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根基,在当地贫困农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也为优化贫困区农业供给侧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在适应贫困区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增长—以城带乡—全面小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面向贫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课程设置和农业职业技术教师几乎为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中等职业教育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究

摘要:水产养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当前的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还不足,探索水产养殖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成为中职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讨论,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的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水产养殖 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 教育;

在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掌握了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展的一项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领会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水产养殖专业更是一门离不开实践学习的学科,它需要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成为中职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十八大的召开,也强调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笔者结合多年的水产养殖实践教学经验,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很好的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学校招生工作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践教学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中职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中职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那么这些知识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专业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而通过实践教学则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中等职业水产养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当说,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水产养殖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使用实践教学基地,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教学基地较为缺乏,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高素质水产养殖人才的培养。

(二)能够有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对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关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人才,相反,则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不理想。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中职校中任教的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大都具有很好的理论知识,且年龄都较为年轻,对水产养殖教学充满活力。但是,也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实践经验不足,这不仅妨碍了水产养殖实践教学,也不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实践教学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过程,对于以后的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

(三)能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水产养殖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水产养殖教学中离不开实践。而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实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处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验证性阶段,遇到新问题学生就难以解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遇到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如果实践教学更不上,那么理论知识学的再好,也是空谈。因此,对于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一方面要抓好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水产养殖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有效提高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质量。

(四)促进行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一方面教师不但可以增长生产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开展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和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人才投入到养殖行业,可以有效促进水产养殖行业发展,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促进行业发展和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自身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具有水产养殖专业的中职校应首先加强自身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设水产养殖实践基地具有较多的优点。第一,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学校自身建设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基地,刚建设之初可能会花费较多的资金,当从长远来看,必然能够节约教学成本。第二,对水产养殖教学较为方便,由于实践基地在校内,能够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上课和教学,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校外的教学实践基地。因此,中职校应首先重视校内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建设校内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应尽可能的建成示范性的现代化养殖生产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各个专业学科的实践基地,如鱼类学、名特水产养殖以及水质分析等等,让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中,熟悉一般操作技能和巩固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对于校内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加强投入与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投入必要的经费,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选派有责任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和使用。

(二)开展校企联合建设水产养殖教学基地

学校自身建设教学实践基地,虽然具有很多的优势,但前提是学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产养殖教学基地的顺利发展。这种方式不适合资金不足的中职校,因而,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即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中职校与水产养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共赢。中职校具备较为充足的水产养殖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养殖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达到了实习实践的目的。而水产养殖企业通过为中职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可以获得中职校技术方面的支持,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人才和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中职校可以与南宁、北海等地的水产养殖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在与水产养殖企业的合作中,学生还能够真实接触到水产养殖的一线工作人员,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生产经验和技巧,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学到一線人员的优良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更加明确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当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直接进入这些企业,为企业节省了人才培养成本。

(三)鼓励教师开发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

担任水产养殖教育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很好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可以鼓励教师积极与相关水产养殖单位进行联合,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此外,中职校也可以对自己开发水产养殖教学基地的教师进行奖励,鼓励他们自己到外面寻找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例如,教师可以主动联系一些水产养殖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如有的教师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联系到北海某水产养殖企业,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所有实践教学都是在这个完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中职校应当奖励。此外,教师还可以与相关科技人员进行合作,水产养殖企业的科技人员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提高的教师的实践水平,还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当中职校资源有限时,应当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并给予他们奖励。这样既可开发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建设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基础,能够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也可以促进招生工作的开展。对于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我们可以从校内建设、校企合作以及鼓励教师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切实做好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彪,陈鹏飞等.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带版,2008,6(2).

[2]徐礼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13(2).

[3]吴文庆,王殿发.高职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

[4]徐文彦.郭国军.唐国盘.齐子鑫.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4).

[5]王金叶.唐超.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估[J].科技信息2009(35).

作者:陈世富

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应如何作为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根基,在当地贫困农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也为优化贫困区农业供给侧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在适应贫困区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增长—以城带乡—全面小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面向贫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课程设置和农业职业技术教师几乎为零。因此,加快建立以技术中心、创业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学校农场为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体系,重点落实种—养—加—售等专业实训课程,以本土化的人力资本建构种—养—加—售等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策的根本。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为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提供了培养职业农民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3大类,其中专业核心课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经济管理5个专业类。以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等为抓手,为全面提升贫困农民职业素养和技术培训点明了方向,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中职课程体系。2015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指出,西部有些省份扎堆开办汽修、护理、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专业,专业同质化严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不断萎缩,专业设置不能立足于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涉农类专业招生困难,生源不足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城市倾向的首要原因,忽视当地贫困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的升级转型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具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学龄人口数量的下降、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村进城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造成了县域职业学校生源数量的持续减少,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陷入发展困境。更重要的是,农村职业学校没有转变发展理念,固守学历教育的故土,忽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这些主观因素是农村职业学校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根本原因。[1]”在精准脱贫攻坚时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符,是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处于尴尬境地的具体体现。

(一)农牧业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国家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最为需要的是岗位技术、环节技术,最优路径是实习、实训教学,而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上完全是模仿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发展中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知识点的需要。以青海省互助县为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尚停留在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焊接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专业、护理、食品发酵技术等10个专业,专业更新速度缓慢,农民靠种养业(蔬菜果品种植技术、牛羊猪养殖技术)为主要增收方式,而这方面的课程几乎为零。与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以城带乡促进全面小康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背景相去甚远。

(二)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对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类农业实用技术,种养业增收类农业技术,快速致富的加工类农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实习、实训教学成为必需,而现实是专业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教师面对更加专业化的农业职业技术,面临着深层次改革。

中职学校内部,与城市化专业设置相匹配的教师完全不能支撑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县农广校、县农技站的农业技术培训教师稀缺,基层的农业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和种养技术为主,对快速致富的农产品加工类技术培训不足,导致贫困农民后劲发展能力断层,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另外,以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业技术教师的农民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农民培训无章可依,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技术培训的教师编制问题尚待解决。

二、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应有所作为

(一)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根基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农业职业技术的专业化发展,实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和贫困区经济持续增长。现代化的农业需要职业农民,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化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职业素质养成也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农业部多年扶贫经验表明,以县为单位辐射到贫困村、贫困人口,是现阶段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有效进行的首要平台。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场,决定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方法能否生根发芽。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县“以地为生”、“靠农为生”的贫困务农农民,实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化和稳定就业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出发点。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指出,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招生重点,形成种养技术培训和销售管理能力提升的基层辐射力量,有利于贫困农民的生产、销售、创业全方位分类帮扶,这种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产生的知识的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是课程间接转化和消化吸收的主要途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以农业职业教育为核心路径。农业职业教育是对农、林、牧、副、漁各业实用技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仓储、农产品物流等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的实施和创新需要有广大贫困主体的参与,贫困区贫困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的养成训练需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承担。

(二)中等职业学校是贫困农民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首要途径

职业农民是贫困区、贫困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增长是中等职业学校实现精准脱贫的价值体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化过程代表着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从形成到积累的增长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贫困人口基本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通过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短期课堂教学,产生学习效应,通过实训环节的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动手能力,实现农业机械、生产原材料、计算机等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融合,使技术知识凝结在劳动力身上,使其由劳动力变为人力资本。

从基本人力资本的形成,到专业人力资本的养成,中等职业学校是当地职业农民岗位培训的重要机构。以专业的职业农民课程为标准进行技术培训,可帮助其提升专业化的岗位知识和环节知识,帮助受教育者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助推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中等职业学校在优化当地农业供给侧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书·食货志》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贫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过低。过低的农产品价格,导致增产不增收,米面等大量滞销,使农业生产陷入结构性矛盾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不增收,限制了农民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

农业供给侧是决定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信息源,中等职业学校则是帮助农民解决“从哪里增收”问题的可靠路径。农产品竞争力差导致的被迫库存,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农业职业教育,提高产品质量和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扶贫办中心主任黄承伟认为,现阶段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需要坚持战略性哲学思维,将扶贫开发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2]。以“一村一品”区域地标品牌为农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优化当地农业供给侧质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以種养业技术实现农业增效、以农产品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农产品零售业发展为农业产业链增值。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以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与创业培训为第一平台,建设“一村一品”特色种养业品牌,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是农业技术进步落实到户到人的重要单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如何作为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面向农村,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内生于中国农村的特有国情。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没有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便不是“职业教育”扶贫。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重要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由五个部分组成:“技术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学校农场。[3]”从目前农业职业技术推广体系来看,各部分的组成如图1所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我国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以县农技站和农科所为基层单位。市场信息中心以国家和地方信息中心为主。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及家庭农牧场初步构成了农民实践学习的场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精准扶贫,应当充分利用农业职业教育扶贫实施的有利条件,在农业部门扶贫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创业指导中心,以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体系为基础,创业指导中心建设为重点,落实两部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完善农业职业技术教师队伍。

(一)课程实施

1.瞄准现代农业产业的主要环节组织课程教学设计,通过专业类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培训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需要就是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农民进行农业职业技术的实践、实习培训。农业职业教育是实现贫困的务农农民到有创收能力的职业农民成功转化的关键。农业职业技术中的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构成了职业农民专业类实践课程展开的核心。中等职业学校解决当地贫困农民就业问题,实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化,首先,要瞄准现代农业产业的主要环节组织课程教学设计。岗位需要什么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就组织什么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无缺,以针对性为教学原则,追求岗位技术的熟练性和专业化。发挥好创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指导农民通过创业创造工作岗位,在职业农民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培训。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体系中,创业指导为重心,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培训并重,是实现农民创业成功,获得职业岗位的前提条件,也是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进行农业职业岗位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环节技术培训的基础。

其次,要通过专业类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培训。职业农民的基本岗位包括种养员、农产品加工员、农产品营销员等。对应的岗位技术包括种养技术、加工技术、营销技术等。职业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环节技术包括增产类(地膜覆盖栽培、粮油高产创建、畜禽繁育等实用技术)、增收类(不断更新的种养技术)和快速致富类(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农业职业技术。《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指定的种植类、畜禽养殖类、水产养殖类、农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等五大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实践课程技术培训就是针对实用技术+种养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以学校农场为实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农民的动手能力

由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家庭农牧场初步构建的学校农场是农民创业的样板,也是农民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的实训基地。学校农场是三大中心农业职业技术落实到位的中心单元。种养类专业实践课程应充分利用农业部扶贫资源,依靠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以集中培训的形式,进行基本农业实用技术和种养技术的实习、实训,提升和更新种养员的种养技术。家庭农牧场作为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等集中培训后的第二实践学习基地,是实施农业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场所。如农业工程类实践课课程——农产品储藏、农产品加工,经济管理类实践课程——农场经营管理、创意农业等。这种小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在管理、加工、营销等岗位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环节技术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基地。它决定着农民的创业成果落实到哪里和怎样落实的问题,是当前学校农场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创业指导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方法是否能够“到户到人”。

中等職业学校扶贫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应当以农业示范园区、菜篮子基地、粮改饲基地为集中培训的阵地,主要进行实用技术和种养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以家庭农牧场为个体培训的基地,主要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营销技术的培训,打造农民增收的增长极。

3.以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为平台,拓展农民自我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理论课程是重要的,但切不可空,亦不应泛。欲避免此种空而且泛的毛病,唯一方法即是先习而后学。习的对象是实践,学的对象是理论。所学的即是以习为根据,其所习的实践无法空泛,因此所学的理论亦不会空泛[4]。处于农业生产背景中的理论课程,应当在岗位技术知识和环节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普及农业从种养到加工等全产业链的知识,充分拓展农民的职业能力,则是公共基础课、专业类理论课及能力拓展课等农业职业技术理论课程的价值体现。

以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为教学组织平台,班级授课形式的理论课程应结合农闲时间或充分利用半农后的半读时间,强制性规定当地农民进入学校课堂学习,改变农业生产慵懒的生产习惯和农民懒散的生活观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学校扶贫实施的有效性。以强制性的手段实现贫困农民到职业农民的快速转化。普及种养——加工——营销——管理的农业产业链知识,突破岗位制约,提升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通过强制性的课堂学分制学习,培养积极主动应用农业新技术,懂农业科学知识的职业农民。学校颁发绿色证书、创业培训证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完善职业农民的职业性、专业性,全面完善农民的职业文化素质。

(二)加快贫困区人力资本建设,扩充农业职业技术师资队伍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职业技术课程实施落到实处,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挑战。职业化的岗位技术和环节技术等关键技术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或是专门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落实。贫困区农业专业类人力资本发展不成熟,中职学校专业类教师匮乏、创业培训教师断层,限制了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当地土专家、种养大户及当地行业各局技术人员、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等本土化人力资本,引领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发展活的农村经济,才是农业职业技术获得进步的源泉。构建一批当地农业职业技术师资队伍,才是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的最终落脚点。

1.以种养专业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种养专业类不仅包括《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中规划的种植类、畜禽养殖类、水产养殖类等专业,还应当包括增产类的农业实用技术类专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种养专业类教师队伍形成的主要渠道。种养类的教师队伍具有的教学能力结构特点是“种养技术实训课程能下乡,对应的理论课程能入校。”农业实用技术专业类教师的来源是县级农技站和农科所的基层农技人员。种养类专业教师的来源是当地农业生产的土专家和种养大户。扩招各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学生,壮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规模,扩充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队伍;打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制度,使土专家、种养大户成为种养专业类课程教师,打造一支升级版的本土化职业农民师资队伍,是建构中国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核心。

2.以创业指导中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内涵,重点建设加工、销售专业类教师队伍

适应贫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加工类技术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关键。《方案》中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类实践环节的技术培训课程和理论课程规划欠缺。贫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课程培训无章可依。因此,以创业指导中心为运营机制,创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大农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培养力度,构建一支懂农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导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措施,也是中国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价值所在。

选聘具有自主办学能力的校长是扎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开拓能力强的中职校长也是吸引企业与学校充分融合的促进者。拥有创业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掌握加工、经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知识,具体掌握种养类技术、储藏销售类技术,尤其是加工类技术。具有创业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当从贫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出发。实行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校长聘任制,以有效联接学校和企业,吸引企业参与中职扶贫的积极性。

县域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行业各局,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域行业资源有效对接、精准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单位。行业各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农业工程类、经济管理类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者。另外,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也是创业指导中心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政.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之需[J].教育发展研究,2016(9):69.

[2]黄承伟,叶韬.脱贫攻坚省级样板——贵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98-300.

[3]石伟平.国际视野中的农村职教改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9(5):57-58.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U Wen-hu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2, China)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作者:虎文华

中等养殖专业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及调整对策

摘要:随机调查湖南省2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在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指出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的结合点,其设置必须与社会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应。近年来,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不断增长。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数据,2015年,全省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1所,招生23.7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重为38.47%,比上年上升0.15个百分比。目前,湖南省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共69所。为了解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笔者随机抽取了湖南省26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对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进行调查分析。

一、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一)湖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统计分析被随机调查的26所湖南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表,其具体情况如下。

1.专业设置情况

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有19个专业类别、321个专业、920个专业技能方向。被调查的2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除了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与司法服务类外,其他类别都有涉及。从专业数(含专业技能方向)来看,土木水利类、体育健身类、轻纺食品类专业开设数较少,分别为2、1、5。从专业覆盖率来看,土木水利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医药卫生类较少,分别为5.56%、6.67%、13.33%、14.29%。然而,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及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相关的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专业却并没有学校开设。

此外,从下页表1中可看出,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旅游服务类专业设置数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类别,分别为71、70、56,所占比例分别为20.11%、19.83%、15.86%。从专业设置差幅来看,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旅游服务类的差幅也是最大的,分别是61、65、51,由此可见,这三类的专业设置口径较窄,专业针对性更强。与此相反的是,教育类专业的覆盖率为100%,这是因为此类别专业总数仅为1个,可见这个专业设置口径更广,适应性更强。

2.专业布点数分析

下页表2中列举了专业布点数排在前12位的专业情况,其中,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都有15个学校开设,都属于旅游管理类专业。其次是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都有13个学校开设,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有12个布点数。由此可见,旅游服务类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是湖南省被调查的2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最受欢迎的专业类别。在前10位的专业布点数排名中,旅游服务类占了2个,信息技术类占了3个,加工制造类占了4个,财经商贸类占了2个,教育类占了1个。

3.專业招生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加工制造类招生人数最高,达7 480人;排名第二的是信息技术类,招生人数为6 720人;位居第三的是旅游服务类,招生人数为4 200人;第四是财经商贸类,招生人数为3 660人。由此可见,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旅游服务类和财经商贸类人才,这四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占全部招生人数的70.34%。相反,土木水利类与体育环境类招生人数不到200人,分别为170人、50人,其招生人数仅占到总招生人数的0.7%,可见,湖南省人才市场对此两类人才的需求较少。

(二) 湖南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特点

1.专业设置种类较齐全,覆盖面较广

被调查的2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除了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与司法服务类外,其他类别都有涉及,覆盖了三大产业的不同行业类别,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教育业等,尤其是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设置,所占比例分别为20.17%、19.89%,适应了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19个专业大类中,除司法服务类外,其他9种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类别都有开设。10种专业大类专业开设数总共有262个,占专业开设总数的74.22%,招生人数高达22 293人,占总招生人数的71.08%,其中,信息技术类、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专业开设数最多,都超过45个专业点,远高于其他专业类别。详见表4。第三产业人才成为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培养对象。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 331.6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 955.4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2 760.2亿元,增长11.2%。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大,占GDP比重为43.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因此,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适应了湖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为湖南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新型复合型专业增多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成为改革着力点[1]。为顺应经济发展需要,被调查的26个中职学校中,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张家界旅游职业学校、长沙电子工业学校都开设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此外,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还开设了3D打印技术与应用专业,该学校是被抽取学校中开设此专业的唯一一所学校。此外,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适应大力发展经济的要求,培养拥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许多学校设立了复合型专业,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如部分学校还开设了诸如导游与服务、音乐(幼教方向)、旅游与社会文艺、电脑文秘等类似的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专业。

二、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南省地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中职教育专业设置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经调查分析,目前湖南省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

过去5年,湖南省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养老、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更具发展潜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44.6∶43.9。然而,被调查学校的三次产业结构专业设置数比例为3.4∶22.3∶74.2,三次产业结构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比例为3.2∶25.8∶71.1。从调查结果来看,湖南省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开设数占3.4%,招生人数比例为3.1%。2015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 331.6亿元,增长值为3.6%[2]。从被调查的26所湖南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来看,开设的第一产业相关专业仅有现代农艺技术、种植、生态养殖、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而其他专业没有涉及,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内容单一,开设数量少,力度不够。由此可见,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明显不适应,相关专业设置程度远低于实际专业设置需求状况,这说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此外,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也不匹配,国民经济比重与专业设置比例相比,第二产业专业设置程度远不及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样表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

(二)大部分专业的集中化程度低

专业集中度是指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分布清况,同一专业设置在越多的学校,专业设置越分散,即专业重复度越高,专业集中度越低。相反,专业集中度越高,说明学校的特色专业越明显[3]。从表2可以看出,这12个专业的集中化程度是较低的,集中分布在旅游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专业中。这不仅说明这些专业设置的重复度高,专业集中度低,而且说明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专业特色。专业开设过多,必将影响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专业设置不够规范

在被调查的26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中,出现了导游与服务、音乐(幼教方向)、旅游与社会文艺、电脑文秘等类似的专业,表现在专业之间的交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也发现一些问题,有的专业名称相同但内涵不一样,如电算会计和会计电算化、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与旅游酒店管理等。这反映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多,也突出显示部分学校专业设置的不规范性。

三、 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策略

依据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结合所调查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可见,湖南省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规范专业设置名称

专业名称是专业内容的外显,必须科学规范,专业名称不规范既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也不利于学生有效选择专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聘用[4]。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目录》外专业大量增加,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难以涵盖所有专业;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有些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学校要自觉严格按照《中职专业目录》命名相关专业,对于一些复合型或新兴专业,相关学校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经教育部门批准后方可设立。此外,国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改《中职专业目录》,从而进一步规范中职专业建设。

(二)努力开发新型复合型专业,满足市场需求

湖南省正在按照“主攻高端、提升低端、轉型为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升工业素质和效益,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湖南特色现代工业体系。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伴随着新行业的诞生,从业人员的职业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多数岗位都要求精一兼数、一专多能,新型复合型人才更受市场的青睐。当前,中职学校的一些专业也体现了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如旅游与社会文艺、电脑文秘等专业,但总体来说,比例还较低。因此,中职学校应大胆改革,根据市场需求增设相关专业。当然,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也要避免过分求新求异,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发展过快或过慢都不能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当前,湖南省被调查中职学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比例远低于产业结构实际需求度,这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反,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数远高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等情况。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结构,适当增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专业设置数,严格控制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开设,使湖南省中职教育专业设置更科学合理。

(四)加强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专业建设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分别提出要重点建设节能环保产业,推动核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性工程,在电力、电网、油气、新能源、煤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计划对当前中职教育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要根据当地资源与条件,在坚持发展当前制造业、服务业的同时,同时增设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专业,弥补当前专业设置空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培养水电、石油化工、能源环境类人才。

(五)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为进一步适应湖南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发展需求,要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然而,目前部分专业重复率高、集中化程度低,导致部分学校专业设置失去特色。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各学校应从打造自身专业特色着手。如张家界旅游学院开设的国际观光旅游、中英导游、中韩导游专业,澧县职业中专学校开设的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等,都是根据地方特色开设的专业,具有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 [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5.

[2]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2016-03-18].http://www.hunan.gov.cn/2015xxgk/szfzcbm_8834/tjbm_6941/tjgbzb/20160

3/t20160318_2964470.html.

[3]王耀华,曹晔. 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5-8.

[4]梁燕,曹晔. 浙江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09(7):37-41.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阳益君

上一篇:企业安全工作计划(3篇)下一篇:个人房屋出租合同(通用3篇)