显超过S教师(頻次为2次,时长为30s)。观察课堂录像发现,L教师总是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充分表扬和肯定学生,善于通过赞许、鼓励和期望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而S教师则更多地是通过讲授、指令等手段来强制学生接受和服从教师的教学,易忽略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4)施动类(动手操作,动手书写,朗读行为)

本节课为“原电池”,其中有较多的学生分组实验,因此在这一类的教学行为中,两位教师分别使用了901s和1090s的时长,分别占到了总时长的1/3和2/5。在课堂教学中,两位教师都能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使用探究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或适当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得化学实验操作经验,主动构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交流沟通类和思考辨析类((汇报交流,独立思考和讨论思考)

课堂中的汇报交流和思考辨析通常发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任务之后,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S教师使用这两小类的教学行为对的频次为12次,时长为774s;L教师的频次为10次,时长为447s。说明两位教师都具有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考以及汇报交流使其主动构建科学的化学知识网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课堂观察中还发现,L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通常会留一段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通过指定学生对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有时学生还会主动举手发言,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而S教师则在课堂的控制上明显显得耐心不足,学生在汇报交流的时候,等待时间稍长就急于提示或代为回答,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效果也欠佳。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熟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行为对为:讲解陈述、提出问题、引导行为、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布置任务、讲问齐答和板书展示;在课堂教学中耗时最长的行为对依次为:动手操作、汇报交流、讲解陈述、讨论思考、动手书写、引导行为、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2.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行为对为:提出问题、布置任务、汇报交流、独立思考、讲问齐答、讲解陈述、评价行为、引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耗时最长的行为对依次为:动手操作、讲解陈述、汇报交流、引导行为、讲问齐答、布置任务、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

3.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都能较好地运用讲授呈现类的教学行为对,对重点知识进行讲授和陈述,说明两类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表现上优于熟手型教师,如语言行为、教学注意、教材的呈现、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执行等,说明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4.在驱动推进类的教学行为对中,专家型和熟手型教师都能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但专家型教师的提问质量显著优于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启发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说明专家型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更高。

5.在调控类教学行为对的应用中,专家型教师更善于及时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并对之进行积极影响,而熟手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反馈不如专家型教师及时和有效,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6.在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的行为为主的行为对分别占到了总时长的65%和57%,说明两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构建化学知识网络。但专家型教师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可以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具有比熟手型教师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熟手型教师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给熟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提出以下建议:

1.熟手型教师应多观摩和学习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专家型教师比熟手型教师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具有更加专业的教学知识,课堂教学也组织得更好更严密。因此,熟手型教师非常有必要多观摩和学习专家教师的课,并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尝试、训练、改进和提高。

2.熟手型教师应在每一堂课后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研究表明:课后评估和反思能力的获得是熟手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反思过程是理论与实践、思想和行动互相整合的过程,深厚的教学理论知识是有意义的反思的理论基础。熟手型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熟手型教师要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教学。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学习,这是由于专家型教师更清楚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又善于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熟手型教师也应充分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的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发展成熟的历程。熟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历程,无论对于教师本人还是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者而言,都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娄延果.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白改平,韩龙淑.专家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异同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4-36.

[3]何鹏,郑长龙.新手-熟手教师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研究——以“离子反应”为案例[J].化学教育,2015,(1):1-5.

[4]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44-52.

[5]邝文波.元素化合物教学中[D].专家—熟手型化学教师呈现的化学科学经验的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郑挺谊.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特征分析——以“氯气”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18-20.

作者:盛景云 蒋小钢

第3篇:教学反思-原电池

4.1 《原电池》教学反思

旬阳中学

张金娟

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经常听课,课后和老师们讨论,借鉴他们在教学上的优点,使我能快速的成长,但是,总是用别人的东西,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永远没有自我,所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本节课按照设计思想基本达成目标,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惑:

1、整节课节奏较快,时间把握不适度,在前面复习就知识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仔细回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可以删去。比如说,课件上有的文字不必在黑板上板书。

2、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后,应该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3、本节课由于是分组实验,有一个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究其原因是盐桥制作不合格。在以后的实验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4、类似于这种探究实验课,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时间较难把握,应该在课前做好缜密的计划。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所思所想,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共同探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09年11月28日

第4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对《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一课的教学反思

杜浪涛

电化学是高考的热点,几乎每年都考,其试题形式灵活多样。研究近年高考不难发现只要能快速准确的书写出电极反应式,则基本上就可以做对这类题目。现就《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这节复习课,反思如下:

1、思得:本课设计精巧,把考查点繁杂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了一起,密度大,却不失紧促,不显慌乱,条理清晰,注重把握电化学自身特点的同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突破口,揭示了电化学的精髓。

为了不让本课上得太“传统”,避免一言堂式的“穿串”,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情境。课堂包括以下环节:1.电化学学习策略简介;2.核心知识自主排查;3.交流讨论、质疑、释疑;4. 总结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方法和步骤;5.自主完成精选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并板演;6.交流讨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强调重、难点、易错点;7.链接高考;8.总结归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既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注重了学生真实的收获与成长。

2、思失:本堂课从教学设计到完成授课,都没有考虑到尖子生与学困生的问题。所以课堂效率如何,值得商榷!值得我思考的问题是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课堂上没有“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

《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我认为,一堂“好课”是认真准备出来的。

第5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付文磊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原电池的基础上来学习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消除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感和乏味感。原电池和电解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以次命题的考题不是很容易得分,就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说题目有多么的新颖,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简单的举个例子,学生们对于一个陌生的装置,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当然这是个小问题,有电源就是电解、没有就是原电池。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对于一个新型的原电池,不能准确的找出正负极。其根本原因,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高。题干中明明提到电极材料是什么,接下来就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判断正负极。但学生非要纠结于那些“不明物”是做什么的,扰乱了思路,做题速度显然就慢了。

1、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和原电池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两种装置的清晰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2、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由原电池向电解池的过渡还是稍显突兀,对于电解池中离子和电子的定向移动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结合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来理解原电池与电解的区别。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平常做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样方面的能力。学生做题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发现自己的出错点。老师讲解时,一方面要对习题进行归类,比方说哪一类是原电池、哪一类是电解池,另外要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指明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体会多总结。

第6篇:原电池复习课后反思材料

栾莉

上完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想法:

第一,对于第一轮复习来说,讲解过于详细。虽然普通班学生对已学知识觉得陌生, 但重拾学习信心是需时日和引导的,应该少讲多练,砸实基础。很明显,过于细致的讲解,占用了本该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使整节课显得很仓促,时间分配很不合理,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要改变这种面面俱到的复习方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大纲和考纲,认真研究近

三、四年的高考试题牢牢把握住大纲和考纲对各部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属于什么层次,熟悉考点,热点和题型,熟悉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考察方式,根据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各知识点进行适当筛选,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克服复习过程的盲目性。

第二,用以往这种把知识一起复习完后统一练习的模式,效果不好。如果换成边讲边练的模式,把后面设计的巩固练习先直接拿出来做,由练习作为载体,逐步呈现复习内容,可能会提高复习效果。比如,开始就给出一组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些能发生原电池反应,若能构成原电池,请判定出原电池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若不能,请分析原因。这样就把该复习的内容涵盖其中了,并且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效果肯定比专门去讲原电池构成条件效果更好,学生的主动性更强。

第三,教学过程要注重落实,多让学生动手。比如让学生演板,画出装置图,书写电极反应式。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充分暴露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易犯的错误,教师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反复强化练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性练习,及时巩固。

第四,要不断探索高三复习有效性。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复习课既要注重知识的有效“重复”,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深化理解和记忆,从而对所学知识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众所周知,对于复习课,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强烈,课堂气氛沉闷,复习课的效率不高,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像这样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结果往往使得教育蜕变成一种“训兽式”的活动,教学有效性可想而知。这就需要老师想方设法,提高效率。

第7篇:《原电池》教学设计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第8篇:原电池教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方式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感

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培养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思考意识和应变能力;培养语言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

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很有用,很亲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探究建议】实验探究 、问题解决。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实物展示各种电池)

【师】在平时用到的计算器、手机、MP

5、电子表、笔记本电脑等都要用到电池,可以说现代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池。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电池的能量转换呢? 【学生回答】

【导入课题】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

【板书】

一、原电池 【师】 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同学们先对导学案上的预习成果进行组内交流、讨论(限时2分钟)。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预习检测】

1.根据物理科电学知识,电流产生的原因

,电流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

极,电子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

极。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3.电解质的概念是:

以下物质能导电的有

,属于电解质的是

。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铁、铜、蔗糖固体、蔗糖溶液、稀硫酸。能导电的原因是

。 【学生活动】学生举牌抢答。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历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快乐的美眉!自从先后装上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笑笑”女士心情一直不爽----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次医生,开个处方,让笑笑女士笑起来。

【初步假设】想一想,病因估计处在哪里?(假牙)

【设计方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稀硫酸想成口腔溶液----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不锈钢和黄金……通过实验来找病因!

【学生分组实验】(分9组实验)

【探究实验一】 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二】 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究实验三】 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问题探究】

1、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铜片和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电子由

流向

3、 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从能量转化角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如何确定该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观察并回答】讨论结果采用竞赛抢答形式展示。 【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flash动画模拟过程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工作原理: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电子成Zn2+,电子从锌片经导线通过电流计流向铜片,H+从铜片上得电子被还原成H2,

【板书】

1、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 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 2e-=Zn2+ (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

2 (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你认为笑笑女士的病因是什么?(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够成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脑神经,使该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理是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题】

Cu—Zn原电池产生的是持续稳定的电流吗 ? 【自主发展作业】回家后利用家庭能够提供的一些材料创新设计各种电池。

【板书计划】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

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 2e-=Zn2+ (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

2 (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直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其理论比较抽象,而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本节课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理论联系实际备问题),上完本节课进下心来,细细回顾,特反思如下:

1、 “知识的检测””知识的探究” 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抢答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巧用病例这一情景开头,切实联系所要学的知识,实例生动有趣,一下抓住学生的心。

3、 让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4、借助现代媒体的微观动画可生动直观的展开原电池工作原理,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5、 让每一小组做一牌子,以拍卖形式抢答问题在竞争中体现小组群体智慧。

6、本节课因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所以学生探究试验时间不好控制,时间略显紧张。

上一篇:建筑隐患排查治理下一篇:大学生毕业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