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名师培育工程设计的制度逻辑

【摘 要】从区域教育改革的立场来考量,名师培育工程要基于区域教育整体战略目标的追求,引导并创造教师新的专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發展的境界,使之能够支撑起区域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名师培育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卓越的教师领导者。研训合一是目前名师培育工程的常见模式,通过以“研”促“训”、由“研”到“训”的过程,从“研”中获得资源,使“训”的课程更具现实针对性。名师培育工程的成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催生名师的个体风格自觉,二是打造区域的特色教育流派。

【关键词】名师培育;专业发展;制度逻辑

【作者简介】王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在倡导“教育家办学”和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语境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着眼于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纷纷构建起教师培养的“分层、分段、分类”的序列性平台,各类名师培育工程如雨后春笋,虽然形态不一,但都形成了区域教育的“人才蓄水池”,为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与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那么,名师培育工程在制度设计上有无核心的逻辑?如何科学、系统地考量与架构名师培育工程呢?笔者结合对江浙沪部分地区的名师培育实践的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立场:从基于需求到引领追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根据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按需施训已经成为教师培训者们的共识,当前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研发、培训方案设计都强调以需求为导向,因此如何获取和对待教师需求成为师训机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技术问题。但笔者以为,“需求”是辩证的,这里面实际上有立场与视角的兼顾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立场:把握需求,引领追求。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立场上,制度设计的逻辑当然是“把握需求,引领追求”。基于需求的教师培训机制设计解决的是传统的教师研训忽视教师真实需要,导致师训工作“悬浮、空转、自转”的问题。刘明远先生曾撰文指出:“尽管培训机构有可能做了一些前期调查,以了解受训者的知识结构和培训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出于种种原因难以落实到位。所以,教师参加培训后总觉得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需求南辕北辙,导致其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所以,各地在开展教师培养的时候,充分关注到了教师的立场,在培养制度设计之初能够运用需求评估的方法,摸清培养对象的培训需求和培训预期,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对接需求的培训计划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等等,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实践也表明:只有精准对接了教师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研训的动机和兴趣,继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追求。

2.区域教育改革立场:基于追求,创造需求。

事实上,尽管教师的立场至关重要,但是名师培育工程毕竟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推动,所以在制度设计的逻辑中,我们除了要关切教师专业发展的立场,还要关注区域教育改革的立场。站在这个立场,名师培育的制度设计逻辑就变成了“基于追求,创造需求”。什么意思呢?就是“名师培育工程”要基于我们区域教育整体战略目标的追求,引导并创造教师的新的专业发展需求,提升他们专业发展的境界,使之能够支撑起区域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

教师们的需求总是个性的、多样的,区域教育改革的追求往往是旗帜鲜明的、跨度较大的,区域教育部门要的不仅仅是区域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们更需要推动者和创造者,所以他们对名师培育工程的期待往往是打造出一只能够推动、示范、引领区域教育改革的骨干队伍,所以他们必须要基于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意识地创造出新的需求。譬如某地“十二五”期间推进“电子书包工程”,就是通过培训形态和内容的创新,激发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新的学习需求。目前该地区的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自身发展已经蔚然成风,教师们对这个领域的高端培训需求非常迫切和旺盛。实际上这个需求不是他们自身产生的,而是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前瞻性考虑而创造出来引导他们的。从顺应、满足需求到创造、引领需求,实际上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所以我们的名师培育工程既要关注培养对象这一端“需求侧”的变化,更要关注培养工程本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名师培育供给体系,让名师在新的发展需求中实现自我突破、境界提升和成长自觉,同时也实现区域教育改革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双赢。

二、目标:从技术精英到卓越领导

名师培育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是培育学科教学和立德树人实践中的技术精英么?笔者以为名师培育工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卓越的教师领导者。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着“教师领导者”,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他们是在学校中具有领导力的骨干教师(即领导型教师),他们的“领导”本质上是非等级制的,既非以职位为主,亦非以权力为本,而是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权威的提高而获得教学、教育、教改、教研等专业领域的示范地位、引领地位以及专业话语权。这样的领导型教师对于学校教育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实际上就是名师培育工程的根本所在。

1.自我超越的精英气质。

名师培育的第一步,当然是要让名师成为技术精英,这就是要让名师在从“自在”走向“自为”中求“精进”。所谓“自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中,凭借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不是自觉地在专业发展,而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发实践;“自为”状态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过程中能运用相关理论,有意识地积极从事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有所作为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取得职业成就。名师培育工程可以紧紧抓住培养对象由“自在”向“自为”的境界提升开展培育工作,引导培养对象通过持续的个人学习和积极的专业实践,积极作为,实现名师培养对象个人发展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2.超越自我的领导素养。

名师培育的第二步,是要让名师们能够成为卓越的领导者。笔者曾多次担任各地区域性的优秀教研组长评审工作,发现不少优秀教研组长在答辩时重点陈述了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有多出色,而不是汇报自己如何在把握教研组内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导教师走向成功。这一认识误区至今还广泛存在。实际上,名师培育要的不是个别的精英,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名师的示范、引领,发挥他们的领导力,带动更多的教师卓越成长。说白了,名师要有让身边的教师超越自己的境界追求。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者们常说:“如果你要制造权力,凡事超越他们;如果你要业绩,让他们超越你。”所以,名师培育第二阶段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从学科教育素养(育生)走向示范领导素养(育师),让他们的关注范围从个人岗位(个人钻研奋斗)扩大到学校区域(区域教育大局),让他们的工作方式从努力(挖掘自身潜力自我发展)转向借力(整合利用资源培养身边教师)。总的来说,名师培养工程的目标应该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三、模式:从规范流程到生态构造

名师培育工程的运作模式在长三角的实践形态中本身便是多样的,例如工作室、名师基地、学科高地等,都比较注重研训合一的模式。通过以“研”促“训”、由“研”到“训”的过程,从“研”中获得资源,使“训”的课程更具现实针对性。在这一过程中,各地都形成了制度性的名师培育的规范,创设了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研训一体”模式,实现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两块工作的有效协同和互相转化,形成了较为规范、成熟的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地区在规范流程的基础上,注重构造起名师培育的生态系统。

1.课程资源开发:从单向输血到共创共生。

名师培育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理想中的名师培育的课程资源开发,应当不是单向度的“输血”模式,而是要构建学习者和谐互动、有机生长的培训生态系统,强调基于“小团队”的研训共同体,激活学习者的“造血”意识,影响群体学习者参与,带动区域教育发展,重构名师培育、应用、迁移、迭代的良性循环系统,创新培训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关系,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及群体学习者的共同进步。

因此,未来的名师培育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当在名师培育方式和形式上更注重参与对象的体验,在培训课程开发中注重培训资源的开放式生成,让学员的困惑成为课程资源,让学员的收获成为课程资源,链接学员的岗位需求和实践经验,滚动式发展,建设开放式的以实践智慧为主的案例课程教学资源库,形成良好的培训生态。

2.培训团队建设:从“朋友圈”到“共同体”的深耕打造。

在名师培育工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把培训的团队建设既作为手段途径,又作为目的旨归。我们一方面依托团队来开展名师培育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在课程开发中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培训团队。

首先,名师培育要做大“协同创新”的“朋友圈”。“教育那么大,问题那么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在开发名师培育的课程中,培训主体应当不断深化做大“朋友圈”的意识,做大了“朋友圈”就意味着我们得到的支持、赢得的共识就越多,做大了名师培育的“朋友圈”还可以让我们区域名师的声音传播得更远。譬如,上海某区的小学语文名师团队组建了“拓扑型”协同创新团队式的“朋友圈”。他们名师培育团队的架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名师培育课程的深入而不断在做出调整。从最开始的核心团队,慢慢到后来专家团队、姐妹团队和研究生团队加入,最终形成了现在跨领域跨地区共发展的团队面貌,类似于一种“网状拓扑结构”。由原来的单一线性到后来的多要素并存,这种团队架构的转变既满足了课程开发的需要,同时也为日后平等协作的团队运作机制打下了基础。他们学科名师培育团队的构成超越了以往单一的科层制的团队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元网状的结构,团队与团队间互相帮助,也相互制约。不管是核心团、专家团还是姐妹团,都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更像是相互影响的社群系统。

其次,名师培育要打造“理论实践”的“共同体”。如果说“朋友圈”是名师培育团队的1.0版本,那么名师培育的主体要努力通过建立更紧密的基于“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理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2.0版本的共同体,把名师培育团队中的一线教师、高校学者凝聚在一起,以创生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名师培育的课程资源。可以说,高校专家的理论在这个共同体里有了实践验证的沃土,同时实践有可能反哺理论的研究;名师培育对象的实践在这个共同体里有了理论萃取的可能,形成的理论可以推广辐射惠及更广的实践。这样一来,就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形态中“经验和经验叠加”(萝卜烧萝卜)以及“纯粹理论碰撞”(不接地气)的瓶颈,在名师培育工程的范畴里开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萝卜烧肉)的课程。共同体的构成还可以扩展至UGS形态,即形成高校、政府、学校三方合作的机制,在政府的平台支撑下,形成高校智库的有力支持,让名师培育对象的零散知识系统化、个体知识普遍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真正成为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四、成效:从风格自觉到流派打造

名师培育工程的成效该如何考量?笔者以为,应该着眼两点,在名师个体的角度,强调名师的风格自觉;在区域教育的层面,强调打造特色鲜明的教育流派。

1.催生名师的个体风格自觉。

形成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是名师培育的题中之义。对于每一个名师培育对象来说,都要思考提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产生个体风格自觉。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集教学主张思想、教学艺术方法和个人风度于一身的产物。总的来说,在教学风格的认识上,国内学者目前的共识集中在:第一,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須以教师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前提;第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仅有理论知识就能形成的,是经过教师们长期不断地教学实践获得的;第三,教学风格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如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师生交往、教学语言、教师肢体语言、教师神态等方面上。笔者以为,名师的教学风格不但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稳定性与发展性、情感性和规律性等特征,而且还具有艺术性、整体性、自觉性、思想性、长期性、实践性和高效性等特征。而独特性是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特点。在名师培育的实践中,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方面应该从意向、意识和行动三方面着手;区域教育部门应该从形成支持政策、开展针对性培育等入手,营造环境和搭建平台;学校层面要从积极打造民主的校园文化、扩大教师的交流域、尊重教师的多样性发展、落实高效的校本培训和建立完善的风格诊断机制等入手,提供名师风格形成的有利条件。

2.打造区域的特色教育流派。

如果说对名师个体来说,培育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对于区域教育来说,更加需要的是——这些名师虽然各自的教学风格形态不同,但其内在神韵又能够统整成区域特色,形成区域的特色教育流派。成尚荣先生曾经对“苏派”的教学流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在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推动下,教学流派逐步达到艺术的审美境界。教学流派的教学风格,往往以核心人物或一些代表人物为标志,但在教学流派这一共同体中,教学风格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和而不同”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要求,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呈现多姿多彩的生动局面。不过,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仍坚定地体现着教学流派的共同主张和宗旨。笔者深表认同,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所追求的不是千篇一律,教育和学校、教师的发展需要各种流派的百花齐放。在名师培育工程中,致力研究培养各种地域流派的教师,是我们对地域教育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自觉的体认。现在,从国内来看,“京派”“海派”“苏派”“浙派”……百花齐放。我们也期待在“苏派”名师的内部产生更多的“宁派”“吴派”“扬派”“淮派”等地域名师流派。总之,我们期待各地的名师培育工程,在关注教育共性、普遍性规律的同时,更多关注地域文化,关注地域文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关注地域性的教学流派,以使名师更具个性。当今,地域的边界既清晰,又逐渐模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时代的进步,往往打开地域的边界,各区域不断走向交流、走向对话、走向整合,“地域流派”在坚守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应当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聆听窗外的声音,呼吸外域的空气,吸纳新鲜的经验,以外域文化、多元文化充实自己。其实,地域流派在向外域开放的同时,能更明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特点,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目前,地域流派的名师群体打造,还处于一个从隐性走向显性的阶段,欲使这面大旗在中国基础教育界高扬,还需要行政的支撑,需要媒体的扶持,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及研究者投身其间。

作者:王健

第2篇:教学名师工程推动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名师“教得多,教得好”的评选标准;接着,文章论述了大学教师专业的内涵及其意义,强调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应当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最后,文章明确提出教学名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质是教师职业形象重塑、教师发展问题,是一个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业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一、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标准

教育部教高厅函[200315号文件]对教学名师的评选程序和评选条件做出了原则而严格的规定。在评选过程中,教

育部高教司又进一步把5号文件规定的评选条件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综合这些条件,有研究者把教学名师的标准简单地概括为“教得多,教得好”。[1]历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标准(包括正在开展的2009年第五届)继续坚持并细化了这一标准。

所谓“教得多”,是指从事本科基础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教学的工作量多。本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条件规定,参评者自1999年以来直接面向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400学时(其中基础课教学工作量应占工作总量的60%以上),即平均每学年不少于100个学时。这实际上要求参评者必须为本科生主讲至少2门基础课。因为绝大多数课程都是1学年开设1次,而不是每学期开设1次,如果某位教授只给本科生主讲1门课程,他显然无法达到400个学时的要求。因此,这里的“教得多”,不但是指讲授的学时多,而且包含讲授的课程门类多——至少给本科生主讲2门课。

所谓“教得好”,主要是指讲课的质量高,讲课的效果好。一个教授的课教得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反映出来:(1)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听众,是知识的需求者,因此,学生是老师讲课效果的最好裁判员。本次名师奖评选要求参评人的讲课效果在本单位近4年学生综合评分中均名列前茅。(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譬如参评人使用的是什么教材,是国内版教材还是国际版教材,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哪些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哪些好的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何?如何组织教学,其成效如何?(3)教学成果。包括参评人独立编写和主编的高质量的教材,发表的有关教学改革的论文,获得的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标兵称号。为了直观地反映出参评者的教学效果,本次评奖还要求参评者提供20分钟的教学实况录像。(4)指导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梯队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

大学教授的课要教得好,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只有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把学生领到本学科的前沿。本次评选的条件之一就是参评者学术造诣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

为了全面反映教学名师的素质,本次评奖还要求参评人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如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情况,使用双语教学情况,翻译出版外文文选和著作情况,在国外留学、作访问研究、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情况。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

上述标准,反映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动向:走向专业化。

现代教学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想、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它是以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多样综合教学模式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形态,是依据教学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综合的教学结构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理论自觉性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教师专业除了具备一般专业职业的特征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即教师专业性是含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的统一。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或“边际性”。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在学科专业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在教育专业上也要有一定水平。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制定了专门的法规严格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只允许那些达到标准的人进入到教师队伍中。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2]具体而言,有如下四层含义。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很明显,教师专业性是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的统一,教师只有在拥有基本学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教育专业性,才能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都按规定或者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育专业性课程的自学考试,或者参加了以这些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这种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培训缺点也非常突出,如时间短、学得浅,既没讲透理论、又没针对性,太短暂、太基础、太一般,因此,对于实际工作所起指导作用非常有限。

毫不夸张地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还处于经验阶段,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延续自己老师的方式,重复过去的实践。教师每天的时间安排大多是和同事彼此独立的,多数办公室或工作环境中,鲜有时间或机会交分享问题解决的办法;用于计划的时间很少且常常独自进行;大多数教学指导委员会着眼于影响整个机构(部门或年级)的事项,但不提供机会让教师表述个人的忧虑或分享教师个人的智慧;教师们几乎没什么机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分享他们的问题、忧虑和成功;跟其他职业不一样,多数教师彼此隔绝,极少触及追踪各自领域最新情况所需的资源。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三、教学名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

教学名师的产生需要个人努力、制度保障同时进行,是教师专业化的结果。

有研究者根据澳大利亚专业委员会的界定并通过观察得知,教师将教学专业所追求的基本“社会利益”描述为“通过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考虑其兴趣、挑战其能力,教学专业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最大化,以实现其知识、个性、文化、情感、体格、道德、精神和其他方面的充分发展”。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认识和关心(Knowing and Caring)”的专业[3]。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80年代初,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悬起一块横匾:“每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师资,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已是有识之士不争的共识。第45届世界教育大会提出面向21世纪教师的四项责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与同事共同开展工作;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鼓励好奇心,发挥每一个儿童的潜能;让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存。

美国的“五者型”教师培养目标(即教师应当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和示范者),英国“完整型”的教师培养目标(指教师优良的个人品质、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三要素统一和完整)以及日本的“道德团体”(对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培训,不只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门技能的提高,要求每位任职教师不间断地在教育科学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进行自我教育,特别是人品修养,态度、观念和情意的研习和改变)等。

霍姆斯小组的报告《明天的教师》则提出,教师的专业教育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把教学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学科教育学的知识,即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对教师个人来说,专业化就是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实质是教师职业形象重塑、教师发展问题。教师发展的核心是专业上的成长,这种成长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个终身追求、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业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子健.教学名师工程: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3,(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3]王保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与制度创新[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6):34-38.

(责任编辑/陈雅莉)

作者:周勇军 罗月娥

第3篇:通过“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摘 要: 本文以江南大学为例,旨在通过建设“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卓越人才培养效率,借此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快速、创新和科学发展,以期在行业之内、高校之间彼此借鉴,互利共进。

关键词: 过程装备 控制工程 卓越工程师 名师工程 培养体系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协(学)会在试点高校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号召全国高校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江南大学适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老牌而仍然朝气蓬勃的专业,及时加入这一重要拼图。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并与一级学科如机械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并致力于食品过程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轻化工装备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适用范围广泛。食品、生工和化工都是加工制造流程性材料产品的现代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必然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与之配套,“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江南大学食品、生工和化工等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不断扩大专业如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空调等的研究面和服务面,具有鲜明的轻工特色。

目前国内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已有诸多研究,但从师资建设角度的探索和建设培养体系,目前还难得一见。本文将通过“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快速、创新和科学发展,以期互相交流,互利共进。

一、通过“组织培养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一个高效的组织管理团队无疑是实现一项重要目标的有力保障,实施“组织培养名师工程”,组织在行业内拥有崇高地位并认真负责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组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组织、管理和培养团队,为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提供组织管理保证。

1.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在高效管理、注重协作、科学培养方面下工夫,逐步搭建组织、管理和培养平台。

2.制定明确的、可行的、科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前提,论证、制订、运行和创新发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3.合理优化教师梯队建设,导师要有责任在肩的意识,有成人之美之心,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指导年轻人,当好领路人,高效发挥“传、帮、带”作用,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

4.大力发挥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为人表率,起到行业标杆作用。

二、通过“德育教育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是现代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献身、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人格保证。在加强学习、注重品德修养上下工夫,挑选“德艺双馨”的教师搭建“德育教育名师工程”,以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示范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生中开展系列德育教育,行为示范,精心培养,历练学生永远固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思想道德层面的基础。

三、通过“理论教学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在把握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水平上下工夫,实施“理论教学名师工程”。选派在行业内拥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理论授课主讲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是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师夯实理论基础、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理论型卓越工程师”的迫切需要。

在师资力量的提高上,江南大学采用“双轨制”强化校内专职师资和企业师资的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政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教学水平,从而为培养“卓越工程师”输送大量理论教学名师,为培养“理论型卓越工程师”做好铺垫。

1.校内专职师资的培养

(1)在师资的培养上,江南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

(2)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年龄结构的优化和知识结构的创新,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师考评制度的完善。

(3)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提高工程能力和业务水平。

(4)合理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政策,将年轻、有发展前途的年轻教师“送出去”,到国内外名校访问再学习,接受新思想,开阔大视野。

(5)结合江南大学的相关政策,采用“引进来”的办法,将国内外行业内有名的专家学者请过来,举办讲座。

2.校外企业师资的培养

从大一开始的基础阶段,设立校内导师指导组,给予学生思想道德和校园生活方面的帮助,开展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和学习指导。选聘企业内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和善于指导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为指导老师,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即在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实行“双导师制”,雄厚的企业导师队伍为“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进入大三后,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在企业中有一定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确保高质量的工程教学内涵的实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

四、通过“实验指导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大力重视教学实验的指导,采取合适的措施,选拔“实验指导名师”,为“卓越工程师培养”传授丰富的实验知识,打下扎实的实验基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为培养真才实学的卓越工程师注入活力。

1.代课教师亲自带实验,保持教学和实验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合理化实验指导教师梯队建设,不断选拔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且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实验指导教师队伍中,输入新鲜血液,融入创新思维。

3.深入挖掘资深实验指导教师的潜能,传承他们多年工作积累下来的实验技能和成功经验。

五、通过“科研引领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通过“科研引领名师工程”构建培养体系,培养大量“学术研究型卓越工程师”,是完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顶层架构和专业顶层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创新发展、时代迅速进步、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才远景储备的需要。

1.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卓越师资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科研引领作用。

2.建立和完善“博士—硕士—本科生”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团队,深入挖掘培养对象的科研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师。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活动,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

3.在加强科学研究、做好学术积累上下工夫,结合江南大学的轻工特色,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研究领域,在培养人才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最近几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导师的引领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研究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已初见成效。

六、通过“技术应用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通过“技术应用名师工程”培养技术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刚性需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大大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培养学生获取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江南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专业审视依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大力拓展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在学生大四毕业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期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校企双导师制”的优势。通过一系列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筹码。

总之,通过实施“六大名师工程”,完善人才高效培养机制,搭建学生德育教育平台,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充实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逐步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国家建设培养卓越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新生力量,为经济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华青,周震,艾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11(2).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重点项目(JGA2013022)

作者:宋春芳 崔政伟 金光远 李静 戴宁

第4篇:“名师工程”实施意见

为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巩固和扩大朝阳区2004-2008年“名师工程”工作成果,结合新时期学术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特点、任务和要求,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2004-2008年“名师工程”工作基础,持续推进名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工程”、“推出工程”和“引进工程”,认真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创新“关爱工程”和“校本工程”,进一步建设具有模范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并打造在市、区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名教师典型,引领全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推动朝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原则

开放多样原则。坚持机制开放、灵活多样的名师队伍建设形式。多渠道、多途径选拔培养对象,多形式、多层面成就名师。

注重实绩原则。坚持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相结合,明确具体工作目标,选拔具有名师潜力的培养对象,科学设计和落实名师培养、推出和宣传计划,对名师实行动态管理和定 1

期考核,增强名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效益。

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为对象的梯次培养、层级分布的名师成长体系。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各项工作措施,重点打造2-3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领军人物,为5-10名学科教学特色显著、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名师召开教学特色研讨会,形成50名左右学者型、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群体,200—300名左右在全市有一定学科影响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00—600名左右在全区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中坚作用的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0—800名左右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构建一直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层级分布的名师梯队。

四、基本策略

通过组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推出工程”、“引进工程”、“关爱工程”和“校本工程”,实现“名师工程”各项工作目标。

1、培养工程

建议名师分层级、分梯队培养的工作体系。鼓励学校依托校本培训为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承担教科研课

题、推荐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搭建平台,使逐步他们成长。多种形式开展区级以上层面名师培养,继续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带教组、骨干高级研修班等培养名师的有效方式,开拓外省市高校和境内外教师培训渠道,尝试建立人才成长资助制度,以项目资助的形式帮助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学术交流、推广教育教学经验等,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实现区级学科带头人以上骨干培养进室、进组、进班、进项目、进基地。加大对学者型、专家型优秀教师的再培养,以“名师讲堂”、“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形式物化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2、推出工程

聘请专家指导,对2—3名知名教师着力进行塑造、展示、宣传,重点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树立朝阳教育品牌;通过搭建平台、媒体宣传和表彰激励,扩大不同层面名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名师教学特色研讨会,宣传“特级教师工作室”实体工作室和网上工作室的工作成果,继续与朝阳有线电视合作举办朝阳“名师讲堂”,继续举办“特级教师讲坛”,分阶段在全国、北京市有影响的较大媒体上集中宣传推出名师。

3、引进工程

建立和完善多种工作形式引进名师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引人和引智结合起来,明确引进人员和引进智力的条件、范

围、程序、形式和保障措施,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3年内面向全国引进专家型、学者型教师3-5名,招聘具有一定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30-50名,扩充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我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4、关爱工程

加强对各类名师的关心、激励和管理,建立关爱名师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提高骨干教师待遇,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建立特级教师优诊医疗、学术休假和定期体检制度,设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津贴,做好对优秀教师的节假日和困难慰问;做好对引进名师的关心、扶持和管理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朝阳教育的要求,扩大影响,充分发挥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朝阳教育的发展。

5、校本工程

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基层发现名师、培养名师、推荐名师、关心名师的工作机制。立足学校内部培养,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任务驱动和人才项目推进的方式,调动基层学校发现、培养名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校层面名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奠定名师不断涌现的工作基础。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在教工委、教委的领导下,成立由主管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任组长,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宣传部门、业务部门、

继续教育办公室、朝阳分院、教研中心、教委教育发展指导团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名师工程”的培训、评审、考核、引进、科研及有关具体管理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教工委人事科设立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制度保证

制定并完善推进“名师工程”各项工作开展的管理制度和落实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总结,保证“名师工程”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

3、基地建设

加强朝阳分院、教研中心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与国内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和港、台知名大学合作,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拓展异地培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境外培训,拓展骨干视野,为名师的成长搭建发展平台。

第5篇:名师成长工程实施方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同样,没有高质量的名师引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根据<教育局深化师德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启动师德生成名师成长、促进教育发展工程,以提升教师职业特长为基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成为名师。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职业特长是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独特的个人职业特长会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职业发展中获取成功的幸福感。因此我们以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为重点,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搭建教师职业特长发展平台,实施名师成长三级梯队规划,为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提供不同的专业支持,满足教师们的不同需要,激活教师成长的潜能,实现“创名校、育名师,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奋斗目标。

二、工作目标

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探索教师阶梯式成长模式,按照“面向全体、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强化提升”的原则,设置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三级梯队。发挥教师职业特长,通过自我学习、成果汇报、特色展示、经验总结,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最终形成拥有独特的个人职业特长的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团队。

三、主要任务

1、实施“青蓝工程”,借助课堂研讨,通过师徒结对、骨干引领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特长发展,力争在两年内成为教坛新秀。

2、依托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职业特长的成长,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学科带头人。

3、成立名师工作室,启动“名师成长工程”,以点带面,激励骨干教师职业研讨学习,促进教师职业特长发展,并由此走向成功,力争在五年内成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名师。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明确责任(2013年)

11月:根据县教育局“师德生成名师成长、促进教育发展工程 ”的活动主题,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精心研究制定学校实施方案,并通过活动宣传,让全体教师明确活动的意义、要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12月:引领教师做好个人职业特长发展规划,教师根据自身优势申报职业特长,并制定具体的三年规划。学校成立职业特长审核认定小组,对教师的申报进行评审,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学校依据教师申报的职业特长发展需要,积极提供条件,做好服务工作,并为每位教师建立职业特长成长档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特色发展(2014年)

按照县教育局“师德生成名师成长、促进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职业特长发展的舞台,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努力造

2 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建立教师职业特长发展档案,记录教师职业特长形成过程 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特长发展档案,客观记录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成长规划、职业成长要事、教学水平成果等内容,重点反映教师在团队合作、师德修养、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整合、业务学习、校本教研、学生个案研究、考试评价等多方面所体现的教师职业特长,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取得的成绩。帮助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长形成历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向更高层次发展。

档案资料按每月活动内容积累、存放。

2、扎实落实学校活动,为教师职业特长发展搭建平台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每周四,各学科以校本研修为平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开展集体备课、研讨等不同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交流来自不同方面的教学实践感悟,鼓励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反思、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形成各学科的教师骨干。

二月份:

1、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师依据自己的职业特长选择阅读书籍,并写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丰富自己,转变思想,自我反思,形成阅读写作习惯。

2、师徒结对座谈会。徒弟制定本学期的职业特长成长目标,根据自己的薄弱之处,制定本学期需要师傅指导哪些方面的具体计划,师傅要发挥指导作用,除平日的教学常规指导外,每月至少要听徒弟课2节,并进行细致指导。徒弟一学期要至少听师傅课10节,虚心向师傅请教。

3、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学校鼓励教师发展自身特长,在教师中开展教育博客互读活动,并写出读后的感受,为自身发展提供帮助。

三月份:

1、教师申报课题。学校领导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带头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结合自己的职业特长申报课题,学校对于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审批、指导,并认真组织、积极发动,规范研究,形成全员参与科研的氛围。

2、骨干教师课堂展示活动。针对骨干教师的特色课堂展示,写出自己的收获。重视名师的“传、帮、带”功能和辐射、指导作用,带动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我成长 我快乐”——特色课堂展示活动。要求讲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己的职业特长,本教研组的教师必须参与听课、打分、评课,并且实行校长、主任包年级制度,包年级的校长、主任参与所包年级的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中促进教师职业特长的发展。并评选出年级组的第一名参加学校的特色课堂公开课展示活动。

四月份:

1、公开课展示。各教研组推选具有教学特色的选手进行全校公

4 开课展示,作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榜样。

2、教师基本功竞赛——展示教育特色。本次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形式是在40分钟内写一篇体现自己职业特色的教学设计,以此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提升教材的自主研读能力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也促进了教师对如何应用自己的职业特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思考。

3、开展校级联盟交流等活动。落实课堂教育教学研究,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交流研讨、示范引领、先行研究的作用,做好教师培养、示范辐射等工作,从不同角度激发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五月份:

1、“同课异构”、“一课三讲”——打造精品课堂。借助我校的名师工作室,在同学科不同工作室内开张“同课异构”、“一课三讲”活动,通过多次磨课,进一步挖掘名师蕴含的潜在资源,激发教师的特色潜能,提升名师的影响力,在名师的指导下,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教学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影响和带动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2、开设教师读书论坛。学校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根据自己所读书目,写好读后感,并在论坛中交流,通过交流,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3、师徒结对评比展示活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展示自己的特色课堂,荣获校级大赛一等奖的,方可出徒。

六月份:

1、开展“我成长我快乐”科研工作坊沙龙活动。在学科组内,针对自己一学期的职业成长经历,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以及下一步的打算。以此激励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在研讨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自己快乐成长。

2、开展我的职业特长形成展示活动。名师工作室每个成员至少在本校开设一节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等,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

3、教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或感悟。名师工作室成员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中进一步剖析自己的发展状态,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4、教师职业特长发展阶段总结。学校和教师根据本学期活动情况进行反思,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及今后的发展目标。

7—8月份:学校依据教师申报职业特长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9—10月份:举办各学科磨课、公开课活动,评选各学科优质论文、教案,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师职业特长的发展,并由此走向成功,力争在3—5年时间内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较大影响的“名师”队伍。

11—12月份:教师职业特长展示活动,展示教师阶段性成长成果,并广泛推广。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开展申报教师各级梯队评选活动。学校要在开展校级名师评选的活动中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艺术精湛、在市县有较大影响

6 的教学名师,为学校组建一支团结协作、具有教育思想的优秀教师团队。

各月具体活动安排见新学期详细安排表。 第三阶段:评价认定

总结表彰

(2015年)

3月:学校成立评审鉴定小组,依据《教师职业特长成长档案》和对三级梯队教师的评价标准对申报教师进行评价认定,评价结果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

4月:根据教师评价结果,结合学校开展活动参与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表彰,推选确定各专业“齐河县教师职业特长建设名师”候选人。。

5月:归纳整理师德建设的系统材料,师德优秀论文集粹,教师职业特长成长档案,名师成功案例等,编辑教育专著;向县教育局“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汇报我校的工作情况,争创齐河名师,争创“德州市深化师德建设样板学校”。

具体工作安排根据2014年活动情况再做适当调整。

五、保障措施

1、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特长发展的实施与管理,我们建立师德建设办公室,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使工作落实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规划、有落实、有监督。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使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成立教师职业特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云婷

7 职责:制定并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全程监督实施过程,审核评价结果。

副组长: 顾云香

职责:制定具体操作过程,行为考察、组织认定和评价工作,公示评价结果。

组员:袁海霞

刘凤云

闫彬

潘彩

王敬永

李林

刘玮玮

王强侯

付娥

王娟

职责:个人申报情况统计、调查问卷、统计打分。

2、制定方案,强化落实

把师德建设作为对教师评价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个人职业特长发展成绩与每学期的量化考核相结合、与各类评优树先活动以及岗位聘任相结合,增加教师职业特长发展外动力。

3、加强宣传,促进交流。学校通过校刊校报宣传报道“教师职业特长发展”的活动开展情况,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学交流,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4、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学校要设立“教师职业发展”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各项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并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奖惩工作。

5、落实督查,注重实效。学校领导要加强督查,将各项活动落到实处,确保工作实效。

6、加强考核。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职晋级、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师特长发展活动安排表 月份 周 次

二 月 1 2.10-2.15

1、教师修改制定职业特长三年成长规划,明袁海霞 日期 工作安排 负责人

确发展目标。

付娥

2、各教研组常规教研与校本教研结合,每周四举行。

3、教师读书活动,写好读书笔记。 王娟

2 2.16-2.22 举行师徒结对座谈会,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特长成长。 付娥

3 2.23—3.1 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开展教育博客互读活动。 孙红枝

三月 4-7 3.2—3.29

1、教师根据自身特色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闫彬

2、骨干教师课堂展示活动,每位教师写出听课感受,

王娟 讲课教师写出教案、反思、照片。

2、开展“我成长 我快乐”特色课堂展示活动 孙红

3、特色课堂听课交流活动 闫彬

四月 9 4.6-4.12 公开课(优秀特色课堂展示) 孙红枝

10 4.13-4.19

1、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比赛,展示教育特色。 付娥

五月 13 5.4-5.10 磨课活动(一课多上)(3个工作室阅读、空间与图形) 王旭

14 5.11-5.17 磨课活动(同课异构和一课多上)(5个工作室应用题、作文) 王旭

15 5.18-5.24 教师读书论坛,交流感悟。

王娟

2、与联盟校携手,开展教师特色展示汇报活动。 闫 16 5.25-5.31 师徒结对评比展示活动。 王旭

六月 17 6.1-6.7 “我成长我快乐”科研工作坊沙龙活动 闫彬

18 6.8-6.14 工作室成员特色课堂展示 王娟

19 6.15-6.21

1、工作室教师成长感悟交流 付娥

10

2、教师职业特长阶段工作总结 袁海霞

第6篇: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临盘大杨学区 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镇、名镇”,打造“魅力级索”,深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提出的“名师工程”,加快名师培养步伐,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特制定我校“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快构筑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以更新教育理念、增长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技能为培训重点,带动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的保障。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出在全镇发挥带头和中坚作的优秀教师3-5名,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型教师1-2名。

三、名师工作室领导及成员: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鲍广祥

名师成员及负责人:张凤英 王丽丽 田晓静 赵桂云

四、培养措施及途径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开展梯队式名师培养活动,构建名优教师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1、以学校组建的名师办公室为主导,名师引领,整体推进。 我校将按照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把电子备课室设为学校的名师专用办公室,县级骨干教师赵霞为办公室主持人,成员有县级骨干教师刘芹、县级优秀教师马凤珍 杨丽丽,校级骨干教师邢增双 宁建美等教师。名师工作室的这些成员都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积极进取、善学乐思,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学技能、教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名师工作室成立后,我校将在刘竹友校长的带领下,认真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文件精神,积极地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力度进行“名师工程”的开展,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2、统筹组织,名师带头,教研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学校名师工作办公室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教研组,包干到组。每一个学期初,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将根据本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每个成员都负责一个教研组,定期开展团队研究和研讨活动,通过名师引领,团队互助,进一步开阔名师的视野,提升个教研组的专业水平。

(1)、有计划地安排名师进行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科研等模块的研究性学习,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指导,提升名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能力。

(2)、定期组织名师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

(3)、为名师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开设“名师讲课”,使其能在镇及校内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 (4)、组织参加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学术竞赛,对有影响力的教育成果,组织权威部门进行认定、推介,形成学校的教育模式。 (5)、营造培养名师的社会环境,在学校的信息网站进行宣传,如有特别优秀的校级名师科研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先进事迹的报道,以提高我校名师的知名度。

3、优中选优,精心塑造,培育专家。

从各个教研组中选拔出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具有良好知识结构、高超教学技能、较强教育科研能力和洞察力,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专家型教师潜质的名师,作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对象,通过深层次、高梯度的培养活动,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名师乃至市级骨干名师。学校将定期的在教研组进行集中研究和教育研讨活动,通过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教学技能的展示以及教科研能力的比拼,力争挖掘一些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和高超教学技能的优秀的名师。对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进行校级名师的培训,对学校定为校级骨干名师的教师,学校将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例如进行“名师课堂讲座”、“名师精品课研讨”、“名师师徒同上一节课”等教学活动,使校级名师逐渐的成长起来,同时在学校的信息网站大力宣传他们的教学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向这些校级骨干名师学习。同时对于推荐培养出的名师学校将有计划有选择组织校级骨干名师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及理念,

五、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协调。学校成立“名师培养工作室”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落实名师培养工作。“名师培养工作室”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确保“名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2、学校各个教研组是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的主阵地,教导处将把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使学校的名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3、学校教导处将对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及发展、学习、参训、交流、科研、服务教学、示范引领、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4、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学校设立名师培养工程专项资金,保障名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临盘大杨学区“名师工作室”制度

1、认真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订的各项制度。

2、工作室成员要按时参加“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室成员每周在工作室集合一次,成员除因公出差外,不得以任何理由缺席工作室集中活动。

3、工作室成员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交流教研活动经验,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教科研课题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交流活动,坚持自觉学习和自觉反思,并做好教科研记录。

4、工作室成员要不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上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每学期至少在全校本学科范围内讲授一节优质示范课、观摩课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5、工作室成员要认真做好“传帮带”活动,积极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每位成员结对培养一名青年教师,培养过程规范,培养效果明显。工作室成员每月听结对教师的课不少于两节,听课后要及时进行对青年教师的课进行评课指导。

6、工作室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以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自觉研究学习的习惯。名师本人每学期至少主研两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在本部门或学校讲学两次以上。

7、利用学校信息网建立名师工作室网页,开通名师专栏,开辟名师送教、优秀案例选登、名师风彩等栏目,提高工作室知名度和辐射效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8、名师工作室主动承担学校指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定期向全校展示工作室的工作成果。名师工作室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工作室成员。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鲍广祥

名师成员及负责人:张凤英 田晓静 王丽丽 赵桂云

临盘大杨学区

“名师培养工程”五年发展规划

一、工作目标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镇、名镇”,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力争培养早就一支高层次教师队伍,我校力争在3-5年时间培养出在全中心校发挥带头和中坚作的优秀教师3-5名,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型教师1-2名。

二、工作原则

1、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形成多梯次的名师培养机制,推动全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组织、协调、管理职能,指导各个教研组按计划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把培养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工作室成员的个性和特长,实现成员间的差异化发展,实现教研成果与全校教师共享,促进名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3、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教研科研的研究。把培养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作为名师工作的重点来抓,促使全体教师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迈进。

二、工作安排(2013年-2017年)

2013年 主要工作:建立健全名师工作室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各教研组有序开展工作。

第一季度:

1、制定“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制定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培养方案、计划,建立工作室档案。

第二季度:

1、利用学校的信息网,开通学校名师栏目。

依托信息网络开展名师观点碰撞、反思跟进、名师送教、经典案例、青蓝园地等活动,为学校全体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

2、学校“名师工作室”开展“四个一”活动。

3、选拔优秀的教研组进行期末特色活动汇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第三季度:

1、“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题研讨会。

2、学校名师担任校本研修授课任务,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

3、名师精品可展示,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名师的成长。

第四季度:

1、宣传名师工作室成果,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促进名师快速成长。

2、举办名师研讨会。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4年

主要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交流活动,促进名师工作室成果资源共享,达到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1、研究探讨教育专家机制。

2、利用学校教学平台,组织名师工作室集中研修、交流,安排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研究等模块的研究性学习,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讲课和指导。

3、设立校名师论坛。就教育热点、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5年

主要工作: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为塑造教育专家奠定基础。

1、采取有效措施,为名师提供便利和服务,使名师在高层次的讲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术品味。

2、利用教育信息网,开通教育专家栏目,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6年

主要工作:多渠道、多途径为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提升知名度。

1、开展专家型教师课题研究指导、优质课堂点评、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

2、继续利用教育信息网,开通教育专家栏目,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

目标:培养校级名师2名。

2017年

主要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激励教育专家发挥引领作用。

1、多途径对教育专家进行宣传,让教育专家成为学校的品牌。

2、利用学校信息网络,开通教育名师专栏活动。

目标:培养2名校级名师。

第7篇:隆中名师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名师队伍,带动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教育中心,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更新教育观念、增长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技能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引领和辐射带动力强的教师和校长队伍,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现代化区域教育中心,助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培养“隆中名师”200名,“隆中名校长”30名;到2020年,培养“隆中名师”400名,“隆中名校长”60名。每年遴选“隆中名师”培养对象40名,“隆中名校长”培养对象6名。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评选程序,保证公开公正透明。“隆中名师”、“隆中名校长”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组织评选,由市教育局和人社等有关部门联合认定。评选按照学校推荐、县级教育部门审核申报、市教育局组

织评审、市教育局和人社等有关部门联合认定的程序组织评选。县(市)区和市直学校可结合实际,遴选本层次的“名师”培养对象。

(二)严格评选标准,保证隆中名师水平。坚持面向一线、面向基层选拔和培养隆中名师的原则。名师评选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和校长(园长)中选拔、培养,激励教师以更好的精神风貌投身教育事业,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业绩的原则。把德、能、勤、绩、廉作为评选名师的主要标准,严格评选,宁缺勿滥,真正把师德师风优、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同行、学生及家长中有较高评价的教师评选为名师。坚持公开评选、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对参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公正评选、全面考核、择优评授,成熟一名评授一名。改革、完善评选方式,评审时吸收学生家长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参加评审。坚持动态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名师评选实行定期评授,动态管理,对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名师”称号及相应待遇,确保名师队伍的质量,树立名师队伍良好形象。

“隆中名教师”、“隆中名校长”的评选办法另行制定。

(三)实施分层培养,提高隆中名师培养效率。以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自我提高为主,组织集中培训为辅,建立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每年组织两次以上 “隆中名教师”基本功展示和评课研讨会,达到共同提高。完善“城乡教师互动工程”。完善

以省特级教师、“隆中名师”为主体的襄阳市教育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以送教下乡活动为基本形式培训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力度,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探索名师国外培训渠道。从2012年开始,由本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选派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到国外培训。

(四)立足岗位培养,提高隆中名师岗位实践能力。落实“国培计划”,依托国内著名高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组织骨干教师、名教师到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学校跟岗培训。落实应届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置换名教师、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名教师、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年组织200名以上的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到国内著名师范院校集中学习培训,拓宽办学思路,提高办学理念,丰富办学思想。

(五)建立“名师工作室”,扩大隆中名师辐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有水平、有影响、有经验的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湖北名师、隆中名师开设“名师工作室”,形成以“名教师”为主体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十二五”期间,建设50个“名师工作室”,每年完成10个“名师工作室”建设任务。

(六)加大名师引进力度,增强隆中名师工程活力。对特级教师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获得市州级学科带头人(或名教师)及相应称号,符合一定条件的,如因工作需要,经考核优秀,可以优先安

排编制和人事计划进行引进。对引进的拔尖人才,教育、编制、人社等部门应及时办理行政、编制、人事计划等手续,其专业技术职务可作为特设岗位予以聘任。引进的名师已经获得的称号,经由市教育局核实后可直接申报享受我市同类人才的待遇。

(七)加强名师管理,保证隆中名师质量。把“隆中名教师”、“隆中名校长”评选工作纳入《襄阳市“十二五”人才规划》,每年评选“隆中名教师”40人,“隆中名校长”6人。制定《隆中名师、名校长管理办法》,加强对隆中名师的管理和考核。

(八)落实名师待遇,促进隆中名师发挥作用。由市政府授予“隆中名师、名校长”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通过会议、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名教师、名校长的优秀事迹,推广其先进经验。从命名的次月起每月享受500元的岗位补贴,享受时间为三年。岗位补贴由市财政拔专款支付,每月随工资直达个人账户。隆中名师可以优先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资助名师出版专著、发布科研成果等。保障名师在任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建立中青年名师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评聘制度。

四、考核与奖惩

隆中名师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三年,任期期满须重新考核、确认。

(一)实行定期考核评估制度。对名教师、名校长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每学年考核一次,建立考绩档案。考核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安排,每学年开学的第二个月对名教师、名校长上学年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单位为市直学校的由市教育局负责考核;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单位为县(市)区的由县(市)区教育(教体)局负责考核,市教育局负责指导、协调工作。

(二)实行考核备案制度。考核时须填报《隆中市名教师、名校长考核情况登记表》,考核组写出考核报告,一并存入本人业务考核档案。考核结果报市教育局备案。

(三)实行考核分级制度。隆中名师的考核实行分级制度,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个等次。考核结果为优秀、称职的,全额领取津贴;基本称职的不领取津贴。不称职的取消称号。

(四)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考核中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市教育局批准,撤销其称号并停发津贴:在评选工作中弄虚作假,不符合名教师、名校长条件的;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所任职的学校在综合评估中居良好等次以下的;校长任职的学校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考核或任职考核不称职的;调离校长岗位的;违反国家法律并受到刑事处罚的。

第8篇:名师锻造工程实施方案

实验中学名师锻造工程实施方案

“名师锻造工程”是继“职初教师引领工程”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之后,推动优秀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培养工程。

——培养目标

立足我校发展实际,遴选一批有潜质的优秀教师进行较高层次的专项培训,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逐步成长为在县市级以上较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在全校教师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我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培养方式

学校为名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采取各种措施,立足在岗位中培养,让名师在工作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1、搭建平台,建立各层次、各类别名师培养机制。搭建综合与单项两个平台,综合类为名师队伍评选和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单项评比有优秀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论文、教案评比、优质课大赛等,定期进行有关项目评比,选拔培养名师后备队伍。

2、在特级教师,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中拟定推荐名单,经专家小组筛选后,将名单报领导小组审定,经公示无异议后发给证书。校内名师每三年评选一次,实施动态管理。

3、名师后备队伍和名师队伍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培训学习。学习内容由学校教科室统一制定。

——评选条件

1、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师德高尚,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从教行为,坚持教学一线从事本学科教学且课时数达到规定的工作量。

2、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思想先进,经验丰富,教艺精湛,风格鲜明,富有特色,勇于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和推动我县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或学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和教育对象的赞誉。近三年来,主持过市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或承担过本学科教改实验任务并取得明显成效;承担过一次市级公开教学、专题讲座或应邀作学术报告并获得较高评价;论文学术水平较高且具有指导性和应用性;或近三年正式出版过水平较高的学术专著(与他人合著者,本人至少承担一半以上的撰写任务)。

3、在指导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方面成绩显著,其中至少有一人为县(市、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有二人获得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教学奖或科研成果奖。

4、获国家、省、市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教育硕士,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以上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省、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心理健康教师、优秀教科研人员等称号或近三年在国家级各类教育教学重大成果奖评选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

——名师职责

学校名师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旗帜、表率和专家,名教师除做好所在学校本职工作外,必须承担以下职责:

1、加强师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训练,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楷模。

2、学习科学理论,提高综合素养。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在聘期内完成规定的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读书随笔,努力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

3、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改实践能力。要把教育科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主动申报和承担县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牵头或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改探索,并出成效、出成果。

4、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力争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德育工作等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取得一定成绩,形成特色。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校级示范课。

5、做好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承担指导和培养新教师、青年教师的工作,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树立形象,提高自身的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专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参与各类专题研讨,开设讲座、举行教学示范课,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切实掌握主持教研活动、阐述教育教学见解和指导教研、教学的能力,发挥好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

6、开展各类培训,更新技能和知识。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活动,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信

息,激活教育思维,丰富教育经验,增强教育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想象力。要珍惜每一次学习、考察、交流、研究的机会,广泛搜集资料,及时把握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积累理论学习成果和科学实践经验。

7、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升华教育教学理论。名师要增强经验意识,珍惜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及时积累、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力求能够将其提炼、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写出独具特色和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教学文章或专著。

8、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其它任务。

——组织保障

二00八年二月

第9篇:“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方案

“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实施方案

嵖岈山镇中心小学

2016年3月18日

嵖岈山镇中心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我校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底蕴深厚、引领性强、影响力大的专家型教师和特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根据《遂平县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工作目标及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我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为办人民需要的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嵖岈山镇中心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活动领导组。

组 长:杨成彦

成 员:王 冬 李春阳 马玉娟 王铁彬

三、工作目标

本着“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通过求真务实、扎实有效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按照“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标准,通过3--5年专项引领和个人自我发展的强化培养,使其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快速、大幅度提高,实现跨跃式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另外通过名师带徒弟的方式,建立三级人才链,逐步建立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骨干教师梯队,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参评条件

1、教学理念先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见解独特,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2、教学方法新颖,能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具有相应计算机和普通话能力,能系统总结并介绍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多次公开发表文章与获奖。

4、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教学质量位居前列。

5、积极参加“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并在学校和县级以上有关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6、有良好的师德,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赖;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工作能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学习与反思(3月上旬-5月中旬)

学校依照方案广泛开展比学习、争先进、创一流的“比、争、创”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掀起学习高潮,积极开展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大反思,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管理经验、特色做法、师德典范、创新成果、教法探索、教育思考等进行全面总结、科学阐述和理论提升,在此基础上,人人撰写出论文、论著、工作感悟或经验文章。

(一)宣传发动、炒热思想、营造氛围。

1、学习县教体局《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明确活动意义,探讨活动途径,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动员、座谈,进一步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和教师座谈会,组织老师展开以“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向名师看齐”的大讨论活动;以板报、橱窗等为载体,宣传活动的意义和时代价值;迅速炒热全镇教师的思想,努力形成上下一心共同提高、齐心协力共话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全面铺开。

1、首先做好“三个一”活动,即:学校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集中理论学习、教师每周书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每人选择一本教学教学理论书籍。理论学习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要求老师结合集中学习和自学情况写出心得体会。此外,学校要向老师推荐一些优秀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通过自学,达到不断提升业务素养的目的。

2、重视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开展教学大练兵活动。组织开展好听课评课,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教学观摩等形式为全镇教师引好路。各学校每月要组织两次教学研讨课,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共同探讨高效课堂的实施途径。

(三)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在组织教师扎实学习、岗位练兵的基础上,从五月份开始,参加中心校举办三个层次的论坛,通过举办这三个论坛,培养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提升学校品味,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提升全镇教师的业务素质。

1、在五月上旬的班主任论坛。组织全校班主任,认真总结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谈班级管理、话学生培养、谈习惯养成、谋全面发展,在论坛上,筛选出一批优秀文章结集成册。

2、在五月中旬的教师论坛。组织一线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总结教学教改经验、探讨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学科教学理论,在论坛上,评选出一批优秀论文,结集成册。

第二阶段 筛选与推荐(6月上旬)

6月上旬,参加中心校组织组织的教师论文、论著和经验材料评选活动。

第三阶段 迎接教体局组织的考察与培优(6月中旬-7月下旬) 做好充足准备工作,迎接局活动对我校推荐“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论坛候选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形式为座谈、查阅资料和公信度调查),争取我校推荐的教师能最终确定为参加县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论坛人选。

被确定参加县级论坛的人员要认真准备,对论坛材料进行再斟酌,邀请专家、同事给予技术指导,同时要求制作高质量的课件。

第四阶段 参加县教体局举办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论坛(8月上旬)

8月上旬,县教体局将举办“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论坛,论坛既是前段工作的总结,又是“名师”、“名校长”候选对象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成果的一个展示,将通过个人展示形式,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对参加论坛人员进行综合了解。

我校将组织我单位候选教师积极参与论坛。 第五阶段 总结与表彰(8月中旬-9月上旬)

八、活动要求

1、各位教师要按照方案要求,积极参与“比、争、创”活动。

2、“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是一项长期培养工程,各位教师要立足实际,放眼长远,不断增强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和实践意识。

3、学校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对各位老师开展情况进行过程督查指导。

4、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健康和持续实施,对入选县级名师的人员学校将给予奖励,在评先评优和职务晋升中给予优先推荐。对懈怠消极,行动迟缓,工作成效差的教师要给予批评,并取消责任人当年的评先表优和职务晋升资格的推荐。

嵖岈山镇中心小学 2016年3月18日

上一篇:教学模式调查问卷下一篇:电话销售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